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美廉故事》有感

2024-04-29

读《黄美廉故事》有感(精选3篇)

篇1:读《黄美廉故事》有感

读《黄美廉故事》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

读《黄美廉故事》有感

。这种病非常奇怪,四肢失去了平衡,手足会经常乱动,口里也会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判定她活不过六岁。在常人看来,她已经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的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的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位学生贸然的问:“黄博士,你从小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没看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在现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

读完后,我被她的坚强和乐观感动了,

篇2:读《黄美廉故事》有感

这本书写的是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自1949年建店至今63年中所发生的人和事。故事不多 (全书116个故事) , 但却似“一滴水见太阳”,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第一百货商店在全国商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以及她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第一”两个字, 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建国后第一家开市的国营零售商店, 更重要的是她开市后, 创造出许多第一, 在全国商业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中站在领先的地位, 黙黙地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 人民政府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 物资商品奇缺, 投机倒把横行, 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关门, 一些投机商人兴风作浪, 刮起阵阵狂风, 市场完全处在资本主义势力控制之中。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刚满20天, 一个国营零售商店——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 (即后来第一百货商店) 破土而出。

第一家国营零售商业, 前无样板, 旁无道伴, 面对资本主义势力, 如何创出自己的天地, 迎接挑战, 维护人民利益, 壮大自身力量?主要是他们按照中央政策、方针, 确立了一条经营宗旨:为人民服务。它成为每一员工的行动指针, 成为商店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由此商店所表现出来的经营风格、商业行为、工作作风、服务精神, 都是独树一帜, 与众不同。最突出的就是平等待客, 货真价实, 买卖公平。商店陈列商品都是明码标价, 有货有价, 实标实卖, 没有上级通知不变价。这让消费者感到新鲜, 对国营商店就另眼相看。

商店开业不久碰到两件事情:一件是1949年10月下旬, 全国各地相继解放, 工商企业逐步复业, 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市场需求增长, 各地游资大量进入上海, 冲击上海市场;另外, 已经退居台湾的国民党, 对国内沿海港口加强封锁, 迫使海上运输中断, 出口商品压库, 进口商品断货, 外汇告急, 原料短缺;一些投机商人乘机倒腾, 他们从抬高“两白一黑” (两白指粮、棉, 一黑指煤炭) 价格开始, 掀起了一场物价大涨风。新建的日用品公司被要求投入了为平息这场风浪之战斗 (称为“两白一黑”之战) , 根据上级指示的部署, 门市部主要是配合花纱布公司做好棉布的供应, 把市场稳定下来。按照统一行动计划事先集中资源, 对外保密。到了指定的时间, 把库存中棉布以比市场低15-20%的价格, 连同呢绒一起, 全部投放上市供应, 一下子把消费者紧张心理消除了。一些私营商店见此情况顿感存货不卖会吃亏, 也跟着国营“门市部”出仓投放上柜, 不敢再任意提价。这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第二件事, 1950年春节前几天, 2月6日夜晚, 杨树浦发电厂遭国民党飞机轰炸 (即“2·6”轰炸) , 市区断电, 一片漆黑, 居民紧急求购洋烛照明。一些私营商店抬价供应, 4000元 (旧币) 一封 (10支) 洋烛抬高到7000元。就在这个时候本已打烊的国营日用品公司全体干部、员工, 齐心一致, 加班上岗, 拉开店门, 设立专柜, 集中供应照明用品, 不提价, 不限量。洋烛仍卖4000元一封。有位顾客感到惊奇, 就问“今天来买的人都是求货心切, 提点价不会有意见, 你们不想多赚点钱吗?”营业员回答“我们是国营商店, 岂能昧着良心赚黑钱。”顾客明白了, 国营商店是为保障供给而开,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这两件事不仅对新生的国营商店来说经受住了考验, 同时对顾客来说也是实际体会到国营商店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益, 保障人民生活。有人就把她称作是“我们自己的商店”、是“特价的标准钟”。买东西到“七重天”。第一家国营商店成了众望所归, 人心所向。开业一个月, 营业额竟占了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营业额总和的60%。“初出茅庐”就争得了“三个第一”:顾客流量全市第一;服务质量全市最好;营业额全市最高。

