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民心之路》解说词

2024-05-20

电视专题片《民心之路》解说词(共5篇)

篇1:电视专题片《民心之路》解说词

心路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这里是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庆城县,由于城处交通要冲,地理位臵险要,历来有“屏藩关陇,襟带延绥”之说。这里山、川、塬兼有,山地占到64%。特别是西北部山区,梁峁交错,沟壑纵横,交通十分不便。“莫道下山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方出一山拦”,借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描述这里的自然地貌特征,最为恰切。修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成了山区群众一代甚至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同期声(以大山为背景,找一个山区农民):山里没路,干啥都不方便,收个庄稼、推个磨,买个化肥,都要靠人背牲口驮。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庆城人民全县动员,全民动手,拉开了一场战天斗地、修路架桥、改善生存环境的序幕。庆南路、桐蔡路、夏熊路、东二路、阜桐路等7条通乡公路的相继打通,全县17个乡镇结束了不通油路的历史。

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通村公路建设,列入乡镇工作“八个一”考核内容,修路成为乡镇工作必须完成的硬指标,三年来,全县新修乡村道路37条400多公里。

县连乡,乡连村,村连组,山水相连,天堑变通途。路网的延 1

伸,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架起了通向外界的桥梁,撒下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这里是是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中心示范区—赤城乡,户户栽果树,家家有果园,为了推动苹果产业大发展,今年,县上整合项目资金,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短短三个月时间,修通了一条长6.7公里、宽12米的村级公路。群众形象地称之为“产业路”、“致富路”。

春风化雨,政策归心,路通了,人心也敞亮了。为了修路,不少群众自愿让出果园,让出庄基,让出耕地,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大局。一些群众自发组成民间协调小组,活跃在各个施工标段,既监督工程质量,又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南庄姬家岘子是通往该乡东部三个行政村的必经之路。这里山高、路陡、沟深,地势险要,行人来往十分不便,经常发生安全事故。今年,县乡村三级狠下决心,对这一路段降坡取直,全面改造。由于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仅土方平衡一项,就接近高速公路的工作量。面对艰巨的任务,乡村两级干部身先士卒,现场指挥,和群众一起攻难关、破险阻;沿线群众斗志昂扬,群情振奋,主动承担移山填沟、整修路基、开挖边沟等任务,干群一心,合奏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劳动壮歌。

2006年,是太白梁、蔡口集两乡镇群众非常难忘的一年,这年六月,一条连结两乡镇的便捷通道全线贯通,两个乡的直线距离整整缩短了30公里。干部欢欣鼓舞,群众奔走相告。今年,为了开辟连结东西二川的新通道,县上沿横亘卅铺、玄马的山梁,规划了三条通村公路,组织群众集中会战。这些路的贯通,将极大地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并为构建县域大交通体系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六月的庆城,骄阳似火,在38公里的阜桐路施工现场,公路建设者挥汗如雨,机械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袁俊峰,这位40多岁的中年汉子,担任着阜桐路甲方施工监理的重任。自工程启动以来,他吃在工地,住在现场,从未有过双休和节假日,每天数十项施工环节和数十吨的施工原料,都必须经他一一把关。正是由于有着一批象他这样一丝不苟、忘我工作的建设者,阜桐路建设工程才得以顺利的推进,按期竣工。

要想富,先修路。32万庆城人民对修路的意义和价值,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一条条道路的贯通,连接的是干部群众的心,铺就的是走向未来、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篇2:电视专题片《民心之路》解说词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小康社会”孜孜不倦的追寻。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全国上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角劲吹。第一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与中国亿万农民如此地贴近。

红塔区,云南省玉溪市的一片热土,几年来,他们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谱写了一曲壮美的乐章。

推出片名

三农兴区路(上)

--玉溪市红塔区新农村建设纪实

红塔区地处滇中腹地,是云南省玉溪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著名的“云烟之乡”、“花灯之乡”和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早在2005年,人均GDP就在云南省各县区中排名第一。

红塔区党委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在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2005年,红塔区创造性地开展了“新型文明村”创建活动,率先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探索。

