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2024-04-20

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精选11篇)

篇1: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玉和苗族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存在的问题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主要物质基础,近几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已部分被忽视,资产、资源家底不清,产权不明,处臵不当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三资”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首先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对土地等集体资源的登记管理不全面不细致或没有建立台账登记。

2.集体资产(资源)监管不善。主要是非煤矿山资源管理差,资产流失严重,未经批准私挖乱采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村社甚至已经形成长期固定的采集点。

3.林权体制改革不完善。我乡在林业体制改革工作中,有的社出现确权不到位、产权不明晰、四界混淆不清等情况,有的社出现个别农户没有林权,造成林农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

4.财务制度执行不力,少数干部不廉洁。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有的干部自用自批,村民理财小组形同虚设;假公济私,挥霍浪费,借机中饱私囊等;有的由于村主要干部干预财务,造成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开支白条入账;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5.少数村财会人员素质低,责任心差。有的财会人员故意拖延报账时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村干部也束手无策。

6.财务公开欠规范。我乡对财务公开工作一直高度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在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意识淡薄,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有的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有时甚至是走过场。

7.对农村“三资”管理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司法机关监督乏力。由于职能限制、违规金额小等种种因素,司法机关不能、不愿介入村组干部的经济问题。二是纪检机关监督乏力。村干部是党员的,纪检部门还可以查处,对不是党员的,纪检部门不便查处。三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四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五是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有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没有理财能力;还有的原则性不强,禁不住村干部做小动作等。

2011年7月25日

篇2: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蚕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玉和苗族乡基本情况 玉和苗族乡位于珙县南端中部,距县城所在地巡场45公里,川云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幅员面积25.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森林覆盖面积1.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8%;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属高寒山区,年平均温度15度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土壤特征中性;境内的河流有五同村一条溪沟,主要山脉有七星山。辖7个行政村,27个农业社,总户数1471户,总人口5519人,其中:苗族:446户,1792人。

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生产包括玉米、水稻、红苕、小麦等,经济生产以畜牧、黄金梨、烤烟、蚕桑、晒烟、反季节蔬菜、林业为主。2010年粮食产量3012吨,产烟3880担,产茧560担,产茶702担,出栏生猪9236头、肉牛238头。2010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产值3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2元。

二、蚕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乡桑园面积800亩,发放蚕种700盒,生产蚕茧560担,蚕业收入70万元。我乡桑园主要分布在凤凰村5、6社,有500亩蚕桑面积,另:在青龙村5、6、7、8社,隘口村7社,杨家村2、4、5社及凤凰村2、4社有共计300亩的零星蚕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乡户平桑园面积仅1.67亩、年户均养蚕2.3张,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粗放经营十分明显。

(二)科技投入不足

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科学养蚕难以落实,小蚕共育、病虫害统防等公益性工作难以开展。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三)基地建设速度缓慢

由于蚕桑产业由政策性投入发展变为了市场竞争下的农民自主发展,生产投入少,基地建设滞后。

四、“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完善现代蚕桑产业体系,推进蚕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我乡蚕桑产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乡桑园面积达到3800亩,发种8000张,蚕茧年总产量6400担以上,蚕农综合收入1600万元,蚕茧单产、质量和效益比“十一五”提高10%以上,力争跨入全县万担茧乡镇行列。

(三)发展主要任务

适应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操作省力化、产品多元化要求,优化蚕、桑品种结构,提高蚕、桑良种水平;新建蚕业基地3000亩、改造800亩;蚕业主体技术路线的推广面提高到70%以上;蚕桑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立适于产业良性发展的经营体制和模式。

1.抓好现代蚕业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建设成为万担蚕茧乡镇。

(1)3000亩蚕桑基地建设

根据玉和苗族乡“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采用“一步建园”方式,集中成片地发展优质桑园,推广使用桑、蚕新品种,建设小蚕共育设施、修建养蚕大棚并添置省力

化蚕台、纸板方格蔟,推广蚕桑病虫害统防统治、共育户联农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建成3000亩现代蚕桑产业基地。主要分布青龙村1、5、6、7、8社,隘口村1、7社,杨家村2、4社及凤凰村1、5、6社,与底洞镇白合村、楠桥村、木梯村形成连片种植,共同建设珙县10万亩蚕桑绿色走廊。

(2)800亩蚕桑基地改造

对全乡现有蚕桑基地进行全面改造,根据不同基地存在的不足,分别选择实施不同改造内容,其中包括:更新桑树品种、完善共育设施、添置方格蔟、修建养蚕大棚、消毒池等,推行蚕桑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推广小蚕共育、开展蚕桑技术培训等。

2.抓大做强,着力培育百万元村、双百万元村

根据县委、县政府“十二五”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全乡4个百万余村、双百万元村建设。力争到2015年隘口村桑园基地达500亩以上,年发种1000张以上,产茧800担,产值100万元以上;青龙村、杨家村、凤凰村桑园基地达3000亩以上,每个村年发种2000张以上,产茧1600担,产值200万元。

3.打造亮点,着力发展专业大社

重点抓好蚕桑产值50万元以上的专业大社建设,到2015年,力争使青龙村5、6、7社,隘口村1、7社,杨家村2、4社及凤凰村1、5、6社共计10个社达到专业大社标准。专业大社标准是:桑园基地面积200—300亩,年发种500—600张,年产茧量400—500担,蚕桑综合产值60—100万元,其中蚕业收入不低于50万元。力争到“十二五”末,全乡10个专业大社的年发种达到5000—6000张,产茧4000—5000担,产值达500万元以上。

4.择优扶持,着力壮大蚕桑大户规模

为了保持蚕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品质和单产,让蚕农和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的“1525”工程,我乡重点建设100户年蚕业综合收入3—5万元的专业大户。蚕桑产业大户的规模标准为:自有桑园面积5—10亩,年养蚕20—30张种,产茧15—20担,蚕桑综合收入3—5万元。力争到“十二五”末,全乡100户专业大户的年发种达到2000—3000张,产茧1500—2000担,产值达300万元以上。同时鼓励有基础、有能力的蚕农租用好田好土载桑养蚕,对成片载桑100亩以上,年养蚕200—300张张以上的集约化经营大户给予重点扶持。

