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斥的反义词

2024-04-17

训斥的反义词(共15篇)

篇1:训斥的反义词

训斥的近义词

训诫 训责 谴责 怒斥 责备 指责 申斥

训斥的反义词

称赞 勉励 夸奖 表扬

训斥的造句

由于爸爸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他委屈地哭了。

上午的心血全被妹妹破坏了,方兰气急败坏地将妹妹训斥了一顿。

妈妈措词严厉,哥哥被训斥哭了。

小冬逃学了,被老师严厉地训斥了一顿。

爸爸的态度太粗暴了,妹妹被训斥得哭了起来。

小明因犯了错误而遭到父亲的训斥。

我弟弟婚后沉迷于闺房之乐,被父亲训斥了一顿。

用训斥、打骂这种办法教育孩子,犹如负薪救火。

事到如今木已成舟,你再训斥他也没有用了。

小明莫名其妙地被老师训斥了一顿,心里很不服气。

他一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大家训斥了一顿。

王老师温声细语的和我们说话,从不大声训斥学生。

要让顽石点头,靠的是开导说理,不是训斥说教。

小明莫名其妙地被老师训斥了一顿,心里很不服气。爱心天使。

听过父母的训斥后,他们面面相覷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缘无故被母亲训斥了一通,他十分委屈,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愚弄女同学,被校长当众训斥一番,他那种愧汗无地的样子使大家觉得他又可怜又可笑。

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动辄就疾言厉色地训斥。

赵老师总是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从不疾言厉色地训斥我们。

他回到家,心中忐忑不安地等着爸爸的训斥。

篇2:训斥的反义词

指责:1.指摘;斥责。指责

斥责:责骂:严加斥责|语重心长,又似爱怜,又是斥责。斥责

怒斥:1.带着谴责或责备口吻的训斥。如:怒斥耍赖者。2怒斥

谴责:1.申斥。谴责

申斥:斥责,多用于上对下:他对干得好的便赏几百文钱,对申斥

责备:①要求完备,尽善尽美:求全责备|君子不责备于一人责备

训责:1.教训﹑责备。 2.训斥责罚。训责

训斥的反义词

夸奖:称赞:谁都~他做了一件好事。夸奖

表扬:1.显扬;公开赞美,使大家知道。语出《汉书.苏武表扬

称赞:1.亦作“称赞”。 2.称誉赞美。称赞

训斥的造句

1、法官非常友好,但是对于我驾车不带驾照的行为进行了训斥。

2、他没有用棍棒来管束我们,甚至连他的训斥也不像是责骂。

3、“你爬到门上了?”翻译训斥了我。

4、“我们指责那些违规的人吧,他们有的还生气呢。”据奈笛讲,有的司机面对无声的训斥,竟然大爆粗口。

5、当厄斯金问金里奇为何不采用如公开谴责或训斥等可行的办法时,这位众议院议长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能做到。”

6、有一天,在我们抵达一个驿舍时,我忘了把钱夹交还给父亲,而把它落在桌子上,这给我讨来一顿训斥。

7、我只是想最后敲他一记,因为当他再回来时,他已经开悟了,我哪里还能再训斥他啊。

8、父亲立即严厉的训斥了我“儿子,不要对礼物吹毛求疵!”

9、我爸爸训斥了我。

10、羞辱着会将你孤立起来、打击你,训斥你,或者在别人面前对你或你的想法取笑。

11、我还记得那个训斥了儿子几句,然后送他上学去的母亲的样子。

12、你不害臊吗?妈妈朝她大声训斥道。

13、在课上,每次训斥我的学生没能很好地完成他们的家庭作业后,我总是不明白到底是什么问题让他们就是不能耐心,专注和自律呢。

14、你变得不喜欢这些知识,是因为你的父母让你每天学习12小时,你的老师训斥你。

篇3:《论语》反义词的修辞作用

作为语录体的《论语》言简意赅, 含蓄隽永, 散骈结合, 节奏明快, 读来琅琅上口。反义词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修辞作用。何九盈、蒋绍愚二位先生说:“在古汉语中, 特别是上古汉语中, 一对反义词经常是成双成对地出现, 或一起出现于单句, 或分别出现于复句而词性总是相同, 语法地位也常常相同, 它们在句子中造成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1)

《论语》中反义词在修辞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语义表达、构词和修辞格运用这三方面。

一、语义表达方面

1. 表示矛盾对立

反义词在表意方面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 引导人们在事物矛盾对立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论语》反义词在这方面的作用更是明显。例如:

(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唯我与尔有是夫。” (述而·第七)

(2)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泰伯第八)

(3) 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 是惑也。 (颜渊第十二)

(4) 子曰:“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四)

(5)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微子第十八)

(6) 子曰:“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第十五)

“用”时“行”, “舍”时“藏”, 这是智;天下“有”道时“见”, 无道时“隐”, 这也是智;“爱”的时候想他“生”, “恶”的时候想他“死”, 又想他生又想他死, 这是“惑”, 也就是“不智”;“喻于利”是“小人”, “求诸人”也是“小人”, 当然要做“君子”, 要“喻于义”, 要“求诸己”。“不可谏”的“往者”当然要放下, 要面对“来者”才有意义。《论语》通过反义词揭示了对立矛盾情况下的两种相反行为的优劣, 使人们能作出正确的取舍。

