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2024-04-20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通用14篇)

篇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篇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及文本解析

3、小学生作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及赏析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导学案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导学案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意思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师导学案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

篇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读分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 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故而叫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 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 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 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人们在这一天, 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 (今山西) 作者的家乡蒲州。又是一年菊花黄, 诗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 看到周围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出游赏景、佩戴茱萸登高远眺、饮酒祈福, 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境遇, “独在异乡为异客”便脱口而出。一个“独”字涵盖了“孤独、唯一、只有”这些意思。写诗的人最忌讳一句中用相同的字, 王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但这句诗中赫然出现的两个“异”字, 我们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重复和累赘。“异乡”是相对于诗人宦游的背景而言, “异客”是相对于诗人客居的这片土地而言。表达的无非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游子思乡之情。那么, 游子的思乡情什么时候最迫切最强烈呢?是在繁杂琐碎的公务之余?是在羁旅匆忙的劳顿中?还是在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时?不, 这些都不是, 诗人告诉我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古代的佳节, 公务人员也是放假的, 这就有了思乡的闲暇, 同僚、朋友都热热闹闹回家团聚了, 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咀嚼思乡的苦味。“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 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人重阳节有佩插茱萸的风俗。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遥想着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故乡, 家族里的兄弟们应该是成群结伴、佩戴茱萸、登高饮酒欢聚佳节了吧, 欢乐的盛宴唯独缺少我一人, 越想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写的是自己思乡, 却又笔锋一转, 写兄弟思念自己, 还设想出一个动人情节, 就此更凸显了自己的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 用字精确, 使意思转深, 因此成了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对常见的游子思乡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升华。每逢佳节,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是最孤独、最寂寞、最难过的, 如果说平时尚有朋友可以互诉衷肠, 那么在众人欢乐我独愁的节日里, 游子们内心的郁闷, 又能向谁诉说呢?只好加倍地、更加刻骨铭心地思念故乡和亲人了。王维巧妙地捕捉了在“佳节”的背景下与“独”、“异”、“一”的对比映衬, 构成独到的意境, 使得这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句, 在普天下游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以为确定古诗教学目标宜从文字、想象力、情感三个角度去思考。这首诗中的用字, 就很有讲头。教学中, 选择几个关键字讲透彻, 传授好方法, 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如此反复练习, 学生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这样, 提升的就不只是鉴赏古诗的能力, 而是语文综合水平。

【片段设计】

一、举例示范

1.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找一找这句诗的特别之处。

2. 这句诗里用了两个“异”字。

通常, 在写诗的时候, 诗人会比较忌讳用相同的字。但一旦用了, 就必定会有特殊的效果。

3. 解释“异乡”、“异客”。

异乡:当时作者在外地做官。对故乡而言, 外地便是异乡了。

异客:对外地而言, 作者是客居在那里的异乡人。

4. 用了两个“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先不着急找答案。请看“独”这个字。

请学生朗读诗句。

交流“独”的意思。 (孤独、孤单)

5. 把“独”和两个“异”放在一句诗中, 你感受到什么?

先朗读比较句子再说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

身在他乡为异客

(使用两个“异”字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6. 小结:

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对他乡的距离感, 写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如果只用一个“异”, 读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但用了两个“异”后, 从音律和意思上都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真切强烈。所以, 通过研究关键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尝试运用

1.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每逢 倍)

2. 请使用刚才学的辨析字义的方法, 先解释字义, 再分析它们的含义、作用。 (这两个字词较容易理解, 教学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 以成功体验所学方法。)

3. 小结:“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4. 带着理解到的意思, 朗读诗句。

三、迁移巩固

1. 出示第三、第四句诗,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遥知少一人)

2. 作者想念故乡的亲人, 想着想着, 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兄弟们登高眺望的情景。请同学们结合诗句以及有关“登高”、“茱萸”的注释来设想, 故乡的亲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3. 邀请学生交流想象出来的兄弟登高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说清楚兄弟们发现“少一人”时的情形。

提示:怎么发现少一人的?发现之后会说些什么?

