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领导拍照“技巧”

2024-04-08

给领导拍照“技巧”(通用8篇)

篇1:给领导拍照“技巧”

给领导拍照的“技巧”

原标题:给领导拍照的“技巧”

四川会理的“悬浮视察”。

山西寿阳的“悬浮照”。

四川广元的“微笑官员”。

去年8月一起特大交通事故现场的照片上,一名官员露出笑脸。他因此被“人肉搜索”,随后落马。他就是时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前天,他因涉嫌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出庭受审。新华社资料图片

“微笑官员”表示很无奈

8月初,四川广元一官员被老人抱腿诉苦,这一画面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里时,处长当时满脸微笑,事件见报后,他立即被称为“微笑官员”。他无奈解释,照片只是瞬间表情,自己随即扶起了老人。湖北武汉一官员在处理一起事故时,也被捕捉到微笑画面。第二位“微笑官员”回应说:“我一直是这个表情。说我在笑,我也没办法。”

“拍新闻照片难,给领导拍照片更难。”拥有十多年拍摄经验的党报摄影记者高一鸣感叹,“弄不好就把领导推到火上烤。”在这位福建省某地级市党报摄影部主任眼里,拍好官员照片要有技巧,而最大的技巧是要懂政治。

“照片从拍摄到审核刊发,摄影记者都战战兢兢,稍不留神就可能出政治事故。”曾在江西某党报任摄影记者的李文斌心有余悸。而如果有人跟他说他拍的照片书记很喜欢,他一定会记下拍摄角度。“专门跟拍一个官员的摄影记者能精确记住从哪个角度拍他最好看。”李文斌解释道。

在某中央国家机关专职拍照的吕天成则称,他连领导的后脑勺都认真拍过。“秘书、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是领导的秘书团队的必备人员,可出现在领导出现的各种场合。”

一位东部沿海省份为两任省委书记拍照的记者表示:拍好一个书记,至少要摸索两年。

要搞清楚领导排名

地市级党报摄影记者,拍摄较多的是市委书记和市长,有时候也要拍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政协主席、市委常委。高一鸣介绍,报社都会派最可靠的记者去为领导拍照。一般情况下,市委书记有一个专职摄影和一个机动替补摄影。

到了省一级,则以省委书记和省长为重点。二者谁常见报,除了与职位有关,还与领导个人的“明星”程度相关。东部某沿海省份的摄影记者肖明对记者说,在该省,书记出镜的机会要比省长多得多。而自从“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省领导出镜的机会越来越少。

部委也大致相同,吕天成是某中央国家机关报的摄影记者,他和另外一名同事实行轮岗制度,每两个月为领导提供专职摄影服务。他介绍,相比另一部委七八个党组成员人人配有独立的摄影记者,自己单位对领导形象没那么重视。“刘志军就有自己的专职摄影记者。”

每一届新班子上任,党报都会发给所有记者一份“领导排名”。摄影记者不但要记住官员的名字,还要认清楚每一张脸。“里面哪位领导职位最高,以他为中心,多拍些,捉重点。切记不能拍了一堆人而没有重点。”高一鸣说。

官员开会、视察、合影通常按级别排序。领导人数为奇数时,通常是一把手站中间,二把手站其左边,三把手站其右边,依次类推。而若领导人数为偶数,则以一、二把手为中心,三把手站左边,四把手站右边。

如果有人缺席,则容易左右站错位。高一鸣说:“总之,左右怎么排位,都要像秘书那样心里有底。否则拍完发现错了,一般不可能补拍。若审查没发现,在媒体上发表了就是事故了。” 而在中央,吕天成觉得最难拍的照片是突然来了其他部委的领导。“人一多,谁是谁我都分不清。”这种情况,吕天成会选择事先和领导的秘书沟通,拿到哪些领导会来的信息。

小动作就别拍了

当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聚焦在官员的皮带、手表和香烟上时,一些官员开始主动“低调”,避免自己成为新闻人物。

一切可能涉及负面的照片都是忌讳,甚至包括抽烟、吃饭、喝酒之类。

一些有损官员形象的拍照方式也要避免。比如俯拍、从背后拍摄的情况尽量别出现。“因为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而拍背影则有要走人的寓意。”李文斌解释。

2008年年初,某地一名摄影记者就因为一张照片失去工作。当时他拍摄了一张所在地区行政首长作报告的图片,照片里的领导“低着头,闭着眼,形象不佳”,被有关方面解读为“难道照片想告诉读者,去年的工作没做好,在低头认罪?”随后该记者被辞退。

“有时候,仰拍倒是不错的选择,可以

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高大。”李文斌说。此外还要避免领导有小动作的画面,如打哈欠、睡觉、揉眼睛、喝水、玩手机等。

“作为一个聪明的摄影记者,好事、值得宣传的事就往死里拍。拍坏事够用就行。”吕天成介绍。吕就因为在领导比较闹心的场合多拍了几张照片,受到领导的批评,领导秘书告诉他“差不多就够了”。

不能拍得像低头认罪

“级别越高的领导,拍摄要求越高。人越多难度越大,合格的领导合影几乎是百里挑一。”高一鸣介绍,党报对于照片的甄选近乎严苛。

今年,一位官员异地任职后,某新任专职摄影记者还专门跑回该官员此前任职的地方请教怎么拍好领导。“不过,级别高的领导也历经不少媒体‘磨砺’,经验丰富。”给省领导拍照的肖明介绍。各地要求也有差异,总的来说,经济发达的地方官员更加注重拍照,要求也更细致。记者采访了云南、江西、湖南等省份为官员拍照的摄影记者,他们就表示,只要领导表情自然,不俯拍,没有低头认罪照,突出主要领导就好了。但是福建、浙江、山西等省份则有更精细的要求。

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广播电台杨晓东曾在《吕梁日报》上撰文介绍,副厅级以上领导要有单人特写镜头。在拍视察照片时,则应该尽量多拍摄体现领导工作认真、作风务实的镜头,注意抓住领导看图纸、看产品等精彩瞬间;必须拍摄到领导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沟通、做指示时生动的场面。

但这些“注意事项”不免产生千篇一律的图片。高一鸣说:“一些有主见的官员则会拒绝摆拍的建议。还有悟性高的官员,则会按自己的想法来做,让你抓拍。”

在福建某地级市,领导照片要见报发表时,除了需报社领导审查把关,还要连同文字说明一起,发给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审批,有时候由领导本人亲自选定。”

