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记录单

2024-05-05

活动记录单(通用8篇)

篇1:活动记录单

烟台南山学院教研活动记录单
(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

单位

外国语学院

教研室

商务英语教研室

教研室人数

8

时间:2012.9.3、地点:62D305、参加人员名单:陈清、李健、尹红霞、李玉崇、李瑛、宫翠萍、王元方、郝明生。本次教研活动主要是检查学期初教学准备及上课情况,检查教师教案、

课件、教材、大纲等是否齐全,上课有无迟到、早退等现象,确保良 好教学秩序。
时间:2012.9.10、地点:62D305、参加人员名单:陈清、李健、尹红霞、李玉崇、

教 研

李瑛、宫翠萍、王元方、郝明生。本次教研活动主要是对新来两位教师进行上课前培训,指导他们制作各

种教学文件,冰袋他们去演示多媒体和语音室使用方法等。活 动 总 结
时间:2012.9.17、地点:62D305、参加人员名单:陈清、李健、尹红霞、李玉崇、李瑛、宫翠萍、王元方、郝明生。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分析了 2012 年 6 月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

并研究如何在本学期教学中加强渗透及辅导,争取提高过级率。

时间:2012.9.24、地点:62D305、参加人员名单:陈清、李健、尹红霞、李玉崇、李瑛、宫翠萍、王元方、郝明生。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分析及研究 12 级商务英语专业新生学习基本情况,

包括英语基础、学习态度及学生特点等方面,研究如何因材施教。要求:

1、每 4 周一次,第四周周三-周五,以学院为单位将教研活动记录报到教 务处朱明英老师处;

2、只报电子版即可。


篇2:活动记录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制作风向标

实验器材: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带橡皮的铅笔1只。

实验步骤: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实验结果: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食盐、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6)实验名称: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1根、水。实验步骤:

1、轻轻地往杯中的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3、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形成颜色均匀、稳定的紫红色透明液体。(7)实验名称: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于水的 实验器材:烧杯2个、钥匙、搅拌棒2根、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约2毫升)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

2、观察胶水或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3、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结果: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

(8)实验名称: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试管3个、醋、酒精、食用油、三支滴管、水。实验步骤:

1、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震荡后,静置一会儿。

2、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醋和酒精在水中溶解了,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

(9)实验名称: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目的: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器材:烧杯2个、2克食盐20包、2克小苏打20包、搅拌棒2根、水。实验步骤:

1、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小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2、按照同样方法往另一个成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小苏打,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完成教材29页记录表。

实验现象:约溶解了7份食盐,2份小苏打。

实验结果: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10)实验名称: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器材:汽水、注射器、橡皮塞。实验步骤:

1、轻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2、观察汽水析出的气泡。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反复3

次.观察注射器里的变化。

实验结果: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

(11)实验名称:哪一个溶解得快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的快与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1根、热水、冷水、相同克数的食盐4份.实验步骤:

1、将两份食盐分别放入盛有相同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的一杯水。

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2、将剩余的两份食盐分别放入盛有相同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实验现象:用搅拌棒搅拌的那杯比不搅拌的那杯溶解的快一些;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比放入冷水中的溶解的快一些。

实验结果:搅拌能加速物质的溶解,温度高也能加速物质的溶解。

(12)实验名称: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实验目的:探究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速度。

实验器材:.筷子、方糖、冷水、热水、烧杯、小刀、实验步骤:

A、搅拌能否加快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相同的100毫升水。2.把2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3.把其中一个烧杯中搅拌,另一杯不搅拌。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B、切碎能否影响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分别倒入水温相同的100毫升水。

2.把2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取出一块切碎,另一块不切碎。3.把切碎和不切碎的2份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4.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C、加热能否影响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分别倒入100毫升冷水和100毫升热水。2.把2快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3.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D、水量能否影响方糖的溶解

1.在2个烧杯中倒入不同水量的水。

2.把2块大小相同的方糖同时放入2个烧杯中。3.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A.搅拌的烧杯中方糖溶解的快。B.切碎的烧杯中方糖溶解的快。C.热水中的方糖溶解的快。

