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2024-05-23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共15篇)

篇1: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充裕的寒假生活和学校的支持提供,终于有条件静下心来慢慢地详读这本对教师颇有帮助的书籍。虽然刚参加教学工作半年,但是对这本书中的一些建议还颇有感触,使我从中找到新的教学方向。

其中第九条建议为《学会赞美真的很难》,一开始我就被这个题目所深深吸引了。是呀,面对那些纪律不好的班级、那些总是调皮捣蛋不听讲的孩子们,学会赞美是件多么难的事情呀!细想我有段时间每次进入10班之前,总是不断地对自己说一定要淡定、淡定,要表扬他们,千万别批评。可是往往个别学生会让你自己压制不住内心的怒火,想从他们劣迹斑斑的行为上寻找赞美真的太难!其实我觉得现在的老师们都懂得恰当的赞美对孩子们是很有好处的,本书的作者郑校长写到“凡受过别人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了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责,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他人夸奖”但为什么有时大部分的教师都如此吝啬赞词,我想上述这点也是其中的原因吧。

相较于我的亲身体会而言,我觉得郑校长找到了“学会赞美真的很难”的根本原因所在――深重的不信任。“人们总是依着自己的心性来揣测他人,以心中的“小”来揣测他人可能的“小”。我们沉浮于不信任的惯性之中,使信任变得难行,赞词堵在咽喉。”我们总是对顽皮的学生深度的不信任,不信任他们如果不接受声色俱厉地批评会改正错误吗?不信任他们光靠着赞美、表扬能成才吗?不信任、不信任・・・・・・有一系列的不信任等在那把我的赞词堵在咽喉。

而实践告诉我,突破赞美的难关一定要做到。在寒假这段时间里,我家亲戚们的几个小孩曾在我家玩,玩耍之余我带着他们学习,我发现小孩子在一起学习更是需要赞美的。其中一个小外甥因为我时常表扬别人而落泪,他学习时常常溜号,时间一长给他布置的作业就被落下了,当他看到同伴们都写完作业时就受不了哭了起来。呵呵,看来小孩子们的自尊心是如此的强呀!还有一件事本是出于好玩,我跟这一群孩子们说我今天准备评选学习表现最好的和进步最快的各一名同学,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每人都有投票权,一人投一票,我也有一票,明天公布结果。一觉醒来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昨天跟孩子们说的评选的玩笑话,偶然碰到表姐说起孩子们回家后整晚都在讨论评选的事,各各还都煞有其事地紧张着我这个小姨会把票投给谁呢。本是想看看这群孩子们纯真和可爱,没想到他们却是如此的在意,无非就是想收到赞美和同龄人的羡慕罢了。由此看来,孩子们是多么的在意赞美,哪怕只是大人口中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亦是如此!

所以,放下我们心中深重的不信任吧,努力的让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就如同郑校长说的“赞美他人说难也不难,一两句轻轻的话语,配上一副与赞词匹配的表情即可”。

篇2: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一、教师要学会信任和鼓励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最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让学生感觉到你的公平与信任。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该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的好的时候,我们要多多给他们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他们并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特别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轻易指责,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更加自信。

二、教师要学会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习惯的养成是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多多请教,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教育。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取其精华,并加以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三、教师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为自己的教育做好准备,而最好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和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汗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随着时代飞速地发展,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只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自己的工作,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越宽广。

篇3: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这是书中第58条建议:“用记忆来代替思考, 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 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 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作者在这条建议开篇就这样写道, 然后运用了翔实的资料证明为什么本来有着敏锐牢固记忆力的学龄前儿童, 在入学两三年后变得记忆迟钝起来。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 常常因学生记不住某个单词、某个概念而着急上火, 甚或批评体罚。读过这本教育著作, 我方才如梦初醒, 是我们将孩子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储存所, 变成了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你看看, 每逢考试前夕,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 被不同科目老师轮番找去, 然而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仍稀里糊涂。读过先生的书才知, 其实, 怪不得孩子, 是我们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 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 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 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是我们太注重用一份试卷、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了。人是自然的, 你想, 自然的东西能用一个砝码来标明它的价值吗?想想平时的教学, 往往只为考核、考试而多了让学生记忆背诵的东西, 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 忽视了引导学生用思想去钻研因果, 去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是用到思考上。

