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促整改 以理论促发展

2024-04-11

以制度促整改 以理论促发展(精选9篇)

篇1:以制度促整改 以理论促发展

以制度促整改

以理论促发展

地区教育局机关自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认真按照自治区、地区有关要求,将先进性教育落到实处、融入工作,经常性的开展“回头看”活动,通过制定和落实一系列的制度,使扩大整改提高不断取得实效。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教育局机关党支部共有党员53名,其中在职党员33名,离退休党员20名,入党积极分子24名。保持党员先进性集中教育阶段,教育局机关共出专报42期,专栏5期;集中学习82学时,其中人均自学18学时;教育局共为在职的10名缺勤党员补课累计103课时;为离退休党员送书上门、补课辅导3次;党员人均撰写读书笔记约10000余字,悬挂横幅2条。建立局领导联系点8个,教育局扶贫帮困村队一个,自行组织党员扶贫帮困捐款3620元,捐物3400件,9名入党积极分子捐款460元,帮扶贫困学生共43人。

一、落实整改措施,巩固扩大整改成果

1、立说立行抓整改。一是能改的立即就改。地区教育工委对机关集中教育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按照既定的时序要求,抓好整改工作责任制、整改方案公示制、整改过程协作制、整改结果反馈制的落实。经过教育局的认真梳理,确定整改问题35项,截至目前,已对其中24个问题进行了整改,确定了2个短期整改问题,4个长期整改问题,对5个地区教育局无法单独解决和 无法解决的问题已上报地委和行署。如及早实行人事制度改革,解决学校教师编制问题,避免教师外流;教师参加完自治区举办的继续教育后,还要参加人事局举办的继续教育;教育局党委将每年国家、自治区下拨教育工程分配权收归教育局,避免学校之间互相争夺,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等。二是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问题进行联动抓整改。对群众想办而教育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问题出在下面,根子通在上面的问题,我们通过落实《整改方案》的形式,主动抓好协调。属于上级部门的,及时向地区有关部门反映;属于下级部门的,由教育局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转交有关县(市)教育局和学校解决,并加强督查。三是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逐步落实整改。对情况比较复杂,暂时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们本着“把工作做细,创造条件抓整改”的指导思想,在向基层和群众讲清道理的同时,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整改多少的先整改多少,以逐步整改到位。

2、围绕重点问题抓整改。我们以规范教育系统收费、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等为重点,从群众最急、最怨、最盼的事入手,着力解决当前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重点问题。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收费的管理力度,除每年春、秋两次的例行检查外,还经常性、不定期的对群众有反应的学校进行抽查。今年在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来,地区教育局充分发挥地区治理教育乱收费牵头单位的作用,在要求各县市充分自查的基础上,于3—4月,对各县(市)执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情况进行了抽查。教师师德建设一项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地区教育工委在前两年狠抓师德建设的基础上,在去年地区 2 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局提出了“四个好”学校建设目标,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师德建设,九月,教育局安排有关人员对全区教师的情况进行调查。今年以来,教育局再次于5月份对全区教师师德情况进行了抽查。

3、强化督查促整改。为了保证整改措施的有效落实,教育局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加大对整改措施落实的检查和督查力度。做到了两个明确:一是明确督查责任。教育工委重申教育局各领导师所负责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各相关科室负责人是落实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措施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调了不落实整改措施是不称职,整改措施落实不力是失职,哪级出现问题就追究哪级负责人的责任。二是明确督查内容。主要突出“五查”,即查整改问题是否清楚、到位,查整改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查整改措施是否通过公示栏向群众公示,查整改的领导责任制是否落实,查是否取得了实效、群众是否满意。

二、建立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要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地区教育工委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认真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方案,并努力建立健全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

1、健全常规性学习机制。教育局机关进一步完善了党员学习、教育管理制度,健全局党委中心组、各支部及机关干部每周一次学习制度,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党性观念,解决个别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的问题。

2、建立党内民主机制。地区教育工委不断强化议事规则,完善工委及各总支(支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制度及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局机关科室考核机制,今后还将进一步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3、落实定期调查研究制度。完善教育局领导及机关各科室党员、干部定期调研制度。教育局规定局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至少每年二次对全区学校进行教育调研;参加一年一次对全区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参加一年至少三次对所属学校的节日慰问;每1--2年对学校班子学校管理情况进行调研、考核;不定期对学校工作进行检查、巡视等。通过广泛调研,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4、推行群众监督机制。要对全局性重大工作及各科室工作凡能公开的均予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部举报电话、意见箱随时接受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及时解决群众的投诉、意见、建议及咨询。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学校、家长),征求对局机关及地区教育的意见、建议。定期慰问结对的困难群众。重大教育决策前,将通过各种途经广泛征求意见(包括召开听证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5、强化效能考核机制。为使党廉建设与先进性教育有机结合,教育工委制定并印发了《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汇编》,从制度入手,要求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及局机关汇编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服务群众意识,严格责任意识,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机关工作 4 考核,实行对科室工作及机关工作人员的双重考核,不断提高机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6、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地区教育工委根据教育系统实际,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扶贫帮困的力度,力争不使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教育工委领导在地直及市属各学校中,每人包联两名贫困学生,普通党员包联一名贫困学生,对他们进行帮扶,直至高中毕业为止。

7、实行党员自我约束。教育工委教育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员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廉洁从政意识,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加强教育行风建设,自觉实践教育工委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即:“率先垂范,为师生楷模;廉政勤政,讲自律奉献;开拓进取,做教改先导;竭尽服务,塑教育形象。”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让局机关成为群众观察教育的示范窗口。

