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2024-05-11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8篇)

篇1: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

发展论文

题目: 土木工程与环境保护 姓名:

班级:

学号: 电话:

土木工程与环境保护

前言:

当前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有效利用,使其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种污染事故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美好家园,再造秀美山川,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矿山建设得到迅猛发展,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基础建设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但它同时产生对破坏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如何在土木工程建设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并处理好同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而实现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怎样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课题。摘要: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学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大致了解了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员,我们除了要把专业知识学好,还应该了解土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想想如何对环境保护做贡献。

关键词:土木工程 环境问题 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一、土木工程发展概述

土木工程是指房屋、公路、铁路、水工、港工、地下等工程的总称,密切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四大基本要素:衣、食、住、行,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非常明显和重要。

二、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城市综合症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正在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标志着城市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城市建设基本上沿用“摊大饼”的粗放发展模式,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主要是:

① 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扩展,耕地损失严重。据预测,至201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从1996年的640座增加到1 000座,其结果是占用了大量耕地。土地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与地域规模的限制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突出矛盾,城市发展非走节约土地的集约化发展模式不可。② 城市人口密度大,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综合症”。首先表现在城市交通阻塞,行车速度缓慢。其次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面积的扩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造成城市环境的恶化。

(二)水环境问题

水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① 无节制地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污水是河湖污染的首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水量的持续增大,排入江河湖库的废污水不断增加,我国江河污染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的点源污染所致。

②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是影响水环境状况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给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③ 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引用水量的大量增加和未能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黄河河套地区,农业用水大水漫灌,年灌溉定额超过15000m3/hm2,致使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而地处河口的东营市及胜利油田,枯水季节无水可用,中下游的山东、河南两省也难以保证灌溉用水。

(三)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沙漠化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干旱共同影响的结果。土地沙漠化的严重后果众所周知,它对风沙区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沙漠化的过程是渐变的,人为活动破坏地表生态平衡后,风力是塑造地表景观的雕塑家。不过,很大一部分沙漠化土地是可以逆转的,当不合理的人为经济活动压力经调节减弱或稍加封育之后,它就具有了天然逆转的可能性,这便是土地沙漠化的治理。当然仅靠单一措施是达不到目的的,必须综合治理,其内容有多个方面:治理丧失生产潜力的沙漠化土地,并且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相结合;保护天然植被,注意封育植被、合理轮牧、科学放牧,防止“三滥”;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林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三、环境保护措施——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性能退化,这将影响起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从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监测、修复和加固的准备。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人们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给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安装各种传感器,自动、实时地测量结构的环境、荷载、响应等,对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科学有效地提供结构养护管理的决策依据,确保结构安全运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近年来,大型土木工程特别是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技术成为国内外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外近年新建的许多大型桥梁都安装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如我国的上海徐浦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东海大桥、香港地区的青马大桥,韩国Seohae桥和Youngjong桥、美国Commodore Barry桥和加拿大Confedration桥等。

像这样,通过发展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在第一时间发现建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与加固,既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建筑事故,也基本解决了建筑过快老化损坏,不得不拆去重修的尴尬局面,及由此造成的大量经济、资源、时间上的浪费,实现建筑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既有土木工程设施的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后代并满足其需要能力的条件下,满足当前的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则要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土木工程师主动做到节能节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既有土木工程设施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绿化,在夏季有效降低灰砖墙表面温度,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量;可以使用节能保温型的多孔砖或复合墙体作为墙体材料,达到冬季保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太阳能、地下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用量的减少。

另外,对既有建筑的再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方面,上海已经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量不用的厂房,很多已经转变为展览厅、办公楼、艺术家工作室等。这样的改造再利用,既符合现代使用的要求,又节约了能源,避免了浪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和绿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每年拆除的废旧混凝土,工程建设产生的废旧混凝土等均会产生巨量的建筑垃圾。我国每年的施工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达4000万吨,产生的废混凝土就有1360万吨,清运处理工作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此外,我国是20年来世界水泥生产的第一大国,而这本身是一项高耗资源、高耗能、污染环境的行业。与其他材料相比,钢材和再生混凝土较为符合绿色建材的标准,应当大力发展这样的绿色建材。

