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孤独的初中优秀作文

2024-04-09

写孤独的初中优秀作文(精选8篇)

篇1:写孤独的初中优秀作文

那可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马尔克斯带着一家人准备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应该像他的外祖母讲故事那样写一本书,写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历史,跟着他这个想法而来的就是《百年孤独》著名的开头: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然后,他们放弃旅行,一家人的车停在马尔克斯写字台上。

马尔克斯为了写《百年孤独》,把几个月前买的一辆小车抵押了出去,把钱如数交给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着还够六个多月的——他认为他六个月时间能写完这本书。结果,马尔克斯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写完这本书。钱用完了,梅塞德斯一声没吭。马尔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让肉店老板赊给她肉、面包师赊给她面包、房东答应她晚交九个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瞒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担下来了,每隔一段时间还给丈夫送来500张稿纸。——少了什么也不能少这500张稿纸。

梅塞德斯当然没有亲笔写《百年孤独》,但她和丈夫一起经历了写作的过程,马尔克斯写完让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死掉的那章,浑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楼,梅塞德斯正在那儿。她一看作家的脸色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说。

马尔克斯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

也是她亲自到邮局去把这篇她没看过的《百年孤独》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绝看手稿,我怀疑她多少也有些胆怯。她边走边想:要是到头来这部小说被认为很糟糕可怎么办?那时候,她脑子的库房里是否堆满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纸?

正如人们评价《百年孤独》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妇女们一样:妇女们不仅保证了这个家庭的不断香火,还保证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连贯性。面对《百年孤独》,梅塞德斯也应该得到这句话。

篇2:写孤独的初中优秀作文

写孤独的作文:孤独的眼泪在飞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六(5)班 戴 越

周四,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出差了,要到周日才回来,我好孤独呀!白天还稍好过点,因为呆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有同学一起说笑,一起嬉戏,总会忘记一些不快与伤心的事。可一到晚上,就难熬喽!做作业时,因为心里装满了思念与孤独,所以做错了许多,以至于《数学补充习题》这样简单的作业都连续两天出现低级错误,而且只得了“良”。

白天一转眼就过去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黑夜便又来到了。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冰凉的椅子上,心,似乎比这板凳更凉。我仰头,望着钟,第一次发现时间竟过得这么慢,慢得让我心浮气躁,慢得让我越发孤独。到了写作业的时间,我慢吞吞地走进了书房,拿起笔,翻开作业本,开始漫不经心地做作业。我努力地想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可是我办不到!内心世界已经被孤独所占据,心里的五味瓶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打翻,可瓶中却只有酸和苦。我不禁伤心地落下泪来。泪水,顺着我的`脸颊一点一点地滑落,在下巴上逗留片刻,便像一个个伞兵一样,猛地纵身跳了下去,一眨眼便在地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响起了前几天妈妈和我在客厅玩耍时开心的笑声。眼前,也不禁浮现出当时的场景:妈妈闭着眼睛,伸出双手,在客厅里走来走去,想抓到我,而我呢,则左躲右闪,调皮地“咯咯”笑着。趁我不注意,妈妈突然伸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下子便把我捉住了。随后,她也睁开眼睛,和我相视而笑。那笑声是那么开心,那么爽朗!猛地,我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看着空荡荡的客厅,感到特别的空虚。空空的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我不停地在流泪,守着孤独带来的伤悲,心像撕碎一般地难受。

篇3:写孤独的初中优秀作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来锻炼学生的写作功夫, 在初中学习中更是一个积累知识的阶段, 写作过程就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使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作文训练, 运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通过听来奠定写作起点

我们常说的是语文能力, 其实就是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一般来说在当前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一个成绩好, 会学习的人大都是一个会倾听, 也懂得倾听的人。这里说的“听”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我们的耳朵去获取一定信息的能力以及途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一定形式的听话训练, 培养他们自身的听话能力, 进而实现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将他们所感受到的一些语言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 并做好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功能, 另外在“听”的过程还应做到我们常说的融会贯通, 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们才说在现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听奠定了我们进行创作的起点。