8、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针对流动党员联系难、集中难、组织难的特点,我局通过发公开信、建立流动党员档案的方式开展“党组织找党员,让党员找到党组织”活动,全面掌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做到“手上有簿、心中有数、工作有进度”。教育局先后发出《致离退休党员公开信》三封,力争使每一个党员都参加先进性教育,确保学习不掉队。先后采取送书上门、送学上门、电话沟通等方式帮助他们参加教育活动。同时,对长期定居外地的党员,教育局在与他们进行沟通后,全部将党组织关系转向居住地党组织,并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询问党组织关系转 5 接情况,力争没有“口袋”党员,并能全部参加教育活动。

三、认真开展先进性教育理论思考和总结

地区教育局按照“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些重大理论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推出更多的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究多做贡献”的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在党的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积极组织力量,加强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究工作。

2005年2月,地区教育纪工委书记、纪检组长xx撰写了《从近几年发生的特大要案、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要性》,并在地直各学校进行了巡回报告;2005年7月,地区教育工委书记xx撰写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文章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党组织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具体的论述。2006年2月,地区教育纪工委书记、纪检组长陈吉平撰写了《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切实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文章结合地区教育工委多年来在学校党建工作中的实践,就在新形势下理顺学校党建体制,强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领导地位谈了自己的看法。2006年3月,xx同志再次撰写了《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保障学校先进性教育成果工作》一文,就如何抓好教育系统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一些看法。2006年3月,地区教育工委按照地委的要求,组织人员通过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学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并结合学校党建工作实际,撰写了 《塔城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意见》,《意见》对今后我区如何在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提出了建议,现已上报地委领导作决策参考。

总之,在教育局机关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个别党员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认识还不足,参与的热情还不够高;各别整改措施的落实还不是很到位,需要今后进一步加强;在探索和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等。我们将按照地区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不断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篇2:以制度促整改 以理论促发展

用户:0797

以制度改革促事业发展

--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要汇报的题目是:以制度改革,促事业发展。介绍--人民广播电台十年来走过的改革发展的道路。

1994年元月

28号,在--的上空首次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呼号——--人民广播电台。从这一天起,--有了自己的市级广播电台;从这一天起,--人民广播电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崭新之路。我们铭记这一天,不仅是因为历史记录了我们历经艰辛所留下的奋斗足迹,更主要的是从这一天起,--人民广播电台在--市广播电视局党组的支持下,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与压力,同时也充满希望的改革之路。

我是19--年初调入电台任台长、书记的。--年电台成立之初,局领导就征求我的意见,希望我能去电台,说老实话,我当时在局宣传科任科长,工作虽不算轻松,但是压力不大,我婉言推辞了。--年底,局领导又再次做我的工作,希望我能去电台工作。我当时是觉得领导说了好几次了,老是推辞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我决定服从组织的安排,到电台去工作。在我还没有最后答复局领导的时候,局领导还认为我是不是因为舍不得机关的行政编制而去电台这个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因此,还对我说,要不,你的编制还保留在机关,你先去电台工作。我这个人有点个性,既然决定了的事情,我是会下定决心去做好的。我当时对领导说,这不行,要去,我就把我的所有关系都转到电台去,不要留什么后路,否则,电台的同志们会怎么看我?你干的好还没什么,干的不好,大家就会说,本来他就不是打算长久干的,编制都还在局里,干不好可以一拍屁股走人。

我到电台时,电台有职工16人除台长、副台长、办公室主任是本局职工调入外,其余13人都是通过面向社会招聘聘用的。虽然进人实行了向社会招聘,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但是,运行机制还是老套套,还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框框。我觉得这样不行。既然建台之初局党组就提出“新台新机制”,那就应该真正“新”出来。在改革这个问题上,大家都知道,最敏感、最难改的当属分配制度和人事任免制度,这些都直接涉及到个人的利益,但是,最敏感、最难的,恰恰又是最关键的。我当时是很有一股子冲劲的。当然也不是盲目的冲。于是,我在经过大量调查并请教有关人事部门的专家之后,结合电台的实际,提出了“实行全员聘用,合理设置岗位、进行科学量化,开展双向选择,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可高可低的激励竞争机制,科学、合理、优化人才资源”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年下半年,改革方案开始实施,首先是打破在编人员与聘用人员的界限,实行部室主任聘用制,实行因岗定人、双向选择。由台里聘用部室主任,又由部室主任聘用员工,而员工亦可选择部室主任。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方案受到全台职工的积极支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19--年底,我们认真总结了第一步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19--年我们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改革,即实行部室主任竞争上岗,取消保底工资,新闻部、节目部实行量化管理。这个方案在交给大家讨论时,大家都表示赞同,但真正出台了,就“一石激起千层浪”了。因为,这才真正涉及到个人利益了。有个别同志心理不平衡了,由于台里绝大部分同志是赞同这种改革的,个别的意见在台里没有市场,于是,到局里,甚至纪检告状了。那个时候,局里有个别领导对我们这种超前的改革措施也有不同看法,一时间,各种议论都来了,有一段时间甚至有点压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我那个时候也迷茫了,面对许多批评,我感到很委屈,有些沉不住气了。有一次我甚至写好了辞职报告。正是在这个时候,局党组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局党组肯定了电台改革的做法,并提出要在全局推广我们的经验,当然,也严厉的批评了我退却的懦弱。我要特别感谢--市广播电视局的历届领导,是他们给了我最有力的帮助和支持,一路搀扶着我在广播改革的道路上前行。

