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2024-04-15

现代诗歌阅读技巧(共8篇)

篇1: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谈如何阅读现代诗歌(已发表)作者:印文权 来源:印文权 我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诗人之众,佳作之多,浩如烟海。在古代,诗歌不但孕育了民族精神和情感,而且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和语言;在近代,诗歌更是一把灼人的火炬,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创造了文学的辉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阅读诗歌不但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但是,如何阅读 诗歌,尤其是如何阅读现代诗歌,我们的许多青年朋友却知之不多,并常常陷于苦恼:喜爱诗歌,却不知怎样阅读,不知怎样欣赏。就此,笔者想就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诗歌的分类标准很多,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照写作时间,可以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同一首诗,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归入不同的类。我们所谓的“现代诗歌”是指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创作的诗歌。我国古典诗歌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等可称作旧体诗。自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大批的文学家通过诗歌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虽然其中也有部分运用旧体创作诗歌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但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新诗是 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的一种新体诗,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儿,以新的思想内容激励人们,教育人们。郭沫若在1920 年写的著名长诗《凤凰涅盘》,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旧体诗相比,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有的新诗讲究格律,然而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行有一定的节拍,一个诗节分五个诗段,每个诗段有大致相同的诗行。而有的新诗则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没有固定的节律,也不押韵,作者完全以自己的情绪自由支配诗行、诗段,按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一切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简短而自由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新诗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自由地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自由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它们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阅读新诗要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比如我们阅读《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 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在《猛虎集�6�1序文》中曾经自陈: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后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为此,回国后他一再吟诗著文缅怀康桥。1922 年初别康桥时就高唱:“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1925 年重游康桥时,又作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 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再比如,在阅读《死水》时,如果我们了解了闻一多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曾于1922 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却令他极为失望,面对着路边的一汪死水,吟成了《死水》一诗,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死水” 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

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并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我们就可以轻易地从“三美”的角度来欣赏《死水》。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读者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只有把握了诗的形象,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的形象则必须是通过咀嚼诗的语言来把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前人作诗,十分讲求炼字、炼句、炼意,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微雨燕子斜”的 “斜”字。现代诗作者,也同样高度重视诗歌的语言,并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塑造诗歌形象。比如穆旦的《赞美》,在第三节中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刻划出勤劳善良、有着巨大忍耐力却最终也“放下了古代的锄头”的“农夫”形象,显得真切深刻。而臧克家的《老马》,动词运用精彩传神,“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扣”、“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刻划出受到深重压迫的老马形象。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的感觉。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意“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6�1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一个天涯游子孤独哀伤的情感。阅读诗歌,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诗人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在《再别康桥》中,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融情于景成了该诗非常显著的特点。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如画的美景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理想”的追忆和想象,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

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以三个“悄悄的”与开头回环对应,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诗歌的思想、情感,通常都是借助意境来表达。要能准确地理解并鉴赏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

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中表现手法也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诗人闻一多在《死水》中,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的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熟悉并能准确分析诗歌中常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对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四、阅读新诗的注意点。读诗要注意感受,仔细分析,比较鉴别,展开联想,认真品味,这样才能陶冶心灵,净化情感,获得美的享受,但有三点必须加以注意:

1、要多朗读。在朗读时,首先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比如《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另外,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把握了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读 出诗歌的音乐美来。其次,要有感情地朗读。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要读出这种种的感情,就要我们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基调一致,从而深刻理解诗歌。

2、要有侧重。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咏物诗偏重于描绘客观景物,把含蓄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抒情诗则有感而发,感情激越,直抒胸臆;哲理诗往往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形成含蓄隽永、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寓言诗以奇特的联想构成一种蕴含生活哲理而又富有情趣的意境;叙事诗则通过一定的人物、情节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为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以求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3、要有选择。阅读现代诗歌,要多选好诗,从中接受美的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一些内容不太健康或情调低俗的作品,要采取分析的态度,鉴别良莠,不要一概吸收。只要我们对现代诗歌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品味,用心感受诗歌浓郁的文学色彩与浓烈的思想感情,我们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陶冶性情,陶冶情操。(发表于2003 年第7 期《起跑线》)知已知彼品读经典之美——漫谈如何品读现代诗歌教育随想 2010-05-25 15:36:03 诗总是言志的,现代诗歌

