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打印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

2024-04-14

需打印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精选7篇)

篇1:需打印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

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

城北小学 王学梅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小学英语生本教学活动,聆听了宋老师的一节”What’s this?”展示课,课堂是那么的优秀,收获颇多,感受颇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宋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宋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宋老师注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性题目的训练,开发其创造性思维,通过pair work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激起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怎样在教学中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时空和学习的平台。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

宋老师这节精彩的课的确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平时点滴的积累才有这样的课堂啊。

2013年3月4日

篇2:需打印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

一、教师树立了“生本伦理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1.教师的动作、语言都处处体现着关爱和期待。

课堂上,教师得体大方、亲切随和,尊重学生,平等友好,课堂弥漫“尊师爱生”的和谐气息。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找出一个小组到前面来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前面小组中的成员说:“谁来给我补充”,“谁来与我交流”,下边的同学主动站起来与上边的互动交流。这种形式非常自然,学生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在安排处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学生的情绪愉悦、思维活跃,不受传统课堂束缚。

从课堂的表现上看,学生生性聪敏、活泼好动,个个都乐于表达、勇于表现,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学生自己到前面展示课件环节,自己展示,自己表达,下面的同学倾听得认真,补充得全面,整个课堂完全是在一种和谐、轻松、自然、淳朴的环境下获取知识和能力,可以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在传统的课堂上是很不多见的。多

3.课堂气氛活跃,闹而不乱。

学生能够举手征求前面的学生同意后再回答问题,课堂动静结合,老师调控自如,大胆追问,升华课堂内涵;课堂上没有限制,没有权威,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只有学生积极思考、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投入和陶醉于愉悦的课堂。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都没有离开文本,各抒已解,穿透力极高。这种宽松的教学形式势必带来一种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样的课堂还原了自然、淳朴的课堂本色。

二、教师做到“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1.教师是帮助者和促进者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创造情境、引导提问、组织活动、倾听疑问、需要和想法,选择学生喜爱和有效的活动。教师课前给学生时间充分利用生活知识、课外资源,完成前置性作业,为课堂学习做铺垫,为创造有效的课堂提供条件。

2.前置性作业设计精当

教师的前置性作业设计精当,体现了大思考的观念,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后,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有效的讨论,然后一个小组成员全部到前面展示成果,互动生成过程完全由小组与个人,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小组与教师的几个版块交融互动生成新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生命火花不断地撞击。

3.体现了大阅读观念

大思考、阅读、大活动,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理念。在这节课,教师要求学生汇报前置性作业后,便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的阅读内容,这在平时的课堂,我们很少见到,比如:让学生把阅读的到位整本书,整篇文章都带给大家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加大阅读量,指出阅读的方向,获得阅读的方法。

4.课堂的生成由学生完成以往的教学,大多是教师牵着学生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喊的口干舌燥,但生本的课堂把功夫放在课下,课上教师显得十分轻松、十分快乐。学生在互动生成中代替了教师,喜欢和谁交流就让谁交流,喜欢与谁互动就和谁互动,喜欢让谁补充就让谁补充,生与生、组与组、组与班不断地滚动前进,把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5.教师放收结合,升华得体

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轻松,但并不代表教师一切都放给学生,特别是对文章理解不深,问题不明,困惑不解时,教师及时调整,大胆设问、组织方法,放得开,收得笼,让课堂大放熠彩,让听者畅快淋漓。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甚至是无拘无束,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每个环节有部分学生倾听得不专心,有搞小动作的现象,这样发展下去,是不是对差生不利。

2.学生在课前已经自主认真学习了教学内容,是不是所有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制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呢。假如课前准备得不好,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发言权,课堂的主动权也就随之而去,学生学习的信心也就不足。

3.教师组织课堂时,提问可能随意性的多,问题很难做到层层深入,知识的传授也带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当然也会有“生成”的知识,但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不很完整,结果可能无法产生“正向迁移”的良好效果。

4.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较强,根据学生的反馈可能要随时运用教学机智改变教学设计以适应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学内容未必能够学得到位,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时间内也未必能够很好完成,教学进度自然受到影响。

