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纪录片观后感

2024-04-19

中国机长纪录片观后感(共6篇)

篇1:中国机长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机长纪录片观后感

故事讲述了飞机在空中遇到险境,环境极度危险,随时有可能坠机。机长与机组成员临危不乱,从容的控制飞机,不惜以自我生命为代价,换取整机乘客的平安。

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机几次遭遇险境,乘客极度恐慌。乘务人员与机长在稳住大局的情景下,努力的安抚现场,鼓励大家,让大家坚持镇静。在这万米高空之上,飞机一旦遇到危险,那种心境无法用文字形容的出来。他们在濒临死亡的边缘,追求生的盼望。

在极度危险恐慌的时候,飞机在剧烈摇晃随时有可能坠落的时候你会想起谁呢?在影片中,乘客与机组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的家人。飞机上有一对交往中的情侣,男孩努力的喊道我喜欢你,女生摆摆手,示意你不嫌弃我是一个哑巴吗?男生大声喊道,那我还是喜欢你!生命诚可贵,感情价更高。此时此刻,机长们在应对飞机前挡风玻璃震碎的情景下,拼命的控制住飞机。一位辅机人员刚刚被拽下来,在挡风玻璃震碎的那一刻。这位年仅二十岁出头的辅机人员飞了出去,安全带紧绷的挂在他的身上,机长努力的控制飞机,拽了他几个来回,才将他拖回驾驶舱,在死神边缘刚刚捡回生命的`他,迅速的回归到自我的岗位上,协助机长控制住飞机,他们不顾自我的安危,就算是拼了命也要拯救出整架飞机的生命。

此时此刻,机长的身体承受已经到达了人类极限。陷入短暂昏迷当中,就在这瞬间,机长的眼帘映现出他那可爱的女儿正在家中等着一个父亲回家给她过生日,这是机长出发前答应女儿的事情。机长眼睛红润,泪珠旋转,拼了命的睁大眼睛,心中反复的提醒自我必须要带全机人员脱离险境,安全着陆。这是一位来自父亲的力量,这是爱的力量,爱的力量是何等伟大啊!爱能够支撑起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能够为了爱赴汤蹈火,爱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爱能够带领我们突破重围,冲出险境,这就是爱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难处,只是有的人不喊疼。亲爱的多谢你们来读我写的这篇流水账。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的是,让我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了我们,是为了让我们活出上帝的荣光与美。亲爱的你,无论今日有多难、多累,请记得必须要给自我加油!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你,记住!有一位上帝会永远爱你,喜欢你。请你来到他的怀抱中,感受上帝的爱。无论你做什么事情,赚多少钱,要记得自我的身体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尊重生命,不要轻易去伤害身边的人。

当你走不下去的时候,想想你的家人,想想你的孩子,想想我们的至亲好友。爱能够唤醒我们继续前行的道路,唯有爱能够改变人,爱能够遮掩过错,用心去爱,让我们用心去体会。

篇2:中国机长纪录片观后感

2019《中国机长》观后感1

电影《中国机长》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我非常喜欢电影的开头一部分,既展现了机组人员的日常生活气息,又以快节奏的镜头剪辑展现了他们非常职业的状态,让我们也了解了他们的工作,非常有意思。

而且通过起飞之前的剧情,已经基本将人物塑造了出来,黑脸但是心里也有温柔的张涵予、角色本身“有点儿浮夸”的欧豪、介于两者之间的杜江,还有职业范气质超好的袁泉,私下活跃各有性格但工作认真的几位空姐,都已经非常明确了。

到后面风挡裂了的时候,气氛瞬间就紧张了起来,真的是一秒入戏。之后的全程心都是提着的,带给了观众非常好的代入感,仿佛也让观众坐在了当时的3U8633航班上。

后面的剧情我只能说是全场高能,在这里也就不多说了。细节很好,在空中杜江不断的用手掌摩擦着张涵予的胳膊,以及降落后欧豪发紫的手臂,虽然整部电影都没明确的提,但是你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情况是零下40度。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开始对于一部分乘客的描写好像也很多没有用到,描写的过于泛泛,优点是让观众感受到这些乘客都是活生生的人,毕竟好多灾难片无法打动人的原因就是除了几个主角以外其他都是背景板,都是数字,这样的话观众就很难进入剧情。但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必要……

这里说的没必要,不光是开头的乘客刻画,还有结尾,我个人感觉机长出来接受大家的掌声就可以结束了,可是他还一定要把好多乘客后来怎么样给拍了,我觉得有点儿画蛇添足,不过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大家走进影院观赏的电影,希望大家国庆的时候都可以去看看。紧张的部分一秒入戏,看完电影我出了好多汗。致敬真实的机组人员,他们都是英雄。感谢各位主创,共同努力制作出了这么棒的电影。

2019《中国机长》观后感2

一个温馨的问候,几句调皮的搭讪,一段沉痛的过去,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骄奢的内心,一个纯洁的心灵,一个懵懂的女孩,一个经验丰富的机长,冥冥之中将这一群人捆绑在了一起,经历了一场生死轮回。

《中国机长》讲述的是:一个美好的清晨,嘻嘻哈哈的欢声笑语中夹杂着紧张的气氛,一个名叫8633的航班从重庆飞往了拉萨,飞机上的一切跟往常一模一样,大家都处于放松的状态中。突然,飞机的前挡风玻璃破裂,副驾驶员被半截身体被吸到外面,裸露在空中,整个飞机瞬间的变得混乱不堪,女孩的哭声,少女的抱怨,男人的愤怒,所有人的恐惧,可是这里有五名肩负神圣职责的乘务人员,他们迅速维护机舱秩序,帮助乘客带好氧气罩,安抚大家的情绪,虽然自己的内心也是无比恐惧,但是他们依然选择坚信机长,依然坚守自己的职责。机长刘长健以其高超的技术成功的穿越了几乎不可能的穿越的云层,挽救了一百多名乘客的性命。最终使得8633次航班成功降落。

8633次航班的成功降落确实是航空史上一次值得铭记的事件,象征着我国航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却也警示着我们每一名航空人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精准无误的完成我们的每一项工作。