也不例外。诗歌里流溢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镌刻着他们迥异的人生态度,记载着他们彻骨的悲欢离合,也渗透了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哈拉普在《艺术的根源》说过“诗的品读是人类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审美活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之趣,得于目而寓于心。品读诗歌之美,无外乎品读诗歌的语音美、画面美、立体美、动态美、色彩美。如何品读现代诗歌,趋同的看法大抵都得从诗歌本身出发,就诗读诗。笔者不否认读诗本身的重要性,只是更想强调做好读诗之前的“功课”对于品得诗味太重要了。读诗就是读诗人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暮年向儿子传授的诗歌创作秘诀。借用过来说读诗之事,我想同样贴切不过。诗歌本来就是留白的艺术,是含蓄的艺术。就一首诗而言,单品读有限的诗句本身,你还真的无法完全读懂诗歌的全部意蕴。你如果真想读懂诗歌,还得从诗之外的东西入手。譬如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特质、人生际遇、创作缘由等等,都会让你所品读的诗歌成为具有“唯一性”的独特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诗其实就是读诗人。《沁园春·长沙》写作于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各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而此时的毛泽东却被排挤出党中央。他在“自注”中曾用“心情苍凉”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本词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铿锵有力的回答。只有深刻体味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真正读出“独立寒秋”中“独” 的味道,你才能真正读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诗人的豪气与霸气。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艾青因为命中“克”亲,被送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和大堰 河的几个孩子象亲兄弟一样,泥里爬,土里滚。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回到亲生父母家里,他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多少年后,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并写下了这首感天动地的《大堰河》。品读《大堰河》,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对大堰河深深怀念与感恩之心,不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的心跳共律动,是无法读出长诗沉郁而饱满的深情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戴望舒《雨巷》中反复吟唱的低回流畅而遍带哀怨的主旋律,叩响了当时多少旧式文人的心弦。新时代的学子们在重读这首《雨巷》时,如果不能借着想象的翅膀回到1927 年——白色恐怖之下,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那么你是永远无法体会诗人通过“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意象传达出来的复杂心情的。把自己放进诗里去 诗人创作的经典作品,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定的目的和意境(作者意),另一方面能让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感悟(读者意)。诗歌因为流传渐而成为经典,这之中,离不开读者阅读过程中“有心”的二度创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母雷特”。法国诗人勒韦尔迪说过:“在诗人写作过程中的诗仿佛是创作的底片,然而它的正片却在读者身上。” 读诗的人要带着一颗挚热的心真正地走进诗人创设的情境,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既要入情、也要入境、更要会心,绝不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 地读诗。教了好多遍的《大堰河》了,每次我都给学生范读一遍,每次读的时候,自己都能享受到一次自我感动得一蹋糊涂的体验。为什么?因为我每次在读到“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大堰河,含泪的去了!”的时候,我眼前就浮现出我奶奶的音容笑貌,奶奶在世的时候特疼我,走的时候,我因为外地求学不在她的身边,听爸妈说,奶奶弥留之际一直叫着我的乳名。这个情景与艾青诗句里描写的是何其相似!正因为我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品读这首诗歌,所以才对《大堰河》里作者的深情感受得如此真切。也许有同学会说,你的境遇与诗歌情节凑巧重合而已。可是好多同学的奶奶没有离世,或者即便离世,她的孙子未必不在身边,何来相应体验?这的确是实情,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的人生中一定享受过某个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爱。他可能是爷爷奶