二、说, 不断的去开拓学生自身的思路

“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依据当前我们所吸收和接受的信息, 再通过一定思维加工之后, 将其用口述的形式叙述出来的一种方式和能力。如果说在现阶段的作文练习过程中, “听”是学生们对所需语言的一种吸收, 那么相应的“说”则是对语言的一种输出和运用, 锻炼学生自身“说”的能力, 其实也是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一种口头语言上升成为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点, 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说”时, 应做到在内容叙述上需要尊重其自身的完整性以及条理性;而在语言的实际描绘上, 则需要做到生动形象;在口头的表达上, 则力求流畅清晰。要记住在当前的练习过程中, 说话以及写话是相互关联且又互为促进的一种关系。只有说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才能使得写的能力能够实现切实有效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在现阶段作文练习中, 教师应首先要让学生将自己所要写作的思路大体的说说, 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而教师在作文进行讲解时, 也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说”的机会, 让学生试着将自己心里所构思的立意以及选材还有成文等能够简单的叙述一遍。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所经常犯的一些错误, 同时也在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 也能去领悟到别人写作时的一些优点。此外通过这种方法还能够有效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三、读, 作为现阶段的一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地点发挥着重要作用

“读”应该说是现阶段做好相关课程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 “读”在语文写作过程中, 其实就是“听”之外所接收外在一些消息的能力以及途径, 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 去阅读书本知识以及观察一些周围事物来获得一定信息的能力以及途径;读,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去阅读一下他人的作品, 多去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其首要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去培养和锻炼学生其自身的语感能力”。而这里说的语感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所存在的一些感悟能力。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说, 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注意自己的语速以及自己的语调, 还要读懂文中感情的起伏变化,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朗读, 通过朗读以及背诵等诸多方式, 来增强学生的语感, 并提升他们自身的整体感悟, 多去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 同时增加学生自身的一些文化底蕴, 进而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去提升自己的阅读兴趣。另外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多去思考以及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 从而理清层次, 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思想。

四、写, 提高其自身的写作能力

“写”, 其实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将自己吸收和学习到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述内容, 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 将自己所感悟到的一些信息转化成为一种内部语言, 并将所获得的一些素材, 通过自身的一些逻辑转化, 将其在读过程过所获取的相关信息, 利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将其表述出来, 以切实提高学生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然后再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 去启发和锻炼学生将自己所说的一些内容, 通过整理和归纳以及润饰加工完之后, 形成书面语言, 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不管怎样,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听”或者“读”等能力来作为培养和引导的切入点, 争取实现以“听”促“说”, 以“说”促“写”,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 也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应该说在当前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读、写、说”一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练习, 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也有效的实现了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总结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在提升学生语文成绩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应基于新课标理念之下, 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措施, 从“读、说、听、写”这几个方面, 切实做好学生的作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晓华.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08 (06) .

[2]龙仲勤.浅谈如何进行初中作文教学[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0 (06) .

篇4:写孤独的初中优秀作文

关键词:外来职工及其子女;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孤独感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随着西部大开发项目的深入实施,大量内地劳动力涌入西部少数民族边疆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外来职工这一新群体,根据有关人口学资料显示,外来职工这一群体已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很大的比例,这一群体的子女教育也成了一个现实性的问题,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多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这类群体工作性质的局限,此种工作模式给外来职工的生活及其子女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可能对其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负面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转折期,然而,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孤独感,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为今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当前研究的动态

2.1国外研究动态

最近十几年来,国外对孤独的研究发展较快,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最近的研究表明,孤独与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显然,孤独感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课题。最近几年,有关孤独的咨询与治疗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Murphy和Kupshik(1992)曾用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帮助孤独的人提高交往水平,改善人际关系。由于孤独者往往存在社交技巧不到位及其它心理障碍,难以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因而大多数有关孤独的干预研究以社交技巧训练为主,综合运用其它技术,如认知调节、敏感性训练、情绪表达训练等现代人际关系的咨询与治疗技术。

2.2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孤独感研究最近十年发展比较迅速,各年龄段都有涉及,但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明显偏少,这是现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我国现在的研究涉及了儿童所处环境,师生关系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儿童自身的特点,学业不良、同伴接纳、社交焦虑、社交自我知觉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以及友谊这种特别的同伴交往对孤独感的影响。

