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教材《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2024-04-12

2018部编教材《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2018部编教材《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了解茨威格及其主要作品。

能力目标:初步感受伟大作家的心灵律动,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情感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的他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他的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又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82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其中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列宁曾经评价

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他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二、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初识托尔斯泰。

1、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坛的泰斗,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许多崇拜他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去见他。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驾车赶来,在托尔斯泰家的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托尔斯泰的主观概念,希望从托尔斯泰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可是,当托尔斯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感到疑惑、惊讶和失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托尔斯泰让拜访者失望的原因。

明确:托尔斯泰的“丑”让拜访者失望。须发丑:面部多毛,浓密胡须。

乱蓬蓬的头发,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

五官丑: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长相粗劣,像粗制滥造的小屋;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难看的招风耳;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像纠缠不清的树根;小眼睛;狮子鼻宽宽的、两孔朝天,像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脸色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像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气质丑: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身材丑:矮小敦实,像个侏儒。

2、托尔斯泰如何评价自己的长相的呢?

明确:“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

四、精读课文,走近托尔斯泰。

1、但是,拜访者的情绪突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为什么?精读课文找出原因。

明确: 目光犀利

黑豹似的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眼睛锐利

高尔基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能洞察世事;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粲然笑意;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冷酷锐利;热泪涟涟;好奇……像手术刀;像X光;像神奇的星光;像寒光四射的匕首;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补充材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 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

补充材料二: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卡列尼娜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补充材料三:托尔斯泰的忧郁

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托尔斯泰还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烧茶、劈柴、生炉子上,为学生编写识字课本,为农民编写俄语读本……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几乎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高尔基就从来不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去种地、修炉灶、做皮靴”有什么必要。但托尔斯泰就这么干了几十年,他穿着宽大的农夫的上衣、一部蓬松的大胡子、满脸愁苦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补充材料四:托尔斯泰的爱心

19世纪的俄国还很贫穷落后,而且等级森严,农民的孩子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托尔斯泰就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他收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民子弟,甚至还有四五名女生,这在当时可真是破天荒。托尔斯泰的教育模式极为自由开明,迥然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贵族教育方式。他对学生不约束,不体罚,完全由着他们的兴趣选课并自由发展,同时注重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灌输民主平等的意识。学生中有人在多年后回忆说:“我们早晨到校上学不受时间的限制。学校里没有传统的功课表,也不用

打铃的形式来区分课时。每门课都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可以上他想上的课程,有人学地理,有人学历史,有人学写作或绘画,有人只想看书。如果学累了,可以随便倚靠着睡觉。我们感到非常自由,经常一整天呆在学校里,到很晚才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也许更能说明托尔斯泰的爱心。

一次,当托尔斯泰行走在莫斯科的广场时,一个乞丐向他乞讨。托尔斯泰立刻就要掏钱,旁边一个朋友告诉他,这个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为其品行之恶劣,全莫斯科都闻名。托尔斯泰回答:“我不是施舍给他那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爱已经不是洒向某个特定的阶级,某些不幸的个人或人群,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宇宙间的一切生灵的关爱与怜悯,而是已经升华为一种境界,如同一面柔软却又锋利的剑,直面人类的灵魂。

2、作者是如何赞美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明确:这是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它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发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它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它全面揭示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它把探照灯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它忘我地注视上帝;它摧毁着一切的虚无;它把虚假的伪装扯掉;它把浅薄的信条撕烂;它甚至锋刃无情……

3、此段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明确: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是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4、在写托尔斯泰眼睛之前,作者为什么先刻画托翁丑陋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参考:突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说明托翁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二是说明他跟普通人一样。作用: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美。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或叫欲扬先抑。这种写法不仅无损于托翁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翁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5、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参考:一方面托翁能看清世界真相,这是幸福的;另一方面由于他看透了世间真相,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他想尽其毕生精力去改变这些,却又

事已愿违的时候,这又是不幸的。所以并不矛盾。(晚年的托翁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和家人产生矛盾、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

