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2024-04-30

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精选6篇)

篇1: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重点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努力营造创新环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市科技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现将我局“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特色和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自主创新、有效作为,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10项,科技计划项目154项,比“十一五”期间多25项,争取到位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全市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专利460件,授权307件。2011年以来,我市科技经费投入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全市平均水平。2012年、2014年获得XX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

2、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到2015年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22.4%,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达8%,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品牌投放市场。“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开发新技术6项,新增创新型企业2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对接项目达8项,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技术中心2家。

3、社会发展科技不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一批新能源、新技术,附加值高的示范性项目。“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数字化地震观测站和国家级强震台,建成国家级示范社区1家,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所、示范社区1家,市级地震示范学校5所,示范社区2家,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突出特色、集成示范,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1、以“科技入园”活动为中心,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高新化”的发展思路,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科技进步为重点,加强多学科、多渠道、多领域的优势集成。“十二五”期间,我市相继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自主创新工程和“科技入园”活动。一是集中支持和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培养装备制造、化工、食品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开展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节能减排与循环发展等技术攻关。二是支持和引导产业经济高新化。以科技入园为载体,邀请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园区企业对接,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至2015年,园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20余家,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化工产业、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2、以“千人千社”活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以“千人千社”活动为依托,通过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动我市农业科技的稳步发展。至2015年,已建成科技型农业企业10家,示范基地6家,示范推广新技术3项,举办技术培训班30期,示范推广7.8万亩。我市XX市众和现代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张曼、陕西金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白云、XX市关中黑猪育种基地孟撑库共三位同志获得“XX市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XX市星光良种猪繁养殖有限公司”和“咸阳秦耀园艺有限公司”被评为XX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三)政策落实、措施保障,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

1、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对口联系一家科技型规模企业,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转化一项科技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先后与陕西机械研究院、西农大、陕西机械学院、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组成项目工作团队,共同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实现以项目带动人才,带动基地建设,提高重点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与水平。院地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对接8项,争取上级资金300多万元。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犯商标权、著作权(版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2011年来,全市工商、文化、专利等部门共查处各类知识产权违法案件186件,有力地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引导,把工作重点放在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知识产权竞争力发挥上,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激励知识产权创造活动。二是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申报专利技术,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对申请国内外专利,2014年我们制定出台了《XX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通过国家或省级名牌、名标以及标准制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企业开展专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行扶持。

(四)、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科普培训体系不断增强

1、培训工作需的实效。一是坚持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依托西农大、科技专家大院、乡土人才等现有的科普示范基地,把培训课堂转移到田间地头,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农民进行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增强农民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四年多共聘请各类农业专家20人次,开展田间课堂培训21期,共培训农民2万人次;二是坚持培训时间与关键季节相结合。培训时间上主要安排在各村主导产业播种育苗前后以及需要进行集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前后进行,内容涵盖大棚蔬菜种植与管理技术,生猪养殖技术、西甜瓜种植与管护等,使农民学产两不误。邀请课题专家12人次,开展季节培训21期,培训农民3500人次;三是坚持培训内容与需求相结合。内容上,尊重意愿、结合需求,围绕城区的产业布局,开展“菜单式”培训。针对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都由培训老师现场解答,改变以前那种“填鸭式”教学,真正满足需求。几年来,我们共邀请省市科技专家30余人次,就项目申报、知识产权、制造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培训人次大2300人次。

2、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科普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实施《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开展各项科普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利用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现有的资源优势,开展地震科普板报评比、航模比赛等科普活动6场,展出科普展板及实物展示30块,发放科普书籍、图书及资料1.5万。2014年,组织举办了我市首次中小学生“我爱发明”科技创新大赛,我局推荐的魏世亨同学参赛作品《雨天自动拉帘器》荣获陕西省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二是组织参加XX市科技活动周、防震减灾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承办2014年省防震减灾周启动仪式,开展知识产权、节能环保、医疗卫生义诊等科普惠民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展出展板200余块。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科技竞争力的企业少,小企业科技投入少,发展后劲不足,使得科技创新工作空间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难度大。

(二)知识产权工作难度较大,因发明专利申请、维护费用比较高,企业和个人申请的积极性不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利、道路等设施没有配套完善,农民科技素质普遍较低,种养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产业集群效益不够明显。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优势不明显,城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尤其是种养方面的现代农业示范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规模较小,示范带动作用显效度不理想。

(五)科技项目实施见效慢,效果不明显;

(六)科普工作手段单一,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还有待于创新和提高。

三、“十三五”期间工作思路

“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0%;推动3-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成果1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到2020年底达到6亿元以上,全社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我市科技工作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5、加速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6、加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

7、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与整合。

8、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9、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篇2: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完成总结之年,也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开端之年。科技文体局在“十二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十一五”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全面推动全县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我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将“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振奋精神,全力以赴,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局负责县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县体育公园(体育场、综合馆、游泳馆、二集中体校)等项目的建设,各项工作按照计划安排如期推进。截止目前,县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已于2012年初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县体育公园填土方工程总填方量70.6万立方已完成;桩基工程施工已全部完成;综合馆、游泳馆、体育场和二集中体校主体工程均已竣工验收,其中,综合馆、游泳馆二次装修工程也均已竣工验收,综合馆已成功举办第一届青运会武术套路测试赛和正式赛;其他景观及绿化工程正在施工。

二、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全力办好全国第一届青运会武术套路测试赛和正式比赛。积极参与筹备举办“清新福建•2015年福建省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暨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测试赛”,严格按照青运会的竞赛规程举办,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各项工作目标,为青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举办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检测了各项保障能力。

10月19日-20日,全国第一届青运会“利嘉杯”武术套路比赛在县体育公园举行。由我局组成的竞赛部,从工作实际出发,分为技术官员裁判员服务组、运动员服务组、场地器材组、信息编排组,任务分工明确、职责细化到岗、工作协调一致,确保人员到岗、责任落实到位,有效地保障了比赛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全国第一届青运会的圆满完成贡献了力量。

