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2024-05-15

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精选8篇)

篇1: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近年来,**省**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本着强化监管求突破、解决难点求创新、优化服务上档次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登记管理制度,规范登记管理行为,不断提高法人登记率和登记质量,为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突出重点,切实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中心任

务是抓好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维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促进事业单位和谐发展。工作中,**市突出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这一重点,认真健全完善和落实了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事业单位登记与机构编制管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把登记工作与日常机构编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紧密衔接、各有侧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凡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必讲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凡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必考虑机构编制相关事宜。新设机构或机构调整发文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新成立事业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进行法人登记。

二是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报告监督制度。年检是登记管理机关强化对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严格按照规定把好年检质量关,工作中采取现场核查与申报材料审查相结合的办法,对事业单位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对个别单位执业许可证或资质证书未通过有关部门年检的,对其相关业务范围依法进行变更登记,不得再开展相关业务活动。

三是严格执行登记监督管理规定。对不按规定办理登记事项、年检不合格或不及时申办年检的,指出存在问题并下发《催办通知书》,限其在一至三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效果差或拒不整改的事业单位,依法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二、突破难点,积极推进不具备法人资格事业单位向法人主体过渡

不具备法人资格事业单位向法人主体过渡,是事业单位登记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结合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市有针对性地采取三项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还权于事业单位。指导主管部门主要对事业单位法人和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将人、财、物、事权还给事业单位。

二是坚持事业单位改革与法人登记管理相结合。对重复设置、职能消失及长期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职能弱化、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进行归并整合,使归并后的事业单位具备法人条件。

三是紧紧围绕改革,做好对部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法人的定位工作。事业单位改为企业的,原事业单位法人过渡为企业法人。对没有独立帐户、资产和财务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单位,积极探索实行财务代理制的办法,由主管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代理账目,但财产、经费的使用权属事业单位,从而使其达到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

三、选准支点,努力实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市坚持以健全登记规章制度为支点,不断优化登记管理环境,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全面推动登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优化登记管理环境。在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实施细则》和《**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的同时,**市全面分析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现状,反复研究论证,讨论制定了《**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规则》、《**市事业单位印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中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登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依据。

二是建立联动机制,提高《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效率。**市注重发挥有关部门的协作监督作用,编办先后两次联合财政、劳动、工商、质监、税务等部门转发了国家有关部、委、局《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尽的说明强调,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同时,建立法人证书使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坚持召开一次由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积极探讨提高法人证书权威性的有效途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法人证书效力,促使登记管理工作规范化。

三是强化“三种”意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首先强化登记管理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近几年采取举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培训班,先后培训登记管理工作人员120人次,有效地强化他们的法律法规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条件、范围、程序办事,遵循公开、方便的工作原则,认真做好登记管理。

其次强化登记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督促登记管理工作人员认真遵循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制度,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明确

和增强每个环节的工作责任,确保登记管理工作万无一失、不出纰漏。

再次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市按照建设服务型机关的要求,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坚持把事业单位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等办理”为“上门服务”,近几年先后组织80人次深入事业单位,上门办理登记业务和了解事业单位有关情况,规范工作流程,认

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积极为事业单位排忧解难,为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篇2: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认识不足

目前来看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认识不足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四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主管领导和法人代表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不熟悉,他们对事业单位为什么要搞登记不清楚,所以缺乏接受登记管理的自觉性。二是事业单位法人发生变更事项没有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登记机关多次催办效果不理想,他们认为登不登记无所谓,反正工资财政一分不少。三是一些差额预算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他们认为登记手续办不办理没关系,反正财政也不会给单位多少钱,所以对接受登记管理缺乏热情。四是一些事业单位受主管部门牵制,不能独立对外开展活动因而对办理法人登记手续缺乏积极性,法律意识淡薄,不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没有用足用活法人单位应有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规范

事业单位设置上不规范从目前来看不止一个县,就是全州、全省都存在同样情况,由于机构设置不规范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部分事业单位履行行政职能、造成政事不分。本来事业单位职能就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但是因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严格限制,政府只能委托一些事业单位履行部分监督管理和执法职能。如:水政监督、鱼政管理、国土管理、劳动监察、城市监察、文化稽查等。二是机构名称不规范,事业单位名称应体现其特点,不能使用行政单位和企业单位名称,目前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名称使用××局、××公司。三是少数事业单位规模过小,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设置必须要具备法人条件,由于历史原因有些事业单位一个人一个法人单位,登记机关在给这些单位办理法人登记手续时不好办理,虽然通过一些渠道进行变通,但按要求是不规范的。

(三)法人登记手续不齐全

法人登记手续不齐全主要是登记管理人员要求不严,具体表现一是各类表格填写不规范,涂改、错漏现象严重。二是开办资金不足,中介组织验资无法进行。三是报告数据填写不准确,乡镇站所多数没有收支帐目和报表。四是对发放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保管不当,大多数单位没有将证书公开悬挂,少数单位还出现遗失证书的现象

(四)登记管理机关监管不到位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不是单项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的线长面广,面对各类不同性质、不同规格、情况复杂的所有事业单位,要按照登记法规把这些单位规范起来的确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登记管理部门普遍存在重登记轻管理现象,首次登记已全面完成,加之新设事业单位较少,登记管理机关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法人事业单位的管理。由于登记管理部门人员少,平日忙于处理日常登记、变更业务,很难经常下单位检查监督,造成监督管理难到位。二是登记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由于人员变动频繁、新进工作人员又没有及时进行业务培训导致业务不熟悉,影响了登记业务的正常开展。三是监管手段疲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能就是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和管理,对违反《暂行条例》的单位要进行处罚:但是这些处罚都是政策性的,具体操作起来都很困难。如:对没有参加年审的事业单位,可以停办一切机构编制有关事项、吊销法人证书、没收印盖、撤消机构、冻结银行帐户,同时对法定代表人进行相应处罚。但实际上很难操作,因为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承担着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职能,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我们没有权力让学校工作停止运转、让医院关门。对法人代表进行处罚也难做到,因为登记管理机关没有对干部进行处罚的权力和职能。四是登记管理机关缺少规范的法律文本,对违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事项如何处罚,没有具体规范性、合法性、有效性的处理条款。以上存在的问题是登记机关监管疲软、监督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二、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地位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是一个即具有行政管理又具有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它是改革后新成立的机构,在设置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登记管理机关设立时因没有行政编制,以致于一些县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是以事业单位存在,建议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改为行政机构。二是登记机关级别太低,县级登记管理机关大部分是股级或二级机构,对外开展工作难度大,也没有引起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视,为了加大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力度,建议提高登记机