在8633次航班从失联到安全降落的过程中,指挥部门迅速做出反应,安防人员,医务人员等严阵以待,乘务人员积极维护秩序,机长及驾驶员在人类的体能边缘挣扎着等等一系列的配合才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在灾难面前我们人类表现的那么脆弱,却又是那么的强大。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家庭的责任,每一个岗位都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所以请珍爱生命,敬畏岗位。

2019《中国机长》观后感3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直接取材于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事件,一起国内外罕见的高高原航线上飞机风挡玻璃破裂,英雄机长刘传健与机组带领乘客安全返航的故事。整件事情的经过其实众所周知了,这部电影整体以还原事件经过为主。

首先,《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的情感线比较真实。不仅仅反映了机长的优秀,把乘务员面对乘客的镜头都表现的很到位。坐我右边的资深乘务长也是在乘务员的那段看哭了。其中有一个乘客离开座位跑出来质疑时乘务长毕男一改服务的和颜悦色严厉的制止他时,也真实的反映了乘务员在紧急时刻作为客舱安全员和指挥员的角色。我旁边的乘务长说其实突发情况下,乘客远比电影中难以安抚,乘务员嗓子都喊哑了也很难让整个客舱的乘客稳定住情绪。

另外,《中国机长》的节奏非常紧凑,即便我带着挑错的心理去看也会不知不觉被情节所感染而不太会关注技术细节,除非你要坐在家里用遥控器一帧一帧的带着有色眼镜去挑错的话,可能会找到一些瑕疵吧。最后降落反推失效那一段,为了刻画刹车动作采用的是脚踩刹车而不是自动刹车可能是唯一一个会让飞行员吐槽的地方,但是电影是给更多普通大众看的,如何能在一两个镜头里明白电影里的飞行员在做什么,比是不是最专业的操作手法其实要更重要一些。

我觉得有时候民航人带着挑错的眼光去看电影的“外行”是不是专业的时候,也应该能明白,民航人也应该知道自己在电影“表达”上是不是“外行”。这个时候的取舍我觉得电影在还原真实情况达到80%以上,戏剧手法有20%已经是很好的比例了,《中国机长》在专业程度上我觉得都超过80%的水平了。

第三,《中国机长》的特效很“燃”,整部电影拍摄大体分三部分,地面、空中客舱、飞机飞行,其中飞机飞行占了不少比重,由于这部分内容不可能实拍,所以飞越雪山和风挡破裂等飞行部分全都靠特效来完成。纵观整个片子基本没有出戏,比某些电影电视剧里的飞机镜头不舍得花钱的5毛钱特效好太多。

毕竟是专业的航空题材电影,特效部分非常精良,不光视觉效果,影音效果也很好。飞机飞行而过的压迫感通过环绕立体声展现的非常好,在IMAX影院观看真的有一种飞机从你身前飞过的感觉,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看空战等刺激电影的人来说还是挺开心的。

2019《中国机长》观后感4

《中国机长》上映,我们再次回顾了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这一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在观看完这部电影和了解机长刘传健28年飞行生涯的心路历程,不由从中感悟到了一些党员干部在基层“生长”的道理,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基层亦课堂,学不可以已。刘传健言道,我们在学校学的很多东西,在平时生活中、工作中用得非常少的,可能不到10%,但在关键时候,别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那90%就是用来解决这个时候的问题的。我们常用“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基层干部的状态,每天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极少数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来到基层后发现在校园学到的很多知识用之甚少,难免心生白学之感,然后在繁忙的工作中疏于学习,甚至不愿学习。刘传健这段话很好地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学习。在基层工作过程中,会不断遇见新的问题,人民群众也会有更新更高更具体的期盼,我们必须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的厚度和宽度,这样才能在急难险重的关键时候,有底气站得出来,有能力顶得上去,圆满地解决好各种问题。

起点非“终点”,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不凡。刘传健说,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飞行。部分基层年轻干部,在学校是天之骄子,满怀抱负地来到基层,一心想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到了基层,发现并没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激荡和光鲜,反而可能因为不懂方言、缺少经验等原因弄得灰头土脸、满身泥泞,心里难免产生落差,心生委屈,甚至打起了“退堂鼓”。此时,何不想想杨善洲,20年专注于做“一件事”,那就是种树;想想王继才夫妇,30余年专注于做“一件事”,那就是守岛;想想王有德,40多年,专注于做“一件事”,那就是治沙。他们平凡吗?他们平凡,也是普通人,然而他们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将平凡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于是便成就了不凡的一生。所以,作为基层干部,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立足于本职工作,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生之热爱,用坚守与执着书写属于我们不凡的一生。

小事并不小,在“小事”中锤炼出“大本领”。在“5·14”事件中,面对当时的极端情况,刘传健能冷静果断地应对,平安将飞机降落。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呢?他言道,飞行不能有半点的含糊,只有一丝不苟地把每一个动作做好,才能保证安全。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经常面对人民群众关于田边地角或家庭矛盾的纠纷、鸡鸭鹅猪牛羊的增收或水稻小麦玉米果蔬的增产期盼、产业如何发展如何兴旺的焦虑等各种“小事”,然而这些“小事”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所以我们绝不可敷衍了之、应付了事。“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人的优秀都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们在干各项工作的时候不能仅满足于干了就行了,还要千方百计干得快、干得出彩,在“小事”中锻炼出“大本领”,慢慢便会生出优秀的“惯性”;做好为人民服务这件“大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为人民群众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不能仅满足于解决了就行了,还要想方设法地解决好,解决地让人民群众满意,在“小事”中获得“大认可”,渐渐我们便会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朋友、亲人。

基层是天、是地、是那星辰大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当不负时代,不负春光,一起在基层这片丰沃的热土葳蕤“生长”、拔蕊怒放!

