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泪为话题的

2024-04-24

以眼泪为话题的(精选6篇)

篇1:以眼泪为话题的

记得母亲曾对我说过:“泪水对我们而言用途很多。”是的,其实泪水不仅仅是兴奋或是极度悲伤的表现,它也是一种释放、一种解脱、一种爱意的表达方式。生活需要泪水。因为忙于期中考试,我整个人都紧绷着,似乎身体里没有一根神经能够得到放松,就这样,像被缠着绷带似的紧紧裹了一个星期,终于迎来了我期望已久的周六。“上帝,请你怜惜我吧”。我僵硬地端坐在回家的车上,望着眼前似乎仍在飘动的试卷,那深夜里“飞速”的钟摆,心中不禁如此叹息。设想着回家痛痛快快得舒服一下,暂时先让我这“木乃伊”出来活动活动,但父亲的令声如同五雷轰顶般向我劈来,于是那四肢僵硬的我爬上楼去,锁上门,悄悄蹲下,就在那角落里,默默地任凭晶莹的泪水倾泻。要明白,这不是我对父亲无言的反抗,而是对这整个“流连忘返”的一周进行一次“总结”。这是渲泄,是释放。泪水是我此刻最好的武器。我要痛哭,我决不向挫折低头,泪水见证着我的决心。挫折并不可怕,这泪水更不是气馁,它是警醒我爬起,继续向前的信心。于是,我重新整理好行装,提醒着自己要勇敢面对,轻松迎接挑战。生活需要泪水。尽管坚强是一种值得我们追求的精神,但泪水同样值得我们怜爱。当面对如涌的挫折时,我哭泣,这泪水不是懦弱,不是畏惧,它是力量催促我勇敢向前。当看见我收养的小鸭相继离去时,我哭泣,这泪水不是埋怨,不是心酸,它是爱,是我用真心换来的款款深情。当看见那感人的事迹,那动人的电影时,我哭泣,这泪水不是轻视,不是悲伤;而是景仰。请相信我。生活需要泪水,当你因某事而痛苦不堪时,请您哭泣。当您欢呼跳跃时,请您哭泣。请相信,这是一种真情,是内心深沉的独白。泪水过后,无论是风的猛烈;雨的咆哮;我们依然能见到那明媚的阳光!记住哦,生活需要泪水。

每一次流泪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或喜悦,或悲伤,或懊悔,都会在情感的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迹。泪水是成长的记录,每一颗晶莹的泪珠都折射着我走过的历程。

那天,我早早就来到教室,坐在座位上收拾书包,把书包翻来覆去,就是找不到语文书。这时,老天爷好像跟我开玩笑似的,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呆坐在座位上一边忧愁地望着窗外的雨,一边想着老师批评我的一幕幕,心里忐忑不安。

突然,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念头:打电话叫妈妈送来。打完电话,想到妈妈顶风冒雨赶来的情景,我突然有些后悔,妈妈平时工作已经很辛苦了,还要为我做这些事情,我为什么要将自己因粗心而酿成的过失留给妈妈来弥补呢?

过了一会儿,教室外面响起了一阵急剧的脚步声,想必是老师来了。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焦急地向门外一望,原来是妈妈,她浑身湿透了,头发上还滴着冰冷的雨水。我冲出教室,走到妈妈跟前,喉咙像被什么塞住了,说不出话。只见妈妈

微微一笑,把从怀中取出的语文书递到我手中。拿着那丝毫不湿的语文书,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似乎看到了妈妈宁愿自己湿透了也不愿让语文书沾湿的情景。我扑到妈妈的怀中,不争气的眼泪一涌而出。妈妈用她那冰冷的双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道:“好了,别哭了,下次小心点就可以了,回去上课吧。”然后,离开了教室,望着妈妈远去的身影,我的眼泪又流了出来。

这次流泪,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妈妈,我要用最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在充满泪水的青春日子里

青春素来是个奇词,凝聚着无尽的稚子的期盼、少女的情愫、少年的壮志、年老的哀叹与怀恋,每每被人道出,总如此含有深意,宛若是一缕月光,在每一个人倚靠床前时,都曾在他们心中洒下过意义不同的地上霜,勾起他们的期待或回忆,欢喜或哀伤。

