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2024-05-0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用9篇)

篇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4〕44号

全文有效 成文日期:1994-03-08

字体: 【大】 【中】 【小】

为维护国家税收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对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纳税申报期限问题

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税所得,在境外以纳税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应在所得来源国的纳税终了、结清税款后的30日内,向中国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在取得境外所得时结算税款的,或者在境外按来源国税法规定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应在次年1月1日起30日内向中国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兼有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所得的,应分别申报计算纳税。

二、关于境外代扣代缴税款问题

纳税人任职或受雇于中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单位派驻境外的机构的,可由境外该任职、受雇机构集中申报纳税,并代扣代缴税款。

三、关于纳税申报方式问题

纳税人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不能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应委托他人申报纳税或者邮寄申报纳税。邮寄申报纳税的,以寄出地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四、境外所得税款抵扣举例

某纳税人1994年1月至12月在A国取得工薪收入60000元(人民币,下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7000元;同时,又在B国取得利息收入1000元。该纳税人已分别按A国和B国税法规定,缴纳了个人所得税1150元和250元。其抵扣计算方法如下:

(一)在A国所得缴纳税款的抵扣

1.工资、薪金所得按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60000/12-4000)×税率-速算扣除数}×12(月份数)=(1000×10%-25)×12=900元

2.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7000×(1-20%)×20%(税率)=1120元 3.抵扣限额: 900+1120=2020元

4.该纳税人在A国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1150元,低于抵扣限额,因此,可全额抵扣,并需在中国补缴税款870元(2020-1150)。

(二)在B国所得缴纳税款的抵扣

其在B国取得的利息所得按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即抵扣限额:1000×20%(税率)=200元

该纳税人在B国实际缴纳的税款超出了抵扣限额,因此,只能在限额内抵扣200元,不用补缴税款。

(三)在A、B两国所得缴纳税款抵扣结果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该纳税人当的境外所得应在中国补缴个人所得税870元,B国缴纳税款未抵扣完的50元,可在以后5年内该纳税人从B国取得的所得中的征税抵扣限额有余额时补扣。

五、本通知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篇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发布文号】国税发[1993]115号 【发布日期】1993-11-02 【生效日期】1993-11-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临时经营征收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1993年11月2日国税发[1993]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财政部(93)财税字第016号文件下发后,各地纷纷要求我局明确在取消营业税“临时经营”税目后征收所得税的有关政策。经研究,现明确如下:

一、对原“临时经营”税目范围与个人收入调节税“劳务报酬收入”税目范围交叉重叠的部分,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

二、对上述范围以外的临时经营,比照有证个体户征收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具体征收方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确定。

三、对临时经营的所得税实行就地征收。

篇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明确了不得实行核定征收特定纳税人的范围

国税发[2008]30号文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三)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四)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五)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六)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特殊行业、特殊类型的纳税人和一定规模以上的纳税人不适用本办法。上述特定纳税人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明确。

377号文明确了:国税发[2008]30号文件第三条第二款所称“特定纳税人”包括以下类型的企业:

(一)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务院规定的一项或几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包括仅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免税收入优惠政策的企业);(二)汇总纳税企业;(三)上市公司;(四)银行、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等金融企业;(五)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税务、房地产估价、土地估价、工程造价、律师、价格鉴证、公证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专利代理、商标代理以及其他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六)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企业。

对上述规定之外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确定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不得违规扩大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对其中达不到查账征收条件的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促使其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达到查账征收条件后要及时转为查账征收。

·进一步明确了应税收入额的界定

国税发[2008]30号文第六条规定,采用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应纳所得税额计算公式如下: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应税收入额×应税所得率

或: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

但在30号文中没有说明应税收入额的计算,377号明确:国税发[2008]30号文件第六条中的“应税收入额”等于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为:

应税收入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其中,收入总额为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

篇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我国企业所得税境外所得抵免规定概述

国家财政部以及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计算境外所得税抵免的相关项目,以及计算境外所得税实际税额和抵免限额的具体方法。下面,笔者将对该规定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阐述。

企业在按照规定抵免所得税税额之前,必须提供由中国税务机关出具的税款所属年度的相关的纳税凭证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境外所得可以抵免的税额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这部分税款必须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并且按照中国境外法律及相关的要求或规定而必须缴纳的税款。也就是说,这些税款并不是中国境内税收相关的法律条款所规定的;这部分税款是限于企业所得税性质的税款,跟税款的名称无关;这些可以抵免的税款仅限于企业应当缴纳的,也确实已经缴纳的税款。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没有缴纳义务的税款,即使企业实际缴纳了税款,我们也不能对其进行抵免。另外,对于企业在境外所得税的缴纳限度超过抵免限额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已经连续四年都已经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在第五年时相同情况下,该部分税款也可以抵免。

企业所得税境外所得抵免税额的计算要遵守以下规范 :扣免限额的标准计算方法为:根据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中国境内境外所得应缴纳的税金总额*来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应缴纳税款的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缴纳的税款所得总额;实际缴纳的税额应该包括两大部分:企业在中国境外实际上已经直接缴纳或者间接负担的、隶属于企业所得税的税额。也就是说,抵免法规中的主要有两种抵免形式;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前者指的是,对纳税人在国外缴纳的税款进行直接抵免;而后者则是指,对那些非居民企业(跨国纳税人)非直接缴纳的税款,可以用其来抵免其居住国内部的纳税义务。间接抵税主要用于跨国子母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近年来,我国企业所得税境外所得抵免规定在进一步地完善,确实为我国处理各种税务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企业所得税境外所得抵免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那些直接抵税的情况,规定中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其处理过程也相对简单。而对于间接抵税的情况,由于各种主客观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处理过程还不是很完善。根据当前企业所得税境外所得抵免的相关实践,笔者总结了当前该规定应用过程中,间接抵税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间接抵免的控规条件并不一致。当前来说,企业所得税法规中关于间接免税的规定是“直接或者间接持有外国企业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股份”;但我国的对外税收协定中明确规定“持有股份达10%以上就可以抵免”。特别需要企业注意的是,根据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此时可优先适用对外税收协定,即“持有股份达10%以上就可以抵免”,这在企业进行对外股权投资时具有积极的意义。