2019《中国机长》观后感5

又逢一年一度的国庆“小长假”,各大影院的“排片表”纷纷上线了不少“吸睛”的影片。其中影片《中国机长》因改编自真实事件,已经在不少影迷心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让人期待该片上映后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中国机长》讲述的是去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机组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险情,他们临危不乱、果断采取应对之策,确保了机上119名乘客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对于为国履职、为民服务的年轻干部而言,亦可从《中国机长》身上汲取经验启示,在力促自身发展的“航线”上稳步前行。

精准判断,以细致的观察力“领航”。3U8633航班面临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座舱释压的突发情况,当时天气恶劣,飞机几近陷入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搅拌器”中,机长刘长健依然能够稳定心神,以细致的观察力,在生死关头果断作出应对之策,硬是在云层中间的狭窄地带闯出一线“生机”,也实现了“将全体乘客安全送回家”的诺言。年轻干部在处理和应对岗位上的复杂事务、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时,也需要同中国机长一样,镇定心神、善于观察,方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项,及时处理各类问题。

遵规守纪,以规定的践行者“固本”。在突遇险情之前,从3U8633航班的副驾驶徐奕辰身上,多少能够看到时下年轻人言行稍显“浮夸”的影子。然而,在进入飞机驾驶舱之后,他就“秒”变“严肃脸”,完成起飞的“规定动作”时可谓一气呵成、十分干练,对事关飞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都烂熟于心,可见私下里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虽然琐碎而忙碌,但也不能忽视对一些规章制度的及时学习和深入掌握,不做虚头巴脑的“花架子”,而要不断夯实“基本功”,如此方能在从事岗位工作时更加游刃有余。

从容不迫,以镇定的心理素质“立足”。3U8633作为高原航班,本身就“暗流汹涌”、问题丛生,由于高原地区气象不定、情况复杂,且飞机置身于万米高空之上处于完全“孤立无援”的状态,一旦发生险情,就需要靠机长自身的掌控决策和全体机组人员的从容应对。在3U8633机组上,我们感受到了一股从容而向上的力量:机长刘长健本人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以“泰山压于顶而不改色”的心态及时作出正确决策,机组乘务员以真情打动人心、安抚慰藉焦虑不安的乘客们,不让局势失控,方能让大家一同安然渡过危机。年轻干部在岗位上也要锻炼自己、磨练自身的好心态,以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在岗位上立足,即便遇到再棘手的问题,也能做到统筹“一盘棋”,走好每一步。

篇3:中国机长纪录片观后感

《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是奥运前期拍摄中国社会百态的纪录片, 在所播出的国家和中国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激流中国》是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电视纪录片《NHK特集》的系列题目之一。2007年4月开播, 播送时间为一年, 4月播送两集, 每月播出一集, 共15集, 该纪录片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部分现状。

《中国崛起》由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的新闻工作者合力制作, 从各个角度展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腾飞中的中国, 于2006年在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播出。《中国崛起》分4个主题, 分别是:“奥运盛宴” (Party Games) 、“走向富裕” (Getting Rich) 、“民以食为天” (Food Is Heaven) 、都市寻梦” (City of Dreams) 。

首先, 对本文中农民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农民的本体内涵是从事农业生产 (也就是依靠土地为生) 的农村居民。外延也可延伸到牧民、渔民、山民与涌入城市打工的农村居民等。其次本文主要是以《激流中国》中《富人与穷人》、《采棉女———中国劳工输出三个月》、《上海教师到乡村》和《中国崛起》中的《民以食为天》、《走向富裕》进行本文的分析。

一、纪录片叙事内容的中国农民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历史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艺术和社会学意义的多媒体语言。从本质上说, 纪录片就是叙事。叙事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叙事的内容, 即“说什么”, 是故事层面;二是叙述的方法, 即“怎么说”, 是表达层面。[1]这里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两者的不同以及对构建中国农民工形象的作用。

《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对同一个社会阶层———农民, 在所选取内容有着相同点的同时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激流中国》和《大国崛起》中反应中国农民内容的重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中国农民居住的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条件差

《激流中国》反应农民生活的恶劣环境比较多, 其中的《上海教师到乡村》通过支教老师梁佩思在开往甘肃某个县城车上所看到的一望无际的山群, 以及谢春燕哥哥在田里艰辛的劳动直接反应自然环境恶劣。《中国崛起》中《民以食为天》高太太所住地的沙漠化土地以及取水困难。两者都通过画面语言来显示中国西部不适合人居住的自然环境。

(二) 中国农民收入少, 贫穷

《激流中国》中《富人与穷人》通过张金海一天的收入的多少与天壤的手术治疗费形成对比, 给人一种直观的反应。《中国崛起》中《民以食为天》则是通过菜桌上吃的菜来侧面的反应中国农民的贫穷。

(三) 两者都有关于中国农民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反应

《激流中国》中《富人与穷人》通过两位内蒙古农民工张建平和杜文海从打工一直到回家过春节, 细微的反应农民工生活的各个方面, 农民工的疾苦。《中国崛起》则反应的是奥运会前期在北京修建奥运会场所的工作场景, 以及农民工的维权。

《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反应农民内容的不同方面:

第一, 《激流中国》中除了反应上述问题还通过《上海教师到乡村》这一集来着重反应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 涉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及农村教育难的现状。

第二, 《中国崛起》聚焦中国农村的民主、农民工的维权以及农村污染问题。《奥运盛宴》中通过云南某个山村的选举来展示中国选举的操作流程以及中国式民主;《走向富裕》中通过李肖平的遭遇, 重庆律师周立太的采访来反应中国农民在政治上的弱势;《民以食为天》则是安徽某农村的一个环境污染的官司揭示工业发展中的污染对中国农民的致命打击。

《激流中国》通过12集, 通过三集, 集中详细剖析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 《中国崛起》则是以广泛的视觉来反映中国社会, 关于中国农民的内容也零散的分布在各集中, 并没有专门的反应中国农民的现状。

二、《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的中国农民形象

关注内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构建的中国农民形象存着在很大的差异。

(一) 《激流中国》中勤劳忍耐的中国农民

中国农民生活艰苦, 勤劳。《激流中国》用画面语言勾勒出在生活水平低劣的情况下, 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的身影。在河道上搬运沉重竹筏的搬运工 (《富人与穷人》) , 贫瘠的田地里耕田的谢成福 (《上海教师到乡村》) , 采棉女住宿条件的简陋和由于劳动过多皱褶冻得红肿的双手 (《采棉女的输出》) 。忍耐限度极强的农民对生活没有一丝的抱怨, 总是任劳任怨地劳动着, 无私地为家庭奉献着。

