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教案(第6章)

2024-04-10

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教案(第6章)(通用5篇)

篇1: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教案(第6章)

第六章 系统总体设计

6.l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1.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物理结构。系统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能够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处理功能,这是物理设计的基本要求。

系统应具有可修改性,即易读,易于进行查错、改错、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用户的要求进行各种改变和改进。系统是否具有可修改性,对于系统开发和维护影响极大。据统计,在系统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应用软件费用及人力投入大体分布如下:

.系统开发:20%

.系统维护:80% 6.1.2 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1.结构化设计的要点

系统是否具有可修改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结构化设计” 的构想,成为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其要点如下:

(1)模块化。

(2)由顶向下,逐步求精。系统划分模块的工作应按层次进行:①把整个系统看做一个模块,然后把它按功能分解成若干第一层模块,它们各担负一定的局部功能,共同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②每个第一层模块又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为更简单一些的第二层模块,越下层的模块,其功能越具体、越简单。

(3)上层模块分解为下层模块,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控制结构图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结构的主要工具。2.控制结构图的基本符号和规定

(1)每个模块有自身的任务,只有接收到上级模块的调用命令时才能执行。

(2)模块之间的通信只限于其直接上、下级模块,任何模块不能直接与其他上下级模块或同级模块发生通信联系。

(3)若有某模块要与非直接上、下级的其他模块发生通信联系,必须通过其上级模块进行传递。

(4)模块调用顺序为自上而下。在控制结构图中,把一个系统分解为若干模块,实质上是把一件比较抽象、其物理内容不大确定的任务,分解为若干件比较具体的、物理内容比较确定的任务。

控制结构图既可以反映系统整体结构,又能反映系统的细节,能准确反映各组成部分(各模块)及它们之间的联系。6.1.3 模块分解的规则 1.模块独立性

所谓两个模块彼此完全独立,是指其中任一模块在运行时,与另一个模块存在无关。独立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独立功能而且和其他模块之间相互作用少的模块,称为独立性高的模块。

保证模块独立性高是设计一个系统的关键,它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容易开发。系统开发往往由若干人分工合作完成,由于模块之间联系少,接口简单,可以简化合作者之间的协调工作。

(2)系统可*性高。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小,当一个模块出错时,产生波动效应的概率低,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性。

(3)系统容易维护。在对一个模块进行修改和维护时,不必担心其他模块的内部是否会受到影响。

要衡量模块自身联系是否紧密、与外部的联系是否合理,需引入模块凝聚、模块耦合的概念。2.模块凝聚

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模块按凝聚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以下五级:

(1)偶然凝聚。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彼此无关,偶然地组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组织得最差的模块,凝聚程度最低。

(2)逻辑凝聚。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逻辑相似,但功能却彼此不同。这种模块通常包含一个选择控制和若干彼此独立的处理功能。先执行选择功能,再根据选择的结果,控制执行不同的处理功能。由于它的逻辑途径比较复杂,修改困难,因此凝聚程度较差。

(3)时间凝聚。这是指若干处理由于执行时间彼此有关,集中在一起组成的模块。如初始化模块,各处理内容必须在特定时间内执行,而各处理内容彼此无关,故凝聚程度较差。时间凝聚的模块通常要影响到其他许多模块的运行,因此与其他模块之间联系多,修改比较困难。

(4)数据凝聚。模块内部包含若干处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执行,且前一处理所产生的输出数据,是后一处理的输入数据,这称为数据凝聚模块。这种模块可较明确表述其功能,内部结构较密切,与其他模块联系一般较少,凝聚性较好。

(5)功能凝聚。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明确的功能,即上级模块调用它时,它只完成一项确定的任务。这种模块独立性强、便于修改。凝聚程度高,是结构化设计模块的理想目标。一个模块的内部凝聚程度。3.模块耦合

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耦合有三种类型:

(1)数据耦合。两个模块间通过调用关系传递被处理的数据称为数据耦合。

(2)控制耦合。两个模块间通过调用关系,不仅传递数据,还传递对运行过程有影响的控制信号。下层模块执行校验功能,校验结果的控制信号传回上层模块,以控制其他模块的运行。如数据正确,调用正常处理模块;如数据异常,或遇到文件尾等不同情况时,调用不同处理模块,这种耦合使一个模块的执行直接影响到接受该控制信号的模块的运行。这对于系统的修改工作是不利的,特别是对自下向上传递的控制信号,影响面更大。因此,应当尽量将这种耦合减少到最低限度。

(3)非法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称为非法耦合。例如,不经过调用关系,直接使用或修改另一模块中的数据,将控制选择指向另一模块中的某一标号(节、过程)等。

模块间数据耦合是最正常的方式,为保持模块的独立性,模块之间互相传递的数据要尽量少;要努力避免控制耦合,特别是避免自下而上传递控制信号;应消除任何形式的非法耦合。6.1.4 控制结构图的绘制

绘制控制结构图的依据是数据流程图。绘制控制结构图,首先是将上层数据流程图映射为上层控制结构图,由顶层数据流程图开始,逐级下推。

每一层数据流程图(DFD)中的“处理功能”,映射为相应层次控制结构图中的“模块”;而DFD中流人“处理功能” 的数据流映射为输入模块的数据流,DFD中流出“处理功能”的数据流映射成从“模块”中输出的数据流。能结构;另一方面应按照模块分解的规则,将凝聚程度低的、或具有控制耦合、非法耦合的结构进行分解。

低层次模块结构的分解,一方面可参照低层次数据流程图的功

分解时采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 1.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分解

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2.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分解

待分解的模块要处理几项逻辑上相似的业务,即它是一个逻辑凝聚的模块。这种模块可以将之分解为一个检查业务类型的模块和一个调度模块,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调度模块调用不同的下层模块,进行不同的处理。

以上两种分解方式常常要混合使用,以达到模块凝聚程度高、模块之间独立性强、易于修改的目的。6.2 数据库设计

6.2.1 数据库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1.数据库设计的要求

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合适的数据模型。这个数据模型应当是:

(1)满足用户要求:既能合理地组织用户需要的所有数据,又能支持用户对数据的所有处理功能。

(2)满足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能够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实现。

(3)具有较高的范式:数据完整性好、效益高,便于理解和维护,没有数据冲突。2.数据库设计步骤

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阶段。

(1)概念结构设计。这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个阶段,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阶段,已经得到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现在要结合数据规范化的理论,用一种数据模型将用户的数据需求明确地表示出来。

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问题的模型,反映了用户的现实工作环境,是与数据库的具体实现技术无关的。建立系统概念数据模型的过程叫做概念结构设计。

(2)逻辑结构设计。根据已经建立的概念数据模型,以及所采用的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数据模型特性,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把概念模型转换为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能够接受的逻辑数据模型。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不同的逻辑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

(3)物理结构设计。为一个确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6.2.2 概念结构设计

描述概念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一联系)模型,或者叫做E-R图。利用E-R图实现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就叫做E-R方法。

1.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

E-R图主要是由实体、属性和联系三个要素构成的。在E-R图中,使用了下面四种基本的图形符号。2.确定系统实体、属性及联系

利用系统分析阶段建立的数据字典,并对照数据流程图对系统中的各个数据项进行分类、组织,确定系统中的实体、实体的属性、标识实体的码以及实体之间联系的类型。

在数据字典中“数据项” 是基本数据单位,一般可以作为实体的属性。“数据结构”、“数据存储”和“数据流”条目都可以作为实体,因为它们总是包含了若干的数据项。作为属性必须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也就是说在属性中不能包含其他的属性。

3.确定局部(分)E-R图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画出部分实体-联系图。

在这些实体中有下画线的属性可以作为实体的码,这几个实体之间存在着1:

1、l:n和m:n几种联系。4.集成完整(总)E-R图

各个局部(分)E-R图画好以后,应当将它们合并起来集成为完整(总)E-R图。在集成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消除不必要的冗余实体、属性和联系。

