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2024-05-13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共8篇)

篇1: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申请书

本人年月出生,住乡村组,身份证号

码,原承包地亩,因被征地亩。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政【****】**号)文件精神,现自愿放弃剩余承包土地交由本集体组织安排使用,特申请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请批准。

申 请 人:

年月日

篇2: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一、保障对象及范围

因政府依法统一征地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于0.3亩(不含0.3亩),且被征地时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中年满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的在册农业人口。

政府补助范围为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后涉及的被征地农民。本方案实施前的被征地农民,以现在册农业人口为准;本方案实施后的被征地农民,以征地时的在册农业人口为准。

[注:“本方案”指《宣威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实施方案(试行)》]

二、保障方式

经认定,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男年满16周岁未满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未满55周岁的,自愿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参保时男年满60周岁及以上、女年满55周岁及以上的,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不再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被征地农民按规定自主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的方式实现保障。

三、参保手续办理

(一)由本人提出申请,并携带户口簿、二代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所在村(居)民小组初审,并填写《宣威市被征地农民入户调查表》;

(二)报村(居)委会依据征地批准文件、征地协议书、土地补偿花名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审核并公示(公示期为七天);

(三)公示无异议的,填写《宣威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资格认定表》,经国土、农业、公安部门依据征地情况、土地承包情况和户籍性质进行审核,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定后,填写《宣威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资格认定汇总表》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四、参保登记时间要求

本方案实施时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没有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在本方案实施一年内到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缴费手续;本方案实施后新产生的被征地农民应在征地后一年内到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因个人原因未按时参保缴费的,不享受本方案规定的政府补助。

五、补助标准

完全失地的政府每人每年给予1500元的补助;少地的(少于0.3亩)政府每人每年给予1200元的补助。被征地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每年享受一次相同标准的政府补助,不参保缴费的不能享受政府补助,补助年限累计不超15年。

被征地农民参保后又多次被征地,人均剩余耕地面积达到新的缴费补助标准,经办理变更人员身份核定后按新的缴费补助标准按年补助,补助年限累积计算。

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及补助办法

(一)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本方案实施时,未年满60周岁的,自主选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次缴费后,按年享受相应的被征地农民政府补助,达到待遇领取条件当年,符合一次性补缴条件的参保人补缴相应年限的养老保险后,若本方案规定的政府补助年限累计仍达不到15年的,一次性补足至15年。

本方案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个人不需缴费一次性享受15年的政府补助。政府补助记入个人账户,单独记账管理,按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核定待遇标准,合并计发。

(二)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被征地农民持缴费凭证原件及复印件于每年7-11月到所属乡(镇、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出享受当年养老保险补助的申请,经乡(镇、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审核,于每月25日前汇总上报市人社局,市人社局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市财政局申请划拨政府补助后,将其划到参保人指定账户。

符合本方案参保范围的被征地农民,在用人单位以职工身份参保缴费期间,不享受缴费补助。在其转为灵活就业人员个人接续缴费后,再享受缴费补助,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享受政府补助年限累计仍达不到15年的,不再给予补助。

七、新老制度衔接

本方案实施时,已按照《宣威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规定参保的被征地农民,在确保其参保权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已按照实施细则规定享受待遇的被征地农民,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一)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将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额划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

(二)并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实施细则月预期享受标准×139的金额作为原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金额,并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并入的个人账户资金划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领取养老金。

既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又享受原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人员,保留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将原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余额(含政府补贴)一次性退还给参保人。

(三)原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未达到待遇领取条件的,应按规定参保缴费,但不再享受本方案规定的政府补助。

八、个人账户管理和继承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政府补助、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等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资金余额或积累总额(含政府缴费补贴)一次性支付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在参保期间死亡,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合法继承人,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参保人在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后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扣除已支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后的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合法继承人,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九、本方案于2016年9月30日正式实施。

十、其它未尽事宜,请参照《宣威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实施方案(试行)》宣政办发【2016】153号执行。

篇3: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关键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共担,机制

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帮助被征地农民处理养老风险的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 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责任分担模式还不是很明晰, 未能从理论上回应究竟哪些社会主体应该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承担责任?为什么这些主体要承担责任?以及各主体分别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其实质是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责任分担机制一直未明确, 并进一步导致制度运行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受到损害。因此, 从社会风险责任分担的角度深入探究我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中的责任主体与责任实现机理以及责任范围, 有利于我们明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方向, 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权益, 最终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领域的福利改善。

一、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责任主体

从本质上明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主体, 即哪些社会主体、为什么应该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承担责任, 是深入探讨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责任共担机制的基础。本部分将就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责任主体进行深入探讨。

