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技术部工作职责

2024-05-04

合作社技术部工作职责(共6篇)

篇1:合作社技术部工作职责

1.负责编制全市水务系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订局系统科技计划。

2.归口管理局系统科研工作,并组织重大水务科学研究项目的管理。

3.负责局系统国际、国内技术交流工作的管理,参与指导局系统国际技术合作。

4.指导协调局信息化工作,并负责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5.负责局科技信息和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管理工作。

6.负责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并负责局系统有关标准化、计量、节能工作的管理。

7.负责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承担上海市水利学会的管理工作。

8.承办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篇2:合作社技术部工作职责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按照“2258”工作思路,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抓招商”,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服务“两区”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基本情况(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经初步统计(尚未考核),2013年1-10月份,全市共实施295个招商引资项目,外方总投资2332.9亿元,本年计划总投资679.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05.56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1.39%。(二)主要特点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新进步。1-10月份,我市共引进农业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12.75亿元;工业项目163个,实际到位资金160.07亿元;第三产业项目112个,实际到位资金232.74亿元。第一产业项目从传统的种养殖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引进了总投资5亿元的有机示范基地综合建设项目、法国酩悦轩尼诗集团总投资1.75亿元的高档起泡酒项目等重大项目;工业项目从重工业向轻工业、传统工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引进了海尔集团总投资10亿元的虚实网服务园项目、如意集团总投资200亿元的高档羊绒面料生产基地项目;第三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引进了润恒集团总投资50亿元的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绿地集团总投资100亿元的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新华联集团总投资70亿元的商业综合体项目。

2、服务“两区”建设有了新成效。先后促成了中城联盟总投资60亿元的乐龄养生新城、成都金银文化街集团总投资5亿元的黄河金银珠宝文化产业园等29个入区项目落地,项目已到位资金16亿元,确定了37个拟引入项目。“双十工程”稳步推进,年内已开工五星级酒店8个,城市商业综合体8个。

3、扩大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承办了“2013年中国(宁夏)-韩国友好交流周”商务圆桌会议,韩国驻华大使权宁世等11名使馆官员,三星集团大中华区总裁、中国韩国商会会长张元基等16名韩国知名企业ceo出席会议;首次组团参加了“2013年迪拜国际投资年会”,专题推介我市投资环境并首次设立专门展位;组团参加“2013年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期间共签约7个项目、总投资394.5亿元,其中合同项目3个、总投资177亿元,并同澳大利亚弗莱彻国际出口公司、香港华君集团等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首届中阿博览会上,成功签约14个项目,协议资金441.07亿元,并同修正集团、红豆集团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首次组团参加了捷克2013年“中国投资论坛”及第二十七届“荷兰北部经贸促进日”,就“两区”建设、投资环境、招商项目进行了专题推介。

4、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有了新举措。按照市委、政府确定的重点招商方向,成立了大数据及云计算、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金融等六个产业招商组。通过调研初步形成了云计算等项目建议书10份。各产业招商组先后派出11批次、20余人赴深圳、北京、杭州、沈阳等地,对接了京东商城、苏宁易购、阿里巴巴、菜鸟科技、中兴电子、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园等重点企业(园区)30余家。(三)主要做法

1、招商力量突出“广”。一是各级领导率先垂范,高位推动招商。全年市级领导共带队外出招商23批次,有力促进了重大项目的落地。二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方位合力招商。三是新闻媒体宣传造势,多形式推介招商。全年共在人民网、文汇报、宁夏日报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招商引资100余次。

2、节会活动突出“实”。全年共主办(参加)“走出去、请进来”活动433批次、50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44%、67%。紧紧围绕经济合作主题,联合相关园区、市直部门开展小分队招商,做到会前有目标、会中有对接、会后有落实。今年以来,全市节会共签订项目35个,签约金额929.97亿元,其中落地项目10个,落地率为28.6%。

3、产业招商突出“新”。首次采用专业招商组模式针对新兴产业进行专业化招商,6个招商组每组确定1个招商重点产业、对口联系2个产业园区,针对重点区域和目标企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引进了海尔集团投资10亿元的电子商务项目、晶科集团投资46亿元的新能源项目等新兴产业项目。

4、项目建设突出“快”。紧紧围绕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严格落实“包县区、包项目”责任制,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抓到底,强力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达效。截至目前,新开工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已达127个,外方总投资975.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75.95亿元

5、跟踪服务突出“近”。按照服务贴近企业的要求,建立项目全程代办制,不定期深入企业提供服务,从原来的“开门服务”变为主动“上门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在新出台的《XX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中,设立了对投资企业的奖励项目,鼓励外地企业在银扩大投资。

二、存在问题

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今年我市招商引资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全国新批准设立的各类试验区增多,我市现有的普惠性优惠政策在产业招商中暴露出针对性不强、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二是项目建设速度放缓。多数行业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愿望不强,企业观望情绪明显,新建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数量较少;受产业准入、融资限制、拆迁、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建设进度滞后,个别县区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压力较大。三是新兴产业招商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引领,出现各招商主体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四是服务业招商项目中商业地产类项目比例偏高,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高端业态比例较低。五是面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业态、新产品的大量快速涌现,招商干部的知识、思维等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六是对外开放程度依然很低,招商引资落地的境外项目数量较少,且缺少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项目。