五、拓展迁移,品读托尔斯泰。

1、读《世界最美的坟墓》节选,请同学们发表感想。

2、下列箴言都是从托翁巨著中精选出来的,字字玑珠,充满哲理,请谈谈感想。

①强权的社会制度不会是永存的。

②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③我去接近人民,倾听他们对人生和信仰的意见,于是我了解了真理。④我所理解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爱它们才理解的。

⑤所有幸福的家庭彼此都很相似,每个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⑥缺乏善良是分文不值的,因为最坏的恶习也是缺乏善良。⑦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⑧谁也不满足自己的财产,但谁都满足于自己的聪明。⑨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⑩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立刻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对一位优秀作家来说,一节课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托尔斯泰还有更多、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等待我们去探寻……愿同学们课后静心去品读他的代表作,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一定会走进你的心灵。

七、课堂练笔:

经历了这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灵之旅,回顾当初拜见托尔斯泰的“正襟危坐、诚惶诚恐、颔首低眉”,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尔斯泰的墓前,请你为这位伟大的人物写几句墓志铭。

八、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或有计划地阅读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篇2:2018部编教材《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了解茨威格及其主要作品。能力目标:初步感受伟大作家的心灵律动,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情感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的心灵世界,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托尔斯泰 1、情境朗读:

巧妙化用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键词句设计导语,创设拜访托尔斯泰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教师引导: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的最高峰。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请转变角色:我们现在的身份就是一群俄罗斯文学青年,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粉丝”。我们坐火车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旅程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家中,在客厅里正襟危坐等待托尔斯泰的接见。对托尔斯泰,我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公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亲眼见到我们的偶像之前,我们对这位文坛泰斗的形象早已经颔苔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了诚惶诚恐的地步。可是,当托尔斯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现实和期望却有天壤之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投影配合展示第五自然段中相对应的关键词句,比如“正襟危坐、尊贵、轩昂、伟岸、天才、颔首低眉、诚惶诚恐”等,以及当时拜访者的心理活动。)

学生活动:教师边叙述边和学生讨论这些词语的内涵,并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方式体验拜访者的震惊失望的情绪。

2、回溯前文,通过朗读来感受托尔斯泰的“丑”:

要求学生迅速跳读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探究托尔斯泰让拜访者震惊的原因。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句段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简笔画来传达出拜访者对托尔斯泰的失望。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讨论一些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比如:“胡乱劈成”的“劈”写出了额头皮肤皱纹深和乱……托尔斯泰的毛发之丑、五官之丑、脸色之丑、气质之丑让拜访者失望。

3、朗读托尔斯泰对自己的评价:

(投影展示。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嘲、愤怒等各种语气来朗读。

二、走近托尔斯泰 1、教师引导过渡:

就连托尔斯泰本人都这样毫不留情地评价自己,拜访者感到震惊尴尬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拜访者的情绪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2、利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深刻锐利:

⑴速读第六至八自然段,寻找提取出表达托尔斯泰眼神锐利的比喻句组合成小诗,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动情朗读,体会其精神韵致。

眼睛: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这对眼睛是X光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摔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补充材料:教师稍做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的深刻。朗读材料一:

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斯特拉霍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朗读材料二:

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卡列尼娜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最大的渎神行径,所有这些用基督名义干出来的事情正是对基督本人的嘲弄。

──《复活》中托尔斯泰评价俄国官办教会里那些头罩伪善面纱、浑身散发虚伪诈骗味道的吸血鬼。

⑶再读《眼睛》一诗小结,体会托尔斯泰的深刻。3、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托尔斯泰眼神的丰富。

⑴要求学生跳读第七自然段,找出表达托尔斯泰精神愉悦的短语。老师把这些短语组合成小诗,供学生朗读体会。

柔和的目光 和蔼的笑容 粲然的笑意 神奇的星光 涟涟的热泪 盎然的兴趣

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补充材料,教师稍做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的深刻。朗读故事一:托尔斯泰眼睛里的微笑

