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一篮水果

2024-04-20

中班美术:一篮水果(精选3篇)

篇1:中班美术:一篮水果

一篮水果作文

“小朋友,要买点什么呀?”“要一些水果,要最好的。”“好嘞!什么都要一点是吧?”“嗯,挑好的请你放进我的篮子里。”

小兰提起装着沉甸甸的水果篮,朝老师的家走去。路上,小兰想起了老师在教室教同学们怎样辨别方向时,老师还亲自把同学们领到操场上自己辨别方向。每天夜晚,大家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时,老师还正在台灯下批改作业,每一个勾勾叉叉,都蕴含着老师对同学们的希望,藏着老师对同学们深深的爱。

每天早晨,老师拖着疲倦的身子来给同学们上课,那双眼睛是那么红,那么无神,但老师却强迫自己打起精神,鼓励着同学们。为了晚上能做课件,老师吃饭时间还趴在讲台上,争分夺秒地批改作业,饿得受不了,便抓一块面包充饥。因此,时间一长,老师得了胃病,上楼时,都要用手捂着肚子。终于,老师病倒了。

小兰买了水果,特意去看老师的.。想到老师那无神的双眼,小兰的心情越来越急切,老师家到了。小兰轻轻敲了敲门,半晌,一个微弱的声音传出来:“进来。”

小兰推开门,不禁惊呆了,那是老师么?像蜡黄纸一样的脸,吃力地微张开眼睛。“老师!”小兰扑到老师怀里,“老师,您好点了吗?看,我给你带来了新鲜的水果,您吃了我送的水果,病一定会好的!”老师微笑着,用手抚摸着小兰的头,说:“小兰,老师没事,你们别担心了,班里怎么样,学习跟得上吗?”

小兰点点头,多么好的老师呀!自己正在生病,想到的却是同学们。“小兰,你代我问候大家,注意班里的卫生……老师很快会去给你们上课,回去吧!”小兰点点头,含着泪,挥挥手,走出了老师家的门。

她坚信,老师很快会回来给同学们上课!

篇2:切开后的水果(中班)

水果是幼儿十分熟悉的食物,但他们不一定了解水果的切面形态。在该活动中,我紧扣“水果切面”这个点,以问题引路,带领幼儿进行探索,使幼儿获得相关的认知经验,培养幼儿细心观察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整个探索过程包括观察感知、猜想验证、游戏拓展三个环节。“观察感知”环节重在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初步理解“切面”的概念;“猜想验证”环节则通过让幼儿探索苹果、猕猴桃、香蕉的切面形态,感受水果切面形态的多样性;在最后的“游戏拓展”环节中,让幼儿两两合作,根据六种不同的水果切面进行配对游戏,既为幼儿创设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也对幼儿的认知、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水

果横切、竖切时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能细心观察、大胆猜想,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准备:

1.教具:三块展示板(见图1、2、3),各种水果,实物投影仪,背景音乐。

2.学具:人手一张记录表,若干水果的切面图片。

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苹果、香蕉、猕猴桃、梨……)

师:如果我要把梨分成两半,可以怎么切?切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标记表示竖切,见图1。)

二、基本部分

(一)观察感知:比较梨的两种切面形态,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观察梨的竖切面。

师:“—”这个符号表示把梨竖起来切。你们看看切开后的梨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教师将切开的梨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

师:仔细看看里面还藏着什么?(种子。)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说出梨核,并观察梨核的形状。)

师:我们看到切开后的梨面上有梨核和种子,这个面可叫作水果的切面。

(以“竖切”引入主题,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关注水果的切面形态,同时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2.观察梨的横切面。

师:除了从上到下竖切,还有什么不同的切法吗?(引导幼儿说出横切的方法,同时在展示板的表格内记录“—”标记。)

师:如果把梨横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切面呢?会和刚才竖着切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切面的形态。)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横切的方法,激发了幼儿探索水果横切面的兴趣。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大胆推测和假设,产生了探索和验证自己想法的愿望,这为后面的探索活动作了铺垫。)

师:究竟谁猜对了呢?我们还是切开来看一看吧!(教师操作演示,并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画出相应的简笔图。如:看,变成什么形状了?〈圆形。〉再仔细看看里面的梨核像什么呀?〈小花。〉数数有几片“花瓣”?每片“花瓣”里藏着什么?〈种子。〉比比种子的数量和“花瓣”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

(在对水果横切面的观察感知中较为自然地整合了形、数量、空间等方面的数学知识。)

3.比较竖切面和横切面的

不同。

师:竖切和横切出来的切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外形轮廓、梨核、种子三方面寻找不同。)

(二)猜想验证:分组探索不同水果的切面形态。

1.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水果,有苹果、猕猴桃、香蕉,等会儿请你们每人选择一样水果,猜猜把它竖切和横切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把你的猜想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里。

(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水果,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入,让幼儿大胆猜想,这是对幼儿现有知识经验的挑战,幼儿的求知欲就在这种寻根究底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

2.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观察指导(见图2)。

3.交流猜想结果。

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猜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如,(香蕉组侧重从外形进行猜想)香蕉竖切后是什么样子的?横切呢?(猕猴桃组侧重从种子的排列进行猜想)看看猕猴桃组的记录,你同意谁的猜想?(苹果组侧重从苹果核的形状进行猜想)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猜?