2. 表示统一性

事物存在矛盾对立的同时, 还存在同一性, 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对立性可以变成同一性。《论语》中反义词的运用表现了事物的这种关系, 引导人们在矛盾对立的事物中注意其相同点, 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1) 有若无, 实若虚, 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 尝从事于斯矣! (泰伯第八)

(2) 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泰伯第八)

(3) 子曰:“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

(4)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里仁第四)

(5) 子曰:“众恶之, 必察焉;众好之, 必察焉。” (卫灵公第十五)

上面例句中, “有”和“无”, “虚”和“实”虽然是矛盾对立的, 但在修养极高的“吾友”身上却可以做到相“若”, 也就是无大差别。“贫贱”和“富贵”也是相反的情况, 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 也就是国家“有道”时“贫贱”和“无道”时“富贵”都是可耻的。对待父母, 不管“生”时“死”时, 正确的做法就是都要符合礼。“好人”和“恶人”两种相反的行为在“仁人”身上得到统一。大家都“恶”和大家都“好”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醒, 去“察”清楚再下结论。《论语》善于引导人们看到矛盾事物中的相同之处, 这相同之处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3. 表示浑括

“浑括”乃“全”义, 反义词表浑括就是使用成双成对的反义词以表示事物的整体性, 即用代表事物对立双方的反义词概括整体事物, 从而使词语既高度概括又不失具体。如:

(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子罕第九)

(2)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 (微子第十八)

(3)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学而第一)

上面例句中, “进退”用来代表接待宾客的工作。“昼夜”中的昼指白天, “昼夜”表示一整天。“长幼”中“长”指长辈, “幼”指晚辈, “长幼”概括了长晚辈之间的关系, 乃五伦关系之一, 后多用“父子”“兄弟”代表这一伦。“君臣”也用来概括上下级关系, 乃五伦之首。“出—入”概括了人所处的所有场合, 表示所有场合都要做到“孝悌”。

二、构词方面

单音节的反义词经常连用, 时间久了, 就会凝固成一个反义复合词。《论语》处在单音节词为主的时期, 但也开始出现了单音节词形成反义复合词的例子。如:

(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 小德出入, 可也。” (子张第十九)

“出入”由原来的表示进出义的两个反义词“出”“入”构成复合词后, 产生了新的意义, 表示“不相符, 有差别”之义。

(2)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 犹之与人也, 出纳之吝, 谓之有司。” (尧曰第二十)

“出纳”单独“出”为“拿出”义, “纳”为“纳入”义, 两个反义词构成偏义复词, 表示“拿出去”。

《论语》中的反义词在后世构成复词的有:往—来, 动—静, 得—失, 举—措 (错) , 上—下等。

三、修辞方面

1. 在对偶中使用反义词

对偶修辞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按照意义关系对偶可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其中反对就是使用反义词使对偶的两句内容对立而形成反照。《论语》中的这种对偶句, 形式整齐匀称, 反义词在互相对应的位置上, 节律分明, 音节和谐, 极富表现力和语言美。如:

(1) 子曰:父在, 观其志。父没, 观其行。 (学而第一)

(2) 子曰:“众恶之, 必察焉;众好之, 必察焉。” (卫灵公第十五)

(3) 子曰:“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阳货第十七)

(4)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第十七)

(5)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季氏第十六)

2. 在对比中使用反义词

对比修辞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相互对照。《论语》在对比修辞中使用反义词:

(1) 子曰:“贫而无怨难, 富而无骄易。” (宪问第十四)

(2)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第二)

(3)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第十三)

(4)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雍也第六)

(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 齐桓公正而不谲。” (宪问第十四)

(6)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第十四)

对比修辞中使用反义词, 由反义词造成意义的强烈对比, 使事物的差异性更加突出。

3. 在排比中使用反义词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用来加强语势, 强调内容, 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论语》中的排比句中多有使用反义词:

(1) 动容貌, 斯远暴慢矣;正颜色, 斯近信矣;出辞气, 斯远鄙悖矣。 (泰伯第八)

(2) 亡而为有, 虚而为盈, 约而为泰, 难乎有恒矣。 (述而·第七)

(3) 子曰:“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

(4) 古之狂也肆, 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 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 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阳货第十七)

(5)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尧曰第二十)

排比中使用反义词, 气势磅礴, 有一气呵成之感, 其中的反义词交叉对举, 表明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 使是非显豁, 态度鲜明, 语言清楚明朗, 极具说服力。

反义词在《论语》表意、构词、修辞格等方面的使用, 使语言表达深刻、生动, 体现了反义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 不管是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中都富有表现力的一面。

摘要:反义词是词汇系统中相当活跃, 表现力比较强的部分。《论语》的语言深刻隽永, 对后代语言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反义词在《论语》中有比较多的运用, 对语义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修辞作用。

关键词:《论语》,反义词,修辞

参考文献

[1]饶尚宽.先秦单音节反义词简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4, (8) .