-1- 2005年10月,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红塔区“新型文明村”创建以及“三农”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重任当前,红塔区党委政府对上级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及时进行了学习贯彻,并组织人员分赴乡镇村组进行深入调研。

调研结论出人意料,对于红塔区来说,要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云南省率先完成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工业抓工业”。

搞新农村建设却要去抓工业?这个看似南辕北辙的结论让不少干部群众心存疑虑。

对此,区委主要领导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黄宪庭认为:对于红塔区这样一个精致农业、高效农业在全省已是首屈一指的县区来说,单纯靠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的增长来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年代已经过去。当前的红塔区,已经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二元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只有“跳出工业抓工业”,才能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2- 红塔区委领导的底气来自对区情的深刻认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那一场春天般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红塔区的许多农民群众放下手中的锄头,在滇中大地上悄然掀起了一场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奠定了红塔区区属工业的基础,还使全区的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由农村集镇向小城镇甚至中心城市有机组成部分的转变。

2002年以来,面对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等诸多机遇与挑战,红塔区委、区政府沉着应对、顺势而谋,全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通过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为全区工业发展打造强劲引擎。红塔区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然而,具体分析红塔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后发现,2005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5.1亿元,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而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则占到了全区劳动力的52%,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

要突破这个瓶颈,促使农业就业人口下降,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就必须树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的战略思想。

-3- 一个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又切合红塔区实际的思路形成了,这就是:跳出粮食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在工业化上动脑筋,在城镇化上作文章,在产业化上下功夫,用“三化”来解决“三农”问题。

按照这一思路,2006年,红塔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做出庄严承诺: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不低于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同时,区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确定15个试点村进行创建,力争5年使所有行政村都有一个试点村,从而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从那时候开始,红塔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确立了红塔区新农村建设“六句话”的目标,按照“领导联系、部门挂钩、项目整合、试点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化落实力度,完善推进机制,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效。

每周一至周五的清晨,在红塔区的很多村社里,人们都能够看到这样一种颇为独特的景象——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段里,数万农民从鸡犬之声相闻的农舍中不断涌现出来,分赴各自的企业去上班。

-4- 这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背米口袋的产业工人”。在如今的红塔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已超过10万人,半数以上的农民已成功转移到了二、三产业。

这里是被誉为“中国西部小康之星”的大营街居委会,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在这个有着5146人的农村居委会里,目前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仅仅只剩下7个人,为此,该村被人戏称为“七把锄头搞农业”。

这样的情景不但在云南省,甚至整个西部地区农村里都十分罕见。红塔区在农村工业化和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已得到社会各界以及省内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认为红塔区的乡村工业集群“为云南提供了一份产业集群的样本”。

这个革命性的变化正得益于红塔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抓好支柱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和动力,充分发挥其在拉动经济、转移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在巩固提升两烟配套、建筑建材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先后引进昆钢百万吨钢铁、百万头生猪屠宰、千吨高档水松纸配套等项目,打破了烟草产业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形成了以矿冶钢铁、两烟配套、建筑建材等三大产业为架构,机械机电、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为补充的产业群体。2006年以来,-5- 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行列,位居全省工业十强县区第二名。

与此同时,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以商贸和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

目前,全区产业化经营的种植业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5%,农业商品率达83.1%,农业产业化经营化水平显著提高;玉溪亚太国际汽车城、春和百信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高规格,专业化的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万村千乡”乡镇店覆盖率达100%,村级店覆盖率达83%;以农家乐为龙头的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红塔区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取得,还在于始终坚持抓试点、树典型、重整合、建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四套班子领导带头联系排名靠后的自然村;区属部门连续五年实行部门挂钩包村制度;在整合各块力量上,按照“渠道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一事一议”、抗震民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条块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从而做到资金整合,集中投放,提高整体使用效益;在推进过程中,不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他们先后派出265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成功探索出了古城模式、薛井模式、蚂蝗箐模式、小李井模式等各具特色的推进模式。

-6- 实践证明,这套逐步建立起来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出力、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是动力强劲、后劲十足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有力地促进了红塔区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