5.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资源跟进不上去,也是生本课堂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学生的资料少,家长的文化水平低,教师的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就会差,当然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解决当前这个问题,是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

篇3:需打印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

此行的一周中我共听课20节,此外还参加了一次高二年级的备课组会, 并在一些适当的场合与老师们有过面对面的交流。首先,我先谈谈在高三课堂上的感受, 总体上说课堂容量较大、课堂节奏较快,所涉及的复习内容全面系统,但主次分明,专题复习时重点突出,又不拘泥于某个专题,教法上多用对比手段,对一些易混、易错内容进行跨章节归纳、整理,课件教学已成为常态形式,课前有考点、知识点、难点、复习目标的展示,随着课堂复习内容的推进,同步配有适量的当堂练习,大多为全国历年的高考真题(囊括全国I、II卷及各自主命题的省份试题)真正做到讲与练的有机结合。高二课堂教学大多手段多样(课件、挂图、动画、电子图片、模型等),课堂气氛活跃,部分教师对课本知识所涉及的外延内涵拓展较深,因而知识容量很大, 教学多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学生所能感知到的内容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比喻形象,举例生动,新课内容进行的同时善于“以新比旧”,用学生对熟识知识的理解思维去掌握新内容, 教学语言简练风趣,习题课上对知识点的表述准确、分析适度,课堂进行中时常渗透着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评价和老师简单点评归结, 课堂推进平稳、流畅。学生课堂准备充分,参与积极,体现了“课堂主人”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娓娓可亲,营造了轻松愉快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体现出和谐有序、快节奏的教学特色,较好地实践了生本理念。总之,应该说他们有着相对“高效的课堂”。

对于“高效课堂”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一般意义上的“高效 ”是针对单位时间内“量” 的多少来说的,这一要素可能更多地是从课堂评价者的角度来设定的,似乎是某种静态的、指标性的东西。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对“量”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必须保证的,但不应过于僵化和苛刻,更为重要地是教学活动应是一个以学生群体为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了解学生, 并需要教师以真实外在、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持续交融的过程。 有的时候学生从过程中体会到的东西其价值可能会远大过某一节课的知识本身,这时的时间成本是必须要付出的。而这样一个特殊过程的“高效”并不是单方面努力就能做到的,也没有所谓固定的“高效模式”存在,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者与被教者过程交融的流畅程度。

另一个层面来理解“高效”就应该侧重于效果的显著与否了,要知道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不断动态交互的一个过程,其中可能包含很多影响教学进行的因素,作为教师一方课前对教学容量评估的同时还要顾及“教学效果”,应多考虑学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可能在某些环节出现的状况或反应。课堂进行中让尽可能多的人 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掌握你的教学内容, 就成为判定高效与否的关键所在了,然而这里又会出现一个矛盾,显然学生是一个多层次的群体,生物个体间的差异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在尽可能多地照顾学生接受效果的同时必然与整体教学“量”的要求产生冲突,尤其在面临学生的接受程度层次普遍过低时,教学进程会受阻,教师往往会面临“有唱无和”的境地 ,此时往往是考验教师临场应变和备课充分与否的时刻,另辟蹊径的启发或化繁为简的点拨或形象生动的类比等都是打破僵局的办法, 用平和的耐心和鼓励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亮点,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当一些关键突破点达成时不要吝惜夸赞之辞, 运用多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态度和状态是非常关键的,如同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是核心一样,师生关系或教师状态的好坏同样也是课堂能否“高效”进行的关键。有一种比喻我很赞同, 如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就应该抱着做客的心态走进课堂,这样在无形中可能会有助于教师以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 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下,预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难达到。

最后我还想指出除过“量”和“教学效果”层面之外,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还应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课堂教学是否带给学生学科方法论层面的体悟, 是否使学生通过课堂的亲身体验从点滴的知识掌握应用中内化出正确思考、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教学过程是否从根本上渗透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考虑,这几方面目标的达成显然不是那一节课能够做到的,它可能要通过多节课甚至是某一阶段的不懈努力下才能向前迈进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可以把它做为一种始终致力的努力方向, 我相信通过每一节课的不断积累, 一定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

