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2022-10-29

第一篇:大道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一】

《创新中国》借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记录了在现今中国发生着充满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创意,看到闻鸡起舞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追求。下面是由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利用寒假空档时间观看了纪录片《创新中国》,该片共分六集: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拍摄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在这些创新成果中,有些是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也有在想象中未曾实现的,有我们已经在使用却不知来之不易的,也有还处在攻克难关道路上的。

观看第一集信息时,我就被纪录片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住:顺丰的无人机投送、无人驾驶汽车、互联网农业、x云等等,贴近生活却又感觉不可思议,让我不禁感叹大数据时代信息应用的触角已经探向每一个角落。

当我认真看完六集,感触颇多,《创新中国》如同科普宣传片,将中国最顶尖的创新技术、最出色的创新成果、最有想法的创新人才,一一展示了出来。从这部纪录片里,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

《创新中国》带给我振奋人心的自豪感和无限的期望。曾几何时,中国虽享有悠久的文化传承,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但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是一个饱经沧桑与战火,刚刚获得新生的落后国家。值得我们自豪、能让我们吹嘘的,只有在文字与传承中拥有的历史。中国制造、MadeinChina一直被贴上价格低廉、质量低、品质差的标签。但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敢为人先的企业家们。中国制造已经真正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当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依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我们不能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在其他更多领域,中国依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仍在追随国外的先进脚步。我们的身边需要涌现出更多的人,为伟大崇高的理想或简单执着的追求而不懈努力、艰苦奋斗。

我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我反省,人生的岁月已走过半程,我却不时在消磨珍贵、美好的时光,满足于现在安逸的生活,丢失了更崇高的追求。一个人、一个团队、一家企业、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着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了梦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二】

《创新中国》共分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及浪潮六个部分,涉及了大量的的最新科研成就,如光量子计算机、智能制造、中国的空间站计划、世界最清洁活力发点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技手术等,记录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之路,中国在创新驱动战略的下,逐步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创新中国》中,展示的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方面的突破,折射出中国人甘于奉献、敢于攻关的无畏精神。FAST望远镜、天宫空间站等领先成就的背后,是经过几代重视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日以夜继的工作而换来的。把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的海底,用智慧和汗水化为咫尺。《创新中国》不仅是为国家点赞,也是为每一个奋斗在科研工作上的人点赞。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民众诉求水涨船高,通过创新,求变化、求发展,敢于啃硬骨头,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让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让国家获得更快。通过自主创新,中国创造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展现在世界舞台上时,中国人的科技强国梦也逐渐走向现实。

古往今来,创新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只有敢于创新才有话语权,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创新在我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在创新中赢得主动,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时代赋予一个国家和人民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我们为之自豪的同时,应当继续前进,在薄弱的环节奋起直追。有人说,探索者无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三】

近日观看了纪录片《创新中国》,它介绍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在这些创新成果中,有些是我们听说过但不曾见过的,有些是我们已经在使用却不知原理的,有些甚至是仅存于想象却即将实现的。这些成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让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但我也从中看到了艰辛。许多成果都需要时间的付出,需要科研人员的钻研,以及伴随着付出生命的危险。世界依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我们的祖国需要有人不断付出,不断创新,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我却不时在消磨珍贵、美好的时光,满足于现在安逸的生活,丢失了更崇高的追求,一个人、一个团队、一家企业、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献出微博的力量来推动国家机器的前进,为了梦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四】

最近看了这一部《创新中国》,感觉现在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而作为泱泱大国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曾几何时,仿佛中国的产品被称作山寨的代名词,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高端技术、自主品牌、以及专利技术,都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从民用的超薄玻璃制造、无人机物流开发、到高铁高速发展并走出国门,再到尖端的航空航天、核动力等,一项项技术和发明创新让人看的心血澎湃,激动不已。

