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全册教案汇总

2024-04-20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全册教案汇总(通用4篇)

篇1: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全册教案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全册教案 第七单元 生命的演化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

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这就是“自然发生论”。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地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 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

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于是“生生论”产生了。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

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

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

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

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比如米勒设计的实验,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一. 教学目标:

1. 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 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 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重难点:

1. 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 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1.生物进化的化石记录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

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2)根据对化石的

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2.地球上的生命史

3.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3)观察研究人工选择。(4)提出自然选择理论。

达尔文看到,生物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而能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有一定的限度,每种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就必须与周围的生存条件作斗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还看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从生物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关系中发现: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达尔文是由人工选择领悟到自然选择的。在紧接自然选择之后讲述人工选择,使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自然选择的含意和人工选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教材一开始即指出,在自然界里,对于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是各种自然条件,而在人工饲养和栽培的情况下,对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却是人的意愿,从而在学生已经学过的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突出了人工选择的特点。然后再具体地讲述人们在长期的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给予一定的生活条件和有计划地根据人的意愿,不断地择优汰劣,并运用新技术来培育、改良动、植物,以创造出人类需要的新类型来。再在这基础上引导出人工选择的概念。最后以人们实践中运用人工选择的方法创造新品种的实例予以说明。

第三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一. 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 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教学过程:

了解人类的起源首先要了解人类与哪一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学生讨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哪一类?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学生讨论: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

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人的进化又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南方古猿

能人

直立人

智人 现代人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蒙古利亚人

高加索人

尼格罗人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第1课时

科学家进行分类的方法

澳大利亚人

问: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很正确,但是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 生物的命名 观察图片

图上的植物是什么?(红苕、红薯、白薯、山芋、地瓜)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薯,但它有多个名字 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马铃薯、山药)它们有共同的名字叫山药,这一名多物。这样是否方便?(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举例说明双名法。

第2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 教学目标

1. 初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认识不同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

2.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不同类群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增强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强化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 2.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3. 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第1课时 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活动

一. 引入

播放一段植物类群的录象,向同学展现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据植物科学家估计,自然界中已知的植物约有33万种,遍布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环境。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它们之间有没有亲缘关系?

二. 观察植物系统进化树,学生分析不同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三. 实地观察、辨别各种植物类群的特征,“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引导他们描述每种植物的形态结构,进而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不同植物的差异。学生活动完成后,及时组织好全体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中总结归纳不同类群植物的特征,最后学生形成共识。

第2课时 藻类植物

(出示海带、葫芦藓、盆栽铁线蕨、盆栽蚕豆。)

问:谁认识这几种植物?哪种植物能开花结果,哪几种植物既不开花也不结果?

师:世界上不仅有绿色开花的植物,而且还有不开花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中能够开花并结出种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除种子植物外,那些不开花也不产生种子的植物,主要包括三大类,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海带、葫芦藓、铁线蕨就分别属于这三大类植物。今天我们先讲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有的生活在淡水里,有的生活在海水里。淡水藻类常见的有水绵,海藻常见的有我们食用的海带、紫菜。下面就来研究这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

问:春天或秋天,晴天时,在野外的池塘和小河沟中,你们是否见过漂浮水面的绿色丝团?

捞起绿色丝团,用手摸摸,有粘滑的感觉,那丝状物就是水绵。下面同学们用手摸摸培养皿中的水绵,是否有粘滑的感觉。

观察:水绵藻体的显微结构。(出示挂图,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提问观察结果:

1.水绵有无根、叶、茎的区别?(没有)

2.水绵细胞的结构有何特点?(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观察:海带和紫菜的颜色和形态。(学生分组观察)问:

1.海带和紫菜有无根、叶、茎的区别?

2.海带和紫菜分别呈什么颜色?

我们见到的海带和紫菜,好像有根、叶、茎的区别,其实它们的藻体不分根、叶、茎。象根的部分叫根状物(起固定作用)和像叶的部分,叫叶状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海带和紫菜不呈绿色,是因为它们的叶绿体中除了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分别含有大量的藻黄素或藻红素,所以分别为褐色和紫色。教师补充: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1.藻类植物可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并且是地球上氧气的重要来源。

2.海藻的药用价值很大,例如海带体内含有丰富的碘,长期食用海带,能预防和治疗“大脖子病”。我国在2000年前已利用海藻做药。

第3课时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学生观察两个培养皿中的葫芦藓和墙藓)。培养皿中放的植物,就是苔藓植物。

(利用谈话法小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问:与藻类植物相比,葫芦藓在结构上有哪些区别?

(归纳:苔藓植物是绿色多细胞植物,一般有茎、叶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

问:苔藓植物的茎、叶上有无“筋络”?(归纳:苔藓植物茎、叶中无输导组织。)

问: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与藻类植物(水绵)有什么不同?(归纳: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陆地)补充: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保持水土。

2.可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3.是植物界的拓荒者。

(学生观察铁线蕨)。

提问:(1)铁线蕨的叶片为什么呈绿色,它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2)叶柄很硬,它的内部有什么组织?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总结: 1。叶内不仅有机械组织,还有输导组织。

2.具有真正的根、叶、茎;

3.根、叶、茎中有输导组织和发达的机械组织;

第4课时 种子植物

前面学过的三大类植物,孢子比较显著,能脱离母体而发育,统称孢子植物。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区别在于:能够产生用于繁殖后代的种子,它们是真正的陆生植物。种子植物适应干旱陆生环境的能力很强,分布极广泛,种类繁多。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那么,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为了弄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松树雌球果和枣树的果实。

观察:用解剖刀剖开枣,观察成热的松树雌球果和枣。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含有种子。(同属于种子植物)

不同点:松树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枣树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属于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占全世界的一半,裸子植物的资源十分丰富。我国还有一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稀裸子植物,例如我们刚观察过的银杏、水杉,还有银杉、秃杉(出示我国珍稀裸子植物的挂图)。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多,占地球上植物种类的2/3左右;分布广泛,各种环境中都有它们存在;结构和功能既完善又复杂,是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被子植物的概念:你吃桃和枣的时候,发现它们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

被子植物的特征是什么?根据被子植物种子结构的不同分为两种: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

展示图片,学生总结出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不同点并举例,老师作评

第三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各种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2. 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

3. 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体会动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1.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 2.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3. 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4. 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第1课时 动物系统进化树 “将下列动物分类”

谁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的:动物

那么,这类生物在我们地球上已被发现的有多少种呢?(150多万种)。那么,这么多种类的动物,我们怎么个学法呢?学习植物类群时,我们是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学习的,对不对?学习动物,我们也这样按顺序来学。

植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动物是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呢?