三、2014年工作要点(一)目标任务

2014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力争达到480亿元。项目签约:力争全市新签订合作投资项目80个以上,协议资金800亿元以上。招大引强:力争全市招商引资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5-10亿元项目20个;引进500强企业项目5个。(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加强宣传推介,扩大银川知名度。深化与韩国贸易振兴公社、香港贸发局等境外投资促进机构的联系。紧盯国内重点商协会,结合我市产业招商实际,举办行业高峰论坛等活动。组织参加好自治区统一组织的“10+3”等“走出去”招商活动。组织实施好“第二届中阿博览会”等重点“请进来”招商活动。围绕重点园区和产业在国内外重点地区开展经济合作专项推介会。整合包装一批成长性好、操作性强的重点招商项目,编制完成2014年银川《投资指南》、《招商引资项目册》、投资宣传片等基础资料。维护好“银川投资促进网”等宣传推介的有效平台。探索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上开展投资推介工作。

2、加强产业招商,优化投资结构。结合我市产业发展优势和定位,补充完善招商重点产业方向,以增量调存量。继续深入研究银川区位、市情、成本、产业等优势,完善招商项目建议书,开展电子商务、新能源、大数据、金融、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的小分队专业招商。加大招才引智、招研引技力度,力争引进科技型企业及企业技术服务中心或中试基地项目5个,提升我市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我市稳定一产、优化二产、提升三产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晶科集团200兆瓦光伏电站及太阳能组件、海尔(银川)虚实网服务园等项目建设,加强同苏宁云商、菜鸟科技等电子商务企业对接,促进产业结构逐步向“三二一”格局调整。

3、加强园区招商,服务“两区”建设。发挥“两区五园”在招商引资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研究优惠政策,梳理招商思路,明确对接方向,实现重点资源和政策向园区倾斜,紧紧围绕园区定位招商。重点围绕高端穆斯林产业用品、临空产业经济、电子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休闲旅游、特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与新华联集团、中城联盟、国药集团、绿地集团、泰康人寿、世茂集团、万达集团、中建材集团、修正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的对接,积极推动航空港城、国际医疗城、文化旅游城、养老社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清真食品园等项目落地。(三)相关建议

1、针对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重点发展产业,采取委托专业中介机构、课题招投标等形式,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2、对全市产业园区(尤其是新设园区)进行梳理,明确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按照产业定位招商,避免同质竞争。

3、发挥商协会、贸促会、我国驻重点国家使领馆商务处的作用,通过邀请来银考察等途径建立经济信息互相通报制度,推动招商工作项境外延伸。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局严格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意见和工作流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上半年工作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绩,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有力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市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工作会议上,我区作了“引导土地流转强化审计监督全力维护好实现好农民合法权益”的典型发言,3月份区政协对土地流转现场进行了视察,并得到了充分肯定。辽宁、山西、安徽等地区先后来我区学习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经验。

一、经管工作情况

(一)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深入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今年3、4月份,在全区村书记、主任、会计培训班上,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省《实施办法》结合我区实际进行了讲解,区及各镇街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制作过路标、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真正将有关法律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切实增强了农村干部群众知法懂法、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积极性。

2、积极稳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为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实现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承包证书和基本农田五到户,上半年我们集中了人力、物力,加大了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数据审核力度,先由村级审核后签字盖章,报到镇经管站,镇经管站再进行复核,审核后盖政府章上报到经管局,经管局再安排专人进行再审核,同时按上报的表格到村到户进行抽查核实,每个村抽查不低于10户,发现有问题再返回各镇街进行纠正,如此反复进行,直至上报数据准确无误。现在数据审核上报工作正紧张进行,争取下半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打印工作,发放到农户手中。

3、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执法和纠纷仲裁工作。区、镇街分别充实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委员会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调解委员会。完善仲裁程序,探索简便、实用、高效的仲裁工作办法,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案件依法仲裁,上半年共接待农村土地纠纷信访案件6起,我区仲裁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4、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同登记管理制度。一是区委、区政府出台薛发2009]1号文件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成立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土地流转工作现场会,从政策上引导土地规范化流转。二是区经管局统一监制了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指导流转合同签订、鉴证,土地流转工作达到规范化。严格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截止到目前,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0293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9.5%,其中:转包7478亩,转让106亩,出租16559亩,互换6150亩;流转农户16072户,占全区总农户的23.5%。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每亩土地农民可取得300元至1200元不等的收入;另一方面,使有限土地向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已发展100亩以上特色规模生产基地15个,基地面积达到10100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2%,亩均收入达到7000元至45000元,如周营镇高村食用菌基地、陶庄镇后院山食用菌基地亩收入均达到45000元,周营镇铁佛蔬菜基地亩收入达到11000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同时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了调查,我区农村耕地面积285337.68亩。延包面积271240.38亩,荒山面积32138.5亩,荒滩面积650亩,荒坡面积250.3亩,荒沟面积74.53亩。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着力在搭建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制定下发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方案,加快建立区、镇两级土地流转平台和市场,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目前,全区7个镇街已有5个镇街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使用面积均在6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了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电脑等设施,其余2个镇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将在今年6月底前建成。为推进土地流转提供全方位服务。

5、继续纠正农村土地二轮延包遗留问题。重点对“两田制”不纠正、机动地超标和不严格用于解决人地矛盾,占用农民土地违法搞非农建设,随意收回或调整农民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或侵占农民流转收益,违背基本农田“五不准”规定,以及农村土地征占用中侵害农民土地收益等问题进行重点排查治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二)切实抓好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农村财务行为。

1、认真做好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一是举办农村会计培训班,提高村会计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在培训班上,对村会计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业务、农村财务管理与审计等知识的培训,并对村会计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保持农村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二是抓好村民主理财成员培训。在陶庄镇举办的农村民主理财成员培训班上,重点讲解了农村会计业务、民主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和政策规定,对做好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民主理财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培训班的举办进一步提高了陶庄镇民主理财成员业务水平。三是举办全区村级财务委托代理会计培训班,为村级财务结束旧帐建新帐,切实搞好会计核算打下坚实基础。

