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心培养结题报告

2024-04-12

责任心培养结题报告(共6篇)

篇1:责任心培养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小学生“责任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生“责任心”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教育,儿童阶段又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告诉我们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首先占有了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东西。个体发展中已表现出对社会需要的诸多不适应,人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出现不断退化。

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中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的现

象,不容忽视: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所致。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学生易焦躁、任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在生活方面:他们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虑后果,他们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和长辈,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另外,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诚信明礼”成了骗人的幌子,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二

1、理论基础: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

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他们还提出现代教育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其中的“学会做人”应该是教育的核心;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也表明,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就确切无疑地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责任。

2、政策依据: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

200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意见》还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心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学校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都明确提出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其背景在于社会上责任意识缺失的危

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2003年2月在广州进行讲座时谈到,在一次就“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的调查中,大多数校长和教师在十三个方面基本素质中选择了“责任感和道德”。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具有责任感、义务感、公民感、道德感、法制意识、社会公德、科学的态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内容: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生活的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3、对社会负责: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方法:

1、行动研究法:1)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2)榜样激励法: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英雄模范、成功人士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找出他们良好的习惯,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确定努力方向。

3)情境体验:在品德、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学生对父母、对、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地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能力。

4)行为训练: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分层次,有梯度的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家庭教育对责任心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 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四 研究成果

通过三年的实践和研究,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这项研究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学生进一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一些符合时代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学生集体意识增强,能力得到发展

在班级管理上,由于采用责任制,学生各负其责,遇到事情不推诿,不找借口,能够主动承担,集体意识增强了,学生打小报告的少了。

2、通过行为训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已经养成。

根据 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 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班主任在值勤教师、值勤学生的配合下进行要反复训练,做到持之以恒。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勤生、小监督员)、自我评估(学校、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评估时间:每天自评,每周校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课间活动拥挤,学生经常发生因为课间奔跑而撞伤的事情,近两年来已经很少发生了。

3、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责任意识得到培养

课题研究初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到校上课,常常忘记戴红领巾和学习用品,经常给家长打电话,让家长送到学校。近两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少,现在极少发生了。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同学间免不了发生摩擦,前几年在高年级学生中总是发生打架事件,学生解决矛盾的方法只有一个——武力,现在看不到一起打架事件,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即便出现矛盾也能通过正当渠道或自己和平解决。

“弯弯腰让校园更洁净”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乐趣,他们改掉了随意乱扔废止或看到废纸无动于衷的行为,有的学生倒纸篓不小心洒落了废纸,其他同学看到了会及时的捡起来。成果展示

2007年《浅谈对低年级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荣获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8年《小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几点体会》荣获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层次性、系统化教育,就是把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作为一个按照一定的层次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整体去进行教育的过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层次性、系统化教育应该包括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系统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层次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科学化等内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系统化。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必须首先明确目标方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向和规格,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的选择和管理评价。我们以上级文件为依据,研究拟定出了不同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形成各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之间的相互街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

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层次化。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拟以上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为依据,筛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形成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2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科学化。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是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渠道。我们拟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途径为横坐标,以小学生不同年级为纵坐标,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层次性教育,形成一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立体途径系统,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果本研究继续延伸,可以形成系列的活动设计、效果检验标准、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化教育的具体实施建议和有效的实施策略。为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研究者,提供生动、具体的研究素材。

参考文献

《成功父母必读》孙云晓主编,华艺出版社 《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孙云晓著,接力出版社 《21世界教师和父母必读》周南照、孙云晓著,新华出版社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关鸿羽

2003.5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

张梅玲 2004.1 《三说.德育》孙学策 2004.6 《好习惯,好人生》孙云晓 邹泓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5.7 《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李文娟主编 九州出版社 2006.1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孙云晓 邹泓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5 《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孙云晓 孙宏艳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5

篇2:责任心培养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一支精练的班干部队伍培养,对于搞好班级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上既能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协助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成为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又能成为班集体的骨干力量。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班干部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增强班干部的工作效能,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管理、模范带头作用,班级工作将更有成效。

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这句话说的是干部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有个性、有头脑、有主见,因而班级管理我们推崇“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老师的“无为”、学生特别是班干部的 “有为”。因此,班级管理中要培养班干部责任意识,让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替身”,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干部就是一个榜样,因此培养出班干部的责任意识,班级的管理难度也会降低很多。(2)研究的理论支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受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差。缺乏责任感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的一个思想弱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社责任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关系到人类的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注重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类进步的需要。我们认为,青少年的责任感完全可以从学校开始培养。而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重视班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而根据我校实际,我们的做法是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为主,让班干部理解责任感的重要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系列活动。进行中学生班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探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研究的思路(1)、营造责任教育的氛围

通过班会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释“责任教育”的内涵,并且利用班级板报、宣传栏等宣传手段,反映责任教育内容。

我们认为,青少年的责任感完全可以从学校开始培养。而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重视班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而根据我校实际,我们的做法是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为主,让班干部理解责任感的重要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系列活动。进行中学生班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探究。

