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教案

2024-05-05

舒婷致橡树教案(精选6篇)

篇1: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致橡树》教案

10级 文学院

中师

(二)郭仕棋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提问:同学们对于爱情的观念是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导语之后,学生默读《致橡树》一到两分钟,熟悉诗歌内容,及初步把握诗歌情感。(板书:《致橡树》舒婷)

2:请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领悟,然后评析。

二、相关文学常识简介(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再介绍作者背景及相关知识)1:作者介绍(见教材)

《致橡树》是诗人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是她的爱情宣言。

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此诗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3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 1 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三、诵读(在对作者及背景有了大概的了解后)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提问学生:(并板书在ppt上)

1:全诗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2:有哪些意象?各指代什么?

3:作者用什么方式来阐释自己的爱情观?得出的结论是? 4: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同学们回答的都有道理,下面听老师的分析,我们一起来更好的掌握此诗所传达的思想与感情)

四、结合学生的理解与答案来深入分析:

(一)《致橡树》意为写给橡树。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二)鉴赏第一部分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对这些意象是持什么态度?(在ppt上分别展示各种意象的图片,并略加介绍。)

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凌霄花”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

“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绝不像”,鄙夷的态度。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

凌霄花

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对象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攀附型

“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赞歌。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 2 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 “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bìhù),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痴恋型

“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怎样理解“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情感上的递进)

提问:各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对日光和春雨的理解。(略作说明)

“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诗人对它们的态度是——“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奉献型

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

(三)、鉴赏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请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诗人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什么?

独立平等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

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精神默契,感情交融,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师:橡树与木棉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阳刚气概

阴柔气质

师:在爱情关系上,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生:橡树象征了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了阴柔之美的女性。师: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是怎样的?(女生回答)

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

(男生回答)

生:有棱有角,有个性,高大伟岸,坚强有力,阳刚之美。

温柔,美丽,健康活泼,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师:各具特色,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师: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既独立,又相依。

师:诗人认为爱的坚贞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足下的土地。)爱他(她)所爱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师:纵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生: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新型爱情观。总结:(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四)、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

橡树——男性

木棉——女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2、先破后立

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念,再表明自已的现代爱情观。表现了人性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本诗写于一九七七年文革之后。

3、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

4、对偶,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

本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对偶: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去里

对比:不学痴情的鸟儿,要做红硕的花朵。

5、句式长短相宜,错落有致。

诗人丰富的情感。《致橡树》的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诗节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

6、押韵:

这首诗通篇押i韵,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写,表现了平等独立而又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现代爱情观。

(五)、有人说:“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生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怎么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你想收获幸福吗?那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砚、价值观和爱情观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致橡树》,诗人会给你哪些有益的启迪呢? 传达正确的爱情观 :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教师寄语: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

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五)最后在背景音乐下,老师带学生一起深情朗诵《致橡树》

附:板书设计

致橡树

内容

态度

结构

主题

凌霄花、鸟儿

源泉、险峰

依附、衬托、牺牲

橡树

否定

追求地位的平等

日光、春雨

心心相印的爱情

木棉---------------对等----------------------橡树

肯定

篇2:舒婷致橡树教案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北大的孩子们居然问我:你们当时办《今天》是不是为了盈利

我在来科大的路上,来接我的小车司机很自豪地告诉我:科大在一个国际大学排行榜上已经超越港大。这个排名版本是否足够权威,我不大清楚。但是我深深地相信,在座的香港科大的老师与同学们一定都出类拔萃。所以,我面对大家,感到既荣幸,又惶恐。

我不太敢做演讲。首先,是因为我的闽南普通话不够标准。其次,倘若我真能把我的想法、感受表达得清清楚楚,我也就不写诗了。正是因为我没有逻辑,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所以只好写诗。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我的小故事,包括我与《今天》的缘分,还有《致橡树》等诗歌的写作历程。

先说说《今天》这本杂志。我曾参加过北大的诗歌节,当时,我与北大的孩子们谈到过这本杂志。他们的反应令我感到诧异,也很难过。他们都来自于中国最好的中文系,居然问我:你们当时办《今天》是不是为了盈利?我确实没办法跟他们解释。因为在创办初期,《今天》杂志真是既艰难又窘迫,是几位同仁凑钱,提着浆糊桶,把油印的诗歌贴在西单的一面墙上。《今天》的创办人是北岛,在《今天》创办三十周年的时候,我到香港参加纪念活动。北岛现在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离我们很近。很多同学一想到到我们,都以为我们是一些老态龙钟的诗人,今天没有坐轮椅过来都会觉得奇怪。大家也许都觉得作家很遥远,其实作家们也是普通人。如果你们在校园里看到苏童,也许你们未必能认出他来,因为他就穿着普通的T恤、外套,与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没什么区别。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当代诗人,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著有诗集《北岛诗歌集》、《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陌生的海滩》,散文集《失败之书》和小说《波动》等