到了部委一级要求就更严苛了。吕天成说,自己拍的照片直接对领导秘书负责。如果其他机关单位需要领导照片,摄影记者们也不能轻易交出。在为领导服务前,他们都是上过保密课的。“需要给报社递交公函才行。”肖明介绍。

高一鸣则介绍,曾有一位很不错的摄影记者因为擅自在图片网站发布退休中央领导到地方调研的照片而被开除。

“并非他拍的不好,但是按规定除非中央统一安排,退休领导的活动一般不公开报道,拍照主要是给领导和地方留存资料。”这些照片,很快被要求撤下。

“这件事以后,报社不再让摄影记者擅自外传新闻图片和领导图片,尤其是中央重要领导来视察调研的照片,摄影记者拍完后一律将储存卡上交。”

光线不好?人不齐?PS酿悲剧

此外,有时摄影记者会因为“不能和领导提要求”,而拍不到合格的照片。在沿海某省拍省级官员的肖明则说:“有一次一个省委常委上洗手间,拍照时没拍到。第二天上了报纸,会务处马上找到我们领导了。” 有些人会选择剑走偏锋,采取一些小门道。四川会理县曾经爆出悬浮官员照片,该县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解释,当天没有专业的摄影人员跟去,拍出来的相片光线不好,网站工作人员就自作主张PS了。

事实上,悬浮官员的照片屡见不鲜。杭州余杭、山西寿阳、广东清远、河南嵩县都发生悬浮官员事件。

李文斌说,因为图文要配套,主要领导出现在同一张画面里是一定的,如果没有就得补拍,否则图注上就得解释为什么有一个领导不在。而外界经常通过看党报、地方新闻联播观察人事变动。图片上少了一个领导,可能就会被多种解释。

2011年山西寿阳县的县领导的悬浮照片,就是当时摄影记者认为“县里的主要领导应该出现在同一张画面里”。

当然,压力不只这些。高一鸣回忆,一个摄影记者为了拍领导,下楼梯时不慎摔倒,尾椎骨伤得不轻。一个电视台的摄像实习生,拍领导到工厂调研,他边拍边后退,结果掉进了盛满化学品的池子里。

据壹读(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篇2:给领导拍照“技巧”

2、注意会议背景板、演讲嘉宾的一致性,不然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太少,别人不 知道是哪里照的。

3、大型会场,一定要用中长焦镜头,我一般是用 55~250mm 佳能单反镜头,一 般 400 人会场,完全可以

。否则,每次领导讲话,你都要跑到最前面,恨不得趴到 他脸上去照相,这是最愚蠢的,一是自己累,二是影响别人听讲。

4、拍照时,不要穿鲜艳的衣服,你不是会议的主角,你只是来拍照的。

5、给领导拍特写时,往往会议标题不能全部囊括进去,没有办法,特写的主角 是领导,只要被背景拍进局部就可以了。

6、记得开会前进入会场,拿起相机调试一下,光线、角度、焦距,找到你拍照 的最合适的位置,用闪光和现场光分别拍几张,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用闪光效果 依然很好,那就不用。

7、如果是正式场合,如大领导来单位视察,本单位领导去下级单位视察,平级

单位之间的交流,不要用你的手机和数码卡片机跑到领导面前拍,一定要单反,相 机尽量大,镜头尽量粗尽量长。

8、有的领导很喜欢上去低头念稿子,中间不抬头,这种情况最让人懊恼,所以,不是每个领导你都熟悉,所以,遇见陌生的领导上台演讲,一定要在其走向讲台的 时候提高意识,在其做准备还没有开始低头念稿子的时候抓拍几张,否则,你一点 机会都没有。

9、现在用得都是数码相机,所以闲暇时一定要检查一下相机里有没有失败的照 片,有的话,及时删除,否会耽误后期的图片处理效率,关键是这种照片万一流传 出去,领导会恨死你的。

10、如果领导肥胖,满月脸,那就侧面 45 度拍摄,面部的赘肉就不会那么多。

11、如果领导瘦,刀削脸,那就正面拍摄,如果还是侧面拍摄,那就显得下巴 更尖了。

12、如果领导个子矮,甚至站在台上演讲你在下面只能看到演讲台上一堆鲜花,连他头顶都看不到,这种时候,甚至可以牺牲背景板、牺牲其他现场元素,跑到舞 台侧面,一定要蹲下来,镜头水平高度一定要低于领导的眼神水平高度,这样拍出 的效果才显得其高大威猛。

13、如果领导秃头,记得闪光灯不要打,一旦灯光在其秃头上闪烁反光,这张 照片便成了你丑化领导的证据。

14、如果领导一边脸上有痦子,最好避开这个,找到一个理想的角度进行拍摄; 如果领导脸上痦子实在很多,两边都有,那就放心拍摄吧,拍完以后请示你的上级 领导,请教照片处理意见。

15、拍摄领导讲话的照片,要注重的是眼神、表情、嘴型、手势的四位一体,只有这几个元素最和谐地表现在领导的脸上,照片才好看,领导的形象才好,所以 领导讲话时的特写一般要三连拍,拍完找出效果最好的几张,其他不理想的就立即 删除,别耽误后面的拍摄。

16一个会议的几个代表性的镜头,一定要留下来:主持人致辞、领导致辞、领导鼓掌、领导给别人颁奖、领导之间的交流、领导与下级之间的交流、闭幕式、签到台、大合影等。所以,作为企业或单位的内部工作人员,一定要在事前清楚会 议的主题、议程等问题,这样的话,你对抓拍什么照片心里就有数了。

17、注意领导背后的物体,在照片中,领导的头部背后不要有锐器、不要有线 条、不要有不祥之物。如果你的领导在单位有政敌或他不喜欢的人,尽可能不要把 他们拍到一起,不要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实在不能避免,那就算了。

18、新闻记者的拍摄需求和单位工作人员摄影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两者差别不是太大,我们在一场会议、活动的摄影中要拍摄哪些照片,要看报道的 要求,不管是内刊还是新闻单位,摄影人员事先都要和编辑人员沟通好。比如领导 参加某喜庆活动,那就把他快乐的瞬间拍摄下来;领导参加吊唁活动,要拍摄其悲 伤的一面;领导去事故现场,要拍摄出其敢于担当的气势和指挥若定的表情。

