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态为话题的记叙文

2024-05-06

以心态为话题的记叙文(共8篇)

篇1:以心态为话题的记叙文

面对空旷幽深的山谷,看到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有人会顿感陷入困境,悲观绝望。其实不然,心态决定一切。只要我们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悬崖峭壁中的栈道而走出山谷。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以心态话题满分的记叙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关于以心态话题满分的记叙文1

二个人面前有半杯牛奶和一块面包。一个人神情悲哀地感叹到:“只剩半杯牛奶和一块面包了。”另一个则满脸笑容道:“还有半杯牛奶和一块面包!”一个简单的故事,仅一字之差的两句话却蕴含了很深的哲理:面对不可改变的环境,我们可以选择改变我们的心情。

爱迪生在一次意外中,之前所有的试验成果都付之一炬。可这位伟大的发明家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大喜叫道:“感谢上帝,我可以重新开始我的试验了!”于是,电灯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个世界是很客观的,它不会随着你的心情改变而改变,但你可以选择在不变的现实中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这很重要,思想上的转变也许会改变你今后的人生轨道,爱迪生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吗?

“我不能选择我的生活,但我可以选择我的人生。”这是海伦·凯勒的名言。面对病魔的折磨,残疾的她并没有退缩。她选择了坚(艰)难的生活和坚强的信念。面对生活,我们要像海伦那样执著,但我们也要适时调整一下我们的心态。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即便身边的事物不利于我们,而我们也无力改变它们,我们也要改变我们的心态。换一种角度去观察不可改变的另一面,或许我们也会发现挫折和苦难的可爱。

两个同时被关进监狱的人,一个可以坚强地活下来,而另一个却忧郁死在狱中。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境不一样。面对同样的环境,前者坚信还有未来,坚信自己会回归到监狱外的自由中去。就是因为有了这个信念和豁然的心情使他对周围的环境的意识变得淡泊起来。而后者恰恰相反,他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情而使得自己的心情被困在忧郁的牢笼中而无法自拔。由此看来,心情的转变很重要,它会决定你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因而决定你的行为。

面对丑陋的事物我们会嗤之以鼻,对美好的事物会趋之若鹜。这是人的本性。但这样的本性似乎是一个框架把我们禁锢在里面。假如我们换个心态呢?那么我们会发现丑恶的东西,也会有可爱的一面,(。)发现美好的东西,也会有令人感觉厌恶的一面。面对人生,我们也该这样。对名利的追逐是每个人的向往,但如果得不到(,)我们就换个心态看(,)淡薄(泊)名利,那时你会发现自己超然物外,超凡脱俗。而对困难的回避,我们也可换个心态看作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

关于以心态话题满分的记叙文2

范晔的《后汉书?张衡列传》中,谈到张衡“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好个“从容淡静”,这是一种理想的心态,天下举凡成就非凡者,莫脱得了这四个字所蕴含的大境界。(直接切题引出论点)

何谓从容的心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一种从容;“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一种从容;“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一种从容;“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从容;“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一种从容……

从容,是一种理性,一种坚忍,一种气度,一种风范。只有从容,才能临危不乱;只有从容,才能举止若定;只有从容,才能化险为夷;只有从容,才能宠辱不惊;只有从容,才能风云在握……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需要“从容淡静”的心境。唯有从容淡静,才能活出潇洒,活出自由,活出旷达。

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终生仕途暗淡,但他以从容的心态,“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作浑天仪,造地动仪,令万世敬仰,成为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

“狂歌五柳前”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决然归隐田园,“怀良辰以孤往,或植仗而耘耔”,诗意地栖居在这个纷扰繁杂的世界里的一片净土上,淡泊宁静,其从容风度冠绝古今。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身贬荒凉瘴疠之地,过着囚徒般的生涯,仍能孤身一人泛舟畅游赤壁,“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从自己的灵魂里分化出一个客人,与自己畅谈人生哲学,留下了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华章。

他们是生活的成功者,因为他们拥有了一份从容淡静的心境。

以前,我在课堂回答提问,总会战战兢兢,如临大敌,心跳嘴拙;而今,我会坦然应对,心向往之,用状态和最充分的准备来迎接它。换一个视角,换一个从容淡静的积极心态,一切都会成为使我们更加幸福的因素。

关于以心态话题满分的记叙文3

这是一句很经典的广告词,它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健康、乐观向上和不屈不挠的心态,我们就能在人生道路上,少一些失败与烦恼,多一些成功与喜悦。

心态是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也不无道理。我们面临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会失败呢?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态。

心态对运动员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临战心态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雅典奥运赛场上的惊天大逆转即可证明。在0:2落后的的情况下,女排姑娘们调整心态,在已输两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战胜了对手。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中国花样滑冰选手张丹、张昊在严重失误、脚踝受伤的情况下,仍不言放弃,继续比赛,最终取得了银牌的好成绩。他们的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奥运精神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国人。如果他们就由此而放弃比赛,那只能是承认自己不行,我们也不可能看到全场观众起立为之鼓掌的情景了。

运动员尚且如此,我们也应该学会以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心态面对人生。我们不能轻易向困难、挫折低头,我们只能去战胜它。如果我们畏惧它而放弃,这样的消极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司马迁身受宫刑,忍辱著书,终于完成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陆游、辛弃疾屡遭贬谪、排挤,仍至死不忘报国,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屡败屡战”。

