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反思的作文

2024-04-19

于反思的作文(精选6篇)

篇1:于反思的作文

且学且思且成长

山东省无棣县车王镇中心小学

朱风玲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虽然没有可能成为名师,但我愿意用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让反思成为成长的摇篮,做反思型的老师,让反思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文字的芬芳。

第一次心语滚动我作了如下认真的准备:

1.严格按成绩把学生平均分成八队,然后对各小队男女生人数稍加合理调配,尽量让各小队正副队长中即有男生也有女生。

2.把《心语滚动作文写作导航》、《心语滚动作文训练方法》、《心语滚动作文竞赛队考评表》、《怎样快乐分工写评语》、《怎样快速写反思》打印分发,并引领学生学习。

3.周五上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提前引导学生学习于兰老师给我的前四个单元的课件,并按于老师的提醒,对读后感和建议书两个单元习作进行了重点辅导。下午给学生温馨提示:为了你周一的精彩,请你利用周末做好准备。

尽管自认为一切准备就绪,但是第一次滚动并没有像一位老师提到的那样“一节课上下来,有拥抱雷校、郑校的冲动。”相反,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1.因班级人数较多,小组重新排座位过程较长,再加上是刚接手的班级,班级秩序有些混乱,一时难以掌控。

2.学生初次接触一字提纲比较陌生,加之小学生概括能力较差,虽然之前结合课文进行过训练,但5分钟过后,只有一名同学顺利完成关键词提纲的构思,此时我不得不延长时间。这样一节课下来,完成作文的还不到一半。

3.第二节课我又不得不延长了一点时间,同时鼓励他们小组中快速选出优秀作品以备比赛展示,这时各小队兴趣盎然。因为我事先公布在点评中作好记录并积极发言的同学要加分,所以同学们点评的积极性倍增,场面异常热烈,碍于同学们的热情,时间又悄然流逝,这样六个小队展示完了之后就下课了,第一次心语滚动就这样落下帷幕,虽不能说以失败告终,但毕竟带给我很多的深思,践行滚动作文,我需要提升的空间太大了。好在可后在看学生的作文的时候,多数学生的习作给了我一个安慰。我安慰自己:有那么多老师成功的经验,有黄老师,于老师做坚强后盾,心语滚动会在我们的校园里根深叶茂的。

几天来,我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一直在苦苦思索应对的方法。无奈在空间中看到于老师身体不适,真不忍心再打扰她。周六晚上我向黄上庚老师请教了很长时间,黄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性建议,令我豁然开朗。周日早上,一向热情、敬业的于老师又关切的询问我第一次实践的情况,因为我们教的是同一个年级,所以有更多交流的话题,那次我又学到了很多很多,结合两位专家给我的建议,第二次我这样安排了流程:

1.在上课前小组排好座位的加2分。(提前公布给学生,孩子们还真给了我一个惊喜,整齐有序,老师履行诺言每队加2分)

2.选四个队分别读前四个单元的写作导航。

3.关键字提纲可以是一个词字或三、四个字,用铅笔写在段首(按首尾段不超过3行,主体段大约5、6行左右)实在有难度的可以不写。

4.前十名完成习作的加2分,从中选出四篇佳作,入选者加5分,目的在于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提高习作质量,同时四篇习作便于详细的点评交流。下课时,超过一半的同学当堂完成习作。这时我强调:第二节讲评,小队中全部完成的第一名加5分,第二名加4分,依此类推,这样很多写不完的学生课间还在奋笔疾书。看来争当火箭队员是每个学生的期盼,这下,学生的习作兴趣真正调动起来了,包括上学期期末考试得单数的孩子,我窃喜。

5.点评时我借鉴于老师经验:不追求完美,以激发学生兴趣,打开学生思路为重点,训练学生写文章、点评文章的能力,写反思放在后面的课堂训练,这样,相应节约了一点时间,也避免了环节过多让学生产生为难情绪。

因为两位老师的跟踪指导,我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第二次实践的时候基本上圆满结束了各个环节。

前两天针对心语滚动作文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请写出你喜欢(或讨厌)心语滚动作文的N个理由,结果收回的57份问卷中仅三份是讨厌,理由大致是从来就不喜欢作文,从来都是怕作文。我给他的回复是:孩子,我要点燃你写作的欲望,让你尽快品味成功的愉悦。