19、如果你陪领导去上级开会,你拍摄你的领导时候,一定要拍摄其专注听讲 的表情,不要拍其小动作,如果:挖耳朵、挖鼻屎、目光迷茫、打哈欠、揉眼睛等; 如果你的领导在上面做报告,你需要拍摄听会的嘉宾,那么要拍摄这几个镜头:听 会的在做笔记、在凝视领导、在鼓掌、在提问。20、如果你的领导在和另外一个领导交谈,他们级别一样的时候,那么,你在 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拍摄他们的正面,否则,宁愿不要拍。如果级别不一样,一定 是拍高级别领导的正面,其他的最好是侧面,但不能使背影。

21、每个人的吃相都不怎么好看,尤其是中国菜,看着都很诱人,何况还是吃 呢,所以不能拍摄领导的吃相。在领导就餐时,一般只拍摄领导祝酒时候的形象。

22、对了,如果领导是近视眼,而且是高度近视,一定是带眼镜的,闪光灯千 万不能直接打在其镜片上,因为直接打在镜片上易导致反光,看不到领导的眼神,无疑是不败笔。

23、如果会场的光线太暗,用闪光拍领导容易出现红眼,虽然能后期修改,但 是能避免的时候最好避免。

篇3:给奶牛供应草料的技巧

1保证奶牛有足够的营养, 提升鲜奶的产量

由于很多养殖户对奶牛的饲养管理不了解, 导致所采取的管理方式较粗放。养殖户并不能根据奶牛实际情况对日粮进行配比。通常是有什么就喂养什么, 即使是精料也只是麸皮、豆饼和玉米面, 也不会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与矿物质。有的甚至连奶粉都不会添加, 很容易造成奶牛营养不良, 导致出现瘫痪、发情少、屡次配种不成功等问题, 使产奶量减少。奶牛的利用年限会大大降低, 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养殖户应在奶牛饲草料中多添加一些营养物质, 同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保证奶牛生长和高产的需要[1]。

2奶牛饲料中精料添加要适当, 避免奶牛过于肥胖

很多养殖户错误地认为奶牛肥胖就能多产奶, 所以经常在饲料中添加较多的精料, 往往导致奶牛过于肥胖。同时, 由于饲喂的精料过多使得奶牛反刍能力减弱, 容易出现酸中毒。如饲料中高蛋白和高脂肪的精料较多, 粗饲料的量不足, 会引起奶牛的脂肪出现紊乱, 造成奶牛中毒死亡。因此, 在奶牛的饲养过程中, 应该使其保持七八成的膘情。养殖户应该依据奶牛每个生理阶段的特点进行喂养。通常情况下, 在干奶期时, 饲料应该以禾本科的干牧草为主要食物, 每天饲喂8kg左右;在产前的2~3周应该增加奶牛饲料中的精料;在奶牛产后粗饲料应该以豆科的牧草为主, 避免引起消化不良[2]。

3草料要进行精细调制, 进而促进奶牛的消化吸收

奶牛的饲草料并不是说越短越好, 如果草料剪的太短反而对于奶牛的反刍消化产生消极影响。最佳的是将玉米秸秆应该保持在2~3cm, 青贮饲喂效果最好。切忌不能为了省事而随便填充一些精料, 这样会造成奶牛营养摄取不均衡, 还会无形之中增加奶牛饲料成本。此外, 有些养殖户将奶牛的精料进行长时间浸泡, 认为精料软化之后可以使奶牛更容易消化吸收。但是他们却不了解精料在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之后, 会破坏精料中的营养物质, 还会因大量的细菌繁殖造成饲料酸败, 长期下来, 奶牛的消化机能就会出现问题, 进而严重影响到奶牛的身体健康。正确的做法是给奶牛喂养干饲料或者是在喂养前进行潮拌[3]。

4干奶期给奶牛补充饲料, 以利于奶牛保胎护膘

一般情况下, 奶牛在经过产犊泌乳之后, 会导致体内营养损失很多, 奶牛在怀孕和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对营养需求也很旺盛。所以, 养殖户应该在干奶期给奶牛补充适当的精料, 来满足干奶期奶牛自身的生理需要。养殖户需要改变传统观念, 只在怀孕期间才给奶牛营养补助, 这样会造成奶牛的体质虚弱, 同时产奶量也会下降。所以, 在奶牛干奶期时, 养殖户要给奶牛喂养适量的精饲料, 保证奶牛有一个健康的机体。

5喂牛时使用饲槽, 可以节省奶牛的饲料喂量

当前很多的养殖户在喂养奶牛时并没有使用饲槽, 他们通常将饲草放在地上, 让奶牛自由采食。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饲草被奶牛践踏而浪费。也会使得饲草料中带有大量的脏物和病菌, 奶牛食用后容易引起传染病或胃肠炎症。所以, 奶牛养殖户应该在饲喂奶牛时, 将牛拴在石槽或木槽上喂养。不仅可以节省饲料, 而且还可以避免细菌传染。

6结束语

除上述技巧外, 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有充足、清洁的饮用水。并有足够的运动量, 确保奶牛健康成长, 生产出优质牛奶。

参考文献

[1]周广泰.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J].中国乳业, 2001 (11) 90-91.

[2]奶牛增产十二招[J].中国乳业, 2001 (12) 111-112.

篇4:给领导拍照都有啥讲究

给领导人拍照,郝远征希望“最大限度的自然”,被拍摄的领导人先摆出固定姿势,然后会有小的变化,郝远征会抓拍。郝远征说,拍摄中,领导人也会换装。男领导主要是挑选不一样的领带,女领导的变化稍大,会调整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照片拍完后,可以在现场配备的电脑上直接查看,让领导人筛选。被挑选的照片会被上交到领导人办公室做裁定。

拍摄完成后的照片,一般不进行大的修改,最多调调颜色,郝远征解释说:“现在国家领导人都很年轻,本身就很精神,要修的地方不多。”

拍摄领导的技术考量 拍摄领导人有诸多讲究。一名省级党报摄影记者列举了几个拍摄要点,如“要尽量拍出领导平易近人、亲民务实,同时呈现出领导的气度”。

“一般来说,当领导人低头念稿时、脱眼镜时、喝茶时、题词不完整时、手插在口袋时、走下台阶时、仰望时以及主席台前排人不完整时,不要按快门。而当领导脱稿发挥时,讲到兴奋处可以来个连拍。千万不要在场内转来转去,不停地拍来拍去,不仅会影响领导人讲话效果和会场秩序,也会引起警卫人员不满。”上述省级党报记者说。

