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解读材料

2024-05-03

致橡树解读材料(共9篇)

篇1:致橡树解读材料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致橡树》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是教材中唯一一首现代爱情诗,意象生动,语言优美,立意鲜明,像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鉴赏诗美的大门(工具性);如一座闪耀着理性光辉的灯塔,为在爱情中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人文性)。

说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诗歌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却又价值观模糊,需要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将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有效教学。

说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以上要求和学情特点,确定三维目标。

说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

2、增强学生表达能力,为将来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之美

2、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意象生动鲜明是本课的特点,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情观,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依据: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限制,如何引导就成了难点)

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本人的教学特点确定以下方法。)

说教法

1、诵读法: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指导学生准确诵读。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景创设法: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说学法

1、诵读法: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

3、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诗歌的鉴赏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一课时,40分钟)

(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激情导入――品析诗歌――拓展提升――课后延伸

(4分钟) (18分钟) (17分钟) (1分钟)

环节一:激情导入(4分钟)

创设情境(1分钟)

播放爱情为主题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师生吟诵关于爱情的诗句。

(设计意图)旨在调动学生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唤起学生的美感,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氛围。

知人论世(3分钟)

初中已经学过舒婷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老师补充。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便于理解诗歌的主旨。

环节二:品析诗歌(突出重点)(18分钟)

通过三个步骤突出重点的学习

(一)激情诵读,感知音乐美(7分钟)

1、深情范读DD配柔和的背景音乐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范读诗歌

2、学生朗读DD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节奏,语调,重音等

(二)探究阅读,鉴赏意象美(7分钟)

学生分组阅读,回答问题:

第一组读1―13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3、他们与橡树之间分别是什么样的关系?

4、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第二组读14―36行,回答:

1、诗人选取了哪两个意象?

2、他们分别象征什么?

3、表明他们之间关系的语句有哪些?

4、诗人主张的爱情观是什么?

(设计意图)按照“分析意象DD品味语言DD明确爱情观”的鉴赏方法,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通过合作探究,逐步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三)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美(4分钟)

男女生分读、合读:(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性别意识,体验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象,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环节三:拓展提升(突破难点)(17分钟)

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突破难点

(一)比较阅读(5分钟)

比较《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在意象运用和爱情观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同类诗歌比较,检验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出讨论话题)

(二)自主探讨 (6分钟)

对两种爱情观(《我》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爱情观和本诗的爱情观)的看法。

1、针对学生喜欢娱乐八卦又缺乏辨别力的特点,讨论“王宝强离婚事件”(反面)

2、播放《简爱》电影片段,诵读简爱经典语句。(正面)

学生在对比讨论中,明白爱的真谛,总结出爱情的密码:自尊、平等、独立、奉献、包容、坚贞等,完成对本诗爱情观的理解和提升。

(三)延伸思考(6分钟)

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早恋?

(设计意图)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个人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做错或对的评价,只做巧妙引导,讲《蝌蚪与毛毛虫》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讨论后明白:对爱情的向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现在的他们,就像蝌蚪与毛毛虫,会有很大的变数,如果过早的恋爱,带来更多的将会是苦涩与伤害,只有在身心都成熟之后,才能收获到甘甜的爱情之果。

环节四:课后延伸(1分钟)

巩固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正上初中的表妹早恋了,请你给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2、模仿本诗,写一首《致木棉》

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名著《简爱》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作业,调动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平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篇2:致橡树解读材料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说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说教学课时:

1个课时

说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篇3: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

一.二元对立的结构

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 诗歌的第一层次:“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批判了广大女性的自我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爱情观念:对男人的依附, 做男人的附属, 实则是缺乏自我、人格丧失。诗的第二层次:“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批判了男人世界世俗社会的爱情观念:要求女人无私奉献, 甘于牺牲自己, 成全男人的事业。这种观念实质还是“以男性为中心, 女人只是陪衬物”的不平等社会世俗观念。诗人在抒写了她所否定的爱情观后, 就以生动的意象表达其独特的爱情观:“我必须是树, /你近旁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诗人要求女性和男性平等的自我独立意识展露, 木棉与橡树比肩而立, 同在蓝天下谁也不依附于谁, 谁都作为树的形象而屹立。接下来的树与树的告白:“根, 相握在地下;/叶, 相触在云里。”紧握在地下的根昭示了他们心心相印的深情, 这是任何狂风暴雨都难以将他们分隔开的;相触在云里的叶表达出他们相濡以沫的真情, 这是任何花言巧语都难以将情谊表达的。“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就是两心相印的真情, 这就是相互尊重的爱情。在心心相印中, 双方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男性的橡树充满着阳刚之气, 女性的木棉洋溢着阴柔之风, 双方都不以消弭自我的个性而迎合对方, 而是依然保持自己鲜明的特性。以地位平等为前提, 以人格独立为基础的爱情, 才是真正的爱情;它既能担当艰难困苦的严峻考验, 也能经受欢乐安逸的消磨而不失爱的本质。爱在甘苦与共, 爱在风雨同舟, 这才是舒婷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诗人总结性地概括了这种理想的爱情关系: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永远分离”是为了真正的、彻底的“终生相依”, 即在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同声相应, 同甘共苦, 相互扶持。在诗篇的最后, 诗人把这种亦即亦离, 貌分神合的理想爱情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摒弃了依附与奉献的传统爱情模式, 那种平等、独立、相知、甘苦与共的爱情, 在诗人看来才是“伟大”而“坚贞”的爱情。诗人在二元对立的构思中, 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 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 不仅爱橡树伟岸的身躯, 而且也爱橡树足下的土地。诗歌通过二元对立的结构, 表达出了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