1. 中国农民的积极开朗, 对生活的知足

老子有句格言, 现已成为普遍口头禅, 叫做“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中国人生来知足, 尤其体现在中国农民身上。采棉女在中秋晚会上载歌载舞她们欢乐的笑容, 乐观的生活态度, 采棉女在彩棉过程中打闹的嬉戏, 以及最后收获的喜悦。相对于艰苦的彩棉生活, 看到更多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中国农民对政府的信任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辛, 但《激流中国》中农民对政府是基本满意的, 对政府的决策基本认同。采棉女在市政府的同意号召下, 去新疆采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支持政府的决策, 特别是在中秋晚会上所唱的《大中国》, 表达着支持政府。

(二) 《中国崛起》中絮叨的中国农民

中国农民生活艰苦勤劳的本色在《中国崛起》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民以食为天》中的高太太以及老伴在黄土高原上辛勤的劳动, 简朴的一日三餐以及菜地里浇水, 割菜的菜农。但在该纪录片中, 将重心转移到刻画中国农民其他方面, 展现的是絮叨的中国农民。

1. 中国农民受到不公平对待, 与城市差距大

矛盾突出中国贫富差距较大, 特别是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 在这一矛盾下, 中国农民的形象也不再像过去任劳任怨, 被塑造成了饱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民以食为天》中采访高太太时说的“如果能过上好的生活, 那就是我的愿望, 不过一定不会实现。”在这里中国农民已经看不到任何的出路, 除了继续贫困的生活。另一方面, 扩建城市, 征地的需要, 使得农村与城市矛盾突出, 城市污染的水使得周边农民不能生存下去, 农民在与企业的对话中处于弱势地位。

2. 中国农民人权得不到保障

中国的人权一直是西方媒体关注中国的焦点, 也一直是其批评的对象。由于法律不健全, 农民贫穷请不到律师, 农民的法律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走向富裕》中农民工李肖平因工伤失去左手, 一直都得不到企业的相关赔偿, 赶往重庆, 艰辛的维权之路, 依然没有得到赔偿。用手走路的杨天章同样是一个因工伤导致残疾, 得不到赔偿, 最后沦落为乞丐的悲惨农民。

3. 中国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中国崛起》中充斥着底层人民和政府间的激烈矛盾, 特别是农民和政府的矛盾, 主要体现在拆迁, 环境污染等问题上。《民以食为天》中甄天仁则是四川成都一位被城市夺去了土地的农民, “他们抓我进车子, 然后带我去公安局, 关了10天, 可不公平啊, 我是个老头, 不会讲谎话, 我如果等到政府来解决这件事, 我就是个傻帽。发展这些事是为了政府好, 和我们平民百姓没有关系, 它令我们更加贫穷, 政府越有钱, 百姓越贫穷”。这无不反应处在社会最低端的农民对“发展”的看法, 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 甚至到与政府对抗的局面。

总的来说, 《激流中国》塑造的是勤劳, 乐观, 满怀希望, 对政府充分信任的正面形象, 而《中国崛起》中塑造的是一群对政府不信任, 人权遭到践踏的绝望的中国农民。

三、《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农民形象塑造的深层次原因

《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关于同一主体———中国农民形象的不同, 除了在内容选择不同以外,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两者的叙事角度不同以及西方和日本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一) 全面了解下的平视角度和框架下的俯视角度

平视、俯视、仰视是纪录片艺术创作的三种角度。叙事角度的不同会造成选取内容的不同, 从而直接导致最后的形象构建。

平视角度主要是指在尊重生活的前提下, 处在同一角度把握事物, 把生活的原汁原味客观的表现出来, 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就“平视角度”来说, 以纪实的手法再现生活, 展示原始生活状态的本质, 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强烈现场感和参与感。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思考者, 正是这种平视生活的视角, 使纪录片更显真实的本质。[2]日本近几年拍摄中国的纪录片达300多部, 在全面了解的情况以及有基础的前提下, 以平视的角度拍摄的《激流中国》, 拍摄人员参与到中国农民的苦与乐中, 相对客观真实的记录了中国农民的苦与乐。

与平视不同, 俯视往往让人想起居高临下、目中无人。其实, 俯视是一种开阔的大视野, 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再现事物, 而要把它放到广阔的时代氛围中加以观照, 从中挖掘事物的本质。俯视角度恰当的运用会使得纪录片有深度有内容, 强调过分就会冲淡了客观的真实, 成了主题先行, 以主观代替客观。[3]由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不深入, 因此, 《中国崛起》在西方既有的关于中国人权, 贫富差距大以及环境污染的框架下, 这一先入为主的情况下进行纪录片的叙事, 无论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及拍摄手法都带有强烈的编导主观意识, 弱化了该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 在隐藏着一种居高临下, 目中无人的西方既有的优越感, 使得《中国崛起》失去了交流的可能。

(二) 日本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日本和西方文化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范畴, 在文化价值上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霍夫斯塔德提出四个文化维度, 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刚柔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目标, 相反, 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强调集体目标。个人主义文化中, 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照顾他们, 作为照顾的交换条件, 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4]

日本是一个注重集体主义的国家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对于中国农民工所处的地位能从宏观上来考虑, 认为集体优于个人, 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日本人同时强调自我牺牲。他们极力主张, 有道德的人不应当把为别人服务看作是压抑自己。有位日本人对我说:“当我们做了你们称之为自我牺牲的事情时, 我们则觉得是自己愿意做的, 或者认为那样做是对的。我们绝不感到遗憾。不管我们实际上为别人作了多大牺牲, 我们也不认为, 这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 或者认为应当受到回报。”[5]因此日本对中国农民工的遭遇有着深深同情的同时多了一份理解。而西方则是认为人应该为自己活着, 对于农民工所遭受的不平等, 是出于政府对农民工的压榨, 从农民工个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在纪录片中个人主义观念突出。

摘要:《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都是奥运会前期, 国外媒体拍摄的反应中国社会现状的纪录片, 其中多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农民。本文通过对两部纪录片的内容解析来分析两者构建不同的中国农民形象及其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中国农民,中国农民形象,纪录片

参考文献

[1]王伟平.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J].视听纵横, 2010 (4) .[1]王伟平.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J].视听纵横, 2010 (4) .

[2][3]姜依文.俯视.平视.仰视──纪录片视角的变化[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 (3) .[2][3]姜依文.俯视.平视.仰视──纪录片视角的变化[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 (3) .

[4]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65.[4]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65.