2、抓好村级财务公开工作。年初,各镇街经管站按照经管工作流程,对所辖行政村财务公开栏建设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4月14日至16日,区经管局和区纪委纠风办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区7个镇(街)的60个行政村第一季度财务公开工作进行了检查,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第一季度村级财务公开还存在公开栏建设不规范、存在混公开和公开内容不明细、违反政策规定支出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下步工作要求,检查结果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通报。

3、抓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一是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和工作方案。年初,根据村级存在的问题,确定2009年调帐审计重点、制订审计计划和工作方案。二是认真开展审计工作。根据审计计划,2009年对村级财务实行调帐审计的同时,开展了村集体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专项审计。按照工作计划已经对沙沟镇、常庄镇、邹坞镇15个村及经管站进行了调帐审计,审计工作按照审计工作流程正常有序进行,特别是通过开展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的专项审计,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对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对进一步做好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按照区委组织部安排,区经管局与陶庄镇经管站联合对小武穴村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任期经济责任专项审计。

4、开展村干部工资等调查工作。按照区委组织部安排,区经管局对全区2008年各镇(街)发放村干部工资情况进行了统计,掌握了全区7个镇(街)的村干部工资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按照市经管办要求进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及工程建设招投标情况调查。

(三)切实抓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1、拟制定减负工作意见,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强化减负工作职责,实行减负“一票否决”制。

2、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2009年向农民发放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370.8万元,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3、落实各项制度,建立新时期农民负担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农民负担查处机制。二是建立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三是建立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四是建立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五是建立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六是建立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七是建立农民负担动态监测机制。

4、搞好农民负担动态监测工作。全区七个镇街共确定21个村,126户作为农民负担动态监测户,陶庄镇、张范镇为市级监测户,常庄镇、周营镇为区级监测户,2009年的动态监测户已全部落实到镇、村、户,做到记录真实、准确,能准确反映农民负担真实情况,为各级领导提供详细依据,同时监测工作经费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四)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促进农民增收。

1、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区、镇两级举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单、宣传资料1万余份,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分别采取以会代训、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对成员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使广大成员学到了各种相关知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强化管理、加快发展。深入镇(街)、村、合作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登记注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同时对已经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6家,成员1.2万余人,带动农户3万余户,其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2009年上半年新注册7家,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了自己的市场地位,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

3、深入调查,实地解决问题。为了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区经管局把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金融机构推荐。截止目前,通过区经管局的引荐,区农业银行累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200余万元,起到了金融部门与合作社桥梁纽带作用,缓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困难。

4、开展专项治理,维护合作社权益。对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注册登记、生产经营、品牌认证等方面是否存在乱收费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每个镇街经管站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为合作社负担监督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品牌认证等环节提供咨询服务,从而有效地避免各种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的发生,维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法权益,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

(五)做好涉农信访调查处理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立足农村社会稳定,切实抓好涉农信访工作。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和“信访工作无小事”的思想,高度重视涉农信访工作。针对近年来,农民土地问题上访抬头趋势,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省《实施办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与来访群众进行耐心细致的交谈,并做好文字记录工作,一方面掌握上访人反映问题的详细内容,另一方面稳定群众情绪,消除信访苗头,减少越级上访。2009年上半年,信访室共接到来人来电上访百余起。对于上访人反映的问题,能及时答复的现场解答,不能解答的,我们深入到镇街、村和农户家中,采取与村干部座谈和实地走访察看等多种形式,及时调查,并做好调查笔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提出整改建议和处理意见,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给群众满意的答复。2014年,我局老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老龄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发展实干的工作导向,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各项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新突破、新发展。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在本系统内积极组织群众向老龄人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及精神 让老龄人员了解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年初我乡局认真组织老年人共同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广大老年人感受国家的强大与富强,切实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二)广泛开展敬老活动,发挥老人余热

今年上半年我局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活动,不断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标语、宣传栏、板报等宣传工具,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座谈会、集体劳动及入户慰问等活动。重点慰问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特别是为80岁以上老年人申请到了生活补贴。极大调动了商务系统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三)扎实的为老年人服务

我局根据工作的不同,对老年人的服务也有所不同。

1、积极开展为“挂帮包”及“双报到”辖区孤寡老人服务活动,认真组织志愿者到老龄人员家中走访。组织我局志愿者为孤寡老人义务清扫卫生、擦玻璃,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我乡就是自己的家。

2、慰问老年人。在元旦、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里,积极开展慰问活动。

3、为老年人服务。认真做好商务系统内老年优待办理工作,方便为老年人的日常出行。

4、规范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我局做好辖区65岁以上孤寡、独居、困难老人花名册的统计工作,详实的建立健全老龄人档案。

二、2015年工作计划

(一)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认真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二)扎实做好老年人优待和维权工作,切实维护好老年人的正当合法权益。

(三)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2014年,我办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XX市十三届代表大会四次会议精神为指引,一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推进办室工作,紧紧围绕XX市“八项主要任务”,结合“六大提升”和宝林镇“一心两区区”的发展规划,努力践行“伟大中国梦”宝林实践,依据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和我镇的实际,拟定全年工作目标和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实现了“重点抓项目,突出抓产业,关键抓落实”的工作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全镇的农业、工业、旅游服务得到健康的发展。现将经济发展办公室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年工作回顾

今年,我镇整体经济运行良好,农业种养基本平衡;工业产值略有下降,预计可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3800万元,同比增长11.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2245元,同比增长17.5%。各级各类惠农补贴发放到位,通过一卡通共向农户直接发放各级各类现金补贴316.49余万元,圆满完成了任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沟渠建设560米。积极推进各项农业保障工作,完成沟渠清淤36公里;全面完成道路交通安全、防洪、森林防火、秸秆禁烧、动物疫病防控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工作任务。