国内国外,大家都说我是“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实我是“被朦胧”。我曾跟顾城谈到过这个问题,顾城对此也是嗤之以鼻,他也不认为他是“朦胧诗人”。要是问北岛,他肯定也不觉得他是所谓的朦胧诗人。朦胧诗的缘起和发展,说来话长,今天暂且不赘言了。我住在福建,为什么能被卷到这个事件的中心,并且成为新诗潮的中心人物,我自己也解释不了。我曾经也为这个事情哭过,因为当时确实很害怕:我本是在福建(边远地区)的一个女工——一个灯泡工人,一下子变成了焦点;一时间很多批判的声音出现,当时害怕极了。说来说去还是《致橡树》惹的祸,这首诗写在1977年,现在看,它简直成为一个甜蜜的噩梦。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介绍舒婷,主持人就会说:这是写《致橡树》的舒婷。于是,“舒婷”这个名字就与“致橡树”等同了。到国外的朗诵会,我总不愿朗诵《致橡树》。但是,当我朗诵完我的其他诗歌,总会有观众问起这首诗。比如去年5月在洛杉矶理工大学时,一位中年人,也是一位老读者,在我朗诵完之后,走到通道中间对我说:舒婷老师,您还是读一读《致橡树》吧。于是,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再读一遍这首诗,冒充着二十多岁的女孩子,一边读一边“恶心”自己。

我家地址曾被印在鼓浪屿的导游地图上。我抗议过,因为总是被游客一大清早敲门,去开门时,他们会说:舒婷老师,我们还要赶飞机,可不可以跟我们照个相?大家可以想象,早上六点钟,我还没有洗漱呢!因为我的抗议,现在鼓浪屿的导游地图就把我家地址抹去了。但是,现在我还常听到导游在我家巷口拿着话筒在咕噜咕噜地说,具体说什么我听不清,但总是隐隐约约地听到“致橡树”三个字。还有一次,我在国内的酒店住宿。大堂经理看到了我的登机牌,就问:请问您是写《致橡树》的舒婷吗?我在结婚的时候就是读你的诗。于是,我就开玩笑似的问他,那你和太太现在还好吗?

我这么说,不是给《致橡树》做广告,因为我不认为它是我写得最好的诗。如果在座的同学还能记得《致橡树》,或许都是你们中学语文老师的功劳,因为一般来说,他们那一辈人都是我的读者,而且他们大多也比较喜欢我的诗作。所以,在给你们上课的时候,他们倾注了他们的感情和年轻时的梦想。而你们,因为能体会到老师们的热情,也就把这首诗记住了。这首诗之外,我还写有《神女峰》。很多女孩曾跟我说:舒婷老师,我找不到我生活中的橡树。于是,我就写了《神女峰》。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对《致橡树》的纠正,或者说是一种弥补。北岛不好意思地说稿费只有十块钱,他们拿去喝酒了

言归正传,我现在讲讲《致橡树》是如何写成的。1977年的初夏,当时的鼓浪屿并没有很多游客。在一个夜来香弥漫的晚上,我陪着我的老师蔡其矫在鼓浪屿散步、闲谈。他的一生有过很多坎坷经历,他与我聊他遇到过的女性,他说有的女性漂亮,但没有头脑;有的女性有头脑,但又不漂亮;还有些女性既漂亮又有才华,可是不温柔。我听后很生气。怎么男人看女人的眼光那么挑剔?又要温柔,又要漂亮,又要有才气。女性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对理想中的伴侣有所希冀。所以,那天回到家,我一口气写成了《致橡树》,我记得那时我还发着高烧。第二天,我就把这首诗送给了蔡其矫老师。他抄在一张废纸上,塞进他的书包。蔡老师与诗人艾青是老朋友。后来,蔡老师就把这首诗带到了北京,给艾青看,还跟艾老说:这首诗是我们福建的一位青年女工写的。艾青看了非常喜欢。据说艾青从来不抄别人的诗,但他竟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那时候是1977年,艾青还没有平反,他眼睛很不好,就呆在家里;他住在史家胡同,北岛天天陪着他。北岛偶然间看到了这首《致橡树》,他就开始与我通信。我现在还保留着他给我的信件。他当时还附了他的五首诗,其中包括《回答》、《一切》等诗作。接到他的信件和诗歌令我非常震动,因为当时我只能在边远的福建偷偷地写诗。这些诗还被当时的知青谱成吉他曲,可我不敢说是我写的。有时候,我写好的诗随手放在桌子上,被其他人看到了,我只能说那是我摘抄的外国诗歌。我向来孤单得很,可是,接到北岛的信后,我才知道在北方,还有一位与我一样不愿写“假大空”诗歌的人,而是书写自己的想法,这真是理想主义者在互相取暖。我特别激动,顿时觉得更有勇气创作了,于是,我们就一直通信。

