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五年发展思路

2024-05-17

乡镇五年发展思路(共6篇)

篇1:乡镇五年发展思路

乡镇2021-2025年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及谋划

xx乡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革命老区。地处xx县xx部山区,北与xx县相邻,辖xx个行政村,xx个党支部,xx户,xx人。全乡总面积xx万亩,山场面积xx万亩,宜林荒山xx万余亩,耕地xx万亩,森林覆盖率xx%,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地势北高南低,距县城xx公里,距革命圣地xx20公里,距省会饮用水源地岗xx库(xx湖)xx公里。xx国道横穿全境,是通往xx、xx、xx等旅游区的重要路段,xx高速途经乡域内xx个村。境内有国家xx广播电台、xx二机厂总装车间。

过去的五年,xx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富民强乡”战略布局,动员组织全乡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实现了xx乡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今后五年xx乡以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以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为原则,紧抓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工作核心,以经济发展为主线,按照“生态xx、绿色崛起、旅游兴乡、产业富民”的发展总思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多措并举,抓项目、促增收,努力构筑“农业复合型、旅游文化型、城镇商业型、工业现代型”四大新型支柱产业,推动全乡经济发展上水平。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质量

积极响应县委号召,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执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围绕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统筹安排,认真组织,突出重点,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使全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贯穿始终,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始终。切实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农村两委班子的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认真落实村财乡管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加快村级活动场所的建设,完善基层组织运行状况预警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分析工作,认真排查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短板”,制定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彻底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抓好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编制党员发展规划,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反腐倡廉建设。

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大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抵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一)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业。

贯彻因地制宜方针,合理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优势高效农业,从全局出发,综合组织生产力布局,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土地。

1.林果业: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巩固发展核桃、板栗、柿子的同时,推广种植樱桃、优质苹果、桃、石榴等果树,积极发展香菇、薰衣草、葡萄等特色品种,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林果业,实现“方式集约化、形式规模化、生产园区化”,带动农业观光、生产体验等特色果园休闲产业发展。

2.养殖业:大力发展生太型绿色畜牧养殖业,建设养殖小区,鼓励农民由分散户养殖向大户养殖转变、由村中散养向村外集中养殖区转变、由传统式养殖向科学化、生态化养殖发展。

3.增强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适当发展第二产业。

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发展石材加工,注重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和规模经济,加快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生产力布局向优势区域推进,产品向精深专方向发展。

1.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及时转变政府职能,以为经济服务为目标,研究政策与环境,技术引导和指导乡镇企业良性发展。整合现有乡内石材加工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顿投资软环境,严格依法执政,树立优质、高效、服务的良好形象,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2.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矿业管理。加强矿点放开前隐患审查制度,严格限制规模小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加快发展规模型和市场开发型项目的建设,通过政策上的调整,实现规模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的目标。

(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1.依托xx、xx、xx等红色景点及三个风景区发展生态、休闲及红色旅游,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商贸服务设施,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2.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广泛宣传xx乡的特色农业资源、历史人文及生态环境优势,拓展商贸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加速xx乡开发建设速度,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结合县旅游规划,重点打造“红色革命历史教育旅游”。严格按规划实施xx风景旅游区规划、xx风景区规划,防止肆意开发,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1)精心打造红色旅游。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以xx廉政文化教育基地、xx红色文化旅游区为中心,集全乡的财力、智力、科技资源,高品质开发建设好优质旅游资源,鼓励采取一切优惠政策和措施,启动旅游市场,注重整体效应,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全面发展的旅游体系。

(2)以“三农”旅游为特色,建设旅游生产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以旅游纪念品生产、土特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构筑xx乡服务于旅游业的“轻工”产业新框架。

(3)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挥旅游业拉动效应及相关产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功能,延伸和拉长旅游产业链,规划在南x北侧建设文明会议培训中心,使xx乡红色旅游的食、住、行、学、游、娱六大要素形成一条龙配套,形成xx乡的旅游综合竞争力。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

大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充分发挥本乡的区位优势,消除不利因素,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大部分农民进城下企务工经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城镇二、三产业的合理有序流转,推进xx乡的工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提高乡村建设品质

(一)美丽乡村建设。

结合“水路电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规划建设和村容村貌治理,在巩固现有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村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创建步伐,到2025年基本实现整体面貌的极大改善。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力度,使全乡农村环境得到质的提升。以xx、北xx两个村为示范村,认真搞好设计规划,统筹使用各种资金,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二)道路交通建设。

在全面完成通村路硬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并将项目资金、扶贫资金及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加快通自然庄公路硬化,到2025年,完成全乡通村路的升级改造工程,各自然庄基本实现道路硬化。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全面改善乡村面貌