D.水量多的烧杯中方糖溶解的快。

实验结果:搅拌、切碎、加热能加快方糖的溶解速度;水量越多方糖溶解的越快。

(13)实验名称: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目的:实验探究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多大。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水、每份2克食盐20包、实验步骤:

1、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小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2、记录一共放入了多少份食盐。3、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现象:100毫升水溶解了18份食盐,再加19份时食盐便沉到杯底不能溶解了。实验结果: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4)实验名称: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目的:比较大、小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器材:大、小音叉各一个,音叉锤一个。实验步骤:

1、取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描述这个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

2、用同样的力度敲击大小音叉,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轻敲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弱、低音;重敲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强、低音。轻敲小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弱、高音;重敲小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强、高音。用同样的力度敲击大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强。

实验结果:小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弱。

(15)实验名称:使物体发出声音

实验目的:实验探究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器材:锣、鼓、钢尺、皮筋。实验步骤:

1、用力按压锣、鼓,锣、鼓并不发声;轻轻击打却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3、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

4、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实验现象:用力按压锣、鼓,锣、鼓,物体不振动,发不出声音;轻轻击打锣、鼓,锣、鼓,物体振动了,发出了声音。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并不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

用力拉伸橡皮筋,橡皮筋并不发声;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实验结果:鼓面、钢尺和橡皮筋发声时都在振动。

(16)实验名称:观察发声物体

实验目的:观察水面波纹的振动,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实验器材:水槽一个、音叉一个、音叉锤一个、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 什么变化。

2、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现象: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波纹出现。实验结果:水面的波纹是振动的音叉触及水面产生的。

(17)实验名称: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实验步骤:

1、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尺子的另一端。(用力要适度)

2、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3、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子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4、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

实验现象: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实验结果:轻轻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强。

(18)实验名称: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盛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声音的高低。

实验器材:盛有不同水量的相同烧杯4个且标有编号、筷子。实验步骤:

1、预测用同样的力度敲击标有编号的盛有不同水量的4个烧杯口,它们发出的声音。

2、用同样的力度敲击标有编号的盛有不同水量烧杯口,记录它们发出的声音。(用力要均匀)

3、重复实验3次。

4、完成教材50页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1号杯子发出的声音低,2号杯子发出的声音较低,3号杯子发出的声音较高,4号杯子发出的声音高。

实验结果:杯中的水量越多发出的声音越低,杯中的水量越少发出的声音越高。

(19)实验名称:尺子的音高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一把。实验步骤:

1、确定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

2、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部分的顶端。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听到的音高。

3、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尺子伸出桌面4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高。尺子伸出桌面8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较高。尺子伸出桌面12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较低。尺子伸出桌面16厘米时,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低。

实验结果:尺子越短,发出的音高高;尺子越长,发出的音高低

(20)实验名称:振动物体与声波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

实验器材:音叉一个、音叉锤一个、水槽、水、土电话 实验步骤:

1、再仔细观察,振动的音叉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

2、拉直土电话“电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听。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振动的音叉水面有圆形的波纹散开。

声音通过土电话的线从一端传向另一端。

实验结果: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水时,会使水产生振动。声音通过“电话线”,从一端传播到另一端。

(21)实验名称: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器材:1米长的铝箔、棉线、尼龙绳、木质米尺;音叉、音叉锤。实验步骤:

1、找一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一位同学在一端敲击抵住材料的音叉。

2、仔细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比较铝箔、棉线、尼龙绳、木质米尺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现象:使用铝箔听不到音叉的声音,感受不到音叉的振动。使用木质米尺听到音叉的声音较小,感受到音叉轻微的振动。使用棉线听到音叉的声音较高,感受到音叉较强的振动。使用尼龙绳听到音叉的声音高,感受到音叉强烈的振动。

实验结果:声音在四种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依次是:铝箔、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

