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写作资料

2022-08-07

第一篇:电视解说词写作资料

电视解说词写作

一、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解说词是语言的一种,是一般文字说明的提炼和升华。记录片的画面为观众提供视觉感受,解说词为观众提供听觉感受,配合实物或图画的文字说明,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

根据节目的具体形态而定,可以做以画面为主,也可以做以声音为主。画面的局限性,画面有多义性,令解说词对画面的意义进行合适阐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现象的不足。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解说为观众解读画面提供一个顺利的渠道,使画面传递的信息更加准确明了。

(1)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

3、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深化画面主题的作用:借助解说特有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使他们由“熟知”变为“真知”,由表面走向深入,真正领悟作者的意图。

(1)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解说语言虽然没有形象性,但可以结合画面,通过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方式,充分调动观众的经验积累和表象记忆,唤起观众的形象感。

(2)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解说语言的粘连性、双关性,特别适宜营造一种承上启下的表述方式。使观众的注意力暂时由画面转移到解说上,通过解说的引导,顺利地把观众带入下一段画面之中。

(3)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电视画面尽管可以通过强调细节、展现过程、营造气氛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下直接表达感情。解说表达感情,一直是通过对感人的动情表述感染观众

(4)电视文稿不是看图说话,而是要从具体写到抽象。解说词就是能够从描述画面的细节人手,从眼前所见的事物说开去,一步步深化和升华细节,讲述与细节有关的方面,由此慢慢向外拓展,使观众的思绪不仅局限于接收原有信息,还能够从声像画面生发开去,联想到画面之外的更深含义。

①电视解说最重要的配合对象,无疑是电视画面。它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同画面的配合关系处理得当,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就能迎刃而解。电视解说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得时候用解说词。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没有必要非得用解说。

②电视画面难以再现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所以,在相关的空间画面上,我们可以通过解说,讲述过去时间在此空间发生过的事件。画面的空间造型,由于解说的回述,同样打上了过去的痕迹,振荡着历史的回响,使观众深切感受到当年情景的再现。在长江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言犹在耳,当年鏖战的场景也仿佛历历在目。在画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解说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③画面形象无法对尚未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所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未来场景。对脑海中的记忆表象和感知经验进行加工,组合成个人想象中的未来。但绝非未来情况的真实写照。再比如,假使有一天台湾分裂势力悍然宣布“台独”,我国政府必须诉诸武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台湾战役究竟是什么情况,绝非过去的军事演习可以比拟,也不像《突破重围》的电视剧那样,如同小孩子“过家家”般地小打小小闹。实际现代战争的激烈残酷场面,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无法想象,也是今天的现有的画面无法表现的。这里,配合现实画面的电视解说,就发挥了它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优势。它的概念性,虚拟性,不可描摹性,它与现实的距离感,以及引发调动观众联想的能力,大大地弥补了画面的不足,为电视反映生活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④电视画面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即便使用解说,也应该十分慎重。要注意对心理过程的具体交代及对心理环境的充分渲染营造铺垫。特别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避免对于主观的臆想。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诉,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剖析,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云来雾去》这部电视片中,通过适当的解说,把一位报考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农村青年,那种既自卑又自强,既认真又惶惑,明知无望又心存侥幸的复杂心理,表现得相当成功。在阳光卫视新版的《刘焕章》中,通过主人公生活的环境说,把主人公博大深沉,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展现得相当成功。

⑤电视画面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只有通过解说词在适当的时候提炼主题,概括主题,解释主题。较画面而言,解说词对这一类比较抽象的信息,表现起来要相对简单些。 ⑥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由于画面这样一个特点,创作者的意图和观众的接受程度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差距。仅仅依靠画面自身表现力的提高,很难缩小或填补这种差距。如电视片《万里海疆》中,多次出现一个身穿红肚兜的孩子在海边戏耍的画面;《沙与海》中那个欢蹦乱跳的女孩子从高高的沙岗上滑落的镜头,能引起观众多种的心理对应和不同的情感体验。有时,观众与评论家指出的画面含义,同编导的自我阐释大相径庭,常常令创作者大吃一惊。这就需要借助其他电视手段的不足,填补创作意图同观众理解之间的差距。解说语言在确定指示关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作为弥补画面欠缺的重要手段。所以,电视解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示关系,为其定向,为观众理解画面开通一条既定的渠道。解说为多释性的画面定向,分寸感的把握极其重要。既不能让观众费解困惑,茫然无序;也不能越俎代庖,生硬强迫。在这里,解说主要起到引领,点拨,启示的作用,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⑦画面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在环境相当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甚明显的情况下,由于解说词的参与作用而促进了了解。词语的联系传递到第一信号系统,唤起了与之有关的种种联系,因而补充了知觉的内容,使其更加丰富,使人的认识更趋完善。

⑧对于电视节目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叙述事件尽可能不要依赖解说,也不要依赖采访。

⑨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这种肤浅的联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应当给观众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以及画面有一定内在联系,但观众又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不去简单解释说明画面,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较深入的理解与感受,一方面准确传达了编导的创作意图,同时为观众的思维和联想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⑩一般情况下,解说的最后完成,应当在画面编成之后。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要与画面相吻合。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一个镜头那样,能形神兼备,纤毫毕现。解说语言的画面感,主要指它的画面感觉如何,对画面内涵的理解程度怎样,对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否准确体现。要通过解说语言强化观众对画面的感受,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决不要求解说去重复描绘形象。

二、电视解说词的开头和结尾的常用方法

开头不用故作高深文字,也不需要虚张声势的嚎头,在亲切自然的娓娓道来诉说之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把整部作品的主旨和对象开宗明义地介绍出来。

1)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很快接触到实质性的问题。

2)提出问题,形成悬念,这种方法能扣人心弦而引人入胜。

3)安排序幕,烘托气氛。它的作用是通过鲜明的形象,向观念表达和说明问题,发人深省。

4)引入新的理论、相近学术,令人耳目一新。

5)众人瞩目的政治方面“兴奋点”。

6)以人物、事物的命运引人入胜,表露心情,注重“情”的渲染。

7)利用景物拟人手法。

结尾是全片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有力,发人深省,或清音袅袅、余味无穷,或刚劲有力、鼓动激情。

1)前呼后应,回答问题。

2)概括总结,得出结论,这是常见的结尾方式

3)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新的问题,让观念回忆全片内容,从而寻求答案,或逐类旁推,得出新的回答。

4)哲理性较强的警句类结尾,令人耳目一新。

5)展示成果,催人奋发上进。

6)感染力极强的号召式结尾,激励人们去思考和行动。

7)以“诗言志”、“物言志”的形式。

三 电视画面有哪些主要的局限?