看看国外的某些教学, 课堂上学生似乎很随意, 老师提出问题后, 不是让学生正襟危坐地听讲或进行花样繁多的表演、活泼热烈地讨论, 而是引导学生亲自搜集资料, 实践操作, 寻找答案, 图书室、档案室、社会、大自然成了他们的课堂,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反思我们的教学, 虽说现在有不少课堂是启发式教学, 然而, 多数情况却往往是迫于考试的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受多年惯性教育的影响, 不由自主地去灌输, 逼迫学生去记、去写, 做许多机械性的工作, 与此同时, 老师也在做着很多应付性的无用功, 因此也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阅读决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说,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读书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们的阅读量小, 视野狭窄,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远的不说, 就拿四大名著来说, 我们当教师的读完全部原作的又有多少人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们的阅读量少, 又怎能妙笔生花呢?

现代教育中的张扬个性, 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是很好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自然人, 既然是自然的, 就要培养其自然的天性, 不能扼杀其率真、自由、天然的本性, 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 认识自然, 这样才能激发其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能源, 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 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想想一个学期下来, 我们教师究竟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指导观察过多少次呢?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去做环游和社会实践呢?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课《乌塔》, 讲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德国小女孩, 通过平时参加社会劳动挣钱和家长的资助, 利用假期独自去欧洲游历的故事。这之前, 孩子整整做了三年的准备。——自己查阅资料, 购买用品, 遇到问题自己思考如何处理。想想我们的老师家长, 往往顾忌太多, 或怕生气劳神, 或怕出现安全问题, 而让学生固守校园和家园, 不能引导学生亲近自然, 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指导其观察, 我们的学生又怎会深入思考呢?一说作文, 老师学生都犯头痛, 作文教学, 仿佛成了一个难以攻克的癌症。试想, 学生不会观察, 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新发现, 又怎么会有话可说可写呢?

所以, 我想, 老师首先要打破思维的遗传性, 更新观念, 从培养应试型人才转变到阅读型、观察型、思考型人才的轨道上来。当孩子学会了思考, 他的人生便会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中心小学)

篇4: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如何转化后进生,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从众多的教育资料中也能搜集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放眼教育现实,“后进生”却层出不穷,前生未改,后生又续,让身为教师的我们疲于应付。在此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应该是所有老师都赞同的,我也在教学中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所累啊,对他们下的功夫最多,可是取得的效果最少。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却出现了天地差异的成绩。

对于这些后进生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改变看法,不能着急,不能简单的通过补课、做题、背诵来提高他们的成绩,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的厌恶学习,会适得其反。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更多的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讲课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把他叫了起来,这位同学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我这门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要培养兴趣、因材施教。要想因材施教,首先要熟悉“材”,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创设他们需要的学习环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再就是,后进生在班集体里,往往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学习,这就要求在小组划分的时候要注意搭配,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风气,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转化后进生要坚持不解,不能总想速成,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给教师的建议》让我爱不释手,她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对书的学习、理解,她也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像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呈现在我的面前,教我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坚实的后盾。

篇5:读《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

我最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以学生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我有几点体会。

一、如何建立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他们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我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 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众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四、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篇6: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我初为人师时,这本书就是学校全体教师共读的一本书。好书不厌百回读,如今再读时,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反思良多,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节课精彩到让听课的领导、老师都忘了做记录,大家像学生一样屏息静气地听讲。课后,邻校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得。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地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备、讲、改、辅几乎占用了我在校的很多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经常要加班。最怕上公开课,花了很长时间备课、磨课、研讨,公开课上得还是感觉不太理想。书中提到的历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终生备课,终生备好每一节课。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终生备好每一节课,每一节都是终生备课的坚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就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读书,常常抱怨工作事情太多,没时间读书。反思己过,我想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读书的欲望不强,读书的习惯不好,读书的坚持不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教师要写哪些计划

有时候教师被一些没有必要的文牍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在批评“官僚主义的文牍作风”的热潮找那个,某些教师得出结论说:任何计划都没有必要去写。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有助于工作的计划还是应当写的。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来说,制订一份管用好几年的远景计划是很重要的。远景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努力目标,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思考这个纲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根据远景计划完成的情况,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质量。每一个教师还应当写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分配给课题的时数,包括好几节课的一种计划。课题计划只适用于不大的课题。课题计划里,写明每节课上讲授什么和怎样讲授,应当避免把演讲、讲述得内容做长篇大论的书面抄录。教师要讲给学生的知识应当装在教师的头脑里,不需要做详尽的笔录。课题计划是一种教学论上的预见和根据,而不是详尽的讲稿。计划里只应当写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东西,在写课题计划的笔记本里,有必要在页边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预见到的偏离计划的情况时,对原计划做必要的修改。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写一份教育工作计划。