为了让学生在心语滚动作文中真正做到“从手、从心、从笔、从生活”、我倡导孩子们跟着课本学作文——阅读课上把理解内容为重点,转变为阅读为写作服务。文章就是学生习作的范文,不但让学生弄清楚写了什么,还要弄明白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包括拟题、结构等。例:《草虫的村落》一文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运用拟人,化平庸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将难写的情景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另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概括与具体的描写,详写与略写的安排。第5段为进村后的概括描写,略中有详;第6、7段为具体描写,是详写;第8、9段为略写。详略得当的好处是:既对描写的内容有个全面的认识,又能充分感知个体的具体情况。《索溪峪的“野”》教会我们:写作文,要表现出景物、人物的突出特点时,就可以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文章结构。开头一段概括,概括景物的特点,人物的特点。后面各段,就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具体地介绍景物的特点,人物的特点。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具体的段落还可以再采用“先概括后具体”写法,可以用一件具体的事例表现这一个特点,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共同写出这一个特点。再看课文,理清“先概括后具体”这一结构,一定会有深刻印象。《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作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残疾青年的思想?用“善良的谎言”做题目好不好?从《穷人》一文中我们学到提示语的位置„„

有人说,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又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又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有心语滚动作文这种时时充满竞争,处处充满乐趣的创新模式,有我们老师们求真、奉献精神地引领,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上心语,学会表达,放飞思维,成就未来。

愿以此与各位致力于心语实践的同仁切磋、分享共同提高。

篇2:于反思的作文

【背景】

今年来农村学校支教,任教这里一至六年级音乐课。接课后,了解到这里孩子的音乐课情况,原来音乐课基本是老师兼任,实际上课情况不是很乐观。大部分学生都很少接触音乐,极少能放声高歌。果不其然,一开课,我就遇到了难题。

【案例】

二年级,共有44名学生。一年级没有上过音乐课,所以,我只能是把他们当作一年级的孩子来教。我想,学唱歌曲要采用分段分句听唱法,这样,学生学起来感觉篇幅

短小,易记易学。也不要求什么演唱风格、演唱技巧了,只要能唱出基本曲调就可以吧。可是当我真正进入课堂,开始上课了,我才发现,情况比我想像的还差。我把每个乐句都要断开,是一两小节的来教,孩子们根本张不开嘴,发不出声音。都是很小很小的嘟哝着跟我学。我采用了各种调动积极性的办法,鼓励、表扬,弹琴做基本发声的音阶练习------都不奏效。是在没办法了,我只好提示:“大声点!”紧跟着就有一句像点样子的大声唱,接下来,第二句就又没音了。孩子们是不喜欢,还是不敢唱?我陷入了困境之中。屡遭挫败,我感觉真犯愁了。怎样让孩子们能发自内心的尽情放声歌唱呢?

一天早晨,正好是本村大集,从公交车走下来,猛然听到一声清脆喊声:“妈------等等我啊------”跟着是清脆响亮的哭声。我寻声望去,看到二年级的小波,正在追赶他妈妈。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把他落下了很远。作为音乐老师的我,对小波这清脆的嗓音很是在意。心想:这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童声啊。当天,正好有二年级的`音乐课。看到坐在那里的小波,我灵机一动,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孩子们都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我故意顿了顿,说:“如果你跟妈妈出门,妈妈走的快,把你给落下了很远,你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发表看法。包括那清脆的叫声,是小波喊出来的。我顺势对大家说:“大家一齐来跟小波学,一二齐-------”孩子们大声喊着那句“妈------等等我------”“对,我们就要用这样的声音来唱歌才最好听啊。”紧接着,我便指挥演唱《小乌鸦爱妈妈》,成功了!终于听到了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童真的嗓音,那么甜美,甜到我的心里。虽然在以后的教学中,孩子们还是不断重复老问题,但是我每用这招就基本解决一节课。

【反思】

我被孩子们逼出来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这个办法看起来似乎是有些荒唐,但是细细想来,也有它的道理。一节课,就是一场艺术表演。在这场表演的前前后后,围绕着老师、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老师是导演兼舞美、舞台的设计者,学生是演员,学习内容是剧本。老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为学生服务,为“小演员”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表演的良好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们就像进入一个真实的故事里,在这个故事里忘情地去展示自己。我的这个办法就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适