(一)文化教育事业。

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xx希望小学、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是完成小学教职工宿舍楼工程建设,完善文体配套设施,调配师资力量,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课堂。到2020年,全乡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20年,乡建起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乡xx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积极实施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办农民学校、成人学校,组织开展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快人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医疗卫生事业。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进一步完善乡卫生院医疗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标准卫生室;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使乡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完善传染病疫情防控网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2020年全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计划生育事业。

深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公益救助制度,使农村独生子女父母资金落实率达到100%。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通过正确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o以下,统计求实率达到100%,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加强计生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乡镇计生服务能力。做好宣传和协调工作,加大计生协会宣传力度。

(四)社会保障事业。

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做好五保、低保审核评议工作,及时足额发放老军人、老党员、低保户五保户和水库移民等各种补助款,使全乡优抚对象、五保户低保户等弱势群众得到及时救助。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加大就地转移力度、推动异地就业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工作。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搞好扶贫工作,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使各村都实现较快较好发展。

五、兼顾其他主要工作,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

一是按照要求认真安排部署返乡人员核酸检测隔离工作,实施疫情防控常杰化管理,做好戴口罩、测体温、少聚集等常规措施。

二是教育乡村干部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在思想上进一步树牢责任意识,坚决杜绝麻痹大意思想,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定期召开调度会,安排部署和研究解决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防疫情反弹和扩散。三是在各村通过喇叭广播、发放明白纸、微信群宣传等形式,提醒教育村民坚决打消松劲思想,严格落实好防控措施,不集聚、不扎堆,特别是倡导清明节文明祭祀,取消农村庙会集日,按规定报告婚丧嫁娶事宜,做好群防群控。四是抓好村内公共空间的消毒灭杀工作,做好工作记录,同时倡导村民做好家庭内部消毒工作,阻断病毒传播风险。五是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小街小巷、村庄周边、道路两侧和城乡结合部的积存垃圾,分类进行规范处置,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二)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按照上级要求,指定专门责任人,成立监管小组,对矿产资源地实行定期巡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将食品药品安全专项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厌战情绪,加强对各类食品药品查处工作的组织领导,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三)构建生态保护功能区。

分为自然生态区、旅游观光区、生态恢复区、水源保护区、农业生态区。强制性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区,选择合适当地生态恢复的植物物种,引进市场机制,扩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投资渠道。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和督查力度,成立义务灭火队、应急分队、巡逻队,加强火源管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四)狠抓综合治理,做好群众工作。

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创新方式方法,围绕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开展工作,突出解决群众利益问题,着力理顺情绪,破解难题,保持稳定,促进发展。

(五)贴近民心抓民生,落实惠民政策。

做好民政优抚工作,认真落实低保、优抚、离退休老干部和老党员的各项待遇;及时发放移民、退耕还林、危房改造等惠民资金。

六、发展重点

(一)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大项目有xx村总投资xx亿元xx景区;南xx村总投资xx亿元的xx景区;xx村总投资xx亿元占地xx亩的xx生态养殖基地;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在xx村、xx村及周边共计约xx亩地的范围内,规划建设集华北地区乃至全国规模一流、产业完善、宜居宜养的,以中药为特色文化的,集医疗康复、汤药养生、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小镇,总投资xx亿;南xx村xx集团总投资xx亿元占地xx亩的培训中心;xx村xx旅游景区计划投资xx亿元建设综合服务区、娱乐拓展区、观光体验区、田园体验区;xx村计划在高速口两侧投资xx万元建设服装、小商品加工及零售占地xx亩,计划投资xx万元旅游开发项目占地xx亩。

(二)建成特色林果采摘园区。

乡党委政府致力于巩固

发展核桃、板栗、柿子的同时,推广种植优质苹果、桃果树。按照“行政推动、示范带动”的思路,扩大林果产业基地。加强以南、北xx、xx、xx4个村为主的苹果、桃等果品基地建设;扩展南北xx板栗种植规模;按照“以旅游促农林、农林游结合”的思路发展农业有机观光园。

(三)建成旅游综合经济区。

xx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xx日报社、画报社、xx司令部等旧址,近年来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投资建设了xx景区、xx景区。“十四五”期间xx乡将按照全县“百里绿色长廊”规划,以xx、南xx、xx景区为重点,大力开发景区景点,逐步提升旅游品位。以“三农”旅游为特色,建立旅游生产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产业,加强与旅游相关的食、住、行、学、游、娱六大要素一条龙配套。

(四)基层党建工作:一是重点培养。

面向鼓励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有成人员、高校毕业生、优秀退伍军人“四类人员”物色一批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敢担当的优秀人才,由乡党委逐村建账,作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二是有序调整。在做好离任干部思想工作基础上,通过组织选举或直接任命方式,调整补充一批优秀人才进班子,实现新老交替、平稳交接。鼓励原任有能力、有威望的干部对新人干部进行业务传帮带,提倡设置“党务顾问”“村务顾问”等过渡性聘任岗位,引导年龄大、学历低、身体弱的在职干部有序退出现任职位,经济待遇保持不变,聘任时间计入原职务任职年限,至本届村“两委”任期届满为止。三是加大学历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干部素质。鼓励45岁以下在职干部和“四类人员”中40岁以下后备干部,接受正规学历教育,提高优秀青年的组织水平,群众工作素养,培养上懂政策下接地气全面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

