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2024-05-05

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精选6篇)

篇1: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旧建筑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服务于过去的社会,反映了一段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建筑原有的功能被淘汰,它们又将以何种姿态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

调研实例一:

北京南锣鼓巷———老四合院的新生

Ⅰ.历史沿革

南锣鼓巷是北京著名的特色街区,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年历史。以巷子为中轴,两侧分出诸多特色胡同。近几年又有先见之明的人看到商机,租下沿街民房,开起了风格百变的个性店铺,元朝古巷新旧混血,就此重生。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Ⅱ.案例分析

1、四合院到主题餐厅的转变——咂摸小店

咂摸的前身是一座小四合院,位于南锣鼓巷沙井胡同。大门是如意门,级别较低,原为普通人家居住。经由商业改造,形成了如今的面貌。

改造前

改造后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倒座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侧一般贴有对联。

右图为咂摸的手绘平面图,咂摸四合院大门在东侧的南锣鼓巷上,并不是标准的小四合院形制。从图上可以看出,四合院主要的房间被连接起来,与庭院一起构成了餐厅。

入口处将影壁替换为木质橱窗(如下图),尺度小,显得自然,亲切,有回到家的感觉。但玻璃钢架顶棚与橱窗衔接较为生硬,个人认为这里处理欠妥。

商业部分

左图为入口小门厅的屋顶构造,为玻璃钢架顶棚,装修较为简陋,在功能上与改造前比较并无变化,仍然是起到了迎接宾客的作用。

入口橱窗

顶棚节点构造

在结构上,该四合院在庭院上设置玻璃钢架的顶棚,将庭院由室外变为室内,赋予其餐厅的新功能。庭院内光照,充足用灯笼、花草装饰,营造出生气勃勃,轻松愉悦的气氛。

庭院与两侧的厢房打通,仅留下承重结构,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利用面积,可以摆放更多的桌椅,满足其商业需求。

庭院景观

柜台尺度较小,淡黄色的灯光打在木质家具上,似乎在倾诉着过去的故事。

柜台

沿街厢房的餐厅

该四合院的改造将古朴的元素与现代的元素巧妙结合,反映了建筑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功能与空间的再生。从前人的居住功能到今人的餐饮娱乐功能,在历史的积淀上开始新的生活,不忘过去,展望未来。

2、四合院由封闭到开放的变化——南锣鼓巷85号

南锣鼓巷85号形制为小四合院,原为普通民居,大门在其东侧的南锣鼓巷上,不是标准的老北京四合院形制。该四合院的改造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对人流的巧妙引导,将人们从沿街店铺引入内部庭院的小吃街上,再在南锣鼓巷上加设一侧门引出人群,将四合院原有的封闭性空间变为开放性的空间。

流线图

入口处的店铺为一处 糖果店,原为四合院的厢房。糖果独特的芬芳将游客引入四合院内,吸引人们前去一探究竟。

入口处糖果店

由店铺进入庭院

庭院入口处的人工景观使得庭院保持了原有的古典韵味,原本四合院的各个主要房间都围绕着庭院改为了小吃店铺,而此时的庭院的两端与南锣鼓巷相通,它的存在更像是一条小吃街,原本封闭的庭院通过对人流的吸引和组织使得庭院变得开放,成为了南锣鼓巷边的一条小胡同。

庭院小景观

庭院上空加设木构架,悬挂灯笼等装饰品,老北京气氛更加浓厚。通过对人流的组织,使庭院重新“活”了起来。

经过调研发现,南锣鼓巷85号老四合院是比较有典型的一个四合院改造案例,通过对人流的组织以及功能区的合理布置从而达到其商业目的,使得旧有的封闭空间被打开,成为商业性质的一处小步行街。

3、由四合院改造而引起的街景变化

店铺的装饰一般都不拘一格,张扬个性,为古老的街道注入了现代、青春的活力,与原有建筑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进入南锣鼓巷,各色各样的店铺吸引人眼球,过去古老的街巷得到了重生,时代赋予它新的内涵与功能。商业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逐渐形成有机统一。

Ⅲ.总结

南锣鼓巷是老北京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老街巷,类似的街巷还有很多,它们是否也可以找到自身在新时代中的定位,继续为人们服务?南锣鼓巷作为空间再生的一个成功案例,不仅对今后古建筑的改造有着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建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得到再生的一个写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空间再生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新旧结合才是历史街区重生的最优选择。

调研实例二:

798艺术区——工业厂房的改造

Ⅰ.历史沿革 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厂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王铮部长指挥筹建,前苏联、民主德国援助建立起来的。

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人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由于部分厂房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整个厂区规划有序,建筑风格独特,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艺术区。