(22)实验名称: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实验目的:探究鼓膜的振动

实验器材:塑料杯子、气球皮、扎线、音叉、小沙粒 实验步骤:

1、把气球皮蒙在塑料杯子口上,用扎线平整的扎紧。

2、在模拟的“鼓膜”上,放几粒小沙粒。

3、用音叉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

4、观察在音叉发出不同强弱的声音时,“鼓膜”是怎样振动的。

实验现象:当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小时,“鼓膜”振动微弱;当声音近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远时,“鼓膜”振动微弱。实验结果:当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小时,“鼓膜”振动微弱;当声音近时,“鼓膜”振动厉害,当声音远时,“鼓膜”振动微弱。

(23)实验名称:控制物体发声

实验目的:探究怎样控制物体的发声。

实验器材:塑料罐、纸、毛巾、棉花、豆子。实验步骤:

1、在塑料罐里放几粒豆子,做成一个发生装置—发声罐。

2、用手捂住罐口,声音有什么变化?

3、用纸、毛巾、棉花分别捂住罐口,声音各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用手用手、纸、毛巾、棉花捂住罐口,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小了。实验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声源和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来减小噪音

(24)实验名称:观察我们的身体 实验目的:了解人体上肢的运动。实验器材:人体基本结构图 实验步骤:

1、观察身体的外形。

2、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实验现象:人体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的。

实验结果:人体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的。

(25)实验名称:观察上肢的运动 实验目的:了解人体上肢的运动。实验器材:哑铃。实验步骤:

1、用左手拿起放在地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体会在这一动作的全过程中,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

2、反复做上述动作,并在运动时,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部位,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实验现象:用力时,胳膊上的肌肉变硬了。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实验结果: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协调配合的。

(26)实验名称: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目的:探究安静与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实验器材:秒表

实验步骤:

实验一: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

实验二: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实验三: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

实验四: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 实验结果:

实验一: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呼吸()次;

实验二: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内心跳()次;

实验三: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呼吸()次;

实验四:在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心跳()次

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次左右,心跳在()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27)实验名称: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实验目的:探究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实验器材:塑料袋 实验步骤:

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过一会,会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在反复的呼吸中,感觉到呼吸越来越困难,最后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实验结果:说明了在反复呼吸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还说明了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以至于最后呼吸困难,有要窒息的感觉。人体运动时需要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

(28)实验名称:体验心脏的工作 实验目的:探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实验器材:洗耳球一个、水槽一个、水 实验步骤:

1、捏住洗耳球,松手时水被吸入塑料管中,这时要马上移开洗耳球,让吸上来的水流进水盆里。

2、用洗耳球将低处水盆里的水输送到高处的水盆里,看一分钟能吸多少次?输送多少水?

实验现象:

1、我发现一分钟能吸55次左右,输送了大约10千克的水。

2、这里的洗耳球相当于心脏,塑料管相当于血管,和心脏的工作相似,只是慢了些。

篇3:关注活动记录单提高活动有效性

一、合理设计记录单

1. 难度适宜, 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

科学课教学内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 这些活动的难度设置应该适宜。要让记录单的难度符合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 要让学生“跳一下能摘到桃子”。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 经历挫折,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 迸发探究科学的热情, 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人在参与《电路图》课例研究时, 发现第一稿记录单和第二稿之间由于难度的差异, 课堂效果显著不同。《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一稿:学生活动:连接电路, 模拟有2只灯泡的手电筒的电路,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 并画出电路图。《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二稿:学生活动:小游戏———邀请小灯泡加入队伍。从课堂效果看, 第一稿活动设计单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良好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使2只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 人为地将电路连接的内容提前, 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而有的学生能进行电路连接, 却为无法画出电路图而抓耳挠腮;而要求“尽可能多的方法”, 更是造成学生连了后边的方案, 却忘记了前面的连接方案, 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 重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在第二稿记录单中, 使“2只小灯泡亮起来”的任务, 由小游戏来代替, 既增加了趣味性, 又不至于增加难度, 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一调整, 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电路的兴趣, 又将电路的基本知识落实到了实处。经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到了“成功”, 有了进一步探究电路的浓厚兴趣。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就必须要先了解学生, 只有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有多种起点的可能, 作为教师, 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 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 架设台阶, 让大部分同学都能摘到“果实”, 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 改进内容, 把“兴趣”设计进记录单