1978年,北岛与芒克在北京共同创办了《今天》杂志。第一期是油印的,很薄,质量也不好。这一期发表了我、北岛、芒克和蔡其矫四个人的诗歌,还有一些小说和其他作品,贴在当时的西单那面墙上。北岛向我征求意见,要把《致橡树》发表在民间刊物上。我很激动的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做“龚舒婷”,其中,“龚”是我的姓氏。但是北岛提议把“龚”字去掉,只留下“舒婷”二字。这首诗本名“橡树”,北岛建议改成“致橡树”,他说这也是艾青的意见。从此《橡树》就变成了《致橡树》,我的名字也变成了“舒婷”。对此,我父亲非常愤怒。我本名叫“龚佩瑜”,他觉得这个“龚”字太重要了。有一次,我父亲去西湖游玩,正巧碰到公刘、谢冕等文人,于是,我父亲就被邀请到船上。公刘对他说:“舒老先生请坐在这里。”我父亲听后很生气,拂袖而去,说道:我不是舒老先生,是龚老先生!芒克,原名姜世伟,1950年11月出生于沈阳,1956年全家迁到北京市。1969年到河北省白洋淀插队。1978年底与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并出版了处女诗集《心事》。诗集有《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没有时间的时间 》、《今天是哪一天》、《芒克的诗歌》,长篇小说《野事》,随笔集《瞧,这些人》

因为我经常领稿费,收到各种邀请函,而身份证上的名字与我的笔名又不一样,于是造成很多麻烦。厦门户籍处的处长,是我的粉丝,他跟我说,办新身份证的时候可以把我的名字改过来。我想了想,如果我改了,我父亲会从坟墓里爬出来的!所以也就算了,这当然都是题外话。2007年有过一个调查:在厦门,有二百七十多位名字叫“舒婷”的人,除我之外的所有的人都是1980年后出生的,只有我是1952年生人。调查者就想组织所有的“舒婷”参加一个活动,问我去不去,我就说不去。今天与大家分享,其实就是为了开心一下。《致橡树》这首诗贴出之后,北岛告诉我,在我之前,中国读者读的都是很革命的诗,这首诗出来之后,很多人就用钢笔、铅笔、圆珠笔在这首诗下面作了很多批注。北岛说,如果这算一个测验的话,我的票数一定最高。一年以后,《诗刊》的编辑部主任邵燕祥老师将这首诗发表在《诗刊》1979年4月号上。这首诗发表后,我没有拿到稿费。后来,北岛不好意思地说稿费只有十块钱,他们拿去喝酒了。因为《诗刊》也不知道我在哪里,所以就把这十块钱交给了《今天》。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拿到这笔稿费。有人说:舒婷的诗玩弄感情。我一听,就痛哭着跑出去