5.稳定增收,着力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

选择集中成片的蚕桑基地实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推广“桑—经”、“桑—粮”套种模式,主要套种黑物类、蔬菜等;“桑—禽”等桑园套养模式,主要套养土鸡;“桑—蚕、禽—沼气”蚕业循环经济模式;开展桑叶、桑枝、桑果、蚕沙等综合开发。开发目标500亩、每亩桑园为蚕农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每年为蚕农增收100万元以上。

6.抓好桑水配套建设

整合项目资金,加强桑水配套工程建设,每年在蚕区投资新建或改造灌溉沟渠2条,5年建设10条,增加蚕区有效灌面,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7.加强共育室、蚕房建设。

一是工厂化共育室建设。修建工厂化共育室4个,全面提高三龄、四龄蚕共育率,由分散定点的小规模共育向分片适度规模工厂化共育转变。二是加强标准化蚕房建设。按80—100平方米的标准化修建室外蚕房100个。

五、“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1、脚踏实地地推广主体技术路线

“蚕种良种化、栽桑一步化、防病统一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营茧良蔟化”是科学养蚕的核心,是提高单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的主体技术。通过大力开展 “大培训”行动,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项目,让蚕农掌握主体技术;通过建立健全蚕业技术服务体系,在基地村配备1名以上蚕桑技术员,加强技术指导,提供咨询服务,让蚕农随时应用主体技术;通过科技承包、利益联结、优质茧奖励、创高产奖励等措施,调动基层服务人员和蚕农推广应用主体技术的积极性。

2、坚定不移地稳定蚕茧经营秩序

树立“帮助龙头企业,就是帮助蚕农”理念,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从项目、新品种推广、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更多的支持和服务,坚决打击非法收茧、破坏蚕茧经营秩序的行为。

3、因地制宜地开展蚕桑资源利用

结合各地自然气候、栽桑形式、养蚕特点等,充分依靠科研院校,认真推广“桑—经”、“桑—粮”桑园立体间作经营模式,“桑—禽”、“桑—草—牧”桑园套养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立体循环农业,提高养蚕设施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进一步加大桑枝、蚕沙、桑果,以及剩余桑叶等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蚕桑收入,增强蚕业抗风险的能力。

4、千方百计地争取资金投入

为进一步提高蚕业在助农增收、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效益,充分调动龙头企业、蚕农投入发展蚕业生产的积极性,乡政府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及涉农部门尽可能倾斜蚕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共同推动我乡蚕业又好又

快发展。乡政府具体政策:一是栽桑5亩以上的专业大户,每新建一间标准化室外蚕房(60㎡以上),经验收合格后,乡政府按1000元/间的标准进行补助。二是按照智溢公司的规划修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80㎡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乡政府按2000元/间的标准进行补助。三是全面推行纸板方格蔟上茧,蚕农购买方格蔟后,乡政府按0.3元/个的标准进行补助。

5、推进建设蚕业经营机制创新

篇3: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支那乡,“三资”管理,问题,对策

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地位突出, 其中,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被称为农村集体“三资”, 其管理效果对农村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目前, “三资”问题是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都十分关心的焦点问题, 也是比较容易出现腐败、贪污、行贿受贿等现象的问题。然而由于农村长时间的制度不完善、运行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使得个别乡镇的“三资”问题比较严重, 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支那乡民族众多、水利和矿产资源丰富,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因此, 研究该地区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是具有比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1 支那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主要问题

1.1 乡集体收支无预、决算管理

在“三资”问题中, 对于全乡集体收支的预算应该着重管理, 但是一些乡干部对于全乡的收支预、决算管理工作却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甚至个别干部没有预、决算的概念, 对于资金的安排没有预先计划, 如果乡财政赤字, 则会以借债解决当前资金问题。甚至有些时期, 支那乡的干部、工作人员的薪酬都不进行核定, 如果乡财政状况好, 薪酬就高一些, 如果收支状况不好, 那么薪酬就少发一些, 而且没有人对此表示异议。[1]因此, 全乡对于财政没有规范管理, 财务活动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之中, 影响着资金、资产、资源的有序使用。

1.2“三资”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国家对于乡一级是有着明确的财政制度的, 但是到乡一级的工作人员执行阶段, 则明显表现出了执行力不够等问题, 管理制度虽然详尽, 但却更多的是流于形式。首先, 乡级工作的原始票据制度运用不规范, 主要表现形式是白条入账, 票据记载内容与实际开支不符, 票据不规范、不完整等, 还有一些人员在工作中开具的发票以个人作为名头, 是不符合财务工作制度的, 这些违反财务制度的问题屡禁不止, 给后续的管理工作埋下了很大的隐患。[2]其次, 审批和监督工作不到位, 对于乡级“三资”的管理应该由上一级单位来执行,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经常会出现票据和收支严重不相符的问题出现, 而村级财务人员工作繁多, 对于乡级财政工作的管理比较滞后。第三, 收支方式的随意性大, 在收支两个方面, 对于现金收支、电汇、转账、开具支票等不同方式有着不同财务项目的要求, 但是到了乡级政府, 收支方式的随意性都很大, 如长期赊账、不作账、大额资金个人保管、工程款不按合同支付等, 因为随意性大所以给腐败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支那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有效对策

虽然支那乡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问题比较复杂, 但是主要表现在以上两个方面, 由此,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

2.1 提高乡干部的管理意识

“三资”管理无小事, 乡干部要首先提高意识, 才能够以身作则, 并带头执行现有政策, 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现状的局面。要将乡干部和乡财务人员作为重点对象, 积极开展法制、财政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树立正、反典型, 从思想上引导干部和财务人员遵纪守法, 自觉提高管理意识、提升管理行为。