二、特色工作

1.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重点项目

为实现把我镇建设成“都市花园、休闲驿站”的宝林梦想,按照“一心两区”建设规划,及时调整并确定了:以三甲公司为支撑的龙门山猕猴桃发展项目,以鑫益联商贸有限公司为支撑的宝林白茶高端茶叶发展项目,以永祥高端水产养殖、华农渔业养殖为代表的水产养殖项目。将宝林融入中心城区规划,突出绿色食品原料供应基地建设。2.突出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继续实施猕猴桃产业园项目和特种水产养殖家庭农场项目的打造,、猕猴桃产业园1000亩土壤改良,新发展猕猴桃560亩,全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9800亩;为下一步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依托优质猕猴桃,优质水产,高端白茶积极推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推进家庭农场建设,已初步建成都永祥家庭农场、华农家庭农场、鑫益联家庭农场等6家家庭农场;另有华农家庭农场成都永祥家庭农场成功申报为XX市示范家庭农场。

3.强化宣传村公工作推陈出新

制定了《2014年村公告农户书》,并发放到户,使农户更加清楚了解到2014年村公资金使用情况。2014年村公共确定127个项目,其中文体类项目40个,预计资金34.585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类项目30个,预计资金201.1125万元,农业生产服务类项目14个,预计资金11.63万元,社会管理类项目43个,预计资金75.4338万元,全年累计使用专项资金322.7613万元。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措施 1.存在问题

今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有许多的不足,比如我们的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优势也不够明显,发展的深度和力度都还不够。基础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道路建设还应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力度还不够,今年未取得的招商引资上的突破,未能从招商引资上给我镇的经济发展带来动力。2.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工作中,我办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以便扬长补短,提高工作效率。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继续推进面源污染和水环境治理。推进我镇“一心两区”建设;全力推进我镇优势产业猕猴桃、白茶、高端水产的发展,加强一三产业互动,继续提升3个家庭农场的建设,初步形成一定的接待能力。努力推动村级公共服务和一事一议项目的启动。积极对接XX市水务局以、XX市农发局等部门,努力推进我镇既定项目的发展。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有效进行数据分析、汇总和上报,保证各类数据的真实准确,按时完成各类目标任务。

2014年,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深化统计改革,践行群众路线,着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优质服务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经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2015年工作安排。

一、2014年工作总结(一)全面深化统计改革

一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成立了XX县统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由分管业务副局长总牵头,综合科具体承办日常事务,全局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统计改革工作。二是转变观念,强化统计改革落实。认真学习研究统计改革内容,把握改革重点难点;将改革要求与我县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夯实我县数据基础。如:针对投资统计改革,提前作好谋划,积极争取省统计局政策支持,将我县农业投资项目纳入投资统计,为蒲江投资新添增长点,奠定了完成全年投资目标任务的基础。(二)狠抓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坚守统计“四条红线”,建立了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管理和责任追究、数据使用和发布等8项业务制度。二是扎实开展统计业务培训,全年分专业开展统计年报、定报等业务培训20期、参训人员950余人次。三是建立健全统计目标考核机制,制定了部门、乡镇统计目标考核细则,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进度不定期督查、通报,做到了数据质量的随时跟踪、监控。四是健全完善统计基础,要求数出有据、原始台账清楚。五是加强对数据协调性、匹配性审核评估,建立数据评估会商制,规范了数据上报流程。

2014年1-12月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5613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62183万元,增长4%,第二产业完成481742万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完成312206万元,增长8.0%。三次产业结构为17:50.4:32.6;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0000万元,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182万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74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12885元,增长12.5%。(三)深化统计优质服务

做好统计数据发布工作,定期发布统计公报,编印《统计年鉴》和《统计月报》,将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XX市三圈层区县比对及排名按时送县领导参阅。积极开展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撰写统计信息60多条,分析30多篇,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加强统计信息网站建设,开设统计月报、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及普查专栏,及时上传更新信息供社会查询,满足公众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加强对乡镇综合统计站的工作指导。确定专人联系乡镇综合统计站,定期开展巡查、指导,网络维护等,将统计服务延伸到乡镇、村(社区)。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在法制“宣传日”走上街头,采取现场法律咨询、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现场接待各类法律咨询120余人(次)、发放各类法律宣传资料1500余份。结合统计业务培训,宣传依法报表的法定义务,收到较好效果。

开展统计教育培训工作,2014年全县在职持证人员335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282人,继续教育覆盖率达84.2%;继续教育合格率达100%;新增统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43人。“三上”企业统计员注册登记率达100%,持证率达70%,列XX市第二。(四)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一是全面完成入户登记,完成个体户登记11378户,占清查数的121.4%;完成联网直报单位数135户的定位、核实、拍照;完成不含联网直报单位登记1954个,占清查数的110.6%,其中法人单位数1619个。二是全面完成普查纠错工作,通过了市、省、国家级验收。三是全面通过了全市普查质量检查,普查质量获得好评。县统计局已申报经济普查省级先进单位,正在审批中。(五)践行群众路线,强化作风建设

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职工思想受到了再教育,党性得到进一步锤炼,问题进行了切实整改,修改完善了机关内部管理等13项制度。强化反腐倡廉教育,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活动,做到警钟长鸣。深入开展“走基层”、“双报到”、“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支持联系村文件柜2组,为贫困户送棉被等御寒物资;积极开展创文明县城建设,投入5000余元为社区宿舍疏通下水管15米、淘化粪池、配备灭火器8组、粉刷墙壁、新建了停车棚等;走上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劝导、爱我家园环境整治志愿服务450余人次。