奶,也可能是外公外婆,至少还有爸爸妈妈。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想大多数现代诗人写到诗歌里的大多数诗句的那些感情与体验,我们一般都是能从生活中找寻到足以产生共鸣的“相似处”的。换句话说,不是我们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掘尘封在记忆深处的那些体验。所以,在品读诗歌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找找自己生活中与诗中似曾相识的细节或画面,然后重新象放电影一样地揣摩这些细节与画面。譬如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许你真没到过康桥,可是那有什么关系?想想那条给你带来许多美好回忆的故乡小河,或者是那片开满油菜花的小山坡。再如读《沁园春·长沙》,你干脆地把自己就当作毛泽东又何妨,只要赋予自己伟人的心胸与气魄,肯定能与诗人的豪迈产生共鸣。读诗在于用心,方能读出意境,品出味道,吮出骨髓。朱熹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这是很有道理的。反复诵读,才能含英咀华、享受美感,潜移默化、熏陶性情。当然,反复诵读不是机械重复,既需运用理性的辨析,又要有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品诗”犹如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风景的美是固有的,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审美视角,所看到的美是不一样的。读诗达到如此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其成为经典的艺术魄力。

篇2:现代诗歌阅读技巧

2014-03-1217:09来源:巨人高考网整理

[标签:复习指导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一向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资料,但是从往年考生得分状况来看却普遍不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专家们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会逐字逐句地品读;其次是学生读不懂文本,找不准答案;再次就是学生找不到答题的切入口,答非所问。

如何改善这一尴尬局面?专家推荐学生要学会“从容阅读”,即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逐句、逐段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只要读懂文章,就会知道题目是从何而来,就能够找到答题对象。也许有的学生会觉得逐句阅读浪费时刻,但只要坚持这样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随之提升。

备考中,专家称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这类文章阅读有必须难度,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

考纲陈述:

1、明白:(1)明白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明白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资料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要求同学答题前,都要默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之口诀。即: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当然,至于如何看句子之间的关联,如何看过渡句过渡段,什么承上启下,什么铺垫烘托,还是要明白的,平时脑子里还是记一些有关文章理论的术语。

第一部分(必做):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阅读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资料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资料多为说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好处的文章)要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资料多为说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一样角度具体说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的文章):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说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说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好处等。

一、文章阅读策略:

(1)边阅读边勾画。注意副词、代词与关联词。比如“可能”、“基本”、“主要”等词语。

(2)边阅读边归纳。每读完一段,边归纳出段意。文章读完,文章的基本结构便总结出来。

(3)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

(4)阅读题目,找出选取肢相对应的区域。划出选项对应的区域,标出1A1B等字样,比对原文与选项的资料。

(5)比对过程中,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联。将称代资料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资料持续一致。将选项与文章资料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可能出现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夸大其辞;随意逆推;篡改文义等错误。

(6)选取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即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务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资料、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资料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选取题的解答方法(答题提示: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联,选项与题干的关联,(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资料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取正确答案的保证。)

1、词语明白题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资料的联系,将称代的资料代入原文明白。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持续一致。

2、句子明白题

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联,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联。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如果是决定句子正误,要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好处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个性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㈠偷换概念:透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个性,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以前,过去;此刻,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必须,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㈥顺序错乱:时刻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联,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联。

㈨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有些选项中的资料信息原文中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此要仔细决定。

㈩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联;(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取;(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3、信息筛选题

篇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下面, 本人结合近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介绍几种实用的答题技巧。

一、紧盯原文, 搜索答案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 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词、句、段、篇为命题点, 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而考生答题时, 往往不是以文章词句为基础筛选作者的观点, 而是写出通常自己认为的正确观点, 因此失分的不在少数。

因此, 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 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二、全面把握, 准确概括

有了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 就给准确回答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 但有的同学把依据原文作答片面的理解为“照抄原文”。一旦遇到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 他们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

三、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 (白描、渲染、映衬、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和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比拟、双关、排比、对偶) 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 要确认作者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 阐述这种手法的表达作用。

例如, 高考《青菜》中的一段:

(1) 你紧紧依靠土地, 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 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 这谦卑绝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 而是与生俱来, 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 (2) 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 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 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 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 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请回答:这段文字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这段文字可分两层:第一层主要写“青菜”谦卑的特点;第二层写“狗尾巴草”、“黄瓜”的骄矜和孩子们对待“狗尾巴草”、“灯笼草”、“黄瓜”与“青菜”的不同态度。作者着眼于内容上的对比关系, 我们可以据此确认这段文字采用了“对比手法”。解答对比手法题时, 要写清对比对象、内容和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 对比手法。 (2) “紧紧依靠大地”的青菜与“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构成对比, 突出青菜的谦逊、朴素。 (3) 孩子们“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里总是“小心翼翼”构成对比, 写孩子们对青菜的爱怜, 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四、根据分值, 分点作答

