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雀跃作文

2024-05-02

我心雀跃作文(通用13篇)

篇1:我心雀跃作文

清晨的一切总是那么寂静,淡淡的月光与朝日的太阳同时出现,微微的凉风中带着一丝喜悦,开学的一天,我来了!

开学的这天,总能带给我许多喜悦,这次也不例外。我从家出发,一路飞奔,遇到一点小障碍就一跃而起,心里仿佛有着大海,不知何时狂风巨浪;何时一片寂静;不知遇到的事是好是坏。

生日与分班在同一天,我却不知命运会怎样。来到校门口,站了一会儿,望着眼前熟悉的学校,想着进班时生疏的面孔。鼓着勇气,迈进了校园,分班的表贴在宿舍楼的柱子上,总共10个班。我走到一班的表前,眼睛上下扫视着,没看见我的名字。不慌不忙地如螃蟹一样走到第二个那里,一眼就看见了以前同学的名字,然后又渴望的寻找我的名字,可惜没看到,第三班没,四班也没有,我心急如焚的直跺脚。

心里有着一丝丧气,以前同学的名字都出现好多,怕到了我班之后,个个不认识的人,和陌生的环境。啊!我怕尴尬,怕无人理会。五班,没有;六班没有,“妈,你看我分到了这班。”一个同学冲着他妈妈喊着,见到越来越多的人都找到的班级,我就更加着急,想着会不会把我的名字弄掉了。七班,我认真地看,又怕是漏掉了我的名字没看到,用手指指着名字一个一个看,嗯,似乎没有,那时的我觉得就算没人一起也好,一个人默默学习,也没人打扰。

带着失落的心情,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到八班的位子。蛮不情愿的抬起头,嗯?我两眼放光,如扫描仪一样同时盯到了我和我最好两个朋友的名字,哇!我又仔细看了好几遍,那时已经完全按不住心中的小麻雀,一蹦三尺高。

太开心了我猛的一跳后,想都不想的笑出了声来,心里窃喜:这大概是老天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吧!一路狂奔到校门口,看到了一个白帽子,蓝色口罩的男生,我试探了一问。他愣了一下,似乎在找谁叫他,我便知道那一定是他,一跃而上,如十年不见的兄弟一般说“我和你分在同一个班!”我激动的不行,说出的声音里都带着颤音,那是来自惊喜的颤抖。

还是一路跑到了班门口,我走了进去,是一个新的开始!

篇2:我心雀跃作文

一次阴错阳错让我来到了长城,墙壁两侧,是历史所留下的痕迹。

天空人仍旧是往常的颜色,柔软的。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他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在城墙外沿着由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军人可以在里边休息,城台之间也可以相互呼应。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高山中蜿蜒盘旋,连绵起伏。望着美丽的景色,我突然想起了在秦朝建造这座万里长城的人们,那个时代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那数不清的条石方砖,就靠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艰难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是他们用智慧和双手铸造的万里长城,所以这座万里长城才在这边土地上屹立了几千年之久。想到这儿,我的内心,不仅一阵雀跃。望着雄伟的景色,让我想到了古代守卫国家的军士们。也让我想起了抗争时期,依旧顽强斗志的英雄们,他们保卫中国的土地,就是死,也不愿向敌人低头。望着宏伟的景色,我瞬间明白了,坚强,可以战胜一切,而懦弱,只能接受失败。顿然醒悟心中又一阵小小的雀跃。

长城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并没有人知晓。但我知道,他这种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中华儿女昂扬不屈,奋发向上。我轻轻地抚摸着古墙,心里高兴起来,他的岁数可比我的都大,那历史战火的硝烟仿佛又展现在我的眼前。怕弄坏古墙,并不再碰那些古墙了,让他保留起初的样子,也给他人一个魂牵梦绕的机会。

像长城那头望去,看似一望无际,其实最初修建长城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短,大概1000—20--米。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烽火台,就像一个巨人手拉着手,担起了保卫中原大地的重大职责。

长城啊长城,你既像一条灰色的带子,环绕在丛林绿树之中,又像一条飞龙奔腾在层峦叠嶂之上,更像一弯银河,若隐若现。

篇3:我心雀跃作文

一、山间彩虹:天桥与访道

在汉语中, “彩虹”亦可简称为“虹”。最早甲骨文中的“虹”与桥梁、古玉璜之形相似。《说文解字》释义:“虹, 螮蝀也。状似虫。从虫, 工声。”《尔雅·释天》:“螮蝀, 虹也”。“虹”有两种意义:一是指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 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 红色在外, 紫色在内, 颜色鲜艳;二是喻指桥。第二种意义用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较常见, 如:《文选·班固<西都赋>》:“因环材而究奇, 抗应龙之虹梁。”李善注:“梁形似龙而曲如虹。”唐陆龟蒙诗《和袭美咏皋桥》:“横在春流架断虹, 凭栏悠思五噫风。”由此可知, “虹”在汉语里不仅是指一种自然现象, 它还与“桥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常指代“桥”。因此, 李白诗中的“虹”意象便十分好理解:

《焦山望松廖山》

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 举手来相招。

这是一首游仙诗。焦山位于江苏镇江, 因东汉末隐士焦先居此而得名。松廖山又称海门山。据王琦注:“《丹徒县志》:焦山之余支东出, 分峙于鲸波渺中, 曰海门山。唐诗称松寥、称夷山, 即此。”可知, 松廖山为焦山东支, 两山相距不远。可以设想, 李白在焦山上遥望松寥山, 身置云雾, 松寥时隐时现, 亦幻亦真, 因而他感叹道“宛然在碧霄”。在这种飘飘欲仙之境中, 李白开始尽情想象——是否有一座彩虹变成的桥, 连接焦、松二山, 桥的那端又有一位仙人, 正招手呼唤我过去呢?“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是虚写, “安得”二字说明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彩虹, 是李白发挥丰富想象力的结果。最后两句游仙情节亦是虚写。在诗人心中, 彩虹桥不仅连接了两座山, 更成为了诗人与仙人之间的媒介, 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在中国古人的意识里, 仙人往往住在非常人所能到达的无人仙境或飘渺仙山。想要接近仙人, 必然得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所以李白想到以彩虹为桥梁与仙人郊游, 便是情理之中。

除了这首《焦山望松廖山》外, 李白的其他许多诗作中也提及了彩虹, 部分也和游仙题材有关。通过统计《李太白全集》中的古诗、乐府诗和古近体诗, “虹”字共出现22次, 其中具备“彩虹”意的“虹”共出现21次。粗略归类, 这些虹意象可分为:喻体、暗指、纯景物描写。李白擅用夸张、比喻手法, 常将虹作为喻体, 例如“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欻如飞电来, 隐若白虹起。” (《望庐山瀑布》) ;他有时还将“虹”暗指一些人物, 如《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虹霓掩天光, 哲后起康济。”暗指太平公主辈。当然, 最多的还是纯景物描写, 这里不一一列举。关键在于, 其中有以下诗歌在描写彩虹时涉及了游仙题材:《元丹丘歌》《赠卢征君昆弟》《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 临别留赠》《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鹤峰旧居》。加上《焦山望松廖山》, 提及彩虹的游仙诗占全部提及彩虹诗歌的近四分之一。由此可知, 李白诗中的彩虹意象与自然、游仙的主题有一定关联, 诗人在联系彩虹的自然属性的同时, 并含了道教情怀。

二、湖畔彩虹:童年与契约

经过上文分析, 李白诗中的彩虹属于虚写, 并非诗人当时亲眼所见。而“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则表达了他亲眼见到彩虹后的情绪与感受: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

So is it now I am a man;

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

Or let me die!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在这首抑扬格小诗中, 华兹华斯没有对彩虹 (Rainbow) 意象进行形状与色彩的描写, 也没有将它设为喻体, 而是直接表达了每次见到彩虹时的心情:欢喜、兴奋、激动——“心儿便跳荡不止” (杨德豫译) 。接下来诗人告诉我们, 这种感觉与生俱来, 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逝, 只要诗人看到彩虹, 就会兴奋、喜悦。诗人还夸张道:若不是如此, 便让我的生命结束!为什么他会如此执着于彩虹?因为“儿童乃成人之父”, 这个悖论蕴含着华兹华斯的信仰。他以为, 儿童所拥有的“赤子之心”——对自然的虔敬, 便是成人所应该学习和保持的, 也是他本人终生追求的:“我可以指望:我一世光阴自始至终贯穿着对自然的虔敬。” (杨德豫译) , “愿我有生日, 日日当如此。” (茅于美译) 。

对于华兹华斯“儿童乃成人之父”、“赤子之心”的理解, 在他的另一首诗《Ode: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永生的信息》) 中, 诗人以更长的篇幅、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儿童、成人和“永生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这首诗并不像前一首彩虹诗的情感简单而直白, 诗人的情绪经历了从低沉到高昂的变化。全诗大意为:人的灵魂来自于“永生世界” (天国) , 孩童离出生时间近, 所以离永生世界也近, 可以感受到自然和天国的荣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世俗蒙蔽了人类的这种天性。但是只要能回忆童年的那份纯真, 并亲近自然, 仍可以感受到“永生信息”。在这首诗里, “彩虹”意象发生一点变化:The Rainbow comes and goes, 彩虹显而复隐, 暗喻诗人随着年龄增长, 与童年渐行渐远, 当初“心跳不止”的感觉也逐渐消逝:

Whither is fled the visionary gleam?