二、问题提出

2.1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外来职工子女在青春期阶段表现出敏感、易感情用事,有较大的依赖性,孤独、焦虑、寂寞、封闭。而孤独感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本研究就外来职工子女的孤独感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为今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外来职工改善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可行有效的建议,使他们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

2.2孤独感概念的提出与历史

“孤独”源自医学领域,用于表述个体在人际交往与情感表达方面存在功能障碍的一个概念,心理学家将其借用并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认为是一种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和体验。总结文献发现,学者对孤独感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Leokamer(1943)提出孤独感是个体心理情绪的体验,是社会人际交往技能、认知能力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一种现象。Sullivan(1953)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与人类的亲密需要或密切的人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体验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受;Jeny deJong-Giereld(1987)将孤独感理解为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开创孤独研究先河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韦斯(Robert S.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Peplau 和 Perlman(1981)则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不快乐的体验,包括社会关系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并建议应该从人类需要、认知加工和个体行为三个主要的理论角度来理解孤独感:第一,孤独感源自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多人环绕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笔者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有缺陷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消极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临床及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2.3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与研究成果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孩子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的行为风格。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学校背景,探讨同伴与孤独感的关系,而家庭同样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就个体发展而言,社会知识、技能,道德规范的获得大部分来自于父母的教养,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受到重视。我国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儿童在家庭环境中同龄伙伴较少或几乎没有,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多数会感到孤独,所以探讨初中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对孤独感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已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是影响子女孤独感的关键因素,但以往的研究过多地集中于家庭整体功能对孤独感的影响。而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研究多集中于儿童、大学生等,如儿童中特殊群体的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以父母的温暖理解、惩罚严厉为主要影响因素;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的各个维度与其气质类型中的社会性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大部分因素呈显著相关。因此本研究试图以外来职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3.1被试

本研究采用按班级分层抽样与个人自愿配合的方法,从新疆哈密石油基地某中学(全部为外来职工子女)抽取九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00份。通过统计软件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回收率为87%,其中男生42人,女生32人。

3.2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 C等人共同编制的,是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国内岳东梅等(1993)将其翻译修订成中文版,修订后的量表包括6个父亲因子和5个母亲因子。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58个项目,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7个项目。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与理解(F1)、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偏爱被试(F4)、拒绝否认(F5)、过分保护(F6);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M1)、惩 罚 严 厉 (M2)、过 分 干 涉 与 过 分 保 护(M3)、偏爱被试(M4)、拒绝否认(M5)。该量表采用1~4级计分,1~4分别表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青少年孤独感量表

该量表是由阿舍等人(1984,1985)编制的,经国内邹泓修订,用于测量青少年的情感孤独状态,包括4个维度: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消极)评价和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这四个维度代表孤独感的不同侧面,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8-0.87之间,总体为0.92。除社交能力知觉的高分代表积极评价外,其他三个维度的高分均代表消极评价。将社交能力知觉维度反向计分后再和其他三个维度得分相加,取其平均分作为孤独感总均分。问卷由21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从1“一点也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

3.3 施测过程

本次问卷调查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测试时间大约60分钟。研究者担任主试,简单介绍此次施测问卷的目的以及做题的规则,然后进行答题。最后所有问卷统一收回并做处理。

3.4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四、结果

4.1外来职工子女孤独感得分情况

不同性别的外来职工子女在孤独感量表四个维度即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上的得分情况如表4.1

由表分析可知,初中男女生孤独感各维度得分差异较小,男生孤独感略高于女生。

4.2父母教养方式总体状况及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情况见表4.2。

由表4.2可以看出,外来职工子女在父亲教养方式上,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过分保护、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在母亲教养方式中,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拒绝否认。也就是说,父、母情感温暖与母亲惩罚严厉这3个因子得分较高。

4.3外来职工子女孤独感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4.3.1外来职工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对总体初中生孤独感性别差异分析

外来职工子女的孤独感总体来说比较低,通过协方差分析验证“性别”变量是否为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变量,来确定外来职工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中学生的孤独感体验是否存在差异。首先将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得分作为中心,以孤独感总均分为因变量,以“性别(男、女)”为自变量,母亲和父亲教养方式因子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4.3。