2.2 财政问题要实事求是

有些乡级政府之间存在着好大喜功、相互攀比的“歪风”, 尤其是年终总结时, 汇报的财务工作与实际工作不符。因此, 财政问题要实事求是, 设定合理的乡干部绩效评价标准, 对于“三资”情况要摸清, 综合乡级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情况考评干部, 以杜绝乡干部过度举债、好大喜功等行为, 对于“三资”管理不严的干部要批评教育、追究责任, 必须要在财政问题上实事求是。

2.3 规范乡集体预、决算

乡纪委、“三资”管理部门要对年度的预算、决算方案进行拟定、备案、审查、督查, 只有做好每年的收支预、决算, 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集体“三资”, 实现乡级财政收支的平衡, 控制赤字。[3]因此, 要在“三资”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考虑预、决算工作, 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举债行为, 并在年终按要求做好决算工作, 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查找问题, 并勇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2.4 落实制度, 提升执行力

首先, 要严格管理乡级现金结算, 报账时要按照要求完成工作, 对于“三资”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认真对到银行核对, 杜绝现金收入迟延报账, 并认真审核, 完善财务制度、细化财务工作步骤;其次, 要明确乡级财务工作细则, 逐条进行管理, 才能够有效地规范财务业务, 是提升执行力的表现;第三, 要全面盘活“三资”存量, 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 纠正老旧思想, 从传统财务管理向科学的“三资”管理转变, 从而挖掘“三资”效益。

3 结语

在“三资”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 并针对问题, 提出解决对策, 能够有效地解决支那乡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稳定支那乡秩序。

参考文献

篇4:花园乡农村三资管理交流经验

【关键词】新疆哈密;农村;农村三资;管理经验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工作的热点和焦點。管理好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在现阶段农村,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管,是新时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发展环境的需要。为管好用活农村“三资”,花园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新途径,着力建立农村“三资”管理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基本情况

花园乡现有3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自2000年开始实行农村集体账户“集中管理、分村核算”的管理体制,即由乡农经站在金融机构开设专用账户,取消各村原来在各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所有资金全部转入专户,各村设明细账进行分户核算。实行村集体账户集中管理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经济往来均应纳入专户核算,各村私自设立账户、坐收坐支的现象得到控制,只能在专户村明细账资金余额内开支、不得超支。2011年将全乡4个村的财务数据全部录入农村三资管理系统,实现全新的农村财务管理信息采集、处理和监督、控制机制,提升了农村集体财务的监督工作实效。

2 主要做法

2.1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

花园乡委、政府把农村 “三资”管理工作作为抓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召开协调会、推进会等形式了解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工作措施,一步一步扎实开展,使我乡的“三资”管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2.2 健全制度、加强监督

为推进三资管理工作,花园乡不断完善乡、村组财务管理、财务审批、村务公开、集体资产管理等制度,完善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转让等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合同监督管理办法。用制度管人管事,坚决杜绝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花园乡完善了各项资金报账制度,不允许有违犯财经纪律的事发生,力争为领导决策做好信息提供。在会计工作中本着客观、严谨、细致、求实的原则,在账务处理时做到实事求是、细心核算、加强监督,严格执行财务报账制度和按会计基础规范化的要求进行财务记账。

2.3 严格规范操作程序

每年年初农经局与花园乡签订农经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同时,我单位与每位职工也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制订了严格细致的会计操作规范程序:

(1)要及时报账,杜绝过月报账情况。

(2)收据使用财政专用收据,无座支、收据无过月报账现象。

(3)原始发票是税务部门正规发票,对不合规、不符合财经纪律的单据,该完善的完善,该纠正的纠正,对不真实、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坚决不予报销;对不合规的凭证指明原因,要求改正。保证会计凭证真实、合法、准确、完整,绝不允许一张不合理的单据进入核算机制。

(4)原始发票每张都有经办人、证明人和组、村两级审批签字并加盖村监督委员会公章,并且每笔开支满200元的附有资金开支申报单,申报单内容填写、审批齐全,支出超出千元的必须经乡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后方能报账。

(5)报账单的填写,要求村会计要将报账单位名称、日期、会计科目、原始单据张数、村会计签名填写全后方可报账,总会计与总出纳审核无误后签名;

(6)总会计及时准确的完成记账、结账工作。及时填报各类月度、季度、年终财务报表,按时向上级部门报送,总账与明细账相符,做到月清月结;

(7)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严格按照财务收支计划执行当年开支,计划外开支要填写计划外开支申报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杜绝坐收坐支现象发生。

(8)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折资标准进行筹资筹劳,筹资筹劳程序合乎规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公益事业项目必须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招投标,并签订规范有效的书面合同,项目工程建设完工后,承建人凭正规发票连同合同及工程验收单进行核算。

(9)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年初给各村下达任务,对于“空壳村”收益年初与各村主任分别签订协议要求各村按协议和任务数完成。

(10)村级转移支付,票据合规,原始单据要有村主任审批并加盖乡镇农经站初审专用章,附有资金开支申报单,申报单内容填写、审批齐全,支出超出千元的必须经乡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后方能报账,要求各村会计及时登记电子版日记账,每季度25日报总会计,总会计负责汇总上报日记账汇总表。

(11)村务公开工作严格按照县农经局的要求公开每季度公开的内容,从2010年1月份开始,我乡又推行“村集体财务村务公开”留取图片的做法,要求每次村务公开后由村会计取回图片留档,最后将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及图片存档。

3 取得的成效

3.1 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

“三资”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紧紧地抓住“民主管理”这一主题,通过对公有资产、资金、资源建立并实施规范的管理,不仅盘活了公有资产、资源,也确保了村财村务的及时公开。同时,通过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实现了最广泛的民主监督,对推进村民自治,保证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依法治村、民主管村打下了基础,村干部的政策观念、法律观念和民主意识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明显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3.2 强化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通过“三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化了对公有资产、资源、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在“阳光下”作业,畅通了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渠道,有效地杜绝了村干部在资产处置、资源上的腐败行为,真正达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目的。同时还促进了村财务报销审批、重大村务管理等其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将村干部各项权利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有利于防止村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腐败,强化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在农村进一步形成稳定、和谐的发展局面。