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都是参照中心学校下发的教学进度表,没有设置自己的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更不用说远景计划了,当班主任时也没有撰写教育工作计划。通过这次再次学习,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制定符合实际校情、学情的课时计划、课题计划,还有班主任教育工作计划。更重要的是制订远景计划,并及时跟进、调整。

三、教师要写教师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苏霍姆林斯基写书时,他记日记已经记了32年。当他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深思。他的村子里有一位医生,大家都说这个医生是个性情古怪的人。他发现这位性情古怪的医生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数据详细地抄录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跟医生交谈起来,翻阅了医生的记录。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医生写这种记录已经写了27年。苏霍姆林斯基问医生说:“这些记录对您有什么用处呢?”医生回答道:“啊,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4.5厘米。”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儿童身体加速成长的问题。这位医生得了重病,便把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关于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的资料。

教师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常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

苏霍姆林斯基从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写教师日记,一记就记了32年。如果不来北京学习,如果没有任务驱动式学习,如果不是每一天都要写教育反思日记,我想我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写教师日记。这将会是教师生涯中多大的缺憾,我不敢想象。

篇7:读《给青年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仔细的阅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感触颇深。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毕业就走入教育行业的人来说,里面的许多道理都给予了我启迪,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少走些弯路,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有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心态,要有责任心、感恩之心和平常心,要将学习当成是一种习惯,培养良好的师德等等,让我感受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属不易,需要不断的努力。书中每个讲述的主题都有相应的案例,我从案例中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学习去分析案例,并与后面的案例剖析进行比较,培养总结与概括能力。其中的心灵感悟中,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建议与方法来帮助我们成长。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感悟。

.保持积极的心态

泰戈尔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但态度是首要决定的问题,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样才能把自己打造成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心态像每天东升的朝阳,享受快乐人生的每一天,同时教师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端正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呢?

首先对工作我们要充满激情,对工作我们要心怀感激,其次工作中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

2.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得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案例说的是有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看不到x号,而是用“?”做记号,而且每份作业的后面都有老师的评语:“祝贺你,进步了!”“今天怎么了,小马虎找上你啦?”“老师相信你能做对,是吗?”老师的评语犹如阳光播撒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自己,并且愿意随时给予帮助。让我体会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爱,能改变一切,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换位思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一些批评和惩罚。

3.做细心的教师

“教育无小事”这是我们常常听到了一句话,这也时时提醒我们要从教育的小事做起,书中讲了一个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时期的故事,古英格兰的一首著名的歌谣讲到:“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百的失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线青年教师,只要认真地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会柳暗花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以下细节中多多注意,首先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其次课堂上要充满激情,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一定是要奔腾豪放,只要热爱学生,你的平静平和中蕴藏的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会更细心,更有耐心;接着要让你的眼睛会说话,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以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不光要注意眼神上的交流,同时也要注意说话的语调,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祈祷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最后,要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小脸蛋等,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4.不做有惰性的人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误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生活中,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托词的专家,事实上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的确要比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勤奋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但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却不能遇到困难就找借口,首先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是做人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要相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不可能,在说“难”前,先问自己是否竭尽全力,只要努力想办法,一定能有好方法。

篇8: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优秀的老师应该将爱注满心田。不管是学生的心田还是教师的心田, 都需要爱去包围。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爱是教育的强大力量。”孩子需要父母、他人的爱, 更加需要教师的爱。当然前提也是教师本身要具有爱心, 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自身的人格定位。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整个数育过程都贯穿着一条道德义务感的红线, 义务感并不是束缚人的枷锁, 它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更高尚。教育者的任务, 就在于使义务感成为自觉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将自我的价值定位于奉献教育上, 全身心地投入, 用心地教育, 才能真正教好书, 更是将浓浓关爱给予学生, 让学生受到榜样和情感的熏陶, 进而也成为一个爱心浓浓的学生。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更加自信、茁壮地成长。