由表4.3 可知,在总体初中生水平上,性别并不是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变量,也即在不同性别水平上父母教养方式对总体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之间无差异。

4.3.2 不同性别初中生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以初中男生孤独感得分为因变量做其对所有父母教养方式因子的回归分析,见表4.4,回归表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β=- 0.34,P<0.001)和“父亲惩罚、严厉”因子(β=0.31,P<0.001)可以显著的预测初中男生的孤独感。

以初中女生孤独感得分为因变量做其对所有父母教养方式因子的回归分析,见表4.5,回归表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β=- 0.40,P<0.001)和“父亲过分干涉”因子(β=0.19,P<0.01)可以显著的预测初中女生的孤独感。

表 4.5 初中女生孤独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表

4.4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孤独感中对重要关系的未满足程度维度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r=-0.32,p <0.01)、母亲(r=-0.44,p<0.01)情感温暖及父亲过度保护(r=-0.30,p<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母亲情感温暖与孤独感中纯孤独感(r= -0.30 ,p< 0.01)、社 交 能 力 知 觉 (r=-0.26,p<0.05)、同伴关系评价(r=-0.27,p<0.05)及孤独感总均分(r=-0.28,p<0.01)均成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将父亲、母亲维度的各因子作为自变量,将孤独感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检验,发现父情感温暖、父过度保护、母情感温暖三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具体见表4.6。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和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不仅进入了方程,且影响显著,因此能很好地预测外来职工子女的孤独感。

五、讨论

5.1外来职工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状况分析

研究表明,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外来职工子女孤独感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其他因子中,除与父亲偏爱、母亲偏爱无明显相关外,与其余各项均呈正相关。这说明父母给予子女越多的尊重、理解和情感温暖,子女的孤独感就会越少;越是对子女采用否认、拒绝、过度干涉等教养方式,则子女的孤独感则越多;外来职工子女孤独感与父母偏爱被试均无显著相关,说明父母对子女的偏爱对其孤独感影响并不明显。

在积极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外来职工子女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并学会了如何处理心理冲突,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增强环境适应性,从而减少孤独体验,相反在消极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中学生,则感受过更多的拒绝否认、惩罚,使他们缺乏交流沟通,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因此其孤独体验相对较多。为明确外来职工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对其孤独感的影响关系,本研究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与外来职工子女孤独感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结果发现在回归方程中,父亲方面:父亲情感温暖和父亲过度保护对子女的孤独感有重要影响,以期对孤独感的重要性而言依次为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其他维度未进入最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母亲方面:母亲情感温暖对子女的孤独感有重要影响,对孤独感的重要性而言依次为母亲情感温暖、母亲严厉惩罚、母亲偏爱被试,其他维度未进入最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这说明学生是否有孤独感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情感温暖。可见,父母应给于学生更多的温暖、关爱、理解和保护,尽量少的干涉他们的自由,减少对他们的惩罚和拒绝。这样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心理冲突,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减少孤独感。描述性分析结果也表明,母亲惩罚严厉得分较父亲惩罚严厉高。这可能是因为外来职工子女与母亲接触的机会较多,受到母亲的管制约

束较多。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拒绝否认得分均最低,这说明现代社会的父母更加重视对子女各种要求的满足,更多地给予其各种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支持。

总之,外来职工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分析发现,外来职工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中最多体会到的是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尤其是来自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5.2.外来职工子女孤独感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外来职工子女的孤独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可能由于当前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和进入中学后学生学习任务的增加。在性别变量上,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相一致:有的研究者认为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孤独感没有性别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中分析的变量不同。对于总体初中生,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可以预测孤独感。而性别变量并不是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变量。

分别进行研究发现,对于初中男生,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对其孤独感有重要影响,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水平越高初中男生孤独感越低,父亲惩罚严厉水平越高初中男生孤独感越高。对于初中女生,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对其孤独感有重要影响,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水平越高初中女生孤独感越低,父亲过分干涉水平越高初中女生孤独感越高。

