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2024-05-23

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通用8篇)

篇1: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南京 构建美好家园

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在不断的恶化,这也让人们对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环境更加的怀念更加渴望。

朋友们,让我们共同看一下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增加、土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森林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原面积缩小、固体废弃物增加、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目前我们所赖以生存家园的环境。

我们知道坏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飘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祖国和社会的未来。特别是近几年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例如刚刚过去不久的芦山大地震和正在流行的H7N9病毒等等,把我们人类折磨的身心俱疲。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也让我们人类反思,我们一味的向大自然掠夺式的索取方式不可取。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我们应从身边的事做起: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的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将生态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立足于实际。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卫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将落在我们新一代的肩上。同学们,当看到未关的水龙头在滴水时,你是不是能够随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你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你能否自觉不使用塑料袋?……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了我们强烈的环保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追求幸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把南京打造成一个生态园林城市,不仅是一种“面子工程”,更是为我们每个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福祉;保护城市绿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学生,我希望,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更应在方方面面得到更大范围的体现。我们的南京,在不远的将来,不单单是绿化,在其他的方面,如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营造更注重品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保护立法等方面,也将会做得更好。

南京,我们绿色的家园,我们为此而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2: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南京是个颇有盛名的六朝古都,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近些年来,放眼望去,南京也被星星点点的绿色所环绕,没错,那像涓涓细流一般的绿色,便是我们的绿化带。

清晨,每每当我走在街上,享受着宁静的时候,路边的绿化带就好像通人性似的,契合着我的心情,随风摇摆。那清晨特有的早露,顺着叶片悄然滑过,啪嗒一声又滴落了下来,在地面上散落成无数的小珍珠,晶莹剔透,惹人怜爱。一颗颗高大的树木,有的被园林工人修成蘑菇的形状,有的却又被修成字的式样,好似他们也在为了我们南京迎接青奥献出一份力。低矮的灌木丛,翠绿的小草,高大的树木,构成了我们美丽的绿化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因为这些绿化带而心旷神怡。而当我们享受着春意盎然的美景时,殊不知在这背后默默工作的园林工人有多麽的辛苦。

绿化带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环境,也能缓解我们的视觉疲劳。众所周知,现在的城镇,社会个个交通都很发达。可是却也有一部分的人因为这样的交通发达而受苦。每天晚上滴滴答答的车笛声,违规渣土车的扬尘污染,都是很多居民苦不堪言,而绿化带就像是一个保护我们的屏障一样,能够降低噪音,改善环境,更能美化整座城市,让南京成为一个被绿色环绕的城市。

在栽培学中,常言道“种三管七”,绿化中种植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新闻上也有说过,不少单位在园林绿化时,往往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养护低水平,造成好景不长。所以园林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抓好绿化树种栽植及其养护管理的工作。园林工人们每天辛辛苦苦的修剪树木,为的.只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清新愉快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在闲暇之余走在路上,也会觉得十分的开心,快乐,让我们都能呼吸到更加新鲜的空气。天底下没有只收获,不付出的事情。所以,我们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去保护这些可爱的小花小草,保护我们的绿化带。树木的长成也并非一天两天,所以我也希望施工方能够高质高效的完成栽植树木,建设绿化带的工作,不要因为重重的一些小原因,到头来,还要将树木移栽。这些名贵的树木经过移栽成活率也就大大下降,善待环境,善待我们的树木。

篇3: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建设,生态城市,思考

目前,中国已驶入城市化发展快车道,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4%增长到2011年的51.3%。市民在享受繁华都市生活的同时,也遇到生活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的困扰。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指导城市研究和发展,在城市化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北京市今年“7·21”洪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事实警醒我们,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不适应市民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加快推进重庆生态城市建设,建设城市宜居环境,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重庆市主城区环境现状

1.1 人口分布

目前重庆全市城镇化率达55%,重庆主城9区常住人口在650万以上,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二环区域常住人口2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0万人,城市化率87%。户籍人口276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人口166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的60%。

1.2 产业发展

一是工业。二环区域是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承载空间,两江新区及特色工业园区产值已达5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约50%。二是服务业。物流、会展、教育科研、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布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农业。以为城市生活提供新鲜农副产品的城郊型农业为主,加速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化。