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象,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图中很多是大家熟悉的动物,请根据已有的动物知识,将它们归类,并说出理由。

问:摸一下你们的背后中央有一根什么?(脊柱

对,由脊椎骨构成的一根脊柱.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学生举例.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看动物进化系统树,说出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总结: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椎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第2课时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现在,我们来学习动物类群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门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原生动物个体十分微小,用肉眼难以看清楚,需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让我们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从池塘里取来的一滴水,你看见了什么?同学们可能看到了水滴中有许多小生物在游动,这些小生命中有的就是原生动物。

学生观察后总结:原生动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身体一般只由一个细胞组成.让学生说出1—3种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原生动物。教师用挂图讲疟原虫的寄生生活和对人类的危害。

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然后进行总结。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单细胞,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在动物界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其他所有动物都是多细胞动物。下面,我们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观看录象,展示种类繁多,非常美丽的腔肠动物.边看教师边解说.看后,学生说出腔肠动物中的代表动物 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观察回答:身体是扁的。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出示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挂图,讲解其生活史.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教师讲解其生活史 观察涡虫形态,总结扁形动物的特征.出示蚯蚓,沙蚕和水蛭的挂图,学生观察,说出它们共同的特征.: 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虫爬行.我们再来研究一门动物——软体动物。这门动物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河蚌、田螺、蜗牛、乌贼等,都属于软体动物。

观赏软体动物的录象。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表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还有哪些你熟悉的软体动物。

第3课时 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对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开始学习一类新的动物,这类动物在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大家知道是哪类动物吗?请同学看我这个标本盒中是什么动物?对了,是节肢动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一起迈入奇妙而有趣的节肢动物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

活动:观察昆虫标本

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些节肢动物?观察它们,找出一种你熟悉的节肢动物,总结出它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其身体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蝗虫的身体是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可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

学生讲,老师点评。

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身体不仅由许多体节构成,而且还分部。

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部有3对足、两对翅。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极为密切,有利有害”。据科学家调查统计,与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重要害虫约1万种,尽管大力防治,但在全世界每年仍有20%的农产品被害虫毁掉,如蝗虫、棉铃虫、玉米螟虫等。也有许多昆虫是有益的:有很多昆虫是植物传粉的媒介(这一点在植物学知识中已学到了);有的昆虫可用于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可以防治棉铃虫;水栖昆虫是淡水鱼类的食物;昆虫本身或其产物有较高的经济意义,如蚕丝、蜂蜜、蜂蜡等早已为人类所利用。

同学学习了有关昆虫的知识后,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对人类有利的昆虫,消灭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同学们观察图片,是否认识这3种动物?(海星海胆海参 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它们又属于哪类动物呢?(棘皮动物 第4课时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学生看图,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结出规律,体会进化的观点.脊椎动物里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呢?(鱼类

对,虽然它们最低等,但种类最多,有22000多种.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淡水鱼和海水鱼。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还有常见的鲤鱼和鲫鱼。这六种鱼先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先让学生说出这六种鱼分别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鳙鱼叫“胖头鱼”,鲢鱼叫白鲢.介绍海水鱼, 如:带鱼、鳕鱼、马面鲀、鳓鱼、鲐鱼等.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说明。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现在要讲一种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图中的两栖动物,描述两栖动物的体态结构特征.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凡具有下列特征的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

1.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2.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3.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讲述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接着,放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介绍爬行动物, 了解龟和扬子鳄,和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龟大多栖息在河流、池塘中,有些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有时也能上岸爬行,以鱼、虾、植物等为食。体表覆盖坚硬的甲,起保护作用。(鳖没有坚厚的角质甲,身体最外面是软的表皮。)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所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总结爬行动物的特征,指出与人类的关系.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类种类繁多的动物,鸟类.鸟的种类是很多的,全世界现存的鸟类约有9000多种。这些鸟类分布范围广泛,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形态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出一个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鸟类世界。下面请同学们看鸟类多样性的录象。然后再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鸟类。

学生总结鸟类的特征,说出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想想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动物,(哺乳动物 提问:

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边看录象边思考,总结:

它们大多体表长有毛,胎生,哺乳,恒温.讲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第四节 真菌、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3.通过分析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细菌、真菌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第1课时

教学过程: 细菌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土壤里、空气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动物的体表、体内都有细菌在生活着。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十几亿个细菌。然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它们太小了,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约1000千个细菌排起来才有1毫米。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杆形的(叫杆菌)和螺旋形的(叫螺旋菌),许多细菌可以连接成长链或成团,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细菌的结构。

(二)结构 单细胞个体。

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有:

荚膜,具保护作用;鞭毛,运动作用;

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细菌的生殖方式

细菌通过简单的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一个细菌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菌,叫分裂生殖。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有机物丰富、温度适宜),经过20-30分钟细菌就可以分裂一次,速度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这么快的繁殖。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一般不含叶绿素,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

如果细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动物的遗体而生活,叫腐生。例如: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等。腐生细菌在堆肥、沤肥中起重要作用。

如果细菌是从活的动物、植物体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则叫寄生。例如:结核杆菌寄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结核。

四、细菌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尽管细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却很大,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自出现以来就进行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植物被动物吃掉后,有机物又进入了动物体,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稳定,为什么?

生活着的生物还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动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动、植物的遗体并没有积累起来,而是很快地被分解了,这就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的功劳。腐生细菌和真菌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碳就在生物和环境之间构成了循环

对人类来说,大多数的细菌是有益的。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制醋要用醋酸杆菌。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也有一些细菌对人类不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例如: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们掌握了细菌的有关知识,就可以控制细菌的活动,减少或避免细菌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用物理、化学方法灭菌,在食品工业、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小结:细菌是个体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细菌是单细胞个体,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细菌营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细菌,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有一些细菌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我们掌握了细菌的知识,就可以利用细菌为人类服务,并减少细菌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2课时

我们今天学习真菌。真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一类生物,像细菌一佯,对自然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在学习真菌之前,让我们复习一下细菌的形态结构。

提问:细菌是单细胞个体还是多细胞个体?(单细胞个体)那真菌呢? 酵母菌和霉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酵母菌。

一、酵母菌

我们每位同学的小烧杯内都有一小杯酵母菌培养液。在两天前我们在糖水中加入了一点“发面”,并且放在温暖的地方。现在发面中的

酵母菌在糖水中繁殖起来了。我们现在把培养液制成装片来观察。观察时用碘液染色。

观察提纲:有无细胞核;有无液泡;是否看到有连在一起的酵母菌。(同学制片、观察,教师分别指导。)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观察结果,并进一步学习有关酵母菌的其他知识。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可能有的同学看到了连在一起的酵母菌,但他们还是独立生活的。