在领导人考察、调研活动时,摄影师对官员们站位安排及环境背景都要兼顾考虑。“领导的站位最好是在中间,或在三分之二的位置上。”另一名长期给党政官员拍照的资深摄影师说。

告别“握手、合影、坐沙发” 中部某省的省级党报摄影记者说,在传统思路中,摄影记者更多关注领导照片的庄重性、严肃性和仪式性,严格按照“居中律”和“正面律”来塑造高大形象。“這种形象虽高大但不丰满。更重要的是,从上到下,从东部沿海到西部乡村,几乎所有领导都是同样形象。”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也表示:“多年来‘握手、合影、坐沙发’的程式化、模式化的中央新闻照片,也成了困扰记者的大问题。”

篇5:给领导送礼说话技巧

送礼绝招:

1.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土特产品,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自己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害怕你目的性太强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如:

水蜜桃

嘉定竹刻

松江鲈鱼

2.暗渡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

3.借马引路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你不妨选送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同去送礼祝贺,那样受礼者便不好拒收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为上策。

4.移花接木

张先生有事要托刘先生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刘先生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小张先生的太太与刘先生的女朋友很熟,张先生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让夫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能收奇效。

5.先说是借

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撂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只要你不催着要他还,天长地久也变成了送了,这样也可减少受礼者的心理负担,你送礼的目的就达到了。

6.借机生蛋

一位下属受上司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上司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感觉是一幅拓片,跟家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还有他赠送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上司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十分喜爱,送礼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7.借路搭桥

你可以在送礼的时候对受礼者说是以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买下的,象征性的向受礼者收一些费用,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

进屋之后先说他家怎么怎么好,地点如何好,摆设,家具之类,赶着说,然后呢他要说你拿东西干嘛,你就说领导辛苦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没少给自己工作上给予帮助和提拔,过年了也没买什么好的,一份心意。然后说点祝愿的话,今后工作上呢能够多多给予提携。请进屋之后具体聊什么就可以随意了,过年嘛,聊点高兴事,喜庆事,别东扯西扯的整没用的,可以说说最近工作上的问题呀,还有新一年的工作展望,说点让你们领导高兴的,放心的,他想听到的,让领导放心,保证如何如何。

既然是到他家去,当然家里应该不是他自己,如果他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话,记住,进去先问候老人,多关心一下他爹妈,大娘身体如何呀,老头老太太要说谦虚的话,你就往高捧,谁都愿意听自己爹妈如何如何身体健康,但是注意用词,别说过了。然后说他家孩子,如果他家孩子还小,就夸他孩子如何聪明,重要一点!如果他孩子还上学,或者是20岁以里的话,一定要给他家孩子红包,这是必须的,要与不要都要给,给多少自己定,但是孩子红包一定给,上学的话就是买书本钱,学习累自己买点吃的用的。等等。一般都能要。给孩子的嘛。但是记住,钱要走的时候给,给完赶紧走。

送礼的技巧

以前过得太单纯,想改变生活,维护人脉。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送礼,对付不同的人,该送什么,怎么送,怎么看待对方的反应等等。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嫌钱多,所谓“不打送礼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但要掌握以下几种技巧:

1、能送钱就不要送礼券和东西

2、能送到家就不要送到办公室

3、能晚上送就不要白天送

4、能送老婆就不要送本人

5、能心甘送礼就不要到处张扬

6、能一个就不要多个人

7、能送礼就要想法达到自己的目的送礼时说话的技巧

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的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本书选取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难事、大事、奇事、急事办成的技巧,收录了人人关心的求人、托人的办事绝活。纵观全书,小中寓大,俗中见雅,实话实说,实事实办。让每个读者都能从中体会到办事的奥秘,掌握办事的诀窍,控制办事的局面。让生活中的我们,无论面对何种难事,都能冷静分析,有的放矢,出奇制胜,马到成功。

一些人在给人送礼时总是不自然,不自在,心里总是跳个不停,结果弄得双方都难为情,以后见面也觉得不好意思。难怪有人把送礼视为一大苦差事,非常不愿意去做。其实,这主要是心理障碍太大,只要方法对头,消除了心理障碍,送礼并不会使人那么难堪。

下不为例

有人走访过不少对送礼很有研究的人,仪式经历了一些咨询 问他们一旦遇到对方不好意思受礼或不敢受礼时怎么办。大多数人说,最好的办法,是用很诚恳的态度跟对方说“只此一次,下不为例。”说了这句话,对方十有八九就会接受。射将先射马

假如你是要给位先生送礼,不要选择他,而要选择他的娇妻作为送礼对象。道理很简单,你的礼物给他的妻子,妻子会很高兴地接受。因此,她很快就会

成为你的盟友,她的丈夫不会愿意与你们俩人为敌。事实上,当你给他的爱妻送礼时,他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骄傲感,会显得异常的轻松愉快;就算他极不愿接受,但在他的娇妻面前,他也有苦难言,只好强装笑脸。这就充分利用了3个心理特点:首先,爱丈夫和妻子的心理优势: 二是利用了女人爱虚荣的心理;三是利用了恩爱夫妻的相容心理。

永世不忘

一般人多少都有点势利,人们总是热心于巴结那些有权有势,且又得志的人。但也有例外,有人因犯错误而被革职,他往日由于有胆有识,故巴结者也不少,拉关系送礼者络绎不绝。可革职后,往日的朋友一夜之间都成了陌生人。在这一点上,您可以用他的生日礼物 他会非常感激你的,一旦重新得志,他是不会忘记你的。

当一个人不得志、走麦城时,你给他送上份小礼,就很容易成为患难之交了。这是一种赢得他人的重要的心理战术,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以第三者身份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对对方心存戒备,不断监察言行 而对局外第三者,往往愿意相信,在送礼时也可以利用这种心理。

如一位女职员为了表示感谢公司经理对自己的关照,以丈夫的名义给经理送去了几瓶酒,经理收下了。反过来,果这位女职员直接以自己的名义送礼耸立,对方可能会产生“你定有所求”、“你是为了巴结我”的反感和戒备心理,大多数将拒绝的礼物。作为礼品,“谁的房子的人的房子”“” 份送礼,最好是送“家乡”的土特产。这有3个好处:一是对方不好拒绝;二是能勾起对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是以这个特产为话题,可以引起双方的共同语言,很快就能亲近起来。以“家乡人”的省份送礼,可以说是一种万能的送礼技巧。什么是表达的外观“,”将被送回家不管是谁 都会使对方感到格外的亲切,送礼效果会很好。

