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2024-05-22

课程信息管理系统(通用9篇)

篇1: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汪云云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管理)

课程: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程序设计基础、政治经济学、宏观(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运筹学、经济法、JAVA程序设计、JAVA高级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ERP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数据结构、网页设计、Oracle数据库、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IT服务管理、财务会计、软件测试、网络金融、电子商务概论、金融学、证券分析、金融理财、平面动画制作、平面图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银行会计实验等 个人建议:这个专业学得太多,太杂最好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别选,只是名字听起来好听。

篇2: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总结: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们对《管理信息系统》这么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更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各个阶段的要点,特别是对代码设计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道,将理论用在实际上。对于本次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报告,我更加认识到编码的重要性,通过编码,我们可以建立统一的经济信息语言,有利于提高通用化水平,使资源共享,达到统一化,有利于采用集中化措施以节约人力,加快处理速度,更便于检索。这对于图书量以及信息量都甚为庞大的图书馆来说,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对最后结果并不十分满意,但是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本次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收获,还有与人合作上的技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们收益非浅。

篇3: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多学科交叉课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它在本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 目的是为本门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MIS与CS (Computer Science) 相混淆

MIS与CS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分不清两者的差别, 常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对于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学生, 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 课程只不过是讨论如何设计简单的管理方面的软件或系统而已, 忽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管理特征, 掩盖了课程教学的难点。而对于偏重于管理思想的学生而言,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管理的思想、理论让计算机去执行与实施, 至于计算机采用何种技术、如何实现则不用关心, 那些事情由计算机应用人员来处理, 对课程的特征和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上述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MIS与CS的相互关系和本质差别。文献[1]对MIS与CS的本质差别以一个小案例进行解释, 并给出了MIS的重要本质, 即MIS主要是CS及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1], 文献[2]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2]。

2.教学侧重点不相同导致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国内院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定位不同, 导致将该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 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综合类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 课程教学既注重管理思想、理论, 也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能将两者融合起来, 同时设有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另一类院校 (工科院校) 则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 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 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 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第三类院校则是将该专业放在经济学院或人文学院, 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情报学知识, 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 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虽然有观点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有所侧重, 如偏工、偏商、偏管等”, 但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应以基础为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应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 既要偏工又要偏管。课程教学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就业时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 管理知识不如管理类专业学生, 又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 丢失自身优势, 就业艰难。而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却苦于找不到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3.管理思想、理论不能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管理思想和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核心。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目前, 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教授计算机类课程或管理类课程的教师, 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中很难做到将管理思想、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而学生则认为没有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 教师、学生都不满意。在地方院校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缺乏MIS学科出身的专业教师, 是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4.缺乏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展比较困难

实验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中, 多数教师主要是先开设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 然后再开设计算机技术类实验 (如数据库使用、ASP使用等) , 最后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从实验难易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角度看, 似乎比较合理, 但多数学生则感觉到, 实验与实验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前一个实验是关于商品销售系统的演示, 后一个实验则是商品库存系统的验证, 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则是关于商品业务管理系统, 实验对象的业务处理过程学生并不熟悉, 实验是零散的, 不能结合学生实际,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其次, 重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等基础性实验, 忽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基础性实验上, 但学生只能勉强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实验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培养计算机程序员, 也不是培养像MBA、EMBA那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而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 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3]。培养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 具备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 把管理思想、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 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能正确分析、评价一个组织中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问题,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 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并将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1.基本知识的讲授

在讲授管理理论知识时, 结合计算机系统讲授如何来实施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如何在计算机上能更好地体现, 让枯燥的管理知识变得生动。在讲授计算机知识时, 结合管理的特征, 讲授计算机如何接受管理思想, 什么技术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

