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人故事有感-作文

2024-04-22

读名人故事有感-作文(共10篇)

篇1:读名人故事有感-作文

鲁迅——你为我们撑起明朗的天!

你是一个受世人敬仰爱戴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你对恶势力的鄙夷,是你坚定地信仰;“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你对人民的奉献,是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你一个豪气的步子,便踏入了多少个绝望的心灵,但又一个潇洒的转身,那样轻易离开了我们的世界,留下不可泯灭的记忆。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不甘落入欺凌的深渊,想要让人民强身健体,可顽固的封建者一意孤行,民众深受荼毒。于是,你弃医从文,开始了用文字来诉说你心中不灭的太阳。纸,是为你进行的战争;笔,是你锋利无比的匕首,冲锋陷阵的枪。一个个笔尖下流露出的坚毅与顽强,唤醒了多少愚昧无知的人民。你带着信念,走出一条伟大的路,一条通向光明的路。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妨做这些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这些零碎事,就是为此”。你不要名利与金钱,你只是周而复始的、乐此不疲的写字,写着你心中的愤慨,写着你心中的希望,你这些一点一滴的却散发着强大的光芒的举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多少假恶丑,支持鼓励着多少真善美?你用一笔一划,叠成了一座山,一座坚定不移的大山。那些零零碎碎的星点,就是为了这个星光璀璨的天空!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的,它始终被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你用心付出了你的一切,并不是空洞的喊号,你用实际行动影响着,改变着一些人,并不是像没有目的的苍蝇,到处乱撞,你的行动改变了许多人事物。

“希望是附丽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你不屈恶势力的逼迫,带着心中的一份希望,向着光明驶进,向着未来驶进。1936年1月19日,你的离开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拨乱了多少人的弦。可是,就像是人说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你,却一直活在我们的心底永不离去。

你的一生,为了人民而奋斗,为了中国而流泪。可是,你却仍爱着你的中国,念着你的人民。你——鲁迅,这个多少人为之敬仰的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撑起最明朗的天!

篇2:读名人故事有感-作文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暑假,我每天都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里的故事十分精彩,那就是《名人故事300篇》。这本书让我对这些人感到佩服。

《名人故事300篇》向我们讲述了海内外300多位名人在自己一生里发生的特别的事。就拿贺龙来说吧!他小时候对那些专干坏事,常常欺负老百姓的官怀恨在心,希望把他们赶下台。机会来了,一天,一个常常欺负老百姓的官的儿子,骑着马,仗着自己的爸爸是当地官,把人们的摊位一个个弄翻了。贺龙看不顺眼,趁他不注意时用木头将他打下马。打得他哭爹叫娘。后来,他把贺龙告上法庭,企图将贺龙打入大牢。但是贺龙反客为主,把他的罪状一一说出来,惩治了恶人,得到了人们的赞扬。

是呀!贺龙他有勇有谋,敢于跟恶人作对,他见义勇为,惩恶扬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像贺龙一样,但是,在平常生活当中,也可以像贺龙一样做一些好事,例如:别人打架,你去劝他们;发现小偷偷别人的`东西,你去提醒别人,这也是为社会做好事。贺龙很勇敢,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品质。

还记得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吗?在地震中,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小英雄,他用一双手,救出了一个小女孩,一个小生命。这也不是有着贺龙一样的精神吗?别以为这样很简单,用铁铲挖也要大半个小时,更何况是一双手呢?还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狼牙五壮士他们都有着贺龙一样的精神。

篇3:读名人故事有感-作文

这本书写的是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 自1949年建店至今63年中所发生的人和事。故事不多 (全书116个故事) , 但却似“一滴水见太阳”,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第一百货商店在全国商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以及她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的“第一”两个字, 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建国后第一家开市的国营零售商店, 更重要的是她开市后, 创造出许多第一, 在全国商业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中站在领先的地位, 黙黙地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 人民政府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 物资商品奇缺, 投机倒把横行, 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关门, 一些投机商人兴风作浪, 刮起阵阵狂风, 市场完全处在资本主义势力控制之中。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刚满20天, 一个国营零售商店——上海市日用品公司门市部 (即后来第一百货商店) 破土而出。

第一家国营零售商业, 前无样板, 旁无道伴, 面对资本主义势力, 如何创出自己的天地, 迎接挑战, 维护人民利益, 壮大自身力量?主要是他们按照中央政策、方针, 确立了一条经营宗旨:为人民服务。它成为每一员工的行动指针, 成为商店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由此商店所表现出来的经营风格、商业行为、工作作风、服务精神, 都是独树一帜, 与众不同。最突出的就是平等待客, 货真价实, 买卖公平。商店陈列商品都是明码标价, 有货有价, 实标实卖, 没有上级通知不变价。这让消费者感到新鲜, 对国营商店就另眼相看。