(五)人居环境建设: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引领广大群众在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丽乡村。一是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攻坚声势。利用喇叭、横幅、标语等形式,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各村喇叭不间断广播、在村口路边悬挂横幅、主要街道粉刷固定标语,让广大干部群众知晓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的12个专项行动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全乡上下与群众一起,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按照目前进度。二是干部包村,破解环境整治难题。针对少数群众存在的不愿意配合、不积极改造等个别问题,该乡实行领导班子包片、一般干部包村,积极发挥敢啃硬骨头、敢吃闭门羹精神,一家家一次次走访,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群众转变思想,配合大局,保证全乡环境整治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按任务要求完成。

七、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坚持“三严格”“两加强”“两民主”。严格制度:建立健全乡领导班子集中学习制度、党委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完善财务拨报制度、经费审批制度,增加财务开支的透明度。加强学习:领导班子成员每月集中学习2次,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团结: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协作,自觉维护服从大局。民主议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委决策,依靠大家的智慧壮大集体的力量。民主生活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有什么问题大家讲在当面,负责任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二是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核心,切实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勇于自我检讨,自我整改,严守《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身作则,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跟踪督查、定期要帐、结果问责”工作制度和周例会、月交流制度,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始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强化党政机关服务职能。

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上,帮助农村搞开发、谋发展,为农民送信息、送技术,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督导落实。

认真落实“周例会、月交流”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考核方案,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实行“五定”管理,把任务量化细化,层层分解,逐一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重点工作及责任人员定期进行评议,确保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改进、早解决,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各项任务得以不折不扣地完成。

篇2:乡镇五年发展思路

工 作 重 点

龙家圈镇党委、政府

未来五年,镇党委、镇政府将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文化、宜居为特色,紧紧抓住县城南拓西扩、沂河两岸均衡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城乡一体化为路径,全力组织实施“大项目拉动,工业园带动,软环境促动”三大发展战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善民生,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名镇,全力打造城区新亮点,建设幸福和谐新河西。

一、工作思路和任务目标

(一)工作思路

1、培植优势集中发展。大力弘扬“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高效配置优势资源,推进产业向基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创造发展新优势。坚持项目带动,重点突破,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带。加快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培植和发展新型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路子。

2、创新机制科学发展。坚持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更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建立科学评价、产业引导、财政保

争达到2.47亿元,增长30%。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园区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低消耗、低排放、集约化、高端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到2016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4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98吨标准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9%;95%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规划标准,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6%。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58元,年均增长18%。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有较大改善。

二、发展战略与发展布局

(一)发展战略

紧扣县委“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结合我镇实际,实施“三二三四”发展战略,即实现“三个目标”、主攻“两个突破”、建设“三大基地”、强化“四个基础”,打造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亮点板块,全力打造城区新亮点,发展成为县城重要经济带。

1、实现三个目标,即:实现“强镇富民,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奋斗目标。

2、主攻两个突破。一是在工业经济发展上求突破。以改善工业基础设施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提升河西项目区承

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小流域坝系建设、农村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四大”工程。到 2016 年,全镇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2600个,森林覆盖率达到46%,实现农村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二)发展布局

按照全县沿河、沿路、沿山展开产业布局和空间功能划分,结合我镇区域发展战略构想,依托区位、资源等优势,科学合理规划全镇经济功能布局及建设重点。

1、沿河经济带

该区域以沂河干流为纵轴,北起跋山水库,南接沂河南大桥,重点发展河西城区,扩大辐射范围,提升完善城区服务功能。沿沂河西岸突出发展观光旅游、房地产、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将沂河西岸打造成为河西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具活力、城乡面貌最繁华的经济走廊。

2、镇驻地辐射区域经济带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自南向北,依次布局商贸服务区、政治文化中心、民营经济集中区、特色种植产业区四大功能区。

(1)商贸服务区。主要依托地处通往各旅游景点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发展商贸服务业。到2016年,全镇限额流通企业达到25家,销售收入年均增幅达25%。

建设重点:把商贸服务业作为提升小城镇集聚辐射能力的重要平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综合商品销售百货商场、超级市场、零售商店、大型宾馆等,切实改善消费环境,为游客提供便捷的衣食住行,从而提升城镇品位,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推动商贸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

依托灵泉山—跋山水库流域充足的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在“山”、“水”、“灵”、“润”方面做大文章,建成优质苹果示范基地,开发综合旅游观光。

