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2022-07-20

第一篇: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同学们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同学们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试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题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

3、

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3题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问若选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问综合性很强,七个答案要点几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据,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点。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更绝非“惟有”,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

六、

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答21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成才。《创造宣言》第24题A项问:“‘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是否正确?用“交响曲之合奏”比喻集体创作的“合作与协调”,相似点很一致,十分合理。

《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27题:“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这样写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5.反复

《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排比

《创造宣言》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

5、

6、

8、

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

3、

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7.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2题分析“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

一、舍偏取正法;

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如何掌握现代文阅读答题的要领

1、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遵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去年考纲提出的是“善于筛选并提取信息”,今年把“提取”改成了“整合”。“提取”是把问卷中的话抄下来填在答卷上就可以了,“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6、识破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井”,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同学们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教师出干扰项最多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⑴无中生有。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⑵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

⑶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明明是将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 ⑷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 同学们可以结合以上这些手法自己做下总结,认识出题老师的干扰手法,对于同学们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7、回答主观性命题要攻克2个难关。一是读不到位,二是词不达意,这两个“不”是同学们正确回答主观题的“拦路虎”。

8、注意开放性题目中的限制和要求。开放性题目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同学们一定要了解题目在什么范围内是开放的,它的考点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答题步骤

一般说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有鉴赏性阅读与功利性阅读。它们的本质区别是阅读目的不同。由于阅读目的不同,因此阅读的方法、步骤也不同。这里,我们主要谈谈考场上的功利性阅读。其步骤如下: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第一步是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什么?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较易的?哪些是较难的?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人文本,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是从一篇文章中冶炼出的精华。它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比如《报秋》的题目要告诉读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都与“秋”有关。由此读者再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整合联想,从而发现作品的真谛。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一般散文,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每一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整合首句,能使阅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浏览首句,了解梗概,是粗读;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是细读。前者是宏观性的把握,后者是微观性的鉴赏。解决“问题锁链”当然既需要宏观把握,也需要微观鉴赏。此过程是组织答案的重要前提。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向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是散文阅读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只有深思熟虑,才能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惟其如此,散文阅读才能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现代文阅读实用技法

一、高考主要考点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某些段落的内容与作用。

4、理解与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解析如何理解与表达。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1、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 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三)理解概括某些段落的的内容与作用。 第一个方面:内容上:

1、注意抓中心句与结构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

2、以句为单位,分别进行概括与归纳;采用移用改造法或者分层归纳法进行概括内容,注意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

3、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三、小说的阅读

(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从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着手,去分析这些方法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对于人物形象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内容上来分析;同时要注意从结构上来分析,例如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2)注意分析小说的情节:①如何归纳情节的作用: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②通过情节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3)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必备技巧2007-06-24 09:52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必备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复习

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答题技巧:本句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二、归纳或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内容要点(概括、提炼某一方面的主要信息)

答题技巧:第一步,确定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第二步,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句和句子;第三步,对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整合。

三、请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句中的xx能不能用xx替换?为什么?)

明确:第一步,了解词性、词的本义、词的感情色彩,分析有无运用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步,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xx(词语)是...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表现、突出、强调)了......(人物性格、心理,事物特点等),表达(抒发、流露)了......的情感。

四、文中xx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寄托、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5)推动故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发展作铺垫;(6)深化文章主题。

答题技巧:【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景色,具有......作用(作用是上面这些)】

五、文章为何以《xx》为题?(说说标题《xx》的含义)

明确:(1)提示线索;(2)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3)标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4)含蓄地或形象地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5)概括文章内容;(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六、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1)弄清论点的位置。论点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2)抓语言标志。(3)分析论题找论点。(4)明确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七、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技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八、xx句子在文章结构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的作用:统摄全篇,总领全文;照应标题,点名题意;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做铺垫;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等。

中间句的作用:提示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等。

结尾句的作用:总结全文,卒章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独立成段,使文章意味绵长,发人深省;升华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充满哲理,委婉含蓄等)

九、概括文中xx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1)从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通过分析正面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即分析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通过分析侧面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他人的描写来间接刻画所写人物的描写方法

(2)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可将人物放在具体情节中去分析

(3)从分析环境描写入手。自然环境描写往往起到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设置悬念等。

修辞手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十一、赏析文章语句语言特色。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1.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2.概括性和简洁性强

3.朴实、明白

4.生动、鲜明、精锐

记叙文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有丰富的情感,触及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勾画生活,含着生活最原始的温度,有韵味,有底蕴,有张力,读来令人遐思悠远,味无穷

散文语言特点:语言美、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富于哲理、诗情、画意,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生动形象、精练深邃、细腻深刻、气势磅礴、朴素优美、清新隽永、委婉明丽、质朴、奔放、精巧、雅致、锋利、绚丽、凝重。

答题技巧:文章使用的词有......特点,使用了......修辞手法(没有可不用写),句式上有......特点,表现出语言的......特点。

第三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

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来点小技巧——初中语文答题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

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

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

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

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

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

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

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

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

1、

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

1、

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

1、

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

1、

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为线索;

2、以“事”;

3、以“人”;

4、以“时间”;

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 刘就杰

情感的变化。

Biao^_^

第四篇: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

二、

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报秋》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的意旨——时不待我。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五、发现“技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 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琐忆》画龙点晴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一、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二、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三、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四、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五、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第五篇: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1

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掌握现代文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分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 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1

2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 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是点明主题。

5.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

粗读 定内容 叙事抒情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定文体 散文 小说

精读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

定特点 写景抒情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 答题 审题干,定区位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 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快速读懂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2

3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三)准确解题 1.梳理思路类试题

答题规范格式:三个句子与全文的关系,领起的内容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题规范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2.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对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行切分,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

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 3.表达技巧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规范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与前一类型有交叉)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规范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第三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前面已经从理清全文思路的角度分析过)

答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规范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规范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4.探究题

第一种类型:文本探究类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是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3

4

答题提示: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并进而把握作者写作用意,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两题的答案看,既不能脱离原文,而由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截取答案,都需要考生作抽象概括。

第二种类型: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并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山东高考此类探究题较多。

答题提示: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只是原文摘取词句;要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

答题规范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第三种类型:写作启发类

答题提示:平时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要能联系平时作文实践谈感受。

答题规范格式:明确指出某种写作技法+写作技法理论阐释+文本技法举例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4

上一篇:行动学习学习心得下一篇:消防安全整改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