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 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而言, 4分的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 6分的题答案至少应有三个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 (1) 和 (2) 之类的序号, 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 考生应根据题干要求、文章内容并结合赋分值写出答案要点。

例如, 2004年高考广东卷的《说树》中的一段:

(1) 人们到树下纳凉, 摆小摊, 四川的黄桶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 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如果没有了古柳, 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 (2) 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 而冬天的树, 赤裸着身躯, 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 那纯是线结构之美, 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醉于人间的丰腴, 不爱看冬天的树, 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 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 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 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请回答: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4分)

本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层, 而与“冬天的树”相关的内容在第二层。它由两个长句构成, 第一句讲“冬天的树”线结构的抽象美, 第二句讲“冬天的树”的强劲的筋骨美。结合题目的分值4分, 可分两点作答。

参考答案: (1) 第一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 进入了抽象美的范畴。 (2分) (2) 第二点: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之美, 是树之精灵, 人之精灵。 (2分)

篇4:浅谈现代文阅读技巧

一、通读全文

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阅读现代文,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感知,也就是通常说的全神贯注地快速浏览全文。即读题目后,串读全文,形成对文章的总印象。初读时要了解文章的体裁,文体确定了,就要依据文体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整体结构。如,对于记叙文,就要了解叙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对于散文,就要了解表达的主旨是如何借物(景)来表现的。不仅如此,还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哪些是关键的词句呢?即能揭示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情感或观点的词句。这些词句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是议论或抒情的文字,从位置上看,常居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某一段的段首。依据这些常识,就可以形成文章的总体印象。如,分析课文“土地的誓言”时,仅依据题目就了解作者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联系写作背景,对此文就可了解“发出什么誓言”、“为什么要发出誓言”等。通读课文时,要画出关键性的句子。如,表明作者对土地的思念热爱的句子:“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理怀着炽痛的热爱”;找出课文中发出誓言的句子:“我永不能,不应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还要注意文章的开头,起总领的句子,或领起每段的段首句。如,《土地的誓言》中的领起句“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还要找出课文结尾画龙点睛的句子,它们一般能揭示文章的中心。

再者,有的阅读材料所标注的作者、写作时间等,也要认真阅读。它有助于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风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主旨。

中考试卷中,曾有一篇现代文《月光饼》。从选文的附注里,可知道作者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在浙江渡过的,而今年的中秋之夜却身在台湾。那么就可以知道,这篇散文是以中秋节为背景来抒情的,肯定抒发的是对祖国——大陆的亲人的眷恋之情。这样,先入为主,仅从选文所表现的内容就粗略了解了文章。借助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回忆童年时期在中秋节尝到故乡的特有月饼——月光饼来抒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二、注重品味语言

现代文阅读中,阅读理解题品味语言、揭示词语的含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题型,也是学生丢分最多的。大家知道,这些题都是源于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解题时,要将问题与语境对应起来。通过初读,获取有用的信息——主旨、内容、结构等,来理解相关语句的意思,分析获得解题的信息。通常来说,词为句服务,句为段服务,段为中心主旨服务。这就告诉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根据具体的故事内容,或文中的细致描写,来提炼信息,理解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而不能只对词句做孤立的分析,要将问题与上下文主旨内容联系起来思考。概括人物形象特征时,要结合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言行去分析。这样,就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了。

再以课文《土地的誓言》为例,初读课文时,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即作者的思路,也理出了课文的结构,对课文已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结合上下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品位句子,概括词语的含义,就不难了。如,在“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的一种热情”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这两句中,如何去理解“泛滥”“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这两个词语的用法,是比较特殊的,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①明确该词的本义;②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得出词语的确切含义。“泛滥”的本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用在这里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不仅理解关键词语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也不能孤立地去看。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概括人物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初读课文时,人物性格仅仅是冰山一角,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十分严厉的乡村法语教师。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尤其是他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就完成了对这个人物的塑造。