1.非正式养老责任主体——个人与家庭

在绝大多数人类生活时间里, 社会成员的养老问题基本上是由个人或个人所在家庭来承担的, 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直接的个人养老责任或家庭养老责任。这样, 个人、家庭共同构成了任何社会个体的非正式养老责任主体, 并且通过个人及其所在家庭来解决养老问题是社会个体理性的自发行为, 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其中, 直接的个人养老责任运作机制类似于“生命周期假说”——如果消费者在老年期没有收入, 那么其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程度就依赖于个体对衣食住用等相当数量的生活消费品的长时期储存或者一个完全的外部资本市场, 从而使理性个人在劳动期积累的消费品或储蓄能够转化为非工作期的养老消费。[1]然而, 对被征地农民而言, 上述两个条件的存在程度无法满足直接个人养老责任的正常运行的需要。征地后, 一方面, 个人收入来源不仅非农化而且市场化了, 其储蓄能力与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直接相关, 而其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缺乏则直接制约了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 同时进一步导致其有限的储蓄能力;另一方面, 个人在获得较低的土地补偿费用的同时, 由于投资和消费意识强于储蓄意识, 进一步削弱了其储蓄水平;此外, 有限的储蓄能力使得依靠完全的外部资本市场实现养老消费更是遥不可及。由此, 对被征地农民而言, 非正式的、直接的个人养老责任无法有效满足个体养老需求。

为满足养老需求, 理性的人进一步将视野由个体扩大到其赖以生活与生产的非正式组织——家庭中, 旨在通过家庭内部积累和代际间养老替代个人对养老物品的储存和外生的资本市场。其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程度也主要依赖两方面条件:一是家庭范围内以血缘关系来保证的依次推进的代际之间的养老承诺, 并且这种承诺通过社会道德不断强化;二是家庭养老安排中, 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仍必须以自己的劳动贡献承担养老责任。正如贝克尔所言, 家庭生产是以明确精致的分工协作为基础的, 其效率来自家庭成员在市场生产和家庭生产之间以及不同家庭产品生产之间的合理配置。[2]然而, 上述两方面条件对被征地农民而言也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 土地被征收后, 家庭经济来源、消费方式、生活压力等因素加剧了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道德风险 (主要是“孝”道) , 子代日益成为家庭代际关系的聚焦点, 从而使得基于社会道德基础的家庭养老责任面临挑战, 并直接导致了老人在家庭中的边缘化;另一方面, 土地征收后, 除非较好实现非农就业, 否则土地的丧失即意味着家庭内部分工的不完整, 被征地农民也因此失去了进行家庭养老分工与交换的基础。由此, 个体养老责任无法有效满足养老需求的同时, 家庭也无法有效替代直接个体养老责任实现有效的养老供给。那么, 从个体和家庭以外获得相应养老供给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因而, 亟需实现由非正式养老制度安排向正式养老制度安排的变迁。

2.制度性养老责任主体——政府、个人与集体

随着被征地农民养老安排由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变迁, 政府作为一个制度性的养老责任主体日益凸显。需要指出的是, 在被征地农民制度化的养老安排中, 政府承担养老责任并不意味着个人不再承担养老责任;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特殊的农地产权制度, 集体也相应成为制度性养老责任的主体之一。

(1) 政府。

政府承担被征地农民养老责任有其内在机理:一方面, 随着人类发展, 具有内生性和“人为化”特征的社会性风险已成为个体生活所面临风险结构中的主要构成, 并且这种由于人类发展制造的风险正威胁着人类本身。这在被征地农民养老风险困境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被征地农民由于城市化建设失去了土地, 相应也就失去了依托土地的初级养老保障而面临养老风险。与此同时, 我国政府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政策, 使得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 具有“农转居”的条件, 却不具备“农转居”的实质。由此, 社会制度的隔离进一步生产和再生产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风险。然而, 正如贝克所言, 现代风险的扩散具有“飞去来器效应”, 即风险的制造者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 但是最终也会受到风险的回击。[3]由此, 被征地农民养老风险就不仅仅是个体化困境, 更关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以一种合理化的制度形式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帮助被征地农民有效预防、控制和规避养老风险。另一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 社会保障权已成为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公民权利,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自然而然地被要求向社会成员履行这一义务。同时, 社会保障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基本目标, 在社会层面及个人意识中对公正的希冀也相应要求政府恰当运用行政权力承担利于社会公正实现的基本的责任。因此, 在被征地农民养老领域, 由某一公共组织 (例如政府) 承担被征地农民部分养老风险治理责任是合乎逻辑的。

(2) 个人。

被征地农民个体也应当承担部分养老责任, 其内在机理在于:一方面, 就政府层面而言, 社会养老保障作为公共管理活动, 政府既承担无限责任, 又承担有限责任。其中, 无限责任指的是保障对象和保障供给最大化;有限责任指的是由财政负担能力决定的最大化供给目标的实现程度, 政府不能超越财政负担能力而盲目扩大社会保障。正如哈耶克所言, “如果人们过于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社会保障的话, 普遍追求社会保障, 不但不能增加自由的机会, 相反构成了对自由最严重的威胁”;[4]另一方面, 就个体层面而言, 社会养老保障最基本的运用原则之一, 在于能够对社会环境与资源作出即时性评价, 而非依凭一种政府的事先设计永久获得——事实上, 任何人 (包括社会精英) 都不可能运用既有的有限知识去设计具有未知性的未来, 个体必须充分发挥自我积极性“自给、自立”, 而不应产生“福利依赖”心理。[5]也就是说, 在政府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前提下, 个人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 承担“制度性的养老责任”, 或者必须提供规定年限的劳动贡献, 或者缴纳必须的养老保险税 (费) 等, 为自己的养老问题承担责任。