三、抓住机遇,稳步发展,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目标。

(一)科技工作

1、科技经费投入明显增加。“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经费投入,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均占当年本级财政支出的1.3%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县科技经费支出累计1.78亿元,分别为3045万元、3676万元、5219万元和5885万元;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支出累计210万元,分别为50万元、50万元、60万元和50万元;县科技创新配套经费累计1401.5万元,分别为308万元、348.5万元、387.1万元和357.9万元。

2、科技项目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县共推荐80多个项目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其中:申报国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1个,省级科技项目30个,市级科技项目49个,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科技型企业备案20家,市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项目6个,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经费513万元;县级科技项目58个,共下达210万元;县级科技创新配套项目483个,共配套1401.5万元。

3、科技创新配套奖励政策进一步落实。“十二五”期间,我县先后修订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鼓励科技创新若干配套意见的通知》(连政综〔2011〕221号)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连委〔2012〕75号),为我县创新型县域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对列入国家科技项目、省市区域科技重大专项和省市重点项目,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对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XX市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项目,根据政策规定都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十二五”期间,我县科技创新配套项目累计483项,分别为52项、72项、143项、216项。累计配套金额1401.5万元,分别为308万元、348.5万元、387.1万元和357.9万元。

4、知识产权工作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县专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县专利申请量累计779件(发明专利192件),分别为63件、230件、168件、318件;全县专利授权量478件(发明专利47件),分别为64件、56件、151件、208件。“十二五”期间,我县继续加大实施扶持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奖励政策力度,尤其是在对授权专利配套奖励方面,对授权专利的配套数量累计371件,分别为16件、18件、38件、113件和186件;配套金额累计267.4万元,分别为21万元、15万元、59万元、87万元和85.4万元。“十二五”期间,我县共有3家企业获得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分别为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福州日兴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和远嘉冷冻食品有限公司。

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县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行业创新平台,覆盖了全县大部分重点企业,集聚了一批高素质的行业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共建立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6家,院士工作站1家,专家工作站6家。2014年5月22日,我县政府与福建师范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共同形成“聚智引才、合作共建、创新跨越”的发展模式,在平台建设、项目带动计划和产学研联合等方面再上新水平、新台阶。

6、科普宣传工作进一步开展。“十二五”期间,我县坚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人才活动周”、“中国专利周”、“防震减灾宣传周”等系列科技宣传活动,在活动期间适时开展科技培训、知识讲座和科技下乡服务,多渠道、多形式地帮助企业和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在全社会营造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共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22次,举办科技培训班(会)8次,科技下乡23次,科技进企业(社区)25次,印发《科技信息》6000多份,发放各种宣传材料5000多份(册),宣传品1万多件。

7、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县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持续开展,先后推荐7家企业申请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威尔(福建)生物有限公司和福州海华星测控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获得新认定,福建格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获得新认定,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2013年获得复审认定。福建世纪电缆有限公司、福建省沃特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正阳饲料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申请2015年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二)文化工作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始终坚持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完善各项政策保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得到树立和落实,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1、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充分发挥文化公益的功能。通过转变服务观念,加强公益文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我县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14年通过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工作。文化馆、图书馆均已达到国家二级馆的标准。大力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五年来全县22个乡镇获得省市资金扶持450万元,22个乡镇都拥有一个功能设施完善的文化站。其中,有独立站址的文化站有15个,同时为了使新农村文化建设更加深入,我们在全县242个村投入近200万元积极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截止今年,全县242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是文化惠民活动已形成制度。五年来每年的春节期间均组织承办了“县民俗文艺演出”,先后举办了“活力,全民健身”广场健身舞展演活动,县“邮政杯”青年歌手大奖赛、“永恒的旗帜”县直机关文艺晚会,“与祖国同行”县文艺晚会,县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选送声乐作者参加XX市第九届“新福州人”歌手赛和XX市金色海西“深缆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活动。组织了建党90周年大型红歌会,成功举办青岛啤酒节,组织排练“仁山拉线狮”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组织县闽剧团赴马祖演出,2013年组织少儿合唱团赴台湾新竹参加海峡两岸合唱节,得到高度评价;非遗项目十番古乐应邀去台湾、金门、上海等参加展演交流。

三是各馆发挥了公益文化的功能。我县公益性文化服务场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系列丰富而高品质的文化享受。其中,文化馆充分发挥综合文化功能,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逐步成为惠及全县人民的重要文化艺术活动场所。五年来组织承办了大型文体表演等活动160余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上反响良好。为乡村培训了400多人次的群众广场舞的骨干,丰富了广大乡村的文体生活。县图书馆逐步完善建设,提升业务水平,五年举办专题书展153期,图片展58期,刊出各类宣传专栏181期,共接待读者300178人次,流通图书458767册次,接待读者信息资料咨询5478件次,新办读者借阅证1503本。同时,投资60多万元积极筹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利用共享工程现有设备,在节假日定期为读者播放讲座和科技专题片。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展厅功能,五年共举办书法展、画展、文物展、党史展等展览100多场次,接待观众288560余人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积极推动“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五年来,以各种文艺小分队形式下农村社区、学校、军队开展慰问演出135场;图书馆开展文化下乡75次,无偿向农村群众赠送科技信息资料24000多份,展览农村实用科技图书15600多册次,向群众赠送科技书刊杂志17200多册,赠送春联18000多副,组派专业技术人员到部分镇村开展业务指导,协助筹建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为推动我县新一轮文明县城创建和“平安”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各艺术协会的作用。全县先后成立了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江滨歌友会、书法家协会、东方红艺术中心、拉丁舞俱乐部、夕阳红闽剧票友会等艺术协会,活跃于社区乡村,为群众营造了丰富的文化氛围。现在无论是城关的闹市区,还是偏僻的乡村只要有一小块可集聚的空地,早上和夜晚都能看到成群成群的健身广场舞的人群。今年县书法创作基地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和省财政厅联合授予“福建省第三批特色文艺示范基地”。