商店开业不久碰到两件事情:一件是1949年10月下旬, 全国各地相继解放, 工商企业逐步复业, 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市场需求增长, 各地游资大量进入上海, 冲击上海市场;另外, 已经退居台湾的国民党, 对国内沿海港口加强封锁, 迫使海上运输中断, 出口商品压库, 进口商品断货, 外汇告急, 原料短缺;一些投机商人乘机倒腾, 他们从抬高“两白一黑” (两白指粮、棉, 一黑指煤炭) 价格开始, 掀起了一场物价大涨风。新建的日用品公司被要求投入了为平息这场风浪之战斗 (称为“两白一黑”之战) , 根据上级指示的部署, 门市部主要是配合花纱布公司做好棉布的供应, 把市场稳定下来。按照统一行动计划事先集中资源, 对外保密。到了指定的时间, 把库存中棉布以比市场低15-20%的价格, 连同呢绒一起, 全部投放上市供应, 一下子把消费者紧张心理消除了。一些私营商店见此情况顿感存货不卖会吃亏, 也跟着国营“门市部”出仓投放上柜, 不敢再任意提价。这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第二件事, 1950年春节前几天, 2月6日夜晚, 杨树浦发电厂遭国民党飞机轰炸 (即“2·6”轰炸) , 市区断电, 一片漆黑, 居民紧急求购洋烛照明。一些私营商店抬价供应, 4000元 (旧币) 一封 (10支) 洋烛抬高到7000元。就在这个时候本已打烊的国营日用品公司全体干部、员工, 齐心一致, 加班上岗, 拉开店门, 设立专柜, 集中供应照明用品, 不提价, 不限量。洋烛仍卖4000元一封。有位顾客感到惊奇, 就问“今天来买的人都是求货心切, 提点价不会有意见, 你们不想多赚点钱吗?”营业员回答“我们是国营商店, 岂能昧着良心赚黑钱。”顾客明白了, 国营商店是为保障供给而开,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这两件事不仅对新生的国营商店来说经受住了考验, 同时对顾客来说也是实际体会到国营商店为民办事为民谋利益, 保障人民生活。有人就把她称作是“我们自己的商店”、是“特价的标准钟”。买东西到“七重天”。第一家国营商店成了众望所归, 人心所向。开业一个月, 营业额竟占了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营业额总和的60%。“初出茅庐”就争得了“三个第一”:顾客流量全市第一;服务质量全市最好;营业额全市最高。

第一百货商店为人民服务, 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 而是贯穿着事事处处。本书撰写的116则故事, 鲜为人知, 虽然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已有几年、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 但读来仍很新鲜。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 我国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期”, 商品供应全面紧张, 粮、棉、油、煤凭票定量基本保障, 日用百货商品有部分品种虽然也凭票证, 但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百人一票 (买1件) , 大多数消费者有钱也买不到。当时“上海一百”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就地买不到所需的商品, 集中奔向“一百”, 要求第一百货有更多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 上海一百是全国第一大店, 是向外展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情况的窗口, 商店橱窗出样必须丰富多彩, 货架、柜台陈列必须饱满, 不允许“开天窗”。这两方面压力集中在一起, 焦点就是要有更多的商品。他们知道, 有货就能保障供给;有货就能使货架不开天窗。找寻货源, 增加供应成为“为人民服务”最主要最实际的行动。出现了《大江南北找货忙》, 开展以旧换新, 挖掘铝锅原料, 增产铝锅;甚至连柴爿店也不放过, 从柴爿堆里找出可用作家具的木材, 增产民用家具。人人动脑筋, 个个找货源, 使很多商品“变无货为有货”, 货架、柜橱永不开天窗, 顾客在别地方买不到的商品这里可以买到。

80年代初, 我国开始引进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 最初消费者不敢问津, 仅过几年就成了居民普遍追求的最吃香的商品, 排队争购。尽管采取发券、凭证预售等办法, 却始终阻挡不住汹涌竞购的浪潮。尤其是彩电, 当时第一百货货架上陈列的彩电琳琅满目, 但这些彩电早已是“物有其主”, 专业公司已发出票子, 有票才可购买, “有钱无票莫开尊口”, 每天不知有多少人, 站在彩电柜前, 望机兴叹。有的青年男女天赐良缘, 已到“择吉行礼”, 万事齐备, 独缺一只彩电;有人分到新房, 因为没有彩电, 推迟乔迁。彩电!彩电!面对消费者对彩电的“渴望”, 第一百货经理心头同样焦急:想什么办法, 能采购到更多彩电, 让消费者高兴?