(2)解决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

(3)根据情况修改或重构E-R图。6.2.3 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建立的基本E-R图,按选定的管理系统软件支持的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转换成相应的逻辑模型。这种转换要符合关系数据模型的原则。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是要解决如何将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并确定这些关系的属性和码。这种转换一般按下面的原则进行:

(1)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一个联系也转换为一个关系,联系的属性及联系所连接的实体的码都转换为关系的属性,但是关系的码会根据联系的类型变化,如果是:

1:1联系,两端实体的码都成为关系的候选码。

1:n联系,n端实体的码成为关系的码。

m:n联系,两端实体码的组合成为关系的码。

(3)具有相同码的关系可以合并。1.转换关系 2.合并关系

6.3 数据库的物理实现

数据库设计的最后阶段是确定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也就是设计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6.3.1 建立 VFP的数据表

数据表也简称表,在VFP中数据表一般应当包含在数据库中,叫做数据库表(简称库表);但是也可以独立存在,叫做自由表。

数据库逻辑数据模型的一个关系对应了VFP软件中的一个表,关系的属性对应了表的字段,关系框架对应了表结构,关系元组对应了表记录。1.建立数据表结构

(1)设计数据表。在利用 VFP创建一个新的数据表文件以前,应当根据逻辑模型和数据字典先分析和设计数据表。需要确定数据表名称,所含字段名称、类型、宽度以及应当建立的索引字段等。

(2)创建数据表。在 VFP的主窗口,单击工具栏“新建” 按钮,打开“新建” 对话框。在文件类型框中选定“表”选项,单击“新建” 按钮,打开“创建” 新文件的对话框。

在表设计器中我们已经可逐次键入字段名、类型、宽度及小数位数的信息。2.数据表记录的输入

在创建数据表时可以根据系统提示直接输入记录,但是也可以暂时不输入记录。没有记录只有结构的数据表叫做空表。文件有两种打开方式,“以只读方式打开” 的文件是不能编辑修改的。因为不需要“共享”数据,我们选择用“独占” 方式打开文件。单击“确定”按钮后数据表文件被打开。

(3)追加记录。首先在主菜单的“显示”下拉菜单中,单击“刘览”选项,打开表的浏览窗口。

①追加一条记录。②连续追加。③成组追加。3.浏览数据表记录 6.3.2 建立 VFP的数据库

前面建立的表都是自由表,而实际上一个应用系统总是由多个相关表构成的。要在多个自由表之间建立联系,必须通过数据库来实现。

数据库本身是不存储数据的,它只存储表、视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在数据库中的表叫做数据库表,数据库为数据表提供了数据字典、各种数据保护和数据管理功能,所以数据库表比自由表要完善得多。一个数据库是由数据库文件(.DBC)、数据库备注文件(.DCT)和数据库索引文件(.DCX)H类文件组成的。l.建立数据库文件 2.创建数据库表

可以直接在数据库中建立数据表,也可以将自由表添加到数据库中,但是不能将另一个数据库中的表拉到当前数据库中来。可以在同一个数据库中建立多个表。

(1)添加数据表。打开选定数据库的“数据库设计器”窗口,在“数据库设计器”工具栏中,单击“添加表” 选项,将会弹出“打开”窗口,选择要添加的表后,单击“确定” 按钮,就可以把一个自由表添加到当前数据库中,并将自由表变成数据库表。

(2)创建数据库表。也可以在数据库设计器中直接创建数据表。首先单击“数据库设计器”工具栏的“新建表” 按钮,然后在对话框中

单击“新建表” 按钮,将打开数据库“表设计器”。

通过这几个控制区信息的描述,可以实现数据库对数据表的管理功能。

数据库表添加或创建完成以后,关闭数据库设计器窗口。包含了数据表的数据库文件就保存在外存储器中。3.数据库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1)数据库文件的打开。一般通过单击主菜单“文件” 下拉菜单的“打开”功能。在弹出的“打开” 对话框窗口选定数据库文件后,单击“打开”按钮打开。

在打开一个数据库表的时候,系统也会自动先打开其数据库文件,然后再打开选定的表。

(2)数据库文件的关闭。除了可以通过像关闭其他Windows窗口一样,关闭“数据库设计器” 窗口来关闭当前数据库以外,还可以使用专门的命令来关闭数据库。6.3.3 设置数据表的索引 1.索引表和索引文件

用户对数据表常常会有不同的需求,为了加快数据的检索、显示、查询和打印速度,就需要对文件中的记录顺序进行重组。实现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叫做排序;另一种叫做索引。

排序的作用是按指定字段或字段组中数据值的大小顺序,以递增(升序)或递减(降序)方式重新排列全部数据记录,并生成一个新的数据表文件。

索引不建立一个新的数据表文件,只是按照给定字段表达式值的大小,生成一个索引表,并使数据表中的记录按索引表的要求以递增(升序)或递减(降序)顺序显示。

索引技术除可以重新排列数据表记录的前后顺序外,在建立数据表间的关联时,或者利用 SQL语言建立查询、视图时,都必须*索引技术来支持。2.索引关键字的类型

索引关键字: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字段构成的索引表达式。索引表达式的类型决定了不同的索引方式。VFP系统提供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主索引、候选索引、普通索引和惟一索引。

(1)主索引。主索引是能够惟一地确定数据表中一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式;要求该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式的值,在数据表的全部记录中都不能出现重复。

主索引只能在数据库表中创建和使用,而且一个数据表只能指定一个主索引。表的主索引就相当于关系的主码。

(2)候选索引。候选索引像主索引一样,是能够惟一地确定数据表中一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式。但是,一个数据表允许建立多个候选索引,可以在数据库表或自由表中创建候选索引。如果将一个包含了重复数据的字段指定为候选索引,系统会返回一个出错信息,并禁止创建该索引。表的候选索引相当于关系的候选码。

(3)普通索引。普通索引允许数据表中各记录的索引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式的值相同,而且既允许在数据库表中创建,也允许在自由表中创建。

(4)唯一索引。唯一索引是VFP为保持与低版本软件的兼容性而保留的一种索引类型,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它允许数据表中各记录的索引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式的值相同,但是在索引表中只保留数据表中与索引字段值相同的第一条记录。3.创建索引文件

可以使用命令建立索引文件,但是利用表设计器创建索引文件更加直观、方便。结构复合索引文件可以在创建数据表时建立,也可以对已经建立好的数据表创建或修改索引。4.索引的*作

(l)打开与关闭。要使用索引,必须先要打开索引。结构复合索引总是随着数据表打开,一旦数据表文件关闭,相应的索引文件也就自动关闭了。

(2)确定主索引。结构复合索引打开后,其中的索引标识(Tag)并不起作用,数据表记录顺序仍然保持着原始自然排列。必须要执行确定主索引的*作后,数据表记录的排列顺序才会跟着变化。

在程序中常常使用命令方式确定当前主索引。

(3)删除索引标识。要删除结构复合索引文件中的索引标识,应当打开数据表文件,并打开其表设计器对话框。在“索引” 页卡中选定要删除的索引标识后,单击“删除” 按钮删除。6.3.4 创建数据表之间的关联

对于数据库中各相关数据表之间的联系必须通过建立关联来实现。

数据表是和关系相对应的,所以数据表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类。但是在实际处理时,往往把一个多对多的联系分解成两个一对多的联系处理。1.创建关联

在VFP中,表间的联系有“永久性关联” 和“临时性关联”两种:临时性关联只是在使用时临时建立的表间联系,一旦关闭数据表则临时性关联也就消失了;永久性关联是被存放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表间联系,它将随数据库长期保存,随着数据库的打开而打开、关闭而关闭。

在创建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时,当前表叫做父表,要关联的表叫做子表。必须保证两个要建立关联的数据表中存在同名字段;同时要求每个数据表事先分别对该字段建立了索引。