4 不足之处

4.1 对村级财务监管不力

目前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但村与村的落实情况不一样,主要是一些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4.2 村务公开还不够规范

一些村村务公开不严谨,个别村只单纯强调财务公开,而不注重资产资源处置上的公开,对集体发包事项、农村建设项目、强农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公开还不全面。

篇5: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各村委会:

为了便于指导各村、村组做好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登记表填报工作,现将督查填报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登记表和查阅资料时发现的一些问题如下:

一、清理登记有缺漏

大部分村、组(队)清产核资记表填写字产表和资源性资产表,而且资源产表中只简单地填写耕地、林地、宅基地等三个内容,清理登记缺漏太多。

(一)贷币资金。从抽查情况看,大部分村、组(队)贷币资金表为填零。

(二)库存物资。有些村(组)库存的图书、书架等单价30元~50元的低值易耗品未登记在库存物资表而登记在表中。有些价值在500元以上的固定资产登记在库存物资表中而未登记在资产中,存在错记情况。

(三)资产。有些村集体道路、水柜,以及各级党政部门赠予的电视、电脑等电器设备未登记在资产上。人畜饮水工程形成的资产只登记有有水柜,水管等设备没有进行登记;几个村或己个村民小组共有资产存在漏记情况。

(四)资源性资产。村(组)集体林地、荒地、宅基地等自然资源,以及村办公楼、卫生室、村(屯)道路、水柜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的土地资源未登记在资源性资产表上。

(五)清理情况登记表。这次清产核资后得出的数字一致,并不是按清理前村(组)账面实际数填报。

二、清理登记表填写不够规范。

(一)资源性资产表填写不规范。如:集体承包地、集体林地等,没有按要求填写。

(二)计量单位填写不正确。如:办公楼计量单位填写“栋”,而不按要求用“平方米”等。

(三)不按要求在登记表上签名。如:一些村(组)清理登记表没有核实小组成员签字。有些村(组)清理小组成员签字只有组长签名没有其他成员签字。

三、清产核资档案资料不规范

由于有些村清理、登记、核实、公示、确认尚未全面完成或正在进行查漏补缺,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资料归档不够完整、规范。有些村、(组)认为没有情理登记内容的表未进行公示或上报,存在清理登记表缺漏现象。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会议记录、公示底稿、工作总结等未归档。

篇6: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1. 存在问题

(1) 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个别村存在白条抵库现象, 总额高达数百万;大多数村违反库存现金限额管理规定, 超限额保管库存现金;个别村存在公款私存现象, 现金管理混乱, 私自挪用资金。 (2) 村务、财务公开不规范。虽然各乡镇政府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高度重视, 出台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 但个别村由于干部认识不够, 群众意识淡薄, 公布内容、程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 公开也不及时, 甚至存在隐瞒真实情况, 搞假公开。 (3) 村集体资产处置不规范, 普遍存在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晰、无资产台账、资产丢失和损坏等问题;在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和处置等方面, 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 如“四荒”、山林、滩涂等集体资产的发包、承包、租赁过程中, 程序不合法、民主公开不到位、不搞招投标、不签订规范合同等;有的村集体资产处置未经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只凭个别村干部说了算, 让个别人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获得承包权和所有权, 严重损害村集体利益。 (4) 部分报账人员业务素质低、责任心不强。有的村级报账员对开支单据不审核、不把关, 违规单据也要报账;有的对支出单据不及时收回, 有意拖延报账时间, 导致无法正常结账。

2. 建议措施

篇7: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5-1

1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职能不明

管理方式方面。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他们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不强,加上农村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乡镇及上级主管部门监督职能受限,农村“三资”的支配和管理基本上由村干部说了算,存在村官腐败问题;管理职能方面。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农村“三资”管理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各级农经管理部门,但在很多地方各部门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履职过程中存在重复交叉、缺位和越位等问题;审计检查方面。各地普遍未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有关部门常规审计范围,缺乏审计监督长效机制,很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期未进行审计检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揭示和纠正。

1.2家底不清

资金管理方面。对村级集体的一些自有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管理非常松散,坐支或账外结算的问题突出,资金核算不完整;资产管理方面。未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台账,特别是对集体投资建设的公益用房、倒闭后集体企业资产、社会捐赠资产等,未纳入账务核算和台账登记管理;对国家政策性补助形成的公益性资产,未进行权属划分,造成权属虚置;资源管理方面。对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自然资源,未进行完整详细的登记管理,经过多轮对外承包后,有的改变了性质,有的资源价值缩水,有的长期被私人占用,损害了集体利益。

1.3管理不规范

民主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村都绕过理财小组直接办理“三资”事务,村民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履行,“村官一言堂”问题严重;村务公开流于形式,一些村往往对一些重大和群众敏感的问题进行回避,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交易管理不规范。一些村对集体房屋、耕地、林地、山地、水域等资产、资源的开发、承包、流转以及处置时,存在程序不合法、过程不公开、收入不入或少入账等问题,尤其是合同签订和文书档案管理方面问题突出;传统方式不科学。由于农村集体“三资”构成情况复杂、分布范围广泛、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传统手段管理难度非常大。

2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建议

2.1理顺职能,明确责任

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差异性大,对具备管理能力的乡村,应实行“村资村自管”模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集体自主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确保农村“三资”管理的合法性;对不具备管理能力的乡村,应实行“村资乡代管”模式,由乡(镇)设置以“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资”管理机构,履行对村级“三资”的代管职能;明确和细化各部门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的职责。村民委员会是农村“三资”管理的责任主体,乡(镇)党委、政府是农村“三资”管理的组织者,农经部门是农村“三资”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主要对农村“三资”履行会计指导服务和财政监督职能。各部门应设置农村“三资”专门或兼职管理机构及人员,既发挥各自优势,又统筹协调推进。