记得班里曾有一个孩子, 虽然已经上五年级了, 但是实际年龄就像一年级一样, 不肯吃饭, 上课从来不听讲, 下课跑得比谁都快, 经常跟老师捣蛋, 问一些幼稚的、傻傻的问题, 从来不会在学校里做作业, 上课就是捣蛋, 几乎每天都有情况发生。他的家长非常担心, 我们几乎每天通过电话联系。在学校, 我不断地和他讲道理, 不断地督促他, 尽一切可能让他融入集体。回到家, 也由家长不断开导和督促。终于经过一段时间, 他有些好转了。是爱让我们取得了孩子异想不到的改变, 渐渐地他的成绩和一些生活习惯明显好转了。

优秀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更加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才会做任何事情都仔细、小心的。这样对于作业、考试等自然不在话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考虑时, 给予充分的时间, 并且进行足够多的交流, 分析为什么你是这样想的, 他是那样想的。这样一个过程下来, 学生下次思考的时候就可以引以为鉴了。几次下来, 学生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加聪慧, 更加耐心, 更加细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该依靠思考, 也只有依靠思考, 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由此可见, 思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有些学生有优势, 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满满。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发拙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使之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教师更应该努力鼓励那些比较缺乏胆量的孩子, 给他们一个自信的展台,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发现他的禀赋, 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 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样必将带动他们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正确对待家校联系。父母与教师的沟通, 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的班里有一个孩子, 不管做什么, 速度总是慢得出奇, 字写得特别大, 特别不好看, 衣服也总是令人感觉很不干净。在他身上, 似乎没有什么优点。但是有一点还是令人高兴的, 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不听话, 如果你坐在他身边, 让他做题目, 虽然他速度慢, 却非常认真、仔细。他不会和老师闹脾气, 虽然在同学眼中, 他并不是特别受欢迎, 但是, 我一直相信, 孩子总有他闪光的地方, 而这个孩子的优点就是对老师特别尊敬。因而和他相处一些日子后, 我就更加相信这一点。一次, 孩子居然从平时六七十分考到了八十九点五分。他的爸爸终于在试卷上写了一句话:咱们父子一起加油。孩子的父亲拼命在外地工作, 几乎从来不管孩子, 但他是为了孩子才这样努力工作。从这里, 我也看到了家长的努力与关心。这个孩子需要我更加努力地去帮助他, 宽容他。有时多一些努力, 多一些互动, 教育才会更加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于,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是啊, 教师只有将自己融入到教育事业中, 让教育构建在快乐、自信中, 让教育进入生活, 成为生活的一泉活水,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成为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与热情的教师, 这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让《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伴我成长与努力。■

篇9: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自从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似乎找到了答案。书中涉及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好多内容,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不管你教的是什么学科,教育学与心理学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能顺着学生的想法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虽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列举的示例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教授小学生之上的,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比如在第二十二条中谈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时,他写道: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P63)。的确,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俗话说:“不怕你慢,就怕你站。”学生某一门功课落后,考不及格,都不用怕,最可怕的是学生对什么都持以冷淡麻木的态度。再如第六十四条“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我们不允许“反复咀嚼”已经熟知的东西,以免引起少年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P232)。所以我们主张在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直接找出相关的练习题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自己边思考,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学过的已知的东西,不要再回头教师带领着学生一一重复,让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产生惰性思想。不过,这也需要教师深入思考,采取一定的方法,我平时下的功夫还不够,以后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六十三条“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中提到的: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的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P217)。列宁的父亲伊·尼·乌里扬诺夫曾经也说过:“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由此可见,读书,读大量的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想想自己接近二十年的读书生活,自认为很喜欢语文,看了不少的书,但仔细回顾:小学就不用说了,初中时一切都是以中考为主,很少看课外书,每天都是啃课本;高中时是以考大學为主,也没有富余的时间去读书,只是偶尔看看杂志报纸之类的东西;好不容易到了大学以为可以敞开时间好好读书了,结果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考英语四六级上,仅仅是读了大纲书目里要求读的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每天又把自己埋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当中,读过的书是少之又少。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自己今后应该抽时间多读书,多思考,以便于教学实践中的灵活操作。“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是的,只有教师有足够广博的知识,他在讲课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在怎样思考的;占据他的注意中心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学生(P217)。的确,在课堂上,我们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学生要想提高成绩,在课下必须努力思考和钻研实践;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在平时必须持之以恒地读书和坚持不懈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补充我们的头脑,才能使我们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篇10: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