案例是认识事物和规律的最好方式, 通过案例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解释,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学生对业务流程比较熟悉, 对案例对象比较了解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经常使用、最为熟悉的教务管理学生子系统作为案例, 并让学生对系统进行分组讨论, 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选派一位代表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综述, 最后由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 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不正确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给予纠正和补充, 并引导学生对那些可以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行教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文献[4]给出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为蓝本, 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改进, 构建了演示型实验→案例型实验→技术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内容。首先在实验内容上, 选择与学生课外研究、调查、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相关的实验内容;其次是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良好的衔接与过渡, 并保证它们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原则, 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

①演示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组成、结构是什么样子、系统实施后效果如何等。因此, 我们选取结构清晰完整、功能明确、业务流程简单的学生综合测评系统 (我校为测评学生综合能力而自主设计的一个管理系统) 为演示对象, 同时也加入一些上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作为演示型实验的教学内容。

②案例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从开始状态到完成状态的整个设计过程, 使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个演变过程和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使理论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为此, 我们以上几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 (系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系级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系统等) 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案例教学能让他们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

③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初期设计目标和思路与最终系统实际效果的一种对应关系。实验内容是以我校自主设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子系统为对象, 这样学生能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两者的映射关系, 使学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避免出现预期设计目标过高, 而实际效果不理想, 从而产生沮丧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

④技术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对某些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技术型实验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主要开设两个实验:一是数据库构建, 让学生学会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转化成概念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中的关系模型;二是Web数据库的使用, 主要介绍ASP技术,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数据技术。

⑤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参与一个完整的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课程设计中, 采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实验”教学模式, 题目由教师指定, 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5~6人, 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由组内学生自己组织协调。组长由教师指定, 同时肩负协调与统筹工作, 每个成员既独立完成各自任务, 又相互配合, 出谋划策。设计中要求体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 每一环节结束, 教师都要进行检查, 并给出修改、完善意见。设计完成后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以实验报告的格式, 规范由教师制定) ,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主要陈述人, 其余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同学可任意提问。答辩组成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行选派出来的4位同学共同担任, 评分标准由教师统一制定。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 既让学生掌握了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 也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由笔试和实验组成, 其中笔试占70%, 实验占30%, 考核内容单一, 方式简单, 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对知识死记硬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将会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 更能体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通过不断的尝试, 我们制定的综合考核办法是:平时表现 (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 占10%, 案例分析、讨论占15%, 基础实验 (演示型、案例型、验证型、技术型) 占15%, 课程设计占20%, 笔试占40%。实践证明, 这样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现。

四、结束语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课程改革中应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 结合当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行业的需求与变化,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体系, 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为支撑, 突出实践环节, 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特点,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 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W Huang, K K Wei, R Watson.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6]:85-91.

[2]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10]:95-97.

篇4: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ERP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实践教学 教学手段

一、引言

企业资源计划(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是继MRPII理论与技术成熟后,随着企业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新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ERP从90年代兴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随着社会、企业对ERP各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许多高校的相关专业相继将ERP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目前ERP已经成为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符合,如何做好此课程的教学工作一直是我们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此本文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课程的课程设计及信息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ERP课程特点

1.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类,它是由原来的科技信息专业、信息学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而成。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方法的综合型、实用性的高级人才。在学习期间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信息系统开发与实施方面的实践训练,我们学院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

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流程;

掌握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存储、检索、开发和利用的基本能力;

具有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意识。

因此,无论从专业的构成还是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要求都能清楚看到本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接信息系统实施方面的实践训练,由此看出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必然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ERP课程建设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

2.ERP课程特点

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基于ERP定义,我们设置的ERP课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综合性

ERP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ERP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2)实践性

ERP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的原理,还要通过具体的ERP平台掌握企业运作的全流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本课程的难点也在于实践内容的设计,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工程实践的经验,如何设计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ERP课程教学研究内容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及ERP的课程特点,我们对ERP课程的先修课的设计、教材建设、信息化教学手段及实践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教学研究,这些教学研究内容现已逐步在本专业应用,效果较好。

