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局“质量兴区”工作总结

2024-05-25

交通运输局“质量兴区”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交通运输局“质量兴区”工作总结

2011年 “质量兴区”专项目标工作总结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质量兴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局切实贯彻落实“质量兴区”工作总体要求,围绕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全力做好交通系统内“质量兴区”工作。现将2011年全年“质量兴区”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一)认真宣传贯彻ISO9000族标准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引导交通系统企事业单位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二)2011年全年,全区交通工程建设无重特大施工质量和安全事故发生。交通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交通工程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

二、主要成效及措施

(一)高度重视,责任明确

为全面推动我区交通系统“质量兴区”工作,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和局属各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兴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抓好、抓实“质量兴区”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用宣传车进行流动宣传和定点宣传,发放《ISO9000族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宣传资料650余份,出动宣传车10台次;二是致从业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公开信、电视广播专栏、报刊、标语、横幅等多种方式加大“质量兴区”的舆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三是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抓好《ISO9000族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质量兴区的培训工作。

(三)监管到位、确保实效

1.加强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管。2011年,我局牵头承担12个总投资近200亿元的省市重大综合交通项目的协调推动工作,不断推动新改建乡村道路,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抓,每个项目确定一个负责人,同时局党组会多次研究讨论方案、落实经费,讨论实施进度、效果及整改情况等,并亲临现场指挥工作、督促质量,有效保证了交通建设项目的建设、养护、服务质量目标的圆满完成。

2.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进一步落实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推动交通运输企业进一步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认真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通过坚持定期不定期的安全形势分析会,把安全隐患分解成项目逐一落实“五定”责任,跟踪整改,特别是加强7、8月份汛期山区道路的管养维护工作,不断修改完善交通抢险应急预案,国道畅通的安全营运;通过精心谋划,科学调度,保证足够的运力,突出重点,全力服务 “国庆节”等节庆客流高峰时段,展示龙泉交通行业的良好形象

3.提升公交客运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联动,采取集中执法、错时执法、文明执法、刚性执法等多种有效执法方式,采取“五个统一”对证据确凿的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行为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行政处罚,并将处罚结果及时公布,让社会监督。今年继续聘用第三方对公交、出租企业的综合服务质量进行测评,通过问卷调查、乘车体验等办法对企业每季度服务水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排名,定期向社会公布.4.大力推进公共交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5.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

三、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加大交通综合执法工作,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对交通行业内的执法与查处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或对发现的隐患整改不到位而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行业内无因质量问题而影响正常建设、营运等行为发生。

(二)继续抓好交通企事业单位ISO9000族标准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宣传贯彻工作,引导交通系统企事业单位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篇2:交通运输局“质量兴区”工作总结

根据市政府、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兴区、兴市的工作要求,我局围绕工作目标,按照责任分工,以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为重点,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质量工作成效明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现将工作开展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全程管理,确保公路工程建设质量

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建设线长、面广、投入大。在公路建设中,我局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质量,抓紧抓实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严把从业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关。我局提出,公路建设任务再重、时间再紧,都不能容许牺牲工程质量换取施工进度的现象发生。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我局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我们在工程质量把关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1、高度重视,明确责任。我局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建设中项目业主、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落实监管措施,严格执行各项施工规范。在工程建设中,要求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严格履行合同责任,充实技术力量,确保监理人员现场全过程监督;施工、监理单位加强面层、基层强度控制,及时做好自检实验控制,并及时进行监理组和业主抽检工作;在建道路工程必须保证平整度、压实度、高程和横坡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并及时自检、抽检,同时加强料场管理,禁止不合格材料进入工地;建设过程中,每道工序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对管理水平差、技术力量弱的企业的项目经理,坚决予以更换,确保工程质量100%合格。

2、建立健全“政府监督、建设单位负责、工程监理、企业自检、社会监督”五级质量综合保证体系,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各项措施。为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监管,我局组织开展全县农村公路完工工程、在建工程质量的全面检测工作。由路桥专业检测公司逐路抽芯取样检测,经检测合格的公路,检测费用由交通部门承担;经检测不合格的公路,检测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不合格路段予以返工。同时,邀请监察局进行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专项执法监察工作。重点监察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工程进度、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廉政建设等情况,对质量监管工作不力、进度迟缓、责任单位和