青春,其魅力应源于泪水。

辛酸的泪水滴落时,是壮志未酬。分针又与时针相约在了十二点。夜已深,笔尖沙沙的声音依然没有离开少年心头,抬头望着桌上堆砌的压力,刹那间泪水滑落稚嫩的脸颊。双肩承受了一种说不出的委屈,是啊,他也向往阳光与自由,向往窗外欢愉的歌声,向往春夏秋冬。他也希望用人生最绚丽的十七、十八岁来过最美好的生活,让自己轻松得像朵云,有广阔的天空任他撒野。但是他不可以。他心已决,为了理想,他甘愿付出。他用力抹去两颊泪水,一双明眸露出了坚毅的眼神。他继续埋头伏案,因为他明白,青春只有一次,青春之大好时光,正是用于实现梦想!

感恩的泪水滴落时,是亲情暖意。“别写了,都几点了,该去睡了。”母亲进了房间,倒来一杯热牛奶,催促少年去休息了。他心不在焉地回答道“知道了”,却依旧没有停下工作。母亲来了三次,催了三次,每次他都回答“知道了”,却没有睡下。母亲担心,担心孩子的身体,也担心自己再催促下去会让孩子生气,让孩子烦躁。她该有多担心啊!她静静地坐在孩子身后,看着他不停下的笔,看着他曾在草稿纸上反复计算却又将结果一并划去,重新再来,看着他几次揉揉眼睛,听他几次叹气,看得牛奶都已凉了。少年终于结束了他的工作,转身准备去睡觉,才发现母亲依然在身后注视他良久。眼泪瞬间就夺眶而出,他端起牛奶杯子咕噜

咕噜喝完母亲倒来的牛奶。这一路上已没有什么好怕的,再大的困难,他知道他的身后有母亲。

喜悦的泪水滴落时,是梦想腾飞。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完成了理想。榜上已有名,少年之喜竟融于泪。泪光里折射出的,可是所有的奋斗,所有的坚强,所有的鼓励,所有的支持。这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感慨,是“苦心人,天不负”的映射。这两行泪,是青春的胜利的最好见证!

不舍的泪水滴落时,是友如手足。最后一次晚会,最后一场表演,最后与好朋友说笑,最后临别一眼。青春的友谊如春雨般滋润,夏花般纯洁,秋水般清冽,冬雪般静默,润物细无声。深深扎根与心田中的友谊,将它美好的叶上滴滴露珠凝成泪水,朋友却笑道,你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还真没看见你哭过。于是他笑了,朋友说,对嘛,这样的你我才认识!获得这样深刻的友谊,不枉此生的青春。

青春是在眼泪中铸造起来的城堡,锁住年华里每一个秘密,锁住光阴里每一个故事。青春是在眼泪中坚强起来的过程,给我们以最坚硬的双翼,最矫健的步伐,最坚强的勇气。人生短如时光里的一颗飞扬起沙砾,此生之绚烂,应有青春奏起最华美的开篇。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充满泪水的青春日子里,将泪水流在成长的路上,熠熠生辉,切勿让它流在华发之日的后悔之中。

篇2:以眼泪为话题的

母亲很平凡,平凡得就像长在自家院的那棵老树。虽然天天见,天天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却从未留意过。等到了秋季,捡起那些北风吹落的黄叶时,才猛然领悟到老树的神情:夏天枝叶茂密是为了给人们遮挡烈日,留下阴浓;冬天光秃秃的树干是为了让更多的阳光透过枝条来温暖人们的心。蓦然回首,在母亲这棵老树的`荫庇下,我已经悄悄长大。

常听人说:“世间有部大书,永远读不完,那便是母亲。”不错,母亲给予我的关爱无所不在,无微不至。每次放学回家迎来的总是母亲关切的问候;每次生病卧床,看到的总是母亲布满血丝的眼睛;每次考试完毕。得到的总是母亲的殷切鼓励沐浴温馨的母爱,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一天天成长,母亲却一天天衰老了。母亲终日劳碌,她太劳累。

