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朗诵的技巧

2024-04-09

现代诗朗诵的技巧(共9篇)

篇1:现代诗朗诵的技巧

现代诗朗诵技巧教案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朗诵时的声音情感要出自内心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气氛浓厚的声音「表演」形式所感染,反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摒弃做作、夸张、恶心的声音表现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

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用来表达诗情的一种方式。

1、字正:

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腔圆」是对声音的再要求。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而无「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音十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人说话般平述的口吻。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1)正确的呼吸方式-朗诵时最好能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吸入的气息最深、呼出的气息也最强、最长,可以给予朗诵时充足的气息动力。

(2)注意气息的补充方式,也就是要注意「换气」、「偷气」的运用方式。所谓「换气」,通常指一句唱完之后、下句开始唱之前,利用自然停顿的时间进行吸气。由于两句之间停顿的时间较长,「换气」时吸入的气息较深、较多。所谓「偷气」,通常指歌唱进行之中只要感到肺中气息不足,便赶紧利用字音的收声或音高、感情等的变化转折,在剎那间不知不觉地吸进少量气息。「偷气」时吸入的少量气息较浅,仅到上胸部。(3)真挚的情感

(三)适当的语音呈现

1、停连:

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简单的说,「停连」就是朗诵时,诗句的「停顿」与「连接」的状态。要注意的是,「停顿」并不是「休息」。当朗诵者面临到新的诗篇时,首要便是要将诗句的内容读清楚,掌握诗意的内涵,从字、句、段中,将其中的关系清楚地分析。「停连」的使用便是第一步骤。目的是要让诗句的意义表达地更加清晰、正确。

譬如,一句「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的停连方式,可有以下四种: 1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2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3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4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我们可以看出;1是没有停顿的,语意并不清晰;2停顿太多,支离破碎,仍然没有清晰的语意;3和4语意不相同,但各自的语意都清晰,却是共同的。3是说一张画最贵,卖到八百美元;4是说最贵的有好几张,每一张都可卖八百美元。这就是因为停连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了歧义。

停连的方法,可分为「大停顿」、「小停顿」、「紧连」、「缓连」四种来相互运用。就停顿的角度来说,「大停顿」是指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因诗意的需要而做收音停留时间较长的呈现。但就连接的角度而言,其实就是「缓连」。反之,「小停顿」就是「紧连」,让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作收音停留时间较短的呈现。当然,一般语音的呈现,停连并不能单独起作用的,还必须和「重音」、「语气」、「节奏」相结合,才能完整的展现语音的丰富性。

2、重音:

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做重音。同样的一句话,如果重音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不同。如下: 我知道他会唱歌。(我知道,不用你说)我知道他会唱歌。(我是说他会,不是指别人)

我知道他会唱歌。(他会,而不是不会)我知道他会唱歌。(他会唱歌,别的不一定会)

表现重音的方式可有「强中加强」、「低中见高」、「快中显慢」、「实中转虚」、「连中有停」等五种方法呈现。朗诵者要能够善用重音的高低层次及对比的效果,就可达到利用重音来体现诗意的目的了。

3、语气:

就朗读的语句来说,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综合这两方面,我们称之为「语气」。同样一句话,因语气的表现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 不行!(坚决。说不行就不行)―――拒绝的语气。不行?(好啦!答应嘛!可不可以呀!)―――犹豫的语气。不行?(怎么可能!我以为你会答应。)―――怀疑的语气。不行?(你不要命了!竟然说不行。)―――轻视的语气。不行!(不好意思‚其实我可以呀!)―――期望的语气。当我们说「语气不对」的时候,应该包含以下三种意义:

1.用词不当,句法欠妥;2.态度不对,感情失真;3.声音不合,气息失调。

从以上解说可知,讨论语气可从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声音形式两个条件来分别说明。就内在的思想感情来说,朗诵时我们务求感情的真挚感人,而这整体的声情表现是否恰当,端赖语气中所呈现出的色彩而定。透过语气的色彩可以显露出爱、憎、悲、喜、惧、欲、急、冷、怒、疑等等的情感,也就表达出了诗中的情感。就外在的声音形式方式ㄑ来说,首先要了解语气与语势的关系。「语势」就是指有声语言中语句的发展或行进的趋向和态势。其实研究语气、语调、语势,是不能孤立地只研究语句的声音形式,而是要从朗诵的主体-诗作的篇、段、句、字,根据诗意,从发展趋势及行进态势来分析、来把握,不要一味地追求现成的公式,这样反而会造成呆板无变化的语气呈现。