合的情境,激发了孩子们内心的自然感受,因此他们就会放松地来尽情展示自己的童声了。凭着这种感觉,孩子们觉得音乐不在是那么神秘,那么遥远,感觉就像说话一样,在这种自然而然的良好感觉中,孩子们放飞了自己的天真。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参与、感悟、创造是最重要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能否为学生搭建好一个适合他们的舞台,这种搭建,有时候仅仅是几句话,一个情境,一个动作,关键是适合孩子。

篇3:对话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反思

面对对话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已有的教学理论, 试图构建起“有效对话”的教学实践。

一、“有效对话”实践策略之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其中蕴涵着语文教学“对话”的两个概念:一是“阅读对话理论”, 二是“教学对话理论”。新课程要求从“教师、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生本及师本对话论”。“对话”, 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付诸课堂实践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和教学模式。

二、与文本进行对话, 即探究性学习

学生与文本对话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理解性对话, 探究“言内之意”。

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 是受教育者形成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读者通过阅读与思考, 以语言文字这一桥梁入境, 走进文本, 和作者近距离“会面”、对话, 与文本亲密地接触和交融, 从而就能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积累语言素材。

2. 想象性对话, 领悟“言外之意”。

这就是美学上所讲的“弦外之音”, 是寻找生成意义的有效切入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不仅是激活想象、唤醒文本、填补意义的空白过程, 也是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 更是与生活对话的过程, 即“大语文”。

三、与他人进行对话, 即合作性学习

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实施合作性学习, 具体的内容可设计为: (1) 生生对话, 互动中唤醒。 (2) 师生对话, 唤醒中升华。

四、与自我进行对话, 即反思性学习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反省、寻觅的过程, 这一切的进行, 都离不开自我对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多感悟、多思考, 这在对话理论的观照下,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去开展自我对话。让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并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 提升人文品格。

五、与生活进行对话, 即实践性学习

即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关注社会, 体验生活, 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实践中用语文。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学生能够改善知识结构, 丰富心智模式, 同时也能够加深情感体验, 张扬创新个性。

六、在实施“对话教学”时, 一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着民主、平等与彼此沟通等理念, 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时要尽量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2. 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 让其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理解文本与超越文本。但面对学生各种不同的感悟、理解, 教师也不要强行要求其统一观点, 而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 把握主方向, 继续深入探究。

3. 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 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 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 并予以引燃, 从而使教学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达到对话理论的要求。

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言:“对话型教学由于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 目的体现于过程, 因此注重过程是必然的。”我们期待着这种教学, 我们更要实践与实现这种教学。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著, 白春仁, 晓河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童明辉.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12) .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4]邢秀凤.对话式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平台[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3) .

[5]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 2004 (23) .

篇4:《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一、彰显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课堂“活”起来

教育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变换、自主创新,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体验语文学习给人带来的愉悦,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领会知识,发现规律,探究方法,评价效果。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欣赏者,引领学生在探讨、实验、研究、体验、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课伊始,我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多种手段,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这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手段,立刻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情境导入,我也采用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种感情中哪个最重要?有的学生认为亲情最重,因为“血浓于水”;有的学生认为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有的学生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孤独寂寞。话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展开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立即被调动起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得自悟,在合作中创新发展,彰显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活”起来。

二、突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让课堂“动”起来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互动、质疑和探究,使课堂不断向更高更广的空间拓展。课堂上师生双方互动、生生互动,用讨论、畅想、陶冶、表演等模式,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认知上找到差距,引起探究兴趣,掀起激烈辩论,切磋产生火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在本节课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进行了如下设计:①如果他们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穷水手于勒,而是百万富翁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②穷水手于勒在买牡蛎时认出了亲哥哥菲利普,情景又会怎样?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表演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此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为此,教师就要将“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学”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由明到暗、由主到次、师生互动,使学生达到由情感到认知的统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使课堂“动”起来。

