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艳的红领巾课堂实录及反思

2024-04-20

鲜艳的红领巾课堂实录及反思(精选5篇)

篇1:鲜艳的红领巾课堂实录及反思

《鲜艳的红领巾》的教学反思

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这天我上了主题为《鲜艳的红领巾》的一节课,让孩子们深刻体会红领巾的来之不易。

首先,我让每个同学唱《少先队队歌》,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画出自己戴红领巾的样子,结果有的画成了笑脸,有的画成了怒脸,有的则画成很严肃的脸等等,可谓想象各异,五彩纷呈。对比展示画后,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大家同是在白纸上作画,为什么画得不一样?这说明什么?从而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与观察思考中领悟到:因为有了不一样的你我他,画更精彩了!进而引申:每个人的不一样,带来了我们多彩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做事的方法跟我们不一样时,这都是正常现象,我们要从小学会尊重与谅解他人的不同观点与行为。像这样,一个个看似抽象的大道理,在一个个小小的画画中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孩子们的心里,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体验,这就是新思品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性”教学原则,也是新思品课的一大亮点。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小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小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小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结论。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堂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体活动或游戏为载体,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主要的和经常的形式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及其他活动。不难发现,“活动”以新思品宠儿的身份走进了课堂,成为教与学的中介。

台上台下互动起来了,这是我们小学老师的任务。本节课上,我组织了学生现场画画,近距离考察每个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小学生切身体会红领巾在你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它的必要性,为进一步体验情感和认知奠定基础。另外,现场调查,便是新思品课倡导的教学活动之一,它通过组织儿童现场观察与交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从而使儿童经由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如今,我手捧《品德与生活》新教材,教材中的内容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没有了现成的故事,没有一个现成的辨析题,没有可以信手拈来的内容。如果我们再想像以前一样‘带带过’,那么思品课的情形会比以前更惨。所以,要把思品课教好,就不但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课前作好准备的,得提早通知,否则上课时自己无话可讲,小学生也成了‘呆头鹅’。”

确实如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思品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何想像以往一样随便带一带就过去的想法和做法都将是事倍功半,甚至招致学生的反感。因此,要把思品课上出实效,就必须在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 品德与生活二下《鲜艳的红领巾》教学实录

★ 鲜艳的近义词

★ 鲜艳的反义词

★ 一面作文1000字

★ 一面教案

★ 《一面》读后感

★ 一面一面造句

★ 红领巾作文

★ 鲜艳的玫瑰花优秀作文

★ 尊严的一面作文

篇2:鲜艳的红领巾课堂实录及反思

《鲜艳的红领巾》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八课是《鲜艳的红领巾》,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本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红领巾的来历和革命英雄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惜红领巾,体会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热爱少先队组织和红领巾,为自己是一名少先队员而感自豪。

学生们虽然是少先队员,但由于还是二年级,所以对红领巾的来历和一些标志以及队旗的寓意不了解。课上我清唱队歌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我向学生全面介绍了少年先锋队的一些标志,红领巾的来历。这节课的亮点是:我在向同学们介绍红领巾的来历时,让学生们观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视频,知让学生们明白: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那红领巾上也有革命先烈的鲜血。为了更好的理解英雄,更好的明白红领巾的意义,我还通过播放沈从飞等离我们很近的活生生的英雄图片,孩子们也很直观地理解了应该爱惜红领巾,珍惜现在的生活。我对学生提了一个要求:从今天讲了之后,要认真佩戴红领巾,不可用红领巾擦桌子等,学生们表示一定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不损不先队员形象的事情。最后,不好孩子还畅谈了自己的打算,真的很不错!

篇3:鲜艳的红领巾课堂实录及反思

1. 直接揭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请齐读课题。

师:“领”是后鼻音,请读到位。(生齐读)

2. 复习“领”字,重温形声字构字规律,并指导书写。

师:对于红领巾,大家都很熟悉。少先队员的标志就是红领巾。请大家摸摸,红领巾是不是绕过领子。“领”字之前已经认识过了,你能给大家讲讲是怎样记住它的吗?