一天,我见她不停的咳,佝偻着腰,不时用拳头捶后背。便跑过去,说:“妈,我来帮你捶。”母亲欣慰的笑了,不过,这笑容很快就消失了。她说:“快回房里写作业去,只要你呀,将来有出息了,妈受苦受累算不了什么。”这时,我发现母亲的两鬓又添了银丝般的白发,额上皱纹更深了。那捶背的拳头酷似院子中老树枝上结的疙瘩。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顿时,生出一种想哭的感觉。不过,我没有,我把心底涌出的泪水又咽了下去。我不能让母亲看到我的泪,孩子流泪会让母亲伤心的。从此,我下定决心要奋发读书,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让母亲开心的笑。风筝升天,禁不住丝线缠绵;大雁南飞,依然频频回望。岁月易老,世事易变,漫漫岁月中,不变的是母亲那一生深情的牵挂。

篇3:以眼泪为话题的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4:哭泣的历史:我昼夜以眼泪为食

哭泣是人类共有的情绪,不论古今,不分中外。哭泣也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对人类而言,哭泣常常发生在情感强烈,言辞难以表达的时刻。有些眼泪的意思十分明确:身体受伤,失去亲人……有的眼泪则让人迷惑难解:有时候流泪是因为愉悦,有时候是为了掩人耳目,有时候别有用心……哭泣这种行为可以达到许多不同的目的,不只是表达痛苦,也表达要求,不只表现被了解的欲望,也避免被看穿的可能。假惺惺的眼泪还可以用来引诱、迷惑、勒索或者欺?。

每个人都流泪,但我们对哭泣却所知甚少。1760年,诗人埃德加?杨要求大家研究“泪水的哲学”,因为它是一门还未在学校殿堂里探讨的科学。我们对眼泪最主要的了解并非来自医学和心理学,而是出于难以计数的诗歌、小说、戏剧、绘??、雕塑和电影对人类哭泣行为的描述与再现。

眼泪的历史镶嵌在世俗生活的缝隙里,而世俗生活在历史上的记载只有一鳞半爪,不如政治史那样被大书特书。这让研究人类情感的历史学家面对重重障°?。人类情感的互动往往含蓄隐晦,而且必须遵??当时的普遍规则。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情感的反应和表达都截然不同,哭泣的含义也暧昧不明,因此眼泪史成了历史学家的梦魇。

■ 眼泪的宗教

从古至今,眼泪一直是神话、宗教、诗歌和小说中的主角。对眼泪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迦南泥板,这些泥板刻录着一首叙事诗,描述大地之神巴力之死,其中有块泥板上刻着巴力的妹妹女神安娜特听到兄弟死后:“淹没在眼泪中,仿如饮泪如酒。”据说,安娜特的举止和古迦南的一种哭笑仪式有关:每年春天降临后,全族人都步入沙漠,一起开始缓缓呻吟哭泣,由呜咽、哭泣到哀号,持续数天,达到近乎疯狂的状态,最后哭笑不分,大笑狂欢,再演变为格格轻笑,最后恢复常态。

在迦南人的故事中,安娜特的泪水让巴力复活,展现了眼泪的神奇魔力。在埃及也有类似的故事,女神伊西斯见到兄弟塞利斯的遗体,不禁抚尸大哭,她的眼泪也让他起死回生。有些学者认为,神的死象征着秋日和丰收,而泪水则意味着随春雨而来的新生。在罗马神话中黎明女神奥罗à?每天早晨都为早逝的爱子痛哭,女神的眼泪化为露珠滋润万物。

后来来到迦南的希伯来人把哭泣仪式留在了《圣》的诗篇里,比如“愿流泪播种者欢笑收割”,《旧约》的信念在《新约》中再次强调。《路加福音》说:你们哀哭的人有福,因为你们将要欢笑。《诗篇》第42篇中说“我昼夜以眼泪为食”,不仅创造了繁复的精神譬喻,而且也暗示了一般人对情感之泪的态度,认为它们有滋养之效。