秘书费·布尔加科夫第一次到托翁家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故事。(略)教师结合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对托尔斯泰接见崇拜者的描写来印证。

(投影展示文字:进来的人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轻快”“抖个不停”“小跑”“友好地微笑”“轻松愉快”“欢迎”“主动”等词语来感受托尔斯泰对人的热情真诚和充满活力。

朗读故事二:托尔斯泰眼睛里的两次泪水

托尔斯泰听《老伍士》和《如歌的行板》时候老泪纵横的故事。(略)

4、小结:

整合第八自然段的部分精彩文字,指导学生朗读小结: 这就是托尔斯泰的眼睛── 这是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它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然后发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它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 它全面揭示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它把探照灯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它忘我地注视上帝它摧毁着一切的虚无 它把虚假的伪装扯掉 它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它甚至锋刃无情直戳要害刺中了自己主人的心窝

三、探究托尔斯泰

1、学生质疑文本中的难句并投影展示(略)。

2、指导学生朗读补充材料,教师结合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托翁矛盾的一生。

朗读材料一: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见教学参考书)朗读材料二:《祖父逝世的时候》《世界最美的坟墓》(节选)

朗读材料三:托尔斯泰的名言

⑴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⑵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⑶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⑷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⑸凡是使人类团结的东西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凡是使人类分离的东西都是恶的丑的。3、学生活动:

听了这些材料,发表感想,谈对文本中的难句的理解。(教师稍做点拨)

四、告别托尔斯泰

1、经历了这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灵之旅,回顾当初拜见托尔斯泰的“正襟危坐、诚惶诚恐、颔首低眉”,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尔斯泰的墓前,请你为这位伟大的人物写几句墓志铭。

篇3:2018部编教材《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一构文本:把教学的切入点放在肖像描写上, 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肖像中活化眼睛的描写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构思1:第一步彩图导入, 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 毛发丛生, 但也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提出问题:“这张脸特点十分突出, 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 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一边想一边翻开书, 开始阅读, 验证自己的想法。第二步诵读课文, 找出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点的语句, 总结出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茨威格精妙的语言特点和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第三步理解课文中心。共设计四个问题, 从不同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境界。第四步拓展延伸。请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 抓住特点, 选择描写方法, 对他进行一段描写, 100字左右。

自我反思1:这节课, 学生学得累, 教师也教得累, 问题的症结点是文中难句较多, 学生对文章背景, 特别是对托翁其人了解甚少, 学来比较枯燥。

二构文本: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 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 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 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的眼睛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 可以认为, 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 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 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本文重点写他的眼睛, 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 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 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在此基础上, 我开始重新审视教学环节, 重组教学内容。

教学构思2:第一环节, 初识托尔斯泰, 有三个层次:我们未见之前想象印象;见到之时的现实印象, 探究1~4段, 分析托翁的外貌描写, 学生按“我们见到一位_____托尔斯泰”来解读;探究托翁的自画像 (解读第5段) 。第二环节, 探究托尔斯泰, 初识眼光 (解读第6段) , 又识眼光 (解读第7段) , 再探眼光 (解读第8段) 。师生互动的流程是重组第6、7、8段, 整合成一首小诗, 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小诗, 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第三环节, 告别托尔斯泰。托翁已远离我们, 请写一句墓志铭表达你的感想。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 读托尔斯泰的作品。

自我反思2:这次教学流程新颖且具逻辑性, 重组内容后学生感兴趣, 情感有了转变, 但是文本解读还是比较肤浅, 对于托翁伟大的精神世界探究只是蜻蜓点水, 没有深入。而且有一点没有吻合好, 那就是我们的身份已转变为俄罗斯一群文学青年, 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粉丝”。我们坐火车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旅程来到了托翁的家中去拜访他, 可是最后一个环节却是为他写墓志铭, 这样设计不合情理。