(1)灵泉山旅游经济区。建成生态旅游基地和休闲避暑胜地。建设重点:突出生态旅游特色,加大灵泉山景区长廊、道路、办公楼、景点广场、山体绿化等景区的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把灵泉山与跋山水库相结合,形成灵泉山——跋山水库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山水一体”的黄金旅游圈,争创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2)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区。深入挖掘开发农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家乐旅游、田园休闲旅游,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

建设重点:以肖家沟精品种植园为核心,纳入灵泉山总体规划,打造起既具有休闲娱乐、游览游玩,又兼具采摘果实、享受农家田园生活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增加工业经济总量

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强化产业配套,加速推进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迅速集聚有利要素。到2016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9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9亿元,年均增长18%。全镇争创省级以上名牌4个,高新技术企业2家。

1、狠抓产业提升。把食品、机械、纺织服装鞋帽、板材家具、生物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业作为提升的重点,出台相关的政策意见,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起具有一定规模、竞争实力较强的板块经济,使之成为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柱和龙头。到2016年,打造食品产业、机械制造业双百亿产业集群。

(6)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施好以秸秆气化、大型沼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为主的农村新型能源建设,积极培育壮大沂水长青生物质发电项目。以管材生产加工为依托,加快华政塑胶科技发展公司建设步伐,加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迅速占领市场。到2016 年,全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2、培植骨干企业。“十二五”期间,依托“龙头带头群体,群体促进龙头”的发展模式,大力培植骨干企业,实施典型带动战略,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龙头带动和中小企业的合并整合,以及相关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步在全镇培植一批发展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一是加大技改投入。今后五年,我镇将引导辖区企业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为技术改造的投资方向,以“领先一步,追求卓越”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有效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产品,壮大发展主导产品,创新研发新产品,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壮大。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扶优扶强,对重点骨干企业在土地规划、项目建设、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品牌建设、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努力培植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畅通服务通道,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政府协调的有关事务,给予开设优先通道,及时做好服务工作。资源优先配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保证企业资源、能源等各项需求。融资协调方面,在企业出现资金需求时,政府及时与相关金融机构做好协调工作,帮助解决困难。三是加大财政扶助力度。对于省市县级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市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以及被评为各级科技创新项

(4)花卉产业基地。以中和花都花卉市场为龙头,以北越庄、黄家安等村为中心建设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到2016年建成基地面积达到2000亩。

(5)林下经济产业基地。以恒源食用菌研究所为龙头,以后马荒、张诸坞、赵诸坞、陈诸坞、武诸坞、刘诸坞、杨诸坞、李诸坞等沿河村为中心建设林下食用菌、林下特种养殖产业基地,到2016年建成基地面积达到2000亩。

2、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和输出。实行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兴龙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为依托,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强化劳务人员技能培训,有组织输出劳务人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资金技术、信息服务、购销储运、防疫检疫、认证认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把我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优美小城镇。

1、高起点规划。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的原则,制定城镇发展长远规划。坚持城镇规模布局与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和公共服务能力相适应,社区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人口扩

区道路。规划建设西城三路(四号路)向北延伸至北二环(六号路),搞好双马路(2号路)、北一环(3号路)西延工程及西一环(5号路)道路建设,重点建设好滨河西路工程,积极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功能配套,将其打造成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河西走廊。抓好长580米、宽18米的长深高速公路连接工程田庄——后马荒段沂河大桥的修筑,不断完善城镇道路交通网络。二是铁路建设。“十二五”期间,积极搞好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龙家圈段13.5公里的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改善水利条件及生态环境,建设旱、涝“双保”的水利工程保障体系。着力搞好跋山水库西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小型河流治理工程、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的实施,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节水灌溉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使全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万亩以上。

3、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供气。搞好奥德燃气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2016年,镇驻地集中供气率达到90%以上。二是供热。积极搞好集中供热热源和管网的规划建设,搞好鲁洲热电工程建设,2016年,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三是供水。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搞好黄家安水厂管网配套建设,努力扩大供水规模,2016年,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四是排水。依托县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区排水管道网络,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将污水集中排放到县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4、强化电力通讯体系建设。2011—2016年,全镇规划电网共

急救助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各类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和远程教育,全面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工作。

3、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加大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力度。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以大型公共文体设施为龙头、以社区和农村文体设施为基础的服务体系。到2016年,村村有一支文化科技宣传队伍,实现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覆盖率100%,体育场地建设覆盖率达到80%。

(六)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大旅游”的要求,依托全县旅游产业品牌效应,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基地目标,以打造灵泉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现代农业观光为重点,把龙家圈镇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强镇。