北票市纺化小学 王文月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篇11: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单位:李家台学校姓名:蔡山春性别:男职称:中二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的第八十六条“致未来的教师”: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段引起我深刻的反思。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充满稚气。和他们接触久了,经常会发生一些始料不及的事情,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讲究个性,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如班上一位学生,令我特别烦心。我在班上布置作业,通知事情,安排工作等等,她总喜欢在底下顶嘴,借机挑刺,有时候安排做大扫除工作,她也挑三拣四,拈轻怕重。这一系列行为,使我对她印象特别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事情出现了转机。这天下午,我临时有事情,班级自习课上很吵闹,我让同学们先安静地在班级自习,并要求这位女同学临时帮忙负责看好班级,果然班级的纪律很好。我在心底也开始改变对这位学生的看法。

我回想起有些时候和班级孩子们有说有笑,甚至会在学生面前拿她开玩笑,久而久之,学生心里也会有自己的一个认识,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慢慢减弱,以致敢在老师面前直言不讳,让我觉得这学生很不尊重我,原来是

我一直没有身正为范,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篇12: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首先要自己认为幸福。教师这个职业,在做过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教师职业在整个职业声望结构中处于中等偏上,而不同层次的教师职业声望不同。我们小学教师也是处于教师中的底层。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教师的健身活动也少。所以,现在选择教师职业的年轻人少。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所以,作为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了这些问题后,问问自己,让自己能调节心态,要像郑杰老师提出的“享受生活”。不管压力轻重,在学校的小小净土中,“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不要让幸福远离自己。

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更要去自己追求幸福。郑杰老师说要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二是拥有艺术生活;三是具有独立的思想。于是我们可以将自己从这三个方面对照自己。我认为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是处于社会的上流,但是衣食应该无忧。也就是我们已经登上了幸福的第一层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多人喜欢用心倾听音乐,欣赏作品,交流想法,这是精神世界中的补充和装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自由的、灵动的、独一无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们不会人云亦云,不会死搬硬套,不会成为克隆的工具。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向着幸福的第二、三层,幸福的.高层追求。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们不妨在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体验幸福。教师在享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不跟时代落伍,要成为现代的人,学会敬畏,学会表达自己,学会评价自己,学会宽容别人,学会欣赏遗憾。在学校的工作中,把困难当作机会,跟同事团结互助,捧着良心教书,不扮演圣人和神仙,与学生共同学习,让自己的生命因为学生、因为教师这份事业更加美丽而精彩!

篇13: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也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 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 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而且没有居高临下枯燥的说教, 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 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读了这本书, 有些困惑多年的问题在心中有了答案, 有一种登高望远而豁然开朗的感觉。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 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有课堂教学管理问题, 有班主任工作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其中首先打动我的是这样一种为人师的理念:先为一个人, 后为一名教师。为人要有起码的良心、责任、是非观, 为教师要富有爱心、恒心、耐心和进取心, 其中最首要的莫过于教师的道德感。我一直敬重医生和教师这两个社会角色, 医生是生命的拯救者, 而教师是生命的牵引者。正如书中所说“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 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教师在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足以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是在我们的教育中渐渐形成的。回想我们年幼的时候, 教师一个小小的细节、动作或是事件, 对幼小心灵的震撼是无法估量的, 而这些的发生却往往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书育人”, 教书只是途径, 育人才是宗旨, 很多普通的老师辛勤工作从来不看在“钱的份上”, 而是看在“学生份上”, 教师们经常以是否“凭良心教书”来衡量自己。如果教师连这一道防线也崩溃的话, 那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将彻底崩溃。可见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大, 所以我们的道德修养才会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 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 新课程更关注和提倡创设情境教学, 而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 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开好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有的放矢地巧设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觉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紧张和迅速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在设置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时, 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 准确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 明确教学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把悬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 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 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 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这门学科, 首先,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 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 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燃烧与灭火”实验前, 首先为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把手帕用酒精浸湿点燃, 学生看到手帕燃烧, 但燃烧一会儿后手帕完好无损。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掀起了一轮学习高潮, 同时还启发了学生渴望探求真理的心理。

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 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 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应根据课的不同性质、不同阶段, 有机地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感悟, 使学生在充满智慧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魅力。