当然,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一味地追求节省,而是要寻求一种最合理的中间状态,既要保证建筑有足够的创意,也要追求完美的技术经济指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我们依旧还是要创造经典,但是绝不能建立在挥霍金钱,建立在耗费更多的资源、能源的基础之上。现今,建筑世界已经进入到生态美学的时代,注重文化、生态、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人性化、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才是当代工程师的着眼方向。

篇2: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1.3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0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

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篇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 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 不会损害到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要求人类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 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该肩负的责任。人类文明发展到至今, 从古人的顺应自然到近现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无一不是在告诫世人要想实现资源、社会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科技革命, 人类文明不断的在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的背后, 却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 破坏了大量原始的生态系统。相继而来的是人口的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破坏、贫困的加剧以及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所有的这些都在要求着人类必须要拿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去应对, 可持续发展概念也就孕育而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也要求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保护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2.1 关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为了解决环境问题,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生存环境、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实行其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经济和宣传教育。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 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同时, 相关的环保法律、机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2.2 环境现状

当今世界环境状态处于一种恶化的境地, 虽有措施但是总体依然处于严峻形势。

2.3 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

2.3.1 气候变暖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估计, 截至到2013年1月4日, 全世界的人口已经突破70亿, 并且还不断的呈现上升趋势。这项调查显示出世界人口在急剧的上升, 而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人类和工业生产所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碳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众所周知, 这些气体会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一旦温室效应发生, 全球气候势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气候反常使得一些地区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并带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大量人、财、力的缺失。持续的增高的温度可使冰川融化, 海平面将会升高, 而沿海地区则会被淹没。所有这些将会带给人类不可估量的灾难。

2.3.2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一种集中在大气平流层中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调节气候的气体, 但是它很脆弱, 人类生产和使用的大量含氟物质一旦进入大气层中发生化学反应臭氧即被破坏。臭氧层一旦被破坏, 地面上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就会增加, 气候也会出现反常, 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

2.3.3 生物多样性减少

多种海洋、陆地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存在的生物体才能构成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它也是在有规律的变化着的。工业革命发展以来,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到极大影响, 而这种影响带来的是生物物种灭绝和生物链破坏的副作用。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

2.3.4 各种生态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土地污染是近些年来人类面临的巨大考验。

以上这些列出来的环境问题首作俑者就是人类自己, 但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们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去缓和出现的矛盾解决存在的问题。

3 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热门关注话题。人类文明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不能不顾环境破坏盲目的发展, 而是要注重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为了解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应实行一下策略。

3.1 明确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

环境保护同可持续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有效保护, 同样, 只有环境得到保护, 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3.2 建立和健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世界范围类联合国公约是各国应该遵守的准则, 将环境保护宣传纳入教育体系, 向全世界普及环保意识。

3.3 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工业转型

当今社会, 新型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是综合高科技、低消耗、污染少、效益好和资源优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自此,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达到了一种双赢模式。

3.4 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合作

保护地球环境,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加需要通过合作协助来达到保护地球环境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 将环境保护列入可持续发展的的总目标中, 处理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工业文明的发展开始, 人类利用各种资源消耗来换取经济增长。但是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 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是成为当今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源。至此, 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成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为了让人类文明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 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疑是必要前提, 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环境污染,保护,可持续发展,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莉.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

篇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养成了一种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由于不注重环境保护,使得一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环境破坏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城市和地区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环境保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正确分析环境破坏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及危害,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环境破坏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已经在经济、社会中表现了出来。

第一,环境破坏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适可而止,如果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需求,不但会加重环境负担,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从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环境破坏问题相对突出,为了弥补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得不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环境保护,客观上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增长。因此,环境破坏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成本造成的影响比较显著,直接推高了社会经济发展成本。

第二,环境破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增长。环境破坏以后,原有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无以为继,过度依赖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再继续实行。某些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和地区由于来不及转型,在经济增速上无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有些城市和地区甚至陷入了短期的停滞。从这一点来看,环境破坏使原有的社会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无法满足经济增速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健康发展。同时,环境破坏以后,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各级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因此,环境破坏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增长。

第三,环境破坏对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空气、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及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如何对环境进行全面保护,尽快提高生存环境质量,成为了城市及农村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从最近几年北上广等大型城市来看,雾霾成为了一种天气新常态,对城市上空的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但危害了城市居民健康,也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达到空气的有效治理,政府部门将不得不选择增加环保投入。