以“晚辈人”身份

某先生在一个重要部门工作,很有实权,但他为人正直,从不接受馈赠,对送上门的礼物,不是拒绝,就是“等价退还”。因此,来他这儿送礼的人,大多弄得很尴尬。

一位职员来到他家做客,说:“局长,你的儿子和我差不多相同的大小酒吧。他有一位您这样健康的父亲,比我幸福多了。我前几年不知道体贴家父,没有尽孝道,结果家父得了病。做晚辈的不指望长辈有钱有势,只希望长辈安康健在……局长您都50多岁了,千万要注意身体。否则,您的儿子一定会很难过的!这些补品就算是晚辈对您的一点孝顺,请请注意身体。”经他这么一说,这位局长很受感动,最后不仅收了礼,而且对这个年轻的职员产生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职员不是看在局长有权有势来送礼的,而是根据自己父亲的实际情况,以晚辈希望长辈安康为理由来送礼的,将自己置于局长儿子的位置,因此感动了局长

求人办事如何人送礼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送礼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起码我们应该注意下述原则:

1、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会生出许多烦恼,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苦呢。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2、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性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3、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

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送礼的技巧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求人、或联络感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应该是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耐人寻味、品质不凡却不显山露水的礼品。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1.送礼要在实用和不实用之间,掌握好度。对高人雅士,一卷书可能比什么都强,但雅人是越来越少啦。不过礼品到底是礼品,不宜实用过头。

2.勿购“有用”的礼物。这个建议特别是相对那些只懂得买家庭用品给自己喜爱的女人的男士们。实用的礼物不但没有想像力,更没有心思。应该记住你是送礼物给一个人,而不是给这个家庭。

3.精心挑选包装。礼品不同于自用,好的内容重要,好的形式更添彩。送礼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漂亮包装。

送礼的学问

送礼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同时又是一门学问。送礼的学问其实主要是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什么送礼?其实理由很简单。主要有两种:第一求人办事;第二沟通感情。

二、送什么礼?主要是:第一,了解收礼人及其家属的喜好,一般来说,除了考虑收礼人本身外,还需考虑其家人喜好,通过送礼使一家人开心,自然提高送礼的满意度。第二:考虑送礼的时机(节日或者日期的选择)这个直接对礼品的选择产生影响。

三、怎么样送礼?主要是:第一,要考虑出比较合理的送礼的理由,比如别人给予的某方面的帮助或支持,这一点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醒大家,送礼时一定要善于表达对别人的感激之情。第二,对待回礼的问题,一定要谨慎,如果对方回礼是多件,择其一比较得体。

求人办事送礼的禁忌 求人办事,送礼要送得双方都高兴可不是容易的事,因为送礼有许多禁忌——个人的、传统的、民族的、宗教的、文化上的。有时候一不小心,辛辛苦苦选择的一份礼品,却因为触犯了某些禁忌,而让对方不悦甚至生气,当然本来想托人办的事情也就泡汤了。

禁忌,就是因某种原因(尤其是文化因素)而对某些事物所产生的顾忌,禁忌的产生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纯粹由受赠对象个人原因所造成的禁忌,有些是由于受赠对象在某些方面的自尊和不足形成的禁忌。二是因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以及职业道德等形成的公共禁忌,尤其向外国人、外地人赠送礼品时,这是不能忽视的。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礼品的态度有可能截然不同,或喜爱或忌讳或厌恶。因此,选择礼品时一定要仔细考虑,避免选择受礼方忌讳的礼品。当你送礼时,可对照以下禁忌的礼品,看看自己是否犯了什么送礼的禁忌:

1、忌违法违规礼品

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即使关系再特殊,也不要向他们赠送任何礼品。送外国友人礼品的时候,要考虑到不违犯对方所在国家的现行法律等。

2、忌坏俗礼品

挑选礼品时,应当使礼品不与对方所在地的社会风俗习惯相矛盾、相抵触。

3、私忌礼品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会忌讳某些物品。比如,高血压患者不能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如果送犯忌礼品给人,对方反而会认为你不尊重他。

4、忌有害礼品

有一些东西,会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有害。比如,香烟、烈酒、赌具以及庸俗低级的书刊、音像制品等。送这类礼品,或许能够投其所好,但难免会存心害人的嫌疑。

篇6:给领导拍照“技巧”

如何送礼的问题如同管理学上说的“管理无定式”一样,绝无固定套路,只可借鉴,可大体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礼品内容最好投其所好,让上司一眼就看出你是花了心思的,而不是随便拎几包点心敷衍了事。在平时的沟通中,知道了领导在某方面的喜好,可投其所好,送一些小礼物。也可送自己喜欢的,与领导共同分享。有一些礼品是比较通用的,比如自己精心制作的小东西,如字画、普洱工艺茶等等。加深感情最重要的是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心意,花了心思的东西最容易让人感动。其实,加深感情和讨好是两种事,为什么要讨上司的好,不就是为了加深感情吗?当你的这份感情真诚美好,就不再是肤浅的“讨好”,而是在“加深”感情了。

第二、目的不明的不送,是为了联络感情、表示感谢还是下年加薪晋职等等,必须明确。

第三、选择恰当的送礼时间和场合,这至关重要。当你呈上礼物时,千万注意别让自己和在场的人感到难堪。清晨上班前或下午下班后没多少人注意时,把礼物放在上司桌上较妥当,避免让那些不想给上司送礼的人感到不舒服。

第四、礼品不要过于贵重。礼轻情意重,就是说为了加深感情而送的礼品,不在礼品价值,而在这份情谊。

篇7:拍照构图技巧

在探讨成像时,谈论的是什么东西让图片看起来极富视觉引力,是什么让一张照片比另一张更好看,以及如何采用不同方法来使照片传递不同的情绪,这些都依赖于合理的构图方法。

在探讨成像时,谈论的是什么东西让图片看起来极富视觉引力,是什么让一张照片比另一张更好看,以及如何采用不同方法来使照片传递不同的情绪,这些都依赖于合理的构图方法。

在拍摄时,构图成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构图不好的图片看起来会有些模糊,不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太清楚摄影师通过照片究竟要传达什么。只有正确构图,才能让拍出的照片靓丽起来。