二.诗歌的整体意象

诗歌必须以形象表达情感和思想, 意象就成为诗歌的精魂, 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 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道出。舒婷的《致橡树》就以新颖丰富的抒情意象来抒写其内心对于世俗的爱情观的反对与不满, 表达其对于心中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诗歌创作中, 舒婷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择取意象, 这使其诗作中的意象显得十分亲切, 她又常常赋予其择取的意象以十分独特的内涵意蕴, 使其诗作中的意象具有十分新颖的意味。《致橡树》中的主体意象是橡树与木棉, 诗人十分独到地择取了这两个外形迥异的意象, 并赋予它们性别色彩, 有着伟岸身躯铜枝铁干的橡树充满着男性的勃勃英气, 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洋溢着女性的娇艳美丽, 也有着思想的深沉、行为的果敢, 在勾勒橡树、木棉的各自特性后, 诗人突出描写橡树与木棉的比肩而立、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诗作中, 诗人还以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烘托反衬橡树、木棉之间的爱情, 以针砭诗人所反对、所不满的爱情观, 这使诗作中的抒情意象显得新颖而丰富。诗歌中所择取的意象群体都是与橡树相关的, 无论是攀缘大树的凌霄花, 还是站立枝头歌唱的鸟儿;无论送来清凉的泉源, 还是衬托威仪的险峰, 都是诗人精心思考择取的, 从而在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远近交错的背景中衬托主体意象, 使整首诗洋溢着诗人赋予大自然的清丽深邃意境。

从意象的角度看, 全诗主要由伟岸挺拔的橡树和红硕丰满的木棉两组意象组成, 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篇总体上的象征框架, 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人格理想正是依附在这两组意象上表达出来的。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 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在这两组主要意象之间, 诗人又精心选取凌霄花、鸟儿、清泉、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 来表现她要否定的依附与奉献的爱情和人格类型;选取刀剑、火炬、寒潮、霹雳、雾岚、虹霓等意象, 来深化她要正面肯定的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追求。以木棉和橡树为中心的意象群既主体明晰又色彩斑斓, 并且有统一的基调, 从而显得诗意更加浓郁。因而, 这首诗既给读者留下意思清楚明白, 又婉曲别致的感觉。

三.虽隐犹显的主题

舒婷的《致橡树》虽然以爱情抒写为主题, 但诗人借爱情为载体, 表达出了对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 体现了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这种挑战和追求就是女性意识的表现。舒婷第一次将这种意识用诗歌这一形式优美畅达的表现出来, 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舒婷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 实现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和消解, 并使诗中的女性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和男性世界展开了平等的对话, 彻底抛弃了旧的封建男女地位关系的价值评判体系, 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诗的开头就以两个“绝不”表达出自立、自强的女性观念: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依附于相爱的对方, 绝不像痴情的小鸟重复着没有个性的吟唱, 这就是作者一开始就要向读者表达的心声;紧接着诗人运用了递进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意识, 两个“也不止”正是这种意识的深层推进和拓展;诗人接着又用了两个“甚至”将作者这种极力想表达出来的女性意识推向了极致和临界点, 并使之达到了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紧接着诗人用一句话对她所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女性自我意识进行了总结式的否定:“不, 这些都还不够!”由此造成意义上的悬念, 引发读者的阅读好奇心。如果说前面的这些诗句可以看作诗人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铺垫和前奏的话, 那么后面的诗句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响亮的宣告和声明。诗人由此这样宣告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是何等的铿锵有力和掷地有声。诗歌写到此处, 诗人完成了与以树作为男性形象相比照的木棉形象的成功塑造, 把女性比作木棉, 并通过“木棉”这一意象承载诗人想要表达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使读者们看到了一个女诗人在追求男女平等权力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发自她内心深处的心灵的真实跃动和不懈的情感追求。诗人在诗中把男女之间的爱情平等关系描写的恰到好处, 并将其写成是一种根叶相连的关系, 诗人更将这种自主意识描写得进一步明朗化, 通过以树作为承载对象的男性的描写衬托出对木棉为承载对象的女性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接着, 诗人又把“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这六个意象用“分担”和“共享”完美有机地联结起来,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度开掘和书写, 完成了对封建男女关系的反叛与破坏。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致橡树》当作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诗作体现了对以地位平等为前提, 以人格独立为基础的相互尊重的爱情的向往与赞美, 但如果仅仅将其当作爱情诗, 那可能就会陷入“狭隘主义”的泥潭, 《致橡树》在更深地层次上是诗人以特有的女性视角阐述的诗人对“人”的关怀, 尤其是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 《致橡树》所表达的与其说是爱情观, 还不如说是新时期的女性独立观。我们应当看到, 诗人能够从思想禁锢的现实转向开放的现代, 对传统人格文化进行挑战, 大胆张扬女性独立和人格自尊的现代意识, 这无疑是具有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剑龙:一份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 名作欣赏 (语文讲堂) , 第85—87页。

[2].江玉蓉:《理想爱情人格的完美表现——舒婷<致橡树>情感意蕴浅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年第7期, 第117—119页。

[3].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下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4].舒婷:《双桅船》,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版。

[5].李楠:《人格美的理想咏叹调——论舒婷<致橡树>的艺术魅力》, 中州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篇4:感悟《致橡树》

关键词:感悟 爱情 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170-01对于诗歌我谈不上特别喜欢,只是偶尔浅浅的读几篇陶冶情操。恰巧今天授课的内容是舒婷的《致橡树》,我被诗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人的爱情观更让我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她的代表作,是朦胧诗中的名篇。朦胧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它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或艺术形象,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读者以启迪,使读者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诗人借用橡树塑造了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男子汉形象;又借木棉塑造了青春健康、坚强多情的女性形象。能够同甘共苦的,才是真正的爱情。男女双方表面上各自独立—— “仿佛永远分离”,但实质上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根叶相通”。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也要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思想感情上不仅要达到完美的结合,追求同一种目标,更要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站在同一个阵地共同面对生活带来的喜与悲。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男女双方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土地上,同甘共苦、风雨相依。