Where is it now,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到哪儿去了?那些幻异的光影?

如今在哪儿?往日的荣光和梦境?)

诗人为自己不能与自然相互感知、感受不到“永生信息”而忧愁, 担心自己失去“赤子之心”。此外, 有人认为, “彩虹”意象其实还蕴含着一定的宗教情怀。西方诗人由于受天主教、基督教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影响, 在之身大自然中时, 会情不自禁地觉察到造物主“上帝”那种支配万物的神秘力量, 这种对上帝的顶礼膜拜和虔诚会体现在他们的诗歌当中。诗中“彩虹”背后的典故, 就是《圣经》里挪亚与耶和华立下的契约。哈罗德·布鲁姆 (Harold Bloom, 1930-) , 认为, 华兹华斯不仅用彩虹作为上帝与挪亚的契约, 还用它来颂扬另一个契约, 即华兹华斯对自我的意识的延续性。华兹华斯借用耶和华的标志, 却是希望保存他诗歌的才能, 而他的诗歌才能有赖于回复他童年来自于自然中的欢乐, 回忆是他的伟大资源。

三、两种自然观——精神归属与创作源泉

崇尚自然本身就是人之本性, 离本性越近, 则离自我、赤子之心越近。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排解烦恼, 不论中西, 都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但若稍作对比, 李白与华兹华斯诗中所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还是有所差异。

李白对自然的那一份热忱, 与他贯穿生命始终对访道求仙活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土生土长”的道教求仙文化与仙人意识, 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死亡的恐惧、永生的追求, 以及精神上所寻求的绝对自由和自我超越, 以求得和自然和谐统一。仙人超越了生命的时间限度, 上可飞升, 下不食五谷, 与自然合二为一。更重要的是, 仙人远离世俗, 与疲于奔利、受制于世俗礼教之常人有着天壤之别。总而言之, “仙人”形象是我国古代人民虚构的一种越死生、超外物、极虚静、主自由的一类超人, 它蕴含了我国古人眷恋生命、渴望自由、追求善美、留恋享乐的一系列心理, 是我国独有的、本土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体现。这种道家仙人思想渗透在中国文人的诗作中, 逐渐成为了别具一格的一种景观——游仙访道诗。所谓游仙诗, 即是描写仙人云游的诗歌, 包括仙人自游、道仙共游、道士访仙等方面的题材。若对主题进一步区别, 还可下分两种:体现秦皇汉武追求长生俗世情怀的“正格游仙诗”, 追求世俗情怀;反映庄、屈愤而离世缘由心态的“别格游仙诗”, 是正格的派生, 表现了游仙主体痛恨黑暗现实, 向往光明美好的积极精神以及对社会强加给人们种种痛苦的审美超越。前者趋于表面, 而后者体现了深层的精神超越。这两种游仙诗并非完全独立发展, 而是相互交错、彼此渗透, 亦可在同一首诗中同时体现。

回到本文这位杰出的盛唐诗人——李白, 以创作大量优秀的游仙诗而闻名。李白与道教之缘贯穿终生, 这不只是因为一些先天因素——相貌大有“谪仙人”之风骨、“太白”名之意——还与他天真自然、追求自由的性格有关。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谈到“李白在出蜀前的青少年时代, 已经和道教接近。在出蜀后更常常醉心于求仙访道, 采药炼丹。特别是天保三年在政治活动中更遭到大失败, 被‘赐金还山’, 离开了长安后, 他索性认真地传授了《道箓》。”在被召长安之前, 他的访道活动可以理解为“求仕”。但是遭遇到政治上的失意与理想的幻灭后, 他对道教的崇尚开始向深处发展:寻求山水之间能带来的精神上的超越与心灵上的宁静。这种转向体现在这样的诗句中:

人间不可以托些, 吾将采药于蓬丘。 (《悲清秋赋》)

我本不弃世, 世人自弃我。一乘无倪舟, 八极纵远舵。 (《送蔡山人》)

诗句中的主题风格更偏向于“别格游仙诗”。由此可见, 李白回归自然, 是建立在对现实的失望而对人生和道教的更近一步的理解之上的。从那句为无数评论家所热衷的“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就可以知道, 《庄子》中“天地一指, 万物一马”的灵魂已经同李白的思想观念完美的融合了。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还融入在了他更多的山水诗里, 更是贯穿在了他的生命始终。踪其原因, 道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阐释, 与李白欲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世界的解脱, 不谋而合。

