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先锋新闻稿

2024-04-14

浦江先锋新闻稿(共11篇)

篇1:浦江先锋新闻稿

环化学院16级研究生化工班《浦江先锋》观影会

今天我们参加了环化学院第二党支部第二次会议,在会议的最后我们都很荣幸能看到《浦江先锋》这部关于优秀共产党、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掠影的教育专题片。我们都很有感触,先锋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我们以后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95年来,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见证了第一步党章的形成,见证了这座城市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征程和时代变革,无数浦江先锋勇立潮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华章。

何积丰的一句“总要有人管嘛”让我们每个人印象深刻,历经了15年的海外学习,回国服务,潜心苦读,矢志报国,33年党旗下的岁月,砥砺这着这位中共党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改革豪情。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发射让我们感到自豪,一支平均年龄仅31岁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通过自己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记住了沈学民说的话,“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其实人生的价值观跟事业的发展跟国家的结合起来,那才是灿烂的”像是长者对我们的教育,我们一定会记在心里,并且为之付出。

我们还认识了东方证券的党总书记和董事长潘鑫军,通过党建促进公司发展,为社会青年提供发展平台。金领驿站开启党建新篇章,以党建引领白领,组织凝聚,政治引航,实现工作全覆盖,政治引航,实现工作全覆盖,党建工作新架构。还有一些先进人物和集体的事迹,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和领域,但是他们抱着相同的理想信念,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且他们不忘初心,多年来坚持为理想而拼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也会成为我们今天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加明白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努力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以片中的诗句结尾,新载杨柳千万里,引得春风度万关。

环化学院16级化工班研究生 程二波

篇2:浦江先锋新闻稿

为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近期,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和浦东新区老年医院行政后勤支部组织党团员收看《浦江先锋》专题片,引导党团员学习了解“浦江先锋”们的先进事迹,坚定信念,以实际行动争做“合格党员”。

“专题片集中展现了本市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代表。一个个平凡而又生动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感人事迹,彰显了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观影过程中,大家深深地为片中的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基层党组织所闪现的党性光辉所折服,被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服务大局的精神所感动。党团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先锋们扎根岗位、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的精神,坚持服务群众、坚持多做实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当先锋。

篇3:浦江先锋新闻稿

一、唱响和谐社会思想文化,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提高时政新闻影响力。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应该责无旁贷地做好社会主导精神的向导和塑造者, 如果社会舆论混乱, 总是出现“噪音”、“杂音”, 甚至误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就谈不上发展, 又怎么会和谐呢。这就要求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牢牢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必须重视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引导, 这些社会问题往往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它们不仅涉及面广, 而且影响很大, 社会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解决,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否。新闻媒体应对热点、难点问题做适时、适度引导, 为群众解疑释惑, 平抚群众心理, 疏导群众情绪, 促进社会稳定, 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宣传党委政府的亲民、爱民、惠民之声, 反映百姓的希望、盼望、渴望之心。

二、开展和谐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要宣传好本地良好的对外形象。

我们党的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新闻工作者就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本地区的特色和人文环境。鸡西市近几年先后举办“中俄文化交流周”、“全国汽车拉力赛”等大型活动, 通过数十家媒体报道,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鸡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 也成功地吸引了许多海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我们鸡西广播电视局通过和兄弟媒体的合作交流, 大力宣传本地区物产优势、区位优势及投资优惠政策, 打造本地区诚信、和谐的良好形象, 当好招商引资、外引内联的桥梁,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国外资金, 为鸡西经济跨越发展服务。

三、开展和谐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要创新舆论监督手段, 有效开展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不但要“上下”沟通, 还要“左右”沟通, 协调社会各层面利益诉求。在这方面, 新闻媒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以及来信、热线、短信及配发评论等形式来引导舆论, 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 抓住“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不良社会现象, 予以批评、揭露、曝光, 以伸张社会正义、维护群众利益。鸡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节目开办以来的实践就是一个例证, 通过热线人民群众和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直接对话、交流沟通, 政府有了社情民意的“观察哨”, 听众有了发表意见的“群言堂”。节目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作用, 被群众称为“连心桥”。

四、开展和谐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用先进的文化去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宣传主阵地, 要以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先进文化活动为主题的舆论引导, 用先进的文化去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 让和谐文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鼓舞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 大力传播先进文化, 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近几年来, 鸡西广播电视局围绕乡风、民风做了大量的宣传、策划和报道,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还传送到中央台、省台播出,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对激励先进、弘扬正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篇4:浦江先锋新闻稿

2月12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浙江省浦江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系列作品展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这是近年来,中国美协第一次与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签订长达五年的主题性全国中国画系列作品展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徐里,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李伟、副主任杜松儒,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马锋辉,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骆献跃,中共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中共浦江县委常委、副县长郑文红,浦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徐方镇、副局长许元仙出席签约仪式。

浦江县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北部,县域面积92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万。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浦江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之邦”之称,拥有“万年上山、千年郑义门、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誉,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儒家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地之一,也是书画文化的集中地之一。

浦江高度重视书画文化发展,近年来,该县以文化名县建设为目标,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书画文化蓬勃发展。书画设施日趋完备:有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成员单位之一的吴追茀之纪念馆、浙江省唯一的县级公办美术馆,以及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院、张书旃、张世简书画作品陈列馆等系列名人场馆,还有书画一条街;目前,规划建设面积约65公顷、总投资10余亿元的仙华文景园已完成书画会展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期项目,今后三年将陆续完成新书画街、书画艺术中心、书画艺术主题公园、书画名人馆和书画家工作室等建设,努力把仙华文景园打造成一个集书画展览、拍卖、展销、创作、交流的“书画会客厅”和“文化综合体”。书画交流日益繁荣:从1995年举办第一届中国书画节起,每三年一届不间断,成功举办了7届;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书画展销周,成功举办了9届:书画氛围日益浓厚;书画名家名品展览展销不断,2014年,举办各类展览活动89场,观展人数逾30万人次。书画队伍充满活力;目前,浦江全县共有书画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有国家、省、市、县级各类书画特色专业学校7所,其中浦江县实验小学(又名书画小学)为中国书画教育特色学校,浦江县中山中学、县职技校均开设了美工专业班;县职技校专门开设美术校区并在2011年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联合开办五年一贯制“艺术设计”专业大专班,其中工艺美术专业被列为省级示范性专业。

2014年11月28日—12月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浦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4“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成功举办。

篇5:观看片《浦江先锋》有感

为了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9月22日上午,区海洋海塘管理所组织全所党员干部共同观看了专题片《浦江先锋》。

专题片《浦江先锋》展示了上海市受到表彰的全国“两优一先”先进人物,他们来自基层一线,是全市条战线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代表。蒋永华、梁慧丽、张彦……他们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感人事迹犹如一面面镜子,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党员们纷纷表示要以先进楷模为榜样,向浦江先锋看齐,汲取浦江先锋精神,查找自身不足,以优秀党员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区海洋海塘所党支部将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合格党员”的活动,坚持学用结合,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楷模作用,进一步推动水务海洋各项工作。