二、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全县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统计改革重点工作,夯实统计基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全力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一)全面落实统计改革重点工作

2015年,国家统计局将对gdp核算、能源统计、固定资产投资、商贸统计进行改革。要认真研究改革内容、改革方法,做好预测,准确把握统计改革对我县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二)夯实统计基层基础

加强乡镇统计站规范化建设;抓好“四上”企业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推行企业统计工作联络员制度,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管理制度。大力开展从业资格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四上企业”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建立完善数据质量工作责任机制,坚持执行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评估办法,拓宽评估范围,利用第三方数据评估数据的匹配性、协调性。(四)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做好全县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动态监测和比较分析。拓宽信息发布渠道,丰富信息发布内容和载体。加大统计指标诠释、统计数据解读、统计制度公开及统计知识普及力度。

(五)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应用开发。

充分利用普查数据开展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核算,摸清全县经济总量和结构。组织动员全局力量深度开发利用普查资料,做好普查成果发布。

(六)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县

注重实效开展普法宣传,结合法制宣传日和《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创新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加强统计执法检查,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依法统计提高数据质量的意见》精神,将违反“四条红线”行为作为执法检查重点。(七)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篇3:合作社技术部工作职责

大家上午好!

今天参加会议的企业主要有城市客运分会的战略合作单位、首届中国公交信用产品获奖单位、全国著名客车生产企业和享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的公交总成零部件生产企业的领导和代表,大家都是和城市公共公交运营企业长期合作的老朋友。在此,我代表城市客运分会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把客运分会2014年度战略合作工作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一、创新服务,合作双赢

城市客运分会是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行业内和行业之间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为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促进行业内和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城市客运分会于2013年底成立了战略合作伙伴服务部并开展工作。在此项工作中,客运分会坚持“为政府服务、为行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工作宗旨,以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为总目标,通过为行业内和行业之间相关企业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等形式,促进双方开展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及时把一些新的科技、产品、管理及商业模式引入城市公共交通,成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的具体措施,营造合作双赢的新格局。

通过一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开展战略合作工作,既开拓了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又为客运分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合作双赢。

二、建章建制,规范合作

客运分会开展战略合作工作后,及时制定了《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分会战略合作伙伴管理办法(暂行)》和《战略合作伙伴服务分类表》,明确了战略合作伙伴的条件、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标准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规范,保证了作工作从一开始就在依法依规、公开公平的轨道上运行。

战略合作对客运分会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分会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各分管领导和部门尽力而为,积极开展工作,走出去、请进来,首先与荣获首届中国公交信用产品的企业和一些行业内知名度高、信誉好的相关企业进行洽谈,积极推动战略合作项目的拓展和实施。北京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等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战略合作工作进展顺利。2014年,客运分会和北汽福田、伊卡路斯、米其林、比泽尔、常州长江玻璃、湖北宝源木业等16家企业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客运分会和每个战略合作伙伴都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合作,共同促进

2014年,客运分会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了合作工作:一是战略合作,二是与会员单位的合作,三是全行业的合作。这三个合作即相辅相成、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战略合作主要工作

客运分会主要领导对每个合作企业提出的合作项目都高度重视,除协调联系、咨询接待、网站、报刊宣传等常规服务项目之外,主要合作项目的实施都是分会主要领导亲自策划、精心组织、亲自出马。客运分会各分管领导和各部门加强协作,逐项落实,使每个合作项目都得以圆满完成。与此同时,每个战略合作企业都对客运分会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第一、2014年以来,客运分会和米其林、青年客车、七彩传媒三个企业共同举办了三场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为主题的“三新”系列研讨会,就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把“三新”系列研讨会作为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的一个平台,推进科技、产品、管理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二、制作了战略合作伙伴暨首届中国公交信用产品获奖企业宣传视频集锦,4月26日在“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与创新研讨会”上进行了首次播放,并在客运分会有关网站、刊物上进行了宣传报导。

第三、2015年春节前夕,客运分会在主办的《城市公共交通》期刊发行了一期《2014年度战略合作伙伴专辑》,对2014年度全体战略合作企业进行了一次技术、经营、管理、产品、形象的综合性宣传推介报导。

第四、2014年11月,米其林集团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办了第十二届“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来自世界各地的四千余名交通行业专业人士参与活动。为配合挑战赛“推动以促进经济增长与优化城市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交通创新”这个主题,展示中国城市公交的发展,客运分会与米其林集团在必比登挑战赛活动期间共同举办了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专题研讨会。50多个中国城市公交企业、客车生产企业和国外公交系统代表应邀出席。

第五、客运分会主要领导到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实地考察,应邀出席了一些战略合作伙伴企业举办的重要会议和重大庆典等活动。

(二)与会员单位的合作

客运分会积极组织开展活动,搭建行业信息交流平台,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第一、客运分会针对全国公交行业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组织交流研讨。如今年1月份在大方饭店召开的“北京公交票价改革情况介绍会”,请北京公交集团领导对各地公交企业广泛关注的票制票价改革的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25个参会城市的公交领导一致认为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第二、客运分会与全国公交政研会和全国公交工会联委会合作,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行业竞赛表彰活动,先后组织了城际公交职工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公交职工喜迎建国65周年文艺汇演和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节能减排达标竞赛总结表彰等活动。

第三、客运分会主动协助配合交通运输部做好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2014年已完成多项公交行业的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的主编和参编工作。最近,标委会又从公交运营安全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11项公交车辆安全技术标准的修订计划。