篇4:学习生本教育 感悟生本课堂

我们看到录像上,孩子是在快乐的状态下去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充满活力,充满灵动的。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40分钟的课堂上,或合作学习,或观点交锋,或书写,发言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向上,他们有时讲述自己的做法,有时纠正别人的错误……。而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为他们做个指引者、服务者。特别是课堂中的小组学习活动真正起到了小组学习的目的,实效性特别强。充分体现出了生本课堂就是“自主学习、自信汇报、快乐成长”的课堂。为什么在原來的课堂有那么多学困生打瞌睡,而现在竟然变成完全不同的一种自信、竞技的状态呢,一下子变得那么有激情呢?

回想自己的课堂,为了激发学困生的激情,把最基础的留给他们,他们会很自信地展示已经学会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自己有自信有成就感了,老师也更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生本的理念下慢慢树立起自信心,而且他们的自信心一旦建立起来就可以释放出无法估量的学习能量。

通过生本的实施,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是感到生本给学生带来了自信、勇气,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兴趣。信心是最好的动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是感到生本中互相讨论,互相研究,互相鼓励,互相指正、互相监督的活动给师生、生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师生,生生之间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三是生本给老师带来了课堂上的轻松,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展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老师不再一味的在课堂上讲授,而是真正的起到导演的角色了,实在是轻松。

刚开始时,凭着自己去听的几节示范课,感觉生本不过如此:教师布置前置作业——学生讨论——学生展示——吸收知识。后来,我发现情况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开始的时候,我按部就班提问题,要求学生举手回答,举手到讲台前展示。但连续几节课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参与活动,而且音量很小。老师不断的强调学生声音大一点,不断重复学生的话,不断的鼓励。最终一节课下来,内容没有完成,效果又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根本没有一点生本的气息,这种情况使得自己一下子心情也开始烦恼了。课后问学生,他们都有完成作业,都有进行讨论,那为什么学生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做到呢?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做法有点急进。要想小组成员能积极的参与,声音响亮的回答问题,先要设置一个让他们感到充满信心的环境。于是我就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展示前先进行3分钟的讨论,然后四人分工,四人参与,这种做法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举手争答的同学很多,效果明显。

篇5:需打印生本教育课堂听课心得

——初中语文自主教育策略

长春市第一**中学

衣丹

从教至今,我一直在思索着一些问题: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如何让提高课堂效益,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地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如何在教学中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从上学期加入了“生本教育工作室”,内心越来越多的收获了一些答案。

生本教育,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那么这种神奇的教育模式比传统的课堂好在那里了呢?我们一线教师呕心沥血从备课到上课,每一步都可谓精心思考,为什么收效甚微呢?生本教育实践中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渐渐明白以生本教育为依据的高效课堂战胜传统课堂的关键是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让学生快乐的学、轻松的学是生本教育的一大特色

比如上学期我讲授的《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课前我搜集了一些冬天的图片做成PPT,配着《断桥残雪》这首童谣给学生做课前导学,学生听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心情非常快乐,我把一张雪花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问学生漂亮吗?你一个人欣赏过雪景吗?本课中就有一个人,被雪景迷住了,下面你就快速读课文吧!读完会解决一下预习提示的问题。接下来我就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整堂课学生们都学得轻松而快乐。在比如我在教授《萤火虫》这篇文章的其实环节,我在网上下载了《萤火虫的秘密》这个视频,里面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时代气息,动画色彩鲜明、形象逼真,不仅激发了血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还在短时间内呈现了丰富的知识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快乐的学、轻松的学。

二、学在教之前,教在关键处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形成感悟。

回顾以前的课堂,我总是像庖丁解牛一样,课堂给学生讲解知识可谓面面俱到,恐怕有知识点忘记给学生讲解,结果又是怎么样呢?学生吸收的知识少的可怜。比如我在教授《小石潭记》时就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在一班用的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一个教学过程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虑。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停的启发学生,给学生导出思考问题的方向,学生按照我的“启发”,完成了教学中的问题。整节课下来非常流畅,学生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而在三班我则运用生本课堂的高效模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梳理文意、探讨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在学生探究走到死胡同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然后对两个班同时进行课后达标,我发现一班对课堂上我讲解的问题接受的不错,但是对拓展问题做的很不好,而三班整体上都很理想,我在询问学生原因的时候,一班学生告诉我的答案让我很震惊,甚至杨轹丹都说:“老师,这个问题你在课堂上没有给我们讲啊,所以我们不会。”而三班学生的答案普遍是这样:问题很简单,大家在课上都交流过了,没交流的思路和方向也是清楚的。”

