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言青春

2024-04-21

我言青春(精选9篇)

篇1:我言青春

我言青春 推荐人: 一世浮生,韶华纵。[文集] 来源: 网友推荐 时间: 2014-06-03 阅读: 307 次 网上投稿 青春,是迷惘的,同时也是理智的。

青春是迷惘的,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刻你会在哪里,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面对人生的路口,有无数个选择,却只有唯一一个适合你自己,你不敢随便去远一条,因为你不知道它通往哪里,有可能让你成功,也有可能让你万劫不复,所以你在原地久久伫立,迟迟不敢做出选择。

青春,是理智的,因为你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成长。所以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最终的方向都是成长。在人生的暮春,我们有无数种方式进入初夏,但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的目标都是夏天,而不是冬天。

青春,是迷惘的。因为你不知道你的路是否正确,不知道这条路是不是适合自己,不知道这条路最终通往哪里。走在成长的路上你不断的在思考着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这条路到底是长还是短,是一马平川,还是蜿蜒崎岖,所以你不得不放慢你的步伐,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向前挪,而眼睛在四周不停的眺望着,不断地探索前行。

青春是理智的。因为你别无选择,只能前进或者毁灭,所以无论前路有多么崎岖,有多少阻碍,你都要硬着头皮走下去。只有一往无前地向前冲,才能走到路的尽头,只有不畏前险,才会得到成长。在入夏的道路上,我们只能顺从自然规律,不停往前,而不是背离逻辑,返回冬天。

青春是迷惘的,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危险与机遇并存,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选择的是机遇还是危险;青春同时也是理智的,因为你知道你必须做出选择,必须去赌!赢,则一飞冲天,败,则万劫不复!

(原创作者:梦杨)

篇2:我言青春

不知哪年哪月哪朝哪代,这里有了并肩的两座山,一座山名鼓山,另一座山名旗山,取旗鼓相当之意;鼓山的对面是旗山,旗山的对面是鼓山。

上旗山并不难,路也好走。顺着一条水泥路一直向前,路过一座小村子;村里人坐在家门前吃早饭,大黄狗警惕的望着我们,花母鸡随意地走走。俗话说:路在嘴边。遇到摸不准的路口就问一下,一准告诉我们正确的路线。

上山的路不陡,一条小道,铺满了碎石子,银溪样地流去;曲曲折折的山路边,开满了紫玲兰、小野菊、野山茶结出绛红色的果子,山上树木也不多,大部分是茅草,也有些小树,叶子还未黄,有风时各自抖着;

白茅草覆盖着整个山体,纤细的茅草长得很高,秋日的阳光将它熏得微黄,像一幅画,没有格式的风景画,看风景的人诚心诚意的上山,喘息未定。

山顶有座寺庙,在前殿买了香,倒地便拜,拜完抬头一望,供奉的`是海龙王;后殿供奉的是如来佛,十八位罗汉照例分站两旁,在任何一个庙宇内,无论寺庙大小,是否恢宏,十八位尊者始终追随着如来佛祖,这才算得上最最守信的不离不弃。

庙里有一位主持师傅和两位居士;和一个老年居士交谈,他说自己原来在本地的‘钟楼饭店’上班,后来,单位解散了,就四处做零工,到老了,上了山,吃素念佛,倒也清静。老居士说起了很多年前巢湖的一些建筑物的名字,老居士话里说的那些老建筑和他一样的老,都已消失在城市建设的浪潮里;这些地名和事情已留在记忆中,隐隐地想起来是时断时续的接不上。

从山下一路上来,也都很饿了,大人孩子在山寺的斋饭吃得香喷喷。

……

下山比上山要难,一直是往下冲的感觉,人也走乏了,水也喝完了,太阳还依然明晃晃的晒着我们,一路走一路打瞌睡。

篇3:我言青春

1.知识与能力

(1) 解读青春, 感悟青春。

(2) 收集、筛选、整理信息, 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3) 参与活动, 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 更好地完善自我。

(2) 分享青春的喜悦和困扰, 焕发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4.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研讨问题、口头交流。

(2) 难点:自己动手、合作互动, 展示观点、参与活动。

二、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组织、合作。

三、教学准备

(1) 搜集并整理青春期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

(2) 搜集“青春”主题的名人名言, 成长故事等, 选出自己认为最喜欢的一条或几条书写在自制的卡片上。

(3) 自己撰写有关“青春”的精句妙语。

(4) 认真思考自己现在的理想或心愿。

(5) 学生预先布置黑板, 书写活动标题。

(步入青春———“青春随想”综合性学习两侧饰以向日葵)

四、教学互动过程

播放背景音乐 (《青春啊, 青春》) , 学生课间、课堂、课后的照片。

(一) 营造气氛, 导入活动

多媒体出示, 生读:

(男) 我们是十四五岁的少年, 我们正值人生的花季, 我们正步入青春的殿堂。

(女) 青春的血液在奔流, 青春的心儿在跃动, 青春的脚步在延伸。

(男) 驻足青春的驿站, 我们回味昨天, 畅想明天。

(齐) 让我们一起乘坐青春列车, 让心儿驰骋在希望的原野上。

师:今天老师想要抓住青春的尾巴, 和大家一起放飞心灵, 解读青春, 颂扬青春, 感悟青春, 大家欢迎吗?

生:热烈欢迎!