个人失职的,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应责任。为确保“村村通”工程质量,我局在农村公路建设工程中做到公开建设单位、建设责任人、建设标准、建设工期、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举报电话的“七公开”,有效地提高了群众参与质量监督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3、为严格“村村通”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我局督促工程业主、施工、监理三方签订责任书,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质量责任登记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建立了“村村通”工程领导责任制度,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各乡镇政府落实主体责任,确定了“村村通”工程各项目的乡镇政府、乡镇交通管理站、行政村责任人,以及现场监督员(群众监督员)。同时,我局也派出各项目的责任人及现场负责人。

二、抓规范化建设,提升交通服务质量

我局大力开展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为宗旨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积极改善服务设施,加强行业监管,全面提高交通行业服务质量。

坚持以服务促进行业管理,文明执法,优质服务。行业

服务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局通过严把源头关、监督关、投诉关,为社会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完善监督措施,公开服务承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服务窗口单位全面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等规范化服务制度,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创建活动。

篇3:交通运输局“质量兴区”工作总结

城市公交两大难题

徐亚华认为, 城市公交的覆盖率低, 但是需求量却很大, 这是困扰当前我国城市公交的两大难题。

自2005年确立“公交优先”战略, 我国公共交通发展迅速。据统计, 2008年, 国内公共交通线路网总长度已达14.6万公里, 其中, 轨道交通855公里, BRT 283.8公里。公交车总量36.5万辆, 万人拥有11.1标台。轨道交通车辆4530辆。年运输总量614亿人次, 相当于城市居民每年运送100次。

“不可否认, 我国目前公交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还是有较大差距”。据徐亚华介绍, 目前我国公共交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覆盖率低、准点率低、换乘不便、舒适性差、安全性差。以公交发达城市北京为例, 公交出行平均时耗比小汽车多24分钟, 公交平均换乘距离400米左右, 需要步行10分钟。

因此, 公交发展总体滞后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公交拥挤、道路拥堵, 车辆破旧。总体上, 公交出行的吸引力不高, 分担率低 (大城市20%, 中小城市不足10%) 。

“十二五时期,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所以, 城市公交正面临‘五大需求’。”徐亚华说。

以北京为例, 目前北京公交客运量每天近2000万人次, 等于每个居民每天乘一次公交。

根据近年来年均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 到2015年, 全国城市公交总量将达约1000亿人次, 年均增长8%, 相当于每天运送3亿多人次。

城市居民出行频率远远高于农村人口。我国目前城镇化率虽然只有45.7%, 但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300多万, 新增人口出行总量相当于6万多辆公交车辆的运力。

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和规模正急剧扩张。2008年全国共有655个城市, 市区人口共3.35亿人。其中, 市区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有2个, 300万以上的有21个, 100万以上的有190个。城市发展呈现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低收入群体多、老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

这就提出了对城市交通新的要求:需求总量大、需求层次多、公交需求迫切。

“城市公交发展任务繁重。”徐亚华说。到2015年, 全国公交客车需求达到60万辆以上, 万人拥有车辆合理水平应由11标台提高到15标台。对于人口3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应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城市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城市服务网络;对100-300万人口的城市, 应建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 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 (BRT) 适度发展的服务网络;100万以下的城市, 需建立完善的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公交优先是必然选择

早在2004年6月, 温家宝总理就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

其实, 优先发展公交不仅是正确的战略思想, 也是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测算, 高峰小时人公里能耗, 公交车是小汽车的1/7。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占大城市空气污染物总量的60%。交通系统油耗占全国油耗总量的约1/3。2008年《节约能源法》规定,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在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4亩, 仅为世界水平的40%的情况下, 必然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减少个人交通工具的使用。

公共交通具有运量大、运行线路有序的特点, 在我国现阶段城市人口快速膨胀, 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的特定时期, 采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 可以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提高交通系统运行的效率。

城市公交还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交与其他方式有机衔接, 才能实现便捷、高效、零换乘。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教育、医疗、住房等一样, 公交是公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发展公交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要惠及全体民众。徐亚华强调。

“公共交通是一个由多种交通方式构成的复杂交通系统。采取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 不代表公共汽车、地铁、轨道交通等多种方式不分轻重地共同发展;也不意味着仅靠发展地铁、轻轨等先进的公共交通方式就可以建立起现代化的高效公共交通系统。”徐亚华补充道, “公共交通优先策略实施的关键是针对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居于主导地位的公共交通方式, 并以科学的交通规划组织实现不同方式的良好衔接与协调。”