1、节奏:

所谓节奏,乃是相等的即同长的时隔为再现即回复的加强所刻划,所记出。所谓「同长的时隔再现」就是一般人说的「拍子」。就乐理来说,在一个小节内的音符,每隔一定时间出现一个相等时值的重音,而各重音的强弱也相同,就叫做「拍子」。拍子不断地回环往复,也就造成了「节奏」。可以说拍子是节奏的基本,节奏以小节为单位。所以,节奏就是整首乐曲的整体骨干。而强声,就是拍子与节奏的基干。将以上的乐理运用到朗诵上,对朗诵而言,节奏也就是整首诗的骨干,利用不断地回环往复,支配着所有的声音元素,掌握气氛的转换或营造,展现诗中的基调。其中,重音是节奏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朗诵时,朗诵者会对于诗句稍作「停连」的分析,其实也就是做了分别「音节」的工作。音节里的节奏该如何呈现呢?譬如: 1│他喜欢唱歌│ 2│他喜欢│唱歌│ 3│他-│喜欢│唱歌│ 4│他喜│欢唱歌│ 5│他│喜│欢│唱│歌│

这几种划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同样字数的句子,甚或是同一个句子,因为语言目的、语言环境、具体思想感情的不同,语气和节奏所要球的速度也就不同。

因此,节奏的变化就在这小节当中的字距与句距松紧度的运用情形。当然,重音更是节奏最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朗诵方式令人觉得恶心造作,原因就在于音节上的划分总是固定的二字或三字一组,完全不考虑诗意是否贯串,甚至末字一定强调尾音的拉高拉长。这样单板的节奏呈现,难怪不吸引人也不动听了。

节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速度也是字距与句距的长短运用。若以一小音节为例,若小节中朗诵较少的字,速度就是慢;若朗诵较多的字,速度就是快。譬如: 1│他喜欢唱歌│ 2│他喜欢│唱歌│

同样是「他喜欢」不过1的「他喜欢」朗诵出来的速度就比2的「他喜欢」还要快。2的「他喜欢」朗诵出来的速度较慢。所以,速度也是相对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关系。因此,朗诵时,速度要产生变化,一定要把握住「欲快先慢、欲慢先快」的原则。以上这四类语音的呈现方式并不能单独作战,缺一不可。

停连,解决词、词组、句子、段落、层次之间的疏密关系,使语意完整清晰,感情隐现得体。但是,只有语气准确,贴切,停连的位置和时间才会有生命的活力;而停连的错误也会造成语气的不当。重音,解决句子、段落中的主次问题,使语言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但是,只有在语气的带动下,重音才会更凝聚地、更深层地表意传神;而重音不准确,表达方法不恰当,也会造成语气的模糊。

至于节奏,那具体的回环往腹不依靠语气,当然就要黯然失色、空泛笼统了。而节奏又可以在回环往腹的转换中,使语气更添光彩。我们可以说,语气可以支配停连、重音,也可以形成节奏的不同类型,同时,停连、重音、节奏的各自不同的变化,主要由语气来体现。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而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所谓「合适」,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但呆板而毫无表情要不得,就是不当和不够也都要不得;而尤其可怕的更是过火的夸张。至于「表情」方面,不论脸部的,或者身体、四肢,不必夸张,只要顺其自然,随着内在情绪受到诗中情境的触发,自然会影响到整个身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反射出来。

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自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但是,就团体朗诵而言,要所有人的眼神生动且专注,训练起来将十分不容易。

但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眼神生动便可以有以下三种传达的效果:

(一)专注度

由朗诵者的眼神,我们可以立即地看出朗诵者的专注度如何?再藉由专注度所呈现出来的深浅,可以看到朗诵者的态度,是否恭敬地、全心全意地诠释诗意?若朗诵者自身十分专注地进入诗境当中,这也才能带领着观众进入诗境中。若朗诵者自身眼神恍惚、四处飘荡,又如何能说服观众呢?在方法上,可以藉由处理眼神视线停止处及眼神流转的方式来传达专注度。

(二)形象传达

在朗诵中,形象的传达当然绝大部分是由声音的感情表现来呈现。不过,眼神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当朗诵者正慷慨激昂时,眼神的传达却是柔弱无力的;当朗诵者正哀凄悲痛时,眼神却是炯炯有神的。这时,不论朗诵者的声音呈现如何丰富恰当,眼神一不对味,整体的感觉就走味了。对观众而言,更感觉到声情与诗情的格格不入。所以,朗诵时,眼神要配合诗意呈现,传达出诗中不可言喻的鲜明形象。

