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疗技术评估制度

2024-04-17

新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共6篇)

篇1:新医疗技术评估制度

医疗技术评估制度

一 各科室对于新技术、新疗法,一经开展即应完善对疗效的评价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使其更加完善。

(l)认真记录病历资料,随访观察疗效。

(2)定期总结病历,与常规操作进行比较。

(3)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其它医院进行比较。

(4)年终将本年度开展的双新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上报。

(5)根据开展情况写出报告或文章。

二、院内专家组评估:

(1)医院成立医疗、医技、护理三个专家评估小组。

(2)评估期限:对医院批准开展的新技术项目每半年评估一次。

(3)评估内容:技术项目的先进性、安全性、有效性、可推广性等。

(4)必要时聘请院外专家指导评估。

(5)科室按要求提供总结、相关病历、查新检索资料、科内评估结论。

根据评估结论决定新技术是否先进、安全、疗效明显、费用低廉等,决定该项技术是否有继续应用推广价值。

平度市万家镇卫生院

篇2:新医疗技术评估制度

作者:郭静安

来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 来源日期:2006-7-21 本站发布时间:2006-7-26 10:37:38 阅读量:1207次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制度试点运行近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合理评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和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

1.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基本制度之一。它是指在合作化运动的基础上和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筹资,并按参加者互助共济的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为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享有“卫生革命”之誉。①

合作医疗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平教会在河北定县创建的以县为单位的三级医疗保健制度(村保健员、区保健所、县保健院)。②不过一般意义上认为20世纪40年代在陕甘宁边区出现的医疗合作社是我国合作医疗的开端,这种合作社由群众集股、合作举办卫生机构,来解决农村居民缺医少药的问题。随着建国后我国合作化运动的推广和人民公社的建立,其合作性质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即由农民互助、个人筹资为主过渡为群众出资、生产合作社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如1955年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在农业社保健站中最早实行“医社结合”,采取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合作医疗制度。1958年公社化以后,合作医疗发展较快,资金筹集进一步转化为以集体经济为主出大头的形式,并且实行看病不要钱。到文革时期,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合作医疗一哄而起,遍布了全国绝大多数生产大队,实现了合作医疗“一片红”。到1980年,我国农村有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再加上合作社的保健站以及农村数量巨大的赤脚医生,这成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三大法宝。[1](P17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取消和生产大队的解体,农村集体经济持续衰弱,合作医疗赖以依存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农村合作医疗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急剧滑坡衰退的局面。据1985年的统计调查,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降到了5%,而到1989年,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进一步降至4.8%③,合作医疗面临解体的危险。这种情况再加上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场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以及公共卫生的衰退,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陷入了支离破碎的境地,农村居民变得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可言,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

鉴于此,我国政府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后期两度试图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当时推行的是“民办公助,自愿参加”,这实际上是在制度设计上没有明确社会保障国家主题责任的定位,路子没有走对,资金不到位,再加上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所以最终均未能成功。

本世纪初,伴随着城乡发展不协调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上的根本转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国家在多方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于2002年重新开启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

2.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现状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决定》和《意见》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目标是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确实减轻农村居民因疾病带来的负担;制度的政策实施阶段是:至2005年覆盖率达到50%④,至2008年覆盖率达到80%,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安排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从2003年当年起,全国开展了基线调查,测定试点方案,并因地制宜地进行试点工作,从而拉开了全国范围内的、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轰轰烈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工作。

从2003年“非典”过后正式开启试点工作到2004年6月,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覆盖农业人口9504万人,实际参合农村居民6899万人,参合率为72.60%。全国共筹资30.2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15.01亿元,农村居民个人缴费10.88亿元,集体和社会赞助4.32亿元。已有4194万人次的医药费用得到报销,报销金额为13.94亿元,占筹资总额德46.14%,其中,住院费用平均又27.25%得到报销。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覆盖2.25亿农民,其中有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2.60%;全国共补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1.19亿人次,补偿资金支出50.38亿元。⑤