施瓦布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 那么有什么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的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呢?有时候, 任务单上一个小小的改变, 就能带来不同的课堂效果。比如, 把活动名称从“探究磁铁的性质”变为“帮磁铁找朋友”。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提供的器材进行活动, 还可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探究, 参与热情非常高涨, 探究气氛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探究的乐趣”融入到学生的课堂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情趣盎然地完成探究活动, 使学生活动不再是为了完成某份记录单而努力, 而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3. 精心筛选, 把“重点”设计进记录单

本人在参与《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例研究时, 活动记录单中, 活动二、四、五都要求学生不仅完成探究活动, 还要求详细记录实验器材、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那么, 学生真的有办法在45分钟内完成5个活动, 详细记录3个活动过程吗?从课堂效果来看似乎每一个活动都是匆匆结束, 学生则疲于填写活动记录单。在设计一份记录单时, 我们往往贪多求全, 总希望记录单能完整地呈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所以, 往往会把问题、猜想、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一股脑儿地往记录纸上放。这样一来, “学生活动记录”的内容是全面了, 但是, 活动记录不是“刷墙壁”, 若是每一个活动都要让学生进行记录, 不仅时间上不允许, 甚至带给学生手笔苦劳,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形式多样, 把“自主”设计进记录单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对话, 在活动中互动,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实现主动发展。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记录单的形式也可多样, 并非一定是统一模式, 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 可以是表格式, 也可以是非表格式, 有文字, 也有图画、标本……如在“观察月相”的活动中, 有的同学以日记的形式, 描述了观察到的月相, 也有同学采用图画的形式, 既清晰明了, 又方便快捷;有些学生采用照片的形式;也有些同学则采用了表格的形式。

二、合理使用记录单

1. 调整活动形式, 让记录更有针对性

《电路图》课例研究过程时, 由于希望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自行发现电路的奥秘, 在第一稿学生活动记录单上, 设计者采用了大量的学生活动, 布置了7个学生任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每个探究活动时间不足, 使学生不能深入进行研究, 渐渐也就演变成为学生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而不是为了自行探究而进行活动, 有效性就得不到体现。在第二稿中, 设计者将众多的学生任务进行了分解, 学生的负担大大减轻。 (1) 原“逐个减少元件”研究电路元件作用的任务, 被要求学生装好一只手电筒并使之发亮所取代, 既达到了了解各元件作用的目的, 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2) “短路实验”现象既然不明显, 就果断地去掉了学生实验, 以教师的“短路现象改进实验”来代替, 产生了燃烧现象, 现象明显, 学生印象深刻。 (3) 第一次接触电学的学生们既然不知道实物图怎么画, 那么不妨就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以后再找机会教给学生就是了。⑷活动七难度大了, 不妨利用游戏, 只要将连接好的电路板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就是了。活动形式的调整, 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2. 给足记录时间, 让记录顺利进行

时间是记录的保证。短短45分钟的课堂, 有时候,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任务, 特别给学生限定“探究加记录”的时间, 时间一到, 马上喊停, 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记录是否完成, 至于记录的质量就无法说起。做记录只是一个形式, 匆匆就走过场。这样的活动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作为科学教师,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 课堂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去支配, 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 记录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了学生“研究”的收获, 老师等一等有何不可?