(三)增加意象

对朗诵而言,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呈现并不是重点。而在舞台上,也不太可能将所有的道具布景一一备齐。这时,便可善用眼神的暗示来让观众想象。藉由想象,不但可以使舞台的空间无限加大,更可容易地使观众进入他自己所想象的诗中世界。譬如:朗诵到「高山」时,朗诵者的眼神自然就会往上看。如果是很高、很高的山,还要将眼神的视线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延伸,以展现「很高」的意象。在方法上,朗诵者可善用眼球转动的方式或眼神停止处的方式来达到增加意象的效果。

总而言之,若眼神生动灵活,实际上,并不需要特意的设计肢体的动作,仪态自然而然便能适当地传达出诗情。有了真挚的情感及丰富的声音表情,再透过适当的仪态来传达诗中的意境,更能感动人心

篇2:现代诗朗诵的技巧


1.选好作品深理解

诗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格律诗和自由式。格律诗,也叫旧体诗,广义上还包括词,统称古诗词。自由诗又叫新诗,在我国,新诗主要是从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作为专业考试朗诵之用,首先就要选好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

因为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朗诵。选好作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感情挚烈,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和对比。

第二,语言要琅琅上口,诗作本身韵律感强,有较鲜明的节奏起伏变化,形象生动,容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第三,作品内容便于理解,不能深奥难懂。看着都费解的,朗诵出来效果也不会好。

第四,作品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别人推荐的作品即使再好,但是朗诵者本人没感觉,调动不起朗诵的愿望,那也不适合来朗诵。

第五,篇幅适中,不宜太短或太长,要有完整性。

一般不要选择节选片段的作品。

选好了作品,还要在深入理解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包括既要吃透作品的原意,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写作背景,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他其他相关的作品,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了大概的意思就上场朗诵。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往往表面浅显易懂的句子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是表面化的理解所体会不到的。深入理解有一点就是准确把握诗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情绪并加以准确表达,如果不对以上那些背景的东西加深了解认识,表达出来就可能是一种当下时代的情绪,这就不准确了。

2.感受意境有真情

意境是指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没有意境就很难说是好诗,朗诵者表达不出意境,也就不算是上乘的朗诵。无意境的朗诵,情浮意浅,声音形式怎样变化多端,也弥补不了这根本上的缺欠。感受意境,要求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引发浓烈的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第一,诗歌往往充满了比喻和象征,如果不从意境感受着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堕入云里雾中,不得要领。

第二,诗的语言较为凝练的特性,在诗作中显现出万千气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于文字,诗昧就无从表现。

第三,诗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更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朗诵者如果表达不出诗的跳跃中的内在程序,把一个个句子平摆浮搁地读出,意境也就无从表达了。

第四,因境抒情,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

以《囚歌》为例。作者身陷囹圄而不屈,面对利诱而不惑,豪情壮志、气贯长虹。

人的身躯与狗洞,“自由”与永生,简洁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恢宏高远的意境。在朗诵时,必须提挈全篇,以具体的、形象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意境的可感性,发挥意境的感染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朗诵最忌讳脱离整体意境感受去图解比喻和象征,致使诗歌的朗诵有貌无神。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在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知,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期待着,地下的烈火升腾,让我和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比如,“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是诗人转述自己的所听所感,而并不是由一个说客出面,所以,在表达中充满了憎恶、否定的态度感情,从而也更增添了诗人赤诚的内心。如果朗诵者忽然以敌人的语气,甚至某种怪腔怪调表达,那意境便顿然消失。还比如,“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本是表达诗人的热烈期望,深沉内在,自励自勉,如果朗诵者为加重语气分量,采用上扬语势,像是在发出号召,就会破坏应有之意境。

因此,意境,必须从整体把握,避免落人图解式的歧途。

3.把握基调重节律

基调是指全篇总体的思想感情运动显露出来的色彩和分量,是总的态度、感情的倾向,节律就是指诗歌及其朗诵的节奏和韵律。基调是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既要注意总体的色彩,即基本的态度、基本的感情,基调总的色彩制约着每个具体的句、段、行的表达色彩;同时,还要注意总体的分量,即态度的轻重程度,感情的浓淡程度。把握准了基调,也就把准了朗诵的总的色彩和分量,即总的倾向、方向和意向。