2005年9月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总结了试点两年多来的经验,充分肯定了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目前试点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的部署和要求。国务院会议决定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提高补助标准,同时将中西部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市辖区和东部部分省份困难地区的县(市)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总体规划是到2006年,试点覆盖面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2007年达到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总而言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近三年来的试点实践证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是符合国情的,也是基本合理的,其效果是明显的,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不过问题也不少,这几年学术界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成果颇多,对制度运行的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见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综合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正确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分析其问题,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对策建议,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

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评估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近三年来,覆盖面之广,进度之快速,为建国以来农村卫生工作之罕见,此次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实施的合理性可见一斑。通过新旧合作医疗对比和以上对试点现状的运行分析,总结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成效。

(1)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了农民的卫生健康,有效地缓解、遏制了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势头,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以国务院确定的四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省份之一的浙江省作为例,在2003年确定了27个县进行试点。根据国务院关于东部地区可适当加快步伐的意见,在其他地区也陆续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5年6月底,全省已有81个县(市、区)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0%,参合农民2399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69%,累计筹集资金17.66亿元,已有74.91万人次报销了住院费用,273.76万人次得到门诊报销和健康体检,为降低农民医药费用负担,解决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作为全国最贫困省份之一的贵州省从2006年1月1日起,将在原来1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基础上,新增2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将有1300多万农民享受“看病报销”的实惠。

(2)改变了农民的就医观念,树立和提升了党和政府踏实为民办事的形象。以往农民由于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因此,患病后要吗不看拖着、要吗去个体诊所甚至一些黑诊所或找神医看病,只有到病严重了以后才去医院,但往往是直接去了级别较高的三甲医院,导致乡镇医院、县医院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参合农民“有病即看”的情形明显增多,乡镇医院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许多。另外,本次试点工作与以往两次重建工作相比,其最大区别就在于政府首次承诺在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对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每人每年补贴10元,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的补贴不低于10元。这是国家第一次对于农民医疗保障的出资,表明了政府对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给予了新的高度关注,实际上是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于终结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矫正城乡资源分配不公的决心,树立和提升了党和政府踏实为民办事的形象。

(3)带动、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上世纪80年代旧的合作医疗解体后,伴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市场化倾向,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事业基本成为一片空白。本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国家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为基础并配套了医疗救助推出的,以此为契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加大了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卫生的投入,并在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改进医疗设备、加强预防保健和疫情监测、城市卫生支农和卫生知识宣传及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4)实现了制度创新。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一是资金筹集上,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二是统筹层次上,从以乡村为统筹单位提升到以县为统筹单位,提升了两级;三是合作方式上,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四是管理方式上,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和管理监督并重的转变;五是配套改革上,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2]

(5)增强了政府进一步加快解决农村医疗保障的信心。这方面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由于两年多的试点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央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从而力争2008年实现制度在全国的基本推行。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也是众多专家学者这两年关注的焦点。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大不保小”的模式存在弊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根据近几年农村居民因患重、大病,治疗负担沉重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这一实际情况推出的,总体而言是正确的选择,不过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地区“只保大病、不保小病”,忽视农村居民在小病治疗费用上承受能力有限这一事实,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的现象较多,从而造成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并导致制度难以为继;二是“保大病”不可避免就要降低覆盖率,起付线越高,收益面越窄。如江苏南通将起付线定为7000元,受益面为0.1%;盐城的起付线定在3000元,受益面为2%,其中7000元以上档次部分,受益面为0.2%;⑥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则是农民自愿参加,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群众“退保”现象;另外,现在一般农村合作医疗都是报销住院费用,即认为住院才是大病,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人患有一些严重的慢性病,又不适合住院治疗,但过高的医疗费用则得不到报销,病人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到农民参保的信心,也会导致道德风险,如一部分农民可能患小病就会去住院治疗。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资金筹集、管理和给付方面存在疏漏。首先,由于本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倒筹资”机制,即只有参合农民达到一定的比例并且交纳了参合费以后,各级财政才给予配套资金,因此导致了基层试点地区的“套资”与“钓鱼”行为,即为了得到中央的补助资金,基层执行部门出现了大量的垫资行为,有的地区竟然公开使用大额借贷资金等不正当手段钓取中央资金,而最终农民没有参合的但已钓取的补助金自然就挪为它用,这与试点的宗旨相违背。[3]其次,基金管理存在潜在危险,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办公室经办人员有“寻租”便利。一些试点县(市)仍未严格执行“收支分离、管用分开”的基金结算办法。出现部分医院发生不合理用药,延长住院时间,克扣、拖欠补偿费用,冒名住院等问题,暴露了资金管理上确实存在漏洞。同时,由于报销人员(农民)和审核员(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长期养成的官僚作风,办事人员可能借各种理由刁难报销农民,而处于弱者地位的农民为了尽快报销医疗费用,可能会采取送礼(金)、请吃饭等方式来换取报销。最后,在基金给付方面,如果补偿比过低,则对大多数参合农民没有吸引力,导致参合人数较少,还会造成较高的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反过来,提高补偿比,则在基金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降低受益面,同样会导致参合人数下降。据研究,补偿比低于20%对参保人没有刺激作用,而现实中有些地方的费用补偿比低于15%。[4]因此,要合理确定补偿比。