3. 力求记录方便, 让记录圆满完成

让学生认真进行科学记录, 对于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习惯很重要。但是如果在课内让他们完成复杂、字数很多的记录, 很不现实。这就要求科学记录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记录的简便性, 不能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控制记录的量, 有时甚至可以是打打钩、写写数字、画画简图等。例如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可以让学生用小组统一好的符号来记录浮沉情况:用“↑”表示上浮, 用“↓”表示下沉等。在记录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记录热情较高, 记录速度较快, 用较少时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合理解读、保存记录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记录单”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 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 还可在课后通过对“记录单”作进一步解读, 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 实验是否正确, 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 是否持之以恒, 是否实事求是, 是否尊重事实等等。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不仅是对学生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 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当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时, 这个成果也会成为教育的资源。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记录单”作出积极回应, 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自主建构活动的关注和支持,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起乐学的情感,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

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还可帮助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价值的, 哪些是没有价值的, 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帮助教师整合和丰富自己的经验, 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具体教学情境的知识和能力, 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珍藏积累记录单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深层次的尊重。如果学生的劳动成果在一定时期内还得到有效保留, 那么, 这种保留比起前面的分享交流、整理分析是更大、更隐含、更到位的尊重, 而且尊重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记录”结果本身, 成为对学生整个成长轨迹的记录, 成为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尊重。这种珍藏积累可以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记录本, 让他们把老师设计的记录单, 贴在记录本中, 这样就不至于让这些有价值的记录单流失了。或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档案袋, 把每次的活动记录及时地珍藏到档案袋中, 到期末的时候, 教师再指导学生把活动记录进行整理与编目, 装订成一本趣味十足的“科学书”。

四、合理评价记录单

在各类公开课中, 教师在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并要求学生做记录后, 只有极少数老师会针对学生的记录作出实质性的评价。一堂课结束后, 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个人或小组的记录单如何处理?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对, 是错?有无创新之处?他们的活动记录单很多时候是无人问津, 甚至被当做废纸扔进了垃圾桶。长此以往, 就会给学生的一种感觉:记录只不过是做做样子, 做好做坏一个样, 没啥大用场, 只为体现“过程”而做罢了。

在课堂上, 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录可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及时强化;在课后, 对学生的记录单可以有针对性进行上墙展示、评比, 也可采用评语、或者等级等方式对学生的记录单作出评价。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 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它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 记录成长轨迹的好方式, 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使学生活动更有效, 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 让我们从学生活动记录单开始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科学记录单转型

一、“备记录”的界定

科学教学中的“备记录”,即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和协商讨论的方式来设计和制订实验记录单,并通过实践交流,在原来的基础上予以完善、修正,使之更便于操作,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更好地为科学实验记录服务的教学策略。

科学记录是将研究对象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转化为学习者自身识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亲自实践,再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这就是在主动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因此做科学记录无疑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再则在动手记录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善。 原本是教师设计好的实验记录单,再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和解说,以便学生能顺利记录和了解教师设计意图的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应该转化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中针对探究实验的具体特点,来现场设计实验记录单,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实验方法指导,让学生从“被记录”的“看客”转型成为 “备记录”的“主体”。

二、“备记录”的意义

1、学生主体参与,思维内化

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要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才能予以接受和转化。通过把原本是体现执教老师意图的记录单设计,变成师生共同设计实验记录单的过程,促使学生思维参与。在师生共同设计好实验记录单以后,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程序已经了然于胸,并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彰显个性,丰富探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学生想知道的,讨论学生想探究的,掌握学生想得到的,交流学生想表达的,能促使学生建立完整而有序的认知结构和情感序列。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备记录”,从全局的视角来规划实验的开展,理解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实验的原则和步骤,从而提高自我对实验的操作和驾御能力,以促进科学课中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教师引导探究,生成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如果突破了记录单的设计,其实就解决了对学生实验前探究的指导,而且学生对于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解,十分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自主学习的锻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在指导实验记录单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次实验的特点,是对比性实验还是单一性的实验,是重复求平均的实验还是单次看现象的实验,是侧重数据的统计还是现象的描述,是记录贯穿探究的始终还是总结性的概括呈现,然后通过整体的把握来定型记录单的雏形和基本格局,再经过师生的讨论与互动来细化和丰富记录单栏目,使之更趋合理和简洁,使之与学生探究的过程相对应。使得记录单的设计过程,成为强调探究注意事项的过程,成为理清探究顺序的过程,成为掌握探究操作方法的过程。从而把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单与指导学生探究两个环节融为一体,使教学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环节紧凑,效率提升。