(3) 集体。

在我国农村特殊产权制度下, 集体也应该承担被征地农民部分养老保障责任, 其内在机理在于:一方面, 由于我国比较特殊的“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制度,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除被征用土地上属于个人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付给本人外, 其它各项土地补偿费属集体所有, 不能在村民中进行分配, 而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其收益分配方式的实质是“交足国家的, 留够集体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由此, 村集体分割了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 理应为该群体的养老保障承担责任;另一方面, 多数情况下, 土地的征收有一个相继的过程, 且当集体人均耕地面积少于一定数量时, 则可以进行撤村建居, 从而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这时, 便面临着对先期集体资产进行量化分配的现实问题。曾以其辛勤劳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的被征地农民, 应该酌情参与集体资产分配。[6]上述两方面的现实原因, 使得农村集体成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主体之一。

综上,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特殊社会情境中, 政府、个人、集体构成了被征地农民主要的、正式的制度性养老保障责任主体。正式的制度性政府——集体——个人养老保障责任的形成, 其目标是为了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福利的最大化。需要指出的是, 正式的制度性养老责任的形成并不意味着非正式的个人——家庭养老责任的消失。事实上, 非正式的家庭养老责任仍然是促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福利最大化的重要支持之一。由此, 在明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主体的基础上, 深入探究正式的制度化养老保障责任结构内部政府、集体、个人养老责任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中的政府、个人与集体责任

在理清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主体的基础上, 本部分旨在揭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中的政府、集体与个人养老保障责任范围。该责任范围一经形成, 便会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各利益主体也会相应作出反应, 并通过行为变化促使其责任边界不断廓清。

1.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责任范围

政府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全社会成员共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整体性利益的公共组织, 其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范围可以详述如下:

(1) 老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对于老年被征地农民群体而言, 在承认其城镇居民身份的前提下, 政府的养老保障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该群体无需缴费即可享受由政府补贴的城镇居民基础性养老金, 这是由其城镇居民的身份所决定的;二是该群体还由于城市化发展而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养老资源, 应当享受由政府为其提供的一定给付水平的征地补偿性养老金, 这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土地增值收益的适当分享;三是在坚持普遍保障基本理念的前提下, 适度加强公共财政支持, 提高对不同老龄段群体的老龄补贴;四是对于缺乏足够生存资料的困难老年群体, 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基本保障金以及老年生活困难补助等;五是遵循待遇弹性可调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养老保障金, 此时, 政府发挥着公共财政“兜底”作用。

(2) 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对于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群体, 政府的养老保障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承担被征地农民由新农保转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间存在的一定年限的社会统筹部分基金缺口。这是因为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中仅包含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补贴。由此, 被征地农民在转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时, 便缺失了企业缴费部分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缴费模式) 。就该基金缺口而言, 吸收被征地劳动力的非用地单位有义务为其续缴部分保险金, 但是没有义务补缴雇佣关系开始前的保险金;吸收被征地劳动力的用地单位已经支付了土地出让金进行补偿, 也没有义务补缴以前的保险金。由此, 基金缺口只能依赖城镇政府的转移支付;[7]二是承担个体未就业期间费用补助。被征地劳动力就业难已经成为公认的一大难题, 同时, 由于有限的土地补偿费用难以支持待业期间基本生活以及技能培训费用。由此, 政府应该给予待业期间的被征地劳动力适当的补助, 包括待业期间的基本生活补助以及接受职业培训补贴等等。当然, 补助的标准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年限和数量限制, 以达到既保障真正需要的群体的基本生活, 又防止补助养懒人, 目的是鼓励他们积极就业和实现更好的就业;三是对于尚处于劳动年龄段的货币补偿安置时期的已被征地农民实施适度财政补贴。考虑到当初采用一次性货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 不仅所得土地补偿费用是低标准的, 而且有限安置费用已基本或大部分已花完, 但是基本养老保障尚未得到落实。由此, 除了强调个体养老保障金补缴责任以外, 地方财政也应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 鼓励该群体积极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四是提供促进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个人养老能力提高的条件和环境。一个人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劳动力市场满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劳动力市场没有相应的雇佣者也无法付诸实际。考虑到就业问题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实现的关键, 因此, 政府应积极采取多种途径, 千方百计促进其非农领域顺利再就业, 为被征地农民个人养老能力的提高和养老责任的增强提供条件和环境。我国征地安置政策大体经历了货币安置以及保障性安置两大时期, 与此相应征地农民所得到的利益也大不相同, 这样就涉及到一个新旧安置模式下被征地劳动力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衔接问题。

2.被征地农民个体养老保障的责任范围

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中, 个体的养老责任主要表现为个体缴费责任, 是与个体养老权益支付的供给约束机制相联系的。供给约束机制以个人账户为基础, 参保者年老时所能享受的养老金待遇在精算意义上是明确的, 从而迫使个人必须为自己的养老保障缴费, 并且若想获得更好的老年生活, 唯有更努力地就业和工作。