1.3 公共服务

主城区绝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于内环以内及周边地区,二环区域公共服务配套明显不足,服务体系建设未能与城市拓展同步,服务水平不高,分布不均,城乡差异较大,特别是缺乏国家级重大公共功能性设施,如举办国家级大型赛事的大型场地、举办国际级会议会展的大型会展中心等。

1.4 综合交通

已形成以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骨架的对外立体交通体系,是全市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线网的核心区域。江北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投用,旅客吞吐量跻身全国十强。拥有沙坪坝团结村、江北寸滩港等重要物流基地。四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建,初步形成“五横五纵一环五联络”的快速路。内环与二环高速之间道路网建设相对滞后,内外之间交通通道有限,穿山及越江通道成为交通瓶颈;内环线已达饱和,难以承担二环区域与核心区的交通转换;公共交通建设滞后。

1.5 市政设施

供水设施: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现有供水设施规模、供水水质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工程性缺水较为突出,供水片区分割现象严重。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布局不平衡,污泥处理规模水平尚需提高,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不足。电力设施:已具备有一定支撑能力的电力供应系统。但电网输配能力日趋饱和,电网走廊布局对城市用地造成分割,有待优化。燃气设施:已建成区域性燃气储、输、配基础设施。但部分燃气基础设施老旧,供气可靠性亟待提高。

2 重庆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地理自然条件较差,防灾抗灾能力弱

重庆市属于典型的山水城市,生态系统为“两江四岸”所界定,城市形态布局在山脉和河流的制约下发展。城市坡度大,建设用地不连续,旧城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差。因两江及山地环境制约,生态城市建设投入高,建设资金缺口大。

2.2 城市空间人居密度大,人均活动空间小

因重庆山城地理条件限制,导致城市发展门槛多、代价高,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导致城市人居密度高。随着重庆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兴起,城市持续发展与环境质量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城市扩张有限,土地开发强度大,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都过高,带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3 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市民出行不便

一是城市跨组团交通压力大。重庆市主城区是一个跨组团的城市,随着跨组团交通量的猛增给重庆的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二是城市道路系统与土地开发使用协调不够,道路建设相对土地开发相对滞后。三是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及公共设施规划布局调整滞后。因城市快速扩张及学校、医院、商圈、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规划布局调整滞后,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矛盾突出。

2.4 城市管理水平不高,人居环境下降

随着重庆城镇化提速,城市人口巨增,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滞后,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光环境、声环境、卫生环境等方面。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功能混杂、绿地减少,服务水平及环境品质下降,交通压力持续上升。

2.5 城市绿化空间有限,人居绿地偏少

重庆市主城区目前公共绿地偏少,且分布不科学,尚未达到我国生态城市绿地率40%,人均绿地11·的标准,且组团间绿地侵蚀现象严重。居民区绿地布局优化不够、绿化质量不高、生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及公民环保意识淡薄等现象存在。

3 对重庆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3.1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一是规划立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城市空间适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二是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规划中要突出功能及市政公共设施布局,合理布局大住区,提高社区环境及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市民生活交通需求半径,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三是规划坚持自然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2 结合城市实际,加强生态城市设计创新

为体现重庆山城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主要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景观设计。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旅游观光、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二是城市产业设计。应当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保证生态城市设计的前瞻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改造升级,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企业在保护和爱护环境中谋发展。三是城市住区设计。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第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科学处理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问题。第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问题。第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大于人均1.5·。第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扩大居民文化生活及体育健身空间,满足市民文体需求。

3.3 增加财政投入,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方面外,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减灾防灾、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必须整体规划与设计,避免建设的滞后性和盲目性,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保证这些基础设施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及对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对达标、适应需要的污水和垃圾收集及处理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最基本的要求,过去长期得不到重视,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发展分类、密闭、压缩、资源化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作,促进城市环境的优化。二是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及园林绿化。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从最大限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的搭配及花卉的点缀等。遵循文化原则,充分考虑重庆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重庆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丰富城市内涵,助推都市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构建城市清洁及建筑能源系统。通过改变城市原有的能源结构和利用方式,实现城区无原煤直接燃烧,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实现城市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加大重庆丰富的地热、风能开发,余热利用和储能技术等发展。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技术、设备和材料,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制冷效率。对新建筑节能给以政策优惠,对老建筑节能改造给予补贴。同时完善供水、供电的分户计量,阶梯计费,利用经济手段鼓励节能节水,提高城市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3.4 在建设中强保护,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效果