就像在第三集《制造》里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对于买不到的“疯狂”材料,我们自主研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在骄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三个百分比数,即10%,60%和100%,这是大飞机的国产化率。C919项目启动之初,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部保守估计,C919的国产化率大于10%即可;交付下线后,这架一出生就能与波音、空客两大名牌客机相媲美的中国大飞机,实现了近60%的国产化率,并拿到570架的订单,这是令人惊喜的成果,但C919最终是要实现100%国产化的。那么在这60%到100%之间,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据我所知C919的发动机为LEAP-X1C发动机,而LEAP-X1C型发动机是由国际公司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SNECMA各以50%资金比例合资建立的大型客机发动机生产商CFM国际公司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发动机,也就是说作为大飞机心脏的发动机它是进口的。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和中国航空整体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这是影响我国整个航空工业实力的一个短板,也是需要我们要继续攻克的一个难题。

《创新中国》作为最新的一部记录片,他和《厉害了我的国》类似,节目基调明确,是一个正统的主旋律节目。整部记录片共六集,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如果没有中兴事件的梗,我想我会抱着一种无比骄傲的心境看完,然后热血沸腾地感叹一下:啊,我们的祖国,拥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航者。很可惜,中兴在前,观影在后,所以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感慨还会很自然地带了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作为国人,我觉得对于自己的祖国认识也要全面客观的去看待,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制度自信,发展自信,但同时也要承认我们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并奋起直追,经济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厉害了我的国。

创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五】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创新中国》就是一部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通过观看此片,对创新颇有感触。它将我国最前沿的科技突破及最新潮的科技热点一一展示出来,比如中科院院士等科技领军人物对科技发展的探寻,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中石化开发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华大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同时还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光量子计算机,智能制造,中国空间站计划,距骨植入手术,世界首例3D打印等等。

创新让我们有了方向,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底气,从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学,从中科院的院士到企业从业人员,在每一个或陌生或熟悉的领域,他们都用实际行动和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主动接受新鲜思想,自主创新相信创新的力量,并且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顺应发展,找准方向,走在前列,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向未来。创新无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高,飞得更远。

创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项项新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高速行业也有不少创新者,前不久获得2018年x大工匠称号的省高速石安管理处韩长养护工区的刘少伟就是一个创新能手。他一直把研发,养护新设备,新技术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刘少伟经常和同事们说,养护工作仅仅靠吃大苦,流大汉是不够的,发现问题就是成绩,解决问题就是创新。他发明的一款扫路机替代了人工清捡路面上的大块垃圾,既安全效率也高。他是我们行业学习的楷模。

华为的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作为一名收费员,我要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对每一件事情,认真对待,一丝不苟,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做到最好,在岗位上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自我,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创新,把自己从事的行业做的更好,更强的时候,我们伟大祖国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第二篇:中国空姐纪录片观后感

得知2010年7月28日,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国空姐》在北京举行开机仪式。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常任理事长罗朝庚介绍,这是民航的历史上第一次以真人真事的纪录片形式反映中国空姐的生活,该纪录片终于在2011年1月30日、31日晚间22:28分在中央一套播出。怀着一份激动,一份期许,早早的便坐在电视机前守候《中国空姐》。《中国空姐》共分四集:历史传承篇、中国空姐的首要职责篇、空姐的热情服务篇、空姐的成长历练篇。以纪录片形式反映中国空姐的工作和生活,在国内尚属首次。片中推出了一系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精彩故事,同时也普及了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民航知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历史的回忆,1955年,民航局招收了第一批空中女乘务员,也就是著名的18姐妹,纪录片中的前辈们说,当时,觉得能上机是一种革命工作,她们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 电力论文发表/dllwfabiao/的批示为工作指导方针,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批驳奋斗,同时,她们的行为方针为:“五勤、四美、三不怕”,作为一名厦航资历六七论文范文 年的两舱乘务员,当我听到了前辈们口中说出来的五勤,三不怕都是我们厦航贯穿始终的行为方针时,我由衷的感觉到一种历史的使命感,18姐妹为中国民航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是中国民航的骄傲,是中国民航的宝贵财富,她们值得尊重、值得学习、值得讴歌,作为新时代的空中乘务员我们是否更该继承和发扬这个已经有着五十年的职业传统美德!

空乘工作是民航的重要岗位,是民航的窗口,窗口洁净,民航有光。而今,五十五年过去了,中国民航的空姐队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队伍的规模日益宏大,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空姐,为了我们的民航兴隆发展,我们一起努力吧!