作为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 养老保险通常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 且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就要履行相应的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在明确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性质的前提下, 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须在政府履行其养老保障责任的基础上, 通过个人缴费履行个人养老保障责任。具体而言, 若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在顺利实现城镇就业, 则可以基于恰当的缴费、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 续缴一定年限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之后则与同年龄段的城镇职工一样采取逐渐积累模式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若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未能顺利实现就业, 则可以在基于恰当的缴费、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 续缴一定年限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的基础上, 按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比率, 采取弹性缴费年限原则 (即不是一次性缴足养老保险费用, 而是先期缴纳一定年限, 从而避免将其资金束缚在社会养老保险上, 不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再生产) , 相应履行其养老保障个体责任。即使他们多年后仍未实现就业, 年龄偏大, 仍可以进行补缴并相应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

综上, 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下, 个人账户使得养老权益明确为投保人私人所有, 且个人不参保缴费的不享受政府的社会统筹部分资金, 从而对投保人的缴费行为产生激励作用, 通过福利诱导吸引被征地农民个体养老保障缴费责任的发挥。因此, 个人缴费是被征地农民个体养老保障责任的核心体现, 也是最直接的体现。

3.村集体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责任范围

前已述及, 村集体承担部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是由我国农村特殊土地产权制度所引发的应然行为, 也是基于社会公平的出发点, 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必然要求。

村集体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责任范围主要体现为村集体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或者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一定水平的养老补贴, 其资金来源于归集体所有的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被征地农民酌情参与分享的集体资产。其中, 集体资产的量化标准可以根据个人对集体的贡献大小和承包权限以及劳动贡献大小来确定, 如采用征地时农龄的多少来确定股份或者作为集体资产进行分割时候的权重。进一步, 在集体资产分割时应该同时考虑早期被征地农民和新增被征地农民两种不同类型的征地农业人员, 实现集体资产在全体集体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 并进一步转化为被征地农民养老资源, 以有效实现被征地农民合理水平的养老保障。

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中政府、个人与集体责任的组合及其政策意义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有效实现有赖于政府、个人与集体责任责任的合理组合。只有在明确政府、个人与集体养老责任范围的同时, 将不完全的政府责任、不完全的个人责任和不完全的集体责任合理有效地组合起来, 形成合理的政府——个人——集体责任结构, 以合作共担的方式共同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障, 并将这种责任的组合通过政策设计落实下来, 才能真正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领域总福利的提高。因此, 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设计上, 就会产生如下启示:

1.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养老责任定位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中, 政府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与目标。政府养老责任实现功能与目标是公平, 个人养老责任实现功能与目标是效率, 集体养老责任实现功能与目标是合理性。具体而言, 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政府——个人——集体责任结构中, 政府责任应定位于基础性地位, 提供养老保障的基础政策设计和基础资金保障, 这既是政府的合法性、政府责任内容及形式在提供基本养老保障方面的天然优势, 也更具有政治、社会、经济的公平意义;个人责任应定为于强化个人的养老激励, 促进养老资源在个人层面的筹集与管理并满足不同个体对养老的个性化需求, 并主要通过个体缴费得以实现;集体责任应定位于承认被征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贡献, 合理分担部分的个人养老责任, 并主要通过部分承担被征地农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得以实现。进一步, 个人责任、集体责任也必然包含着社会、经济的效率意义, 体现着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公平价值。

2.厘清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运行过程中各责任主体养老责任实现方式

政府、个人与集体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各有其不同的实现方式。政府责任的实现可以采用诸如土地出让金、转移支付、公共税收、建立社会保险的城乡转移、统筹机制以及考虑将征地劳动力原有农村社会保险积累随个人转移, 以保持个人积累的连续性, 降低征地安置成本, 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统筹程度等等方式。此外, 鉴于征地农民实现市场化就业是必然的趋势, 政府的一个重要责任还在于培养被征地农民个人就业技能与知识, 以增强被征地劳动力就业岗位竞争力和个体养老保障能力。[9]个人责任主要依靠个人激励、征地补偿与安置费用折算、个人缴费来实现。集体责任的实现则主要通过将农村集体资产的一部分转移到征地农民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障基金;与此同时, 在确保剩余集体资产绝对安全的基础上, 可选择安全可靠的投资方式, 充分利用目前日趋成熟的金融、投资市场, 最终确保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资源得到充足保证。

3.制定有利于相关主体养老责任实现的配套政策措施

积极的政策实践和良好的政策效果有赖于良性的政策环境, 尤其是确保政策有效实现的配套政策措施。为此, 政府尤其需要完善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健全和完善土地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政府须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以土地的市场价格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 从而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总体水平。[10]与此同时, 协调好农民、集体及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

二是建立养老保障资金安全收缴机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相关责任主体养老保障资金缴纳及时、足额到帐, 避免空帐等问题出现。

三是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资金管理与监督机制。要在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的同时, 明确监督主体及其职能, 增强监督部门对资金监督的专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考虑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涉及部门较多, 应明确和加强市级以上业务管理和监督机构的建设。具体思路是, 要么强化现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作用;要么在职能部门之外, 寻求专职机构进行管理与监督, 促进制度运行有理、有章并有效。[11]此外, 还应该就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运营、保值、增值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论文选 (中译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2]加里.贝克尔.家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3]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4] (美) 帕普克.知识自由与秩序——哈耶克思想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 (英)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下)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6][8]吴瑞君, 苟滢华.征地农民合理补偿的可能途径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04) .