篇14:给青年教师备课的建议

首先,备课要做到五结合:①备课与备学生相结合;②钻研教材与借助教参相结合(包括教参后面附带的教学光盘);③依照课本与创造发挥相结合;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⑤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其次,必须明确要“备什么”。我认为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教学手段、备作业。

第一,大处着眼“备课标”。

备课标,即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了解课标对小学各个学段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发展具有持续性。教师需要清晰地把握课标,了解课标里的总目标和自己所教年级所处学段的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再把这些目标一一细化到所教的每节课的课时目标中去。例如,我校三年级语文组有两位年轻教师都是初次接触三年级教材,非常有必要反复学习“新课标”,明晰对三年级的教学要求,以达到不拔高、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以“新课标”来规范教学要求。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怎么指导为好呢?三年级的教师研读“新课标”后,知道三年级习作主要侧重于“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就把作文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喜欢作文。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先带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组织学生打羽毛球,引导学生观察蚂蚁或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有感要发、有话要说、有情要诉,然后教师再稍作指导,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就产生了。

第二,四心相通“备教材”。

所谓“四心相通”,是指教材的准备要了解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例如,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凝结成的,抒发了作者各种各样的感情,即喜怒哀乐皆在其中。我们备课时,理解作者的心,掌握文章的基调,是用好教材的基础。其次,编者把文童编到教材中,是看中了文童的哪一点?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到这个位置?为什么把这篇文童和相邻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我们了解了编者的心,我们就会有目的、有重点地使用教材。第三,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发现文章中的“点”——文章的中心,发现文童的“线”——文章的线索,发现文章的“面”——文章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等等。作为教师,如何从点到面、如何运用线索串联全文、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等等,这就是教师的心。最后,学生读到这篇文章,会有什么发现、可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哪些疑惑之处等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把这“四心”准备充分,是“备教材”的要求。

第三,有的放矢“备学生”。

无论上什么课,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哪些知识点吸收得快、哪些知识不容易掌握等。备课备得再精彩,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就很难成功。一次在听二年级语文课时,在学习了“思想”中的“思”以后,教师提前准备了很多关于思的组词。其中有“思乡”一词,教师觉得这个词语并不难理解,因此课堂上没有做出解释。其实教师高估了学生,很多学生年纪小,没有过“思乡”这种感受,所以当学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听到有学生在小声嘀咕:“思乡是什么意思啊?”这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缺乏了备学生,缺乏对学生现有水平的了解。这些词教师自己很熟悉,就忽视了对学生的解释,当教师再让学生组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这样组词,说明教师对这些词语缺乏讲解。教学中,组词首先要组学生平时经常用到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讲相对生疏的词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要求教师关注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教法、学法。

第四,灵活多变“备教法”,形式多样“备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备课时,三年级组教师认为,刘宏宇老师声音甜美,朗读有激情,可以用朗诵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中。宋佳老师则提出,自己是个男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感觉用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的方法更顺手。从中我们更体会到适合教师的,同时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恰当的。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备课时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讨论用哪种方法最好,切忌学生被动学习。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相适应,否则会弄巧成拙。所以,备课要灵活多变。

此外,在教法上,各科老师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

第五,资源共享“备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何把这些设备应用起来,用到好处,用到极致,是教师们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我们要学会从互联网上搜寻自己需要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还可以上网络课堂——随时在互联网搜集资料、拓展知识等,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但要有原则,即:哪些环节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我们就不可强用。教师应该选择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性格特点、教法学法等方面,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

第六,层次灵活“备作业”。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备作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灵活选择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拓展加深所学知识。也就是说作业要有代表性,要求有练习的价值。

2难易适度。

3严格控制作业量,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4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

篇15: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参考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书中共有100条建议,一条谈一个主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从不同角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许多教育教学良方并用其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读书中第22条建议的点滴收获。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

一、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本质工作,要寓教于乐,试想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有课堂的上津津乐道呢?,又哪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爱戴呢?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真心地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一个学困生真正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的成长负责时,他会开始改变自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帮助他的老师,在品行和学习上都会不断进步;而当他感受到教师只是一味地关注他的成绩,好像考好成绩只是给老师争光时,他会越来越讨厌这门学科,甚至讨厌这科的教师。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孩子的“全面的成长”,而一旦做到了这些,学生成绩的提高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

上一篇:幼儿园六一汇演主持稿下一篇:想念那段温暖的时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