希腊、罗马和希伯来人在丧礼中有以小瓶盛装眼泪,封缄后与死者同葬的仪式。这一风俗一方面表示埋葬了情感,另一方面也是献给死者的礼物。《圣???诗篇》第56篇说:“求你把我的眼泪装满你的瓶子里”,正是祈求上帝接受眼泪为奉献。

早期的基督教会对各种不同的眼泪提出详尽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把眼泪分为四种:忏悔的眼泪、悲伤的眼泪、欢乐的眼泪和感恩的眼泪。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求上帝告诉他“为什么泪水对痛苦的人如此甘甜?”公元4世纪的圣哲罗姆在信中描述宗教的欢喜之泪:在大哭一场之后,我抬眼望天,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天使之中,欢喜歌唱。

眼泪在其他宗教中也非常重要。比如来到哭墙的人,都该洒泪礼拜,在墙边哭泣显示出深刻的宗教情感。伊斯兰教有一群特别的苏菲教徒,在赴圣地麦加朝圣的旅途中,眼泪是他们神秘体验真诚与否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宗教??验种种》中把宗教信仰分为两种,他认为在耶路撒冷哭墙嚎啕失声和中世纪哭泣的圣徒都算不上“心态健全”,而是“病态灵魂”的表现,但是,哭泣的人宗教信仰更浓烈、更真诚、更深奥,是“心态健全”者难以望其项背的。

16世纪耶稣会创始人罗耀à?无疑属于“病态灵魂”,他在40页的日记中声称自己一共哭了175次。他说:我眼泪丰富,无需像其他人那般有所体验或领悟才流泪,我的眼泪伴随了最浓烈的爱、情感,对神圣事物的欣赏,以及灵魂的深刻满足。

虽然眼泪能带来满足,但人们还是祈愿一个没有眼泪的世界。《圣???启示录》就承诺一个没有泪水的天堂:“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们的一切眼泪。”斯多葛派的哲学家和柏à?图也都曾主张一个无泪水的世界。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眼泪永远和我们同在,英雄也不例外。

■ 男人泪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人们观看悲剧时感到悲哀和恐惧。舞台上的演员假装哭泣,台下的观众以真实的眼泪回应。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希腊瓶??和墓碑上出现了表现失望和悲哀的姿势。当基督教统领世界之后,哭泣变得更加普遍,《圣???诗篇》中写道:每个夜晚,我用泪水洗涤我的床铺,浸湿我的床单。这些哭泣者当然包括男人,甚至大部分是男人。

自从希波克à?底和他的学生们提出“女人比男人忧郁两倍的观点后,女人爱哭这个问题似乎终于找到了明确的答案。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古代,英雄们会大声地表现自己的痛苦。《伊利亚特》中所有的英雄人物都会哭,他们泪洒战场,阿喀琉斯为战死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发出的痛哭声还在现代人耳边回响。尤利斯西在《奥德赛》里试图克制无法隐藏的泪水。

英勇的中世纪骑士大部分时间不是哭哭啼啼,就是伤心地昏厥过去。罗兰为好友奥利弗的死痛哭,最后晕倒在马背上。查理大帝在看到被将领鲜血染红花朵的战场时,哭得晕了过去。而且“法国的贵族都流出难过之泪,两万人因悲恸而昏晕倒地????没有一个贵族能够不落悲哀之泪。”只要想象两万名穿着铠甲的骑士在马背上哭泣而至昏厥的景象,就可体会我们对眼泪的想法和800年前有多么不同。

在启蒙运动的文学沙龙里,大师们讲述那些让听众感动落泪的故事。甚至伟大的哲学家伏尔泰也因悲哀的故事而哭过。启蒙运动的先驱狄德罗曾??目睹一位男性朋友阅读小说时的情景:那一刻,他攥紧了书,退缩到一个角落开始阅读。我静静地观察他,刚开始,他流下了几滴泪,之后,他暂停,独自哽咽,突然,他站起来,漫无目的地踱来踱去,大声地哭出来,好像遭受灾难一样,他以最恶毒的方式诅咒书中的恶人。