篇4:中国最美女机长的酷生活

把握机遇,女大学生激活“飞天”梦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待飞区,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坐在飞机驾驶舱内,静候塔台的指令。幾分钟后,塔台发令:“A321,可以进入跑道。”女孩回答:“可以起飞,A321。”随着女孩一系列动作娴熟的操作,这架机身长度达44.51米、自重60多吨的“庞然大物”,转眼间拔地而起,呼啸着飞向蓝天。

这就是“中国最美女机长”的一个工作缩影。她叫王铮,198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王峥现在是国航浙江分公司第九飞行大队空客A321机型的一名机长,也是国航历史上首位女机长。

聪慧的王峥,从小就对一些特别的东西充满好奇,在别的女孩都琢磨着如何给小布娃娃穿衣服时,她却告诉父母,自己喜欢飞机,理想是开着飞机翱翔蓝天!直到上高中时王峥才伤心地了解到,只有男飞行员才能飞上蓝天。现实令她无奈地搁置了航天梦。

直到2003年7月,拥有“飞天”梦想的女孩终于看到了曙光:国航在飞行员的选拔中,首次打破只招收男生的金科玉律,女孩也可以驾驶飞机了!报纸上的这条消息,迅速“激活”了王峥沉寂多年的梦想。尽管当时她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学的专业是与航天毫不沾边的电子信息技术,但还是怀着“试着去做才能成功”的心态,瞒着父母悄悄报了名。

“每个项目测试之后都有女孩哭着被淘汰掉,相当残酷。”说起当初的严格筛选,王峥感慨不已。要成为女飞行员,除了身高要在1.65米到1.75米之间,其他要求与男飞行员没有任何不同,都要经过苛刻的筛选程序,标尺近乎完美。首先是上百项检查,身体合格后还要通过注意力、分配能力、手脚协调能力等飞行素质方面的选拔,之后是心理能力的测试,最后还要例行政审,其中任何一项有微小的不符都将被刷掉。

专业能力的测试更为“折磨人”,比如坐转椅。考生坐定后,刚刚闭上双眼,椅子就会顺时针快速旋转起来,几十圈后再反方向转。刚一停止旋转,考官就让你站起来笔直往前走。每逢此时,大多数人连站起来都困难了。应招的300多个女孩,经过一系列严格筛选后,最终只有王峥等3人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开创先河的“天之骄女”。

直到要与国航签订合同了,王峥才打电话告诉家人,说自己即将被送进中国航空学院学习飞行专业。最初,王峥的父母并不支持她的选择,觉得飞行员是一个高危职业,女孩子还是在办公室里稳稳当当的比较好。但王峥已经下定了圆梦的决心,见劝说无效,父母也只好尊重她的选择。

王峥原本是个安静、柔弱的女孩。但成为飞行学员后,她刻意让自己经常跟男学员在一起跑步、打球、爬山,和他们打成一片。渐渐地,这位娇柔美女变得性格沉稳、眼神坚定,多了一股男孩子般的韧劲。她明白,飞行员一直是男人的领域,女孩子要想在这个行业有所成就,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除了加强锻炼身体,磨砺性格,王峥每天还要背航空理论、航行法规、外语、气象等相关知识,一天只睡四个小时。“这个专业非同寻常。民航飞行员,责任大过天,必须刻苦学习才行。”王峥认真地说。

浪漫刺激,云朵上收获别样经历

2004年12月,王峥和另两名女孩在国内学完理论课后,又被派到美国SPARTAN公司接受试飞训练。该公司成立于1928年,堪称民航界的“西点军校”,曾培养出包括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内的许多飞行员。

2006年5月,SPARTAN公司第一次让王峥独自操控教练机。飞行员首次飞行最难的是过起落关,因为飞行最容易出事故的就是起飞和降落时的三分钟,这三分钟也因此被称做“黑色三分钟”。而对于起落这一关,王峥却操作得近乎完美。异国教练欣慰地说:“就算是一名老飞行员,也只能如此了。”单飞过关后,王峥又一鼓作气通过了私人驾照、商用驾照和仪表理论三大考试,成为这一届最早完成所有课程的学员。

回国后,王峥进入国航浙江分公司开始上飞机跟飞。第一天穿上梦寐以求的飞行制服,王峥被镜子里的自己迷住了,禁不住暗自赞叹:“帅呆了!”更“帅”的是,在航校时她们训练用的都是小飞机,回来接触到载客的大型飞机,驾驶舱那么宽敞,王峥有一种“鸟枪换炮”的感觉。对大飞机和小飞机的区别,她有着准确的认识,“小飞机主要是强调目视飞行,强调技术,而大飞机主要是仪表飞行,更强调机长和飞行员的合作管理。”

2007年初,王峥迎来了她人生中的“处女航”,以副驾驶身份从杭州飞上海。当天,王峥标准的动作、对起落的精确控制,让她身边的老机长都感到惊讶,感叹道:“你这丫头,有天分!”

从此,王峥深深爱上了这份“穿云破雾”的酷职业,每天一走进驾驶舱,她就觉得精神振奋。当操纵着载满旅客的“空中大鸟”起飞降落时,王峥心底更会涌起一种快乐的征服感。后来她才感悟到,近年来,各航空公司之所以招收女飞行员,是因为随着民航客机操控性能的提升,开飞机已经不像过去对体力有那么多的要求。而女性也有她们的优势,比如心细。2009年夏天发生在王峥身上的一件事,就充分证明了女飞行员的优越性。

这天是从杭州飞往泰国。在曼谷降落后,王峥走下飞机做例行的“绕机检查”,看有无异常情况。她发现,机身腹部下面的一个出水口在缓慢地流水。这时,地面机修人员也在检查飞机。王峥问流出的是什么水,机修人员说可能是乘务员在放飞机厨房里多余的水吧。他们是见过很多类似现象的专业人士,按说这事就应该过去了。但“较真儿”的王峥却回到飞机上,亲自问乘务员厨房是否在放水,乘务员说没有。

当时机场地面气温高达40多度,王峥就那样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出水口。见水流毫无减弱的迹象,她立刻打电话向机长汇报,并按机长的指令,要求机修人员彻底检查漏水的地方。经检查,是通过电子舱的一根水管破裂了!