规划要先导

徐亚华认为, 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区域环境、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 根据城市自身特点确定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首先应该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即政府承诺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然后根据服务目标确立需要努力的方向, 建构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与服务目标之间的桥梁。

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中, 城市治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方面, 城市问题对策的制定必须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商与沟通来实现;另一方面, 政府手段的选择将更倾向于多种方式。城市交通问题同样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依靠政府、公民和专家等多方力量, 齐心协力才能有效解决。

“对于政府治理能力来说, 核心问题是建立有效的法规体系以及如何实现依法行政, 对整个交通系统进行宏观调控。”徐亚华说, “这要求政府具有将交通发展战略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 在使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的指导下, 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及管理政策, 并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

同时, 他认为, 鼓励公众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公众对于交通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 因为交通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众只有意识到自己是交通管理系统中的一员, 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在参与交通时从维护合理道路交通状态的角度出发, 积极主动地调节自身行为, 参与城市交通管理的各种项目, 才能促进交通管理终极目标的实现。

此外, 还需要专家与技术部门的参与。在交通管理中引用工程性的方法, 如交通仿真技术、路网流量调节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等, 由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科研论证、合理规划, 可以大大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公共交通亟需财政保障

“除了缺乏法律保障外, 我国公共交通的发展长期处于资金不稳定、投入不足的状态。”徐亚华说。

据介绍, 目前全国36个中心城市中, 在获得财政补贴后只有9个企业微利, 其他均处于亏损状态。结果导致, 公交服务能力不足、质量差、安全隐患多、群众出行难。

徐亚华说, 在公共交通财政投入上, 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国际上的经验。

美国1964年通过了《城市公共交通法》, 规定地区交通规划项目联邦资助60%, 部分联邦公路基金专项用于公交项目;法国的《法国公共交通法》规定, 9人以上企业按工资总额1.2%~2%收公共交通税;德国的《改善地区交通状况的财政资助法》则规定减少公交企业销售税的50%, 免收公交车辆税, 减收公交燃油税。

实际上, 虽然我国对公共交通没有统一的财政保障制度, 但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积极探索。比如, 北京市用政府公共支出购买公交服务——将公交财政补贴列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 而杭州则抽出城市土地出让金2.5%用于公交建设, 常州更是从市属行政机关每年的非税收入 (政府统筹资金, 或行政收费) 中抽取10%, 建立公交发展基金, 2008年该市这一比例提高到20%。

“不管具体效果如何, 但大家都在探索。”徐亚华说, “不过, 这显然不够。国家应加大城市公交投入, 对换乘枢纽、智能公交系统、节能环保车辆的购置, 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府更应规范公交投入渠道, 保障资金投入的稳定。”

规范公交定价、补贴制度

“公交是公益事业, 但具体工作又需市场主体—企业去承担。如何协调企业的赢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徐亚华说。

据统计, 目前全国共有35种免费乘坐公交车的证件。去年9月, 山西长治县甚至实行乘坐当地1、2路公交车免费的政策。低票价甚至免费当然是公交吸引乘客的优势所在, 但随着运输成本的不断攀升, 票价是否能始终维持低价水平?政府能否承受免费的“重担”?

徐亚华虽然坚持公交的“公益性”, 但却不认同公交的超低价甚至免费。他建议根据国际经验, 采取灵活、透明、差别化、有弹性的公交定价策略。具体而言, 完善公交定价、调价机制, 制定群众能接受、企业不亏损、财政能承担的价格;建立公交票价与企业运营成本、社会物价水平、城市经济状况、社会物价水平和劳动工资水平相联动的调价机制;根据当地特点和不同乘客出行需求, 灵活提供日票、周票、月票、年票、换乘优惠票等差别化的票价。

除了定价制度, 徐亚华认为现行公交补贴制度尚存在“不规范、不稳定、不科学”的问题。

“国际上, 通常政府对公交企业的补贴都占其营运成本的比例的50%以上, 可是我国某城市免费乘坐公交的证件达14种, 这样一来公交企业每年减少收入1.2亿元, 而政府只给予0.3亿元的补贴, 仅为1/4。”徐亚华认为, 在补贴方面“企业可以跟政府协商、讨价还价”。