环境破坏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环境破坏的原因很多,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就是地方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破坏问题的产生。在目前地方经济增长中,许多城市都选择了立足现有自然资源,依靠深层次开发现有自然资源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发展模式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开发得较好,可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而许多地方在开发利用完自然资源之后,都缺乏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自然环境遭到了恶意开发,不但不利于持续增长,还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使得一些区域的大气、水源受到了严重污染。因此,地方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是导致环境破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地方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手段,导致了环境问题恶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的时候,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率,对环境保护关注得不多,客观上导致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产生。虽然这些产业对地方经济贡献较大,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可能成为困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率,可能导致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关注,最终使环境问题恶化,使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投入更多的资金。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手段,使得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客观上使得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手段,是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最后,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是导致环境问题久拖不决的关键。在目前环境保护中,有些地方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一些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难以做出关停并转的决定,使得地方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严重的污染。经过了解发现,目前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往往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既反映出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了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无奈。因此,地方政府如果不下决心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环境问题将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地方经济也会在短暂的快速增长之后,陷入环境恶化的怪圈中,最后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境保护。

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环境破坏造成的严重影响,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但要对环境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

首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以及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提高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措施。从地方经济发展来看,循环经济不但可以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还能使地方经济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极大地提高社会经济的活力,使社会经济在增长模式上获得有力的支持。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必要手段,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除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之外,要想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实质上是指能够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亦称高科技的“绿色化”,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潜力,开发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之所以要发展绿色科技,其主要原因是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也无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对现有技术手段升级,并探索出一条新的技术发展道路,才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找到平衡点,使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现在我国有关环保法规40多部,但赋予环保部门的权力有限,仅仅具有罚款权。具有较强处罚作用的停产治理、限期治理等权力均要由当地政府批准。

鉴于环境保护的实际难度,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力,并建立权威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强化环境保护效果和提升环境保护质量的关键。为此,我国立法机关应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明确环保部门的职责,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进而形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良好的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彻底地解决环境被破坏问题,使环境问题不再成为困扰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具体应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和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入手,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获得有力的支持,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篇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呼唤一片净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各地新闻不断的报道出各种环境污染的事例,环境污染的整治行动刻不容缓。然而环境污染整治时间长,见效时间慢,治理过程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难度之大,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艰辛。

关键字:环境污染雾霾酸雨水资源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一、大气污染之雾霾

(一)、雾霾现象

就以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来讲,中东部地区几近“全军覆没”。中央气象台将雾、霾双预警等级从橙色降为黄色,连续七天发布全国性的双预警。其中,6日霾预警升级为橙色,7日大雾预警升级为橙色,截至8日,雾霾橙色预警双发的情况持续了2天。中央气象台分析,此次大范围雾霾过程令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都未能幸免。河北中南部、天津、山东、河南中东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中部及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南部等部分地区出现的霾日数达6至7天。12月8日,随着北风到来,白天,华北地区在偏北风的带领下已脱离雾霾围困。中央气象台表示,华东地区也只需再忍受一夜,就可以在冷空气的帮助下,重新回归到晴冷干净的好天气。9日白天,江苏、安徽中东部、浙江中北部、山东南部、江苏西南部等地的雾和霾将减弱消散。中央气象台预计,随着冷空气势力较前期明显加强。12月中旬南方不会再出现前期这种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秋冬季节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地面风速小,有利于水汽在大气低层积聚;暖湿空气活动偏强将丰沛的水汽输送到东部地区。同时水平方向静风增多,垂直方向出现逆温,相对湿度65%~85%,形成雾霾。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环保部监测司相关官员表示,从目前来看,长三角出现这么严重的雾霾也较为少见,“说明大气污染不仅仅是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也很厉害。”环保部负责环境应急的专家表示,雾霾应急主要还是各个省为单位做,难以做到更大范围的应急减排,比如,有很多车辆在各省之间日常运输,全部限行的话,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目前主要是各省细化方案,区分外地车辆和本地车辆,将限行集中在城区里面。

(二)、治理雾霾的对策

1、政府完善法律。国外治理大气污染立法先行,现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立法尚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通过立法修订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有力的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降低机动车的流动量,实行限行等措施。