第一百货商店为人民服务, 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 而是贯穿着事事处处。本书撰写的116则故事, 鲜为人知, 虽然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已有几年、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 但读来仍很新鲜。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我国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期”, 商品供应全面紧张, 粮、棉、油、煤凭票定量基本保障, 日用百货商品有部分品种虽然也凭票证, 但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百人一票 (买1件) , 大多数消费者有钱也买不到。当时“上海一百”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就地买不到所需的商品, 集中奔向“一百”, 要求第一百货有更多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 上海一百是全国第一大店, 是向外展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情况的窗口, 商店橱窗出样必须丰富多彩, 货架、柜台陈列必须饱满, 不允许“开天窗”。这两方面压力集中在一起, 焦点就是要有更多的商品。他们知道, 有货就能保障供给;有货就能使货架不开天窗。找寻货源, 增加供应成为“为人民服务”最主要最实际的行动。出现了《大江南北找货忙》, 开展以旧换新, 挖掘铝锅原料, 增产铝锅;甚至连柴爿店也不放过, 从柴爿堆里找出可用作家具的木材, 增产民用家具。人人动脑筋, 个个找货源, 使很多商品“变无货为有货”, 货架、柜橱永不开天窗, 顾客在别地方买不到的商品这里可以买到。

80年代初, 我国开始引进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 最初消费者不敢问津, 仅过几年就成了居民普遍追求的最吃香的商品, 排队争购。尽管采取发券、凭证预售等办法, 却始终阻挡不住汹涌竞购的浪潮。尤其是彩电, 当时第一百货货架上陈列的彩电琳琅满目, 但这些彩电早已是“物有其主”, 专业公司已发出票子, 有票才可购买, “有钱无票莫开尊口”, 每天不知有多少人, 站在彩电柜前, 望机兴叹。有的青年男女天赐良缘, 已到“择吉行礼”, 万事齐备, 独缺一只彩电;有人分到新房, 因为没有彩电, 推迟乔迁。彩电!彩电!面对消费者对彩电的“渴望”, 第一百货经理心头同样焦急:想什么办法, 能采购到更多彩电, 让消费者高兴?

改革开放了, 他们就试探着同工厂联系, 实行厂店挂钩, 直接向工厂收购增产的彩电。他们把上海生产彩电的四家工厂都邀请来店, 双方座谈。谁知“一店”把厂店挂钩的设想一提出, 四家厂齐声赞同, 并表示立即行动, 每厂都从计划外增产的彩电中挤出50台, 供应“一店”。这样“一店”不仅一次就拿到200台彩电, 而且以后能够经常供应。这样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由此被打开了缺口, 鼓励了“一百”放开手脚, 闯关夺寨, 敢闯“禁区”,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开始不受计划经济限制, 扩大自行采购, 市内不足跑市外, 国营工厂不生产的就找合资企业……毛线, 供应紧张, 沪产名牌分配不足, 厂店挂钩挂不上, 就往市外跑, 找外地生产“吃不饱”的毛纺厂, 按照沪产毛线质量标准, 定牌监制, 独家经营;同外地名品厂建购销关系, 采购到上万台名牌冰箱, 有青岛海尔、广州万宝等等, 借了上海展览馆举办万台冰箱展销会, 不限对象, 不发票证, 公开销售, 轰动了全市;挖掘场地潜力, 腾出非营业场地, 建立五楼商场, 成立博览厅, 与香港贸发局合作, 举办了一个以“你好, 香港”为题的香港 (商品) 博览 (展销) 会, 展出的商品多数在上海是第一次看到, 令消费者大开眼界, 销售之旺情况之盛令沪、港双方都感意外。