[2]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语文出版社, 1994.

篇4:那些被训斥的温暖

我在始发站点等公交。车停靠过来,里面的人陆续从后门下车……前门打开了,我前面的大姐先上车。上车后,她发现后排有一个中年人还在睡觉,便径直走上前拍醒那个男人,大声对他说到站了,然后才坐下来。男人可能睡懵了,站起来向外看了看,转头对大姐说:“我到终点站,还没到呢!”然后又坐了下来。大姐一听,提着嗓门站起来又对他说:“这不就是终点吗?你赶紧下车,要不一会儿坐回去了,快点!”司机也说话了,说到站了,让男人快点下,男人这才急忙拎起包下车。车门打开时,他望了一下大姐,大声地说了声谢谢,大姐依旧大大咧咧训说:“别磨叽了,赶紧地,一会儿车走了!”大姐的一言一行,看似有些粗鲁,但听着却感觉是那样舒服,这种执着的热情值得相遇。

出差到外地,请同事吃饭。在这人生地不熟,尤其警惕被骗,特意找了一个差不多的小饭馆。进门刚坐定,服务员便过来让我们点菜。看了一下菜价,都不算贵,便翻看了几眼开始点。头一次请同事吃饭,我便想多点一些,可当我点到第四个时还想再点的时候,服务员说话了:“大哥,你们就两个人吧。”我点了点头。“哎我天,那你点这么多干啥?你能吃完吗?四个够了,别点了。”说完,拿起菜单下菜去了。果不其然,菜端上来时我发现,四大盘菜俩人根本吃不了。服务员看了看我们,又不忘补一句:“大哥,菜够吧?”我立即点点头。“我就说嘛,就你俩有多大肚子!”这话虽然有些难听,但我心里却是那样的舒服。

一次在一个广场上向一位大哥打听路。他问我要去哪。我和他说了目的地。没想到,这位大哥一听,眉头立即皱了起来,对我说:“哎,我说,你这小子有点笨,你去那边往这广场这来干啥?你不是胡走吗?你走错了,现在往后走,然后左拐,坐315路,10站地……”直到给我说清楚了,他才转身离开。那一刻,虽然我被他训斥了一顿,但我一点怒气都没有,还沉浸在幸福里。

(选自《梅州日报》)

【素材解读】

有些时候,我们常会遇见这种火辣的执着,火辣的热情,当你心灵泛起温暖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份火辣也正是一个城市的热情。

【适用话题】

温暖;表象与实质;看似粗鲁的善意……

篇5:训斥近义词是什么

训斥的近义词是什么呢?各位,你们知道吗?我们看看下面吧!

训斥近义词是什么

呵斥,斥责,责备,训话 喝斥 斥责

【训斥】:

注音:xùn chì

释义:

(1)严厉的或正式的谴责,尖锐的申斥

(2)用严厉的言语指出别人的错误或过失

造句:当同学们翻了错误之后我就有必要训斥你们一下。因为我不仅是你们的老师,我更是你们的.班主任

【呵斥】:

注音:hēchì

释义:

(1)大声或粗暴地责骂

(2)严厉指责

造句:你听这位家长对孩子呵斥的那么严厉就知道他平时一定很少犯错误的

【斥责】:

注音:chì zé

释义:

(1)偏重于严辞指责。

(2)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

造句:如果你要斥责什么的话我心甘情愿的接受,毕竟这是我犯下的错。

【责备】:

注音:zé bèi

释义:

(1)埋怨他人或自责。

(2)指摘过失,责备

造句:不要再去责备他了,毕竟他还小,很多事情他还不懂。

【斥责】:

注音:chì zé

释义:

(1)责骂。严厉的、放肆的指责或辱骂。

(2)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偏重于严辞指责

篇6:妈妈的训斥作文

我喜欢慈爱亲切的妈妈,喜欢温馨可爱的妈妈,喜欢温柔体贴的妈妈,我的妈妈就是一个慈爱亲切、温馨可爱、温柔体贴的妈妈,可每当我考试考不好、弹琴没弹好........她都要训斥一顿,她说的话就像一串串炮竹一样,慢慢地向我袭来,她说我是我们家的门面,要我为她争气,她的声音大的就像开关拧的最大的高音喇叭,每当这时候,我就什么也不说,任她训斥。

比如,就今天吧,我弹琴没有弹好,妈妈很生气,骂了我一顿,再比如,二年级的期末考试,7月5日就是我弟弟的生日,就因为我没有考好试搞得大家的气氛都有点尴尬。

我希望妈妈的笑容越来越多,希望妈妈的训斥永远离我远去。

篇7:训斥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词语解释:

[拼音] [xùn chì]

[释义]严厉的或正式的谴责,尖锐的申斥

引证解释:

指训诫与斥责。

1、清吴炽昌《客窗闲话·难女》:“女子何可逞强,擅用杀手,败人衣食!老夫正训斥之。”

2、《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及至被接帖大爷训斥一番,登时哑口无言。”[1]

