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耕耘希望作文

2024-05-22

春天,耕耘希望作文(精选4篇)

篇1:春天,耕耘希望作文

默默耕耘 收获希望

——学习冯雪红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向学习冯雪红学习的过程中,我豁然开朗,教师首先是性情中人,是一位普通的人,而不能苛求自己是学生心目中的神。其次,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品位的人,一个有品位的人,一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高雅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没有品位的教师,只能沦为“教书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唯一无二的,每一位教师也是唯一无二的,学生为什么喜欢这位教师,不喜欢那位教师,一定是由于这位教师有独特之处,而独特之处,来自于教师的魅力,教师的魅力不仅仅是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来自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来自教师优良人品,来自教师的善良和关爱,来自教师的宽容与公正,来自教师的敬业与正直。因此,教师要不断进步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学习冯雪红的活动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冯雪红的职业精神,人生境界。一位勤恳敬业,对学生负责,对教学精益求精,孜孜以求,追求更高治学境界的教师,必定是一位具有崇高人生境界的教师。对冯雪红而言,教育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升华,她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发现,把教育事业融进了自己的生命。聆听反思,一位教师只有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荣誉教育,只有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献身于教育,将生活中的职业当成人生的事业,才能脱离俗气,进进人生的更高境界。深刻的践行职业精神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提升。

在聆听冯雪红事迹报告中,我深刻感受到现代教师要勇于冲破传统的束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较高的人化水平,这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追求做一名思想型创新型的学者型的教师,这是时代的呼唤。

现代社会的教师,首先要继续传统教育的精华,使学生先学会做人,教室不应该只做“知识的传递者”。其次,要做思想型的教师,教师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将自己的内心反思传递给学生,教师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做教案的录音者。第三,要做创新型教师,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将要因材施教,今天,我们更应该讲求教育机智,不是每一个老实都是正确的,太多的老实便成为老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学识修养很高的人,只要善待生命,关心学生,追求聪明育人,文化育人。我想,做创新型的教师也不是远不可及的事情。

以上是我师德活动学习中的一点体会,愿以自己的生命经历和学生一道成长,和中国的教育一同成长。学也无涯,师德追求也无涯。相信明天的我一定比今天的我更加优秀。

篇2:耕耘希望

站在田畦间守望的农民心里装满了希望, 在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人心里满是希冀, 广大教育工作者心里更是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

党的十七大,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新的蓝图, 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对生活多了一份期待。作为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尤其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因为, 它是希望的承载者, 是希望变成现实的桥梁、动力和源泉。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充满新意, 不仅把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一个独立目标, 更把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 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 为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夯实了教育发展的基础, 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支撑。2007年10月15日, 教育部网站发布的一则消息便是最好的明证:“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 已成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河南的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 优先发展教育不仅要数量, 更要质量。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响亮地提了出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不仅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而且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短短九个字, 字字珠玑, 一字千金, 既是一个信号, 又是一个标志, 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始由注重规模的扩大转变为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

2005年5月, 伴随着河南高等教

育的发展, 本刊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中诞生。两年多来, 我们始终坚持“关注高等教育, 关爱高校师生”的办刊宗旨, 以“搭好平台、搞好服务、尽心尽力为高校发展鼓与呼”为己任, 默默坚守着作为媒体应肩负的职责。在新的一年中, 我们将一如既往, 为河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广大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 更要审时度势, 开拓进取, 科学发展, 勇挑重担, 用责任耕耘希望, 用责任奠基希望。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 这更是一个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时代。2008年, 新的一年开始了, 更多的人带着希望上路了, 而这个时代又注定要让所有有着美好希望的人都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篇3:耕耘信念 耕耘希望

春天已经向我们走来,请带上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滋润的雨丝、百花的芬芳,让我们张开双臂,背上行囊,满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前方一定繁花似锦。

新学期,新起点,新气象。过去的日子喜也好,忧也罢,都已成为了过去,新学期伊始,我们每一位师生都要坚定“我能行”的信念,负重前行,相信奇迹一定会出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艘货轮在卸货返航的时候,突然遭遇特大风暴,大家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就在这危机时刻,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往货舱里灌水?水手们惊呆了:“这个时候本来就危险,往船里灌水这不是自找死路吗?”这时老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都是没有根基的小树。”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来越高,货舱渐渐地平稳了。在那个波涛滚滚的海面上,货轮一直都很平稳,不再害怕风暴的袭击了。船长告诉水手:“一只空木桶很容易被风打翻,如果装满了水,风是吹不倒的。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其实最危险。”