一千多年后, 远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索莫塞特郡海岸的一个村庄, 两位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 , 正孕育着一场新的变革。这场变革对欧洲古典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时, 引起了新古典主义拥戴者的猛烈攻击, 但最后华兹华斯还是被公众所接受。阿诺德 (Mathew Arnold, 1822-1888) , 维多利亚晚期最具权威的批评家, 于1879年编写《华兹华斯诗歌》, 提高了华诗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同时他也评价:华兹华斯是英国诗人中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最伟大的诗人。

这位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浪漫派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以及创作理念, 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1770年4月7日, 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 8岁丧母, 13岁丧父, 由于一位贵族生前一直拖欠作为遗产的债权, 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十分贫寒, 一直在几家亲戚的监护之下, 住在寄宿学校中, 与兄弟姐妹们分离。但是可以说, 华兹华斯童年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缺失, 被大自然补偿了。他生长的地方位于英格兰北角的“湖区”内, 以湖泊和山色风光闻名。他喜欢一个人面对自然, 沉浸在优美风光的怀抱中。日后所产生的那种超越世俗和功利“对自然虔诚的爱” (religious love of nature) 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独自与自然对话的这段经历, 而且这也成为了他的终生财富。

这笔财富正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创作诗歌必须蕴含激情, 而华兹华斯的激情并不是来源于政治理想的幻灭或对革命运动的失望, “这两个朋友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 早就从他们做过的革命幻梦中醒来了”1, 而是回忆。华兹华斯本人也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序言中提到,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凭借着孩童时代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他那天才般的感受力与洞察力, 以质朴自然的乡村为创作的对象, 并借助于一种单纯、自然的语言表达形式, 塑造出了一个有独创性的大自然的形象或者对大自然做出崭新的描绘。

和李白不同的是, 华兹华斯心中的自然并非完全是内心逃遁的选择, 宗教因素也未必很大。他更多是想通过探索新的诗歌创作形式, 来唤醒人们心中的那份“赤子之心”, 并挑战当时严谨、平衡、充满秩序、合乎目的的主流文学形式, 继而开启浪漫主义先声。也有批评家认为, 华兹华斯的“自然”并不是十分的自然主义, 而上升到了一种精神, 它向人们招手, 把人们引向崇高或恐怖。可以说他的创作理念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思想, 以至于后来不断的有人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小结

李白从自然中看见了“道”, 看到了一个物我合一的世界;华兹华斯从自然中看见童年, 看到了诗歌创作的新途径。放眼至文化层面, 中西方人对于的自然观确实是不尽相同。在西方人眼中, 人与自然常常处于对立的关系。早在古希腊时期, 商业经济中最重要的贸易活动, 往往要越过海洋, 克服许多可怕的自然现象。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因而祈求神灵的保佑。但另一方面, 为了生存, 人们又不断探索自然, 形成了科学。在西方文明中, 非理性的宗教崇拜与理性的科学思维不停的抗争与融合, 二者有机统一。就如华兹华斯的这首小诗, 看见彩虹这种自然景观的那一刻, 作者的心中所萌动的除了宗教情怀, 同时也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 将自然作为一个“客体”来认知, 抒发个人对它的情感。尽管华兹华斯追求“人在自我方却和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 作为宇宙伟大和声中的一个音符和自然融为一体”2, 但他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属于“逻各斯” (Noesis) , 即理性、知性活动, 物我关系非常明晰。作家介入调停和辩解, 景物丧失了它的直接性。

相比于西方, 中国人自古的生存环境比较稳定。很早以前, 陶渊明就已经为我们描述了延续千年、恬静且安适的小农生活方式:“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尽管也有天灾人祸, 但中国人往往认为那是上天对自身错误的惩罚, 自然与人们的管系并不是很尖锐, 遂有了“天人合一”等理念。中古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 少了一些敬畏和恐惧, 而更容易产生审美活动, 继而发展为“物我合一”, 渐入无我之境。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想要在自然中忘却自我, 也许要比中国人难。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那么多关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作, 也是著名“境界说”产生的一大前提。中国山水诗人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作自然, 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剔除自我意识以后, 便可以“以物观物”, 这是一种不渗透知性的侵扰。

摘要:本文从李白的《焦山望松廖山》和华兹华斯的《我心雀跃 (My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所共同提及的“彩虹”意象入手, 结合中西二位诗人的作品、创作风格、宗教信仰等影响因素, 总结出诗人同自然之关系, 即“精神归属”与“回忆源泉”, 并尝试探索中西文化中方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之差异。

关键词:彩虹,李白,华兹华斯

参考文献

[1] (清)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2] (英) 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M].杨德豫译诗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4]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 1984.