(这个环节变辨析说明词义为将辨析出来的词义整合到情景的想象表达中, 从而既巩固了已学的方法, 又使教学层次有了递进。)

4. 明明要表达自己思乡, 可写的却是想象兄弟们在思念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想象表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巧妙。)

【知识链接】

篇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2.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和学习古诗的方法。

3.拓展积累另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2.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见思生情,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佳节”是什么意思?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个佳节。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思”,在字典中有四种意思:想,考虑,动脑筋;想念,挂念;想法;姓。同学们认为“思”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话出现在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里面。(出示古诗)

4.引导学生读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和“思”是近义词,思念是悠长的,所以“忆”要读得长一些,低沉一些。齐读课题。

5.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课件出示王维简介)

二、读顺诗文,体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歷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把诗读通顺。

2.谁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把这一课的生字读准了?

3.老师也想读一遍,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怎样读的,听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能不能学着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自己练练。

4.谁再来读,这次不光要把字音读准了,还要读出节奏。

5.我读古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6.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入到诗中了,特别是“倍思亲”三个字,悠长而深沉。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走进作者,读出诗韵

1.同学们,古诗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后面的注释,一行一行地读,看看自己的脑海中能出现哪些画面。大家可以就近交流。

2.诗人思念谁?他怎样思念呢?(理解“倍思亲”中“倍”就是加倍的意思)平时想不想,什么时候加倍想?“倍”,是诗人情感的浓缩,所以要读得重一点,长一点。老师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读“倍思亲”。男女生重复读。

3.为什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引导学生理解“独在异乡为

异客”。

(1)学生理解“独”、“异”、“异客”。指导书写“异”。

(2)王维15岁那年就远离家乡到长安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有看见亲人的音容笑貌,没有听见亲人的朗朗笑声。他天天想家,夜夜想家。走在长安街上,看见的都是陌生的脸孔,听见的都是陌生的声音。

他思念母亲,在心里他想对母亲轻轻地说:(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思念父亲,他想对父亲悄悄地说:(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思念自己的兄弟姐妹,他想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说:(声音渐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是重阳节,走

在长安街上,他想大声地说:(声音渐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思亲。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一二行。

4.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在这重阳佳节诗人看到长安的人们登高,此时他想到的又是

谁呢?

学生根据注释了解“山东兄弟”。

(2)诗人最想对山东兄弟说的是(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山东兄弟最想对诗人说的是(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你就是他的山东兄弟,你最想说的是(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他的兄弟。王维和他的山东兄弟都在说(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分句引读。

单独一个人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作客,诗人感觉——(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想念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吟到——(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天是重阳节,诗人在遥远的外乡想到,故乡的兄弟们一定都登上高处远眺,他们一个个都插戴着消灾避疫的茱萸,就单单缺少我一个人。诗人感叹:(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领悟诗境。

此刻,你是否把王维那悠长而浓郁的思念深深地牢记在心中呢?

(指名背诵)

3.思念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当你们长大后,当你们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时,你们会觉得故乡、故乡的亲人,在你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的。

五、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走近了一个人——王维

学习了他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受了他的一片情——思念之情

同学们,或许长大以后,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家乡,远离故土。从那一刻起,思念,就在我们心底滋生、蔓延……(音乐起)(课件出示)

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王安石的(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张九龄的(齐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孟郊的《游子吟》;因为思念,我们会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背全诗。

六、作业

关于思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再收集一些有关描写思乡的古诗词读一读。

篇5: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篇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欣赏这首诗。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让人感觉有一丝凄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篇7: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大都反映现实,具有明显的进步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歌咏田园风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情绪的主调却是颓唐消极的。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作爱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

“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首句“红豆生南国”,落笔不俗,指出所咏之物及其生长环境,同时向读者托出了一颗由古代传说所凝成的爱情珍珠。它借遥远的南国与久远的传说,将人们思绪带到恋人所在的海角天涯。