法规实行过程中关于抵免层级的内容并不完善。我国财税法律对可以抵免的外国企业的层级进行了规定,允许那些符合相应条件的三级企业进行抵免。尽管操作指南中已经对三类企业进行了说明,但实际操作中的工作还不到位。

法规中并没有对返程投资模式进行明确的规定。所谓返程投资模式,就是指境内的居民通过境外的公司对境内开展一些直接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这其中可能会涉及到多层的境外的中间控股公司的交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境内的居民性企业会掌握企业的资本或者股权,但是中间的一些公司多为境外企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越来越多。但是,这种经营模式下,间接抵税的规定是否使用,法规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法规中对间接抵税的计算规定不具体。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财务部发布的文件中已经对税额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明确地规定,但是该公式的应用却不能得出准确的金额。同时,由于子公司向母公司缴纳税款以及税后利润的时间不同,导致计算结果不精确。除此之外,间接抵税过程中所此采用的汇率也不明确。

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境外所得抵免规定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完善间接抵免的控股条件。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贸易顺利进行,我国与其他国家都签订了相应的税收协定,同意在控股10%的情况下可以抵免。而企业所得税中的“20%”的控股规定应用相对较少。因此,为了鼓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降低间接抵税的持股比例。

明确间接抵税的层级判定规则。层级判定的合理与否,将会对间接抵免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企业的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财政部对某些海外控股公司或者其他被认定为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的外国企业进行间接抵免的层级判定放宽了限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本层企业所纳税额属于由一家上一层企业负担的税额=(本层企业实际缴纳的税额+符合本通知规定的由本层企业间接负担的税额)×本层企业向上一层企业分配的股息(红利)÷本层企业所得税后利润额。

落实返程投资模式下企业收到的股息或者红利的税收抵免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部分收入实际上是来源于境内的利润收入。因此,这部分收入是不适用间接抵免的情况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中间控股公司的持股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避免企业的违规行为,私自操纵利润。

建立我国子公司税款以及税后利润的跟踪机制。相关人员必须对那些外国子公司已经缴纳的税款或者已分配的利润进行详细的记录,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计算间接抵免的税额。对于那些子公司在不同地区的企业,要按照分国不分项的原则计算抵免税额。另外,为了避免汇率变动对抵免金额造成的影响,间接抵免过程中尽量采用历史汇率,并将税款折算成人民币之后在进行抵免税额的计算。

当前我国企业所得税境外所得抵免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分析该项规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研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策略,提高该项规定的适用性。

篇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其他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自2003年9月1日起,个人可凭其居民身份证件在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银行按活期存款利率向存款人支付利息。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所确定的原则,个人取得的上述银行结算帐户利息所得属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应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个人在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存款自2003年9月1日起孳生的利息,应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办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储蓄机构在结付利息时代扣代缴。具体征管事宜依照国务院《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9]179号)及相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二、各储蓄机构应高度重视对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工作,按照征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做好各项相应工作,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保证及时、足额代扣代缴税款。涉及修改计算机程序的储蓄机构,必须在12月31日前完成计算机程序的修改、调试工作,2004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在过渡期间,可以手工操作代扣代缴税款。

三、各级国家税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要加强对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做好政策宣传和辅导工作,与各储蓄机构一起共同解决好对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征收个人所得税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

篇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一、企业股权投资所得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的股权投资所得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质的投资收益。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二)被投资企业分配给投资方企业的全部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包括被投资企业为投资方企业支付的与本身经营无关的任何费用),应全部视为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企业的分配支付额。

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债券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等。

被投资企业向投资方分配非货币性资产,在所得税处理上应视为以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分配两项经济业务,并按规定计算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三)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

(四)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配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除股票外,均应按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投资所得。企业取得的股票,按股票票面价值确定投资所得。

二、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和损失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的分配支付额,如果超过被投资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而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视为投资回收,应冲减投资成本;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视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

(三)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三、企业以部分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二)上述资产转让所得如数额较大,在一个纳税确认实现缴纳企业所得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内平均摊转到各的应纳税所得中。

(三)被投资企业接受的上述非货币性资产,可按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成本。

四、企业整体资产转让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整体资产转让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简称转让企业)不需要解散而将其经营活动的全部(包括所有资产和负债)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转让给另一家企业(以下简称接受企业),以换取代表接受企业资本的股权(包括股份或股票等),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企业整体资产转让原则上应在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全部资产和进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二)如果企业整体资产转让交易的接受企业支付的交换额中,除接受企业股权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其他资产(以下简称“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的票面价值(或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转让企业可暂不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转让企业和接受企业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须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确认。

转让企业取得接受企业的股权的成本,应以其原持有的资产的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不得以经评估确认的价值为基础确定。

接受企业接受转让企业的资产的成本,须以其在转让企业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结转确定,不得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

五、企业整体资产置换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整体资产置换是指,一家企业以其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与另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进行整体交换,资产置换双方企业都不解散。企业整体资产置换原则上应在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全部资产和按公允价值购买另一方全部资产的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二)如果整体资产置换交易中,作为资产置换交易补价(双方全部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总资产公允价值不高于25%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资产置换双方企业均不确认资产转让的所得或损失。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之间进行的整体资产置换,须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确认。