(三)全行业的合作配合

由于城市客运分会成立时间较短,人力、物力、资源、资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开展战略合作服务的能力也有限,公交产品生产企业对客运分会的了解和认识也需要一些时间和过程。但是,各个公交产品生产企业对客运分会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帮助,有的选择了战略合作方式,有的选择了专项合作方式,更多的是选择了积极参与客运分会组织举办的各项活动,共同举办或积极参加了城市客运分会主办、承办或协办的一系列活动,如中国公交高峰论坛、“三新”系列研讨会、典型经验介绍、供需双方交流展示会;交通部、道协等近两年举办的客车和零部件博览会,客运分会都是主办或承办单位之一,在座的很多著名客车生产企业和享有很高知名度和信誉的公交总成零部件生产企业都能够愉快地接受客运分会的邀请积极参展;还有一些公交产品生产企业对客运分会组织举办的一些服务于公交运营企业的活动也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如客运分会举办的公交职工技能大赛、文艺演出、乒乓球羽毛球联赛、公交职工摄影展、书画展等,都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各项活动得以圆满顺利进行。还有,今天参加会议的公交产品生产企业,都和全国各地公交骨干运营企业、客运分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和协作关系,诚信合作,相与支持,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都是对客运分会、同时也是对政府部门和公交客运企业的有力支持和帮助,客运分会深感敬意和谢意!

四、2015年战略合作工作要点

1.2014年度战略合作收尾工作。按照战略合作协议,城客分会有义务在城客分会主办的《城市公共交通》期刊、城客分会会刊及网站、中国公交物资网等行业主流媒体上公示战略合作伙伴名单,设置战略合作专栏,对战略合作伙伴进行宣传推广。对暂时没有宣传到位的战略合作企业,我们在2015年继续落实。

2.继续开展战略合作工作。2015年,我们希望与现有的战略合作企业继续携手并进,并争取适当扩大战略合作范围。要把战略合作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拓展和充实战略合作工作的内涵。要把战略合作服务贯穿到客运分会各项工作之中,让合作伙伴真正享受到实惠,保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是客运分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行业协会的宗旨和职能也是一致的。

3.第二届中国城市客运企业信用产品评选活动。为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促进优质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建立中国城市公交运营车辆总成零部件产品采购目录,提升公交运营车辆整车质量,客运分会决定今年3月—5月举办2015年度第二届中国城市客运企业信用产品评选活动。此项活动正在进行之中,希望大家积极参加。

4.积极主动做好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2015年,客运分会将继续主动协助配合交通运输部做好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客运分会标委会从公交运营安全的实际需求出发,已经制订了2015年度11项公交车辆安全技术标准的修订计划,我们将邀请部分相关企业和专家起草撰写相关标准。此项工作正在逐项落实之中。

以上各项工作,都需要、并且也离不开战略合作企业和在座各企业领导的支持、配合和参与。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和朋友,2014年度战略合作工作进展顺利,各项目实施落实情况良好,是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努力取得的,同时离不开全国公交运营企业和公交产品生产企业的大力支持、协助和配合。

客运分会虽然在“三个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与战略合作伙伴单位、会员单位和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主动服务意识和协调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对战略合作伙伴的推介宣传有待增强,桥梁纽带作用有待拓广、拓宽。

我们将把2015年作为战略合作的新起点,希望和战略合作企业再度携手并进,也希望进一步扩大战略合作伙伴的范围。我们将努力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在新常态下不断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四个交通”即: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上汇报,请批评指正。

篇4:合作社技术部工作职责

关键词:数控技术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模式

高职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接轨的必然选择,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1实施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以订单式培养、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中心、校企共同研发产品等为载体进行校企合作,来实现校企共赢。我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成立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各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进行人才培养。

数控技术专业在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与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学生通过入驻工作站进行学习,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为实现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目标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

21成立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

数控技术专业与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通过明确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现多主体办学、多渠道投资的办学新体制,为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提供体制保证,为学院发展争取更多社会资源,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逐步形成了“投资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模式。

企业主要投入企业场地、生产型设备、企业生产配套设施、技术管理人员,学院主要投入与教学相关的资金、设备、仪器、教师技术人员。西安嘉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下设教学部、培训部、学生工作部、技术研发部等机构,负责以教学为主、校企职工相互培训、技术推广、技术研发等工作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2校企合作工作站进站学习前准备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的制度材料,包括: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组织机构;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管理制度;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职能;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职工行为准则;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学生进站行为准则;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安全制度。

学校主导,企业辅助完成教学过程材料的准备,包括: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学生联系名单;学生进站学习安全告家长书;学生进站学习安全承诺书;学生进站学习登记表;学生进站学习协议书;学生进站住宿安排;学生进站车间分组安排;学生进站考勤表;学生进站学习中期调查表;学生进站成绩表;学生学习总结;学生进站学习日志等教学资料。

参与指导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准备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学生进站教学大纲;学生进站学习指导书,以保障校企合作工作站教学的顺利进行。

23校企合作工作站进站学习实施

数控技术专业每期安排进站学习人数30人,为一个标准班,学习时间为一个学期。校企合作工作站的教学组织,采用半工半读模式进行,每个工作日的上午在嘉业航空职工培训室进行《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加床故障诊断与维修》、《UG软件应用》理论课程的学习,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理论教师共同參与教学。

每个工作日的下午,进入工作岗位实践,主要进行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多轴、三坐标测量、工艺、编程、质量检测等岗位的专项实践教学,企业安排技术人员进行辅导,当学生达到操作要求时,根据情况允许掌握操作技能的学员进行实践操作。

24校企合作工作站学习考核

完成一个周期的学习之后,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双方对进站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并颁发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结业证书,根据成绩情况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档次。