关的行政级别。三是统一规范事业单位登记机关的名称。

(二)加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

一是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使社会各界、各部门都知道事业法人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是登记机关要多向领导特别是分管机构编制的领导汇报。三是分期分批的对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和分管领导进行培训,使法人代表和分管领导对

事业登记管理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领导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

(三)合理设置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置要适应市场和自身发展需要,事业单位作为一级法人要按照《条例》规定进行设置。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那种上下对应设置做法,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科学的设置。对于那些职能相近、机构过小的一人一站或一所的事业单位法人要进行整合和规范。对于那些结构不合理、布局不恰当、服务意识差的少数事业单位应及时予以撤销。

(四)严格按登记管理法规规范登记业务

一是加强登记管理人员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法规的学习。二是要严格按条例操作、不抢时间、不搞任务指标,合格一个办理一个,手续不全决不发证。三是对证书不按规定悬挂、乱摆、乱放或遗失证书的事业单位法人要进行相应处罚。

(五)加大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法人监管力度

篇3: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一、谦虚谨慎,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不断提高管理素质

档案工作者应当虚心学习并能够学以致用,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现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不断学习档案管理知识也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环, 将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学思结合。建立个人的学习模式, 掌握计算机、管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 形成良性循环。努力从各个途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使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更加具体的执行落实、管理更加规范、工作更有效率, 形成企事业档案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力量。

二、加强树立档案管理的责任意识

(一) 树立清晰明确的工作思路。

档案管理工作承担着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职能, 要认真学习贯彻各项档案法律法规, 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应该深入基层, 了解本单位工作情况, 详细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相关事宜, 做到清晰了解日常工作中会产生哪些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哪些需要保管, 如何保管, 工作利用中需要什么类型的档案, 更好地增强档案工作的实效;同时, 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将国家各项档案管理规定告知相关单位, 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做好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 保证档案管理全面有效展开;做一个协调者, 将档案从产生、保管、到利用的各个环节协调到位, 调动生产、管理等部门的积极性。

(二) 档案管理者具有保证档案完整、安全的责任。

档案资源是重要的企事业和社会财富, 关系到企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因此, 档案资源是宝贵的, 青年档案工作者必须保证档案的完整安全。第一点, 从数量上, 要保证档案的齐全;第二点, 从质量上, 也就是从系统性方面, 要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 不能人为分割档案的系统性、整体性;第三点, 力求档案本身不受损坏, 尽量延长档案的寿命;第四点, 要保护档案免遭有意的破坏, 不被盗窃、不失密, 保证档案管理的政治安全。第五点, 认真检查存放档案的库房、设备, 保证各方面安全, 及时发现问题并消除隐患;为档案保存工作献计献策, 提高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可行性, 做到有章可依;保持警钟长鸣, 如珍宝般对待档案, 并用实际行动对身边的人进行耳濡目染, 引导良好的工作风尚。

(三) 档案管理者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这是检验档案工作的主要标准, 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作为服务者, 青年档案工作者就需要摆正心态, 认真对待这项服务事业。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急。青年档案工作者必须从被动的档案保管员转变角色, 变成主动的信息服务提供人员。同时, 进一步融入到企事业单位当中, 参与单位日常工作。这种服务工作要求档案工作者明晰每一份档案的内容, 了解每一份档案所能发挥的价值, 清楚每一份档案对人和事的重要作用, 青年档案工作者必须牢记档案工作的目的, 明确衡量档案工作的主要标准, 才能较为妥善地处理档案工作内外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把档案工作做得更有成效。比如收集什么档案, 怎样收集, 对档案怎样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 怎样检索等等;在企事业或者个人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将档案提供给相关人员, 提高服务质量。

三、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一) 不断优化馆藏结构, 丰富和优化库藏, 提高馆藏档案质量。

衡量档案部门做的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这个档案部门的收藏是否丰富, 档案是否完整。不断丰富馆藏, 应当始终作为收集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把凡属于应由本部门管理的各种档案文件, 广泛地持续地收集起来。坚持数量充分、质量优化、成分充实、结构合理的原则。

(二) 提高档案利用率。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 良好的保管是为了充分利用, 伴随着信息化, 特别是公众对信息的齐全性要求越来越突出, 档案利用需求不再局限于纸质档案, 还扩展到网络化、数字化为载体的档案, 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档案信息, 还扩展到音频、视频等动态档案, 树立服务意识, 紧跟新的利用方式,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一项长期工作。要熟悉档案、了解需要, 档案工作者应当对自己保管的档案如数家珍, 有意识地了解档案情况, 只有熟悉了档案内容, 才能减少查阅调卷的盲目性, 及时准确地查询利用者所需要的档案材料, 并且积极主动地介绍、报道和提供档案。档案工作者还要正确处理利用和保密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利用四项, 深入地审定档案内容, 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 调整档案的密级, 逐步扩大开放范围, 减少繁琐的审批手续, 方便广大利用者的正常使用。