电台是个特殊的行业,对人员也有特殊的要求。“人员能进能出”--敞开电台的大门广纳人才;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为进人设置了门槛。广播虽然仍处于“弱势”的境地,条件比较差,待遇比较低,但是它毕竟是一个阳光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媒体。社会地位较高,发展前景看好,而记者、节目主持人又是当今的热门行业,不少人心想之,行往之,总想方设法挤进来。把好“进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也不是一个生活在真空的人,我有领导、有朋友、有亲戚,还有方方面面的关系。如何带头执行制度,遵守原则,对我尤其需要经受考验。关键是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只要能够遵照制定的制定执行,其实既不会得罪人,又能够吸纳

真正的人才。

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19-年8月,一位老领导的亲属想到电台来从事记者工作,当时我就说,可以。但是请他先不着急办理调动手续,先让他到电台来适应一段时间,他自己如果感觉在电台感到满意再办理手续。第二天,这位同志就到电台来熟悉工作了。当他干到第22天的时候,这位同志到我的办公室来找我了,他对我说:刘台

长,有件事我想跟你谈谈。我说:好呀,有什么事情你说吧。他说:我非常感谢电台能够给我这样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这段时间我在电台真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经过再三考虑,觉得自己要适应电台的工作,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我想我还是先回我原来的单位去,等有提高了,我再考虑到电台来。我说:好。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能够适应电台工作了,你随时来。我欢迎。这个同志为什么会走?我查了一下他的工作情况。虽然这个同志是学文科的,但是新闻写作能力和他的新闻意识还达不到能够胜任电台工作的要求,22天的工作时间,这个同志只发出了三篇稿件,而三篇稿件中,只有一篇是他独立完成的。就算三篇稿件都算他一个人的,按照我们当时的计分标准,这个同志22天,只能获得54块钱的工资报酬。按照这样来工作,一方面他连喝稀饭的保障也没有,另一方面,三个月以后要实行基本分考核,最多五个月就将被淘汰。

另外一个故事:同样是199-年的-月,一位赣南师院的女学生找到我,要求到电台担任记者工作。我把电台工作的要求和考核机制向她做了介绍,同时也看了她的一些作品。当时我想,一个女同志要从事记者工作,其困难要比男同志要大,电台的机制比较活,也比较严,可能会把她吓回去。当时,我对她的写作水平还不是那么看好,说心里话,我不是太想要她。但是,电台的制度规定是人员能进能出,大门是敞开的,“门槛”也基本上达的到,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理由来拒绝她,她自己又特别倔强,说,你台长只需要给我三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你如果仍然感觉我不适应,或者我达不到台里的要求,按照台里的规定我心甘情愿,自觉自愿的接受辞退。这个女同志三个月之后没有走,留下来了。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年还担任了电台新闻部主任的职务。

这些年来电台在探索地市广播电台生存发展的改革之路上越走越快,在加强体制创新、分配机制创新、用人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还创新节目内容、节目结构,创新频率特色。提出了“广播”变“窄播”,“主题”加“个性”,让节目“走”出去的办节目思路,使广播节目的宣传更加有针对性、节目特色更加鲜明,收听率和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我们把“宣传创优、改革创新、节目创特、经营创效”引入电台的日常工作当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在全省地市电台中率先办起“台长热线”,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办好节目的意见和建议。从200--年开始,台里进一步扩大了量化考核面,除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实行档案工资外,其他人员一律根据工作实绩进行量化考核;并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的人才资源,以“借力省力、合理用力、发挥优势、展现特色”的思路,用听众的思路激活节目,用创新的思路振兴电台,提高广播媒体整体创新的内在动力。

精品,是广播的灵魂。所谓精品,就是办节目的质量,节目的社会反响。一个电台,节目不上档次,没有有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有影响力的栏目、作品,没有一个庞大的听众群,那一切都是空的。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我们重视加强节目的管理,从优化节目设置、明确节目定位、丰富节目内容、强化节目经营理念、加大节目质量监控力度、树立广播良好形象入手,办精办活各类节目,重点加强新闻信息含量,突出服务特色,建立了节目听评制度和新闻选题研讨和好稿评优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宣传质量。我们提出了“把节目办到听众身边”的口号,让节目走出播音室,开展“送广播下乡”等大型户外活动,培育听众市场,让听众“走近”广播,“走进”广播,发挥广播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扩大广播的社会影响力。

在事业发展中,我们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不断研究新技术,适应新形势,以改革促事业建设。200-年,在局党组的支持下,多方筹资60多万元,在全省设区市电台中率先购置了广播数字音频工作站编播系统,更新了全固态发射机,提高了广播节目的制作传输质量。

广播的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只能是在吸取兄弟台站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台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制度的建立,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制度的落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度是靠人去落实的,作为台长,是制度的制定者之一,同时也是制度的带头执行者。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激励职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我们在“上大台、出精品制度”中就有一条:当年没有撰写论文,没有获得省以上优秀作品奖的,不能评先。要求职工做到,我们当台长的首先要做到。为此,我带头撰写论文,积极参与创作。作到了每年都有一篇以上的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在省以上评选中获奖。自199-年至200-年,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世界》等省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6篇,作品获得省以上奖励46个,其中,有全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三个,三等奖6个,全省一等奖18个。领导的表现最具带头作用,在全台的努力下,宣传质量不断提高,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从199-年至20-年,全台有14件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中一等奖3个;有110件作品在全省获奖,其中一等奖32个,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论文31篇。建台10年中,电台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创三好”台站一等奖,一次评为特等奖,获得全市、全局“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的锦旗、奖牌16面。

篇3:以制度创新促经济发展

1 电商的成功突显了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初, 人们在谈论电子商务时, 还觉得这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然而短短的几年间,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阿里巴巴是我国电子商务的代表, 其发展理念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里巴巴从1998年创业之初就开始了它的传奇发展。它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累积亿万的会员, 并且每天以数千新用户的速度增加。阿里巴巴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商务平台, 网站各项指标持续高速发展。阿里巴巴“双十一”一天的成交额达到350多亿元, 创造了中国经济的神话。