改革开放了, 他们就试探着同工厂联系, 实行厂店挂钩, 直接向工厂收购增产的彩电。他们把上海生产彩电的四家工厂都邀请来店, 双方座谈。谁知“一店”把厂店挂钩的设想一提出, 四家厂齐声赞同, 并表示立即行动, 每厂都从计划外增产的彩电中挤出50台, 供应“一店”。这样“一店”不仅一次就拿到200台彩电, 而且以后能够经常供应。这样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由此被打开了缺口, 鼓励了“一百”放开手脚, 闯关夺寨, 敢闯“禁区”,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开始不受计划经济限制, 扩大自行采购, 市内不足跑市外, 国营工厂不生产的就找合资企业……毛线, 供应紧张, 沪产名牌分配不足, 厂店挂钩挂不上, 就往市外跑, 找外地生产“吃不饱”的毛纺厂, 按照沪产毛线质量标准, 定牌监制, 独家经营;同外地名品厂建购销关系, 采购到上万台名牌冰箱, 有青岛海尔、广州万宝等等, 借了上海展览馆举办万台冰箱展销会, 不限对象, 不发票证, 公开销售, 轰动了全市;挖掘场地潜力, 腾出非营业场地, 建立五楼商场, 成立博览厅, 与香港贸发局合作, 举办了一个以“你好, 香港”为题的香港 (商品) 博览 (展销) 会, 展出的商品多数在上海是第一次看到, 令消费者大开眼界, 销售之旺情况之盛令沪、港双方都感意外。

这些举措都反映了第一百货敢作敢闯, 敢为人先, 但这并不说明“一帆风顺”不担风险, 不遇阻力。成都个体户杨义安, 以其创制生产的尼龙花边蚊帐, 用料新、造型美、款式多、质量优, 畅销海内外, 发了财, 人称杨百万, 在成都开了两爿“杨百万蚊帐商店”, 人气很旺。上海一百闻讯, 就找他商谈, 愿同他合作, 在一百设专柜, 销售杨百万帐子, 双方一谈就成功。专柜成立, 商品一出样, 引来顾客涌动, 消费者尽赞“帐子新颖艳丽, 让人喜爱”。这本是好事, 谁知却招来很多人的非议:“市百一店不顾政策, 堂堂国营大店却与个体户合作, 不怕失身份”, “国营大店个体户合作是见利忘义”。有人反映到商业一局, 也有人反映到市政府财贸办, 最后甚至捅到北京, 中央领导机关还来电询问:“上海‘一百’同个体户合作销售蚊帐这件事有没有?”回答“有”, 并且汇报了销售盛况和消费者的称道, 最后中央领导机关的意见是“既然已经搞了, 就一定要把它搞好, 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至此, 这个关闯过去了, “一店”职工心头上的石头落地了。像这样的波折不止一次, 如建立妇女用品廊, 经营“比基尼”引起的争论、“涂口红的风波”等, 说明每搞一项改革, 哪怕是个小的改革、创新, 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一百货为什么心无顾虑敢闯敢干?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举动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偌大的一家商店,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顾客进出, 要做数以百万、千万计生意, 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一点矛盾这是不可能的, 这需要商店多听取消费者意见, 以利改进商店工作。商店就成立了一个“热心顾客信箱”, 把经常关心、爱护、支持市百一店的一些老顾客组织起来, 定期开会, 听取他们对商店的意见, 并要求他们经常对商店监督、来信来访, 商店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接待。

为了解决顾客与各楼面商场发生的矛盾, 楼面不能解决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商店专门设立一个“总经理服务台”, 挑选几位精明能干的业务干部、劳动模范, 轮流上服务台值日, 按照总经理授权, 当一天“总经理”, 处理消费者来访的各种问题。根据商店党委提出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商店要实现“三个一流” (一流商店、一流环境、一流服务) 的要求, 1991年春, 上海一百又出了一项创举:请农民来做客。商店派了车子到南汇县把部分干部、先进生产者和一部分从未进过城的老农民都请了来, 请他们吃了一顿饭、陪同他们参观商场、购买商品, 这又是一件新鲜事。一些农民乘过自动扶梯, 买了大包小包商品, 高兴劲自不必说, 回到家里逢人就夸市百一店, 《解放日报》、《文汇报》都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 引来各地农民都到这第一大店购物游乐。

1994年为迎接建店45周年, 商店党委从“为民、便民、利民”出发, 要求全体职工人人动脑筋出主意, 献计献策, 把服务水平推上新台阶。全店职工集思广益, 提出了以“让顾客满意为中心”, 对顾客购货实行全过程服务 (即“售前创放心, 售中送方便, 售后保安全”, 商店各商场各柜组提出来便民措施、为民服务项目超过百项, 最后确定其中一百项列入商店公开向顾客承诺的实施项目, 称为“一百满意工程”, 其中许多项目是第一次提出的。改革开放后国内生产发展, 国外产品的引进, 上市的商品升级换代, 现代产品要求现代服务, 单靠营业员“脸上笑眯眯, 说话很和气”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要求熟悉现代商品知识, 使用、维修、保养技术。所谓“全责服务”, 营业员对出售商品不仅管卖, 还要管修、管使用。“一百满意工程”很多新的项目就是体现在这方面。它的实施使人赞叹, 也令顾客分外满意。

“一百满意工程”的实施, 对顾客的服务可以说面面俱到。但绝不能说商店与顾客之间不发生矛盾, 没有争议。不是的, 争议还有, 矛盾还时有发生。争议多的是对待退、调货的处理和谁更应该承担责任。原来双方都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互不退让, 矛盾不能化解。商店职工在制订和实施“一百满意工程”中感到前提是为了“让顾客满意”, 商店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对处理顾客的退、调货确定了“三项原则”, 即可退可不退的以退货为主;可调可不调的以调换为主;顾客利益与商店利益有矛盾以照顾顾客利益为主。为确保“一百满意工程”如实执行, 商店拿出“三个10万元”成立三项基金:商品质量检测基金;退、调货基金;理赔货基金。至此营业员思想更解放, 一切从为人民服务出发, 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商店服务越周到, 越能招徕更多的顾客的回报。从改革开放后商业零售额列入国家统计范围起到1993年, 上海一百销售额连续14年列为全国第一。

篇4:暑假,读名人的故事

在心灵的河床上,谁可以帮我们凿开不竭的泉源?