一是加强城市自然生态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通过城市自然保护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通过依山傍水,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进行建设,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公共交通。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对铁路、地铁、轻轨、快速公交、停车场等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布置、精心施工,形成方便快捷、高效低碳、人性化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市级政府财政对公共交通消费者的优惠,促进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还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管理系统,降低交通需求总量,促进交通通畅,减少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降低交通碳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三是构建城市和谐水系。水系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载体、生态之魂。生态城市的水系既包括各种自然和人工水体,也包括给排水系统。它们承担着蓄雨排洪、分流下渗、补充地下水源、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生态绿化用水、废水处理回用、美化景观、缓解热岛效应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着力构建城市区域水循环系统,将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和节水、节能紧密结合,实行水环境综合管理,大力提升水环境质量,构建和谐水系。特别是重视增加城市透水地表面积,就地渗蓄,减少地表径流,恢复植被及修建蓄水池塘、洼地等人工湿地,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提高全民生态城市建设意识。首先是广泛开展保护生态宣传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舆论氛围。其次是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目前国际上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要求遵循“5R”原则(“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当前重庆市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并伴随着农业转型和工业化提速,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压力,建设生态城市、走生态文明之路是重庆市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2]中国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

[3]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 3号》

[4]中共中央关于重庆市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决定

[5]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建立内陆保税港区的决定

[6]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代表大会报告》

[7]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4: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创建森林城市已经成为改善全国生态状况,推进全国国土绿化的富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和新途径,它必将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发展壮大。

第一,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创建森林城市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战略重点相适应,城乡生态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基础,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城乡生态一体化。森林城市不仅要扩大主城区的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而且要大力推动城市郊区、村镇、山区、平原、森林和湿地资源的增长,从整体上提高市域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要对城乡生态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形成城乡生态和谐发展的局面。

第二,在尊重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特别尊重自然规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认识、把握、遵循自然规律。

首先要把城乡生态作为一个系统来统筹,要把森林为主的各生态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来统筹,把点、线、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城市和乡村、山区和平原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林水很好地结合起来,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力求生态系统供给和经济社会系统需求的平衡,使城乡自然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服务。

其次,要尊重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力求城乡森林体系的生态群落结构合理,形成近自然状态,使生態系统也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着眼于促进农村和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创建森林城市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森林覆盖率,要求山区和平原林业有大的发展,通过创建森林城市,倡导生态经济型、农林复合型发展模式,要加快村屯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和荒山绿化步伐,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要因地制宜地促进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木浆造纸等生态产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展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渠道。要加大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积极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价值观、道德观、政绩观、消费观,提高消费和城市生态文化的水平,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篇5: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就进一步做好全市园林绿化工作,柳鹏要求,一要抓好绿化总体规划。近年来,我市缺少一个专门的园林绿化规划做指导,园林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城市绿化总体规划,规划要反映新城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并重的要求,把当前和长远、扩量和提质统一起来,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风貌和色彩规划相衔接。积极推进城市周边生态防护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苗圃、经济林和生态林,加快城郊绿化。二要抓好工程设计。对于已经确定的园林绿化工程,要严格把好方案设计关。在道路绿化中,要坚持“一路一景”,建设一批特色园林道路,增设一批街头游园和绿地景观、花卉造型;在街巷小区绿化上,要以方便群众生活、美化小区环境为目标,统筹好绿地、健身器材和停车位设置,提高城市景观效果。三要抓好质量监管。相关责任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监督和指导施工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质量保证措施,科学合理地实施种植,确保工程质量,特别要盯住换土和苗木引进这两个关键环节,选用的绿化用土必须符合苗木生长要求,选用的苗木必须适合我市生长,栽种时节必须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四要抓好管护工作。园林部门要在绿化管理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不断探索和建立行之有效的养护管理机制,做到绿地建到哪里,管护就跟到哪里,确保建一块地、活一片绿、成一片景。加大执法力度,开通举报热线,严厉打击违规侵占绿地、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等行为。五要抓好责任落实。市绿委办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督办职能,及时制定安排阶段性工作任务并抓好落实。特别是今冬明春的绿化任务已经明确,领受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市绿委办指定的地点和分解的任务,集中时间和人力,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义务拉土和义务植树任务,为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锋出席会议。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绿化委员会主任杨伟总结了去年全市绿化工作完成情况,安排部署了今年的造林绿化工作。