2、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化石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而避免燃煤污染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3、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减少建筑渣土运输车在带有泥土的情况下上路行驶。

4、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加大环境保护林木的覆盖面积。环保林木能有效净化空气中的尘埃、有毒气体等,是大自然的空气净化器。多一些环保林木,我国环境的自净化能力就会强大起来。

5、提倡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是需要全民参与的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减排意识。需要全面实施绿色转型,包括发展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就每个公民而言,环境的清新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从自己开始,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自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大气污染之酸雨

(一)、酸雨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享受物质财富极速膨胀的同时,越来越频繁地陷入生态与环境危机之中。数据显示,近百年全球能源消耗以平均 3%的速度递增,由于大量碳基能源的消耗而引发的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和全球生态系统持续性退化,正使全球遭受更加严重的“生态赤字”。不要以为只有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发展中国家也一直在发展,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1980年全国煤炭消耗量还不过6亿吨,到了1995年就已达12.8亿吨,15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所以随着耗煤量的增加,我国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一直“名列前茅”。这样大的排放量,我们自然也可料想到酸雨形势是多么危急。

80年代初,重庆南山风景区就有2.7万亩马尾松突然死亡1万亩,这是我国首次发现酸雨造成的急性伤害事件。紧接着在1982 年的三个月内,西南某地区连续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值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但80年代,我国的酸雨也都还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黔和两广地区。到了90年代中期,酸雨已经攻陷了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沦陷范围达270多万平方公里。

据粗略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11个南方省区,因森林木材蓄积量减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亿元。其中,四川的森林死亡面积占5.7%,川贵两省按15年计算损失木材约63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特别是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相当的严重,像 2004 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 22.55 万吨,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乎30%的中国区域遭受着酸雨的侵蚀。污染的加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决不能以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代价。

(二)、治理酸雨的措施

然而酸雨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做能实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但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认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长期的战略政策,在制定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过程中增加对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制定合理有效的整治措施。在技术层面上,我国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增加资金、人力的投入,促使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实用的处理技术,面对比较薄弱的领域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同时应加大这方面的技术革新,特别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熔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

其次,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加强全民的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真正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做到从传统道德观向生态文明道德观转变,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树立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能够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把利用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三、水资源污染

(一)、水资源污染状况

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不顾环境的利益,常常采取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企业的高额利润,也使得现在的水资源受到污染。

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痛痛病”是由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废水引起的镉(C d)中毒。镉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物质。人体中的镉主要是由被污染的水、食物、空气通过消化道与呼吸道摄入体内的,大量积蓄就会造成镉中毒。

莱茵河污染事件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莱茵河水体遭到的一系列严重污染事件。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莱茵河曾一度成了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在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镉、汞、去污剂、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人河中。此外,河中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废渣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使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三大水污染事件就是由于人们对于工业化进度的不断追求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所导致的。

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将近有一半的河流都受到了污染,其中以长江、黄河、辽河、淮河等较为严重。经检测报告显示,这些河流的污染水质中含有超标的高锰酸盐、氨氮和石油类物质。另外,还发现在这些河流中干流的水质要好于其之流的水质,没有流经城市的河段要比在城市内流经的河段水质要好。其中海河水洗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辽河、淮河、黄河属于重度污染程度,松花江属于轻度污染,水质较好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就今年上半年而言,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山西长治苯胺泄露污染河流事件;2013年4月1日昆明东川小江变“牛奶河”事件;2013年2月24日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存在垃圾填埋坑,威胁水源水质;2013年3月9日到2013年3月12日黄浦江累计打捞死猪5916头,据不完全统计13日到17日15时,打捞起3544头,而最让人担心的不仅是死猪数量持续上涨,而且死猪身上检测出的猪圆环病毒,死猪打捞地正是黄浦江的上游,正是上海市饮用水的取水水源所在;2013年4月27日贵阳境内多条河流污染严重 危及贵阳母亲河;2013年5月2日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2013年7月1日至5日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短短半年的时间水污染事件被报道出来的就有七起,而那些还等待着人们发现的还是一个未知数。