保障客舱安全是空姐的第一履行职责。面对危重病人,中国空姐依靠专业的医疗知识和一颗无私的爱心化解危机;面对飞机的机械故障,面对突发的人为安全事故,中国空姐临危不惧,训练有素,守护生命。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身为一名客舱乘务员,这不仅是一个服务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航班执行中,飞机不着天不着地,所以在飞机和机组人员的要求上就更加严格,纪录片中的这个故事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鸣。讲诉的是越洋巡航中,一名婴儿因为气道梗堵,脸色发紫,呼吸困难,四肢松软疲沓冰冷,乘务组临危不乱,报告机长寻求找最近的机场给予备降,同时广播找医生,幸运的是确实有一名老医生乘坐该航班,不过老医生看到婴儿的病状,直接就说小孩不行了。当时作为一名乘务员,除了我们,只有我们能救旅客了!要采取一些救治措施,是需要担负起很重大的责任的。因为我们是乘务员我们没有处方权,没有医师证。但是,这位乘务员能够在紧急的情况下,选择把小孩抱过来自己身上,让小孩倒立,从后背适力的拍打小孩的肩胛,坚持了五分钟,突然听到了小孩的一声打嗝,像男人般的打嗝声,这位乘务员没有放弃,继续适力拍打了两分钟,小孩的手心慢慢有了温度,脸色也慢慢红润,哇,听到这里,我的心里真是莫大的感动!因为小孩活过来了,更加的认为乘务员的使命感是这么的神圣。这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一种专业技能的体现!也只有在平时抓好业务学习,拥有者较强的职业技能,才能为旅客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才能在关键时候顶上,才能真正的做

到用自己的实力来保障客舱和旅客的安全!

李家祥局长强调,空乘的变化折射出民航的发展,空乘的风采反映民航的兴旺,体现着时代精神。今年是中国民航局提出建设统计论文发表/tjxlwfabiao/民航强国战略的开局之年,建设民航强国任重道远,需要民航业内齐心协力、拼搏奉献,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民航业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做到内外互动,共同奋斗。看完了《中国空姐》从空乘的角度反映民航生活的系列专题片,我不仅看到了民航业绩,学习了民航知识,也备受鼓舞!《中国空姐》这部精品力作,让我成长,让我感动,也相信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空姐将助推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国民航的腾飞!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努力吧!

第三篇:《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这是一部纯航拍纪录片,每一个镜头都由航拍完成,相当于赋予大家一双飞鸟的眼睛,跳出狭窄视野,从空中领略中华大地的大、美、奇、变。你会直观地看到,黄山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大理洱海万顷碧波,海天相接……《航拍中国》带你鸟瞰泱泱中华,万里河山,将一切尽收眼底!文库精心整理了“《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优秀精选范文!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一】

从东到西,跨度超过 1600公里的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它像一道天然屏障,阻断冷暖气流,让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它又像一个保护圈,成为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许多珍稀动植物的庇护所。绵延千里的秦岭山脉,终南山中尚有延续千年的隐居传统;而风格最为独特的,则是石头山——华山。陕西人的母亲河——渭河,携带着大量泥沙,与泾河交汇。它冲击出3.6万平方公里富饶的关中平原,也喂养出崛起的大秦帝国。乾陵、大雁塔、大明宫、古城墙……秦、汉、唐、明,十三朝的时间和空间,在西安聚合出一座全新之城,在文化中叠加出新的价值。远古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以能量的方式穿越万年。充足的日照、强劲的风力,不断升级的能源模式,则让陕西成为能源走廊的核心。黄土、黄河、黄皮肤,历史还在延续,万川归一的大海就在前方。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二】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6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新疆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新疆,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新疆的总体方向。而且,新疆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新疆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新疆。”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心生喜欢,更加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所以在新疆,我们尽量以农牧业文明来展示人文环境。比如哈萨克牧民的转场,非常适合于航拍,他们经历了很长的路线,每个路段又有不同,整体拍摄下来,壮观震撼。”他说。