(2)、建立评价机制

围绕“三负责”,制定评价内容、标准,采用学生自我评定、班级小组评定、老师评定、家长评定相结合的方式。(3)、抽取全校部分班级作为试点样本,采取对班主任访谈、交流、探讨每个班主任对班干部培养的心得,总结其共性的地方,再结合理论依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阅理论,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班主任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再结合理论去实践、反思、总结,从而探索出合理、有效的班干部培养机制。(5)、成立班干部培训班,让班干部有相互交流的平台,明白班干部应具备的素质、班干部的基本职责、班干部在班级的地位与作用。

2、研究的基本内容(1)、调查分析重点班的情况,并与平行班相对照,从而找出研究的切入点。(2)、了解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的真实想法和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3)、对班干部进行责任意识的理论培训(4)、班干部接手班级常规管理(包括纪律、出勤、仪容仪表、班级卫生等)(5)、由班干部开展班级活动(包括设计活动形式、流程;组织实施;总结和提出改进措施),计划一月一次活动。(6)、培养班干部为他人服务的责任意识,培养班干部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与人友好相处、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使班干部懂得对同学、老师、家长等负责。诚实、守信。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成员认真学习,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2、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3、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责任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确定研究方案,开展有关理论的学习、查阅、收集相关信息。(1)、分析班级情况和班委的现状。

(2)、了解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的真实想法和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

(3)、对班干部进行责任意识的理论培训

2、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4年3月)

依据实际情况,展开调查、谈话,并做好分析,作出进一步的试验,初步判断其成效。(1)、班干部接手班级常规管理(包括纪律、出勤、仪容仪表、班级卫生等)

(2)、由班干部开展班级活动(包括设计活动形式、流程;组织实施;总结和提出改进措施),计划一月一次活动。

(3)、由当天的值日班委总结当天情况(包括表扬和批评)(4)、班干部对自己一周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班主任也给予评价(5)、调整措施和方法,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

3、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对研究过程、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结题报告。实验的过程:

一、调查摸底,初步实验阶段

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本班学生现有责任感水平如何要进行调查摸底。学校课题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调查问卷,对我班学生的责任感水平进行了检测,收集整理了实验

根据本班学生的责任感实际水平,我们课题组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方案。方案具体可行,提出了一学年的总目标,前半学期主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养成对自己、对集体的责任感。下半学期通过德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的责任感。根据总目标再制定月目标、周目标,一学会对自己负责,包括6个检测:①学会自强。②学会自律。③学会自理。④学会自护。⑤学会学习。⑥学会劳动。二学会对他人负责,包括2个检测项目:①学会尊重。②学会关心。三学会对集体负责,包括2个检测项目:①学会珍

学生来到学校学习、生活,行为意识靠教师的培养。对学生干部进行责任感培养,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充分利用班、队会时间向学生宣传什么是责任感,采用老师讲、班干部讲、学生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从理论上去认识开展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产生积极的心理因素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讲古、今、中、外因具有强烈责任感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事例,讲现实生活中因缺乏责任感而对他人、对社会造成损失的例子。使班干部及全体学生从生动鲜明的事例中体会到一个人具有责任感对其一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然后组织班会讨论,同学互相交流,说说每个人对自己所负责任的认识,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有无责任心,自己是怎样做的。使每个学生对责任感有一定的认识,明确一个人首先应对自己有责任感,养成好的人品和办事作风,进一步上升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社会。

三、当然要培养班干部的责任心,首先要培养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形成和增强班队干部工作责任心的重要动力。一个缺乏荣誉感的班队干部是难以在工作中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为培养班队干部的荣誉感,我的主要做法是:1.抓住契机,让他们体会到班干部工作给他们的快乐和给班级带来的影响。如班级获得“卫生流动红旗”、“两操流动红旗”或“纪律流动红旗”时,分别由负责这些工作的部队干部上台领红旗。回来后,还要请他们谈谈上台领红旗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工作。然后老师再表扬和感谢他们和所有为获得流动红旗做出贡献的同学。当然,班队工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班级在某些方面的工作出了问题时,我不是批评负责这项工作的班队干部,而是 先表扬他们为班级进步和发展付出的智慧和汗水,然后和全班同学共同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鼓励他们改进工作,争取进步。2.加速优良班集体的建设和形成,加大班级文化建设的力度,增强他们的集体认同感、优越感和责任感。四 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感。课堂上,要求班干部起带头作用,坐端正,守纪律。学习上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写好字,读好书,算好题,培养对学习的责任心。在行为习惯方面要求班干部每做一件事都要努力做好。如:课前做好准备,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使用文明用语等。班级里的大小事情全部责任到人,使每个同学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清洁卫生的安排,每天一个组做清洁,但每个人做的事不同,扫地、抹桌子、对桌椅、擦瓷砖、擦玻璃等工作都落实到人头,最后,由今天的“当家人”卫生监督岗进行检查,发

对班级中涌现出来的责任感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大张旗鼓地宣传班级好人好事,树立正气,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并把这些责任感强的干部分派在每个小组,以小干部挂帅开展组与组的竞赛,比学习、纪律、劳动、两操中谁的责任心强。每周一评比,每月一表彰。挂帅干部实行轮岗制,学生轮流做组长、班委,让每个学生在工作中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维护集体利益。比如:早读课的领读,教师一般总会把机会给能干的孩子,多数孩子得不到在早读课上为同学服务的锻炼。值日生的安排我采用每天双值日,一名学生干部带一名学生一起值日,俩人分工不同,各施其责。在这些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干部带领下,同学们做事也极为认真