(三) 努力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关系到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如何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要转变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计算机、移动载体、网络等科技手段保存档案, 在企事业内部, 尽量采取网络平台为主的传递模式, 减少对纸质档案的损害及降低工作成本。优化管理系统, 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提高系统安全性能, 提高管理人员的系统安全意识, 定期进行病毒查杀, 更新杀毒软件数据库, 做好基础预防工作。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预防人为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数据丢失。

(四) 做好档案的编研工作。

档案的编研工作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编研工作是积极提供利用服务的有效方式, 是档案利用的高级形式, 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即对基础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又能检验和推动各项基础工作的全面发展。编研工作有利于档案原件的保管和流传, 提供编写的参考资料和编辑的档案史料可以避免档案遭到损失和流失。

四、结语

总而言之, 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使如今的档案从业者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看摊者”、“守门人”了。档案工作者要积极把自己的知识、才学奉献给社会,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努力实现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

摘要:档案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专门事业, 是实现企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进行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 本文就档案从业者如何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提出了几点思考, 对提升企事业档案管理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档案管理,企事业单位,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篇4: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一、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材料的质量不高。管理人事档案的目的就是全面掌握单位人员的信息,是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事业单位中人事档案的材料比较单一,对于个人经历、经验以及能力的描述几乎没什么差别,无法准确反映出个人能力,很多描述不清晰,管理人员无法通过这些材料对员工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判断,使档案管理失去意义。还有一部分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刻意对档案内容进行伪造,事业单位在接受个人档案的时候没有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假,档案中存在一定水分。

(二) “人档分离”的现象较为严重。当前社会上人才流动的速度很快,一份工作干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人才流动过程中对于人事档案的处理不妥当,导致出现以下两种情形:当事者已经离职,但是单位还保留有此人档案;或同为一个单位的职工,但是人事档案却分别由人才交流中心、主管局、本单位三方管理。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档案调动速度远远滞后于人才流动速度。另一方面,员工本身对自己的档案也不够重视,入职或者离职的时候没有及时联系到档案管理人员询问自己档案的走向[2]。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网络科技的发展已经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但是由于管理思维的落后、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当前事业单位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大多数还停留在人工或者半人工阶段,信息化水平不高。一些事业单位只将档案的目录部分存入到电脑中,一旦需要详细信息,还需要进行手工查找,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效率较低,且浪费了不必要的人力。

二、提升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提高档案材料的质量。这里所说的提高档案材料的质量,一方面是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事业单位在接受人事档案之后,一定要通过相关途径来核实入职人员的档案是否真实;另一方面是要保证材料的完整性,材料中不仅要反应学历、从业经历等基本信息,还要通过其他附加材料反应个人的个性与特长,通过查看人事档案就能够大致判断出个人能力。单位的领导一定要重视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精细分类,及时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避免出现人档分离的现象。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能够有效服务于人才流动。员工入职以后,要提醒其将人事档案转到本单位来,同时,要帮助离职人员及时办理好相关手续,避免人档分离现象的发生。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增强其责任感,准确掌握调动人员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对档案做出妥善处理。接收和转出档案一定要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出现失误,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对于已经产生的“无头档案”,要对其进行细化分类,根据档案的内容以及单位的实际需要来判断是否继续保留此档案,如果档案被保留下来,一定要进行妥善保管,并积极联系当事人,尽快将档案转交出去,如果无法联系到当事人,要与当事人的原籍部门进行联系并协商对该档案的处理办法。

(三)提高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事业单位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单位领导应该摆脱陈旧思想的束缚,利用网络技术来管理人事档案,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化管理技能,提升工作效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省大量人力,同时还能够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不必担心损坏问题。如果需要查询企业内部人员的相关信息,只需要在电脑上进行检索,就能够迅速获取这名职工的全部信息,既及时又准确。

(四)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团队的建设。人事档案管理团队的建设情况对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事业单位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团队的建设。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性较强,其中也涉及了很多专业知识,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事业单位在挑选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过程中,除了要考察其基本技能,还要考察其职业素养,保证其“德才兼备”。同时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管理意识,不断提升管理技能,进而提升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团队的水平。

总结: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

理者应该提高管理意识,提升档案材料质量,发挥人事档案的价值,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避免出现人档分离现象,同时要提高人事档案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人事档案团队的建设,不断提升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荣华.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管理水平关系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4:315.

篇5: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部门职责,结合过来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就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州有关改革精神,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明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办发〔2002〕45号、湘办发〔2004〕08号、州办发〔2006〕14号等文件均强调,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案件,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等诸多因素不仅导致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而且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因而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就是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群策群力,力争在短期内,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要认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的复杂性在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且问题生根日久,错综复杂,因而需改革的内容任务全面。国办发〔2002〕45号文件规定的改革内容有十二项,湘办发〔2004〕08号、州办发〔2006〕14号文件均规定了九项改革内容。

改革的艰巨性主要在于:一是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尚不能毕一役而取全功;二是改革的范围和对象相当繁杂,包括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且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情况不一,改革时不能取一点而忽视全面,更不能取其枝叶而忽视重点。

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是要明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有一个艰难过程,必须积极稳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需明白的是,国办发〔2002〕45号文件规定的时间是3至5年,湘政办发〔2004〕8号规定的时间是2至4年,但不能因为改革的复杂艰巨,就滞步不前。

三、要把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目标

国办发〔2002〕45号文件提出的是改革的总体目标,湘政办发〔2004〕08号和州政办发〔2006〕14号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并确定了改革的重点。我们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改革文件规定的工作目标,确定工作内容,突出工作重点。

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确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类别和性质,合理定编定岗。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会同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定性定编工作,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明晰管理业主,规范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的清理工作,界定其管理权责。

四、要强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职责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行为,涉及水利、编制、人事、劳动保障、发展改革、财政、物价、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任何一个部门独立操作或极少数部门运作都是不可取的,要克服单打一和坐等观望的工作不良倾向和消极情绪,形成有领导、有组织、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一是要强化领导责任。各县(市)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要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负责改革实施方案的拟定和日常具体工作。凡改革重大事宜必须经领导小组集体审定。