而对于王连明,更大的感受是遗憾:“没拍够,还是有很多镜头没有呈现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应该加入一些更有生机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体现新疆野性的元素。”他说,“新疆篇”只是一次预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电影版新疆,真正想把新疆的魅力拍出来,还得是在大银幕上:“虽然航拍中国得到较好的反映,

但我觉得,新疆魅力只释放了一半。还要再下点功夫,会更美,更震撼。”王连明说。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三】

近几年,含有“中国元素”的自然纪录片在国外电视台里频繁出现,宣传中国。于是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终于筹划了一档专注于介绍中国美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从上映开始,这部纪录片就大获好评,从文案到配乐都美到极致。成为即《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档,口碑收视双好评的纪录片。

《航拍中国》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整个中国。每一集片中都会有几百个美景镜头。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航拍最能体现,雄伟河山的广大和人文之美。纪录片的第一季共播出了6集,包括了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冬夏风情浓厚的黑龙江。

片中,北国雪境的气质一览无遗。在库尔滨,雾凇不仅美得晶莹剔透,更拥有长达四个月的漫长“花期”。亚布力滑雪场上的人群在欢乐滑雪中体验风的速度。松花江上,冰面被切割成一块块重达500公斤以上的巨大冰块,远看像一颗颗甜蜜的冰糖。就是这些大冰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冰雪派对的现场,搭建出哈尔滨每年一度的冬日盛典。

通过《航拍中国》了解到了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熔岩堰塞湖,水流和崖壁凝为一体,形成了冰瀑奇观。悬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龙潭,水底的温度却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老人纵身一跃,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黑龙江这集除了片中秀美风景之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地人与景的故事结合。

短短一集不到50分钟拍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更加强调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片子以独特的上帝视角,呈现出了一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帧帧是美景,秒秒为经典!

虽然这几年各类真人秀综艺在荧屏上异常火爆,所有节目无一例外的都会在风景秀美的地方取景。但没有一个节目,会从纯粹的自然风光着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美。

孩童时从父母空中了解世界、上学时从课本里了解中国、工作时又从手机中了解社会。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却忘记了这一切都不如“行万里路”。悠悠古国,万里河山。几千年的峥嵘岁月已无法复刻,祖国的山河便成了那段历史留给后辈最终的遗物。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四】

近几年,在国内纪录片开始从小众领域进入大众视野,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最近的《航拍中国》,都能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部《望长城》打开了中国纪录片的转折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纪录片的标志。与一些综艺娱乐节目不同的是,纪录片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其首要原则是真实和立于现实基础。

《航拍中国》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评分9.3分,超过72%的人给了5分。这部作品实现了创作理念的精细化和观众口碑的双丰收。所以,想借这个机会学习一下这部优秀的纪录片。

一、创作背景

1 纪录片创作整体氛围

随着新世纪经济文化水平显著发展,社会文化思潮的多样化,观众审美水平也在显著提高,著名的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曾说,现在也许是有史以来,对有志于当一名作家的人要求最严苛的时代。今天的观众饱读故事,与几个世纪前的观众相比,他们一天的阅读量相当于他们一个礼拜的阅读量。所以观众的品味越来越高,对于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今天观众掌握遥控器和鼠标的世界里,如果前30s没有吸引观众的兴趣,那么观众会迅速转移阵地,寻找能够刺激他兴趣的作品。除了观众的审美水平在挑战着创作者的水平,创作者内部的江河里,也在踊跃着大量的生机,越来越多优秀的创作者,他们富有才华,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他们不断地推出大量卓越的作品问世。

2 作品的创作缘由

2015年秋天,中央电视台找到了从事纪录片行业13年的优秀纪录片导演余乐,想让他拍一部反映中国整体风貌的片子。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近些年来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越来越重要,以往的反映中国风貌的纪录片基本都是国外,而且都是立足于某个片面的点来谈的。比如,BBC的《野性中国》(Wild China) 是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美国国家地理的《鸟瞰中国》(China from Above)讲述中国大江南北人文历史,以及日本《中国力量》(China Power)、韩国的《超级中国》(Super China)等等。