[5] (美) 布鲁姆.如何读, 为什么读[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

[6]王友胜.唐宋诗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7]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1.

[8]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9] (丹) 勃兰兑斯著, 徐式谷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第4分册, 英国的自然主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10]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8.

[11]叶维廉.比较诗学[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3.

篇4:我心雀跃作文初二

到了外婆家,还没吃完饭,带着这种心情,假意说吃饱了,出去散步,实则寻找那老院。秋天的太阳,早已没有酷暑之时那么毒辣,到多了一份柔情,吹拂着我的脸颊,软绵绵。

几经波折,寻到了母亲口中的老院,我伫立在门口半晌,凝视着院子大门,门上的“福”字已若隐若现,门的四角也磨没了。我的手悬在空中,想推开那门,仿佛是因为探索新的世界,不知是紧张还是激动,推门的手极慢,门发出了“吱呀吱呀”的声音,仿佛是来自千古的呼唤,我的内心早已被老院钩去。院中有台石磨,上面布满了青苔,有些“苔痕上‘磨’绿”的韵味,我迫不及待摸了上去,有些潮湿。我的内心小鹿乱撞,有点对自己擅自闯入这静谧世界,打破宁静的行为感到歉意。突然想起来,母亲说过,她儿时曾与她的玩伴,在这里打弹珠。我低下身子,视线与石磨表面齐平,妄想发现打过弹珠的痕迹,我却意外地发现了后院的老槐树。因为中间房屋的门早已经不住风吹雨打,而坏了,我便可以直接从前院看到后院,我轻手轻脚地走去,表面我看似平静,内心实则波涛汹涌,一股劲已按捺不住。

老槐树的干大概三合抱粗,裸露在地表的跟透露出一种苍劲之感。沟壑从横的表面,我轻轻抚摸过去,闭上眼。

一阵风吹来,老槐树的枝条被吹得“沙沙”作响,宛如优美的协奏曲,仿佛在演奏着她沧桑历史;又似古代一位书生,坐于亭下,抚着一把琴;又如侠客在黑夜里穿梭的身影。我仿佛从老槐树上看见了她的过去。我抬起头,仰视着天空,天空已被她的枝切割成碎片,阳光也是零零落落地洒下来,我的心田上有股溪流潺潺,还有一槐树扎根于旁,心里满是激动。又一次闭上眼感觉这空灵之音。

再次睁眼,竟有些不舍,走到大门前,回望那石磨,那老槐,与他们沟通时的激动,还意犹未尽。轻轻掩上门,“吱呀吱呀”,下次再见。

篇5:我心雀跃作文

――题记

夕暮染紫,黛青色的天,几朵红云凫游于天空,红烈,充满激情。一树的桃儿,洒满一地,嫩粉而稚气。红光将桃树半掩,戴上耳机,倚着桃花,花瓣零星飘落,放任景与乐融合。雀跃,春悄然而至。

沉浸良久,将音量调小,漫不经心地踩着那黛青色的砖瓦,天地,好似一色。倏地,忽闻一阵清脆的欢笑,如铜铃作响般的,直入人心,如天上的云般炽热,却又如流水般叮咚。抬眸,一群孩子,两位老人,青砖上,老树旁,静美。

微风拂过,打碎那红色的琼影,拂动孩子们的发梢。一群四五岁的孩子,白皙的脸颊,存有淡淡的红晕,眼里似有清泉流淌,星光闪烁。纯净的眸子,容下了星辰大海,没有一丝尘埃。

"石头,剪刀,布","你输了,刮鼻子",多么稚气的游戏,我似看得入了迷,恍过神来,才觉,这喧嚣的城中,竟有这一方静如止水的美,心雀跃,童真美妙。

嘻哈的打闹,清脆依旧。那一簇簇的红云,悠然飘动,似棉花糖,宛转流年的童真回忆,甜入心间。

孩子们在嬉笑,老人却在静看。风微起,拂动他们那早已如银丝的鬓发,一根一根,在琼影下闪着光。青丝早已不在,年轻时的风华正茂早已流走,沟壑布满脸颊,沧桑不住流出。此刻,看着孩子们嬉闹,两人依偎,满脸的笑意,如灿阳般,暖入人心。