(二) 第一站:“七嘴八舌”解读青春

师 (鼓掌) :非常感谢!此刻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你们青春的热浪。 (画外音:请同学们注意:青春的列车已驶入第一站:“七嘴八舌”解读青春。)

师:常言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青春的解读, 古往今来, 有许多人对青春有过不同的评论或概括, 大家都知道哪些呢?请同学们用好自己搜集的资料踊跃交流。

(提醒看屏幕)

示例:孟郊说:“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诗人直言劝勉青年人要趁着青春年少时有所作为, 因为光阴易逝, 人不可能总是青春不老的, 让我懂得了惜时的重要性。

师 (适时点评) :看来大家不仅积累的青春名言不少, 还与“名言”进行了亲密对话, 祝贺大家找到了学好语文的法宝。不过, 聆听了这么多青春名言, 我想大家更愿意了解你朝夕相处的同窗对青春的认识, 对吗? (抽学生展示)

师:老师明白了, 怀揣梦想, 朝气蓬勃, 勤学善思, 信念坚定, 惜时有为等均是青春的标签。听到此, 我已深深折服, 我也禁不住要“老妇聊发少年狂”:人生无再少, 劝君惜青春。

(三) 第二站:“激情飞扬”颂扬青春

青春如此绚烂多姿, 我们何不纵情一回, 释放出青春的活力, 唱出青春的颂歌。

生举手, 师抽生并适时点评 (积极向上、声情并茂、激情飞扬酣畅淋漓、真挚感人、绘声绘色等) 。

(四) 第三站:“集思广益”诊治青春

师:可是, 人生的花季不只有阳光、欢笑, 也会遭遇冰霜、风雪。此时不只需要激情飞扬, 更需要冷静思考, 积极面对。

下面, 请大家来当一次小医生, 用我们掌握的青春期知识为别人也为自己做一次青春会诊, 解决生活中困扰大家的难题, 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语文课代表组织学生抽出问题, 大声读出, 由该同学找一名同学支招。)

师:青春是人生交响乐的序曲, 即使有曲折, 有痛苦, 对我们来说, 也是有益的经历, 因为我们才是青春的主人。有同学在摇头, 看来有不同意见, 怎么办呢?

生:讨论, 辩论!

师:好的, 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抒己见。

(五) 第四站:“唇枪舌战”做主青春

师: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不忍心却又不得不叫停你们。

(六) 第五站:“豪言壮语”描绘青春

师:看同学们的表情就知道你们对明天充满了憧憬, 有请主人们拿起笔, 庄严地记录下此时的豪情壮志。

师巡视, 不时抽取学生的记录予以展示, 评价。提议学生踏上青春之路, 将自己所写粘贴在黑板上。

(七) 结束语

青春的列车已驶过五站, 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不舍也好, 眷恋也罢, 我们必须暂时停靠。但老师相信今天的活动会让大家在语文学习、信心的树立、完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受益匪浅。祝愿大家当好“青春号”列车的司机, 徜徉美丽的语文之河, 书写壮丽的人生!齐诵誓言:

十四岁, 我们踏着青春的旋律, 翩翩起舞!

十四岁, 我们唱着快乐的音符, 姗姗而来!

十四岁, 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 意气风发!

十四岁, 我们眺望美好的未来, 跃跃欲试!

十四岁, 我们迈出青春的第一步, 用自信的微笑面对灿烂的明天!

(八) 作业布置

1. 荐读:《青春万岁》 (王蒙) 、《青春的门槛》 (刘心武) 。

2. 班级开展“歌颂青春”主题班会, 请你:

(1) 拟活动主题语;

(2) 策划活动步骤;

(3) 提出创新建议;

(4) 写出活动感受。

篇4:我言故我在

惜乎今朝,对汉语的糟蹋、滥用,进行随心所欲的组合取代了对文字的敬畏和珍爱。简洁精辟、意义完整、结构定型的成语被滥用谐音篡改得面目全非;任意生造的各种时髦语言花样别出,让人摸不着头脑;错字、别字屡屡见诸书籍、报刊和电视……此种情形令人愕然。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在各国纷纷建立,可我们的语言却变成了这样不伦不类的样子,真不知道我们何以去教授别人。一些来华留学生反映我们的汉语教材内容空洞、缺乏趣味、带说教性、缺少时代气息。

我们在使用汉语时的草率、混乱、随便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因为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人们曾经将语言看做是完全外在于思维的。如英国哲学家洛克就认为语词只有两个用处,一是用来记录我们自己的思想;二是用来与他人交流这些思想。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完全在他自己的内心,对于他人是隐藏不见的,那么不同的人是否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思想就变成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语言要被用于交流,那么它们就应该在听者心中引起它们在说者心中想表达的观念。语言在根本的意义上并非对思维和经验内容的描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不是思维先于语言,而是语言先于思维。我们是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难怪海德格尔会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不是思维的工具,而是思维本身。哲学家迈克道威尔认为,我们生而具有的只是第一本质,这是一个属于自然定律领域的动物所具有的本质。而我们的第二本质则是通过习得母语来获得的。所以他给予语言学习很高的地位。唐逸先生和吴茵女士最近出版的《汉语文化读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二○○六年十二月版)也是这样来认识语言的。唐逸先生说:“我与世界(包括他人)的一切联系,皆是语言的联系。我们的世界便是一个语言的世界。因此,我们的记忆也是一个语言的世界。我们与过去(包括传统、经验、知识、智慧)的一切关系,皆是靠语言的维系。”