“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生发的东西往往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也许那才是学生有生命力的根本。“教学教学”,要教在关键处,学生一学就会的不需要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能弄的没必要教,只有学生团体解决不了的困惑才值得老师去教。学生不是学习知识的机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水桶”,而要都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主见、会自己思考、能解决问题的人。

三、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生长的乐园。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来类比当前的教学:有人送了一辆汽车给一个印第安老人,这位老人找来4匹最好的马,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他试图通过马的跑动带动汽车的运动。这是一个笑话,也许你看了感觉非常可笑,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总会以为学生的学习是非得要教师去带动不可,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教学时就会不停的对学生启发,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的问题都放在课堂上讲解。这就恰如这位印第安老者把汽车绑在马的后面,不知道汽车自己会运动。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很好的利用好学生这种资源,是因为我们低估甚至不知道学生当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牧者,只要把学生带到知识的大草原上,他们就能找到需要自己的那些青草。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对问题思考。教师只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迹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就可以了。本学期我在教授《迢迢牵牛星》这一课时,在让学生体会是的内容和情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在我的诵读之后加一个表达情绪的感叹词,结果学生加了“呜”、“啊”等词,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我的诵读没有引起他内心情感的触动,请求让别人读一读,还有的要自己唱自己接,这让我很尴尬,师者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学生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看得出他们的投入和忘我,他们不满足于老师的简单指点,他们进行了真正的深入思考和探究。这让我有了深深的体会,那就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生长的乐园。”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的思考,不是自我的展示,而是进行适当的调控。

四、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是生本教育常规课堂的教学方法。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是在课堂上煽风点火,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还是我在教授《迢迢牵牛星》这一课时,就充分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优势,我在课前导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不同形式展示自己走近诗的方式,结果各个小组的展示形式丰富得让我震惊,有的齐读、有的背诵、有的绘画、有的演唱、还有的是书法,杨淼组的演唱声情并茂,大家仿佛听到了织女因相思而声泪俱下的吟唱,张淇组的画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盈盈之水而不得相见的痛苦和哀怨,最富艺术气息的王九宽组的书法更是荡气回肠、情意绵绵,把我们带到了诗人所营造的情绪中,让我们对主人公、对当时的那个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一切源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成果。

还例如学习《湖心亭看雪》,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认真的自学,自学完后和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我在教室里巡视,注意学生的情况。这堂课我采取了完全放手的做法,学生却学得非常认真,我发现了对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解答的很全面,而且有不同的观点敢于质疑,尤其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学生们像福尔摩斯一样认真的寻找每一条线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尤其是“对故国的怀念”这一情感学生居然能说出四点依据,让我不得不佩服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质疑和解答,让我感觉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合作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合作之后,我们不难看到,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多了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这种合作和交流还体现了课外,甚至带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使课堂内外充满了生命力。

篇6:学习“生本教育”心得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以上是学术界对生本教育的阐述,我的理解是:生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努力开发学生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提倡自主学习,培养自食其力的学习本领。

生本教育,这个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事物,首先要从理论上认识,初步感知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不是“师本教育”中国的教育似乎例来都遵循着一种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换言之,就是所谓的“师本教育”,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切以教师为主。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老师们似乎都有这样一种认识:现在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现在的孩子也是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孩子们见得多,想得多,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与思想,他们再也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老师传授什么就接受什么。现在的孩子,他们经常都会问“为什么”,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质疑。就是因为这样,老师的“师道尊严”就再也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了。也就是因为这样,老师才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做的,只是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并不是不讲,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我们班的同学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同学们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同学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不厌其烦的强调了一遍又一遍,我说的口干舌燥,孩子们听得昏昏欲睡。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听宣化新兴街小学老师的课,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篇7:生本教育课堂探微