请看,这些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达芬奇、塞万提斯、爱因斯坦、凡尔纳、玛丽·居里、莎士比亚、圣·埃克苏佩里、莫扎特、梵高、毕加索……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有着怎么的故事呢?他们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那就让“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系列图书告诉你吧!这是一套来自西班牙的成长励志类人物传记丛书,由明天出版社引进出版。和以往以第三人称写的传记不同,它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的精彩生活和非凡成就,更加亲切,令你感同身受。书的内容不仅丰富,里面的插图也极富时代特色,图文并茂,让人更加爱不释手。阅读这系列图书,将会带你步入名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受别样的阅读乐趣。

在这些精彩纷呈的名人世界中,你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名人们跋涉的艰辛与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也能真切地感悟到名人们会有那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

愿名人的人生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从稚嫩的童年出发,驶向美好的未来!

篇5:读《绍兴名人故事》有感作文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读书,宁愿死》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马寅初为读书而抗争的故事。马寅初的父亲是位酒坊老板,他看到儿子天资聪颖,就希望他早日继承家业,多读书反而无用。但马寅初却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愿只做一只井底蛙。每次父子俩谈论这件事意见不合后,脾气暴烈的父亲总会鞭打马寅初。而马寅初终因受不了不能读书的事实而跳河自杀,幸得父亲好友相救又支付他的所有读书费用,他才如愿考入了天津北洋大学,之后,去美国留学,最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读完了这则故事,半晌,我都无法言语。马寅初读书意愿之强烈深深地震憾了我,也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让我对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有了新的理解,也引发我重新去审视自己的学习观。马寅初不能读书宁可去死。而我呢?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来的钱全用在了我身上,兴趣班、零食、玩具、名牌衣服……可我还不领情,觉得这是我应该得到和享受的。就像对于读兴趣班,我认为父母是在扼杀我的精力和童年,却不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习上也是三心二意,对于老师和父母反复指出的缺点——不抓紧时间、动作慢,也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或者听的时候觉得惭愧,有道理,却从未真正想过如何从根本上改正这个缺点,让自己更进一步!

对比马寅初,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有道地缝能让自己钻进去,对自己的一些情绪与做法产生了深深自责。有许多次,兴趣班我都不想上,特别是冬天,觉得起床既冷又麻烦,还不如躲在被窝里既暖和又舒服。究其原因,是我根本没有一颗渴望获得知识的心。富足的生活让我安逸,更让我懈怠。我吃穿不愁,更得垄望蜀,追求名牌,一切都因虚荣心在作怪!同时,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也让我产生一种为老师学为父母学的心态,而不是自觉主动地投入,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动力!

读了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不光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更催我奋进,给我激励。也让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福,能出生在这个尊重知识的年代,一切以知识为上,以知识为重。我更庆幸能出生在绍兴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身边曾出现过如此多的名人贤达,他们的行动感染着我,他们的精神滋养着我。我能感觉到他们期待的目光正热切地注视着这块土地,注视着他们的子子孙孙,怎样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篇6:读《名人故事》有感

读《名人故事》有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过不少课外书。其中,令我深受启发的一本书是《名人故事》,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故事,让我百看不厌、受益匪浅。《名人故事》里的小故事—《乐坛“拼命三郎”》讲叙了我们最喜欢的音乐家聂耳的故事。聂耳自幼喜欢音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考上了上海明月歌舞剧社,成了一名小提琴练习生。当时,剧社条件非常艰苦,但爱好音乐的聂耳却十分知足。聂耳知道自己基础差、起点低,于是在大家去逛商店,或看杂耍的时候,聂耳却抓住这宝贵的时间,勤加苦练,每天至少要练上七八个小时。因此,被人们称为“拼命三郎”。正是凭着这股勤奋和拼命劲儿,聂耳在他短暂的一身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作品。《墨池的故事》讲述了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的王羲之每天勤学苦练。有一次,他在书房练字,书童给他送来馒头和蒜泥,劝他趁热吃,而他心思全在练字上,母亲来书房看他,却见王羲之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半个馒头蘸着墨汁往嘴里送。王羲之每次练完字后,总要到门口的池塘边清洗毛笔和砚台。起初,池塘里的的水还很清澈,可由于他不停地练习书法,不停的清洗笔和砚台,天长日久,清澈见底的池塘竟变成了黑黑的墨池??读完《名人故事》这本书,使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经过一番磨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勤学苦练,不断的探索,才能向成功的道路一步步迈进。