篇5: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答题格式: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

篇6: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技巧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篇7: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描写分为哪几种?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散文的一般知识:

1、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的特色。“形散”是指散文选材广泛,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神不散”是指散文自始自终紧扣一个中心,有鲜明的主题,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2、如何分析抒情散文的中心?(可按第十问的前四个方法。)

3、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1)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2)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3)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

4、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等等。答案应特别注意的几点:

一、题型一——是什么

问“是什么”这类考题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词语及句子如何理解。要求考生选择文章的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其中涉及概念术语的,要仔细辨别,涉及概括的,要把握语脉。

二、题型二——为什么

问“为什么”这类考题目的在于检测考生是否知其所以然。解答这类释疑解因的题目,离不开背景语境,要善于从语境中寻找答案。要注意所问语句在文段中所处的地位,善于利用句群知识来分析文段,找出答案。答案必须保证原因的真实性、充足性,要揭示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

三、题型三——怎么样

问“怎么样”这类题目目的在于检测考生对文章的鉴赏评价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必须思考表达技巧的内涵,凡属文章写作中所涉及的技巧问题都可叫做表达技巧。评价选材、剪裁,主要看其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特色,能否以一当十地表现主题;评价结构主要看其是否完整匀称、上下连贯、曲折有致;评价表达方式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是否合情合理,起到鲜明、生动、突出的效果;评价语言主要看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自然得体,上下连贯、丰富多彩。对表达文章内容、主旨起什么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答案要求:

1、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化的句子作答。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学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紧扣题旨,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更加圆满。

3、概括几个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多多益善。

①不能遗偏题目要求中的要点。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赋分却很高,不仅要揣摩得分点的分配,而且要对应题旨,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

②不能遗漏对应材料的要点。

4、由于本考题有三题为简答题,所以动笔之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如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好后再往试卷上抄写。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

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修辞手法的作用: ⑴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篇8: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技巧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中考,复习

近几年来, 我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所占分值比较大, 这是令许多语文教师伤脑筋的复习部分。现代文阅读复习不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只要教师掌握技巧,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提高一定的分数还是可以实现的。那么, 怎样有效而合理地进行阅读复习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初读的方法技巧是关键

首先, 要重视利用文章的关键词句。在概括能力的培养中, 利用关键词句非常重要。文章中常有“总起分述”或“先具体后概括”的写作方法, 也经常会有一些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品质定性的词语。我们在阅读复习中要学会抓住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句, 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

其次, 要重视对阅读内容的有效提炼。阅读时要提炼文中有意义的段落和整段的篇幅, 还可以直接提取文中典型代表意义的词句。有的阅读问题的展示的信息较复杂不容易被学生发现, 干扰的信息也比较多, 就要采用“排除”“比较”等方法去伪存真, 循序渐进, 然后再加以整合归纳, 提炼出解题时所需要的信息。

最后, 要重视答题语言的精确表述。现代文阅读的表述是阅读成果的书面呈现, 需要运用概念化的词语,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现代文阅读的关键部分,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因材施教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现代文阅读所考内容大多是课外阅读, 主观性题居多。教师和学生需要先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了解自己在现代文阅读解题中, 哪一方面是强项, 哪一部分是自己的弱项。对于强项, 学生要善于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对于弱项, 学生要加强专项训练, 反复演练, 争取做到熟能生巧。对于考试的常见题型, 学生应掌握每种题型的做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平时要多读、多写、多积累。对于学生答题辞不达意, 表述欠佳, 重复罗嗦, 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 并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 争取适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三、在具体解答试题时, 要培养学生仔细审题, 按要求答题的良好习惯

1. 先不要急于解答, 要将整篇文章先大致看一遍, 大体明白有哪些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再审清题干, 细读题目, 回头再次浏览开头、结尾, 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并严格按要求答题。

2. 审题时一定要结合分值。

分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答题要点的多少。所以, 在审题时, 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分值中归纳概括出答题所需的要点, 避免因为答题时出现因疏漏而丢分的现象。

3. 答题书写一定要整洁、清晰。

上一篇:腋下淋巴结结节肿大怎么治疗下一篇:秋天凉意来朋友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