三构文本:明晰思路, 确定教学主题为“一眼一社会, 一生一世界”。找准五个关键点:“起点”是在完全不了解托翁的前提下去拜访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落脚点”是感受托翁平凡、伟大、睿智、深邃的精神世界。“铺开点”是眼睛初识、又识、再识。“延伸点”是托翁两阶段的心路历程:第一个阶段———最清醒的天才艺术家。第二个阶段———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流作品, 又有三个历程: (1851~1862年) 探索, 实验, 成长; (1861~1860年) 矛盾, 探索, 飞跃; (1881~1990年) 揭露罪恶, 表达新知, 宣传宗教。“创意点”是学生作为拜访者, 想去亲睹偶像风采。“重组点”是重新构建文本, 把对眼睛的描写整合成一首诗, 通过对诗句的研讨进而深入托翁的内心世界, 感受托翁的伟大。

教学构思3: (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同教学构思2) 其中第二环节, 师生互动的流程是重组第6、7、8段,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核心点。除了指导朗读外, 还要求学生结合课外补充材料, 说说读出了一位什么形象的托翁。第三环节, 告别托尔斯泰, 临别赠言。教师总结:平凡中的伟大, 伟大中的睿智, 睿智中的深邃, 深邃中的不幸———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篇4:《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过眼睛描写去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3.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

4.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3.学习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欲扬先抑的手法。

课型:教读课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教读课。文章篇幅较长,不宜面面俱到,应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可采取 :默读——认识其“形”,朗读——感悟其“神”,跳读——品评其人的步骤,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深入而全面地去认识托尔斯泰,然后进行仿写。由此体现出“感——悟——评——写”的训练过程。

教学步骤:

一、作家简介、导入新课

让学生介绍文中的人物及作者,然后教师补充。

1.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928-1910)是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介绍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等)。

二、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能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明确: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文章重点写的是哪部分内容?

明确:重点写第二部分(对眼睛的描写)。

三、默读课文,认识其“形”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2.请以“__的托尔斯泰”的句式说说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3.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美吗?请用一两句话对其外貌特点进行相对完整的概括。

(学生先思考,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

1.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例:脸庞多毛、大胡子、狮子鼻、丑陋可憎等。

3.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四、感情朗读,感悟其“神”

抽几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描写眼睛的角度。

2.这部分还是重在写外貌吗?若不是,那是在写什么?

3.请以“列夫·托尔斯泰 ”的句式说一句话,体现对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认识。(提示:必须是透过对眼睛的描写所感悟到的东西,不能出现“眼睛”这个词。)

4.从这部分内容来看,你认为托尔斯泰美吗?第一部分写他丑陋粗鄙,而这一部分写他美,这种写法叫什么?

(采取分小组分别完成一道题,小组间合作)

明确:(1)第6段:犀利的目光。第7段: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第8段:眼睛的威力。第9段:赞美犀利目光,揭示人生的不幸;(2)不是。写他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3)深刻而精准的洞察力、思想深刻、观察社会广阔而深细、时代的代言人、对现实的批判深刻而准确等等;(4)美。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五、赏读课文,品评其人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请就文章对托尔斯泰外貌和眼睛的描写,将自己对对托尔斯泰的认识与感悟串联起来,以“__的托尔斯泰__”的句式说一段话,体现自己对托尔斯泰由表及里的比较完整的评价。

(这两个题都有难度,采取先独立竞赛,然后合作探究,其间老师适当点拨的形式)

六、观察体验,模仿写法

仔细观察你身边的同学,用100-200字描写其头部特征。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好后老师挑选出优秀片段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备教手记

篇5:部编版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诵读,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1)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

滞(zhì)留禁锢(gù)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

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 gà)炙(zhì)热

(2)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篇6:2018部编教材《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习人物刻画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朗读法、复述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其主要作品有《成功的秘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狼子野心》,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2.人物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使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胡髭(zī)

黝黑(yǒu)

一绺(liǔ)