[7]梁鸿, 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9]吴瑞君.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难点与对策思考[J].人口学刊, 2004, (03) .

[10]张学浪, 戎向东.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流失问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篇4: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由广东省委、省政府于今年9月初对外公布的《意见》把“建立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制度”列为广东未来一段时期社保工作的首要任务,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据《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了解,目前广东省涉及被征地农民400多万人,占全国4000多万被征地农民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影响到基本生活,即剩下土地不够当地平均土地三分之一的被征地农民为292万人,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100万被征地农民已经纳入珠三角养老保障体系和试点地区;而剔除34周岁以下人员,还有近100万被征地农民尚未纳入保障范围之内。“十一五”期间,伴随着广东省征地范围加大,被征地农民数量还会增加。

从试点到全省推广

其实早在2006年8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已发出《关于抓紧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级以上市必须确保在当年12月底前,将所有符合条件的280万(现为292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障范围,但是一年多过去了,该项工作并未如预期般顺利。此番挥起“土地限批”的大棒足以彰显广东对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

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处长杨海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采访时表示:其实,在2003年至2004年,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已开始着手解决农民养老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已有十余个省(市、区)针对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问题开始“试点”,按照时间排序广东落在了后面。同时,直到2006年5月,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才设立“农村社会保险处”。

作为该处工作的负责人,杨海健表示:“在广东,农村社会保险处成立以前,没有机构做过农村社会保险这块工作,具体情况也不了解。2006年9月后,我们才对全省被征地农民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了一些情况后,决定粤东、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先选几个地方试点。”

在调查的基础上,2006年11月至12月,惠州博罗、阳江阳西、湛江开发区、肇庆端州、韶关武江等五个地区被确定为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地区。试点的基本精神是农村养老金由政府和集体承担大头,个人承担小头。而对于已满60岁的老年人口,个人不再缴费而直接获得政府的津贴补助,这一津贴比例各地不同,摆动在每月30—100元之间。

今年1月10日,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批示:“试点工作办法很好,认真准备经验,要为起草文件做准备”。这里提到的“文件”就是10月刚刚出台的《意见》。

完全个人账户避免空账

在这份被认为“实实在在”的《意见》中还明确提出“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完全积累个人账户模式”,而“实行统账结合模式的地区,应逐步向个人账户模式过渡”。

据介绍,目前广东省各地实行的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有三种模式:

一是东莞、中山的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广州的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和深圳的城市化人员养老保险,均参考现行城镇养老保险采取统账结合模式;二是佛山的全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办法,实行的是完全统筹模式;三是珠海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渡办法、各试点县(区)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采取的是完全个人账户模式。

可以看到,《意见》要求的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珠海的经验——完全个人账户模式。珠海的经验体现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三方责任”,即集体补助占30%左右、政府扶持占40%、农民个人缴纳其余的30%左右。

杨海健认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最大的特色是完全积累个人账户,即个人、集体和政府缴费全部直接划入个人账户,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自己的养老金。另外,计发办法也比较简单,农民以后逐月领取的养老金为“个人账户金额/180”。即假设个人账户积累金额为10万元,则每人每月平均可领555.6元。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完全个人账户模式而不是选择统帐结合模式是因为在城镇养老保险采用后一模式过程中在全国不少地方均出现“空账”情况,所以要避免农村养老保险“重蹈覆辙”。

“最终选择个人账户模式,而不是选择统筹账户模式,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东莞在搞统帐结合模式后出现了空账的情况。”杨海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量年轻农民进城打工,留守农村的以老年人为主。如果采取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同的统账结合模式,将产生巨大的支付缺口,出现年轻人参保‘后继无人’的局面。而采取完全积累个人账户模式,让被征地农民‘自己养自己’,个人多缴多得,既体现了效率,又体现了公平,符合‘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杨海健向记者透露:“该《意见》所提及的保障对象仅为‘被征地农民’,但伴随着条件成熟农村计划生育二女户、农村基层管理区干部、普通农民都可以进来。”

目前还只是“低水平下的全覆盖”

据记者了解,在广东五个地区被作为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试点之前,曾有一些干部认为,以前只听说城里人有养老金,而“靠天种地”的农民需要有养老金是“千古奇谈”。而建立个人账户需要农民自己也出一部分钱,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乱收费”给农民造成了恐惧,致使宣传工作很难推进,导致了地方干部积极性不高。

“以前认为在欠发达地区建立没有条件,财政给不出钱,农民交不起钱。经过试点,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工作还是有基础的,政府出钱,农民也能出钱,这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同志们的思想,他们渐渐认识到此项工作非常有必要,也很重要,”杨海健告诉记者:“一些地方干部,不仅通过广播,还采取了入户一对一宣传,印成扑克牌,让农村社保工作逐步深入人心。”

但即使这样,目前广东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也仅仅解决了“面”上的问题。众所周知,“覆盖范围小”和“统筹水平低”是当前社保体系的两个突出问题。在广东出台《意见》之后,广东当地媒体均以广东进入“全民全面保障时代”赞叹之,但在“全覆盖”背后仍反映出现阶段广东省的农村社保依然持续“低水平”。