2.2界定范围,摸清家底

资金管理方面。将上级所有转移支付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经营各项收入以及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全部纳入账务核算,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确保资金管理、账务核算的真实、准确、完整;资产管理方面。将集体资产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卡片账,详细记录各类资产的保管、使用、处置、收益等情况,做到产权明晰、责任具体、账实一致;资源管理方面。将村集体所有分为收益性和非收益性资源,建立资源管理台账,详细记录资源名称、资源面积、经营方式、经营单位(人)、经营收益、合同编号、合同到期日等情况,确保资源发包、流转、收益等规范、公正、透明;债务管理方面。建立债权债务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债权债务人、金额、性质、收回、偿还情况等,避免因债权债务引发矛盾,维护债权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2.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设立村务公开栏,按照形式专栏化、内容通俗化的标准,对财务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发包、项目建设、一事一议等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设立群众监督意见箱,及时收集、掌握群众意见,根据意见或建议及时整改。建立农经、审计、财政、纪检等部门联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纠正、查处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资产资源公开交易制度。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等,应经过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法定程序进行,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公开协商、公开竞价、招标投标。并将合同作为重要文书档案归档管理,村民代表和上级有关部门应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所取得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建立农村三资现代化管理机制。加强农村管理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选拔机关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充实到农村“三资”管理队伍,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村集体财务会计人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人员及各级农村“三资”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农村“三资”管理队伍。

篇8: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1 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农村制度建立不完整、管理存在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三资”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不完整, 虽然我国很多的乡镇在对资金进行管理的时候已经制定了较为严密的管理制度, 对现金、开支权限、审批等都可以参照相关制度进行实行, 确定了相关制度的可依靠性。不过, 在对资产以及资源的管理过程中, 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其对应的管理制度未能得到全面的建立、存在不完善, 最终造成了管理方面出现漏洞。虽然有些地方制定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但是相关内容并没有对资产及资源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或是仅仅提及了一点, 内部制度存在多处漏洞, 相关规定操作性差, 规范不完全。

1.2 现代农村监管不到位, 对“三资”的具体数据摸不清

现代的部分农村依旧使用民主理财组织, 其村民委员会议事组织建设不完善, 或是往往只是徒有虚名, 在现实工作开展中无法发挥作用。对“三资”的管理以及处置往往由村里个别掌权的干部直接决定, 对“三资”的支配存在较大的随机性, 村民不能够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在相关设计的“三资”管理账务中, 往往采取不公开、不解释的方式, 导致群众对此存在较大意见。农村在进行“三资”的管理中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偿占用、私自变卖等违法乱纪的现象。村内部分干部往往为了一己私利, 建立自己的小金库, 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取私人利益、广散人请、暗箱操作, 从而导致腐败问题严重, 最终让自己走上犯罪之路。

1.3 农村债权债务增减管理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导致了其内部经济体制运转滞后, 集体经济底子薄, 没有足够的收入保障能力, 村内流通的主要资金都应用与村干部的工资以及报酬方面, 在经费方面缺乏可靠的来源, 导致了村内正常的工作不能够正常开展。其次农村对债务的管理存在问题, 村干部往往自作主张进行款项的借贷, 使债务风险不断增加。并且由于一些农村村班子更换速度快, 导致了大量遗留债务的堆积, 债务的堆积原因变得复杂化, 其是否真实更加难以确定。有些村子内部会计部门存在能力不足, 债权债务底子不能够及时的整理, 对债权不能够在有效时间进行回收, 对应该偿还的债务额也无法可靠的核实, 造成了大量糊涂账的产生, 直接使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激化。

1.4 农村缺乏有力的财务管理制度

对于集体劳作的农村集体, 其村内集体收入往往比较多, 村干部为了提高自己对“三资”统一管理处置的能力, 往往会简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步骤;对上级下发的规范管理制度持排斥、抵制的态度, 对自己利益的获得十分地重视;有些村干部往往制造假账、隐瞒真实的账目, 对村内总资产及固定收入进行隐藏, 形成了自用自批的模式, 直接绕开了村会计, 抵制村内的监督管理力量;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 往往会公报私囊, 通过开大量虚假支票保障的形式过着奢靡的生活, 通过制定各种形式的文件, 给班子内部成员胡乱开发福利等。

1.5 缺乏有效监督

在进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的过程中, 一般采用民主理财制度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行事将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 对于某些对集体经济以及自身利益产生影响的财务事件必须经过全村群民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表决通过才可以, 此过程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进行。但是现代大部分农村依旧是少数村干部掌权, 使村监督管理机制失效, 导致农村集体资产被个人左右。另外, 村级财务在进行公开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违规现象:首先, 村财务公开的内容往往不完整、没有相关细则, 对于一些重大款项的支出没有解释, 在实质性的内容上存在隐藏。其次, 主要是用粉笔书写以及村内偏僻地点布告通知的方式公开, 导致公布内容模糊不清。最后, 公布的时间波动过大, 没有固定时间。

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得不到高度重视与合理认识

基于国家政策的影响, 农村集体的收入也随之调整, 这就使部分村干部对集体资产、资源动起了歪脑筋。通过自身职权滥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 抵制村内监管, 最终引起了群众的不满, 导致村干部与村民产生矛盾, 引发纠纷。其次, 还有些村干部对“三资”管理持自生自灭的态度, 认为这是村民自己的事情, 不应该多插手, 只要坚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按时公开资金流动方向就可以。还有些村干部认为“三资”就是烫手山芋, 利少事多, 不愿意多插手。加之村上级干部对村级“三资”管理问题的忽视与对群众上访的藐视, 最终导致了“三资”管理腐败之风盛行, 影响了农村集体“三资”的合理利用。