篇6:浦江先锋观后感 - 副本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专硕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收看《浦江先锋》教育专题片。为确保活动实效,此次学习采取集中观看、集中畅谈观后感悟的形式。

《浦江先锋》是一部以今年本市受到表彰的全国“两优一先”为主要对象制作的专题片,展现了许多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计算机软件专家何积丰海外求学十五载,功成名就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受命组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成为新科研的带头人;洋山深水港的80后桥吊司机张彦,在距离地面40多米、操作空间只有3平米左右的桥吊驾驶室里工作了10年,在装卸误差不能超过手表表盘的情况下,他四次刷新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的世界记录,并保持至今;还有与居民同甘共苦,用心服务社区群众的党总支书记梁慧丽等优秀楷模。每个人物和每个班组的先进事迹,犹如一面面镜子,直射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心灵。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党员们的心灵受到了进一步的洗礼。

这个主题片给了我很深的感触,浦江先锋人物凭借忠诚的信念、实实在在的行动、勤勤恳恳的工作,为国家和上海的地方发展贡献了毕身的力量,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是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各位同学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以浦江先锋人物为标杆,严于律己,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专硕党支部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7:纪录片浦江先锋观后感

这部专题片是以今年本市受到表彰的全国“两优一先”为主要对象,集中展示了优秀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计算机软件专家何积丰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社区党总支书记梁慧丽服务百姓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汤臣栋甘做鸟类守护神,关爱自然;洋山深水港的80后桥吊司机张彦工作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屡破世界纪录……多方位展现了我市各行各业所涌现的优秀代表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彰显了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展现了他们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感人事迹。

党员同志们在观看专题片后,被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深受鼓舞。党员们都纷纷表示,要向优秀党员学习,把他们看作学习的标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热心为患者服务。同时,党员们还说:通过观看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许多优秀党员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力量,有怀着爱国之心毅然回国的拳拳赤子,有保护人民安全而辛劳工作的警察,也有攻坚克难、为研制大型客机而孜孜奋斗的科学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服务、照顾我们身边的病患。只要我们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借榜样的力量时刻鞭策自己,用先锋模范的事迹不断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可以把工作做好、做实,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

篇8:“第一商会”耀浦江

一个世纪过去, 几度沧桑变化。中国的商会建设, 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下, 几乎从头再来, 民间工商业者的自立、自治与自强, 仍是一份有待追求的理想。此时此刻, 回溯梳理各地商会的百年曲折成长路, 述往事, 思来者, 相信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呈现。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1902年2月22日) , 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 (现南京东路) 边上一条里弄内, 一下子来了70多位沪上工商各界的头面人物。

聚会主要发起者, 是上海官、商两界敬畏有加的商场“大佬”严信厚, 还有他的宁波老乡兼生意伙伴周晋镳。

一场匆匆筹备的商人聚会, 却成了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国内最早的一家商会——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在这一天问世。

盛氏求援

背后给严信厚等人撑腰的, 是大名鼎鼎的盛宣怀。

原来, 1902年初春, 英、美、日等国要求与中方在上海等地举行一系列商约谈判, 以补充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被迫与列强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之不足。在《辛丑各国和约》中, 列强重在勒索巨额战争赔款, 还来不及提出扩大“通商行船”利权的详细条款。时任会办商务大臣的盛宣怀, 与工部尚书吕海寰 (清末外交家, 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 一道, 代表中方出面谈判。

当年1月份, 吕、盛二人抵达上海, 与英国外交部印度事务委员会任职的英方代表詹姆·马凯展开第一次正式谈判。刚刚开场, 马凯即抛出早已拟好的“二十四条款”, 包括英商进口货物减免税项、英商与华商享有平等权益等详尽内容, 让自诩见惯风浪的盛大人颇感措手不及。

吃惊之余, 盛宣怀找人一打听, 才知道商人出身的马凯 (时兼任大英轮船公司股东) 受命来华前, 曾在伦敦专门听取了英国商会对此次商约谈判的意见, 途经殖民地香港时, 又与在港英商见面收集建议, 而以在沪英商为主组成的“和明商会”, 那段时间更是“日夕聚议, 讨论研求, 不遗余力”, 为马凯出谋划策。

在李鸿章手下办了多年洋务的盛宣怀, 对新事物比较敏感, 他马上意识到, 面对有备而来的强硬对手, 己方既无本国商会可供咨询, 又无成文商业法规可为依据, 仓促应战, “断无不亏损之理”。

他随即连发手谕, 催促上海道 (即地方官) 及沪上绅商领袖严信厚、郑观应 (广东香山籍买办商人, 《盛世危言》作者) 、朱葆三 (宁波帮买办商人) 等, 尽快筹设商会, 以汇集研究洋布、洋货、丝、茶、钱庄等各大业帮意见, 为正在进行的商约谈判提供智囊支持。

严信厚早年从政, 也曾是李鸿章帐下得力干将, 在公在私, 此事都义不容辞。他连日奔波, 利用自己在上海商界的地位和号召力, 与各大行帮首领磋商, 终于达成“力任其役, 责无旁贷”的共识。他先行垫资在南京路附近租了一处房子, 置办器具, 作为会议及办公场所, 又邀请同乡好友周晋镳当副手筹备会务, 前后不过一个月, 就把“中国第一商会”的台子搭起来了。

内里乾坤

严信厚等人奉命筹办商会之初, 对究竟取何名称, 颇费了一番功夫。

最初拟称为“上海商界总会”, 但沪上各行各业商人, 向来已有各帮总会, 大都是休息聚会之所, 并非讨论公事的地方, 沿用此名, 怕外界会有误解, 因此有人提议叫“上海商务公所”。不过, 官方的上海商务总局下面, 早设有一个商务公所, 商人们又不希望新的商会看起来“官味”太浓。

几经折中, 大家才一致同意定名为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可见虽然时间紧迫, 敏感精明的上海商界首脑们, 在中国文化传统极重视的“正名”一事上, 仍不愿敷衍了之。

在元宵节当天的聚会上, 严信厚顺理成章获推举为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首任总理, 周晋镳为副总理兼坐办 (即负责日常事务) , 江苏太仓籍官员毛祖模为另一副总理, 但未到任。朱葆三等江浙籍商人为主的13位各行帮代表, 当选议员。

在这套参照外国商会建立的办事机构之上, 还有五名总董组成的权力机构, 即所谓“权归总董”, 除宁波帮的严信厚、朱葆三外, 还包括两名广东籍商人和一名江西籍商人。这种组织模式, 又隐约可见官办商局、商所的体制内痕迹。

至于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会员, 一般由各大行帮推选一到两位董事代表本帮, 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 则由经理人出面入会。会员不限名额, 可以参会议事, 但无决策权力。出席公所成立会议的其余约60位商人, 都成了创会会员。

根据留存下来的资料统计, 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会员以浙江籍 (尤其是宁波府属各县) 居多, 其次则为广东、江苏、福建、安徽、江西、山西和四川等各地在沪商帮人士。会员所从事行业多达20余个, 公所领导层中, 又以汇兑业、银钱业、丝业、茶业及五金洋货业人数最多, 这正是当时上海经济实力最强的五大行业。由此可见, 该公所确实囊括了20世纪初期活跃于黄浦江畔的大部分华商精英。

多半是由于筹备仓促, 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第一份正式章程, 只有区区6条共约2000字, 概而言之, 即“明宗旨、通上下、联群情、陈利弊、定规则、追逋负 (处理钱债纠纷) ”, 远谈不上成熟和完备。但上海商界中人一改各商帮、行帮涣散风气, 携手振兴民族工商业的盼望, 既想消除长久以来的官商隔阂, 又向往一定程度自主自治的渴求, 却跃然纸上。

救急有功

盛宣怀临阵磨枪之举, 推动了近代上海商人的第一次大联合, 那他寄予厚望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到底对火烧眉毛的中外商约谈判, 起了多大支援作用呢?