1、历史上发生的时间难以完整再现

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画面形象无法对尚未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画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形象、具体。对于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后即将出现的人或事,画面无法做出具体的呈现和描述。电视画面呈现的形象,只可能是既有的,已经存在的现实,不可能无中生有地拿出未来的幻象。

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无论画面本身具有怎样丰富的内涵,具有多少生动形象的表现能力,也难以表达那些抽象的意义和无形的概念。

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

6、无法全面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 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要求

四 电视解说词有哪些主要功能

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通过电视解说的补充,可以完成对报道事件基本事实的陈述,对画面传达不充分、不准确、不清楚的地方,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对画面无法传达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间接的信息,比较抽象的问题,利用解说,

给予充分的说明,借以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度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

(1)放大画面的信息量,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

(5)连接画面,顺利通过转场

(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解说词的开头:对于观众来说,一个电视节目开头和结尾的解说词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收视心理。能否引起观众的注意,开头的几句解说词显然承担者更加重要的任务。

1)选择整个节目的切入角度。解说传达信息,是从什么角度,利用什么细节、哪个故事、哪个人物展开报道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否新颖、独特,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是否能够带动后面的报道顺利进行?它是否具备足够的扩展领域?需要仔细的斟酌。

2)确定整个节目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节目的风格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解说词体现出来的,甚至节目的时代感都同解说使用的语言有关。最初的解说往往起到了“定调子”的作用,调子一旦确定,后面的解说就要按照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风格延续。

3)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感受或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解说的水平与言语技巧 如:在《北京运动服装一瞥》中,开头的画面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一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浮雕。解说是这样的---这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在艺术上,它是不朽的;在服装上,它是真实的。它告诉我们,那时候参加奥运会比赛是不穿衣服的。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的自然美,运动员们全涂满了橄榄油,身体在阳光下发出古铜色的光彩。通过浮雕自然引入运动服装的话题。解说的开头是全篇的基础,基础打好了,观众进入了状态,后面的展开也就顺利了,新颖,独特,自然,接近观众,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应当是对解说开头的共同要求。

解说词的结尾:结尾的解说,承担者节目是否能圆满收场的任务。如何通过最后的解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何避免片面,消除硬伤,少留缺憾,修补瑕疵,都是结尾的解说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结尾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作用。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的升华,使观众在过程和感觉中感到彻悟。这种点题,恰如其分。不明确说出,观众感到意犹未尽,不解气,不过瘾,甚至不明确;说得过头,又可能越俎代庖,给人以说教和画蛇添足的感觉。

2)引人思考,发人深思,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结尾的解说,把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使他们浮想联翩,久久难忘。

1)说出观众能够感受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又把握不定的意思。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

如:《中国冠军录---容国团》的结尾,则是明确的点题---在这历史的回声中,仿佛还在回响着容国团的呼喊,“人生能有几回搏”。没有这样的点题,观众会觉得积蓄的情感难以得到充分的抒发。

第二篇:电视解说词写作技巧谈

解说词是一种口头文学,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叙说,通过词语的渲染来影响受众。电视解说词是一种重要的电视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它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对电视节目中风光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否驾驭掌握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技巧,直接关系着电视节目的优劣成败。

一、明确定位,取长补短是发挥电视解说词优势的前提

严格说来,电视解说词的创作并不完全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更准确和科学的说法应当是一种“处理和安排”。“电视是多种艺术元素和表现技巧的集合体,就语言特性来说,电视解说词永远不是独立的艺术,它的生命与画面、音响等元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形成一种复合语言。”(1)在这种复合语言中,画面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解说词虽然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器官,但一定要立足于观众的视觉感受,它是对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观众可以通过解说词把画面感觉同听觉感受相衔接,对不断发生变化的画面进行必要的整合和重组,充分领略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这种引导,使观众顺利进入特定的画面情境和氛围之中,体会电视编辑的主题内涵。

纪录片《北京有群新桥人》的结尾部分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又是一个空气清新的早晨。赶早市的新桥人又上路了。这是一条不安份的山里人追赶时代节奏的路,一条将贫困封闭的山乡与富裕文明的都市从此接轨的路,一条充满阳光的路。无论今后这些新桥人留在北京也好,回家乡开拓新天地也好,也无论今后中国市场经济的风云如何变幻,相信我们这些新桥人,永远会是黎明即起的赶早市的人。”这段解说词中,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引导观众看画面——新桥人到底干什么引发了记者如此的感慨 ?二是吸引观众看画面——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同时将勇于走出封闭山区、站在市场经济前沿大胆实践的新桥人比作“永远是黎明即起的赶早市的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息息相连,相互映衬。解说词与画面不仅要“形合”,更要“神合”,使之成为水乳交融的内在统一体。实践证明,好的解说词可以进一步开拓电视画面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推动电视画面的视觉内涵更深刻地阐发出来。

同期声是指现场采访时被采访者所说的话,也包括被采访者和记者之间的现场交流。经过精心选择的同期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意图,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例如在一些反映红军长征的电视片中,由一些老红军讲述当时长征的经过,由于他们本人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又因为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事情,这种讲述本身就是活的历史,更容易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所以,借助同期声的表达是解说词构思必须要考虑的语言因素。

解说词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字,它的作用是在同画面语言、音乐语言与音响语言的结合中体现的。没有画面不能称其为电视新闻,没有同期声不能完整地再现新闻事件,没有解说词无法明确地表述记者的主观意图。正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赋予了电视片以灵魂。

二、深入采访、选定主题是写好电视解说词的关键

解说词是解说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才能将其如实地反映出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只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的解说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总裁弗莱德•法兰德雷说:“在你对事情有所了解之前,甚至在你发现情况之前,就开始准备你的案头工作。”一些编辑、记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现场采访时对事实材料的收集浮光掠影,以至于后期撰写解说词时感到“难产”,干巴巴连成篇都难,更何谈在更深一个层面上反映生活呢?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一篇好的解说词应该包含富有启迪意义的、深刻的主题思想。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部作品的存在本身并不能独立产生意义,其意义的实现需要受众通过阅读和欣赏使之具体化,最终实现作品的价值。(2) 电视解说词的撰写就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激发观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实现观众欣赏中的再创作。

三、 以人为本、情真意浓是电视解说词的生命力所在

解说词的写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用平实的语言,也可用文学的语言;可用散文形式,也可用韵文形式。许多被采访对象和单位都希望能通过一种片子,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反映他们的生命价值和沸腾的生活,进而树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独特的文化形象。只有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对想说明的事物感情真挚、关心专注,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力作,深深的打动观众的心灵,也才更符合新闻“三贴近”的要求。如体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展业绩的记录片《神箭壮歌》中曾这样描述:“那一时刻,再坚强的铮铮铁汉,也会泪眼迷离。有多少人在那一时刻醉倒在西昌,醉倒在酒泉,醉倒在祖国大地上,就像醉倒在母亲的怀中……当他们把群山大海般的难题化做排山倒海般的发射,很多人已经被岁月染白了双鬓,带走了年华,但时光却从未带走航天人的憧憬与理想……”作为观众,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些老航天人的潸然泪下,也仿佛体会到了奋进者的成功和喜悦。

解说词的写作技巧包涵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浓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一篇好的解说词应该节奏鲜明、感情饱满、文辞优美,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内蕴和张力,把握住全片的精、气、神。在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中有一段表现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昔日黄河戈壁中的艰难和沉重,奋斗和欢乐,此时此刻化作了一种激情。他们有理由欢呼蹦跳,他们有理由拥抱流泪。那冲上云霄,使世界重新估量我们民族的巨大的蘑菇云,包含着多少自豪和力量啊!”这激扬的文字让我们感到一种炽热的诗情,当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腾起的时候,作者胸中抑制不住的激情也在奔涌而出,这种诗化的语言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解说词也获得了独特的力量和血气。