终于满清王朝的统治;张海迪身残志坚,仍发愤学习,多部著作出版,她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历史已经证明,心态对一个人的人生多么重要。相反,有些人由于人生观的错误,遇事不能明辨是非,遇挫之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最后只能为历史所唾弃,成为困难、挫折的囚奴……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前途无量,风华正茂,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只有始终不渝的保持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心态,才能克服困难,在人生舞台上挥笔舒展,尽情展现自我。

关于以心态话题满分的记叙文4

某日,我在海滩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场面:一个衣衫破旧的老渔夫悠闲地躺在沙地上,怡然地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清凉的海风;他的身边,一个身穿服装、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舒适的靠椅上,一边给下属打电话安排工作,一边享受着难得的假日。老渔夫瞧了瞧对方紧皱的眉头,不觉笑了笑;老人看了看对方近乎破烂的衣服,也笑了笑。

在外人看来,它们拥有两种不同的人生,它们的幸福指数应该相差很大。可是,因为心态的原因,他们却拥有同样的快乐。试想一下,如果老渔夫看到的是对方的衣物,老人看到的是对方的清闲与安然,那么,他们的微笑是否会变成一种苦笑呢?我们无法评价这两种微笑的价值,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它度量清楚,但是不同的心态给了它们不同的定义。所以,不同的心态决定了幸福的含义不同,决定了人生的追求不同。

以怎样的心态看待人生,才能拥有幸福呢?像老渔夫那样淡泊一切固然是一种超脱,可是像老人那样永远追求也并不是一种过错,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追求。如果那布满荆棘的探险之路能给你带来快感,就永不停息地向前冲吧,去感受那排除一切困难的快乐与成就感。别在半途回头去看那些留在荆棘丛外的人,别去问自己:“如果我当初没有走进来,我就不会有如此多的伤痕,就不会如此累了?”否则,你永远得不到幸福,永远也快乐不了。

同样,如果停在途中能给你带来快乐,就别去羡慕那些走在你前边的人取得的成就,也别去想假如你也去了是否会获得同样的成就,否则快乐也会成为别人的专利而与你无关。如果你是个摇摆不定的人,尾随着别人也能带给你快乐,那么,你就启程吧!想超过前面的人时就看看你的身后,你能找到快乐的影子;想退缩时就看看前面,有人比你伤得更重都没有回头呢!否则,你是不可能幸福的……确定你的追求,永远也别改变;平静你的心态,永远也别失落,幸福的人生是如此地唾手可得。

幸福的人生与财富的多少无关,却因你的心态而变。拥有怎样的追求,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心态,就会得到你想要的幸福人生。记住:幸福的获得,心态配合至关重要。

关于以心态话题满分的记叙文5

我改变了,我真的在改变,我今天的心态特别好,原因都是因为自己想开了,更由于苗瀚月的帮助,因为她告诉我:心态好,心情自然就会好。但平时的我,不仅心态不好而且还没有耐心!如此一来:我才发现,心态真的是很重要的,逐渐我开始快乐了一点,接着我又想到了许多开心事,从下午4点开始。

我就无时无刻不把笑容挂在脸上,心里也自然轻松了许多,后来,我发现正是这个办法让自己很开心很轻松,所以我便想到了:经常把笑容挂在脸上,心中少些烦恼,这样就会很快乐,我今天下午心情真的挺不错的,尤其是傍晚;看来心态真的决定了我的心情,想想以前自己总想烦心事而却忘记了快乐,明明是自己和快乐过意不去,现在,终于开心了。

我也劝劝大家,和我一样别再那么烦恼了,有时候烦恼占据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就这样不给快乐留一点余地,快乐逐渐也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我们之所以总得不到快乐,并不是因为命运的不公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把快乐拒之门外,其实我们给痛苦的空间越少快乐就越多,不是所有人都永远遇不上烦心事的,只是遇上烦心事有时候根本没有去用良好的心态解决,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我们去时时刻刻把它放在心上,凡事要用的心态去想,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原来快乐这样简单!

还有能让你快乐的几招:不要总去看自己的缺点,人没有天生就是完美的嘛,有什么缺点都可以改掉的,要多欣赏自己的优点(这并不属于骄傲)因为如果你总觉得自己差到了极点你就会失去自信变得不再相信自己,做什么事也没有主见了,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差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所以有时候不光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更要看清自己的优点,如果你真的没有找到自己的优点,那么请低下头用诚恳的态度去问问别人。

我相信自己:相信曾经那么阳光那么可爱的自己一定会找回原来的心态!你呢?是否也能做一个快乐的人?我相信,只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看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的多得多,我们自然也会轻松快乐许多!

今天,我已将快乐的“秘籍”全部“公开”。那么,坐在电脑桌前的你是否也愿意像我一样改变自己的心态呢?为我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改变自己!