五是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五年来,我县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契机,精心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成果突出。一是连续参加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举办的“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福建省音乐舞蹈节”,其中独唱歌曲《那座青山,那座竹林》获创作二等奖、节目三等奖;舞蹈《糍耙香香》、《畲山畲水畲家谣》获编导二等奖,节目二等奖,《三公主的凤冠》获福州赛区金奖,2014年,以县南宋诗人、画家、爱国人士郑思肖为原型人物的舞蹈作品《墨兰寻梦》在省第十二届音舞节总决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和表演金奖。二是2013年第七届农运会上我县的东方红艺术中心代表福建队参加的秧歌舞青年组的比赛中获得了三枚金牌。三是参加XX市第四届十邑闽剧票友比赛,获得一个银奖、一个优秀奖、一个优秀组织奖。四是代表省文化厅参加在浙江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舞蹈节日获得全国银奖。六是非遗保护和传承扎实有效。积极配合市局做好XX市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调研工作,初步制定县畲族文化生态保护规划。按照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非遗普查工作方案。通过22个乡镇的紧密配合,经过实地调研,认真普查,圆满完成了对辖区内所有村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将普查成果汇编成书(X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县卷和各乡镇分卷,计23卷)。自09年“透堡铁基坪”、“道教音乐”、民间故事《余厝墓》、丹阳六十甲子花灯、剪纸和“文武太平王”六个项目被XX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截止2013年市级非遗项目有23个,其中省级非遗项目有5个,其中潘渡仁山拉线狮代表福建省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演出,今年已由市文新局逐级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正在申报“十番古乐”、“定海海上龙舟”、“纸扎工艺”、“东岱钱棍舞”为XX市非遗项目。七是闽剧演出得到传承和弘扬。县闽剧团成立于1957年12月,编制为54个,目前在编在岗人数为20人,是财政差额拨补的事业单位,五十多年来,县闽剧团创作演出了大量经典的剧目,多次参加全省文艺汇演,多次荣获各种奖项,其中《甘国宝》演出达2300多场。2002年以来每年至少一次与马祖进行闽剧交流,受到马祖乡亲高度好评,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于2012年改制为县闽剧传承中心,保留下来。现在剧团以承包的形式在运转,团长、副团长均不在团里。

2、文物保护成效显著。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使我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馆藏文物多,内容丰富。我县目前有64处文物单位,文物点52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博物馆现存馆藏可移动文物7025件,其中3级以上的文物1300多件。重点涉台文物有黄岐“海峡之声广播站”、吴氏守祠、琯头长门炮台、林森藏骨塔、林森公馆、大东电报局等。

二是文物工作做到“五纳入”: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陈第公园”、“青芝山”、“狮山”等单位,纳入城乡建设项目,开设文物旅游区,部分基建单位,修建时避开文物保护单位,有效地保护古迹;文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文物经费都有增加;纳入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开辟了长门炮台为德育教育基地,设立林森公馆陈列室、辛亥革命纪念室等,定海小学设立少年文物陈列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博物馆已免费对外开放,每年参观人数达三万多人次,每年至少有10次以上更新展览,收到良好社会效益;把文管会纳入常设议事机构,保证文物保护工作正常运转。

3、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我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215家。主要有网吧、歌舞娱乐场所、音乐零售出租、电子游戏室、书报刊出租零售。其中网吧43家,歌舞娱乐场所29家,电子游艺场所32家,书刊经营户25家,音像制品经营户15家,印刷厂13家,复印打字店50家,民间闽剧团7家。这些文化市场分布于城乡,丰富群众文娱生活。

4、继续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2011年获批组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以节假日、“两会”、省级文明县城测评等为契机,对全县歌舞、电子游艺、网吧等文化娱乐经营场所进行专项整治和督查;在加强日常巡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执法整治行动、网吧专项整治行动、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暑期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各类文化经营单位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据统计,五年来,县文化市场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检查4200多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3182多家次,处罚违规单位70多家次,共处罚款28.7多万元。取缔无证经营的歌舞、游艺娱乐场所89多家,查缴违规经营的设备143多件;取缔无证演出团体20多队;取缔无证经营的书刊、音像摊点251多家,查缴非法书刊8781多件,非法音像制品22928多件;参加XX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联合举办的销毁活动,将收缴到的13600余件非法出版物送往现场公开销毁。

(三)体育工作

1、群众体育快速发展。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展示和竞赛,圆满完成第三、四届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福建福州站)的监测任务,群众体育的基础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健身水平和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在科技文体局领导XX县体育总会的指导下,我县先后正式登记成立乒协、羽协、篮协、足协、棋协、鸽协、冬泳协会、体育舞蹈协会、农体协、马拉松协会、自行车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委员会等12个协会,群众性体育组织快速发展,开展活动、展示、竞赛和交流常态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全民健身活动红红火火,广场舞遍布城乡,晨晚练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体育社会化路子进一步拓宽。

基层体育骨干队伍逐年扩大,我县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5期和参加国家、省、市体育局、农体协、老体协举办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0多期,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10多人,其中,国家级2人、一级20人、二级110人、三级178人,在组织和指导城乡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群众体育覆盖面越来越大。

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水平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达40%,体育活动、展示、竞赛和交流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县运会和第九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展示会。举办县级体育竞赛活动100多场次;主办、承办和协办基层比赛和活动50多场次。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农民体育协会遍布乡镇、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达70%以上。

2、竞训体育成效显著。以输送培养国家级运动员为导向,以县体育训练中心(少体校)为躯干,以体育传统校、业余训练点为四肢,以武术、射箭省级后备人才基地为两翼,以提高竞训、竞赛水平和输送高精尖运动员为目标,进一步规范运动训练,加大业余训练深度、广度、力度,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不断拓宽体育人才选拔渠道。“十二五”在编教练9人,行政管理人员5人,外聘教练3人,在训运动员95人。五年来向上级体工队、体校、体育院校共输送近200人。籍运动员参加国家以上级别比赛成绩喜人。

我县籍国家武术运动员陈惠颖2013年参加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获南棍第一名、南刀第一名;2014年参加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获少林拳第一、南刀第一;2015年参加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获南刀第一、南拳、南棍第二。我县籍国家体操运动员陈思怡获第十七届亚运会女子体操团体金牌,获第四十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团体银牌。我县籍国家女子跳水运动员郑曲琳获2009年第八届亚洲游泳锦标赛女子双人3米跳板冠军(与吴葵娣);获2010年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西班牙马德里站比赛女子单人3米板冠军、女子双人3米跳板冠军(与杨玉婷);获2011年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西班牙马德里站女子双人3米跳板冠军;获2012年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德罗斯托克站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与王涵);获2013年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西班牙马德里站女子双人3米跳板冠军(与刘娇);获2014年年国际泳联跳水大奖赛德罗斯托克站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与屈琳)。