当初英方在谈判桌上抛出的条款中, 以裁减进口关税及在中国内地运货税捐两项为重心, 而上海工商业者最关心的, 则是“裁厘加税”一项。厘金即19世纪中叶以来清政府开征的国内贸易税, 为地方行政的大宗经费来源, 此际又是巨额“庚子赔款”主要筹措来源, 逐年加征, 中外商人都为之叫苦不迭。

盛宣怀亦官亦商, 他当然明白厘金及地方上名目繁多的附捐, 不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 也阻碍洋货销售内地, 但又很清楚从朝廷到地方政府, 都不肯轻易放弃这块“肥肉”。于是他极力借重修商约之机, 与各国达成“裁厘加税”的协议。代表英国的马凯一方, 则坚持裁厘, 而不谈加税, 双方僵持不下。

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聚会后的第三天, 又召集了一次会议, 讨论进口商税事宜, “并拟值百抽十五, 将各处厘金一律裁撤, 以便商运”。即提议将进口关税提高到15%, 同时免征国内贸易税。这个方案一经中方提出, 即遭英方代表强烈反对。公所同仁只得再次闭门开会, 商讨对策。

一些较为冷静的公所成员认为, 国势强盛时与人争得失底气十足, 国势衰微时与人论损益很难如愿, 如今中国与西方列强相比, 无论军力财力, 均不足恃, 就算争得唇干舌燥, 也无补于事, 倒不如从实际出发, “务求两得其平”。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谋求一个双赢的结果。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 “可加至值百抽十或多至十二五”。这一主张, 使盛宣怀与马凯讨价还价时, 有了一个可以参考标准和回旋余地。在1902年9月签订的中英商约, 及其后中美、中日间新修的商约中, 确定洋货进口税率为12.5%, 土货出口税率为7.5%, 可以说基本上是以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建议为依据的。

不过, 过分夸大这个匆忙组建的商界智囊团在大清国的国际条约谈判中的分量, 也不恰当。盛宣怀要求突击组织商会, 无非是想有一个熟悉商情的咨询机构, 不可能允许它像当年急于全球经济扩张的西方列强的商会一样,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外交事务。

从公所本身的架构来说, 虽是全市性工商团体, 但行帮势力云集, 组织比较松散, 各个总董及议员的意见, 大多只从本帮本行业出发, 很难有通盘考虑。

所以, 当公所方面的工商界人士提出, 要参与中外商约最终定案的谈判时, 便被清政府一道“驳不准行”的上谕, 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风气之先

1902年三四月间, 当时独揽中央行政大权的庆亲王奕劻的长子载振, 奉命赴欧美及日本等国考察商务, 途经上海, 受到严信厚为首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各绅商宴请, 了解公所组成情况, 并即席发表演讲:“照世界现状, 必须迅速讲究商务, 如中国能振兴商务, 不患不能富强, 惟俟君等努力。”

这位深得慈禧宠爱的年轻王子 (时年26岁) 周游列国回来后, 眼界大开, 积极建议在中央政府设立商部, 全国各地推动商会建设。

1903年9月, 清政府批准成立专司工商事宜的商部, 载振出任尚书 (即部长) , 稍后公布《商会简明章程》26条,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商会组织法规, 其中规定“凡属商务繁富之区, 不论系会垣, 系城埠, 宜设立商务总会, 而于商务稍次之地, 设立分会, 仍就省份隶属于商务总会”。并明令各省各埠已有的此类商业组织, 一律改称商会。

按照这一规定, 成立两年零三个月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于1904年5月正式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 以议董 (或称会董) 集体领导、总协理全权负责的单一管理体制, 取代了原来“一个牌子、两套班子”的总董、总理制, 德高望重的严信厚, 仍为首任总协理。

篇9:浦江先锋新闻稿

从外交学院英语系的毕业生到光明日报国际新闻版主编,从《人民日报》视点新闻版主编成长为总编室副主任,再到如今的媒体技术公司CEO,叶蓁蓁经历了几次转型,始终积极乐观、青春向上,他把一切困难都看作是成长所必经的磨砺,更是机遇。

今年恰逢中央直属机关青联成立20周年,集全国青联委员、中直机关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于一身的叶蓁蓁感慨地说:“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中直机关青联委员都是优秀青年,我认为青联委员应引领广大青年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心逐梦。”

职业选择——

为了解国情,走上新闻道路

今年38岁的叶蓁蓁是浙江温州人,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但是,我特别痛恨写作文,多数都是60分勉强过关,每周的作业最头痛的就是那一篇周记,每次都是拖到星期天晚上睡觉前才写完。那时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将来会做一个媒体人。”高考前,他与父母商议最终决定报考外交学院英语系。自此,这一家人开始编织外交官梦想。

之所以后来走上新闻道路,他回忆那是在1995年,大学三年级。“当时,同学们开始考虑实习、留京。我想,将来要当外交官,常年驻外,现在的自己对中国、对国情还不了解,而了解国情最好的地方就是新闻媒体,于是我找到光明日报社实习。”

当时正值1995年夏季世界妇女大会召开,需要大量志愿者和懂外语的记者。正在光明日报国际部实习的他理所当然地被编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参加世界妇女大会会刊的采编工作。“在位于北京怀柔的大会会议中心,我开始采访、写稿。慢慢地,我发觉写文章也不是很难,而新闻媒体的工作氛围、作为记者的工作感觉,都让我觉得不错。”

实习后没多久,光明日报社相关同志找到叶蓁蓁,问他想不想留下来,他略加思索就答应了。关于择业的问题,叶蓁蓁多年之后曾回母校与学弟学妹们交流,他这样说:“工作分好多种类型,基本上分三类:有些岗位很光鲜也很实惠,有些岗位默默无闻但很实惠,有些岗位既不光鲜也不实惠。但我觉得年轻人择业最重要的是,选一个可以让你快速锻炼能力的地方。”