他们爱看孩子们的闹,爱看他们的趣,在记忆里,寻着自己的童真,即使,已经老去。

夕阳的余光打在他们身上,红中透出了沧桑,岁月静好。

那童真的嬉闹,静好的晚年,心雀跃。

迷人的画卷,老人与孩子,童真与静好,竟能同存一起,如此美好。心不觉地雀跃,发现了那一片净土。

篇6:我心雀跃作文

我找来了手电筒,努力挤过洞口,全然不顾泥土剐脏了我的衣服,在适应了洞内的黑暗之后,眼前的情景令我大失所望,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这个小山洞大概只有两米深,四周被大石头挤压着,更显狭小,空空的石壁,只有地上布满了斑驳的苔藓。哎!我幻想中的密藏、精灵呢?为什么没有出现?我眼里擎着泪,决定从此再也不来这里了。

我垂头丧气的回到家,向爸爸诉说这件事,爸爸淡然一笑,说:“或许是你对它抱的希望太大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嘛,不要太伤心了。”

之后几个月,我再也没有进过那个令我伤心的山洞。一个午后,我和爸爸一起去公园散步,又经过了假山,又看到了那个小山洞,我刚想扭头走掉,爸爸拉住我,说:“进去看看吧,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呢。”我摇摇头:“算了吧,我不想再进去了。”“可我想看看呀,就算陪我吧!”爸爸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费劲地挤了进去,依旧是两米的洞天,在我眼中没有任何不同,如同打印的老照片。忽然,爸爸叫到:“快来看!”我凑过去,啊,墙角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瘦瘦的野菜,我惊奇地看着它,它在我心中仿佛越来越高,越来越大。就像我以前见过的山上那株撑开岩石,顽强生长的松树,同样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出了绿色,长出了希望!我心中欢呼着、雀跃着,整个山洞也因这点点生机变得光彩焕发,熠熠生辉。

篇7:我心雀跃作文

可能花儿似乎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花苞里的狭小空间,实在是不能满足她的好奇心,于是,花苞透出了一丝嫩白,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抵达了那一丝嫩白。忽的,那嫩白中,散发出一种奇特而神秘的香。我凑近了,当我的鼻尖触碰到嫩白的一瞬,那香仿佛有了一双隐形而又温暖的手,在我与她不经意地触碰间却发现,我已无法舍得让那双手离开我心灵深处的世界,就算只是那温度抚过,指尖也会刺激我的每一束神经,这促使我沉浸在那一丝忧伤中无法自拔。

我的大脑拼凑着她绽放开来时的曼妙身姿的模样,心中不禁有了几分的雀跃。

可是第二天一早,那花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一切的幻想最终却成为了虚无缥缈的泡影。我曾无数次思考,她消失的原因,或许是鸟儿趁着夜色,把她啄去装扮巢穴了罢,这是我想的最好的结局,至少她那令人沉醉的香能与鸟儿做伴了。

我安慰着自己去人是无法掩饰住,那如痛失好友般的哀伤,我的心中依旧有着那么一个空位留给了她或者是下一朵绽放的兰花,若她一般纯白无暇的兰花……可是,花呢?每当坐在书桌旁看到那稀疏细叶孤零零的耷拉着,没有了以前四处飘荡的暗香,也再没有了那朵陪我谈心的花。

但是在两个多月后的某一天,迎着清晨的阳光,一朵兰花挺立在枝叶旁,是那么的高傲,果然她是我想象的模样,有着片片精巧的瓣,似在莹雪中浸过,似用玉石雕刻,美的高雅,美的朴素,溢满人间纯洁。花蕾站在一层层兰叶间,亭亭玉立,也唯有这君子兰,相看两不厌。也不枉"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的美誉了。

篇8:我心雀跃作文

那是五年级的春季运动会,当时我报名参加了800米的长跑,我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出了充足的准备:每天早上早起半小时,练习跑步。就这样,不断提升了我的耐力,让我对那天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相信我一定可以拔得头筹!

盼星星,盼月亮,春季运动会终于走来了。那一刻,我激情澎湃地站在了5号起跑线上。我目视着前方,狠狠地盯着那条终点线,希望第一个冲个去的是我。

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我如同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而其他运动员也不甘示弱,奋力向前跑着。刚开始我在第一名的位置,觉得我一定会夺冠。可到了后面,我的体力渐渐不支,累的我大口喘力,如同一只跑了一公里的流浪狗,上气不接下气。

那时我只能勉强小跑着。看着一个个运动员超过我时,当时的信心落到了极点,我心想:我已经是倒数第三了,要不就这样吧,我不跑了。但我转眼又想,怎么能不跑呢?我就想看着其他队员一个一个都超过我吗?我不就是前功尽弃了吗?想到这儿,我又立即振作起来,对,不能让之前的努力都白费!我瞬间像打了激血一般在剩下的200米成功反超了其他运动员,坐上了第一名的宝座,当我举着奖状站在第一名的位置上,觉得之前的努力都值了,只要努力,就有回报。

篇9:我心雀跃作文

出门散步,路过那家书店,偶然瞥见书架上排列着的本本纸质书,我忽觉心底一阵雀跃,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出神地望着。走吧,进去看看吧,你已经多久不曾手捧一本好书,在清风中静读?