与摄影的技术角度不同,它不能依靠自动对焦及正确构图的基本技巧。没有一个单独的正确构图方式,当然,却一直有一个错误的方式。尽管构图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但在具体的场合下选择哪种规则就完全看摄影者自己了,正是这门技术才让摄影者能在图片成像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贴上属于自己的标签。拍照时如何站位,相机和要拍摄的对象是如何诉说心情,体现个性,想通过照片传递什么信息,以及如何让拍照场景引起观看照片的人进行情感交流,这些都是人们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构图还能显示人们与相片的关联。与那些慢慢让人们喜爱上的相片相比,第一眼就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照片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就丧失其魅力。

构图成像有多种方式,并且每种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会如何构图成像对于成就一个受欢迎的摄影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别人一看到照片就能识别出那是出自你的风格。有些构图是经典的,画家们可以用上几百年。有些构图是临时的,只是为了凸显艺术效果。

有几个简单的规则是需要遵循的,然后再看看现在的摄影师所采用的一些非常规的构图。别忘了,规则就是为了打破的。

一、取景,纵横比和定位

如果用二维摄影术来拍摄三维世界,就需要在拍摄对象和形状间创建一种关系,通常这种关联是不存在的。可以通过改变将场景放进框架里的方式来修改这种关联及构图照片。有个优势可以利用,所采用的视角,以及拍摄主体到相机间的距离,对于摄影师来说这些都是取景的工具,就像框架本身的尺寸和形状一样。如果靠近拍摄场景,所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横着拿相机拍照还是竖着拿。习惯上,这些定位就是与人们所熟知的“风景”和“人像”分别对应的,但是也没有绝对的金科玉律,要求拍摄风景时必须横着拿相机,而拍摄人像时要竖着拿相机。风景包括特写前景细节,衍生到遥远的地平线,风景拍摄经常能从垂直的、直立框架上获得好的拍摄效果,这样拍摄景深更深。与此类似的是,人像拍摄采用水平框架,在空旷的空间里凸显拍摄主体,这样拍摄的效果也很好。

关于该如何拿相机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规则,在把相机放到眼前之前是无法预测该怎么拿相机的。一旦相机从包里拿出来,在探索可行的照片构图的时候,要一直以90°的角度来构图。这样做是一个好习惯,并且能显示出摄影者之前从未见过的照片。

同样的场景,按3种不同的纵横比进行裁切的照片

上图:同样的场景,按3种不同的纵横比进行裁切的照片:传统的风景定位、直立的人像格式,以及又长又细的全景裁切。在构图成像时要不断地进行试验,不要拘泥于传统。

至于框架的定位,还要考虑它的形状。多数感光器(也就是取景器和显示屏)的纵横比是3:2,也就是它们的物理宽度和高度比是3:2。但是不应该因此而感觉受到了限制。按同样的方式,一个画家就会选择帆布形状,它能帮助用户完成手中的任务,因此,摄影师要在两种对比之间选择一个适合拍摄场景的。这种功能是内置在有些袖珍和数码单反相机里的,但是通过一些图片裁剪软件,例如Adobe Photoshop,也能在拍照后(在某些情况下偏好)改变纵横比。这样,就能试试各种不同的纵横比,然后看看哪种最合适。也要从无限的形状当中做出选择,这与相机内置在相机里的2~3种图形可大不一样。除了标准的3:2的纵横比外,还会发现4:3和5:4的长方形也是很有用的,还有被风景摄影师所钟爱的16:9和17:6也是不错的,甚至是方形的1:1格式,非常适合拍摄人像。关于取景

要一直关注框架的边缘。在按快门之前,要养成检查脑力备忘录的习惯。所思考的每件事是否都对摄影有帮助?构图之后是否有什么东西受损了呢?水平线直吗?如何把框架进行微小移动复位以完善这些元素?应该改变自己的长处吗?

二、构图规则

说起构图,有很多规则和指导方针需要遵循。随着实践的增加,慢慢就会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该用什么构图,并且要经常打破常规构图,这样摄影者将会变得更加自信。

到那时,再看看一些经典的构图方法,从标准的节日拍照到艺术项目都可以用到它们。一旦将这些构图熟记于胸,就会如鱼得水。1.填满画面

对于数码拍摄的新手来说,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拍摄主体周围留下了太多的空间。这是因为拍照者只是盯着拍照主体,没有注意到框架的边缘部分。在拍照前要看看图像边缘,确定有多大的空间。

小的拍摄主体处在框架中间,而周围则是一片空间,这是一种把图片放在框架里非常没劲的方式。尽管要避免把某人的头裁切掉这类典型错误,但是如果想要身体的3/4或半身像的话,可以把人的腿裁切掉,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在连接处裁剪,而不是在连接处上方裁剪。2.靶心式构图

把拍照主体放在框架中间,尤其是场景中含有高度对称的物体时,抵制住这种诱惑有时真的很难。尽管“靶心式”构图在很短的时间内也会变得有些单调,但这些构图用途非常广泛,能立即见效。虽然如此,这种构图技术特别适合拍摄面部、建筑物或者静止的拍摄主体,尤其是拍摄各种花。这种构图适用于方形格式,这与更常见的对比为3:2或4:3恰好相反。

采用对称、靶心式的构图方式来填满画面

上图:采用对称、靶心式的构图方式来填满画面,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3.三分法

三分法可能是摄影师在拍照时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构图,它是由摄影师用几条线既垂直又水平地把框架分成3份。把人、拍摄对象甚至是连着那几条线的水平线构图成像,与简单地把它们放在框架中间相比,这样的照片才更有魅力,更有意思。此外,将拍摄对象置于这4个热区中的一个,纵线和横线在热区相交,这样会突出构图中的这些拍摄对象。在拍摄风景照片时,三分法是这样应用的,人和拍摄对象呈水平排列,同时,两条线中有一条是竖着穿过框架的,而前景细节,例如一棵树或一块石头,都要放在交叉口上。在人像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是拍摄主体的身体是垂直靠近其中的一条线,而他们的脑袋则在框架顶部的一个热区上。

三分法是一项已经获得公认的技术。使用这项技术的历史已经有几百年了,它的起源是近似黄金比例,这是大千世界存在的一个非常自然的数学关系,从大地上的向日葵到浩瀚的螺旋星系,都呈黄金比例。出于美学的考虑,人们已经把这个法则应用到了建筑、音乐和艺术上。4.负空间