的确,在光明日报国际部工作才两年多,22岁的他就有机会参与报道国家主席会见外宾等采访层级很高的活动。“对于没有新闻基础的我来说,唯一的优势就是英语比较好,还有工作的主动性。我可以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放在工作上,睡觉也在单位宿舍,一天可以工作16个小时。我不觉得这是负担,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没有工作,我就自己找活干,包括修办公室的传真机、电脑。”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四年后,国际新闻版主编岗位公开竞聘,他应聘成功。“实事求是地说,我的能力跟这个岗位差距很大,这是领导和同事们有意压担子培养我。”叶蓁蓁回忆道,“那时,《环球时报》开始走红,通过与《环球时报》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并应用到国际新闻版,每天选一个全球热点,策划深度报道,反响不错。”

记者,是这大千世界最忠实的记录者,是这时代发展最敏感的观察者,叶蓁蓁在新闻的道路上,虔诚地观察、倾听、思考、记录。

新闻探索——

开拓“试验田”,敢为人民说话

随着中国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人民日报》为“龙头”的党的各级机关报面临巨大挑战。2003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实行历史上第三次改版和扩版,创办视点新闻版就是这次改版与扩版的主要成果之一。这个版位于《人民日报》第5版,在要闻版块之后,相当于新闻版块的“头版”,报道重心定位在“热点新闻、焦点话题、难点问题”,力求“可读、可亲、可信”,被称为“《人民日报》新闻改革的试验田”。

叶蓁蓁就在此时调入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任视点新闻版主编。他与2位副主编、4位编辑一起组成了一个平均年龄29岁的年轻团队,开始在这块“试验田”里奉献青春、锐意创新的探索。

“新闻的竞争,首先是速度的竞争。”为及时掌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加强对热点新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视点新闻版确立了“每日热点监控”机制,每天一位专人负责上网、读报、给记者打电话。一旦发现适合的题材,就快速组织报道。这一机制扭转了党报新闻总是“慢一拍”的被动局面,使《人民日报》在许多热点事件中,能及时发出正确有力的声音,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视点新闻版的采编队伍做成功的第一个“当日新闻深度报道”是关于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这是国内首部关于器官移植的立法。“提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深圳将要审议这个条例的新闻,于是开始准备,约了三名记者,每个人写800字,最后编辑改写成一篇深度报道。”

在“每日热点监控”和编采互动机制下,“圆明园湖底该不该铺防渗膜”、“高尔夫球场多数没有合法手续”、“鲜牛奶为何倒进臭水沟”……大批有影响的独家报道诞生,引起了广泛影响和各界好评。

2003年12月,视点新闻版刊出记者王慧敏跟随民工讨薪的报道《讨薪记》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的10多天里,叶蓁蓁和版面同事每天早、中、晚三次与记者通电话,跟踪采访进程,商讨连续报道的角度。这一组报道深化了各界对民工欠薪问题复杂性的认识,推动了当地民工欠薪问题的解决。次年,这组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2004年11月,陕西省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300多人被困井下。当天下午,驻陕西记者王乐文在赴现场途中即打电话与叶蓁蓁联系。此后直到深夜2点,前后方一直保持热线联系,次日该版不仅刊发了矿难消息,而且推出了凌晨1时发自现场的独家报道。这篇报道信息及时准确、述事全面深入,在各媒体报道中独树一帜,得到了高度评价。这一天的视点新闻版成为获人民日报社2004年度精品奖的33件作品之一。

“惟其艰难,更有价值”,一条当天的新闻,要做成一篇深度报道,记者当天要完成多个不同侧面的采访、拿回数千字的稿件,这在10年前的《人民日报》是“稀有品种”。然而,在持之以恒的推动和坚持中,视点新闻版做到了。如今,“当日新闻深度报道”已成为《人民日报》新闻版常规产品。

为了一个新闻的“快”字,叶蓁蓁在做视点新闻版主编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经常是凌晨两点左右下了夜班,就在办公室窗边的柜子后面打地铺睡觉,睡到早上七八点起来上网查看当天热点,之后和记者联系采访写稿,都安排完了再回家洗澡睡觉,下午两三点又起来到报社参加编前会。

此外,视点新闻版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开门办报,加强版面的互动性,率先开通了接收读者短信的专用手机号码,邀请读者对视点新闻版新闻发表评论,或提供新闻线索,并通过人民网、新浪网等加强与网友的互动。这个版还试行执行主编制、项目责任人制,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人才增值。

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创新,视点新闻版在广大读者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人民日报的亮点。

创业状态——

打破规矩,践行新闻理想

谈及自己新闻生涯中最满意的作品,叶蓁蓁回忆,那是在2003年10月,人民日报社专门组织报道组,报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一重大事件,并决定占用视点新闻版,“视点新闻版创刊第一年,这么重大的事件,我们却没有机会参与,总觉得不甘心。于是,我提前一周找到这个报道组了解报道计划,发现在计划中关于航天员的人物报道很弱。”

“既然没有人做,那么我们来做。”在神舟五号发射的前两天,叶蓁蓁千方百计得到了三名航天员候选人的名单,了解到候选人之一杨利伟在前三次测试中成绩都是第一名。“我们就押宝杨利伟了。”

但是,杨利伟是什么来历,什么背景,一点线索都没有。最终,一名记者给了叶蓁蓁两个信息:杨利伟是辽宁葫芦岛人,曾经在成都军区空军服过役。此时距离发射只剩一天的时间,并且没有版面。但是,他考虑不了那么多,立即联系驻四川记者刘裕国,请他务必找到杨利伟曾经服役过的部队,采访他从军的经历。

叶蓁蓁抓紧一切时间,又找到驻辽宁记者张贺,请他去葫芦岛找杨利伟曾经就读的学校和父母家人。“我们是第一家到达杨利伟家的媒体,记者陪他的家人一起观看火箭发射。同时,我们也打听到了杨利伟在北京的家。我版的编辑刘莉莉守在航天城门口,用手机与他的家人联系采访。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又得到一个线索,他儿子当时是中关村某小学学生,曾经写过一篇作文——《爸爸的雄姿》,发表在小学的校刊上,我版的副主编董建勤又马上去中关村,想办法找到了这篇作文。这样,我们的采访几乎是全角度了。”

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时,走出来的果然是杨利伟,押中了!第二天下午,叶蓁蓁拿着两个版近两万字的关于杨利伟的独家报道内容,找到总编室主任曹照琴,当天晚上在主任的支持下恢复了视点新闻版。虽然只给了一个版面,但是对于这个团队来说,已经足够了。

“由于这篇报道,整个队伍的士气都被鼓舞起来了。我认为这是最值得纪念的一页。”用实际行动践行新闻理想,叶蓁蓁始终不忘初心。

2005年1月,叶蓁蓁任总编室室务委员,相当于主任助理,协助分管视点新闻版、经济新闻版、政治新闻版和文化新闻版,并在这一年取得了外交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年仅30岁的叶蓁蓁成为总编室副主任,同年,加入中直机关青联。

他说:“走进青联,了解青联,热爱青联。每次参加青联活动,与青联委员交流,我总能感受到正能量,并渗透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深深地影响着我。”