其中,《鸟瞰中国》这部纪录片是中美联合拍摄,2015年时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首播。不过这部片子只有2集,对于展现整个中国,从宽度和广度来说还不够,因而央视在这个启发下,想要拍一部属于中国人的航拍中国。

二、立意构思

1 中国

这是这部片子的核心内容,题眼。就像我们拿到作文题目一样,导演拿到这样的题材需要深思熟虑,他需要展现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好拍吗?中国这么大,随随便便拍一拍剪一剪,片子就出来了。但如果只是单纯堆砌风景的话,这样的风光片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题材,一方面,横向来看,中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地域类型又多种多样,不同的文化聚集地会很不一样。另外一方面,纵向来看,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内容上要体现历史的更迭、文明的进程。所以,这个难度是挺大的。要拍一部反映中国整体风貌的片子,就需要这部片子必须立于足够的高度去纵览整个中国。既要把中国丰富多彩的地理地貌展现出来,又要从历史文化角度纵览整个全局。所以,余乐选择按照省份地域划分去解决广度的问题,在每个具体的点里面解决深度的问题,是很明智的选择。

2 航拍

这是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拍摄的方式,而是这部片子的一个总的视角,就像一双纵览中国的眼睛,从空中的视野高度把握全局。

从前期构思的角度来说,要充分运用航拍这种形式,去挖掘其背后可以利用的资源。正像开篇解说词所说的:“当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空中,你会看见专属于空中的奇观 。”航拍,会带给观众一种全新感受,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一层一层揭开大地的面纱,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中国。

这种空中的视野不仅让你能够看到更多平时所看不见的景象,比如的八卦形状的村落,陕西华山的巅峰,也会让你对片朝夕相处的土地自然流露出别样的感情。我在看弹幕的时候,很多人留言说离家在外,从来没有过这样看过自己的家乡,想念。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导演会有意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会告诉观众这是一次精彩的空中旅程,带领观众从一个地点飞往另外一个地点,去看不同的奇观。另外,从天空俯瞰,整个眼界会不一样,会弥补观众很多知识上的空白。

3 大众

这是这部片子的受众,一部片子导演在创作的时候要考虑它的受众,不同的受众它的基调是不一样的。这部片子,导演在采访时说,这是面向中国大部分百姓,从7岁小孩到80岁老人。“这个片子非常具有家庭观看的可能性,怎么去争取老人、中年人、小孩?让他们的观看变得轻松,而且喜闻乐见?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观看——我们正是从这种角度去考虑旁白、音乐的。”所以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整个片子会以轻松愉悦的氛围去处理,选取一些大众感兴趣的点,知识内容上也简单有趣,尽量贴近科普,解说词的部分远离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而是选用朴实简单的部分。导演的想法是不给观众上课,而是呈现一部五十分钟精彩的演出。所以在看这部片子时候,留心这些细节可以发现导演的立意和想法。

三、谋篇布局

《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整体风貌的纪录片,总共分成34集,以行政区域为划分,展现中国34个省市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景观以及城市改革变化。导演的价值观念基石是“自然决定人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以及位置等等,决定了这个地方的人文。所以放眼中国整个地域,你会看到幅员辽阔的面积底下是一个一个别样精彩的小区域,不管是靠近沿海形成的探索精神,还是山谷里形成的勤恳风貌,这部纪录片会抽丝剥茧,将那些能够看得见的自然风貌和看不见的历史底蕴联系在一切,揭开这层面纱。

1 篇章结构

这部片子的叙事结构,和《舌尖上的中国》有些类似,总体上没有一个宏观的逻辑,而是通过故事组合的方式,将几个零散的相近的点以一个小主题串联起来。再把这五六个小主题摆成一个立体的拼盘。在这里面,每个小主题都有自己各自的精彩。

由于每集都是介绍一个省市地区,所以这里我以第一集海南来剖析他的内容和结构划分。

首先,每一集开头都有个统一的片头,整个片头制作非常精美大气。以疑问句的开场,和观众建立对话。在娓娓道来的诉说中,邀请观众踏上这次空中旅程,而不是僵硬地给观众灌输知识。这和前面的受众定位有关系。这个片头奠定了整个纪录片的基调,向观众清楚地展示了整个航程的目的。