大力开发旅游景区。按照旅游产业发展布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全面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一是以灵泉山森林公园为主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造提升长廊、道路、办公楼、广场等设施,全力争创4A级旅游景区;二是做好灵泉山旅游景区结合文章,把灵泉山景区纳入跋山水库总体规划,做足“山水”旅游文章,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并将灵泉山景区与肖家沟精品果园相结合,做好休闲娱乐、采摘果实等农家田园旅游文章;三是以中和花都为主题,着力打造集休闲购物、假日旅游为主线的精品旅游景区,全力争创3A级旅游景区;四是以沂河为主题,大力发展水上旅游、沿途风光游,做足水上文章。

(七)努力建设两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3:乡镇五年发展思路

白塔镇地处仙居县中部地区, 下辖66个行政村, 133个自然村, 总面积104.1 km2, 土地面积1 484.5 hm2, 水田面积1 340.8 hm2, 山地面积143.6 hm2, 是仙居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也是浙东南旅游休闲重镇。近年来,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 该镇农业机械化获得了快速发展, 农机装备日益完善。

(1) 农机化发展较快, 农机装备日益完善。全镇现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 573台套, 其中耕作机械230台, 插秧机5台, 机械化育秧盘3万多只, 育秧流水线1套, 联合收割机31台 (包括4台油菜收获机) , 植保机械42台套, 冷藏保鲜库5套、480 m3, 稻谷烘干设备1套。农业机械化已逐步进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 农机化生产达到了一定水平。2008年, 全镇机耕地面积1 200 hm2, 机插面积166.7 hm2, 机收面积1 120hm2, 其中油菜机收面积333.3 hm2。机耕和机收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69.15%和64.5%, 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15%。

(3) 机械化育插秧和油菜机收在全县率先实现了零的突破。2007年4月30日, 仙居县农机管理总站在仙居县绿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白塔生产基地, 成功进行了全县首次早稻机插试验。之后, 仙居县绿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购进了5台井关高速插秧机、1条育秧流水线和近4万只育秧盘, 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机插400 hm2。白塔镇也是仙居县主要油菜种植区, 但油菜收割一直困扰着菜农。在仙居县农机管理总站的业务指导和帮助下, 白塔镇率先在全县引进了5台油菜收割机, 实行油菜机械化收获。2008-2009年2年间油菜机收面积达到386.7 hm2。

(4) 率先成立农机合作组织。2008年8月26日, 仙居县牛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 合作社共有7户社员, 注册资金200万元, 现有农机总量36台套。合作社成立之后, 有效地组织机具投入农机作业服务经营, 为白塔、皤滩等乡镇的农户进行晚稻植保机械化作业、机收作业及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的耕整地作业,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 合作社成立至今农机化服务作业经营总收入为88.6万元, 其中机耕作业面积达233.3 hm2, 收入31.5万元;机收面积266.7 hm2, 收入32万元;机插面积260 hm2, 收入19.5万元。同时合作社免费为服务对象提供机械植保作业, 受到了广大农户的好评。

(5) 在全县率先建立了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2007年, 以仙居县绿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白塔生产基地为依托, 建立了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主要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以及玉米机播技术。到目前为止, 已引进推广乘坐式高速插秧机5台、育秧流水线1套、油菜收获机5台和玉米播种机1台;累计机插260 hm2、油菜机收160 hm2, 为加快普及水稻机插技术、油菜机收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旅游业、绿色农业及油菜产业的发展, 白塔镇的农业机械化存在着小、散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已严重跟不上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综观全镇农机化发展现状, 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对农机化生产的管理不够科学, 农业机械的发展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

(2) 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距, 发展严重不均衡。

(3) 农机操作手普遍文化素质不高, 年龄偏大。

(4) 土地经营分散已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模。

3. 对策与思路

(1) 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 因此, 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 坚持科学规划, 积极稳妥地推行。一要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土壤等环境条件, 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如“神仙居”景区附近地区, 可以优先发展适合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播种机、油菜收获机等;茶溪、岙里片等地可以考虑发展玉米播种机、中耕机械等;高迁、后仁等平原地区则应重点发展水稻栽植机械。二要科学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不断优化机具的结构, 努力提高机具的总量。以粮油生产为重点, 积极引进和推广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业生产中工作量大、季节性紧的稻麦和油菜的栽植机械及油菜收获机械的推广。针对一些山区村特殊的地理条件, 选择一些重量轻、移动灵活方便、质量好的小型机具作为推广的重点, 加快这些山区村的农机化发展进程。

(2) 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 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目前白塔镇的农业主要是小规模经营, 这对发展农业机械化很不利, 解决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土地合理流转, 规模化经营。一是要扶持种粮大户, 积极培育像仙居县绿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 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引导进行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二是规范建设农机化示范点, 根据各村的地域特点, 扶持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农机化示范区, 并逐步辐射推广, 做到建一片、带一片, 最后覆盖全镇。