2.2 农村会计部门业务水平较低

农村会计部门是管理“三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只有选择个人品格正直、具有一定财务管理经验的人胜任才能够提高村会计部门的管理效果。但是, 当前农村青年及学历高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外面打工, 村内的会计管理工作只能落在年龄大的村民身上, 由于他们对计算机知识及软件知识的匮乏, 加之村内换届选举周期短, 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响下, 会计工作开展缓慢。并且, 现在大部分农村经费较少, 给的薪资较低, 导致基层会计员工对工作的态度不是很积极, 也没有什么工作的意愿, 导致了“三资”管理水平一直滞后不前。

2.3 农村集体在管理监督“三资”渠道的建立中不顺畅

在进行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中, 主要是通过村民行使监督权、村领导班子行使监督权等方式进行“三资”流动的监督。不过现在这些监督渠道所发挥的作用比较低。首先是村内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能力。农村“三资”的流动金额一般较小、违规金额的使用也比较少, 这就使得司法机关对村内经济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算村民上访反映也会出现官官相护的现象, 对于一些违法乱纪的村党员干部可以经纪委揪出, 但不是党员的人纪委一般不方便对其处理。其次, 群众对村“三资”监督力度不足。现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 村民对集体的观念以及民主的意识相对淡薄。加之村干部都是本村的人, 大家非常的熟悉, 只要是其不损害村民自己的切身利益, 一般就不愿意做出头鸟, 还有也是怕村领导背后“打闷棍”。从而为村干部的腐败滋生了土壤。最后, 由于村班子内部组成都是“认识人”, 大家沾亲带故, 这就使大家为了维护彼此的利益而互相包庇, 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

3 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的规范完善建议

3.1 强化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通过对农村“三资”管理制度的健全建立, 保证相关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有规可靠。一般来说, 需要对“三资”的核查清算项目进行确定、对登记台账制度进行完善, 其次还应建立民主公开管理、农村“三资”年度检查、招投标、承包合同管理、债权债务管理等相关制度, 确保相关制度能够切实落实到农村基层。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开创新的农村“三资”利用制度, 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对村“三资”的流动、使用状况进行全程通报, 提高管理的透明度, 使村民能够切实地行使知情权, 从而有效地杜绝滥用职权、资源乱用、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出现, 提高村“三资”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2 通过清算资产通报账目的方式进行管理

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的清算工作, 通过对资产清查、权属确定、科学价值估算、对相关资产进行核实、采用产权登记的方式进行记录。对于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所涉及的所有项目资金流动状况进行详细的清算、调查, 对其进行彻底的摸底清算, 确保农村集体“三资”资产得到公开。在了解了“三资”底细的基础上, 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 在规定的时间及时地进行公开展示, 确保村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利得以使用。最后还应该对村内的债务等状况进行详细的普查, 避免出现糊涂账, 要获得村民的信任, 得到人民群众的广大支持。基于以上工作, 对农村集体“三资”的财务状况进行分类整理, 保证相关账目有条有序、一目了然, 从而提高集体资产的“透明度”及管理效率。

3.3 强化领导及认识工作

由于农村集体“三资”工作的开展所涉及的工作方面十分繁杂, 所以想要对村干部的权利进行约束就存在困难。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 领导层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日常活动中应积极地推广、宣传“群众路线”, 做好对农村集体党政风气的良好建设, 确保农村集体的经济利益得到合法的维护, 从而引导农村建设的问题发展, 增加村级干部领导的责任感与领导能力。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 建立协调有力、上下配合、部门联动、运转流畅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三资“管理纳入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和廉政考核中, 从机制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3.4 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审计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农村集体在进行经济项目的实施与开展中, 需要经过村民代表或全体村民的共同审计, 村政府可以通过招聘正规的会计师或者委托上级的方式对农村集体即将开展的相关经济项目进行正规、科学、合法的审计研究。在此过程中不但要做好专项审计, 还要做好账前审计, 可结合财务公开中群众所反映的突出问题、针对现金量大的会计活动等进行专项审计。审计报告应包括:对于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和预决算、生产经营和土地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集体的债权债务、上级划拨或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使用等以及群众要求的其他事项审计。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面对“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对农村基层的管理观念进行重新的建立, 对其内部的会计部门及监督机构进行完善、改进, 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三资”管理透明度, 强化村民与村班子之间的信任程度, 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陈贤千.浅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物业, 2013 (12) .

[2]朱玲子.浅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3 (06) .

[3]谢高兴, 蔡加福.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实语境与可行性路径——以福建省尤溪县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5) .

[4]律素华.浅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07) .

[5]邬宝良.农村集体经济中“三资”管理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7) .

篇9: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三资”管理;问题;对策

农村集体“三资”是指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的管理问题,是当前农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三资”管理得到了规范与加强,保证了农村集体资金与资产的安全,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但“三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

一、农村“三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的财务大都实行乡镇代理中心委托代理制度,这项工作开展几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资产、资源的采购、处置、小工程招投程序等逐步规范,这些工作的开展保证了财务公开的准确性、及时性,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干群关系,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复杂,会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资金方面,上级专项资金由于程序严格,管理较为规范,而村集体资金相对来说管理松散。资产资源管理台帐登记不全,固定资产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账实不符现象。村会计由于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期限等原因导致工作能力不同,增加了开展工作的难度。

第二,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仍不到位。有的村大额支出不经集体研究,全凭一个或几个村干部说了算;有的村无视财务管理,隨意开支,挥霍浪费,胡乱花钱;有的村收款时不使用统一的收据,账务混乱。

第三,村级集体收入管理仍不够规范。一些村干部法制意识淡泊,无视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收取的资金不及时上交资金收入专户,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有的村干部将审批回的专项资金不按审批用途使用,出现挪用现象。有的村收取款项后,由村干部保管,长时间不向代理中心报账。