鉴于这种认识,《汉语文化读本》特别强调规范语言与规范社会之间的关系。既然语言与思维同在,要想对方理解自己的思维,那就需要语言成为公共性的。在公共领域,就应该有一套大家都理解、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规则。就像玩游戏要有游戏规则一样。否则大家只能各玩各的,不能参与到一个共同的游戏当中。语言同样如此,规范语言的形成是规范社会形成的前提。唐先生用交通规则来形容语言规范,他说:“所谓语言的规范,其实如同交通规则,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与便利而理应取得全社会共识,在特定社会领域内人人理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可惜并非所有的社会都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风俗习惯。大概可以说,越是理性化、效率高的社会,越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其他社会规范。语言规范也是如此。如果一个社会里有相当多的人,出于对传统的蔑视,对他人的不尊重,或仅仅出于好玩或任性,便任意滥造词语(鲁迅所称‘生造谁也不懂的词语’)和扭曲规范的句法,后果是什么呢?恐怕是由语言秩序开始紊乱而终至社会秩序的某种紊乱吧。”

《汉语文化读本》强调的另一个问题是语言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现代汉语就应该具有现代性格。也就是说,现代语言应该具有现代性。一般说来,现代性是从中世纪末萌芽的,在其发展中获得了具有普世意义的理性形式,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以及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汉语要现代化,也应该承载这些精神和理念,并因着反复使用承载这些精神的语言,从而使它们内化在我们的心中,最终达到唐先生所说的:“从语言自觉,到文化自觉,最后到人的价值的自觉。”这是现代汉语的必由之路。

近代以来,我们的语言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迈步。汉语在近现代经历了白话文、制定表音符号、统一读音、简化和推广普通话等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运动。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秦汉经典著作为范式的古代口语的摘要。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文言文赢得了独尊地位,成为不可逾越的通用书面语,并随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僵化。由于没有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变迁,文言文离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距离越来越远。唐宋以后,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起,变文、俗讲、弹词、鼓词、章回小说等的流传,使得口语与书面语脱节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封建皇帝的被推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一场提倡白话文的汉语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在“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中,人们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吸纳进汉语,以使之具有明白、清晰、准确、富有逻辑等特征,并将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的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起来。有人说“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白话文的这种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由于时间太短,准备得不充分,有些方面也显得过于偏激,现代汉语改革煮成了夹生饭,没有达到它预期的效果。唐逸先生认为,“首先,白话文没有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系统词汇,反而很快成为负载极权意识形态的官样文章。其次,白话文未能汲取文言的洗练绚美的汉语特色,造成新規范,以致现代书面汉语既乏文采,又不清晰,冗沓平庸,颇难卒读。加之百年来引入的形形色色的外来语,不仅译法紊乱不一致,而且概念不清,不成系统,与传统概念、意识形态观念、各种流行用语互相挤扰,以致汉语成为一种缀补支离,充满符咒般夸张扬厉的标语口号和怪异词语,而又忌讳森严、噤若寒蝉的怪异话语”。

由此可见,汉语的现代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要克服现代汉语那些用法不规范、指称不清晰、推理不精密的问题,让汉语既保持原有的优美和简洁,又增加规范清晰、理性求证、主体自由的现代性,这就成为编辑、写作《汉语文化读本》的初衷。这本书详细地列出我们在平时遇到汉语时容易读错的常用词、姓、地名、多音字,解释常用的成语,导读名诗名词,介绍传统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评点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在材料的选编上,作者用严格的训诂、逻辑分析、诠释学的方法考量那些对建立多元社会最需要的传统文化资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独到见解也散见在对诸子的简短评论中,流露出深邃的智慧;作者将这些有用的汉语知识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排列,化整为零,方便携带和阅读。随时翻阅《汉语文化读本》,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汉语水平,改变我们的言说方式;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传统的理解,发现并发扬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思想火花,随之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篇5:我言秋日胜春朝高考作文

不追随他人,开拓创新,成就独树一帜的风格。

“非主流”似乎是王澍踏进建筑行业起就被贴上的标签,他抛弃了现代建筑经典规划手法,去除了没有现场意义的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等手法,大胆取舍,大胆创新,将中国美学与西方建筑学巧妙融合,自成一派,终获得普利兹克奖。

不追随他人,坚持自我,方能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

多少座城市靠着商业繁华闻名遐迩,却渐渐忘记,是和睦的社会风气,深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让它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敬畏。王澍独自一人走在边缘上,贯彻着他的独到见解,新砖旧瓦的碰撞间,他用一座校园建筑唤醒倒塌于城市崛起步伐下的建筑的尊严;存活于商业利益下,他用一块小园圃唤醒关于和谐互助的邻里生活的记忆;蜿蜒于高楼大厦之外,他用一条南宋御街唤醒关于城市文化底蕴的记忆。心中唯我,独行于与他人相反的道路,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与心灵冲击。

萨特说:“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人生浩荡,每一个人都是一位独行者。何苦跟于他人身后亦步亦趋,活成一个模板的样子?