2009年,全区预计完成生产总值 372.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7.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73元,高于全国及全市平均水平1000元以上,全区城镇化水平达55%。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红塔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10年7月,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劳动学会发起的首届“中国城市民生建设调研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果发布会,红塔区以无可辩驳的实力成为全国最关爱民生的十个县市区之一。他们用成功的实践完美地诠释了“三农兴区”的发展战略。

推出片名

三农兴区路(下)

--玉溪市红塔区新农村建设纪实

走进如今的红塔区,一股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在中心城区,玉兴、玉带、凤凰三个街道的商贸、物流、市场、-7- 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城郊,北城、研和、大营街三个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以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功能组团迅速崛起,一批规划科学、生态良好、房屋靓丽的特色新村鳞次栉比、亮点纷呈;在山区,洛河、小石桥两个山区民族乡生态产业蓬勃兴起,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主体的新村庄、新山区建设成效明显。

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让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变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所在。为此,红塔区在财政快速增长的同时,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2005年以来,红塔区财政每年投入“三农”的资金均超过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到2009年,投入“三农”的资金累计超过20个亿,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接近一半。

这些资金被广泛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农民在生产、出行、看病、教育、文化、娱乐 等方面得到了更多实惠。

2004年,红塔区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免征农业税的县区,当年全区共免征农业税及附加费1180万元;

-8- 从2005年起,红塔区即已实现村村通公路,2007年,全区1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全部通水泥路或柏油路,442个自然村中有441个通了公路;

几年来,红塔区每年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上的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目前全区农田水利化程度已达到88.3%,在2009年以来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中,这些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旱灾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从2008年开始,区、乡两级的教育投资比例调整为5:5,发展农村教育所需经费被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对小学生和初中学生实行“三免费”,山区小学寄宿制学生和城镇困难家庭初中学生实行生活补助,减免了17个山区村委会学生就读二职中的学费和住宿费;

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安排新农合资金2387.5万元,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参合率达96.47%,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全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6300人,累计发放农低保资金386.67万元,并通过实施集中供

-9- 养和分散供养等形式,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刘总旗,红塔区春和镇的一个普通村委会,新农村建设开始后,村两委班子按照上级部署,突出抓好硬件建设,投资700多万元,完成了占地面积达30多亩,集大型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卫生所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村中心点建设,并配套图书室、健身器材、舞台等群众学习、锻炼、娱乐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采访村民:突出全省最大的露天舞台等。】

为做到建有所用、建有所管,刘总旗村组建了乡村卫生保洁队伍,修改完善了乡规民约,对环境卫生、公共场所、文化室等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广泛开展以户为单位的群众培训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09年12月16日下午,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西部地区经验交流会总结会议在这里如期举行。面对着如此整洁的村容村貌,如此优良的文化活动场所,与会领导无不交口称赞。

古城村,红塔区北城镇一个人均耕地仅有0.46 亩的村委会,集体经济薄弱、村庄建设散乱过去一直是该村的老大难问题。【采访当地群众】

-10- 2007年,古城村紧紧抓住被列为区级新农村试点的契机,以盘活存量土地,走节约集约化的路子为突破口,积极盘活宅基地,他们大胆打破村组界限,把几个村民小组的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分片启动旧村改造,经过两年努力,古城村旧貌换新颜。2009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5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7元,一个文明、生态、富裕、和谐的新农村正一步步出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说以工业化进程为主要推动力的新农村建设迅速解决了坝区乡镇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的话,那么,对于工业经济不发达,甚至还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山区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则更为明显。

这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是洛河乡法冲村委会的干沟村民小组,位于红塔区西南部的高寒山区,新农村建设开始前,这是一个刚刚走上脱困道路的贫困山村,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采访当地干部群众。】

2008年,干沟村民小组被列为区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全村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在上级的帮助下,他们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协调争取各级投资400多万元,对耕地实施了灌桩网络、机耕路配套的高水平整治,建成了全长1.9公里的进村主道水泥路,建设了新公房

-11- 和 4座标准水冲式公厕,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农村建设前后的鲜明对比,当地农民高兴的说,想不到,如今连地里的庄稼也喝上了自来水。