四年级:许畅

篇7:读《名人故事》有感

别号六如居士的唐寅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和称为“明四家”,他从小天资聪颖,一目十行,后来拜了大画家沈周之后绘画技术更是了不得,在众人络绎不绝的赞美声中唐寅渐渐的骄傲起来,他决定半途而废。老师不希望潜力无限的唐寅放弃,决定要好好教育一下唐伯虎,于是叫他过来,并对他说:“为师今天高兴,酒喝得多了一点,感到浑身发热,你去把窗户打开。”唐伯虎听了,转身去开窗户。可是任凭他怎么使劲,这扇窗就是打不开 。他左瞧右瞧,原来这扇窗是老师画的画,他羞愧难当,面红耳赤地说:“老师,请原谅学生的无知,学生知错了。”从此,唐寅更努力的学习,最终成了一代大文豪。

看了这则故事,我顿时觉得自己渺小了许多,看着一个个历史伟人谦虚好学,虚心求教,再看看自己因为一些小事情却无缘无故自满起来,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做网上问答,自满的我“快刀斩乱麻”似的猛做,以为凭自己看的是多得很,绝对没问题。可谁知,爸爸妈妈过来一看,确犯现我做得漏洞百出,错多对少。看着自己半瓶子水却摇的咣当咣当响,真的觉得很惭愧,在茫茫的是海中泛舟本来就是间无止境的事情,可自己却夸耀自己那略懂皮毛的知识,看来在生活中我也应该学习他们虚心、好学、不夸耀自己的优点。

篇8:读名人故事有感-作文

2010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鹏凯《心力管理》一书,引起管理学和企业文化学界很大的反响,“心力管理”被推崇为一种成功的管理范式,广为传播。我写了一篇短文《管理有限,心力无边》,认为“心力管理”,本质上就是遵循管理的内在规律,以人为本,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度量,用心去经营,用心去管理;并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土壤中吐出的新芽,是人本管理的深化和文化管理的创新。

不久前,刘总又给我寄来他的新作《心力管理故事》,打开这本厚厚的故事集,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160多个小故事,像160多颗珍珠,串联起“心力管理”的思想结晶,展示出一名优秀企业家非凡的睿智、爱心、气度与完美的管理艺术。

读完这本故事集,油然生成这样一种想法:刘总通过每个小故事,向我们传递的都是这样一种管理逻辑:用他的“心力”,即爱心、良心、诚心、感恩之心和智慧之心所形成力量,感化、教化、引导、激励员工,促使员工做对、做实、做精每一件事,将心比心,用己之“心力”,启动他人之“心力”,用个人之“心力”,启动团队之“心力”,用充满正面力量的星星之火,点燃推进企业发展的一团火。刘总就像一位学校校长,教育启发每一名学生的心智,帮助每一名学生成长,进而把他的企业办好。故事集深深启迪我们:好企业家应该是一位好校长;像当好校长一样管理企业,努力开启员工的心智,提升员工的素养,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进而创造出卓越的团队绩效。

先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好企业应该是一所好学校》的文章。我认为,企业与学校在性质上本无关联。但学校是育人的,企业是用人的,二者实际上又密切相关。

传统管理把人看成一种资源,遵循同其它资源一样的供求规律,从市场上获得,企业需要什么能力的人,就去市场上招聘具有什么能力的人,企业只是人的使用者,待人同其它资源并无多大差别。现代管理把人视为一种特殊的可增值的资源,这种资源尽管也从市场上获得,但招聘进企业以后,不是简单地使用,而是重视培养,使其增值,使其素质能力得以提高,在使用中变成对企业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格的普遍提高,人性的逐渐觉醒,以及伴随着科技进步,脑力劳动在企业中越来越占主体地位,传统管理的用人理念受到挑战,简单地强制性地去榨取和挖掘人的智慧、才能,终会枯竭并且容易遭到抵制或反抗,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效率。

坚持现代管理,把企业作为一所学校,使每一个人来到这所学校都能接受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培育,修炼品德,净化心灵,锻炼意志,学到从事各种工作的技能和为人处事的技巧。有日本企业家主张“只有培养出优秀的员工,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因此坚持“经营含教育”、“造物先造人”,这些理念和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办好企业这所学校,关键在校长,校长有多好,企业就会办得有多好,就像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贻琦之于清华,张伯苓之于南开,竺可桢之于浙大。在企业这所学校里,校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员工遵循和模仿的对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管理与文化,有什么样的管理与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员工,有什么样的员工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这是一个紧密的逻辑链条。

也是巧合,我在黑松林官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刘总撰写的《重视企业的“育人”功能》一文获得全国石化新闻奖。显然,刘总早已深刻认识到企业的学校功能和自己的“校长”责任。我认为,刘总是一位合格的企业校长。