这些举措都反映了第一百货敢作敢闯, 敢为人先, 但这并不说明“一帆风顺”不担风险, 不遇阻力。成都个体户杨义安, 以其创制生产的尼龙花边蚊帐, 用料新、造型美、款式多、质量优, 畅销海内外, 发了财, 人称杨百万, 在成都开了两爿“杨百万蚊帐商店”, 人气很旺。上海一百闻讯, 就找他商谈, 愿同他合作, 在一百设专柜, 销售杨百万帐子, 双方一谈就成功。专柜成立, 商品一出样, 引来顾客涌动, 消费者尽赞“帐子新颖艳丽, 让人喜爱”。这本是好事, 谁知却招来很多人的非议:“市百一店不顾政策, 堂堂国营大店却与个体户合作, 不怕失身份”, “国营大店个体户合作是见利忘义”。有人反映到商业一局, 也有人反映到市政府财贸办, 最后甚至捅到北京, 中央领导机关还来电询问:“上海‘一百’同个体户合作销售蚊帐这件事有没有?”回答“有”, 并且汇报了销售盛况和消费者的称道, 最后中央领导机关的意见是“既然已经搞了, 就一定要把它搞好, 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至此, 这个关闯过去了, “一店”职工心头上的石头落地了。像这样的波折不止一次, 如建立妇女用品廊, 经营“比基尼”引起的争论、“涂口红的风波”等, 说明每搞一项改革, 哪怕是个小的改革、创新, 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一百货为什么心无顾虑敢闯敢干?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举动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偌大的一家商店,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顾客进出, 要做数以百万、千万计生意, 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一点矛盾这是不可能的, 这需要商店多听取消费者意见, 以利改进商店工作。商店就成立了一个“热心顾客信箱”, 把经常关心、爱护、支持市百一店的一些老顾客组织起来, 定期开会, 听取他们对商店的意见, 并要求他们经常对商店监督、来信来访, 商店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接待。

为了解决顾客与各楼面商场发生的矛盾, 楼面不能解决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商店专门设立一个“总经理服务台”, 挑选几位精明能干的业务干部、劳动模范, 轮流上服务台值日, 按照总经理授权, 当一天“总经理”, 处理消费者来访的各种问题。根据商店党委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商店要实现“三个一流” (一流商店、一流环境、一流服务) 的要求, 1991年春, 上海一百又出了一项创举:请农民来做客。商店派了车子到南汇县把部分干部、先进生产者和一部分从未进过城的老农民都请了来, 请他们吃了一顿饭、陪同他们参观商场、购买商品, 这又是一件新鲜事。一些农民乘过自动扶梯, 买了大包小包商品, 高兴劲自不必说, 回到家里逢人就夸市百一店, 《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 引来各地农民都到这第一大店购物游乐。

1994年为迎接建店45周年, 商店党委从“为民、便民、利民”出发, 要求全体职工人人动脑筋出主意, 献计献策, 把服务水平推上新台阶。全店职工集思广益, 提出了以“让顾客满意为中心”, 对顾客购货实行全过程服务 (即“售前创放心, 售中送方便, 售后保安全”, 商店各商场各柜组提出来便民措施、为民服务项目超过百项, 最后确定其中一百项列入商店公开向顾客承诺的实施项目, 称为“一百满意工程”, 其中许多项目是第一次提出的。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发展, 国外产品的引进, 上市的商品升级换代, 现代产品要求现代服务, 单靠营业员“脸上笑眯眯, 说话很和气”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要求熟悉现代商品知识, 使用、维修、保养技术。所谓“全责服务”, 营业员对出售商品不仅管卖, 还要管修、管使用。“一百满意工程”很多新的项目就是体现在这方面。它的实施使人赞叹, 也令顾客分外满意。