尽管人们已经见识了在拍照主体周围留下太多空间的弊端,这主要是由拍摄时靠得不近造成的,即便如此,如果能够严格遵守三分法则,负空间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导线条把注意力朝着焦点方向引向照片

上图:引导线条会把观赏者的注意力朝着焦点方向引向照片,焦点就位于1/3处。在人像摄影中,拍照主体注视着一片空白区域,加上从左到右的布局构图,这样对按照这个方向阅读文本的人来说会特别舒服,而且这样拍摄的效果也非常好。在风景和建筑摄影中,也可以在简单的构图中采用空白的空间,以此来取得更明显的效果。5.善用引导线

在风景中,有些最引人注目的构图都采用了线条和形状作为前景或背景,以便将拍照者的注意力引向照片,最后对准远处的焦点。看见这些线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眼前没有相机的话是很难做到这点的,但是只有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掌握这项技巧。

用一条线将注意力吸引到空间上来

上图:用一条线将浏览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空间上来,或者凸显移动主体的运行路径。

在田园风光中,耕种过的田地或由平淡的石墙所带有的线条,都是绝佳的构图工具,在海岸边见过的岩石和沙滩上见过的一些形状等,它们也都是很棒的构图工具。

任务:运用三分法

三分法虽然很传统,但功能却很强大,会让照片极富活力,效果更好,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人们都会对这些照片赞叹不已。

三分法的盛行自有其道理。应用这种方法,几乎在拍照的每个环节都能大幅提高构图效果,从风景和建筑,到人像拍摄和静物摄影,在本书所(乃至杂志、广告和画廊)提供的照片中,读者会反复看到三分法的应用,而照片的焦点则定位在4个热区中的一个上,是由所想象的几根线把框架分成了3份,是按垂直和水平方向交叉部分确定的焦点水

平方向、建筑物和人应该也按照这几条边安放,而不是置于框架的中间。有些相机还具备为显示屏或取景器添加栅格线的功能,这对三分法的应用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如果相机没有显示栅格线,想象一下它们应该在什么位置出现,这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对于这个任务而言,采用三分法来拍张人像和风景照片。在拍摄人像时,要让被摄者坐着,把其头部置于其中的一个热区,使其成为焦点,或者正在拍摄一张要求较为严格的头像,那就要把他的眼睛当做焦点。在拍摄头部特写的时候不用担心会将他的头部裁切掉——从远处照相会出现这个问题,这种拍照手法常用于时装拍摄,使得框架里的人看上去要比实际上大一些。如果是风景拍摄,构图线或者在哪个热区该怎么安排,那选择就比较多了。地平线应该与三分线保持同一个方向,无论是横着或竖着拿相机。用底线来凸显天空,如果想在拍照时融入更多的前景细节,就采用上线。

松下Lumix DMC-FP1, 70mm, 自动测量

上图:照片左边的一大堆石头是主焦点,是在左边的两个热区定位的。

莱卡M9,28mm f/2镜头,1/60s,f/5.6, 自动感光度160 上图:即便叶子很小,但因其在框架中的位置,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必备装备:

相机、变焦镜头、保持相机稳定的三脚架。提示与技巧

如果相机的取景器或显示屏,上有网格线,在构图时要好好利用这些线。如果拍摄场景是对称的,那就要充分利用靶心式构图,然后在热区的1/3处加上一个元素,以此来凸显对比。4个热区都要尝试,并按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顺序看看场景效果。

佳能EOS 60D, 18-135mm,1/100s,f/5.6 左图:出现在水平线上的双眼将会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8:给领导拍照的补拍、摆拍与PS

诉苦,这一画面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里时,处长当时满脸微笑,事件见报后,他立即被称为“微笑官员”。他无奈解释,照片只是瞬间表情,自己随即扶起了老人。湖北武汉一官员在处理一起事故时,也被捕捉到微笑画面第二位“微笑官员”回应说:“我一直是这个表情。说我在笑,我也没办法。”

“拍新闻照片难,给领导拍照片更难。”拥有十多年拍摄经验的党报摄影记者高一鸣感叹,“弄不好就把领导推到火上烤。”在这位福建省某地级市党报摄影部主任眼里,拍好官员照片要有技巧,而最大的技巧是要懂政治。

“照片从拍摄到审核刊发,摄影记者都战战兢兢,稍不留神就可能出政治事故。”曾在江西某党报任摄影记者的李文斌心有余悸。

而如果有人跟他说他拍的照片书记很喜欢,他一定会记下拍摄角度。“专门跟拍一个官员的摄影记者能精确记住从哪个角度拍他最好看。”李文斌解释道。

在某中央国家机关专职拍照的吕天成则对壹读称,他连领导的后脑勺都认真拍过。“秘书、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是领导的秘书团队的必备人员,可出现在领导出现的各种场合。”

一位东部沿海省份为两任省委书记拍照的记者表示:拍好一个书记,至少要摸索两年。

要像秘书一样清楚领导的排位

“如果把主要领导的拍摄搞砸了,整个会议的拍摄也会变得黯然失色。”

地市级党报摄影记者,拍摄较多的是市委书记和市长,有时候也要拍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政协主席、市委常委。高一鸣介绍,报社都会派最可靠的记者去为领导拍照。一般情况下,市委书记有一个专职摄影和一个机动替补摄影。

到了省一级,则以省委书记和省长为重点。二者谁常见报,除了与职位有关,还与领导个人的“明星”程度相关。东部某沿海省份的摄影记者肖明对壹读记者说,在该省,书记出镜的机会要比省长多得多。而自从“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省领导出镜的机会越来越少。

部委也大致相同,吕天成是某中央国家机关报的摄影记者,他和另外一名同事实行轮岗制度,每两个月为领导提供专职摄影服务。他介绍,相比另一部委七八个党组成员人人配有独立的摄影记者,自己单位对领导形象没那么重视。“刘志军就有自己的专职摄影记者。”

每一届新班子上任,党报都会发给所有记者一份“领导排名”。摄影记者不但要记住官员的名字,还要认清楚每一张脸。“里面哪位领导职位最高,以他为中心,多拍些,捉重点。切记不能拍了一堆人而没有重点。”高一鸣说。

官员开会、视察、合影通常按级别排序。领导人数为奇数时,通常是一把手站中间,二把手站其左边,三把手站其右边,依次类推。而若领导人数为偶数,则以一、二把手为中心,三把手站左边,四把手站右边。