(这种提问方式既避免了拖沓,又突出了重点。)

4.切开水果验证,并请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绘画记录。

5.组织幼儿交流观察结果。如,香蕉组重点讲外形变化和种子退化,猕猴桃组重点讲种子排列,苹果组重点讲核的形状。

(三)游戏拓展:配对找朋友。

1.明确操作要求。

师:(在展示板上出示草莓、菠萝、哈密瓜、橙子、无花果、猕猴桃的完整图片,见图3。)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配对找朋友”的游戏。请你们每人在篮子里选一张图片,看看是什么水果的切面,然后找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把图片贴到相应的表格里。

(此环节是活动的拓展延伸。六种不同的水果代表了不同的难易层次,幼儿在操作时需要排除颜色、形状的干扰。结果草莓的配对正确率较高,哈密瓜、菠萝、橙子的配对正确率较低,无花果配对最难〈因为幼儿不常见到这种水果〉。虽然展示板上有猕猴桃图片,但我并未提供幼儿操作用的小图片,它只是作为一个干扰因素。)

2.在《好朋友》音乐伴奏下,幼儿每人找一水果的切面图片进行配对找朋友。

3.讲评。

师:你们找到的是什么水果,它是怎么切的?切开来的样子是怎样的?

(这个环节需要幼儿逆向思维,相对于上一环节来说难度有所提高。采用“找朋友”的游戏形式,既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又有效提升了幼儿的观察、判断、合作能力。)

三、结束部分

篇3:幼儿中班科学:水果棒棒棒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气温的变化,有些小朋友患上感冒,在保健老师的喂养下,他们能说出吃的药是什么口味的,细细一看,很多的药品上都有草莓味、香蕉味、苹果味等的标识,在喂养时,他们也比较乐意服用。再发现有很多的食品、日用品等包装上也有什么什么口味的,小朋友们说起来头头是道。结合中班幼儿对水果的了解和喜爱,引导幼儿发现水果其他作用,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几种常见水果的特征。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于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水果篮里装有苹果、桔子、香蕉、草莓等水果;果盘16个(装有切好的各种水果,水果上插好牙签);小超市:各种水果口味的物品(糖果、饼干、饮料、药物、孩儿面、牙膏等)

活动过程:

一、尝水果 感知水果的味道

师:今天高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种水果,切好了放在果盘里,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师: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果盘,尝的时候想一想,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还要注意牙签不能戳到嘴呀。(幼儿品尝)

师:好吃吗?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水果宝宝,能把你刚才吃的水果找出来吗?

(4种水果各5个,幼儿找出相应的水果,找好后拿着水果宝宝坐到位置上。)

环节自评:水果品尝会,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巧设问题,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二、找水果 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师:都找到刚才品吃的水果宝宝了吧!(一一认识水果,说出名称)

师:请你说一说,你手中的水果宝宝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儿?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师:幼儿到前面来介绍,请和他找的一样的小朋友把你的水果宝宝举起来。

师:水果宝宝真可爱,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幼儿介绍,相关的词语带领其他孩子学着说一说。)请把你的水果宝宝放在果盘里。

师: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水果,你还吃过哪些水果呢?(出示相应的实物和玩具)

师小结:水果宝宝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穿的衣服不一样,长的也不一样,有的长长的、有的圆圆的、有的扁扁的,摸上去有的硬硬的、有的软软的、有的滑滑的、有的毛毛的。

环节自评: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各种常见水果的特征。教师积极鼓励幼儿表达,及时表扬和引导,幼儿能积极互动,效果明显。

三、超市寻物 了解生活中水果的妙用

师:水果很好吃,非常有营养,我们平时可要多吃水果呀。水果不光好吃,还有很大的作用呢!

师:有些水果和我们小朋友玩躲猫猫的游戏,它们藏起来了,请你到小超市里去找一找,每人选一样,看看什么水果藏在里面?

(布置的小超市:各种水果口味的口香糖、饮料汁、糖果、饼干、水果味的药物颗粒、水果味的幼儿护肤品、牙膏等)

找好后回到位置上。

环节自评:此环节教师设置了生活中的情境,将身边的超市“搬进”了课堂,充分调动幼儿对超市的了解,给予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引发新的思考。

师:都找到了吧,来,说一说你找的是什么?哪种水果藏在里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水果宝宝藏在这些吃的、用的东西里面里面有什么用呢?

师:真的吗?我准备了一些水果糖,尝一尝,是什么水果味的?好不好吃呀?

师小结:原来水果宝宝不仅可以吃,补充我们需要的营养,还可以加工到饼干、糖果、饮料、药里、宝宝霜里,使这些物品的味道更加香甜!

师:现在,请带上你找的东西,我们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来尝一尝,行吗?

环节自评:幼儿通过进一步品尝、验证,有效地将已有经验进行了升华,使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活动反思:

内容选择的生活化。这节活动在设计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中班的小朋友比较喜欢吃常见水果,能说出常见水果的味道,对水果在药物中的应用有所了解的。但水果在其他物品、食物中的应用,部分幼儿知道,还有一部分幼儿不知道。于是带领幼儿到超市认识,家园联动让幼儿熟悉,确定了主题。

材料选择的真实性。中班第一学期的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摸、好动、好比较,因此,本次活动我情境创设、材料准备上做到了真实。活动中,超市,是幼儿生活中正常接触到的地方,准备的实物材料,幼儿熟悉真切,现场品尝,更是切身体验,不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更通过环节设计,加强了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上一篇:遥控器下一篇:科研项目申报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