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代理商的合同

2024-04-08

级别代理商的合同(精选4篇)

篇1:级别代理商的合同

区域代理级别合同

甲方:广东轻出平步木业有限公司

乙方:

本附件作为《区域代理合同书》(合同编号:GPB湖南HN_090727___,以下简称“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合同条款一和条款二中的区域代理级别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规定,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乙双方均认可本细则条款,并共同遵守,如有违反,与合同条款一和条款二承担相

同的违约责任。

一、代理级别简述:

合同所述代理商和经销商级别,按代理区域由高至低依次为:省级代理、地

市级代理、县市级代理、一般经销商。

 省级代理必须于该省大中型城市内设立品牌旗舰店,面积不得小于米,年进货额在人民币以上;

 地市级代理必须于该地市内设立品牌专门店,面积不得小于平方米,年

进货额在70万人民币以上,;

 县市级代理必须于该县市内设立品牌专门店,面积不得小于平方米,年

进货额在人民币以上;

 一般经销商必须拥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及稳定的销售网络,年进货额在人民币以上。

二、代理级别基本规范

1、代理商数量

每个相同范围的区域内(省/地市/县市)只能有一家总代理商,先到先得,即省级独家代理、地市级独家代理、县市级独家代理;一般经销商不享受区域

代理权,不受数量约束。

2、级别管理解释

2.1、在级别管理中,经销商没有区域代理权,直接对授权其经营的一方负责,不受其他条款的限制。

2.2、包括乙方在内的任何代理商均须遵守其代理合同条款的约定,对其上一级

代理商负责;如没有上级代理,则直接对甲方负责。

2.3、包括乙方在内的任何代理商均应完善管理区域内的代理系统。代理权的管

辖依照本细则相关条款执行。

2.4、跨级发展限制:在没有下级区域代理的情况下,代理商有权跨越下级,设

立更低级别的代理。但在下级代理已经存在,且其已得到该区域代理权的情况下,则任何代理商不得越级授权。

2.5、在符合上述跨级发展限制规定的前提下,省级代理有权在其区域内发展 地

市级代理/县市级代理/一般经销商,并与其直接签订符合本细则规范的代理

合同。

2.6、在符合上述跨级发展限制规定的前提下,地市级代理有权在其区域内发展

县市级代理/一般经销商,并与其直接签订符合本细则规范的代理合同。

2.7、在符合上述跨级发展限制规定的前提下,县市级代理有权在其区域内发展

一般经销商,并与其直接签订符合本细则规范的代理合同。

2.8、各级代理商必须严格按照区域代理权的所属关系进行下单,即:下级代理

向给其授权的上级区域管辖代理下单。

三、代理商发展低级别代理或经销商的相关规定

1、下辖代理商/经销商资料备案

乙方必须按照甲方提供的《代理商资料表》或《经销商资料表》格式,完整、准确地获得其代理区域内的所有低级别代理商/经销商资料,并在与其代理合同生效的 3个工作日内,将《代理商资料表》或《经销商资料表》的副本提交给甲方进行备案。

2、与下级代理商/经销商签订的合同规范

2.1、代理区域、代理期限和代理产品必须明确;

2.2、准确描述所授予的代理权限。且本细则必须作为所有代理/经销合同必不可少的附件。

2.3、履约保证金、价格及付款方式,在乙方的区域权限范围内,由乙方和下级代理/经销商自行商定。

2.4、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

乙方必须在其所有下级代理/经销商的合约中明确约定:

2.4.1、其下级代理/经销商必须保证销售的产品是原装出厂、未经损毁。

否则除本合同违约条款中规定的赔偿之外,甲方有权就品牌受到的形象损失向乙方索赔。

2.4.2、乙方与其下级代理/经销商的合约中,售后服务条款至少与本附件

所属合同为同样标准。

2.5、品牌宣传和市场拓展:

2.5.1、商标使用规范和门店形象的条款必须与本附件所属合同相同。

2.5.2、宣传推广和样品条款由乙方和其下级代理/经销商自行商定。

2.6、其他合同条款由乙方和其下级代理/经销商自行商定。

2.7、所有合同条款不得出现违反本细则之情况。

3、由于其下级代理/经销商未能履行合同而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与甲方无关,乙

方必须独立承担并自行追讨赔偿。

四、代理权的转移

1、如代理商的合同期满或终止,其区域代理权自动由其上级代理收回。之前在其

区域属下的各级代理,也暂由其上级代理管辖。直至该区代理权被授予另一方,则其区域属下的各级代理也随之转交给该方。

2、如新加入区域代理,经过各方书面签署,在其区域内的各下级代理的管理权将

向其移交。

3、代理权发生转移时,所涉及的各方均需立即签订书面协议,并向上级代理备案。

五、区域代理级别的调整

1、升级

1.1、基于代理商的意愿,如其上级区域还没有签约代理,便可申请升级。如上级区域已有签约代理,则只能等到该代理的合约期满前60天,方可申请。

1.2、成功升级后,必须在新合约生效后的自动失效。

2、降级

2.1、如代理商未能履行和其上级签订的合约,将有可能依照其合约的规定,受到降级处罚。

3、级别调整:

3.1本合同签订后时间从2009年07月27日至2010年03月30日不升级转为公司专卖便

终止合同。

甲方:广东轻出平步木业有限公司

代表人:

签章签章

日期: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级别代理商的合同

委托代理关系中, 委托人希望代理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工作, 由于信息不对称, 委托人不能确定代理人在工作中是否努力。因此, 设计对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有利的激励合同, 促使代理人自觉地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动是委托代理关系中重要的问题。影响委托代理合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风险偏好, 所以, 委托人在设计激励合同时, 应结合双方的风险偏好, 同时体现双方的风险分担要求, 才能起到激励目的。

一、模型设定

设u (x) 为代理人的效用函数, v (x) 为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定义代理人风险厌恶度ρA=-u″ (x) /u′ (x) , ρA=0表示代理人风险中性, ρA>0表示代理人厌恶风险。定义委托人风险厌恶度ρP=-v′ (x) /v′ (x) , ρP=0表示委托人风险中性, ρP>0表示委托人厌恶风险。假设代理人产出函数为π (a, θ) =a+θ, θ为外生随机变量, θ~N (0, σ2) , a为代理人努力水平。委托人根据代理人的产出确定付给代理人的报酬。考虑线性激励合同s (π) =α+βπ, α为代理人的固定收入, β是代理人分享收益的份额, 即制定激励合同时的激励系数, 0≤β≤1。假定代理人努力的货币成本为c (a) =ba2/2, 其中b为成本系数, b>0, b越大, 同样的努力需要的成本越大, 因而代理人越不愿意努力。

由Arrow的研究成果可知:

代理人的风险成本:, 委托人的风险成本:。

委托人的实际收入:π-s (π) =a+θ-α-β (a+θ) , 代理人的实际收入:

委托人的确定性等价收入:

代理人的确定性等价收入:

代理人的参与约束 (IR) : (ū为保留收入)

代理人的目标是最大化其确定性等价收入, 故代理人的激励相容约束 (IC) :

委托人的目标是通过设计满足代理人两个约束 (IR) 和 (IC) 的激励合同s (π) =α+βπ, 以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 从而使委托人自己的确定性等价收入最大化。因此, 委托人的实际问题是选择 (α, β) , 解下列最优化问题:

二、对称信息条件下模型的讨论

在对称信息下, 委托人能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 (IC) 约束不起作用, 故模型为:

最优解:即β*是ρA的减函数, 是ρP的增函数。

1.若ρA=0, ρP≠0, 则β*=0

含义:对称信息条件下, 当代理人风险中性, 委托人厌恶风险时, 代理人得到全部产出份额, 同时也承担全部风险。委托人不承担任何风险, 只获得固定收入。此时的最优激励合同就是租赁制。

2.若ρP=0, ρA≠0, 则β*=0

含义:对称信息条件下, 当委托人风险中性, 代理人厌恶风险时, 委托人承担全部风险, 代理人不承担任何风险, 最优的激励合同为固定工资合同。

3.若ρA=0, ρP=0, 此时, 委托人和代理人均为风险中性, 故模型为:

含义:对称信息条件下, 当委托人和代理人均为风险中性时, 代理人努力水平不受激励函数β的影响, [0, 1]中任一数均可作为β的最优解。

4.若ρA≠0, ρP≠0, 则

含义:委托人越是厌恶风险, 代理人承担的风险就越大, 激励合同的作用就越大, 特别当ρP→∞时, β*=1, 此时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代理人越是厌恶风险, 其承担的风险就越小, 激励合同的作用就越小, 特别当ρA→∞时, β*=0, 此时代理人不承担任何风险。但现实情况是代理人和委托人不可能处于一种信息完全对称的状态, 故激励模型不要求员工承担风险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三、非对称信息下模型的讨论

非对称信息下, 委托人观察不到代理人的行动α, 故模型为:

1. 若ρA=0, 即代理人风险中性时, β*=1

含义: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只要代理人风险中性, 代理人就获得全部生产份额, 同时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委托人不承担任何风险, 只获得固定收入。最优合同为租赁制。

2.若ρA≠0, 即代理人厌恶风险时,

含义: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若代理人厌恶风险, 双方都承担风险, ρA是β*的减函数, ρP是β*的增函数。此时最优的激励合同为固定工资 (α) +奖金 (βπ) 。即委托人越是厌恶风险, 代理人承担的风险越大, 激励合同的作用越强, 设计激励合同时就要调高激励系数β。代理人越是厌恶风险, 代理人承担的风险越小, 激励合同的作用越小, 设计激励合同是就要降低激励系数β。这说明激励合同要求代理人承担的风险和代理人的风险偏好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越是厌恶风险, 承担的风险越小, 越是偏好风险, 承担的风险越大。

由此可知, 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 企业对员工的了解越少, 企业越希望通过增大激励, 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因此, 对于环境不确定性较大的企业, 应该尽量避免招聘风险厌恶度大的员工。

3.若ρP=0时, 即委托人风险中性时,

含义: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若代理人厌恶风险, 委托人风险中性, 激励系数只取决于代理人的风险厌恶程度, 成本系数及外在不确定因素。

总结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激励系数β的大小受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风险偏好影响。委托人在制定激励合同时, 应结合自己及代理人的风险偏好, 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激励目的。由于委托人了解自己的风险厌恶度, 在制定激励合同时, 只需考虑代理人的风险厌恶度即可。

参考文献

[1]李富强, 李斌.委托代理模型与激励机制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9) :29-33.

[2]张琳, 施建军.现代企业中股东和经理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C].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1679-1682.

[3]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何洁, 王则柯.信息经济学浅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浅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235-265.

篇3:海运代理合同条款不该模糊

货运纠纷源于角色模糊

在海上货运代理合同中,产生纠纷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没有明确定位各自的角色,尤其是货运代理公司的角色。货主与货运代理公司的相互关系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通常意义上的代理;第二是作为无船承运人的代理;第三是居间。

作为通常意义上的代理,货代公司只是货主的一个代理人,代表货主行为,即直接代理。此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通常也就是货主,代理人不直接对船方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就是所谓的合同相对性,即代理公司签订的货物运输合同只约束船公司和货主。

当货代公司作为无船承运人出现的时候,他和货主签订的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而不再是货代合同。这时,事实上它代替了船运公司的角色。作为货运合同的一方,在货物发生缺损,货物未按约定时间到达目的港,以及货主收不到货款时,货主都可以直接找到货运代理公司,追究其相关违约责任。

在居间的情况下,货代公司只是作为一个中间人。这时,货代公司事实上已经不是在扮演其本身特有的角色,他在为双方(货主与船运公司)提供了交易合作平台,收取一定佣金之后就会全身而退。之后,货主与船运公司发生的任何纠纷均与它无关。事实上,在国际海运中货代公司以这种身份出现的情况比较少。