这里是是红塔区凤凰路街道办事处下属的唯一一个山区村委会灵秀村,60%的村民是彝族。过去,由于交通闭塞、耕地少,村民生活十分贫困。

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办事处先后投资500多万元,用于该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根据该村处于城市近郊,接近市场的天然优势,帮助村大力发展以樱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使灵秀村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对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红塔区委区政府正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领导,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和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入手,以深化农村改革关键领域为突破,促进农民增收重点环节为着力,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农业基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推动红塔区新农村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1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红塔区各族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正朝着率先建成生态宜居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发奋努力、阔步前进。古老的“三乡”大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良好、城乡协调、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壮丽画卷正在滇中大地全面展开。

篇3:电视专题片《民心之路》解说词

1 找准栏目宗旨是关键

电视舆论监督类节目通过新闻媒体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彰显良知,是其重要职责之一,深入调查,客观记录,真实反映,赢得各方的支持配合,促成问题的解决,是节目的指导思想,植根民生的现实土壤,聚焦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节目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主题,听民声、办民事、解民忧、分民难,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2 创新方式,零距离,多渠道倾听民心民意民愿

一般来说,政风行风热线类栏目采用的常规形式是将政府部门的领导请进直播间,与受众进行对话和沟通,但这一单一和模式化的节目形式,在一段时间后会让受众产生收视疲劳,栏目制作也会呈现疲态,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节目更加丰富和新颖,让受众的参与更加直观,让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更加贴近民众、落到实处。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走出去”,明察暗访齐上阵。开通《阳光政务》走进社区、乡镇、企业系列节目,将演播室搬入基层,搬到群众身边,面对面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在日常节目中,了解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服务情况;另一方面,栏目主动出击,针对各职能部门办事窗口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工作效能等方面,通过跟随普通市民走进机关部门,亲身体验办事过程,随机采访百姓,询问满意度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比如栏目组曾在去年春节前做了一期有关“民工讨薪”的专题节目,记者跟随被欠薪民工一起踏上讨薪维权路,全程记录整个讨薪过程,虽历经曲折艰辛,但在节目播出后顺利帮民工讨回数十万元工资。

二是“请进来”。诚恳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知名律师、网民代表、媒体记者组成“问政代表团”,代表群众现场问政,栏目组还设置了“问政代表备用库”,每期节目随机抽选,尽量避免重复,真正实现“百姓监督政府,政府落实民愿”。很多时候,我们的“问政代表”通过各种渠道,将市民关注的难题、疑惑甚至牢骚带到节目现场的互动环节中,用尖锐泼辣的问题,轮番将被评议单位的负责人、责任人“问得冒汗”,真正让节目现场成为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联系群众,推动工作,促进干部转变作风的平台。

三是开设焦点话题访谈。舆论监督类节目在实际运作中面临多重挑战,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推诿、应付等,使舆论监督效果大打折扣。栏目及时调整思路,打破舆论监督中对职能部门单方面追问和问责的固有模式,结合新闻报道内容,开设访谈、专题等方式,一方面让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权威解读,或发布与民生相关的政务信息,积极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民生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房价问题、校车问题、环境保护等,及时召集相关部门上线会商,以解决当下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电视问政直观、真实,老百姓坐在电视机前,就可以看到平时不太容易看到的局长、处长、主任正襟危坐,接受市民的“面试”,直面各种没有被提前告知的问题甚至问责,在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的同时,也通过公开访谈和公开执法的方式倒逼着执法机构执政理念的变革。

此外,栏目起着既是批评平台也是交流平台的作用,是观察者、协调者,而主持人作为报道者、协调者,不需要即兴判断孰是孰非,而应通过受众反映的个案诉求,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一个问题延伸到一类问题,洞察本质,推动问题的解决,并梳理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促进源头治理。栏目着眼于解决问题,在曝光的同时,对各部门改进工作的情况也进行报道,维护了政府形象,因此,报道不仅没有受到非议,反而得到党委政府的肯定。