(1)建立表间的一对一关系。首先,要使两个表都具有同一属性的字段;其次,定义父表与子表中同名宇段为主索引字段或候选索引字段。由于两个表中的同一属性的字段值都是惟一的,因此两个表之间的关联就是“一对一” 的。

(2)建立表间的一对多关系。首先,要使两个表都具有同一名称、属性的字段;其次,定义父表中该字段为主索引字段或候选索引字段(其字段值是惟一的),子表中与其同名的字段为普通索引字段。由于两个表中的同一属性的字段值是一对多的关系,因此可以创建两个表之间的“一对多” 的关系。2.调整或删除关联

修改主要有两个方面:

(l)删除关联。在数据库设计器对话框窗口中,用鼠标左键单击关联线,该连线变粗了则说明它已经被选中。如果要删除可敲[Del]键,也可以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对话框窗口中单击“删除关系” 选项。

(2)编辑关联。在数据库设计器对话框窗口中,用鼠标左键单击关联线,该连线变粗了则说明它已经被选中。在主菜单“数据库”选项的下拉菜单中单击“编辑关系”选项,也可以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对话框窗口中单击“编辑关系” 选项,这样将会打开其对话框窗口。

可以在“表” 和“相关表” 的下拉列表框中重新选择新的相应索引字段。6.3.5 创建视图

在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中,用户的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叫做用户模式、外模式,它是从用户的观点看到的数据库,所以也叫做用户的视图。

在 VFP中,视图是数据库的一个部分,分为本地视图和远程视图两类。本地视图是利用本地数据库表、自由表及其他视图建立在本地服务器上的视图。远程视图是利用远程服务器中的数据建立的视图。视图也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存储器中,文件扩展名为.VUE。视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数据表,它往往由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中的部分字段或部分记录组成。虽然从用户的角度看,视图也像数据表一样有自己的名字,相应的字段、记录,具备了一般数据表的特征,可是在实际存储器中并没有这样的数据实体;在数据库中仅存放了与关联数据表相应的连接关系和*作要求。所以该视图可称为“虚表” 或逻辑表。一般建立视图的目的有三个:

①数据库系统是供多用户使用的,不同的用户只能查看与自己相关的一部分数据,以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完整。视图可以为每个用户建立自己的数据集合。

②为了保证数据表具有较高的范式,往往将一个数据集合分解成多个相关的数据表。而在使用多个表的数据时,将各表中有用的数据集中到一个视图是最方便的办法。

③简化对数据库的*作管理。只要事先将各表中相关数据项集中放在一个视图中,通过视图就可以同时更新各表中的数据。

6.4 代码设计

代码是计算机和人都容易理解的符号(或语言),能够实现人和计算机的沟通。代码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惟一地标识一个分类对象(实体)。

.加快输入,减少出错,便于存储和检索,节省存储空间。

.使数据的表达标准化.简化处理程序,提高处理互效率。

代码也叫信息编码,是作为事物(实体)惟一标识的、一组有序字符组合。它必须便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处理。6.4.1 代码设计方法 1.代码设计的原则

.惟一性:是区别系统中每个实体或属性的惟一标识。

.简单性:尽量压缩代码长度,可降低出错机会。

.易识别性:为便于记忆、减少出错,代码应当逻辑性强,表意明确。

.可扩充性:不需要变动原代码体系,可直接追加新代码,以适应系统发展。

.合理性:必须在逻辑上满足应用需要,在结构上与处理方法相一致。

.规范性:尽可能采用现有的国标、部标编码,结构统一。2.代码的类型

代码的类型是指代码符号的表示形式,进行代码设计时可选择一种或几种代码类型组合。

(1)顺序码。它也叫序列码,用连续数字作为每个实体的标识。编码顺序可以是实体出现的先后,或实体名的字母顺序等。其优点是简单、易处理、易扩充、用途广;缺点是没有逻辑含义、不能表示信息特征、无法插人、删除数据将造成空码。

(2)重复码。采用与原来手工系统相同的编码,叫做重复码。其优点是容易被原系统人员接受、易实现、便于推广;缺点是不能任意更改、可能不尽合理。

(3)成组码。它是最常用的一种编码、它将代码分为几段(组),每段表示一种含义,每段都由连续数字组成。其优点是简单、方便、能够反映出分类体系、易校对、易处理;缺点是位数多不便记忆,必须为每段预留编码,否则不易扩充。例如:身份证编码共17位:

(4)表意码。它将表示实体特征的文字、数字或记号直接作为编码。其优点是可以直接明白编码含义、易理解、易记忆;缺点是编码长度位数可变,给分类、处理带来不便。例如:网站代码:

(5)专用码。它是具有特殊用途的编码,如汉字国标码、五笔字型编码、自然码、ASCll代码等。

(6)组合码。它也叫合成码、复杂码。它由若干种简单编码组合而成,使用十分普遍。其优点是容易分类、容易增加编码层次、可以从不同角度识别编码、容易实现多种分类统计;缺点是编码位数和数据项个数较多。3.代码的校验

为了减少编码过程中的错误,需要使用编码校验技术。这是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附加校验码的技术。校验码是根据事先规定好的算法构成的,将它附加到代码本体上以后,成为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码输入计算机以后,系统将会按规定好的算法验证,从而检测代码的正确性。

常用的简单校验码是在原代码上增加一个校验位,并使得校验位成为代码结构中的一部分。系统可以按规定的算法对校验位进行检测,校验位正确,便认为输入代码正确。6.4.2 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代码

管理信息系统中常见的代码有部门代码、人员代码、物资代码、设备代码、产品代码、会计科目代码等。这些常见代码的设计方法如下。1.部门代码

部门代码一般采用成组码,比如使用3位数字编码。前2位作为一个企业各部门的编码,后1位作为部门内各科室、班组的编码。2.人员代码

人员代码涉及人事劳资部门,一般有两种编码方法:一种是用简单的顺序码,代码位数可以根据企业职工人数决定;另一种是使用组合码,因为这样便于分类、汇总。3.物资代码

物资代码的设计既要考虑物资管理部门的要求,也要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一般可以采用成组码,并且用表意码辅助。4.设备代码

在设备代码中应反映设备的经济用途、使用情况、使用部门及设备类别等信息,所以一般使用组合码。5.产品代码

产品代码可以采用成组码或表意码设计。6.会计科目代码

会计科目代码反映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的内容,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综合汇总会计指标。代码设计应当注意通用性,所以应根据国家财政部及本行业、本地区的规定,编制会计科目代码。

篇2: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教案(第6章)

2.l 计算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平台(环境)。2.1.1 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Computer):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计算机既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计算机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可以把数据(原始数据、中间结果、最终结果)和程序都存储起来。计算机就是按照程序的要求自动对数据进行各种计算处理的。2.计算机的分类

按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计算机可以分为六大类。

(1)巨型机(Supercomputer)。价格昂贵、功能强大、计算速度在每秒千亿次以上的计算机叫做巨型机或超级计算机。

(2)小巨型机(Minisupercomputer)。这是一种价格相对便宜的小规模巨型机,也叫桌上型超级计算机。

(3)大型机、中型机(Mainframe)。这种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为每秒几亿次至几百亿次。它一般是作为大型计算中心的主机。

(4)小型机(Minicomputer)。其计算速度为每秒几千万次至几亿次。它一般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使用。

(5)个人机(Personal Computer)。也叫微型计算机或 PC计算机。这是一种面向个人使用的计算机。

(6)工作站(Workstation)。这是介于高档微机和小型机之间的机型。它一般都配备有大屏幕显示器、大容量存储器,而且速度快,通信功能强,主要用于图像处理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领域。3.计算机硬件系统

(1)基本结构。目前计算机都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的。

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起,叫做中央处理器(CPU),各部分之间采用总线方式连接。