太悬了!电子舱内有大小50多台计算机,飞机停着没事,待会儿一起飞,积水涌上电子舱后壁淹到了哪台计算机,设备一短路,后果就极为严重。想到这,人人背上都渗出了冷汗。机修人员当即抢修,很快排除了这一重大安全隐患。这次王峥以女性特有的细心,避免了一场不可估量的灾祸。

敬业最美丽,“80后”女机长走红网络

因飞行技术精湛,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2010年7月,已累积飞行了2700多小时 (对机长的“硬件”要求) 的王峥,被公司提拔为责任机长。这不仅意味着她的年薪由25万元翻了近三倍,以后还可以独立带领副手驾驶飞机,并全权指挥一架客机上的所有事务。

升“官”后不久,王峥就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2010年初冬的一天,她执飞一趟从杭州到北京的大型客机,当天北京有雾,但不影响降落。谁知,当飞机在首都机场附近下降至1000英尺时,王峥突然发现,两侧仪表的飞行指引不一致,航向相差约15度,左侧仪表此时也无法截获地面发来的盲降信息。飞机驾驶舱内有两套相同的操作系统,相互之间是联动的,由机长(左座)和副驾驶同步操作。两套驾驶系统必须保持完全一致,才能保证飞行安全,一旦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身为主驾驶的王峥一下紧张起来,到底该信哪一个仪表?此时飞机正在下降,按规定,飞机下降到离地面295英尺时,如果还看不到机场跑道,就必须“复飞”上天,改落其他机场。

关键时刻,这位女机长果断决定“复飞”,同时联系地面雷达,等待引导,一边做“检查单”(按照每一个飞行程序的详细步骤,检查一遍操作上是否有遗漏)。飞机上升到3000英尺的高度盘旋着,她判断可能是左侧的惯性导航系统出现故障,便把导航电门转至右侧,终于收到了盲降信息!

整个降落过程,驾驶舱里惊心动魄。但客舱里有人在打盹儿,有人在聊天,乘客只知飞机因雾延时了。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由于机长的冷静处理,最终化险为夷。当飞机稳稳地在首都机场降落,乘客们轻松地走出客舱时,王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繃着的神经这才松驰下来。再看外面大雾弥漫的北京,她觉得格外美丽。

尽管女机长很稀缺,但她们照样巾帼不让须眉。王峥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机长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女机长细致,机舱里有成百上千个开关按钮,容不得一丁点马虎,我们操作不容易出差错;女性敏感,飞行过程中,我对飞机的细微变化都能感受得到;女性耐力比男性好,飞行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有趣、浪漫,其实很枯燥,很乏味,女性更能坐得住;女性驾驶飞机的时候,推拉操纵杆比较柔和平稳,更有利于旅客乘坐舒适。”所以,女机长一旦克服了性别带来的局限性,往往会飞得更加出色。

穿上制服的王峥英姿勃发、漂亮干练,经常会有乘客索要她的电话,与她合影,甚至让她签名。但生活中也有遗憾,自从成了“飞天女”,工作4年来她没有在家过一次年。越是逢年过节,她越要在天上飞来飞去,直到过了元宵节才能回趟家。每次出航,王峥关闭手机后就屏蔽了与地面上的所有联系,她要全神贯注地高空作业。一旦飞机落地,王峥内心常常涌起无可名状的歉疚感,“有一段时间,我连续3周都顾不上回家,正好赶上我妈妈做手术,可能是母女连心吧,我给家里打电话,已经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但他们却说挺好的。当我结束飞行回到家,赶上的却是我妈妈化疗的第一天。”对此,她非常愧疚,在父母最需要她的时候,作为他们唯一的女儿,自己却不能守护在身边。

提及业余生活,王峥说,飞行的航前准备和航后总结需要一定的时间,很多时候还要在异地过夜,加上不断的业务学习,平时她的空闲并不多,一旦有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她也像一般女孩那样,喜欢看电视和逛街购物,以及体味各地的美食美景。这位“金领”机长的生活,过得简单而快乐。

2011年3月,不知哪位“粉丝”把王峥的一组工作照传到了网络上,很快就被疯狂转载。“英姿飒爽” “给力”“养眼”等赞誉之词随之涌来。王峥怎么也想不到,常年飞在蓝天上的她,竟然也能走红网络,并被网友们冠以“中国最美女机长”的称号。

对此,王峥莞尔一笑表示,目前我国的飞行员缺口很大,一些航空公司不得不重金聘用外籍飞行员。至于科班出身的女机长,更是“千男易得,一女难求”。如果自己那些漂亮制服照能激起更多女孩的“飞天梦”,让女飞行员、女机长队伍发展壮大成中国民航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自己会倍感欣慰!

(本文独家采写,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责编/毕春晖

篇5:中国机长纪录片观后感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1

电影《中国机长》为“中国骄傲三部曲”第二部,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一番话“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是英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这是对我们平凡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们无形的动力,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期望!民航的各个岗位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章和铁一般的纪律。例如我们围界鸟情巡查,一个民航行业最平凡普通的岗位,日月星辰的巡逻在机场巡场道上,保障着机场飞行区的安全和每架航班的安全出行。作为一名围界鸟情巡查员,确保围界鸟情巡查安全,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落实民航安全隐患零容忍”这是总书记对民航安全工作的最高要求,也是对所有行业的最高要求。我们在机场巡场道上日夜穿梭,为了杜绝安全隐患,我们时刻牢记规章制度,严守“三条红线”,牢记真情服务,每天交接班,叮嘱围界巡查安全责任;交接车辆,保证车辆安全正常运行。为了巡逻时不出差错,每次围界巡查时都要仔细,仔细,再仔细,保证围界安全零差错!