(三)按本条第(二)款规定进行所得税处理的企业整体资产置换交易,交易双方换入资产的成本应以换出资产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具体方法是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全部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原账面净值总额进行分配,据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企业整体资产置换交易中支付补价的一方,应以换出资产原账面净值与支付的补价之和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企业整体资产置换交易中收到补价的一方,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补价,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确定的基础。

六、本通知所称公允价值是指独立企业之间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和经营常规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

篇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有关问题的通知

日期:2011年10月27日 阅读人次:

272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福建省财政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

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县(区)地税局、财政局,省、各设区市地税局直属分局、稽查局,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市地税局外税分局,泉州、南平市地税局征收分局:

现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08号)转发给你们,并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应密切联系有关部门,对各区域住房市场交易价格进行调查,评估确定各区域楼盘交易最低参考价,并报设区市地税局审定。对纳税人申报的住房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地税机关或者代征部门应按最低参考价作为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最低计税价格标准。

二、采用核定征收办法征收住房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其核定征收具体比例由各设区市地方税务局确定并报省地方税务局备案,各设区市局不得将核定权限下放到各基层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青海、宁夏、新疆、甘肃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青岛、宁波、厦门市财政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个人转让住房,以其转让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后,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发展需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关于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8号)对个人转让住房的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和换购住房的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做了具体规定。目前,在征收个人转让住房的个人所得税中,各地又反映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为完善制度,加强征管,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精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时,以实际成交价格为转让收入。纳税人申报的住房成交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且无正当理由的,征收机关依法有权根据有关信息核定其转让收入,但必须保证各税种计税价格一致。

二、对转让住房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纳税人可凭原购房合同、发票等有效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允许从其转让收入中减除房屋原值、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

(一)房屋原值具体为:

1.商品房:购置该房屋时实际支付的房价款及交纳的相关税费。

2.自建住房:实际发生的建造费用及建造和取得产权时实际交纳的相关税费。

3.经济适用房(含集资合作建房、安居工程住房):原购房人实际支付的房价款及相关税费,以及按规定交纳的土地出让金。

4.已购公有住房:原购公有住房标准面积按当地经济适用房价格计算的房价款,加上原购公有住房超标准面积实际支付的房价款以及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或原产权单位)交纳的所得收益及相关税费。

已购公有住房是指城镇职工根据国家和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规定,按照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

经济适用房价格按县级(含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确定。

5.城镇拆迁安置住房: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05号)和《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的通知》(建住房〔2003〕234号)等有关规定,其原值分别为:

(1)房屋拆迁取得货币补偿后购置房屋的,为购置该房屋实际支付的房价款及交纳的相关税费;

(2)房屋拆迁采取产权调换方式的,所调换房屋原值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注明的价款及交纳的相关税费;

(3)房屋拆迁采取产权调换方式,被拆迁人除取得所调换房屋,又取得部分货币补偿的,所调换房屋原值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注明的价款和交纳的相关税费,减去货币补偿后的余额;

(4)房屋拆迁采取产权调换方式,被拆迁人取得所调换房屋,又支付部分货币的,所调换房屋原值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注明的价款,加上所支付的货币及交纳的相关税费。

(二)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税金是指:纳税人在转让住房时实际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税金。

(三)合理费用是指:纳税人按照规定实际支付的住房装修费用、住房贷款利息、手续费、公证费等费用。

1.支付的住房装修费用。纳税人能提供实际支付装修费用的税务统一发票,并且发票上所列付款人姓名与转让房屋产权人一致的,经税务机关审核,其转让的住房在转让前实际发生的装修费用,可在以下规定比例内扣除:

(1)已购公有住房、经济适用房:最高扣除限额为房屋原值的15%;

(2)商品房及其他住房:最高扣除限额为房屋原值的10%。

纳税人原购房为装修房,即合同注明房价款中含有装修费(铺装了地板,装配了洁具、厨具等)的,不得再重复扣除装修费用。

2.支付的住房贷款利息。纳税人出售以按揭贷款方式购置的住房的,其向贷款银行实际支付的住房贷款利息,凭贷款银行出具的有效证明据实扣除。

3.纳税人按照有关规定实际支付的手续费、公证费等,凭有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据实扣除。

本条规定自2006年8月1日起执行。

三、纳税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房屋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房屋原值和应纳税额的,税务机关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其实行核定征税,即按纳税人住房转让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具体比例由省级地方税务局或者省级地方税务局授权的地市级地方税务局根据纳税人出售住房的所处区域、地理位置、建造时间、房屋类型、住房平均价格水平等因素,在住房转让收入1%~3%的幅度内确定。

四、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5〕82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156号)的规定。为方便出售住房的个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加强税收征管,主管税务机关要在房地产交易场所设置税收征收窗口,个人转让住房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与转让环节应缴纳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税收一并办理;地方税务机关暂没有条件在房地产交易场所设置税收征收窗口的,应委托契税征收部门一并征收个人所得税等税收。

五、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落实有关住房转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关于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8号)的规定,对出售自有住房并拟在现住房出售1年内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纳税人,其出售现住房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先以纳税保证金形式缴纳,再视其重新购房的金额与原住房销售额的关系,全部或部分退还纳税保证金;对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惟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述优惠政策,确保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六、各级税务机关要做好住房转让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保证金收取、退还和有关管理工作。要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关于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8号)和《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税务代保管资金账户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5〕181号)要求,按规定建立个人所得税纳税保证金专户,为缴纳纳税保证金的纳税人建立档案,加强对纳税保证金信息的采集、比对、审核;向纳税人宣传解释纳税保证金的征收、退还政策及程序;认真做好纳税保证金退还事宜,符合条件的确保及时办理。