二是要确定相关部门的职责。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性定编。文件规定:水管单位性质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确定好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编制,具体人员定编标准和编制数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参照上级有关定岗定员标准核定。

五、要科学划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类别和性质

(一)要确定定性定编的对象

此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需重新分类定性的对象是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而不是所有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属于分类定性的对象单位,原则上不能纳入这次改革定性定编的范围。

(二)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综合功能确定其性质

确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必须按照改革文件规定的三大分类原则,综合考量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的功能体系。需注意的是:一是不能将其功能

分割开,只强调其防洪、排涝等纯公益性任务。二是要正确理解准公益性的内涵,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不等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文件规定: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依其经营收益情况确定性质,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维持企业性质不变。三是要紧密结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现状,尤其是生存状况,实事求

是地确定其性质。

(三)要严格核定编制

科学合理核定纯公益类和准公益类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必须严格执行州编办发〔2007〕05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到:

1、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定编要有利于实际工作需要从紧核定,不能根据人员现状来定编,必须因事定编定岗,按编按岗定人。

2、掌握定编对象。定编单位限于大中型水库及灌区,中型水库及灌区(含重点小型水库工程)、堤垸、电力排灌站、水轮泵站、水闸、河坝、灌溉试验所等,未纳入文件规定的对象定编需慎重考虑。

3、明确编制使用范围。要按照改革有关企事分开、管养分离的要求,规范使用编制。文件规定:此次定编不包括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工程维护等经营性任务的人员定编;编内人员安排要优先保证技术管理和运行、观测类等岗位专业人员;定编补员应专业对口,具备岗位要求的专业、学历等基本条件,且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实行公开招聘。

六、要配套抓好改革相关任务的落实

篇6: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一、莱芜市各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基本现状

以《决定》中“事业单位”的概念创新为出发点进行调查研究,莱芜市各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基本现状是“双轨登记”:公办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经机构编制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民办事业单位即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经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情况。截至目前,我市已登记事业单位法人396个,按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划分,主要承担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等职能的占20%以上,主要提供公益服务的占70%以上,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到5%;按行业类别划分,教育类126个、卫生类44个、司法科技类20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类28个、文化广电新闻体育类26个、国土建设环保类45个、农林水类43个、工商财政经济类42个、后勤服务类11个、其他11个。这些单位均为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事业单位,其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受到严格管控。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情况。经调查摸底,我市经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公益服务单位781个,其中从事教育培训的405个、从事卫生服务的232个、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55个、从事文化艺术服务的49个、从事体育运动服务的18个、从事养老婚介类服务的17个、其他5个。从整体发展情况看,这些单位法人自主权明确,危机感、责任感比较强,内部管理机制比较灵活,经济效益大多比较好。

从登记情况看,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已明显超过公办事业单位数量,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公办事业单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而这必然为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二是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已成为全社会公益服务的重要提供力量。

二、双轨登记管理体制下的问题思考 双轨登记管理体制的根源,在于过度关注“出身”,忽视了提供公益服务这一最重要的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的政策背景下,有关问题更加不能忽视。

(一)公办事业单位登记动力不足。其表现之一是不愿意登记。许多事业单位是登记管理部门为了登记率争取他们登记的,没有主动性,有些材料也不规范不完整。表现之二是登记后对变更登记、年度报告等消极以对。许多单位经多次催促方才办理,或者真正用到法人证书时才办理。其症结在于政事严重不分。虽然目前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但很多主管部门与其事业单位仍是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一边是“那是我的权财物”,另一边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还有大量“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职责上就是机关的组成部分且人员很少,没有进行登记的内部动力,也不宜进行法人登记,必须利用深化改革的机遇彻底消灭这种单位,但从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政策限制来说,这些单位大部分仍将长期存在于事业单位行列。

(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调研时,超过70%的受访事业单位法人认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没有用处或用处不大”。或许这是我市作为基层的特例,但从超越基层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根源上仍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在制度上,《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事业单位进行12种活动时,“应当向有关部门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既然不是“必须”,说明不提供也无所谓,在现有体制和习惯下,只能依靠事业单位的自觉性,对证书使用的实际约束力基本为“0”;同时,配套法规极不完善,不提供、不查验证书,事业单位、有关部门要承担怎样的后果、接受什么样的处罚,至今没有任何具有约束力的规定,缺乏法人证书使用查验的规范性法制环境;事业单位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也仅仅是找到了方向,措施明显疲软,没有强制效力。而另一方面,法人登记对事业单位有什么具体益处?大家都能知道“赋予了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单位利益可以受到保护”这些概念性的说法,但行政管理服务证书查验少、进入市场机会少,逾60%的受访事业单位法人反映,实际工作过程中“感觉不到有何益处或感觉不明显不经常”。没有作用就没有使用,没有使用就没有登记,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唯一合法凭证”、“是事业单位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就都会变成“浮云”。

(三)民办和公办两种单位待遇不同。调研中,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普遍反映它们没有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60%的受访机构希望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其目的主要是:①取得与公办事业单位的同等地位,以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提高自身的公信力;②获得财政拨款支持;③享受与公办事业单位相同的土地使用、收费、税收、社保、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政策;④有的甚至想直接转正为公办事业单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获得“铁饭碗”,其中,租赁已被撤销的市审计干校原址办学的科技成人中专,还为此多次上访。但政策待遇不同的根源不在登记,而在“出身”,如果不打破附着在“出身”上的政策和利益,只执着于登记的形式,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就是无法兑现的诺言。少数几个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的想法比较有道理:登记为何种法人并不重要,关键是与同类公办机构获得同等待遇,并且不能因为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而给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增加新的不必要的干扰或制约等等。