四、 融会贯通、掌握辞采能够提高电视解说词的表达效果

运用修辞在电视解说词中可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信息交流中的施受双方而言,它可以帮助施者更好地表达自己,也可以帮助受者更全面地接受信息。解说词的创作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

1、比喻。比喻是利用人们常见的、熟悉的和容易理解的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和渲染,把事物表现得更鲜明、更通俗易懂。例如,《从宜宾到重庆》中,对重庆的房屋建筑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把楼房比作竹笋的话,那么这些鲜嫩的竹笋已在层层梯田上,东一排西一排地长了出来。相比之下,那些用竹片做的旧房,就像是落在竹笋边上的竹叶。在这层层梯田上,落叶早晚会被竹叶所代替……”这些比喻方法,不仅通俗地说明了重庆房屋建筑的变迁,而且揭示了哲理,浅显地说明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使表现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2、排比。3个或3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接连写出来或讲出来就构成排比。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解说文字的气势和长度,给人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例如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中有这样的解说:“看,高高举起的铁拳,听,发自肺腑的誓言。敬爱的周总理,您放心吧!革命事业后继有人。革命洪流,一浪高过一浪,谁也不能阻挡。”这样一气呵成的评说,给人一种强烈的宣泄感,更易激发感情,引起共鸣。又如在记录片《长江之歌》中有这样的一段排比句:“一双又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又一颗闪光的红心,那就是我,那就是你,那就是他,那就是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这样的解说词节奏鲜明,气势强劲,通俗简洁地表达了事物的内在联系。

3、对偶。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成双作对地结合在一起使用。对偶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之分,作用与排比相似,都是依赖外在句式的整齐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感,让听者在语流中更易组合接受。 如“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从这个对偶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偶工整醒目,音节和谐,对比鲜明,语句凝练,感染力和说服力都很强烈。

4、反复。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样的句子或词语一再重现,使观众对画面产生深层次的领悟。一般写作中往往会避免重复,否则会显得单调无味。但对于听觉,重复是加深印象的最佳选择。在电视节目中,配合着这种语言对听觉的反复冲击,人们对画面往往产生更深层的领悟。如画面上是沙漠中的驼队,“骆驼慢悠悠、慢悠悠地行进在沙海中;驼铃响在静悄悄、静悄悄的瀚海里”这种解说,就更能让人领略到那种宁静平和的意境。

另外,解说词的创作,还可以运用对比、引用、设问、反问、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需要注意的是,修辞在电视解说词中应该谨慎使用。在悉尼奥运会的解说评论中,白岩松在谈到我国的一位射击运动员获得冠军时说:“怪不得她会夺冠,原来她的生日是9月18号,„9•18‟„就要发‟嘛。”这就遭到了批评,因为这个谐音带有迷信的色彩了,而且9•18也是我们的国耻日,这让广大同胞在感情上不好接受。因此,我们还是要强调,不能以辞害意,修辞的选择也需适度,顺其自然。

当然电视解说词仍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的样式、类型和风格都还在发展中,正像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朱羽君所说:“电视的发展速度是超乎人类的准备的。……电视就像一列疾驶的火车,当我们驻足沉思时,它的身影已远远驶出我们的视野。”(3)但是,优秀的电视解说词仍然可以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等角度去挖掘提炼,使电视语言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大餐。 一篇优秀的电视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别有滋味,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并使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

解说词是一部优秀电视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明确定位、深入采访、融入真情、锤炼语言是写好电视解说词的重要步骤。解说词的创作者还要有对客观世界的真知灼见和对生活的敏感观察力,以及崇高的事业心和职业道德,并且勤于笔耕,善于在创作实践中摸索,进而领悟驾驭解说词的创作规律。

第三篇:掌握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 通过案例研读、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掌握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 第十二章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技巧请大家一起研读案例《西藏的诱惑》,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答案,并派代表发言。(阅读15分钟,讨论15分钟,发言10分钟)

1、该部片子的解说词之所以这么优雅,成为80年代的经典之作,跟该部片子解说词的修辞手法息息相关,根据你们语文课中所学的修辞手法,试问该部片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该部片子用以描绘细节的解说词有哪几处?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3、这部片子的解说词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提示:从开头、主体、结尾等角度展开阐述) 案例研读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1)变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 2)引导观众思路,引发观众联想。 3)创造一种意境。

1、作用

2、类型 1)明喻:主体出现在画面中,喻体出现在解说词中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2、类型 2)暗喻 通过镜头的对列形成,用一个形象的意义来说明另一个形象的意义,使镜头内部产生一种联系,从而造成观众的一种心理联想。 通过景别的变化形成。 解说词运用比喻手法和隐喻效果的画面相结合。 范例 广告片《Virgin》中用坐在年轻小伙子旁的死神画面交叉组接年轻小伙子幻想镜头,如做游艇、蹦极等,形成一种隐喻的效果:做Virgin航空公司的飞机非常安全,死神等的都不耐烦了,睡着了。乘客可以从死亡的边缘线挽回生命。 在《沙与海》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茫茫沙漠中只有两棵老沙枣树,一天父子俩去打沙枣,沙枣落在沙子里,父亲用手一颗颗把它们从沙

子里捡出来,茫茫的草原中只有两棵沙枣树和两个渺小的人。先是用一系列特写镜头如父亲捡沙枣的手的特写、脸部的特写、沙枣的特写等,把沙漠里生长东西不容易及人们对自然的赐予无比珍惜的内涵表现了出来,之后景别逐渐变大,镜头逐渐拉开,再加上音乐对情绪的渲染,使观众从这实录的生活场景中感到一种沉重的生活意味。辽阔的沙漠,渺小的人形,隐喻了人与自然的两元对立。手在沙子里捡沙枣的长长的镜头,象征了人们对生命的爱惜与渴望。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画面:山上的野草、草原上的骏马在吃草、茫茫大海 解说: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难以摆脱。对敢于追寻的艺术家来说,像大海诱惑江河。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二)对比

1、作用:由对某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联想到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突出和强调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事实、观念、情感等。

2、类型:解说词之间的对比;解说词和画面的对比;解说词和其他声音语言的对比等。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多少寺院荒废了,只剩下:一堆残砖,一块断瓦,一片鸟羽,一支鸦翎。 多少寺院又拔地而起,但只见:一派香火,一檐金瓦,一桌祭品,一队旗幡。 点评:通过对比突出了宗教伴随人类度过的漫长岁月。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三)反复

1、作用 1)放大或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意境、现象等。 2)给观众以不断的提醒,造成一种震撼的感觉。 3)形成一种节奏感和延伸感。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几句: 石头。石头。还是石头。西藏,是大山的王国,因此,到处都有石头的家族。 点评:通过反复突出了画家韩书

力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他看来,石头是有生命的,道出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眷恋。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2段: 只有在天尽头,你才能看到真正的大自然的壮举。当时的造山运动,一定是犹如英雄之崩倒,具有刚烈之美的力度。所以,这里的峻岭崇山,都展现着地球的张力。只有亲临其境,你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壮哉,地球第三极! 只有在天尽头,你才能真正看到一个伟大而刚强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就是在这种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息繁衍,历尽沧桑。经年累代,他们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与深沉的历史,他们的民族风采,焕发着独有的潇洒与俊健,意志如伟岸之高山,心怀如坦荡之莽野。