生:“领”是个形声字。“令”是声旁,表读音。“页”是形旁,表示头。“领”就在头下面脖子的位置。

师: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我们很容易就记牢了它的样子,读准了它的读音,并理解了它的意思。

师:写“领”字时要注意什么?(生答)

师:(边范写边提醒)左边的“令”捺写成点,右边的“页”把横写短,左右偏旁互相让一让,俩字就组成一个新字了。小手举起,和老师一起书空。

3. 引导审题,巩固双引号的用法。

师:课题中的“红领巾”加上引号,通过昨天预习课文,你知道指谁吗?

生:指我们少先队员。

师: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再听听,你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吗?(生齐读)

[评析:在本课要认、写的生字中,有形声字13个。以熟字“领”为例,重温形声字构字规律,复习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为本课科学识字、正确书写夯实了基础。]

二、运用规律,集中识字,以一驭多

1. 学习“叽、喳”二字,感受叠音词、拟声词的特点。

(1)引导发现

师:“叽、喳”是形声字,你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怎样记住它们吗?

……

(2)评价指点

师:这个小老师教得正确、清楚。这两个字都是表示声音的字,合起来是“叽叽喳喳”,这个词也是表示声音。请跟老师读这个词。(齐读,指名读)

师:猜猜,这是什么的叫声?

生:是小鸟的叫声。

师:我们来学着小鸟的叫声,把这个词读得轻快些。

(3)类比拓展

师:老祖先造了许多表示声音的字,它们也像“叽、喳”一样带有“口”字旁。我们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猜猜这几个字怎么读。(分别出示猫图、鼠图、青蛙图及对应的“喵”“吱”“呱”三字,生自由猜读)

师:我问你答。小猫小猫怎么叫?

生:小猫小猫喵喵叫。(同法认读“吱”和“呱”)

师: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字就是快。

[评析:类比拓展,“学一个带一串”,不仅增加了识字量,还迁移了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使识字更加自主科学。]

2. 学习“棱”字。

师:(出示:扑棱棱)这个词也是表示声音的,你来读。(师相机正音)

师:“扑棱棱”表示的是什么声音呢?

生: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师:我们来学学小鸟扑扇翅膀。(生模仿小鸟扑扇翅膀)

师:边扑扇翅膀边连读这个词。(生读)

师:是呀,读得急促些才像鸟扑扇翅膀的声音。

师:“棱”也是个形声字,声旁是右边的“夌”。对这个字,你有什么好奇的地方?

生:形旁怎么是木字旁呢?跟“木”有什么关系?

师:和“木”的确有关系。“棱”还有个读音是léng,指的是木板的夹角(指讲台的棱角),所以带木字旁。但是在这个词中表示声音,可跟木板没关系,读作lēng。

师:请大家再读读诗歌第一、二节。(生读)

3. 学习“崭”字。

师:看这个“崭”字,它也是形声字。下面的“斩”是声旁,也念作zhǎn。“斩”上加了“山”成为“崭”。猜一猜,它和山有什么关系?(生猜测)

师:“崭”原先指山很高很高、很陡很陡。“崭”现在有“很”的意思。“崭新”就是——

生:很新很新。

师:你见过崭新的什么东西?

生:崭新的书包、崭新的鞋、崭新的衣服……

4. 学习“牌”字。

师:“牌”字也是形声字。我们看左边的“片”[图字结合形象演示“片”字的来由:()→()→片”]。“片”字就像劈开的木片。你们猜猜,带有片字旁的“牌”指的是什么?

生:扁扁薄薄的木牌。

师:是这样的。人们在牌子上写字做成各种牌。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门牌、车牌、扑克牌……

5. 回顾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师:刚才我们一口气认识了这五个形声字,我们再来和它们打打招呼吧!(生齐读词语,“开火车”认读单字并组词)

[评析:发挥汉字构字特点,引领学生主动地、有规律地识字,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尤其是“牌”的教学,形象、直观,直抵学生心灵深处。]

三、字文结合,随文识字,识中明文

1. 学习“蓬”字。

(1)引导发现形义联系。

师:“蓬”字也是形声字。根据蓬的形旁“艹”,猜一猜,“蓬”大概和什么有关?