一、鼓励探究式学习,以应用为目的,变传授为共赢

不要轻率地把教书当成“授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天赋,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生本使语文课“学以致用”,有效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举如下例子:

1、让机械记忆变成“一咏三叹”,注重个性表达。

在高中阶段,因为《论语》不是必修篇目,所以学生的机械性背诵忽视了背后的文化。必须让简单记忆延伸至听说读写的应用程序上来。

步骤如下:

⑴让学生阅读并翻译《论语》十一则。

⑵小组交流翻译,抓住句子深层含义,鼓励自主提问,第一小组提出:仁和礼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三小组提出:孔子在当时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

⑶课后答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提出的问题。

⑷课堂争鸣,尊重个性表达,交流结果,小组讨论解决班级提出问题。当时班级提出:《论语》十一则中的“仁”的思想对当代君子有什么指导作用?

⑸行之成文,制定评价标准,科代表负责班级总结。第2小组小作文题目是《仁义孔子在21世纪的遭遇》,比较有个性,展现了想象力。第5组题目是《从“仁与礼乐的内外关系”说开去》,此题的立论依据是:一个人在内心里没有仁德,怎么会在行为上表现出礼节呢?怎么会理解并运用音乐呢?

⑹作文展示,精彩篇目张贴,老师总评。第6组有篇文章为:《美国的“不仁”之我见》,从孔子仁义讲到当前美国“内外不修”,缺“仁义”,从两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利比亚战争,对台军售,接见达赖,解剖美国“人权”下的虚伪“仁义”。在验收课上,老师赞扬他们通过由独立学习和合作共享等方式,在听说读写基础上使应用能力得以提高。笔者引导学生理清学习逻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概括,就仁德本质是爱人的话题,结合于丹教授对“仁义君子”的论述,要求当代学生也做“谦谦君子”。

⑺研读文化专著,比如《论语选读》《孟子选读》《庄子选读》等,交流读后感受并行之成文,添加在自己的习作集中。

在生本课上,学生备受鼓舞,不仅在学习过程中汲取知识,找寻了方法,提升了分析综合能力,并且有了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变传授为共赢。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2、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让语文鲜活有长久生命力。

生本教育除对课堂文本深挖,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各种媒介上进行各种宣传活动。细节激发兴趣,实践出真知。

生本不能局限于校园,那种后果就是“孔夫子搬书——净是书(输)”,学生终归走向社会,要拓展语文视野,用语言表达身份认同,让学生拥有文化归宿感。由于开平是侨乡,是碉楼之乡,开平碉楼与村落还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学生多次走向碉楼,先天优势加上学生对家乡碉楼和侨乡文化的探究,他们对侨乡文化有了非常深刻的体悟。将大家口中的“金山阿伯”等空洞的形象和开平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紧密结合起来。他们在青砖中见证了西方建筑艺术和中国乡村建筑文化的融合,目光在祖先一次次迁徙中凝聚下来的华侨文化和移民文化中久久停留,他们为中国这个小乡村能主动接受外国文化而自豪,这么鲜活而有永久生命力的文化语言让学生激动不已。学生用调查宣传、演讲、随笔、专题作文、论文等形式来表达对文化的思考。这一次次“文化寻根之旅”将语文科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会贯通。

二、从感性到理性,尊重认知规律,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课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人文性须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性就是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及在过程中体现出的品质。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要应用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和学生做了尝试,举如下例子:

1、重内容,理线索,获意象,感性上升为理性。

整个高中教学,诗歌无处不在,选修教材就有《诗歌与散文》。虽然阅读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但这类课基本是“你讲我听,听懂也不会”的状态。长期以来对诗歌的浅层背诵和被动理解,歪曲了诗歌的本来意义,更谈不上审美。我们做了如下步骤:

⑴追寻儿时诗歌记忆。从《锄禾》《咏鹅》《咏柳》到《春晓》《静夜思》《悯农》等,儿时读诗歌,通常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这也是人一生的诗歌沉淀。小组通过引导,心生诗意。