篇4:构筑现代乡镇文化体系发展思路

关键词:现代化;乡镇文化体系;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2-0106-0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左权县乡镇文化站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力量。对于拓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层面,延伸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文化工作在广大农村的覆盖,丰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电视、电脑、MP4等先进的传播技术已经走向了千家万户,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经常不断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同质的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站对群众还是否有吸引力,是不是可以变得可有可无了?依笔者多年从事乡镇文化事业的经历看,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大力发展。

1 乡镇文化站对促进和繁荣基层文化服务意义巨大

首先,办好文化站、加强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设,是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是实现社会文化公平的需要,更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其次,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中,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一役。社会文化服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提供公益文化服务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另一类是如歌厅、舞厅、网吧等提供文化经营服务的市场文化服务,即以赢利为主的文化服务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部分文化产品都以商品形式进入了流通领域,并通过市场交换的形式,为群众提供了多方位的文化服务。但是,文化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资本的趋利性使得经营文化服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缺失现象,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来弥补。而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基层最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就是政府弥补市场缺失最重要的力量。再次,乡镇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乡镇文化站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任。广大乡镇文化员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乡镇文化站的存在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文化市场充分发育和发展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非但不能消亡,而且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服务需要。

2 构筑现代乡镇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对策

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政府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建立现代化乡镇文化服务体系。

2.1 要成为职能具体明晰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实践的,而不是理念的;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是虚无缥缈、无影无踪的。目前,很多乡镇文化站虽然说是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但实际上却是一人一站,人就是站;多重身份,多种职能;既是农村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又是乡镇机关的驻村员;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这是不行的。乡镇文化站要完善机构、确定专职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2.2 要配齐适当有规模的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承载的主要媒介,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构成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素。文化站作为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要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基本稳定的、具有一定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场所,要因地制宜,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左权县近年来就依托原有文化场地,投入资金重新修建了乡镇文化站,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现代多媒体教室、文化广场为一体的群众休闲、娱乐、学习、集会的场所。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要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是农村文化宝藏,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感染力。四是要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文化活动群体。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辐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

2.3 要方便群众参与

农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如何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文化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地方往往把文化站视为乡镇机关的一个工作部门,有限的一些设施也都设在乡镇机关里,这是不妥当的,也是不利于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因为文化站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而不是乡镇机关的文化室。文化站所拥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应该无条件地为当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而不能仅仅为乡镇的机关干部服务。因此,文化站不能设在乡镇机关内,而要设在方便群众参加活动的地方。

2.4 要有稳定可靠的政府财力保障

任何文化服务的提供都是有代价的,有成本的。这个代价或成本假如不以经营服务的方式来取得,那么就必须由国家政府来承担。文化站作为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机构,面向公众提供的是公益的文化服务。这种公益的文化服务显然是非赢利性,因而其成本自然不能由自身来解决,而必须由公共财政来保障。既要文化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又不为文化站提供公共财政保障,就象既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去吃草那样滑稽,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政府要为文化站提供公共财力保障,确保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

2.5 要有德艺双馨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文化站服务人员必须具有很好的素质,首先要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公共文化服务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次要有良好的文化业务素质,能够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再次要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能够切实担当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任务;最后要实行定岗、定责、定任务、定报酬,建立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实行多劳多得,进一步调动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Thinking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ystem of Modern Villages and Towns

Xing Zhijun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romote the rural society to promoting and prospering the service of culture at the basic level in the cultural center of the villages and town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doctrine plays a positive role. Construct the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of modernized villages and towns , will need to adopt a series of to arrange Construct, so as to ensure that sets up the long result mechanism that public culture serve, expand the spread aspect of socialist culture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township the public culture service of the cultural center in the town is fulfilled.

篇5:乡镇五年发展思路

五年发展思路

市旅游事业近五年发展汇报及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市旅游事业近五年发展汇报及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一、近五年襄樊旅游发展情况 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襄樊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使这五年成为襄樊旅游发展最快的五年,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个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以“三

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预测,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达到年的倍和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由当年的全省第位跃居全省第位,位居同类城市第位。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国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及荆山原始自然生态长线旅游产品,正在成为鄂西北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

游者的青睐。年,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实现了旅游专列停靠我市游览观光的重大突破。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年底,全市共建成开放各类景区处。其中,国家级景区处,国家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处;设立各类旅行社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家;评定星级宾馆家,其中星级家,星级家,星级家,床位余张。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数量分别达到年末的倍和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联手开发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到来,放大了襄樊作为中西部和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集散中心的效应,提升了襄樊在中西

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目前,在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中,襄樊与武汉、宜昌被并列为湖北三大旅游区域中心。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创造“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全部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档次,保持了旅游市场连续多年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的零记录。近五年来,我市旅游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的长期积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旅游发展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

