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反思历史的文学巨匠

2024-05-02

托尔斯泰--反思历史的文学巨匠(共2篇)

篇1:托尔斯泰--反思历史的文学巨匠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罗斯著名文学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著作的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托尔斯泰一生作品极多,但是,其影响最为著名的当属《战争与和平》,这部史诗性的巨著以19世纪上半叶的法俄战争为背景。《战争与和平》一书是托尔斯泰一生文学生涯的颠峰之作,在其创作的生涯中,《战争与和平》不仅代表了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还表现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极端反思。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的托尔斯泰对战争是有着很深的体会的,因此,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托尔斯泰以一个俄罗斯上流社会贵族青年的视角展现了在那个战争频仍的年代中,一群爱国者在国家遭到侵略时所作出的表现。这是一部讽刺加爱国感召的著作,也是全景描述19世纪早期欧洲历史和贵族生活的巨著,书中大量出现在19世纪早期生命显赫的那些人物,拿破仑、威灵顿还有亚历山大皇帝。回顾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而历史本身的意义也在于他们希望历史不再重演。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之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时期,这期间他主要生活在自己的庄园中,思索着人性的问题。终于,1877年,历经4年的创作,经过多达12次的修改,托尔斯泰第二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以其日臻成熟的文学技巧将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大时代背景下完整地烘托出来,并使人性伪劣的一面暴露无遗,更加鲜明地刻画出一个争取自己权利却在舆论和旧体制的压迫下最终以结束生命作为代价的19世纪妇女形象。这部作品形象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罗斯女性地位所受到的挑战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榨。

18,继《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著作之后,托尔斯泰再次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巨著《复活》。这部巨著一改托尔斯泰以往那种以上层贵族社会为视角的做法,转而以俄罗斯君主制度下的宗法农民作为他的主要代言人,通过对男女主人公遭遇的描写,深入揭示了在俄罗斯旧君主制度上人民生活的艰苦与不堪。但是,作为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文学家来说,托尔斯泰虽然看到这些事情的本质,但是他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文学创作揭露这些现象,本身并不能为俄罗斯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带来更多的益处,于是,托尔斯泰在常年创作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没有办法通过文学来改变俄罗斯现在的命运。

1910月,托尔斯泰带着对社会的不满及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就这样带着无奈与寂寥走完了他辉煌的人生旅程。托尔斯泰是近代世界文学史上的最伟大人物,在他的一生当中,对社会、人性和制度都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但是,作为贵族一员,他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现实,他只能在自己的庄园中尽量给予那些农奴一些好处,却无法将这种好处带给整个俄罗斯的农奴们。

但是,托尔斯泰仍然不愧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不朽巨匠,虽然他在创作上与巴尔扎克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对社会、人性和制度的指摘却是如出一辙的。

篇2:托尔斯泰--反思历史的文学巨匠

女性主义艺术在当代的繁盛原本可以看作是女性的解放。女权主义的兴起, 女性对自我的认识, 对两性间关系的思考, 都是女性主义文学兴盛的原因。但是, 随着它与消费文化的合流, 女性主义写作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女性解放问题, 反而走上其初衷的反面, 成为当前学界争议的焦点。

在消费文化中, 文学作品与其它社会产品都被当作商品看待, 商业化对文学语言、作者的思想追求和精神寄托产生巨大影响。“女性”文学被商家操纵, 成为吸引眼球的亮点。商业推手从符合大众消费需求出发, 沿着“性别意识→性→女性的身体→美女”寻找卖点。女性作家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把考虑市场消费群体的阅读欲望作为其风向标。主题和题材上对世俗趣味的迎合, 诱惑性和刺激性概念的层出不穷, 逐渐成为当前女性文学的主要特征。这造成了女性文学进入悖论的困境:女性的自我解放蜕变成一种取悦男性的展示;两性的关系非但没有得到平衡, 反而加大畸形;女性写作的道路与最初的价值意义渐行渐远。如何走出这一困境, 如何重新使女性文学获得其应有的地位与价值支撑?这正是本文企图通过托尔斯泰《艺术论》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的原因。笔者将从艺术创作动机、艺术情感、艺术创作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托尔斯泰强调艺术情感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 用艺术相互传达自己的情感。”人类之所以可能从事艺术活动, 是因为“艺术活动就是建立在人们能够被他人的情感所感染的这种能力的基础之上”,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所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就重新唤起自己心中这份情感, 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其进而把艺术界定为:“只要作者体验的情感感染了观众和听众, 这就是艺术。”[2]