基调的确定,特别强调对文字作品的整体感受,然后细化为群体和个体的具体感受。最终形成整体对个体的统摄关照,个体对整体的呼应。

基调的声音表现,虽然离不开音高、音长、音强,但更强调音色的变化,如明暗、松紧、抑扬、顿挫的自如弹动,鲜活铺陈。

把握准了基调,朗诵就有了基本的方向,就不会偏离基本的方向。

节律是诗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诵成功的关键。

格律诗由于字数一定,在朗诵时应体现出这一特点,使听者感觉出这一点,这很重要。停连不能打破她的格式,不能打乱重新安排,也就是说,文字语言中的标点符号同朗诵时停顿的位置是一致的,不能显出字数似乎不一定的样子来。

另外,格律诗还应体现出语节一定。语节含有音步、节奏的意思。语节一定,在诗的格律上表现为句中词的疏密度大体相近。不同的格律,有不同的语节安排,也不能乱来。

如五言绝句分为两个语节: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七言绝句,分为三个语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除了字数一定,语节一定之外,格律诗的朗诵还要注意韵脚呼应和平仄相合。在字数、语节、韵脚一定的情况下,平仄相对应,于是就可以变得更为错落有致,节奏的抑扬回环更加鲜明,这就使人感到音韵铿锵,倍觉动听。

自由诗因为它字数不定,语节不定、平仄不定,甚至韵脚不定。把握节奏、重视诗味就更显重要。朗诵时,如果不把握节奏,只剩了“自由”而丢掉了“诗”,而诗味,恰恰从节奏中来。自由诗朗诵的节奏,既体现着意境美,也显示着音韵美,善于把握节奏,诗味便彰显出来。这里一是要注意呼应对称,二是要善于起伏跌宕、灵动停连。当然,要避免主观随意的忽高忽低,忽快忽慢,使得语节、诗行、诗节杂乱无章,听似起伏跌宕,大停大连,实则破坏了诗的形式,打乱了诗的步伐。因为朗诵者的主观随意性处理,有可能会破坏诗人严谨的构思和布局。

4.抓住重点见高潮

专业考试中的诗歌朗诵,虽然面对的只是几位主考老师,但也是属于“当众朗诵”,当众朗诵最忌讳的就是平平淡淡,不起波澜。当众朗诵诗要讲究“高潮”,即在最为关键之处,经过极有冲击力的强化表达,给人以震撼,使听者产生强烈的“巅峰体验”.而这种效果的出现是就要抓住重点,着力表达重点和高潮要注意:

第一,重点,如画龙点睛,他解释诗歌的精神的实质、感情的高点、意义的趋向、艺术的分寸。

第二,重点不是单纯的加重声音,但那声音一定与众不同,那效果一定不同凡响。重点是轴心,是路牌。

第三,重点不是单纯的理智产物,必须同时是感情产物,不仅是“语意的解读”,还应是语趣(理趣、情趣)的表露。

第四,重点要少而精,不宜散乱,不宜杂多。只有少而精干,能突出也才会深刻。

第五,非重点相辅相成,在比较中仍存在,在对比中显现。

篇3:歌词朗诵技巧在歌唱中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歌词,朗诵技巧,艺术

歌词是歌曲的核心部分, 是歌唱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和情感流露的重要方面。朗诵是指演员主要通过有声语言向观众表达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演员主体感受的一种听觉艺术。歌词朗诵中的重音、节奏、速度、停顿、语势等所注重的技巧处理, 富有很强的音乐性;在歌曲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歌词朗诵的这些技巧。节奏是灵魂, 速度决定着风格, 重音、连贯、停顿关系着语意的表达。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往往就是缺乏歌词语言的艺术处理。某种意义上讲, 朗诵是歌唱的基础, 歌唱近乎于朗诵, 是赋予音乐性的朗诵。歌词朗诵是歌唱走向艺术“完美”的重要途径。

一、歌词朗诵的重音体现

朗诵作品中的语句, 是由若干词或词组组成的, 在一句话中它们之间有重要和次要之分, 对那些重要的词或词组, 要运用轻重对比手段加以强调, 给予突出。这些被强调、突出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朗诵重音分三种类型: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

1.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中语法关系中读出来的重音。语法重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一般句子中, 谓语是重音, 如《跟你走》中“我走千里, 我走万里”的“走”字要重读; (2) 当疑问代词做主语要重读, 如《为了谁》中的重音体现,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3) 一句话中谓语和宾语相比, 一般宾语是重音;但代词做宾语时, 谓语是语法重音, 如《我爱你, 中国》中“我爱你, 中国”的“爱”为语法重音。 (4) 定语、补语、状语为语法重音, 如《小鸟, 我的朋友》中“一只小鸟, 飞落在我的窗口, 把我刚写好的诗句悄悄地掀走”。