从视点新闻版主编到总编室副主任,叶蓁蓁一直坚守新闻一线,“自从我来到人民日报社,始终处于一种创业状态。站在改革的起点,不会有机制鼓励你去创新,还会有些阻力。但我们可以通过慢慢努力,逐步摸出一条路,并使它呈现出更远大的前景。”

重大转型——

出任CEO,全媒体融合发展

今年初,为贯彻中央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社、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为其股东单位,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主营范围为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经济信息咨询。叶蓁蓁出任CEO。

他说:“公司主要任务是搭建人民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构建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有信心。”

今年上半年,叶蓁蓁完成了团队组建,并通过在国内和国外的各个媒体调研,形成了技术实施方案,通过了评审。他称,未来的关键就在于融合。“第一是打通,第二是整合,第三是提升。打通,一是把内容生产的不同板块打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然后是打通经营管理,但是最终是要打通自身和用户的关系。整合,整合内部资源,整合行业资源,整合产业资源。提升,提升内部的生产效率或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整个媒体的社会效益,因为媒体的核心价值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公益;提升盈利能力,就是经济效益,实现良性的自我发展。”

“打通内外,融合用户。”叶蓁蓁希望未来在这个全媒体云服务平台上可以实现,“我们提供一个云服务系统,所有的功能模块都放在云上,全国的记者和编辑都能够通过各个移动端或PC端来使用这些功能。举个简单的例子,记者整理采访录音很费时间,我们将开发自动把录音转化成文字的后台。所以,这个全媒体平台就是一个面向全行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跑文字、图片,还会有音频、视频。未来,人民日报和央视之间的界限可能会越来越模糊,但各有竞争优势。”

他总结道,“融合发展实际上是有四轮驱动,一是流程再造,二是结构调整,三是用户关系重构,四是资本和技术支撑。”

对于公司的发展前景,叶蓁蓁很有决心,“目前,全球传统媒体转型还没有一个可以称为成功模式的,全行业都在探索。因此,一个可靠的全媒体平台,未来的需求非常广阔。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18年的新闻从业经历,8年的青联之路,叶蓁蓁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能与许多有理想、有创意、有作为的人一起,见证一份报纸、一个行业的迅猛进步,更见证这个行业对国家改革发展的记录与推动。他希望,未来在全球媒体行业的转型中,人民日报可以继续走在领先阵营。

篇10:《浦江先锋》教育片观后感

为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赵巷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党支部于9月19日上午,组织中心全体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收看《浦江先锋》教育专题片。

《浦江先锋》教育专题片记录了今年上海市受到表彰的全国“两优一先”先进人物,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勇于担当、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感人事迹。

观看专题片后,引起了全体党员的共鸣,党员们纷纷表示深深的被感动了,大家都要以先进楷模为榜样,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岗位,争做合格党员。

篇11:新闻联播时代先锋人物素材

市委书记说,她是个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熟悉她的百姓说,她用女人的心、男人的胆和军人的作风,带出了一支守护公众健康的铁军。

2001年,史俊琴被任命为延安药监局局长,走马上任后,她才知道,这个新单位一无办公地点,二无办公经费,三无工作人员,只有1枚公章、4位领导。“没有资金,我们班子成员自己垫付;没有办公场所,路边院落就是临时办公室;没有交通工具就挤公交,搭便车。我们延安这块土地上的人,从来都不怕条件差!”几夜无眠后,打定主意的史俊琴带领3个副职、2个借调的工作人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2008年,史俊琴二弟媳妇下岗,想让姐姐帮忙在市区开一家药店。没想到,史俊琴却断然拒绝。弟弟和弟媳很不理解:“凭什么别人能开我们就不能开?”史俊琴说:“发财的门道有很多,你们为什么只盯着开药店这条路,还不是因为我是局长,想背靠大树好乘凉。你们要是开药店,让局里人怎么执法,你们要坚持开,我们就别来往了。”史俊琴不但以身作则,对下属也要求严格。她说:“我就认一个老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作为执法者,今天短一短,明天软一软,后天再缓一缓,法律的公正和严肃就会大打折扣。”

史俊琴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2008年3月25日,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史俊琴年仅28岁儿子的生命。噩耗传来,如同晴天霹雳。人们在为史俊琴悲伤痛惜的时候,不免猜测:不知要多久她才能缓过劲来,干工作的热情恐怕也没了吧。延安市药监局不少干部职工“心情也都灰灰的”。仅仅14天后,史俊琴像往常一样走进了办公室。虽然她面色苍白,但声音依然坚定。“她对我们说,„我是儿子的母亲,也是有事业的人。有事业的人,精气神不能垮!大家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关心和支持。‟”

2.李俊贤:勇于创新 甘于奉献

当火箭将卫星或飞船送入太空时,那一刻是激动人心的,那一刻,不知您想过没有,中国火箭的动力源自哪里?是谁研制了火箭推进剂? 而你又有没有想过,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生产及生活领域的聚氨酯成型新材料,也同样出自于这位化工科学家之手?

这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化工科学家、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

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的名字。

“10、9、8、7……点火!”火箭在瞬间腾空而起,中国人的豪情和智慧在一次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中迸发。

就是为了这一瞬间的腾空而起,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

一、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地、坚定地、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83岁的李俊贤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践行科学家精神,急国家之所需,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成为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如今,83岁的李俊贤还坚持每天上班,年轻人在图书馆还经常会碰见他,可以当面向他讨教。女儿心疼他,劝他好好享受生活,可在老人心中工作就是一种寄托、一种信仰。“总会有新技术、新东西出来,我想了解!”李俊贤说。

已过耄耋之年的李俊贤本该茶香饭淡,儿孙绕膝,但他却说自己享受不了。“呆不住的,还不如在图书馆、办公室查阅些资料,既了解了最新进展,也能为单位提点建议,自己也好有个精神寄托。”

不过,这辈子李俊贤也有感到愧疚和遗憾的事。“我1959年与老伴结婚后,很少考虑家人,没给老伴买过衣服,没给孩子辅导过功课——最遗憾的是,没能让他们呆在北京过舒适的生活。”

这就是李俊贤。从他身上,我们理解了什么是人生的真谛。(3.杨善洲:工作就要沉到第一线

“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摆摆样子。”杨善洲一辈子都是按照自己的话做的。堂堂地委书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想不通。按照国家政策,他的家属早就可以“农转非”,可杨善洲却坚持没有办。他在世期间,他的亲属没有沾过他的一点光。在他的眼里,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用来办公事,绝不能办私事。杨善洲去世后,人们从老人的遗物中找到了一张已经发黄的空白表格——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申请审批表。上面一个字也没写,对于国家给予他的照顾政策,杨善洲主动放弃了。这就是杨善洲,他舍小家顾大家,把手中的权力全部用在了为人民谋利益上,唯独忘了自己和家人。

在一般人眼里,领导干部下乡吃饭忘记付账,是件再小不过的事了,可杨善洲却不这么认为。“不欠群众一分钱”的观念,牢牢贯穿了杨善洲的一生。在他心目中,领导干部绝对不能搞特殊化,不仅要算饭费那几块钱的小账,更需要算的是共产党员的作风账。杨善洲一直坚持不欠群众一分钱,每当有人认为结饭钱是件小事的时候,他总是坚定地回答:“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做会失掉民心!”