学习完这一课我掩卷沉思,当今社会无疑物质化特征明显,现实生活被打上了浓重的商品符号,学校里的少男少女们经历着社会发展变迁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的诱惑和疑虑。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火霓红的世界里,白色这种单纯的颜色在学生们的眼里早已是那种画不出来的颜色,爱是什么?情是什么?理想与现实、爱情与金钱、欲望與道德哪个更重要?多少人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家长们学会了生存却忘记了如何去爱,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去爱。现代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多的是在恋爱的过程中,以金钱、门第、权势作为产生爱情的依据,过多考虑其他外来因素或一些附加条件,将来的工作安排、去向等。玷污爱情的纯洁,把神圣高尚的情感庸俗化了;还有的双方始终处于不平等自由的地位,不是以双方的互爱为前提,而是单方面的爱死缠烂打。美其名曰现代的爱情需要旗帜鲜明,讲究个性张扬。但是我觉得他们更多缺少的是舒婷《致橡树》中所提倡的这种纯真、美丽、高尚的爱。

我认为爱情观可以具体的体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走向幸福美好的人生。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时期,对爱情有着渴望,但是还不能理性的去判断。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首先,要对学生加强爱的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端正恋爱态度,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对待恋爱必须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许多学生大喊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把爱的权利和义务分割开来,片面的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这是对爱情片面的非理性的认识,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行为不是真正的爱情,理应受到指责。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一味强调自然属性,那只是一个自然人。作为社会人不仅要遵守社会的法律规定,更要注重道德行为规范。没有经过理性判断的爱情是很危险的,它经不起考验,更不会长久,其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最后留下的只有悲伤与悔恨。

其次,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诗人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不愿要附庸的爱情;诗人也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山峰,也不愿做只知奉献的阳光、春雨,诗人不愿在那些错误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然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些道理,学生更不例外。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交往的过程中,连基本的互相尊重、关心、帮助都做不到,更不要说理解。有些人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做人原则,按照情人的喜好而改变自己,也有些人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自私的只顾自己,不顾及对方的感受,肆无忌惮的伤害对方,这些都违背了爱情“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原则。

再次,要教育学生一定要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是人类一种非常奇妙的精神产物,人创造了爱情、品尝着爱情,有时候甘心情愿的被爱情折磨的死去活来却依然执迷不悔。我并不否认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称不上是完整的人生,更谈不上完美。但我要说爱情并不是人生的主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的人生是苍白惨淡的。尤其是对于在校求学的学生,为了爱情而荒废学业是错误的,想要有完美的爱情首先就要有一技之长,为步入社会后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你能够为你的爱情提供物质保障的时候才能承担起爱的责任。爱情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不要随口而谈,它不是唾手可得的,是要经过考验的。所以,如果你没能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请不要悲伤,坦然的去面对,就让我们把对爱情无限的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去,它会因你的付出给予相应的回报,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有了成功的事业人生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篇5:致橡树爱情诗歌

岛上没有任何人

也就没有了闲言和碎语

到处都是宁静的阳光

我们可以

一起劳作 一起收割

一起眯着眼

数落着那过往的流年

看那澎湃的浪潮

隐忍下 开出朵朵断章

那不是苍凉

那是一湾幸福的琼浆

我们就在这随和的生活中渡过

相互扶持 相互分担 相互依偎

即使风雨来临的日子

我都不怕

我们仍要好好的直起腰杆

挺起胸膛

因为无论什么情况下

相信身边总有你

宽广的臂膀

或许当许多年后

翻开影集

相信回忆的那一瞬间里

会看到一袭地的梦

一直绽放着

篇6:《致橡树》教学实录

——陈钟梁执教

四川兰瑞平

时间:5月23日下午

地点:江苏如皋白蒲高级中学

师:(板示:致橡树舒婷;微笑着面对六人围坐形成弧形的六组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是自读课,我们要自读的课文是舒婷的《致橡树》。自读,主要是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可以吗?(交代“任务”,强调“自读”。)

生:(齐声)可以!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读时可以仔细些,并且要看一看课文的自读提示。(很快导入“自读”。没有多余的介绍,侧重让学生去“读”。)

师:(几分钟后)这个女同学举手了,请你先读,要不要到前面来?

生①走到台前朗读。

师:这个同学读得非常好!节奏、情感都把握得很不错,读出了诗人爱情的观念。不过,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在读“不,这些都还不够”时读得比较柔弱,为什么你这样处理,而不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那样的强烈语调?什么道理?(听读何其仔细,且用“请教”提问,教者的导引,匠心独运。)

生①(思索片刻)我觉得这样读感情深挚。

师:你能够从这首诗本身的内容和角度来讲一讲吗?(向思维纵深引导。)

生②:这样读,是对旧的爱情观的否定……

师:否定就应该强烈一点,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为什么反而要弱化语调?

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句怎样读更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对问题深研细究。)

生②:我们这一组认为这一句是对旧的爱情的否定批判,下面提出自己的新的爱情观,读得响亮一些强烈一些才好。

生③:我们认为这一句朗读时语调应该弱化,这样读对感情的深化很有作用。

师:这也是有道理呀,还有其他意见吗?(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其思维向纵深发展。)