“月出东山时,我在观溟处。”朱良志评说:“关键在于‘我在’”这种真切的自我感悟,不是人云亦云,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特的自我。

一场春雨,你是随众人赞叹其润物无声,还是豪情万丈问出一句“谁怕?”一场飞雪,你是看到柳絮因风远,还是看到满眼梨花绽放?即便岁月的刻薄与荒芜相欺,我们依旧要坚持自我,如王澍一般,与生命的慷慨和繁华相遇。

篇6:我言秋日胜春朝抒情散文

“青春”之所以被称为“青春”,是因为这个阶段就如人生的春季,有绿意遍野,朝气蓬勃,有春意盎然,生机一片。这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阶段。然而青春终将逝去,中年终会来临。是否人生中除了青春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阶段会像青春一样充满美好与热情了呢?

若青春如春,那么中年如秋。春有春的姹紫嫣红,秋有秋的丰收喜悦。

我刚满三十岁的时候,心中曾泛起一种清浅的惶惑,因为我的年龄从二十几步入了三十几。在大学时代,我曾觉得三十岁的年龄好大呀!简直就是“大妈级”的年龄。然而,时间的力量无可阻挡,我自己不知不觉就到了三十岁。就我的内心感受而言,我并没有觉得三十岁的自己和二十几岁的自己有什么不同。于是我开始思考:我们的内心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年龄,如何迎接必然的衰老,如何保持内心的热情,如何获得内心的静宁,如何在聚散离合之中坦然,如何在生老病死面前淡定。

从我的青春到中年,我经历了很多事。其中有快乐有忧伤,有痛苦有成长。尤其我经历了一般人所没有经历过的非常“与众不同”的婚姻,让我经历和见识了现代社会的城市中少有的“封建王朝”。后来,我终于冲破桎梏,破茧成蝶。这段婚姻就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在其中经受住了三味真火剧烈灼烧的七七四十九天,等我破炉而出时,我就像孙悟空一样,拥有了一双更能看透人生本质的“火眼金睛”。这段经历是岁月给予我的历练,让我从心理上获得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自己。

在我的青春时代,我是一个开朗单纯的姑娘,因为我从小生活在温暖开明的原生家庭中,也因为我一直以来的.努力,学业上也算顺风顺水。于是我很能感受人们对我的善意,很能看到世界的美好,却想象不到美好的背面隐藏的黑暗,也不知道生活中出没着刀光剑影。等我惊觉这些黑暗与刀光剑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深深陷入黑暗,我的挣扎是如此无力,我的呐喊被无情地扼杀在这片刀光剑影之中。更可悲的是:我自己的内心竟然已经变得如此软弱!我对比自己婚前与婚后的一些情况,不免唏嘘。

我十八周岁上大学,除了第一学期报到时我的父母陪我去了南京,此后每一次家与学校间的往返都是我独自一人出行。多数乘坐大巴车,当车票紧张而我又急于从学校回家时也乘过两次船。总之除了坐飞机,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我基本都尝试过。我也从南京到上海看望我祖母。在两千年初,手机没有导航,我自己拿着纸质地图,研究公交路线,顺利到达祖母家。然而婚后的十年中,我再也没有机会单独出远门,再也没有单独乘坐过大巴。别人都在随着时代进步,而我却在时代的洪流中节节后退!

时,我想去上海看望我的祖母,因为我的祖母已经九十几岁高龄,虽然当时她的身体状态尚可,但是毕竟年事已高。我对老虎(“老虎”是我对尚未成功离婚的配偶的称谓)说,我想去上海看看我的祖母,请他安排一下。不是我不愿意也不是我没有能力单独去上海,而是我但凡出行都要经过他的同意和安排,否则就会挨骂,就会不得安宁。我记得有一次周末,老虎和他的父母都去外面的饭店吃午饭,就我和女儿在家。于是我骑电动车带女儿回了我娘家吃午饭。那天我从娘家回来就挨了他一顿骂。他说难道我不知道电动车不安全吗?难道我就不能在家里煮饭吃吗?说我每次从娘家回来就会变得愚笨无比!他的话其实非常蛮横无理。什么叫电动车不安全?难道所有骑电动车的人都出车祸?如果真的因为担心电动车不安全,那么为什么不让我开汽车呀?为什么让我这么多年上下班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骑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呀?我有驾照,可是我根本没有机会开家里的汽车,而且我自己去考驾照的时候,当天回到家就挨了他一顿毒打。家里两辆汽车,是老虎和老虎爸开,根本轮不上我。我说要再买一辆汽车,他不同意。理由是家里已经有两辆车了,如果再买一辆,别人看了会说家里这么多车,招来人家嫉妒!在我看来,如果其中一辆车算老虎爸的,那么按小家庭来算,家里也就一辆车,别的家庭里夫妻各一辆车的情况有不少。况且我也不是家庭妇女,我有正当的还算体面的工作,收入也不比老虎少,凭什么他家要装穷装节俭的时候就要拿我开刀?总之,我很少有机会回娘家,除非我哥从上海回来,我哥开车来接我回娘家。这时候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对老虎说我回娘家的事,因为不需要老虎送我去!