实践中,货代公司在海运合同中经常模糊彼此关系,导致权利义务不清,容易发生纠纷。究其原因,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的姚洪军律师告诉记者,一方面原因是利益的驱使,按照国务院出台的《海运代理条例》规定,货代公司需要缴纳80万元的保证金才可以具有无船承运人资格,有些货代公司出于利益的考虑,在没有缴纳押金的情况下往往也冒称自己是无船承运人,从而享受无船承运人的相关权益;另一方面是出于侥幸心理,国家目前对海运代理方面的管制不是很严格,货代公司基于这种情况,认为游走于一般代理人与无船承运人之间更有利于他们应对相关当事人;还有就是有些货代公司的管理不是很规范,因而在操作中出现误差。

这种角色的模糊事实上会给货代公司在后续事务中带来很多麻烦。在一般代理与无船承运人两者之间游走,很可能会使货运代理合同的效力产生质疑,因为它一边接受货主货物交给船方,另一方面又代表船方来接受货物,向双方收取佣金,按照国家《合同法》的规定,这种双方代理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一旦被认定为双方代理,合同就无效,货代公司将会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另外,货代公司的这种角色模糊会表现在相关货运单据上。比如,用自己格式文本做的提单或托运单,标注自己是代理人等,如果发生纠纷到了法院,法院的认定就会出现分歧。因为货代公司如果出具自己格式文本的货运单据,从一般的角度来说可以认定他为承运人,但他又在单据上标注自己是代理人,这会让货代公司在庭审中举证证明自身身份时陷入困境。这种角色的模糊,导致货代公司在诉讼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可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货代公司对角色定位须明确

事实上,在海运代理合同中,明确各方的角色定位是很重要的,同时它也是合同各方防范潜在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不管是货主还是买主,在国际贸易当中都有很多风险。在发生这种风险时,因为货主距离国内的货运代理公司比较近,容易接触,所以,一旦发生纠纷,货主很容易想到货代公司。因此货运代理公司在和货主签订合同时必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不能在两个身份之间摇摆不定。即使在明确规定的角色内,货代公司也应该尽量让自身的权利义务更加明晰,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在采访中,姚律师举了一个例子。

某货代公司接受货主委托,为其代理四票货物自上海至埃及塞得港的出口运输业务,约定由货主向货代支付运费。货代公司办理托运后,船方签发了4 份海运提单,交给货代公司,但货主未向货代公司明示索取单据。之后,货主在货物贸易合同方面遇到障碍,双方协商未果,货物滞留在目的港,与此同时,货代公司向货主催讨运费。但货主认为,货代公司收取运费表明它是无船承运人,同时,货代公司没有主动交付单据,导致收货人无法提货,自己则无法收到货款,因此要求赔偿,诉诸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约定货主公司向货代公司支付运费,但是并不因此改变代理合同的性质。货代公司作为一个合格的货运代理人,在拿到有关货物的出运单证后,应根据诚信、善意履行合同的原则,主动向货主交付有关货运单证,或通知托运人前来领取上述单证。货代公司明知货运单证滞留在自己手中会导致收货人无法提货,并将由此造成一系列损害后果,仍将货运单证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在客观上促成了货主损失的产生。因此,货代公司应对货主的损失承担不当占有引起的赔偿责任。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出现纠纷的关键就是货代公司对自己身份以及权利义务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在货代公司一旦被货主告上了法庭后,导致其对案件的预期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作为一个货代公司,首先应该跟货主明确其是一般代理人,还是无船承运人;其次,更应该确定自己在这一身份下应该履行什么义务以及享有哪些权利,只有明白了自己的权利义务,才能够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规避相应的风险。

仲裁是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

总之,在签订海运合同中,双方应该本着诚信的原则。因为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说,发展应该是共赢的,不可能靠暂时欺诈获得利益。目前,我国加入WTO已经6年了,国外的代理公司也开始进入国内市场。国外的代理公司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的时间比较长,对市场的诚信度比较看重,且资金雄厚,对风险的控制更加完善,在市场中形象较好。在这种环境下,更要求国内的代理公司以诚信为本,切莫投机取巧。实际上,投机取巧的成本是很大的。

姚律师告诉记者,货代公司应该根据目前的两种货代形式,分别作出操作的指引,包括合同的签订,单证的处理,资金的流程等等,来规避自身的风险。而就货主来说,选择货代公司应该根据其诚信度、实力,以及以前的货代案例,来了解相关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双方应尽量细化货代合同,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即使在发生纠纷时也可做到有据可依。