(一)形态

卵形,单细胞。

(二)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讲酵母菌的结构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酵母菌的简图,学生跟着在笔记本上画。)与细菌明显不同的是酵母菌有细胞核。讲解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三)营养方式

腐生:酵母菌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必须依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以

维持生活,这一点与细菌相似。

有氧气时,把萄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提问:利用酵母菌的这一特性,可以让酵母菌为我们做什么?(答案:造酒。)

提问:在造酒时应当把酵母菌放在什么环境中?(答案:没有氧气的环境中。)

讲解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四)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成熟的酵母菌,向外生出的突起,叫芽体,芽体脱落后,成为新的酵母菌。(在刚才画的酵母菌的图上画一个芽体并注上名称。)

当酵母菌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时,一个酵母菌会产生几个孢子,每个孢子发育成一个新个体,这叫做孢子生殖。

小结: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酵母菌营腐生生活,有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因而酵母菌可以用来造酒。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刚才我们学习了酵母菌,它是单细胞的真菌。除单细胞的真菌外,还有多细胞的真菌,霉菌和蘑菇是多细胞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霉菌。

二、霉菌

霉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真菌。食品、皮革、布匹等保存不好都有可能生长霉菌,引起发霉。较常见的霉菌是青霉和曲霉。同学观察青霉和曲霉。要求看形态和颜色。讲解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的多细胞个体,有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示青霉和曲霉的结构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二)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某些种类的青霉可以产生青霉素,用来制药;有些种类的曲霉用来制酱油和酿酒。生长在花生和玉米上的某些种类的黄曲霉有致癌作用,故发霉的花生等不能食用。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蘑菇是大型的真菌,许多的种类都可以食用,也有一些的种类有毒,误食后使人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蘑菇往往生长在潮湿的草地、树桩等处。

蘑菇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示蘑菇的形态(挂图)。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地上部分的菌丝形成子实体,包括菌柄和菌盖。

(二)营养方式

营腐生生活,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在菌盖的下面有放射状排列的片状菌褶。菌褶的表面生有孢子。孢子是生殖细胞,当它落到条件适宜的地方,孢子萌发长出菌丝,以后可以形成子实体。

(三)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口蘑、双孢蘑菇、香菇、侧耳(平菇)等都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香菇等蘑菇含有的香菇多糖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所以蘑菇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第3课时 病毒

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三、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小结: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

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

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

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生态学是人们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

1、阅读、思考、回答: 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请同学们阅读课 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什么?(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态系统。(2)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2)研究内容包括了生态系统的构成,各构成成分的作用,以及各成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等内容。

2、展示生态系统图,引导学生在观察的

2、观察图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基础上,描述凯巴森林的构成及各成分之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

间所具有的关系。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3、展示其他生态系统图,请同学们分析

3、观察图片,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

讨论自己收集的生态系统资料,说明生态 小,具有多种类型。一片草原、一片农田、系统的多样性。一个学校等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4、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

4、讨论:

(1)生物圈的概念?(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

(2)生物圈的具体范围包括:地球大气(2)思考,记忆。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 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言】: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

1、回顾所学的生物知识,想到了美好的自

关生物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了生命 然环境及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活动的规律。请同学们看教材P69页的图,你想到了什么?

2、这就是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的生物

2、阅读教材前言,认识生态学的概念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

材,思考:

(1)什么是生态学的概述?(1)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的知识?(2)生物离不开它的生活环境,学习生态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它与人类的生活发展的密切联系。

《二》、分析图片,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观看生态系统组成的有关影

1、观看图片资料,思考。

视资料与图片。

2、组织“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

2、进行分析与讨论,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境”的活动: 及其环境的关系,并回答: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以将(1)分为三类:植物、动物、大型真菌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在生态系统(2)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3)动物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3)需要食物、水分、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等条件。

(4)为保证各种生物的存在,生态系统(4)还要有各种生物和各种养料等物质。

中还应具有什么条件?

3、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

3、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作用。

(1)一个生态系统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1)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分别有哪些? 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 非生物: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

(2)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生产者? 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3)为什么动物是消费者?(3)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消费有机物。

(4)作为分解者的细菌、真菌的主要作(4)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

用是什么?物 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5)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的作用是什(5)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等条件。么?

4、观察图片,讨论、分析生态系统中各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

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提问:生态系统 紧密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能否缺少某一组成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

通过对凯巴森林这一具体生态系统的介绍,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生态系统的类型;通过分析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生态四》、本

系统组成成分的认识,并在活动中认识到各成分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

五、课堂练习:

教材P73页 思考与练习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

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1)知识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生态系统的功能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概念加以区分,突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指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就是它的结构和功能,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课题。并引

导学生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研究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然后还要研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即营养结构)。

2.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首先结合教材中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最后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如下)。

3.对于生物成分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大功能类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因为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进行初级生产,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解者在生态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约90%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需分解者的分解功能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再吸收;消费者则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对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由此引出食物链的概念,阐明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一方面观察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列举出最长及最短的食物链,由此来强化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理解。

对于营养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每一条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节,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作为一个营养级。然后以一条食物链为例,分析该食物链上各个环节的生物属于哪一营养级;再引入食物网(同上)中判断某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生物(如杂食、肉食动物)可以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别;同时指出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为后面生态系统功能的教学打下一个伏笔。

5.最后总结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教学结束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反馈测试,反馈的方式和题目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教学,应首先强调说明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同样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总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再引导学生分析太阳能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以及能量进入生态系统后的传递、消耗的大致过程怎么样?由此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况,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能量流动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来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即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的(起点);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渠道),最后以呼吸热形式逸散。这是能量流动的总的过程。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的能量输入、利用、输出作出观察分析。即消费者通过取食(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通过呼吸消耗能量用于生命活动(呼吸热形式逸散),贮存于生物体内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取食获得,或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还是以呼吸热的形式逸散,只不过是分解者的呼吸热形式)。这样就从每一个营养级的“点”上,来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能量流动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产者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即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由此突出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能量流动特点的教学,可以在前面对能量流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分析。从传递过程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和终点(呼吸热);从传递方向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关系不能逆转,以呼吸热形式选散的能量也不能被生产者再次固定,所以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传递数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生命活动要消耗能量,生物遗体、遗物内含能量等,所以只有一部分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从传递效率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损失(原因由学生自己分析),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能量金字塔的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引出。即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呈单方向流动的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大致降低一个数量级,营养级别越高,能量传递比例则越低,这是各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共同规律。这种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可以用一种方式形象地表示出来——能量金字塔。然后具体指出能量金字塔是用各个营养级能量数值绘制成的。再用“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的图解具体说明能量金字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人类自身服务,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通过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的方式,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实例或教师自己列举实例具体说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教学,首先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教学 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碳循环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碳循环的教学应加强直观性,可