四是表达方式不断创新。在节目录制环节上,增加了“上线嘉宾自我陈述”和“代表问政”两个环节,让上线嘉宾和问政代表之间沟通更流畅、聆听更直接,围绕他们的所思所想展开讨论。在节目现场还增加了按键表决器系统,让问政代表的现场监督、问政更直接,同时也更突显了节目特色。民众代表和上线嘉宾在代表问政一环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冲突和话语对峙,在嘉宾的陈述和双方的换位思考中转化为体谅和理解。此外,一些原本大家都把矛头指向有关部门的不作为,通过栏目组的深入挖掘,真实呈现新闻背后的真相,还原新闻背景后,在让误会化解的同时,也为相关部门赢得了主动权。比如针对一段时间市民对“出租车拉组合、甩客、宰客、黑车猖獗”等问题反映强烈,对一些相关部门工作的质疑甚嚣尘上,栏目组专门策划了特别节目:《让出行更顺畅——我们在路上》,通过记者的亲身体验和对司机的暗访,包括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几次执法的全程跟踪,真实呈现了“打车为何难?黑车为何有市场?”的根本原因,也让广大市民第一次看到并感受到了运管执法人员的“执法难、取证难”。让百姓了解到执政的困难,从而形成对执政者的理解和对政策的支持,更为百姓和政府间架起了良好的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五是预案高度保密。每期节目的内容、所涉及的问题,不管是对上线单位还是问政代表团,栏目组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能否应对自如自然就和领导干部平日工作划上等号。我们深知,此时,相比起那些预先准备好的空洞的理论和数字,实际的案例和具体的剖析往往更能打动人,而某件具体案例的解析又可成为职能部门介绍行风建设情况的切入点,我们希望由这个点来引出职能部门的某项具体职能,让受众保持新鲜感,从而为栏目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也希望《阳光政务》能给老百姓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平台,这里不允许作秀,毕竟电视问政不是秀,问政的结果才是关键。

3 强化资源整合,扩大节目受众面

与民同在,服务同在,围绕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提高百姓对政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节目才能做到有角度、有广度、有深度,也才能扩大节目的受众面。

一是整合媒体资源。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微博等五位一体的《阳光政务》节目模式,实行广播电视直播、跟踪、报纸点评、网络互动的媒体联动机制,可随时收看节目和反映问题,各职能部门也会就民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加大督办力度,促进突出问题的解决。还增加了QQ视频、网络聊天室、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构建并在各县、市、区推行的广播有声、电视有形、报刊可读、网络可论、微博互动模式,为广大市民与述职行业部门对话提供多重渠道和平台,使不同媒介的受众都能成为评议活动的参与者,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二是开发附属栏目。利用达州新闻网平台建立《阳光政务》专题网页,开辟了《节目介绍》《节目预告》《新闻动态》《节目回放》等热线板块,网民可随时查阅每期上线单位的详细内容。开办《阳光政务在行动》《阳光政务回音壁》等子栏目,详尽报道各部门认真办理群众诉求、真情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具体事例,增强群众对节目的信任度。尤其是网络上一些犀利问题的提出,反映了网友对问题的真实看法,体现了网络问政平台运用能够提高网民对电视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参与度和认知度。

4 强化追踪督查,确保问题诉求落到实处

电视问政将舆论监督的手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督办机制是保证电视问政效果的关键。暴露问题、提出问题、揭示问题仅仅是这类节目内容的一个方面,其最终的落脚点是要解决问题。有来自领导的支持,群众的参与和制度化的保证后,节目不应该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它应该是制度化、连续性的一种模式,才能起到时时刻刻敦促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改正工作错误,改善对公形象的作用。为此《阳光政务》设置了《阳光政务追踪报道》板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回访,了解群众满意度,对曝光问题由市纪委下文交办,形成交办件制度,责成相关部门现场督察督办,电视镜头全程记录,对节目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市纠风办向上线单位或其他部门发督办函、转办函,承办单位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解决,并及时回复群众。强化督查反馈,采用月度、季度、半年度跟踪回访,年度回头看等形式,推动投诉问题的彻底解决。

事实证明,有了规范的事后监督督办制度,大部分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或重视,电视问政才能够做到善始善终。

5 结语

篇4: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有感

一.解说词和画面相互配合才能水到渠成

电视专题片画面是最直接可观的和可感的。但画面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表达全部准确的信息,必须靠解说词作为补充和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单一性,从而深刻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我们都知道,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的差别,主要在于加入了语言、声音和音乐的魅力,才使之更具生命力。