六、集

一个集体是否团结向上,有无浓厚的学习风气,同学之间是否互相团结友爱都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集体精神使个人高尚起来。”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把责任感的养成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置身于有趣的活动气氛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有关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负责的精神。开展“作业展评”活动,学习委员安排让每一位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增强对自己的学习认真负责的意识。在“三八”妇女节时由团支部组织举行“献给妈妈的礼物”,在“九九”重阳节举行“做尊敬老人的好孩子”主题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孩子的责任。又如开展“我为集体添光彩”班会活动,同学们通过活动充分认识到集体的荣誉要靠大家去争得和维护,由此,孩子们对集体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开展“假如我是班长”演讲比赛,“这样做对不对”“应该怎样做”专题讨论,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有责任为集体荣誉而奋斗。总之,每一次活动的组织开展目标都要明确,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强化自己应负的各种责任。班级中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班干部的责任意识。七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一个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精细、更敏捷。”这就告诉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言教的同时更注意身教,教师的行为、形象、工作作风乃至人格对于学生具有重大影响。在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感的过程中,要求自身要树立深厚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用公正、谦恭、礼让、善良的品德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在地上,看见地上有纸屑应主动拾起来扔进垃圾筒。除了对学生讲明要求,教师在看见地上的纸屑时,对学生说:“来,我们把地上的纸团捡起来。”这一举动比站着指示学生拾纸效果要好,对学生的影响也大。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示范作用也更显重要。最后,要在班级里建立考评奖励机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班主任要教育和鼓励班队干部定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改进,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班队干部的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促进班队干部增强工作责任心,调动班队干部的积极性。这个制度的建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班队干部的工作由谁来评价?我以为低年级主要是教师,中高年级主要是学生。具体的做法是:引进竞争机制,定期评比优秀班干部。通常,我是以月为单位,进行民主评议班干部。对当选为优秀班干部的同学,一方面要把名字挂上班级“光荣榜”,另一方面给他们的父母送“报喜单”。并且,以平时的评选为依据,推荐学期末学校的“优秀班干部”。对于获得学校表彰的优秀班队干部,可以获得在下学期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时优先组成班队委员会的权力。

当然,每次评议都有落在后面的班队干部。对于他们,我主要是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培养班队干部的工作责任心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是需要班主任细致、耐心和艺术的工作的。

通过一年对学生干部进行责任感的培养,我们的班干部们和以前相比各方面有了进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责任感增强了。

对班干部进行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求班干部对自己负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因此在培养责任感过程中班干部学会了对自己负责,由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到用认真的态度对自己负责。学会自觉的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做好两操,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学会劳动对全班同学来说感受最深,由不会劳动到热爱劳动,自觉完成劳动任务

二、学会对他人负责

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较多,但通过对班干部进行责任感的培养,我们的班干部懂得要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做得好的方面有尊敬老师,用双手接送老师送的礼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说话和气,不说脏话、粗话。向别人借东西时要用请求的语气,经同意后再拿,不随便翻别人的东西。从评价的结果看得优者95%。同学之间谁有了困难,大家都能伸出双手去帮助,班上的李菲同学体弱多病,一次,她生病住院耽误了学习,班上的干部到医院看望

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家庭,孩子们一进入学校老师就培养他们爱集体珍惜集体荣誉的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孩子们知道班级是集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90%的学生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爱集体,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在培养过程中,能听懂话,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这一点学生进步很大。这项调查表明,全班同学受到班干部的影响对集体的责任感也明显增强。表现突出的是全班同学做扫除工作非常认真,由于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孩子们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整个劳动场面有条不紊。早上,同学们来到教室,在卫生监督岗的安排下,有序地做早整理。课间,同学们看见地面上的纸屑主动捡起。这样,我班的教室清洁卫生在全校的评比中总能获得流动红旗。班长每天来得早为同学开教室门从无怨言,每天检查同学们的个人卫生又总是那样的尽职。正如他的家长说:“现在学校在重视因材施教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从孩子身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学校开展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年来,通过培养班干部对人对事的责任心,使班干部乃至全体学生认识到从小具有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长大后才能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集体负责,对祖国负责,对社会负责。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培养班干部的责任心是一项艰巨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只要我们用爱心、耐心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五、研究成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由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途径,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调查显示,实验前:几个实验班的班委中有30%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太乐观,表现在对任何事都处于漠然的态度,以我为中心;工作不能够认真负责,做老好人,得过且过。但在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之后,这些不负责任的班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有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在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⒈进一步总结深化课题成果。

⒉继续探索中学生班干部责任意识教育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篇3:责任心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引起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 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一)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 整个儿童期, 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存在“关键年龄” (四年级) 。

第三, 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 存在不平衡性。

(二) 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 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三) 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二、课题目标、内容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思维品质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层面——编写思维训练课、指导书写数学小日记;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 变线性的、平面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模式为主体的、网状的、全息动态的思维模式。