⑵学生选读。中国诗丰富且经典,学生最好由简入难,选取某个作家的单一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李清照《声声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都是名家名作。小组自主选择,方式灵活。

⑶粗读,翻译内容,找词眼诗眼,找意象。

翻译是学习的基础。以杜甫《登高》为例,学生粗读,自主翻译,在翻译中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悲壮美”,进而找到了诗眼,“悲秋”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本诗由“悲”而起,字字皆悲。本诗的意象丰富,意境凄清。学生也找到了猿啸、鸟飞、落木、长江等不少中国传统意象。斟酌意象,加以对每个字反复研磨,学生扩大了诗歌的内容,丰富了意境。这一步从字到句到篇,完成“写了什么”的任务。

⑷细读,看结构,找线索,回答“怎么写”的问题。这一首七言律诗以“悲”为线索,学生要深入探讨诗歌所用的艺术技巧,以实写虚,从远及近,从上到下,所见所感,由昔到今,一个漂泊他乡、老弱多病但始终忧国忧民的形象跃然纸上。写景高度形象化,如“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等将看不见的悲形象化,使人联想到窸窸窣窣的落木,汹涌的长江,也让人在岁月流逝中感叹壮志难酬。学生在这一阶段完成了“怎么写”的任务。

⑸点读,即画龙点睛。为什么要怎样写?把知人论世延迟到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透过历史背景更完整地理解作品。学生从“安史之乱”和杜甫“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中,由盛转衰的唐代末期体会一个爱国诗人的绝世悲鸣。社会矛盾使杜甫身上的才气、理想、道德等美感凸显。

⑹自主疑难解答,举一反三。如化虚为实,学生提出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蓝本,提出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意象可以作为理解基础。

学生从表到里,每周积累至少3首诗歌,并将阅读体会形成文字,在小组分享。学生在诗歌中意识到了什么是美,怎样表达美,怎样鉴赏美。

2.比较阅读,训练发散性思维。

李泽厚认为美感必须由沉淀而来。学生在长期的积淀中,沉醉于诗的深厚宽大、词的精工细巧、曲的酣畅达明、直率痛快三种境界中,而比较阅读使沉淀发酵,使素养发生质变。

学生将比较阅读分为:

⑴同一作家的纵向阅读。比如杜甫《望岳》《石壕吏》等,比较杜甫早晚期风格的不同。结合国家浮沉和个人际遇,展示诗圣的心路历程。(第一组)

⑵同一作家的横向阅读。比如杜甫晚年作品《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于风雨飘摇的政权,作者“沉郁顿挫”的风格在痛心与讽喻中呈现。(第二组)

⑶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阅读。关于春天,第三小组找了耳熟能详的《春晓》、贺知章《咏柳》、杜甫《春夜喜雨》、白居易《忆江南》等,在春天中或悲或喜,或书个人情思,如《春夜喜雨》,深沉的作者居然能写出缠绵充满春意的作品,连雨都俏皮起来,学生感受到了杜甫的轻盈与灵动。

⑷不同作家的同一主题阅读。在厌战的主题下,高适《燕歌行》中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陈陶《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让学生感受到了战争血淋淋的残酷。

⑸同一朝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品读。如浪漫诗人李白与现实诗人杜甫,第四组在对时代进行划分以后,能解读盛唐气象和晚唐靡靡之音。

⑹同一风格的不同作家作品品读。第5组对同为豪放派的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作品进行了梳理。学生总结出苏轼胸襟旷达,在平静中坐观世间万物,通常都有哲学体悟,而辛弃疾更为感性更为热烈,表现为一种乐观式的激情。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通过生本教育,收获颇多;在学习思维上,我们从感性到理性,着实提高了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尊重个性表达。语文学习,在快乐中前行。

参考书目:

1.《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陈建伟。

2.《谛听教育的春天》 安徽教育出版社 郭思乐。

3.《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郭思乐。

4.《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和选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6《美的历程》第1版,李泽厚,文物出版社。

上一篇:读公司请你来做什么有感下一篇:武汉社会保险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