(四)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本身问题多。从调研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普遍规模小、资金少,大多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公信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二是绝大多数单位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逐利倾向较重,公益服务仅是其取得经济效益的途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三是办公和业务用房比较紧张,设施设备大多只能满足基本需求,有的已经难以容纳和适应基本需求,发展“空间”有限;四是内部管理参差不齐,由有关社会组织、企业等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内部管理相对规范,而由个人出资举办的往往缺乏必要的内部规章制度,管理比较随意,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五是难以招到高素质的人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员稳定性较差,一旦有更好的单位,有些人特别是业务骨干就会选择离开,其中一个单位一年内就走了5人;六是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差距较大,相对于同类公办机构待遇较低且缺乏有效的增长机制,社会保险都是按照企业渠道缴纳,有的甚至没有缴纳,职工的安全感较差。七是业务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对其管理主要是设立审批、登记许可,后续监管配套政策、具体措施非常匮乏。这一定程度导致民办机构对社会公益服务无法形成高品质的补充。

(五)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监管力量薄弱。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大政策下,似乎不应该提这个问题。但在事业单位登记监管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面前,这不能不说是登记监管工作的困境所在。基层的现实是,登记监管仍然是机构编制工作整体中的边缘化工作,它远不如设个机构、增个职数等更受社会、部门单位、个人重视。从性质上来说,一个是给人做好事的,一个是约束人的,登记监管是“理直”但不“气壮”;从制度上来说,相关法制建设薄弱,现有监管措施操作性差,缺乏权威性和威慑力;从队伍上来说,登记监管工作人员偏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2人,而这2人还兼职其他工作,连登记执法至少3人的底线也达不到,面对法人登记、年度报告、绩效考核、法人治理、实地核查、监督检查、信息公开、系统管理维护、档案管理等大量细致工作明显力不从心。如果将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统一纳入登记范围,就更需要赶快“强心健体壮力”,加强法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三、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的利弊分析

(一)从好的一面来说,有“六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变“多头管理”为“一头管理”,建立统一的登记管理体系和标准,加强对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的监管,促进其淡化逐利心态,沿着公益服务目标规范发展。二是有利于提升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的社会地位,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各类事业单位公平发展的平台。三是有利于引进市场机制和竞争因素,形成鲶鱼效应,激发公办公益服务机构的活力和潜力。四是有利于政府公共政策、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出效益的提升,减少消耗浪费。五是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弥补政府服务不足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和公共产品。六是有利于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由公益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公益服务的监督者、补充者。但必须认识到,不是统一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上述“六个有利于”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解除“出身”限制,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功能确定并让其享受公平的政策待遇。

(二)从不利的一面来说,有“五种可能”。一是可能会给民办公益服务机构造成错觉,以为自己被列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他们会以此为理由要求单位、人员享受与机构编制管理范围内公办事业单位完全一致的待遇,比如按事业单位套改工资、享受退休待遇等等,会对地区财政、经济政策造成一定压力,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二是可能会给社会形成它们就是政府机构的印象,一旦它们出现问题,政府形象不可避免受到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将矛头对准政府。三是当相关政策利好、利益显现时,逐利性的社会资本涌入有关公共服务领域,可能影响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本就不高的诚信度和公信力。四是按照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在没有机构编制、人事管理等制约手段的前提下,当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出现经济纠纷、劳动合同纠纷、人员伤亡等问题突然消失或拒绝配合时,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机关可能面临巨大的责任压力和尴尬的执法境地,甚至成为法庭上的被告,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中已出现类似问题。五是可能让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不规范。与公办事业单位由各级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审批,职责、机构、编制、人员等有严格管理规定等相比,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审批条件、程序、内容不一定规范,而且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获得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后,能否及时进行变更登记、年度报告公开、自觉接受监管存在疑问,而目前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处罚的法规性依据,现有处罚措施对公办事业单位已是常常无法落实,对缺乏抓手的民办机构更会形同虚设。

四、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重新明确事业单位定义。一要注意从《民法通则》“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四大法人组织的角度思考事业单位的涵义,研究到底能不能覆盖其他三类法人之外的所有机构。二要注意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来源的广泛性,这种多元化和广泛性在深化改革的当下,也应该将公民个人及其投资纳入其中。三要注意准确把握公益服务性质,研究逐利性与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和合理维度。四要准确把握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的内涵,及其对定义事业单位、确定登记条件和程序的影响。

(二)改革事业单位生养模式。一是改“生”,即创新机构设立方式。公办事业单位一般是党委政府、机构编制部门设立的,“天生富贵”;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是社会力量自己设立,申办有关证照方可运营。一个是政府主体,一个是市场主体,“生而不同”。能否借鉴国企、民企的“出生方式”统一实行登记设立?不再实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通过法人登记实现机构的设立,登记发证之日,即为该事业单位设立之日,法人证书成为其唯一的“出生证明”。二是改“养”,即从根本上改变公益服务支持监管模式。一方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公民需要付费才能享受的公益服务,变投入到公益服务机构为直接投入到公民个人,由公民个人购买服务,从而实现对公益服务机构的扶助,例如适龄儿童上学,持政府发放的教育证,自由选择学校上学,学校持收到的教育证到财政部门领取相关规定资金,享受相关扶助政策,既减少浪费,又能激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在实现优胜劣汰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对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服务标准、财务管理、内部分配等形成统一有效的制度约束,确保公益服务的正确方向,避免其公益服务“变味变质”。

(三)研究确定谁负责统一登记。首先要确定的是,将现有事业单位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两块职责及其机构编制、人员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登记组织实施机构。其次,要考虑是整合划归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还是整合划归民政部门统一管理。由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更易强化各类事业单位的公共性、服务型,但会造成民办公益机构及社会上的误解,以为自己“上位”了,以为政府“更加庞大”了。由民政部门负责,可能让公办事业单位感觉地位和发展受影响,会遭遇反弹或产生不稳定因素。总体来说,由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一些,也更符合优化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的发展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的初衷,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改革相关管理支持方式加以解决。