目前,广东欠发达地区不仅是“全覆盖”的攻坚区域,也是“低水平”的特征区域。据广东当地媒体报道,2006年11月开始作为广东省五个试点之一的阳西县,在该县溪头镇马村石巷、青湾仔两个村民小组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工作的重心是吸引60岁以下16岁以上被征地农民参保。至今,共有132个村民参保,占符合条件的人数不到四成。

而且,在缴纳资金的构成上,针对农户收入不平衡的状况,试点地方设立了各自的个人缴纳档次:20-100元之间,每20元为一个档;不同地方以定比或定额的方式给予补贴,区间在17.5元到40元之间。但在试点实践中,某些像阳西的欠发达地区出现了养老津贴不够农民用的问题。

篇5: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各村、社区委,镇直各单位:

为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法的通知》和x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x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x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领导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事务所。

一、目标任务

(一)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宣传工作;

(二)积极做好符合参加养老保障被征地农民登记、审核、申报工作;

(三)积极做好与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相关的其他工作。

二、实施步骤

(一)宣传摸底阶段。镇政府抽调专人对全镇被征地农民情况,包括已批、未批用地进行梳理、登记,宣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有关政策;

(二)实施阶段。对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障人员逐户登记,填写参保农民登记表和审批表,村、社区和镇政府各公示一次,完成被征地农民参保审核、申报工作;

(三)总结阶段。对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障工作进行书面总结,有关材料收集归档。按时按质完成工作的村、社区给予表彰;不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且存在问题的村、社区给予通报批评;对工作不力、不实,造成恶劣影响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相关部门职责:

(一)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的宣传、业务培训和档案管理工作,负责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格审核和养老保障金的存折发放工作。

(二)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所:县级以上单位征地,征地前通知劳动保障事务所,共同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土地现状调查;征地后,对养老保障对象耕地征用情况进行确认,向劳保所提供相关征地资料。

(三)农经站:负责对被征地农民耕地承包权的确认。

(四)财政所:负责设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财政专户,负责对当年由镇承担的养老保障金一次性缴入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专户,负责被征地养老保障金的管理、调度和对基金运行过程的监督。

(五)派出所:负责对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人员的出生年龄和被征地时在册的农业人口户籍的确认。

(六)农 办:负责向农委上报相关材料。

(七)党政办:联系各部门,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协调工作。

(八)纪检会:负责对参保对象确认程序、参保人员资格审查、养老保障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监督。

四、工作要求:

(一)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相关村、社居委主要负责人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第一责任人,配备专人专抓此项工作,落实专项工作经费。镇分工干部协助工作。

(二)党政办、劳保所、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所、农经站、农办、财政所、派出所、纪检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对村、社区委上报材料共同审核。

(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办公室组成人员定期到劳动保障事务所集中办公。

篇6: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近年来,为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落实,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宁德市蕉城区多措并举,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4年上半年,蕉城全区共有762名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累计发放金额髓.3万元。至2015年12月底,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提高到6.81万人,为1.16万名60周岁以上被征地农民发放养老保障金4874.09万元,累计发放5578.63万元,跃升为宁德市第一,树立起了工作标杆。其中,蕉城区漳湾镇、城南镇、蕉南街道办事处、蕉北街道办事处所属各村实现全覆盖。蕉城区金涵乡、七都镇、八都镇重点征地村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蕉城区在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中多管齐下、进展迅速、成效显著,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中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事关被征地农民切身利益,且涉及财政农业、国土、人社等多个部门,工作开展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工作伊始,蕉城区委区政府即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工作合力,为顺利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结合实际,完善政策措施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补充通知》文件精神,蕉城区政府多次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征地重点乡镇调查摸底,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于2012年3月出台了《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2013年12月,蕉城区政府结合试点做法及收集到的相关部门和部分镇、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出台了《关于在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内容涉及“进一步明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对象”“被征地农民家庭人口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被征地农民对象审核流程”“申报材料”等具体实施细节,对蕉城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2014年7月24日,区长办公会议专题听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4项措施,2014年8月蕉城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通知》,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从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提出了加快2008年2月19日以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对象确认进度,凡符合保障条件的全部纳入保障;建立正常对象的确认机制,日后征地时同步启动对象审核认定,待征地批准或交地后,符合条件的即纳入保障;将宁德市本级及蕉城、东侨两区收储耕地中涉及的被征地农民提前纳入保障对象,以缓解项目征地报批矛盾等措施。

因地制宜,加强宣传引导

近年来,蕉城区人社局、财政局、国土分局、农业局等部门,经常深入征地项目多的乡镇、村开展政策宣传,采取讲座授课、直接解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并现场指导村干部填写“对象审查表”、收集土地承包权材料、征地审批件等,取得较好的效果。蕉城区城乡居民保中心充分利用会议、专栏、传单、宣传手册、横幅标语、“村村响”广播、现场咨询会、短信等平台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宣传“多渠道、多方式、进村、进社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15年,蕉城区城乡居民保中心张贴通知2000张,分发宣传手册1万册、政策问答彩页5万张、主要政策规定传单5万张,出动宣传车20多次,各行政村都开启“村村响”广播定时播放政策问答,深入村、社区摆摊设点面对面和群众咨询政策13次,发送政策解读短信21.36万多条,在《三都澳侨报》《宁德网》《蕉城在线》刊登政策解读,取得较好的效果。