3、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今天就为我少扣了三毛五分钱的存工,就给那工务课长训斥了一顿。”[2]

4、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还不停地接电话,着,吩咐着,着,并严厉训斥那些办事拖泥带水的人。”

训斥近义词:

怒斥,指责,训责,谴责,责备

训斥造句:

1、不用训斥,职责的口吻与别人说话。

2、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3、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

4、要赞扬某人,最好用白纸黑字写下来;若要训斥某人,则要用电话的方式,不留痕迹。

5、我弟弟婚后沉迷于闺房之乐,被父亲训斥了一顿。

6、用语言、事物表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

7、他愚弄女同学,被校长当众训斥一番,他那种愧汗无地的样子使大家觉得他又可怜又可笑。

8、小明因犯了错误而遭到父亲的训斥。

9、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动辄就疾言厉色地训斥。

10、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近义词造句:

1、我们谴责一切诽谤中伤的言论。

2、该委员会谴责新。

3、他母亲谴责他时,他始终低着头。

4、大家一致谴责虐待妇女儿童的行径。

5、但是为什么没人谴责这次行动?

6、如果这是定罪,那么它就是来自于上帝;如果是谴责,这就是来自撒旦。

7、因造成这场战争受到全世界的谴责。

8、这是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第一次站在一起谴责恐怖行为,承诺联手反对它。

9、这种热情在白天得到释放,作为集中营研讨会的一名成员,我带着这种热情谴责过我父亲的时代早已过去了,那使我很尴尬。

篇8:英语反义词的用法初探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中词的反义聚合关系以及它们的用法。

反义聚合的词称为反义词。反义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反义词是现实想象中矛盾、对立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它不仅大量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还大量运用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们来审视一下反义词在具体语言中的运用。

1 固定搭配中的反义词

英语中有许多由一对反义词构成的固定搭配,如here and there,now and then,pros and cons,day and night,biack and white,up an down,home and abroad,等等。在这样的词组搭配中,有一点事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词组中的反义词的位置是固定的。一旦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该词组的意思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I like to go to the opera now and then.

在句中,“now and then"是一个固定的搭配,意思为”at irregular intervals;occasionally"(“有时,偶尔”)。但是一旦这个词组变成了“then and now”意思就变成了“not only in the past but in the present day”(不仅在过去,现在仍然是……)。因此,上句话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应当是:我有时喜欢去听听歌剧。

2 英语谚语中的反义词

英语的谚语中使用了大量的反义词。反义词的运用使得对比更加鲜明、意义更加凝练。如:

He who has never hoped can never despair.

Man struggLes upwards;water flow downwards.

A man is a weal or woe as he thinks himself so.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3 修辞用法中的反义词

3.1 矛盾用词法(oxymoro)

矛盾修辞法指的是体现词组层次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两个相矛盾的词语或表达式结合在一起,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如honest deception(诚实的欺骗),ture lies(真实的谎言),wisefool(聪明的傻瓜)等等.矛盾修辞法是文学作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特殊的语义表达效果。我们看下面两个句子:

(1)The major again pressed to his biue eyes the tips of the finer that were disposed on the edge pf the weeled chair with careful carelessness,after the Cleopatre modle and Mr.Dombey bowed(Dombey and Son)

(2)Love is cruel,love is sweet,———

Cruel sweet,

Lovers sigh till lovers meet,

Sigh and meet———

Sigh and meet,and sigh again———

Cruel sweet!O sweetest pain!

(Thomas MacDonagh,Love is sweet)

在词组careful caerlessness中,这两个反义词在词义上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看似矛盾的词组却反而生动形象地将少校那种伪装做作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爱情的滋味又怎是单单一个cruel或sweet可以表达的,二者的结合不正表达出了恋爱中的男女们那种矛盾的心情吗?

3.2 似非而是的修辞手法(paradox)

与矛盾修辞法不同的是,似非而是是应用于句子层次的一种修辞手法,句子自相矛盾从而显得非常谬论,但是细细琢磨之下却又在情理之中。下面的一段话就是这种修辞手法的一个具体运用

(1)urse:His name is Romeo,and a Montague.The only son of your great enemy.

Julet:My only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Too early seen unknown and known too late!

Podigious birth of love that it is to me,That I must love a loathed enemy

(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

(2)The chile is father of the man.

(William Wordsworth)

My only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我惟一的爱来自于我唯一的恨)这句话听起来十分荒谬,因为爱与恨是两种对立的情感,因此很难想象爱情怎么能够孕育仇恨之中呢?但是在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疯狂的爱上了仇人家的儿子罗密欧,明知违犯了家庭的规定,却又欲罢不能。这句话巧妙地表达出了她那痛苦复杂的心情,同时也预示了这对恋人悲剧性的结局。同样,孩子又怎能是人类的父亲?但是大诗人华兹华斯这句名言不也和中国的古谚“三岁看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说些反话,以表达一些讽刺、调侃之意,有时还可以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如把一个骨瘦如柴的人偏偏说成“fatty”或把一个大胖子称做“skinny”,在不同的场合下都可以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语中的反义词几乎无处不在,它在语言词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大名师的著名讲座,小小的反义词却反映了人们对大至客观世界小至个人情感的深刻认识。