关于以心态话题满分的记叙文

篇2:以心态为话题的记叙文

一天,我一个人无聊的在田野上散步,我走的比蜗牛还慢,我一个人肚子在一个池塘边玩水,发现一朵花被别人给踩扁了,旁边的花好像对这朵花说:“你没有我美丽,没有我漂亮,没有我光彩,你就是人见人不爱、车见车爆胎的花,没有光彩的花,我们生活在上面,你生活在下面,上面的高贵、下面的庸俗”

第二天,我又来到了池塘边玩,我又看到了那朵花,那花直挺挺的站着、显得特别精神,而另一朵花却败落了。昨天的花说:“你昨天还没我漂亮,光彩和受人喜爱,今天却变了。”我诚实的说:“你今天很漂亮、很光彩,比我昨天漂亮多了,比我有光彩多了,我错了,我不应该嘲笑人,唾骂你,我错了,对不起”

花说:“我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吮吸水分,才有我的今天,夜里你们睡觉,我在工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你也会成功的。”

第三天,我看见两朵花都很漂亮,它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听见有人叫我了,原来是妈妈,我睁开朦胧的睡眼,原来是一场梦,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梦教会了我要勇敢生活,从困难中奋起爬出,还告诉了我们要与同学们好好的相处。

篇3:以心态为话题的记叙文

1607年, 当英国的殖民者踏上北美建立在北美大陆的第一块殖民地后, 英国的普通法便在美国殖民地开始了直接适用。一般认为, 英国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心态 (mens rea) 概念最早出现在罗马法中, 它起初是一个拉丁术语。然而, “英国的普通法在美国法院的判例及其解释和运用, 使美国的刑法产生了许多含混和不确定性”, 加上美国的50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联邦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刑事法律制度, 这使得各个刑事法律中关于犯罪心态的术语混乱而庞杂, 接近七八十种。于是美国法学会在这种情形下拟制了对于美国刑事法律的法典化有历史性意义的《模范刑法典》, 并且仅用四个术语来认可和限定犯罪心态:蓄意 (purpose) 、明知 (knowledge) 、轻率 (recklessness) 、疏忽 (negligence) 。

二、概念与内涵

《模范刑法典》规定的刑法犯罪构成双层模式是为人称道的。显然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便是犯罪的本体要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态。第二层次是责任充足条件———排除合法辩护。其中的犯罪心态, 也可以称为“可归责的心理状态”或者“犯意”, 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应当受到道德规范以及法律规范的谴责与否定的心理状态。

根植于美国法律传统中的理念就是“犯罪越具有目的性, 犯罪就越严重”。行为人如果在客观上被认为对于导致的某种结果负有责任, 同时行为人在为行为时确实不具有犯罪构成要件所要求的犯罪意图, 这就是严格责任。这相当于跑道的起跑线, 是犯意阶段的起点。《模范刑法典》的不同层级的犯意是界定在严格责任之后的“跑道”、“刻度”。下面我就对《模范刑法典》中对于“可责性”种类的规定予以解读。

(一) 蓄意

是指行为人以有意识的目的实施某种特定行为, 追求某种特定结果, 或者“犯罪本体要件中包括附随情状, 行为人认识到该情状存在, 或者, 相信或者希望该情状的存在”。一言以蔽之, 蓄意是行为人的一种积极自觉希望的心态。

(二) 明知

是指行为人已经知道行为的性质, 附随情状的存在以及会导致的结果而自觉地去实施这种行为。

(三) 轻率

是指行为人有意识的无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可能产生的不合理的实质危险。“轻率”是行为人的一种冒险心态, 行为人主观上已经有了认识, 但是没有制止而是选择冒险一试。值得注意的是, 行为人的这种无视行为还必须严重背离守法公民“所应遵守的行为标准”。

(四) 疏忽

是指行为人没有认识到产生法律禁止的结果的危险, 这种未认识到的行为是严重背离在行为人的处境下理性人“所应遵守的注意标准”。也就是说按照守法公民的一般标准是应该认识到此种危险的。

三、价值与意义

《模范刑法典》的制定有以下两种意义:

(一) 使犯罪与刑罚的连接更为严密, 更好的使犯罪与刑罚相适应。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以及奴隶社会的等量报复等都反映了在传统观点里的, 刑罚是一种报复, 是对于犯罪造成的客观危害的一种惩罚。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唯一桥梁就是客观的犯罪行为。至19世纪末, 近现代意义的罪刑适应的原则转型为不仅关注行为人的客观犯罪行为还关注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贝卡里亚关于罪刑等价的原则说:“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 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 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而这个“手段”为了保证客观公正与人道, 就应该对于客观的产生的危害程度进行评定, 同时, 为了防止无辜的怀有善良心态的人受到与故意的怀有邪恶心态的人同样的惩罚———这明显是不公的———我们也应该对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予以考虑与区分。由此, 犯罪与刑罚之间的联系不再只是客观危害行为这一条单行道, 而是被客观危害行为与行为人的犯罪心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当然也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二) 充分实现了务实的作用, 同时改善了美国刑事法律中的混乱情况。英美法并不是如所说缺乏理论, 而是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务实的特点。我们知道, 法律, 尤其是刑事法律, 作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有力手段, 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以及完善的内部结构实际上是为着其要实现的目标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要真正实现目标还必须实现的可能性很高, 也即可操作性实用性较高。《模范刑法典》中规定的四个犯罪心态术语在程度上进行了层级的划分, 没有繁乱的理论, 正是对美国法律务实性的真实反映。有鉴于此, 我国刑法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实用主义原则, 以巩固甚或增强我国刑事法律的实用性, 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当然, 《模范刑法典》的示范作用也为各州法律混乱的解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式, 进而更好地确定法律的统一性、确定性。

参考文献

[1]魏储值.美国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立丰.美国刑法犯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篇4:以心态为话题的记叙文

