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社会报纸的地位问题的实践报告

2024-05-06

关于当今社会报纸的地位问题的实践报告(精选3篇)

篇1:关于当今社会报纸的地位问题的实践报告

关于当今社会报纸的地位问题的实践报告

我校于元月12号就放寒假了,我由于家住随州,离武汉并不远,于是在13号就开始了计划已久的卖报纸行动。由于之前就与湖北日报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在13号早上,他们给我送来30份楚天都市报和20份楚天金报。大概早上七点开始,我从学校北门出发,沿着民族大道一直走,在每个公交站点都停下来叫卖,或者看一个人有可能会买,就停下来问这个人是否需要报纸。在十字路口红绿灯处还在车辆都停住的时候,到车窗口问是否要看报。就这样一直走,一直走,到了上午11点时,已经走到了光谷,可是卖出去的却还不到10份。且有好几个还是我给他讲了好久才愿意买的,要知道我卖的报纸是1元一份,还送一包维达纸巾。

又接着在光谷转了好久,就一个摆摊的买了一份楚天都市报。眼看已经到12点了,我一看发现手中还有三十好几份报,不知如何是好。见到附近有卖报的小摊,就上前寻问是否愿意低价购买我的报纸,摊主直摇头,我感觉心灰意冷。于是,还是照着原路一路叫卖回学校。

实践开始的第二天,我仍然是拿着50份报,开始卖报的旅程。这次我选择去附近的学校卖。考虑多重因素,我决定去民大。结果发现学校里的学生基本上是看见我就想躲开。到宿舍敲门,好像只要听说是卖报的连门都不开。

15日,同样是湖北日报送来50份报纸。这次我想前两天去的地方虽然是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但大多是不愿买的人,或说是买的可能性小的人。又到了回家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是大包小包的在等公交,没有机会看报。倒是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的可能性大一点。于是,第二天,我决定去武昌火车站碰碰运气。来到火车站,人的确是非常多,而且坐在站里等车无聊的旅客也很多,心里想着自己是来对了,还没卖出几份报纸,却惊奇地发现周围有太多的同行,他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者,或是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学生。大家都在站内转来转去,寻找买者。突然我意识到,自己的选择不一定对。我想到的其实已经有很多人想到了。这里卖报的真的是和买我报的人差不多了。我不得不感慨,做什么都不容易啊!到了下午,我也打算回校了,手中还有没卖出的20多份报纸。

经过三天卖报的实践,我感觉报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为了进一步在这方面调研,得到准确的数字,我决定

做一个社会调查。

回到随州的家中,我根据得到的启示,制了一份有关当今报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调查表。(调查表另附)调查表涉及各种媒体传播方式,基本可以反映出报纸在当今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否动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影响其的因素。

在经过春节之后,我于2月15号返校,将社会调查表复印了200份。在16号到18号期间,我分别到傅家坡长途客运站、武汉大学、武昌火车站及本校发调查表,并及时地收回了调查信息。

19号,我仔细地分析了反馈信息,并作出了总结。现在人们通过广播电视获取新闻消息的占有20.5%,通过手机网络的占到了53.5%,而通过传统报纸的只有18.5%,其它的占7.5%.而通过报纸获得新闻的中间有63%的是单位的上班族,19%的是学生,其它占到18%.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50%的人认为报纸的地位已经动摇.从这些数字中我得出了一定的结论,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通过报纸获取信息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几,而在这些人当中就有63%的是上班一族,或许是单位集体定制的,空闲时才会看一看的。这说明了当今报纸在人们心目中真的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了,人们总会选择看似更加便捷的方式,把报纸放置到比较次的地位。这一重大现实是值得社会各大报刊和广大群众的深思的。的确,当今网络文化发展迅速,信息传达量大,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日新月异。但是我认为报纸作为主要新闻传播媒介,它的地位都不应该动摇。网络虽然方便快捷,虽然不需要费用,但是它的信息可信度不高,想上就上,想撤就撤,总归是不够权威的。广播电视吧,优点也有,比如直观,易懂,但是再直观它总是只放那么一两遍,想和其他人讲讲到底是个什么新闻,可发现其实自己也还是不够清楚。报纸,虽然是慢一点,还需要一点费用,但它可以更清楚地讲述,更长期的保存,受益更大。从更广的意义上讲,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底蕴。它不可能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不会失去它的作用。