1.先修课的设计

从ERP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得知,学生在学习ERP课程之前,必须要学习管理及计算机知识,因此我们根据ERP课程要求,修改和完善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计划的相关内容,逐渐形成了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下图是我们设计的本专业ERP课程学习体系路径图。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我们为本专业的信息系统应用方向的学生在大三的下学期安排了ERP课程。从上图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生产运作与管理、C++、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管理理论及财务、营销、生产等业务知识,并且具备了计算机知识,这样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ERP课程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学生不需要在本课程中来弥补管理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

2.教材建设

ERP课程在我们学院的开课历史已有四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教材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我们曾经选用过一些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教材具有理论性较强,对ERP的内容介绍的较全面等优点,但也具有重点不突出、内容全而不具体、同时没有实践内容的设计等缺点。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满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学院引入的SAP平台、用友ERP平台,以实际的应用背景为素材,利用我院良好的信息化资源,编写出了真正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ERP教材,这本教材已由东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教材的编写既有理论的讲解,浅显易懂;又有结合具体ERP平台的功能介绍,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读性,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实时性、专业性。

3.实践环节的设计

ERP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执行教学大纲中,除了完成必要的理论教学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内容的设计

在课程总体设计时,既强调了理论教学又加大实践教学的设计,通过ERP平台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层次。另外,为了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在2005年建立了ERP实验室,引进了用友ERP平台。在授课时,我们提供学生一套模拟的企业业务数据,指导学生在这个虚拟企业里学生模拟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企业供应链、财务、生产运作的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这样的实践内容的设计提高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我们学院坐落于大连的软件园区,周边有很多的软件企业,通过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企业进行课程实习,了解ERP系统的实际开发、应用的过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006年,我们迎来了更大的机遇,东软公司与著名的ERP解决方案商SAP公司进行了战略合作,这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的ERP课程建设。我们正在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量身订造SAP软件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体系,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

4.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受到很大的冲击。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我们学院很早就开始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我们深知信息化教学改革是为了全面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方法。由于我们学生在校期间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因此本课程信息化教学结合了我们学院“笔记本大学”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院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东软教学特色的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1)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管理

我们根据课程发展及实际需要,进行了详细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设计。我们开发了ERP课程网站,我们将课程教学要求、课件等相关资源上传到网站,同时网站还设有网上教师办公室,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在课下进行沟通,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经过近两年的信息化教学改革,ERP课程已具备了纸版教材、电子教材、教学指导书、案例库、教学PPT、实践平台、教学网络系统等教学资源。当然我们还需继续努力,最终将实现多媒体教材、文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管理。

(2)应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过程管理

我们授课时充分利用学院的良好的网络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广播教学,摆脱了“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合理、适时、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在授课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实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运用了案例教学、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我们针对教学内容,结合案例,设计一系列课堂讨论题目,并且将讨论题目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资源对讨论题目提出的问题有所思考,在授课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阐述自己的想法。通过案例讨论教学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扎实。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ERP作为新兴的学科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的步伐,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尽管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但还要继续努力,我们将在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培养计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福权王晓煜吴迪王琨:企业资源计划(ERP)[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红: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董雄报李军花均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刍议[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8

[4]贺盛瑜赵卓宁: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7

篇5:《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一、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课程的有关知识,提高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能力,并将所学的内容在实践中加以提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动手进行设计,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

学生根据前期课内实验时自己所确定的相关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自行选择题目或自己独立开发软件。

三、任务

本课程设计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应用程序运行调试维护三个阶段进行。基本要求为:

1、认真查阅资料

2、遵守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3、按时上机,认真运行或调试程序

4、认真书写报告

报告书写格式(见附录):

1、课程设计封皮

2、课程设计说明

3、课程设计成绩

4、正文

5、参考文献

四、进程

1)选定设计课题,下达设计任务(课外时间)

由学生自己选题,但学生选题需通过指导教师批准。课题应在设计周之前提前公布,并尽量早些,以便学生有充分的设计准备时间。

指导教师在公布课程设计课题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任务、技术指标和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2)教师讲解

a.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安排、考核方法、注意事项

b.讲授必要的课题背景和相关知识、原理。着重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3)学生查询资料,进行分析、设计并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应包括的内容:系统分析:子系统划分、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关键算法。系统设计:功能结构设计、I/O设计、代码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络环境。撰写设计总结报告。