【实践探索——“备记录”的策略】

怎么“备记录”?怎么“备”更有效?怎样利用“备记录”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进程?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教师引导,共同“备记录”

“备记录”要求打破教师设计和改进实验记录单的现象,把设计的过程交给我们的学生。但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限制,无法抓住实验的特点来“备记录”,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备记录”,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要在指导的过程中,解决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怎样合理安排记录单栏目等问题。

2、内容整合,分类“备记录”

教科版的科学教材,每册均安排了4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每个单元中,又安排了8个教学活动。这些探究活动,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并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整体的框架结构。其每个单元的相对独立性和同一单元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形成了实验特征、探究方法和技巧的类似。

3、尊重差异,分层“备记录”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强弱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假设也可以有几种,实验方法也可以多样,教学中没必要规定一种实验目的和方法,要给学生自已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机会。通过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老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备记录”,针对学生的特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这样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大大的激发,有特长、能力较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特长,特别是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有可以胜任的研究任务,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于到探究活动中来。

篇5:活动记录单

1、工程签证单可视为补充协议,如增加额外工作、额外费用支出的补偿、工程变更、材料替换或代用等,应具有与协议书同等的优先解释权;

2、工程联系单可视为对某事、某措施可行与否、变更替换或代替等的请求函件。甲、乙双方的联系单反映出一个工程的进展过程,是索赔等的强有力的证明材料。

3、设计变更是指设计单位对原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中所表达的设计标准状态的改变和修改。由此可见,设计变更仅包含由于设计工作本身的漏项、错误等原因而修改、补充原设计的技术资料。设计变更费用一般应控制在建安工程总造价的5%以内,由设计变更产生的新增投资不得超过基本预备费的1/3。

4、工程洽商记录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包含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的洽商。1总则

1.1目的:加强对工程设计变更、洽商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及建筑使用功能的实现。

1.2设计变更、洽商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以下简称四方)协商解决施工过程中随时发生问题的文件记载,其目的是弥补设计的不足及解决现场实际情况。凡施工过程中遇到做法的变动、材料代用、施工条件发生变动或为纠正施工图中的错误等情况,均应通过设计变更、洽商予以解决。1.3设计变更由设计提出,对原设计图纸进行的局部修改。洽商分技术洽商与经济洽商二种,经济洽商是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纯粹的经济协商条款,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它由经营人员按有关规定办理。

1.4设计变更、洽商记录是工程施工、验收和改建、扩建和维修的重要依据,是施工设计图纸的补充,与施工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设计变更、洽商的办理 2.1设计变更、洽商的提出有: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提出变更要求三种情况。

2.2设计单位提出变更:是指由设计单位提出的、对原设计图纸所作的局部修改。它一般直接由设计单位发出设计变更、洽商记录,四方签字生效。设计单位应及时下达设计变更通知单,内容详实,必要时应附图,并逐条注明应修改图纸的图号。设计变更通知单应由设计专业负责人以及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签认。

2.3建设单位提出变更要求,是指建设单位基于某种想法,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局部变更。此时变更一般必须通过设计,并经四方签字生效。

2.4施工单位提出变更要求,是指施工单位针对原设计图纸中某些矛盾处的更正,或在满足设计的前提下,因现场施工条件改变或受施工能力限制而对原设计提出的技术洽商。

2.4.1技术洽商一般由施工单位栋号技术负责人经办,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上报监理、设计和建设单位。但对于重要技术洽商,如影响主要结构和使用功能内容的洽商,应上报总工程师审批后方可办理。

2.4.2办理技术洽商时,经办人应综合各专业、各部门情况,谨慎从事。当某专业的项目变更对其他专业有影响时,必须事先与相关专业技术负责人协商,各专业本着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方便施工的原则,共同确定变更方案。