以利用教材上“碳的循环”图解来进行,即引导学生观察“碳的循环”图解,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首先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圈中的存在部位和存在形式,注意引导学生从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个部位找出碳的存在形式。

然后让学生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要求答出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此外还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或化石燃料的燃烧。

之后让学生分析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生产者、消费者到分解者,应让学生分析出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是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最后教师可以以黑板板图的形式画出碳循环的图解。

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内容的严谨性。本节教学中,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如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等,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严密,而且要注意概念讲解和分析时的准确、科学,使得学生有明确、正确的理解。

2.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开视野,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尤其注意把“人自身”引入生态系统,不但为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奠定基础,也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奠定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有活力,才能发展,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

3.注意本节课题教学的实践性,有条件的要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环境,如校园、野外、公园等处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受到能力的培养和观点的教育。小资料

食物链与食物网举例:

1.达尔文在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一个饶有兴趣的“猫与牛”的故事。英国的牛主要靠优质的红三叶草为饲料,而红三叶草的兴衰与给它传粉的丸花蜂有很大关系。奇妙的是,丸花蜂的多少,又决定于田鼠的数量,因为田鼠吃蜂房和蜂幼虫,田鼠势旺丸花蜂便衰败。而猫吃田鼠,猫多了,田鼠就少了,丸花蜂就多了,红三叶草就兴盛了,牛就养壮了。有趣的是当时英国海军的主要食品是牛肉罐头,看起来,英国海军的强大,猫应立一功。一切生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辩证法最基本的观点,表面看起来不相关的生物却盛衰依存,祸福倚伏。

2.食物链的理论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 1942年首先提出的。他曾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只彩蝶翩翩飞来落在鲜花上津津有味地吮吸花蜜,冷不防背后划过一道绿色刀影,转眼之间,蝴蝶已在螳螂的绿色大刀下奄奄一息。螳螂正要品尝美餐,蛤蟆出其不意地吐射长舌,一下子把它卷入口中。蛤蟆还没来得及吞咽螳螂,悄悄爬到近旁的长蛇猛地一窜,准确无误地一口咬住蛤蟆。正在这时,盘旋在天空中的鹰一个猛子扎下去用利爪紧紧攫住蛇。在大自然里,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场面。生物金字塔:

大草原上草丛一望无际,各种各样的昆虫随处可见,无需查数,鸟雀要比昆虫少,鹰比鸟雀少得多。食物链的营养级从低到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少。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研究了这种现象后,提出了生物金字塔的概念。下面是生物金字塔的例子。

1.生物数目金字塔:人们对一片草地上草牧链的所有生物成员作了统计:

生产者(野草)

5842 424株; 消费者I(草原动物、昆虫)708 624只;

消费者Ⅱ(肉食动物、吃昆虫的小鸟)354 904只; 消费者Ⅲ(肉食动物、吃小鸟的鹰)3只。

2.生物量金字塔:人们对一片海域中生态系统作了统计: 生产者(大叶藻)4 800万吨;

消费者 I(吃大叶藻的小鱼虾)1200万吨; 消费者Ⅱ(吃小鱼虾的大鱼)17万吨; 消费者Ⅲ(吃大鱼的鱼)3万吨。

3.生物能量金字塔:在某一生态系统1平方米的面积上: 生产者(植物)净生产的能量是36 922千焦; 消费者I(草食动物)净生产的能量是6 178千焦; 消费者Ⅱ(肉食动物)净生产的能量是280千焦; 消费者Ⅲ(肉食动物)净生产的能量是25千焦。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分为三个部分,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稳定性破坏三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系统这一结构维持着动态稳定性。近

年来,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大,教材选择了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1)知识结构: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引入]:

让学生总结自制生态瓶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进而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这个结构中的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着结构的稳定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自己所制作的生态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

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从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教学,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如结合“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最后让学生分析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最稳定,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因素”的教学,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引入,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然后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因素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于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于生态平衡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重点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的。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

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的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谈自己的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此教学中,注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点的渗透。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生态平衡的原理”是“理”很浓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说“理”,以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与“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则更倾向于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有关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在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问题。

3.本节教学中的观点教育,应以“在了解影响生态平衡因素和认识保持生态平衡意义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便更好地渗透此观点。小资料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什么是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篇2: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全册教案汇总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2、3、4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5、6、7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7、8、9 第四节 鱼 „„„„„„„„„„9、10、11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11、12 第六节 鸟 „„„„„„„„„„

13、14 第七节 哺乳动物 „„„„„„„„„„

15、16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

17、18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8、19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9、20、21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22、23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3、24 第二节

细菌 „„„„„„„„„„

24、25 第三节

真菌 „„„„„„„„„„

25、26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6、27、28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28、29、30

第五章 病毒 „„„„„„„„„„30、31、32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33、34 第二节

从种到界 „„„„„„„„„„

34、35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35、36、37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37、38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教。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图片导入 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二、探究新知

名字吗?学生回

(一)腔肠动物 答 水螅的基本特征

水螅多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长约1厘米,身体几乎透明,一端常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口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形态结构特点。通过让学生总的触手,用于探教师:在大屏中结水螅身体呈寻和捕获猎物 出示图片让学生辐射对称。渗

透生物的形太观察(辐射对称定义

结构与生理功通过身体纵轴的学生总结:水螅能是样适应的。任何平面都能把的形态点 身体平分为相等师:提出问题 的两部分)

1、水螅的身体水螅身体呈辐射能分出背面和腹对称,辐射对称面,左侧和右侧便于感知周围环吗? 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

2、这样的形体个方向捕获猎结构与捕食有什

通过色彩鲜艳

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今天我们就一同情。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出示图片让学解一下它。生观察培养学

生观察能力,师出示大屏,并通过总结让学板书课题

生提高总结能下面我们首先来力和语言表达认识一下水螅的能力。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

物、进行防御。么关系? 水螅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内胚层和外胚层。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口周围有触手,适应固着生活;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里大多藏有毒液和刺丝。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长而中空的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射到猎物或捕食者题内,从而将其麻醉或杀死

3、水螅怎样捕食水蚤?