生④:我认为这一句读的时候弱化好一些。强烈的语调,显得急促,没有回旋的余地,给人一种被悬在空中的感觉,不实在(辅之以手势,以求形象),所以,弱化语调的读法更好。

师:很好!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刚才对问题的思考很深入,回答很好!这里读的语调强化好,还是弱化好,我在读的时候没有想到(坦诚之至)。这里弱化,下面逐渐强烈起来,这样处理,也是很重要的,为了后面的扬,前边怎样呢?(生:先抑)对,先抑,然后再扬。我想到的是,诗前半部分的“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中的“攀援”、“痴情”,这全是错的吗?全错了,所以被诗人否定了;接下来的“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中的“不止”“也不止”后面的“泉源”和“险峰”,全错的吗?(学生议论)不全错的;前后构成排比,否定的情感好像逐步在弱化,对不对呀?当然,同学们处理成强化语调,也可以,关键是你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学生讨论发言之后,结合诗句要言小结,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集中讨论一个问题: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我们还不太喜欢,为什么?(及时提出新的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这种“深化”又见匠心。)下面我们可以分组讨论,讨论好了由一两个同学代表小组说出意见,好不好?(学生齐声,好!)但我们先要推选出今天这场讨论的主持人,主持各小组的讨论。(上面有关诗句强、弱的讨论已形成一个学习的高潮,这儿又别出心裁,另有洞天。)

生⑤:站起

师:(惊喜地回过头)你愿意?好,好!那就请你到前面来主持,我就坐到你的座位上去,好吗?(师生异位,众人哗然。)

主持人:(大方地走到前面,用左手潇洒地一亮)你请坐。(彬彬有礼,素质良好。)

师:(喜悦地入座)

主持人:现在,大家就开始讨论。(要言不繁,直奔主题。)

主持人:(约四、五分钟后)我想,大家可能讨论得差不多了,各小组用一两句话概括好讨论的意见,然后推一位同学发言。(主持有方:注意把握时间,还提出明确要求。)

生⑥:我们小组讨论的意见是:大家非常喜欢这首诗。原因是诗中用了许多比喻、排比、对偶,形象地表现了诗的意象。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等,把新、旧两种不同的爱情观表现得非常鲜明……(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有理有据。)

主持人:他们小组非常喜欢这首诗,尤其喜欢诗中“我们分担……我们共享……仿佛……却又……”几句,有道理,其他组呢?

生⑦:我们小组认为诗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等诗句写得比较好,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另外,诗的后半部分写得最好,不光诗意好,而且句式也很优美;好的诗情,好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新的鲜明的爱情观点。(重视内容,也强调形式,可贵。)

主持人:这个小组说舒婷把自己和爱人比喻成两棵树,表面分离,然而只是身的分离;意思是只要心相依也是一种真正爱情。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⑧:我们小组认为,诗中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等句写得很精彩,它形象地道出了诗人深沉而不浮泛的爱情观。

主持人:这个小组的意见概括地说是:真正的爱情不一定要挂在嘴上,不一定要法律固定,只要真心相爱,哪怕分离;真心相爱了,哪怕只默默地相视;相互爱的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也确乎是一种深情;相互爱的人,不一定要把心全部掏出来,但对方也能够理解。这就是诗人新的爱情观。(众热烈鼓掌。)

生⑨:我们这组的同学认为这首诗写得很不错,大家都喜欢。但我们要提出个问题:诗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而下一句的“像沉重的叹息”中“沉重的叹息”表现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明白。(提出了新问题,深入地“学”,“主人”的求学态度。)

主持人:诗句“像沉重的叹息”放在这里表现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来讨论讨论。(把握关键,顺势导引,“主持”有方。)

生10:我们认为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戟”等句了好像有一种浓重的火药味在里面,读起来不太舒服……

主持人:这位同学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否刚才那个小组的意见,认为这首诗通篇都是写得好,但“像刀,像剑,也像戟”等句子不符合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情调,有浓重的火药味(众大笑)。但他还没有回答出“沉重的叹息”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继续讨论。另外,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卉”是不是不符合这首诗的主题?

生11:我认为诗中对象征男性阳刚之美的橡树的赞美和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木棉树的赞美,都表现了作者特有的风格,这是自读提示中告诉我们的。

我认为这“沉重的叹息”是女性柔韧情感的显现,这也是一种象征。

生12:女性的柔韧是一种美,可是“叹息”往往是令人焦虑的,何况这叹息前又有“沉重”。(众大笑)

生13:女性的柔韧固然一种美,但女性也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有自己情感外的表达方式,“沉重的叹息”恰恰是女性深沉的柔韧之美的表现,难道美就一定是要喜滋滋的吗?(众又大笑)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都不错。“叹息”是一感情的流露,“沉重”一点或许更美。(众笑学生鼓掌)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师:(起立,向主持人示意)刚才大家的讨论很好,也很深入。我补充一点,这首诗是舒婷的名作,表现了诗人不同寻常的爱情观。但有一点要明白,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呢?(生:写在1979年)对,写在1979年,也说法是十年**刚刚结束不久。当时仅二十几岁的诗人,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未来;那么,她当时写的诗还比较嫩气一些,是不是?如果今天的舒婷要再一次“致橡树”,想她可能会对诗中的有些诗句做调整修改,就不会像“这才是伟大的爱情”那么直露简单了(众大笑),下面请主持人小结一下。(及时评议,画龙点睛。)

主持人:这首诗写在十的**之后不久,诗人用多种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自己崭新的爱情观;但由于是十年**结束后不久,诗人的情感还没有完全现代化,所以,爱情观也还没有完全现代化……(众大笑,热烈鼓掌。)

师:(向主持人表示谢意)你的主持很出色,谢谢你!(主持人含笑走回座位)讨论就此结束,好吗?下面我们试做三个作业:①重写一段自读提示,或对自读提示进行一些修改;②代今天的舒婷修改一下有的诗句;③写一篇短文“读《致橡树》”赏析一下这首诗。第三个作业放到课后去做。右面两个小组和左边一个小组修改提示,其余的修改诗句。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看了看时间,走进学生中去,时而听讨论,时而点拨几句,连续走进三四个小组,五、六分钟后,走到讲台前。)同学们作业时都很认真,当然,我们的作业不可能尽善尽美,只要有道理就行。下面,先请修改自读提示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修改的,原文哪些地方不太妥当,如何修改,为什么?(这是教者有意带领学生走向“高于教材”的境界。)