我县运动员参加第十五届省运会获13金4银3铜好成绩。同时,我县获得十五届省运会青少年部县(市、区)总分榜第二十名。我县代表团参加二十三届市运会获团体总分第八(七县总分第三)和金牌第五,共获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10枚,同时还获得二十三届市运会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体育训练中心田径班参加2014年市田径锦标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获初中组团体第二名。派出队员参加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获1金2银1铜好成绩。体育训练中心武术班参加2014年XX市小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获团体第一名。代表队参加2014年“阳光体育”福建省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竞技赛团体总分二等奖。由省体育局主办,我县承办的首届“海峡杯”城市围棋队际赛和第十六届世界华人“炎黄杯”名人围棋邀请赛于2014年9月19日至24日在我县潘渡贵安溪山温泉宾馆举行。代表队获首届“海峡杯”城市围棋队际赛团体第二名,张守銮还获第十六届世界华人“炎黄杯”名人围棋赛个人第六名。

3、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根据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我县共有已建成的体育场地853个(不含教育、部队系统数据),种类涵盖了体育场、体育馆、登山步道、健身步道、绿道、高尔夫球场、健身路径、游泳池、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房)、棋牌室、台球室、健身馆等多种场地设施。体育设施用地总面积169万㎡,建筑面积67331㎡,场地总面积121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922㎡。超过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要求的人均1.50㎡体育场地面积标准和2009年全民人均1.03㎡体育场地面积水平。

按照省市体育局安排和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我县大力建设省级农民健身工程篮球场XX县级进村健身路径和多种体育场地设施,共建成国家级农民健身中心1个,省级农民健身中心1个,建成省级农民健身工程篮球场200多个,安装县级进村健身路径300多条,建成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中心)19个,建成多功能运动场4个,建成省级登山健身步道2个,人均体育健身用地面积达1.9㎡,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对体育健身场地和活动的需求。

2012年我县为迎接第一届全国青运会武术套路比赛需要,开始建设体育公园(中心)一场两馆以及“二集中体校”。体育公园总用地面积197335㎡(约296亩),总建筑面积66685㎡,总投资约4.3亿。建设体育馆、游泳馆、综合体育馆,建筑总占地面积约47079㎡,预估2016年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十三五”规划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处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全面推进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的重要五年。我局立足于“十二五”发展基础,特提出我县科技文化体育“十三五”规划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引领,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大力推动全县科技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科技方面。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需求导向与产业化方向,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以创新和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破解科技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使我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科技人才队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促进内增长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为加快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文化方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人民对文化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提高文化科学发展能力,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实现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城市与农村、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等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文化事业科学、均衡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在继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突出文化服务能力、文化队伍和制度标准等软件建设;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强大动力,用改革举措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创新思维为文化发展布局谋篇,进一步深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进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

3、体育方面。以《全民健身条例》贯彻实施和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为总任务,以迎接二十四届市运会和十六届省运会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目标,以提高我县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发展体育产业为基础,以活动的组织和舆论宣传为导向,以各协会开展活动、组织竞赛、外向交流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使体育事业逐步社会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发展目标。

1、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速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县级财政科技支出要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2.0%以上。各类科技计划立项数达到50项以上;县级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创新配套项目经费达3000万元。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总数达到1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当年销售额的10%左右。全县拥有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平台达到20个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3~5家;XX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15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5~30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专利申请量达到2000件以上,专利授权数达到500件以上,每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以上;企业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专利奖达15项以上。要建成集新型企业孵化器、文体产业为内容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入驻企业达20家以上,孵化项目50项以上。经认定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家以上,市级以上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达到15个以上。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海峡西岸文化中心县区。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海洋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城市文化品牌更加鲜明,XX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完善我县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富有文化创意、与大都市区相适应的海峡西岸文化中心县区。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农村的覆盖率达90%以上,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达到或超过国家一级馆;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建有文化中心和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门类繁荣发展,创作生产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地域特色浓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培养造就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领军人物、名家大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行政主体,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高。加强历史文化名村(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对台对外多进多出、双向交流的良好局面。提升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

篇3: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山西省是能源生产大省,又是能源消耗大省,能耗水平较高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十一五”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节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倒逼引导机制,把节能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为“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十一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成效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体制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监管等强有力的措施,“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2.66%,全面超额完成22%的节能目标任务,实现节能量4 000余万吨标准煤。节能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末的0.98下降到0.57。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已由2005年的2.890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2.235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2.66%。

1.2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56%。钢铁行业1 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十五”末的9%上升到2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20%上升到77%,焦化行业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上机焦产量比重由36.9%上升到90.6%,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70%。

1.3 淘汰落后产能为转型跨越发展腾出空间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1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 397万吨、焦炭产能4 761万吨、水泥产能2 586万吨、电石产能142.82万吨,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腾出更大的能耗空间和环境空间。

1.4 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焦化、化工、建材、黑色、有色、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27%、13%、39%、38%、18%、27%。与“十五”末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8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44克,下降了12.5%;吨钢综合能耗由878千克标准煤降到612千克标准煤,下降了30%;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40.1%;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31%;镁冶炼综合能耗下降了46%。

2“十一五”节能工作基本经验

2.1 领导重视与组织完善是推动节能工作的核心。

山西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节约能源工作领导组,建立了20多个部门合力推进节能的工作机制。省节能主管部门成立节约能源处、省节能监察总队、省节能中心,各市也逐步增强节能管理、执法与服务力量。全省上下形成了不断壮大的节能管理、监督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工作体系。

2.2 强化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是做好节能工作的指挥棒。

省里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至各市、县及重点企业,建立并完善了节能考核体系,将节能工作目标纳入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及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作为约束性指标和重要考核依据。通过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有力、考核到位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控制新增能耗是实现节能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拿出壮士断臂的决心,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或设备坚决采取停电、停水、停气、停运、停贷及收回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断然措施强制淘汰。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将节能评估作为项目准入的强制性门槛,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的能耗增长。