水污染事件的频发,深刻的说明了目前水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水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环保部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去年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的4929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呈较差级及极差级的监测点一共占了57.3%。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的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大范围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并通过大气污染、渗透等方式,蔓延影响到饮用水水源,直接影响了饮用水源水质,威胁人们饮水安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表示,我国持续20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水污染防治不仅“刻不容缓”,而且还有待长期的坚持。

(二)、水资源保护对策

就国家而言,要积极采取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节约资源,利国利民,在这工业化的时代,水资源不论在生活还是生产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要在保护水资源方面要加大力度。将节约用水、治理水环境提上日程,加大力度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设备。在制度方面,要积极完善保护水资源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加强对水资源使用的管理,科学的利用水资源,促进优质水环境的建设。另外,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在有限的资源里发挥出无限的能量,这才是节约重点所在。水价方面也要有所侧重,民用水和商用水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制度,目的在于督促大家节约用水。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惩治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对社会公众进行公布,建立信访举报制度,对举报问题者在得到核实之后,实施奖励措施。

企业设立污水处理部门,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完善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之后再排放。

公民加强监督意识,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反馈树立全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大多人们的心中,对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意识并不强烈,他们错误的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使用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节约意识。但是,我们知道水资源并不是真的就取之不尽的,它也会有枯竭的那一天。特别是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紧缺的中国,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势在必行。另外,还要注意水资源设备的检测盒维修,避免因设备的损坏而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公正合理的披露。

人类社会行为和对自然的加剧破坏改变了自然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环境加剧变化,就形成了难以处理的难题。我们要发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充分关注环境,加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质量,自觉参与大气的防治工作,才能还人们以明净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篇6: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之下,世界经济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刻复杂的转型时期。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不仅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公共卫生安全诸方面,更是深度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迎接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一场绿色革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人们已经逐渐清醒认识到,如果不转变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和黑色发展模式,这种危机还会进一步加剧,最终将带来人类自身的毁灭。旨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从生态赤字逐步转向生态盈余的绿色发展战略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谈及保护,我们就要知道何为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 它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 消纳生活和生产排出的废弃物,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所以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 人类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 离开了这一特定的环境, 人类难以生存, 但人类可以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界, 为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在此报告中,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又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它与环境相互依靠, 相互促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然而,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为了生存, 改善生存条件, 不断地向自然索取, 有时甚至是掠夺性的利用, 最终导致自然不时以洪水、干旱、沙漠化等灾难予以报复。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这种冲突日益增多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我国, 这种冲突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与资源损害已构成了对发展的威胁。具体表现为: 1.水土流失、土壤荒漠、耕地被占用问题严重。早在2000 年水利部公布的资料中显示,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38 %, 其中黄河、长江、海河、淮河、松辽河、珠江、太湖等七大流域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一半。因水土流失, 全国每年流失土壤50 多亿吨, 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 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每年损失的耕地面积达七万多公里。根据国家林业局在第六个“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 中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60 亿元。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不仅造成了生态失衡, 而且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2.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据世界银行1998 年对132个国家的统计, 我国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四位, 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82 位。按国际标准, 人均水资源20000 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 立方米的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15 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 有七个省、区、县人均水资源低于生存起码要求。

另外, 据水利部对全国700 余条河流约10 万公里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 46.5 %河长受污染严重;10.6 %的河长严重污染, 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在全国七大流域中, 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 %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 污染河段占60 %以上。全国有1/ 4 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3.森林生态功能弱化。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以它特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治污染、减少噪音、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而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这些功能随着近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逐渐被全社会人民所认识。然而,近年来, 我国的森林生态功能却逐年弱化。据国家林业部第五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为1.589 亿公倾, 森林蓄积量112.7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 但森林覆盖率只有16.5 %, 位居世界111名。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整个林业工作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 主要问题有森林质量不高, 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小;树龄结构不合理, 可采资源减少;次生林

和人工林较多, 原始混交林较少, 不利于防虫防病防火;林地被征占数量巨大, 超限额采伐问题严重。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现有森林整体生态功能弱化。