5.3.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度保护因子是影响外来职工子女孤独感的主要因素,三者都能很好地预测儿童孤独感的发生,即受到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越多则孤独感越低。总的来说,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如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会使子女体会到更少的孤独感。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一致。尽管以往研究的被试对象分别是普通大学生、普通小学儿童和小学学业不良儿童,但结果中较一致的结论是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权威的象征,而母亲往往是提供温暖与体贴。本研究中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对其子女的孤独感作用显著,而母亲的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对外来职工子女的孤独感作用不显著,这说明父亲的过分保护对降低子女的孤独感作用大于母亲。父亲过度保护可以预测外来职工子女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知觉方面孤独感的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外来职工子女与父亲在一起的机会比较少,缺乏父亲过多的关爱,而一旦受到父亲的过度保护,就使他们更容易体会到亲密情感。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外来务工家庭中父亲充当一个慈父的角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减少其孤独感方面。

当父母采用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时,子女和其父母的情感交流也是积极、友好的,同时他们把在家庭中获得的这种积极体验带到社会交往中,从而减少了孤独感的体验。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情感的积极反应会使子女对消极情感如孤独感的体验降低。这提示我们父母在与子女相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外来职工,要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方式。对于外来职工子女的孤独感,父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父亲还是母亲都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对子女的抚养中来,从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六、结论

6.1本研究通过对外来职工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和孤独感关系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新疆外来职工子女中,初中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总体孤独感体验没有显著差异。分别研究表明,对于初中男生,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可以预测孤独感。对于初中女生,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可以预测孤独感。

(2)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度保护因子是影响外来职工子女孤独感的主要因素,子女受到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越多则孤独感越低。

(3)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外来职工子女的孤独感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会使他们体会到更少的孤独感。

(4)父母各自鲜明的特征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独生子女的孤独感,父亲过度保护对降低子女孤独感的作用大于母亲过度保护的作用。

(5)父母的理解、关爱有益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而父母的过度干涉、保护则是子女产生孤独感的危险因素。

(6)在家庭系统研究中要更加重视父亲的作用。

6.2 解决措施与建议

(1)初中生应正确认识孤独感,了解孤独感产生的原因,进行自我调适,如参加社交活动,丰富生活,充实自己,减轻孤独感。

(2)学校应加强初中生人际适应性指导,对初中生孤独感问题给予科学和正确的引导。

(3)外来职工应注重家庭亲密,增加沟通,家长要尽可能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并对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同孩子加强交流。

(4)还可通过改善父母之间关系降低子女的孤独感。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样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从而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5)父母应注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理解与关爱是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减少孤独感有重要作用。

研究总体结论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多个方面有密切联系,父母教养子女方式不民主的家庭其子女孤独感水平远高于教养方式民主的家庭;父母的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是影响外来职工子女孤独感的主要因素。父母的理解、关爱有益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而父母的过度干涉、保护则是子女产生孤独感的危险因素。提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子女的意见,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否则会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本研究还表明,父亲的拒绝、否认是中学生产生孤独感的危险因素,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是中学生产生孤独感的保护因素。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应当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重视父亲的作用。

综上所述,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温暖理解与关怀,减少过度的拒绝与否认,本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以预防中学生形成不良的个性,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七、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样本量比较小,只选取了一个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今后的研究首先应扩大样本量,深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比如研究哪些因素可能在这两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其次,应考虑外来职工子女与城市孩子或与农村孩子之间的差异比较,并深入探讨其原因。还可进行对比研究,设置实验组,区分孤独感高分组与低分组,深入研究高低分组下的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主要特征,并提出相应措施建议等。

八、参考文献

[1]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

[2]陈梅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

[3]邓丽芳,徐慊,郑日昌.师范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5,3.

[4]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

[5]董光恒,杨丽珠,邹萍.父母行为差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5,10.

[6]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90-131.

[7]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03.5,5.

[8]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

[9]胡军生,滕兰芳,王登峰.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9.

[10]廖美玲,阮思静.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

[11]应湘,叶小红.外来工子女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6.