一、解说词的修辞手法

(四)排比

1、特点: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地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五)拟人 在自然科学类的电视片中多见,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枯燥的内容表达得更形象和生动有趣。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2段: 西藏的诱惑,是那大自然动人的诗章,是那第三女神的圣洁,是那高山林海的苍茫,是那世界屋脊的满目纯澄,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那一束奇光„„(排比) 西藏的诱惑,是那西藏风情真切的吟唱,是那历史的流云涌向天边,是那高山的骄子走向山梁,是那心中的信仰,这般坚贞,是那圣山神湖之间升腾的太阳,这般慈祥„„(排比)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一段: 浓郁的雪域人情啊,你所孕育的藏族文化,给人的艺术营养无比丰厚。

二、解说词与细节

(一)细节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揭示人物情感世界

3、升华节目的主题思想 在《西藏的诱惑》中有这样一个场面: 画面:画家韩书力

所画的朝圣者的像特写以及一步一个磕头的摇镜头 解说词:带着这种思考,韩书力像他自己所画的朝圣者一样,在那条朝圣的路上不断行进,不断祈求。 点评:通过解说词,对画面细节加以提升,突出主题思想。

二、解说词与细节

(二)如何利用解说词放大细节

1、选择那些最有特点的、最能表现作品主题的细节

2、对细节的放大要注意和整个片子的融合

3、对熟悉现象的陌生化处理,给观众意料之外的感觉

4、使画面中的内容所包含的隐态信息转化为显态信息。

二、解说词与细节

(三)细节类型

1、画面细节

2、解说细节

3、声画结合细节:画面上展示细节,解说词也进一步对这些细节展开叙述、议论或抒情等,声画完美结合,使细节的表现力更强。 通过摄像机镜头的运动、拍摄角度的选择等捕捉到的并展示在观众面前的具体、形象的人的行为、表情、动作及一些特殊的物件、特定的环境、情景等。 在表现过去已发生但没有形象资料的细节时,依靠解说词来向观众传递这些细节,画面上没有具体展示解说词中所表现的内容。

三、构思与布局

(一)构思

1、广义定义:指创作一部片子,从取材、立意、布局到表达的整个思维过程。

2、狭义定义:指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表述内容,以什么为线索,开头结尾、层次段落怎样安排、各视听表现元素如何运用等具体内容的思维过程。

三、构思与布局

(二)线索

1、时、空线索 把作品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时间的推移或者是空间的转换。如:《藏北人家》以时间为线索

2、人、物线索 串联作品内容、安排作品结构时,利用一个“人”或一件“物”为线索 如:《西藏的诱惑》以人为线索;《龙

脊》以物为线索,以广西瑶寨的民歌为线索。

三、构思与布局

(二)线索

3、感情线索 通过创作者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的感情变化线索组织安排材料,布局文章结构。

三、构思与布局

(三)布局

1、开头 1)开门见山式 2)由远及近式 3)背景介绍式 4)抒情式 6)悬念式 7)寓意式 8)议论式 5)描写式 范例 在《沙与海》的开头,在用字幕配合画面介绍了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姓名之后,便开始解说: 每天清晨,牧民刘泽远一家都要集中在这间屋子里喝早茶。 这是一户七口之家,他们居住在宁夏和内蒙交界的腾格里沙漠里。 刘泽远共有五个儿女。每天的早茶时间大约在清晨6点钟。早茶实际上就是早餐,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刘泽远要向全家人分派一天的工作。 „„ 范例 《北京运动服装一瞥》的开头: 这是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在艺术上,它是不朽的,在服装上,它是真实的。它告诉我们,那时候参加奥运会比赛是不穿衣服的。 在许多方面,现代奥运会不同于古代,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比赛,同时又好像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服装展览。 1984年是又一个奥运会年,北京不是举办奥运会的地点,但数不清的北京人纷纷穿起了运动服。 范例 《辽道背上读书声》的开头――该片讲述民办教师白凤桐默默无闻为山区教育奉献的故事。 龙泉关,古时候的边关。在龙泉关正西十几华里的地方有座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山顶上有个叫辽道背的村庄。据说是两百多年前,两户人家为躲避战乱逃上山顶,就此落户,一代代繁衍下来便有了今天这个山村。 在村子的北边有一座学校,小学有一个老师和两个学生。 范例 《西藏的诱惑》的开头: 歌曲《朝圣的路》 我向你走来,

捧着一颗真心,走向西藏的高天大地,走向苍凉与奔放。 我向你走来,捧着一路风尘,走向西藏的山魂水魄,走向神秘与辉煌。 令人神往的西藏啊,多少人向你走来――因为“西藏的诱惑”,因为那条绵延的雪域之路。 令人神往的西藏啊,多少人向你走来――因为“西藏的诱惑”,因为神奇的西藏之光„„ 范例 《老房子》的开头――电视系列片《江南》之四 小桥流水,一向为江南独有的景色。 黑瓦白墙,从来是江南鲜明的特征。 是的,先有了这些黑瓦白墙的鳞次栉比,才有了一座座宁静的院落,才有了一条条幽深的巷道。“小楼一夜听春雨“,这优美的诗句,像檐前的春雨一样,从久远的宋代,一直滴到了今天。 老房子不仅被写进了诗句,而且也曾被一 代代画家作为创作题材。在当代,画得最多的,吴冠中先生恐怕是最值得列数的一位了。 范例 《失落的文明??爱琴:亚特兰蒂斯的遗产》的开头: 地中海东部的黄昏。锡拉岛上的居民感觉到了某种极其可怕、极其恐怖、极其灾难性的东西,他们被迫准备放弃自己的家园。他们把葡萄酒、橄榄和小麦装进储藏罐――希望有一天能再回到这里,以便重新把它们取出来,他们仔细盖上每一个盖子。 但是他们把自己最珍贵的财产――黄金和珠宝首饰――都带在身上,急急忙忙往船上赶。这些人感觉到自己脚下的土地在颤抖。他们曾经有过地震的经历,但这次不仅仅只是地震。 这一年是1628年。然而这些人再也没能回来取他们的橄榄和葡萄酒。他们就这样进入了夜幕――逃进了海水之中――他们留下了一个神秘的传说,至今仍萦绕在我们心头。

第四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 第一节 电视新闻文字稿

写作要点

一、确保声画对位

画面与解说词共有两种对应关系。一为声画合一,即画面与解说词同步两种信息流合二为一。二为声画对位,即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质上,在表达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

二、补充画面不足,完整形象报道

画面形象、真实、生动,但却有不确定性,需要解说词予以补充,说明和诠释。

文字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另一要素。

三、准确

准确的第一个含义是不模棱两可,一是一,二是二。准确的第二个含义是分寸恰当,对一个事物、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动作的描绘、只能有一个最恰当的词。

四、口语化

电视新闻解说词是给人听的,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应从广播稿的写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1、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

2、把文言词改为白话,把书面语改为口语

3、少用长句子

五、忌拔高

六、对陌生词汇要解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对观众是陌生的,必须对此做出解释,从而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七、通俗