798地理位置

Ⅱ.案例分析

1、悦美术馆

悦美术馆位于798艺术区核心位置797路B06,包含有艺术展馆,艺术品商店,艺术会所等场所,集展览,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着力打造798艺术区具有国际特色,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全新概念美术馆,是798艺术区内最大的艺术空间之一,也是地理位置最佳,配套及设施最全的艺术空间。悦·美术馆尊重保留了798老厂房的原貌,又通过巧妙的设计改造,展现了极具现代感简约、大气、洁净、通灵的空间感觉。馆内空间

外表面的墙面利用砖块的错列方式,创造了一种粗狂原始的视觉感受,与内部干净纯白空间形成强烈对比。

外部视觉感受

墙体砌筑方式

入口处的挡板隐隐透出阳光,展现出纯洁、自然、神圣的空间感觉,表现出艺术的崇高。

艺术馆内通过对光线的把握和对空间的折叠,营造出神秘寂静的感受。画作摆放其中,引导人们沉浸在艺术的氛围里。

内部空间的分割

在大空间之上加设两条廊道作为沙龙,在结构上保留了原有的厂房结构,在空间上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是整个空间变得妙趣横生。

大空间上的廊道

悦美术馆在保留原有厂房结构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老建筑的改造更多是疏导,而不是拆除。

2、佩斯.北京

2008年,佩斯画廊的老板Arne Glimcher决定在北京开办画廊,这是这个画廊帝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个分支机构,而且设置了画廊空间。佩斯北京坐拥2500多平方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大型锯齿形包豪斯风格厂房的基础上,经著名建筑师理查德德·格鲁克曼(Richard Gluckman)改造而成为现代感与包豪斯建筑风格完美衔接,怀旧与现代性兼而有之的纪念性建筑。

屋顶形式

建筑景观

内部展区

佩斯北京画廊在原有厂房基础上,植入现代主义风格,通过大落地窗和极具艺术张力的屋顶形式,成为了798艺术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厂房的大空间改造较为灵活,设计空间较大,应当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在为建筑的工业使命画上句号的同时,让它在艺术的领域继续发挥余热。

Ⅲ、总结

工业厂房的改造多在保留其原有结构和工业风格上加入新元素,改造较为灵活,可设计的方面较多,建筑师在诠释建筑原有内涵的同时加入更多艺术或商业的元素,让废弃的厂房得到新的灵魂。

实习感悟

本次空间再生方向的建筑认知实习,主要针对历史街巷和工业厂房空间的重生进行了调研。建筑的改造应当尊重建筑原有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疏通引导,赋予其新的定义,不同的是:古建筑更多的是在文化层面加以升华,而厂房的改造多在结构形式上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对大空间的重新利用。本次实习增长了对建筑改造的认识,并进行了归纳总结与思考,对今后的建筑设计学习打下实践基础。

篇2: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大雁塔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大雁塔又名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区南郊,为唐代长安城内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唐永徽三年,初建时为方形五层楼阁式塔。史载:建筑大雁塔是用来保存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武则天长安年间因倒塌而重建,高十层,后被战火毁掉上部三层,剩余七层,后唐长兴年间曾经修缮。明万历年间在塔身外面包砌一层面砖,形成今日的外风。大雁塔 现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塔身结构为砖砌单层塔壁,内各层架楼板,设木楼板直通顶层。塔外壁砖砌立柱,表现开间数目。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牙子,塔顶为定瓶葫芦。整个塔造型雄伟稳健,风格朴实,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范。

与大雁塔齐名的是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平面方形,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震落塔刹和塔顶两层。塔身现今剩余十三层,残高约四十四米,开式为密檐式佛塔。塔身结构为单层塔壁,内部设林楼梯直通塔顶,各层挑檐用砖砌作叠涩,下檐砌菱角牙子。外壁南北开辟券门。塔身逐层递减,叠涩渐次收分,造型俊秀挺拔,俏丽柔和,为唐代密檐式塔的典范。

从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造型和特点可以看出,唐代的技艺已完全可以建造高层建筑,因塔大部分采用木构架,虽历经数次大地震却完好无损,但因木构架不利于防火,难免会因人为或自然雷火而毁坏。因而,中国古建筑保留至今的屈指可数也就不足为怪了。如今大雁塔周围已经布置成一个大型的休闲文化广场,成为西安市一个展示以唐文化为主的主题广场。

钟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西安的中心地段,周围有大量的古典式建筑,而且现今又出现了许多国外的建筑,如何组织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地位与关系是关系到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同时还有古城墙的与周围环境的有效结合问题,西安的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安市在保留了城墙之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墙的景观作用。

张绮曼教授指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可能定应该说在西安做现代的建筑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西安一个古老的城市,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能够融入地方特色是建筑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定位在一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上,若按照一个朝代的风格进行统筹也不太容易。西安城应该用传统的风格来统一建筑风貌,不主张复古、仿古,但传统的符号、文脉和地域特点应体现于当今的建筑风格里。