摘要:反义聚合的词称为反义词。反义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反义词在英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使用在一些固定搭配及谚语中,而且还被大量应用于各种修辞手法中,在表达思想的同时加强了语言的对比,促进了语言的精确性、鲜明性和表情性。小小的反义词反映了人们对大至客观世界小至个人情感的深刻认识。

篇9:被小偷训斥的一代名臣

一个小偷已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了一个多小时,他想趁着这家人熟睡了好偷点东西。家中诸人都睡了,只剩下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灯下读书。小偷想:再等一会儿,这孩子过不了多久也会睡觉去。

孩子在一盏孤灯下俯首吟哦:“度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越明年……越明年”孩子懊恼地摇了摇脑袋,用手使劲地拍几下自己的脑瓜子,又看了一眼书,“唉,原来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啊,我怎么就老是记不住呢?”

他又摇头晃脑地背了下去:“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于其上……。”他又卡壳了。

孩子不甘心。又把《岳阳楼记》诵读了好几遍。再背。依然是屡屡卡壳。

時间又过去了几个小时,梁上的小偷腿酸手麻。急得抓耳挠腮,心想:这家伙真够笨的,像他这样,到天亮也背不完,看来今晚什么也捞不着了,得,赶紧到别的人家去偷吧。

小偷越想越气,都是这个小笨蛋给害的,这么笨还读书?长大了做小偷都不够格,这么苯,怎么能偷到东西?

小偷噌从房粱上跳下来,把读书的孩子吓了一跳,小偷说:“别背了,这么笨还背什么背!听你读了大半夜,我都会了,听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夸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小偷行云流水一样将整篇《岳阳楼记》全部背出。说:“笨蛋,这么简单都背不出来,害得我等了大半夜!”然后,扬长而去,

孩子怔怔地看着小偷的背影。深觉惭愧。

所幸的是,这个孩子并未因自己的驽钝而丧失信心,而是将此作为自己的“耻”,知耻而后勇。此后。他更是日夜苦读不息。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诗词古文。广泛涉猎。长期苦读造就了一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青年。

23岁,他考取秀才;24岁,考中举人;28岁,考中进士,由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

28岁前,他名叫曾伯涵。28岁考中进士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国藩”,意为国之藩翰。保卫国家的重臣。

从这时起,他就立下了成为国之栋梁的宏愿。此后数十年,曾国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他剿太平天国,力挽狂澜;他官高廉洁,清白做人;他鉴人有术。力掖人才:他学习洋务之识,挽救国难:他珍视主权,不辱国格……

毛泽东与蒋介石,政见诸方面皆不同,然而却不约而同对曾国藩倾服备至。毛泽东学习曾国藩的治军精神,“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初建红军,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埔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有个对联高度概括了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从一个驽钝得被小偷奚落的孩子,至匡扶社稷的一代重臣,这样的人生跨越,仿佛不可思议。无数后来者叩问往昔,却不得要领。

那日,我读《曾国藩诗词选》,读到一句“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意思是说,雨不间断年复一年地下。直至坚硬的铜铁变得锈蚀:读书夜复一夜,就算辛苦,就算眼圈发黑也再所不惜。

恍然明白,由驽钝之资鱼跃而成保国重臣,答案原来就在此14个字——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

编辑袁恒雷

篇10:训斥作文400字

今天,是星期天。妈妈叫我重新在听写一遍看拼音写词语。其实,这已经是第三遍了。第一遍是语文老师让我们写的,第二遍是妈妈手写的拼音,第三遍是让大爸爸打印出来的。为了能够全部拿到这部分的分数,也真是够拼的了。

我按照妈妈的要求又重新写了一遍。谁知道在妈妈的批改过程中,我又出现了相同的错误。这下子,可把妈妈恼了。她气势汹汹地训斥道:“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叫你把错过的词语好好的记住,你第一次错还情有可原,可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就是你自的`问题了,说明你不够用心。照道理的话,现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复习的精力还浪费在词语上面了。只不过,你对这部分的知识还是不过关,你知道我们再浪费时间吗?到了现在还要错,尤其是这几个,你已经错了很多次了,你给我好好反省一下。”

篇11:那次训斥作文800字

六年的小学生活转瞬即逝,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在我的身边,也许平凡,也许伟大。但不变的,它们都化成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印在我的心里,留在我的心底,历历在目。

令我记忆最深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件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事。

那是二年级的一天,一切如常,太阳火辣辣的照射着大地,我在心底高声呐喊:“快放学啦,要回家啦!”可还有半节课,我告诉自己别急,却还是兴奋得紧。讲台上站着的刘小青老师让我们写语文小练习册。低年级的时候,我写字很认真,都是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从不马虎,这次也不例外。我一笔一画地写着作业,盘算着写完就差不多快下课了吧。这样一分心,我写得更慢了。就在我还剩几题时,期待已久的放学铃声响了,刘老师紧接着说了一句:“写完了的同学先排队放学。”这样一来,我急了,顿觉一笔一画写太慢了,于是,灵光一闪,无师自通第一次写起了潦草字,一个个字像鬼画符,可我还沾沾自喜。不一会儿,小练习册写完了,我得意洋洋地走出了教室。