为什么我还要谈谈《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呢?这是因为这首诗与《致橡树》之间还有一点关系。《致橡树》发表以后,邵燕祥老师就通过蔡其矫老师给我带了话,他说:舒婷是你们福建的青年诗人,请她有好的诗作就向《诗刊》投稿。我当时太年轻气盛,认为《诗刊》太官方,所以没有把邵老师的话当回事。我当时在厦门灯泡厂焊灯泡,在流水线上工作。我还是一名先进工作者,工作很努力。因为我想如果我焊得快,我还能帮助其他工友。当然,我干活很有效率也很利索,也是为了给自己留出空间和时间。那时,“四人帮”刚刚倒台,很多年轻人都觉得祖国的发展很有希望,觉得我们的民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所以,我在焊灯泡的时候,写出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一边工作,一边构思着我的诗歌,所以手被锡纸烫满了水泡。我当时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可现在看,也不太喜欢了。当时写完以后,我就把它给了蔡其矫老师,请他寄到北京。蔡其矫老师读后也觉得不错,就抄在格子稿纸上,寄给广东一本名叫《作品》的杂志。在八十年代初,《作品》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杂志,像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很有争议的作品都是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可没想到这首诗寄到《作品》那里,却遭遇了退稿。蔡其矫老师就把退稿信和诗歌一起寄还给了我。我记得非常清楚,退稿信上写着:这首诗写得晦涩、低沉,不符合青年女工的本色。我很不服气,我本就是一个青年女工,天天在流水线上工作,你只是一位编辑,凭什么说我不符合青年女工的本色呢?这时候,我突然想起《诗刊》邵燕祥老师的约稿,于是,我就把这首诗连同《这也是一切》和《四月的黄昏》,像插扑克一样插在一起,寄给了邵老师。我当时带着些孩子气,请他为这件事评评理。那时,《诗刊》的7月号已在编订中。《诗刊》的审核周期很长,如果走审核程序,至少要等半年。邵燕祥老师当机立断地将别的诗抽掉,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安插进去,发表是在1979年的7月号上。在第四届文代会上,孙道临先生朗诵了我的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孙先生朗诵得很感人。从那之后,我的名字才被公众所熟知。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职员家庭。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大部分人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致橡树》当成我的代表作。如果你们问我:这是不是你最好的作品?我一定说“不”,但我也不愿伤害我的读者的感情。比如说有一些编辑想把《致橡树》改编成歌曲,前提是要改动一到两个字以适合演唱,但我没有同意,即使他们提出的酬金很高。因为,我考虑到很多人都对这两首诗有了感情,特别是我的老读者。还有一个电视剧名叫《相思树》,制片方想要把剧名改为《致橡树》,我也没有同意。

讲到这里,大家再来看我的这两首诗,是不是不“朦胧”了?七八十年代的社会语境下,人的意识尚不能从“假大空”这种概念化的诗坛抽离。当时的标准都比较僵硬,同时也有政治标准来左右审美标准。1980年《福建文学》组织了整整一年的研讨会,讨论我的诗作。刚开始,都是反对的声音。我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人说:舒婷的诗玩弄感情。我一听,就痛哭着跑出去,觉得自己是没有经过社会锻炼的。我确实第一次经历这种风浪,所以难以接受。还是在那次会议上,有位朋友发言说:我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写了二十多年诗,还当了二十多年的诗歌编辑,可我却看不懂《四月的黄昏》,别人就更看不懂了。我当时气急了,说:你不懂,你儿子懂;你儿子不懂,你孙子懂。就是这一句话被别人捉住了,人们都认为舒婷这个人很傲慢。现在看,还轮不到“儿子”,大家都懂了。

篇3: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

一.二元对立的结构

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 诗歌的第一层次:“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批判了广大女性的自我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爱情观念:对男人的依附, 做男人的附属, 实则是缺乏自我、人格丧失。诗的第二层次:“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批判了男人世界世俗社会的爱情观念:要求女人无私奉献, 甘于牺牲自己, 成全男人的事业。这种观念实质还是“以男性为中心, 女人只是陪衬物”的不平等社会世俗观念。诗人在抒写了她所否定的爱情观后, 就以生动的意象表达其独特的爱情观:“我必须是树, /你近旁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诗人要求女性和男性平等的自我独立意识展露, 木棉与橡树比肩而立, 同在蓝天下谁也不依附于谁, 谁都作为树的形象而屹立。接下来的树与树的告白:“根, 相握在地下;/叶, 相触在云里。”紧握在地下的根昭示了他们心心相印的深情, 这是任何狂风暴雨都难以将他们分隔开的;相触在云里的叶表达出他们相濡以沫的真情, 这是任何花言巧语都难以将情谊表达的。“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就是两心相印的真情, 这就是相互尊重的爱情。在心心相印中, 双方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男性的橡树充满着阳刚之气, 女性的木棉洋溢着阴柔之风, 双方都不以消弭自我的个性而迎合对方, 而是依然保持自己鲜明的特性。以地位平等为前提, 以人格独立为基础的爱情, 才是真正的爱情;它既能担当艰难困苦的严峻考验, 也能经受欢乐安逸的消磨而不失爱的本质。爱在甘苦与共, 爱在风雨同舟, 这才是舒婷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诗人总结性地概括了这种理想的爱情关系: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永远分离”是为了真正的、彻底的“终生相依”, 即在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同声相应, 同甘共苦, 相互扶持。在诗篇的最后, 诗人把这种亦即亦离, 貌分神合的理想爱情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摒弃了依附与奉献的传统爱情模式, 那种平等、独立、相知、甘苦与共的爱情, 在诗人看来才是“伟大”而“坚贞”的爱情。诗人在二元对立的构思中, 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 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 不仅爱橡树伟岸的身躯, 而且也爱橡树足下的土地。诗歌通过二元对立的结构, 表达出了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