在西安的日子里我们也认识到了在西安大部分的建筑都是仿唐式的建筑,如大雁塔广场两侧的建筑风格是完全的唐式风格,还有钟鼓楼广场周围,也有不少的仿唐式建筑,唐式建筑已经完全充斥于西安的大街小巷,但是在西安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不仅在西安,在国内也是普遍的现状,就是外貌类似古代风格的建筑太多,其结构完全都是钢筋水泥,仅为形似古建的虚壳罢了。在我国专门从事研究古典建筑的人员少之又少,能把古建筑用在现代社会的例子就没有几个了,象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竟然没有象日本那样的专业,完全用古典传统做法研究古建,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

去过西安的人也都知道,钟鼓楼广场,西门内建筑,风格类似徽派,甚至还有山墙,我对古建民建所知甚少,但是至少应该不是唐代建筑元素吧。还有西安的大街上也出现了西方建筑,西方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和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它的主要特征是空间的几何化,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在这样一个风格不统一的城市里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屋顶斗拱满大街摆只能归结为中国城市发展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单调与重复性,城市定位的过度绝对化.过度强调单一价值单一形式,只能让城市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空谈,只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

做西安的建筑,张锦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不但黄帝陵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等肯定能够留传后世的,新建的大唐芙蓉园更是让人感觉仙境一般,张锦秋就是擅长从唐代的风格中提取设计元素,真正地从地域特色出发,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做到了真正的神似。我们需承认张锦秋对古典建筑造型法则的把握能力如何能够继承我们自己的古典,我们需要作的事情很多.如何能让这桩数千年的古树抽新枝,发新芽,是我们每个后来人的责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

从西安的建筑风格上我对建筑的地域特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各个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而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因此真正的地域主义形式应该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所构成的,讲地域主义如果忽视当地的人文、地理、气候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地域主义一定是切合当地发展的,是更多地挖掘文化、地域内涵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地区也会有一个地区的特色。世界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格与文化。大到国外,如地中海地区的通身白色外壳,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小到中国各地的民居,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客家的土楼,皖南的粉墙黛瓦,还有陕西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不同的地方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文化。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镜堂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建筑的地域性,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在世界范围内,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作为学生我们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篇3:现代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1.教学定位

课题设置之初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对于三年级的同学们,课程如何定位?笔者也曾经教过建筑一年级的作品分析,课程设置多从功能、流线、体量、秩序、结构等环节展开,反映出说明性的面面俱到。这种分析更多出于一种基本原理的拆解,通过设置统一的分析视角,帮助一年级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快速建立建筑设计中的基本概念。然而到了三年级,已经建立了基本概念的同学们,还在这个层面上做分析就显得过于单薄。那么三年级的同学们分析什么呢?

在建筑设计的训练中同学们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谈概念的多,实际操作的少,评图时讲想法的时间长,与之相匹配的图纸少。这反映出一个实际情况,学生们懵懵懂懂了解了一些设计理念,对如何转化为具体方法却知之不深。毫无疑问,理念并不代表方法,理念是方向性的,可以指导和解释设计,却不能提供具体操作的方法。而面对具体的空间关系、材料、场地,如何把理念转换为可操作的方法,“知其然以及所以然”,提高建筑设计的思辨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是设计分析对学生的意义所在。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三年级的同学需要超越简单的拆解,更多地追问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与方法,讨论设计的原点、及其展开的机制,从而启发思想,提高建筑设计的思辨能力以及设计操作能力。

2.案例选择

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面临诸多的作品,我们主要选择哪些案例?是给学生一个指定范围还是让其自由的选择?在笔者看来,建筑作品案例的选择倾向于选择关注场所、地方文脉、以及资源高效利用的案例。具体说来:

首先,案例作品关注建筑学的基本问题,如场地、空间、材料、体验等。这类作品往往更为真实、合理,适合三年级同学们树立扎实的建筑设计观,避免那些过于注重形式逻辑、概念表现与自我表达的奇奇怪怪建筑作品。其次,案例作品对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有借鉴意义。在社会经济特点上,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重视地域文脉、自然因素、资源高效利用的当代建筑作品符合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案例选择希望一方面能够为国际式和全球化危机找寻对策,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建筑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为城市空间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破坏或加剧环境和资源的负担。

综上,在课程中笔者推荐学生首选西扎、卒姆托、隈研吾的作品。这些建筑师的作品影响广泛,多采用地方材料、适宜技术、普通技术,有着关注场所文脉、考虑自然因素、建筑造价适宜的特点,其中蕴含的设计智慧对于当下中国的建筑设计现状有着积极的学习借鉴意义。