篇5:写孤独的初中优秀作文

那是一个平静如水却暗流涌动的夜,偌大的房子,却只有我孤独一人。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长年不在家。望着空屋,听着钟声,这夜,愈发冷清了。我再也忍受不了这孤独,只好与钢琴作伴。琴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悠然回荡,终是给这冷冷清清的屋子增添了些许生机。

“铃铃……”突兀的电话铃声响起,琴声戛然而止。我心中莫名烦躁起来,怪这打电话的人扰乱了我唯一的乐趣。不出所料,果是妈妈打来的。我敷衍了几句妈妈的嘘寒问暖,妈妈还是把话锋转向了我的学习成绩。“怎么这次语文才76分啊?政治也才49分?……”隔着话筒,我都能感觉到妈妈的嗔怪之意。我的不悦涌上心头,一句“你好烦啊”脱口而出。妈妈容忍着我的放肆,用温和的语气说道:“我这也是为了你好啊,你的成绩……”妈妈的唠叨让我愈发烦躁,我用极其不耐烦的口气说道:“你好烦啊!整天说个没完!烦不烦!”妈妈的忍耐似乎也已经到达了底线,说:“那我以后不会打电话给你!”

“嘟嘟……耳畔响起忙音,于我,却宛若晴天响雷一般响。我瘫坐在椅子上,心中顿时被懊悔所充斥,就好像心被狠狠地揪着,很疼,很疼。不安与痛苦萦绕着我,久久不能抹去。窗外的风嘶吼着,如千万把剑戟用力地击打着窗户。这狂风好像刹那穿过了窗户,犹如一根根尖锐的针,狠狠地扎在我的心上。不一会儿,我的心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屋里,依然冷冷清清,钟声滴滴嗒嗒响着。刚刚的一场简短的通话似乎并没有令这冷清的屋子温暖起来,令人窒息的孤独再度环绕。我多想给妈妈道个歉,却又久久无动于衷。我挣扎着,痛苦着,孤独着,眼泪悄然涌出。无声哭泣时,妈妈的一条短信发了过来:“孩子,加油吧,你在我心目中最棒的!”我紧绷许久的心倏地放松下来。孤独在此时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温暖与幸福。我用力擦干眼泪,拨出了那熟悉的电话号码,鼓起勇气,说:“妈妈,我爱你!”只听见妈妈舒心地笑了,时间仿佛定格在这一刻。

窗外,一轮明月早已爬上树梢,洒下一地银辉。我猛然顿悟,在我身后还有许多人在爱着我,只是我未曾用心去觉察而已。那爱如甘泉,滋润着我的成长,那爱如翅膀,载着我展翅飞翔。

孤独常伴,带上爱前行,我又有何惧?

带上爱,我毅然前行吧!

作者:刘振宇

指导老师:朱海棠

篇6:初中作文人生的孤独

上次老师把我叫出去谈话,他说我不爱说话,我说是,他要我多和别人交流。我想这个可能有点难。我性格内向,不喜欢主动和别人说话,不喜欢去交朋友,我觉得交朋友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所以就有人说我高冷,我只能笑笑。

之前看他们都有人和他们聊天打闹,是有一点羡慕的。到现在顶多看一眼然后低头干自己的事,羡慕个球啊,也没什么羡慕的。

初三的时候,和一个玩得比较好的朋友没有了联系。她应该算我第一个承认的朋友吧。我们是初二的时候一次偶然换座位认识的,她成了我同桌,然后就渐渐熟起来了。整个初二都和她混在一起。直到初三,我换了座位,一开始是会一起玩的,后来她开始补课,我们就没有说话了。她有了新的同桌新的圈子,每天和她们说说笑笑还和我炫耀。我呢,一个人了。

高一刚开学,认识了同桌,现在坐我前面。一开始觉得她挺好的,但相处久了,感觉也不过如此。最受不了的是她和我说话的时候说着说着就突然和别人说话了。让我很尴尬,我不喜欢这样,所以还是一个人比较好。

这一篇我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东西,既然你看到了这里就别骂我作了。毕竟这不是给你写的,这是给我自己写的。

篇7:初中暑假作文:孤独的命运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开始了孤独的旅程。每一天对于我只是一个悲伤的等待,没有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没有了夕阳的美好。有的只是我的大脑还在盲目的思考着这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世界,有几次,我在不断的让自己充实起来,并不是因为我害怕孤独,我只是一个凡间的天使,并不想让自己背负太多的使命。