看起来托尔斯泰是在分析艺术的起源, 实际上托尔斯泰也是在探讨艺术创作的动机。显然, 艺术创作的动机就是自我情感体验的传达, 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情感真挚、感染力强的艺术。托翁甚至在其著作中直接给出了真伪艺术的区分——艺术是否具有感染性被认为是区分真艺术与伪艺术的标志。“艺术感染性的多少又取决于以下三个要件:一, 所传达的情感有多大的独特性;二, 这种情感的传达有多么清晰;三, 艺术家的真挚程度。”[3]他认为, 真正的艺术传达的感情不是“无病呻吟”的虚假情感, 而是源自作家心灵深处的深沉的体验。正是因为艺术家自身有过真挚的情感体验, 又从心里重新唤起这种真挚的感情, 再次体验出来, 由于整个过程的诚挚而非虚假, 真切而非浮浅, 全靠倾入艺术家自己真挚又深有体验的情感, 所以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以此反观消费主义文化下的女性文学, 无论是在创作动机, 还是在真挚情感方面都不能符合真正意义上纯粹艺术的标准。商业大潮中具有令所有东西物化、变成商业和消费景观的能力。这样的文化语境造成中国女性书写的“个人化写作”的先锋性、内在价值及深度意义逐渐被忽略、被市俗化。女性创作在自我性别探索中不经意地带上了或多或少的商业色彩。女性主义文学往往过分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挖掘, 缺乏对现实的关注和深刻真实的生存体验;加之其习惯对女性欲望张扬与恣肆的表达, 客观上迎合和强化了男性中心的审美文化心理;更有人凭着“女作家”的身份迎合评论家提出的各类暧昧概念, 诸如“下半身写作”、“身体写作”等等, 以性别为噱头, 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达到拓展消费市场的目的。这些极具功利性的创作动机与做作的情感一起造成了女性文学今天尴尬的困境。

正因为复杂的创作动机和单薄媚俗的情感倾向, 导致消费文化下的女性文学 (特别是美女文学) 在写作手法上以描摹为主。那些关于她们的日常生活、身体情欲细致的叙述, 满足人们猎奇和窥视的心理。对女性身体和欲望世界的描写越赤裸、越袒露, 也越吸引眼球, 越体现女性的“物化”和“欲望客体化”。向荣认为“身体写作已被美女作家简单地改写成身体欲望的放纵暴露和想象呈现, 变成了女性小腹部的隐私故事”, 并指出美女作家的身体写作客观上满足了男性文化的窥视欲望, 已沦为一种商业化的身体写作。[4]

实际上这种商业化身体写作模式不仅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更重要的是其已经促成一批美女作家群体的出现, 进而形成一个新兴的职业。消费文化通过利用强调女性身体这一本来是解放女性的自我表达, 使得女性被消费并成为消费本身, “名利、权力、商业操纵、大众媒体共同建构身体拜物教”;[5]“身体从它的生产主义牢笼中解放出来, 但是, 今天, 它不可自制地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6]在这个身体消费的时代, “身体写作”对商业价值的追逐更胜于女性自身的身体的解放与升华——所谓的身体写作也就成了性与欲望的宣泄渠道。特别是, 女性大胆的自传写作越来越多地被商业运行所包装、改写, 把“女作家的身份”和“身体写作”做为构造畅销的卖点。这些所谓的“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们为了赢得市场俨然已成为了一种职业, 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而这些, 恰好是早在上上个世纪托尔斯泰大加鞭笞的现象。他在《艺术论》第十一章和十二章中针对艺术家为了获取利益, 迎合上层阶级享乐所运用的类似艺术的技法, 以及艺术家堕落为一种职业所造成的艺术赝品的出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在第十一章中他揭露为了满足上层阶级用艺术来享乐的要求, 艺术家利用一些方法创造与艺术类似的东西, 这些方法是: (1) 借用; (2) 模仿; (3) 感动; (4) 趣味。其中模仿的“实质就是传达伴有描写的事物细节, 艺术的感染往往由于细节过多而受到破坏”, 感动则是“对外部情感的影响, 往往是纯粹生理方面的影响, ……主要是勾起淫欲, 或勾起恐怖的有关痛苦和死亡的种种细节”。[7]这些恰好便是消费文化下女性文学的重要写作特征。