4)学生运行或编制程序

学生运行并研究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完成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的程序代码的编制和调试工作。

5)验收并简单考查

学生在运行使用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或编制完新的程序后,由指导老师进行检查,通过相关测试后,进行成绩评定。

审查设计报告是否规范,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正确、可行,否则要求调整或整改。教师记录学生的相应成绩。

五、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法

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报告和课程设计综合评定成绩,以课程设计报告为主,参考对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的熟悉程度或自己编写程度的水平。

2、成绩评定

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

1)未完成设计任务,没达到设计要求则成绩为“不及格”。

2)基本完成设计任务,并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及格”。

3)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中”。

4)学生能够认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程序运行或调试通过,功能完善,操作灵活,界面美观,并且撰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则成绩为“良好”。

篇6: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要求

在参考题目中自主选择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也可自拟题目,完成以下内容:

1)完成系统功能的代码开发(ACCESS 2003开发环境);

2)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内容和要求:

系统应用背景概述:根据选择的课题,描述应用单位的规模和组织结构、现有信息化应用状况等相关背景信息,绘制组织结构图。

需求分析:描述应用单位对系统的需求,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功能需求。根据内容绘制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可选)

数据库设计:绘制ER图

系统功能描述:对程序的主要功能界面截图并进行介绍。系统测试:输入具体数据将运行结果截图。

设计总结。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可以另选题目:

1.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2.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3.酒店管理系统

4.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5.超市进销存系统

6.企业生产管理系统

7.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8.仓库管理系统

9.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10.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

11.旅行社管理系统

12.办公自动化系统

13.财务管理系统

可以在7.1-7.5 每天5:30到机房做系统,也可以在其他地点,只要不耽误上缴报告,最晚7月15日上交成果。

最终报告形式:电子版(报告书+源代码实现的系统)发 187267654@qq.com邮箱 2 纸质版交博B507,如果没人在办公室,交到博A 3楼 铁皮信箱中

篇7:信息管理系统课程设计小结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了解到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在21世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它的预测和辅助决策的功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掌握了如何利用网站实现管理,分工,提高效率,还制作了工作和研究过程流程图。

所以,我们制定了校园订餐系统运营的方案计划:(1)建立为浦江学院学生与教职员工提供网络订餐服务网站。(2)为因学习或工作耽误就餐时间的师生提供“门到门”服务。(3)本网站也提供学生生日,聚餐等活动的预订服务。(4)整合校内“门到门”服务经营者,加强与他们的合作,提供和稳定的订单,做到互助共赢。(5)宣传校内以及商家的特色菜品,能更好的扩大对校园的影响力。确定了系统数据流程图如下:

本次校园订餐系统包括两大模块:第一部分是管理模块,这模块中又可以分成用户账号管理模块和餐厅信息管理模块,第二部分是员工模块,这个部分可以分为客户账号管理模块和订餐情况管理模块。

为了使客户的订单准确无误被送达,提高效率,我们还设计了客户信息表,主要是保存客户的相关信息,包括客户账号,密码,姓名,地址等,如下所示:

由于管理员在网络订餐管理系统中起着统筹协调,管理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也绘制了管理员流程图如下: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篇8:浅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1) 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网络社会, 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 信息不仅成为企事业单位管理决策的第一要素, 而且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在互联网平台上的MIS首当其冲地成为了企事业单位的宠儿, 由此也推动了高校管理学科引入信息管理教学项目的改革, 发展至今, MIS已经普及为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其名称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知晓, 但其内容很多学生反映却比较陌生。问及相关授课教师也比较纠结。其间设计到MIS教学的系列问题。