2.4.3对于施工总承包工程,分包单位的设计变更与洽商,必须通过总承包单位办理。

2.4.4技术洽商应与经济洽商分开办理。但在办理技术洽商时,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对内容超出合同以外或涉及经济上的增减的技术洽商,应事先与工程、经营人员沟通,在经济问题得到落实后再签认。

2.5工程洽商记录应分专业办理,内容详实,必要时应附图,并逐条注明应修改图纸的图号。工程洽商记录应由设计专业负责人以及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签认。设计单位如委托建设(监理)单位办理签认,应办理委托手续。

2.6设计变更、洽商记录要随施工进度及时办理,以不影响施工进度为宜。所有设计变更、洽商,应先签后干,除特殊情况外,尽量避免在签字未齐全的情况下擅自施工。

2.7设计变更、洽商记录上应避免涂改。若在办理过程中,出现某一方不同意某项条款而进行涂改时,应重新办理。2.8各项目经理部办理的洽商必须及时抄送预算、翻样、测量、质检以及水电等相关部门。

3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管理

3.1设计变更、洽商记录应采用规定表格,其中:

3.1.1“工程名称”一栏中,工程名称必须与施工图图签一致。对于群体工程,除冠以群体工程名称以外,还应注明单位工程名称。

3.1.2“记录内容”一栏中,均应详细注明与变更内容相关的图纸页号、轴线位置和修改内容,必要时附图示之,以利后期查询和追溯。记录内容必须条理清晰,明确具体,用词准确肯定,不得有模糊词语,文字及图示表述清楚,深度满足施工和预算的需要。

3.1.3在签字栏中,四方签字必须齐全。若设计单位授权建设(监理)单位代为签字(如设计单位在异地时),则必须有设计单位的书面委托书。设计变更、洽商为多页时,必须张张签字。3.1.4若在后期设计变更、洽商中,有对前期某一设计变更、洽商或其中某条内容重新更正的情况,则必须注明“某年某月某日洽商中第几条内容作废”的字样,同时在前期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相应位置处标出范围,写上“作废”的字样,并注上后期设计变更、洽商记录的日期、条款及编号。

3.2一般情况下,设计变更、洽商记录正本四份,四方各存一份。若群体工程中有几个单位工程同时使用同一份“设计变更、洽商记录”,项目资料员必须按单位工程个数如数复印归档,并在复印件上注明原件存放处、抄件人签字、日期,并加盖原件存放单位公章。

3.3施工单位在收到或办理完设计变更、洽商记录后,除及时将原件交给资料员归档以外,栋号技术负责人还必须做好相应技术交底。

篇6:会诊记录单

会诊记录单(急 / 一般)

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

邀请科会诊申请时间:

病情摘要:

病史要点:

初步诊断:

会诊理由及目的:

会诊理由: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得出患者所患疾病与贵科疾病

相关联。

会诊目的:

1、请贵科委派医师来我科指导对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2、请贵科医师提供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案及指导意见。

会诊申请科室:医师签名:

接到会诊申请时间:会诊时间:

会诊意见:

篇7:培训记录单

编号:YD-8.7.1.4

培训时间Training time

2020.1.7 培训教师Training teacher

培训地点Training site

会议室 培训方式Training method

授课

培训主题Training topic

先期质量 APQP 管理程序 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共 3 人):

培训内容摘要:

summary for training

1.先期质量 APQP 管理程序的熟悉和掌握、2.先期质量 APQP 管理程序中客户特殊要求性的培训

考核方式及结果:

Ways of inspecting and training results

经过培训,切实提高相关人员对特殊要求管理程序的熟悉和运用,经过口述上述人员已经掌握了培训内容。

考核人 inspector:

日期:

备注:

篇8:活动记录单

一、记录单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功能

(一) 记录单能够呈现幼儿的认知能力

幼儿园现阶段的科学教学活动中, 要求幼儿能够在记录单上亲手做好记录工作, 可以利用图标或者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也可以将自己的发现或者实验操作等内容记录下来。幼儿教师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记录单, 对幼儿进行耐心全面的沟通, 保证幼儿能够理解接受, 教师需要在最快时间内对幼儿的实际能力、认知能力做出准确判断, 以此明确幼儿的优势以及兴趣爱好, 对幼儿做针对性辅导工作。