二.诗歌的整体意象

诗歌必须以形象表达情感和思想, 意象就成为诗歌的精魂, 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 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道出。舒婷的《致橡树》就以新颖丰富的抒情意象来抒写其内心对于世俗的爱情观的反对与不满, 表达其对于心中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诗歌创作中, 舒婷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择取意象, 这使其诗作中的意象显得十分亲切, 她又常常赋予其择取的意象以十分独特的内涵意蕴, 使其诗作中的意象具有十分新颖的意味。《致橡树》中的主体意象是橡树与木棉, 诗人十分独到地择取了这两个外形迥异的意象, 并赋予它们性别色彩, 有着伟岸身躯铜枝铁干的橡树充满着男性的勃勃英气, 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洋溢着女性的娇艳美丽, 也有着思想的深沉、行为的果敢, 在勾勒橡树、木棉的各自特性后, 诗人突出描写橡树与木棉的比肩而立、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诗作中, 诗人还以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烘托反衬橡树、木棉之间的爱情, 以针砭诗人所反对、所不满的爱情观, 这使诗作中的抒情意象显得新颖而丰富。诗歌中所择取的意象群体都是与橡树相关的, 无论是攀缘大树的凌霄花, 还是站立枝头歌唱的鸟儿;无论送来清凉的泉源, 还是衬托威仪的险峰, 都是诗人精心思考择取的, 从而在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远近交错的背景中衬托主体意象, 使整首诗洋溢着诗人赋予大自然的清丽深邃意境。

从意象的角度看, 全诗主要由伟岸挺拔的橡树和红硕丰满的木棉两组意象组成, 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篇总体上的象征框架, 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人格理想正是依附在这两组意象上表达出来的。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 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在这两组主要意象之间, 诗人又精心选取凌霄花、鸟儿、清泉、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 来表现她要否定的依附与奉献的爱情和人格类型;选取刀剑、火炬、寒潮、霹雳、雾岚、虹霓等意象, 来深化她要正面肯定的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追求。以木棉和橡树为中心的意象群既主体明晰又色彩斑斓, 并且有统一的基调, 从而显得诗意更加浓郁。因而, 这首诗既给读者留下意思清楚明白, 又婉曲别致的感觉。

三.虽隐犹显的主题

舒婷的《致橡树》虽然以爱情抒写为主题, 但诗人借爱情为载体, 表达出了对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 体现了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这种挑战和追求就是女性意识的表现。舒婷第一次将这种意识用诗歌这一形式优美畅达的表现出来, 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舒婷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 实现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和消解, 并使诗中的女性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和男性世界展开了平等的对话, 彻底抛弃了旧的封建男女地位关系的价值评判体系, 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诗的开头就以两个“绝不”表达出自立、自强的女性观念: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依附于相爱的对方, 绝不像痴情的小鸟重复着没有个性的吟唱, 这就是作者一开始就要向读者表达的心声;紧接着诗人运用了递进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意识, 两个“也不止”正是这种意识的深层推进和拓展;诗人接着又用了两个“甚至”将作者这种极力想表达出来的女性意识推向了极致和临界点, 并使之达到了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紧接着诗人用一句话对她所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女性自我意识进行了总结式的否定:“不, 这些都还不够!”由此造成意义上的悬念, 引发读者的阅读好奇心。如果说前面的这些诗句可以看作诗人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铺垫和前奏的话, 那么后面的诗句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响亮的宣告和声明。诗人由此这样宣告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是何等的铿锵有力和掷地有声。诗歌写到此处, 诗人完成了与以树作为男性形象相比照的木棉形象的成功塑造, 把女性比作木棉, 并通过“木棉”这一意象承载诗人想要表达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使读者们看到了一个女诗人在追求男女平等权力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发自她内心深处的心灵的真实跃动和不懈的情感追求。诗人在诗中把男女之间的爱情平等关系描写的恰到好处, 并将其写成是一种根叶相连的关系, 诗人更将这种自主意识描写得进一步明朗化, 通过以树作为承载对象的男性的描写衬托出对木棉为承载对象的女性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接着, 诗人又把“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这六个意象用“分担”和“共享”完美有机地联结起来,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度开掘和书写, 完成了对封建男女关系的反叛与破坏。