密切配合,推进政策落实

篇7: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关于印发《内江市被征地农民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试行)》

《内江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的通知

内府发〔2008〕43号(2008年10月10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相关部门:

《内江市被征地农民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试行)》和《内江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已经市五届人民政府第76次常务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日

内江市被征地农民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精神,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07〕5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1982年国务院《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实施至2008年4月10日期间,在内江市行政区域内被依法征收土地,且在2008年4月10日前年满16周岁的征地农转非人员,自愿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的,适用本办法。

已经按月领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金或领取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上述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来源由个人缴费和财政资金两部分组成。要建立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从第三年开始,市、县(区)财政要每年预算安排资金,拨入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确保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

第四条 征地农民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办理截止时间为2008年12月31日,逾期尚未申请办理的,视为自动放弃,各相关部门不再受理。

第五条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县区劳动保障、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具体负责辖区内被征地农民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符合规定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向原征地所在地镇(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交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的书面申请、本人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征地所在地镇(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会同原征地单位(或征地后实施单位)组织填写参保名册,经当地国土、公安部门审核审批后,将有关资料报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对符合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条件的,办理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手续。各县(区)要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的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充实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切实提高社保经办能力。

第六条 缴费标准。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的人员,缴费标准为每人5000元。

男年满55周岁未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未满55周岁的,按7000元标准缴费;男 1 年满50周岁未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未满50周岁的,按8000元标准缴费;男年满45周岁未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未满45周岁的,按9000元标准缴费;男年满16周岁未满45周岁、女年满16周岁未满40周岁的,按13000元标准缴费。

被征地农民的年龄,采取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记载不一致时,以本人户口簿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严格户籍管理规定。

第七条 缴费办法。被征地农民在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时,可以一次性向各县区社保机构缴纳,也可以分期缴费。分期缴费的,在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时,按缴费标准的50%缴费,以后每年缴纳不低于1000元,缴清为止。中途不得中断缴费,中断缴费的,视为自动放弃,已领取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费的人员,个人缴费(不计利息,下同)有结余的,结余部分一次性退还给本人;没有领取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费的人员,本人缴费一次性退还本人。缴费期间,本人户口迁出本市行政区域或失踪、死亡的,且未享受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金的人员,本人缴费一次性退还本人或其法定继承人。

第八条 缴费人员在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当月,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和缴费凭据到登记缴费所在地的县(区)社保机构办理申领手续。县(区)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审核后,从批准的次月起发放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金,标准为每人每月220元。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金标准参照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按照本办法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死亡后,不享受丧葬抚恤待遇。

第九条 被征地农民,可以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选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不能再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选择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又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从享受基本养老金的当月起,停止享受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待遇,老年基本生活保障个人缴费部分有结余的,结余部分一次性退还给本人。

第十条 已领取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金的人员,应于每年6月30日以前,按照县(区)社保经办机构规定的领取资格验证办法进行验证,并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本人户口迁出本市行政区域或失踪、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发放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金。本人缴费在扣除已领取的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金后如有结余,余额一次性退还本人或其法定继承人;

(二)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或劳动教养的,收监执刑或劳动教养期间停发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金。

出现上述情形的,本人或其指定代理人应在15日内向社保机构报告。否则,视为冒领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金,县区社保机构应按规定追收冒领的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金。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共同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内江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我市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等文件 2 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1982年国务院《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实施至2008年4月10日期间,在内江市行政区域内被依法征收土地,且在2008年4月10日前年满16周岁以上的征地农转非人员,自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县(区)劳动保障、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具体负责辖区内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符合规定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向原征地所在地镇(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交参加养老保险的书面申请、本人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征地所在地镇(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会同原征地单位(或征地后实施单位)组织填写参保名册,经当地国土、公安部门审核后,将有关资料报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由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缴费手续。超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必须报市劳动保障局和市社保局审批。

第四条 被征地农民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以下办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男年满60周岁以上,女年满50周岁以上的,由本人自愿,一次性缴纳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2.85万元,经审批符合基本养老金领取条件的,从缴费的次月开始,由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发放养老金,标准为400元/月,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政策。

男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的,由本人自愿,按个体参保人员缴费规定,一次性补缴不超过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经本人申请,以历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补缴不超过初次参保时前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仍不满15年的,经本人申请,可继续延长缴费至缴费年限满15年时,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被征地农民的年龄,采取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户籍管理,当本人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记载不一致时,以本人户口簿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

第五条 被征地农民在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前,应按规定继续参保缴费。对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六条 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后,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死亡的人员,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的受益人;已享受基本养老金死亡的人员,从死亡次月起停发基本养老金,个人帐户仍有结余的,结余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支付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已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国家政策性调待。

第七条 被征地农民,可以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选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不能再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选择参加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又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从享受基本养老金的当月起,停止享受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待遇,老年基本生活保障个人缴费部分有结余的,结余部分一次性退还给本人。