生14:我们小组修改自读提示的意见是:在提示的前面或恰当的地方点明一下写作时间,以便阅读全诗时能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另外还可以在提示里结合另外一些课文点拨一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生15:其实,有关爱情的课文还有,如《与妻书》、《荷花淀》等,提示里如果能够结合一下这些课文,效果会更好。

师:以上同学的意见很好!提示里结合一点课文,比如高二的《孔雀东南飞》,高一的《荷花淀》等,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中的爱情观。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16:提示中除了对这首诗的有关写作方法提示点拨外,还可以就诗中有些不符合现代语法的句子说明一下,以便我们较快地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师:很有道理!这边小组的同学的意见呢?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17:整个提示写得还不错,但可以在文末点明,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的同时,也就对十年**……

师:哦,对不起,我还没听明白,请你再说一遍好吗?(走近该生)

生17:……应该点明,诗人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的同时,也同时否定了整个十年**社会;诗人对爱情的追求,表现了一种美好的理想。

师:同学们提出的修改意见非常好,很有价值;引人思考。下面呢,请修改诗句的小组发表意见。

生18: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把“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中的“红硕”改成“雪白”更好一些,因为雪白象征一种圣洁,更能突出爱情的纯洁……

生19:另外,可以把“我们分担”“我们共享”中的“我们”改为“你和我”,那样既表示强调,又能表明一种更深沉的关系。

生20:我们小组认为诗句不需要修改!因为舒婷的诗是朦胧的,读起来给人一种朦胧感,改得直白了,就没有朦胧味了。”

生21:为了和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戟”对比,可以把“像沉重的叹息”等两句改成“像冰淋,像雪峰,像大海”之类,当然,我们这里的改只是一种学习,不一定对。

师:正像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我们这里的改,只一种学习,学习嘛,就可以随便一点畅所欲言,对吗?我想舒婷要是在这里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如果她想再写一首诗,把大家带进21世纪,一定会写得更好……—(下课铃响)

生仍专注地看着教者

师:下去等大家把这个单元的诗学习完以后,写一篇诗歌,好吗?我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行吗?我马上就要回上海了,我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我们仿佛分离,心,却永远在一起。(学生喜悦地鼓掌,众大笑。下课。)

篇7:致橡树教案

凌霄花                  —— 实用爱情

痴情鸟                  —— 爱情至上    —— 依赖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 (阳刚之气) —平等独立

篇8:《致橡树》的另一种解读

一.“我”——“爱”——“你”

“我爱你”是爱情双方传递情感的暗号,“我”是主体,“你”是客体,二者在一个行为动词“爱”上建立联系,是一个单向度的关系。罗兰·巴特在分析“我爱你”时,将其归为在某种特定情境里产生的特定话语,来表达恋爱中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本诗“我如果爱你——”(两次),“如果”即是假设性,破折号“——”则引出下文,在我们未往下进行阅读,已经有了一个随机的认识:一切行动与想法均以“我爱你”为前提,否则不成立。

诗中,“我”字出现五次,“你”出现十次,“我们”出现四次,这种人称的反复出现及变化造成阅读中读者轻易对一方或双方的评判。“我”实施的是个体行为,如“我如果爱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而且与“我”搭配的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不”,突出否定之义,“决不”、“绝不”、“不止”、“不够”等六次。“绝不像”、“绝不学”表达“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不止”是包容之词,表示超出某个范围的意思。这些是“我”之于“你”有强制性、并有意识发出的意愿及行为。而“你”常为陪伴性地出现,不具有强制性及自觉性,而是“我”行为的陪同着。“我们”带有共同的指向性,是“我”和“你”在爱情的过程中的一致性表现。

二.“木棉”身上的“橡树”气质

橡树是坚硬、高大、挺拔的植物;木棉,则是赋有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木棉即为树的形象,再深入一步,这株木棉在橡树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时,自有其“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而且“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笔者认为,这也暗含一个前提,如果我们能站在一起,“我”这株木棉必须也同样的刚强、坚韧,换句话说,就是“木棉”身上必须带有“橡树”的气质,柔中有刚,带有男性化色彩。这种女子男性化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她的恋爱,而在于她所处的位置。

三.“叹息”

对于诗句“叹息”一词,是木棉的声音。在全诗,尤其从“不,这些都不够!”开始,诗情逐渐高涨,呈刚强之气,而“叹息”独为突出,显性阴柔。笔者认为这是“我”作为一个女性在构画一种理想爱情时潜在的落寞和质疑。木棉试图寻求与对方交融,组成一个相互拥抱的整体意象,而令人伤感的是,在这种“伟大的爱情”来临之前,“我”是无枝可依的,无形可托的。“你”若来了,“我”与“你”分担与共享苦与乐;“你”若不来,“我”的“火炬”该为谁而举?

在《致橡树》,“我”对“我”作为女性形象的设定——一株木棉,以及对“你”作为一棵橡树形象的寄语。整首诗罗列种种意象、整散不一,给人的是一种冷静与激情交织的理性之感。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告诉大家:所谓“恋人”是一个复合体——纯洁幻想的恋人与智慧深邃的作者的结合,想象的激情与冷静的自制的统一。《致橡树》是通过一株木棉的形象及逻辑来展示女性式微的爱情观,而诗中透露出一种等待,等待一棵橡树及一份理想的爱情,而这份等待,则处于一种移情状态。

摘要:舒婷的《致橡树》历来被读者看做是歌颂爱情, 本文借着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来再次剖析《致橡树》的“两树”之爱, 探寻其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絮语及其中爱情的虚实。

关键词:《致橡树》,罗兰·巴特,木棉

参考文献

[1]舒婷著, 《致橡树》,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篇9:女孩致橡树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一、记忆在一瞬间天光大亮