(2)基本组成。

①中央处理器。CPU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和一些寄存器组成。运算器主要是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则规定了计算机执行指令的顺序,并根据指令的具体含义,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地工作。寄存器可以暂存指令和数据。

②存储器。微型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按用途和特性可以分为三类。

4.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软件的作用在于确定计算机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使用界面。

(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根据计算机软件的总体结构和表现形式,软件一般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系统软件: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它们与具体应用无关,只是在系统一级提供服务。操作系统就是典型的系统软件(OS)。

系统软件中还包括语言处理程序和作为软件研制开发工具的编辑程序、调试程序、装配和链接程序、测试程序以及为适应事务处理的需要而设臵的数据库管理程序等。

应用软件:直接完成某种具体应用的软件。如工资管理程序、管理信息系图形软件、文字处理软件、财会软件、计划报表软件、辅助设计软件等。

(2)软件、硬件系统的关系。

在计算机系统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它们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实现计算机的计算与数据处理任务。

(3)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用来书写计算机可以执行的程序的。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等。最新出现的是面向对象的语言4GL。

(4)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用户不能直接操纵计算机硬件,而是通过操作系统来使用计算机。5.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评价计算机性能的指标:

(l)字长:指计算机能一次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它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技术性能指标。首先,字长决定着计算机运算的精度,字越长则计算机的运算精度越高。其次,字长决定了指令直接寻址的能力,字越长则存放数据的存储单元数越多,寻找地址的能力就越强。

(2)运算速度:用每秒钟能执行多少条指令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百万条指令/秒)。为了统一标准,现在用各种指令的平均执行时间及相对应的指令运行比例来综合计算。

(3)内存容量:内存储器中能存储信息的总字节数。计算机内存容量越大,程序运行速度越快,可运行的程序也越多。

(4)主频:指计算机CPU的时钟频率。主频的单位一般用兆赫兹(MHZ)来表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5)存取周期:存储器完成一次读(取)或写(存)信息操作所需的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或访问)时间,而连续两次读或写所需的最短时间,称存储器的存取周期(或存储周期)。存储器的存取周期越短,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快。

(6)总线宽度:总线是由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三组线构成的,每组线由若干根线组成。总线越宽,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越强。

2.1.2 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 1.基本概念

媒体:指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一般分为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五类。

多媒体:指信息表示媒体的多样化,例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

早期的计算机只能处理文字信息,可以叫做单媒体计算机。种能够综合处理多种媒体的计算机就叫做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必须增加声音、图像等媒体的输入输出设备及软件。2.多媒体系统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系统必须具备四个主要的特征:

(l)集成性。可以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感觉媒体进行综合处理,达到各媒体的协调一致。

(2)交互性。可以实现人机交流,便于对系统功能加以控制和干预。

(3)实时性。能使人的感官感觉到交流是连续的、及时的。

(4)数字化。系统处理的都是数字信息,而不是模拟信息。

2.2 通信及网络系统 2.2.1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1.数据通信模型

通信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两个实体之间的数据交换。

其中“信息源”是产生要发送数据的设备;

“发送器” 可以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或转换,产生能够传输的光、电信号;

“接收器”将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目的站设备可以处理的信号;

“接收端”是信号传送的目的地设备;

“传输系统” 是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之间的复杂线路网络。连接信息源与接收端的物理和逻辑设备称为信道。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物理表示形式。信号电平连续变化才叫做模拟信号,以脉冲形式变化的叫做数字信号。传送模拟信号的是模拟信道,传送数字信号的是数字信道。

通信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下:

(1)信号接口:产生或接收符合通信协议的信号。

(2)路由和寻址:为发出信号选择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3)呼叫和应答:信号发送前先呼叫,接收方应答后建立通信链路,这个过程叫握手。

(4)可靠传输:采用各种措施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2.数据通信的带宽

(1)两种通信系统,即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数字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经过量化的。

(2)模拟通信的带宽。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

传输介质或通信设备的带宽是指其允许通过的频率范围。

(3)数字通信的带宽。它反映通信速度的快慢及信道容量的大小。数字通信中的带宽是指信号的传输速率,或叫位率、比特率,其单位是b/s或bps(每秒位数)。3.常用传输介质

(1)双绞线,(2)同轴电缆,(3)光缆。

(4)无线通信。

(5)微波通信。频率在100MHZ-10GHZ的电磁波信号叫做微波信号,其波长为3cm-3m。由于微波频率高,因此频带较宽;方向性好,适合进行点对点的通信。成本比电缆和光缆都低,适合卫星通信和城市之间通信。但是微波信号没有绕射功能,只能进行可视传播,而且它的传输误码率也比较高。4.数据传输

(1)基带传输。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在信道中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叫做基带传输。基带传输是一种最基本的数据传输方式。

(2)频带传输。利用模拟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称为频带传输。在这样的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必须先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在接收方还必须再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相应的设备才能识别。

在频带传输过程中实现信号相互转换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5.调制与解调

调制:把需要传送的信号加载到另一种信号上,以便容易在给定的介质中传送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另一种信号叫做传送信号的载波。

解调:信号传送到接收站以后,再把载波上加载的信号卸载下来的过程。6.多路复用技术

传输信号要求的带宽与传输介质允许通过的带宽是不一样的,为了节省开销,应当充分利用传输介质的带宽。在一条介质上同时传送多于一路以上信号的传输方式,叫做该介质的多路复用。

7.数据交换技术

(1)专线连接。最简单的数据通信形式,是在两个站点之间直接用线路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交换。因为是专用线路连接两个站点,所以不会发生线路拥堵问题。但是如果两个站点的距离较远,或者需要进行多站点之间的通信,直接的线路连接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解决专线连接占用线路太多的办法,是设臵交换机。

(2)电路交换。实际的电路交换是由交换机负责在两个通信站点之间建立一条物理专用线路。这种由多台交换机和它们的站点构成的网络叫做交换网络。各通信站点与各自的交换机是专线连接,各交换机之间也是专线连接。

(3)存储转发交换。也叫做包交换,存储转发交换的原理是:把待传送的数据先存储在结点机中,等到信道空闲时再根据优先级别顺序发送出去。只要存储时间足够长,就能够将信道的空闲与忙碌状态均匀化,从而压缩信道和转接设备的容量。这种交换方式不适合实时交换的信息传输,但是对于数据通信却是非常合适的。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可以分为报文交换和报文分组交换两类。

① 报文交换。不论传送数据的长度是多少,都把它作为一个逻辑单元,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规定格式打成一个包发送。这个数据包就叫做报文,这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就叫做报文交换。

② 报文分组交换。将一个长的报文分解为多个短小(一般不超过1000字节)的组,叫做报文分组。2.2.2 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臵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下,向多个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从而实现数据、程序与硬件等各类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1.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1)资源子网: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组成的,向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负责整个网络的数据处理业务和各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服务。

(2)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专用或公用的通信线路及其他通信设备组成的,完成所有网络数据的传输、转发、加工和交换等通信处理工作。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

(1)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可以分为点对点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信道:网络通过通信信道来完成数据传输任务,一条线路只能连接一对结点。

广播信道:多个结点共享一条通信信道,一个结点发送信号,全网结点都会收到信息,这种信道就是广播信道,采用的网络传输技术就只能是广播方式,这样的网络就叫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式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星型、环型、树型等,广播式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是总线型、环型、卫星型等。(2)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

①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它的覆盖范围一般在10公里以内。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引用都比较容易,所以传输速率也比较高,常常可以达到10-100Mbps。

②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也叫做远程网,它可以覆盖几公里至几千公里的范围。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并使用传统的电话网(公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无线网来传输信息。广域网的传输速率较低,一般在几十K至几Mbps之间。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关系结构,实际上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以下几种。