生:“蓬”可能跟草或其他植物有关。

(2)小结,多角度理解字义。

师:没错,(出示蓬草图)这就是蓬草,看起来松松散散的。看!(出示小鸟羽毛蓬松图)小鸟经过一夜的睡眠,羽毛看起来很松散,就称为——(生齐读:蓬松)

师:你还知道什么是蓬松的?

生:蓬松的头发。

师:(出示棉花、兔毛、草堆图)看看这些图,用“蓬松的()”说话。(生进行词语搭配练习)

师:你们再看看这个人,睡了一觉,没梳头、没整理,头发又蓬又乱,称为——(生齐读:蓬乱)看起来没精神、不美观,这时就需要用梳子好好来整理整理,叫做——梳理。

师:鸟儿用什么当梳子呢?

生:鸟儿是用嘴当梳子的。

师:人用梳子来整理头发,鸟用嘴顺着羽毛的纹理把羽毛整理整齐,这都叫做——梳理。

师:看,梳理过羽毛的小鸟看起来怎么样?(出示图)

生:漂亮、精神。

过渡:小鸟多可爱,小鸟多美丽,小鸟多快乐啊!老师教你们读好第一节。

[评析:教学“蓬”字,教师巧妙地把明字理、解字义、认识事物完美融合,独具匠心而又不着痕迹,很有创意。]

2. 指导朗读、理解第一小节。

师:请把这几行末尾的红字响亮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练读“鸟、跳、毛”)

生:这三个字都有ao音。

师:这首诗歌就是押ao韵的。朗读诗歌时把押韵字读清楚、响亮,就更能读出感情来。听老师先读一遍。(师范读第一节,生练读后指读)

3. 学习第二小节。

师:清晨,小鸟扑棱棱地飞来飞去,在忙什么呢?

生:小鸟在忙着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师:捕捉害虫的鸟我们称为益鸟。你认识哪些益鸟呢?

生:啄木鸟、猫头鹰。

师:老师再介绍几只益鸟和你们认识,请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出示黄鹂、喜鹊、麻雀图,生读)

师: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你要送什么词来夸它们呢?

[出示:()的黄鹂

()的喜鹊()的麻雀]

师:请你选其中一种益鸟,加进诗歌里,夸夸它。(生夸赞)

师:益鸟还有许多许多,我们用朗读一起来夸夸它们。(生齐读第二节)

4. 自读、交流。

师:请读读第三节,看看少先队员们是怎样对待小鸟的。(生读)

生:“红领巾”送来了鸟巢。“红领巾”在崭新的木牌上写上“请爱护小鸟”等,提醒大家要保护小鸟。

师:“红领巾们”做得对。

[评析:这里,教师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诗歌的押韵问题,让学生在多味朗读中体会小鸟的快乐、小鸟的勤劳与“红领巾”的真好。这一设计既无“不及”又不“过度”,是儿童诗教学的一大创新创造。]

5. 学习“巢”字。

师:(出示“”)这是一个象形字,你猜是个什么字?

生:巢。

师:真棒!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下面的“木”表示树,中间像碗样的部分是巢。

师:那上面部分是什么?

生:是树枝。

生:可能是小鸟的头。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巢”字是个象形字,画的就是鸟巢。(图字结合演示“巢”字的演变:→→巢)

师:鸟巢就是鸟儿们的窝。老祖先造的“巢”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树上有个鸟儿的家——巢,巢的上方露出三只伸长脖子的幼鸟。小鸟可能在做什么?(生答)

师:小鸟是那么弱小,我们可不能伤害它们。你想怎么帮助小鸟呢?