2.4 加大资金投入与实施节能工程是支撑节能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2 000余项全省重大节能重点工程,其中,2009年、2010年重点推进1 043项节能项目。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在全国最大。“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重点工程实现了2 800余万吨标准煤的稳定节能量,有力支撑了全省节能目标的实现。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扶持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重要方式。

2.5 抓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是做好节能工作的关键。

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这六大行业是山西省主要的耗能行业,年耗能在1万吨标煤以上的998户企业(省千家)为山西省重点耗能企业。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节能工作现场经验交流、行业节能技术推介等活动,围绕重点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节能培训,落实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设立能源管理岗位等措施制度。

2.6 建立健全节能法规标准与加大节能执法检查力度是推进节能工作的强力措施。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完成了金属镁、铁合金、电石的地方能耗限额标准,以标准化管理推进节能,目前正在抓紧修订《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的工作。各级节能监察队伍通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监察活动,有效遏制了各种能源生产、使用的违法行为。

2.7 建筑、交通等行业是节能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建设了约50万户的大型沼气工程、约63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程、约2.5亿平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 086万支,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8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完成了对23家省直单位的办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8 科学实施节能预警调控是打赢节能决胜仗的关键行动。

2010年,面对节能严峻形势,山西省制定了节能预警调控方案,明确了“科学、合理、有力、有序”的调控原则,建立了各市节能重要工作“周、旬、月”报告制度。针对山西省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正确处理节能工作与经济发展、节能工作与合理发用电的关系,使节能预警调控实施与有序供电、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并行不悖。

2.9 加强宣传与全民动员是节能意识提高的基础。

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广泛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节能宣传周期间,免费发放节能宣传海报等节能宣传材料10万余份(册),发放LED节能灯10万余只,发送2 760万条节能公益短信。

回顾“十一五”节能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结构畸重,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了节能工作的难度。二是长效机制不够完善。运用行政手段多,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企业节能内生动力不足。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三是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节能管理力量不足,能源统计、计量和节能监察等基础工作薄弱,难以满足当前节能工作的要求。

3“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3.1“十二五”节能工作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时期,节能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6%的目标,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目标责任上,由单一的能耗强度控制向能耗强度控制和新增能耗控制相结合转变;在实现途径上,从偏重技术节能向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并重转变;在政策措施上,由注重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等市场化手段转变。

3.2“十二五”节能工作的重点任务

3.2.1 创新机制,促进转型发展

一是建立倒逼机制。合理控制新增能耗,建立节能目标进度预警机制。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继续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利用目标控制与差别电价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高耗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健全约束机制。继续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制。推动建立主要耗能行业、相关部门节能工作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由地区、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组成的节能目标考核评价综合体系。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修订施行《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同时加大节能执法力度,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和日常监察,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建立省级节能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省主要行业制定地方性能耗限额标准,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节能工作科学、精细化管理。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调度跟踪,建立节能预警调控的常态化机制。

3.2.2 重点突破,促进跨越发展

一是推动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生产、节能市场服务的山西特色节能优势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争取结构节能取得突破。以结构调整作为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工业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低耗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三是为转型项目腾出更多能耗空间。继续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要求,认真制定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为“十二五”期间转型项目留出更多能耗与环境空间。

3.2.3 实施工程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一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继续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在煤炭、冶金、焦化、建材、化工、电力等六大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工程。将重点节能技术与重点用能企业“对号入座”,强制性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

二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工程。培育和扶持一批节能技术、节能工作实效突出的示范园区和大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研究实施重点耗能行业“领跑者”能效标准,深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三是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推行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效评价体系。在全省发展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重点培育扶持5~10家销售收入过千万的节能服务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化节能综合服务体系。

3.2.4 整体推进,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形势分析与部门合作。认真研究经济形势变化对节能的影响,做好节能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并采取措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社会领域节能工作,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节能合力作用。

二是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加强各级政府节能管理力量和监察及服务机构队伍,进一步完善市级节能管理监察服务机构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县级节能机构能力建设。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政府节能管理人员、节能监察执法人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人员的节能培训。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节能领域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媒体宣传、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全民联动的节能工作新格局。

摘要:“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十二五”时期,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篇4:“十二五”北京科技五大重点工作

“十二五”已经开始,展望未来五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世龙表示:“‘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技创新工作将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服务国家战略与支撑首都发展。坚持成果突破与产业化相结合、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在科技资源整合、科技振兴产业、科技改善民生和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寻求新的突破,开创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NO.1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批战略性、前沿性的核心技术,完善科技成果的发现、筛选、转化机制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央地科研及产业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鼓励中央和市属单位联合建设国家级研发基地。

NO.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农业先导技术与集成技术示范,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和产业融合,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成为服务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的战略高地。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标准创制为切入点,积极培育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力度,以科技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重点,大力促进设计产业发展。

NO.3强化科技支撑工程,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围绕垃圾资源化、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系统建设等,开展科技攻关,科技支撑城市发展、现代交通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北京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开展城乡结合部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等离子体处理生活垃圾示范工程等研发项目。开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施工、运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持各类科技型企业参与城轨建设,推进“公交城市”体系和智能交通體系建设,实现交通智能化。

NO.4全力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加强统筹协调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先行先试的改革措施。加快实施“十百千工程”,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提升。充分利用在京中央单位资源,通过优化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加快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探索建立吸引和利用国际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NO.5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

篇5: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开发三港,建设三城,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实现县域经济向区域发展跨越”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综合部门职能,科学谋划,真抓实干,积极做好“五块文章”,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现将我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多筹善谋,做好经济综合文章。一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各年初,我局在对全县上一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和对下一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行业发展走势进行客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多次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合理地编制完成了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经县政府审核并报人代会讨论通过后,五年来执行情况良好。二是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科学、客观地开展季度、半和经济运行分析,及时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全县各项决策工作提供依据。三是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规划体系执行情况良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提交人代会通过,由发改牵头编制的《三门县“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三门县三大产业平台发展规划》、《三门县健跳港区龙山作业区开发利用规划》均已完成评审,《三门县“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进入评审,《三门县健跳港口岸扩大开放规划方案》已纳入市“十二五”扩大口岸开放规划。各部门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相继完成,会同纲要已相继付之实施。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五年来,县城医疗资源整合工作已完成,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每年已按计划完成。