藏污纳垢(gòu)....粗糙(cāo)禁锢(gù)酒肆(sì)颔首低眉(hàn)....尴尬(gān gà)犀利(xī)锃亮(zèng)满含粲然(càn).....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课文主要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描写列夫· 托尔斯泰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2.在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交流点拨】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3.找五名学生按顺序朗读1~5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交流点拨】①须发:多毛、胡须浓密;②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③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④长相:长相平平、普通;⑤拜访者的失望之情。(侧面描写)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1.刻画这些外貌特征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比喻、夸张。(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作用: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2.读第一部分,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交流点拨】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3.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

【交流点拨】(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简要概括:①写目光犀利;②写目光蕴情丰富;③眼睛有威力;④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提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

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交流点拨】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至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相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出如此的评价。

2.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并有计划地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长篇小说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篇7:《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接触过一些肖像描写,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但对于本文这种集中所有笔墨、浓墨重彩、精确细致地刻画人物的肖像,并通过肖像描写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还没有学过;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

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5)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创新支点: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

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六、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七、作业

A.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文章,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B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篇8:2018部编教材《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育,教学

学科:语文

年级:初二

篇目: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课堂精彩片段:分组分享活动二“赏析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分组分享活动三“讲练结合, 妙笔生花”。

课堂精彩片段点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展示。在短短的两个活动环节中全部学生都参与其中, 公开展示的学生就达到27人。此外, 注重讲练结合, 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课堂摘录:

师:接下来, 我们进入分组分享活动二——“赏析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首先, 请大家畅想一下: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是个社会活动家, 是个世界文豪, 可以说是个明星, 那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应该是长什么样子的呢?你能把他的外貌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生1:高大、帅气、英俊。

生2:绅士、眉清目前、眼睛深邃、有品位。

生3:谦谦有礼、谈吐优雅、衣着华丽、招人喜欢。

师:感谢三位同学的分享, 很有想象力。这三位同学的想象有其共性——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似乎应该是一位绅士、英俊潇洒、衣着华丽的美男子。那么, 真实的托尔斯泰到底样貌如何?请看大屏幕! (投影幕布上展示托尔斯泰的照片)

生:哇。

师:托尔斯泰先生的样貌是否让你大吃一惊。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 勾画出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在小组内分享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并简述其好在哪里, 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分享交流。分享效果好的小组加两分, 一般的加一分, 不太好的不加分, 弃权的扣三分。

【三分钟速读, 两分钟小组内交流后,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生4:我们小组要分享的句子是“………”, 这句话好在……

生5:我们小组要分享的句子是“………”, 这句话好在……

生6:我们小组要分享的句子是“………”, 这句话好在……

生7:我们小组要分享的句子是“………”, 这句话好在……

生8:我们小组要分享的句子是“………”, 这句话好在……

生9:我们小组要分享的句子是“………”, 这句话好在……

生10:我们小组要分享的句子是“………”, 这句话好在……

生11:我们小组要分享的句子是“………”, 这句话好在……

生12:我们小组要分享的句子是“………”, 这句话好在……

师:感谢九个小组同学的分享。分享效果最好的小组是……分享效果一般的是……其余小组争取下次分享展示有更好的表现。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归纳一下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如何才能写得新颖、生动、形象?请大家踊跃发言。

生13:要特别注意细节描写, 比如眼角眉梢、掌纹等。

生14:要特别注意使用修辞手法, 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生15:要特别注意描写顺序, 要有条理。

生16:有时可以加入一些生动形象的修饰词, 如形容词、动词。

【学生回答过程中, 老师择其要点板书的黑板上】

师:四位同学的归纳非常准确而且简洁, 大家再次掌声鼓励。现在, 我们有了四位同学的理论指导, 我们进入分组分享活动三——“讲练结合, 妙笔生花”。请大家用一句话去描述照片中的托尔斯泰先生的某一个身体部位, 尤其是其面部和手。注意:不能照搬课本上的描写, 并尽可能地描写得生动形象, 书写在作业本上。三分钟时间独立创作, 然后用两分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小组推荐至少一名同学的作品书写到教室后面的展示黑板上。比比哪个组的同学的创作最快最出色。两位科代表进行打分, 分享展示好的小组加两分, 一般的加一分, 不太好的不加分, 不可以弃权, 书写展示结束后科代表进行点评。