三、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让课堂“亮”起来

多元、多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锻炼他们的能力。

我在本课教学中,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体验—升华为线索,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在分析悬念铺陈时,扣住一个“巧”字,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感悟思考:①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②在现实生活中,手足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不要把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这一思考环节的设计,使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声音,触摸学生的感受,用尊重宽容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用平等的语气与他们对话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本节课搜集资料、感悟体验、现场调查、品味表达、联想反思等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使他们充分张扬了个性,展示了才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使课堂“亮”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反思本课存在着很多纰漏和不足。首先在整体感知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好文本,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体验,就强加给他们一些问题,显得有些突然。其次探讨设疑环节中践行“学生唱戏老师搭台”的设想不够理想,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最后在拓展延伸方面没有让学生进行续写,应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畅所欲言,百家争鸣,这样在教学中就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节课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语言大师的艺术魅力,深刻剖析了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更让我们在反思中学会体味人生,对学生的教育,可谓深刻久远。

篇5:于《山中访友》的教学反思

一、发现美

1、导课时从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2、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我觉得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那么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孩子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3、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在本上画。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学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写是本节课学生展示的第二个展示,孩子们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这里的设计开拓了学生思维,展示了他们的天性与灵性。

2、批注是教学在本节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教孩子批注,并在本课作了很细致的讲解。感觉收获较大。

三、不足

1、六年级了有一部分孩子调动不起来了,发言面在缩小心情不好。

2、批注时有个别学生做得不好、

篇6:我的叔叔于勒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反思范文篇1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语文课是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作为教师的我不由从心佩服起他们。真实感觉到“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教学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在整体感知时,把整文交给学生的处理时间过于紧。如将时间再给多一点、将导课时间再精炼一些,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小组,每组自由选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人物品读活动效果会更好。

二、在人物探究时,有几句话引导略有不到位,让学们在探究时多花了些时间。

三、最后一部分中考的链接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只能改为课后练习,让一堂真正高效的课有些美中不足。

我的叔叔于勒反思范文篇2

朱熹曰:学贵有疑。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直认为学生成绩差一般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也确是如此,但这节课我不得不为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而感到惭愧。

在前面学生已提了关于文章主人公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质疑的同学还真不少,特别是这样两个问题确是说到了点子上。

我正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小结时,柯萌萌同学突然举起了手,我示意让她站起来。她说:“我有一个疑惑,我认为于勒并没有在海外发财,如果发了财,她应该把钱寄回来弥补过去给我一家带来的损失,他在信中不是流露了这一想法吗?至于于勒写信说他发了财,那只是他对兄弟的一种安慰,是个美丽的谎言。”

此言一出,马上就有同学站了起来,潘诗娅说,小说中不是通过舰长话来说明于勒在那边阔绰过一人时期,他之所以又破产了,那是因为于勒无法改变他那“花花公子”的秉性。

柯萌萌同学又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于勒在信中说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说明于勒已有悔改之意,他后来又说要去南美作长期的旅行,这本身又是一个“谎言”,证明他并没有发财,不然发了财正好回家炫耀一番,还跑去旅游干什么?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了,我并没有阻止之意,就让他们这样无拘无束地说,这样的机会太少,我还需要做什么,甘愿在教室里当起了听众。

后来又有学生提到,菲得普夫妇这样做已做到仁至义,他们并没有错。这涉及到小说的主题,也正是这篇课文难点,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再在小组内讨论,形成了统一意见再回答。

我的叔叔于勒反思范文篇3

课文上完之后,整体感觉较为良好,在授课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引起我的反思:

在引导学生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有的同学就问:谁是小说的主角,全班同学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派认为菲得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

说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的同学认为,小说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围绕于勒是否有钱展开的。于勒有钱时,菲得普夫妇盼于勒归来,对于勒赞不绝口,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没钱时,菲得普夫妇躲于勒,怕于勒归来,骂他是个贼是个流氓。于勒是否有钱决定着菲得普夫妇对他的态度,而态度的变化正是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亲兄弟之间也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说菲得普夫妇是小说主公的同学认为,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夫妇俩的语言、神情、心理,通过他们的言行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能凸现夫妇俩自私、见利忘义、冷漠、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征正是反映的主题。

课堂上乔景龙、张攀、袁园等五六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场讨论,他们发表看法时有理有据,这个问题是我意料之外的,教参中并没有提到,我只是从参考资料中偶尔看到过说菲得普夫妇是主人公,可在课堂作业中说到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我还真一时难以下决定。然后,既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就不告诉学生唯一答案,让让他们在课堂中留下遗憾,说不定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创先争优组织生活会总结下一篇:照相机英文广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