(二)审时度势,做好产业发展文章。一是抓好工业经济的调研工作。当前,深入各工业集聚区调研,协助县委、县政府做好各开发区(园区)的整合工作,力争把原浙江三门工业园区扩容升级为浙江三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近年来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化,对各全县各项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完成季度及半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定期牵头经贸等有关部门,对全县投资上千万元工业性投资项目进行专题调研,排摸问题,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近五年来,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当前我县重点工业区块(园区)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三门县开发区整合提升的调查报告》、《三门县2011年上千万元工业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调研报告》等12篇调研报告。二是做好对骨干企业的服务。实行领导班子、科长与骨干企业联系制度,深入企业,做好产业项目包装、审批、申报服务,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加强重点工业区块、重点工业项目综合协调,协助有关单位妥善做好政策处理工作,设法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五年来,“三变”、“紫金港”等20多家企业项目相继获国家各类专项资金扶持。其中,仅2011年上半年,“亚达”、“爱力浦”等7个企业项目分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项目、中小企业专项等国家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累计争取到国家项目补助资金2250万元。三是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针对各市对县考核的沿海产业带各重点项目,积极与重点区块及乡镇衔接沟通,加强对各工业区块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管, 实行专人统计月报制度,实施动态监管,做好跟踪服务,对项目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呈报,竭力解决,各项指标均按计划完成。截止今年6月底,沿海产业带累计开发726公顷,基础设施投入10.4亿元,投产企业106家。四是配合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编制产业引进指导目录,开展产业政策和导向宣传,加强招商项目及“回归工程”企业的跟踪服务,依托县滨海新城做好引进项目筛选工作。五年来,对健跳液化天然汽储运中转项目、中德合资天铁集团地铁配件等一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对船舶产业项目重组工作进行综合指导,支持船企联手组合,兼并扩容;先后与上海、北京等地台州、三门商会进行联络了解,更新动态项目库;配合县委、县政府做好第七次南北协作大会筹备工作,“回归工程”项目到位资金五年累计达10.2亿元。今年,已对游艇俱乐部等10个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进行包装上报,争取列入市重点推介项目册。

(三)克难攻坚,着力做好项目投资文章。

一是推进项目前期。按确保开工、争取开工和重大前期这一梯次结构进行筛选优化,建立投资上500万元以上政府性投资动态项目库,为项目的包装申报、招商引资、实施转化做好基础准备;积极沟通,多方协作,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五年来,74省道南延、健跳一级渔港码头、洋市涂围垦工程、水上游艇俱乐部、金洋涂围垦工程、74省道北延等一批前期项目相继动工建设或进入实质性阶段。上半年,列入2011年市考核5个重大前期项目中,入城道路城北至晏站工程、海游中学整体搬迁工程、党校迁建工程均已完成考核任务,74省道北延台州三门园里至宁海一市段公路工程已完成省发改委立项批复,洋市涂围垦工程已完成可研评审上报省发改委待批复。二是加强项目监管。实行项目推进月报制,与相关部门联动,深入项目施工现场,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在每年的县重点项目集中推进现场会后,组织督查,着一整改落实,并形成了《规范投资管理体制,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不留死角查找问题,分类分层破解难题》等近10篇重点建设调研报告。五年来,266个县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38.2个亿,累计完成投入140.8个亿,各基本按计划或超额完成了计划投资目标。客运中心、首府广场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2011年,73个县重点项目计划投资43个亿,截止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8.2亿元,完成计划的42.3%,剔除核电投资,县本级完成投资6.2亿元,同比增长33.9%。在项目变更管理中,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力求规范、透明、公正。自2009年政府性投资项目办法实施以来,共受理海沙线等项目变更事项43件,变更额13486万元,完成报批40件,最大单次核减投资额535.7万元,节约了工程造价。三是争取项目资金。做好项目储备、包装和申报等“功课”,寻找机遇,挖掘项目,主动对接,2007年至2011年6月底,共向上争取各类项目扶持资金25227.5万元,涉及农业、工业、教育、文化、卫生、旅游、金融、服务、管理等9个方面116个项目,缓解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压力,中医院、滨海新城污水管网工程等一批公建项目相继建成,有效促进了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另外,8个亿企业债券项目经近两年的努力已于2011年1月20日经国家发改委审批,现已进入发行运作程序。四是不断推进墙改工作。宣传墙改政策,组织对烧结砖企业排查摸底,对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进行督查;加强墙改专项基金管理,按规定预缴,按要求验收,按软件返退;加大扶持发展新墙材企业力度,做好省专项补助(贴息)资金申报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收取墙改基金2871.42万元,返退311.1万元,专项资金补助74.5万元。今年上半年,新墙材产量0.45亿标砖,其中水泥砖0.37亿标砖,粘土多孔砖0.08亿标砖,水泥砖占新墙材84%;共收取墙改基金19项201万元,返退3项44.84万元;三门易建建材有限公司年产8000万块页岩和粉煤灰自保温烧结砖生产线项目动工建设,填补了我县墙改规模企业的空白。

(四)热情服务,做好惠民为民文章。一是努力提升项目审批服务。优化服务,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行政审批再提速,目前,核准类项目审批时间考虑到行业许可设定为三天,其余项目均压缩为两天。2007年至2011年6月底,共办理项目审批1049件。其中,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议书125件、可研132件、初步设计68件、建设计划112件;非政府性投资项目备案(核准)612件。同时,上报省市审批的17件。二是切实加强物价管理。落实清费减负政策,重点开展涉农和涉企收费检查,进一步做好民生商品价格的监测,严格规范收费审批的程序和成本的审核,不断优化价格认证体系。近五年来,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的验审工作,受理价格举报投诉和咨询事项103件,每年的办结率均在95%以上,对项目收费价格核定127次,受理公安、法院、市场等价格鉴定业务1068件,鉴定标的10583.17万元,充分发挥了价格管理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认真抓好粮食安全。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完善仓储工作管理机制,扩大粮源基地,开展储备粮油轮换和“一符四无”粮仓鉴定工作,做好为农服务、军粮供应和拥军慰问工作。2007年至2011年,新增储备粮规模2000吨,总规模达1万吨,轮换储备粮23000吨,储备食用油规模达75吨,仓储设施及维修投入资金达364.24万元,投资1800万元、仓储规模12000吨的六敖中心粮库投入使用,无粮食安全事故。