七、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宣传和落实有关税收政策,维护纳税人的各项合法权益。一是要持续、广泛地宣传个人所得税法及有关税收政策,加强对纳税人和征收人员如何缴纳住房交易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辅导;二是要加强与房地产管理部门、中介机构的协调、沟通,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协税护税作用,促使其协助纳税人准确计算税款;三是严格执行住房交易所得的减免税条件和审批程序,明确纳税人应报送的有关资料,做好涉税资料审查鉴定工作;四是对于符合减免税政策的个人住房交易所得,要及时办理减免税审批手续。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

日期:2011年10月27日 阅读人次:

173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西藏、宁夏、青海省(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31 号)关于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的精神,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现将个人住房转让的营业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09年1 月1 日至12月31日,个人将购买不足2 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2 年(含2 年)的非普通住房或者不足2 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2 年(含2 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二、上述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的标准、办理免税的具体程序、购买房屋的时间、开具发票、差额征税扣除凭证、非购买形式取得住房行为及其他相关税收管理规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26号)、《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5〕89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税收政策执行中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172 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自2009年1 月1 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营业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75号)废止。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关于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日期:2011年10月27日 阅读人次: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关于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字〔1999〕2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建委(建设厅),各直辖市房地局:

为促进我国居民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就个人出售住房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出售自有住房取得的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个人出售自有住房的应纳税所得额,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个人出售除已购公有住房以外的其他自有住房,其应纳税所得额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二)个人出售已购公有住房,其应纳税所得额为个人出售已购公有住房的销售价,减除住房面积标准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款、原支付超过住房面积标准的房价款、向财政或原产权单位缴纳的所得收益以及税法规定的合理费用后的余额。

已购公有住房是指城镇职工根据国家和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规定,按照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按县级(含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确定。

(三)职工以成本价(或标准价)出资的集资合作建房、安居工程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拆迁安置住房,比照已购公有住房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三、为鼓励个人换购住房,对出售自有住房并拟在现住房出售后1年内按市场价重新购房的纳税人,其出售现住房所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视其重新购房的价值可全部或部分予以免税。具体办法为:

(一)个人出售现住房所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应在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前,以纳税保证金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税务机关在收取纳税保证金时,应向纳税人正式开具“中华人民共和国纳税保证金收据”,并纳入专户存储。

(二)个人出售现住房后1年内重新购房的,按照购房金额大小相应退还纳税保证金。购房金额大于或等于原住房销售额(原住房为已购公有住房的,原住房销售额应扣除已按规定向财政或原产权单位缴纳的所得收益,下同)的,全部退还纳税保证金;购房金额小于原住房销售额的,按照购房金额占原住房销售额的比例退还纳税保证金,余额作为个人所得税缴入国库。

(三)个人出售现住房后1年内未重新购房的,所缴纳的纳税保证金全部作为个人所得税缴入国库。

(四)个人在申请退还纳税保证金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合法、有效的售房、购房合同和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证明材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方可办理纳税保证金退还手续。

(五)跨行政区域售、购住房又符合退还纳税保证金条件的个人,应向纳税保证金缴纳地方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纳税保证金。

四、对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继续免征个人所得税。

五、为了确保有关住房转让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各级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应与税务机关加强协作、配合,主管税务机关需要有关本地区房地产交易情况的,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应及时提供。

篇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经济形势面临着多样的机遇与挑战。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关键。其中, 企业重组是重要途径, 它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生活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企业重组可以将管理落后的传统企业与拥有先进管理方法的现代企业结合, 有利于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为了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 我国所得税制针对企业重组的优惠政策不断作出改革, 关于重组交易中的所有权等技术性条款也越来越清晰。

(一) 我国关于重组业务所得税的政策变更

我国企业重组所得税的征收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断的改革创新。最初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1997年以前, 按照当时的规定, 企业重组时转让资产是无需缴纳所得税的, 这就导致重组后的企业仍然使用较高的资产评估价值计算资产折旧的税前扣除。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重组后的资产在税务和会计上的处理是不同的, 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直到1997年, 财税部门发出的《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的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1998年到2008年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在转让资产、股权投资业务等有关所得税的征收问题上不断做出明确, 使重组的所得税政策越来越实用并与世界接轨。2009年, 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分布了《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给予了递延所得税的特殊待遇。该通知总结了原内、外企业所得税法规中有关的重组, 以其为基础, 借鉴美国和欧盟的特殊相关规则, 对重组的定义、分类和处理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其中, 将重组分为“特殊重组”和“普通重组”是该通知的核心内容。2010年, 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中为享受特殊待遇的企业提供了程序上的引导。2014年的三项通知, 涉及到了企业重组环境方面的优化、非货币性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等方面, 并在原来通告的基础上做出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将使用特殊型税务处理的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中被收购股权或资产比例由不低于75%调整为不低于50%, 明确股权或资产划转特殊性税务处理政策, 以及非货币性资产投资递延所得税政策。2015年, 发布的有关企业重组所得税的公告中, 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对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申报管理和后续管理事项进行规范和修订, 将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申报方式改为年度汇算清缴申报, 优化了征管流程, 明确了征收管理的相关要求。