2.逻辑重音

那些不受语法限制, 而由句子的潜在含义所确定的必须强调的音节, 就是逻辑重音。

3.感情重音

由于情感的需要, 对语句中某些词或词组加以感情色彩的强调, 就是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往往在激动、兴奋、愤怒、欢喜时为加强情感的表达, 对一些词强调。

歌词朗诵重音有引起注意、突出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歌唱前分析歌词内容, 找出语言表达的重音, 正确处理语调中的轻重关系, 对正确表达思想内容、准确体现语意、把握语言节奏感和表现力, 起着重要的作用。歌词朗诵重音的把握, 使得歌唱表达更丰富, 歌声更有起伏, 更有感染力。

二、歌词朗诵的节奏和速度体现

节奏和速度是体现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歌词朗诵根据作品意思、情感表达的需要出现强弱快慢的对比。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速度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快慢程度, 音乐进行的快慢, 它关系到准确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乐曲内容。朗诵的节奏及速度也体现在歌唱中, 如下:

1.轻快节奏, 一般语速较快, 声音轻巧、有些富有跳跃感, 常常描绘欢乐、幽默的生活图景。例如, 歌曲《幸福在哪里》《踏雪寻梅》等。

2.沉稳节奏, 这种节奏语速较慢, 音沉而有力, 一般表现一种沉重、悲痛、庄重的气氛场景。例如, 《嘉陵江上》《满江红》等。

3.舒缓节奏, 速度较舒缓, 声音很平稳, 常常是抒情性的表达。如《大海啊, 故乡》《黑龙江洁白的玫瑰花》等。

4.强疾节奏, 语速较快, 音强而有力, 一般用于激动、紧迫的情景。《黄河船夫曲》等。

由于歌曲中常常是多种节奏型相互交错, 因此根据歌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掌握朗诵的节奏与速度。除了歌曲整体的节奏和速度外, 还要注意段与段、句与句、字与字之间微妙的变化。

三、歌词朗诵的语势体现

语势是指语调中的抑扬对比, 高低升降。语势中蕴涵了表达的语气, 是一种情感色彩、喜怒哀乐的表现。朗诵的语势由于受音节本身的声调、言语的内在含义、情感的浓淡以及作品的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变化多端, 但大致有以下四种走向趋势:平行语势、上行语势、下行语势、曲行语势。歌曲旋律的线条走向与歌词朗诵语势因素有关。

1.平行语势, 在句子中抑扬变化不明显, 表达比较平直, 具有叙述、说明的特征, 感情上比较安静、冷淡、麻木、庄严。在音乐线条表现上比较平直, 起伏不大。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2.上行语势, 语句上是一种从低到高上扬的趋向, 一般用于感情推进的情况。如:《为了谁》中“你是谁, 为了谁”

3.下行语势, 与上行语势相反, 一般用来表示赞叹、祝愿的心情。如:《多情的土地》中“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四、歌词朗诵的停顿体现

停顿作为语句意思表达中连与断的对比。一般情况下, 歌曲的停顿与歌词朗诵的停顿是一致的, 都是根据语句意思和情感表达来划分的。朗诵停顿一般分四种情况:结构停顿、强调停顿、心理停顿、特殊停顿。

1.结构停顿, 按作品层次结构、语法结构, 进行准确、适当的停顿, 清晰地呈现作品的思想脉络。

2.强调结构, 在结构停顿的基础上, 为加强或加深某一句话, 某一个词的意义, 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 在所要加强的某一句话, 某一个词前面, 给予一定的停歇。

3.心理停顿, 出于心理上、情感上的需要所产生的停顿。

4.特殊停顿, 一个语句一般不可停顿过多, 但在某些特殊环境下, 言语可有较多的停顿, 有时甚至一字一顿。这种反常的停顿, 就是特殊停顿。

总之, 歌词朗诵技巧需要歌唱用心分析歌词, 反复地朗诵去领悟其中的奥妙, 把歌词朗诵与音乐相结合, 使歌唱更动情、更感人。

参考文献

[1]伍振国, 关瀛.朗诵训练指导[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9.