4.大气污染问题严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也已十分严重, 大气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目前,全国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只有60.2 %, 相当多的城市仍以煤炭为主要民用燃料。大量燃煤造成煤烟型污染, 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21 %, 许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城市裸露地面多、建筑施工现场不规范、渣土垃圾粗放收运使得城市空气中颗粒物常年居高不下。据测定, 城市大气污染中凝结核和粉尘的数量比郊区高10倍,有害气体比郊区高5-20 倍。在全国重点监测的338 个城市中,63.5 %的城市达不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由此可见,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5.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增多。近10 年来,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迅速增长。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8.98 %的速度增长, 到2000年已增长到1.4 亿吨, 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年清运量约1.18 亿吨, 仅有60 %垃圾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 成了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隐患。据报道, 2001 年,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0.7 亿吨,城镇生活污水227.7 亿吨, 而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4.3 %。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河道成了纳污沟, 水环境恶化, 七大流域城市河段都形成了明显污染带, 城市饮用水资源也受到了污染。

关于环境的治理,以北京PM2.5治理为例。针对PM2.5 超标治理,从短期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环境立法,减少环境主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2.提高环境标准,鼓励相关的实证研究,提高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征收排污费,针对移动污染源与固定污染源、环境达标区域与非达标区域采取不同的标准和治理措施。

4.完善自愿性环境政策。自愿性政策不仅仅针对污染企业,也可以针对消费者和家庭,如汽车尾气也是PM2.5 的重要来源,可以通过宣传和引导绿色消费意识,鼓励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实现城市公共交通新能源化等。

5.实施必要的补贴政策。补贴既可以面向生产领域,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和补贴企业研发新技术,也可面向消费领域,引导消费低能耗产品等。从长期看,要为实施排放税和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进行铺垫并最终实施,将多种政策手段整合成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进行系统化管理。但在具体政策制定过程中,仍有许多必须克服的问题。例如在减排方面,排污收费与排放权交易的边际控制成本是不同的,在具体的行业或企业的均衡条件下,如何找到最优的费率和排放许可标准、如何选择更合适的政策工具,就需要科学的实证研究来获取,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试错法是有效的选择,但这需要政府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此外,由于控制新污染源比已有污染源更容易且费用更低,因此环境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一套新污染源评估体系,新建的重点固定污染源(包括重大改建项目)必须获得运行许可,对其实施特定的标准。随着逐步淘汰旧工厂,该举措能确保新建或改建的工厂更加清洁,污染排放将大幅降低。污染的治理从源头抓才能事半功倍,而且环评本身也必须科学、权威。

在搜索有关环境保护文献的过程中,“环境会计”一词出现频率很高。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美国作为世界最早开展环境会计研究的国家之一,在构建环境会计体系上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其中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一系列详细明确的环境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和尤为重要的一点,较为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等对我们环境会计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日本在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起步比美国较晚,相较之于美国大部分成条成文法律法规,日本则更具随意性,它最大的特点即优势,就是充分尊重社会、企业,不会用法律压迫社会、企业该怎样做,而是由社会、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相应的准则,达到量身制作的最佳效果。

再来对比我国,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许多大中型企业都以追求高额利润为主要目的,过度开发资源、浪费资源,导致环境一再恶化,经常能在各类新闻媒体中见到形形色色的关于环境污染的报导。由于我国在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较大的。加之在引进环境会计的初级阶段,国家、社会、企业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各方面积极性不高,未有显著的研究成果。虽然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还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未形成较为明确的体系,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不久的未来一定会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社会推广过程中取得巨大进步。

因此我们要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改善环境状况,就必须用科学的、多样的政策工具来构建环境政策体系。在工具选择与政策制定时,我们既不能照搬国外,也不能“拍脑袋”决定,而应将政策工具本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政府部门应该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耐心使得社会管理更为细化与科学化,既不能笼统模糊,也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在环境治理方面必须做好治理持久战的各项准备。在政策制定执行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和实施效果进行较为频繁的调整和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陈雪莲 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_瓶颈_与未来研究方向——王萌 国内外绿色发展动态研究——杨灿

篇7: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不知不觉,就上完了这为期十周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于我或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环境,对地球所必须要履行的义务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 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 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当今世界还是有着一小部分人并没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所以当下生活,我们仍需努力。