(3)农村基础卫生设施落后,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资源缺乏合理有序配置,再加上基层卫生人才缺乏、水平低下,难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成有效支撑和保障。税制改革后,我国各级财政实行“分灶吃饭”,卫生资源投放主要集中在城市,卫生资源分配与需求是“倒三角形”,很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对卫生事业重视不够,以至投入逐年减少,造成了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滞后,医疗设备陈旧,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如一些贫困地区卫生站还存在着危房,设备还是“老三样”。[1](P185)这种情形再加上分布广泛的农村个体诊所的竞争,造成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业务工作不饱和,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发挥医疗服务的能力,影响了卫生院的业务收入和自我发展,导致了队伍不稳和人才流失,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目前农村地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置重叠,相互之间的资源往往还没有整合起来,但同时公共卫生体系却十分薄弱。如在几乎所有农村地区(包括一些贫困县)的县乡两级都设立了不同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但效率却较为低下,尤其是一些防疫机构由于资金不足,甚至缺乏必要的疾病预防、检测设备。为了生存,只好靠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甚至以卫生监督、罚款等创收弥补资金缺口,这严重违背和扭曲了公共卫生部门的职能。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和国家财政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缓解和局部改善了上述状况,但长期积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改善农村卫生体系落后的状况,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4)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农民参合率较低,一些贫困人群被排斥在合作医疗范围之外,也享受不到医疗救助。据调查,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率与政府的宣传力度密切相关。如有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但由于政府重视,成立了由主管县长挂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以及详尽讲解制度的具体规定、细则和可享受的待遇,最终当地农民的参合率很高;而有些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宣传不够,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识不足,因此参合率反而较低。另外,2002年国务院出台的《规定》虽然指出了对于贫困户要给予救助,但在现实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县级财政吃紧,又缺乏社会募捐,所以只能使医疗救助空为纸谈、流于形式。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深入总结试点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大不保小”模式的弊端

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大不保小”的模式进行调整。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合作医疗模式不宜强求一致,过早统一。东部地区由于财政势力雄厚,乡镇集体经济发达,农民较为富裕,观念也开放,所以早在不少地区实行了既“保大又保小”的模式和“防保结合”的模式,有的地方甚至已被纳入城镇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而且在管理模式上也已引入了商业保险经办模式。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起付线和受益比之间进行协调,同时要对大病和小病的概念类型进行甄别(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城镇社会医疗保险中也存在),以切实使老百姓得到实惠。而对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从2006年起国家增加了对参合农民的财政补贴,因此也完全有资金实力进行模式调整。除了以上解决东部地区的两点措施外,针对中西部地区公共卫生设施落后的状况,笔者提出50元的合作医疗基金可划分为三块:一块是拨出10元钱给参合农民建立家庭帐户,用于解决家庭的门诊、小病费用;另一块是再拨出10元建立防保和妇保帐户,年度余额结转下年,从而强制性地把所有参合农民纳入了公共卫生体系;第三块是剩余30元钱作为大病统筹基金,由县级单位统一管理。当然这种分摊方式东部也可采纳。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远发展来看,城乡统一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结算使用,合理制定基金的起付线和补偿比