我要去上海看望我祖母的事情,我从20的年头开始,陆陆续续跟他说到年尾,一直没能成行。过了差不多一年才在的春节期间由于老虎本身就和朋友去上海玩,我才有机会同去上海,从中抽出半天时间,带着女儿去看了我的祖母。而我的祖母也就在那一年的九月突然过世。

我在这十年婚姻中,除了工作以外的人际交往几乎全都停止,我觉得自己就像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与女儿相依为命。

初秋,当我终于彻底破门而出,我才开始觉得自己真正呼吸上了新鲜的空气,觉得自己从孤岛回到了大陆,觉得整个悬着的人再一次脚踏“实地”!那种久违的感觉真好!

大学毕业的十多年后,我终于再一次独自一人,踏上了长途的路!然而那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我就好像已经离开这个社会十多年,有一种踏上陌生世界的惶恐。我一直记得我哥哥的幽默话语:“你只要带上三样东西就可以走遍天下:身份证、手机、钱。当然,你还必须认识字!”我听了他的话就笑,这话真是他的风格!那是我这些年里第二次去他上海的家!即使我心中忐忑,我也很清楚地知道,这种轻微的退缩心理我必须克服,而且只有我自己通过行动才能真正克服!

再后来,哥哥告诉我,要认路可以用地图app,自驾和公交路线都可以从中获取信息;出行可以通过某些软件预定车票机票动车票。他说既然科技在进步,我们为什么不去利用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生活便利呢?我不用他手把手教我,他只要稍微告诉我一些信息就行,剩下的我都可以自己研究搞定——好歹我也是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啊!

回过头来看,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竟然在20才开始获得,在哥哥帮我买了一个新的智能手机之后才开始使用——以前老虎说,手机只要能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就行了!我的第一个老款的智能手机是在夏天我发现老虎和其他女人的不正常交往之后才买的。老虎的原则是我的手机没坏就不能换,否则就是浪费!

此后,我的状态就像上了高速公路,飞速前进!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那种充满力量的内心感受,真好!真好!

我也由此想起自己曾在年6月填的一首词:

《长相思-飞驰而逝》

时飞逝,路飞逝,逝去少年心中稚,折断双肩翅;

心飞驰,神飞驰,驰往沙场飞沙石,掩埋心中事。

到了春节,在手机导航的指引下,我开车带着父母和女儿,在高速公路上奔驰,驰往上海哥哥家过年!现在,我终于找回了自己被折断的“双肩翅”,可以敞开曾被掩埋了十年的“心中事”,在时光飞逝、旧路远去之后,让自己的内心飞驰而归——我曾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我内心对生活的热情仍是少年,而我的现实年龄已经步入中年。中年是岁月赐予我们的一种财富,是经历过后的淡定沉着,是看透世事的清晰明了,是少年热情得以延续的理智保障!

若少年如春,则中年如秋。少年有春的热烈与烂漫,中年有秋的稳重与硕果。英文中有一句话:“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对于中年来说,我们的生命还有几十年,只要内心充满活力与希望,只要心中保留宽容与善良,只要用少年一般的热情去面对生活,我们的中年就能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用成熟的姿态去面对和迎接人生中的聚散离合、生老病死。

我们的中年就像刘禹锡的诗《秋词》:

篇7:我言今日胜春朝高考作文

秋天,是炎夏后一个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好时节。南方的初秋,这幅画卷也只有单一的绿色,天气也不见得转凉。似乎完全没有一点秋天的迹象。秋天是缓缓而来,真正的到来最显著的特征是天气转凉,阴雨绵绵。

最能展现秋天的还是枫树林,火红的枫树如火海,风吹过沙沙作响,满天枫叶飞舞偏偏,如红色的雨。进入枫叶林里,才会感受到秋。地面早已不见路,被枫叶厚厚盖住。踩在枫叶上,发出吱吱声响,脚下感觉如柔软的海绵。山间的小道上,看着枫叶火花一片,红色雨时时落下心中无比欣喜。在这里似乎只有我与鸟儿欣赏秋天。看过万里,不敌这一山枫树林。走过山间,来到枫树林的尽头。常青的树木依旧那样绿,与这枫树林格格不入,一个春天一个秋天。站在山顶,望着山下,火红是枫树林,犹如一块巨大的红毯铺在大地上,周围的青山依旧青,倒映在碧绿河水上,似乎着河水被这山染绿的。

走在山间走累了,不乏休息一些,吃点果子。一颗颗红色的果实如灯笼高高挂起,熟练的爬上枝头,摘下一颗果实,一口咬下去,满满的满足感。席地而坐,山风徐徐吹过,这是秋姑娘与我们共同分享秋的快乐。

篇8:我言青春

身体作为人类生命的基础, 它既是一种物性的存在, 又是一种符号化的肉身, 就像道格拉斯所言:“身体——我们吃什么、怎么穿戴和爱护身体的日常习惯——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这种肉身化的符码, 铭刻着文化的印迹。因此, 我们视“身体是一种有力的象征形式。文化中的主要规则、等级制度甚至形而上学的信念都记录在这个表面, 并且通过身体的具体语言得到强化。”[1]而在整个人类的文化编码中, 身体本身又构成一种强劲的文化隐喻。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英国十七世纪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法国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家露西·伊利格瑞等从不同视角反复提示:与身体形态学相关的想象为诊察和展望社会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幅蓝图。然而, 在当代的文化视点中, 身体的青春化征象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媒介与商业广告到处充斥着“青春身体”的招魂幡;各种流行杂志更是大谈青春美体的秘诀与青春不老术。一场仪式化的身体魅惑术时时将目光投向青春美神。因此, 对于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文化视点的身体化热潮。