(二) 课题的研究内容

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中。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通过联想加强思维训练, 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 课题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7月申报课题, 2009年12月课题立项, 2010年3月课题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主持人利用业务时间对数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明确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的抓手。

1.制订子课题计划、总结。

2.沙龙研讨。

3.案例分析。

4.思维训练课。每个班级双周一节思维训练课 (专门的备课本) , 要求课题组成员整合题目, 从各种教学资料、网上寻找富有思维含量的题目, 鼓励自己创编智力冲浪题, 多以题组形式出现, 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余条件、少条件的思维题, 教师的提问注重启迪学生思维, 有思考价值。

5.指导学生写数学小日记。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我们总结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策略如下:

(1) 写生活中的数学。用一双数学眼, 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记录下来。

(2) 写数学实验。配合教材上相应内容, 适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 记录下实验数据, 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3) 写巧妙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巧妙解题思路时, 鼓励他把今天的想法记录下来。

(4) 写数学课堂。在某一次数学课堂数学思维特别活跃时, 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数学课记录下来。

(5) 写反思。主要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 反思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态度, 做作业、考试中的经验教训。

(6) 写数学童话。把一个或几个数学题目巧妙地融入一个数学情境, 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 用他们的嘴说出解题思路, 多种解法。

第三阶段:准备结题、整理资料、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开结题鉴定会。

(二) 实验课堂模式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以思维训练课为抓手, 整合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创立了如下两个阶段的思维训练课的基本模型。

低段:情境激发, 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为主线, 把一系列数学问题串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

高段: 以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组形式出现, 运用比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对比、思辩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共同提高思维品质。

四、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 并在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1.在实践成果方面,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导向, 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立足点, 有效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教师队伍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1) 通过课题的研究, 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带动了数学学科教科研氛围。课题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课题沙龙、案例评析、论文撰写、口算王、解题王比赛, 80%的学生会写数学小日记。

(2) 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论文, 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 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3篇, 省级刊物发表的有15篇, 市级3篇, 使全校数学教科研水平及质量得到提高。

篇4:责任心培养结题报告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需要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发明的智慧型人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可见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手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国外,自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课程的发展,手工教育着眼于人的智慧、情感、社会、身体、审美精神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潜能挖掘,强调自我实现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将人格塑造的奠基时间拓展到学前期,因此,更注重儿童早期艺术潜能的挖掘。综上所述,我们确立了“以手工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幼儿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掌握的手工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提高幼儿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二、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 — 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曾提出:“让儿童在动手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幼儿喜爱各种手工活动,他们通过双手操作,小肌肉群可以得到锻炼,双手会变得更灵巧;在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幼儿教育纲要要求。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法,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可见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性。手工活动之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又个个都有成就感。因此,要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挖掘手工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放飞幼儿创造的翅膀,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积极鼓励儿童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他认为,学生在“做中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开教师的适时指导,他认识到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提出学生的“做中学”必须和教师的“做中教”结合,才能在“做”中求得进步。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创新。

指个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指出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指通过对幼儿施以教育和环境,让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使他们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敢于冲破陈旧的观念,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总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手工活动。

既指用手操作,又指用手的技艺做的工作。手工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联系,手的活动越复杂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运动区的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水平越来越高。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有许多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泥工、纸工、布贴、编织、刺绣、自然剪贴、自制玩具等。它是幼儿动手动脑,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思维想象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如点、线、面、块等具有可操作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三)“手工活动”与“创新”关系。

手工活动蕴含从观察到思维的教育契机,能让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继而得出新的成果,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可以说没有想象、直觉、没有领悟性的灵感爆发,就没有思维的巨大飞跃。而手工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探索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正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幼儿创设一种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以开发的空间,使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幼儿将新颖创意的想法用个性化作品展示。

2.提高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具有较高文化、美学素养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幼儿与课程共同发展。

(二)内容。

小班:以创意撕贴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中班:以创意剪贴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大班:以创意制作为载体,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教育研究特点,采用行动研究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适应幼儿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方法,有助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实践性与参与性、合作性与渗透性、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还结合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辅之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作品分析法,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六、研究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幼儿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手工活动,才能使创造性思维物化,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效果。对于幼儿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他们完全靠自己创造出一些东西更令其满足,而这些创造能力成为他们游戏、学习、生活中的玩具、道具、学具、用具等,进一步激发其动手制作的热情,幼儿在一次次动手制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制作中的问题,使他们在发展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创造潜力。

(二)层次性原则。

1.材料投放有层次,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探索性学习和创造的需要,提供半成品、范例或原材料,供幼儿自我选择。

2.活动指导有层次,依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以提供半成品材料、示范或不示范、选取相应的材料、引发想象、鼓励迁移等多种方法进行指导,促成不同层次幼儿获得成功感,培养幼儿继续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和不断创造。

3.创新能力评价有层次,教师依据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深入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只要对幼儿来说是从未出现过的想法、做法等即为创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每位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发展,把每位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所以,要使幼儿的创造力真正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地依据幼儿原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不搞一刀切。

(三)启发性原则。

1.丰富的语言描述诱发想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形象地反映出语言具有使内在的思维外显的功能。研究中以丰富的语词描述,帮助幼儿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做铺垫。引导幼儿将内化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幼儿理清创造思路。同时,让外显的语言促进内在思维发展。