一、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的主要生源是初中毕业生或初中同等学历的学生,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方向,升学通道窄小。即便国家在积极打通中职到大专、本科、研究生的升学通道,目前而言升学率依然未成为众多中职学校吸引学生提高知名度的法宝。随着近年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观念的盛行,形成了从班级、学校、市、省、国家层层选拔人员参加比赛的氛围,除了赛能促教,促学外,中职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逐渐因其参赛选手的成绩优异而大幅提高,并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生源。比赛逐渐成为打响中职学校名气快速有效的途径,成为了一件盛行而有实效的事情,参赛选手也越来越多。然而,比赛有输赢,一时的输赢对于学校及指导教师方面有影响但是没有绝对性的影响,对于参赛的选手,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其出现行为或心理出现偏差。关注并协助赛后选手心态的调整是必须的,然而却是被教师及相关方面所忽略的。

导游比赛(或竞赛)由于需要直接面对大众进行导游词演讲、才艺表演、现场抽题解答还需进行理论考试等环节对选手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更高,学生赛后出现心理问题的的几率更大,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协助。然而就知网关于关键词搜索,“竞赛后、焦虑”找到相关文章结果为0;“竞赛后 、心态”同样为0,“赛后、调整”结果是关于运动员赛后心理状态调整的1条,“比赛、心态”则有316条绝大多数是关于运动员的文章,而搜索“导游、比赛”的文章有29条,关于导游比赛、竞赛后心理等相关的文章为0,百度搜索“导游、赛后、心态”的直接相关文章为0。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偏向于运动员比赛的心态方面研究,关于导游赛后的心态方面的研究为空白,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将选取实例分析,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分析法等方法试论旅游专业学生参加导游竞赛后心态的调整,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相关职业竞赛选手赛后调整的相关文章出现。

二、赛后选手情况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广东省粤北某地级市一市直学校从2007年10月至2016年1月该校所有参加市级(除了教育局举办竞赛外,亦含旅游局举办的导游大赛)及省级导游大赛的学生。该校参加相关导游竞赛市赛选手共计35人次,参加相关导游竞赛省赛选手共计17人次,排除重复参加比赛的人次,实际参赛选手为24人。

通过观察法及针对参赛选手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指导教师的访谈,参赛的24位学生赛后表现情况具体如下:

1.普遍优胜者表现较为自信,无明显不良变化。部分获得高出其预期成绩的同学明显比以前更为自信,更为积极健康的投入到学习中。

2.极少数优胜者出现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或轻度学习行为偏差(详见表一)。

3.比赛失误或未达到其成绩预期的选手多短期内有失望,郁闷等不良情绪。部分选手在短期内能够修复而重新积极自信的投入学习状态中。部分选手波动较大,且无法快速回归平常状态(详见表一)。

不符合自己预期甚至是在比赛中因紧张等原因出现重大失误的选手往往是赛后创伤较重者,有些会明显表示出来,有些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而难以辨别,需要教师用以更大的关注。

三、影响学生赛后心态恢复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赛后日常表现有明显差异的同学多次接近及适时访谈,到关系深入时进行深度访谈,及对部分家长的访谈,结合之前对相关教师的访谈材料分析比较得出影响到学生赛后心态的因素主要有:

1.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赛后心态恢复的关键因素。

受父母关注和关爱度较高、家庭环境简单、家庭生活和谐的选手在赢得比赛后表现得更为自信和积极,比赛失误或未达到预期成绩时短期内有正常的沮丧、郁闷等情绪,但在短期内能迅速恢复回归正常状态。

经对这24位选手通过观察比较法得出赛后住在家里的同学比在学校居住的同学心态恢复速度较快,较少出现较大行为偏差。

受父母忽视,不被重视或家庭生活不和谐等家庭关系问题以及父母悲观解释风格影响的同学在赛后自我修复较慢,甚至出现与父母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的情况。据调查,在表一中,有4位同学存在家庭关系问题,分别是J、X、M、Y同学,其中J同学主要是受母亲忽略但不严重、父爱正常,J同学表现出轻微人际关系敏感;X同学是其亲生父母因小孩较多无力抚养送亲人抱养长大,对其养父母充满感恩之情,其养父母对其较为关爱。亲生父母与养父母是亲人关系经常来往,且有个亲生妹妹与其年级相差不大,同在一年级,容易被比较。复杂的家庭关系造成该同学人际关系交往较为敏感;M同学则是受父母解释风格(主要分悲观解释风格和乐观解释风格)影响较深,其父母从小喜欢将其与其他人比较并贬低该同学,喜欢用消极性词语与M交谈,是M同学形成悲观的解释风格、容易形成消极心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Y同学受家庭影响最深,其性格受家庭影响最大。由于Y同学属于我国众多留守儿童的一个,在这里,详细分析,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同类型儿童的关注,协助促进该群体的身心健康。Y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留守在亲人家里,父母外出务工,其亲人常用“父母不要你”等会对小孩造成被父母遗弃等概念的相关伤害性语言,父母生了二胎后将其接回一起居住时,其母用语上则将该同学之前所接受到的奶奶等人对她的亲人之爱全盘否定,描述为其亲人因钱而接纳小孩不是为爱而接纳小孩,导致该同学不仅缺乏童年时期的父母之爱,且同时期的亲人之爱的被全盘否定,形成心理上的了家庭亲人之爱的真空状态,到了职校时期已经形成有严重的被忽视被轻视被欺骗的心态,并与父母长期失联,不愿意接纳父母。该同学市赛结果虽然达不到预期但是成绩依然不错,加强了其需要证明自己的愿望,非常积极的准备省赛,并且由于被鼓励,赛前达到了自信的高峰期,省赛失误,成绩不理想,赛后变现为与同学的关系由原来的不和谐变为敌对,对部分没有明确表示出对其表示欣赏、重视的老师出现敌对、挑衅行为,严重干扰课堂秩序,对学习表现出不在乎。赛后心态变化较大。