3取得成效

通过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教学运行的实施,数控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通过进站学习,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在半工半读工作模式下,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更好。(2)利用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平台,校企合作共建数控技术专业,企业专家参与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并参与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使得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更符合社会需求,效果更好。(3)校企双方职工互聘,校方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承担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维修等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科研能力强的老师,积极参与企业员工的理论培训及科研难题的攻关相关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4)进入工作站学习的学生,毕业后优先到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就业,对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有积极作用,同时这些进站学生能很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变过程。

4体会与思考

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模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力的推动了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升了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技能水平,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数控技术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篇5:合作社技术部工作职责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根据优秀学院校企合作的有关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系积极探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上来。

一年度以来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我专业已与商丘万众电脑经营部、郑州众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

一、圆满完成了校企工作计划。

基于“校企双赢”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教材与教法的尝试改革,得到了师生与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 “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把学习、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津贴挂钩,在实训中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一年来,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署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 “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实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考虑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把专业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保证受培教师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实训中采用 “师带徒”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许多在企业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产学合作工作总结(第二学年度)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产学合作工作总结(第三学年度)

第三年度,安排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了校外顶岗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过程。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项目开发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 “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把学习、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津贴挂钩,在实训中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一年来,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署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 “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实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考虑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把专业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保证受培教师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实训中采用 “师带徒”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许多在企业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

五、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的思考

1.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地区之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结合方式的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西部地区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 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英国的 “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 “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 “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

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 “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职业院校要实现 “订单培养”目标,一定要头脑清醒,重点突出,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切不可面面俱到。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企业来讲,推行 “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4.观念冲突

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长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校企结合是确保我校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四、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我系于2007年9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

五、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的思考

1.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地区之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结合方式的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西部地区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 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英国的 “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 “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 “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

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 “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职业院校要实现 “订单培养”目标,一定要头脑清醒,重点突出,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切不可面面俱到。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企业来讲,推行 “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

4.观念冲突

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长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校企结合是确保我校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并于07-08学年第一学期,安排了计算机通信0531、0532班,软件0531班,图形图像0531班,计算机0351班分别在上述基地进行了校外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过程。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项目开发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初步尝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 “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把学习、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津贴挂钩,在实训中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一年来,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署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 “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实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考虑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把专业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保证受培教师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实训中采用 “师带徒”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许多在企业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

四、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我系于2007年9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

五、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的思考

1.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地区之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结合方式的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西部地区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 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英国的 “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 “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 “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 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 “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职业院校要实现 “订单培养”目标,一定要头脑清醒,重点突出,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切不可面面俱到。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企业来讲,推行 “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

4.观念冲突

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长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篇6:合作社技术部工作职责

(财企[2011]76号)

为加快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根据《财政部 商务部关于印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05]255号,以下简称《办法》),继续对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予以支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包括内容

(一)境外投资。

指在我国依法设立的企业(以下简称我国企业)通过新设、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非金融企业或取得既有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

(二)境外农、林、渔和矿业合作。

境外农业合作是指我国企业通过开办企业、购买或租赁土地等方式在境外开展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经营活动。

境外林业合作是指我国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协议)、购买林权或采伐许可证、兴办企业等方式在境外开展的林木种植、采伐、更新及木材加工、回运等方面的经营活动。

境外渔业合作是指我国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协议)、购买捕捞许可、开办企业、派出渔船等方式,在境外从事的渔业捕捞、养殖、加工、销售及相关产业的开发等方面的经营活动。

境外矿业合作是指我国企业通过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或直接以购买矿权、产能投资、专项经营许可、资源偿付等方式,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加工等经营活动。

(三)对外承包工程。

指我国企业或者其他单位承包境外建设工程项目,包括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造价、采购、施工、安装、调试、运营、管理等活动。

(四)对外劳务合作。

指经商务部批准的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与国(境)外允许招收或雇用外籍劳务人员的公司、中介机构或私人雇主签订合同,并按合同约定的条件有组织地招聘、选拔、派遣我国公民到国(境)外为外方雇主提供劳务服务并进行管理的经济活动。

二、2011年重点支持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

(一)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实施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装备制造业项目;进入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实施的项目;境外农、林、渔业合作项目。

装备制造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行业大类代码c35-c42)。

(二)我国企业实施的特许经营类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使用中国工程技术标准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和以人民币计价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

特许经营类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包括:BOT(建设-运营-转让)及其衍生方式(BOOT建设-拥有-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BT建设-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和PPP(公共、私营领域合作)项目。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的内容及标准

(一)直接补助。

1.前期费用。

前期费用是指我国企业为从事境外投资(不包括国内企业之间转让既有境外投资权益)、境外农、林、渔、矿业合作,在项目所在国注册(登记)、购买资源权证之前,或对外承包工程签订合同(协议)之前,为获得项目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法律、技术及商务咨询费。

指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机构为项目提供法律、技术、商务和投融资咨询服务所发生的支出

(2)勘测、调查费。

——项目勘察费(不包括油气、矿产资源勘探费)、论证费和规划费;

——渔业资源探捕费:购买探捕仪器设备费、代理费、船舶注册费。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全评估报告编制费。

指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预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安全评估报告所发生的支出。

(4)购买规范性文件和标书等资料费。

购买项目(资源)勘察许可证、捕捞许可证、标书、技术资料、软件等所发生的支出。

(5)规范性文件和标书等资料翻译费。

指委托专业机构或人员翻译规范性文件和标书等资料所发生的支出。

支持标准:专项资金对不超过项目中方投资额或合同额15%的前期费用给予支持,且支持比例不超过可享受支持的前期费用的50%,一个项目只能享受一次支持。增资项目不予支持。