其次这部片子的内部结构是总分的结构,先整体介绍区域特点,再按照五六个小故事群来阐释。第一,地理位置介绍。这是很多宣传片惯用的开场方式,开篇用一句简单的话语告诉观众具体的地理位置,配上卫星地图。我们来比较下,这部纪录片和许多宣传片在这常见的点上的差距在哪。一般宣传片介绍地理位置开场都是一个地球三维图形,然后聚焦到地球上的某一点,解说词:“XX(城市名),,一座美丽的(形容词)城市,坐落于XX。”

那么同样的内容《航拍中国》是怎么做的呢?首先,用动画逐渐生成的方式展现这个地方的地域,画风自然清新,独具特色。来看它的解说词的部分:“海南省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它带着南海众多岛屿贡献了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海域。南部的南沙群岛,界定了中国最南的国界;北部的琼州海峡,隔开了海南岛与内陆。 ”

整个解说词的部分做到了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形容词烘托,避免了假大空的形式。,简单的四句话,每句话都很实在,向观众传递了不同的信息点。好的解说词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把感情部分留给观众,让观众通过你的描述和画面语言去感受。而不是硬生生编织了一张华丽的大网,看似华美,但又感受不到这个地方的特色。

2 小故事群

就像旅程安排一样,每一段小的旅程会告诉你这一段需要去哪几个地点,这些地点有哪些特色。比如“我们的旅程从北部开始,探索火山如何塑造岛屿,前往一座洋溢着闯荡精神的城市。沿着北部海岸线,邂逅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画面上也会按照地图的形式,标注每个地点,然后一架飞机按照先后顺序贯穿这些地方。这些独立的景点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比如这一集《海南》里面树木与岛的关系,还有第二集《陕西》里面各种动物组成的小篇章。让观众有种宏观把握,大致地理位置怎样,主要看点是什么。

据介绍,前期每集会选取100多个预选拍摄地点,实地拍摄约40个地点,后期剪辑筛选30多个。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选取的地点是否有代表性以及这个地方一年四季的景色画面大概什么样子,都要清楚。在选取拍摄过后的地点,还要进行深入的挖掘,看看人文历史方面有哪些有趣的地方。比如,里面讲述一个山林深处的小山村,东方市白查村,这里生活着海南岛的第一批拓荒者。并且通过一个有趣的传说讲述这里的一个独居特色的建筑——船型屋。这也是自然环境决定这里的人文特色。每一集里面大约有六七个这样的小故事群,这些故事群展现了这个地方不同的侧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结尾

“飞行在这片蔚蓝之上,我们可以听到大海平缓的呼吸。面向海洋,更能感受到风的来向。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海洋,愈加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桥梁。”一部片子如何收尾是很重要的,就像一个展馆尾厅要让人流连忘返念念不忘,并且引人遐想。所以在一部片子尾部,一定要简短有力,并且点明整个片子的基调。从音乐来说,片尾音乐明显悠扬舒缓许多,解说词部分以抒情收尾为主,片尾立意提升到海洋在整个时代的高度。和前面对比,做到了松弛有度,有张有弛。

总之,在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反思自己现在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要做到创意构思,思想情怀,又要注重观众的观感和体验,把这两者达到一个平衡。好啦,下次再学习其他的优秀作品,希望有你喜欢的。

《航拍中国》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五】

早在几年前,我曾无意中看到一部名为《看见台湾》的纪录片预告,摄影师齐柏林花费近三年时间以俯瞰的视角、航拍的方式展示台湾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象,并以此获得2016年第五十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我当时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全片,无奈因没找到资源而一直遗憾。终于,在20xx年,这个遗憾因另外一部纪录片而弥补,而且这个弥补来的极其丰厚,这部让众人震撼不已的纪录片就是《航拍中国》。

很喜欢《航拍中国》片头的这一段引言:“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这段引言由类似于演员张涵予的男声念出,再配以遨游天际的美景,很轻易的就将我带上旅程。