下午,我和同学嘻嘻哈哈打闹的时候,上课铃声响了,刘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上午刚做的`小练习册。“今天的小练习册大部分的同学都做得不错。但在这里,我要批评一位同学,他的小练习册写的乱七八糟,后面几题写得看都看不清。”我从未想过下一刻“灾难”会降临在我身上。“伍定康,上来!”我不知所措地走上了讲台,老师拿教鞭重重地抽了我的手心三下,我的手顿时火辣辣的疼。刘老师严肃地说:“你看看这些字,前面还工整,后面全都看不清,大不如以前。你知不知道,从字里就能看出你这个人的学习态度,以后大家都要用别样的眼神看你了,好好反省反省自己!”那时的我在心里却是百般不服:“这算什么,老师真是不可理喻!”

可到了上六年级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刘老师和妈妈一直保持着联系,并一直关注着我的学习与成长。妈妈和我提起刘小青老师,说她得了很严重的病,我的心立刻悬了起来。第二个星期,我又遇见了可亲可敬的刘老师,她是五年级的值周老师,见到我,我们聊了起来,字里行间总是透露出对我的关爱。

篇12:王母训斥财神哲理文章

原创 湫水寒讲故事

有一次,财神陪王母去人间游玩。

王母娘娘看到人间到处都是穷苦百姓,心生怜悯,就训斥财神:“你这个财神是怎么当的?你看不见民间穷人的苦吗?为什么不给穷人多制造点赚钱的机会,最起码也得让他们吃饱饭啊。

你看看那些被你眷顾的富人,个个都为富不仁,只顾自己吃饱穿暖,毫不同情这些百姓,我要你惩罚他们,拿走他们的.财富!”

财神一听,无可奈何地笑了笑,接着说道:“回王母娘娘,不是小仙不给穷人发财的机会,而是我把财富放在他们眼前他们都看不见,至于富人,我就算把财富藏起来,他们也依然能找到。

可能这些人就是有富贵的命吧,我也无能为力啊。”

王母娘娘半信半疑地说:“身为财神,你掌管着世间财富,他们有没有钱还不是全在你,你竟说你无能为力,依我看是不是该换人了?”

财神一听这话,委屈涌上心头,正不知该怎么为自己辩解时,远处有个骑着骏马,衣着华丽地人正向这边走来。

财神眼睛一转,计上心头,他变出一大块金子来,藏在道路旁的一棵树后,还用土掩盖住。

做完这些,财神回到西王母身边,恭敬地说:“王母娘娘您请看!”

只见骑马地人走近了,到了藏宝的树前时,突然勒住了马。原来这个衣着华丽的富人因内急而下马,他看了看四周没人就在树后方便了。

方便完刚要走时,低头看见地上有块新土,好像有人动过土。富人心中好奇,也不怕脏了手,就开始刨土。

刨了一会儿刨出一大块金子来,富人欣喜若狂,拿布包好金子,骑上马扬长而去……

又过了一会儿,天逐渐黑了下来,有两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推着独轮车走过来了。

其中有一个人说道:“我说那谁,咱哥俩比比,我们闭着眼睛看谁先回到村口。”

另一个人说道:“行啊,来吧,可不许耍赖啊。”说完,两人就闭着眼睛推着独轮车,蹒跚着向前走去。

走到财神身边时,财神又施法术凭空变出两块金子扔在穷人脚下,两个穷人推着独轮车从上面压了过去,狠狠地颠了一下。

两人都是实在人,谁也没睁开眼睛看一下,只是在心里骂道:“哪个短命鬼在道上扔的一破砖头!”

篇13:训斥的反义词

一、“上”“下”不平衡的表现

(一) “上”“下”语义范围不平衡

方位词“上”“下”在意义上并不能完全对称重叠, 因为“上”一般有两种方位含义:一种是在参照物上方并与之分离, 例如“楼上”, 在这种情况下, “下”有完全对称的方位含义, 如“楼下”。另一种含义是附着于接触, 例如“脸上”“身上”“门上”等等, 这种情况下, “下”就没有与之对称的语义, “下”只能表示在参照物的下方, 并与之分离。

此外, “上”用在抽象名词后面, “抽象名词+ 上”, 例如“思想上”“观念上”“主观上”“客观上”等等, “上”有各方面的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 “上”与“下”的含义不对称, 不能用“下”进行构词。“上”用在某些名词后面, 比如“组织上”“部队上”“地方上”, 表示机构、范围, 这样的情况, 不能用“下”。

但是, 在“在+名词短语+下”格式中, 例如“在这种条件下”“在老师的教导下”“在同学的劝解下”等, 表示条件时, 不能用“上”代替。

总的来说, 上与下的方位含义有对称重叠的部分, 但是又有各自的使用条件, 但是总体上, “上”的语义范围大于“下”的语义范围。

(二) “上”“下”的构词情况不平衡

1. 构词数量不平衡

尤其是作为方位词的上与下, “上”的语义范围比“下”的语义范围大, 因此在有些情况下, “上”根据某些语义进行构词, 而“下”缺少与“上”相匹配的语义, 所以在构词上就会有所缺失, 这就必然造成了“上”的构词数量要大于“下”的构词数量。