我国企业重组业务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的不断变更和补充, 对我国的税收政策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它既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保持了同样的步伐, 满足我国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 逐渐废除事先核准的管理方式, 抓住了解决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管理方式是当前重组所得税改革的当务之急。又逐渐完善了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 企业重组业务的定义及如何确定的空白, 并对存在的所得税征收问题建立了日趋严格的法律保障制度。其中的特殊性税务处理因涉及到资产转让所得的递延处理和资产计税基础的调整, 而需要进一步的后续管理, 2015年出台的最新政策对此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有建议企业设置台账管理和专家团队管理。不仅如此, 税务总局还结合各地征管实践, 广泛的听取基层税务机关的意见, 吸取他们的工作经验, 在新政策中做出进一步规范优化管理的需要。

(二) 2015年政策变更的重点

2015年,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中, 将强化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申报和后续管理事项作为此次公告的重点, 在报告表和附表、申报资料等管理方式方面做出明显改变, 即明确了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重组业务 (不需要进行单独申报) , 确定重组的当事各方以及主导方, 重新设计报告表、附表、以及统计表, 规范申报资料, 将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申报方式改为年度汇算清缴申报等, 有利于重组递延所得税效果的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在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征收管理中, 还要明确各方的义务及责任。关于重组各方的义务, 企业应当在相应年度内准确记录并说明所得税递延情况, 对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和分年结转额的情况作出说明;对于转让或重组的资产 (股权) , 企业有义务在纳税申报时进行转让所得或损失情况、计税基础等的专项说明。关于企业重组缴纳所得税时, 税务机关的责任有:做好跟踪监管, 即对企业重组前后连续12个月内相关资产、股权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税务机关应针对特殊性税务管理的债务重组或居民企业以资产 (股权) 向非居民企业投资等业务建立台账, 以加强管理;将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企业重组所得税的征收情况进行统计和上报也是税务机关不容忽视的责任, 以便于政府对落实的政策进行效应分析和补充完善;税务机关还应当加强对比管理, 在面对重组资产 (股权) 的转让环节中, 需及时对比计税基础和相关的年度纳税申报表, 出现问题的, 应依法进行调整。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 企业重组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政策的逐步改善, 不断进步发展, 对明确侧重点和当事各方的责任义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差异

企业重组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共六种, 其中债务重组较常见, 其所得税征收管理较复杂, 具有很强的研究代表性。本文结合相关案例, 对比分析债务重组的所得税计算, 进一步了解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差异。

(一) 债务重组的一般性税务处理

例1:2014年1月1日, 甲公司购买乙公司产品, 价税合计1170万元, 甲、乙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适用增值税税率17%, 所得税税率25%。合同规定, 甲公司应于6月1日前支付货款, 现甲公司财务困难, 经双方协商, 甲公司以自产产品A清偿应付货款, 该产品公允价值900万元, 账面价值600万元, 其中, 账面余额800万元, 已记跌价准备200万元。乙公司对该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00万元。假设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且可取的足够的应纳税所得。

甲、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 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11 7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9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 530 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1 170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6 000 000

存货跌价准备2 000 000

贷:库存商品—A产品8 000 000

借:所得税费用50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00 000

其中, 甲公司确认的用于偿债的A产品的存货跌价准备 (账面价值200万元, 计税基础为0) 在计提时, 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200万元, 已确认的以前年度的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 (200x25%) , 在结转存货跌价准备时应予转回。进行税务处理时, 因为甲公司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 所以债务重组利得税法上确认与会计上一致, 即117万元;转让自产产品A时, 税法上应确认资产转让利得为100万元 (900-800) , 会计上确认的资产转让利得为300万元 (900-600) , 即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 (300-100) 。

2. 乙公司会计处理:

借:库存商品—A产品9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1 530 000

坏账准备1 000 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170 000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11 700 000

借:所得税费用250 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0 000

其中, 乙公司债务重组前确认的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账面价值100万元 (计税基础为0) , 因此已确认的以前年度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25万元 (100x25%) , 另外, 结转该项坏账准备后, 应转回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进行税务处理时, 乙公司债权计税基础为1 170万元, 税法上应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为117万元 (1 170-900-153) , 会计上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为17万元 (1 170-900-153-100) , 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 (117-17) 。

当债务重组中的相关资产、债权、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时, 税法处理与会计处理一致;当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时, 税法上按照计税基础计量债务重组利得或损失, 而会计上则使用其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两者之间的差别造成了应纳税所得额在税法和会计计算上的差额, 企业应根据相应的税法规定进行调整。

(二) 债务重组的特殊性税务处理

例2:沿用例1的例子, 甲乙公司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如下:甲公司用1000万股 (每股面值1元, 市价1.1元) 普通股偿还债务1 170万元。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 甲公司的债务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

甲、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 甲公司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11 700 000

贷:股本10 000 000

资本公积1 000 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700 000

其中, 根据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 当发生债权转股权业务时, 对债务清偿和股权投资两项业务暂不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所以, 甲公司的债务重组利得在本期内暂不确认, 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7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17.5万元 (70x25%) 。对于股权处置部分相对应的所得税, 因为没有明确规定可以一直递延下去。

2. 乙公司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11 000 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700 000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11 700 000

其中, 根据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 当发生债权转股权业务时, 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所以, 乙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仍然是原债权1 170万元。

从选取的两道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例题来看, 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在确认计税基础和债务重组利得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另外, 两道例题也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税法和会计上处理的差异造成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

三、企业重组所得税征收管理政策的完善

(一) 就政府而言

政府的有关部门根据不同阶段出现的的税收管理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定期更新出台新政策, 形成了较完整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体系。在征收实践中, 有关部门要核查政策指定的范围是否涵盖现有重组业务的主要类型, 政策的条规是否做到不重不漏, 是否做到有法可依, 即应遵循穷尽、互斥原则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在指导企业实践时, 条规应准确示意, 不能在定义上含糊其词, 要明确与计算有关的标准比例。其次, 逻辑层次要清晰了然。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是税收工作遵循的理论原则, 是指导企业纳税实践的方法, 而纳税实践反过来作用于政策的修订。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难免会与实践冲突, 有关部门应汲取工作中的经验, 逐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政策, 使政策更好的适用于实践。