除了在表一中的同学,其他的参赛选手也或多或受家庭因素影响产生或积极或消极或自卑或自信等等心理,但不明显。表中同学中所有选择内宿的同学都受到了家庭较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参赛选手赛后是否能顺利恢复良好心态产生了关键性影响。需说明的是,该校多数住宿生家里离学校并不远,甚至比部分外宿生的近。

2.中职学校大环境及其自我身份认识(初中的差生,到中职的优异生到成绩失败重新否定自我)是选手赛后恢复的重要因素。

据问卷调查及比较,我们知道“中职学生SCL——90各项评定指标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和中学生常模(P<0.01),说明中职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引用[1])。众所周知,目前社会的舆论导向是“成绩差的同学才上中职学校”,而初三毕业生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普遍心理亦是:能上高中的上高中读,成绩达不到上高中的同学只能选择出社会工作或者就读中职学校,只有极少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因家庭或自身原因到中职学校就读。到最后,经过被高中学校的招生筛选,确实呈现出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普遍较差现象,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着学生:(1)周围的同学成绩都不好,自己进入了一个大家都不看重的环境,加深了学生对外的自卑感;(2)由于学生中招成绩差,家长对学生更为失望,更少关注其在职校内的就读情况,学生被家庭忽视;(3)由于前两个因素,导致学生对自己和对家庭的罪恶感(以前没有好好读书)或自我否定(我真差,我什么都比我的其他初中同学差)。但是在中职学校的学习中,由于自身的成长、教师的努力以及所学内容的不同,部分同学(特别是初中偏科的同学)的特长慢慢体现出来,逐渐成为了被同学肯定被老师表扬的同学,到最后成为了被学校挑选出来作为代表参赛的同学,信心开始呈现。参赛成绩好时会对其信心进一步加强,但是参赛成绩差会直接形成选手的再次自我否定、罪恶感/自责。这对于自我认同感较强的同学尚好,可看做是一个挑战,但对于本来就存在自我否定因被选为选手而稍有信心的同学则急需家庭、老师、同学朋友甚至心理医生的协助,否则会影响到该同学以后对自己的消极认知和不良行为的产生。中职学校环境下的学生的自我认知对赛后心态影响重大。表一中的L同学赛后呈现出较强的自我否定,表现为课堂上不敢自动发言,背导游词时候卡壳严重(即使是其擅长的内容),无心上学,经常唉声叹气。

3.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干预是影响参赛选手赛后心态恢复的重要因素。

从被选为参赛选手的那一刻起,这些同学就要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其中一个是心理素质的挑战,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被选拔为参加市级以上的竞赛,也是自我肯定的一个重要关卡,她们自己不断的提醒自己必须努力,必须拿奖,必须……。这个时候我们的指导教师也会不断的给选手们打气“你可以的”“你没问题的”“你不要紧张”“你要避免卡壳”“你必须拿奖,这样你的努力才没有白费”“我们那么辛苦的指导,你别偷懒,万一没有拿奖,我们都得挨批”……。选手和教师在赛前对选手的明示或暗示的语言以及赛后他人对选手的语言对其赛后的恢复其至关重要的作用。这24位选手的赛后表现来看,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其赛后恢复相对较快,极少部分会影响到其人际交往关系敏感,而教师及选手的解释语言对未拿到理想成绩的选手的赛后恢复则有着重要影响。

让我们以H同学和D同学为例:赛前H同学心理素质较差,容易怯场,被选为参赛选手后几乎每次模拟都会卡壳,而且终于在第一次市赛时因紧张导致失误。这时候她不断的否定自己,责怪自己,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并加以正确引导或给予责怪性的语言,这H同学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不愿意再次去做任何“可能会让自己丢脸的事情”。赛后通过跟H同学沟通了解到她的问题在于:她觉得“必须要完整的背下来导游词那才是可以的”“必须要拿奖才能不辜负教师的教导”“如果不能顺利的完成,说明自己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人”。针对她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她明白“参赛是为了让自己积累经验而不是必须得拿奖,老师不在乎你是否拿奖,而在乎你可以有机会可以去尝试登上这个舞台,你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可爱、善解人意不用靠必须拿奖就已经证明了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同学”通过引导,该同学成功的快速恢复好状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参加省赛,通过学生对比赛看法的改变和教师的引导该同学最终克服了怯场行为,获得了对自己的肯定。D同学心理素质很好、很聪明、背诵能力很强、有主见,在市赛准备阶段包括市赛期间没有过一次因紧张导致的失误并取得不错成绩,但是在准备省赛阶段中期,她开始缺席或不主动完成指导教师完成的任务,经过访谈得知,该同学的懈怠源于逆反: “某某老师说我必须拿奖,为什么我不是为了我的爱好而是为了拿奖而参加?”,经过其教师的干预与引导,该同学在比赛准备后期努力准备,由于时间因素,该选手的准备有些仓促导致比赛出现重大失误。正常情况下,指导教师都会对该名选手进行责备或严厉责备,该选手遭遇后者。但是“责备”不是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家长都会做的事情吗?且让我们看看习惯性的随意责备会产生什么后果:该同学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通过访谈了解到该同学没有其他的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但是自控力下降,该生“我控制不了自己,就是不想上课,就是想捣乱”。随意责备会影响到学生产生压力及罪恶感而降低自控能力。