我们可以把舒婷的《致橡树》当作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诗作体现了对以地位平等为前提, 以人格独立为基础的相互尊重的爱情的向往与赞美, 但如果仅仅将其当作爱情诗, 那可能就会陷入“狭隘主义”的泥潭, 《致橡树》在更深地层次上是诗人以特有的女性视角阐述的诗人对“人”的关怀, 尤其是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 《致橡树》所表达的与其说是爱情观, 还不如说是新时期的女性独立观。我们应当看到, 诗人能够从思想禁锢的现实转向开放的现代, 对传统人格文化进行挑战, 大胆张扬女性独立和人格自尊的现代意识, 这无疑是具有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剑龙:一份发自肺腑的爱情宣言——读舒婷的《致橡树》, 名作欣赏 (语文讲堂) , 第85—87页。

[2].江玉蓉:《理想爱情人格的完美表现——舒婷<致橡树>情感意蕴浅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年第7期, 第117—119页。

[3].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下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4].舒婷:《双桅船》,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版。

[5].李楠:《人格美的理想咏叹调——论舒婷<致橡树>的艺术魅力》, 中州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篇4:橡树下歌唱的鸢尾花:舒婷

(编 者)

作家档案

原名龚舒婷,福建漳州人。“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1964年就读于厦门市一中,1969年到闽西农村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后,先后做过泥水工、挡纱工、浆洗工、焊锡工、统计员等工作。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抒情短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6年~1979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双桅船》获1979年~1982年全国优秀新诗(诗集)二等奖。著有三卷本《舒婷文集》。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的诗具有细腻柔婉抒情浪漫的女性风格,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充满对价值寻找的渴望,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她的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的追寻、对传统的反思背叛和对人的价值的呼唤,被誉为“心灵世界的歌”。舒婷的诗,既有明丽隽美的意象,也有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

作 品 选 读

双桅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这也是一切

——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

舒 婷

不是一切大树

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

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烧自己

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仅指示黑暗

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

都只掠过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

不是一切失却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

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

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洁白的祝福

舒 婷

“只有那支火炬继续燃烧,把夜空照得更暗了。”

——苏联小说《动荡的九月》

我和姐姐插队的村庄隔河相望。我们一天见几次面,每次见面总觉已隔很久很久。

姐姐拿着针线,经过那边村口的小亭子,亭边秀竹摆动清风如水;走过颤悠悠的小木桥,桥下溪瀑在嶙峋的怪石上雕出千百簇水晶花;穿过这边村口的晒谷坪,我在坪上手摆着扬谷机(当地人叫做小风车);阳光的金色稻芒和稻芒的芳郁阳光,在我和姐姐的含笑相视中,飞舞如金尘。

姐姐来帮我绗被。她有一双巧手,和十八岁姑娘体贴入微的温柔心肠。

我捏着手电筒,穿过这边村口的晒谷坪,四周狗吠汹汹,织成一张绿莹莹的网;踢踢踏踏走过小木桥,溪边长长的菅草里,远处月光朦朦的梯田中,蛙声一片清凉;那边村口的小亭子里黑糊糊一片,据说亭子里自缢过一位受虐待的童养媳。姐姐住的小竹楼在半山腰上,焦灼的灯光时时掀动素花窗帘,催我加快步子拾级而上。

我来伴姐姐度过寂寞的夜晚。我除了有一颗朝光亮与温暖飞奔的心,还有十六岁那种年纪特有的莽撞和书呆气。

我曾经是一个怯弱的小女孩。

每一朵小花都给这个孩子带来莫名的冲动,一阵狂喜或者悲哀。

她把小小心弦上这些尚不能理解的颤音真诚地填写在学生作文上,却被“资产阶级情调”的利剪粗暴地粉碎。于是,她不再信任文字,拂去这一条小路上的足迹,以免被跟踪。

十六岁的我,外表是自食其力的知识青年,内心还是那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

是什么时候你猜透了我的秘密,高举一支因纯洁而格外明亮的火炬走进我的情感里永不退去呢,姐姐?

是不是那个寒冬,我搁下柴担望着半山一树老梅出神,你从我无言的忧伤中看到你自己忧伤的无言了吗,亲爱的姐姐?