2) 文献综述

崔春生 (2011) 回顾了MIS课程教学改革中常见的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学生上台、差别教学四种方法, 分析了课程教学改革中定量化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并从预测方法、决策方法、挣值法以及经济学方法4个方面说明可以在MIS课程中引入定量化方法, 为MIS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崔春生, 2011) 。黄明睿 (2012) 从教材选择、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引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等方面, 对经管类专业MIS的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黄明睿, 2012) 。李会 (2013) 针对MIS教学问题提出了合理引入案例教学、合理规划先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衔接、注重教学互动环节设计、建设网络资源等措施 (李会, 2013) 。郭旭文 (2013) 从提高MIS课程的教学效果方面提出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教学、改革课程基础、丰富教学手段、健全考核方式的教改举措 (郭旭文, 2013) 。秦必瑜 (2015)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色, 结合行业特色,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提出了MIS教学改革思路 (秦必瑜, 2015) 。

本文在前辈们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多年从事MIS课程教学的经验, 从教与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激发学习动力、教学方式方法探索与实践环节设计等方面提出MIS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 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以及学校教务监管部门的反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发现MIS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师教学认真而努力、但效果欠佳

从事MIS课程教学的老师, 大多课下认真备课外, 课堂上卖力讲授。而多数学生却认为教师讲授内容太复杂, 课程内容多、难度大, 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教与学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学生成绩与教师教学努力程度无相关性。使得很多教师对MIS教学工作失去信心, 进而形成消极的教学态度并有可能促成消极循环效应。

1.2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MIS是一门技术操作性较强、理论内容又较多的课程, 纯粹理论化教学会导致学生反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该学科内容偏向于理科方向, 大部分内容涉及到技术问题, 对于技术基础欠佳的经管类文科生来说, 该门课程没有意味悠远的感性意蕴内容, 不仅枯燥乏味, 而且难度较大, 学生无形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学习态度往往停留在应付过关的状态。

1.3 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较难

由于MIS课程涉及多学科内容, 其课程内容涉及到的技术性内容较多, 相关管理内容是紧紧围绕信息系统技术内容设计的, 而技术内容需要严谨的教学设计与过程, 这就使得将颇受学生喜欢的灵活多样的教授方式与方法在MIS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赋予实践要困难得多。

1.4 缺乏真实实践环境

MIS课程内容的最高应用表现在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决策活动中, 而信息决策与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内部机密, 由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级别较高, 一般拒绝非本单位人员触及企业信息系统, 尤其是核心信息系统或模块的应用操作, 仅限企业决策层少数核心人物接触。而这部分应用操作正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内容, 所以联系MIS课程实践教学的接收单位比较困难, 很多有条件的企业由于安全原因拒绝提供相关实践教学环境。

2 MIS教学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进而提出解决办法。

2.1 对于教师教学努力程度与学生学习成绩不相关的问题分析

管理里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付出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正相关性, 这说明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方向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方向缺乏一致性, 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定位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定位不一致。教师会因为课程的难度调整自己讲授内容的方式方法以及时间长短, 但教学目标多是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定制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太多调整的余地, 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知的课程学习难易度以及考核目标和兴趣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一般在遇到难度较大且缺乏兴趣的课程时学生会不自觉地降低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与学两者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 教师的努力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相关性。

2.2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分析

学习动力的主要形成因素包含兴趣与考核指标, 在学习兴趣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升考核指标的方式来提升动力, 但提升考核指标会产生两种极端现象, 一种是学生为了通过指标努力学习通过考核, 一种是因为考核指标太高干脆放弃, 所以提高考核指标只是一种可用的途径, 但不是主要方法, 其具有被动强迫性, 相对于提升学习兴趣来说还存在欠缺的方面。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 则主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方法以的创新上。

2.3 对于教学方法设计较难的问题分析

MIS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其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学科、网络信息工程学科、通讯工程、统计学、运筹学、行为科学、决策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内容。在专业知识方面偏向计算机软件工程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 课程内容要求教学过程必须规范、严禁与认真。所以其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

2.4 对于课程实践环境的缺失问题的分析

课程实践环境的缺失主要是因为该门课程的实践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数据, 为了安全, 企业拒绝学生接触企业信息系统。