Q同学因为准备阶段表现很好,一直受到教师的鼓励并未有责备性的语言,但是因为赛前长期高强度准备导致压力过大,未经过适当的心理引导产生轻度的学习行为偏差。

比赛前后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是影响学生赛后恢复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往健康的方向走。

四、对策

学生的家庭环境尤其是成长时期的家庭环境是影响中职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识这个重要因素跟进入职校之前的学习经历相关,这些是已经发生的因素;进入职校后的对自身身份认识的改变以及比赛前后教师的语言与行为干预是教师可预防和可引导的因素。

1.家校互动给予选手温暖,做好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工作。

家庭因素中,过度溺爱及过度忽略都是形成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来源。对导游竞赛选手的分析来看,被家长的过度忽略(事实上的被忽略或是学生感觉上的被忽略)是选手潜在抑郁、敌对等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抑郁、敌对等因素造成的因不自信而不愿学习、逆反等行为表现又让父母以责骂、失望、不愿理会去对待学生,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家长可能并不清楚此种原因或无法与小孩沟通(如Y同学的与父母失联),教师需担当重要的桥梁角色。一方面对家长进行引导,让其对学生给予更多正确的关爱,温暖学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重视,感受温暖。必要时可建议家长寻求心理医生的协助。

2.注重引导学生解释风格向乐观转变,创建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和校园氛围。

家庭因素中的另一影响选手赛后心态恢复因素的是家人的解释风格,家人的解释风格影响着选手是一个悲观解释风格抑或乐观解释风格的人,而学生解释风格会直接影响着其赛后的自我恢复,如选手比赛的一次失误,悲观的选手会直接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对其它事情也没有信心(如L同学);乐观的选手会觉得只是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的某方面没有做好,经过改善下次自己会变得更好,积极应对失误。

虽然学生解释风格的形成受到学生成长时期的家人的解释风格影响,但是可以在中职时期加以引导和改变的。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跟家长沟通让其学习乐观的解释风格以影响学生,创建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可以让积极乐观的同学去鼓励、陪伴选手,让班主任、相关教师对选手的引导上注重乐观语言风格的运用;同时在学校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上注重积极乐观的文化氛围的建设,让选手处在一个乐观的氛围之中,学习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解释风格。这些步骤实施起来相对较复杂,但这不但可以改善选手的赛后恢复,同时会改善选手以及其他在中职学校悲观思维习惯的学生,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轨迹。同时这些措施一旦实施并成为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习惯,继续实施下去会变得容易很多。

3.协助选手在自我身份认识中肯定自己,增强信心。

学生若在参赛前已经存在自我否定的心理,因被选为参赛选手而得到自我肯定,如果成绩不错,该学生自信会再次增强,反之则会形成选手的再次自我否定,严重的会影响其在与比赛相关的项目上缺乏自信引发焦虑,并以自我放弃等形式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除了赛前协助选手肯定自己,增强信心赢得比赛外,我们也应提前注意预防选手的自我否定心理的发酵而在赛前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他知道:能够作为选手说明他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比赛是我们进行再次学习提高自身的一个途径,无论成绩如何我们都比之前懂得更多而有所收获,虽然我们都希望能够拿到好的成绩,但这不是必须的,因为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你在多个方面的进步,无论成绩如何都不能抹去你进步的事实。经过赛前的引导,让选手对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我肯定而避免因太重视比赛结果产生自我否定。比赛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肯定选手、鼓励选手并继续引导选手让选手不因比赛失误而自我放弃。

4.协助选手增强赛前赛后自控力,以达到快速恢复选手心态的目标。

斯坦福大学的相关实验证明,罪恶感和压力都会导致自控力的下降。通过对参赛选手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罪恶感和压力也是导致学生赛后自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除了上述的D同学因比赛失误而发生了比较严重影响学习行为的自控力下降的情况外,赛后自控力下降也存在其他包括成绩优异者选手之中。

选手的罪恶感主要来源于赛前的行为没有达到自身要求并导致失误,以及比赛前后他人的相关责备。对于已经发生的失误,他人的责备及选手的自责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反而会促使选手产生罪恶感,而罪恶感会引起不愉快,不愉快会引起选手需要寻求能使其愉快的放松以达到中和,放松行为继而影响其自控力。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引导学生从自责的心态中走出来,另一方面我们需注意自身的语言行为避免因责备学生而加重其自责行为导致自控力的下降。有比赛就会有压力,适当的压力是学生进步的动力,过度的压力会影响选手的睡眠及引发其寻求对应放松的心理而导致选手的自控力下降(如Q同学)。我们需要在选手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施加压力并注意引导其用正确途径缓解压力,在赛后进一步加强关注和引导,避免出现选手的不当放松行为影响学习或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协助减轻选手的罪恶感及压力是使选手赛后能提高自控力迅速恢复良好状态的有效策略。

五、结语

参赛选手赛后心态恢复问题由于其人数少和心理问题的隐蔽性较少获得社会的关注,但是参赛对相当多的选手而言是大事件,其结果对选手的影响深远,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并引导其快速恢复良好心态。

不足之处,根据比赛惯例每校每次选派参加导游竞赛的选手有人数限定(多为3个),即使选择该市比赛参赛次数最多的此次样本学校,依然不能像其它研究一样在同一年收集众多人员加以进行问卷调查统一分析部分访谈,由于心态变化的时效性,只能在每次比赛后即时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取得相关资料,所以导致此样本跨度年份较长。希望经过此文的抛砖引玉作用能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选手的赛后心态恢复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引用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赖晓红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2005年8月