在徐亚华看来, 建立规范的补贴补偿机制应该科学界定补贴、补偿范围, 对执行政府指令的低票价、特殊优惠, 应给予补偿;对节能环保、安全监管等外部性支出应适当补贴。同时, 要建立适用于城市公交的财务会计和成本核算制度, 建立成本费用和政策性补贴的审计评价制度, 并将服务考核结果与补贴挂钩。

篇4:交通运输局“质量兴区”工作总结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     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本内涵

“就业质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一批拉美的经济学家首次提出。而国内对于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比较认可刘素华的定义。本文选取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为对象研究其就业质量,通过文献的查阅发现,秦建国将大学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则是以大专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反映毕业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

二、交通运输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分析

结合目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现状,本人认为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从就业率统计现状来看

首先,高职毕业生就业种类繁多。有的有工作单位,但他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有的没有工作单位,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去假签一个就业单位或是挂靠一个就业单位。而高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要对所有的毕业生如实核对是不现实的。其次,统计指标重“量”而不重“质”,不能形成一定的体系。统计指标中涉及到业生的就业质量,而没有反映毕业生就业层次、职业胜任情况、薪酬水平、就业途径、就业满意度等一系列能够体现“质”的信息。

2.从就业评价现状来看

首先,高校的就业处是就业现状的评价主体。目前由教育部对社会公布就业数据,只是转发汇总的各高校就业数据,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统计过程中没有社会评价、媒体监督、第三方的专业调查机构参与,没有独立的、声誉较高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参与和监督,这样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肯定缺乏可信度和真实性。其次,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应该从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进行。

三、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要解决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首要的工作就是构建一个能相对准确衡量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对目前交通运输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为了能客观体现就业质量情况,笔者对近三年河南交通职业学院的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从统计数据中发现指标设计重要程度如下(以下多数指标的数据以毕业生跟踪调查时学生回答情况为准):

1.就业率指标(30分)

初次就业率: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当年的6月底之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大体趋势,人们习惯将其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前就业率:当前就业率一般是在一年后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的就业率。经过一年的心理缓冲期和职业适应期,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趋于稳定,对自身所受的教育的质量也有一个深刻的反思。

2.就业水平指标(20分)

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方面可以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会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毕业生个人职业的发展。

工资水平:工资水平是反映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所获薪酬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个人的素质。通过毕业后年收入、月收入等,能看出毕业生薪酬水平在整个社会中大致处于哪个层级。

离职率:离职率在此调查中指一年中离职的频率。过高的离职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来说都是一种时间和财力的浪费,应当避免,这要求毕业生在择业时做好个人规划,不能盲目選择。

3.职业胜任程度指标(20分)

岗位适应度:主要从心理层面了解毕业生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后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毕业生在学校所储备的能力和知识的充足程度。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组织的关系均有极大影响。从学校到单位,毕业生要面对不同的工作群体、组织氛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职业胜任情况:包括岗位胜任度、职业期待等方面,通过职业胜任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目标和方向、职业发展潜力等。

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发展空间是指毕业生日后职业发展及职业晋升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毕业生个人的工作能力及发展前景。

4.满意程度指标(30分)

学生就业满意度:由于毕业生个人能力和背景的不同,对就业岗位及就业待遇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异,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工作岗位选择的满意度也有不同的判断。

对母校满意度: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产品”,他们能直接感知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需要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差距,他们对母校的服务质量最有发言权。因此,大学毕业生对母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措施的满意评价可以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高低、办学效率优劣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

篇5:质量兴区总结

在领导的正确引领下,我校一贯坚持“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是全体教师秉持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环境,提供学生多元的需求与多元的学习空间;培养多元智慧,展示个别化的学习风貌;发展社区民族特色,推动乡土教育;发展人本教育的情怀,营造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教师们更能运用专业教学,互相激励,以展现温馨和谐朝气蓬勃的校风而努力奋斗。迎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掀起新课程理念新潮。在我区教育发展上浓妆重抹的一笔。现将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抓好学科课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学生进行质量、安全方面的教育。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长期有效地发挥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溶解于平时,充分利用晨会、思品法制课、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并坚持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学期,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具体体现如下:

1、学校德育管理进一步完善,学生日常行为更为规范。

本学期,学校少先队以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契机,加大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了各项评估制度,加强了对班主任及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本学期学校在以往教师工作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完善、科学的教师工作考评实施方案和绩效工资再分配方案(试行稿)。该方案主要就各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师德、履行岗位职责等方面对每位教师工作进行量化评估。通过这一举措,各位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责任感明显增强,学生文明卫生习惯得到进一步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正逐步形成。学生乱扔乱画、追跑打闹等现象大大减少了;做操、集会的纪律明显好转了(有了班主任的带队与监督,学生广播体操秩序井然,动作较规范整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学生渐渐增多了。值日学生的管理也进一步规范,“红领巾监督岗”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值日学生每天都能认真履行值日职责,对全校教师早读辅导情况及学生的日常行为卫生打扫情况能认真记载、及时通报。这些学生既是值日学生,又是环保小卫士,他们在监督检查同学的文明卫生行为的同时,还能捡起地上的垃圾纸屑等,随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德育管理的加强使全校学生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大大增强,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正在逐渐形成。

2、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校园环境更加和谐优美。

校园文化能反映一个学校整体素质与面貌。本学期,我校加强了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在校园内每个角落都充满人文性的导向与关怀。教室门口的“请讲普通话”、校园内的墙壁上贴着“请讲卫生、不乱扔纸屑”的标语,时刻提醒学生树立学校主人翁意识,共同爱护校园环境,保持学校的良好形象。

3、营造大德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我校除了坚持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等形式同学生家长经常保持沟通和联系,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加大了与家长交流的力度。学校开展的“家校联谊”活动,如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六一节目;邀请部分家长代表、村两委参加毕业班聚餐等。为拓宽学生家长与学校教师交流的途径,学校设立了意见箱,并发放了“致家长的一封信”,请家长通过书信形式与教师广泛交流。

二、抓好活动课的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

1、利用理论课向学生讲述各种安全知识

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学生所接受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安全报告会、橱窗宣传、新闻媒体宣传以及家长和老师们的点滴告诫,所以他们所掌握的安全知识很少、且不系统不完善。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征求学校领导意见的基础上,决定由我们体育教师兼职进行安全教育,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各种安全知识,我们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对各种安全知识和安全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和精加工,然后再将它们做成课件,最后利用体育理论课进行讲述和演示。目前我们所做的安全教育课件主要有:“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方法”、“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救人方法”、“火灾发生后的自救和救人方法”、“野外遇险求生方法”、“传染病的防治方法”、“食物中毒急救方法”、“防身抗暴自卫方法”等等,其中“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救人方法”一个课件就包括了水灾、地震、雷电和飓风等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救人方法,而“火灾发生后的自救和救人方法”一个课件也包含了诸如:火灾自救须知、防火的基本方法、灭火的基本方法、家庭失火自救法、高楼失火自救法、烟雾中的逃生法等等内容。根据我们的教育信息反馈,学生对我们利用体育理论课进行安全教育之举大加赞赏,他们表示通过我们的课件演示他们不但学到了许多系统的安全知识,而且还知道了大量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和救人方法。

2、利用实践课教会学生多种应急逃生自救技巧

体育教师在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利用体育实践课来教会学生掌握大量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因为面对灾难时,能够化险为夷的都是那些既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知识,又掌握了必需的逃生自救技巧的人,例如:在水灾中,不会游泳者往往只能望水兴叹。所以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时都很善于利用体育实践课特点,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和情况,有意识的将一些安全教育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到一起,来帮助学生掌握那些行之有效的应急逃生自救技巧。例如:在教学生练习引体向上的同时,我们有意识将爬竿、爬绳、爬墙和爬树等内容一并纳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锻炼上肢力量的同时来提高他们的攀爬能力,使他们能很好的掌握多种攀爬逃生自救技巧;在进行武术教学时,我们选择了具有防暴和抗暴作用防身格斗术来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不但强健了学生的体魄,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而且帮助他们学会和掌握了许多防身格斗技巧,增强了他们在单独对敌时与敌搏斗的信心和勇气,切实为他们的正当防卫、见义勇为以及逃生自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利用实践课教会学生应急救人方法

救人一命,胜造七节浮屠,他人有难,谁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应急救人不但是道义之举更是英雄之举,但是应急救人必须讲究方法,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应急救人方法而去盲目救人,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例如:不会游泳者奋不顾身跳进深水中去救人,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在传授安全知识,教会学生逃生自救技巧之余,还刻意通过体育实践课来教会学生掌握那些在灾难中的应急救人方法。例如:面对灾难和事故中的脱臼和骨折现象,我们教育学生要掌握正确的紧急处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迅速检查伤者情况,如果休克,应先做抗休克抢救(掐人中穴、胸外压放心脏法或人工呼吸),没有休克,要安慰患者不要乱动伤肢以免扩大伤情;