通过对阿里巴巴的B2B电子商务发展成功的案例分析, 人们可以得出, 在虚实相结合经济全球化、消费个性化的环境下, 电子商务可以大大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和创新市场能力, 大大提高自身经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这是制度创新带来的经济发展新动力。

2 制度创新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 从而带动了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根据对《国家创新指数报告》现有资料的分析, 中国创新综合指数大约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 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尽管我国距离创新型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但是中国的特定的国情, 决定了我国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科技是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战略支撑, 是我国经济再次腾飞的基础。要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摆脱对外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 就是想方设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创新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捷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科研成果井喷, 呈现加速态势。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夺全球最快, 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础研究奠定基础;中国制造业也迎头赶超, 中国的核电、高铁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李克强总理每次出访都要向世界推荐我国的核电和高铁等项目, 这些高端制造业不仅为世界人民造了福, 更主要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这种依靠知识产权的转型升级, 使我国企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通过科技创新来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的做法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3 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仍然要靠制度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 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 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1%, 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5773亿元, 同比增长4.2%。3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 环比增长0.81%。经济增速逐季回落, 凸显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当下的中国经济可以用“复杂”和“困难”来概括。一方面, 经济不能出现大的波动, 还要保就业、促民生, 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削减部分过剩行业产能, 要保护环境又要适度经济增长, 金融机构风险加大, 又不能再轻易释放流动性。这一切都需要制度创新来解决。

3.1 通过制度创新降低门槛, 促进经济发展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是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好举措之一。“一块钱办公司”、“零门槛做企业”进一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限制, 降低个人企业创业发展门槛, 使很多有想法、有创意、有朝气的人有了用武之地, 很多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借此东风就成长起来了。一个80后大学毕业生可由一个小零售店老板成长为一家连锁百货的董事长, 三个有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借钱办了一个小公司, 产值达到了上亿元;打破行业垄断, 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垄断行业中, 不仅可以使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经济实体中, 还能激发垄断企业的活力, 提高经济效益, 中石化放开油品经营市场, 引入行业竞争, 对我国能源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政府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打破了原有的行业垄断, 加强了竞争, 让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更加市场化, 行业发展流程更顺、效率也更高, 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 给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带来更多利好;法无禁止即可入, 进一步简政放权, 让市场主体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 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 引导企业、个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改革进入深水区, 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打破行业垄断, 允许合规企业参与国企改革, 创建有序的市场环境, 激发出经济发展的活力, 千方百计搞活经济, 创建更科学、更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环境。迈好每一步, 走好每一步, 或许充满活力的新型市场经济就是从这降低门槛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3.2 通过制度创新拓宽就业渠道, 促进经济发展

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 有相当多的人员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况, 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把这部分人的问题解决好, 那对经济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 要创造性地运用行政、金融和市场等综合性手段。首先要落实和完善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重视政策的落实工作, 不要流于形式, 要在税收、贷款政策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进行帮助, 引导这些人员认清并走出误区, 融入改革创新创业的大潮中, 有帮助、有扶持, 解决后顾之忧。其次要实施扩大创业战略, 大力推进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要大力支持人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不断发展新的职业, 拓宽各种就业渠道,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政府都要努力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第三要加强创业、创新教育, 提高人们的创业、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人们的教育素质和从业技能。信息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既有对传统技能的需要, 又有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技术的技能需求。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 通过教育培训使这些失业或半失业人员认清形势, 引导他们重新选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色, 勇于掌握新技术、新本领, 形成新的产业能力, 从而引导整个社会创业氛围的形成。最后要科学制定就业创业规划,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对特殊对象和人员给予就业、创业援助;健全市场体系, 依法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创业、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 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劳动力过剩在所难免。因此, 增加剩余劳动力再就业迫在眉睫。而这些劳动力就业的重点方向并非在国有经济领域, 因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 为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提供新的天地。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为这些人员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创造条件, 从而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3 通过制度创新巧用投资, 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 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政府投资的作用, 使之不仅能达到上述功效, 还能同时拉动就业, 培养创新人才, 特别是扶持中小型企业创业发展。特别在推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上发挥出巨大作用。

首先政府要加速职能改革, 坚持市场化导向, 建立“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高效”的亲民为民的政府。从经济实情出发, 引导资金向新型经济倾斜, 向高新产业流动, 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而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其次要拓宽投融资渠道, 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搭建新的投融资平台和信用平台, 整合众多优质资产, 重新评估人、财、物价值, 充分发挥其融资功能。通过制度创新, 各地新型的小额信贷公司、信用融资担保公司以及规范的民间融资公司相继成立, 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最后要整合存量, 融通增量资金。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 不断壮大其资本金规模。通过银行授信、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等方式, 融通增量发展资金, 注重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互平衡, 帮扶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民营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赛迪.国内B2B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子商务, 2008 (9) .

[2]正言.阿里巴巴中国经济崛起的样本[J].中国高新区, 2008 (8) .

[3]余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J].对外经贸, 2009 (5) .

[4]吉田和男, 等.转换期的财政投融资[M].有斐阁株式会社, 1996.

[5]世界银行.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R].1993.