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些心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常压在心头,砥砺着人生坚稳的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空耗时光的人,像一只未盛水的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就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新的学期新的起航,就让我们大家给自己加满“水”,使自己负重,只有负重才不会被风暴打翻。

我们时刻都在积蓄力量,完成一次次的蜕变,是化蛹为蝶还是继续做毛毛虫,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努力程度。人生能有几回搏,拼一下也许不行,可不拼肯定不行。奇迹将在你的奋力一搏中出现。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与耕耘的季节。播种一种信念,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一起协手并肩,耕耘信念,耕耘希望。

篇4:耕耘的希望

岁尾年初,行业内的各种数据相继出台,在我看来,有两个数据是比较可信的,一个是高速公路的车流量,2012年货车的流量和2011年相比是下降的,下降的比例在2~5%;另一个数据是2012年半挂车的销售量在上半年和2011年同期比较下降了27%。这些信号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今年整体的货量在下降,这一点根据我们每天的发货量和同行接触到的数据来看是真实的。根据中国总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出口的预测来看,2013年行业的环比货量应是在一个持平的水平线上小幅波动,不会有太多的上升或者下降。从企业来看,整体行业的货量在下降,但是也能看到亮点;从大的行业来看,可以看到电商的发展十分迅猛,以“四通一达”为代表的快递公司的发展也都十分迅猛,增长的速度继续维持在50%左右;另外在零担快运市场可以看到德邦、兴邦都继续在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2年安能的增长达到了200%,所以虽然整体经济平淡,但在细分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还在快速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行业目前还是一个碎片化的状况,在这种市场里面,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发展空间,一个好的细分市场,去好好耕耘的话,我觉得这些企业还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增长。

很多人问过我,安能模式的由来。其实安能的模式不是借过来的,也不是创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是客户的需求把我们引导过来的。一开始就是朋友在一起讨论发现客户有这方面的需求,希望有一个专线平台,希望得到集中的专线服务都有非常好的品质,有一致化的标准,对客户来说,可以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可以减少他们的交货成本、服务成本,于是我们一开始尝试了一下,先把5条专线并起来,效果非常好,很多客户主动来交货;于是在半年的时间里面,我们的专线数量就达到了17条,其他的客户说你们能不能到华南、华北开拓这样的模式,于是我们就这样被客户推动着开始我们的拓荒之路,广州、北京、无锡、深圳、重庆、成都,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开拓了7个集运中心、50多条专线。专线铺开之后,又有客户找到我们,说“可不可以参照‘四通一达’的方式,让我们成为你们的加盟网点,打安能的牌子去做市场”,我们就想可以试一试啊,于是就在上海搞了17个网点,他们统一按安能的装修、安能的产品标准以及安能的价格体系去做市场推广,效果也非常好。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加盟安能的网点,从2012年1月开始启动网点加盟,到2012年底已经推广了350个加盟网点。

安能的模式没有现成的套路,所有的管理方法都是摸索出来的,关键是要达到安能的平台和加盟线路以及加盟网点多赢合作,所以考虑双方的需求和长期的发展,中间找一个平衡点,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不停的讨论和磨合。我们每个月都有一个加盟网点的会议。专线加盟者的会议,对双方的合作进行检讨、反思,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举个例子,比如安能有一些偏远的网点,他们跟近的网点相比,成本就相对较高,可是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成本,因为每天都要开车送货到中心来,油费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不足以挣钱,这些网点就提出来“与距离近的网点相比,我们价格是一样的,但我付出的成本更高,我吃亏了”。我们原来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我们认为是对的,于是就出台了一个办法,我们的到达货分成三个区,根据距离的远近分成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一类区是在市区100公里以内的范围,二类区是100~200公里的范围,三类区就是200~400公里的发展,二类区的配送价格要比一类区高出一个档次,而三类区比二类区又高出一个档次,相当于补贴了长途班车的费用,这个办法一经推出不管是近的网点还是远的的网点都觉得很公平,对于发货客户来说,由于距离较远,多付一些运费也能接受,所以我们就把它形成一个全国的标准推广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全网络的通用标准。

上一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事迹下一篇: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考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