因为这节选修课播放过许多的相关影片,所以比较开阔了我的眼界与感知。就拿之前看过的《地球停转之日》来说吧,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从银河系某个星球出发的飞碟向地球无限靠近,最后选择在美国纽约着陆。面对这样一个看似不友好的天外来客,美国警方给出了强烈的回应和攻击。其实来自外星球的智慧生命克拉图踏上地球并非有入侵的妄念,而是带着警示来告知人类--如果再有“挑衅”之举,践踏和平,地球将惨遭灭亡。随他一同到地球“造访 ”的还有一个具有超级强悍的机器人戈特,他具有的超级能量能将人类轻易毁灭。

着陆后,这两个天外来客被警方带到了一个地方进行盘问,警方不友好的行为使得克拉图最终自己从这里逃走。通过与人类的交流和沟通,克拉图开始学习

关于地球和人类的诸多知识,也让他对这个人类栖居之地有了了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克拉图遇到了女主和她的儿子,并在这母子俩的带领下开始了他的纽约之旅。当母子俩开始对克拉图产生怀疑时,克拉图直言不讳地告诉了自己和机器人此行的目的。原来戈特是银河系执法小组的成员,他们以捍卫宇宙和平为己任。他们认为人类对宇宙的和平危机越来越深重,因此有必要对地球进行摧毁。但是最后随着女主带着克拉图见识到了人类好的另一面时,它最终也选择了再给人类一次机会。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不要让别人来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否则一切都将会太晚了。

之前有节课学习了人口的因素,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且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大量开发和利用土地、森林、草原、水资源、能源利矿产等各种资源,从而对地球上的环境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地球上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地球上的陆地是有限的,其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量也应是有限的,因此,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不可能是无限的,地球有着他一定的承载力,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后果难以设想。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所幸国家的人口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所以人口平均的素质也有待提高。

篇8: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环境是生产力, 环境是企业外在形象的体现。首先来看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法律明确规定“保护优先”的原则, 这是第一次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位置, 是环保理念上的一次突破。环境保护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治理, 到八十年代的防治结合, 到九十年代的过程控制, 再到现在的保护优先, 应该说, 环境保护理念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随着人口的增加,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认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到城市和乡村, 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 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 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被迫过度开发环境资源, 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 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 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一、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㈠城市建设、人口高度集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相对集中, 加剧不同区域空气污染, 如汽车尾气、粉尘、光污染、噪音污染、厂矿及居民生活排污及废气等。城市废气以C02、NOX会同空气中的湿气溶解成酸雨或在大气中同碳或无机的金属尘埃反应成固体粒子, 如硫酸盐、硝酸盐, 使城市能见下降, 且这些粒子能通过地球上层空气流动大范围移动, 最后下降地面形成污染, 使水源酸化、土壤质地下降、森林衰败、农作物产量下降, 破坏自然生态体系。

㈡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呈现出如下形态:大量开采资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种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基础之上的, 是不可循环、不可持续的。“虽然贫困导致某些种类的环境压力, 但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 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种模式。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它加剧了贫困和失调。”[1]

㈢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相对贫困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加大环境污染 我国很多企业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技术相对落后, 区域经济不发达, 相对贫困, 加大了对环境的过度依赖与利用, 是环境恶化的根源之一。其中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土壤肥力的降低、水土流失、森林等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而这些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于是陷入了经济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之中。《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在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2]。

㈣以环境为代价盲目决策 领导者的决策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总是起着导向性作用, 中国人民向来都深信舵手的作用, 人们遵从领导者的决策往往比遵守法律要自觉得多。领导者的决策固然会产生积极作用, 但是, 决策不一定全是科学的。由于领导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领导者的认识不够全面, 环境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喜欢拍脑袋、一言堂, 导致做出的决策不利于环境保护, 如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 还有一些领导者更是一切从政绩出发, 不计后果,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换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如各地盛行的高尔夫球场项目、经济开发区项目等等。

㈤市场的诱惑, 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市场的诱惑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 既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发展, 又带来了长期的环境破坏。中国的木材大量出口到日本, 却从日本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 这给中国的森林资源带来的破坏是令人痛心的。发菜、干草等的大量采挖、洋垃圾的大量进口, 每一样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利益, 留给世人及后代的是满目的荒凉、枯竭的资源, 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在投机者的眼里, 市场发出金灿灿的光。只要有人买, 就有人卖, 这就是市场的诱惑[3]。