(四)健全事业法人登记制度。在登记内容上,一是将举办单位改为举办主体,以便涵盖“个人”举办情况;二是取消经费来源这一很容易让人想起“全额、差额”等典型公办事业单位区分色彩的事项。在登记条件上,一是适应登记设立的创新,取消“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的规定,不再提供“审批机关批准设立的文件”;二是根据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改革方向,删除提供“拟任法定代表人现任该单位行政职务的任职文件”的要求;三是取消“出示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的要求,让事业单位取得法人资格即“照”后再去依法办“证”,因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律主体资格的唯一证明,也是其办理所有证、事的依据。四是实行最低登记资金限制制度,由举办主体签字确认并明确相关法律责任。在登记程序上,从办理数字证书,到网上填表并扫描提交电子资料,到提供纸质材料现场复核,到核发证书,到信息公开及备案,到发布公告,到纸质归档和手工录入系统归档„„过程非常繁琐,不仅让监督管理机构疲惫不堪,也会吓坏民办事业单位的。建议取消纸质材料提供,完全电子政务化;取消信息公开备案和公告,完善登记监管系统设置,发证后,由系统直接向社会公开、公告,并自动形成电子档案。

(五)强化法人登记后续监管。强化监管的前提是明确责任。无论叫登记管理局还是叫监督管理局,我们都无法包揽监管的全部责任,应该充分发挥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作用,我们的登记监管更应该是“身份证”式的管理,重在监控其登记内容是否有变化。想把所有的责任都揽过来,结果会使我们有无法承受之重。要建立审计监督、信用评价、公益服务评价、法定代表人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事业单位规范运行。要以信息公开为前提,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群众举报保密保护和奖惩制度,让整个社会和民众都参与监督,这是监管最省力最有效的办法。要加大惩处力度,必须让违法犯错的事业单位感到“真疼”,使其“绝不敢再犯”,并形成示范威慑效应。

篇7:对提升铁路班组管理水平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铁路实现了迅猛发展。随着大准铁路重载化、快速化、现代化的发展,铁路运输企业班组管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也面临诸多不适应的问题。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屏障。如何适应铁路现代化发展,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已成为铁路运输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大准铁路车务段的实际进行探讨。

关键词:铁路;班组;管理;思考

1铁路现代化迅猛发展,班组管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所谓班组管理,是班组自身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等系列管理活动,其职能在于对班组的人、财、物进行组织合理利用。随着近几年来铁路高速化、现代化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市场经济对铁路运输提出新的要求,铁路运输企业的班组管理除了已有的行之有效的以安全、服务、生产为重点,以岗位责任制为载体外,还赋予了新的内容,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1.1班组长作用更加突出

班组长是班组管理的关键,是班组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班组长素质、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班组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

1.2班组和谐管理更加重要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民主管理作为班组管理的基本形式,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1.3班组管理和安全风险管理结合更加紧密

随着铁路高速化,铁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班组管理必须和安全风险管理紧密结合。对安全风险的过程控制、安全风险的应急处置、安全风险的管理基础、安全风险的考核评估都要落实到班组,涵盖于班组管理之中。

1.4班组管理与提升铁路服务质量配合更加密切

作为服务行业,铁路运输企业的班组管理必须践行“以服务为宗旨”的服务理念。特别是服务“软件”建设,规范服务标准,优化服务行为,改进服务态度,满足货主需求,都要在班组管理中具体体现。

2面对新的发展趋势,班组管理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问题

2.1班组长管理水平不适应

作为企业组织的兵头将尾,目前班组长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新技术、新设备不熟悉,难以带领职工确保安全,完成生产任务。二是部分班组长仍然沿袭传统的班组管理模式,重物不重人,重规章制度管理,忽视人本管理,对班组民主管理,班组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不够,班组长的影响力不强。

2.2班组职工素质不适应

在铁路运输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作业中,都是由人来参与并处于主导地位的,人操纵、控制、监督各项设备,完成各项作业,因此人的因素在运输安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职工的总体素质看还有待于提高,以适应铁路安全和发展的需要,从当前职工教育的制度、模式看还不完全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当前职工学历教育流于形式,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总的看没有根本性的提高。职工培训设施不健全,由于行车作业的特殊性,职工培训基地和站段教育室模拟演练设备陈旧。职工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了实际技能培训,注重正常情况下作业方式教育,而忽视了非正常情况下应变处理能力的培训。

2.3班组管理水平不适应

班组管理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单一服从型、命令型现象还较普遍,自身管理、主动管理、民主管理还缺乏。班组管理如何适应铁路重载化、大运量,适应安全风险管理,适应货主对服务的需求还存在诸多问题。

3适应铁路高速化发展,推进班组管理科学化、民主化

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当务之急是要适应铁路重载化、快速化、现代化的要求,以打造安全、高效、创新、和谐班组为目标,推进班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

3.1提升班组长的管理水平

班组长在班组工作中作用明显。班组长是班组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班组现场管理的实施者、遵章守纪的表率、服务货主的带头人,在现代管理中,提升班组长的管理水平是班组建设的关键。

一要抓好班组长的选拔培训。选拔那些事业心、责任心强,生产技术能力过硬,模范遵章守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职工担任班组长。加大对班组长的培训,重点是学习掌握铁路高速化、现代化技术业务和服务本领,现代企业班组管理知识,班组长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法律法规及计算机知识等。

二要为班组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赋予班组长必要的权力,支持班组长的工作,创新班组长激励机制。让班组长拥有一定限度的班组内部收入再分配权,奖惩、岗位调整建议权等。

三要树立班组长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准铁路车务段深化班组对标活动,组织班组长到各个车站观摩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同时班组建设领导小组每季度开展一次班组建设验收,对在考评中成绩较好的班组进行奖励,在全段推广其先进经验,并对班组建设、质量标准化工作做得较差的班组进行通报批评,对推进班组长队伍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3.2提升班组自身管理水平