一、技术介入下“身体”的青春化塑形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把身体称为“最美的消费品”, 他说:“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 有一种比其它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 时时萦绕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或阴柔之气的追求, 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2]身体成为当代人关注的重心。于是, 一种新的产业——身体工业应运而生, 并迅速发展, 它帮助人们维护、重塑自己的身体形象, 以便使身体能够承担更多的文化意义。而在身体工业众多的身体维护目标中, 保持身体的青春化状态是其最核心的一个。

在当代, 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向青春的回归, 于是, 身体工业便找到了市场, 它的作用就是研发各项技术, 改造人类的身体外形, 从而在技术的介入下再造“青春神话”。近几年整形美容业异军突起, 成为“身体工业”领域的主力军。各类整形外科医院及美容院在塑造美的身体的行动中, 都不遗余力地为抗衰老葆青春作着不懈地努力。如眼睑提升、超声波去皱、拉皮等, 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帮助千万女性恢复“青春的容颜”。据一些西方学者统计:“美容院的数目在1971—2001年间增加了五倍, 从两千三百家增加到了一万四千家;还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大量减少的美容外科手术, 如今每年要做数百万个。二十一世纪以来, 在法国每年甚至增加十二万个, 在美国增加近百万个。2000年仅吸脂一项就是1990年的十倍。”[3]“美容第一次变成了既多样化又普遍化的实践活动”[4]。国内学者潘知常也认为:“人类的文化、审美已经被技术武装到了牙齿。一个广告女模特儿在广告上洋洋得意地说:‘美是秘密吗?我不觉得。’确实, 美已经不是秘密, 而成为一道道工序:纹眉、纹眼线、睫毛加长、高分子合成双眼皮、无痛拉皮去皱、无疤痕去眼袋、激光祛斑、电子漂白、人工酒窝、软组织注射隆胸、超声乳化抽脂减肥, 等等。”他又说:“古代诗歌中歌颂什么的都有, 但是就是没有歌颂睫毛的, 这说明在古代还不存在睫毛的美化。然而在当代却由于技术的介入而发现了这一细微的美, 到处可见的睫毛夹、睫毛膏、假睫毛就是这一发现的例证。指甲的美也如此。修正涂磨指甲的审美时尚应该说是自古有之, 但是, 没有技术的极大普及, 20世纪指甲美的时尚就不会得到迅速发展。”[5]技术的进步在为身体美化的同时也为人们留住青春的容颜提供了可能, 比如说, 面部拉皮等手术, 就是要人为地通过生拉硬拽来使紧绷的皮肤驻足, 重返年轻时代;而纹眉、纹眼线、纹唇线等等则把青春的状态雕刻进了身体, 形成永不磨灭的青春痕迹。通过以上种种的美容整形方法对时间的线性发展进行阻隔, 从而使时间被浓缩在某一个人为设定的特殊基点上。在这个基点上, 时间从时间隧道里脱轨而出, 失去了既有的、规则的向度, 不再使人容颜衰老、姿色尽褪。可以说, 当前社会实现“青春梦”的一个特定的方式, 就是技术化的青春身体形象再造。

二、“身体青春化”的跨阶层、跨年龄性

在种种科学技术的作用下, 人很快就会陷入到时间的迷宫之中, 彻底改变自我生物钟的时间感。通过各种美容整形术来对时间已经留下的痕迹进行抹煞, 对时间将要留下的划痕进行预先的理想构造, 使岁月的刻画难以再作用于人的体貌。人们迷醉于潜意识中对青春梦与拒绝衰老的种种幻觉, 在弥漫着青春气息的文化氛围中, 制造出超越时间的青春神话。现在由于挽留了历史, 创造了未来而具有了神性, 现在的青春状态蕴含着种种个体青春期的可能性, 人们只需要把握住“此刻”, 就可以不受时间的牵绊, 以青春的身体形象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游历于青春乌托邦的王国。这破坏了时间的整体感, 拒绝了时间对人身体状态的改变, 使青春成为现在唯一的时间标准、也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现在成为了唯一存在的时间, 过去成为了可以戏拟的参照, 可以忽略的存在。美容或者整形的最终结果使得现在的现实和现在的历史直接性获得一种光彩美丽的海市蜃楼的魅力和距离。年轻时富有弹性的肌肤和轻盈的躯体在美容师和美容器械的作用下得以再现和延续, 通过延长自身的生理年龄, 来调试自己的心理年龄, 从而改变社会处境。对人们来说, 对容貌的焦虑和痛苦往往产生于对时间造就的形象的审视, 当在身体工业的加工下把一切挽留在现在的理想状态时, 人就无法再抽身反观时间的流逝, 也不太可能重返改变前的状态, 或者改变已经规划好的未来, 从而也就不会再产生对时光飞逝的种种恐惧和对人生易逝的伤感、青春不再的焦虑。

虽然, 美容业的普及与后工业时代文化工业的不断扩展, 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地位差异和文化上的年龄差别。但是, 它在社会审美风尚上, 却表现出了跨阶层、跨年龄的大众化趋向。