此次国家加大了对参合农民的财政补贴,筹资数量更大了,但也要求我们更要严格管理。前述“垫资”和“钓鱼”等现象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及相互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导致的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以及各级政府内部的重复博弈,宜建立由参合农户代表、医院及政府管理机构三方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试点情况进行监督,消除信息不对称,还要对参合农民及受益农民进行跟踪抽查,以核实具体的执行情况。同时,此次地方政府中省、市、县(区)三级财政共分担了30元的出资额,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分摊比例,则很难落到实处,建议省级财政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另外,要对起付线、受益面和补偿比进行精算和分析,确定其合理范围,在合作基金有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一定要在降低起付线、扩大受益面的基础上提高补偿比,以增加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

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有效整合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

与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贴相配套,应该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转移支付力度,安排资金改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条件,加强对防疫、妇幼保健、计生所等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为农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防保服务。对于整合卫生服务资源,应该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使其合理有序分工,在一些地域位置较好的地区可适当压缩乡镇卫生院。要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的覆盖面并对定点医疗机构严格管理防止出现给农民卖的药品在扣除报销费用后仍高于药店价格,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仿效城市建立平价药店,把其列入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水平,只要医疗水平高,不愁乡镇医院“火”不起来。在加强对农村现有医疗卫生人才培训的基础上,提出医教合作,改革医学教育水平,培养大量定向于乡镇、农村的农村医生、社区医生,并建立城市医院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温家宝总理指出,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新鲜事物。在中国历史上,由政府出资为农民建立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从古到今还是第一次。上世界90年代由卫生医疗部门主导重建农村合作医疗时,由于制度设计的问题,导致资金缺乏并造成了没有给参保农民兑现承诺,报销医药费的现象,由此在老百姓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群众反响很大,这也是影响此次参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现在一定要根据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切实得到实惠这一事实为依据,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的说服力,尤其要把国家增加对农民的财政补助及扩大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的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切身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下决心办好合作医疗的信心。

5降低医疗救助门槛,扩大救助对象数量,增加救助受益面,以使贫困农民切实得到医疗救助实惠

中央政府应加大扶贫救助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汇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在财政部门设立农村特困户医疗救助专项基金,民政部门根据五保、低保、残疾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为其代交合作费用并实行大额医疗救助。要鼓励发动当地企业和先富起来的工商个体户等为医疗救助基金进行募捐,以扩大资金来源。

6加快农村医疗保障立法

国务院出台《规定》已三年多了,但规章制度毕竟不同于法律。要建立一个惠及亿万农民的长效医疗保障机制,一定要有法律的支持,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就吃过法律滞后的亏,城市社会保障立法已逐步踏上正轨,希望不要把农村排斥在外,尤其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注释:

①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5页.②刘纪荣,王光明:“二十世纪前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05(2),157页.③顾涛等:“农村医疗保险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卫生经济》,1998(4),42页.④周浩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中国卫生经济》,2005(1),7页.⑤news: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http://

⑥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4页.参考文献:

篇3:新医疗技术评估制度

我国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严重的滑坡。1985年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5.4%, 到1989年, 下降到4.8%。合作医疗出现滑坡以后, 农民的医疗保障又回到了自费式的家庭保障模式, 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城乡之间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迫切要求对农村目前的医疗保障体制进行改革, 从而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 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第一次改革尝试是1999年在我国农村推行第二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只减免挂号费、注射费、护理费、床位费, 不减免药费, 农民大病最高报销额不超过500元。由于保障水平低, 合作医疗对很多农民没有吸引力, 因而很快就解散了。

从2003年起, 我国开始在云南、浙江、湖北和吉林试点, 实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希望以此来改变当时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所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全国的试点情况来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原有的合作医疗制度相比, 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第一, 加大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过去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支持主要是宣传、组织和发动;新体系下的费用, 将由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负担一部分, 地方财政支出负担一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确规定, 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分别向参加制度的农民提供年人均10元 (现在改为两级政府各出20元, 农民个人出10元, 总计50元) 的补助。这就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第二, 突出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往的合作医疗多是统筹规模小, 筹资水平低, 大多把保障的重点放在门诊或小病上, 保障程度不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重点放在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民因患大病而致贫、返贫的问题上, 对农民的大额医药费用或住院医药费用进行补助, 以此来提高保障水平。第三, 提高了统筹层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以县为单位统筹, 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以从乡统筹起步, 逐步向县统筹过渡, 这就增强了农村合作医疗抗风险和监管的能力。第四, 强调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 赋予了农民知情、监管的权利, 提高了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第五, 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通过民政、扶贫部门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照顾到了贫困人口的特殊情况。