如果是一个人的路,那并不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这几天我开始厌倦了学校的生活,受不了虚情假意的人们,一年的时间突然觉得好陌生,没有了以前的欢歌笑语,留下的只是一张白纸而已。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感受会不请自来。把握不准,如果说这是一个错误,我宁愿说,错误的不是我自己,而是我迷失了来时的路。

篇8:写孤独的初中优秀作文

“智慧共生卓越课堂”, 是渝北区龙山中学致力打造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智慧共生”, 是指协作互助, 智慧碰撞, 智慧互启, 资源共享, 成长共赢。而“智慧共生卓越课堂”, 着力关注与课堂密切联系的主体智慧的共生。它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面主体互为教育资源, 互相依存、互相尊重、互相合作, 通过协调配合, 发挥各自的积极主动性, 优势互补, 在培养品德、提高智力、培养情趣等几方面共同作用, 共同提高, 和谐共处, 实现共赢, 达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

不同学科有不同特点, 从而形成“智慧共生卓越课堂”的不同学科教学范型。教学语文, 首先要突出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性质, 既要得意, 更要得言;既要人文, 更要语文。“言”“意”兼得应是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苏建明老师执教的《孤独之旅》, 坚持“言”“意”兼得的原则, 彰显了“言意共生”、“智慧共享”的特点, 堪称“智慧共生卓越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学科范型。

一、展示自学智慧, 知言会意, 感受文本内容

科学编写预习案, 可以为学生课前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引领, 激发学生知言会意的探究欲望。预习案的编写, 重在通过方法的引领和训练内容的层次性设计,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有层次的一次次接触中, 获得言、意、法的螺旋上升。

上课伊始, 苏老师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呈现前置性预习案内容, 检测预习情况, 检验学生“知言会意”、感受文本内容的自学智慧。一是熟读课文。要求学生课前自读课文, 试着把自己当成杜小康, 进入角色朗读, 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二是检查阅读原著《草房子》, 尤其是阅读第五章《红门一》和第八章《红门二》的情况, 了解《孤独之旅》的故事背景。三是走进作家曹文轩, 了解其人——江苏盐城人,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了解其作——著有多种学术著作, 另有长篇小说《根鸟》、《草房子》、《红瓦》、《细米》、《青铜葵花》等;了解其奖——作者的小说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四是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 自学正音的情况, 包括“轩、雍、撅、觅食、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等; (2) 自学释义的情况, 包括“厚实、嬉闹、撩逗、茫然、乖巧、驱除、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五是故事情节填空, 了解故事内容:“杜小康因 (事由) 跟着父亲去 (地点) (事情) 的经历, 描写了一个 (性格) 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 (性格) 的男子汉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启始环节, 苏老师既让学生展示自学智慧, 又教给学生“知言会意”、感受文本内容的方法。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突出“自学正音”、“自学释义”的方法引领, 为得言、得意奠定基础;对原著《草房子》、尤其是重点篇章的自读以及对作家其人、其作、其奖等信息的搜索, 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课文的局部内容向原著的整体内容延伸, 掌握“知人论世”的小说鉴赏方法;而“把自己当成杜小康, 进入角色朗读”以及“故事情节填空”, 让学生感知了人物形象, 概括了故事大意,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在与文本循序渐进的接触中, 获得的理解与感悟由表层到内蕴, 实现由“言”到“意”的转换。显而易见, 该教学环节看似寻常, 实则体现了学案导学、激发智慧的教学范型思想, 因为通过“阅读方法、阅读需求”的自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畅通了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得言、得意、得法的渠道, 既提高了语文基本能力, 又丰富了语文知识, 还教给了预习自学的方法, 体现了“智慧共生卓越课堂”追求的旨趣。

二、生成互学智慧, 赏言明意, 分析人物形象

在品读感悟环节, 有效问题的引领, 可以促使学生的个性解读和独特体验在积极思考中转化成言语表述, 达到既符合语言习得规律, 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言”“意”和谐共生之境。这一环节的设计, 必须立足文本和学生思维的触发点, 能够引领学生抓住能触发“言”“意”共生的关键词语、句子、段落, 通过层层深入的引领, 使学生在反复读、品、悟的过程中领会人物形象之美;在与作者倾心交流中领会言外之意, 意外之境;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领会文本蕴含的精神内涵、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感。