2.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探索创新。恰当的问题情境指外部问题与幼儿内部知识经验条件的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势的情境。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是降低认识水平的安排,而是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分散难点,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发展性原则。

教师注重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发挥的过程。关注幼儿参与活动,将重点放在“幼儿是怎样创造的”,而不是“幼儿已经创造出了什么”。关注幼儿创造过程中方法、经验的获得,在观察过程中适时指导,使幼儿的创造过程得以优化,促进幼儿能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使过程成为幼儿能力的最佳体现和表现。同时,教师创造宽松、自由、自主、自信的环境,引导幼儿选取不同材料,大胆求新、求异,从而创造性地制作出多种物品或者运用各种材料重新组合进行创造性制作。并对幼儿的结果予以肯定,适时给予适宜发展的指导,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整体素质提高。

(五)整合性原则。

幼儿往往由外在的喜欢到探究,又从了解一点到想知道更多。教师根据幼儿探索不同阶段需要组织参观、远足等活动丰富幼儿知识,帮助幼儿储存多种表象和经验,为日后想象提供依据、为创造奠定基础,激发幼儿创造欲望。并结合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动手创作,使他们在奇思异想、科学知识、艺术审美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六)家园共育原则。

现代教育是一种立体型的大教育,只有社会、家庭、幼儿园共同作用于幼儿的教育,才能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条件。通过家长会、设置百宝箱、亲子制作、个案交流反馈、家园之窗、幼儿创作作品展等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长远意义,共同探索培养方法。

七、课题实施的主要过程

(一)集思广益,成立课题核心成员。

一个课题的实施与研究离不开全园老师的大胆尝试与探索,但对未知的事物,更需要一部分人的带领与指引。因此,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园长、副园长、园长助理、年级组长组成,他们都曾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市级骨干教师,他们作为本课题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作用。

(二)精心准备,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近年来,我园先后承担了昆山市级课题“拓宽美术教育的途径”、“拓宽美术教育功能”、“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因此,“十二五”课题的根基较稳,通过可行性分析及查阅大量文献收集资料后,我们最终确立了课题研究方案及各个年级组的子课题内容。

(三)加强培训,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为了让老师们更自信地投入课题研究与实施中,园领导多次带领教师外出参观培训,适时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同时还组织教师参加网上课程自主学习,并要求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及时反思与汇报。对于刚入园的新老师,我们及时进行“青蓝结对”,让有经验的老师指导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通过“一二三考核”,更扎实地投入课题研究队伍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巧妙开展相关评比竞赛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人人参与,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在以往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过程中,园领导和教师都深切体会和感悟到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科研,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成立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工作机制,要求全园教师积极参与个人小课题研究并制订个人成长发展计划,每周上好一堂特色手工活动,每月写好一篇教育随笔和教育论文,记载好一组观察追踪记录,每学期上好一堂科研公开实验课,每人主持开展一次科研沙龙活动,让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体现

(一)教师方面。

1.积累丰富的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园教师虽然不是美术专业学校毕业,但通过开展此课题研究,教师不断利用书本自学、网络充电、培训实践等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激发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促进了我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2.挖掘教师的艺术潜能,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开展生活化的手工教学活动中,通过收集各种材料,将各种材料资源进行再利用,提高教师自身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在对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同时,挖掘自身艺术潜能。

3.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开发园本课程。通过本课题实践研究,增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凸显教师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展的研讨能力得到提高。突出我园鲜明的办园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我园园本课程《化装舞会》、《小泥人》、《纽扣的变奏》在市教科优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小木偶旅行记》、《羊羊美容院》、《大脚丫跳芭蕾》获片双优评比一等奖,《草席卷卷乐》获片二等奖。在市和路南片课题展示实践课中《熊猫黑白配》、《小蚂蚁找朋友》、《漂亮的眼镜》、《夹子玩偶大嘴巴》都获得较高的评价。

(二)幼儿方面。

1.发展幼儿独特的创造能力。我园教师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使美的感受得以深化,内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表现,并通过各种不同手工活动,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中,形成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并逐步发展幼儿独特的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每周五的特色活动,向幼儿组织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在撕撕、剪剪、做做中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如大班手工活动《大脚丫跳芭蕾》,把生活中的废旧材料锡箔纸收集起来,利用它的韧性通过卷一卷、围一围、捏一捏、拧一拧,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将锡纸塑造出芭蕾舞者的各种姿态,真是栩栩如生。

2.促进幼儿个性自然发展。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手工活动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从而促进其个性自然发展。在中班《化装舞会》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不同款式的发饰,有卷发的,有直发的,有波浪的,也有短发,颜色选择非常大胆,有的选择金灿灿的黄色,有的选择喜气热情的红色,有的选择淡雅的蓝色。总之,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童心得到最大释放。

3.发展幼儿敏锐的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对多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对生活中的事物、材料形成独特的观察视觉,在设计创作活动中,不但发展了脑、眼、手的协调性,更提高了敏锐的思维能力。如大班手工《剪丰》,孩子们凭借对秋天丰收的景象,在剪好后的丰字上,大胆想象,剪出各具特色的苹果、梨、香蕉等,把丰字装扮得更丰满,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这样的教学活动轻松、有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园共育方面。