从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和各地政府的组织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新农合”试点面不断扩大, 参保人数逐年增多, 受益面越来越广,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的负担。但是, 我们也应清楚认识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制度本身设计的不完善等因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很不健全, 很多地区的“新农合”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制约了“新农合”的发展步伐。为了确保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和“新农合”发展带来的好处,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研究,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 确保“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执行评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执行评估以浙江省建德市、海宁市, 河南省巩义市、中牟县, 安徽省天长市、南谯县六县 (市) 作为样本评估对象, 部分资料取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3~2004年对浙江、河南和安徽等地的调研问卷。

1.新型合作医疗的指标规定影响保障水平

中央和地方财政在承诺提供补助的情况下, 要让农民参加进来, 制度设计对农民的吸引力就成为关键。这里有几项指标至关重要:①门槛费, 即农民获得报销的最低看病费用 (扣除特殊检查费等规定不能报销的费用) 。门槛费越高, 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就越弱。例如, 浙江省建德市必须是住院费加医疗费在500元以上方可报销;安徽省天长市住院医疗费用起报点为401元;河南省巩义市实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小额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看病费用在500元以下也可获得30%的报销。②报销比例, 即农民在各个看病费用段中所能获得的报销比例。报销比例越低, 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也就越弱。以天长市为例, 报销采用的是分段计算法, 住院费用补偿比例如表1所示。③封顶线, 即农民所能获得的最高报销额。封顶线越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就越强。安徽省天长市规定限报金额是30000元, 按分段累加计算比例补偿方法, 最高补偿金额为17410元;河南省巩义市封顶线为5000元;浙江省建德市为15000元。

农民的支付意愿主要受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影响。门槛费、报销比例、封顶线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参与农民的利益, 农民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这些方面最为关心。但是, 对于各地政府来说, 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问题:降低门槛费、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 可能带来资金不足;提高门槛费、降低报销比例和封顶线, 则可能吸引不到足够的农民参加。各地方政府在设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 需要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

2.筹集资金中的“逆向选择”

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 本质上是基于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风险分担的原则, 前提在于假定该制度将会有农村人口最广泛的参与, 目标是对参保者提供机制性的经济保护, 防御由健康风险引起的支出危机。在资金筹集过程中, 各地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遇到“逆向选择”问题, 即那些具有最高风险的人最有可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但是这些人群的参加将大大占用合作医疗基金, 严重时会造成资金崩盘, 影响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运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各地方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安徽省天长市将个人出资按比例划分为统筹账户和家庭账户。家庭账户可用于在定点医疗机构支付个人门诊医疗费用, 也可用于支付大病及慢性病个人支付部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开后, 健康人群也可到村卫生室看病取药, 并获得相应的补偿, 这就大大提高了健康人群参与的积极性。浙江省建德市的制度设计是每人每年交纳20元, 政府没有对这20元的使用做出规定, 但规定医疗报销的门槛费为500元。从建德市的实施情况看, 由于过分强调大病为主, 加之对未生病农民以及未报销医疗费用农民进行常规体检实施不力, 因此建德市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克服“逆向选择”问题。

3.新型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

萨缪尔森认为, 当保险减小了个人躲避或减小风险的动力, 从而扭曲了损失的概率时, 便发生了道德风险。[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患者, 因为有医疗保障, 病人处于对自身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 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消费医疗资源的现象, “小病大养、小病大医”就属于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来自医生的诱导需求, 在医疗卫生领域, 由于医生和病人信息不对称, 医生可诱导病人过度消费, 导致医药价格和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在我国农村持续发展, 必须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从现行制度的运作来看, 安徽省天长市根据临床实际需要以及合作医疗基金的承受能力, 对慢性病的补偿作了另行规定:必须办理《慢性病就诊证》, 每年年初由市农村合作医疗结算中心审核一次;慢性病的门诊治疗费用起报点定为401元, 按照25%的补偿比例计算, 全市的补偿比例最高限额为1万元;患慢性病的农民在一家定点医院就诊。这一措施既保护了慢性病患者的利益, 也有效防止了这部分人群因“道德风险”而过度使用合作医疗基金, 健康人群的投保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与安徽省天长市不同, 河南省巩义市在防止“道德风险”方面更注重对药品的管理, 包括药价、药品的使用。巩义市卫生局公布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200种常用药, 为了控制价格, 卫生局对这些常用药采取招标的方式购买, 并严把质量关, 对这些药品各医院的利润不得高于10%, 价格公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 只能在常用药中报销, 并由电脑控制。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结构性问题”