3 MIS课堂教授的建议

3.1 采用目标考核机制辅助教学

可以考虑模仿现实业务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以目标激励学生, 并将不同目标转化为相应的实践作业任务布置给学生, 使其在完成作业任务的期间自觉学习课程内容中较多的理论知识以付诸实践完成实践作业任务, 达成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完成了课程内容的学习。该方法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实践经验, 并具有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制定对应的目标考核机制和完成作业任务的检查和纠正工作, 提高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

3.2 趣味引导与考核机制相辅相成

由于学习动力主要源于兴趣与考核机制, 兴趣具有主动性, 考核机制具有被动强迫性, 在MIS课程教学中应当两种方法相互结合, 共同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 但核心必须放在兴趣的培养上, 可以在考核机制中设置分数奖励机制, 主动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以成就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设置一些小困难, 类似游戏的关卡, 每过一个关卡学生都会有相应的成就感, 并且逐渐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如果有可能的话, 尽量把学习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样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课程上设置一个历史闯关记录, 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充满闯关、挑战、破纪录的游戏乐趣。

3.3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MIS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设计相对于其他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与博览众长, 结合教学环境的改善总会摸索出一些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措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经过实践证明, 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教学过程纳入相关研究课题, 让学生参与课题实践并跟踪研究项目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之一。

3.4 引入模拟系统模拟实践环节

对于MIS课程实践环节的缺失, 可以考虑购入企业ERP等MIS, 并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与MIS课程的实践内容相结合, 依托全国大学生专业类大赛所组团队ERP协会、财务兴趣协会、营销策划协会等成员平时的参赛数据建立实践数据库, 模拟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 充分利用协会成员协助完成MIS与财务管理等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此法既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也一举多得, 解决了多门课程的实践问题。只是存在实践内容设计较复杂的问题,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 相关问题都会逐渐解决。

摘要:本文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写为MIS) 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办法。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MIS) ,问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崔春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定量化方法的作用[J].电子设计工程, 2011 (09) :93-96.

[2]黄明睿.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04) :246-249.

[3]李会.基于兴趣教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5) :23-24.

[4]郭旭文.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途径研究——以管理类非信管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12) :114-116.

篇9: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实验课程的改进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是高等学校管理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是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的一套新体系。高等学校管理类相关专业设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概念、作用、技术基础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信息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现代企业和组织,能够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进行案例分析,具备基本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规划能力,为今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打下基础[1]。

本人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信息技术及其在管理中应用方式更新发展的速度也很快,现有教材中理论体系部分前沿性知识不够,案例分析的内容缺乏实际背景,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很难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过程及方法,需要对《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实验课程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与改进。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前沿理论知识不足

尽管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相关教材很多,但多数教材内容雷同且知识体系陈旧,尤其缺乏相关前沿理论知识的内容。国内许多教材基本上都是在简单介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数据、信息、知识等相关基础概念后,就按照面向过程的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为主线安排章节。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软件工程方面的内容,缺少如何从企业管理角度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此外,当前国内外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主要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为主,而我国大多数教材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只作一般性的介绍,致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授课中,多数管理类专业学生普遍反映对于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而部分具有理工科特长的学生却对系统规划与需求分析中所需的管理学相关知识表现出理解困难。同时,很多教师在讲授时,面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没有适当地有针对性地整理出具有一定个性化特征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大多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方式教学。

(二)教学方式单一,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较弱

(1)在教学方法上,多数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不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结束后考察学生学习效果时,大都采取传统的命题闭卷考试方法,没有实际操作环节的考核。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能死记硬背,没有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3]。

(2)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在内容的讲授上一般是基础理论加技术加应用,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中,符合实际的完整开发应用案例较少,加之不少任课教师本身缺乏实际开发应用系统的经验,很难从社会实践中收集到合适的教学案例。学生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问题缺乏感性认识,已有的一些案例对企业背景介绍也不够详细,使得多数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无法做到透彻地分析和领会。

(3)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实践性更强的学科,但是在很多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课时安排上理论教学部分过多,上机实验教学环节课时不足。