前脚刚踏进大门,心就已被那一排排书给牵去了。的确,自从母亲为我买了电子书后,我就因它的方便、快捷,而不甚阅读纸质书来。可电子屏凝视久了,总有些疲倦;明明是和纸质书上一样的文字,怎么像缺失了什么,变得陌生起来了呢?我望着那本本整齐的书,有些书页崭新,有些边角已微微泛黄,它们都像在呼唤着我,去阅读,去感受它们独有的魅力。

快步走到那书架前,我忍不住取下了一本书,并不立即翻开,而是轻轻抚摸着它的封面,我心已有几分雀跃。翻开,平滑纸面上的细小纹路与我的指纹相印,白纸黑字,却仿佛给我眼底的灰白带来了明朗的色彩。环顾四下无人,我轻轻地将鼻尖凑近,深吸一口气,是独属于油墨与纸张的淡淡清香。心生几分愉悦,这是纸质书籍给我带来的亲切感,我们像是阔别已久的故友终于重逢,不变的是那一份熟悉与亲切。

忽然想起家中那本"失了宠"的电子书。我恍悟,我所认为的缺失的,正是这一份由纸张带来的亲切。电子书虽便捷,也满足了阅读需求,可毕竟,电子屏是冰冷的,指尖与屏幕再怎么贴合,也不会感到纸面的纹路,鼻尖与它再怎么靠近,也无法嗅到那油墨的清香。这本本纸质书,为我重新带来了温度,让我心为之雀跃。

篇10:我心雀跃作文

发试卷的过程中,我非常紧张,甚至还有着惊恐和害怕,我呆呆地坐在位置上,眼睛看着同学们拿着一张张白色的试卷,脸上洋溢着各种神色。“为什么我的还没有发到?”我在疑惑,突然神色又开始凝重起来,两条小腿不经意间抖来抖去,汗液早已从头发上流了下来,“拿到了,什么,才这么点分数?不可能!”一直英语成绩处于班级前茅的我,这一次居然……心灰意冷的我瘫坐在位置上,瞬间失声痛哭:“怎么办,怎么跟爸妈交代!”这也正导致了我没有好好听讲,被老师罚站。

下课了,班级里突然沸腾起来,有的同学甚至还在炫耀自己得意的分数,但我却拽住自己的成绩单,在教室外面久久抬不起头,像是有一团乌云笼罩在我心头。几个同学出来安慰我:“别难过了,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测试,胜败乃兵家常事!”我听了点点头,内心的暴风雨这才稍稍平息了一些。

“去我办公室一趟,快点!”英语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神情严肃,我只能非常沮丧地说:“知道了。”“没事,一次没考好没关系,总结教训,争取在下一次考出成绩!”“好吧。”“我相信你,加油!”听了老师的鼓励,犹如一阵春风,吹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老师的鼓励犹如一粒火种,点燃了我奋发的决心。

篇11:我心雀跃作文700字

熬夜看完新书,我揉揉酸胀的眼睛,拿起手机。书里曲折动人的故事还在我脑海里上演,一幕幕紧张刺激的画面像走马灯一样不能停止。我稍稍平复一下心情,用手机打出几百字的小文,发到作者的微博底下,诉说我看了新书后激动不已的心情,顺便倒倒苦水。期末将至,压力山大啊!

之前也发过几次这样的评论,但几乎都石沉大海。困倦的我想不到,这条评论竟然有幸被作者看到!

窗外的夜寂静无比,家家都是一片静谧,我却转辗反侧,不能安然入睡。偶尔几声蛙鸣歪歪扭扭地闯入我的耳朵,却不能阻止我的困意。“不能睡,不能睡,”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万一……万一他能看到呢?知道有我这么个忠实的粉丝,会不会很感动呢?”我的心里燃起了一丝祈求的火花,我想我有多渴望被他看到,只有我自己知道。

就在我昏昏欲睡时,“叮咚――”一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我脑子里的瞌睡虫一下子全跑了!我扑腾一声坐起来,慌忙拿起手机查看。

我激动地捂住嘴,让自己不要兴奋地大喊大叫――他,竟然回复我了!在无数的评论里,我那不起眼的几百字是怎么被他看到的!这就像是个奇迹,更别提还亲自回复了!