所谓“结构性问题”, 是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过程中因制度与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发生碰撞而产生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医药市场失灵、公共卫生机构与私人卫生机构出现制度性不良竞争等。①医药市场失灵, 药品价格高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 实际上在政府和医院之间构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政府和医院均为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 但双方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 前者希望支付最小的委托费用, 而后者希望取得最大的代理收益。在医疗机构与医药供给市场化的情况下, 政府对药品销售环节管理监督乏力。在医患双方之间, 医生和医院是处于绝对优势的供给方, 患者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是居于完全被动的需求方, 导致供给决定需求。医生的医疗知识远远超过患者对疾病的了解, 因此可以引导病人对医疗服务和药品的消费。这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结果不仅浪费医药资源, 还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②公共卫生系统获得政策性资源。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费用报销只限公共卫生系统, 这不但消除了公共卫生系统与私人卫生系统之间的竞争, 而且部分解除了未经改革的卫生机构的市场压力。只要是公共卫生机构, 一些服务差、价格高的单位也可凭新合医政策得到一部分市场份额。特别是乡镇卫生院, 以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凭新政策的倾斜可起死回生。可见, 新政策在给予农民利益的同时扶植了政府办的机构, 形成了制度性不良竞争。

三、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

1.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筹资水平, 应完善以财政资助为主体的多方筹资机制, 并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 首先必须要建立起一支完备的筹资工作队伍。相关方面的专家确定一套筹资水平的标准, 综合考虑各方面指标, 测算出所需筹集资金的数量, 并充分考虑到基金可能产生的风险系数。其次, “新农合”资金的筹集仍然要坚持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原则, 但要突出政府承担保障农民健康的主要责任, 建立政府筹资水平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制度, 规定当地政府把上年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来。通过转移支付,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加强卫生支农工作, 确保基金筹集数量逐年增加, 同时政府的财政投入必须及时、足额到位, 中央财政要对中西部落后地区重点支持。另外,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根据农民的具体需求, 适当提高农民出资的标准, 建立筹资激励机制, 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探索按农户实际收入, 即按农户经济能力缴费的机制。同时, 要不断拓宽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渠道, 积极争取社会慈善机构或企业家的捐助。总之, 应当逐步建立正常稳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保障水平以及医疗费用自然增长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2.建立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 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新农合”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但是, 在保证一定受益面的前提下, 现行的补偿标准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以现有的筹资水平, 要同时兼顾基本医疗和大病风险是不可能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有限的资金应当定位于解决什么样的就医问题。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 必须要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率, 即用一定的资金起到最好的保障效果。一些地方所采取的住院补偿和门诊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 虽然扩大了受益面, 但不能解决大病保障问题。“新农合”补偿模式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 要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欠发达地区必须“保小”;一般地区以“保大”为主, 适度“保小”;发达地区则“保大”。[2]各地补偿方式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各有侧重, 各地区可以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的制定要体现出公平性, 在不同医院看病的补偿标准应该一致。报销比例的测算、报销办法和标准的确定, 都要有科学性, 要确定适当的补偿起付线和封顶线。

3.强化合作医疗的监督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强化对“新农合”运行的监管, 提高管理效率。首先, 必须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监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 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和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发挥监管作用之外, 还应建立起社会各界包括农民在内的监管机制。农民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最直接受益群体, 他们对“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最为关心, 因此让农民参与基金的监管是整个监管机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 具备行业内部监管的知识条件, 因此要承担起监管医疗机构行为的责任, 把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作为监管工作重点。其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管和经办必须分离, 监管要保持独立性。