生:如果有人要打鸟,我一定阻止他。

师:你做得对!我们帮小鸟夸夸他。(众生:“红领巾”真好)

生:我也要在木牌上写字提醒大家爱护小鸟。(众生:“红领巾”真好)

[评析:“巢”字是象形字,教学中图字结合,凸显了象形字从图形到文字的有趣演变过程。“巢”字形象地将雏鸟在巢中盼母归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幼鸟的怜爱之情、争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豪情油然而升,很好地辨明了难记字,又生动地理解了课文,实为一举多得。]

师:鸟儿多快乐,鸟儿多机灵,鸟儿多能干,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请大家齐读全文。

师: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

生:小猫,小狗,小鱼……

师:就像“识字7”拍手歌说的那样:你拍九,我拍九——(生接读:人和动物是朋友。你拍十,我拍十,保护动物是大事)

四、发现写字规律,正确书写同偏旁字

师:(出示“捉、蹦、跳”)你们发现这三个字有哪个共同的偏旁?

生:足。

师:带有“足”的字,它的意思一般和脚的动作有关。但“捉”是手的动作,怎么和“足”有关呢?

生:脚跑得快才能捉得住。

师:是这样。(范写“捉”字,并复习“足”字的正确书写:“口”表示的是膝盖,“”是脚趾,从膝盖到脚趾的部分就是“足”)

师:你发现“蹦、跃”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足字旁。

师:它们都是脚的动作。“蹦”是向上跳,大家蹦一蹦。(生蹦跳)

师:“跃”也是跳,怎么跳呢?请看右边的“夭”。(展示:→→夭)

师:你看懂了吗?

生:“夭”就像一个人歪着脑袋,甩着手臂向前跳了一大步。

师:你真会联想!“夭”就像一个人甩动双臂奔跑。“足”放在字的左边当足字旁时,哪些笔画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要这么改变?

生:“”的“”改成“”,“”改成“”,好给右边部分腾位置。

(师范写,生练写)

篇4:鲜艳的红领巾课堂实录及反思

生1:我原来写作业老是特别慢。要入队前,老师给我提出了让我写作业要抓紧时间的要求。我就在我桌前的墙上贴上了“抓紧”的纸条。后来,我真改了这个毛病,第一批成为了少先队员。老师公布名单的时候,我特高兴。

师:你真棒,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生2:入队以前,同学提出来说我上学老迟到,因为我早上起不来床。为了改这个缺点,我请妈妈帮我把闹钟放在床头,早上闹铃一响,我就自觉起来穿衣服。后来,我也有时候又懒得起了,但是妈妈说:“你不是要加入少先队吗?要自己起床。”我就又起来了。就这样我连续两个月都没有迟到,改掉了自己的缺点,同学都同意我加入少先队,我特别高兴。

师:你真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老师相信加入少先队之后,你会继续努力,取得更大进步的。

生3:我上学期上课老爱玩东西。老师给我们提出要求说少先队员要爱学习,上课遵守纪律,我就要求自己好好学习,不把玩具带到学校来,也不在纸上画画了。上课我还积极举手发言。现在我不仅加入了少先队,还评上了学习小标兵,老师和妈妈都夸我进步特别大。

师:看到你们加入了少先队,看到你们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的为你们高兴。而且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感觉你们都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少先队员感到自豪,对吗?

生(自发地):是。

篇5:鲜艳的红领巾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材简析:“圆锥的体积”教学在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及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解决“几何与图形”问题的内容。教学过程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 从而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引入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圆锥的认识时, 曾经见过这个物体, 是什么呀? (出示铅锤) 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生:用排水法。

教师演示排水法, 学生观察后阐述怎样用排水法测量铅锤的体积。

师:如果要测量一个类似圆锥形的小麦堆体积, 怎么测量呢?也用排水法, 可行吗?

生:不可行。

师:说明排水法具有局限性, 需要我们去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激发求知欲, 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旧知迁移, 大胆猜想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师: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它们的体积公式呢?

生:将新图形进行转化, 再根据学过图形的体积公式进行推导。

师:在外观上, 圆柱与圆锥有相似性。请大胆猜想一下, 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会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生:我猜想它们应该有倍数关系吧?!