舒伯特的乐曲《眼泪礼赞》由德国浪漫派大诗人施莱格尔填词,歌中唱到:言词算什么?一滴清泪就胜过千言万语。这些浪漫主义的英雄们都是多愁善感,感情泛滥的。浪漫主义时期的男人们哭得更厉害了,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时期,肖邦、缪赛、以及夏布多里昂们对于抹眼泪乐此不疲,他们哭哭啼啼的同时,对着这个狂乱的世界大声喊叫他们的悲情诗学。肺结核夺取了最后一批忧郁男人的生命,这些人在短暂生命历程中洒满了泪水。

1939年,美国职业棒球手,家喻户晓的棒球明星鲁?格里克的告别演说声泪俱下。“眼泪抒情歌手”强尼?雷伊因为1951年发行的《眼泪》专??而成为当时最抢手的红星。在人类历史中,无泪并不是衡量男子气概的标准,一直要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英雄不流泪”的观念才大行其道,甚至说,“女人的眼泪使男人的心潮湿得发霉”。与此同时男儿泪也开始受到文化重视。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兴起,女性情绪化而男性较理性的说法备受攻击,被视为社会偏见。另一方面,情绪化的女人更有女人味的观点也开始流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哭泣观念成为风潮,一是女性受到社会教化,以哭泣代替愤??,而男性受社会教化而不敢哭泣。二是女性应该停止哭泣开始愤??,男性应该停止愤??开始哭泣。学者们争相引用生物学和社会学的依据,证明性别歧异的本质和其衍生的文化差别,以及这些歧异的可塑性。

nlc202309022149

■ 眼泪的枯竭

18世纪,读者因为卢梭的人物单纯,因为他们的纯洁,或者因为他们的欢乐而哭。他们留下愉悦的泪、欣喜的泪、温柔的泪和疯狂的泪。有的读者不能坚持读完卢梭的小说《新爱洛伊斯》因为他们哭得太凶,泪水流成了滂沱大雨,流成了溪流和洪水,让人觉得他们就要崩溃了。

很快,哭泣就从小说传到戏剧,又从戏剧扩散到日常生活。法国历史学家安妮?芭沃德研究大革命以来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人的情绪问题及表达感情的模式,在其著作《眼泪的历史》中,芭沃德认为在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哭泣是一种平凡无奇的情绪表现。情人们在阅读图书时,泪水渗透了信笺,友人们相拥而哭,旁观的人因快乐而敞开心扉。

在现在的人看来,这样的眼泪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教导不要感情用事。那些不顾社会禁忌在公共汽车或者超市里嚎啕大哭的人,常常被当作神不正常。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眼泪如此枯竭的世纪。

《绘与眼泪》的作者詹姆斯?埃尔金斯也认为,17世纪和18世纪的人们流下的是“思考之泪”,美德、哲学、宽容和感恩都可能成为哭的??因。眼泪反映出人的思想,表示沉思、祈祷,有时甚至是一种和上帝交流的方式。20世纪留下的是反应受阻、头脑简单的哭泣。只有当我们遇到悲伤时才会哭泣,似乎哭泣只是源于悲哀。

哭泣已??失去了它的日常氛围。人们远离它,在一般人看来,眼泪代表着任性、女人气和软弱。在浪漫主义之后的两百年里,我们的内心已??萎缩。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这真是一场灾难。我们很快就会生活在一个没有感情的社会:我们不再放声大笑,不会放声大哭,人们安静地、科学地、乏味地活着。

在今天的艺术作品中,充盈着嘲讽,但激情之火已??消灭。人们不会为明显是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小说而哭,比如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人们也不会因为现代和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而哭,比如罗伯?格里耶、布努埃尔。

人们只会因为浪漫主义风格的小说而哭泣,如果阅读的并非??典之作,那么哭泣的几率会更高。大部分高票房的电影和畅销小说所采用的思想、象征、叙述模式、甚至心理刻??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浪漫主义。好莱坞的电影就是如此,甚至当我们知道电影极为无聊,极为幼稚、表情夸张做作、剧本粗制滥造的时候,就像巴普洛夫的小狗一样,即使我们不想哭,但还是身不由己,自然地有所反应。好莱坞的爱情大片,就适合让普天下好哭族同哭一场。

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问“??来为眼泪撰写历史?”答案是我们每一个人。没有哭泣就没有生活。