篇4:级别代理商的合同

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代理被代理人与自己进行民事行为。在自己代理合同中, 代理人同时为合同关系中的代理人和相对人 (或第三人) , 合同双方的意思表示实际上由同一个人作出。

对于自己代理合同, 1981年制定的《经济合同法》第7条有过规定:“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签订的合同或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或者同自己所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无效。”但该法在1997年《合同法》出台后已经废止。《民法通则》在第4章“代理”一节中对代理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但对自己代理合同没有规定。而《合同法》虽然对无权代理、但超越代理权代理、代理权终止后代理、表见代理等制度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但对于自己代理同样未作规定。因而, 对于自己代理合同的效力, 有必要作一分析。

依《合同法》的规定,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在本质上是一种合意, 是一种发生民法上效果的合意。合同的成立意味着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一般而言, 合同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要件:第一, 合同订立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合同订立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 他们既可以是合同当事人, 也可以是合同当事人的代理人。合同必须存在两个利益不同的订约主体, 合同必须具有双方当事人, 只有一方当事人根本不能成立合同。第二, 合同当事人对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成立的根本标志在于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即达成合意。这首先要求当事人作出了订约的意思表示, 同时通过要约和承诺达成了合意。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 合同即可成立。第三, 合同的成立, 应当具备要约和承诺阶段。《合同法》第13条规定, “当事人订立合同, 采取要约、承诺方式”。要约和承诺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规则, 也是合同成立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合同从当事人之间的交涉开始, 由合同要约和对此的承诺达成一致而成立。如果合同没有经过承诺, 而只是停留在要约阶段, 则合同根本未成立。

依据自己代理合同的基本特征, 对照合同的上述基本成立要件, 可以看出, 自己代理合同实际不具备成立的条件。

第一, 自己代理合同没有两个以上的合同订立主体。自己代理合同在形式上合同当事人有两人, 但由于代理人既是合同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又是另一方当事人, 合同事实上只有代理人一个订立主体, 根本不存在两个利益不同的订立主体。

第二, 自己代理合同不具备合意。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主体的意思表示一致或合致为合意, 而在自己代理合同中, 只有代理人自己的一个意思表示, 不存在两个意思表示, 也就谈不上合意。

第三, 自己代理合同不具备要约和承诺的完整阶段。自己代理合同, 只有代理人作出的意思表示, 无论这个意思表示是代表被代理人作出, 还是代理人本身的意思表示, 都只是一个意思表示, 而这一个意思表示只能视为要约。只有要约, 没有承诺, 合同不能成立。

因此, 自己代理合同违背了代理的本质特征, 并不具备成立要件, 当然是自始无效。有相当部分人主张, 自己代理合同应为效力待定合同, 该合同若事后得到被代理人的追认, 其法律后果归属于被代理人, 应为有效。事实上, 所谓“被代理人事后追认”, 其实质应当是被代理人对于代理人自己的要约所做的承诺。这时的合同, 已经是两个利益不同的订约主体所达成的合意, 完全具备了合同成立的要件。虽然, 被代理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还是一样, 但却是由自己亲自作出的, 被代理人追认后的合同, 已不再具备自己代理合同的特征, 同先前的自己代理合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实质已是双方新成立的合同。

根据上述对于自己代理合同的分析, 房屋登记实务中, 对于属于自己代理情形的房屋买卖合同, 登记机构应当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第一, 父母通过房屋买卖的方式将自己名下的房产转移给未成年子女, 父母本身为出让人, 而同时又是未成年子女在房屋买卖合同关系中的的法定代理人。此类登记申请, 登记机构应当不予受理。

第二, 房屋所有权人委托代理人出售房屋, 代理人自己作为该房屋的买受人, 直接申请登记的, 登记机构应告知其不符合受理要求, 并告知其应通知委托人亲自到场作出意思表示或另行提交委托人认可受托人为买受人的书面证据。委托人到场重新作出意思表示或另行提交委托人认可受托人为买受人的书面证据, 登记机构可以受理登记;否则, 登记机构同样应不予受理。

上一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下一篇:侯营中学师徒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