首先, 就跨阶层趋同来说。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在论及西方社会在19世纪末大百货商店对女性审美重构所起的作用时说:“大百货商店, 特别是‘廉价’百货商场‘在第三产业的打工者中间传播市民文化, 并把他们引向中产阶级的彼岸’”[6]。这句话对于我们分析“身体青春化”追求对社会各阶层审美风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社会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大型超市、广场、电影院、歌舞厅等都市化的消费、娱乐空间, 正是这些公共空间成为中国第一批大量涌入城市、感受城市生活、体验城市情调的打工者的重要课堂, 正是这些渴望城市、想像城市人一样生活的人把流行与时尚的概念传播到中间地带, 甚至偏远的山村角落。在这种先于经济、政治体制的中产阶级化审美情调在文化生活中蔓延的同时, 随之播撒的也有对“身体审美”的观念与风尚, 我们看到“美容方法向迄今为止尚未为人所知的阶层扩展。大众化使人的外表发生了巨大变化, 令显而易见的社会差距变得模糊:‘要找出一个从前那样的平民女子越来越难’。”[7]通过护肤、美容、美体追求, 身体的青春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追求, 使社会大众在身体审美上表现出大众化或趋同性。

其次, “身体的青春化”也使得不同年龄的人群向这一审美风尚靠拢。只要我们稍作留意, 就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打扮都在向成熟而性感的青春身体审美靠拢。一方面, 就未成年人的服饰与化妆来看, 如今几乎接近成年人或准成年人, 甚至少年、童年也在分享着化妆品、外科整形手术、自我装扮和美容所带来的“青春魅力”。这使得十几岁的青少年提前进入准成人世界的消费领域。另一方面, 就中老年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调来说, 他们对“青春的眷恋”、对生命激情与青春身体的渴望, 体现在“抗衰老革命”的行为中。“今天‘五十到七十岁’的人生活得‘几乎和他们的下一代一样’: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驾车、度假、自我保养;寿命延长必然突出的平等感觉、卫生功效的扩大、生物学的更新。关于这些变化中的一种‘抗衰老’文化繁荣起来:‘今天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是‘如此富于变化’, 或者简单地说, ‘美丽不分年龄’已经确实无疑了。”[8]带着各种再生激素的补偿、化妆品的疗效、流行歌的节奏、交谊舞的旋律, 使老一代的人们似乎看到了青春到来的梦想。

因此, 在当代, 青春化的身体几乎成为全民关注的对象。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对它投入了关注与渴望拥有的目光。

三、“青春形象”:视觉文化时代的欲望修辞

法国情景主义者居伊·德波认为, 在现当代社会中“最发达的商品形式是形象而非具体的物质产品”, “在二十世纪的后50年中, 形象将要取代铁路和汽车的地位, 成为美国经济的驱动力量”[9]。身处当下的中国文化环境中, 我们不得不感叹居伊·德波深邃的洞察力, 因为我们也已经处在一个被各种形象包围的世界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大众传媒技术的推广, 特别是计算机的运用, 图像日益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文化文本, 在一定意义上, 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 其突出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图片、影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体育运动的视觉表演、印刷物的插图化等等, 图像压倒了文字, 成为一种文化的‘主因’, 图像崇拜和狂欢成为新一代的文化范式。”[10]而且, 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依赖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来认识、了解现实并根据这些经验来规范、指导自己的生活。在充斥于各种媒介的众多图像中, “青春身体”的图像与具有“青春意蕴”的画面比比皆是, 如各类影视作品里的俊男靓女, 杂志画报上美艳绝伦的明星面孔, 大型商厦、超市展示的巨幅广告画中青春靓丽的美女帅哥……, 那青春的脸庞、青春的体态、青春的笑容、青春的服饰尽情地展示着青春的魅力, 那优美的体型、光洁紧致的肌肤, 充沛的活力与激情, 处处透射着因青春而美丽的自信。可以说,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痴迷于青春、健康、和肉体之美的时代。电视、电影、占主导地位的可视媒体制造出大量坚持不懈地昭告人们要铭记在心, 优雅自然的身体和魅力四射的面庞上露出的带酒窝的微笑是开启幸福, 甚至是开启幸福实质的钥匙。”[11]

当代大众传媒制造着一个个“青春形象”, 并使对“青春形象的追求”成为大众的一种普世化的审美追求。首先体现为对理想身体模式——青春身体的塑造, 传媒强制性的规定“身体美的视觉标准, 比如女性的苗条、三维比、皮肤的精致;或男性的健壮、活力和力量。……这种模式是通过各种媒介来展示的:通过模特儿、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主持人、青春偶像等种种视觉形象来确立或形成普遍规范的;通过诸如选美、健美比赛、体育运动、广告形象、演艺节目、画册画报、偶像形象等媒介方式塑造的。”[12]电影在这一理想身体模式推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梦工厂著称的电影业制造了一批批的“青春形象”, 并将这种“青春形象”的审美风尚普及成一种“大众化的美丽”。同时, 电影还提高现有的美的标准。它“调动身体、光线、银幕、观众超越时空的感觉。电影用虚幻为真实服务, 把虚幻的影子想象成为‘美丽的使者’”[13]。此外, 每天反复播放或刊登在各种媒体之中的大量广告几乎也都采用年轻的演员, 并配以展现青春活力的画面, 制造出一组组“青春”的意象。有的广告宣传其产品有“永葆青春”的功效, 有的广告反复地向观众暗示着产品所具有的“青春”意蕴, 诉说着商品本身所代表的一种“青春化”的生活方式。也正如陶东风教授所说:“在消费社会中, 广告信息是使我们整个文化迷恋身体的主要教唆者。在这里各种模特儿以及影视明星常常充当了‘形象大使’、‘形象楷模’的角色。她们的身体成为使大众既自卑又羡慕的‘理想身体’。电影、电视、各种各样的广告图片是消费文化中标准的身体图像的生产者和供应者, 许多青年男女就是用这种标准来监管、打造自己的身体。”[14]这一切的影像制作模式最终就是将它所制造出的美丽产品——“青春的形象”, 传播给世界的每一方土地, 从而孕育出“青春形象”这一大众化的美丽。