一要提高班组自控能力。完善岗位联控制度,明确各岗位问的联控责任,强化联控考核,通过班组自控和岗位联控减少“两违”问题。同时,强化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岗位创建,使班组管理标准化。

二要规范日常管理。为促使日常安全行为养成,让标准真正成为习惯,大准铁路公司车务段针对在创建自控型班组中存在的班前会质量不高、教育内容不规范、考核不严格等实际情况,为各站配备录音笔,通过语音调录形式,对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加??班前会检查指导和强化机制考核的对策,提高班组安全教育质量和职工自控、互控、他控的安全意识。要求班组每天或每次作业前召开安全预想会,根据日常发生、发现的问题、历年事故教训和季节特点、条件变化等情况,分析带有倾向性、规律性、关键性的问题,针对分析出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逐条研究对策;还必须针对本班或本次工作内容及天气、设备、人员状况进行预想,并提出或大家议论出防范措施,认真登记在册。班中严格落实安全预想和措施,职工之间互相监督、提示和协作,切实做到“一点不差”。作业后及时总结分析、对标,找出差距和不足,并填记好“管家帐”。

三要加强民主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民主管理是班组管理的基本形式。营造班组民主和谐气氛,实行班务公开,班组除要推行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原材料消耗等情况进行公开外,还要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出勤、工资、奖金等公布于众,接受职工评议监督。加强民主管理不仅使班组成员的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有利于使企业的管理转化为班组成员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3.3创新班组管理机制

一要提升班组管理的理念。新时期班组管理要适应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经营开发型’’转变,要在传统管理上创新,强调情感管理、民主管理、人才管理及班组文化建设,达到班组管理人性化、质量化、标准化、信息化。大准铁路车务段先后开展安全警句征集、亲情寄语征集等活动,并以征集到的安全警句、亲情寄语为内容制作牌板,让职工牢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时,充分发挥安全文化园地的作用,把班组职工的全家福和家属的安全嘱托放在亲情寄语园地里,提醒职工按章作业,共征集安全理念140条、安全亲情寄语80条,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

二要注重发挥“文化力”支撑作用。在班组文化建设中,大准铁路车务段重点把安全理念渗透作为重要内容,先后开展安全格言、警句征集,亲情寄语征集等活动,在集中梳理成册基础上,各班组将本组职工的格言警句汇集,采取揭挂上墙、班安全文化园地等形式,让职工用自己的“座右铭”警示自己。同时,通过安全警示牌、安全园地、安全温馨提示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各班组还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和安全例会组织全员学习,每月定期考试检查,确保渗透效果。一些车站还通过座谈、班组小课堂,把班组职工请上讲台,让他们将自己的心声和想法讲出来,从中吸取良策。班组还拓展“亲情寄语”园地的功能,把班组职工的全家福和职工家属的安全嘱托张贴,让职工工作前重温寄语,使车站对职工的真情、家属对职工的亲情、同事之间的友情融合成?工保安全的内在动力。

三要优化班组管理机制。铁路局要建立班组管理长效机制,从总体上加强班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规划、规范、指导和服务。基层站段细化制定班组建设各项办法和制度,如班组长管理办法、班组长培训办法、班组管理制度、班组创建标准、班组考核评价办法等,为班组规范化管理打下基础。大准铁路公司以实现“安全、优质、高效、达标”为目标,突出专业特点,建立了分级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站段月度动态考核、业务科室季度专业考核、公司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班组管理机制。同时站段要完善班组长选拔、任用、管理、考核机制,赋予与班组长岗位相匹配的责、权、利,畅通优秀班组长职务、岗位晋升渠道,进一步激发班组长作用的发挥,为班组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要优化班组考核激励机制。班组考核激励机制是激发班组员工积极性的助力器。近几年来,大准铁路公司十分重视这一工作,按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及多元经营企业不同特点,建立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每月严格考核,实行班组达标升级,考核结果与职工利益挂钩,激励和约束职工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服务尽职尽责。

4大准铁路车务段加强班组建设收到了良好成效

通过员工对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及反馈的意见,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培训方式,把班组自主培训、现场培训纳入到正常的员工培训当中,通过员工安全知识和技能更新、安全意识的提高、自主保安能力的增强,建立并完善了学、考、评为一体的员工班组自主管理机制,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促进员工安全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

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建设中心,以“自控型班组”为主线;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在班组中开展了样板班组创建活动,制订了相关考核奖励细则,完善了班组建设机制,坚持职责细化、考核量化。采取验收组动态检查、综合整治、薄弱环节现场跟踪等多种方式,涌现出了多个“优秀班组”及“优秀班组长”。

把抓安全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现场和班组,强化班组现场自主管理意识,认真划分好班组长安全责任区,详细制定班组自主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以强化责任落实、制度约束为保障,使班组成员的一切生产活动始终处于受控、在控状态。

5结语

篇8:提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水平的思考

一、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原则

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国家或企业财政预算管理的延伸过程, 要以优化财政资源分配, 保证预算平衡, 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为核心, 依据资金运动规律和国家法律法规, 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制度为行动准则财务管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合法性原则:每个公民都有依法办事的义务, 对于掌握资金流动的财务管理人员更是如此, 一定要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行动的根本原则, 并时刻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坚决不能触犯法律的威严。同时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坚持依法办事, 依规章制度办事的合法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这里的有效性包括高成本效益和人员、财产管理的有效性。既要对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职权有效性限制, 又要追求成本最低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保证责任到人, 职权互监的管理模式。

适应性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无论是经济发展战略还是本企业发展动向都会随之改变, 外部环境的改变势必引起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动荡, 为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在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性, 并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部门职能和管理作出相应的变化。