“一百满意工程”的实施, 对顾客的服务可以说面面俱到。但绝不能说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矛盾, 没有争议。不是的, 争议还有, 矛盾还时有发生。争议多的是对待退、调货的处理和谁更应该承担责任。原来双方都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互不退让, 矛盾不能化解。商店职工在制订和实施“一百满意工程”中感到前提是为了“让顾客满意”, 商店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对处理顾客的退、调货确定了“三项原则”, 即可退可不退的以退货为主;可调可不调的以调换为主;顾客利益与商店利益有矛盾以照顾顾客利益为主。为确保“一百满意工程”如实执行, 商店拿出“三个10万元”成立三项基金:商品质量检测基金;退、调货基金;理赔货基金。至此营业员思想更解放, 一切从为人民服务出发, 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商店服务越周到, 越能招徕更多的顾客的回报。从改革开放后商业零售额列入国家统计范围起到1993年, 上海一百销售额连续14年列为全国第一。

篇3:读《黄美廉故事》有感

2010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鹏凯《心力管理》一书,引起管理学和企业文化学界很大的反响,“心力管理”被推崇为一种成功的管理范式,广为传播。我写了一篇短文《管理有限,心力无边》,认为“心力管理”,本质上就是遵循管理的内在规律,以人为本,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度量,用心去经营,用心去管理;并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土壤中吐出的新芽,是人本管理的深化和文化管理的创新。

不久前,刘总又给我寄来他的新作《心力管理故事》,打开这本厚厚的故事集,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160多个小故事,像160多颗珍珠,串联起“心力管理”的思想结晶,展示出一名优秀企业家非凡的睿智、爱心、气度与完美的管理艺术。

读完这本故事集,油然生成这样一种想法:刘总通过每个小故事,向我们传递的都是这样一种管理逻辑:用他的“心力”,即爱心、良心、诚心、感恩之心和智慧之心所形成力量,感化、教化、引导、激励员工,促使员工做对、做实、做精每一件事,将心比心,用己之“心力”,启动他人之“心力”,用个人之“心力”,启动团队之“心力”,用充满正面力量的星星之火,点燃推进企业发展的一团火。刘总就像一位学校校长,教育启发每一名学生的心智,帮助每一名学生成长,进而把他的企业办好。故事集深深启迪我们:好企业家应该是一位好校长;像当好校长一样管理企业,努力开启员工的心智,提升员工的素养,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进而创造出卓越的团队绩效。

先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好企业应该是一所好学校》的文章。我认为,企业与学校在性质上本无关联。但学校是育人的,企业是用人的,二者实际上又密切相关。

传统管理把人看成一种资源,遵循同其它资源一样的供求规律,从市场上获得,企业需要什么能力的人,就去市场上招聘具有什么能力的人,企业只是人的使用者,待人同其它资源并无多大差别。现代管理把人视为一种特殊的可增值的资源,这种资源尽管也从市场上获得,但招聘进企业以后,不是简单地使用,而是重视培养,使其增值,使其素质能力得以提高,在使用中变成对企业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格的普遍提高,人性的逐渐觉醒,以及伴随着科技进步,脑力劳动在企业中越来越占主体地位,传统管理的用人理念受到挑战,简单地强制性地去榨取和挖掘人的智慧、才能,终会枯竭并且容易遭到抵制或反抗,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效率。

坚持现代管理,把企业作为一所学校,使每一个人来到这所学校都能接受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培育,修炼品德,净化心灵,锻炼意志,学到从事各种工作的技能和为人处事的技巧。有日本企业家主张“只有培养出优秀的员工,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因此坚持“经营含教育”、“造物先造人”,这些理念和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办好企业这所学校,关键在校长,校长有多好,企业就会办得有多好,就像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张伯苓之于南开,竺可桢之于浙大。在企业这所学校里,校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员工遵循和模仿的对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管理与文化,有什么样的管理与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员工,有什么样的员工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这是一个紧密的逻辑链条。

也是巧合,我在黑松林官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刘总撰写的《重视企业的“育人”功能》一文获得全国石化新闻奖。显然,刘总早已深刻认识到企业的学校功能和自己的“校长”责任。我认为,刘总是一位合格的企业校长。