(二) 记录单能够提供幼儿学习的支架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活动中, 教材种类更加丰富, 数量比以往更加充足, 也间接增加了幼儿教师的教学困难。面对数量众多的教材, 往往会导致幼儿无从下手, 没有选择方向。因此, 幼儿教师需要对记录单重新设计, 精心装扮,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升学习兴趣。记录单要通俗易懂, 便于幼儿理解, 直观展示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同时详细介绍具体操作步骤, 进而为幼儿的动手操作提供指示性作用, 同时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记录单能够为提升幼儿与同伴间沟通能力

幼儿根据记录单进行操作实验时, 教师引导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具有必要。记录单能够帮助幼儿对活动内容进行回忆, 同时能够帮助幼儿实现各个操作环节。幼儿在观看其他幼儿的记录内容时, 可以根据记录单的内容明确其具体实施流程, 以及实验结果, 通过相互间沟通, 分享学习心得, 最终提升幼儿沟通能力。

(四) 记录单能够整合幼儿多领域能力

面对记录任务时, 幼儿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进行多方面知识内容的探索学习, 同时努力调动以往的操作经验, 以及工具使用情况, 以此保证任务记录能够有效完成。在完成记录任务阶段, 如果幼儿教师需要幼儿之间相互合作, 那么对幼儿的协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及社会交往等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

二、记录单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 活动准备环节

幼儿教师需要在活动准备环节, 对幼儿以前的记录单进行收集工作, 以此做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发展能力做全面了解, 以此提高科学教学活动质量, 提升幼儿学习效率。此外, 教师需要能够根据记录单做好分析工作, 特别是记录单填写不够理想的幼儿, 可以进行口头语言了解其真实想法, 以此帮助幼儿补充记录单。

(二) 活动实验环节

教师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 设定不同的记录内容。小班幼儿只需要关注事物的表面内容;中班幼儿需要提升事物之间的关联;大班幼儿的记录内容需要具有深度, 明确事物的逻辑关系。在纪录方式中, 小班幼儿可以利用简单的图标、绘画形式;中班幼儿可以另外添加易于理解的符号;大班幼儿可以适当应用表格、或者数字统计的形式进行记录。

(三) 活动的评价环节

教师可以在科学活动中开展评比内容, 不仅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 分享活动心得, 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比如说在对“旋转荷花”的活动进行评比时, 教师从幼儿记录单中发现, 很多幼儿都会选择回形针, 由于在不同位置安放所以最后活动结果也不一样, 有的幼儿获得了成功, 有的则失败了。此外, 教师可以随机抽出两份记录单, 可以让幼儿进行观看, 以此找出两个记录单的差异之处,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探索欲望。通过记录单, 全班幼儿都能够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 活动延伸环节

幼儿在完成记录内容后, 并不代表活动的结束。幼儿教师应当适当对科学教学活动做出延伸, 对幼儿提出全新的要求, 需要在记录表中将活动过程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同时保证其他人能够看懂。幼儿在画图途中, 可以对活动的具体流程做到充分的回忆, 反思总结自己的具体操作, 最终通过动手制作延伸至内容内化的全新体验。

三、总结

总的来说, 记录单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幼儿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中, 引导幼儿对记录单的使用情况。幼儿通过亲自记录, 才能对各项操作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能够发散幼儿的思维模式, 扩充知识视野, 以此全面提升幼儿的科学文化素养。

摘要:儿童在幼儿园时期的学习活动, 对其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 应当充分发挥记录单的作用, 帮助幼儿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记录, 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在现阶段, 很多幼儿园中存在忽视记录单的现象, 并没有使记录单发挥最大价值。因此, 通过研究记录单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功能及应用等方面内容, 以此提升记录单在幼儿教学中的利用率。

关键词:记录单,幼儿园教学,功能及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生标点下一篇:寒假打工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