我直起腰,压在背上的群峰无声滑落,浑身一阵轻松。

该收工了。

搓搓手上的泥巴,脚伸到田水里淘了淘,踏上山坡。晒蔫了的草尖尖不知几时又悄悄复苏,钻着、拱着,顶着赤足痒酥酥的。

浑圆的落日像一枚巨大的火种,它砰然投掷的地方,溅起一片火海。霞晖成束地、均匀地、无声呼啸着横越天空,庄严、深透、孤注一掷似地美得叫人五脏俱焚。

“霞光万道,霞光万道……”我着魔似地反复念叨。这几个普普通通的字瞬间甩去一切虚饰,从作坊与标语中脱颖而出,在几千年历史为背景的广阔天空中,灿如星辰。古朴久远的魅力与自然和谐一体,并且一点一滴深入骨髓。我的灵魂匍伏于地,请求宽恕。

只有重新认识自己的母语,我们才能重新认识自己呀。

我心旌摇摇的目光刚从渐渐敛彩的远天收回,便看见溪岸那边,在竹林和梯田之间弯弯绕绕的田埂上,轻盈地走着你。你一定比我先收工回来,换了一件浅色衣裳,刚洗过的乌发散披肩上。

双手捧着一朵云,你窈窕颀长的身姿在竹影、水光中移动,飘近。

哦,你就是我那一度背过脸去而今又无限渴望亲近的缪斯女神吗?

一支野百合!

刚下过那场暴雨,在黄潭边割稻的你,突然看见雨后的潭中,娉娉婷婷开着一支雪白的花。你毫不犹豫涉过齐胸的潭水,向它伸过手去。你不会游泳呀,姐姐!是的,我知道了,当你的希求仅仅是出自对于他人一种纯真的祝愿时,所有善良的神们,环绕在你周围。

“等等,让我洗洗手。”我躲开你,踮着滑溜溜蒙着青苔的卵石下到溪底。回头我看见你微笑地伫立在高高的岸上,柔发丝丝缕缕都是淡淡的夕晖,一身芬芳。

姐姐,你不就是一支纤尘不染的百合花吗?

今天,夕阳巡视我的窗台,寻找当年枯萎的花瓣,引起我的迷惘。

我记起那天暮色里,杵声此起彼落,牛哞哞地被牵着,甩打尾巴,剪影般贴在小桥上。

姐姐容光焕发地陪着我,沿着渐渐宽展的溪边,向炊烟缭绕的村庄走去。我还高高挽着裤管,衣服满是汗渍,辫子沾着稻草,但却幸福地捧着你的礼物。几个顽皮的村童前前后后地追逐着,唱歌一般叫嚷着:花的新娘,花的新娘!

我是多么美丽。

我们是多么美丽。

最美的不仅仅是那如花的年纪。我在这里写下的也不只是对你的思念,姐姐。我在记忆中保存这一支永不凋谢的花——洁白的祝福,献给一切追求真与善的眼睛,愿心灵美丽。

(1985年3月14日于鼓浪屿)

【链接阅读】

舒婷答人生十问

1.你最爱读的书:不计其数。非但弃旧喜新,而且贪心不足。

手上刚有一本好书,已在期待更精彩的下一本。唯有《金蔷薇》一书,曾热恋它20年。

2.你最喜欢的座右铭: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

3.你最美好的记忆:上初中,路远。天未亮外婆掌油灯照我吃炒饭,她常不自觉香得咂嘴。只要我在家,我每早必在饭桌旁陪儿子早餐,不过儿子吃的是鸡蛋牛奶。

4.你最大的嗜好:一杯清茶一本好书。没有明月当窗也行。

5.你最钦佩的品质:宁折勿弯。

6.你最厌恶的人:“伪”人。

7.你最愿意接近什么样的异性:身后不带绯闻。

8.你最向往的生活:不用做家务的。可以窝在沙发里胡思乱想不必牵挂厨房煲汤是否焦烟四起;可以爬格子、看书到深夜,看通宵电影不必惦念次晨起早给孩子备早餐。也可以下厨烹点小菜,当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且不必洗碗。

9.你最羡慕的家庭:有儿子如我,同时还要有女儿如他们。

篇5: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诗人吟咏至此,已把贞节观这副压抑妇女几千年的沉重的十字架彻底掀翻、打碎,收到铲除梦魇、大快人心的效果。

《神女峰》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对于一个困扰人们几千年的老问题,诗人让一个自然奇景和文化胜迹来承载,可谓独具法眼、另辟蹊径。而问题的展现,又是凭借游船上一个刹那间的生活片段。诗人一按灵感快门,便摄取了巨大的时空,使一瞬间的情景,回荡着一串千年浩叹,映照出旧道德的黯淡与新道德的闪光。

其次是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众人狂热的欢呼与一人忧伤的思索,对远天梦想的眺望与对眼前幸福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与俯在爱人肩头上痛哭的酣畅淋漓。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突出问题的悲哀与沉重。