我们面对的广大观众教育文化水平平均只有中等教育水平,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力争使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都能理解。

八、忌媚俗

防止把社会流行的一些并不科学的词汇写入解说词。

九、巧用数字

数字具有巨大的说明力,但使用不当,也会使观众厌烦,并且会互相干扰。必须恰当选择,并活用数字。

第二节写好导语

导语是新闻最先和观众接触的部分,是新闻对观众的第一次撞击。导语写得是否精彩,是否吸引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新闻的成败。

导语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介绍13种。

第三节 锤炼标题

一、 标题的作用

1、 提示主题

2、 评价新闻

3、 引起兴趣

二、标题写作要点

1、鲜明、准确、简洁

2、将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3、尽可能多地纳入新闻五要索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

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在多数情况下画面和解说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进行解说词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画面的存在,不能让解说词“包打天下”。如果一篇电视解说词首尾完整,不需画面就能完全将作者的意图展示出来,这部电视片也就失去了电视这种特殊媒体的根本优势。

此外,语言风格与内容不贴切,或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张冠李戴也是大忌。创作者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还应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

对纯文字的创作,景物的描写、环境的交代是必要的,而对电视而言,画面已经一目了然,看图说话式的解说词只能是画蛇添足。因此在写解说词之前应该先把画面装在胸中。事实上什么类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画面,有可能拍摄到什么镜头,编导应该心中有数。如果画面已经提供了的信息,解说词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赘述了。解说词应该是画面的补充,它运行在画面的流动中,与画面同时构成审美对象作用于欣赏者。画面难于表达,表达不深的东西,如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的味觉嗅觉等感受,通过语言就得到更好地诠释。还有如人文地理渊源、常识背景等也非语言补充才能使作品表达完整。

作为对画面的必要说明,解说词还要具备准确性。即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信,不可以抒情代说明,务要把需说明的东西交待清楚。

三、解说词提炼和

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

电视纪实作品创作,最后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检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在作品中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因此,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了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重要思维方式。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这种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提炼主题,更直接地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作者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

显而易见,解说词帮助观众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的张力扩展,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值得创作者注意的是,在这里,配合画面的语言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也和人的理解力、情绪相联系,语言使用有度就可加深这种意境,反之就破坏这种联系。在这里语言的繁简得当很重要,有些场景画面已充分表达思想内容,此时语言应收缩,让位给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而不应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总之,语言繁简适当,配制合理,和谐有序,必能使声画相得益彰,大有补益。

四、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

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的确,精彩的解说词能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现作者的才华。同时,优美、有文采的解说词还能为后期的配乐、编辑等创作环节注入激情,创造更多艺术想象的空间,使作品更加完美。

由于画面已经向观众提供了一部分信息,解说词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成篇,它必须依附画面。如果把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单独拿出来看,它一定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思维一定是跳跃的。跟文学创作相比较,电视解说词应该更接近散文。它可以融会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多种表现技法,从而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来,并通过优美、凝练、和谐的语言来点染这一幅幅交织着情感与散文意境的画面。

编导们往往把具有生命体验与生命激情的情感和大自然或人生的各种画面交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能够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的有意味的艺术空间。电视解说词意境化的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也常常是多种手法的交错并行使用。但无论是情景交融,或是缘情放言,还是缘情叙事,“情”是首要的,情感的真实与独特表现才是电视解说词创作与意境营造的真正生命所在。

电视解说词写作

第一章 电视语言的合理运用

要了解电视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需首先了解电视语言的构成特点,了解电视语言特殊的语言环境,了解其他语言因素,如文字语言、画面语言同解说词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各表现手段、构成因素之间有机配合的问题。这种配合关系的处理,是合理运用电视语言,正确处理、安排解说词使用的关键。 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什么是电视语言?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电视语言的结构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只有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而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比如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主持、同期声、字幕,以及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细分起来,还有灯光照明、服装化妆、播音技巧、切换剪辑、编辑合成等。虽然,这些因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范畴,在不同场合下使用的配置不尽相同,但都是电视语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而这些不同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在电视语言中的合作,不是简单的相加和拼凑,而是多声部的合唱或重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表现任务。它们的组合方式与配比,不是任意的无序的,而是艺术的巧妙的协调配合。每一种因素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以其他相关手段的出现和存在作为前提,作为基础的。

电视语言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构成因素在使用的时候,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因此,电视中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节目中使用时,不是自己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的。它必须受到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外在语言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受到其他手段和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电视手段的使用,起码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1.单一手段自身表现力的限制。何一种电视手段,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性,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用独特的形式来反映生活。每种手段都有特殊的作用和魅力,有自己擅长表现和发挥的生活领域;也必然有自己不擅长表现、或难以涉足的领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在使用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自身表现力的制约。

比如,无声的电视画面,善于再现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可视感的内容。但无声画面就不擅长反映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难以表现那些想象性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现实生活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与之相反,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要反映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无论怎样搜索枯肠,它这方面的表现力远远无法和画面相比。再比如,音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在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方面有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音乐无法传达具体的信息。长于此,必然短于彼,没有包打天下的万能手段。所以电视节目中选择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是: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长项,让其他手段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

2.电视语言整体结构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任何一种表现手段,在电视节目中怎样用?用多少?用在什么地方?都不是任由各个操作人员随意挥洒的。必须受到电视节目的统一构思和电视语言立体结构的制约。它在整个节目中所占的分量比重,所起作用的大小,都需要在整体的结构中合理安排。

首先,它要受节目总体风格和形态的制约,不能离开作品的基本风格样式,从事任何一种手段的创作,自鸣得意、自说自话是行不通的。对解说词写作来说,自己认为妙笔生花的锦绣文字,如果背离了节目的总体风格,必须根据总体要求重新修改协调。比如,作品整体风格要求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豪迈风格,解说词就不能写成小桥流水,娓娓诉说的婉约风格。特别严肃庄重的题材,解说就不宜写得过于轻灵、调侃。

同时,在使用任何一种手段进行创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它同周围其他手段的协调关系。因为在电视语言中,各种手段往往在同一时间内"共时态"的同时呈现,并发挥作用。比如,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现场同期声可能同时出现。而其他手段的位置、作用、节奏、风格、长度,都对你准备使用的手段产生影响。所以,电视手段的使用,是一个相互适应、调整、照顾、妥协的过程。既彼此策应,又相互制约。 3.编导个人创作个性的制约

电视节目的创作尽管分工细致,涉及的部门手段很多,是一项多兵种的联合作战,但编导是其中的"灵魂",是指挥者、决策者和协调人。每一个成熟的编导,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风格追求。由于各个编导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对各种电视手段的认识、运用、把握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擅长或偏爱某种表现手段,有的则擅长使用另外的表现手段。尽管编导也要做必需的妥协和调整,但情有独钟现象不可避免。这也是编导追求个人风格,保持创作个性的表现,无可厚非。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和制约着每一电视手段使用和处理。