为了达到生成互学智慧的目的, 苏老师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赏言明意”, 引导学生按五个步骤开展互学研讨, 鉴赏人物语言, 分析人物形象。第一步, 赏析杜小康第一句话“我不去放鸭了, 我要上岸回家……”。苏老师带领学生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品读和赏析:一是“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二是“用什么语气来读?请说出理由”。三是“你读出了一个怎么样的杜小康?”第二步, 赏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第三步, 赏析第三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第四步, 赏析第四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在这三个步骤中, 苏老师大胆放手, 让学生采用第一个步骤所学的人物语言鉴赏思路和方法, 互学研讨, “赏言明意”, 通过人物语言鉴赏, 分析人物形象。第五步, 小结概括:“课文告诉我们,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因为这场风雨中杜小康战胜了孤独, 战胜了恐惧, 战胜了恶劣的环境, 表现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意志和责任感, 长大了, 坚强了。”

苏老师的课堂教学, 树立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主动感悟, 在讨论中深入交流, 课堂始终是情意浓浓——以言语感悟为重点的“言意共生”状态。苏老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充分朗读, 充分地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语言积累,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交流对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中茫然、孤独、绝望的体察和后来华丽转变的感悟。从读中感知、读中积累、读中体验来训练学生的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亲近文本、感悟文本中层层深入揣摩语言文字的精妙、生动的表达方式, 从而“赏言明意”——品悟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比如, 引导学生在品读杜小康睡梦中那句话“我要回家……”, 苏老师让学生联系前后文, 从原因、表现等角度体味主人公身处逆境所爆发的呐喊。声情并茂的示范, 教给了学生“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的具体的方法,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了音韵的节奏, 读出了内在的感情, 读出了隐藏的味道。朗朗书声痛快淋漓, 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孩子们用眼睛发现了人物的个性, 用声音读出了人物的个性, 用心灵感受了人物的个性。他们不仅揣摩到了杜小康的这个人物的性格和成长历程, 也很好地体悟出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更体悟出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 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以及对生活, 对成长的感悟, 体现了赏言明意、“言意共生”的特色。

三、彰显导学智慧, 以言化意, 形成化育特色

智慧共生卓越课堂, 虽然是一种生本课堂, 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但并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智慧共生的课堂形态, 在追求学生个体“自学智慧”、学生群体“互学智慧”的同时, 还追求教师的“导学智慧”。教师的导学智慧, 一方面表现为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 另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在本课教学中, 苏老师采取“以言化意”的策略, 从四个方面彰显了“言意共生”、化育精神的导学智慧。

一是长文短教, 切入有角度, 找准“言意共生”的聚焦点。在40分钟内引导学生学习4000余言的长篇课文, 必须突出一条主线, 选准一个聚焦点, 实现长文短教。苏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 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 再“找出文中主人公杜小康语言的句子”,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理解、感悟。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以言化意 (主题) 、以言化境 (环境) 、以言化像 (形象) 的融合感悟中, 使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提升了学生言语能力。二是细节体验, 品析有温度, 找准“言意共生”的掘进点。细节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苏老师的教学设计看似平常, 仔细体会, 却意味深长。比如从主人公特定语境出发, 引导学生抓住“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展开讨论, 为什么先喊出一个字?为什么喊出“蛋”又喊出“爸”?从细节处体会字词的“冷暖”。掘进式人物语言品读训练, 不但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孩子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中品得“言”之真“意”, 悟得“意”之妙“言”, 达到“言意共生”的境地。三是联系生活, 训练有广度, 找准“言意共生”的拓展点。见多识广, 增加阅历是一个人与文本交流, 产生共鸣, 言意得以充分共生的先决条件。因此, 苏老师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 建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 自己得到答案。学文后的总结, 苏老师延伸了学生的理解并对之进行了完善, 向学生传递了名人名言, 让学生感受到从未感受过或者感受不深的意蕴, 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有了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认识。毫于疑问, 学生在阅读与生活的融合中、在由“言”表“意”的转换中, 领悟到了文本的人文价值。

上一篇:月考总结与反思200字下一篇:中国小说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