4、推测它如何将水蚤消化

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学生:通过观察出示图片让学总结水螅的形太生观察培养学

生观察能力,结构特点。

通过总结让学教师板书 生提高总结能

力和语言表达过渡,刚刚我们能力。认识了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现通过让学生总在我们来了解一结涡虫身体呈下水螅的繁殖。两侧对称。渗

透生物的形太师:出示图片,结构与生理功让学生通过了解能是样适应水螅的生殖方的。式,思考并得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水螅的繁殖出。

其他扁形动方式 学生回答教师给物,培养学生有性生殖和无性预提导。自学能力,同生殖两种方式 过渡:刚才我们时培养同学积

极主动思考能走进了水螅的生无性生殖有芽力 活世界。了解了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脱离水螅的形态以及腔肠动物的主母体,独立生活 生活。大家知道要特征是重点水螅属于哪种生内容。以分小腔肠动物的主要物类群吗? 对腔组讨论合作的肠动物。那你能方式来完成。特征

从水螅身上总结

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一下线形动物的对学过的知识特征吗? 加以总结,让

学生养成总结让学生分组讨的好习惯。论,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课堂上已经总特征。结的内容加以常见的腔肠动物 整理,是每个教师:在大屏中学生必须做到海葵,水母,海出示图片让学生的,养成良好蜇,观察 的复习习惯。腔肠动物与人类学生总结:涡虫的关系 的形态点 海蜇可加工成营师:提出问题 养较高的海产

1、涡虫的身体品;

能分出背面和腹珊瑚虫分泌的石面,左侧和右侧灰质物质构成珊吗? 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

2、这样的形体固堤岸,还是海结构与运动有什洋生物的主要栖么关系? 息场所和庇护

3、涡虫怎样消地。化食物的? 然而由于过度采学生:通过观察挖、环境污染等总结水螅的形太因素,珊瑚礁破结构特点。坏严重。

学生讨论,自学

(二)扁形动物 其他扁形动物

1、涡虫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扁形动物

生活习性 的生活世界。了解几种扁形动物涡虫生活在淡水的形态以及生清澈溪流的石块活。那你能从他下面;以水中小们身上总结一下动物为食物 扁形动物的特征吗? 外部形态(1)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体长一般1~1.5厘米; 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是指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2)前端: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3)腹面 :颜色浅,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咽,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4)涡虫能在物体表面作游泳状的爬行

2、猪带绦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体长2-8m,700-1000个节片,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有小钩(2排,25-50个)。人吃了未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米猪肉)后患病

3、华枝睾吸虫

由卵巢、精巢和子宫构成,生殖器官发达,营寄生生活

4、日本血吸虫

危害: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腹水、丧失劳动力,死亡

寄生部位: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

中间宿主:钉螺 感染状态:幼虫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本课小结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色

水螅

1黄

.生活环境:淡水中 色

色 2.

3.结构:

二、腔形态体

.肠生动

殖物

:与

出人

芽类

生的殖关

或系

产及

生其

生主

殖要

细特

胞 征

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三、扁形动物

(一)涡虫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活方式

(二)猪带绦虫

(三)华枝睾吸虫

(四)日本血吸虫

四、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药用、观赏、石油

1、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主要特征: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重 点、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图片导入 学生回答 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

情。

四、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通过让学生总结蛔虫适应寄生生细。活虫身体为乳白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为什么活的特点。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色,有时微带线色。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 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雄虫较小,体长15-

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通过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让学构特点。生认识蛔虫的感染途径。

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为如何角质层,预防奠定基础。

学生总结:蛔虫的形态点

消化管十分简单,是通过对预防方法的总结,渗透德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师:提出问题 育目标。要珍爱生命养成卫生好口,接着是食和肠生习惯。端肛门。我发达的生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殖器官

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太结构完成。生活史:

特点。

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教师板书 特点: 养成总结的好习惯。了解蛔虫的感染途径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害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思考预防的方法

方式。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身体细长;消化管前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端有口,后端有肛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 门。体表有角角质层。

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常见的线形动物 钩虫和蛲虫 练习: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蛔虫的生活世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界。了解了蛔虫的形态以及生活。大正确 家知道蛔虫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线形动物。那你能从蛔虫身上总结一(1)蛔虫体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表有角质层,通抵抗人体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线形动化液的侵蚀。物的主要特征。

(2)蛔虫的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消化系统发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达,有利于吸收人体的营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方法。

养。(3)线形动物都是营寄生生活的。(4)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2、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机动)小结: 作业: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5)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通抵抗人体消化液的侵蚀。(6)蛔虫的消化系统发达,有利于吸收人体的营养。(7)线形动物都是营寄生生活的。(8)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2、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你认为这样

做有必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 第三节线形动和环节动物

(一)一、蛔虫的形态结构

雄虫:15-25cm 尾部卷曲 雌虫:15-35cm尾总尖直

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红色。体表有角质层 消化管简单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生殖器官发达

二、感染途径 消化道感染

三、危害

五、预防措施

六、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七、常见的线形动物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教学内容

识别常见的软体动物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软体动物-----缢蛏 “没有手,没有脚,背、思,激发学着房子到处走,有谁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生兴趣。结构 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

学生自主学学生填表 下这是什么动物?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习,提高学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学生在教师指导生自主学习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常见软体动物的图下,有条不素地进能力 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片,并让学生进行识行观察,并详细准

关于软体动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别,让学生想一想,确地作好观察记录

物与人类关

这几种动物的形态,学生讨论填表格 系的教学,(2)靠足缓慢运动。

结构是否一样?

可采用讨论

学生认真总结(3)用鳃呼吸。归纳的方式教师进一步指出:这

学生回答是“蜗牛”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些动物尽管在形态,学生讨论,畅所欲进行。摄取食物。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言

异,但是它们却都属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于软体动物。为什么

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石鳖

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蜗牛

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乌贼

要研究的问题。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观察缢蛏的内是:

部结构思考: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

1、贝壳的作用是什

么? 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靠什么结构运动?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

3、靠什么结构呼吸?

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4、缢蛏如何获取食

2、药用:鲍的壳(石决物? 明、乌贼的壳(海螵

教师:在观察河蚌的鞘)、珍珠粉

基础上,指导学生进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一步观察蜗牛和乌

贼,并将观察结果填的装饰品。

在表格中。

4、有些软体动物也

5、人类有一定危害:

(见下)重点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正因为钉螺

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教师:学生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石鳖

蜗牛

贝壳数量,作用 8个覆瓦状排列的一片/保护 贝壳/保护

有无外套膜,作用 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斧足 腹足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乌贼

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

身体柔软

腕足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第四节 鱼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呼吸与运动。2.教学难点 :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准备

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我们今天的新课。

三、合作探究

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游泳

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

(二)呼吸: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课本P7)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

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二)总结鱼类主要特征

(一)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一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四)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流线型,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 呼吸器官

鳍: 运动器官

(二鱼的呼吸

水 口 鳃(气体交换 鳃孔 水(三鱼的运动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 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四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4.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知识与技能 :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5.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

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2.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教 材 分 析 教学重点 1.两栖动物的概念。2.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3.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4.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学难点 1.两栖动物的概念。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3.蜥蜴的形态结构特

点。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一、两栖动物

1.通过观察发现,青蛙的眼睛后面有(),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是呼吸是气体的通道;青蛙的前肢(),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即能跳跃也能划水。青蛙肺的结构简单,不(),需要裸露的()辅助呼吸。

学生按顺序回答

教师重点强调

2.常见的两栖动物有什么?