4.建立配套的医疗救助机制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较低, 当农民发生重大疾病时, 单纯依靠“新农合”的补偿标准执行往往会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目前, 我国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很不完善, 一些地区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医疗救助。因此, 应该将医疗救助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配套制度来建设, 在立法上予以保证。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 用于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参加合作医疗个人筹资的落实, 负责对参保人员实施医疗救助。地方财政要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并与中央财政拨款相配套。应该明确的是, 农民获得医疗救助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确保农民患大病、重病产生的医疗费用, 除在合作医疗大病统筹补助基金中按规定得到一定比例的补偿之外, 也能从医疗救助基金中获得补偿。

参考文献

[1] (美) 保罗.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篇4:浅谈新医疗制度改革

摘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新医药卫生事业改革方案。其重点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新医疗制度 改革

0 引言

通过学习我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弊端和新医改在突出惠民方面有了以下几点新的认识:

1 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弊端

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旧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大部分民众直接暴露在疾病风险中。政府不断将医疗重担直接卸给百姓,其后果导致许多百姓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发生。

在去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还在引用这样的顺口溜:“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急救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其中辛酸,道出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目前老百姓看病自负的比例超过六成,世界罕见。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大量民众因经济能力有限而放弃求医。所谓“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就是真实的写照。

2 新医改的几大变化

2.1 提出了医改近期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启动五项改革的框架内容,确定了到2011年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2 明确了加大政府医改投入。新方案提出: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要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出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

2.3 在公立医院改革上,新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2.4 新方案强调了“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出“要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3 新医改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3.1 要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离不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强化政府在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多层次、广覆盖,遍及城乡,并加大保障力度,形成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合理分担机制。这要求大力加强农村和社区的建设和投入,全面调整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缺医少药状况和许多地方存在的看专家难、住大医院难的问题。

3.2 广大公立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是推进医改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发布后,各地应结合实际尽快推出。要积极试点探索,改变公立医院“戴公立的帽子、走市场的路子”的现象,通过收支两条线等举措遏制趋利领向,改革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转变运行机制,治疗“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病疾,铲除“回扣”“红包”的滋生土壤,给老百姓看病减少不必要的付出。

3.3 医疗体制改革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它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也不管富有还是贫穷、中国人生了病有自己看医生的地方。新医疗改革决不让一个中国人因病走投无路倾家荡产。

3.4 中央财政将对困难地区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

4 建立健全新医疗保险机制

新医改机制的出台,可使医保体系完善起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情况将得到逐步缓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从今年开始,在3年内,让90%的城乡居民加人到不同的医保体系中,从而使他们病有所医、病有钱医。在农村,这个体系叫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城市,这体系包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4.2 鼓励各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最终达到公共医疗卫生必须坚持公益性质的目的。

4.3 作为主管机构领导,管办分开是对的,但是这不等于将公立医院简单地从整个卫生活动中录离出去,“它和其他系统的关联不能随意隔断,所以应该是在大卫生系统下面来探索一种管办分开的形式”。

4.4 政府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过去那种以药养医已经被放弃了,但是政府也会把公立医院来个包圆儿吗?“全国有22000多家公立医院、政府不可能全部增加投人管起来。”这就应该探索公立医院新的补偿机制,让医院和老百姓各得其所。

篇5:医疗核心制度考试试题(新)

科室: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

1、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

2、查房记录于小时内完成。

3、新入院患者,主治医师必须在小时内完成首次查房。

4、凡遇疑难病例、、治疗效果不佳、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5、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应邀医师一般要在小时内完成,并写会诊记录。

6、会诊人员资质要求:普通会诊为以上职称人员;危重症会诊为科主任或以上职称人员。

7、抢救记录宜详细、准确,须在抢救工作结束后小时内完成。

8、特殊手术须科内讨论,填写《》,由科主任签署意见后报医务处审核,主管院长或院长审批,由签发手术通知单。

9、一般情况下,死亡病例讨论,应在患者死亡周内进行;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做出后1周内进行。

10、无论同意或不同意尸检,家属均必须在《》上签字确认,然后保留于病历中。

11、出现危急情况时,值班医师及时请处理,并报告,同时通知。

12、常规用血由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核准签字。

13、医疗机构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包括、和。

14、疑难病历会诊讨论由或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尽早明确诊治。

15、住院医师对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应及时请或。

二、选择题。(共20分)