此课题的开展,转化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在亲子活动手工展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充分利用废旧材料,一起制作成一件件独具匠心,妙趣横生的作品,展台上琳琅满目,每班都有自己的展示主题,有花卉展、火箭展、汽车展、相框展、千灯的桥”、“千灯的塔”、“千灯人家、“千灯的塔”,每一件作品都富有创意、新颖、美观,表达了每一个孩子和家长对周围事物独特的审美感受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会这个舞台,每个班级各具特色地利用乡土材料和废旧材料进行稻草、牙签、丝瓜滕、草席等小制作,让家长和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也让孩子们在和家长的互动中加强亲子沟通,关系更融洽。

(四)研究方面。

在实践研究中逐步丰富园本课程,形成本园的手工特色。我园美术教学中手工活动案例研究,基于幼儿喜欢的玩具、动物、日常所用物品进行创作,大大弥补了手工只是为了环境的美化的不足,让家长看到实效性,让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耍,体验到成功感和喜悦感。

(五)成果方面。

1.园内自编园刊、幼儿特色作品集、教师个人成果集、课题论文成果集、教案集、公开课集、观察案例集。

2.园内老师多次在赛课、论文、教案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

九、下一阶段课题研究设想

(一)我们应注重内容的开展和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幼儿手工能力评价方面比较薄弱。教师要进一步探索手工教育的评价策略。

(二)教师要及时归纳和总结自己在实践中好的经验,收集、整理资料的意识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培养总结提升能力,及时地整理、保留活动的资料。

(三)从幼儿园长远的发展看,如何挖掘更多材料采用新颖的形式开展手工活动是需要迫切思考和研讨的,从而凸显我园的特色。

篇5:留守儿童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并不断壮大。为此,留守儿童是当今农村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用实际行动去研究和解决这一新问题。积极探讨教育方法和经验,让 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愉快地接受教育,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习惯 培养 关爱 携手

一.研究背景

钓渭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镇级普通小学,现有在校学生500人,其中留守儿童71人,大部分学生来自3公里以外的山区农村家庭。绝大多数家庭主要依靠父母外出务工挣钱来养家糊口。把子女寄养在祖辈﹑父母亲友或远房亲戚家里。这部分孩子我们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人格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孩子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照料,生活无规律,性格怪异,学习无人辅导督促。据调查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孤独感强,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学习,没有主动看书、预习、阅读的习惯,常违反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做家庭作业,逆反心强,做事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书写差,怕思考问题等。他们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留守儿童” 现象自然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留守儿童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的解决此问 题。鉴于此,我校便议出了新课题——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界定

留守学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行为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引导留守儿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己的自觉化行为,能自如地使这些学习方法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4、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5、根据“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为改善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提供正确的依据。

四.研究目标:

1、制定留守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2、制定出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具体策略。

3、通过相关培养策略的实施,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感情、学习行为习惯的转变。

对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可使我校的留守儿童达到有计划地学习,善于预习能及时复习,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留心周围事物。并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善于阅读课外书籍,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的良好习惯。让我校留守儿童逐渐养成主动学习、大胆回答问题、自觉地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及时有效地复习、认真书写、阅读能力强、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等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总结归纳出我校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稳定和持久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进行提炼总结,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培养方法和操作模式。

五.研究内容:

1、留守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与归因研究。

2、影响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3、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

4、留守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方法。六.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我校六年级留守儿童。七.研究的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2月——2016年3月)拟定研究项目,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组织,制定实验方案,申报课题。

2、实验阶段(2016年3月——2016年6月)进行现状分析调查,收集数据,积累资料。

3、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总结,形成简洁可操作的方法。

八.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1、认真听讲行为习惯的培养

(1)对于根本听不懂的孩子,教师应给他们补课并加强预习。(2)对于自制力差,易受内部、外部干扰而走神的孩子,教师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能。

(3)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

(4)指导孩子记好课堂笔记,大担提问。

2、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是进一步理解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

首先对改善孩子不良行为的标准不要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有效地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愉快地、自觉地坚持按要求完成作业。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性”:一是目的性,即作业应突出知识点,提倡少而精;二是阶梯性。

3、健康使用网络良好习惯的培养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室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进行网上阅览与学习。教师注意正确引导,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心理。

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无心学习的现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辨是非,具备上网学习的健康心理。

4、家庭、学校合作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总结经验,探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1)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开放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征求家长的意见,获得家长 的支持。

(2)和家长一起研究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研究激励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1)要求学生明危害,做到姿势不规范不动笔。

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让学生意识到写字姿势不正确的危害性,并指导学生做到规范动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2)教师找原因,进行针对性指导。(3)练本领,发挥示范效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想让学生把字写好,教师首先必须把字写好。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与不良的写字习惯作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各方面的习惯也只能在具体的训练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因此,开展多种活动,如学习方面的比赛、作品展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动力,获得技巧等,从而促使其学习行为习惯更好地养成。

1、开设学习行为习惯培养课堂

每周专设一堂课,课上师生共同学习名家关于学习的名言,阅读并讲演勤学善学故事等,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培养目标,并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教育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顽强的学习意志,如体育比赛、登山踏青等。