3.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阅读与资料收集。首先,对建筑师个人的理念进行挖掘与解读,以尽量地贴近设计者的初衷。因此,除了设计作品本身的资料如建设背景、场地条件等,还需要对设计师自己的理论思想进行阅读。

(2)实地调研。建筑认知最好的方法是现场的直接观察、设计师以及使用者访谈,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一般来说同学们对多数作品的了解来自于图片资料,搜索自杂志、网络,不能亲临现场得到第一手的体验,十分遗憾。而此时,通过访谈亲临现场的体验者的感受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一些同学们去对去过国外设计作品现场的老师进行访谈,获得不同的个人观点,有助于同学们更加客观的了解设计,并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3)模型制作:模型不是分析的成果,而应是分析的过程和工具。模型的制作带来场地协调、空间组织、材料交接、形式体量、结构支撑等多种关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弥补不能亲临现场体验的遗憾。所以,模型应该是分析先行一步的工作。

(4)归纳解析:在对建筑师理念与作品基本资料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挖掘作品背后的原因,提出分析的切入点,以抽象的图示语言为途径展开具体分析。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够充分解释作品的特点,激发兴趣,加强分析的有效性。

在以上的过程引导之下,同学们逐渐形成了基于理念与方法为内容的各有特点的认知成果。下文笔者结合阿里巴巴淘宝城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4.杭州淘宝城建筑认知

杭州阿里巴巴淘宝城位于杭州西部,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设计作品,项目占地45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于2009年开工建设,2013年一期开始投入使用。在诸多的案例中,淘宝城是少有的能够实地考察的大师作品,给同学们带来了真实的调研体验。(图1淘宝城概貌,图2淘宝城总体布局)

该组同学首先对隈研吾设计理念、淘宝城案例的资料进行了收集与解读,其次展开了案例实地调研、以及使用者的访谈。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弱建筑”是隈研吾作品中的重要设计观念,主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让建筑消隐与自然之中。反观阿里巴巴这个将近40万平方米的大型办公综合体,从规模和追求效率的建筑属性上似乎都在“消隐与自然”这个概念面前显得矛盾与乏力,那么设计中该采用何种策略与方法实现理念的对照?在实地体验中,淘宝城里无论是向自然开放的庭院、可呼吸的立面表层,还是在办公楼里向外一览无际的视野,都让大家对“自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访谈中同学们发现园内员工们对该综合体的满意度很高,综合体内配套设施如星巴克、食堂、儿童托管区、休闲区、公共自行车等一应俱全,每到假日都吸引了员工家属好友,十分富有活力。结合以上调研的感触,经讨论与启发,该组同学以“大体量建筑的自然消隐策略”为切入点,分析了40万平方米“超大规模的办公建筑群”与“弱建筑”理念共同存在的可能与矛盾,并对于消解规模、融于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展开了分析。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大地的建筑体量:首先,建筑群体以水平的体量展现出贴近大地、贴近自然的姿态,立面通过楼板变截面外挑实现横向划分,干净利落的同时强化了水平性的特征。其次通过形体掏挖、立面通透材质的运用来实现体量的消解、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2)向自然开放的庭院空间:开放庭院是淘宝城与自然融合的另一个具体策略,包括架空底层庭院、内外庭院、天台等不同的类型。淘宝城总体布局上呈方形,四个办公组团围绕中心公园布局。每个组团转角处均面向中心公园设置底层架空庭院,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办公楼之间设置了很多内外庭院,有入口、采光、绿化、休憩等多种功能。此外,天台是重要的链接办公群的建筑要素,在淘宝城里高低错落的平台发挥了链接沟通的作用,提供了更多与自然接触的途径,并极大地丰富了使用者的空间体验。(表2向自然开放的庭院空间)

(3)人性化的服务设施网络:与传统概念中空间布置追求效率、功能较为单一的办公楼不同,除了尽可能设置面向自然的开放空间,淘宝城还配置了十分人性化的综合服务设施。从交通方式上,园区内部通行主要靠公共自行车和步行解决。公共自行车停车位沿着每栋建筑的周边布置,随停随用,成为园区的一道风景线。此外,在分散的办公楼之间均有“桥状空间”相连,形成了步行可达的空中流线。这些办公单元环绕起来的“桥状空间”内容纳了图书馆、餐饮、早餐临时售卖亭、咖啡、洗车房、健身、美发、邮局、银行、少儿艺术教育区等充分的服务设施,连点成线成网络,支撑着员工的各种活动与日常所需,完善、便利、温情,使整个园区空间充满了活力。