通过学习总书记对英雄机组讲话,我们要检讨,要避免因对工作流程熟悉所产生的懈怠,避免为安全埋下隐患。随时绷紧空防安全这根弦,认真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将隐患扼杀在萌芽期,随时检查车辆,确保巡视工作安全运行。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认真严肃总结发现的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和学习,时刻牢记安全这一重要责任。

总书记提到:为实现民航强国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作为新时代民航人,我们要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弘扬当代民航精神,为部门和公司的改革发展发出我们的一份光和热。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2

《中国机长》作为中国首部大制作的空中灾难救援电影,我们都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的: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前往拉萨,当飞机来到9800米高度巡航时,机组发现飞机右侧内挡玻璃出现裂纹,立即申请下降高度并返航。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机组成员驾驶飞机安全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所有乘客平安。

通过这件事情,作为航空人我觉得要从以下方面完善自我:

精湛的技术:相信每个人都惊讶,刘传建机长凭借手动飞行安全着陆,没有了自动驾驶,自动油门,手动飞行要求飞行员对飞机的性能非常熟悉,还有横滚,俯仰,油门的掌握,绕飞天气,颠簸,风切变不可预知的处变能力等等,就这一项,就够学一辈子。

心理素质:飞行这个职业,是锻炼心理素质的,只有冷静下来,才能不错不漏不忘的把飞行程序完成,但光靠飞行锻炼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压力和困难作斗争,建立自己坚韧的品质,临危不乱的果敢,只有这样才能安全飞行,胜任机长,同时给人生也带来诸多好处。

身体素质:相信很多业内人士,都会感叹,面对如此极端的飞行环境,刘传建机长还能掌握飞行,释压,低温,氧气稀薄这些致命的条件,仿佛在告诉我们,没有身体的飞行,只会是纸上谈兵,这也警告我们,飞行员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身体锻炼的必要性,和拒绝不良嗜好,戒掉伤害身体习惯的重要性。

团结协作:任何一次飞行,都不是机长个人能完成的事,包括了太多太多,驾驶舱,客舱,安保,机务,签派,管制,餐食,排污,现场,拖车,机组车等等,飞行圈仿佛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或者小社会,它需要一环扣一环的合作,少了任何一环都不行,这就需要机长对运控的掌握能力,机组在飞机上的协同能力,而这次刘传建机长领导,从风挡玻璃损坏到飞机安全着陆,乘务,管制,地面都是完美的配合,完美处理,不得不佩服。

态度作风:飞行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好比军人一般,保卫国家安全,不敢丝毫懈怠,但就飞行态度和作风而言,却是非常难以坚持的,就像刘传建机长,在航前依旧对熟悉的航线,机场天气,航路天气,油量,飞行通告,身体状况等都做到了具体了解,没有丝毫松懈,我想这是飞行一辈子需要坚持的品格,也是人生需要坚持的。

最后,感谢《中国机长》,让我感悟学习到很多,非常感谢!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3

观看完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中国机长》,《中国机长》拍得十分精彩。张涵予、欧豪、杜江在驾驶舱临危不惧,乘务组袁泉、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高戈各司其职,安抚全体乘客,而西部战区空军、中国民航西南空管局、成都双流机场各单位均众志成城,为3U8633航班的成功备降通力协作。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对现实中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通过“英雄机组”先进事迹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一名基层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日积月累学本领。总书记在接见航班机组人员时强调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5·14’事件成功处置绝非偶然。”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在当今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社会中,每天都有许多新科技新事物新理论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各个行业的干部群众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只有在工作中多流汗,这样才能赶超时代步伐,及时应对新事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使我们的工作事业取得成功。

真抓实干谋幸福。现阶段正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各级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脱贫工作者,我们会牢记总书记和各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原则,一切工作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谋出路、找项目;同人民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到党的温暖关怀,早日过上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生活富裕的幸福生活。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4

电影《中国机长》所展现的,就是中国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的工作日常。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中国民航人才是《中国机长》的主角!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被四川航空英雄机组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以刘传健机长为代表的川航英雄机组人员在驾驶舱风挡玻璃脱落、座舱释压、飞行管理组件失效的紧急情况下,采用手动操作,在低温失压的环境中,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民航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的把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这是一次航空史上的奇迹,而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习近平同志说过,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反思了我从参公到现在的工作表现,感到深深的羞愧。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对党的党章党规不够了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学习流于表面不够深入,党性觉悟不足。身为国家公务员,在工作上不积极主动干工作,得过且过,对工作不上心、不认真、敷衍了事,工作效率底下出错率高。对比川航英雄机组,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没有做好。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决定以川航英雄机组为榜样,学习他们忠诚担当、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积极参加支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熟记党章党规,严守共产党员的政治红线,做合格党员。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工作,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干好每一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错率,成为一名优秀国家公务员。为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迈进小康生活添砖加瓦。

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5

电影《中国机长》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四川航班3U8633在飞机遭遇极端险情,机长及机组全体成员凭借过硬的本领和专业操作,使得机组成员和全体乘客转危为安的故事。具体事情,文章就不再赘述。当时此次险情在新闻报道中出现,拍摄了相关纪录片,机长更是入选了当年的《感动中国》。

机组成功处置险情,机长将飞机成功降落于成都双流机场事件引起了全国乃至海外热议,都在宣扬该机长刘传建的高超技术水平、超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优良的职业素养,为我国和川航挣足了颜面,也使机长刘传建成为了先进典型。

9000多米的高空,800公里的时速,零下40多摄氏度的温度,全机人员命悬一线,刘传建机长能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冷静处理,最终平安降落,不仅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由衷敬佩,他是英雄,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英雄。这种过硬的技术能力,专业的职业操守,离不开平日里的专研学习与辛苦训练,这种爱岗敬业,认真努力,不怕艰苦,不怕奉献的英雄精神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们的学习榜样。

捷克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伏契克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英雄机长刘传健的故事让我感受到,或许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波澜壮阔,或许每个人的事业不会惊天动地,但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专业技能,都可以在追梦路上把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不懈奋斗中放射出人生的夺目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使感动如涟漪般扩大,在感动中成就梦想。

篇6:中国机长纪录片观后感

2019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1

电影《中国机长》为“中国骄傲三部曲”第二部,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一番话“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是英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这是对我们平凡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们无形的动力,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期望!民航的各个岗位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章和铁一般的纪律。例如我们围界鸟情巡查,一个民航行业最平凡普通的岗位,日月星辰的巡逻在机场巡场道上,保障着机场飞行区的安全和每架航班的安全出行。作为一名围界鸟情巡查员,确保围界鸟情巡查安全,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落实民航安全隐患零容忍”这是总书记对民航安全工作的最高要求,也是对所有行业的最高要求。我们在机场巡场道上日夜穿梭,为了杜绝安全隐患,我们时刻牢记规章制度,严守“三条红线”,牢记真情服务,每天交接班,叮嘱围界巡查安全责任;交接车辆,保证车辆安全正常运行。为了巡逻时不出差错,每次围界巡查时都要仔细,仔细,再仔细,保证围界安全零差错!