二、爬行动物

1、描述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2、常见的爬行动物有什

么?

一、小组交流、生生互动

【学习任务一】青蛙的形态特征

1、想一想,议一议

青蛙和龟既可以 在水中游泳,也可以 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龟属于爬行动物,1.可能与二者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 关。

投影出示图片

这是为什么呢?

2、观察与思考(1)观察青蛙成体的 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

(2)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 为什么?

(3)当你手握青蛙时有什么感觉?

(4)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 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5)仔细观察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 分别有什么作

用?

(二)爬行动物

1、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

2、常见的爬行动物。

(1)青蛙的身体 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没有 颈和 尾部。

(2)不同。青蛙会根据环境颜色改变自 己的皮肤颜 色而适 应不同的环

境。

(3)体表光滑有黏液

(4)前肢短小,可以身体;后肢发达,趾间 有 蹼,既能 跳跃 也能划水。

(5)头部前端有一对 鼻孔,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口中有 舌,没有牙齿。

有一 对眼睛,眼睛后方有一对 鼓膜,可以感知声波。

个别强调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

讲解。

【学习任务二】引导学生自学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

题。

1、青蛙的呼吸是什么样?如何生殖的?

2、常见两栖动物的形态特征。

3、总结两栖动物主要特征。

二、师生互动、归纳点拨

【学习任务三】爬行动物。

1、蜥蜴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2、呼吸和生

殖。

【学习任务四】通过以上认识,感知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三)系统梳理,互动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肺和皮肤;水中产卵,体外受精。

2、蟾蜍、大鲵、蝾螈。详见P26.3、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1、P27

2、呼吸:肺;生殖:体内受精,陆地产

卵。

三、课堂诊断: 练习册

小组回答

教师订正

板 书 设 计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1、青蛙

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其他两栖动物

3、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其他爬行动物

3、主要特征

中学教师课时备课 学期总编号:

第六节 鸟 课 题

课 时

第 1 课时(总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知识与技能

目 标

1.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难点

板书 设计

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培养学

生的观察、发现、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

态结构特点; 2.鸟类的主 要特征。

第六节 鸟

(一)外部形态

1、外形

2、体表:

(二)内部结构

1、肌肉

2、骨骼

(三)生理特征

1、消化系统

2、循环系统

3、呼吸系统

教学

环节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教师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学生观察各种鸟类的飞行姿态图片,师导入:仰望蓝天上高飞的鸟儿,你也许会想:“我要是能 飞那该有多好?”是啊,能像鸟儿一样自由

翱翔是人类一 直以来的梦想,直到一百年前,莱特兄弟制

造了飞机,才实现了人类的夙愿。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 鸟儿为什么能飞呢?

估时

教学

环节

自主探究

教 学 过 程

二次

备课

估时【学习任务一】引导学生观看鸟的图片外形,羽毛,骨骼,肌肉图片,并认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合作 交流 展示 成果 质疑 深化

1、鸟的体形呈什么形态?对鸟的飞行有什么帮助?

2.家鸽的肌肉,哪里最发

达?与翼的飞翔运动有什么关系? 3.鸟的骨骼有什么利于飞行的特点? 【学习任务二】

师:展示有关鸟类消化特点的资料,鸟类呼吸的过程,并让学生

思考:这些与飞行有何关系?

师生互动、归纳点拨

【学习任务三】鸟与人类的关系。生看课本,总结:鸟与人类的关系

1.农田害虫天敌

2.食用

3.观赏

【学习任务四】通过以上认识,感知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基本生物学观点;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总结:鸟类是适合飞行的特点:

(一)外部形态

1、外形

2、体表:

(二)内部结构

1、肌肉

2、骨骼

(三)生理特征

1、消化系统

2、循环系统

3、呼吸系

师:大屏幕展示练习题,检测 提升

引导学生完成

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并展示。

课 题 第七节 哺乳动物序号

知识与技能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3.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动 物的形态、结构和生

目 标

理功能的特点,概述动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4.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5.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过程与培养学生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重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教学

教 学 过 程

环节

设计

估时

教师展示:多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包括水生哺乳动导入 新课

创设

物:海豚;鲸鱼;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陆生哺乳动物:鼹鼠等。

情境

提问: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为什么都属于哺乳动物呢? 生:回答......引入新课

教学

教 学 过 程

环节

设计

估时

【学习任务一】引导学生看课本36页,总结哺乳动物的两个特征

1.体表被毛(少数水生种类除外)

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

自主

播放水生哺乳动物的图片作证。

2.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

回想恒温探究 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中产出。

动物有哪合作

哺乳:雌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后代,使后代在优越的营些? 交流 养条件下成长。30 展示 成果 质疑 深化 胎生哺乳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学习任务二】

提示:门齿臼齿,犬齿的作师:展示兔子和狼的牙齿图片,引导生观察并讨论课本上

用 的问题,并总结哺乳动物的第三个特征

3.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学习任务三】引导学生看课本37页,总结哺乳动物的最后一个特征

4.哺乳动物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灵敏感

展示:兔子的神经系统的图

知外界环境变化,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片

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 胎生,哺乳 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学习任务四】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看课本37页,总结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并思考鼠类猖獗应该怎么办?