5.结语

建筑分析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具有直接的意义,传统的建筑要素解析式的建筑分析方法如一些常见的交通流线、立面比例分析等,表面上客观全面,实际中多停留在作品的成果形式探讨与构成要素理解,很难提升学生的思辨与设计能力,也不适合三年级的学习时间段。基于理念与方法的建筑作品认知是转变传统解析方法的一次教学尝试。通过一定范围的作品选择,寻找每个建筑作品最有特色的切入点,追问作品背后的理念与方法机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辨与设计能力,是一种培养自主设计观的有效教学方法。

摘要:结合浙江大学建筑系三年级的现代建筑认知课程教学,从教学定位、案例选择、教学组织、作业成果几个方面,对基于作品理念与方法解析的现代建筑认知教学思考与实践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关键词:建筑分析,理念与方法,设计观

参考文献

[1].设计与分析[M],(荷)伯纳德.卢本等著,林尹星薛皓东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

[2].解析建筑[M],(英)西蒙.昂温著,伍江谢建军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5;

篇4:现代戏的认知误区

学界与艺术界几乎达成共识:戏曲只有表现现代生活,其生存发展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检视近百年的戏曲史,可以发现,确立戏曲规定性和正当性的重要内容便是要表现现代生活,戏曲参与言说当下现实,既是二十世纪主流意识形态赋予戏曲民族、国家承担的重要责任,也被主管部门、理论界与演艺界视作戏曲走出困局、重获新生的一种期许。不过,少演甚至不演现代戏的港、台及东南亚华人社区,戏曲与民众生活的关联度以及传统戏曲的生存状况,均比大陆要乐观得多,这足以引发思索,只有现代戏才能拯救戏曲是否真站得住脚?

现代戏的支持者认为传统戏曲在题材方面的落伍与陈旧,但却似乎有意回避了同是书写历史题材、编演古人古事的电视剧为何大受欢迎这一问题。近年来,“历史”成为刺激网站流量、图书出版、电视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全民“消费历史”也成为一道颇为令人深思的文化景观,为何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成为新媒体、出版业、影视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与题材源,在戏曲里却成了引发其生存危机的短板?若以更为宽宏的视野考察,唐诗宋词出现危机,并不见有人说唐诗宋词失去了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强迫它们去触碰摩天大楼、手机、电脑、网上聊天等当代意象与题材。让诗词停留在唐宋没有人会觉得不妥,人们阅读唐诗宋词,并没有因为他们表现古典趣味而要求它们必须进化到表现现代生活,为何戏曲非得承担如此宏大的使命?

如此,便触及到问题的核心,戏曲的危机到底来自何处?是它自身艺术上的缺陷还是其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变化的原因?直面现实,对戏曲真正的冲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俚俗上升为高雅艺术的戏曲遭到了以流行歌曲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冲击,哪怕我们对大众文化秉持着与法兰克福学派精英们相同的态度,认为它们无力度、无深度、无境界、无余味,多本能欲求,缺乏精神的高度,但也不得不承认,休闲娱乐的主体是听歌而非听戏;其次是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对人们娱乐方式的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在布尔迪厄那里被描述成无所不能的“电视霸权”,它不仅干扰了科学场域和艺术场域,甚至影响到科学和艺术的自身合法化问题,全球的剧场艺术遭遇寒流即与电视的兴起有莫大关系。当电视大面积进入国人生活,传统戏曲便成为率先沦陷的牺牲品,当人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红线女、常香玉、陈书舫、陈伯华们的风华绝代,几乎一夜之间,戏曲便一片凋零。戏曲近三十年的纠结、困惑与彷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与电视媒体扯上了关系,在电视的强力冲击下戏曲界表现得进退失据,实在找不到有效对付电视的策略。它先是不甘心曾经的辉煌被取代,强打精神与以实时图像为载体、以视听冲击为手段、以逼真刺激为卖点的电影电视进行竞争,却发现这无异于弃己之长,露己之短,非但在及时性、娱乐性、便捷性上比不过电子视像技术,连自身虚拟性、程式性与写意性这些独有的魅力也丢失不少。发现电视的霸权无可取代后,戏曲又试图与电视联姻、合谋,推出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剧。但电视所奉行的扁平化审美与戏曲所要求的深度情感体验存在根本冲突。变脸、喷火、翻筋斗之类吸引眼球的表演技巧更能受电视观众青睐,而人文内涵与艺术精华的部分则被电视选择性淡化或过滤。