拓扑(Topology)是将各种物体的位置表示成抽象位置。在网络中,拓扑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安排和配置,包括各种结点和结点的相互关系。拓扑不关心事物的细节也不在乎什么相互的比例关系,只将讨论范围内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图表示出来。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要实现互联,就需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就叫做“拓扑结构”,通俗地讲这些网络设备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1)星型拓扑

由一个中心结点与各站点之间呈辐射状连接,中心结点对全网的通信实行集中控制,任何两个结点之间的通信都必须通过中心结点来实现。

星型拓扑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访问协议简单,单机故障不会影响网络运行;缺点是对中心结点的可*性要求高,中心结点出现故障,整个网络就会瘫痪,系统的扩充比较困难。

(2)环型拓扑

使网络中各站点首尾相连,以通信线路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环路,数据只能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逐点传输。环型拓扑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适合光纤介质网络;但是任何一个结点的故障都会使全网瘫痪,而且结点的增加或减少都比较困难。

(3)总线型拓扑

所有的站点都连接到一条公用传输线--总线上,就形成了总线型计算机网络结构。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扩充、价格低廉,容易安装。缺点是出现故障后需要检查总线在各结点的连接,因此查错比较困难;虽然某台计算机故障不会影响网络运行,但是若总线断开则网络将不可使用。

(4)树型拓扑

由星型拓扑演变而来,形状像一棵根在上方的大树。各结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结点之间进行。树型拓扑结构中的故障比较容易检测和隔离。4.计算机网络协议

通信协议: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语言,规定了通信双方交换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格式、响应及动作;网络协议是实现不同主机之间、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及工作站之间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1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即网络七层协议。2.2.3 局域网

从应用角度看,局域网的技术特点如下。

(1)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适用于公司、机关、学校、工厂等处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间联网的要求。

(2)能够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

(4)局域网的特性主要由网络拓扑、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决定。1.局域网的硬件组成

局域网在逻辑上可以由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和连接转换部件构成。

其中连接转换部件可以是中继器、集线器、网桥、路由器、网关等。

2.局域网的软件系统

局域网软件系统主要包含三部分。

(1)网络操作系统。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是Novell公司的Netware和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NT。

(2)网络管理软件。主要用于监视和控制网络的运行。常用的网络管理软件有HP公司的openview及IBM公司的Netview等。

(3)网络应用软件。网络应用软件是用户利用软件开发平台,按照各自需要开发的各种各样的网上业务应用系统。常见的开发平台有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及浏览器、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等软件。3.局域网传输介质

局域网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和无线通信信道。过去同轴电缆的性价比是最好的。目前中高速的局域网中都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在远距离传输中使用光纤传输,在有移动站点的局域网中,则采用无线通信技术。4.局域网工作方式

局域网的工作方式有共享介质式和交换式两种。

共享介质式中,所有结点共享一条公共通信传输介质,当一个结点发送数据时,将会以广播的形式传送到所有的结点上。因此在共享介质的网络中,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内,只能有一个结点占用公共通信信道。共享介质式容易发生冲突的现象。于是提出了交换式局域网工作方式。5.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为了实现对多结点共享传输介质,并在发送和接收数据时为防止冲突而加以控制的方式有三种,即总线CSMA/CD控制、令牌环传递Token Ring控制和令牌总线传递 Token Bus控制。6.局域网协议

控制网络访问的协议,这类访问主要就是CSMA/CD访问和令牌传送访问。在OSI的七层数据通信协议基础上,由局域网标准(IEEE802)委员会提出了局域网协议IEEE802标准,并且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3月批准为国际标准,称为ISO 8802。

7.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

在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有对等和客户机/服务器方式两种形式。

(1)对等网络模式。在这种网络模式中,所有计算机都具有相同的地位,不设臵专有的文件服务器,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访问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每一台计算机既是其他计算机的服务器,同时又是其他计算机的客户机。

采用对等模式的局域网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是网络传输速度比较慢,保密性比较差,而且维护也比较困难。

(2)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这种模式用一台或多台单独的、高性能、大容量的高档微机,或者是大中型机、小型机作为网络中心服务器;而用多台微型机作为客户机,以总线、星型总线等拓扑结构与服务器连接成局域网。8.网络互联技术

网络互联: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臵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协议相同或不相同的网络及设备,相互连接构成更大规模的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络能够屏蔽各子网在网络协议、服务器类型、网络管理方面的差异。要实现网络互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互联的网络之间提供链路,至少有物理线路和数据线。

(2)在不同网络结点的进程之间提供适当的路由来交换数据。

(3)提供网络记账服务,记录网络资源使用情况。

(4)提供各种互联服务,应当尽可能不改变互联网的结构。

2.2.4 Internet的基础

Internet是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世界千千万万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所以也叫做网际网。

Internet也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所有的服务由服务器提供,而各种访问、存取则由客户机完成。服务器常常是指主机,它总有一个标识地址;客户实质上是客户端的软件程序,它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并翻译、转换和显示服务器传输来的信息。

1.Internet的组成

因特网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和信息资源等组成。

(1)通信线路。通信线路是连接因特网中各种设备的基础设施,可以分为有线通信线路和无线通信信道两类。通信线路的数据传输能力用带宽和传输速率两个指标衡量,传输速率与带宽成正比,带宽越大,传输速率也就越高。

(2)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是路由器,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的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3)主机。按用途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提供者,叫做服务器。服务器总是由高性能、大容量的大型计算机担当。另一类是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接受者,叫做客户机。

(4)信息资源。在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比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信息。2.Internet通信协议

在进行数据通信时必须遵守统一的规范和约定。这种规范和约定就叫做网络通信协议,因特网的网络互联通信协议是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

3.Internet网络地址

为了实现网络中的数据通信,规定因特网中每一台主机在子网内都有惟一的网络地址。网络地址可以是真实的物理地址。也可以是IP地址或城名。

(1)物理地址。物理地址是制造在网卡上的地址码。网络的技术和标准不同,相应的网卡地址编码也不同。

(2)IP地址。因为物理地址的规范很不统一,为了确保主机地址的惟一性,因此在因特网中对所有的主机进行统一的编码。这种地址就叫做IP地址。IP地址和物理地址可以根据协议对应转换。

IP地址由4个字节(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表示为用圆点分隔的4个十进制整数组合的形式。一个字节对应一个十进制数,所以每个十进制数的值应在0-255之间。

(3)域名。用字符来表示网络地址,就是网络域名。如,华夏大地域名是。4.Internet的应用

(1)信息服务。它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① 信息浏览。② 信息发布。③ 信息检索。④ 文件下载。

(2)网上通信。网络通信分为以下几类:

① 电子邮件。② 网上聊天。③ IP电话。④ 网上寻呼。

(3)协同工作。它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 协同办公和联合研究。② 网上讨论。③ IP网络视频会议。

(4)电子商务。

(5)网上教育。

(6)网上娱乐。5.Internet的接入方法

用户要接入Internet必须通过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中国最大的ISP是具有国际出口的四大骨干网: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金桥信息网GBNET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小型的ISP。一般用户接入Internet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局域网接入;另一种是通过电话网拨号接入。

(1)通过局域网接入。局域网通过路由器和数据通信网与ISP相连接,再通过ISP的连接通道接入Internet。这些数据通信网由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四大电信运营企业管理。

(2)通过电话网接入。一般家庭采用电话网拨号入网方式。个人计算机上网必须使用调制解调器Modem。用户的计算机与ISP的远程接入服务器RAS(Remote Access Server)之间,是通过调制解调器Modem与电话网连通的。6.企业内部网

所谓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就是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

(1)发展过程。

企业网络技术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 集中处理阶段。以一台大型主机为核心,以众多终端为客户端组成的集中处理式系统。

②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这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即Client/Serve模式或C/S模式。客户机可以是具有一般功能的PC机、工作站,服务器则由处理功能和存储容量都很强大的高档微机、小型机、大型主机承担。服务器既可以建立在局域网内,也可以通过广域网或因特网与客户机联系。