[2]自卑与超越(经典完整译本),阿弗雷德~啊德勒

[3]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

篇5: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

心态,心态一定要放平和,不要让信心在小事中消失。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相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来说,已是非常满足的事了,但是,对于拥有各种权力和势力的人类,常常就会因为点滴小事而步入歧途。

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我们看到祖国蒸蒸日上时,有些人不竟会想到战争和谋反,于是,内心产生了不安,彻夜难眠,也许他的居安思危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要在警种长鸣的条件下,摆正心态,想着今后国家的繁荣富强,正如唐代诗人李白所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篇6: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

与此不同的是,山不可以决定自己的位置,而人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生活就像一场戏,你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避免遇到坎坷、低谷,但都不要气馁,因为生活并不是平坦大道。有的人摔倒了,鼠目寸光,看不到前方的路;而有的人却站起来拍拍尘土,爬起来跨国绊脚石子。心胸开朗自然也看得开阔。我们的生活正是跌倒与爬起的重播。消极的人把头埋进沙漠当鸵鸟,拒绝温暖阳光的拥抱;心态积极的人把头面向阳光,生活便充满阳光和希望。

积极的心态如一把伞,为我们在生活中遮风挡雨,免受风雨的摧残;而消极的心态好比是“皇帝的新衣”,暴露了自己的无知,自以为逃避实景,却还是逃不出“黑暗”的圈子。与其说“剪不断,理还乱”还不如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活处处都是阳光和希望,再等你细细的发掘。

朋友,当你发现后面压着一片阴沉沉的乌云,倒不如把脸面对明媚的阳光。

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豁达乐观;一个好的心态,可以让你战胜一切困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从误会中获得新朋友;一个好的心态,可以让你淡泊名利,享受快乐的人生。

篇7:以心态为话题的作文

凡事都怀着一颗感激的心,乐观的心。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你将无所畏惧。

我闪应该感激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就像鸟儿应该感激天空给它以广阔的天空翱翔,鱼儿应该感激大海给它以舒适的环境生存,花儿应该感激阳光给它以温暖使它绽放,草儿应该感激雨露让它茁壮成长。当然,我们也应当感激父母的亲情,朋友给我们的友情。

当然我们坐在舒适明亮的教室时,我们应当感激父母的辛勤劳动,当我们快乐、沮丧时,我们应该感激朋友分享我们的情感,以致于让自己了解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

当我们呱呱落地时,我们就拥有了许多的爱,有亲人的爱,也有陌生人的爱,因为爱我们,上帝给予了我们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所以我们不应该埋怨,而应该感激。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强了你的抵抗力。

有这样两个人,他们同时都拥有半杯水,悲欢者看到这半杯水会说:”可惜只有半杯水”。而乐观者却说:”只有半杯水”同样一杯水,可以引出不一样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差劣的心理素质的人的对比。现代人,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稍微重一点,就可能导致他粉身碎骨。这就要靠心理素质来调控了。近年来,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越来吃香,原因就是有大多数人承受不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步调,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可是如果我们怀有一颗快乐的心态的话。那么快节奏的步调只会被我们当成一曲交响乐,我们会把承受当作享受。

篇8:以心态为话题的记叙文

一、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90后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体现为:国家认同度较高, 社会责任感强;社会情绪总体理性平和, 以正性情绪为主, 出现负性情绪时能以多种方式加以调节;社会价值取向理性务实, 能够较为理性客观看待社会现象,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我效能感较高, 矛盾化解能力提高, 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等。但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良的社会心态,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 社会认知度偏低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态形成的基础。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和评价较低, 缺乏客观全面的认知。当问及“您对于现在社会的安全度感觉如何”时, 回答“不太安全”的占45.6%, “很不安全”的占8.5%。可见, 半数以上的90后大学生对社会安全度的认知较低, 并且认为影响社会安全感的最主要因素, 排在前五位的是:食品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医疗安全、财产安全。当问及“您觉得当前社会的公平程度如何”时, 回答“不太公平”的占57.4%, “很不公平”的占15.6%。当问及“您觉得当前社会总体信任程度的看法”时, 回答“不太信任”的占52.6%, “完全不信任”的占4.2%;问及“您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如何”时, 回答“不太信任”的占66.5%, “完全不信任”的占3.6%。除了对中央政府信任度比较高外, 90后大学生对地方政府、信访机构、公安、消协、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信任度都很低。导致90后大学生对社会认知度偏低的原因主要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 贪污腐败、道德滑波等社会失范现象凸显,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很多负面事件瞬间全世界传播;外加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 在激烈竞争的格局中, 当前某些媒体热衷于揭露社会黑暗面, 报道负面新闻, 甚至传播一些虚假新闻, 这些被放大的负能量直接影响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判断。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90后大学生, 是盯着网络长大的一代, 他们更善于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获取信息, 更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度, 甚至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二) 社会参与度不高

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还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调查结果显示, 90后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较低, 特别是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当问及“您是否会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时, 回答“偶尔”的占55.9%, “从不”的占1.9%。当问及“面对社会热点事件, 您的做法是?”时, 回答“随便看看”的占63.7%, “与我无关, 不关注”的占3.1%, “不确定”的占6.9%, 回答“积极参与, 寻找其中原因”的仅占26.3%。当问及“您和周围的同学是否关心习主席的出国访问, 例如‘习奥会’?”时, 回答“不太关心”的占59.3%, “从不关心”的占7.9%。可见, 成长条件更为优越的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以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作为追求目标, 对他人、社会的关注度较低, 社会参与热情不高, 参与意识淡薄、参与行为较少。