在媒体与科技所构筑的文化帝国里,戏曲存在的“合法性”何在?这关系到当前文化大格局下戏曲的角色定位与发展路径。台湾歌手郑智化的《大同世界》有这样的唱词:“大同世界到底同不同,文化之行也天下为公,歌仔戏国剧摇滚乐会不会相同,如果懂得包容的道理就会相同。”同样也在思考西方强势文化背景下如何安放东方传统文明?西方强势文化不仅包括西方文化本身,还包括以机械复制为技术手段、以商业逻辑(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生存法则的本土大众文化产业,这些文化消费品的元素虽为东方特有,但精神实质与西方一脉相承:一次性使用、批量化生产、追逐时尚与刺激等。大众文化产业包围下的戏曲如何生存与突围,《大同世界》给出的答案是包容。反观三十年大陆戏曲界认识的误区之一便在于不愿正视现有的文化格局。随着文化重心的进一步下移,大众文化已经具有绝对的统治力,流行歌曲或者电视剧很可能成为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的代表性艺术样式,戏曲不可能回到“满城争唱叫天儿”的时代,它的博物馆化不可避免。与其大写现代戏,大谈振兴,不如着手抢救和保护。事实上国家已经推出不少保护措施,静态的有“京剧音配像工程”和“中国京剧音像集萃”工程,动态的有建立“博物馆式”的戏曲大剧院,把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进行原汁原味的演出,专演程式性技术性强的传统经典戏剧。

正视大众文化的霸权地位也并不意味着戏曲的穷途末路。当今,文化的多元与选择的丰富同样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不可能有一种艺术能占据所有的心灵。不可否认,以电视传播与流行歌曲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在消解传统的经典文化的同时,也对人们进行了培训与改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感知方式,使观众丧失了对经典艺术深层鉴赏与阅读的能力。但另一方面,虽然人们普遍接触到的是感官的美学而非精神的美学,这并不表明艺术格调与经典文化的彻底沦落。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在全世界的流行及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渴望,各民族均表现出寻找自身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与深切渴望。俄罗斯人走进剧场,日本人观看歌舞伎表演,都是试图寻找在工业化与现代化中失落的自我。台湾、香港地区及东南亚的华侨观众都钟爱原汁原味传统戏,对他们而言,看戏便是重游久别的精神家园。就像知识分子老年时会爱上古典诗词一样,很多历经世事沧桑的人也会在晚年远离快餐文化,拥抱戏曲。

当我们把戏曲从书写当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便可发现它作为文化血脉维系民族基因的符号意义及其存在的意义。戏曲不仅综合熔铸了诗词、歌舞、音乐、历史等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表达方式及道德观念、理想探寻等深层价值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谱系形象化的表达,它与书法、国画、诗词等一样成为全球化时代独特的身份证。正因为此,在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里,传统戏曲将成为感知与传播传统文化、进行身份认证的重要途径,它在审美上主要体现为古典美,而不是时人以之来对古文化进行现代化的主观阐释和改造。因此,在古典戏曲、社庙戏曲、现代戏曲三者并存的格局中,更应该保护前两者,将传统剧目保存下来,留给后人作为传统精神的观照。

篇5: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为了扩大学生眼界,了解设计图与实际建筑之间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通过参观典型建筑,体验空间,感受体量。通过调研分析现有的建筑,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尺度感和空间感,为将来成为一名成熟的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了解各类建筑的发展状况,了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建筑设计设定一个参考坐 标。

二、实习内容

1、成都市东区音乐公园——旧工业区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成都市东区音乐公园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二段外侧,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

原厂区为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东区音乐公园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了大量的厂房原貌。高耸的烟囱、林立的厂房、轰鸣的机器――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光厂是成都老东郊工业区的一个标记。对于发展的成都来说,与其拆除这些建筑不如就地取材,将现代文明与这些工业元素融合,既尊重历史,也是对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一个美好诠释。建筑没有繁琐复杂的立面处理,大多是简洁不加任何修饰的深灰混凝土,但并非普通的磨平做法,而是那种表面粗糙拉毛效果,配以整齐的网格框架灰窗,着实添加了体块几分厚重。在建筑裙带,则是商业店铺的精心布置,整体上配合工厂的公园气氛,绝不滥用现代技术。公园道路两侧整齐富有韵律的的钢架构件,散发着七八十年代工业气息,但是他们并不影响公园的音乐主题,在小品的点缀下,反而别有意味。开敞干净的笔直街道,在两侧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方块对比下,显得更加稳重。

音乐公园展现的是成都的另外一种特质。成都东区主题音乐特色鲜明,在300亩地理空间最大限度保留了工业元素,并发展相关创意产业。

成都东区业态多达20余种,包括当代艺术部落、多媒体娱乐空间、演艺中心、音乐电影资料馆、流行音乐博物馆、小剧场文化基地、音乐文化主题酒店、数字音乐企业办公总部、明星街、无线音乐基地、音乐大市集、酒吧工厂等。这些业态都是经过全盘考虑、数次论证后才最终确定的,所有业态都围绕音乐这个

灵魂而设计,不仅特色鲜明,还非常注重业态之间的协同效应。70余米高的烟囱、3米粗的管道、17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成都东二环侧的原红光电子管厂厂址固有的工业元素被最大程度地保留,这片旧厂房正在悄然蜕变为以音乐为灵魂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2、城市综合体