第八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截止时间为2008年12月31日,逾期尚未申请办理的,视为自动放弃,各相关部门不再受理。

第九条 被劳教、服刑等被征地农民,暂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第十条 本办法市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和财政等部门负责解释。

篇8: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申请书

1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在我国最初的征地中, 一次性货币补偿由于方法简单、易操作而被许多地方普遍采用。然而, 因大多农民在现金消费上存在短期行为, 而且考虑到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因素, 货币补偿对征地农民起不到养老保障作用。目前各地试行的被征地农民保障办法, 基本分为两种:

1.1 设立单独的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

目前各地的具体做法尚不统一, 但普遍采用政府统筹模式。养老基金的筹集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政府承担的费用从土地出让金收人中列支, 集体承担的费用从土地补偿费收人中支出, 个人承担的费用由被征地农民自愿缴纳或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参保的被征地农民到法定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 给付方式实行缴费确定制。一般的操作过程是:被征地农民参保时, 有几个待遇档次的缴费标准可供选择, 农民一次性缴纳选定标准的保费, 当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 即可根据其缴费标准按月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障待遇。政府为每个参保的被征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障个人账户。个人 (一些地区含集体) 缴纳的部分划入被征地农民的个人养老账户, 政府承担的部分形成社会统筹基金。

1.2 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纳入当地的社保体系, 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 进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畴。

其主要实施对象是在城市规划区内, 为推进小城镇化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而全部或大部分失地的农民, 其身份相应转变城镇居民, 其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全部以城镇居民身份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其保险金筹集渠道仍同第一种方法相同, 但其缴费和享受待遇标准将会大幅度提高。

2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养老金筹集缺口的隐患。

无论采用何种保障方式, 其资金筹集渠道各地区都大同小异, 即由政府、村集体、个人三方出资。政府承担的部分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 而目前土地出让金普遍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 在一些地区或者大量流失, 能否落实到位面临诸多操作上的困难。作为主要支撑力量, 政府统筹资金的缺失是非常致命的问题;而许多失地农民获得的安置补助费过低, 抵缴保费后所剩无几, 甚至有的地区连抵缴保费都不够, 严重挫伤了农民缴费的积极性;集体缴费部分, 由于集体经济发展各地参差不齐, 有的集体也无力为村民缴费。以上三种情况直接导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帐户不足, 如果资金源头的问题不尽快解决, 缺口长久难以弥合, 将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支付危机。

2.2 征地过程中款项的监督管理存在疏漏。

在以往的征地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征地补偿款的监督存在疏漏, 款项分配不公开透明, 个别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 贪污、挪用、截留征地补偿款的事时有发生, 农民意见很大。由于征地工作的复杂性和操作过程的环节较多, 涉及到款项的部门和人员较多, 工作中又存在着必须的管理费用, 加强监督管理, 成为必然。

2.3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失地农民再就业难度大。

目前已出台的政策中只是侧重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养老等问题, 而对于他们的医疗保障、居住地重建、再就业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还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大多数被征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状态, 甚至部分人员由于城镇化的超前而成为新的城镇贫民, 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3 改进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养老保障的发展方向, 随着大量的农村土地城市化, 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不容忽视。在为城镇化建设贡献出了他们基本的生产资料后, 他们的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也暴露了一些隐忧。针对存在的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3.1 从实际出发探索养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 在设计上应体现分年龄、多层次、广覆盖的特点。

现阶段由于各地情况差别较大, 宜实行不同地区多种方案并存的过渡模式。各地政府、集体、个人三方承担的比重倾向于政府出大头。各地应根据本地的条件和发展水平确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水平。也可借鉴国外的合理模式。国外农民的养老保险普遍采用的是政府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发动、推进和监督等管理职能上;商业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养老基金进行运作, 实现基金的收益性特征。行政和商业两方面优越性有机结合的模式, 应是我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最佳选择。

3.2 进一步完善征地审查程序。

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是批准征地的前提条件。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和听证程序以及征地批后公告程序实施中, 要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情况纳入工作内容。在审查征地项目时, 要重点审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落实情况。由地方有关部门就文件依据、保障范围、保障标准、费用筹集办法等方面做出说明, 说明材料作为审查征地的必备要件。凡地方没有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政策文件的、征地补偿标准不足以缴纳被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缴费部分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没有按规定履行征地报批前有关程序的, 一律不予报批征地。

3.3 从源头上解决养老基金的缺口。

严格土地出让金的监督管理, 必须全额纳入地方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 并接受地方人大的监督。适当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的给付标准, 在认真分析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的基础上, 设计合理的补偿机制, 并逐步建立被征地的集体和农民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制度。在资金补偿到位后, 政府应在征地款中划拨给村集体的那一部分, 硬性规定缴纳养老金的必要比重。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完善相关的法规, 解决养老金的筹措问题。

3.4 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

建立、健全被征地医疗保障机制, 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 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引导和教育被征地农民转变观念, 破除“等”、“靠”、“要”思想, 积极主动参与市场化就;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者给予货款、税费、场地等方面的优惠。要把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建立以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 以街道、乡镇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被征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来培训, 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转岗再就业能力。

上一篇: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工作总结下一篇:施工助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