篇5:以眼泪为话题的作文

她,伴随一声响亮的啼哭呱呱坠地,眼中含着初生的泪,这是她第一次流泪,泪水自眼眶流落,经过了她的双颊,滴入了双唇。泪,好像是咸的。

她长大了,上了小学。她一直想成为了不起的人。漂亮的,聪明的,最好像电影里的大人一样,有几分摇曳的风情。可那时候的她,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行在葳蕤的香樟树下,自卑到连呼吸都担心犯错。她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想要变得闪闪发光。这些“小贪心”赠与了她孤注一掷的勇气。

可她迎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嘲笑。“她还敢参加演讲?就她平时那样子,是去丢人的吧。”她听见了这些嘲笑,她哭了。泪是苦的,一定是这她花费了更长的时间写演讲稿,为一字一句反复推敲,每天每夜的斟酌,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又一遍遍地对着镜子练习,练习每个语句的情绪,练习动作的远近,甚至练习微笑的弧度。她不能让别人瞧不起,她要证明,她不比任何人差。

比赛当天,她抽到了第一个上场的签,台上的灯光很刺眼,就好像是那些嘲笑般,称的四周漆黑一片。她不能输,先前充足的练习使她的演讲很成功,她胜利了,她改变了,她变的闪闪发光了。可只有她自己明白一切来之有多么不易,她为自己的努力流泪。这一次的泪水,是甜蜜的。

她明白了,就如歌中唱到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总会有难以预料的挫折。而眼泪,就是经历风雨的见证。它是苦的、是酸的、是咸的、最终也是甜蜜的。

篇6:以眼泪为话题的作文

那一天,我正好把我的作业全部做完,有了随父亲一起出去玩的机会。我家附近几乎都是超市,美食街这样的地方,但家里的油不够了,只能去超市,没办法,我只能望着满街的食物,望而兴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虽然离开了美食街,但是,超市依旧是一个有诸多食物的好地方。那时我还年幼,自然不管父亲要买的东西,眼里只剩下了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食物,为此,我经常在超市里走丢,没少挨过打和骂。

父亲在一旁挑选着柴米油盐,而我则是趁着试吃食物没人看守的时候将东西统统吃光。但是,超市里的试吃食物也不多,细细数下来,连五个都不到。没有东西磨牙的我,心里感觉空荡荡的,就像是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似的,但是,很快,我就把心思打到了那些出售的食物上。

我不够高,于是我就试着跳起来拿到那些食物,虽然我没法看到那些到底都是些什么,但我却依旧努力着去一个个地摸索,看看哪一个才是我想吃的。

我努力了许久,也只是把柜台的食物看了一半,在我就要筋疲力尽之时,我终于看到了一个我想吃的东西――一粒蚕豆。

我的眼睛都瞪圆了!这粒蚕豆散发着迷人的香味,如土黄一般朴素的颜色,内在却令人惊叹,那薄薄的一层外壳,在我的眼中,就如同仙女披着的纱衣,从中裂开的一条小缝,就像是在向我微笑哩!

正当我要把这颗迷人的蚕豆放入嘴中之时,父亲发现了我的举动,并立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父亲看了看蚕豆,又看了看我,对我说:“孩子,你必须把它放回去。”

我的肚子适时地发出了抗议。开玩笑!我努力了那么久,终于才拿到这么一颗宝贵的蚕豆,怎么可能会被一两句话打动我再放回去?

我开始左顾右盼,现在为时已晚,十点钟了,就连超市的广播都在焦急地催促顾客离开,这附近哪里还有半个人影?

父亲的脸阴沉了下来,在暗淡的灯光之下,父亲变得极其威严。我知道,父亲在严肃,认真对待一件事的时候,都不会再说多余的废话――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谈判的余地。

我依依不舍地将蚕豆放了回去。“啪。”我仿佛受到了极大的委屈,一滴泪从我眼眶中滴落,划过脸庞,滴在地上。

直至今日,我回首看过我曾走过的路,不禁想起了父亲的教诲,不禁想起了那篇《钓鱼的启示》。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比你想象的,要难得多。

上一篇:阿片类药物下一篇:巨晓林事迹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