篇4:诗歌的朗诵技巧

【关键词】诗歌 朗诵 技巧

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

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

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 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

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

用来表达诗情的一种方式。

1、字正:

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腔圆」是对声音的再要求。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而无「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音十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人说话般平述的口吻。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而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

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生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自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但是,就团体朗诵而言,要所有人的眼神生动且专注,训练起来将十分不容易。

但是,经过严格训练后,眼神生动便可以有以下三种传达的效果:

(一)专注度

由朗诵者的眼神,我们可以立即地看出朗诵者的专注度如何?再藉由专注度所呈现出来的深浅,可以看到朗诵者的态度,是否恭敬地、全心全意地诠释诗意?若朗诵者自身十分专注地进入诗境当中,这也才能带领着观众进入诗境中。若朗诵者自身眼神恍惚、四处飘荡,又如何能说服观众呢?在方法上,可以藉由处理眼神视线停止处及眼神流转的方式来传达专注度。

(二)形象传达

在朗诵中,形象的传达当然绝大部分是由声音的感情表现来呈现。不过,眼神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当朗诵者正慷慨激昂时,眼神的传达却是柔弱无力的;当朗诵者正哀凄悲痛时,眼神却是炯炯有神的。这时,不论朗诵者的声音呈现如何丰富恰当,眼神一不对味,整体的感觉就走味了。对观众而言,更感觉到声情与诗情的格格不入。所以,朗诵时,眼神要配合诗意呈现,传达出诗中不可言喻的鲜明形象。

(三)增加意象

对朗诵而言,舞台上的道具布景呈现并不是重点。而在舞台上,也不太可能将所有的道具布景一一备齐。这时,便可善用眼神的暗示来让观众想象。藉由想象,不但可以使舞台的空间无限加大,更可容易地使观众进入他自己所想象的诗中世界。譬如:朗诵到「高山」时,朗诵者的眼神自然就会往上看。如果是很高、很高的山,还要将眼神的视线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延伸,以展现「很高」的意象。在方法上,朗诵者可善用眼球转动的方式或眼神停止处的方式来达到增加意象的效果。

篇5:春的现代诗朗诵

五彩缤纷的花朵

明媚的阳光闪烁

你奔放的热情似火

这样的时节刚好

梦里遇见你,是这般倾心若何

你骄傲的风姿绰约

淡淡的芬芳漾溢

弯弯延蜒流淌着岁月

你黛目低垂,灵鸟衔歌

落落大方的顾盼

娇俏的明眸,是为谁诉说

这美丽的三月如歌

你气质如兰,独立洒脱

你从苏城的身边轻轻走过

我的心弦便弹拨起

一首关于你的,深情的歌

四月来了,霏雨婆娑

你的心事潮湿了

落英纷飞,绿叶润色

你多愁善感的情绪满格

你攀缘上一扇扇窗檐

寻找内心纯净的温热

你如水的双眼明澈

静静的优雅定格

滴滴哒哒弹奏出音乐

你素手如雪,纤指起落

叮咚潺潺的琴声

带羞的粉颊,是向吾嗔呵

这缠绵的四月如歌

你婷婷玉立,心事如约

你在夜晚的月台怯怯望着

习习的风儿吹过

篇6:马的现代诗朗诵-朗诵稿

我用看夕阳的眼神看你

沉醉、迷乱、睡眼惺忪

慵懒而不乏味

诱惑而不缺乏深度

你,我留不住

最珍爱的你

谢谢你

为我拉开夜的帷幕

垂暮的夕阳不属于我

正如我追逐的是明天

星湾作为陪伴我梦想的海港

最合适不过

遗憾终归是遗憾

但沉重早已过去

我不是王子

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王者

我不是你的白马

但我诚挚的邀请你

以一个朋友的身份

等待

等待着

王者归来

篇7:朗诵与演讲的技巧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篇8: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技巧

一、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意境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现代诗歌仍旧存在晦涩难懂、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增强诗歌诵读的力度,不仅能够在诵读过程中领会到诗歌的意境以及形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正确、反复诵读,确保学生能够体会作品意境,掌握现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情感意蕴以及自身的语言特色。例如苏教版中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篇现代诗歌,作者就多次采用修辞、象征等手法,在想象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树”拟人化,使得“树”像人一般有了丰富的感情、高尚的品格、奉献的精神。作者通过这些文字给我们展示了高尚的、无私的、伟大的英雄形象。老师在这篇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引、鼓励学生切身联系生活以及情感经历来反复诵读这篇诗歌,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就会逐渐理解诗歌中“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是暗喻广大辛勤的劳动人员,“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这些都是暗喻在世界各个角落遭受灾难和困苦的人们。通过不断地、反复地诵读,学生就会慢慢把握诗歌的主旨了。