(五)廉洁高效,做好队伍建设文章。一是加强班子建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等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文化、法律、法规知识,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政策性、思路性、方向性问题,为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涉及工作计划、项目上报等重大工作,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审议,集体决策。五年来,干部职工无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加强效能建设。不断优化办公环境,切实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热情服务,不断提高发改工作效能。近五年来,参加发改系统培训51批次,牵头组织编制《三门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三门县燃气专项规划》、《三门县龙山岛开发利用规划》等各类重大规划32个,形成《从河谷时代迈向海港时代》、《化危为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我县四大船舶区块建设推进情况及措施建议》等调研报告53篇,圆满完成“三会”《要求对农家乐电价调整的建议》、《切实加强牛头门海岸线资源保护刻不容缓》等25个提案(议案)的答复工作,编辑发展简报72期、重点建设简报36期。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依法行政,按规办事,加强项目惩防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中层干部述职述评”、“文明在行动”等活动,尽心协助解决粮食系统职工信访等积案,主动帮助解决企业、农村土地、资金、政策处理等实际问题。近五年来,落实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入村进企破难题》、《县发改局项目管理“四步曲”》等37个活动被新闻媒体报道,相继荣获省粮食系统先进集体、省价格举报工作优秀单位、省“三星级”粮食储备库、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先进县、省经合工作先进单位、省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等十多项省以上荣誉称号。

二、“十二五”工作思路

县发改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贯彻县党代会、“两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动员全局上下紧扣发展和改革这一主题,科学谋划,创业创新,不断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为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做好参谋,努力开创三门“十二五”经济赶超跨越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深入研究,谋划县域发展思路。积极做好经济形势分析,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拓展分析材料来源,提高经济形势分析材料质量,统筹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突出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主要调控目标,攻坚克难,提前规划,实是求事地提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二)统筹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实施。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提交人代会通过,三大产业平台规划、“十二五”重点工程规划将呈报县委县府通过,服务业发展规划抓紧修编;加强衔接协调,认真做好各类规划的宣传实施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对每、各阶段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反馈。

(三)抢抓机遇,推动产业发展步伐。以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协助抓好各开发区(园区)的整合提升、临港(岙口塘)区块的开发和利用、沿海工业城配套服务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橡胶集聚区建设;抓好对投资上千万企业的服务工作,加强监管,当好参谋,做好项目审批,争取扶持资金,促进转型升级;抓好服务业的规划制定、商业布局、金融提升等系列服务工作,引导发展有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

(四)积极谋划,促进重点工程建设。深入调研,积极谋划,做好重点项目预安排;以74省道北延等项目为抓手,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试行重点建设项目代建制,加强重点工程稽察;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和政府投资项目变更管理;协助县委县府抓好重点工程的考核和奖罚工作。

(五)主动对接,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多渠道、多层次了解掌握国家投资信息,认真研究政策,寻找机遇,挖掘项目,主动对接,完善项目前期手续,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盘子。

(六)积极稳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扩权强镇工作,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提高海游、健跳、六敖等省级中心镇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集聚辐射能力;抓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政策性涉农保险工作。

(七)积极主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强三门籍在外企业信息库的动态管理,做好“回归工程”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抓好“总部经济”建设;加强与三门在外商会的联系,做好产业政策导向的制定和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库的建立,注重项目包装、推介、审批等服务工作,着力吸引一批重量级项目落户。

(八)落实职责,做好粮食安全工作。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不断探索粮源基地建设模式,继续做好储备粮油的轮换和仓储工作,积极开展“一符四无”粮仓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为农服务和军粮供应工作。

(九)加强监管,做好物价监管工作。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加大收费专项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不正当的价格行为,不断提升收费验审工作质量,着力优化价格鉴定认证工作,充分发挥12358价格举报平台的作用。

篇6:科技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扬州市国土资源局

近五年来,在省测绘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测绘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组织领导,认真履行测绘管理职责,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开展基础测绘,切实保障服务经济建设,为顺利完成测绘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创造了良好局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测绘事业健康发展 我局在测绘工作中注重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提纲挈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去年在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中,我局十分重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听取了我局领导的工作汇报后,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实施措施,把思想完全统一到国家、省、市对整顿和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秘书长亲自到会讲话,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了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中我们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机构。我市成立了由我局分管局长任组长,市国家安全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国家保密局、军区司令部、市通信行业协会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查工作。抽调各成员单位业务骨干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为整顿和规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障和组织保障。

为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今年5月起我局举办了两期全市地籍测绘管理业务培训班,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市局各分局的地籍测绘分管局长、有关科室科长、部分乡镇国土所所长,市局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业务骨干15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提高授课水平,我们专门邀请省测绘局法规处领导讲授测绘管理法规知识,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二、强化制度建设,认真履行测绘管理职责

1、不断推进制度建设。根据测绘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针对当前测绘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工作方案,每年落实制度建设项目,提出时间要求,分管局长及时组织专题会议审议。今年的制度建设项目是编制《扬州市地籍(测绘)管理工作规范》。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做到测绘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制度、有规范。

2、强化制度的执行。在我局每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中,将测绘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确保制度建设到位,制度执行到位。

3、明确制度建设管理职能处室。我局明确地籍测绘处作为测绘行业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管理的职能处,负责起草制度草案,组织制度建设中重要问题的协调,召集相关部门、处室人员开会研究,保证制度建设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认真开展测绘资质初审和注册。我局每年均能认真组织完成测绘资质初审和注册工作,做好资料汇总,及时上报省测绘局。为了做好新一轮测绘单位资质复审换证工作,去年9月我局组织召开了全市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培训会议,各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测绘的科长、测绘持证单位负责人等4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我们邀请省测绘局专业人员授课,使参会人员基本掌握了测绘资质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加深了对测绘资质管理政策的理解。