某中央国家机关的摄影师介绍说,某部委领导配有自己独立的摄影记者,“刘志军就有自己的专职摄影记者。”

肇庆市公安局宣传科的彭家祥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把会议的主要参会者和领导拍摄好,如果把主要领导的拍摄搞砸了,整个会议的拍摄也会变得黯然失色。”

如果有人缺席,则容易左右站错位。高一鸣说:“总之,左右怎么排位,都要像秘书那样心里有底。否则拍完发现错了,一般不可能补拍。若审查没发现,在媒体上发表了就是事故了。”

而在中央,吕天成觉得最难拍的照片是突然来了其他部委的领导,“人一多,谁是谁我都分不清。”这种情况,吕天成会选择事先和领导的秘书沟通,拿到哪些领导会来的信息。

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

要避免领导有小动作的画面,如打哈欠、睡觉、揉眼睛、喝水、玩手机等。

当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聚焦在官员的皮带、手表和香烟上时,一些官员开始主动“低调”,避免自己成为新闻人物。

一切可能涉及负面的照片都是忌讳,甚至包括抽烟、吃饭、喝酒之类。“有些领导喜欢抽烟,他一拿出烟,我们就用眼神示意所有人都回避,不再拍。”

一些有损官员形象的拍照方式也要避免。比如俯拍、从背后拍摄的情况尽量别出现。“因为从高角度拍摄人物特写,会削弱人物的气势,而拍背影则有要走人的寓意。”李文斌解释。

2008年年初,某地一名摄影记者就因为一张照片失去工作。当时他拍摄了一张所在地区行政首长作报告的图片,照片里的领导“低着头,闭着眼,形象不佳”,被有关方面解读为“难道照片想告诉读者,去年的工作没做好,在低头认罪?”随后该记者被辞退。

“有时候,仰拍倒是不错的选择,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被摄者显得更高大。”李文斌说。此外还要避免领导有小动作的画面,如打哈欠、睡觉、揉眼睛、喝水、玩手机等。

“作为一个聪明的摄影记者,好事、值得宣传的事就往死里拍。拍坏事够用就行。”吕天成对壹读介绍。吕就因为在领导比较闹心的场合多拍了几张照片,受到领导的批评,领导秘书告诉他“差不多就够了”。

谁最难拍

“遇到一些有主见官员则会拒绝摆拍的建议。还有悟性高的官员,则会按自己的想法来做,让你抓拍。”

“级别越高的领导,拍摄要求越高。人越多难度越大,合格的领导合影几乎是百里挑一。”高一鸣介绍,党报对于照片的甄选近乎严苛。

今年,一位官员异地任职后,某新任专职摄影记者还专门跑回该官员此前任职的地方请教怎么拍好领导。“不过,级别高的领导也历经不少媒体‘磨砺’,经验丰富。”给省领导拍照的肖明介绍。

各地要求也有差异,总的来说,经济发达的地方官员更加注重拍照,要求也更细致。记者采访了云南、江西、湖南等省份为官员拍照的摄影记者,他们就表示,只要领导表情自然,不俯拍,没有低头认罪照,突出主要领导就好了。但是广东、福建、浙江、山西等省份则有更精细的要求。

nlc202309020154

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广播电台杨晓东曾在《吕梁日报》上撰文介绍,副厅级以上领导要有单人特写镜头。在拍视察照片时,则应该尽量多拍摄体现领导工作认真、作风务实的镜头,注意抓住领导看图纸、看产品等精彩瞬间;必须拍摄到领导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沟通、做指示时生动的场面。

但这些“注意事项”不免产生千篇一律的图片。高一鸣说:“一些有主见的官员则会拒绝摆拍的建议。还有悟性高的官员,则会按自己的想法来做,让你抓拍。”

在福建某地级市,领导照片要见报发表时,除了需报社领导审查把关,还要连同文字说明一起,发给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审批,有时候由领导本人亲自选定。”

到了部委一级要求就更严苛了。吕天成对壹读介绍,自己拍的照片直接对领导秘书负责。

如果其他机关单位需要领导照片,摄影记者们也不能轻易交出。在为领导服务前,他们都是上过保密课的。“需要给报社递交公函才行。”肖明介绍。

高一鸣则介绍,曾有一位很不错的摄影记者因为擅自在图片网站发布退休中央领导到地方调研的照片而被开除。

“并非他拍的不好,但是按规定除非中央统一安排,退休领导的活动一般不公开报道,拍照主要是给领导和地方留存资料。”这些照片,很快被要求撤下。

“这件事以后,报社不再让摄影记者擅自外传新闻图片和领导图片,尤其是中央重要领导来视察调研的照片,摄影记者拍完后一律将储存卡上交。”

外界经常通过看党报、地方新闻联播观察人事变动。如果图片里少了一个领导,可能就会被媒体做多种解释。

如果图片里少了一个领导

外界经常通过看党报、地方新闻联播观察人事变动。图片上少了一个领导,可能就会被多种解释。

此外,有时摄影记者会因为“不能和领导提要求”,而拍不到合格的照片。在沿海某省拍省级官员的肖明则说:“有一次一个省委常委上洗手间,拍照时没拍到。第二天上了报纸,会务处马上找到我们领导了。”

有些人会选择剑走偏锋,采取一些小门道。四川会理县曾经爆出悬浮官员照片,该县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解释,当天没有专业的摄影人员跟去,拍出来的相片光线不好,网站工作人员就自作主张PS了。

事实上,悬浮官员的照片屡见不鲜。杭州余杭、山西寿阳、广东清远、河南嵩县都发生悬浮官员事件。

李文斌说,因为图文要配套,主要领导出现在同一张画面里是一定的,如果没有就得补拍,否则图注上就得解释为什么有一个领导不在。而外界经常通过看党报、地方新闻联播观察人事变动。图片上少了一个领导,可能就会被多种解释。

2011年山西寿阳县的县领导的悬浮照片,就是当时摄影记者认为“县里的主要领导应该出现在同一张画面里。”

当然,压力不只这些。高一鸣回忆,一个摄影记者为了拍领导,下楼梯时不慎摔倒,尾椎骨伤得不轻。一个电视台的摄像实习生,拍领导到工厂调研,他边拍边后退,结果掉进了盛满化学品的池子里。

上一篇:劳动合同兼职下一篇: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