生17:【在黑板上书写展示】

生18:【在黑板上书写展示】

生19:【在黑板上书写展示】

科代表1:【点评】

科代表2:【点评】

篇9:《列夫·托尔斯泰》教学手记

笔者以为,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地推进。于是我尝试性地上了几节与传统课程有别的新课型,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下面以《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课的设计与实践为例,介绍这种课型,敬请行家同仁批评指正。

《列夫·托尔斯泰》是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也是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这样一篇文采斐然、内涵丰富的美文,老师读来还有一些难度,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去,并能有所领悟呢?

仔细阅读全文,想找一个切入点,可全篇文章似一泓清丽委婉、汩汩流淌的泉水,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思索良久还是没有好的点子。到了这个时候,我忽然想到:为什么老师总是忘不了做主宰者,忘不了做好套子让学生来钻呢?既然如此,何不从学生那里找点灵感呢?毕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上课伊始,没有多说什么,让学生尽情而随意地读起了课文。因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对话,增强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待学生的读书声渐渐平息之后,我让学生自由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我似乎感觉到作者要赞美老托的眼睛,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又极力写他的丑陋不堪呢?”

“文章词汇丰富,大量使用修辞,语言很美,但读了两遍,我仍是一头雾水。”

“这篇文章的描写很吸引我,写的不俗,但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我看不出来。”

从学生自主进入文本后的反应来看,真正能读懂文本的并不很多。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对托尔斯泰了解不够;二是对委婉含蓄、意韵深远的语句理解有困难。正在同学们七嘴八舌谈论之际,一个平时调皮的男生突然举手,“老师,别学课文了,给我们讲讲托尔斯泰的故事吧。”这位同学可能是出于好奇,想找点感兴趣的东西,但它何尝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同时也说明解决问题的内部需求使学生自身产生了强烈的内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内驱力调动起来了,问题的解决就会近在咫尺。

立即派课代表到资料库拿来有关托尔斯泰的声像资料,演示给学生。由于有了真正的需要,学生听得、看得格外认真。对托尔斯泰有了全面的了解,才有了研究文本的土壤。于是,我又让学生读起了课文。“重读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感受,还存在哪些问题?”让学生再次亲近文本,细心体味,独立思考。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还不能说读懂、读透。在心求通而未得,欲言而不能之际,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做充分尊重和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并且在学生有了“需要”之后进行,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之中,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顺势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把小组讨论不断推想高潮。“演员”和“导演”密切合作,在较高层面上把握了文本。在学生合作研讨渐近尾声时,适时让小组派代表交流研讨成果,并提出仍存在的问题。

“领悟到了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即抓住特征,使用修辞,恰当选用词语。”(例句省略)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这句话我认为是说托翁目光犀利,有深刻的洞察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我理解就是说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社会观察全面而深刻,目光锐利。”

“我感觉到课文后半部分是赞美托尔斯泰的眼睛,但我不明白前半部分为什么渲染其奇丑无比,普通平凡呢?”(师生研讨)

“课文最后指出他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又为什么说他肯定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呢?”(师生研讨)

“我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

我又鼓励学生给老师直接提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新的高潮。(问题略)

从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学生们读懂了托尔斯泰,让我更高兴的是,他们的情感也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得到升华。

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那么容易的。听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就能较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使老课堂的一潭死水活起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能激活学生学习心理的潜在因素,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真正有效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的真正源头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不断唤醒、强化并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以教师的问题主宰课堂的接收式教学方式的最大不足是严重阻碍学生的问题意识,因而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意识。尝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自主—探究”式课堂学习模式,亦即改变以教师的问题主宰课堂教学的格局,代之以经过筛选、梳理、整合的学生的问题统领教学活动,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一步的探究。多年的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想法不仅可行,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激发,探究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