篇4:以制度促整改 以理论促发展

【摘要】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突出服务属性的指导地位,是当前引领学生工作发展的指南针,更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手棋。近年来,经济贸易学院紧紧围绕这一理念,着力推动“育人为本”制度规范与文化示范的建设,构建以“制度树人”为基础,“文化化人”为导向的动态二维结构,形成“制度文化有机体”,启发文化自觉,营造创新生态,孕育创业土壤,共促经济贸易学院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育人为本 制度树人 文化化人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0-02

站在新起点,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而作为教育工作主阵地的高校学生工作也正经历着由管理属性主导向服务属性支配改变的转型期[1],因而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突出服务属性的指导地位,是当前引领学生工作发展的思想旗帜与行动指南,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路径与重要任务。

近年来,经济贸易学院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融入,着力推动“育人为本”制度规范与文化示范的建设,构建以“制度树人”为基础,“文化化人”为导向的动态二维结构,形成“制度文化有机体”,共促学生工作全面推进。

一、制度树人

为推进“制度树人”工作切实开展,引导学生由他律内化为自律,经济贸易学院搭建制度平台,努力开拓创新,围绕学工队伍建设抓制度,围绕队伍业务职能抓制度,已经探索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新机制,初步形成了靠制度管人、以制度理行、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学院学生工作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1.完善制度抓队伍建设,提升向心力

一是抓好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经济贸易学院高度重视专兼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了《班级及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书记、辅导员工作职责清单》、《专业活动审批制度》等制度,大力推进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有序推进工作职责的制度化、规范化、阳光化建设,提升了学生工作的系统性。二是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制度建设。学生干部队伍作为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工作的得力助手与先锋力量,在学院引导学生实现自主、自律、自治的实践育人中,发挥载体辐射功能与桥梁纽带作用。因此,经济贸易学院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经济贸易学院学生干部培养管理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互促共进,形成人人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

2.完善制度抓业务职能,提升执行力

严格规范业务职能,完善制度建设,是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工作执行力的前提和保障。经济贸易学院制定和完善了《经济贸易学院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以此为标准,将辅导员工作内容划分为三大板块,即“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板块,寓教育于引导之中;以学生发展指导作为主体板块,寓指导于辅导之中;以学生事务管理作为基础板块,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逐步实现“系统管理”,推进学院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有效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执行力。

二、文化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理念,这一思想的首次提出,基于教育,即为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更是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实践行动。而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大学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推动“文化化人”建设。

1.坚持文化化人,打造学院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熏陶功能等,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贸易学院秉持“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理念,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力求做到配套设施同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又气脉相通的物质文化,强化文化交流,宣传文化价值理念,引导主流文化占领学生精神思维制高点。

2.坚持文化化人,打造学院精神文化

大力推进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在提升学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同时,更有助于沁润学生的思维与行动,默化他们的理想与人格。基于学情,以思想教育为引领,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落地生根,从而有效提高文化的软实力。

三、结论

学生工作构建形成以“制度树人”为基础,“文化化人”为导向的“制度文化有机体”,彼此相互融合,互为表里,不仅有利于培育师生自觉的行为规范,更有利于凝聚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学生工作“精神场”的打造与师生的“精气神”的提振,从而力促知与行,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合一中,全面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篇5:以制度促整改 以理论促发展

打通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为契机,狠抓措施落实,把民生项目推进作为检验整改落实成效的重要依据,各项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整改落实取得明显效果,民生项目稳步推进。

一是立足民生,明确整改目标。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把民生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查摆民生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把民生项目推进作为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列出整改清单,逐项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及整改目标,对整改目标分阶段进行细化。

二是结合实际,严格整改措施。根据民生项目推进情况,分析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从思想意识、工作态度、措施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追究等方面进一步严格要求,改进工作作风与破解客观困难相结合,“内外兼修”保证整改措施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三是注重督导,促进措施落实。在整改落实过程中,发挥镇党委班子、纪委、活动办作用,定期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不定期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暗访,对督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通报,对整改不到位、项目推进不力的进行处理,督促相关部门、人员加强措施落实。

四是定期评议,保证整改效果。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按月度、季度定期组织党员群众评议,把评议结果作为衡量整改落实效果和项目推进进度的标准,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季度排名,激励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加强整改力度,确保民生项目推进进度。

篇6:以制度促整改 以理论促发展

——湖北省政府全力推动农信社改革成效凸显

改革是根本大计,发展是根本出路。从湖北省联社成立至今,湖北省委、省政府为大力支持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相继出台了税费减免、帮助追讨债务等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9年开始启动湖北省农信社组建农村银行三年达标规划后,省政府先后召开两次常务会议,明确农信社产权改革方向和目标,举行两次大的推动会议强力督导,组织五次考察亲自过问改革进展情况,并从资源配置、协调推动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农信社发展给予了强大支持。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全省农合机构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主要监管指标首次全部达到商业银行标准,全省高风险社从2008年的27家锐减至仅1家,彻底摘掉了整体发展落后、历史包袱沉重、基础力量薄弱、全国排名摆尾的‚帽子‛。