可是,以上所得数据,仅仅因为其它传播媒介的出现吗?答案是否定的。报纸自身发展也是有很多问题的。拿出一份当天报纸,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新闻信息就是那么几个,且有很多早已是在网络电视上传过的了;另一方面,一份报纸总

是有太多的广告,商业成分越来越多,让人们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各大报刊也应对此作出深思,想想如何才能让报业更好地发展。

对此,我有一些小的建议:

1、要归范网络市场,防止其盗取报业原创;各大报刊要作好防范工作;

2、各报刊要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新闻媒介的时效性;

3、要与广大群众作好沟通,尽量报导人们最想知道、最感趣的话题;

4、少一些广告,少一些商业成分。

这些只是我暂时想到的,当然还会有更专业的建议。这都要靠报刊媒介自身作好改进,以及有关部门作好管理等。

经过这次实践和调研,我收获颇多:

首先,通过亲自体验卖报,我知道赚钱不容易,在以后我想自己会尽量节约,并逐渐学会自食其力;

其次,我了解到,现在报纸的发展正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必须有正确的引导,使其更好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支持报业文化的发展;

再次,通过这次实践,我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有计划,有目标,付出更多的艰辛。

——侦查1001班彭星星

2011年2月20日

关于当今报纸地位问题的调查表

1、请问您的年龄是?

A10-18

B18-25

C25-50

D50--

2、您的职业是?

A学生

B单位上班

C司机

D退休在家

3、您经常看报吗?

A经常

B偶尔

C基本不看

D从来不看

4、您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是?

A广播电视

B网络

C报纸

D其它…………

5、您最喜欢的报刊是什么?

A人民日报

B环球时报

C楚天都市报

D其它…………

6、你认为当今报纸的地位如何?

A仍然占主流

B有些动摇

C完全动摇

D不清楚

篇2:关于当今社会报纸的地位问题的实践报告

一、滑稽剧团是提高市民人文素质的社会课堂

戏剧是上层建筑,它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社会生活出现许多新的热点、难点、闪光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一个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滑稽戏是“文艺轻骑兵”,与其他文艺形式相比,它能更快更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寓教于乐,独擅其中”是其鲜明的特点。常州滑稽剧团始终贴近时代,紧跟时代潮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近几年来,创作演出了近十部大型滑稽戏, 这些戏追逐时尚,幽默诙谐,俗中见雅,笑里含情,形成了浓郁的轻喜剧风格。

不少新戏,深受群众喜欢,如剧团配合常州市道德讲堂,创作演出了大型滑稽戏《全家福》,通过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揭示了崇德尚义的人间真情,树立了社会新的道德风貌。该剧2014年荣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二、滑稽剧团是培养群众审美情趣,提高市民文化品味的文化讲堂

一个市民的文化素质除了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外, 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也是主要标志。审美情趣、文化品味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期接受高雅文化、精品文化的熏陶,优秀电影、小说、戏剧、 美术等作品,都能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导、审美启迪。 习总书记说:“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 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治人生, 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滑稽剧团在这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和条件。 滑稽戏表演内容滑稽,但意蕴深刻,剧情跌岩起伏,语言幽默诙谐,事事在情理之中,处处出意料之外,往往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滑稽戏善于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故事以平民视角聚焦社会底层,因此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人们通过欣赏滑稽戏,一方面可学到丰富的社会知识, 获得众多的高雅艺术享受,还能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滑稽剧团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是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滑稽剧团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 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要发挥优秀滑稽戏的价值引领作用