二、根据现场条件和情况选择应急处理方法,如果现场已经没有危险,应该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万一危险仍然存在,则选择先简单处理(止血、固定和包扎),再快速逃离危险区;

三、应急处理后要立刻将患者送往医院,将患者送往医院的方式有多种,我们首先支持学生能使用现有的通讯工具联系120或110来运送伤员。在不具备上述条件时,我们要求学生要学会利用现有的东西来做担架运送伤员(门板、椅子、毛毯和强韧的衣类等)。

4、在课上组织和开展多种小型的安全运动会

运动竞赛是体育课的魅力所在,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竞赛,运动竞赛在体育课上随处可见,为了更好的进行安全教育,我们把安全教育的内容和运动竞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课上组织和开展了多种小型的安全运动会,例如:我们将短跑和灭火结合在一起开展了消防竞赛,学生要想在竞赛中取胜,不但要具备较强的快速奔跑能力,而且还要掌握正确的灭火方法;我们还将负重跑和抢救伤员结合在一起开展快速抢救大行动,学生要想在抢救大行动中有上佳表现,就必须要在成功抢救伤员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负重奔跑能力;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们在竞赛中掌握了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接受安全教育的同时体会到运动竞赛的乐趣,总之,在课上组织和开展了多种小型的安全运动会,使我们做到了体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双丰收。

三、抓好学校管理,强化质量兴校意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法办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作为各类评优选先的主要依据,形成质量兴校,巩固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局面。

1、狠抓教学常规管理不放松。教研组每周巡课与期中抽查、期末常规大检查制度。本学期,学校采用了多种巡课的方式加强巡课力度,对在巡课中发现的问题或老师们在教学中有推广价值的做法,都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介绍或通报。教研组还要求教师集体备课,认真上课、作业适量、精心辅导、全面考查,以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期中教学常规抽查与期末教学常规普查后,教研组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并形成文字材料在全校老师会议上进行通报。本学期期终学校推荐的优秀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评比,以发现典型与好的做法,加以推广。

2、大胆进行课堂创新和探索。结合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本学期,我校教师轩伟刚对综合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有力地探索,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渠道,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与科学探究能力,是一次十分大胆有效的教学尝试与创新,为我们的教学教改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3、加大校本教研力度,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学校大力开展校本教研,一方面通过每隔周的业务学习向全校教师进行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的校本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教研组组织的上课、听课、集体备课、专题研讨与学习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篇6:质量兴区半年工作小结

2011年质量兴区上半年工作小结及

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1年上半年,我区卫生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核心,以提升服务质量和基本医疗保障为重点,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以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依托项目建设和城乡医疗服务基础条件,全面做好我区各项卫生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了切实有效的工作,现将2011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并提出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2011年上半年质量振兴工作总结

(一)领导支持,责任落实到位。为确保卫生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安排召开了2011年全区卫生工作会议和区医改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研究解决了制约甘州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安排部署了2011年全区卫生工作。同时,局班子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市局下达的各项综考目标任务,对工作逐项分解,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并与各基层单位和局机关内部科室签订目标责任书。局班子成员分片包干,机关中层干部及基层单位行政主要领导为各项指标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为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协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我们把项目作为推动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紧紧抓住项目建设的“黄金”时节,积极做好卫生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全区争取的4项国家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已全部开工。

(三)高标准要求,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中医药优惠政策,制定下发了《2011年甘州区中医工作要点》,按照“降低、提高、扩大”的要求,乡村两级定点机构门诊实现了中医适宜技术和中药材治疗地方病、常见病新农合100%报销,住院参合农民报销起付线降低30%,中药报销比例提高20%,逐步扩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新农合中的补偿范围。以沙井卫生院为代表的中医特色建设工作已初具规模,中医药收入占到了医疗收入的60%以上,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市级中医专科效果明显,特色显著。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组织60余人参加了甘肃省中医药巡讲团知识讲座,选派2名中医骨干参加了甘肃省“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培训班,选派了16人参加社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

(四)提升质量,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深入开展医院精细化管理和“三好一满意”活动,推行优质服务。通过强化学习、规范管理、转变服务,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内涵建设不继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逐步完善。