一、历史包袱大幅化解

2008年末,我省农信社存量包袱(包括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缺口和历年亏损挂账)共132.32亿元,在全国(35家)排名27位(从好到坏排序);通过三年改革,到2011年末,实际存量包袱仅为4.9亿元,在全国排名21位,上升6位。我省的农信社改革始终坚持‚两找‛(即‚找市长‛与‚找市场‛相结合)的改革模式不动摇,坚持‚四个一‛的化解风险原则:即‚通过发 1 展增加一块、通过改革消化一块、通过节支弥补一块、通过清收盘活一块‛。3年共消化存量包袱127.42亿元,占2008年末存量包袱总额的96%,仅2011年一年,全省就消化历史包袱108.59亿元(含不良资产和历年亏损挂账),在全国排名第一,其中发起人出资购买30.01亿元,政府帮助消化48.88亿元,机构自身消化29.7亿元。目前79家法人机构中已有74家历史包袱全部消化,其中包袱最重的黄冈、孝感联社,通过优质资产置换34.72亿元,市场化方式消化13.4亿元,历史包袱基本消化完毕。到2011年末,全省成立14家农商行,12家农合行,获批筹建5家农商行,与2008年末全省仅2家农合行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二、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全国排名大幅提升。从过去摆尾进入到中游水平,在全国35家机构中存款排名第15位,贷款第13位,不良贷款第14位,不良贷款率第10位,资本充足率第18位,拨备覆盖率第12位。二是盈利能力增强。实现净利润20.5亿元,较2008年增加6.4亿元,增长45.4%。三是风险指标明显好转。2011年末,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首次全部达标;不良贷款继续‚双降‛;资本充足率历史上首次超过10%的动态监管标准;全省高风险社(同一口径)从2008年的27家锐减至仅1家。四是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存款年均递增28.2%,贷款年均递增32.5%,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银行业平均增幅,其中,2011年末存款增长26.4%,高于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增幅11.7个百分点;贷款增长30.5%,高于全省银行业平均增幅12.7个百分点。存贷款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存款占全省银行 2 业金融机构存款的12.3%,贷款占比达11.0%,分别比2008年末提高2.6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三、“三农”服务方向更加明确

通过产权改革,我省农信社不仅大幅化解了历史包袱,而且经营方向更加明确,支农服务水平极大提高,切实做到了‚改制不改向,更名不离农‛。一是“三农”投入持续增大。2011年末,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1231亿元,比改制前的2008年末增加了744亿元,增幅达153%,其中2011年增加320亿元,增长35.2%,高于同期贷款增幅4.7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占比71.1%,较2008年末提高5.7个百分点;农信社县域存贷比(剔除武汉、十堰、荆州、黄石、咸宁、宜昌城区)59.02%,比全省银行业县域存贷比46.27%高出12.75个百分点,其中80%以上的县级法人机构贷款市场份额稳居同行之首。二是支农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全省目前已创新经营权抵押贷款、活物抵押贷款、协会联保贷款、最高抵押额循环贷款等109个信贷产品,形成了较完善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同时实施了以‚六公开‛、‚零费用‛和‚强监督‛为核心的阳光信贷服务。在农信社60年发展历程暨金融服务产品博览会上,我省有 7个支农产品、支农先进单位及个人获奖,是全国获奖最多的省级行社。其中获奖产品之一——‚金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农业专业组织+成员+联保基金+农信社‛模式)使农户贷款实现了从‚零售型‛向‚批发型‛转变。截至2011年末累计向12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2.82亿元,累计向11582个专业组织成员发放24.9亿元。武汉农商行开发的‚融城富业贷‛产品,荣获银行业协会颁发的‚2011中国银行 3 业服务小企业及‘三农’十佳特优金融产品‛称号。三是支农机制进一步完善。从支持单一种养业农户向支持‚大三农‛转变,建立了支农领导负责制、绩效考核制、跟进服务制和农户贷款免责制‚四大支农机制‛,推行了支农客户经理制,实行产品计价考核。

四、管理基础日趋完善

一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改革三年来共制定规章制度100多项,并根据业务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开展了流程再造,基本形成了较全面的制度体系和符合‚支农支小‛业务特点的流程体系。二是公司治理效率日益提高。表现为:股本结构不断优化,资格股占比较2008年末降低28.67个百分点;投资股占比较2008年末上升28.66个百分点,股东、董事、监事参事议事的意识和能力大幅提高。三是系统建设初显成效。以会计结算、中间业务、信息管理、教育培训四大平台为核心的系统基础建设已初步建立,为业务开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全国农合系统多个第一:全国首家研发信贷风险管理系统;首批加入农信银清算系统,首批实现全国跨行通存通兑;在全国较早开发和运行综合业务系统,发行银联福卡,发卡量已突破1300万张;陆续开发国税代收、话费代收、社保代收等20多个中间业务系统;建立省级教育培训平台,对县级行社的高管实施轮训,组织各类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员达3万余人次。

五、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篇7: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保民生

近年来,托克托县双河镇党委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新时期加强党委班子成员思想理论建设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以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培养、培训为突破口,以促进新农村建设、提升执政能力、推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学习讲堂”和村级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围绕“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强经济,以发展保民生”的思路,创新学习方法,破解工作难题,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科学发展,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力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带学习的良性循环,为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镇”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激发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双河镇首先在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以此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的热情。利用中心组学习、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外聘宣讲人员辅导,内请领导干部授课,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对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领导班子带头读书、带头写学习心得、带头撰写调研文章,并以“定主题、谈认识、互点评”的形式加强知识互补交流,使得创建学习型机关、做学习型人才、创一流业绩成为机关每个同志的自觉追求。在党员干部中树立了五种新的学习理念,即“带头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型方式理念;“学习为了创新,创新才能进步”的学习型动力理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实现‘三个转变’,服务‘两个率先’”的学习型目标理念;“加强学习是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的必然要求”的学习型本质理念,营造了时时、处处、人人重视学习的浓厚氛围。

二、搭建学习的平台,变“无处学”为“处处学”

镇党委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活动方案、学习计划和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学习考勤、学习档案、交流讨论、学习考核、调查研究、主题宣讲等八项学习制度,并适时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和理论课题,引导党员干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建了机关讲堂、社区讲堂、广场讲堂、农民讲堂、家庭讲堂和特色讲堂等讲堂类型,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集中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固定场所。同时开通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为党员干部学习提供了平台,提高了参学覆盖面。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党员干部明思路、学经验,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素质的提升,为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阵地保障。