2. 构词情感色彩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上”“下”作为行为动词时的区别上, 与上搭配的多是客观上比较好的情况或者是说话者自身认为较优的情况, 而与下搭配的词多相反, 例如“上城里”“下乡镇”“上厅堂”“下厨房”“上天堂”“下地狱”等等, 人们普遍认为城里优于乡镇, 厅堂优于厨房, 天堂优于地狱, 所以形成了这一系列固定的词语搭配, 上下不能颠倒, 不能互换, 这些词自然地就带有褒贬不同的色彩, 反映出社会大众的集体经验认知。

(三) “上”“下”的用词情况不平衡

上下用词情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上”“下”各自用词频率的差别

“上”的语义范围比“下”要大, 构词数量要多, 运用的范围就会更广, 使用到的频率就会更大, 在同一语料中, “上”出现的次数会多于“下”出现的次数。

2. 用词情感色彩上的区别

外界环境都是客观的, 但是在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 受文化的影响, 客观环境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固定的等级优劣序列, 形成一种共同的社会经验与认知模式, 即“上”与地位高的、情况好的、心理上乐于接受的事物搭配, “下”与地位低的、情况差的、心理上不愿接受的事物搭配。但是这种梯级序列是模糊的、相对的, 不那么精准, 这是因为每个个体自身的心理序列与社会共同体的序列并不完全匹配, 中间存在细微区别, 例如“上饭店”“下饭店”这两个词, 在语用上都能成功构词, 但是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来说, 他们在选词上并不一致, 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怎么好, 认为去饭店吃饭是较优状况的群体来说, 他们在选词时会选择“上”, 而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 认为去饭店吃饭是无所谓的选择或者出于卫生健康考虑, 并不认为饭店较优的人来说, 他们在选词时更多地会考虑“下”与之搭配, 所以对于像“饭店”“工厂”“车间”等这类并不带有明显的优劣差别或者并未形成认知共识的的词, 人们会根据自身心理序列进行选词, 所以不能形成固定搭配。

二、“上”“下”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一) 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心理认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 要想分析语言的特点, 必须深入追究语言背后的独特文化。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共同认知、思维方式、认知习惯以及价值评判。中国长期处于宗法制的制度框架中, 尊卑有序是儒学思想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延续了几千年, 形成了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 并影响到了语言的各个因素, 尤其在造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君臣”“父子”“男女”“长幼”“夫妻”等这类体现先后尊卑次序的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人的共同心理认知, 或者被称为是“群体意识”或者“群体习惯”[2]。中国古代社会中以上为尊, 以下为卑, 这是一种群体意识, 这种群体意识仍然残留在几千年后人们的潜意识中, 并以此构建社会准则与语言习惯, 社会中不同群体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所需和经验去选择词汇形成同一群体中的词汇系统, 但是这种词汇系统的形成必须受到全社会认知模式的制约, 所以“上”一般与好的、心理上乐于接受的状况搭配, “下”与不好的、心理上不愿接受的情况搭配, 这是社会群体意识做出的选择。

(二) 情感因素影响下的频率效应

反义词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以对立对称的形式出现的, 但是在后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 它们各自的隐性含义增加, 各自进行引申、隐喻、联想, 使得它们的语义范围变得不同, 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加深, 造词越来越多, 反义词的对称性越来越弱, 就会出现不平衡。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并不是客观的, 认知的结果添加了人们自身的主观想法和情感意愿, 在语言上就表现为, 人们在运用某种语言格式时, 会受到与之搭配的语言结构的情感色彩影响, 例如“上天堂”与“下地狱”, 在人们的情感认知中, 认为天堂是人死后的好去处, 所以会偏向选择“上”, 这是受了人们情感好恶的影响, 反过来讲, “上”与好的事物搭配, “下”与不好的事物搭配, 也就是说“上”具有积极、正面意义, 而“下”带有负面、消极的意义, 人们在选词的过程中, 本能的会趋利避害, 在造词的时候, 会更多地选用“上”进行构词, 这也是人们情感上好恶的选择, 这种选择造成的结果就是“上”的构词数量、使用频率要大于“下”, 并且“上”构成的词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们心理上乐于接受的、情况较优的, 而“下”相反, 根据“语用频率效应”[3]来看, 语用频率越高, 以后造词的数量会越多, 数量越多, 使用频率会越高, 久而久之会形成一个循环。

三、结语

“上”与“下”的不平衡表现在多个方面, 不论在造词数量、使用频率还是语义范围都有很大的差别, 总的来说, “上”的地位要压过“下”。造成不平衡的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的,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群体认知, 除此之外, 人们情感上的选择以及语用上的运用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只是对“上”“下”这一对反义词进行了研究, 但是希望能从个别观一般, 从特殊推普通, 能对反义词不平衡现象的研究起到一点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春波.扼住喉咙的文化心理——论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J].青年文学家, 2014 (15) .