概念: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个以上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或“微型城市”。冉立春称,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其实是商业地产从综合到专业、再从专业到综合的必然发展结果。它是现代城市的浓缩,可以满足人们居住、办公、购物、娱乐、会议、餐饮等多方面需求,最终体现的是“快乐大本营”和“全家总动员”,几乎所有人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的需求。

进入本世纪, 全球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商业地产对于项目的专业性与综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成都作为中国的

二线城市,西南地区的第一城,经济高速发展,各种行业百花齐放。随着商业的发展,对于其所属的建筑形式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成了城市综合体在成都的兴起及大力发展。

1、文殊坊——旧址改造

文殊坊,位于成都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为33.25公顷。项目分两期开发,于2010年完成。

文殊坊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美食、特色购物、古玩字画鉴赏收藏、养生康体、娱乐演出、会议研修、商务洽谈、展示展览、中外商务信息和文化艺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以横贯古今的时空跨度和参与、体验的游憩理念,诠释和传播老成都的人文风貌、民俗风情和休闲文化精蕴,是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上尚之选,海内外游人宾客认识

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文殊坊,用中国特殊的建筑文化符号--川西传统民居形成特色首席商业院落,它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同载体。文殊坊的街头巷道大约在三四米左右,或是更窄至净宽不到两米,两侧都是不满了眼花缭乱的古风建筑,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牌面门板,斗字匾额等等各种古建元素引人入胜,它们没有现代建筑的巨型体量的,材料大多以木材,砌筑石块为主,色彩多以深红或是褐色,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或木材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总的算来,文殊院是成都古建较为完整精细的游览景点了。凭借其深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彻底颠覆传统的商业街形态,成为体验商业时代发展的一个前沿性创--院落商街。

2、成都市仁恒置地广场——高端城市综合体

成都恒置地广场位于成都市人民路南路二段红照壁十字路口,此处是中国西南地区中心商业区。该项目座落在拟议修建的城市主要交通快线的交会处,地铁一号线从此经过。仁恒置地广场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国际标准的甲级写字楼、酒店服务式公寓及国际品牌购物中心,具有商务办公、国际会议、商住、购物、餐饮休闲服务等复合商务商业功能。商业部分面积约6万平方米,预计2009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仁恒地广场是集国际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服务公寓和国际品牌购物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预计投资投资26亿元人民币。

仁恒置地广场项目开发用地191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0980平方米。规划的办公楼和商场建筑面积分别为72073和64556平方米。酒店式公寓的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1415平方米。该项目已于2006年9月开始兴建,计划于2009年10月完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竣工日期将推迟到2010年下半年完工。

高层建筑的阳台统一外凸,但邻近的并不在一条直线,而上呈斜角上升,阳台外表面贴上用橙色的LED灯面板,在三层和五六层位置,做了两个很大的休息平台作为写字楼区域商业区的分割线,平台屋顶亦是黑色的框架玻璃,造型如同一个没有阖上的方盒盖子,从平台上方直接与写字楼相搭,同样,建筑顶层的屋顶也是使用了这种新奇的做法。

建筑内部奢华而不失稳重大气,不论是光滑的镜面大理石板,手感奇佳的华贵石壁,或是四五层高装饰绮丽的顶界面,无不采用了高档的室内设计来搭配国际品牌这个身份,不过设计者也并非大肆采用,而是适可而止,着重那些空间开敞的中庭区域,在某些过渡地段,则是依靠材料本身的厚实感和稍暗的暖光来衬托。

总楼层

39层,楼高180米,吊顶净高:2.8米,单层面积:2000平米 电梯

进口OTIS高速电梯,14部客梯,高低区各7部,高区6米/s,低区3.5米/s;消防兼货运梯2部;地下车库与裙房3部。空调

美国特灵空调,四管制VAV变频变风量加新风系统,80立方米/人/小时新风量。水电

双路供电,互为备用,总装机6400KVA,租户供电标准130VA/平米。

通讯

采用6芯万兆光纤、六类线缆与本层主干连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3G、无线对讲信号覆盖,及针对租户的无线网络覆盖。消防

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紧急广播及消防通讯系统、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系统、机械排烟系统及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全方位保障消防安全。

3、住宅区——东湖公园华润翡翠城

华润翡翠城位于成都市二环边,南偏东约15°位置,项目北临二环路,南临沙河,西临府河,东临新成仁路,琉璃路由北向南贯穿片区中心,占地1245亩,被“一湖两河三公园环抱”,包括420亩东湖公园和780余亩的住宅用地。