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是一个不大的企业,工人不足百人,从学校角度看,充其量是个“大班”,但却是中国胶粘剂行业知名的企业,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参与9项国家标准制定,先后获得“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刘总用心去当黑松林这所学校的校长,他所创造的“心力管理”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在黑松林这所学校里,刘总视员工为兄弟姊妹,真心相待,视员工为学生,耐心教导。刘总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人,一个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智慧幽默、善教于人的人,他把自身的好品质与好作风,通过对一件件小事的艺术化处理,传导给员工,使他们不仅发扬了优点,改正了错误,而且提高了素质,完善了人格。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刘总深谙这个道理,把管理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按照清华大学张德教授的说法,“黑松林活脱脱就是一个管理艺术的盆景”。黑松林不大,故事集中的故事几乎涉及到每一个人,甚至一个人涉及到多次,每一个故事都阐明一个道理,淬炼一种艺术;故事集就像案例教材一样,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

故事集中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大的企业大事,甚至可说都是工作生活中细枝末节,刘总高就高在他能从中发现改进管理、教化员工的机会,找到艺术化处理问题的巧妙方式与方法。他善于关心人,竟然出台男员工休产假的温馨新规;善于创新激励方法,经常雪中送碳,给员工带来意外惊喜;善用一句话、一条短信、一支烟、一杯茶、一杯酒、一顿饭,使员工感动常在;善于像家长一样爱护员工,以亲情换亲情,营造温馨的家文化;他善于批评,总让人心悦诚服;更善于把批评与表扬相结合,惩罚与奖励相结合,使人激奋向上;善于“敲山震虎”,用班前会、现场会、销售会、生产联席会、学习会和月度例会等形式,像在课堂里教学一样,出其不意,把问题摆出来,让大家受启发受教育;还善于故意出题或“制造问题”,考察考验员工,让员工从中自找答案、自我教育;善于包容员工的缺点与过错,给员工改过的机会;善于就事论事,现场“教学”,把铁的制度温柔地执行,发带甜味的命令,让人文关怀嵌入员工心田;善于对待特殊员工,用“送药”法和攻心术促其改正缺点;善于循循善诱,启发员工的思想,用爱给下属“咖啡加糖”,使员工永记心头;善用“悟”的方法,给员工留面子,启发员工的自觉性;他善于抓住细节不放,举一反三,达到教育员工的目的;他善于身教,给员工做出榜样;善用激将法,激发员工的智慧;善于发现人的优点,挖掘员工心灵中潜在的黄金,点亮员工心中的灯塔,使其熠熠发光,照亮自己;他善于授人以渔,让员工学会“自然飞翔”;善于从细节入手,小题大做,润物无声,让员工自我感知与觉醒,培养员工的良好习惯,提高员工的修养;善于在员工生活土壤上播种爱的种子,收获员工的忠诚与奉献之果……

爱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伟大的校长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一种大爱。刘总心力管理的原点就是大爱,他把这种爱在经营管理中,在对待员工、对待客户、对待社会中演绎的非常完美,因此,他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校长”。

当然,校长培养学生不是经济行为,爱是无价的。在企业里,爱也是无价的,算不出价值。但无价的东西,通过给人以信任、感恩、感动、激励,可以物化作安全,物化作质量,物化作品质,物化作市场,物化作各种有价值的东西,正像刘总所说:“心在哪里,效益就在哪里”,此心,正是爱心。

刘总常引用欧阳修的名言:“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用爱心经营,用爱心管理,我坚信定能成就伟业。企业有大有小,世界数千万、乃至上亿家企业,99%均为中小型企业,推行心力管理的黑松林不一定能做成世界级大企业,但一定能做成一个有品质有特色并令人尊敬的企业。刘总有两个愿望:一是在中国胶粘剂的绿洲有一片黑松林,做成百年老店;二是用己之心力,启动更多人的心力,促使人人向善,企业发展健康,员工幸福快乐,国家文明富强。我想,只要有足够的“心力”和合力,这些愿望定能实现。

刘鹏凯创造的心力管理以及带给我们的若干精彩的小故事,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及他的企业给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越就业、产品、税收等物质层面,其在培养人和增进社会道德、改进社会风气方面的价值,不可低估。

篇9:读名人故事,悟人生之道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陈鲁民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已82岁高龄了,但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工作,每天进行演算。他的方式是“随时工作”,累了睡上两三个小时,然后起来接着做,有时甚至拔掉家里的电话,专心于物理推演。“累则小睡,醒则干!”这是李政道的口头禅。现在,他每天仍要“生产”出几十页手稿。李政道说他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娱乐,“我没觉得什么苦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法的。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项荣誉就够他“吃”一辈子了,即便以后什么都不干,也是大名鼎鼎,辉耀青史。可那只是庸人之见,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荣誉只不过是科研的副产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目标。所以。获奖后的李政道,50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研究,仅2006年一年,他就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研究的都是目前理论物理界的前沿问题,如黑洞、暗物质、中微子等。诚如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周光召先生对李政道的评价:“耄耋之年,他仍在挑战物理。这样的年龄还能有如此科学成果,在科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古人说,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所以,孔子七十读易尚且“韦编三绝”,毛泽东八十高龄还学英语。然而,人生有涯而奉献无涯,更是难能可贵。早已功成名就的李政道。本可以养养花,逗逗鸟,含饴弄孙,悠然南山,可是他却没有这样的“雅兴”,一辈子从事物理研究,为人类科技进步殚精竭虑,活到老,干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精神可贵,高山仰止。