篇14:谁也不能训斥我的父亲

我们默默地排队等候着,他在前我在后。偶尔有人插队,我们也不阻止,时间还很充足,我想和父亲多待一会儿,哪怕只是静静地站立,我都会觉得很温馨。

轮到我了,父亲把我的大箱子抬到传送带上,年迈的父亲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吃力地提起,仓促地放下,不小心把箱子放反了。办理手续的那位工作人员瞟了父亲一眼,皱着眉头,大声地斥责我父亲:放反了!父亲被这突然的训斥弄蒙了,本能地“啊”了一声。那位穿着蓝色套装,带着工号的小姐再次用更为恶劣的口气对我父亲说:你把箱子放反了,把手压在下面,我怎么贴(条码单)啊?

父亲正准备把箱子扶正,我反应过来——她在训斥我的父亲,如同训斥小孩一样训斥我的农民父亲!我快步走上去,按住箱子,问她,你在说什么,你什么态度,你在训斥谁?她沉默了,也许刚才她潜意识里父亲只是个第一次坐飞机的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农民。我愤怒了,她在毫无道理地训斥我的父亲,我的可亲可敬的父亲!我扶着父亲的肩膀,让她道歉。她沉默了,很无辜的样子。父亲拉了拉我的衣角,说算了。但这怎么能就这样算了呢?如果她训斥的是我,也许就算了;但她是在我的面前欺负我的父亲,我决不允许!我坚持让她道歉,她没有。

我们僵持着,我已经失去了和她对话的耐心。在我的坚持下,他们的部门领导来了。他愿意为他的下属向我父亲道歉,这是例行公事,我拒绝了;谁训斥我的父亲的,谁应该道歉!领导犹豫了,他知道我并不好欺负,他不愿意把事情弄大,但平日里心高气傲的他们,又怎么低得下头向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人道歉呢?

时间就这么分分秒秒地过去了,我给朋友打了个电话,我说机场有点事情值得报道,带个摄影师过来吧。朋友是当地一家报纸的记者,对于不讲道理的强势单位来说,也许媒体的曝光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领导也许听出了我的意思,他着急了。他赔着笑,然后声色俱厉地让那位工作人员在机场大厅里当着大家的面给父亲道了歉。

我终于赶在最后的时刻过了安检。隔着隔离线和父亲道别,父亲看起来有些苍老了。但是他笑了,浊黄的泪珠在眼里打转。是的,在他看来,儿子有出息了,儿子让他不再平白无故地被别人训斥了!

登机起飞。两万英尺的高空,我泪水盈眶。我不允许别人无缘无故地训斥我的父亲,我土气的父亲,我亲爱的父亲。

同时,我在想,又有多少和我父亲一般苍老土气,却没有像我和我朋友这样上了大学受了高等教育的子女的乡下人,在城市的街头和高雅的殿堂,被别人随意地训斥呢?

谁也不能训斥我的父亲,谁也不能训斥我们的父亲!不管父亲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

篇15:幼儿园教师大声训斥检讨书

您好!

在今天,我犯下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做好一名合格教师应该具有的态度。我在课堂上失态了,原本我应该和和气气的去教导孩子们,可我却因为一些孩子在课堂上调皮,我选择了大声训斥了他们,刚好这一幕被巡查教学工作的领导给看见了,随后我便被领导给拉到一边,接受了一顿训导。现在,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这方面的确存在了一些缺陷,我得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希望领导您能原谅我这一次的冒失。

我身为xx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应该对孩子们充满爱心和耐心才对,可我却没有端正好教师应有的态度,这一切还是因为我的工作经验太少了,我的心性还需要磨练,像园内的一些老幼师,她们不仅能和睦的和孩子们相处,而且还能包容孩子们犯下的错误,这都是我需要向她们重点学习的地方。我参加工作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太多经验,处理事情来也不够到位,这次发生训斥孩子们的情况,是因为班上有几名调皮的孩子不太服从管教,不仅和老师顶嘴,还故意干扰其他孩子的学习,所以我在多次指正无果后便大声的训斥了他们几句。

这几个孩子都被我突如起来的训斥给吓到了,承受力差的几个都哭了起来,看着教室里面越来越乱后,我也是手足无措起来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哄他们比较好,正当我尽力安抚着孩子们的情绪时,我看到了领导您走进了我的教室,不用多说,我也知道肯定是您被教室里面的吵闹声给吸引过来了,此时的我,就有种干了坏事被当场抓住的感受。随后,我也只能向您承认了错误,毕竟犯了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敢去正视、不敢去改正,我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勇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继续学习更多的教学知识,同时向老教师们去请教教学经验,争取让自己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避免自己再犯下类似的错误。

最后,我向领导您保证,我一定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不会再随便训斥孩子们了,责骂孩子绝对不是教育孩子们的好办法,唯有耐心且正确的教导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所以我要管好自己的`脾气,不能再伤孩子们的心了!

此致

敬礼!

检讨人:xx

上一篇:《令我受益匪浅的校外教育》 (学生作文)下一篇:雨韵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