运用“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步骤和方法如下。

一.注重初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预习读书阶段发现问题,并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教材上的问题走进课堂,并不是排斥、拒绝教师、教材上的问题,而是为了把学生“沉睡”的问题意识激活,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把学生从被动地接收问题转化为主动地发现问题。

注重初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还在于逐步培养学生以探究的眼光看待教材的意识。这是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

二.注重交流反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自读时的自我反馈、课前和课堂的生生反馈(同桌之间、邻座之间、小组之内)师生反馈,构建充分的反馈渠道,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自行筛选,舍去自己可以解决的和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问题会更趋“精化”。对“问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甄别、疏导和整合。

教师应为这种反馈创造必要的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人人敢想敢说。

三.提高问题质量,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问题质量的要求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提问;引导学生把“顺向提问”和“逆向提问”结合起来。“顺向提问”是指顺着作者、教材、教参的思路提问,“逆向提问”是就教材、教参的不足甚至错误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思维的“进攻性”,决不唯唯诺诺,不惟书不惟上,不安于书本上给的答案。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这堂课,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堂,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吧!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能拥有一方明净的天空,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为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篇10:《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阅读过较多写人散文,具备阅读写人散文的基础,知道要以事写人,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融入作者的情感等,但对于传记类作品接触不多,也不深入,特别是对于传记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适度想象等,还知之甚少。而且,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外国文学作品,打上了作者的风格烙印,在构思、语言等方面均与学生既有的阅读经验形成较大反差,在阅读时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教学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言,品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作者在描写中穿插的议论和评价,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2. 揣摩、品味语言,赏析比喻、夸张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描写时穿插的议论和评价性语言,进而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教学创意:

因文识人,因人析文;紧扣文本,赏析借鉴;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生好奇之心

(一)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亚,同学们知道另外一位是谁吗?

学生回答。明确:“托翁”——列夫·托尔斯泰

(二)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搜集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教师补充: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长篇小说上面,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设疑:托尔斯泰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才和他的身份与地位相称?这可能是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撰写的人物传记《托尔斯泰》的部分章节,去近距离观察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做过多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所想,为下面的学习作心理铺垫。)

二、自读课文,识传主之形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那些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明确:文章分别从须发、面部轮廓、面部表情、眼睛等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归纳概况,抓住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做批注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四)试着用“托尔斯泰是一个 的人”句式概括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示例:须发浓密,面部粗鄙,表情蒙昧阴沉,目光犀利等。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主要是为了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抓关键性形容词的方法准确把握。同时,教师要适时板书,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三、对比分析,赏构思之奇

(一)引导学生发现、思考: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托尔斯泰其他面部特征与写眼睛特征的词语各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属于贬义词系列,用语“刻薄”;后者属于褒义词系列,极尽赞美。

(二)引导学生再思考:先贬抑再赞美,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眼睛和目光的特点,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而要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除了先抑后扬,文章为了表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第5段),通过写来访者者的心理落差,侧面表现托尔斯泰面目丑陋。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

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二、浏览课文,自主发现

明确:多角度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描写时,作者加进了大量评价性语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发现和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和作文经验,特别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议论性语言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本文语言特点。)

三、再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夸张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示例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生动形象。

明确: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又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语言之美。学生对那些一望而知的夸张、比喻句及其表达效果可能得心应手,但对于写眼睛部分的则可能存在表面化的肤浅理解,教师要重点引导。)

(二)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分析其作用。

示例:“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

缺少一样东西, 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全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

明确:议论性的评价语对于揭示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到为止,却又一语中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和内容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走进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不能脱离文本空洞抽象地概括,而应抓住关键句,适当结合人物生平加以分析。)

四、总结梳理

学生梳理本课所学,总结归纳。

示例:第一,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第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第三,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人物外貌特点。第四,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一课一得,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中去。)

教学反思:

上一篇:核查工作报告下一篇: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