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是一个不大的企业,工人不足百人,从学校角度看,充其量是个“大班”,但却是中国胶粘剂行业知名的企业,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参与9项国家标准制定,先后获得“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刘总用心去当黑松林这所学校的校长,他所创造的“心力管理”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在黑松林这所学校里,刘总视员工为兄弟姊妹,真心相待,视员工为学生,耐心教导。刘总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人,一个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智慧幽默、善教于人的人,他把自身的好品质与好作风,通过对一件件小事的艺术化处理,传导给员工,使他们不仅发扬了优点,改正了错误,而且提高了素质,完善了人格。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刘总深谙这个道理,把管理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按照清华大学张德教授的说法,“黑松林活脱脱就是一个管理艺术的盆景”。黑松林不大,故事集中的故事几乎涉及到每一个人,甚至一个人涉及到多次,每一个故事都阐明一个道理,淬炼一种艺术;故事集就像案例教材一样,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

故事集中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大的企业大事,甚至可说都是工作生活中细枝末节,刘总高就高在他能从中发现改进管理、教化员工的机会,找到艺术化处理问题的巧妙方式与方法。他善于关心人,竟然出台男员工休产假的温馨新规;善于创新激励方法,经常雪中送碳,给员工带来意外惊喜;善用一句话、一条短信、一支烟、一杯茶、一杯酒、一顿饭,使员工感动常在;善于像家长一样爱护员工,以亲情换亲情,营造温馨的家文化;他善于批评,总让人心悦诚服;更善于把批评与表扬相结合,惩罚与奖励相结合,使人激奋向上;善于“敲山震虎”,用班前会、现场会、销售会、生产联席会、学习会和月度例会等形式,像在课堂里教学一样,出其不意,把问题摆出来,让大家受启发受教育;还善于故意出题或“制造问题”,考察考验员工,让员工从中自找答案、自我教育;善于包容员工的缺点与过错,给员工改过的机会;善于就事论事,现场“教学”,把铁的制度温柔地执行,发带甜味的命令,让人文关怀嵌入员工心田;善于对待特殊员工,用“送药”法和攻心术促其改正缺点;善于循循善诱,启发员工的思想,用爱给下属“咖啡加糖”,使员工永记心头;善用“悟”的方法,给员工留面子,启发员工的自觉性;他善于抓住细节不放,举一反三,达到教育员工的目的;他善于身教,给员工做出榜样;善用激将法,激发员工的智慧;善于发现人的优点,挖掘员工心灵中潜在的黄金,点亮员工心中的灯塔,使其熠熠发光,照亮自己;他善于授人以渔,让员工学会“自然飞翔”;善于从细节入手,小题大做,润物无声,让员工自我感知与觉醒,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提高员工的修养;善于在员工生活土壤上播种爱的种子,收获员工的忠诚与奉献之果……

爱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伟大的校长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一种大爱。刘总心力管理的原点就是大爱,他把这种爱在经营管理中,在对待员工、对待客户、对待社会中演绎的非常完美,因此,他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校长”。

当然,校长培养学生不是经济行为,爱是无价的。在企业里,爱也是无价的,算不出价值。但无价的东西,通过给人以信任、感恩、感动、激励,可以物化作安全,物化作质量,物化作品质,物化作市场,物化作各种有价值的东西,正像刘总所说:“心在哪里,效益就在哪里”,此心,正是爱心。

刘总常引用欧阳修的名言:“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用爱心经营,用爱心管理,我坚信定能成就伟业。企业有大有小,世界数千万、乃至上亿家企业,99%均为中小型企业,推行心力管理的黑松林不一定能做成世界级大企业,但一定能做成一个有品质有特色并令人尊敬的企业。刘总有两个愿望:一是在中国胶粘剂的绿洲有一片黑松林,做成百年老店;二是用己之心力,启动更多人的心力,促使人人向善,企业发展健康,员工幸福快乐,国家文明富强。我想,只要有足够的“心力”和合力,这些愿望定能实现。

刘鹏凯创造的心力管理以及带给我们的若干精彩的小故事,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及他的企业给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越就业、产品、税收等物质层面,其在培养人和增进社会道德、改进社会风气方面的价值,不可低估。

上一篇:大学反思规划下一篇:二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