4.俞佳友:扎根山区务实为民的“省城来客”

俞佳友,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记者,2009年2月被下派到青田县万阜乡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在一年多时间里,他扎根山区,与民为亲,用一颗赤诚的心回报着一方百姓,带出500个万元户,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克服家庭困难,情系山区,把村民当亲人,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为乡、村、学校和村民捐助款物达150余万元.5.杨昌林:武大75岁退休教师乐当“汉族阿爸”

33年,杨昌林为一代又一代在汉藏族学生筑起一个温暖的家。每年藏族新生入学,就被分批接到杨阿爸家里吃“迎新饭”;每届藏族毕业生要离开,阿爸和在汉藏族同学为他们依依送别;周末和节假日,藏族学生轮流来阿爸家里吃糌粑、喝酥油茶,话家常、谈人生理想。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实际困难,阿爸会帮助他们跑腿解决。

武汉大学75岁退休教师杨昌林坚持关爱在汉藏族学生,33年来接待、帮助过的在汉藏族学生近万人次,成为他们贴心的“汉族阿爸”。武大杨昌林老师33年如一日,关爱在汉藏族学生,事迹感人,立意高远,情操高尚,为培养爱党爱国、建设西藏的藏族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杨昌林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促进西藏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6.派出所所长祝建国:平凡事迹书写闪亮人生

从警26年,他和妻儿在大年三十只吃过一顿年夜饭;从警26年,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去吧!”;在派出所工作的11年间,他走村串巷,走访群众上万人次,调解矛盾纠纷1300多件——“讷于言而敏于行”是对他最好的注解。他叫祝建国,生前是北京市延庆县公安局沈家营镇派出所所长。2月26日——他生日的前一天,一场大雪过后,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8岁。

2月26日是周六,早上8时,祝建国来到所里值班。头天下了一夜雪,祝建国上班第一

件事就是带着民警扫雪。路过的村民开玩笑:“祝所,这点小事也用您啊!”祝建国抬起头一笑:“都一样。”

扫完雪后,祝建国感觉心脏不舒服,他看了一眼工作计划,马上要给民警布置全国“两会”的安保任务。同事们见所长脸色不好,劝他休息一会儿,但祝建国先后吞下三粒速效救心丸,开始埋头整理开会要点。没过多久,祝建国突然面无血色,倒在工作岗位上。

抢救进行了9个多小时。晚上9时45分,心电监护仪上最后一丝波动消失。医生诊断:压力过大,疲劳过度。那一刻,距离他48岁的生日,还差两个多小时……

3月1日上午,北京市延庆县沈家营镇派出所内,11名民警围绕在点燃蜡烛的生日蛋糕旁,向他们敬爱的所长祝建国道上一句迟到的“生日快乐”。但是,在这样一场生日的宴会上却听不到任何的笑声,取而代之的是民警们压抑的抽泣和默默滴落的泪水。

在追忆祝建国的一生时,他的“战友”这样评价:“你是那样的平凡,平凡到没有一件事可以感天动地,没有说过一句豪言壮语。但你又是那样的不平凡,因为你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都做到了最好。”

7.北京铁路局客运段京藏车队: 雪域高原上的天路彩虹

穿越大片“生命禁区”,运营4年来累计运行里程达1364.6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行驶340.5圈,安全运送旅客416万人……这便是有着“天路彩虹”、“英雄列车”美誉的北京铁路局客运段京藏车队。

跨高原、越雪山,4年的安全运营,京藏车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进藏第一车”的承诺,成为旅客心中的“天路使者”。

天安门,布达拉,红墙白壁永相依,王府井的灯火,点燃了八角街的虹霓……”这是京藏五组列车长李然写的一首小诗。京藏线,一头是北京,一头是拉萨,就像一条牢不可破的纽带,连接着藏汉以及各民族。京藏列车,就像这条纽带上的明珠,续写着祖国各民族团结的众多故事。

8.尹祖銮:柔弱女村医 “防艾”挑重担

一个人背着药箱走在蜿蜒的山道上,尹祖銮的身影有些孱弱但坚定执着。为了“防艾”,她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不解与酸楚,在乡间小路上一走就是6年。

2005年,一个集艾滋病宣传教育、咨询和村卫生室于一体的综合防治点在广宋村建立,已做了8年村医的尹祖銮挑起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担。如今,尹祖銮辖区内“防艾”知识宣传教育全覆盖;九成以上15—49岁的群众自愿检测;常住感染者每月随访率达100%。回忆起“防艾”的艰辛,尹祖銮说,自己多前进一步,就能把患者往回拉一把。9.龙进品:无量山下的无量坚守

他是当地最有学问的“秀才”。有着4年法学理论专业素养的他,毕业后选择回乡,在无量山深处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扎下根后,就再也不愿意离开。

他是全县最善于用民族语言办案的法官。身着制服,脚穿胶鞋,长年行走在山路上;背着国徽、拿着条幅,用民族语言与村民互致问候,为山区百姓执掌法律公平。

他喜欢在情理范围内用法的精神推进乡土社会进程。年近不惑的他,没办过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却化解过数千件“鸡毛蒜皮”的纠纷,理顺了辖区内各民族的家长里短。

18年间,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法庭庭长龙进品,这个扎根云南基层法庭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法官,把自己放在了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是百姓沉甸甸的信任。

2011年2月24日,中共云南省委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龙进品“爱民模范法官”荣誉称号。在表彰会上,龙进品满怀深情地说:“我永远是云南省法院系统的一名普通法官,一

名无量山中平凡农民的儿子。我与家乡、与家乡的父老乡亲、与自己在这片土地上追求的公平正义、法治精神已血肉相连,我将永远扎根在无量山中……”

龙进品于1993年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后,作为南涧县第一个法学学士,一直工作在远离县城的基层法庭,是目前我省在基层法庭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大学生。在条件艰苦的乡村法庭,龙进品17年如一日,走乡串寨,化解纠纷,服务百姓,奉献基层,以真情维护民族团结,用法律构建和谐乡村。17年来,他承办案件1000余件,平均调撤率70%以上,所承办的案件做到了零上访、零投诉、零改判。

10.杜志辉:扬威天地之间的“伞魂

从“黄继光”部队走出来的杜志辉,秉承着英雄的血脉。他先后上高山、下海岛、进高原、穿大漠,面对苦与累,甚至生与死的考验,从没有退缩过。

“一切为了祖国!”这是在土耳其训练基地后面半山腰上用土耳其语写的标语。“接受挑战、为国争光!”看到这幅标语,杜志辉的心中就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斗志。

过“生死关”是每个SAS队员必经的训练,它包括海上13公里打脚蹼泅渡和陆上23公里长途奔袭,对人的生理极限是个极大的挑战。土耳其特种部队把闯过“生死关”的人看作英雄。打脚蹼13公里长游,3个半小时的奋力拼搏,杜志辉率先上岸;23公里长途奔袭,他咬紧牙关,踩着被烈日炙烤得滚烫的石子,第一个冲向终点。教官少有地竖起大拇指说:“杜,你是年龄最大的,但也是最棒的!”