下午三点半,阳光倾斜着照进窗格的细缝中,宋玉树轻轻拉开铁闸,门开了一条缝,她小心地从缝中挤出去。日光下的午后,四周安静极了,可以听到风吹过树枝时的轻微摩擦声。

家里的邮箱里不知是谁又将那张大红色的寻人启事塞了进来,她昨天回家时已经看到过一次。那是一个男人寻找自己的初恋情人,那上面有一张模糊的照片,背景是这座城市年代久远的一座铁架桥,那男人说这照片是他唯一拥有的她的东西,希望可以通过这微薄的线索找到她。

宋玉树记得当时看到这启事上的照片时,那些埋在岁月里的疼痛突然如潮水般覆上来,如烟火升腾将她整个胸腔炸得破碎不堪。她蹲在地上缓解骤然而来的疼痛,然后站起来将那张纸折成一只纸飞机抛了出去。

可是现在它又出现在了信箱内,宋玉树看着它,久久地看着,她出了好一会儿的神,最后把一只黑色皮夹从她的大包里翻出来,她将它打开。里面有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背景也是这座铁架桥。

照片上是两个瘦弱的年轻人,她一头齐耳的短发,细细的眉眼,卡其黄的工装上别着一枚小小的领袖徽章,将她的五官衬得纤弱而又严肃。而那时的他五官挺拔,双眉浓墨重彩,衬衣浆得雪白笔挺,拘谨地望着镜头。

那是1980年,他坐在团委分给他的办公室里,手里紧紧地攥着一个搪瓷杯,也是这样眼神聚焦,双眼拘谨地朝着她散发出光芒,那般惶恐地问她:“你渴了吗?”

她看着照片,记忆像是黎明前的破晓天,一瞬间天光大亮。

1980年,她居住的城市经济复苏,人们兴建城市的热情正在火热地膨胀。当时第一个大项目就是在这座城市兴建第一座铁架桥,它横跨一条大江,连接着两个城市。

当时的宋玉树十八岁,是团部的一个小宣传员,那时的她懵懂含苞,爱穿工装将长发绑成两条发辫分散在肩头,笑容甘甜,眼睛像星星般闪着光。那是正当好年华的年岁,命运却对她张开了光怪陆离的手掌。

在兴建铁架桥时团部给她的任务是照顾外国来的工程师,她记得团部书记宣布由她去招待客人时,有好事的姐妹吓唬她,将那个外国工程师形容成红毛绿眼睛的怪物。

她一路忐忑不安,推门进去先看到一头浓密的黑发,伏案男子抬起头来,对着她的方向嘴角绽放出一个笑容。他并不是红发绿眼睛的怪物,看起来面容和身边普通的男生无异,只是鬓发稍微浓厚,五官像是被雕琢般立体。他有些惶恐地望着她,手上握着一个搪瓷杯:“你渴了吗?”然后他将手中的杯子递给她,“在你们中国第一次见面是要互相告之姓名的吧?忘了告诉你我的名字叫莫洛斯。”

逼仄的房子里团支部书记因为他蹩脚的中文,和他拙劣的示好方式而哄笑出声音。宋玉树也觉得这个外国人真是奇怪,自己和他并不熟,他怎么能这样赤裸裸地对她表示好感。

她看着他惶恐惊慌的神情,再看着那只发黑的搪瓷杯,绞着衣角怎么也不肯去接,当时窗格里大片大片的光渗进来,她的耳朵上也有大片大片的红蹿了上来。

她和他的第一次见面,对他并没有好感,因为异地的生疏感和语言的距离令她除了每天将三餐送到他手上,就并不肯和他多说一句话。

他第二次跟她搭讪是她照顾了他半个月之后,那些天一直阴雨绵绵,那天是阴雨之后的第一个太阳,天空是干净的蓝。她去替他清洗床套,却在推门进去时看到他蹲在角落里喂一只猫。

那是团部外的一只流浪猫,经常会出现在院子里。平时都是她喂,和她十分亲厚,看到她进来朝她发出亲昵的叫声。她不自觉地朝那一人一猫走过去,像平时一样蹲在那只猫身边。

这是一副平静而愉悦的画面,四周感觉不到尘烟的涌动。两个人不知蹲了多久,最后是那个奇怪的外国男人对着她轻轻地笑开:“你叫宋玉树,真好听,你们中国有个诗人写过一首诗叫《致橡树》吧?那是在说你的名字吗?”莫洛斯语气清浅,一只手辗转出去抚摸着那只猫。

她看着他的侧影,阳光下他的鼻子真挺拔,他搁着饭粒打开的手掌猫舌正在轻轻地舔食。那是一个柔软的姿势,她突然就觉得内心震荡难言,世界在那一刻开始空旷,似乎只剩下他和那只黑猫。

她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勇气在他清新的气息里荡然无存,她顾不得替他清洗被套,仓皇地退出院子,一直到很远的街角,她才敢用力地呼出一口气。

三、崇拜欣赏其实也不过是简单的事

天真而澄澈的年纪,崇拜欣赏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像宋玉树这样纯白安宁的少女,总会有人暗自怀揣着爱慕。

她是在某个午夜被石头敲击玻璃窗户的声音惊醒,被惊醒的还有震怒的母亲。她睡眼惺忪地看到母亲手上抓着一张薄薄的纸片,她顿在门边气急败坏地说:“只不过让你出去做几天事,你居然就给我招惹了登徒浪子。”

世界在一瞬间变得冥黑,她手捏着那页薄纸,那上面是她熟悉的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我真的不知道这是谁写给我的。”她眼泪扑簌如雨点般掉落。