1、病人入院3天仍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应组织()会诊。

A、科内会诊 B、科间会诊C、全院会诊D、院外会诊

2、关于抢救中执行口头医嘱,下列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B、保留安瓶以备事后查对

C、护理记录单要及时记录

D、来不及记录护理记录单的,可于抢救后12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3、一般处方不得超过()天用药量;急诊处方不得超过()天用药量。

A、1天B、3天C、5天D、7天

4、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时,《输血申请单》需要科主任和输血科主任签字,并报医务处批准。

A、1000mlB、2000mlC、3000mlD、5000ml5、主治医师应在()小时内对新入院病人完成检诊,提出诊断和治疗意见。

A、6小时(节假日8小时)B、12小时(节假日24小时)

C、24小时(节假日48小时)D、72小时

三、简答题。(共28分)

1、简要回答十六项核心制度内容。

2、日常病程记录的内容。

答案:

1、首诊、危重病人抢救、病历记录2、123、484、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病情严重5、246、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7、68、重大手术、特殊手术审批表、科主任9、1、10、尸体解剖告知书

11、上级医师、科主任、经治医师

12、经治医师、主治医师

13、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14、疑难病历会诊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 医生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尽早明确诊治。

15、住院医师对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 或 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四、选择题。

1、病人入院3天仍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应组织(A)会诊。

A、科内会诊 B、科间会诊C、全院会诊D、院外会诊

2、关于抢救中执行口头医嘱,下列说法哪些是错误的?(D)

A、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B、保留安瓶以备事后查对

C、护理记录单要及时记录

D、来不及记录护理记录单的,可于抢救后12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3、一般处方不得超过(D)天用药量;急诊处方不得超过(B)天用药量。

A、1天B、3天C、5天D、7天

4、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B)时,《输血申请单》需要科主任和输血科主任签字,并报医务处批准。

A、1000mlB、2000mlC、3000mlD、5000ml5、主治医师应在(C)小时内对新入院病人完成检诊,提出诊断和治疗意见。

A、6小时(节假日8小时)

B、12小时(节假日24小时)

C、24小时(节假日48小时)

篇6:新医疗技术评估制度

1.您所在的农村是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新农合? A:是。B:否。C:不了解。

若是,请回答:你对我村正在实行的新农合制度的报销比例是否满意?

A很满意B一般满意C不满意

2.您认为新农合制度推行之后,出现了哪些问题?

A:药品价格升高,看病费用只是略有下降,看病难未从根本上解决。

B:仅在大医院报销,村里的卫生所不给报销,有局限性。C:到大医院看病后,办理报销手续很繁琐。

D:以上问题均存在E:没有问题。

F:其他。

3.您对国家的新农合政策有对少了解?

4.A对政策很了解。B只是一般了解。C:不了解。

5.您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了新农合?

A乡镇的宣传手册

B电视,广播

C网络

D村镇的集中宣讲

6.您知道就医时新农合的报销方式么?

A采取直接减免方式。

B采取事后补助方式。

C不太了解。

7.您在未参加新农合之前,发烧感冒怎么处理?

A在村镇诊所拿一些药B去大医院打吊瓶。

8.您所在的农村是否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即新农保? A:是。B:否。C:不了解。若是,请回答:您家里人是否得到了新农保的政府补贴? A:是。B:否。

9.你对我村老人医疗保险落实情况有什么看法?

A较好。B:一般C:落实情况较差。

10.您是否得到了村里的集体补助?

A:是。B:否。

11.村委或政府是否为你建立了个人账户?

A:是。B:否。

12.您觉得是否有必要每年定期为您做健康复查?

A:是。B:否。

13.您每年有没有免费的健康普查?

若有,请说明次数--------。

14.您认为我村是否应该开辟健身场所?是否妥善安置健身器材?

A:应该,已经有了。B:应该,但还没实现。C:觉得没必要

15.您对我村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有什么想法?

A很好:生活都很舒适,健康又保障

B一般:大部分老人可以参加娱乐活动

C较差:缺少休闲场所,大部分人无事可做

D不太清楚,关注较少。

上一篇:健身教练职业需要的能力下一篇:山南海北成语释义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