我的手指有些发抖,在屏幕上点了好几下才点开那条评论。几行黑字在屏幕上躺着,却在我心里炸出了七彩的光。“谢谢你这么喜欢我,新书还满意吗?虽然书里的故事很美好,但不要忘了陪你的家人和朋友。快期末了,也要加油学习呀!”我一遍遍读着,想把每个字刻在心中,时时不忘。这个夜晚真的太让人激动了。我的心里像有一群鸟儿在飞翔、蹦跳。

关上手机,放在胸前,微微的热度还在提醒我刚才发生了什么。雀跃的心稍稍冷却后也想起他的话。要好好学习,要善待身边的人。虚幻的故事是虚幻的,可还有一个真实的他和真实的亲朋好友。我想我也应该听从他的建议,以学业为重,活在现实中。我收拾好思绪,要睡觉了,养好精神迎接明天。雀跃过后,愿今夜有个好梦。

篇12:我心雀跃作文700字

那便是,我与文字的初见。

六月放晴的午后,天气闷得奄奄一息。或许是因为这变化多端的天,又或是,因为落榜的失意,我力不从心。拔开笔帽,在白纸上泄愤,留下一道道苦涩又讽刺的痕迹。

低头,还是无法言语。起身,眺望远方。我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也不知今后如何。太阳明媚得不可方物,柔和而深情。我突然有了某种情感似的,握着笔,写下一句话:“它真好看,就像是把月色捣碎拌上星光捏成的团子。”

那是一种,直击心脏的感受。无意间写出的句子,排列在纸上,宁静温柔。好像我找到了我失去的灵魂。我总是盲目追寻着,奔跑着,没有目标。到头来,两手皆空,徒留一身疲倦。

我与文字,终于在错过之下,相逢。

自此之后,我的生活中便有了情感的文字。我喜欢在午后,抱着一本诗集,或是风流才子的倾城往事,在暖阳下,撩动心里的薄纱。我亦喜欢,无事时,坐在窗前,提笔,书写一世繁华,哪怕只是一两句话,也恬淡美好得像一壶清茶。

白落梅曾评三毛:“和春光一起放飞,文字裹腹,光阴下酒,抒写一段盛世年华。”三毛如此,我亦如此,在文字中做一棵树,从不依靠,从不寻找。静下心来,感受藏于笔墨间的怦然心动。

张爱玲写过《我的天才梦》,使文坛为这位女子倾心赞叹。我不是天才,她亦不是,“梦”,是文字中神秘的魅力,我在文字中做梦,一枕星河,埋入心间。一纸一笔,自由得像山间的鸟儿,欢畅雀跃。

当划上最后一个句点时,便是梦的结尾,天才的念想,也会随之留下,封印于此。一个又一个自由的梦,藏于文字之中,轻盈得要起飞一般。

篇13:我心雀跃作文700字

放学回到家中,站在客厅,看着在厨房忙碌的母亲,丢下书包对她说:“妈,学校要我们回家做书签,用叶子做,明天你陪我一起吧。”母亲先是一楞,然后转过身来,嘴角绽下笑容:“好啊,我陪你。”随后又迅速转过身继续忙弄着。可是分明看到她的兴奋,高兴和心中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雀跃之情。

第二天清晨,听见隐隐的“沙沙”声,洗漱穿戴好我去找母亲,看到母亲站在梯子上,一只手上抓了一把黄绿渐变的树叶。另一只手不停地在树枝和树叶间翻找。蓦地,她停下动作,把手中的叶子放在随身的口袋里,踮起脚尖,摘下那片她中意的叶子。回过头来才发现站在一旁一直望着她的我。

母亲从梯子上下来,像献宝似的问我:“这些叶子怎么样,够了吗?”我点点头拿出一片叶仔细看了看说道:“嗯,够了。”

母亲用木桶打满水,将叶子全部放在里面浸泡。她拿出两把刷子,一把递给我,伸手从水里捞出一片叶子,抬头问我:“你们老师教了你怎么制作吧?”我说:“是的。”

可这些叶子偏生儿与我作对似的,一不小心就把叶子刷破了。心中闷气,我停下刷子看母亲。母亲像对待珍宝一般轻轻的、细致的洗刷着叶片,不经意,我看到了母亲眼角的皱纹,一道、二道……我在想,这些皱纹什么时候爬上了母亲的眼角,为什么如此多?

母亲的皱纹,这一道是我儿时去朋友家玩,忘了时间,母亲着急寻找留下的;这一道是因为我背书不过关想放弃,母亲失望而留下的;这一道……母亲眼角的那一道道皱纹全是因我留下的,原来母亲并非不关心我,不爱护我,反之是因为爱我、关心我,岁月才会在她眼角留下爱我的痕迹。

上一篇:2017年名班主任工作室个人课题总结下一篇:开据进出口信用证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