(三)缺乏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大多数学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都由任课教师一个人独自完成,不同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教学,缺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一起研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很多教师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缺乏实际的系统开发和应用能力。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便是经过了专业培训或者有过系统开发经验的教师,靠一位教师个人的能力也很难把握课程相关理念与知识的最新动向[4]。

(四)学生对课程认知有差异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解和需求存在较大偏差,甚至有很多学生会错误的理解《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不少学生觉得这门课属于计算机系列课程,认为学习这门课就是要学习如何编程,如何开发信息系统。所以部分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生觉得学习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这些内容纯属多余,还不如多学几门语言来得实用;而多数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又十分缺乏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所以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一种排斥心理,认为学习管理专业的不需要学习信息系统,从而不愿意花精力好好学习这门课。实际上,编写程序只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很小的一个技术环节,成功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在于对业务对象管理问题的把握和基于管理问题导向的系统需求分析,而系统运行效率和性能又取决于系统设计环节。正是存在着这些理念上的错误认识,学生难以从深层次理解“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企业管理服务”这一核心问题,从而也就不能认识到这门课学习的重点所在[5-7]。

二、课程改进的目标

(1)教师梯队结构合理。主讲教师长期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教学基本功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强,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充分的保障。

(2)课程体系完整,内容新颖。课程要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涉及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紧跟学科前沿。

(3)实践环节具有明显特色。本门课程要对实践环节足够重视,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虚拟系统调查、分析与设计、上机实验等方式,形成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框架。

(4)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学过程结合具体科研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程改进的主要措施

(一)改进教学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前沿理论知识更新很快,要求任课教师动态跟踪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前沿理论知识引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信息经济学、信息技术及知识工程研究的发展,及时拓展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影响等。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将知识学习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原则,引入一些信息系统驱动下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如ERP、JIT、敏捷制造、CRM、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等。始终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任课教师参与和主持的有关科研课题,采用案例教学,上机实验教学等形式,增强教学环节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式

主要采用理論讲授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讲授中结合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教师从事的有关科研课题,引入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上机实验等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互动教学过程[4]。

1.案例教学

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教学管理系统”项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学管理系统的案例,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方法与生命周期过程。

在概念、思想和原理讲授中也引入相关案例,如讲授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因素时,本人就结合煤矿企业生产过程的特征(投入的都是辅助材料,投入物与产出物没有确定的供求联系)进行分析讨论,还可以针对某个具体企业的组织特征和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2.课堂讨论

每堂课要预先设定一个讨论主题,点取学生讲解答疑,进行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讲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学习的兴趣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上机实验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应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应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是学好本课程的最有效方法。在上机实验环节,应着重培养应用Visio、Rational Rose等CASE工具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和熟练应用SQLServer等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的能力。结合上机实验环节,可以开设多个实验项目,要有侧重单项技能训练的实验项目,也要有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全程指导,并配备1-2名有丰富经验的研究生协助进行实验指导。

(三)建立教学团队

结合所在单位条件,联合多名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相关领域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间要经常交流经验,相互听课,为不断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工作质量提供保障。此外,上机实验环节让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有丰富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实施经验的研究生参与指导,使上机实验环节的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四)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单位除具有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讲授的条件外,还应建设能同时容纳所有上课学生进行上机实验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室要配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上机实验所需的数据库(SQLServer等)、CASE工具(Visio2003,IBM Rational Rose)等软件系统,并搭建PowerBuilder或.Net等大型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此外,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单位还应该与专业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发的有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参观学习,提供讨论案例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实验课程教学中要打破以单一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案例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魏玲,孙晓宇,代德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2(6):55-56

[3]梁亚玲.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0):100-101

[4]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5]胡晶,李春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无边界”教学模式的学习型组织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4(8):83-84

[6]郭伟光,李道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23):105-107

[7]龙世荣,赵学孔.高职高专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 (5):106-108

作者简介:

上一篇: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下一篇:服务提升学习主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