③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所谓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模式,或B/S模式)就是Intranet,是最新型的企业内部网。

(2)Intranet的技术特点。其特点如下:

① 为用户提供了统一、友好的浏览器操作界面,既方便用户访问内部WWW服务器,也方便用户访问Internet的WWW服务器。

② 因为操作界面与Internet相同,所以企业用户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可以节约培训费用和时间。

③ 由于Intranet具有与Internet相同的、完善的网络服务功能,所以用户通信环境比传统企业网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④ Intranet的用户既可以用E-mail发送邮件,又可以用WWW发布和阅读文档;企业管理者可以召开网络会议和进行网上办公;产品开发可以用协同操作方式,实现网上联合设计。

(3)Intranet的基本结构。Intranet是由服务器、客户机、物理网络和防火墙四个部分组成的。

四个主要部分的构成如下。

① 物理网络是建立在TCP/IP协议上的任意拓扑结构的局域网或广域网。

② 服务器是整个Intranet网络的核心硬件设备,一般运行Windows NT Server、UNIX。OSZ Warp Server、Netware Server等网络操作系统。物理服务器往往被划分为若干个逻辑(软件)服务器。

③ 客户机。它为最终用户提供上机应用平台、运行浏览器软件及其他软件。

④ 防火墙。当Intranet与Internet连接时,防火墙可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屏障,防止外部非法用户侵人企业内部网中。7.企业外部网

企业外部网(Extranet):利用Internet的协议和标准,并通过公共通信系统(可以是Internet网络或专用线路),使通过认证的指定用户能够分享企业内部网上部分信息和部分应用服务的半开放专用网。2.3 数据库系统 2.3.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数据库的基本术语

(1)数据库(Data Base,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指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DBMS通常由下列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

① 数据描述语言DDL(Data DescriPtion Language)。用来描述数据库、表的结构,供用户建立数据库及表。

② 数据操作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供用户对数据表进行数据的查询(包括检索与统计)和存储(包括增加、删除与修改)等*作。

③ 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实现数据库建立、运行和维护时的统一管理、统一控制,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完整,及多用户并发操作。同时完成初始数据的输入、转换、转存、恢复、监控、通信,以及工作日志等管理控制的实用程序。

(3)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指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它一般由数据库、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四个部分构成。

(4)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库系统和其他数据管理系统相比,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1)数据结构化。文件系统中,独立文件内部的数据一般是有结构的,但文件之间不存在联系,因此从数据的整体来说是没有结构的。数据库系统虽然也常常分成许多单独的数据文件,并且文件内部也具有完整的数据结构,但是它更注意同一数据库中各数据文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2)数据共享。共享是数据库系统的目的,也是它的重要特点。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仅可以为同一企业或组织的内部各部门共享,还可以为不同组织、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用户所共享。而在文件系统中,数据总是由特定用户专用的。

(3)数据独立性。在文件系统中,数据结构和应用程序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方的改变总是要影响另一方。在数据库系统中,这种相互依赖性是很小的,数据和程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数据库模式主要分为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两个方面。描述物理结构的称为物理数据库描述(或物理模式、内模式),它直接与操作系统或硬件相联系。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内模式。

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系统只有一个模式,它总是以某一种数据模型为基础,统一考虑所有用户的要求,并有机地综合成一个逻辑整体。模式仅仅是数据型的描述,不涉及具体数据值。模式的一组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一个模式往往有许多的实例。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而实例是不断变动的。因为模式反映的是数据库的结构,一旦定义好基本上就不再变动;而实例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个时刻的状态,数据库的数据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针对每一个用户或应用,又由模式导出若干个子模式(或叫外模式、用户模式)。子模式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用户能够看见并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描述。每一个子模式都是模式的一个子集;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模式的一个窗口。一个数据库系统可以有多个子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中还提供了两个映像功能:一个是在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功能;另一个是在逻辑结构与用户结构之间的映像(转换)功能。第一种映像使得数据库物理结构改变时逻辑结构不变,因而相应的程序也不变,这就是数据库的物理独立性;第二种映像使得逻辑结构改变时,用户结构不变,应用程序也不用改变,这就是数据和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由于这种独立性,使得应用程序的编写再也不需要考虑数据的描述和存取问题,从而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修改和维护工作。

(4)可控冗余度。在文件系统中,由于每个应用都拥有并使用自己的数据,各数据文件中难免有许多数据相互重复,这就是冗余。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整个系统的数据共享而建立的,各应用的数据集中存储、共同使用,尽可能地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存储,减少了数据的冗余。

(5)统一的管理和控制。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包统一管理数据。由于多用户共享数据,数据库还具有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性控制和数据恢复功能。2.3.2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1.模型的概念

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在数据库中数据模型是抽象的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的工具。模型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二是容易被人理解;三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等。信息采用逐步抽象的方法,把数据模型划分为两类,以人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概念模型(或称信息模型),以计算机系统的观点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叫做数据模型。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就是概念层次的数据模型。它独立于任何数据库管理系统,但是又很容易向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型转换。

(l)基本术语

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它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还可以是某种联系。

属性: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属性有“型” 和“值” 的概念,属性的名称(说明)就是属性的“型”;对型的具体赋值就是属性的“值”。

码:在众多属性中能够惟一标识(确定)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实体集:某个实体型下的全部实体,叫做实体集。

联系:一个实体集内部各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叫做实体内。

(2)实体集内部的联系。在一个实体集内部也存在着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联系。3.数据模型

它分为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两类。

逻辑数据模型:是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概念组成。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人们一般以数据结构的类型来命名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

物理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它不但受数据库管理系统控制,而且与计算机存储器、*作系统密切相关。

(l)层次模型。层次数据库的特点是实体之间按层次关系部定义。实体用记录(类型)表示,实体的属性对应记录的数据项;实体之间的联系用有向连线表示。

层次模型以每个实体为结点,上层结点叫做父结点,下层结点叫做子结点。层次模型像一棵倒臵的树,最上层的结点没有双亲,称为根结点;最下层的结点没有子女,称为叶结点。所以层次模型是一种以记录类型为结点的有向树结构。

(2)网状模型。由于层次模型还不能很好地表达实体间的复杂关系(多对多联系),于是又产生了网状模型,它很好地解决了实体间复杂关系的表达问题,但是它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当需求扩展时,对原有数据结构及应用程序的修改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关系模型。关系模型以人们经常使用的表格形式作为基本的存储结构,通过相同关键字段来实现表格间的数据联系。

(4)面向对象模型。不同于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这些传统的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非传统的数据模型。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2.3.3 关系模型与关系数据库 1.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一种新的数据模型。它建立在集合论和谓词演算公式的基础上。它提供的逻辑结构简单,数据独立性强,存取具有对称性、*纵灵活。

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如果依照关系模型定义,就是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系统由许多不同的关系构成,其中每个关系就是一个实体,可以用一张二维表表示。

关系二维表中的术语解释如下:

.关系(Relation):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属性(Attribute):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元组(Topl):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框架(rramework):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域(Domain):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候选码(Candidate Key):可以惟一确定的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可简称码)。

.主码(Primary Key):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主属性(Primary Attribute):可以作为候选码的属性也叫主属性。

.非主属性(Non-key Attribute):不能作为候选码的属性叫做非主属性。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常常记做:

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3,……,属性n)

在关系模型中,不但实体用关系表示,而且实体之间的联系也用关系来表示。

关系模型要求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即要求每个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关系中每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再分的基本项。

作为一个关系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起码必须具备以下几条:

.表格中每一数据项不可再分,是基本项。

.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叫做属性。各列都有惟一的属性名和不同的属性值,列数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叫做元组。一个表格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行出现。