(二) 就企业而言

企业在面临重组业务发生的所得税时, 应自觉按照有关政策的规定, 计算缴纳相应的所得税, 而不应闪烁其词, 对发生的业务有所隐瞒, 更不应粉饰报表以欺瞒税务机关。企业应当做出有关纳税的正确说明。另外, 企业与自身发展而言, 在重组过程中, 应提高税务管理、筹划的规范性, 既要合法取得收益, 使利润最大化, 也要合理筹划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问题。

关于企业重组业务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不仅需要国家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强有力的支持, 还需要国家政府以及每一个纳税人、纳税企业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我国近年来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世界经济形势, 针对企业重组业务所得税征收管理政策的变更内容, 运用归纳法进行分析, 将政策变更的侧重点和具体案例相结合, 通过对比分析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差异所在, 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所得税征收管理政策完善建议。

关键词:企业重组,所得税,税务处理,特殊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的解读[J].交通财会, 2015 (37) .

[2]李飞, 张艳.浅析债务重组的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J].商业会计, 2011 (31) .

[3]侍磊, 巫珊玲.债务重组企业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探析——基于财税〔2009〕59号文件[J].会计之友, 2013 (01) .

[4]刘青, 赵英男.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筹划研究[J].金融经济, 2014 (09) .

篇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285号

成文日期:2009-05-2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西藏、宁夏、青海省(自治区)国家税务局:

为加强自然人(以下简称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堵塞征管漏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9〕85号)的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股权交易各方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并完成股权转让交易以后至企业变更股权登记之前,负有纳税义务或代扣代缴义务的转让方或受让方,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扣缴)申报,并持税务机关开具的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

二、股权交易各方已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但未完成股权转让交易的,企业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股权变更登记时,应填写《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表格式样和联次由各省地税机关自行设计)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三、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发生股权变更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和税款入库手续。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获取个人股权转让信息,对股权转让涉税事项进行管理、评估和检查,并对其中涉及的税收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四、税务机关应加强对股权转让所得计税依据的评估和审核。对扣缴义务人或纳税人申报的股权转让所得相关资料应认真审核,判断股权转让行为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是否符合合理性经济行为及实际情况。

对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

五、税务机关要建立股权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内部控管机制。税务机关应建立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电子台账,对所辖企业个人股东逐户登记,将个人股东的相关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实施动态管理。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分别负责信息获取、评估和审核、税款征缴入库和反馈检查等环节的工作,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

六、各地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按照本通知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定期主动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取得股权变更登记信息。要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发生股权变更的企业做好相关税法及政策的宣传和辅导工作,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国家税务总局

二○○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一人公司股权转让问题研究

发布人: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4-29

一人公司股权转让问题研究

汪竹平

[摘要]:自我国新《公司法》确立一人公司制度之后,法学界对一人公司的问题多有探究,但就一人公司的股权转让问题,理论界尚无定论,实务界也无可资借鉴的成例。因此,本文拟就一人公司股权转让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一人公司;股权转让

一人公司(one-man company or one member company)在此专指我国公司法中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即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1从立法角度来说,一人公司是我国修改公司法的成果更是亮点之一;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说,一人公司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在公司法上的体现,是顺应我国投资形式多元化和鼓励投资的产物;从传统公司理论角度来说,一人公司是公司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有限责任公司而言,一人公司

主要有两个特点:(1)一人公司仅有一个股东。(2)一人公司的全部出资或全部股份,为该公司唯一股东所有。2但一人公司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例,同样具有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质特征:法人性和有限责任性。尽管一人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是附条件的,即股东在能够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时才承担有限责任。

一、一人公司股权转让问题的提出

我国新《公司法》中关于一人公司的规定只有七条,但七条中对一人公司和股东的制约却多达六处,这六处涵盖了一人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设立一人公司的数量和股东有限责任等重要方面。3因此,新《公司法》一边给一人公司正名一边给其大加枷锁的说法并非无稽之谈。作为我国公司制度立法中的一个新鲜事物,新《公司法》中关于一人公司的规定存在种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立法者意图通过引入公司治理制度的掣肘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达到修正一人公司所伴随风险的目的,但就这些制度而言其根本目的都不在于保护一人公司股东的利益,而在于保护一人公司交易相对人的利益。新《公司法》公布后,学界对一人公司风险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二)、破坏国家的经济秩序;

(三)、损害公司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4其中对于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担心又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滥用公司法人格;

2、自我交易;

3、设定高额报酬;

4、投资和担保。5而对于既关系到一人公司股东利益又关系到一人公司债权人利益和公司股权收购人利益的股权转让问题,学界却少有探讨,实务界更是罕见成例。因此,本文在此拟对我国《公司法》修改后出现的这一新兴问题进行抛砖引玉式的探讨,求教于方家。

二、一人公司股权转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由于一人公司的股份由一人持有的特殊性,一人公司的股权为单一主体所有,无法分割,而且一旦对一人公司的股权进行分割,则一人公司存在的前提就已消灭。所以就一人公司来说,因一人(或一个法人)持有公司的全部股权,并且股东的单一性是其存在的前提,所以一人公司并无股份的概念,也无法象一般有限责任公司那样对股份进行任意分割式的转让,而只可能就股权进行整体转让。同时,修改后的《公司法》不对一人公司股权转让进行规定,必然会引发新的法律和社会问题,威胁到一人公司制度的社会价值。6一人公司股权转让问题