二、把握语调,增强情感领悟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示范如何在朗诵诗歌时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调高低、语气强弱以及朗读感情,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能够大致了解老师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认识诗歌大意以及情感脉络,大体把握诗歌中的词句包含的情感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推动和增强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情感领悟。同时,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语调把握的学习上做标记。第一,标记停顿。停顿实质上是指声音在词语之间或者语句之间的间歇,其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换气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句子结构需要,确保听众有一个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诗歌中的“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一句,为了能够很好的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实现具有坚定的信念,要在“能够”以及“牛儿”后面标记停顿符号。第二,标记重音。重音实质上是指在朗读过程中对句子中的特定词语进行重读,通常情况下是能够达到提高声强的目的。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这一篇诗歌中的“一个丁香一样的”,“丁香”这一词语需要加重音符号,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升降调等。

三、把握韵律,体会诗歌“三美”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诗歌韵律的教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韵律,在诗歌韵律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比如,老师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篇诗歌教学中,要通过对诗歌平仄韵律分析来指引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分析如下:

前一句韵律是先平后仄,后一句韵律是平仄相间,这两句诗歌不仅展现了诗歌节奏感、韵律感的特点,同时还流露出离别时不舍、依恋以及寂寞的情感。又如余光中的《乡愁》这一篇诗歌中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代表特定时期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使得全诗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些字词构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给人带来视觉美感,还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这首诗歌在建筑美上,诗歌结构节句对称均衡,长短句之间错落有致,也给全诗奠定了惆怅的基调。

四、紧抓“诗眼”,领悟诗歌中心

如在《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过程中,该诗的第四节是全文的“诗眼”,该诗的前三节是全诗的铺垫,表达了作者陶醉、依恋的情感,面对充满感情却不得不离开的母校,又再一次增强了作者郁闷的程度———往日是这么美好,现实是这么残酷,前途又是这么渺茫。该诗的后三节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转而对现实充满了不甘心、孤寂落寞的心情。全诗蕴含的情感一波三折,将作者面对理想破碎郁闷失望、不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篇9:朗诵的临场表演设计技巧

一、形象设计

朗诵者的形象要意气风发、光彩照人,仪表要端庄大方、亲切自然。男士要将头发梳理整齐,将胡须修理干净;女士要注意发型大方,化妆得体。

朗诵者的服装应整洁大方,男士一般着西装,系领带;女士可着套裙,最好穿八成新的衣鞋,以免给自己制造紧张感。服饰要和朗诵的内容、朗诵者的体貌相配合;服装和鞋子要配套,上装和下装从款式到颜色要和谐;装饰物要和服饰及人物身份统一,戴手表等应松紧适度,女性所配饰品最多不超过3件,不要配戴叮咚作响或太夸张的首饰。朗诵古典诗词可着古装,如朗诵李白的诗《將进酒》可穿古代长袍,衣袂飘飘,以展现这首诗飘逸豪放的风格。朗诵近代作品可着近代服装,如朗诵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可穿“五四”运动时期流行的学生装。

二、舞美设计

简单的道具、布景、灯光舞台等辅助手段,对朗诵也有很大好处,能更好地体现朗诵作品的意境,烘托朗诵的气氛。

朗诵的道具应简朴,如朗诵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可在蓝背景里放两个暗红的灯笼;朗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放一辆轮椅、一张椅子;朗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片段,可垂一片晾晒的鱼网。

朗诵的布景应令人赏心悦目,图案和色彩要和朗诵的主题相匹配,或热烈如火,或沉静幽雅,或古色古香,还可用高低不同的台阶作背景。

根据朗诵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色彩的灯光来烘托气氛。例如,朗诵朱自清的《春》,光线的主色调可用绿色;朗诵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可把前台的灯光熄掉,增加明暗对比度,还可根据朗诵的内容在高潮时突然打开舞台上所有灯光,令受众产生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将作品的感染力推到最高潮,或根据朗诵的内容需要采用追光等。

三、乐舞设计

朗诵中配以适当的音乐,有助于营造气氛,渲染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乐曲可以是播放录音,也可以是现场伴奏。例如,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泽群穿着浅色长袍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旁边坐着一位美少女弹奏古筝。