相对于以往大学生, 作为“鼠标一代”的90后大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渠道, 但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 90后大学生自小社会参与, 特别是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相对匮乏。同时, 由于自身的升学、就业等压力, 很多大学生即使意识到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但行动力不强, 实际参与行为缺乏, 而且偶有的参与也具有自利性和目的性。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主动自觉关注政治生活的意识不够, 没有将关注国家大事,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作为习惯, 而只是当相关课程老师要求完成作业时, 为了获得成绩学分才暂时地略微关注一下时事。有些大学生认为国家大事是国家领导干部的事情, 自己只需学好专业知识, 没必要去了解关注。有些理工科大学生则认为关注时事政治是文科生的事情, 关注政治是“不务正业”。此外, 当前很多大学生受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 例如贪污腐败问题, 对社会、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 相对剥夺感增强, 认为自己的力量太过于弱小, 即使参与也只是走过场, 没有实际作用, 最后索性不听不看不做。

(三) 学习态度功利化

作为大学生, 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其社会心态最直接的表现。调查显示, 当前90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当问及“作为大学生, 您怎么样看待学习?”时, 回答“学习就是为了更顺利的就业, 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以减轻未来的压力”的占59.3%。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 就业形势的严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就业作为学习的首要目的, 只看到学习的功利价值, 忽略了学习在认识世界和自我, 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如此导致90后大学生厌学、逃课、考试作弊等问题越发严重。例如, 当问及“您如何看到大学生逃课问题?”时, 回答“支持”的占33.5%, 回答“无所谓”的占20.2%。当问及“您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持怎样的态度”时, 23.5%的学生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当问及“您大学期间是否有过考试作弊的想法或行为”时, 回答“没复习好时想过但没实施”的占38.0%, “曾经偶尔有过作弊行为”的占13.4%, “经常作弊”的占0.9%。可见,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情绪消极、不认真, 对学习采取回避、逃避、放弃的态度, 特别是对于高校公共课和基础课的缺课现象更严重。面对考试时, 多数同学能认真复习, 但仍有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学分, 不影响其今后就业, 而想方设法的作弊。虽然功利性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 提升能力, 但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正确学习态度的养成。当有用与否成为学生是否认真听课的标准时, 容易导致浮躁的学习态度和片面化的学习习惯, 学生难以持久地静心研究、深入思考, 必然影响其全面发展。90后大学生的学生态度功利性倾向日趋严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就业和生存压力日益加大;家庭教育与高等教育功利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理想信念缺失、急功近利、整体素质不高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此外, 在我国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的大背景下, 部分90后大学生还存在理想信念模糊、集体主义精神弱化、道德知行脱节、对中国梦的实现缺乏信心、相对剥夺感滋生等不良心态, 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90后大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建议

(一) 凝聚正能量,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心态属于社会意识, 由社会存在决定。因而,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首先应解决社会存在中的问题。90后大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 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发挥作用, 激发社会正能量,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党和政府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提升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推行更加积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规范招人用人制度,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减轻就业压力,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 克服由于贫困引起的自卑、焦虑等不良心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不断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改善社会风气, 消除大学生的仇官、愤青、不信任等消极心态, 凝聚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强大合力。

其次,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传播正能量。媒体宣传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各级宣传思想部门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确保宣传思想工作取得成效。一是紧密围绕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特别要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话语权, 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多宣传报道正面的信息, 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宣传阵地, 最大限度地弘扬社会正能量。二是要密切关注、积极揭露批判各种社会丑恶、消极行为, 加以引导性的报道, 及时客观地向公众解疑释惑、疏导公众情绪, 做积极的建设性的批评, 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消除大学生认识社会的盲目、冷漠、不信任心态, 促进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二)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

1. 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要求。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责任, 加强领导、全面部署、组织实施;学校各部门要明确责任, 密切协作, 优先提供人、财、物、事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前, 高校在组织管理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比较到位, 但实际工作中尚未形成合力, 源于某些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现象。例如, 学校领导层重视, 但二级学院某些领导或其他专业课教师不重视, 甚至给学生“思政课不重要, 没必要认真学习”之类的误导, 这种“拆台”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 高校要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校各部门、各二级学院要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互配合, 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 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培育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心态也必然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当前, 面对90后大学生, 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 才能更有效培育90后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高校思政课教学需做到: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政策要求、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内容, 以重点内容为主, 及时充实新的内容, 做到教学内容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同时,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与学生特点选择多样有效的教育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教学手段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探索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采用适合90后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教学手段,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同时各高校要搭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 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抢占网络教育新阵地。三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课强调知行统一, 在发挥好理论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 加强实践教学, 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 弥补理论教学的局限性, 增加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 注重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自我培养

培养90后大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最关键还是90后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培养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性, 加强自我教育, 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 促进自身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为此, 90后大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辩证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社会, 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提升自身人文修养, 不论何种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多学习一些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知识, 多读书多思考、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最后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心态调整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 加之当前90后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社会压力, 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90后大学生应通过参加心理健康课的学习、阅读心理健康书刊等, 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掌握多种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 不断提高自身社会适应力,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当自己无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或烦恼等, 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消除心理问题, 树立正确的认知、完善人格, 如此才能更加积极理性地看待自己和社会,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王俊秀, 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2.

上一篇:国外法律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