师:有了猜想, 就要验证, 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生:做实验。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26页, 看看书上给我们推荐了什么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从已学知识中提取素材, 用层层递进的问答形式与学生平等对话, 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让学生有思维的碰撞, 引发疑问, 大胆提出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 在猜想中交流, 在交流中感悟, 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实验验证, 探索规律

1. 明确任务, 动手实验。

学生分小组进行动手实验, 教师注意实验学具的分发, 同一标号的圆柱体与圆锥体等底等高, 其他圆柱体和圆锥体不等底等高, 或不等底也不等高 (其中5个小组发同一号的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 其他小组3种情况的圆柱体和圆锥体都有) 。

师:书中用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用倒沙或倒水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沙、圆柱体和圆锥体学具动手实验。

师: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师:一共要做几次实验?

生:三次。

师:谁来读第二栏的要求, 观察比较圆柱与圆锥的什么?

生:比较圆柱与圆锥的底面积与高。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

师:分析得有道理。

师:第三栏实验结果, 把每次实验得出的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记录下来, 开始实验吧!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实验的空间, 指导学生先对实验问题进行分析, 明确实验步骤和方法, 然后再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分析过程, 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 第一次:选用同号 (1号圆锥体和1号圆柱体) 并排放在一起, 将直尺放在它们顶端, 直尺是平的, 说明等高, 再将两个圆底面对着叠在一起, 刚好完全重合, 说明等底, 用圆锥体装满沙倒进圆柱体, 倒了3次刚好将圆柱体倒满。第二次:选用1号圆锥体和2号圆柱体并排放在一起, 将直尺放在它们顶端, 直尺是倾斜的, 说明不等高, 再将两个圆底面对着叠在一起, 没有重合, 说明不等底, 用圆锥体装满沙倒进圆柱体, 倒了9次才倒满。第三次:选用1号圆锥体和3号圆柱体, 通过比较后, 发现不等底等高, 用圆锥体装满沙倒进圆柱体, 倒了7次才倒满。

学生展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师:我们再听一听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

生:等底等高。

师:看来大家的猜想是对的, 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关, 当它们等底等高时,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是3倍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发现规律, 在小组中充分交流, 经历思维的碰撞, 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探究的规律, 体验发现规律的快乐,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更具诱惑力。

3. 分析结论, 理解公式。

师:大家找出了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怎样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师:真不错, 将学过的知识加以迁移, 老师也做了实验, 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师:这个公式中, s和h各指什么?

生1:s指圆柱体的底面积, h指圆柱体的高。

生2:不同意。s指圆锥体的底面积, h指圆锥体的高。

追问:为什么?

师:公式中sh的积又指什么呢?

生:sh的积就是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主探索圆锥体积公式推导, 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对规律进行很好的内化。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 水到渠成地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 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学习体验, 始终让学生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感受成功的愉悦。

四、多层练习, 巩固深化

1. 巩固应用。

师:我们找到了普遍方法。现在能不能计算铅锤的体积了?谁来说说计算铅锤的体积, 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生:底面半径和高。

老师给你们提供三组条件, 一起来看一下, 请从中任选一组条件进行计算, 行吗?

(1) 底面半径4厘米, 高6厘米。

(2) 底面直径8厘米, 高6厘米。

(3) 底面周长25.12厘米, 高6厘米。

指名一学生板演。

2. 学以致用。

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圆锥的小麦堆, 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 高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 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

3. 拓展延伸, 深化练习。

有一根底面积是6厘米, 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 要把它削成最大的圆锥形零件, 削去的钢材有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自己解答。

设计意图:多层练习, 巩固深化新知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从猜想—验证—应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 逐一深化巩固新知识的同时, 增加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使数学生活化,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五、整理圈点, 课堂总结

师:老师拿了一支红笔, 如果要在黑板上圈出重点, 第一应圈什么?

生:圈等底等高, 因为没有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 公式就没法推出来。

师:好, 圈起来, 第二圈谁?

师:很好, 再圈起来。

师:回顾本节课, 从发现问题→猜想→验证→应用→解决问题, 经过了整个过程的探索, 解决了我们未知的问题。其实在生活中, 当同学们遇到问题时, 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 用一支红笔圈出重点, 加深认识, 掌握知识点。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所学知识的整理、提炼中, 对“猜想—验证—运用”的数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教学反思:

上一篇:读雷锋日记后有感下一篇:游《伪满皇宫》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