我们知道, “修辞学就是运用语言来说服或影响他人的一门艺术, 它通过或隐或显的策略和方式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 受众不但接受了这种修辞方式, 而且也在暗中改变了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学会了用修辞策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生活。”[15]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大众传媒中的“青春形象”及其“青春”的符号化展现, 就是一种关于“青春”的欲望修辞。各类媒体上“青春身体”与“青春形象”的展演, 如青春偶像剧中的俊男靓女, 时尚杂志中的美人照、各种选美大赛中的美人体态, 各种美容整形宣传广告中的图片, 无不在讲述着青春=美丽=自信=幸福的当代神话, 它在释放当代人对“青春身体”、“青春形象”的欲望的同时, 也再一次激活和加深了人们对青春身体、青春形象的狂热迷恋, 并对青春=幸福的神话深信不疑。

四、结语

“青春化的身体”及各种媒介中的“青春形象”之所以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化景观, 就在于在当代文化中, 青春、年轻被赋予了肯定性的价值而不断地在宣传中得到大众的认同, 而衰老、死亡又被赋予了否定性的价值, 并在大众文化的商品消费中被歧视为低贱与卑微。正如费瑟斯通所言, “身体的‘自然’衰老与伴随衰老的种种征兆被人们理解为道德涣散的证明。皱纹、松垮的肉体、中年发福的迹象、秃顶等随衰老而出现的问题理应得到遏制——个体自身要进行积极的身体维护和保养, 可借助化妆品、美容、健身和各种消闲方式收到成效。”[16]于是, 抗拒衰老、保持青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就被赋予类宗教式的道德命令。当代人渴望重新回到青春的状态, 抹去岁月对容颜的雕刻和时间对心灵的侵蚀, 带着渴望青春的梦想在过去、现在、未来中穿梭。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 “青春的身体”意味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性的吸引力与渴求、无限的希望与未来。“青春”, 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状态, 充溢着生命的气息, 它所依据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对当下现实的否定与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注释

1[1][英]玛丽.道格拉斯.自然的象征 (Natural Symbols) [M].New York:Pantheon, 1982.95页

2[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39页

3[3][4][6][7][8][13][法]乔治.维加莱洛.人体美丽史[M].关虹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226页, 226页, 184页, 227页, 226页, 206页

4[5]潘知常, 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21页

5[9][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72页

6[10][16]金元浦.消费美丽:时代的文化症候[J].粤海风, 2005 (04) :59页, 59页

7[11][12]汪民安, 陈勇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331页, 332页

8[14]陶东风.镜城突围:消费时代的视觉文化与身体焦虑[J].美苑, 2004 (05) :3页

篇9:我言秋日胜春朝

甲乙丙丁4个小朋友一起踢足球,其中一个孩子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了楼上,打碎了李阿姨家的玻璃。李阿姨非常生气,问是谁干的。甲说是乙干的,乙说是丁干的,丙说自己没干,丁说乙在撒谎。他们4个人当中,有3个人说了谎。你知道是谁打碎了李阿姨家的玻璃吗?

我爱数独

将数字1~9填入九宫格,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宫内的数字不能重复。

填字游戏

1.我国名山奇峰中常有的石景,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

2.香港导演尔冬升执导的电影,由一群“漂”在横店的群众演员主演。

3.成语,指见到落下的黄叶,就知道秋天快到了。

4.指一个人去母国以外的国家接受教育。

5.指地球上部分地区太阳光被月亮遮住而出现的天文现象。

6.旧时泛指贫穷的读书人。(从下往上写)

7.成语,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

8.中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

9.指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

10.一种利用透镜或反射镜以及其他光学器件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

11.成语,指星辰转移了位置。形容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12.唐朝诗人,又号“谪仙人”。

13.民间口头相传的诗歌或歌曲。

14.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一、麻将番种之一,指由一种花色的序数牌组成的和牌。

二、形容人极有才华。

三、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前一句。

四、指往他地迁移居民,包括国内外。

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前身是《红旗》杂志。

六、疯狂英语的创始人。(从右至左写)

七、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

八、一种天然形成的白色贵重金属,是铂金的俗称。

九、成语,指伸长脖子远远眺望,形容殷切期盼。

十、成语,指连一片铠甲也没留下,形容全军覆灭。

十一、由学校组织,在团委指导下学生管理自己的群众性组织。

十二、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长篇小说。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

图形前线

上面两组图形,第一组是规则图形,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和十字形,第二组则显得杂乱无章。你能根据前面的逻辑推出问号处应该放A、B、C、D哪个图形吗?

脑筋急转弯

1. 什么人生病从来不看医生?

2.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上一篇:张慧勃:从程序员到企业CIO的成功转型下一篇:半年村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