今年 6月我们在邗江区召开了全市地籍测绘管理工作会议,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交流工作经验及下半年的工作计划,理清思路,商讨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地籍测绘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推动扬州测绘事业的发展,今年我们还召开了 全市测绘行业发展座谈会,全市39家测绘持证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各测绘单位负责人就全市测绘行业发展进行座谈,大家认为,扬州近几年测绘行业发展较快,持证单位数量和业务总量都有增加,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本地区测绘行业跨越发展,为完成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出测绘人应有的贡献。

三、强化法制宣传,开展广泛的测绘宣传活动 我局负责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和测绘管理职责,贯彻执行国家的三个大法。“五五”普法伊始,我局就把测绘法制宣传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之一。局领导多次强调,我们法制宣传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宣传工作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是先行的。法制宣传不到位,势必对依法行政工作带来阻力,所以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此,我们结合本局实际制订了测绘法制宣传计划、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并将宣传任务纳入到目标管理考核,极大地调动了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市局各分局对测绘法制宣传工作的热情,较好地保证了测绘工作依法行政的顺利进行。

为进一步强化测绘法制宣传工作,普及测绘法律知识,为我市测绘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测绘法制环境,我局近几年均积极组织开展测绘法宣传日活动,专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下发《关于开展测绘法宣传日活动的通知》,对测绘法 宣传日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全市上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四、强化基础测绘,切实保障测绘服务经济建设 为加快推进我市基础测绘和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框架的建设,我局主动向市政府打报告,申请专项经费,实施新一轮基础测绘更新,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完成了扬州市区城市规划区域内 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我市通过招标,确定省内外四个作业单位,开展了扬州市区城市规划区域内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所有辖区范围,邗江区城市规划区范围。现已完成了所有测绘任务,作业单位已移交测绘成果图幅4844幅,测绘面积290.3平方公里。今年7月已通过省测绘局组织的验收。

2、完成了市区“一体两冀”城市发展规划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局通过招标确定两个作业单位和一个监理队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扬州市区为一体,江都市和仪征市为两冀的全部行政区域范围的1:5千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工作,以及上述范围1:2.5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缩编工作。共投入经费300多万元,测图面积达3190平方公里。测绘成果已提交给我市规划部门使用,保障了编制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同时为“数字扬州” 建设奠定了基础。

各县(市、区)国土局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基础测绘工作,服务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如江都市开展所辖范围1:2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邗江区完成了96个GPS导线点的布设、观测、计算以及109.32公里等外水准测量,并进行地形图数据建库工作。

3、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提供测绘服务。根据国务院、省政府部署,我市从2007年下半年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比例尺为1:5000,全市6634平方公里范围的航空摄影、基础控制、制作影像平面图工作,都是由市局统一招标、实施完成,县(市)调查工作由各地自行组织,市区由市局统一组织,区局配合。全市该项工作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并上报省二次调查办。省、国家二次调查办分别对成果进行了内业核查,反馈了疑问图斑,我市各地都分别按照要求及时进行了成果复核,并再次上报了成果。

4、搞好市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2008年上半年通过招标,分5个标段,有4个作业队伍中标,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完成市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内外业工作。市区共调查街道数30个、街坊数949个、宗地数51924宗、调查面积为290.3平方公里,宗地面积184.29平方公里,形成地籍标准分幅图3560幅,建立了市区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和 管理信息系统。

5、加强测量标志维护,及时发放保管津贴。2006年我市在江都召开了全市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现场会,全面开展测量标志维护工作。我市大胆创新的“以图管标、以证管标、以人管标、以系统管标、以档案管标”的五管模式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国测绘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全省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市高邮召开,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领导等近两百人出席了会议,省局领导及与会代表对扬州市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每年我局均及时下拨测量标志保管员补贴,并要求加强对测量标志的维护和保管,确保测绘工作的使用。

五、强化成果管理,努力提升测绘保密意识 测绘成果及其保密管理是测绘管理的重要环节。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测绘成果及保密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我局从成果使用上、工作制度上等一系列环节加强管理。

1、做好测绘成果提供工作。在对外提供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等审批程序中,我局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基础测绘成果资料使用规定执行,本着公开、便民、高效的原则,认真做好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和管理的审批工作,坚持该保密的保住,该应用的保证放开,确保涉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安全。同时加强对所属测绘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涉密测绘成果的 安全。

2、加强地图及其市场管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和网络地理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专项治理,不断增强公民的国家版图意识。针对我市地图市场存在的问题,我局组织开展地图市场的专项检查,规范地图市场秩序。组织编制正版的各种地图,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地图产品的需求。

3、落实保密工作责任。我局不断完善保密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促进保密法规和防范措施的落实,把保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我局制定了《扬州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的规定》、《对外提供资料及宣传报道保密审查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落实保密责任。

“十二五”测绘工作思路

回顾过去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省局要求还有很多不足。我局将在“十二五”工作中,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奋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数字扬州、丰富地理信息、搭建共享平台、保障社会需求、打造测绘精品、创建和谐测绘”为目标,上下一心,苦干实干,全 力推进数字扬州建设进程,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十二五”测绘服务保障能力,营造测绘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推进“四个建设”:

第一,全面推进“数字扬州”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建设“数字扬州”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思路,整合系统内外的力量,切实加快“数字扬州”建设。进一步发挥测绘在科学规划、高效服务、宏观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作用。继续开展城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定期更新、适时更新、动态更新机制。

第二,全面推进全市信息化测绘管理体系建设。依靠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测绘行政管理体制。做好“十二五”全市基础测绘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逐步实现全市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

第三,全面推进市县测绘管理体系建设。依据《测绘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认真研究我市测绘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逐步建立适应我市测绘事业发展需要的市、县(市)、两级行政管理体系。第四,全面推进测绘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我市高新测绘技术单位做大做强,形成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实现从传统制图技术体系向数字制图技术体系的转变。加大测量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向本级政府申请专项资金,保证日常监督管理和测量标志维护。

上一篇:科学兴趣课教案下一篇:好遗憾的句子说说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