第一个遨游地点是海南省。在此之前,我对海南省的认知实在浅薄,作为了文科生,只是知道那是中国版图的最南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那里适合度假,有椰林树影、海浪沙滩。上大学时,机缘凑巧认识一个海南的女孩,为人热情大方、活泼开朗,笑颜里永远有无尽的灿烂,当时很是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家乡使她如此灿烂。现在我终于得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原来就是这个道理。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我一直对灯塔情有独钟,觉得那黑暗中的一束光带给人无限的希望,海南岛上也有三座风格迥异的灯塔,分别为木兰头灯塔、临高角灯塔、兵马角灯塔,它们在漫漫岁月长河中,给无数的航海人指引方向,让他们得以平安返航,同时也见证了无数历史。看完这集,才知道海南岛上椰树的由来,对在海水中生长的红树林印象深刻,对“蓝洞”之内的世界充满好奇,也终于看到了“南山海上观音”,莫名就想起来之前南海问题被热议时的一个段子,在此就不做详述。

作为了陕西人,我一直是以为对陕西的了解足够深,自己本身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上大学时又很巧舍友中一个是陕南安康人,一个是陕北榆林人,一个宿舍三分陕西,时常因为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的差异闹出不少笑话和小插曲,也是乐趣无穷。对于陕南的安康、汉中有过踏足,毕业之后一直待在陕北黄陵,关中自不必说,但看完《航拍中国》的陕西特辑之后,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汗颜,有种坐井观天之感。《看见台湾》中吴念真有句旁白“如果你没看过,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航拍中的陕西,的确是另一种模样,有一种我不知道的美。对于秦岭的绵延,华山的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坚定了要去爬太白山的念头,不过想来闺蜜是更想去看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棕色大熊猫七仔,大熊猫终于有了彩色照片。对于陕西的历史自不必赘述,第一次从空中看到“泾渭分明”实在令人感叹万千,同是梯田南北竟有如此差异景致,欣喜黄帝陵中的古柏有很长的特写镜头,也很自豪家乡的洽川湿地配以《关雎》出镜,不管漂泊何处,人对于家乡的热爱永远都是植根于心的,看了几集纪录片,还是最爱陕西,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对于新疆,最初的记忆是小时候姑父在乌鲁木齐当兵,逢年过节总会带来好吃的葡萄干和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干果,听说那里冬天雪能下的没过膝盖,后来奶奶去那里待过一段时间,因为她是裁缝,看到维吾尔族小孩美丽的服饰,回来就亲手给我和弟弟做了一样的帽子和衣服,这成为我童年时期向小伙伴炫耀的物件,也是我人生中值得珍藏的宝贝。看完这集才知道,新疆远比我想象的要辽阔很多,各区域的差异之美出乎意料之外,每一处都是绝佳的电影取景地,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的每一个角度都美的令人窒息,开都河的日落叫人留恋,安集海大峡谷的大地抽象画让人连连称奇,伊犁河谷的杏花的确改变了我对新疆的印象,“杏花微雨”原来不止在江南,赛里木湖的美景与宫崎骏电影中的场景不谋而合,魔鬼城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沙漠上空俯瞰大地原来如此壮观,“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胡杨林很轻易就勾走了我的魂魄,当然火焰山也心向往之……

今年的春节,本来打算去东北感受冰雪纯净的美,可惜未能成行,但很幸运的是这个遗憾也得到了弥补。第四集走进冬的故乡—黑龙江,我很轻易就被雾凇上冰花的美所惊艳,很想去看看能工巧匠雕琢的冰雪大世界、镜泊湖天然形成的冰瀑奇观,也希望去雪乡体验身处童话世界的乐趣,亦或者坐上小兴安岭的火车来一次森林畅游,当然中央大街的异域风情也是不能错过。追逐航拍器的东北虎的确展示了“森林之王”的霸气,冬捕者的收获让我不由想起小学课文中的那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东北物产之丰饶可想而知。至于江西那集,就留着日后慢慢欣赏,想来将会看到更多不同的美。

《航拍中国》带领我遨游天际,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了解到很多自然风光、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