幸福是一种感觉,有人以吃喝玩乐为幸福,有人以游山玩水为幸福,也有人以献身事业为幸福,抱有这样幸福观的人,能干自己喜欢的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再苦再累也能乐此不疲,再枯燥无味也能甘之如饴。的确,论物质生活他们可能无法夸耀于人,但在他们脸上,时常会露出一个创造者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淡泊名利。倾心工作。是一个人的人生最佳状态。一个有志者应充分利用宝贵的人生,尽量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作出自己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能问心无愧,不白来人世走一趟。就像李政道先生那样,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轰轰烈烈干工作,扎扎实实搞研究,用自己的才华和奋斗为人类做贡献,这辈子才活得有价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衷心祝愿李政道先生健康长寿。科研再创佳绩。

思考:李政道的“生活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有感于袁隆平的“怪癖”

姬建民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千亿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翁”,却有着青睐便宜货的“怪癖”。一次,他看到商场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衬衫,一下买了10件。他说:“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穿起来方便。”他全身的穿着加起来价值不过400元。穿得最好的一次是在北京领奖,主办方给他做了一套800元的西装。算是他一生穿得最“奢侈”的衣服。

还有两个故事发人深省:一次以袁隆平为组长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到达洛杉矶,美国官方把同行的另一“相貌打扮更像官员”的同事当作了袁隆平。一次是袁隆平去北京开会,没买到卧铺票。当站在列车过道上等候买卧铺时,列车长不相信满脸黝黑的袁隆平竟是水稻专家。

袁老的“怪癖”就是俭朴。袁老遭到冷遇也无非是由于他俭朴的“农民形象”和“农民本色”。

袁老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富翁”,只要他愿意,杂交水稻可以成为他取之不竭的摇钱树,但袁老从没将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他自视是农民的儿子,根在农村,血脉里传承的是农民的朴实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忠厚与节俭。他成名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浮华排场。所以人们才很难把这位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我不敢说俭朴的农民形象是成就袁老“杂交水稻之父”的决定因素,但我敢说这正是铸就袁老大功伟业的基本要素。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慷慨”。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对金钱一不吝啬,二不奢侈,只要够用就行。因而,他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也许袁老是世界上最农民化的顶级科学家,是顶级科学家中最农民化的,所以他倾城之富却不私不显,身价千亿却“专挑便宜货买”,袒现的正是袁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与平民本色。财富确是不少人孜孜追求的目标,袁老的身价不知会让多少人艳羡发狂。然而他的身价与他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相比却黯然失色,因为超级杂交稻谷每年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袁老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恩泽国家、人民,也恩泽了世界,这应该是袁老最大的“慷慨”。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感情。袁老爱祖国、爱人民,也爱家庭。袁老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几乎每天都低头弯腰在田间,成为农民心中的“米菩萨”。国际上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但袁老看重感情,明确表示“我的根在中国”。袁老当然也爱家人。正是这种感情使他以俭朴作风与重大成果回报祖国和人民。也赢得了家庭对他节约俭朴、慷慨捐献的真诚理解和支持。

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同济大学演讲时提到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袁老正是这样的佼佼者。袁老又是一粒最好的种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一定会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2、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像袁隆平一样过着俭朴生活的“富翁”,选择一两位代表人物,搜集他们的有关故事,与同学交流。

傲慢与非偏见

吕麦

学者钱钟书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自许,恃才傲物。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

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学校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吴宓一笑,平静地说:Mr.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1937年,钱钟书分别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和研究西洋文学。在此期间,“浪漫”的吴宓几经反复,打算和32岁的情人毛彦文举行婚礼。消息传出,钱钟书特撰文一篇,发表在国内某知名大报上,刻薄地调侃恩师的新娘为“Superannuatedcoquette”(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卖弄风情的大龄女人),使吴宓的“罗曼蒂克爱情”,成为一时笑柄。

1940年春,钱钟书学成回国,许多知名学府想聘请他,这其中包括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可是,却遭到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叶公超的竭力反对。吴宓得知此事后,愤愤不平,斥之为“皆妄妇之道也”。他奔走呼吁,不得其果,更为慨然“终憾人之度量不广,各存学校之町畦,不重人才”。后来,陈福田请吴宓吃饭,吴宓特意叫上好友陈寅恪做说客,力主聘请钱钟书,为清华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经过几番努力,“忌之者明示反对,但卒通过”。吴宓很是欣慰。只是,任教两年后,钱钟书和诸公不睦。辞职他就。吴宓又是极力挽留,但钱钟书去意坚决。