在第十二章他对艺术赝品的讨论中提出有三个条件促成我们社会制造艺术赝品的事实: (1) 艺术家的作品能获得丰厚的报酬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艺术家职业化 (2) 艺术批评 (3) 艺术学校。当艺术家的作品能获得丰厚的报酬以及由此而形成艺术家职业化, 这时, 艺术主要和宝贵的特征——真实性——便消失殆尽。与其一同消失的还有艺术的社会功能。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一项目的在于把人们所体验到的最高境界、最为美妙的情感传递给其他人的人类活动。”这种社会功能的基础便是艺术情感的真实性, 而一旦艺术以享乐为目的, 消减其真实, 艺术便失去了固有的极其多样和深刻的内涵。这种状况必然会造成艺术的悖论——因为艺术本身是人与人情感的交流, 而当其失去真实性之后, 却仍旧以艺术的名义存在, 这种艺术现象与艺术本质的背道而驰必然导致艺术理论的困境。

当前消费文化下的女性文学所面临的困境正是这一理论困境在创作实践中的延伸。正如评论家赵树勤所说的那样:“躯体写作是女性本质力量的显现或对象化, 是女性解构男性中心主义文

思考中的歌唱家

记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

逯朔阳 (山东聊城大学音乐学院252000)

摘要: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是战后历史上一位超群的歌唱艺术家。人们称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为“我们世纪最伟大的歌曲歌唱家, 歌唱的天才, 德国艺术的典范”。他曾经演唱过三千多首歌曲, 比任何一位歌唱家都唱的多。录制了60多部歌剧唱片, 他演唱的歌曲中差不多有120首灌制了一千多万张唱片。但是, 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在任何一次歌剧演出时都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懈怠。这种高度的责任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文通过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对发声技术的处理, 怎样学习钻研歌曲, 歌唱艺术中的艺术角色等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对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的声乐表演艺术有所学习和了解。

关键词: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歌曲;语言;角色;声音;人物

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1925年5月28日生于柏林, 父亲对他在音乐方面的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歌唱的喜爱也来自他的母亲克林格尔霍夫·多拉, 她很喜欢唱歌, 原来也有志于当歌唱演员, 会弹钢琴, 而且是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的启蒙教师。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不仅是一位歌唱的艺术家, 而且同时也是一位思考的艺术家, 一位在歌唱的同时也在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他基本上在所有歌曲中, 都获得了歌唱能使人折服的力量, 深深地打上了对音乐负责的印记。

一、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对发声技术的处理

歌唱是靠人声产生的乐音对歌词的解释, 而形成一个声音的过程——从通过喉头功能的呼吸到共鸣, 都应该合理的运用。就呼吸的方法问题来说, 正确的方法是在发音中找到如何运用气息, 而不是首先决定你应该如何呼吸, 然后相应的发音, 而是等到你发现了怎样能发出最好的声音以后才能发音。歌唱中呼吸的根本奥秘乃是深而流畅的呼吸和在完整控制下来保持气息, 歌唱者不需要关心自身肌肉的活动, 要牢牢记住, 要学习不用力的、稳定的吸气, 直到气息充满肺部, 然后让气息稳定的、容易的柔和的流出来;如果不能调整呼吸, 将永远不能获得一个纯净的、稳定的、均匀流动的声音, 这乃是所谓的基础旋律。

声音的位置不是决定性的, 而是音质、音色, 这与所有的乐器都不一样。而要有好的音质音色, 非常有意识的注意吐字发音, 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而我们所做的努力, 就在于把语言和声乐融合在一起, 在这个整体中去把作曲家特别想突出的东西表达出来。然而, 因吐字过分清晰而产生的危险对每个很认真演唱的人来说都发生过。每一个人, 特别是像艺术家那样尽力做到正确吐字发音的人, 都面临过这样的危险, 而最理想的情况是, 让每一个音都融入它前面的音和紧随而来的音的关系之中, 与所有的关系一样, 都有着不同的亲近之处。