检测 师:大屏幕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

提升 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并展示

第七节 哺乳动物

板书 体表被毛(部分水生哺乳动物除外)

设计

胎生,哺乳

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教 后哺乳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很近,因为很多家养的宠物,反 思 家畜都是哺乳动物,可以多举例来说明。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难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三、课前准备

大屏幕投影、电脑、去毛的鸡翅、解剖盘、镊子、解剖剪、解剖刀和猪的关节、关节模式图及投影片。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言

运动系统的组成

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闭播放录像片段。上双眼,想像动物那千姿

百态、奥妙无穷的运动和提出问题:请列举动物有

哪些运动方式。行为。

观看一段有关动物运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

行为的录像,欣赏并请学引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列举动物的运动方式及

动物各种行为。

首先看老师给出的探究实探究实验提纲: 验提纲,后在小组长带领向学生展示探究实验提

下完成探究实验。并思考纲,指导和引导学生以小老师提出的问题。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

1、两手捏住鸡翅两

下,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和端,向内、外做伸缩运

动,让学生体验运动是小组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怎样产生的。以后进行小组讨论:如果

鸡翅只有肌肉或骨能不能

2、用解剖剪和解剖刀运动? 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各组派代表发言,组内成上的,观察肌肉是怎样员可以补充,在获得成功牵引骨运动的。体验的基础上,自信心增

强,学习积极 性更高。

3、观察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

长组织下,有计划地讨论

交流。

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并一

起探讨、交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合 察、积极思考、得出下确

结论。

回忆、体验自己在做屈肘

和伸肘时,骨肌肉、关节

之间是如何配合完成这个动作的。

在老师启发下说出运动的产生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

义。

模拟制作

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讨论。

参与学生小组活动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和只当观众,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交流。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和骨骼标本,并结合挂图和大屏幕来充分认识运动系统组

成、各自作用及相互关

系。

大屏幕展示人的屈肘、伸肘动作,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的产生主要是靠运动系

统来完成的。

引导,分析。

策略:引导设想

对于创意好的小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在课后做全校展示。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三、课前准备

教师: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判断并说出资料1---5中是动物的哪一类行为?

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能说出资料1、3的行为不是学来的。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小组观察讨论。直接观察教材的资料。

小组代表阅读相关资料。阅读教材资料。

观察讨论,对比资料1与

2、资料3与

4、资料1与5,能说出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讨论“资料分析”中讨论题4,能说出人类或自身学习的意

引导学性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提示对资料2、4、5的对比观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

和不断发展的。

义。

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

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

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群体生活的动物(狮子、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播放录像,创设问题情境,启斑马、大象、狒狒等)具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发学生思维。有社会行为

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群体生活的动物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像片,讨论社会行为的特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征。征?参与讨论一起归纳总结讨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论结果。体形成等级 提问:群体生活的动物有

哪些特点?

讨论、表达交流:分组汇

报讨论结果并以实例说

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进行分

明。

析。白蚁的社会分工: 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

蚁、雄蚁、工蚁、兵蚁。

出其中的雌蚁、雄蚁、工蚁、质疑:为什么雌蚁的腹部兵蚁。那么大?

引导学生思考:分工的社会意义,雌蚁的庞大体形对种族延续的意义。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阅读教材产生疑问:羊群

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一起

走路靠头羊,为什么?

分析。

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

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

一同观看图片找出等级。(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听一段录音,猜猜这是动作、声音、气味等 谁?体验人类传递方式多

样而高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

引出其他动物的信息传递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人类在防治虫害方面的举措。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讨论总结:群体生活对个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它义。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污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

要的。总结、质疑,引出探究课题。

探究蚂蚁的行为: 提出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

1、是否排斥其他群体成员;

2、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3、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

4、蚂蚁最喜欢甜食吗?根据本组的兴趣确定探究主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

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作出假设

对所选问题作出认为合理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的假设。进行科学的分析。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阅读教材并结合教师的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究提示初步拟定探究计提示:

1、如何捕捉饲养蚂

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

蚁;

2、怎样难使现象明显;

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

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作; 研究。

(一星期时间)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查阅资料,实验)对新的创意给予肯定。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组织学生间的交流和自评参与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互评。完善探究报告。

总结实验,开阔思路

回顾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

进一步探究,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②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2、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②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关注与动物有关的社会问题。二 教学重点

① 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② 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三 教学难点

① 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四 教学课时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动物取食的视频,导入本课的学习主题。板书课题: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新课学习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通过课前回顾,植物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导入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让学生能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并能举例。师生总结,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通过脑筋急转弯引出草、羊、狼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食物链的概念。根据例子讲解

1、食物链的书写要求。

2、食物链中的生物成分。

3、食物链中数量的比较以及判定食物链的长短。

角色扮演分析如果一条食物链中的某种动物消失会带来什么影响。分析总结得出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突出,我们应该懂得保护和珍惜每一种动物。课堂小结

A、植食动物

{

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习题演练 B、肉食动物

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

六 板书设计

C、杂食动物

A、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

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 用

2、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B、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 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

2、实物投影仪;

3、培养菌落实物;

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有感性认识。物。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

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法,提问并解答。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

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范围。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表格 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

时激励。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

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培养皿。桌上。

第二节 细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4、强化振兴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永久细菌涂片。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组织教学,情景导入。观看图片。

展示图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细菌的发现

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

用大屏幕展示问题,启

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发学生思考,及时进行鼓

讨论,并回答所提出的问

励性评价。

题。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指导、创设问题情景,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三

种形态;分组讨论细菌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间的讨论,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人大小及结构特点,并与

动、植物细胞进行对比,生观教育。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并

进行交流。

请一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就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提示、指导执教学生,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进行补充。

第三节

真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

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三节 真菌

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播放CAI课件,关重展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识真菌作用。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

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

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

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

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

力。

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利用观察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

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

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了什么? 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

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观察新鲜蘑菇的形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态。

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观察与思考

讨论: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

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

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知识。

真菌的繁殖

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

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

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

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

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菌的繁殖方式。

了解真拉塔基亚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孢子的传播过程”。的传播过程。

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结真菌的繁殖方式。章所学知识,了解一些食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病的标本;CAI课件。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地衣。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师

思考提出五章 老师所提出的设问,立刻问题,导入新课。

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细之中。设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问:假如没有细菌和真菌用。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第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各小请小

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组展示交流探究结果。使食品生霉、糜烂”的结

认真果。争相回答思考题,其

倾听,给予肯定评价。演他同学可补充。

篇3: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1、学会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教学难点: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药品的使用说明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的方式,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免疫,知道人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个人食五谷杂粮,还是免不了会生病;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面对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用药和急救》。请同学们看两个有关用药的资料,我们再下结论。

资料1:据统计,我国每年5000多万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是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每年约有19.2万人,比传染病致死的人数还要高出许多倍。

资料2:据调查,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1000万聋哑人中,60%-80%也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教师:当我们遇到一些小病时,如果家长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这样做是可以的。同时又起到节省时间,及时治病的效果。但,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在自己用药的时候,怎样选择药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呢?我们这节课来探讨有关“安全用药”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安全用药

教师: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要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了解药物的分类。

(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学生分析小活动: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些常用药:草珊瑚含片、阿司匹林、黄连素、红药水……它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用的?

(生分组讨论尝试回答)

这些药物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买到?