3、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增强留守儿童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如“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充分发挥自我 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调查研究法

明确调查方向,制定调查计划,确立调查的范围、项目、调查深入的程度,减少盲目性。教师采用座谈会或谈话等手段,收集学习行为习惯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对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具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学生的经验,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四)个案研究法

从留守学生中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当前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对策,解决问题。

九.理论储备

1、心理学:在心理结构上包括了相关的思维、语言、外显的可观察的运动或动作三要素,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习惯培养和形成中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2、教育学中阐述: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养成主动学习,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创造性思维习惯。可见,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

3、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宽松和谐的环境是基础。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已成为和谐教育的绊脚石,我校提出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正是基于和谐教育的目的。

十.立足实践

一要把课内作为重点,“落实常规”。要培养好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重点还是在课堂上。我们要耐心指导他们学会注重在校时间。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整洁等,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我们要在每节课上仔细检查,在每天当中认真督查,看他们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做得好不好。

二要善念预设的“紧箍咒”。对于一些意志力较弱,学习基础差的儿童,我们不妨提前一天辅导,在辅导中预设问题让其思考回答,通过反复提、反复答,增加他们的记忆,在第二天正式授课时提出在辅导中预设的问题,通过点名回答,基础差的儿童都能很好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绝大多数同学都会给他赞许的目光或给予热烈的掌声,既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三要“特事特办”。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做到“因材施教”,更多地想到这些留守儿童,想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多准备一份“情感快餐”给留守儿童。我们在和他们交谈、批改作业时,应多给留守儿童几句关心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感到父母般的关怀和温暖。

四要把课外作为关键。从周一到周五,留守儿童可能做得比较好,但到了周末,就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又回到了“解放前”。这种学习习惯容易“变质”的情况,往往就是在课外,所以课外是关键。很显然,如果不能解决课外的习惯问题,课内的努力即将冰消雪融、前功尽弃,怎么办呢?一是要鼓励学生回家阅读课外书籍,做力所能及的事,并用班会课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星期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二是要适时做好家访工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农村教师虽然离学生家较远,但应经常到留守儿童学生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往往能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启 示、想到更多的办法。

只要我们把农村留守儿童时时放在心上,处处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和行为习惯,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好,就能让他们健康向上、茁壮成长。因此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是孩子们成功走入社会的第一阶梯。

十一.具体措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主阵地是学校,教师是关键。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们有以下的举措:

(一)建立留守儿童专档,掌握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变化轨迹。对家庭成员情况、父母收入情况、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个人愿望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所了解的这些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依据。在期末时,通过留守儿童“自我评价、伙伴互评、班主任寄语”给予留守儿童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及时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研究服务。同时,课题组每期都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数据,做好数据收集与上报。

(二)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1.心理上,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2)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 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4)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思想上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友情、亲情教育。教师要教育留守儿童,父母虽没有和你们在一起生活,但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能让你们更好地生活,你们要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教师要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尽可能多让这些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接触,让他们多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避免他们因缺少交往而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思想方面,最终都会落实到儿童的行为上。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从生活中加强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青春期的叛逆问题。然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对于解决留守儿童青春期叛逆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教育家叶 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从一定意义上分析看,社会越是进步,科学越是发展,就越需要重视“养成”教育。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班主任应该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为给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留守儿童不为学习而学习,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门针对他们的文娱活动,如:文艺表演、诗歌朗诵、伙伴互助活动、以感恩、回报父母,“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总结。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对培养方法的总结。有好的方法就及时记录下来。

十二.点滴心语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并巩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

1.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引领行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教育部颁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言行,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木要求:而《规范》则从小处着手,对学生提出了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二者都体现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 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它们将对学生养成教育、信念教育、身心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贯彻《守则》和《规范》,结合实际,《守则》、《规范》、《和谐成长》等为内容对留守儿童进行强化教育,然后举办以“做文明小学生”为主题的实践评选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提出“革除陋习,树中心新形象”、“树立正确消费观,少花父母血汗钱”等倡议活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文明氛围,学生就自觉增强了规范意识,文明了行为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为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新德育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而入于:

首先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受到教育。好玩,爱动是孩予的天性,在活动中引导他们自我教育。使各班将原来说教式、训话式、宣布式等让人厌烦的班会课改为演讲式、演戏式、辩论式、调查报告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在德育事件中形成道德规范,提高思想素质,丰富人生阅历。在生活中,老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展现自我、完善自我,逐渐健全人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我教育目的。

其次,多认可学生、赞美学生,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曾听说陶行知老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改变了学生。我们也试着 用四块糖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他需要老师、家长的认同、赞美,他们更需要榜样,示范力量的引领,这样养成教育才会持久稳定地深化下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那些自我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更要反反复复教育。运动健儿通过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能拿金牌,我想我们的差生通过反复教育也会变得优秀。只要善用激励机制,多鼓励,多用正面事例引导,将会促进他更加努力。因为老师的一丁点认同、赞美,学生都会认为是一种骄傲、一种荣耀。基于此,学校可制定《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寝室评比细则》、《星星评比细则》(包括“卫生之星”、“学习进步之星”、“好人好事之星”、“勇之星”等)的评选制,对先进集体颁发流动红旗。竞争这些荣誉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