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为重点,开办了“学习讲堂”。坚持以学习型党组织有关理论为指导,力求做到“三精”,体现“三性”:一是精选内容,体现针对性。“学习讲堂”着重围绕形势政策、社会热点、市场经济、科技知识等专题展开。在确定每期讲座的具体内容上,紧密结合中心工作,设立党员需求“点菜单”,以“点菜式”的方式将党员干部所需内容和党员关注的兴奋点确定为培训内容。二是精挑师资,体现实效性。“学习讲堂”的教员队伍由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组成。在开办讲堂集中学习的同时,镇党委把学习讲堂搬进村组,搬进农民党员家中和田间地头,抽调农技人员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抽调党办、司法、卫生、计生等部门组成送法送政策下基层工作小组,帮助基层党员和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法律法规。通过政策法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给广大农村党员讲政策、上党课、传科技,积极宣传“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内容和先进事迹,对基层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带民致富的本领进一步提高。三是精心管理,体现规范性。严格学习签到制度,并将参加学习培训情况纳入年终党建考核内容,确保了党员干部的参学率。同时,每期讲堂开办后都要对宣讲情况进行及时总结,规范建档,查找不足,为下次开办讲堂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讲堂”的开办,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理念,党员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显著提高。按照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通过各种活动载体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强服务、扶贫帮困、四议两公开、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等各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三、强化学以致用,做到“需要什么学什么”

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这一学习原则,镇党委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干部周五集中学习制度,鼓励每位党员干部每天自学1小时,要求党员干部做好笔记,理论联系实际。中心组成员每年下乡不少于60天,党员干部按照包村所在区域,每周调研走访不少于1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人一年一次的调研文章的选题均与实现全镇科学发展密切相关,先后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化、特色种植、新农村建设等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多篇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的调研报告,为全镇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进步等奠定理论基础。半年一次的交流会上,党员干部针对所学谈体会,谈思路,谈打算;镇党委制定督学制度并组建督学小组,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促进了学习活动经常性开展;镇党委在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将理论学习情况作为主要内容来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和考核作为党员干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开展学习考核的方式推进学习成果转化,通过学习交流、内部反映等多种形式促进学习成果及时运用到工作中,推进全镇各项建设科学发展。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中促发展,推动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培植和城中村改造项目等重点建设进程。

四、推进成果转化,促进和谐发展

双河镇党委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紧密结合全镇实际工作,紧紧围绕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把学习理论、提高认识和研究工作、科学决策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增强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

篇8:以制度促整改 以理论促发展

多年的调研经验让我们认识到, 调研工作必须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 瞄准争创一流工作目标, 从开发调研潜能、刊稿渠道、转化平台入手, 锐意开拓创新, 才能使调研工作紧跟形势优势发展。

一、积极构建理论调研工作的“大调研”格局

检察理论调研工作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 必须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 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 调动更多的力量参与构建“大调研”工作格局。

(一) 创建与各科室的互动模式

第一, 拓展互动形式, 研究室制定“案件难点问题表”、“司法解释意见建议表”, 下发到各科室, 第一时间掌握办案中的难点问题, 保障调研的针对性;第二, 丰富互动内容, 案件质量分析由原来的单一质量分析, 扩展为“一个质量、两个效果”三部分, 即:案件质量分析、服务大局效果分析、推动三项重点工作效果分析;第三, 增强互动效果, 一大批优秀调研成果涌现出来。《贿赂犯罪侦查实践之难题与对策研究》、《检察建议制度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效能探究》等多篇具有很强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价值的文章公开发表, 形成9条法律适用意见建议, 其中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法律适用的请示层报到高检院。

(二) 调研工作与社会活动挂钩

第一, 大力开展检校共建活动。丰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 将法律知识融入课堂, 通过法制讲座、模拟庭审等方式, 教导学生如何远离犯罪、自我保护;第二, 协力组织征文活动。协助市院政治部开展检察干警职业道德修养征文活动, 全市检察机关的100余篇稿件参加了竞选, 市院领导、财经大学、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进行了评审, 这种开放式调研的方式克服了检察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画地为牢、闭门造车的局限, 强化了和单位间的交流。第三, 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坚持走出去的原则, 参加了“贿赂犯罪侦查谋略与技巧”、“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法律监督与社会矛盾化解”等研讨会, 开拓了视野、深化了认识、延展了思路。

(三) 延伸渠道, 加大成果转化力度

只有转化成果, 才能体现成果的价值。促进成果转化, 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成果转化途径, 对优秀研究成果积极向高检院、市院、区委区政府以及国家级、省市级法学期刊、报刊推荐采用;对具有较高决策参考价值、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及时转化为领导决策参考、规范性意见。

二、创新调研机制, 提高调研质量

制约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察理论调研工作的主要“瓶颈”就是工作机制问题。为此, 法律政策研究室进行了专门部署。

(一) 以大的调研活动辐射带动调研工作稳步发展

每年通过论坛的方式组织研讨会, 聘请法学专家讲授写作知识与技巧, 安排调研骨干参加市院培训, 召开案例研讨会, 围绕办案实际, 对个案、类案开展调研, 形成100余篇案例剖析, 有效指导了工作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提高了检察干警对调研工作的重视程度, 锻炼了调研工作队伍。

(二) 以健全调研工作机制推动调研跃升发展

针对高层次刊物调研文章采用率、获奖率低的情况, 规范了理论调研工作流程, 建立了科长、研究室、主管检察长“三级”把关的机制;建立重点调研课题管理办法, 确保调研出精品;提升调研工作奖励标准, 使调研骨干“政治上不掉队、经济上得实惠”, 激发干警的调研工作热情。