精心选择和编配乐曲,有时甚至需要将几首曲子加以剪辑编配。配乐应选择情绪变化不大、风格稳定统一的乐曲,或选择一些主题不明朗或无主题的乐曲。这样,乐曲一旦与朗诵相配合,朗诵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它某种情绪色彩。所选乐曲还应尽量突出所朗诵作品的风格,如朗诵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可配以新疆民乐;朗诵中国古典诗词,可配以二胡、箫、笛、琵琶等;而朗诵抒情、深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可配以钢琴、小提琴或大提琴等。音乐常在朗诵前开始,有时也可根据需要等朗诵一段内容后再演奏或播放配乐。若是乐曲组合,应注意过渡、衔接应自然,一般应做到淡入淡出,即前一首曲子渐止,后一首曲子渐行渐起。有时,在两首曲子中也可适当留有空白。朗诵时,还可以配以哼唱、合唱或舞蹈、情景表演等辅助手段,但舞台、情景表演等要为增强朗诵的感染力为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形式设计

朗诵时,配以新颖恰当的形式、富有创意的朗诵方式,往往能让受众耳目一新。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央视的新年新诗会等朗诵活动的不断开展,朗诵的形式不断创新,更增强了朗诵的感染力。朗诵的形式分为独诵、对诵、联诵、分角色朗诵、群诵、合诵等。

1.独诵

朗诵材料的绝大部分适合独诵,有关个人情感的内容则更要通过独诵来实现。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段经典的独白片断,非独诵不可。

2.对诵

两人朗诵,一般为男女对诵。在朗诵时,男女交替,有的地方也需要男女合诵。对诵适合于较长的作品,特别是内容带有两极化色彩的作品。例如,2008新年新诗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修平和王世林朗诵的《我在一棵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就是对诵。对诵的关键是搭档配合要协调默契,表现出来的风格要统一,形式与内容要一致,双方的音色、音质、身高体态、气质风度等条件最好比较接近,以利于整体的协调。有时,根据作品内容的特殊要求,也可以有较大的反差。

3.联诵

联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分别担当一个朗诵材料中的不同部分的朗读,如诗的节或文章的段落,以组合成朗诵的整体,这种联诵适合较长的诗文;第二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各诵一首独立的短诗,连缀在一起组成系列式的单元,如朗诵唐诗绝句组合。联诵的实质仍是独诵,但比独诵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力。

分角色朗诵比较适合于童话、寓言、叙事散文、剧本等作品,或生动活泼,或绘声绘色,或锋芒毕露,或异彩纷呈,富有艺术感染力。

4.群诵

这是集体朗诵的一种形式,适合气势磅礴的作品,可安排一人或数人担任领诵,高潮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例如,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可先由一人领诵,朗诵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时,改为群诵,中间“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部分又由领朗诵,结尾再次群诵。这样表现作品富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具有很强的鼓舞性。

5.合诵

它是指作品的一部分由一人或几人领诵,其余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其实质是独诵、对诵与群诵的结合,要求领诵和齐声朗诵配置得当。合诵变化多样、气势恢弘,给人强烈的震撼,在大型演出中分量较重。

在对诵、合诵、群诵中,还可以采用压字朗读、重复朗读等富有变化的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感染力。例如,2010年新年新诗会《囚歌》的朗诵,就多处运用了压字、重复的技巧。当朗诵者读到“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背景音乐中依次出现了“自由”、“自由”的和声,产生了回声般的效果,显得非常有厚重感。

朗诵时,形象设计、舞美设计、乐舞设计和形式设计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往往能将受众带入优美的意境,获得愉悦的享受。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和梦桐朗诵穆旦的诗歌《在寒冷腊月的夜里》,其道具是一张旧桌子、一把旧椅子,桌上放着一叠发黄的信纸和一支笔,朱军身着蓝色粗布长衫,围着灰色的长围巾,梦桐身穿深色的旗袍。深蓝的灯光、飘雪的背景,让受众回到了20世纪40年代。钢琴曲响起,朱军坐在桌前,拿着笔,轻轻朗诵,时而搓手,时而呵手,时而写字,表现出气候的严寒。至尾声时,他站起来,走到梦桐身边并肩站着,合诵结束全诗。这一节目将道具、布景、朗诵、态势语言、配乐、灯光等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既符合诗歌的具体情境(天气寒冷),又符合诗歌的时代历史背景,向受众很好地诠释了诗的内容,感染力极强,令人回味无穷。

朗诵能使受众在优质的语言作品中感受到人生的多姿多彩,获得幸福的人生体验、心灵的愉悦和心智的启迪。语文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朗诵临场表演技巧,以便于在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上一篇:威廉婚礼英文下一篇:块石混凝土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