大概涵括三个方面:

一、一人公司的股权是否可以转让;

二、一人公司股权怎样转让;

三、一人公司股权转让的限制。

(一)、一人公司股权是否可以转让问题研究

就修订后的《公司法》来说,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一节中并没有对一人公司的股权转让问题进行相应的规范,因此对一人公司股权转让问题只能按照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问题的一般规定执行。但是修改后的《公司法》第三章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定并未为一人公司股权转让设下范式,既未明确一人公司的股权可以转让也未禁止一人公司的股权转让,更未就一人公司股权如何转让做出规定。一人公司股权转让规定的缺失,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或目的,都是现实中一人公司流转法律指导的缺位,无疑会影响到将来一人公司的变更或转让,尽管现在尚未出现这方面的矛盾。

按照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功能的终极承认,正如外谚所云:此人之美味即彼人之毒药,公司股权的合理流转应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有进行合理的自由度较高的股权转让,才能够实现公司制度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功能,也才能够发挥公司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且作为私权神圣理论在合同领域的体现――契约自由原则,也不应该为公司法所抛弃,各国公司法都允许大多数公司股权的自由转让。但是正是因为一人公司的特殊性,各国对一人公司的股权流转都出言谨慎,我国公司法对一人公司股权转让只字未提就是明证。

那么。一人公司的股权能否转让呢?在如今市场经济至上的社会环境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可以转让。不过,师出有名才是正义之师,答案虽然没有争议,但有合理的理由才会让人信服:

一、社会资源配置的需要。设立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让所有的资源各尽其用。一人公司作为公司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其配置资源的功能必不可少。如果禁止一人公司股权的转让,一人公司占有的社会资源可能就会成为沉睡资源,无法产生社会效益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负累。所以无论从法学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允许一人公司股权的转让无疑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二、保护股东利益的需要。设立一人公司时的特殊条件包括一人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高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一次性缴足注册资本和股东有限责任的限制,这些条件的设立无疑提高了一人公司设立的门槛,投资一人公司的实际成本和潜伏成本都比较高(如果将设立一人公司目的单纯的解释为为了摆脱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显然不足以让人信服,因为这个目的完全可以通过夫妻公司、兄弟公司实现)。股东在设立一人公司时的利益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变成其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将公司的股权转让才是最符合其利益的。限制股东转让一人公司的股权,就可能在一定的情况下损害股东的利益,股东设立一人公司的积极性就不会有想象中的高,从而导致一人公司制度的现实价值大打折扣。

所以,从社会资源配置角度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允许一人公司股权的流转都是一人公司制度所必须的,也是符合社会利益和股东利益的。限制一人公司股权的转让,就相当于废了一人公司的五成功力。

(二)、一人公司股权怎样转让问题研究

依据修改后《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向其他股东转让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也可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即使因股权转让而形成衍生型的一人公司,7股权的自由转让也未受到过多的限制。所以,对一人公司股权进行转让时比照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定显然是可行的。

不过一人公司毕竟有其特殊性,例如一人公司的股权只能向股东以外的人流转,一人公司股东的相对唯一,完全套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定肯定是削足适履。因此,在一人公司股权流转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特殊化的规范完全有必要。一人公司股权转让的特殊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由转让

由于一人公司的股权只能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因此一人公司的股东可以将股权转让给任何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一人公司投资人,而不会象一般有限责任公司那样受优先受让权的限制。一人公司只要和合格的受让人达成转让协议,股权转让就已完成最关键的一步。当然,这种自由是有限制的,就是受让人必须是符合《公司法》规定的一人公司投资主体:自然人或法人,也就是说非法人是不能作为受让主体的。那么非法人与股东签订的转让协议是否为无效呢?从我国公司法对一人公司投资主体限制的规定来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非法人不能作为受让主体,但从立法的审慎来看,这种转让协议是难以为立法者所接受的。但从国外立法经验来看,一人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发展的趋势,受让主体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宽。

2、转让公告

一人公司的股东和受让人达成转让协议之后应当通知债权人并进行时间更长的公告,债权人在规定的期间内申报债权后与股东达成偿还协议之后,公告程序即完成。只有进行转让公告,才能向公司变更登记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3、变更登记

股东与受让人达成转让协议,进行转让公告后才可以要求公司登记机关予以变更登记。经登记机关审核确认符合变更登记的条件后,才会予以变更登记。至此,一人公司股权转让才完成。未经并更登记,该股权转让不得对抗第三人。

(三)、一人公司股权转让的限制问题研究

其实,一人公司股权转让的特殊之处并不主要体现在是否可以转让和如何转让两个方面,而是主要体现在股权转让的限制方面。一人公司股权的转让是股东的权利也符合股东的利益,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一人公司股权的转让更应该考虑债权人和其他主体的利益,例如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一人公司的单一股东制让公司信息的披露要求低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损害交易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对一人公司的股权转让设置一定的限制是完全有必要的,而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对转让人即股东的约束。这些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受让人的限制

如前所述,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一人公司股权的受让人只能是自然人和法人,而且该受让自然人和法人不能作为其他一人公司的股东,否则可能导致该转让协议无效。之所以在此说该转让协议可能无效,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法律的发展,一人公司股权受让人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已持有一个一人公司的受让人是否该设立限制笔者心存疑虑。按照欧美等发达国家有限责任公司法和股份有限公司法的原则8,对公司监管最重要的步骤不是设立多高的进入门槛,而是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处罚措施。瑞典斯德哥尔摩北方第一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主要有两个:

一、合格的保荐人;

二、严格的信息披露。9相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一人公司所涉及的利益面要窄得多,在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后,完全可以通过交易相对人的选择权来完成市场竞争的功能,淘汰那些不符合市场需要的一人公司。所以,限制已持有一个一人公司的投资人受让一人公司的股份可能是杞人忧天之举,这种限制所附随的所谓保护债权人和其他主体的利益的目的通过严格信息披露制度能更好的达到。当然,一人公司股权的整体转让在处理好受让主体问题之后,自然不会受到太大的限制,但一人公司的股权能否转让给几个受让人即分割转让却需要进一步讨论。

一人公司股东和两个以上的受让人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对股权进行分割转让的问题在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但对于该转让协议是否有效却需要讨论一番。按照一人公司的应有之意,一人公司的股东是唯一的,所以即使一人公司的股东将股权分割转让,在工商变更登记的时候也不会获准,故法律上两个以上的股东共同持有一个一人公司股权的现象不会出现。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现象却可能存在。如何从法律角度看待这种现象,是值得学界探讨的。按照

现有理论来看,可以支持数人共同持有一人公司股权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合伙制;既将几个投资主体视为合伙,由合伙或合伙企业持有一人公司的股权。这种安排,与我国一人公司制度格格不入,但在将来是否得到承认则尚属两可。

二、信托制;既几个投资主体将一人公司的股权信托给其中的一人或其他的一人持有,但实际所有权还是归该数投资主体。英美法系国家承认双重所有权,所以信托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大陆法系国家则坚持一物一权制度,信托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难有大的作为,更别说将阳光普照到一人公司制度上来,依据信托理论给一人公司安排几个实际股东有理论价值却无实践价值。所以,这一问题还有待法律进一步发展来破解。但依据我国《公司法》的立法本意,对一人公司股权的受让人设置限制是毫无悬念的。

2、对出让人的限制

一人公司制度对股东的约束规定中最有别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一点就是股东有限责任的突破: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一点明显是冲着一人公司唯一股东的特殊地位可能损害相对人利益而来的,是为了制约一人公司股东滥用权力而来。对一人公司股东滥用权力损害相对人利益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一人公司股权转让问题上同样要担心股东利用转让股权之机损害相对人的利益,当然这个相对人更多的是指股权受让人以外的人,包括债权人、消费者或国家。所以,在一人公司股权转让问题上对出让股东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完全有必要的。

股东有限责任的突破是保护债权人等利益的一道防线,一人公司的治理结构带有很大的个人性,一个有很强偿债能力的股东将公司扔进债务的漩涡然后将股权转手其他偿债能力不强的人之事并非是天方夜谭,而原股东在完成转让之后则可能逍遥法外,因此在股东金蝉脱壳之时就对其设定相应的限制不仅能够很好的维护相对人的利益也能够让一人公司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这种限制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转让股东的连带责任。股东转让一人公司股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关系到交易主体甚至社会公众的利益。如果一人公司的股东在转让股权时股东应承担无限责任的事件已经发生但尚未解决,那么在转让完成之后是否可以追究原股东的无限责任?如果答案是不能追究原转让股东的责任,那么股东通过转让一人公司的股权逃避责任现象是在所难免的,损害包括债权人、消费者或者社会公众等相对人利益现象必然会出现,如此一来,一人公司必将成为个别不良分子谋取非法利益的温床。有了一人公司作为屏障,这些不良股东可以为所欲为,在违法行为暴露之后可以一转了之,让一个无法承债的主体来应付了事。所以,对一人公司股东转让股权加以必要的限制应该是大势所趋,也应为我国立法者所注意,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空有一人公司之名却无法体现一人公司的正价值,更多的是为一人公司的负价值疲于奔命。

对一人公司股权出让人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出让人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和受让股东一起对公司某些债务承担相同的责任。

一人公司股东在控制公司期间的经营行为可能会为公司留下隐患并在公司转让之后爆发,作为公司唯一的股东,其对公司的隐患是最清楚的,而且股东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转让股权的时间将这些隐患留给后来的股东处理,从而达到逃避法律责任的目的,尤其是股东的无限责任。因此,对股东转让股权之前即已发生的行为,相对人在股东转让股权之后追究公司和现在股东的无限责任时,股权出让人应对股东的无限责任承担连带责任,承担连带责任的时间范围包括两个:

一、该需股东承担无限责任的事件发生于股东控制公司期间;

二、出让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时间以诉讼时效为限。之所以如此规定,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相对人的利益,避免股东滥用一人公司制度的便利损害相对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为了保护出让人的利益,使其不至于陷入无休止的纠缠之中。

(2)、股权出让人应对受让人的选择承担审慎义务。

一人公司没有股东会作为行使公司权利的机构,完全靠一个股东来操持公司的业务,特别对于公司股权受让人的选择,那更是一言堂。而公司股权受让人是关系到包括债权人在内的一干相对人利益的重要事项,若任由股东过于自由的选择,也可能会导致股权受让人无力承担相应的无限责任,损害相对人的利益。单纯的依靠设置转让协议来控制受让人进入的门槛,一方面受让人接手公司股权不受最低资本的限制,而且即使有限制也无法达到甄选受让人的目的,因为《公司法》并未规定股权转让款需实际缴足,转让人和受让人单凭一纸转让协议就可以完成股权变更登记。

因此,在股东转让一人公司股权时应通知主要相对人,并在一定比例的利益相对人提出异议的情况下,出让人要么选择更换受让主体要么在一定条件下与受让人一样承担一定的无限责任。

三、结论

上一篇:增强自信走向成功精下一篇:表示喜欢一个人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