母亲最终没有为难她,将那封信烧成了灰烬。可是这封简单却又直白的信,掀起的风浪却并没有停止。

她在第二天被团支部书记叫到那间逼仄的办公室。她推门进去一眼看到的便是那页令她晕眩的薄纸片。

在那个年代,并没有为艺术献身的光荣,写情书也是一件可耻的罪行,那个唾沫与流言能将人淹死的年代,这种行为被称之为流氓罪。

她惶惶不安地望着拿着情诗的团支部书记,漆黑的长发白面颊两边跌落,一双眼大得骇人。世界在一刹那炸裂,她簌簌发抖如风中的树叶。

在那个万事都上纲上线的特殊年代,一封主题如此直白的情诗带来的震颤极其剧烈。团支部并不打算将这件事情画上句点,给了她一天的时间让她交出写情诗的罪魁祸首,否则她将被团支部除名。

她一直是父母骄傲的小女儿,一毕业便被吸收进了团支部。可这一个转折给她带来的却是一场暴风雨,她不知道父母那佝偻的背能否承受得住?那个晚上她第一次没有准时回家,她像幽灵般在大街上游荡,最后停在路边一个昏暗的面摊,给自己叫了一碗面和一瓶烧酒。

她小小的面庞干瘪枯萎,端着酒杯双目闭合,辛辣的液体自喉而下。她不知自己喝了多久,直至天空开始有雨滴砸向她的脸,有人将她从桌子上提起来,她才骤然清醒。

那个找她的人便是来自异国的莫洛斯,他站在如豆的灯光下声音突然变得急骤而慌乱:“我听到你的朋友们在谈论你,我很担心,我便一条街一条街地找你。”

他语法杂乱,一双手却坚定有力,不论她怎么挣扎始终不曾放开。莫洛斯架着她在空旷寒冷的大街上跌跌撞撞,她记得当时自己喷着酒气对他说:“我真的不知道那封情书是谁写给我的,可没有人肯相信我。莫洛斯,你知道我父母最骄傲的是什么吗?那就是她们的女儿,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她声音喑哑,手指冰凉。

莫洛斯拍拍她的背:“小树,没关系,没关系,到明天什么都会过去的。”

她推开他滑坐在地上:“要怎么过去?”她蜷在地上,像是一条被人从尾部提起的蛇,甩一个圈便筋骨寸断。

她那一场宿醉醒来之后,就被请到了团支部,原来事情真如他所说的变了模样。是那个叫莫洛斯的异国人承认自己因为喜欢她,所以才给她写了那么一封情诗。因为他是指派来的工程师,团支部决定宽大处理,简单教育后不了了之,不将他以流氓罪处治,而是只让他当众念一封检讨信。

那是南方的早春,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声浪喧嚣。他就站在那喧嚣的街头,当着整条街道的群众念着自己的检讨书。台下众人朝他指指点点,可是他没有觉得可耻,仍像个不知世事的孩童站在台上望着她:“宋玉树是好姑娘,我才是坏人。”

她站在那里,看着台上被众人唾弃,仍强调说自己是坏人的莫洛斯,她的胸口有大片大片的疼痛突然郁结。

爱情其实也不过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一个瞬间,一个短暂的情生意动,就有人愿意将两个人浩瀚如长河的终生汇聚成溪流。

宋玉树其实在那个街角,看着台上被众人唾弃、却仍然说自己是流氓的莫洛斯时,她的心早已经为他纠结疼痛。

四、生活却随时抗拒着异乡人

她的父母并不喜欢他,这个言语不通的异国男生,身姿薄弱,看不出富饶的前景,生存在一座随时都以抗拒的姿态来对待他的城市。

可是他却不明白来自她父母眼中的蔑视。他每个休息的时候往返几十里路去她家里,帮她家里盖棚,打扫房子。在她严厉的父母面前,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我会给小树很多的幸福。“因为羞涩和悸动,他的声音微微颤抖着,两只手因为无措在胸前慌乱地舞动着。

可是她却能够看明白父母的神情,在送走他之后,母亲总是将她叫到家中的卧室,告诉她,她与莫洛斯两个人相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中间横亘的是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种族的隔阂。

种族的隔阂并不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喜,它就像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每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她的大脑都会嗡嗡地痛,可始终咬紧嘴唇不肯妥协。

她的父母面对她的倔犟开始毫无办法,就在她以为再坚持,生活总会对她打开另一扇窗时,他的父母却为她安排了一次相亲。

母样在跟她商量这件事时,声音微若,却酸涩难言:“玉树,我就只有你这样一个女儿,如果你硬要让我和你父亲背负上一辈子的骂名,那样我一定会死的。”

母样的话让她内心充满不确定的恐惧,可是她一直都是固执不肯妥协的女子。她没有推掉那个饭局,却也没有听父母的话打扮漂亮地出席。

她带着莫洛斯出现在这个家庭的饭桌上,对着饭桌上另一个文质彬彬的陌生男人说道:“这是莫洛斯。”拒绝不一定要从言语开始,她的行为却令那个男人一顿饭食不知味,饭后快速地消失在她的家中。

她的父亲这一次终于愤怒了,发疯似的掀掉桌子,碗碟将地面弄得一片狼藉:“如果你要跟他,那么你就从这个家里滚出去。”

“婚姻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我要像格木头人一样任你们摆布。”她的话音刚落,一声轻脆的耳光自右脸颊响起。

而莫洛斯并不懂她们的争吵,怯生生地站在她的身边,身躯瑟缩着。她捂着脸颊退一步,再退一步,仰起面孔,淡漠而冷静地说道:“我就是喜欢他。”

她的父母当天晚上将她关进了小房子里,一直以来不善言辞的父亲冷冷地看着她哭闹,等到她的眼泪干涸之后,他才对她说道:“除非你踏出这个家门,自此与我毫无干系,否则我和你母亲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你跟这个男人走。”