笔者通过多年铁路行业专题片的创作实践,对如何创作出好的解说词深有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主次之分。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亦如此。但很多经典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难以忘记,比如大家熟知的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的开篇解说词: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你可能会联想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如果说是三级跳远的话,我们刚才从长江的入海的地方起跳,中间在三峡落了一脚,现在已经跳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了。长江,就是从这里起步,昂首高歌,飘逸豪放地奔向太平洋……

很显然,这里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词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如果没有解说词,也就不具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优美流畅的解说词,是专题片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话说长江》之所以家喻户晓,解说词功不可没。解说词和画面浑然一体,人的手和大自然的手和谐地握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的优美画卷。

电视专题片的画面和解说词缺一不可,在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光靠解说词。如果一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电视”媒体的特殊优势。对于不同的题材,创作者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灵活驾驭语言,使解说词和画面、音乐完美结合。

二.解说词的目的就是对电视画面进行补充和说明,使表达更加完整

电视语言和纯文字的创作不同,画面已经一目了然了,不需要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因此写解说词必须把画面时刻装在心里。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画面难于表达或者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只有依靠语言补充才能表达完整。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要具备准确性。要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必须把说明的东西交代清楚。再以《话说长江》的一段解说词为例:

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长江的支流洋洋洒洒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西和浙江。整个长江流域的面积多达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解说词对长江干、支流的具体情况说明准确无误,增强了作品的知识性和可信性。

三.解说词的目的还在于提炼和表现主题、营造意境,使观众受到感染和教育

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每一部电视专题片的創新,关键在于意境的创造,这也就使其成为电视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依靠画面和音乐还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就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在《话说长江》中,画面尽情展示了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的美丽,解说词更充满了想象:

长江美就美在她独特的自然气质,她有时温柔多姿,欢快跳跃,有时又汹涌澎湃,她的个性,就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结晶,也是历史文明和现实的完美体现……

显而易见,解说词能帮助观众完成综合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电视语言的使用有度就加深了这种意境。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经充分表达了思想内容,语言就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语言繁简适当,画面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音和画面相得益彰,互相补益。

四.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于画面

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式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汇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且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引领观众去欣赏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能够把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相互交融,把大自然与人生的各种画面相互交织,营造出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特定艺术空间。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手法是丰富多样的,无论是情景交融,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只有情感的真实与独特的表现,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解说词,从而创作出打动人心和具有生命力的专题片。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电视台)

篇5:电视专题片《民心之路》解说词

主持人:“权系民心,廉洁奉公”。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第三期《权系民心》栏目,这期节目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城市建设!近年来,我县围绕着“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功能定位,构建“一江、两岸、三区、四路、五桥、六园”的城市新格局,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建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山环水绕、显山露水”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市建设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今天,我们也请来了县建设局局长李殷毅作客演播厅。李局长,你好!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的城市是怎样的概貌?

(县建设局局长

李殷毅)

主持人: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城市的规划直接关系到我们城市的发展和未来,我们目前的城市规划都经过了哪些论证?(县建设局局长

李殷毅)

主持人:众所周知,城市规划首先要有土地的规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土资源局。

主持人:坐在我身边的这位就是县国土资源局的饶局长,饶局长你好!围绕着城市建设,我们国土资源局近些年在土地总体规上是怎么做的?(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饶八根)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城市土地经营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土地的买卖,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土地经营,其基本内容就是在坚持城市土地国有的前提下,在土地的收益、分配、处置、价格形成、调整等环节引入并运用市场机制,构筑一个健全完善的土地使用权市场。我们对土地是怎样做到“地尽其用”而又依法经营的?(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饶八根)

主持人:这几年我们查处过城市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吗?(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饶八根)

主持人:在很多人看来,土地交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现象,怎样来避免?