.各行顺序可以是任意的。2.关系操作

关系数据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集合论,每一个关系就是一个笛卡尔积的子集。

(设A、B为集合,用A中的元素x作第一元素,B中的元素y作第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B的笛卡儿积,记做A×B。

在数据库中,设有关系A为<学号、姓名>,具体内容为{<1,张三>,<2,李四>};关系B为<学号、年龄>,具体内容为{<1,20><2,22>}。

则A×B={<1,张三,1,20>,<1,张三,2,22>,<2,李四,1,20>,<2,李四,2,22>} 如果再做第一列=第三列的选择,再做只保留第一、第二、第三列的投影,即得{<1,张三,20>,<2,李四,22>}这样,通过关系代数的三个运算,我们查到了每个人的年龄)

(1)传统集合运算。传统集合运算有并、交、差三种。

(2)专门的关系运算。专门的关系运算主要有选择(筛选)、投影和连接三种。选择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元组(行)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条件的元组。其中,投影运算是对关系表中属性(列)的操作,操作结果是找出关系中指定属性全部值的子集。

选择运算和投影运算可以同时用一条命令来实现。

连接运算是对两个关系的运算,操作结果是找出满足连接条件的所有元组,并且拼接成一个新的关系。完善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总是以数据操纵语言及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来实现各种关系运算。

2.3.4 Vsual Foxpr数据库管理系统 1.VFP的基本概念

(l)数据表。数据表简称为表,是VFP中最重要的*作对象。一个表就是一个关系,它总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中。表文件的存取名称就是关系名,文件的扩展名是DBF。

(2)数据库。在VFP中一张二维表称为一个数据表(或者简称表)。在关系数据库中,可以包含若干个表(以及视图)。数据库也可作为一个文件存放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中,其扩展名是DBC。

(3)索引。索引实际上是对数据表的排序,但是它不改变数据表中数据的物理顺序,而是另外建立一个索引对应列表。

(4)关键字。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主码叫做主关键字。因为在数据表中,属性叫做字段,所以关键字就是能够惟一标识一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如果一个字段不能成为当前表的关键字,但却是另一个数据表的关键字,那么这个字段就称为外来关键字。

(5)视图。视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表,它往往由一个或多个表(或视图)中的部分字段或部分记录组成。但是视图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合,只是在数据库中存放了相应的关系。

篇3:6类线系统在千兆主干网中的应用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是一种具有很宽的带宽和极高响应的新网络技术, 它的出现使网络的带宽和网络响应问题有了一种全新解决。千兆位以太网拓展了以太网的应用领域, 支持视频会议等高带宽信息传输, 还支持MPEG-2等多媒体压缩功能。作为一种继承性很强的技术, 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来构建主干网已成为首选。

千兆主干网对网络传输介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五类布线系统不再使用, 而六类布线提供比增强型五类布线系统高一倍的传输带宽, 为使用较简单传输方式的低成本千兆网络设备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对普通的千兆网络设备而言, 六类布线提供了更大的性能容量, 使得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可以保证网络传输的误码率指标, 保持网络传输性能不变。

2. 双绞线

2.1 概述

双绞线 (TP:Twisted Pair wire) 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双绞线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 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 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如果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

2.2 双绞线的发展

双绞线的传输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价格也随之提高, 其经历过程如下:CAT1:传统电话线, 适于模拟语音和数据。CAT2:最初为IBM3类, 适于4Mbps令牌网局域网和T1, 现已较少使用。CAT3:为10Mbps以太网设计, 广泛用于数字PBX系统, 但由于Cat5出现而趋于衰退。CAT4:为10Mbps以太网和100Mbps令牌网设计, 较少使用。CAT5:为100Mbps以太网和155Mbps ATM设计。这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安装的首选线缆。CAT6:用于1000Mbps以太网。CAT7:屏蔽双绞线标准, 预计提供比6类更高的带宽, 将主要应用于欧洲市场。

3. 增强5类、6类UTP性能比较

注:1、除非另有标明, 所有参数单位均为dB;2、所列参数为传输100MHz信号时的最坏结果。

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是在对现有五类屏蔽双绞线的部分性能加以改善后出现的电缆, 不少性能参数, 如近端串扰、衰减串扰比, 回波损耗等都有所提高, 但其传输带宽仍为100MHz。

虽然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也能提供高达1000Mb/s的传输带宽, 但是往往需要借助于价格高昂的特殊设备的支持。因此, 通常只被应用于100Mb/s快速以太网, 实现桌面交换机到计算机的连接。

6类线, 主要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关系。按摩尔定律推算, 计算机网络上的信息需求每18个月会增加1倍, 计算机网络发展到千兆位以太网的出现, 对综合布线系统提出了4对双绞线全双工的应用要求。六类布线的正式测试标准已经于2002年6月10日正式发布, 标准号为ANSI/TIA/EIA568B。

从现有的技术指标来看, 6类线确实超过了5类。6类改善了在串扰以及回波损耗方面的性能, 对于新一代全双工的高速网络应用而言, 优良的回波损耗性能是极重要的。6类标准中取消了基本链路模型, 布线标准采用星形的拓扑结构, 要求的布线距离为:永久链路的长度不能超过90m, 信道长度不能超过100m。

4.6类线在千兆网中的应用

在千兆网实际应用中, 千兆主干交换机, 接千兆分交换机、接百兆分交换机、接新服务器, 都会选用6类线。六类系统是一个端到端的信道系统, 链路中包括了跳线、模块、水平线缆、配线架各个环节。千兆以太网网络结构, 如图1所示。

6类线的生产厂家有很多。在传输性能上, 康普公司的GigaSPEED 1071系列线缆, 采用了一字隔离结构, 其系统传输性能远远高于六类国际标准。如表2所示。[2]

目前, 6类系统已经成为中高端市场的最主要代表, 已经有大量实际安装并开始使用的工程案例可供用户去检验和考察。在中国, 从早期的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移动总部、国家质检总局, 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广州新白云机场, 各种行业和背景的用户都已经实际采用了1071系列一字结构的6类系统。

5.6类线布线注意事项

由于6类线较5类线的不同, 在布线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由于六类线缆的外径要比一般的五类线粗, 为了避免线缆的缠绕 (特别是在弯头处) , 在管线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管径的填充度, 一般内径20mm的线管以放2根六类线为宜。

(2) 桥架设计合理, 保证合适的线缆弯曲半径。上下左右绕过其他线槽时, 转弯坡度要平缓, 重点注意两端线缆下垂受力后是否还能在不压损线缆的前提下盖上盖板。

(3) 放线过程中主要是注意对拉力的控制, 对于带卷轴包装的线缆, 建议两头至少各安排一名工人, 把卷轴套在自制的拉线杆上, 放线端的工人先从卷轴箱内预拉出一部分线缆, 供合作者在管线另一端抽取, 预拉出的线不能过多, 避免多根线在场地上缠结环绕。

(4) 拉线工序结束后, 两端留出的冗余线缆要整理和保护好, 盘线时要顺着原来的旋转方向, 线圈直径不要太小, 有可能的话用废线头固定在桥架、吊顶上或纸箱内, 做好标注, 提醒其他人员勿动勿踩。

(5) 在整理、绑扎、安置线缆时, 冗余线缆不要太长, 不要让线缆叠加受力, 线圈顺势盘整, 固定扎绳不要勒得过紧。

(6) 在整个施工期间, 工艺流程及时通报, 各工种负责人做好沟通, 发现问题马上通知甲方, 在其他后续工种开始前及时完成本工种任务

6. 结语

项目的规模, 特别是项目对未来IT发展的考虑, 而这也是最难预计的。没有人能知道未来的3年、5年甚至10年中网络的速度以及对网络速度的要求会是什么情况, 就像5年前很难想象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一样。布线系统的投资是一次性的投资, 未来网络设备的更新很容易, 在机房更换交换机, 路由器等很方便, 但是要想更换整个电缆系统却几乎不可能。投资六类肯定是比较昂贵的, 因此还要综合考虑资金的情况。随着光缆的普及, 价格也会下降。“光进铜退”是网络传输介质的发展趋势。所以, 在布线的过程中, 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预知哪些位置将来最有可能使用高速网络。