最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是养成教育的升华。他人管理,不如自我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教。在育人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常规管理中来,让学生自助管理、自我管理。

3.环境熏陶,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首先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蔡元培说:“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榜样,自己的行为要作别人的模范。为此学校领导对老师加强了师德教育,在教师展师道演讲赛;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工躬身共做,要学生遵守的规则,教师躬身共遵守。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渊博的知识培养人,端正教育思恕,自觉抵制经济浪潮的冲击。

其次,要学生找到学习生活中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我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要求学生首先要口述学习谁,为什么学他,怎样学,然后督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落到实处。第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提示语、标示牌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创建走廊文化,建设花园文化,如小花园中“别采我,我痛”:过道边“别让我流浪,请让我回家”:食堂中“粒粒皆辛苦”;卫生问里“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等,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学生的言行就文明一大步。

回顾一年来的课题研究,使我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思维,生理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应该说这个课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课改带来的新成果让大部分老师内心感到欣慰。但课题研究范围大,时间紧,要求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思想水平有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参差不齐。尽管他们对课题研究很有热情,在课题研究中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收获与预期设想仍有一定距离,普遍感受到要转化一个农村留守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过程更加艰辛,容易出现反复,对于成功的案例倍感欣慰。但我们在课堂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1、农村留守学困生良好数学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学校教育,但家庭、社会的配合也不可缺少;学困生的出现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失责的结果;学困生的转化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只要各方面重视起来,相互协作,学困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

2、学困生由于种种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他们一时对学习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也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但难以持久,受社会影响大,如学生经过周末两天休假,周一上课的效果特别差。因此,如何使学困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为我们研究课题的一大难点。

3、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需反复抓,抓反复。教育需要 爱心、耐心、细心,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才能在转化过程中得到实效;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艰苦、繁琐的过程,需要老师付出真情和爱心,指望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今后在工作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要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反复强化,在纯净的环境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逐步形成、巩固和发展。培养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切实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家庭幸福,进而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卞保元、杨岳山(期刊《教学与管理》)

[2]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爱.郑银杏(期刊《教学探索》)

[3]让爱随性——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赵玮

[4]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史玉丁(西南大学)

[5]小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张峰(河北师范大学)[6]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扬平、朱海(期刊《教育实践与研15

钓渭镇中心小学

篇6: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青州市逄山初中课题组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子课题

《推广高效阅读,为语文课改提速》

结题报告

经过专家组的审查和评议,课题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准予结题。对该课题评价如下:

1、该课题研究方案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措施具体、结论客观。课题经过两年的认真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水平从而最终达到了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在培养目标、原则、途径、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具有超前意识,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课题提出的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你所阅读的材料上、必须明确自己阅读的目的、要能够正确地读出每个词语并且懂得它的意义、要善于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阅读速度、必须理解阅读的内容、必须懂得阅读材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时必须充分运用想象力、要能够从众多的细节中辨别出那些是重要的、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手段局限于阅读,不要把自己的学习范围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原则;与比较阅读法、求解阅读法、质疑阅读法、创造阅读法均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所倡导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3、课题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同时由于在阅读中要加强记忆,思维活动空前活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所谓规律化,实际就是条理化、系统化。知识结构越是归纳为定理法则、定义公式,有条理,有系统,有规则,就越好学,越容易理解,其适用性就越普通,越有用,越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越能无师自通。有了规律化,再加以系统训练或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为技巧,就可以在精读理解中既快又准了。有了规律,根据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让学生把这些规律在脑海里强化记忆,形成固定的阅读程序,当然就会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加快。快速高效阅读法的独创性在这一点上也充分显示了出来。比如,以迅速捕捉信息为目的的速度固定程序而言,据定势理论可知,当某一事物在脑子中形成定势之后,如果经过多次反复出现,就会使不断变动的状态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习惯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轻易地、自动地、不加思索地加以利用。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的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1.标题;2.作者;3.出处及发表时间;

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基本上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看出,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甚至搞科研读书时所寻找的内容,又由于这七项内容

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略过其对已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用量化训练实现快速高效阅读训练科学化。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往往是在开始阶段,只是对事物的经验型的估计,进一步是定性的形容和描述,最后研究它们量的规律性,转入科学的定量分析。只有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快速高效阅读训练实现量化后,一则可以通过反馈更好地控制训练过程;并且可以进行比较和选择,根据需要和可能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级,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总体优化。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阅读时是否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阅读时是否摆头、阅读时是否要复视,这就大大影响阅读速度。

4、通过实验变量的确定,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自学能力和运用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少不了学习方法的作用,也少不了自学能力的约制,更少不了创造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因变量分为“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解题质量”等语文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创造思维力等。自变量界定包括师生关系、课堂主体、教学方法、课程配伍、评估机智;应变量的界定,学习能力的发展少不了学习方法的作用,也少不了自学能力的约制,更少不了创造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因变量分为“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解题质量”等语文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创造思维力等。

5、通过课题的开展,培养和锻炼了教师,一方面补充和加强了学校的教研力量,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逐步成熟起来的教师必将成为新课改的中坚力量。

上一篇:某污水处理厂岗位操作规程下一篇:涵养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教师感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