风”产品和大路产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已经开发出的诸多类型产品中,且不说在内国际、国内缺乏领先地位,单是在省内领先也廖廖无几。三是旅游“六大要素”结构不够合理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均衡,宾馆环节畸粗,高品位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等环节畸细的状况仍很严重,直接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旅游整体形象尚不鲜明。“荆山生态”、“三国文化”两个旅游主题,既难以体现、突出襄樊特色,又停留在概念化阶段。除了本市的业内人士外,外界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五是旅游服务环境亟需改善。窗口行业服务意识不浓,旅游企业服务手续繁琐,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

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继续贯彻落实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形象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到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的,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措施

⒈用“三划”明确方向。一是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北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

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襄樊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襄樊旅游总体形象,使襄樊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市旅游业发展后劲。⒉用“三提”展示形象。一是提升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襄樊及所属各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襄樊成为三国文化、楚文化的代表。在搞好现有开放景点的文化项目开发建设基础上,加快邓城遗址、九连墩遗址、雕龙碑遗址、马跃檀溪等文化遗产可视性景观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二是提升环境品位。依托襄荆、汉十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提升市域内公路等级及景区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好旅游交通环境;按照环境认证体系和质量认

证体系,推进景区规范化管理,促进景区保护、管理、开发、经营与国际接轨。三是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弘扬个性、优势互补的要求,指导景区做好项目设计与建设工作,打造襄樊整体形象。⒊用“三调”优化结构。一是调整市场结构。重点抓好广东、北京、上海、西安、洛阳等大城市和襄樊航班、火车直达城市的宣传促销,以襄樊周边地区为基础,积极开拓中远程市场;同时,指导景区、饭店等涉旅单位调整销售政策,实行新老市场、大小客户、淡旺季节相区别的灵活的价格政策,吸引游客。依托古隆中、荆山生态等成熟景区点,携手武当山、三峡、明显陵等周边景区,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拓展襄樊旅游市场。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鼓励开发旅游商品、设立旅行社团、旅游交通企业为重点,针对性地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旅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将旅游六大要素培植成六大产业,并形成有机高效的旅游产业链。

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由单一产品向多层次产品、高品位产品结构的转变。要重点开发新时尚的生态旅游产品、高品位的观光旅游产品、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独创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加快推进我市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轨。⒋用“三开”拓展市场。一是开放旅游市场。打破行政区划,在与神农架、南阳、十堰等地开展联动协作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区域性联动协作范围,通过旅游部门推动、行业协会互动、企业联合行动等各种形式,在市场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等方面广泛开展协作,实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同时,积极降低市场门槛,鼓励吸引有实力的外地企业投资开发新景点、设立新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促进旅游市场开放。二是开辟境外市场。以国家、省旅游局每年一次的海外宣传促销活动为载体,加大“三国文化”品牌的境外促销力度,在世界范

篇6:乡镇五年发展思路

核心提示

“十二五”开局之年,金秋十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在我省步入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决胜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工作思路和发展定位,提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更加坚定了锦州人民实现全面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锦州市必须积极抢抓多重机遇,把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突破点与支撑点,辐射带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切实加快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建设步伐。未来5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5年,锦州必须突破疾行,实现既有量的扩容更有质的提升。

当前,摆在锦州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任务上来,全面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锦州。幸福是核心,富庶是幸福的基础,文明是幸福的保障,这一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描绘了我们美好生活的幸福蓝图。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锦州,必须突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发展保民生。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向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的崭新目标。作为辽宁14个基本单元的一分子,未来5年,锦州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满怀激情,顽强拼搏,全面建设富庶文明幸福的新锦州!

锦州紫荆街道胜和一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热心公益活动的老人一起创办了省党代会精神“学习角”。□张 静/本报特约记者/孟庆裕 摄

富庶锦州很振奋

富庶是什么?富庶意味着政府的“钱袋子”和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建设“富庶辽宁”,富庶离我们越来越近,老百姓的好日子正悄悄走来。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锦州,富庶锦州将很振奋!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锦州陆续拥有国家级开发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多个“国字号”招牌。今天的锦州,全市干部群众激发出时不我待的发展激情,沿海经济、县域经济、城区经济互动发展走向纵深,在辽西地区的首位度得到历史性提升。

金秋十月,沿着105公里海岸线,37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经济带处处涌动加快发展的热潮。锦州港、开发区、龙栖湾新区、大有经济区、建业经济区“五大板块”齐头并进、加快崛起,大开发、大开放的格局全面拉开。

从经济短板到全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缺乏特点到主导产业明晰的集群发展,从在全省排名靠后到位次大步前移,3年间,锦州县域经济“双增升位”捷报频传。目前,锦州市第二轮县域经济“双增升位”行动已经扎实起步。

锦州通过转变城区发展机制,进一步拓宽城区发展思路,列入省考核的凌河、古塔、太和三城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均实际利用外资、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名列全省前茅。今天的锦州,正在努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物流、会展中心;明天的锦州,将全面兴起总部经济,努力构建面向世界、服务北方地区的总部基地城市。

到2015年,锦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2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达到234亿元,城镇化率提高到57%;未来5年,锦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实现年均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2%,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总额年均增长20%。

繁忙的锦州港。□本报记者/张继锋 摄

文明锦州很美好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财富的总和,文明更是一种精神财富。文明的无形资产,会依据一定条件转化为城市的有形财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文明辽宁”的目标,是我省发展理念的一次全面提升,符合辽宁现阶段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实际。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锦州,文明锦州将很美好!