训练结束,杜志辉在同期队员中总成绩排名第一。毕业典礼上,塔世上校亲自为他佩戴了象征基地最高荣誉的蛙人勋章、排除爆炸物勋章和SAS戒指:“杜,你是所有受训外国学员中最优秀的!”

“一名军人,只要把祖国和荣誉放在最前面,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杜志辉这样说

11.杨善洲: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

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草鞋书记”带来的震撼与感悟:一把锄头、一顶草帽、一双草鞋,很难想象这会是地委书记的装束。做了几十年的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家里人一点儿“光”也沾不上。“农转非”转不了,新房盖不起,连一次公车都“蹭”不上。退休了,钻进大山数十年,硬是让荒山披上了绿装。末了,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子无偿交给国家。

12.李文祥:赫赫战功老英雄 安贫乐道半世纪

他是一位战斗英雄。济南攻坚战,他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炸开坚固城门;徐州碾庄阻击战,他带领战士吃麦子喝冷水,顽强阻击敌人4天4夜;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保卫战,他打坏了两支枪,血战后一个排仅剩3个人。

他战功卓绝却不居功自傲。在国家困难时期,他主动放弃干部身份回乡当农民;他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安贫乐道,半个多世纪坚持人生信仰从不动摇。

他就是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的退伍老军人李文祥。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枪林弹雨,李文祥同志坚守理想信念,出生入死,不怕牺牲,为我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显赫战功,展示出了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和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荣誉功勋,李文祥同志自愿扎根农村,安于清贫,不求索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家乡作出了很大贡献,显示出了强烈的大局意识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革命战争年代,他曾为国为民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他又扎根农村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名战功卓著的退伍军官,49年来,河南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村民李文祥从来没有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辉煌往事,执著而又忠诚地履行着自己当初入党时的承诺:“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服从组织的一切安排,做出个党员的样子来。”

13.邰忠利:把忠诚献给北陲边关

活着,是一面旗帜;倒下,铸一座丰碑。邰忠利这位从北国边陲走来的年轻战士,将青春的履历化作了猎猎旗帜下永远飘扬的军魂,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向祖国交出了一份优秀人生答卷!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片叶印证了生命的奇迹。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使命任务砥砺、光荣传统熏陶,铸就了邰忠利的壮美人生;他的英雄事迹,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深厚伟力,续写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和谐篇章。英雄远去,精神长存。邰忠利将激励全团官兵,忠实履行使命任务,努力当好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北疆卫士!

一个生于80后的孩子,困窘的家境没有扭曲他的人格,社会的诱惑也没有侵蚀他的心性,没有肯德基、没有变形金刚,一身军绿色带给他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崇高的心灵,他用一件又一件好事描摹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他把做好事当成了再平凡不过的一种习惯。细微之处才见英雄本色,细腻之中更显人性光辉。让生命变得美丽而崇高、让平凡变得深刻而伟大、让追求变得热烈而精彩、让爱心变得温暖而博大。这就是邰忠利,一个年轻、英俊的蒙古族士官,一个让人温暖、让人感动、让人敬佩的优秀边防军人。伟大寓于平凡,英雄始于普通。邰忠利纵身一跃,完成了生命与生命的交换,实践了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英雄原本没有贴标签,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人皆可以为尧舜,亦可以成英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粒英雄的种子,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尤其是在金戈铁马、壮怀激烈的军营,崇尚英雄、追慕英雄,是军人天然的情结。像邰忠利一样,哪一个热血男儿没有澎湃过英雄的激情?哪一个身着军装的人没有放飞过英雄的梦想?翻开英雄的图谱,追寻英雄成长的足迹,可以发现,英雄的壮举无论多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无不始于平凡,成于非凡;也无不孕育在平时,迸发于一时,这是量变积累后引发的质变。邰忠利工作上追求卓越,训练中精益求精,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体现了对身边战友的关爱、对本职岗位的

挚爱、对驻地群众的热爱、对民族团结的珍爱、对亲友老人的敬爱。他的事迹,像兴安岭上的杜鹃花,星星点点迎风而长。邰忠利以及众多英雄构成的道德标杆,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可追可寻、可信可学。

13.陈瑞祥-工作才是最大的幸福

他就是那位矿井掘进工人,先后四次吐血依然不下火线的人吗?他就是那位舍弃行政机关工作,宁愿扎根深山,至今仍是初级职称的人吗?他就是那位每天书写近万字,20多年笔耕不辍,独自编纂固原组织史的人吗?望着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眼中,蓦然有泪。

他内心的阳光如火一样炽热,燃烧着自己,也燃烧着别人。在百米深的矿井之下,陈瑞祥如同一面朴素而坚定的旗帜,浩浩然飘扬在自己的阵地上.工作那五年里,陈瑞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他办公室的灯从未在夜里零点之前熄灭过;他的视力急剧下降,头发大把脱落„„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这首歌唱遍了整个大亮山。

14.“做琐碎的好事”成为信仰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更难的是一直做琐碎的好事,这难处不仅在于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在于可能面对各种质疑与揣测。尽管如此,周希胜还是做到了。

因为是庄户人家的儿子,他对普通群众多了几分朴素的感情,尤其是当群众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15年来,他平均每年帮助十多个流

浪者,调解矛盾纠纷不计其数。因为是一名人民警察,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举手之劳的小事,对群众来说都是大事。”长期的群众工作经验令他对基层情况了如指掌,深知群众的难处,并始终认为为大家提供帮助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

从亲民爱民的朴素情怀,到有困难警察来的职业习惯,坚持做琐碎的好事已经上升为周希胜的人生信仰。当需要以时间、精力、财力甚至是生命安全为代价时,他都义不容辞;面对质疑,他依旧坚持,觉得只有帮了别人,心中才是美滋滋的。群众关切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精神。一件件为民解忧的好事,哪怕再小,也能折射出周希胜美丽而绚烂的人性光辉

15.人穷志不短

郑定祥这个“缺钱不缺德”的重庆“棒棒”,引发了我们对道德与财富的反思。再普通不过的郑定祥,穿的是破旧的单衣,赚的是一天只有30元左右的血汗钱,住的是人均面积不到一平方米的小旅店,却用10多天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将价值逾万元、搬运报酬只有十元的货物还给了雇主。他一句朴素的“缺钱不能缺德”,显得如此意味深长、振聋发聩。

物归原主,本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路不拾遗,更是我们向来推崇的美德。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不缺物质的供给,也不乏道德的楷模,缺的正是对善的身体力行。郑定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缺钱不一定就缺德,人穷志却不能短。

16.用生命书写忠诚

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何敏,深知一个新生婴儿给草原牧区带来的希望,更理解挽救一个生命的意义。多年来,她就像青海三江源头的水一样,以满腔热忱滋润

着各族妇幼的心田,传送党对妇女儿童的关爱,使每一个母亲都像鲜花一样如期盛开,每一个幼儿都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她待患者胜似亲人,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立足岗位忘我工作,用精湛的医术服务于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解除患者病痛,温暖各族群众的心。

在何敏心中,军人的使命高于一切。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她用生命书写了当代军人的忠诚。这样的军人值得敬佩,这样的军人值得学习!