另外,诗人的映衬手法与象征手法也是很出色的。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动衬静,突现思索者雕塑一般的伫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心灵的激烈颤抖。“浪涛高一声低一声”,象征着悲剧故事的“代代相传”。而“金光菊与女贞子的洪流”既映衬贞节主义的陈陋,又象征着新道德的觉醒。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篇6:舒婷《致橡树》读后感1500字

孩子,你的爱情观稍显被动,只有她的主动付出,才能换来你全心全意的呵护陪伴。这样子很容易错失缘分啊。

学生戊(女生)——

我愿意是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体现出一种坚持和呵护的爱。虽然平淡,但是在最需要的时候为他造一些清凉,是单纯美好的付出。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比拥有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幸福。有的时候爱情是被需要,用微不足道的关怀让坚贞根深蒂固。

徐公言——

孩子,你在爱情中特别追求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惟其如此,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你要谨记:太过善良的付出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伤痛哦。

学生己(男生)——

如果我是一棵橡树,希望她是泉源,不必相互帮衬,更不必终日依偎,只需要常年输送滋润我灵魂的清泉。有风有雨,寒潮风雷,必由橡树一人挡下。雾霭流岚,双方共享。爱不必如作者的观点般轰轰烈烈,不必一直依偎,只愿常年,以那清凉的泉水,滋润橡树干涸的心与根枝,默默支持橡树即可。当那橡树枯竭将亡,只有泉源会拯救橡树的生命。不若木棉,看似光艳有益,实则毫无帮助。

徐公言——

孩子,你对爱情的理解是建立在世俗的价值利益之上的,实用主义取代了爱情的浪漫主义,也消磨了爱情的相知相守,太功利了些吧。

学生庚(女生)——

如果他是一棵橡树,我愿意是缕缕日光,陪伴着他。我愿意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奔到他的身边,给他带来光的温暖,为他镀上光的金。我愿意,成为他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为他长成高耸的巨树奉献自己。我愿意,在他冷的时候,送上一份温柔的暖,包裹住他原木色的心。即使是多云、细雨,也阻挡不了我想拥抱他的足迹。久雨初晴,久别重逢,橡树上的滴滴晶莹,在日光的照耀下,不知是泪还是雨。

徐公言——

孩子,你的成熟与无私,让你更乐于在爱情中扮演强者的角色,或许你将来的他会是一个在年龄或心智上不如你的人,任重而道远。

学生辛(女生)——

如果他是一棵橡树,我愿意是日光。因为日光能够给他带去温暖,送去光明。在失落时,用光温暖他的心,驱赶他心中的阴霾。当他愉悦时,用五彩的光线衬着他的欢喜。我似乎离他很远,在遥远的天边注视着他;我又似乎离他很近,化为柔和的光晕抚摸着他。他若离不开我,我亦离不开他。

徐公言——

孩子,你在爱情中表现出了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太能确定自己的全情付出能否得到对方的信赖忠诚,愿你将来能够更坚定一些。

学生壬(男生)——

如果我是橡树,希望她是春雨,因为提到春雨,就会想到可以滋润万物,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雨水,而诗中正好是要表现“互相敬意”与“终身相依”,春雨会一同陪伴着橡树,给树以一种更旺盛的生机。

徐公言——

孩子,你直接跳过了爱情的甜蜜阶段,直奔婚姻的“平实忠诚”而去,虽然能给她很好的安全感,但是浪漫是女人的天性哦。

学生癸(女生)——

我愿意做在你身边的木棉,共历风雨,不愿只因为你“高大”来攀附你,更不可能奉献我所有的一切换你不过多看一眼,而是你有长处我有优点,看似独立实则相依,我们平等却互相喜爱,一起走过生命最美好也最低颓的时候。最坚贞无非是,你最开心与最低谷时,我都在。没有人理解时,我们相互理解;没有人相信时,我们互相鼓励。我不只因某一方面而爱你,而是你的一切。

徐公言——

孩子,你读懂了舒婷的诗意,明白了爱情中双方平等的重要性,这种平等是人格的独立,情感的共鸣,愿你将来如愿以偿!

木心曾经说过:“爱情有三种境界。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于审美,中年归向求和。老之将至,义无反顾。”确然,青春少年的爱情观是懵懂的,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新鲜好奇而蠢蠢欲动。盲目的冲动必然酿成恶果,而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就能有正确的引导,未尝不是一桩好事。

信息爆炸的年代,爱情再也不是遮遮掩掩的话题了,与其讳莫如深,不如敞开心扉。是时候开诚布公地聊一聊这个话题,告诉“00后”们该如何去爱身边的人,去爱这个复杂的世界!

作者|徐一丹

上一篇:回归大学之道读后感下一篇:十六字的军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