第四,一些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村务公开不规范。个别村抱着应付、走过场的想法,以至于财务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不够规范,对于一些群众敏感问题进行回避或公开内容过于笼统,群众看不明白。

第五,合同管理和资产的采购、处置、小工程招投标程序不规范。一是合同的签订不规范,有些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平等、不全面。二是村干部偷偷发包,暗地里操作,不按照民主程序公开招投标。三是少数村合同签订后不按照要求履行,合同变更随意性较大。有少数村至今还存在着口头合同。四是个别村在对集体资产处置时,违规发包集体资源,村干部擅自变更集体决定,私自延长合同租赁期或降低租赁费。

二、解决村级“三资”管理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范围,强化组织领导

要加大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运用到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三资”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落实领导责任制。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将村级“三资”管理作为对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首先,要稳定村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村级会计的培训力度,要确保村级财务人员俱备相应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经考核合格后聘任上岗,如无违法违纪行为应尽量保持稳定,不随意变换。

其次,村级财会人员必须在代理中心登记备案,以接受监督和考核。代理中心财会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学习,加强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流程,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最后,村集体的各项财务计划、收入支出、债权债务等内容要全面公开,特别对于土地征用补偿费等要逐项公开。财务公开的内容必须全面、真实。对于公开的内容,有条件的村庄可以拍照存档备查。上级监管部门要建立按时抽查制度,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并监督村庄纠正。对不按财务规定进行公开的村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加强小工程招投标、资产资源的购置管理,不断强化经济合同管理

对于小工程的招投标实行限额招投标,金额少的由村庄自行招投标,招标金额应在当时的市场价格范围内。超出一定金额的由上级部门统一组织招投标,相关部门监督招投标过程。

实行村级公共资产资源交易制度。对于集体采购的大额资产由上级部门统一组织招投标,自行购买的不能高于当时的市场价。集体资产、资源的租赁、处置等,应经过具有资质的评估单位,按程序进行评估,参照市场行情确定合理价格,实行公开竞价、招标投标,成交后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村庄必须启动民主决策程序,对涉及金额较大的合同,要反复征求各方意见。经济合同签后在村庄归档保存的同时,报上级监管部门备案。村务监督委员会、上级监督管部门应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

对于不按程序办理或私自办理小工程招投标、资产资源处置等事项的,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完善村务监督及民主理财机制

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切实保证农民群众对集体财务的知情权、监督权。民主理财成员要按照规定程序产生,能够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并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业务水平和民主监督意识,按时开展民主理财活动,召开民主理财会议。

(五)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状况的审计监督

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在做好日常财务收支等定期审计的基础上,开展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及村级债权债务等专项审计,对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小工程等进行重点审计,对于审计出的问题要加大处理力度,确保审计处理结果的落实。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落实好工作经费,为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问题,就是要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做到管理规范,强化监督,真正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农村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董继理.如何加强“三资”管理[J].中国监察,2011(02).

篇10: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对策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进行管理。改革开放至今, 农村经济发展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统一化, 三资管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升,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则会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现状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 制定的各项政策涉及范围广, 涉及内容全面, 在南安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 各项规定制定得较为全面细致, 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工作, 各乡镇及街道都设立了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中心、村级招投标服务中心, 并制定了详细的业务流程 (如图1) 。对三资管理的规定主要包括农村集体所有的现金、存款等货币资金;出资购买的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形成或接受捐赠形成的企业、房产、机械设备等资产;农村集体工程建设项目;依法归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依法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其他资产资源等。

对于上述三资的管理, 当地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村集体三资各项数据进行了统计, 实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 取消了村集体会计, 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产权造册登记、界定产权、核实价值、合同清理、公开公示, 基本摸清了家底, 建立健全了资产、资源台账, 并实行计算机网络监管。即便如此, 仍存在着一些监管和具体执行上的问题。

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村报账不及时, 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 开支白条入账, 有的报销凭证不够规范, 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个别村还存在多账户现象, 大额支出仍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 不经集体研究, 少数人说了算, 仍有独断专行现象存在。

2.2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村民监督委员会的设立有的流于形式, 对村集体财务情况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督, 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村务公开工作不能做到完全公开、透明, 个别村不按时公开, 公开内容不够全面, 与群众的关注和期望有差距。

2.3监管工作不够到位

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中的人员保障和经费投入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强。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功能不够健全, 软件深度开发与实际应用还有差距, 有待进一步完善。职能部门在检查三资管理工作过程中, 侧重于检查资金问题, 对资产、资源处置问题的检查不够。

2.4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与新形势下三资管理工作要求仍有差距, 业务人员学习培训机会不够多。部分村级委托代理会计仍由乡镇农经人员兼任, 与乡镇农经站的工作性质和职能不相适应, 充当了“既当裁判员, 又当运动员”的角色。

3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

3.1规范凭证审核

委托代理会计必须按照三资管理制度和流程, 要求村级报账员按时报账, 对村账目认真进行盘存, 核对现金和银行存款, 严格审查凭证, 对手续不全、白条等退回补齐相关手续, 对违反财务制度的大笔付现及不合理开支不予以入账, 并要求立即整改落实, 必要时报请监管部门作出处理。

3.2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重点, 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村集体的发展。对于资金管理, 要加大监管力度, 各村务必严格执行“一村一账户”, 杜绝公款私存现象。执行备用金制度, 禁止库存现金超限额。进一步健全财务开支审批制度, 严格实行支出限额审批, 单项开支金额在1000 元以下的, 由村委会主任审批;1000~10000 元的, 由村两委集体研究审定后审批报销;10000 元以上的, 须经村两委集体研究审定并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

3.3推进民主监督工作有效进行

进一步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 对村民质疑的财务账目, 监督委员会应按规定对账目进行查阅、审核, 并要求当事人作出解释;定期召开讨论总结会议, 由监督委员会人员向村干部和三资管理工作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作为村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 促进村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村务公开工作已经广泛开展并初见成效, 但仍需持续深入并逐步扩大公开的范围, 尤其是要公开三资管理的相关信息, 增强村务公开的透明度, 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监督工作中。