17.做小事,成大事

韩七二从一个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讲的羊倌,到战士喜爱、领导信赖的士官班长,他将放羊时总结出的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从小事做起,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为何要从小事做起?因为小事中往往蕴含着朴素的大道理。从小事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做其他事时观照比较,就更容易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因为小事能磨砺人的心性,何意百炼钢,终成绕指柔,沉得下心做小事,才可能在不断的积累中准确把握稍纵即逝的成功机会。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羊不统,何以统千军?做小事不是浪费时间,不好好做小事,不从小事中归纳总结才是虚度生命。肯做小事,会做小事,那么离成就大事也就不远了。

18.执著之美

毋庸讳言,生命的活力与创造力人各不同。有的人生机勃勃,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累积起事业的大厦;有的人庸庸碌碌,时间如水过白沙般过而无痕。那么,这其中的关键在哪里呢?是什么让生命充满活力与创造?是什么使平凡变得非

凡?是健全的身躯还是执著的信念,是物质的获取还是精神的丰富?恐怕还是在于执著的信念,精神的丰富。

执著,闪现非凡美丽。刘盛佳由于冻伤而导致右腿截肢,因为严重的心脏病而在心脏安了5个支架,但尽管肉体生命残缺,但他依然秉承信念执著追求:写好的书稿丢了30多万字,他毫不气馁毅然重写,去世前还在忙着编纂书稿大纲;他忙碌地投入工作,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凡人看来,刘盛佳的生命似乎只有悲情与苦涩,但他却证明了自己更有活力与创造:他翔实的考察使得神农架林区终得保存,他撰写的著作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他教导的学生获得俄罗斯总统特别奖„„成就的背后,是执著在闪光。执著,引领向上的力量。刘盛佳的人生也许不够轻松、不甚完美,但却因执著时时迸发着向上的力量。如他一样,我们的人生也许不能尽善尽美,但至少,我们可以用坚持不懈的信念让生命不断前进,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让生命永葆鲜活。

19.唱响青春

若把青春唱起,它应当欢乐明快、生机勃勃。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的青春开始沉溺于享受,纠缠着名利,而青春也在这纠结中悄然变奏,稍显黯淡。

可沿着太中银铁路,却有这样一群80后女孩,面对铁路建设一线辛苦繁杂的工作,她们任劳任怨;基层的物质生活条件简陋,她们乐观依旧。她们的岗位不同,但同样严谨尽责;她们的生活各异,但都积极坚强。她们的青春没有都市的热闹繁华,却依旧光彩照人;她们的青春也许不够安逸,但丰富而饱满。

真正的青春理应如此!少些世俗,多些理想,才能把青春照亮;摒弃浮躁,不断向上,才能将青春唱响。青春宝贵,切莫虚度。拥有青春的你,也请如这群

绽放在铁路上的火热玫瑰一样,以执着为节拍、以进取为歌词、以奉献为曲调,唱响自己的青春之歌。

20.行动,让平凡伟大

农民工颜展红再平凡不过。他与千千万万朴实的农民一样,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城市。他有着平凡的生活,在城市的角落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普通得不太会有人注意到他。

他却又如此不平凡:为找到捐助孩子的新方法而激动不已,为守住暗中助人的秘密而自得其乐,为多捐助几个孩子而对妻子撒下善意的谎言,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坚持不跟助学对象见面。

当一些人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忘记了人性的温暖时,偏偏是挣钱如此不易的平凡农民工老颜,以独有的方式,攒出了贫困孩子的求学之路。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绽放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辉。善良不应藏在心中,助人不应止于口头,只要开始行动,不论你我,都可能成为蕴含伟大的平凡。

21.回报,提升爱心

做好事不留名,慈善似乎不应该与回报联系在一起。“风车爷爷”胡远根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骨肉重逢,得以安享晚年,他的故事看似走到了完美的结局。然而,胡远根老人却没有让故事就此终结,他选择了回报爱心,传递爱心。老人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制作风车,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爱的温暖如手中不停转动的风车不断传递、扩散开去。

爱心的奉献理应简单而纯粹,但这份单纯并不意味着不求回报。回报爱心,不是点对点的回赠,而是由点及面的扩散;回报爱心,不是锱铢必较的功利,而是将心比心的真情。回报,提升爱心。若爱是光芒,无动于衷的冷漠只会成为黑洞让它消失殆尽;若爱是光芒,知恩图报的真心会像镜子般将它折射、传递、放大。所以,请放心地接受爱的捐助,也请力所能及地回馈这爱的捐助,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明亮、更温暖

22.“养老”能否接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77岁的肖文秀老人也许并不熟悉这句拗口的格言,但她却做到了。当今社会,能无私地孝养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这是怎样的精神境界?

肖文秀的故事在给我们精神启迪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随着老年人家庭空巢化越来越严重,空巢老人其实也面临与杨婆婆类似的养老困境:身边没有子女,盼望居家养老却力不从心。在城市,老人们还可以选择“托老所”等新型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一旦子女外出打工,老人们就只能寄希望于身体好,不生病,老两口能互相照顾了。

这样的状况如何改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不仅是一种精神,也可以是一种解决养老问题之道。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了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接力,一个人年轻时为他人提供了多少养老服务,自己年老后就能得到他人多少养老服务。爱心可以像火把一样代代相传,超越血缘的纽带,将全社会结成一个爱的联盟。

当传统的养儿防老、机构养老机制不能解决养老问题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失为一种补救之道。

23.平凡奠基美好

王立国走了,牺牲在抗冰保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温暖如春的家中关注这场肆虐湖南等地的低温凝冻灾害、谈论着天气变化时,也许不会想到有人在寒风里连夜奋战,也许不会想到一个37岁的生命永远离开了我们。

因公殉职的王立国也许特殊,但默默工作的王立国们处处可见。清晨薄雾中的清洁工细细打扫着街道,瓢泼大雨中的交警认真维持着交通秩序,节假日时的乘务员们依然坚持工作„„然而,当我们走在干净的大道上时,当我们享受着便利快捷的交通时,当我们在假日与家人团聚时,我们却往往将他们遗忘。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有的只是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与尽责。但倘若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王立国的牺牲让人动容,王立国们的奉献更值得尊敬。他们是随处可见的隐形人,平凡而易被忽略,却重要且不可缺失。因为他们,美好才有了基石,有了依托。

24.草原人民的好军医

20多万公里巡诊路,10万多例获救治患者,见证了他一心为民的鱼水深情;500多面不同语言文字的锦旗,4000多封感谢信,见证了他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责任;13项医疗成果,填补的20多项医疗空白,见证了他扎根边疆、造福人民的赤子情怀。

上一篇:投其所好是不是贬义词下一篇:瞧!这淘气包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