(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饶八根 谈措施及党风廉政建设)

主持人:其实啊,在去年,我们县就以“公开、公平、公正和廉洁、诚信、高效”为宗旨,按照统一进场、管办分离、规则引导、全程监管“的要求,建立了县招投标交易中心。把土地交易等都纳入了集中办理、统一监管、阳光操作,是这样吗?甘主任。

(县招投标交易中心

甘印泉)主持人:我们对建设工程项目交易、土地交易等怎样确保做到“阳光操作”?(县招投标交易中心

甘印泉)

主持人:好,让我们一起回到演播室。我这里有组数据是来自咱们建设部门的,2007年,县城共审查发放规划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1个,规划建设用地面积733978平方米,审批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8个,规划建筑面积630119平方米。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城市建设力度还是比较大,我们怎样来把好建设工程的审批发放关?(县建设局局长

李殷毅)主持人:如何把好建筑质量关?(县建设局局长

李殷毅)

主持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求建设部门干部职工有哪些“红线”不能踩?都做到了吗?

(县建设局局长

李殷毅)主持人(出现场):城市建设还有一关是一定要把的,那就是环保关。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在我身后的就是县环保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主持人:你好,崔局长,城市环保这几年来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县环保局局长:崔国华)

主持人:环保是造福于民,功在子孙后代的事业,环保事业的好坏也关系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品味。崔局长,如何把好城市环保关,做到利为民所谋?(县环保局局长:崔国华)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不少群众对江西力山化工有限公司、戈氏水泥建材有限公司的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你们知道吗?(县环保局局长:崔国华)

主持人:再回到演播室。其实我们的市民对我们的城市建设也有些寄语,李局长,要不要一起看一看?

(县建设局局长

李殷毅)(群众寄语:1、2、3)

主持人:听了市民们的良好祝愿,李局长,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讲?(县建设局局长

李殷毅)主持人: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一座城市建得好,还要管得好。创新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县于2006年正式成立了城市管理局,专门来管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两年多过去了,城市管得怎么样?让我们先来随机采访一些 市民。

(市民1

市民2

市民3)

主持人:坐在我身边的这位就是县城管局局长付国清,你好付局长!我想问的是,这几年我们城管局为加强城市管理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县城管局局长

付国清)

主持人:刚才,我们也听到一些市民的心声,我们的城市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县城管局局长

付国清)主持人:有对策吗?

(县城管局局长

付国清)

主持人:管理好城市,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市民工作生活得更舒适。人家都说:你们城管“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权力太大了,你怎么认为?

(县城管局局长

付国清)

主持人:城市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是:城市道路交通。先让我们随着摄像机镜头一起去看一看

日我们的记者在街上随机拍摄的一组镜头。

(短片)

主持人:从刚才的片子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城市交通总体上还是比较有序,但还存在着一些车辆乱停乱放,车辆随意停靠拉客的现象,让我们一起去专访一下交警和交通部门。叶大队长,你好!这两年我们交警部门一直在加强城市交通环境整冶,以确保城市交通畅通。是吗?(县交警大队大队长

叶郁青)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和谐平安的城市交通环境需要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人人参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县交警大队大队长

叶郁青)

主持人:我们电视台也接到过一些群众投诉,对咱们交警部门的执法颇有微词,有没有存在交警不作为或者是乱作为现象?(县交警大队大队长

叶郁青)

主持人:学生安全出行是广大家长一直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有没有专门的措施?

(县交警大队大队长

叶郁青)

主持人:观众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县交通局,坐在我身边的是县交通局 局长廖雄志,廖局长,你好!我们对于出租车和农村客运车辆在街上随意停靠拉客是怎么管的?

(县交通局局长:廖雄志)

主持人:摩托车交通规费征徼现在划到了我们这里,咱们交通部门有没有随意上路的现象?

(县交通局局长:廖雄志)

主持人:我们在一些路边店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车辆维修材料店店主把车辆维修作业场地直接放到了人行道上,弄得街面上脏不拉叽,影响了市容市貌。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县交通局局长:廖雄志)

主持人:物业管理也是我们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小区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胡局长,我们对物业管理行业是怎样管理的?

(县房管局局长:胡堂辉)

主持人:小区管理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大势所趋,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详规?

(县房管局局长:胡堂辉)

主持人:尽管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的城市框架在不断拉大,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仍在进一步加快,我们的城市品味也在不断提升,李局长,能和我们描绘一下我们未来的这座城市是怎样的一个样子吗?

(县建设局局长

上一篇:找春天小学二年级日记下一篇:中秋团圆对应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