如果说成都的居住区总让人拥挤的喘不过气来,那么翡翠城或许不在其内。远离喧嚣,宁静安谧,干净街道,木质围栏,落脚舒适的木地板,入手亲切的玻璃护栏,模仿堆积草垛的入口砌筑,田间小路的铺石,栖息湖面的白鹭,薄雾,简欧的白色建筑,粗糙红砖贴面的外墙,远处朦胧可见的城市高楼,供人游玩钓鱼的小湖,依稀可见的鸟语...这便是它,翡翠城,占据天时地利的东湖公园,让人丢掉一切城市的繁重。住宅也是精心筑造,时光并不能抹掉几分建筑师对于它的设计,别具匠心的上下楼层连通,凹凸不平的单元阳台,处理适当的黑白相配,相比前面几期的立面,第五期的设计更加贴切宜人,远望那做工精细的小块方砖贴面的外墙,还以为是一大片幕墙。

4、办公楼

成都市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 1991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被批准为中

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ISO14001中国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国际认证的区域。在国家科技部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2.5平方公里,由起步园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三部分组成;其中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内分别建有一个国家出口区。

成都市高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区域内高楼林立,汇集世界知名企业的西南总部及相关政府机构。园区内建筑在整个成都市乃至西南地区都属于首屈一指的典范,多由世界或国内知名建筑师操刀设计,使整个园区内建筑风格充满现代感又别具一格。

高新区园区内主要以各类机构企业的办公楼为主。

办公楼按规模有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之分;按层数有低层、多层、高层和超高层之分;按总体布局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之分。此外,按平面形式、结构造型和所用材料,又可分为若干类型。如按平面交通组织形式来分,有内走廊式、外走廊式、双走廊式和无走廊式(大空间灵活隔断)等。

中小型办公楼一般为低层或多层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布局常采用中间走道、两边办公室的内走廊式或一边走道、一边办公室的外走廊式布局。这类办公楼的

平面设计主要是合理选择开间尺寸和布置门厅、楼梯。大型办公楼的结构形式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钢结构、剪力墙、筒体结构等,以利抗风、防震。平面布局有由几幢多层建筑组合成一组办公楼群的分散布局和由高层建筑或高层建筑与局部低层建筑相结合的集中布局。纽约CBS大厦为筒体结构形式的大型塔式办公楼,所有交通和辅助设施全部设在内筒中,办公室部分为大空间,采用灵活隔断分间,无固定走道,是现代办公楼建筑的常用模式。

在办公楼设计中,根据办公楼的规模、使用要求和技术、环境条件来确定建筑的体形、体量、层数、朝向等。在平面和空间上处理好办公用房之间、办公用房与各种服务用房之间的关系以及室内外环境。按照人流状况,解决平面和竖向交通问题。在高层办公楼中,竖向交通更为重要,如电梯的合理设置。在处理交通问题时,须合理地缩短交通路线和压缩交通面积,扩大办公和其他有效使用面积,以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应考虑消防设施和火警时的疏散设施,以保证安全。在结构上,应根据规模、层数、体形等,选定结构形式和进行抗风设计。处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要进行防震设计。根据不同要求,进行供暖、通风、空调、采光、照明、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和其他设施的设计。

三、结束语

这次建筑认识实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对许多种类的建筑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收获也是很丰富的。从古街改造到极具现代感的办公区域,从公园到高端城市综合体。就对建筑本身来说,即是一门大学问。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是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或者说是建筑外观。通过近距离对建筑的观察,提升了我们的空间尺度感和体量感。而其表面就是对形式的把握以及材料的应用,对其建筑内

篇6: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姓 名:

院 (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1-建筑学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绩:

时间: 20xx 年8月 13 日至 20xx 年 8 月 26 日

建筑师业务实践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实习报告正文

实习目的:

通过对各类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城镇风貌等内容的参观、认识、体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建筑素养,以形成对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及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的感性认识,学习各类建筑的外观造型,平面功能布置,空间序列排布,交通空间组织以及细部节点的设计等,培养对建筑作品的读解能力,和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尽可能最大量的收集各方面资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时间:

20xx年8月13日至8月26日

实习内容:

为期十几天的城市认识实习已经结束了, 此次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 我们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建筑群、旧建筑改造、宗教类建筑、园林类建筑等。让我既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又领略到了现代建筑的宏伟壮观,同时体会到了未来建筑的蓬勃发展,感触颇深。

一. 古风古韵――感受古典的韵律

1. 故宫

故宫原名是叫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

古建筑群了。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始建,永乐基本建成,在5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宫南北长约961米,东西宽约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约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约12米,底厚约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午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约9.9米厚约8.26米。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 “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

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 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 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 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 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2.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其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时名天地坛。嘉靖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嘉靖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乾隆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3.苏州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

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

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

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

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

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

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上一篇:红色冲刺体育教案下一篇:专转本应用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