打开锦州这本书的任何一个版本,都会在序言里找到“辽沈战役”这个字眼。参观坐落于城北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注定会加深对锦州 “英雄城市”的印象。

英雄的锦州,文明被持续丰富着。锦港精神、南山干劲、实验学校速度和商行文化、建委作风、两锦风格„„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让文明锦州更加美好。如今的锦州不仅是闻名中外的“英雄城市”,还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锐金融生态城市”。

未来5年,既要建锦州之城,更要铸锦州之魂。锦州新一轮发展呼唤创业激情,激情唤起责任、激情创造奇迹、激情铸就伟业。建设“文明锦州”的目标,是对锦州城市精神的重大丰富和创新,是留给这座“英雄城市”的又一笔宝贵财富。

国家统计局对锦州市开展的抽样调查表明,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8.3%。锦州市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连续5年居全省之首。未来5年,锦州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6%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分别达到86%和100%。

幸福锦州很精彩

幸福是什么?真正的幸福不能描写,只能体会,因为幸福是一种愉悦状态的持续。现在,幸福有了真正的答案——幸福是一种精彩的生活。这不是随便说说,幸福已经被写进未来5年辽宁发展的美好愿景和蓝图。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锦州,幸福锦州将很精彩!

穿越小凌河,南扩城市,原先夹于两河之间的满眼菜地被幢幢现代化高楼所代替。大手笔“绘绿”,植树造林,原先残缺于路旁的绿化景观被设计精巧的园林小品所代替。高密度施工,修路造桥,坑洼不平、颠簸不堪的老城区街路被平坦宽阔的新街路所代替。这是幸福锦州的精彩印记。

驱车穿过海滨浴场,沿滨海公路进入白沙湾,一条“山青、海蓝、林茂、草丰”的城市沿海景观带进入视野。夜幕降临,华灯闪烁,车影流动,彰显现代海滨城市的浪漫、时尚、魅力和品位。“山、城、海、岛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凭海临风,极目远眺,星帆点点海天一色;华灯初上,信步徜徉,现代都市一派繁荣”。这是幸福锦州的精彩印记。

幸福锦州是一种精彩的美好生活。民生“十大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零就业家庭连续5年保持动态为零;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2万人,养老金实现100%社会化发放,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6.3万人、37.5万人、27万人和16.5万人,城乡困难家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

未来5年,锦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实现年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实现年均增长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未来5年,锦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本报记者/张继锋

■落实精神我先行

让村民生活更富裕

“参加省党代会让我明白了今后5年全省的发展思路,也让我们村今后的发展思路更清晰。啥思路?让村民们更富裕呗!”10月13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一结束,党代表、北镇市罗罗堡镇罗罗堡村党支部书记白翠英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她急着把省党代会的精神带回来。

罗罗堡村是一个半山区、半平原的村子。整个村子不到3000口人,下辖8个自然屯。今天的罗罗堡村,从之前拖欠外债的贫困村变成了锦州市的“经济百强村”,村党支部被省委授予“五好村党支部标兵”荣誉称号。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这个奋斗目标听着就让人振奋!”白翠英说,作为带头人,她一直在琢磨咋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去年,罗罗堡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今年这一数字还要突破。现在,罗罗堡村已经形成了包括果树种植、养殖业、石材加工、花生米加工等在内的多个主导产业。

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之一,4000多亩果树种植怎样能发展得更好,一直让白翠英绞尽脑汁。“现在,一些果树已经老了,这就需要更新换代。”白翠英说,村里一边要更新老果树,一边要增加新品种,让结出的果子更可口、更受欢迎。除了更替果树,村里还要引进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还要带果农走出去看一看、转一转,学习先进地区是怎样发展果树种植业的。“总之一句话,按照省党代会精神,想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富起来。”

罗罗堡村现在已经实现了“农村人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的目标。村里不仅安装了路灯,还修起了休闲广场。每当夜幕降临,罗罗堡村村头、占地24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就聚集了晚饭之后散步、休闲的村民,扭大秧歌、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村民们的生活真的和城里人一个样。

上一篇:公文写作常用行政公文的写作下一篇:特许经营管理概论之特许经营企业经营战略运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