通过学习总书记对英雄机组讲话,我们要检讨,要避免因对工作流程熟悉所产生的懈怠,避免为安全埋下隐患。随时绷紧空防安全这根弦,认真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将隐患扼杀在萌芽期,随时检查车辆,确保巡视工作安全运行。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认真严肃总结发现的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和学习,时刻牢记安全这一重要责任。

总书记提到:为实现民航强国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作为新时代民航人,我们要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弘扬当代民航精神,为部门和公司的改革发展发出我们的一份光和热。

2019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2

《中国机长》作为中国首部大制作的空中灾难救援电影,我们都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的: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前往拉萨,当飞机来到9800米高度巡航时,机组发现飞机右侧内挡玻璃出现裂纹,立即申请下降高度并返航。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机组成员驾驶飞机安全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所有乘客平安。

通过这件事情,作为航空人我觉得要从以下方面完善自我:

精湛的技术:相信每个人都惊讶,刘传建机长凭借手动飞行安全着陆,没有了自动驾驶,自动油门,手动飞行要求飞行员对飞机的性能非常熟悉,还有横滚,俯仰,油门的掌握,绕飞天气,颠簸,风切变不可预知的处变能力等等,就这一项,就够学一辈子。

心理素质:飞行这个职业,是锻炼心理素质的,只有冷静下来,才能不错不漏不忘的把飞行程序完成,但光靠飞行锻炼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压力和困难作斗争,建立自己坚韧的品质,临危不乱的果敢,只有这样才能安全飞行,胜任机长,同时给人生也带来诸多好处。

身体素质:相信很多业内人士,都会感叹,面对如此极端的飞行环境,刘传建机长还能掌握飞行,释压,低温,氧气稀薄这些致命的条件,仿佛在告诉我们,没有身体的飞行,只会是纸上谈兵,这也警告我们,飞行员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身体锻炼的必要性,和拒绝不良嗜好,戒掉伤害身体习惯的重要性。

团结协作:任何一次飞行,都不是机长个人能完成的事,包括了太多太多,驾驶舱,客舱,安保,机务,签派,管制,餐食,排污,现场,拖车,机组车等等,飞行圈仿佛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或者小社会,它需要一环扣一环的合作,少了任何一环都不行,这就需要机长对运控的掌握能力,机组在飞机上的协同能力,而这次刘传建机长领导,从风挡玻璃损坏到飞机安全着陆,乘务,管制,地面都是完美的配合,完美处理,不得不佩服。

态度作风:飞行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好比军人一般,保卫国家安全,不敢丝毫懈怠,但就飞行态度和作风而言,却是非常难以坚持的,就像刘传建机长,在航前依旧对熟悉的航线,机场天气,航路天气,油量,飞行通告,身体状况等都做到了具体了解,没有丝毫松懈,我想这是飞行一辈子需要坚持的品格,也是人生需要坚持的。

最后,感谢《中国机长》,让我感悟学习到很多,非常感谢!

2019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3

观看完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中国机长》,《中国机长》拍得十分精彩。张涵予、欧豪、杜江在驾驶舱临危不惧,乘务组袁泉、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高戈各司其职,安抚全体乘客,而西部战区空军、中国民航西南空管局、成都双流机场各单位均众志成城,为3U8633航班的成功备降通力协作。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对现实中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通过“英雄机组”先进事迹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一名基层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日积月累学本领。总书记在接见航班机组人员时强调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5·14’事件成功处置绝非偶然。”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在当今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社会中,每天都有许多新科技新事物新理论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各个行业的干部群众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只有在工作中多流汗,这样才能赶超时代步伐,及时应对新事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使我们的工作事业取得成功。

真抓实干谋幸福。现阶段正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202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各级干部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脱贫工作者,我们会牢记总书记和各级党委的指示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原则,一切工作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谋出路、找项目;同人民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到党的温暖关怀,早日过上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生活富裕的幸福生活。

2019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4

电影《中国机长》所展现的,就是中国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的工作日常。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中国民航人才是《中国机长》的主角!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被四川航空英雄机组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以刘传健机长为代表的川航英雄机组人员在驾驶舱风挡玻璃脱落、座舱释压、飞行管理组件失效的紧急情况下,采用手动操作,在低温失压的环境中,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民航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成功的把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这是一次航空史上的奇迹,而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习近平同志说过,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反思了我从参公到现在的工作表现,感到深深的羞愧。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对党的党章党规不够了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学习流于表面不够深入,党性觉悟不足。身为国家公务员,在工作上不积极主动干工作,得过且过,对工作不上心、不认真、敷衍了事,工作效率底下出错率高。对比川航英雄机组,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没有做好。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决定以川航英雄机组为榜样,学习他们忠诚担当、忠于职守的政治品格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积极参加支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熟记党章党规,严守共产党员的政治红线,做合格党员。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工作,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干好每一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错率,成为一名优秀国家公务员。为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迈进小康生活添砖加瓦。

2019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5

电影《中国机长》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四川航班3U8633在飞机遭遇极端险情,机长及机组全体成员凭借过硬的本领和专业操作,使得机组成员和全体乘客转危为安的故事。具体事情,文章就不再赘述。当时此次险情在新闻报道中出现,拍摄了相关纪录片,机长更是入选了当年的《感动中国》。

机组成功处置险情,机长将飞机成功降落于成都双流机场事件引起了全国乃至海外热议,都在宣扬该机长刘传建的高超技术水平、超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优良的职业素养,为我国和川航挣足了颜面,也使机长刘传建成为了先进典型。

9000多米的高空,800公里的时速,零下40多摄氏度的温度,全机人员命悬一线,刘传建机长能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冷静处理,最终平安降落,不仅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由衷敬佩,他是英雄,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英雄。这种过硬的技术能力,专业的职业操守,离不开平日里的专研学习与辛苦训练,这种爱岗敬业,认真努力,不怕艰苦,不怕奉献的英雄精神是新时代党员干部们的学习榜样。

捷克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伏契克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英雄机长刘传健的故事让我感受到,或许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波澜壮阔,或许每个人的事业不会惊天动地,但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专业技能,都可以在追梦路上把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不懈奋斗中放射出人生的夺目光芒,既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使感动如涟漪般扩大,在感动中成就梦想。

上一篇:一年级拼音教学流程下一篇:程璧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