比如,一个摄影师出身的编导,他可能更注意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完全、光线的运用,强调画面的张力和表现力。对于提高画面表现力的手段的运用就比较充分,比较得当。而相对可能不大重视文字解说的作用,使解说手段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压抑。而一个原先搞文字出身的编导,对画面手段的认识运用就不是那么自如,那么得心应手,他可能就会充分发挥文字解说的魅力,画面的表现力相对削弱。一个音乐素养很高的编导,就会把音乐手段的作用尽量发挥,运用得充分得当。而对那些音乐素养较差,或对音乐不感兴趣的编导,在他的节目中可能根本不用音乐,或者用了也不一定恰当。

以上情况并不绝对,每个编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会不断调整。但编导创作个性对手段使用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一题材,放在不同的编导手中,各种手段的使用情况会有明显的不同。

4.制作经费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电视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高科技、高投入的制作。电视手段的使用,必然受到节目经费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包括操作人员的水平)。由于这些限制,该使用的手段无法使用,该充分使用的地方捉襟见肘,难以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几乎每一个节目组都会遇到。所以,我们在考虑手段使用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不能盲目求全。要立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各种电视手段的作用。有人提出,解说词是一种低成本投入,也不需要高科技手段,似乎不受这方面的制约。其实未必。比如对一些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题材,一般人难以担此重任,必须请高手出山担纲。再如合适的播音员,高水平的录音师,都存在水平的差异,甚至悬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智力和能力这些所谓的"软件",也需要投资。手段的使用也相应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迄今为止的考古学发现告诉我们,在原始人类那里,人类思维是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原始时代留下的大量岩洞壁画和图形,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更主要是人类思维过程和信息传递的记录,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录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劳动工具的进化,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文字逐渐成为人类传递信息、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

从绘图达意、举火传讯、结绳纪事、史诗传唱,到文字印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一直到今天的电脑网络,人类的信息传递不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到影视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文化载体主要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尽管图画、音乐也有一定的记录传达功能,但由于其信息表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仍然只能作为文字的附庸。而影视语言的发明与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另一种语言--视听结合的语言模式,它已经涉及人类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文化的另一有效载体,并足以同文字抗衡或并驾齐驱。对于人类文化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甚至对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电视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现代科技与大工业发展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符号系统,为信息传播和艺术反映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效成分和可利用的手段,不断丰富完善了它的语言构成,掌握了这一技术手段所拥有的富有表现力的特殊语言--电视语言。

电视语言用声音和画面造型,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显示了电视语言反映生活传递信息的综合优势。比起其他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等,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它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全方位的,甚至是最大程度的模拟和复制。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它的传播对象,这方面报纸广播无法比拟。它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手段,把各种艺术形式任意切割、变形、嫁接,或重新组合。也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的交叉换位、基因转移、移花接木,创造一种崭新的表现阐述方式。它借用了一切可以借用的手段,融会了一切能够融会的因素,有突破了原有形式和手段的局限。它可以迅速方便地向接受者提供现实世界真实状态,艺术世界的广阔天地。其传播的方式、范围、速度和效果是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

语言作为交际手段和传播工具,都有自己的结构形式和语法规则。电视语言的构成形式和语法规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对电视语言的功能、意义、节奏、色彩、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比如节奏较慢的画面,可以通过音乐音响或解说的处理,加快整个电视语言的节奏;十分平静的画面,可以通过音效处理表达极其烦躁的语言效果;平淡无奇的画面,可以通过解说配合变得情趣盎然。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其他手段的点金之石或点睛之笔。电视的优势就在于手段众多,配合默契,相互呼应。 1.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所在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在于:

(1)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是空前的。

(2)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3)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4)语言的综合优势,使它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由于电视语言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电视所拥有的潜力必将得到更深入的发掘,电视语言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发挥电视拥有的优势,一定要避免不同部门的创作者,不同手段的使用者各行其是。不能只照顾和考虑自身手段作用的发挥,而与其他手段格格不入。所以,电视创作过程中的协调、适应、修改是非常必要的。决不能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一味固守己见。我们之所以强调电视解说词创作不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而是一种处理和安排,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写作技巧是必要的。文字处理能力越强,解说词使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但解说词创作的关键,是把这种手段用恰当的处理,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不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完成表现主题、传达信息的任务,并且能够避免自身的局限,通过和其他手段的配合,消除弥补各自的劣势,形成整体的综合的优势。在处理安排时对自身形态的切磋磨合,就是为了调整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关系。

比如,电视解说主要作用于观众的听觉,不像报刊书籍的文章是供人看的,而是给人听的。听觉接受与视觉阅读在文字处理上有明显的不同。它必须适合念,适合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语法结构。同时,还必需考虑播音和录音的需要,甚至播音员的个人语速与播音风格。

一种因素语言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用多少?什么时候进入画面,什么时候跳出画面?能否同其他手段配合适当?哪些地方应该调整?合成之后的之后综合效果究竟怎么样?都要反复琢磨。要知道哪一部分信息需要解说传达,先看画面反映到什么程度,需要在哪些画面上配解说;画面的长度和形象是否适合加这样的解说;在画面的什么时机进入;整体节奏是否受影响;是否需要音乐衬托;哪些信息要上字幕;可能通过怎样的组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些因素都要一一考虑周全。 2.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如下:

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 二是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第三节 语言环境的影响与营造 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优势,合理使用电视语言的每一种要素,就必需对电视语言所处的特殊语言环境有充分的了解。

语言环境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语言使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符号有着不同的文化理解。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所以,受众的背景和接受的环境对语言符号的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不同时期、不同流行趋势、不同社会热点的影响下,对语言符号的理解都会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比如"发财致富"、"老板"在某个时期是贬义,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可能成了褒义词或敬辞。这是语言环境研究中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将在节目策划构思一节做重点讲解,这里不做深入讨论。 2.外部语言环境构成的立体交叉式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出现,任何一种语言符号的使用,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周围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其他符号成分,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环境关系,对任何单一的语言符号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功能、意义、色彩和情感。也只有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语言符号的准确意义和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这是语言符号所面临的具体外部环境。

(1)电视语言具体的外部环境。

大家知道,文字语言所处的语言环境是一种线性水平关系。某一个文字符号--字或词,虽然都有基本的内涵,但由于其多义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本身都不表示和传达准确的意义。只有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能确定下来。离开了语言环境,任何孤立出现的单一符号,都无法确定它的意义。

比如,同样一个"黄"字,在以下三中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

a. 山上的树叶黄了。

b. 这本书有些情节真黄!

c. 她出国的事儿黄了。

"黄"在第一句中表示一种颜色;第二句中表示色情淫秽;第三句则表示告吹的意思。

有人说,这些单音节的字意思不容易确定,而双音节的词比较确定,不见得。比如"伤风"一词,你能说它是什么意思吗?有人说,这就是"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意思嘛,不一定。如果外部语言环境改变了呢?比如在"破伤风"或"伤风败俗"中,就和"感冒"没有关系了。

文字语言是线性水平结构,语言符号是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出现,线性展示的。任何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必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在其前后的符号完全就位之后,才能确定下来。前后的符号不就位,或词序排列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符号的意义。