3.4加强上级政府的监督管理

加大投入, 继续完善三资网络监管平台, 及时更新监管平台的内容, 对各村集体三资情况进行动态化监管, 不定期、不提前告知地对村集体账目进行抽查, 并将结果及时汇总和公示, 将查出的问题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到位。

在三资检查时, 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资金的检查, 应扩大检查范围, 同样高度重视对资产和资源的管理, 有针对性地实地检查村集体的资产和资源消耗和使用情况, 如土地使用、出让和买卖情况, 必要时组织清查小组对资产和资源进行抽查核对, 在检查中发现漏记的, 应弄清漏记原因和去向, 并督促记账人员及时补录, 确保资金不乱账、资产不流失、资源不被侵占。

3.5强化队伍建设

今后, 要继续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配齐配强三资管理工作人员, 务必要聘请具备专业知识的财务人员担任村级委托代理会计。加强学习培训, 进一步提高三资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自律意识和法纪观念, 尤其是应当重点组织委托代理会计、村干部等相关人员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宝贵经验, 提升本地区三资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在农村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南安市乃至各地区应当依据现有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各项规定, 结合当地实际,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 加以综合运用, 只有这样, 才能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得更加规范, 使其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 为更多的村民谋福利, 为促进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洪波.浅谈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 2014 (10) .

[2]杨菊.关于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解析[J].现代企业文化, 2014 (26) .

篇11:玉和苗族乡农村三资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工作;村级财务管理;三资管理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2-000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2.002

农村三资包括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资源,是农民集体劳动的成果,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农村三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资产利用多样化、资金运营多元化、资源开发产业化已成为农村三资发展的明显趋势,加强三资管理就是为了管好集体资金、盘活集体资产和挖掘集体资源潜力,以实现集体资金、集体资产和集体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农村三资管理已成为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新形势下农村三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并衍生了一些腐败现象,损害了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1 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指出了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要向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的方向。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广大农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关于农村三资方面的信访件也在不断增多,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能够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是有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有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巩固社会新农村的建设成果,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村三资管理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农村干部对三资管理的认知不足,认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较慢,资产积累得少,可利用的资源也少,没有必要专门实行三资管理。由于历史或地域等原因,各地发展相对不平衡,有的对三资管理较为自觉,而有的则不够重视或只注重了一个方面的管理,如只注重资金的管理,而忽视了资产与资源的管理。由于缺乏对农村三资管理足够的认识及重视,使三资管理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也导致了一些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农村三资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已制定了一些农村三资管理的制度,但仍不全面,缺乏明确的资产保值增值制度,也没有明确的监督考核制度,这相应地就增加了农村三资管理难度。在管理体制方面,农村三资管理主要由经营管理站负责,但是实际上,农村经管站却没有实质上的职权,农村资金、资产、资源都另外有主管部门,经管站只具有协调作用,整个管理体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2.3 农村三资管理的财务管理不规范

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台账管理存在着缺陷和漏洞,现金的管理不规范,账目记录不完整,部分基层工作者直接用支出冲抵收入,支出与收入均不入账,还存在公私不分,挪用公款的现象。在农村资产、资源的登记过程中存在着记录不准确甚至漏记现象。另外,农村三资管理的财务公开不及时,内容不真实,公示的财务信息量少,公示的载体及方式较少,账务公开流于形式,这些现象的存在降低了群众对农村三资管理的信任程度,影响了干群关系,也影响了农村三资管理的顺利开展。

2.4 集体资产和资源的处置程序不完善

农村的集体资产与资源主要有矿产、山林、土地、果园、鱼塘等,村干部在承包或出租这些集体资产时,存在严重的违规现象。在公开招投标时存在着不公平竞争情况,在合同制定上存在着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的情况,有的甚至只有口头协议,而没有书面的合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则容易导致职权不明的情况发生。更有甚者,一些农村工作者利用手中的职权,往往会无视集体的共同决定,违法违规处置农村集体资产与资源,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但没有签订承包合同,也未收取承包费用,导致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失,严重损害了农村集体利益。

2.5 农村三资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与资源的处置往往由村支书、村主任私自制定计划,没有通过村集体成员的共同商讨,村监委会在农村三资管理中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乡镇经营管理站也仅仅履行了代理记账的职责,没有核实农村业务开支的真实性,因此使得农村三资管理中出现了漏报收入、私开单据、公款私用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感。

3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地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村民和村干部充分认识到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政府还应该把农村三资管理纳入年度考核之中,以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对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视程度。

3.2 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规范其操作

要完善资产评估资源登记制度、村级委托招投标制度、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制度、农村三资的民主监管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目标管理制度、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使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化,使得三资管理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农村三资管理中的各种操作行为。

3.3 全面清产核资,摸清集体资产情况

政府要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进行全面的清理,对有名无实的资产予以冲销,对漏记的资产予以补登入账,通过全面的调查盘点,确保各项数据的客观准确,真正摸清农村集体资产情况,为规范三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4 加强学习与培训,全面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水平

为了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不断提高村干部及三资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能力,通过农村财务会计制度、三资管理制度、软件操作程序的学习与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其规范操作的能力。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并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5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监督功能

要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和公开内容,健全监督检查、责任追究、考核奖惩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务民主听证制度,扩大民主听证的范围。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村监委的作用。另外要完善纪检、组织、信访、司法等部门间的工作联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司法监督的作用。

总之,农村三资管理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群众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提高认识,完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加强学习与培训,切实提高农村三资管理的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应仙.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2).

[2] 冯云忠.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8).

[3] 顾旭东,潘驰威.农村三资差异性管理的调研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2,(27).

作者简介:刘钦钦(1971-),女,山东沂水人,供职于沂水县道托镇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研究方向:农村

会计。

上一篇:总裁办秘书职责是什么下一篇: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