五、曾经的义无反顾也迷失在陌生的街头

她并不是轻易对生活妥协的女子,当天晚上她撬开了家里的窗户,带着所有的积蓄赶到这个城市唯一的长途车站。

乖戾而嚣张的命运,却并没有包容这对远离家乡的年轻人。她怀揣着一块丝绸手帕,里面是一叠零零碎碎的纸币,两个人买了一张廉价的汽车票,一路颠沛流离,终点站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她以为陌生的城市不用面对流言飞语,不用在家庭渴望与种族隔阂之间左右摇摆。却不知陌生城市带给她们的却是孤岛般的抽离感。两个人身上的钱很快用完,两个人因为生活所迫而辗转于各个面摊、小饭店,希望可以找一份工作。可是大家都抗拒着这个面孔异样的男人,总是不露声色地打发掉两个人。

曾经的义无反顾几乎已经迷失在陌生的街头,曾经的渴望,也已经转化为生命深处的焦虑。贫穷的阴霾成为笼罩在生活中的乌云,她开始对他失去耐心,逐渐对他恶语相向。

而他却在她每次的责骂中躬着身子,沉默地行走在路上。那该是人生中最灰败的一段时光,那个曾经无比自信的男人,如今已经有了兴之兆彰的自卑感。她望着他的背影,眼泪终于大滴大滴地落下来。

就在她们为了生活奔波,逐渐对生活失去角逐的信心时,他突然收到一封信。那是令她无法安慰的事,他的国家正在遭遇一场变故,而他作为退役军人,必须无条件地返回家乡。

那是1980年的初夏,两个人回到她的城市,他带着她去了那座让她们相识的铁架桥,在那里她们拥有了唯一一张合影。镜头里两个身姿薄弱的年轻人,对生活终于低下了他们的头。

他的归期很快确定,在此之前,她带他去了一次古庙。在静默肃穆的神像面前,她执起他的手说:“莫洛斯,这是中国最神圣的地方,我在这里对你起誓,这一次我放你走,可是你要知道我会在原地等你。”

空荡荡的佛堂里,只有他们两个烧香的人,小沙弥的木鱼声是她们的离别歌。他在神像前朝她俯下身,逡巡她光洁的脸,然后慎重地说:“我一定会回来娶你。”

六、流年是倏忽流淌的水流

莫洛斯回国的半年后,她却嫁作他人妇。

并不是她背弃了诺言,而是生活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就在莫洛斯走后的第二个月,她才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

在这半年之中她将自己关在家里,每天都等待着他的归期。在那个言行谨慎的年月里,她的名字成了街坊邻居的谈资。谁都知道她叛离的行为,每天都有人站在她家的屋檐下不怀好意地对着她的母亲打招呼。父母也逐渐减少出门的几率,三个人在同一个屋檐下沉默又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她记得是第五个月,从团支部收到莫洛斯捎来的口信,并不是两人曾经信守的承诺。他带给她的话并不多,只是要她忘掉这一段并不美丽的回忆。

那时的她肚子已经微微隆起,那个曾被她赶出饭局的男人开始频频出现在她的家中。有时为她带一两件婴儿用品,有时在别人说她嫌话时推门而出喝斥那些长舌妇。她看着他努力讨好的样子,怔怔地想道,就是他了吧。

在她生下第一个孩子时,他带着她们全家搬离了那座城市。母亲这才告诉她,那个口信亦不过是她与父亲合力制造的一个骗局,真正的莫洛斯并没有如信上所说,要她不用等他去嫁人。

她得知这不堪的真相,手指着鬓角苍白的母亲,脸色暗青,嗓子里只发出嘶嘶声,却已经说不出话来。

最后母亲也对着她流下泪水:“你要我怎么办?一个未婚生子的女人,每天被人指着脊梁骨骂,那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真相一层层剥开,但却终于明白,爱情已经随着岁月流逝,再也回不来。她和莫洛斯隔着的不是时空,那些都可以渝越,可是世俗的偏见却永远事不能横渡的鸿沟。即使最后她歉疚她责怪她失落,前仇旧恨揉在一起纠葛,混在一起和母亲扭打哭泣,最终她都会对新的生活,新的生命妥协,她望着新生的女儿,眼睛里面储藏了那么多破碎的眼泪,它们一涌而出。

丈夫并不知道她那些痛彻心扉的过往,只以为她是因为生产辛苦而痛哭,用力地握着她的手,许诺她会给她一生幸福。

流年是倏忽流淌的水流,就那样迅速地淌到了2010年。

这些年来,生活的奔波已经有了回报,房子,儿女,稳定的家园。

此时的她已经和那段岁月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只是那么多的眼泪,泄露了悲痛,来自身体和心灵。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将那张黑白照片轻轻插进皮夹,慢慢将那页寻人启事再度折成纸飞机,轻轻地对着阳光飞了出去。

她拿起手中的菜篮子,走在街头,风穿透衣衫,她将双手笼进衬衫的袖口。她不知道这张贴寻人启事的男子最终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初恋情人,她只知道她自己和莫洛斯的故事将埋在洪荒岁月里。

那时的她们是两个瘦弱并且苍白的年轻人,无力扭转命运带给她们的颠沛流离。现在的她依然无法扭转命运,既然命运给了她和莫洛斯分离的结局,那么她在现世的安稳中也学会了欣然结束。

这些年的阅历已经让她知道这世间从来没有一朵花可以永恒盛放,也没有一个人可以陪我们到世界的尽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致橡树解读材料】相关文章:

《致橡树》赏析05-11

致橡树2范文05-15

致橡树用范文05-18

诗歌致橡树范文05-21

语文致橡树范文05-22

致橡树赏析范文05-22

致橡树简介范文05-22

致橡树全文范文05-22

致橡树内容范文05-23

致橡树免费范文05-23

上一篇:《售楼圣经》读后感下一篇:探索英语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