画面的镜头语言也是如此,一个镜头以不同镜头的前后组接,镜头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顺序,往往使同一镜头呈现完全不同的意义指向。比如一个面无表情的人,在他前面分别接上"刚领了工资","刚受到领导的训斥","刚抽到了大奖"三个不同镜头,这个镜头的意义随之改变。如果在这个镜头后面分别接上"少女"、"棺材"、"鲜花"的镜头,镜头意义也随着发生变化。这就是最基本的所谓"蒙太奇"关系,又称"库里肖夫效应"。据说,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经典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蒙太奇剪辑"敖德萨阶梯",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每一个镜头都表现了反对沙皇镇压工人,像牛羊一样杀戮工人的革命的进步的意义。但美国有人把这部影片拿到美国去重新剪辑,没有增加任何镜头,只是改变了镜头之间的组接顺序,竟把这部影片剪成了一部反动的影片。当然,每一个单一镜头的意义也就完全不同了。

在一般情况下,文字语言是历史性的,顺序展示语言的各个成分和要素;而画面语言是共时性的,同一时间展示各个要素。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另外要素的存在而确定的,因此,意义始终是连接和分开符号的结果。比如一个词汇和镜头是一个简单思想的再现,它们在整个语言结构中的作用意义,基本取决于它在周围词汇和镜头中所占的位置。因此,同一符号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色彩。

(2)电视语言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

而电视语言面对的语言环境远比单纯文字和画面要复杂得多。任何一个电视语言的要素,面对的是一个立体的、相互交叉作用的语言环境。比如解说词使用的一个词汇或画面使用的某一镜头,与它同时出现并发挥作用的,还有电视语言的其他要素,比如音乐、字幕、同期声等。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解说,在不同的音乐背景下,或配以不同的字幕,会呈现迥然不同的意义和色彩。任何一种语言成分的作用地位,基本取决于当时各种因素的配比组合方式。譬如,同一段画面,为它配上欢快的音乐或忧伤的音乐,急促的音乐或舒缓的音乐,其色彩效果会产生明显差异。如果再为它打上一段意见截然相反的字幕呢?所以,首先必需考虑同时出现的当时语言各种要素的相互影响。

另外,在一种要素出现的前后,还有多种要素出现并产生相互交叉的影响。电视语言的构成意义段落,不只是镜头与镜头、解说与解说、音乐与音乐这样简单的线性水平连接。解说可能连接的是画面,与前后画面共同构成意义段落。也可能连接的是音乐或同期声,与它们构成一定的意义段落。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解说,"这个人""这样的场面"。同前面的解说毫无关系,它接的是前面的画面镜头形象。也会听到这样的解说,"奥妙究竟在哪里呢?请注意……"后面的解说也不用承接,而是用画面镜头衔接。而"这首歌""这段话"之类的解说可能直接承接的是前面的同期声。电视语言每一要素并不都是只同自身的同一手段构成意义关系,它们可能同前后的其他手段组成意义段落。把各种手段拆开来看,可能是片断的、零碎的、不完整的,只有把各种手段组合起来,它们的意义才能完整呈现出来。

在电视语言中,各语言要素前后其他手段的立体交叉影响,这种特殊的外部语言环境,是我们学习电视解说词必须特别注意的课题。而且,这种影响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应当是主动的营造。每种因素都以其他因素的存在为前提,互为依托,互相呼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正体现了电视语言综合优势和特殊魅力,大大丰富和提高了电视语言的表现力。所以,划地为牢,单就解说词自身来学习研究解说词的方法,是永远"难解其中味"的。 3.内部语言环境构成的库存选择关系

任何语言成分和语言符号的使用,都经过一定的比较选择,都有自己深厚的背景,有大量同类或相近的符号库存。语言符号的意义,对它的选择是否准确,往往不是由它自身,而是由其库存部分决定的。语言符号与其库存部分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环境。这是一种语言符号的内在环境。

合理使用电视语言,必需对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作深入细致地分析。 (1)被选择使用的语言符号同其库存部分的关系。

任何一个语言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不管是解说词的词汇,还是画面镜头,在它们的背后,都有大量的备用库存的符号可供选择。在它们所在的位置上,有许多功能相近、意义相近的符号可以替代它们。是可能出现,但没有出现的部分。

我们在完成节目中使用的符号都是有限的。一个符号被选择出来使用,被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和环境中,对它的选择安排是否准确,是否合适,不是由它自身的意义所能确定的。而是要由它背后的库存部分,那些可以出现而暂时没有出现的相关符号决定的。

对于词汇的选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我国古代吟诗填词讲究"练字"的功夫。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身轻一鸟过"的"过"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选择,都是传颂千古的佳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则境界全出。原因何在?因为在"闹"字的位置上,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库存词汇,如"春意好""春意浓"等,比较下来,这些潜在的部分稍嫌韵味不足。但"闹"字的价值正是通过同它们的比较来确定的。

比较相关符号,有助于确定这个符号价值意义,确定使用的机会场合是否得当。相关符号必然在使用的符号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一个符号的色彩、节奏、位置,如快慢、明暗、浓淡、褒贬、前后、平仄等细微差别,都是由库存的对方决定的。在这里,出现与未出现的、使用与未使用的,其实都表现在一个符号内。使用的符号同未使用的库存符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从同一库存中经过比较,选择出来的。它的准确意义,依赖与库存部分的比较。在选择使用语言成分的时候,我们必需注意语言因素内在环境的影响。 (2)各种电视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

画面镜头的选择编辑更是如此。我们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总要拍摄大量的素材,要有一定的片比。有些专题片的片比高达几百比一,即平均几百分钟的素材剪出一分钟的完成片。电视剧一个镜头,一条通过的极少,一般要拍几条,十几条,甚至几十条,最终的完成片里,只能用其中的一条。那些不曾使用的部分,就作为使用部分的库存,决定它是否准确。在最终完成的节目中,出现的镜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素材作为库存部分并不出现在节目中。然而,出现的镜头被挑选出来使用,其准确意义和使用价值,是由未出现的库存部分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库存部分越多,选择的准确程度越高。千里挑一,总比二者必选其一,成功的概率要大。当然,无节制地滥拍素材同样也不可取。库存过多也容易挑花了眼。关键还要有选择的眼光。

同一形象镜头的选用有景深、景别的不同,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采访一个人物,用什么景别?用中、近景,还是用特写?如果用大特写,采访对象两片厚厚的嘴唇在屏幕上蠕动,其表达的感情色彩就会发生变化。什么时候插入反打镜头,什么时候用全景镜头过渡,都要认真比较选择。还有,不同的运动摄影方式,推、拉、摇、移、跟,加之色调的冷暖、光线的强弱、角度的俯仰,甚至机位的摆放,每一种镜头因素,都有相当多的库存可供选择,这些因素构成电视语言共时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千万不可忽视。

比如,在《半个世纪的爱》中,有一段表现末代皇帝溥仪的妹妹金蕊秀夫妇婚姻生活的段落,其中谈到"一切都过去了,如过眼烟云。在她们家里,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如果画面只盯在茶几上,表现就不准确。这时,必须把镜头拉开来,交代空间环境,交代茶几和现代家具的比较,才能说明"只有这张小小的茶几是她们过去生活的唯一见证",镜头没有拉开,就难以表现这种环境中的比较关系。

一个镜头的选择使用或更换,必然引起其他镜头的相应变化,影响电视语言的整体结构。任何镜头的使用,一定要能说出使用的道理来,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这个镜头和电视其他手段是否协调?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位置上?都要反复推敲。毫无道理的乱用,显然是缺乏比较选择。电视语言的环境因素相当复杂,但十分重要。这是制作电视节目,使用语言要素时必需考虑的问题,是合理使用电视语言必需掌握的知识。许多人会做节目,只知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了解这方面的道理,就可以实现由不自觉到自觉的飞跃

第五篇: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发表时间:2011-4-1 16:05:52访问次数:2

32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补充和印证的。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的词句,这就使人很费解了。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

可忽略。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

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

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词的。现在,有些电视记者采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采访,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更有甚者,干脆将报刊上发表过的拿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

的电视节目又怎能赢得观众呢?