2.资源回运运保费。

我国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将其所获权益产量以内的农业(包括大豆、玉米、小麦、天然橡胶、棕榈油、棉花、木薯)、林业(原木、锯材、板材)、渔业等合作产品运回国内,对从境外起运地至国内口岸间的运保费,按不超过企业实际支付费用的20%给予补助。计算运保费的资源产品进口数量以海关统计数据为准。

企业实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换回的,不超过与外方签署的开发投资合作协议合同总金额的资源产品(具体类别和支持比例比照境外农、林、渔合作项目执行)。

3.“走出去”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对在境外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的企业为其在外工作的中方人员,向保险机构投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予以补助,每人最高保险金额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支持比例不超过实际保费支出的50%。

4.境外突发事件处置费用。

境外突发事件指从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的企业派出的人员因恐怖、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发生伤亡等紧急事件。相关处置费用包括企业赴境外处理突发事件工作人员的护照、签证、国际旅费和临时出国费用,补助标准参照《财政部、外交部关于印发<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的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01]73号)执行。

5.境外研发中心专利注册费用。

对我国企业境外研发中心的国外专利注册费用予以补助,支持比例不超过实际注册费用的50%。

6.外派劳务人员的适应性培训费用。

对开展对外劳务人员适应性培训的企业,根据实际培训并派出人数,每人补助不高于500元。

(二)贷款贴息。

对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境外农、林、渔、矿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设计咨询而从境内银行取得,用于项目经营的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贷款给予贴息。

人民币贷款贴息率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执行的基准利率,实际利率低于基准利率的,不超过实际利率;外币贷款年贴息率不超过3%,实际利率低于3%的,不超过实际利率。

已累计3年享受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再给予贴息。

(三)支持限额。

同一企业当年获得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累计补助额不得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隶属于同一最终控制方的企业均按同一企业核算。

四、申请企业和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一)申请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已取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核准或备案)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资格的批准文件;

3.近5年来无违法违规行为;

4.在本通知规定的申报截止日前,已缴回拖欠的应缴还财政资金借款本金;

5.按照《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商合发[2008]529号)、《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统计制度》、《对外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业务统计制度》(商合发[2008]511号)、《商务部外交部关于印发〈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在外人员相关信息备案制度〉的通知》(商合发[2010]419号)和《商务部关于启用外派劳务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的通知》(商合发[2007]36号)规定,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主管部门报送所开展业务的统计资料及填报相关信息。

(二)申请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登记或备案;

2.在项目所在国依法注册、登记或备案,项目依法生效;

3.项目金额标准:

(1)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金额不低于500万美元(或等值货币),且单笔贷款金额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货币);

(2)境外投资及境外林、渔、矿项目中方投资额不低于100万美元(或等值货币),且单笔贷款金额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货币);

(3)境外农业合作、境外研发中心中方投资额、对外设计咨询项目合同金额不低于50万美元(或等值货币),且单笔贷款金额不低于15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货币);

4.项目适用时间:

(1)申请前期费用的项目,新设类项目的境外注册(登记)时间、并购类项目和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合同生效时间、对外设计咨询项目的合同(协议)签订时间、境外农、林、渔、矿业合作项目的境外注册、协议(合同)签订、取得资源权证、捕鱼许可证或租赁土地时间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

(2)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其项目合同和贷款合同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正在执行,并在本通知规定的申报截止日前已支付此期间利息;

(3)申请资源回运费用补助和“走出去”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助的项目,其项目合同(协议)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正在执行,并在此期间内运回权益内的资源产品(以海关报关单为准);

(4)申请境外突发事件处置费用补助的项目,突发事件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并且项目合同(协议)在此期间正在执行;

(5)申请外派劳务人员培训直接补助的项目,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实际派出劳务人员。

五、申报及资金拨付程序

(一)企业申报材料须严格按照2011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及说明(附件1、2)的有关要求提供。

(二)各地省级财政和商务部门应按照《办法》和本通知规定对地方企业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于2011年5月31日前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资料(包括要求提供的电子版表格)联合报送财政部(企业司)、商务部(投资促进局)。

(三)中央企业通过其集团(总)公司汇总申请材料(包括要求提供的电子版表格),并于2011年5月31日前报送财政部(企业司)、商务部(投资促进局)。

(四)资金申请文件、申报项目初审意见汇总表(附件13)由各省级主管部门及中央企业集团一式二份分别报送财政部和商务部(投资促进局),“走出去”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审查明细表、境外突发事件处置费用审查明细表、外派劳务人员适应性培训审查明细表(附件14-16)由省级主管部门或中央企业集团(总)公司审核后报送商务部(投资促进局),以上文件电子版均发送到指定邮箱zx@fdi.gov.cn。其余材料一式一份报送商务部(投资促进局)。申报截止日之后将不予受理。

(五)2010年已获得相同性质的其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申请本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

(六)财政部、商务部委托中介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确定支持项目、金额并根据国库管理制度规定将专项资金拨付到中央管理企业和地方财政部门。

六、各地财政、商务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总)公司要切实履行责任,认真审核上报材料,确保材料完整、真实、准确。企业申请材料要按相关规定妥善保管,以备核查。

财政部

商务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附件: 1、2011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企业申报指南2、2011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企业申报指南说明

3、企业申报说明

4、企业申报项目明细表

5、最终控制方证明材料

6、驻外经济商务参赞处(室)意见

7、申请直接补助项目基本情况及费用支出情况明细表

8、资源回运费用单据明细表

9、申请贴息项目基本情况及2010银行贷款付息一览表

10、银行贷款收息结算情况表

11、承担商务部确认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任务的企业对进入合作区项目的意见

12、申报资料初审、受理确认表

13、申报项目初审意见汇总表

14、“走出去”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审查明细表

15、境外突发事件处置费用审查明细表

上一篇:学习雷锋的日记300字下一篇:三其小学安全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