摘要:本文通过对双绞线的阐述, 探讨千兆主干网中的新型传输介质——6类线的特点和应用。

关键词:双绞线,6类线,千兆网

参考文献

[1]是云冰.千兆以太网传输线路的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NO2, 2001

篇4: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教案(第6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记住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原因,宗教类型,文化的差异和矛盾。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统计数字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3.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

4.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5.通过学习,能总结出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养成关注世界上焦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习惯,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2.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一个地区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原因。2.分析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重要作用。

3.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一些有关战局问题的国际新闻报道,今天老师就选了一些,请同学们认真地听,说出其中提到了哪些国家?(阅读收集的有关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地区战局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这些国家)

总结:看来这个地区成为世界的热点,这个地区有一个专有的名字,你们知道人们通常叫它什么地区吗? 提问:中东为什么一直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什么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战乱? 生:石油、宗教、土地、种族、水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位置!请同学们看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的位置特征!生:纬度位置,相邻位置 师:用四个字概括:五海三洲之地!我们再来看一下丝绸之路的地图,你来描述一下,中东地区的位置重要性!

生:东西方文化、物质交流的中转站!

师:是的!通过土耳其海峡,就可以连接欧洲、亚洲;跨过苏伊士运河,就到达非洲大陆!这也是自古以来兵家相争的原因,从波斯帝国,到阿拉伯帝国,无不在这里留下痕迹!中东战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争夺石油发生的战争有哪些呢?

生:海湾战争,美伊战争等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东地区的石油分布图,哪里的石油分布最多? 生:波斯湾地区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6页,根据提供的资料,分析以下问题:(1)为什么中东地区的经济被称为“石油经济”?(2)中东的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3)石油输送的路线经过哪些地方?

(4)“石油经济”对中东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前景有什么影响? 生:略

师:说到时候,我们不得不提一个控制世界大部分石油生产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略

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中东战乱的两个原因,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中东一直以来都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地区,为什么?

我们上节课分析了两个原因。请一位同学来回顾我们上节课的内容。生:“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师:很好!我们今天来看看,中东地区还有什么原因,使这片地区这么“火热”!请同学们看书本29页阅读材料,你来说说,戈兰高地的冲突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为了争夺什么资源?

生:以色列和叙利亚,水资源

师: 戈兰高地的争端曾经一度成为中东和平的关键!为什么水资源这么宝贵?甚至要用战争来争取?因为缺水,所以争水。那为什么会缺水呢?

请同学们看书本28页的中东气候类型图,说说这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生:热带沙漠为主

师:中东缺水,但是石油很丰富,如果你是中东的居民,你会利用石油换来的金钱做什么? 生:买水!

师:他们发展了海水淡化工厂,并用淡化的海水灌溉,发展农业!教材30页,海湾6国海水淡化日产量图,看看是哪些国家淡化海水?

生:略

师: 中东的战乱,使不是还有其它的因素? 生:宗教和民族冲突!

师:请同学们阅读31页,再补充你所知道的与宗教、民族有关的冲突? 生:略

师: 虽然中东地区多战乱,这里的居民还是要生产生活的,那么他们种什么,养什么,吃什么?翻到书本32页,请你来归纳一下。生:略

篇5:教案(第3章第6节)

【课 题】引导层动画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引导层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绘制引导层动画的基本方法。2.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利用Flash MX制作引导层动画的基本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使用Flash MX软件制作动画的综合能力,提高应用水平。3.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应用Flash MX软件制作引导层动画的相关经验。4.层次目标

(1)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引导层的概念; ②完成一个简单引导层动画的制作。(2)中等学生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引导层的概念。②完成有方向变化的沿引导线运动的引导层动画(3)优等学生的学习目标

①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引导层的概念。; ②完成两个组件沿同一引导线运动的引导层动画

③完成复杂引导层动画的制作,并能指导帮助本组的其他同学 ④能自己构思制作出引导层动画。

【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教学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及教材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辅助课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帮助。

2.将教学辅助课件及实例素材发给每位学生。【教学重、难点】

重点:Flash MX软件制作引导层动画的操作方法。难点:理解引导层概念,制作出引导层动画。【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展示引导层动画作品:小球沿曲线运动效果,导入引导层概念,讲解引导层基本操作。

2.布置任务——制作蝶恋花实例。要求:

(1)蝴蝶围绕着花儿飞动,营造蝶恋花效果。(2)简单引导层动画,在2课时内完成(3)提供素材:

图片信息(蝴蝶、花儿矢量图)(4)力求做出动感,比例合适。

3.分析该任务,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层动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4.教师演示该章节的实例(蝶恋花)

告诉学生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引导层动画,可以是依照教材的操作步骤制作书本实例,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其他素材,制作自己创意的引导层动画,从而获取制作引导层动画的相关经验。教师在演示该实例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完成该实例需要用到前面所学过的那些图层、元件等知识点。

二、分析任务:

1.对照实例,学生讨论并列举制作引导层动画所涉及的知识点。2.对于学生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教师可进行引导和点拔。(1)导入花儿矢量图并制作背景(2)导入蝴蝶矢量图并转化为元件(3)制作运动引导层

(4)制作蝶恋花曲线运动效果

三、具体布置任务:

1.制作引导层动画的步骤(1)构思动画过程

(2)根据构思,制作背景。

(3)确定所需素材,并将素材导入到库中。(4)添加引导层并制作引导层动画。3.应注意的问题(1)色彩搭配和谐;

(2)素材正确导入到库中;(3)正确应用引导层;

(4)蝴蝶组件能正确沿引导线运动;

四、完成任务

学生分头动手制作“蝶恋花”引导层动画。这是重要阶段,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根据学生在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特别是掌握比较的学生,应注意不断启发他们发挥想像力,完成实例后可以制作出有创意引导层动画的作品。

五、作品评价

1.评价标准

色彩搭配合理、协调;

引导线绘制合理,能体现蝶恋花的效果; 组件能正确沿引导线运动; 2.评价形式

将作品通过网络展示给全班同学,选几个优秀作品由教师示范点评,其余作品由学生互评。

六、归纳小结

1.通过制作引导层动画,掌握Flash MX基本动画制作的操作方法,培养Flash MX软件的综合应用的相关经验。

2.学会利用辅助学习软件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并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七、课后作业

1.制作小球沿曲线运动效果,效果如图 1 所示。

图 1 小球沿引导线运动效果

2.制作宇宙探险动画,画面中有一架航天飞船,航天飞船沿着曲线运动,做出飞船升天的效果,如图 2 所示。(提示:本习题共有三层,第一层是背景层,相关图片均在本节素材库中;第二层航天飞船层;第三层引导层;注意在第二层中要在飞船拐弯的地方添加关键帧,并利用旋转工具改变飞船飞行方向)

图 2 飞船运动路线示意

3.制作猫和老鼠动画,画面中有一支老猫,一支老鼠。猫和老鼠沿着曲线运动。效果如图 3 显示。(提示:本习题共有四层,第一层是背景层,第二层是老猫层,第三层是老鼠层,最上面一层是运动引导层,老猫和老鼠都沿着同一引导层做曲线运动,具体方法:右单击老猫图层名,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项,在弹出的属性对话框将图层属性设置为被引导层。)

图 3 猫和老鼠动画示意图

作业要求:分层完成三道课后作业。

1.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制作出第一题的小球沿引导线运动效果。

2.程度中等的学生可独立完成第二题的飞船运动引导层动画制作,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在飞船拐弯处添加关键帧并调整飞船方向。

上一篇:华联案例分析 企业文化下一篇:广金商业银行贷款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