钱钟书离去后,吴宓借学生李赋宁的笔记来读。这是钱钟书讲课的笔记。内容有两门课:一是《当代小说》,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吴宓在《吴宓日记》里写道:“9月28日读了一天,29日又读一午。先完《当代小说》,甚佩!9月30日读另一种。亦佳!10月14日读完,甚佩服……深惋钟书改就师范学院之教职。”

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一次,他到昆明,特意去西南联大拜访恩师吴宓。吴宓喜上眉梢,毫无芥蒂,拉着得意门生谈学问、下棋聊天、游山玩水。钱钟书深感自己的年少轻狂,红着脸,就那篇文章向老师赔罪。吴宓先是茫然。随即大笑着说:“我早已忘了。”

1993年春,钱钟书忽然接到吴宓女儿的来信,希望他为《吴宓日记》写序,并寄来书稿。当钱钟书读完恩师日记后,心内慨然,立即回信自我检讨,谴责自己:“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内疚于心,补过无从,唯有愧悔。”且郑重地要求把这封自我检讨的信,附入《吴宓日记》公开发表。

思考:1、文章中哪些细节能表现钱钟书年轻时的聪慧过人?哪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钱钟书“自负自许”“恃才傲物”的特点?

2、“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的?

3、阅读本文后,你对钱钟书及其老师吴宓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说说璔茨的追求

黄晴

最近,美国微软公司创办人盖茨“散尽家财”,将580亿个人资产悉数捐给其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又“退出权位”,从微软公司完全隐退。盖茨好洒脱,世人看不透的“权”、“钱”二字,他看得透,而且如《聊斋》故事中的“豁达先生”,“说走就走,岂不爽快”。

盖茨“裸捐”一事在中国引起议论纷纷,据说远比美国来得热闹。有网友叹:“盖茨的娃儿真可怜。”这倒应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其实,中同也有人对此是看得透的,记不得是哪位古人说过,如果儿孙成器,留钱何用?如果子孙不成器,留钱适足以害之。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他爹也写过一首诗:家也大,业也大,子孙钱多胆也大,天大事情都不怕,不败身家不肯罢。对这类事情也是看得很透的。

在美国的财富文化中,从卡耐基始,形成了两个传统,其一,富人只是资产的管理人,只是在替上帝“理财”。其二,死时拥有巨额资产是一种耻辱。这两个传统对维系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盖茨只是完全彻底地实践了这两个财富原则。盖茨“裸捐”一事在美国并未引起过大的轰动。或与这种传统深入人心有关。

盖茨从业界隐退之后,将全力从事慈善事业,继续充当“财富管理人”的职责,只是改变了财富使用的方向和定位。在美国,对慈善基金的使用有各种法律规定和约束,使用上是较为规范的。对盖茨个人而言,人们更不会担心他用自己捐出的钱去搞什么“谋私”的事。

慈善事业怎么搞,也是有学问的。据说,袁世凯有位公子,也好搞“慈善事业”,弄一兜大洋,满街乱散,见人就给。这种搞法,就有点“率性使气”了。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事业,针对个人,它要救人急难,助人自立,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针对社会,它要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道德文化品位为目标。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有三种满足的境界,家庭的满足、事业的满足、宗教的满足。人类的文明形态有异,所谓“宗教的满足”,或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满足。香港邵逸夫先生有言:“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慈善,或应是企业家的宗教。盖茨在事业有成之后,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有其内在的精神逻辑。盖茨个人是一个事业传奇,他创办了微软公司,成了当代信息产业的一个象征。现在,盖茨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他还算年轻,有思想、有创造力,也有管理能力,在慈善事业上,他将有什么创新之举,人们对此怀有期待。

思考:1盖茨“裸捐”一事在美国并未引起过大的轰动,主要原因是什么?

2、“盖茨在事业有成之后,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有其内在的精神逻辑。”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篇10:读《名人故事》有感

本书介绍了杰出的政治领袖: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家喻户晓的古典浪漫主义小说作家的代表-------吴承恩。从书场里走出来的小说家------施耐庵。一代诗仙----李白等著名人物。

这些著名人物令我敬佩,但有一位名人,他是唤醒了人们灵魂的文学斗士,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他就是-------伟大的鲁迅先生。

他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很早就开始在著名的三味书屋学习。19,鲁迅又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认为医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中国人体质差,学医可以为人治病,救死扶伤,所以就赚到仙台医学学院学医。可是后来遇到的一件事,使他再次改变了注意。

在一次放映片中他看见了一群日本兵抓住一个中国人将他五花大绑地押赴刑场。在场的同学们欢呼雀跃。顿时愤怒、悲痛、屈辱充满了他的心。鲁迅苦苦思索,终于领悟到“医学救国”行不通。再高明的医师也只能就同胞的肉体,而无法医治同胞的灵魂;只有振兴中华,才是当务之急。于是鲁迅决定放弃医学,转学文学。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坟》。

他以笔为武器,唤醒了无数中国人,被后人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这就是鲁迅先生,他以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和仁爱的心,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令我赞叹不已。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斗争精神永垂不朽。

上一篇:圩镇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第三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安排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