二、目前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资金利用率不合理, 管理责任明确

这里的问题主要从市场化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方面进行阐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 其主要收支来源较为稳定, 但是, 正是因为这种现实条件导致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较差, 费用支出随性, 资金使用缺乏规范性指导, 各项管理职能模糊, 进而阻碍了财务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促进。过于安逸的生活使工作人员缺乏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 固步自封长期以往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越来越低, 进而导致资金浪费的现象出现。

另一方面是市场化企业, 这一类型的企业由于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与商业信用使用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资金利用率低。由于财务管理确实导致应收账款款项较大且回收周期较长出现资金断链的情况。同时, 企业对于自身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把握有偏差, 导致产品滞销。

2. 财务管理相对薄弱, 资金使用效益低

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力度相对较弱, 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开支, 缺乏竞争性, 因此政府或各级领导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相对薄弱。从而出现了费用支出缺少指向性, 单纯地因需要而支出, 没有成本核算和资金使用效益的计算。从另一方面来看, 作为竞争性较强的企业来说, 资金的流向通常只有最高领导做决定, 财务管理部门并没有将其本身的作用发挥出来, 单纯的账房先生的工作, 没有宏观财政管理理念, 使其发展过程中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 导致资金浪费, 回收率低, 效益差的情况出现。

3. 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 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如今的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前期工作人员低学历层次人员较多, 缺乏专业知识, 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 当然不少企事业单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不断增加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业务水平培养等多方面培训手段, 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但是这样的培训课程往往流于形式, 对于工作人员没有激励考核政策, 使之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 对于工作缺乏积极性。虽然后期经招聘而来的工作人员普遍学历较高, 但是这种缺乏积极性的环境中对于他们产生的只能是消极的影响, 长此以往只会“融为一体”。

4. 管理观念落后, 管理缺失

在现在的企事业单位中,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对于他们产生的影响实在太大, 事业单位领导曾对于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对财务和内部控制并没有“放在眼里”, 丧失财务管理部门对其的重要作用, 反而沦为摆设。当然在企业中许多领导认为财务管理部门就是自己的账房先生, 而忽略了财务管理本身的重要作用, 形成只重生产经营而忽略财务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领导者管理观念落后, 对于财务管理的制度的制定也并不重视, 在企事业单位内存在财务缺乏监督的情况。进而导致进步支出没有界定, 财务收支账目没有计划, 最终难免会有踩过界的人员出现。

三、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1. 促进资金合理化、科学化使用

财务管理部门最主要的职能是合理规划资金利用率, 坚持专款专用, 并明确每笔资金走向, 控制资金回收周期, 使企事业资金的使用合理、合情、合法。首先从资金宏观调控上要有符合经济环境要求, 对未来一年或一定周期内有一个合理的资金规划, 其次, 加强财务部门对于自己使用情况的审核工作, 杜绝虚报、浪费等现象的出现, 随后, 对于外部拖欠款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回收, 并限期令责任人将应收账款回收。最后增强开源节流的力度, 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资金利用合理化、科学化。

2. 深化管理制度改革, 坚持依法办事

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管理制度的监督, 更需要法律作为依据, 为提高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从制度方面来看, 首先要加强部门工作人员对于法律的认识, 从《会计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始,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其次, 制定本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资金预算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全面准确地对资金流向有一个监控, 同时对于资金审批的过程进行合理化, 实现少审批、办实事的办事目标。通过本单位工作情况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结合, 制定适应本单位实际发展的规章制度,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 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事业单位要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将业务技能培训落到实处, 杜绝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应付, 健全从业人员招聘准则, 实施竞争上岗, 业务考核不合格予以惩罚的政策, 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全面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 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 要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 将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自觉地拒绝与不法分子同流合污, 并敢于与违法乱纪行为做斗争的行为作为行动准则。其次, 专业能力业务水平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工作人员对于财会、法律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针对性地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 全面高素质人才才是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准则, 提高入职门槛, 力求部门工作人员都能够满足信息化时代发展需求。

4. 提高监管力度, 监督岗位职能

对于企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必须有所提高, 首先通过强化措施, 提高对企事业单位单位主管部门账务和账目单列的检查力度, 同时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监管水平, 按照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要求, 建立档案室, 并健全各项档案的规章制度, 促进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同时落实单位工作内容的公开化进度, 并对公开内容的真实度、规范度进行重点审查, 减少弄虚作假的情况出现。其次定期对企事业单位业绩工作进行考核, 加大组织实施力度, 统筹企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最后完善企事业单位监管制度, 经常调整监管部门人员, 防止两相勾结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四、结语

通过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经济健康发展, 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财务关系, 深化制度改革, 加强对于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管理的监管力度, 实现企事业单位的人岗对应性, 消除人员冗杂的不良因素, 同时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有效增强其业务能力和岗位职能, 从深层次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打破企事业单位沉闷的工作状态, 为其提供新的发展潜力。以提高财务管理部门实用价值为前提, 促进对资金审批、走向、回收过程的健康运行, 缩短资金回收周期, 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依法办事的力度, 减少违法乱纪的行为出现, 全面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摘要:财务管理作为企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 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能否正常运转。由于现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有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企事业单位能够适应新经济形势, 促进其高速发展, 必须深化财务管理改革。本文就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 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财务水平的发展, 分析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能力,人员冗杂

参考文献

[1]陈安民.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延安教育学院报, 2005, 19 (03) :78-79.

[2]陈玲云.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华商, 2007 (24) :53-53.

[3]董迎春.加强营运资金管理促进企业效益提高[J].江苏商论, 2010 (29) :162.

[4]李晓群.浅议营运资金管理[J].会计之友, 2005 (12) :33.

[5]徐铁辉, 王雪飞.浅析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31) :66-67.

[6]胡国勇.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途径探析[J].中国市场, 2015 (06) :106-107.

[7]沙红琴.基于云计算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12) :56-57.

[8]魏宁.浅析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科学化管理[J].企业研究, 2014 (7X) :85-86.

[9]宁振宇.浅析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7) :144-145.

上一篇:2023至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社区残协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