二、怎样学习钻研歌曲

如何学习新的歌曲, 是先学歌词, 还是歌曲和曲谱同时都要学, 这取决与作曲家的风格和特点。首先要把整个作品通读一遍, 如果该作品更多的朗读式的, 则开始分析歌词;如果主要的难点在歌唱的乐曲方面, 则把分析曲谱放在主要地位。无化强势最有力的突破口”。它本是一次性别革命的努力。然而, 身体写作最终却使自己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衍变成了一次彻头彻尾的集体欲望狂欢, 使“女性成为了商业文化和男性眼光的载体, 成为了获取商业利润的手段, 起着满足世俗社会 (以男性为主导的) 需求的作用, 在所谓的审美过程中被消费被利用被拍卖了。”[8]其社会功能不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性与颠覆性, 这同样也是当下中国具体语境诞生的闹剧。对于女性, 要实现的是如何保持意识的独立和生命的独立, 成为一个人, 而非他我、他者或第二性, 仍是女性作家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难题。

论在什么情况下, 最后都要落实到钢琴演奏上, 为了唤醒所有的演唱要素, 这样做有助于钢琴伴奏,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 钢琴伴奏不要花很多时间用在研究原始材料上, 这一切都是针对你从未知道的、没有听过的或者长时间没有研究过的作品。

对于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来说, 每一首歌都不一样, 要根据不同的歌来确定其重点应该在整体的哪一部分, 就像在沃尔夫的歌曲《致情人》的表演中, 他以使心灵震撼的“隐藏在你心中的天使”的誓言或者是以充满恐惧的语气说出“满足我的最大胆的愿望”, 在歌曲的最后一行, 他以压抑的情绪长出“我跪下, 去倾听她的光明之歌”。对这几句歌词的艺术处理, 可显出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别具匠心的演唱风格。

三、歌剧中的艺术角色

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相对年轻的歌剧演员说, 为了歌唱需要有范围很广的知识针对性, 因为在表现一首歌的时候, 包括了各种人们能设想的可能性, 从最富有戏剧性得到抒情性的, 人们必须对每一个表演出来的角色、动作也就是他在歌唱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动作, 做到全力投入, 状态良好, 特别是当他饰演一个歌剧角色的时候, 仅仅唱出来时不够的。

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扮演过很多著名歌剧中的角色, 其中包括《费加罗婚礼》中的伯爵, 《唐豪瑟》中的沃尔夫拉姆, 威尔第的法尔斯塔夫, 《阿拉贝拉》中的曼德里卡及阿里贝特·雷曼的李尔王, 都是很理想的角色。在雷曼的歌剧《李尔王》中, 扮演主人公, 在扮演这些角色时, 他都确定了标准, 围绕着李尔王, 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进入了他所演的角色中, 直到夜间结结巴巴的哭诉, 哭泣, 哭泣……随着他可怕的受难体验上升为越来越大的、越来越纯洁的人生中。

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扮演演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到噩耗打击的人, 他用温柔和恳求以及雷鸣般的愤怒声和哭诉声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他演的李尔王的声调、目光能穿透一个人的心。当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轻声的唱到最后一段时, 他怀里抱着死去的女儿, 好像在他的周围整个舞台都变成了属于他自己的舞台, 他每时每刻都是这个李尔王, 他的全部的身体感情都融入到表演的人的内心, 在舞台上做形象化的表演, 这一直是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渴望。

对思想和感情进行艺术加工, 这种必要性在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那里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他曾经说:“完全确切的演出是没有的, 虽然总会有令人失望的地方, 但总有某些东西达到了她完美的程度, 这就需要我们下功夫来挖掘歌曲中的内涵, 即与我们自己的二次创作时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程淑安, 孙颖.译.[美]韩德森著《歌唱的艺术》南京出版社出版

[2]朱甫晓译沃尔夫——艾伯哈特·冯·莱温斯基著《歌唱的哲学家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印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参考文献

[1]厉声.托尔斯泰的“情感论”和从中得到的启发[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4 (4) .

[2][3][7]托尔斯泰著, 张昕畅等译.艺术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向荣.戳破镜像:女性文学的身体写作及其文化想象[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5]林宋瑜.吊诡的合谋:“美女作家”与大众文化[J].南方文坛, 2009, 5.

[6]汪民安, 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与生命政治学:编者前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20-21.

上一篇:2016-2017年度教师法制培训计划下一篇:青年党校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