滑稽戏作为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样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演绎成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它作为具有深厚社会基础的现代市民文化艺术,以雅俗共赏的品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不少经典滑稽戏更为广大群众所津津乐道。实践证明只有价值观先进的作品,才会在文艺史的长河中长久地存在下去,因此,我们在文艺创作中, 要把握方向,积极引导,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到生活中吸取创作养分,多创作与群众同呼吸共奋斗的艺术精品,以弘扬主旋律,发挥优秀戏剧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要发挥优秀滑稽戏的价值核心作用

文艺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滑稽戏创作中,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积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国家观、文化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用生动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人、感染人,通过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传递真善美, 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 鼓舞人民群众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剧团思想建设方面要深刻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坚持开展三下乡,三贴近活动, 加大文化惠民演出力度,开展送滑稽戏进农村、进社区、 进校园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使滑稽剧团通过加强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更为辉煌的业绩,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来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会进一步促进经济腾飞。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3:关于当今社会报纸的地位问题的实践报告

关键词:铁凝 《永远有多远》 女性地位 传统道德 独立自主意识

铁凝在《永远有多远》中运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当今社会下女性逐渐觉醒的独立自主意识与传统道德制度之间的冲击和碰撞,也反映了时代新女性在当今社会角色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小说主人公白大省就象征着在这个商品潮流中物欲与利益膨胀的社会中残存的古老的传统美德。白大省的善良、忍让处处受人利用,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使自己受到伤害,这又象征着那些传统的令人温暖的美德似乎与这个社会已经格格不入了[1]。白大省一直不愿意做自己,总想着改变自己,这又不得不让人担忧这仅存的美德是否在不久的将来消失殆尽。文中虽然对西单小六的描写不多,但这个人物却是独立自主意识的代表,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不受传统道德制度的制约,这是很多女性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可作为这很多女性代表的“我”始终在传统道德制度和独立自主意识的边缘间观望游走,而这正是当下女性在家庭、社会职责和人生价值中所处的尴尬地位。

“我”和白大省都向往成为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西单小六是个被胡同里的“男男女女口头诅咒的人物”,这个“染着恶俗的杏黄指甲的女人”是反传统的代表,虽然“我”和白大省不会完全认同西单小六的行为,可心中却还是羡慕和喜欢的,这是女性追求个性自由和反抗传统的觉醒意识。然而,在传统社会的规范制约下,女性被套上了宽容、忍耐、善良、妥协、牺牲的道德枷锁。在小说中,白大省是那种被社会规范所奴役,想要挣脱却终究无法挣脱的女性形象,西单小六则与白大省的人物形象形成强大的反差,是一个完全反抗这种规范的女性形象,而小说中的“我”则处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羡慕西单小六我行我素和坦荡自在,却又无法完全脱离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2],这样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女性形象,游走于两种道德极端的边缘,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女性也无法完全摆脱传统道德中“相夫教子”这种观念的制约,尽管当今的女性拥有足够的能力享有或承担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可这个社会依然是一种男权的社会,女性的解放也没有达到完全的解放。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女人还是依附于男人而存在的,在生活中也还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女人最终的归宿是家庭,女人最大的幸福是在男人身上,这就是几千年来施加在女性身上的传统道德规范,即使是在如此开明自由进步的社会里,这种思想依然深深根植于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白大省不想成为她已经成为的那种人,她也曾发誓改变自己,可终究敌不过已经在她身上滋长了三十年的道德规范,她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是长久以来的所谓的美德让她成为了这样的人。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过,“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后来才变成女人”,同样的,男人也不是天生就是男人,是后天才形成了男人。可以想象,在一个完全自由的,没有任何道德制度制约的乌托邦世界里,男人可以是女人,女人也可以是男人。可以说,人本没有性别之分,都是后来人强加的。