第二句“春来发几枝?”,这句发问,明为对相思木的关切,实则是诗人对对方爱情发展的关切。春天相思木适逢甘霖,新枝兢秀,爱情之花不也是在此时成长、开放的吗?这里尽管是发问,但一个“发”

字却带有相当肯定的语气,充分表现了爱情的纯洁和蓬勃发展。

一首咏物诗,仅有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并不能表达主题,由此诗人由物及人地展开了心灵的刻划。“劝君多采撷”一句承上转入,希望恋人多多采撷殷红鲜亮的相思豆,让象征爱情的红豆充满衣兜,暗示他们的爱情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一个“劝”

字胜过千言万语,一下子拓宽了诗境,为下句的飞跃作好了铺垫。

篇8: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本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以外,重点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依据书中介绍的关键词语的意思,和自己查阅的内容,在疏通句意的过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诗句间的内在联系,如“萧萧”指风声,结合二句的“秋风”,就可以理解为秋风吹梧桐叶的声音。诗句的理解不能单独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内部之间的联系,组织语言也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二、古诗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级要求学生开始关注诗人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学生从认知入手,通过品味语言,引发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启动思维,从中感受、理解、体会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通过展开想象,多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感悟诗人运用语言的独到,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历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形成共鸣。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本设计还巧妙地将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这样做,凸显了主题,突出了这类古诗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课外进一步拓展阅读此类古诗的兴趣。

篇9: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篇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鉴赏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文鉴赏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词鉴赏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初探

6、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7、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鉴赏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品鉴赏

篇11: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文解释】

1、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遥想

2、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词语解释】

茱萸:香味植物。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⑴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⑵ 忆:想念。

⑶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⑷ 异乡:他乡、外乡。⑸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⑹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8)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诗文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

“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赏析二: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篇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篇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重点学习生字“插、遍、遥、异”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2、体会诗中的思乡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的什么时候?(农历九月九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2、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3、忆:想念,思念。

4、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过渡语:在了解了诗的题目后,我相信大家现在一定很想读读这首古诗吧?!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正音。

4、讨论:读了这首古诗,你读懂了什么?(不做汇报)

过渡语: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古诗,看看你的理解都正确吗?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倍:加倍,更加。

思:同“忆”,思念,想念。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中国传统的重要的团圆节日。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面2句和后面2句各写了什么?

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练习: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五、朗读指导

1、划分节奏

2、部分重点词语重读

六、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指导书写

几个容易错的字:“插、遥、异、遍”等

八、小组讨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练习:

篇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一、意境渲染,课前铺垫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多次反复地朗读诗题)

师:这里的山东怎么理解呢?

生:华山以东(学会看注解,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师:读了题目后,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忆山东兄弟”。

师:根据你的感觉,你觉得题目中,哪一个字最深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感情? 生(不由自主地齐声说):“忆”!师:“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生:思念。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学生再次朗读题目,语调缓慢、低沉,强调出一个“忆”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整体读,读通读顺,解决生字词。

3.指名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师范读,领读)4.读诗讲究感觉,那么这首诗呢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孤独,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同学们当你读杜牧(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高鼎(清)——《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归。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友这种孤独的感觉,再来读。

5.出示背景材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他多才多艺,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王维17岁时离开了家乡,远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6.再读古诗:诗的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了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动笔画一画。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

4.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读。

④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在倍思亲的佳节,作者思念的兄弟,牵挂的亲人在家乡做什么呢?

3.指导诵读。: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领悟“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3.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生动语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间;角色体验,感情诵读,带领学生努力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父老乡亲吧!

2.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思乡,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因此写思乡的佳作数不胜数。比如李白曾经这样写过……马致远这样写过……现代诗人余光中也这样写到

结束语:孩子们,因为这句流传千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你和王维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

唐·李 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张 籍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回乡偶书》之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上一篇:《第一胎生育情况服务记录》(一孩生育证)下一篇:同堂分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