生讨论答出:医院、药店、医药超市等。

2、处方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疾病,仅凭我们所掌握的一些医学常识,不能够做出病情判断,也不能决定用何种药物,这时我会怎么办?

需要医生给我们开出药方,然后按照药方去抓药,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这类药和我们刚才学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称为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3、了解什么是非处方药

上述这些药我们可以不用医师开药方,直接去买到,按照说明书使用即可,这一类药称为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用于治疗一些消费者容易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症。比如,同学们有时觉得自己在发烧、流鼻涕等症状,就判断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购买一些感冒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也体现了非处方药的优越性,质量稳定,疗效好,使用方便。

(二)药品的服用

1、教师: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自己的那份儿《使用说明书》并进行交换阅读。解读说明书中的各项信息,然后对教材88页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1)哪些是中药,哪些是西药,你是怎样分辨的

(2)药物的使用说明中有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从使用说明中概括出一些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希望与大家讨论的问题?

教师:请每小组的记录员根据本小组的情况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的中药有……,西药有……,我们是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来分辨中药和西药的。

学生2:《使用说明书》中的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3:药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闭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疗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及时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观点,归纳出讨论题的参考答案。)

2、对照同学们搜集的药品说明书,寻找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没有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片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批号等。

教师补充讲解:一般来说药品的有效期为1-5年,没有规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来算,失效期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其质量不符合国家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不能继续使用的日期。

举例:1、“有效期为7月”指该药可用到197月31日。

2、“失效期为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们掌握了以上的常识也是安全用药的必备,我们购买了非处方药必须严格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服用,而处方药则必须在医师的具体指导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药箱的配备

在生活中,有时候会突发性的出现一些小毛病,如感冒、腹泄等,这时候如果家中早已准备好了那就方便多了,因此家中配备一个科学的家庭药箱或旅行药箱,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家庭药箱,在设计时,你首先要考虑家庭中常备的药物有哪些?家庭成员中是否有特殊情况,这些药物的保存方法你了解吗?如何将这些药物摆放?

学生进行小组设计,设计完成后小组交流。

三、巩固练习

看谁选得对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的药物

B.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因此这类药物可以随意服用,不会对身体引起毒性或副作用

C.中药和西药是根据其有效成分的不同来区分的

D.无论何种药物,在使用之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答案:B

2.当你的家人因腹泻需要服药时,你应该选择下列哪种非处方药

A.感冒冲剂

B.牛黄解毒片

C.阿司匹林

D.诺氟沙星胶囊

答案:D

3.下列药物已经过期不能使用的是(假设教学时间为6月1日)

A.生产日期为6月,有效期:三年

B.生产批号为020601,有效期:二年

C.有效期至206月

D.失效期至年6月

篇4: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学期生物全册教案汇总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减少,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19、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25、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6、开以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7、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8、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29、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0、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31、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32、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 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是雨热同期,但是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桃花峪。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49、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 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 两大生产区。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1]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 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版本二

辽阔的疆域:(P2-5)

★ 重要图片:P3中国的疆域四至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3N附近)最南端: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约135E)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约73E)【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海峡:台湾海峡(属于东海)、琼州海峡 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台湾岛、海南岛 两大内海:

渤海、琼州海峡 陆地相邻的国家14个(图课本7页)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俄罗斯 人口最多的是:印度 面积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其中最大的群岛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中国的行政区划:(P6-9)

★ 重要图片:P7中国的行政区划图 P8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省会)表

1、“郡”、“县”的名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清朝的“省”、“县”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有很大影响

2、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国家根据需要设立特别行政区。

3、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用本省的河湖或山名 皖(安徽的皖山)、湘(湖南的湘江)、赣(江西赣江)简称用本身的历史名称 晋(山西)、冀(河北)、鲁(山东)、豫(河南)、蜀(四川)黔(贵州)、鄂(湖北)、粤(广东)一省有两个简

称 川或蜀(四川)、云或滇(云南)、甘或陇(甘肃)、贵或黔(贵州)、陕或秦(陕西)

中国的人口:(P10-14)

★ 重要图片:P10各省人口数量。

2008年全国

4、少数民族的乐器和风俗节日,见教材P17-18页。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中国的地形:(P20-27)图片

★重要图片:P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P23中国地形分布图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①、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②、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使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和分界山脉: 主 要 地 形 区 分 界 山 脉 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原因: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时间较长,接受太阳光不比南方少多少。

2、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P36图2——22)

4、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降水类型:锋面雨,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是导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河流:(P42-52)

★重要图片:P42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 P46长江水系图 P49黄河水系图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项目 长江 黄河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曲发源地 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巴颜喀拉山注入的海洋 东海 渤海长度 6300千米 5464千米(呈巨大“几”字型)

流经的省区 青 藏 川 云 渝 鄂 湘 赣 皖 苏 沪 青 川 甘 宁 内蒙古 晋 陕 豫 鲁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华北平原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最长的支流)、乌江、湘江、赣江 汾河、渭河、湟水、洮河

上中下游的分界 上中界:宜昌(湖北)中下界: 湖口(江西)河 口(内蒙古)旧孟津(河南)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是黄河。【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原因】:这要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是自然原因:黄河中游及支流流经的黄土高原地面光秃裸露、斜坡多,土质结构疏松,多孔隙和直立方向的裂隙,易被水侵蚀,且夏季多暴雨,对地表冲刷力大。

二是人为因素:人类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的植被严重破坏。

自然资源概况:(P54-58)

★重要图片:P55中国主要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图 P56中国主要煤矿、金属矿产分布图北方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能源矿产基地,主要的油田:黑龙江大庆油田、山东胜利油田 主要的煤矿:山西是我国出产煤炭最多的省区。

我国南方多有色金属:江西大余的钨矿,湖南冷水江的锑矿,湖南冷水口山的铅锌矿,江西德兴的铜矿。

太阳辐射量最少地区是四川盆地(原因:位于盆地内,水汽不易散开,多阴雨、雨雾,晴天少),太阳辐射量最多地区是青藏高原(原因:高原海拔高,云层少,空气稀薄,透明度好,拉萨被称为“日光城”),【论太阳能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太阳能和其它传统能源相比,主要是她是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利用成本低,无污染,局限性是受天气影响,能量不稳定,且地区分布有差异。

中国的土地资源:(P59-64)★重要图片:P61中国土地资源的构成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我国面积居世界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是一个少林地的国家。

3、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4、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植被自东向西的变化: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大:

①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②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

③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④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土地生产力较低 中国的水资源:(P66-70)

★重要图片:P69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P70我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1、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

上一篇:云南中专学校排名下一篇:童话故事丑小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