(三) 以调研骨干队伍建设保障调研工作持续发展

在调研骨干队伍建设方面首先强调调研骨干的选拔工作, 注重从办案一线的业务骨干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干警中发现人才, 目前选拔出的调研骨干全部是业务部门的办案能手, 调研骨干全部为法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 其中, 研究生骨干占31%。同时十分注意对调研骨干的培养,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每年对调研骨干进行培训, 组织骨干下基层深入了解武清, 通过调研骨干的辐射和带动, 撰写各类高质量的调研论文, 其中多篇文章被国家和省级刊物采用。

三、充分发挥检察调研的服务作用

检察调研肩负着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工作规律的重要职责, 是领导决策和检察业务开展的基础, 是更新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水平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 围绕三项重点工作, 深入调研

围绕“发挥基层检察工作职能作用,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这一主题, 撰写了30余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其中, 《检察建议制度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效能探究》、《“涉检”信访问题探研》两篇文章, 分获市院第四届检察论坛二等奖和优秀奖

(二) 针对检察工作难点问题, 专项调研

与预防科、渎检局联合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调研活动, 人民日报 (内参) 于2010年11月4日, 刊载了《天津武清“源头设卡”预防职务犯罪显成效》的调研经验, 中央电视台进行了节目录制, 市委书记张高丽作了重要批示;结合司法体制改革开展量刑建议, 形成的调研报告, 在天津市政法工作简报上刊发。

(三) 为领导的重大决策服务, 重点调研

发挥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 紧紧围绕检察工作实际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抓住重点, 对民行、控申、公诉等工作开展调研。成果转化为市院、区级、院级决策20余项。其中, 《坚持执法为民宗旨, 加大矛盾化解力度》的调研分析, 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内参上刊登, 于世平批示印发各院学习;《适应信访复杂情况, 增强矛盾化解能力》文章,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研究参考》刊登, 应用调研成果服务领导决策。

摘要:检察理论调研工作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 必须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 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 调动更多的力量参与构建“大调研”工作格局, 从开发调研潜能、刊稿渠道、转化平台入手, 锐意开拓创新, 使调研工作紧跟形势优势发展。

篇9:以评价促自信,以评价促发展

【关键词】评价;自信;促进;发展

我曾偶然地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

一位学生家长曾经愤愤不平:他的孩子由于智力发展较迟,面对思想品德考卷,一道题目也不会做。于是老师毫不客气地在成绩单上给了他一个“不合格”。家长反问:我的孩子在家关心家人、爱做家务、不做坏事,怎么思想品德就会“不合格”?

还有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 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考试。因为考试成绩会给她带来许多好处──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当然还有家长的奖励。至于帮助同学、做家务等事情她是不闻也不问。毫无疑问,期末思想品德考卷上,她得了一个闪光的 100 分。可日常生活中,她的思想品德表现真是 100 分吗?

我们不可否认,孩子是一个渴望被肯定的主体。作为教师,您的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颗红星……都会给孩子带来无比的欢欣。然而,一个单一而沉重的等级,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却戴上了偏见的伽锁。

以上的案例可以给我们诸多的思考,更会提醒我们,如何去改革评价,让评价更为客观真实,以求借评价真正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和原先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相比,《品德与生活》教材无论从内容选择上,编排体系上,目标达成上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随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也应该与以往有很大的改变。为适合新课程的需要,我们觉得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评价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性

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自身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2.多元化

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考试方法的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所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应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3.多样化

多样化指的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

4.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指的是评价必须全面和全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过程。

综上所述的评价所体现的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在课堂中的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统一式评价

1.客观性评价与人文性评价统一

就客观性而言,考试是为了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就人文性而言,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采取“等级+评语”的评定成绩的办法,坚持鼓励为主,重视归因分析,体现对学生人格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尊重。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评中,对学生的评价表就设计成“等级+评语”的形式。

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统一

教师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统一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真正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如在上完《让我自己来吧》一课后,老师并没有让教学停止在四十分钟的课内,而设计了一个表格。一来体现教学的延伸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格让家长参与监督,评价孩子在这个学期整个过程中的爱整洁的表现,一周点评一次。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能力,爱整洁的行为一定会大为改观的。

二、成果式评价

所谓成果评价,即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掌握了某些技能之后,通过手工、展览或是表演等看得见、听得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美丽的校园》这课后,开展看哪个小小组合作得最好,画的校园最漂亮。学习《老师,您好》后,自己一个人或小伙伴合作为老师制作一张贺卡。然后在班级中展览,比一比,谁画的最有创意。采用成果展示评价的方法在时间上可以比较随机,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丰富,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成果评价的方法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是一种比较可取,实际效果也较好的评价方法。

三、鼓励式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掌握学生品德发展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的规律,允许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作断定。我觉得鼓励式评价坚持的就是没有好中差,优良及之分,只有星多星少、奖度大小之别。而这次的星少不等于永远星少,经过努力,你随时都可以为自己添上一颗星。这样,每一次评价成为了学生道德发展的“加油站”,使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评价——反馈——改进”的机制,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状态,使自己获得可能获得的最大发展。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尤其对部分学习困难、品德有缺陷的学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易于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康成长。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评价观正发生着变化,多种评价制度,评价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切不可忘记,评价还应多关注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学习上的弱势群体,根据我们的分析,从智力因素方面来说,是由于疾病等因素造成思维能力相对滞后,基础知识差,特别是理解能力差的那些学生;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来说,主要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那些学生。教学实际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非智力因素方面。因此我们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还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及时性和启发性。相信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他们的进步也能让你看到。

上一篇:单位财务会计2019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皖江幼儿园庆六一联欢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