㈥管理松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管理者疏于管理, 执法不严, 打击不力, 是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层出不穷的一个很大原因。乱排乱放, 乱挖滥采, 乱捕滥杀都是缺乏有效管理的体现。

㈦科学技术的副作用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 它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也是相当巨大的。就环境而言, 首先科学技术提高, 使得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人类向环境排污的量逐渐加大。其次是科学技术本身缺陷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如航天科技所采用的燃料可对环境及人类造成巨大伤害、又如石油开采及冶炼行业等, 还有农药、化肥的普遍及过量使用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污染以及对昆虫等动植物生态的破坏等。再次, 科学技术的滥用对环境造成的威胁也极大, 如核事故、化学武器等等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

以上几点原因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的一个方面, 是在追求利益时存在的普遍现象。“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欲望的无节制同环境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一矛盾, 我们更应注重环境保护, 减少自然资源利用及非法开采, 加大环境保护立法力度,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 留下一片净土、蓝天给后人。

二、应对策略

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 环境保护也要依法推进。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采用高压手段, 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

㈠依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关、停、并、转经济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影响附近居民正常生活的企业;对浪费资源和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 特别是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土焦、土硫磺企业;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环境敏感地区及自然保护区新建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 禁止污染企业异地搬迁, 防止形成新的区域污染。

第一, 凡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事业单位, 必须把消除污染、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作为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采取有效措施, 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第二,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 以及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项目,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第三, 从国外、境外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单位, 必须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 不得损害我国的环境权益和放宽环境保护规定。禁止将国外、境外列入危险特性清单中的有毒、有害废物和垃圾转移到国内处置, 严格防止污染转移。

㈡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自然资源, 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企业、社会的所有经营活动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与利用并重, 对自然资源要加大保护力度, 防止资源流失。同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及加大打击力度。如2007年9月5日全国人大全文公布了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新草案在严格明确政府的水污染防治责任的同时, 也加强了企业的水污染防治责任, 其中包括确立全面的污水排放许可制度以及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在具体处罚上, 新草案将处罚最高限额提高了4倍, 但与国外相比, 违法成本相对还是较低, 加上执法力度有限, 对违法企业及负责人的处罚很难起到警示和打击作用。而与之相反的是发达国家对环境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要大得多, 所起到的作用也要好得多。如美国电力公司 (American Electric Power Co.Inc., AEP) 于2007年10月8日结束了长达8年的环境污染联邦诉讼, 和美国司法部门达成和解协议, 接受46亿美元罚金, 并允诺在未来10年间至少将其化学物质排放量降低69%。对该公司的处罚中包括1500万美元民事罚金以及6000万美元整治污染环境罚金。从罚款协议金额看, 该案件是美国政府在环境问题上作出的最严重处罚之一。再如1989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曾因污染环境被处罚35亿美元。

㈢节能减排, 保护自然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出自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资源支撑不住, 环境容纳不下, 社会承受不起, 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1987年联合国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 该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同时, 既满足人们当前生活的需要, 又不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追求的理想模式。1992年,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提出了“人类要生存, 地球要拯救, 环境与发展必需协调”的口号, 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其核心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1994年3月, 我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白皮书》, 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 实施制度创新, 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制定年度或长期减排措施, 实现企业增效、生态修复、保护环境的目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 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防止水土流失, 控制污染,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㈣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将环境保护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将污染预防和环境保护、安全管理放到同等重要位置。污染预防和环境保护、安全管理是管理系统中的两个步骤,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生产、生活各环节的监督、培训, 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时, 首先确立企业的环境方针, 全员普及环保知识, 加强对企业员工环保意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使员工在行动上、思想上达到统一, 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全面提高环境意识, 并带动和影响周边集体和个人加入到环保行列, 塑造绿色企业形象。

总之, 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破坏, 是人类长期能动改造、对自然无序及掠夺式开发所形成的产物,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以环境为代价, 虽在短时期内经济取得的较快的发展, GDP数值在不断上扬, 但为此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及环境修复所需的费用已远大于GDP收入, 带来的后果是水土流失、土壤质地下降、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等问题, 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严重性的同时, 我们要从现在开时为大自然和人类福祉而发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行动, 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一抒情散文:实验基地下一篇:手术室优质护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