在现在这个世界环境中,女性意识越发高涨,独立自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有些女性主义者强烈要求与男性享有同等的社会待遇和价值认同,可长久以来,无论是在拥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还是世界里的其它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要求始终无法实现,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男权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进步,在社会职责中,女性的地位虽依然不及男性,可也在不断地追赶持平。

可是在女性不断追求独立自主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受着传统道德制度的制约。《礼运大同篇》中言,“男有分,女有归”。这种说法又符合阴阳合和的哲学道理,似乎男女区分,各司其职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地循环转动。

男女在身体结构上的差异也注定了男女社会价值地位的不对等,尽管这种不对等的现象已经变得不太明显,可是在家庭关系中,做出牺牲的往往还是女人,这种现象又是处处存在的,似乎女人不为家庭做出牺牲就是自私的,是违反道德的,似乎女人天生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最终的归宿就是围着家庭灶台,也正是因为这种被大家认可并习以为常的不对等现象才助长了男性在家庭地位中的资本,注定了在绝大多数家庭关系中出现男强女弱的现象,注定了在绝大多数家庭中女人依附男人而生活的现象,注定了“抛妻弃子”这个成语的泛滥出现,而不是“抛夫弃子”,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男友分,女有归”的社会道德归属,并不是因为女人天生弱小,男人天生强大,这种强弱之分本来就不是可以绝对划分的,男女可以在生活上互补,在工作和社会职责中同样可以互补,只是太多人忽略了这种互补,男人不是绝对的强,女人也不是绝对的弱,是传统的社会道德和制度强化了男人,弱化了女人。

社会进步了,可这种不对等的男女归属却没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女人越来越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依然不能完全摆脱掉这种性别划分所带来的压迫。然而,当男女真正实现地位对等的时候,这个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这样的社会是否会比如今的社会更加进步,更加和谐呢?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女性都不能实现完全的独立自主,即使是多么进步开明的女性,她们的思想中也根植着传统的道德束缚,她们在实现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这种束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外界因素强加给她们的,而她们也做出了妥协;有些则是她们自愿的。

在这样的社会观念中,新时代的女性该如何自处,白大省是传统道德的代表,西单小六是独立自主的代表,而绝大多数的“我”就处在夹缝中左右逢源,在不断争取独立自主的同时也不得不向社会道德妥协,这就是当代女性的一种生活状态。小说中的“我”向往着西单小六的任性自由却没有勇气打破常规去追求那样的生活,而“我”虽对白大省的好人品质感到无奈和气愤,却又无意识中害怕着她的改变,“我”虽然极不赞同白大省的这种“好人”模式,可当白大省决心改变自己,挑一些“大花的,或者透得厉害的,或者弹力紧身的”衣服的时候,“我”并没有支持她的改变,反而不断地制止,并认为这些衣服不适合白大省。在这里,“我”的心情也应该是矛盾的,虽然认为像白大省这样的“好人”品质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有些“过时”了,可还是想留住这一点仅存的“好人”品质,“我”害怕这种品质会改变,会消失。没有了这种仁义和善良的社会是令人害怕的,那么从另一种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了传统道德的社会也是令人害怕的。

而白大省希望自己改变,最终还是没能改变,这都是当代女性在进步的独立自主意识和传统的道德规范之间无法挣脱,无法完全获得精神自由的无奈和妥协。白大省说,“我想成为的这种‘好人根本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这是对自我的不认同,白大省从小就被戴上了仁义的帽子,她想改变自己却无法摆脱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以至于一次又一次违背自我的需要,不断地选择退让和妥协,从而获得良心上的平静和满足。

白大省最终没有改变,她最终和郭宏结婚了,这样的结局也反映出“我”对这种美德的留恋,也是对传统道德制度的默认与妥协。

参考文献

[1]朱崇娴.“我们在哪里?”——论铁凝《永远有多远》的生活哲学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2):60-62.

上一篇:肺结核预防班会下一篇:荷兰鼠小学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