在当下忙碌的生活中,每天不知道要错过多少沿途风景,亲爱的你,是时候找个闲暇,趁着心情大好,家国河山大好,出去走走,碧海蓝天吹吹风……

第四篇: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引擎。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强国的兴衰往往由历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何能在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与其科技能力、创新能力戚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科技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

然不可否认,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虽奋起直追,却还须更多的时间来检验。比如,如果战争爆发,则无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局只是胜利或者失败。因此军事装备实力是最能平等体现科技水平的领域,我们无法直接检验与美国的差距,但我们仍不停地向技术停留在上世纪水平的俄罗斯进口武器,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科技能力的差距。

通过此次观看《创新中国》这一记录片,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尖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看到了中国人、中华名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一批批科学家,一批批工匠,一批批企业家,在各自领域里焕发着光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集生命中关于奚志勇教授和登革热的介绍。对于登革热,在我的印象中是以蚊子为媒介的一种传染病,街道在部署这项工作时,强调再强调的是把前门屋后的瓦罐翻过来,积水容易产生蚊子。蚊子太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都很大,更何况对传染病的防治,我们也都期望生活在没有蚊子的世界里。我小时候还幻想过,等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有可能采用某种频率的脉冲波,能一劳永逸地消灭蚊子。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技术,而且即使技术上能达到,也因为生态的问题不可能实施。让我惊讶的是,奚志勇通过异想天开的方式,竟能和常人做梦时的想法能如此接近。尽管国际也有人在研究设想通过改变蚊子来达到减少蚊子的目的。但是蚊子数量庞大,如何能通过一个蚊子来改变一种蚊子,而又能使之绝育,这个命题让很多科学家退步。奚志勇和他的团队没有气馁,通过显微镜用极细的针头把沃尔巴克氏体注入到蚊子中,通过以十万次计算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

尽管拥有技术专长,完成这一工作也并非是容易之事。奚志勇研究小组将沃尔巴克氏体通过显微注射到了近500个蚊子胚胎中,最终只有6个孵化了。4只蚊子存活到成年,只有1只感染雌蚊将细菌传递给了后代,生成了一种数代遗传的稳定的感染蚊品系。这项技术的成功并没有让奚志勇停下脚步,团队的用研部门开始研究将沃尔巴克氏体植入桔小实蝇和稻飞虱体内。这两者都是中国最臭名昭著的农业害虫,实验要是取得成功将造福无数农民。

《创新中国》这部片子看得我非常感动,让我明白什么叫做默默坚守,什么叫做创新精神,什么叫做工匠精神。都说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然而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不足一直为人所诟病。我想,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天生缺乏创新,而我们以前太习惯于模仿,习惯拿来主义,缺乏的是创新的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只要胆子大就行成为“万元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在国际竞争中需要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

第五篇: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胡 晨

筑梦中国,历史见证苦难辉煌;正道沧桑,信仰铸就伟大中国梦。

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围绕“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和“圆梦有时”七大主题,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个伟大民族深情而闪光的记忆在流淌。曾几何时,我们兀自沉浸在四大发明的光环之中;曾几何时,我们自以为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几何时,我们自以为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不需蛮夷之物。然而,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彻底粉碎了旧中国的天朝梦呓,灾难也从此降临到了这片古老的大地上。

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危急关头,一批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踏上了筑梦中国的道路。从嘉兴南湖上的红船,到井冈山的燎原星火;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从“三个代表”引领中国新的跨越,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境。经过一个多世纪漫长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 逝去的历史,无可更改;梦想的未来,从此把握。建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成为了现实——圆了民族独立梦、百年世博梦、探月梦,也圆了房子、车子、票子的百姓梦。在“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兴盛,人民才会生活幸福。每一个中国人向着这个梦想努力、奋斗,也就是在缔造和实现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说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就是“中国梦”。这个梦想的实现,需要信仰的支撑。信仰的力量曾经支撑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驱逐列强不懈努力。正是这份在任何情况下都压不弯、折不断的民族信仰捍卫了我们雄立世界之林的尊严。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共筑“中国梦”的今天,信仰是我们实现这一梦想的最强支撑。

我们在岁月的深处写下荣光,在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

上一篇:电动三轮车故障与维修下一篇: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