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作品的。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

二、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致地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也定会打动观众的心。相反,同样是在个电视专题节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打动你的心或引起你的兴趣的地方,你肯定不出打动观众心的解说词。只有你对采访对象、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或你想说明的事物感情真挚

趣十足、关心专注,这样你写出来的解说词才会感染观众。

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是写好解说词的根本

有人说,前期采访我也很认真,坐下来开始写解说词我也很投入,可写出来的解说词就是打动人。我想主要原因那就是文字功底欠缺了。头脑里没东西,肯定倒不出“货”来。如果知广、文字能力强,那语言的组合就会很顺畅,文字的表述就如同源涌般溢出。因此,要写好一说词,必须有文学“细胞”,善于用文字语言表述、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现在的电视专解说词很少讲究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而更多的是些公式化、简单化、不生动、干巴巴的文字或一些数据排序充斥整篇文章。有的就是一篇工作报告或总结报表,就连播音员配音时读起这

解说词来都感受乏味得很。这样的专题节目若受看才怪呢?

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细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

唤起遐想、回味无穷。

深入采访、融入真情、文字功夫是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重要三步。对电视记者而言,

只注重图像、画面,而忽略了在文字上的要求,写好解说词不仅是应当的,而且也是必须的。这样,你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更受观众欢迎。优秀的选题、高质量的画面加之优美的解说词,这

电视节目就如同配上了绿叶的红花能不受人喜爱吗

编专题片的套路

要了解对方要做什么宣传,最好是要对方先拿个方案出来

1、沟通,由客户提供尽可能详细的各种资料,以利于我们了解客户;

2、了解客户的基本要求;

3、我们撰写专题大纲,简单从我们的角度结合客户情况,说明专题由基本几部分构成,

分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表现(有专人撰写);

4、和客户共同探讨修改提纲,认可后签定合同,收50%的预付款;

5、根据提纲出脚本(专人撰写);

6、脚本一般经过3到4次修改,客户认可签字后,我们出拍摄计划和要求;

7、待客户都安排好后,我们开始拍摄,下来的步骤大家都应该知道的标准的做法是先撰

再写电视脚本,拍摄,编图像,配音,配乐,上字幕。

现在的偷懒做法是:先有大纲,开始拍摄,再写稿,配音,编图像,上字幕。

图像编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图像要完整,要有起幅和落幅,以摇镜头为例,摇之前和之后要有1-2秒的静止。

2、节奏要一致,每一个镜头在时间线上的长度要基本一致,要长都长,要短都短,推拉

等运动镜头,长度按起幅或落幅计算,中间不算。

3、运动镜头和静止镜头间隔使用,相同方式的动镜头不要相接,比如一个推镜头之后再个推镜头,除非你有特别用处,一般不这么用,看着不舒服,中间隔一个静止的或摇,再接推服一点。如果动动相接又没有起幅落幅,一定要加长于1秒的特技软过渡。学院派的风格是尽

静止镜头,少用推拉摇,大量的用精心构图的静止拍摄,用分切代替推拉摇。

4、不要空间跳跃混乱。我们写稿子的人,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一段里内容,牵涉到的和图像,一会在东一会在西,而图像编辑千万别乱跟着跑,不要刚才在室内,现在室外,下一

头又回到刚才相同的一个室内,

应该是室内的用完了再到室外,不要与配音100%对位。电视本来就是边搞边象的,用不

图像一定要舍,缺少的一定要去补。

上面所谓的套路,是本人总结的,是不传之秘籍,靠着他,本人还拿过全国新闻奖。

考虑领导的主要意图选择或拍摄素材,并根据需要分成几块将素材一般剪裁堆放,并且选些装饰镜头放在一边,以便在素材不够或要渲染气氛时使用.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将素材排列起来时基本能看到专题片的主题,可以请有关人员或自己写解说词调整解说词长度,并录音.配音

片段长度,加效果和音乐.专题片主体即告形成.做片头片尾专题片即告完成

1.用学校全景及功能室运动场表现学校设施

2.用学校活动表现办学理念

3.用大型评估、领导参观、奖杯奖牌表现成绩

4.用花草以及校园景点表现校园环境

5、用师生中的帅哥靓妹的刻苦攻读、赛场拼搏、相互关怀表现人文精神

6、注意各部分的界定

还有,把期望、远景展望用象征手法夸大、加重一些

1、先根据你的拍摄内容,介绍重点把片子的主线想清楚,据此写出解说词及拍摄脚本

2、根据解说词及拍摄脚本去拍摄所需的镜头,必要时可穿插讲解员的同期声并出画,同个配音比较有感情的来配好解说词,切忌不要找讲新闻的来配音,硬梆梆,一点感情能没有,

历史题材的专题片配音一定要有感情。

3、根据解说词来串画面,并辅以比较抒缓的中国古乐做背景音乐。

把文稿拿来!让配音员按照你想要的速度播音,速度是根据专题的长度来决定的~记得让

每句播完之后停一下以便于你在编辑的时候调整画面!

然后就简单了~根据文稿的播音配画面!记得把领导按大小排列~重要的多出来几次!千万

小领导放在大领导前面出来~重复出现在后面没关系!但是第一次出来要按大小排~

1.写文案:自己或找人写一个关于你的产品的宣传稿,基本上也就是八股文之类,这个老拿手。按照专题时间长度,比如5分钟、10分钟、20分钟等等以及解说的语速来确定文字字

你自己可以心中想象的速度默念一分钟的文稿,计算有多少字。

2.写分镜头脚本:其实也简单,想象一下,某些语句用什么画面,比如“您想发财吗?”一句话,背景画面就用你的熊掌数一大堆钞票的镜头,等等,我把这些写成表格,编号。

3.录音:找播音员把你的文稿朗读,用你的电脑录音即可,然后剪辑一下。我是用Prem

来剪辑声音的,把不好的部分剪掉,最好合成一段完整的声音。

4.拍摄:根据镜头组织素材,或拍摄,或找现成的动画、图片素材。我拍摄的时候,把现置好,在一块板上写上镜头号,把DV机摆好,想拍电影一样,把号板放在镜头前,开拍,把

移走,完毕停机。诸如此类继续拍好其他镜头。

5.剪辑:把DV信号采集,推荐用sclive或我介绍的windv分镜头采集,直接调入Premi按照镜头号排好顺序,把播音的解说调入,按照解说的内容、节奏,把相对应得分镜头对准文

容配音,做好后,配以适当的音乐,一个完整的专题就完成了。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下一篇:第三方物流模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