(五)完善服务,基层卫生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新农合制度有效实施。新农合良性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农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就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二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强化社区公共卫生职能,倾力打造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卫生局统一培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有1—2名固定的公卫专干开展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服务重点上以突出健康教育、彰显中医药特色、拓展服务内涵、加强公共卫生、落实惠民措施,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了由坐堂行医向深入家庭上门服务的转变,方便了居民就近、低价享受到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实现由看病治疗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综合服务的转变;加强了网络建设与人员管理,实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和人员绩效考核,做到绩效考核结果和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挂钩,切实方便群众就医,规范社区卫生管理。开展慢性病筛查2206人,特殊人群免费体检621人次。三是农村卫生管理进一步规范。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下发了《进行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的意见》。一是严格实行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22个乡镇卫生院核定的当年医疗收入1590万元日清月结,全部上缴市财政,人员工资及1269万元的运行经费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使卫生院管理和运行走上正常轨道;二是在22所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了绩效工资制,将职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生活补助的50%即每人每月250元用于绩效考核,按月考核,半年兑现,以体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奖优罚劣;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卫生院预防保健人员身份和职责,每个卫生院均有5-8名固定的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人员,以包片制和巡回服务的形式,使农村预防保健任务得到较好落实;四是认真开展卫生支农工作,共建立城乡帮扶对子3个,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从区级医疗卫生单位选派8名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帮扶工作,各支农队员工作开展顺利,作用发挥良好。

(六)、全面加强预防保健,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突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定下发了《2011年甘州区疾控工作要点》、《2011年甘州区卫生应急工作要点》、《甘州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2010-2012年甘州区消除麻疹行动方案》,修订完善了《甘州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甘州区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甘州区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组织区疾控中心开展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疫情网络直报进行督导检查,下发督导通报一期,印发疫情简报三期。认真开展了门诊和住院部病人疾病谱排序工作,全区除市、区妇幼保健院外,城区三家公立医院及22个卫生院、2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开展疾病谱排序工作,并按工作要求及时报送相关材料。开展了艾滋病、性病高危人群监测工作,按项目工作要求完成了鼠疫防治医务人员培训760人,完成水氟监测采样10份,碘盐监测288份,生活饮用水监测18乡镇88份,口腔窝沟封闭项目完成5014颗,占全年任务的50%。二是切实发挥妇幼保健功能。一是加强区、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队伍建设,使全区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出生缺陷防治得到加强,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100%。三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成效显著,1-4月共筛查新生儿998人,新生儿筛查率81.1﹪。农村孕产妇增补叶酸项目落实到位,向5个街道、18个社区、18个乡镇的3703名目标人群投放叶酸片7398瓶,叶酸投服率达83.93﹪。四是认真组织实施“降消”项目,全区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9.05/十万,1-4月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实施顺利,共为2053名住院分娩孕产妇落实补助资金97.12万元,使农村孕产妇实实在在享受到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三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为了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重点由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转变,在18个乡镇成立了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22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疾控、妇幼机构全部成立公共卫生科,紧紧围绕健康档案服务、健康教育服务、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等九项内容,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是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群众健康情况,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149400人,建档率达到42%;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55184人,建档率达到44.3%;二是组织开展居民健康教育,采取健康教育专家巡回演讲和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病人,必须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在全区城乡居民中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共组织开展集中健康教育76场次,受教育居民8000余人次;三是在重点乡村、社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卡介苗等9大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性接种,1至4月完成冷链运转3次,五苗接种率99%以上,扩大免疫新增疫苗接种率99 %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100 %,首针及时率99.02 %;四是为6247名0至36个月的婴幼儿开展了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定期对婴幼儿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系统管理率达80%,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率分别达 99.08 % 和88.47%;五是为1620名孕产妇定期开展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咨询和产后访视,孕产妇管理率达99.1%;六是全面启动宫颈癌检查项目,至目前沙井、甘浚、乌江、三闸等六个项目实施乡镇已完成宫颈癌检查 4687人次,占2011年项目任务的23.5%;七是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5892人实行保健管理,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咨询指导,健康管理率达86%,;八是对辖区内3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5962名患者实行慢性病综合管理,定期进行随访,询问病情、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重点慢病管理率达到61%,高血压健康管理率达82%,糖尿病健康管理率达70.8%,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率达73.2%。

二、2011年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

上一篇:语文第一题练习下一篇:学校安全教育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