市长助理、建设局局长赵宝毅主持会议。

市政府秘书长李亦军宣读了“花园式”单位、“绿化达标”小区、绿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全市沿街摆花先进单位名单。与会领导为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颁奖,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作了获奖发言。

各区、市属各单位、驻嘉单位、铁路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镇长和承担义务绿化任务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篇6: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一、以“263”专项行动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抓手,深入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财富积累“双丰收”,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好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先手棋“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也就是“263”专项行动,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强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改善所做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是我市率先提出和倡导,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并上升为省级战略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两项工作其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工作内容是相通的,是同一项战略任务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以压减落后、淘汰、污染产能为重点,后者是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涵养为重点。没有前项工作任务作为基础,后项工作就难以实质性推进。所以“263”专项行动计划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工作关系,是需要同进同退、同样施力的两项工作。这两项工作完成得好,“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才真正名副其实,也才有底气叫响品牌。今天会上下发了两项行动的总体工作方案,请各地各部门抓好贯彻实施。这里我再强调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强化小化工治理。以加快化工行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积极去存量、控增量、优总量,在全面摸清我市化工企业的分布、产能、环保等底情、市情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关停并转的分类整治方案。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底数不清,请各县(市、区)全面组织排查,必须在2月15日前全面准确上报化工企业基本情况。今天会议上,明确要求年内关停小化工企业32家、仓储码头4家,其中宝应6个、高邮1个、仪征4个、江都20个、邗江2个、广陵1个、瘦西湖景区2个,这是在现有初排的基础上确定的硬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紧进入专业化工园区发展,园区外禁止一切新建、扩建化工项目。推进化工园区(集中区)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开展石化、化工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

2.强化黑臭河道治理。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综合利用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活水清水等措施,提速、扩面整治全市重点黑臭河道。有的同志说得好:“黑臭河道治理,问题在水上,根子在岸上。”“清水活水”工程要扎实推进,而同时截污控污工程亦应先期或同步进行。每一条黑臭河道治理前,各责任单位首先要弄清水道黑臭的原因,如果是因截污控污不到位的,应同步进行控源截污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263”专项行动计划和生态大走廊建设要求,今年全年首先要完成22条黑臭河道整治,其中市区15条、高邮4条、江都、宝应、仪征各1条。各县(市)在7月底前要完成城镇雨污分流改造行动方案编制。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实现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集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3.强化生态廊道治理。一是实施小码头搬迁。全年关闭生态大走廊沿线106个小船厂、砂石码头,其中宝应23个、高邮26个、仪征9个、江都39个、邗江3个、广陵6个,取缔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船厂、砂石码头。全市14家危化品码头企业完成二级标准化建设。二是推进良好湖泊保护工程。完成高邮湖良好湖泊保护规划并争取获得省政府批复;

实施“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确保高宝邵伯湖扬州境内持证养殖面积控制在12万亩以内,无证养殖全部拆除。全年高宝邵伯湖退渔还湖6.49万亩,其中宝应1.2万亩、高邮5万亩、邗江0.19万亩、江都0.1万亩。三是抓紧推进生态中心建设。重点建设玲珑湾公园、邗江北湖湿地公园及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京杭大运河湿地恢复示范项目。四是着力建设环湖生态廊道体系。依托长江、京杭大运河、夹江、三阳河等主要水体,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景观生态林,实施主要包括“611”省道等重点道路、骨干河流两侧100米范围内植树造林,累计面积3000亩。

4.强化生活垃圾治理。加快建设垃圾分类收集、中转和处理处置体系,推进城乡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5个,其中宝应、高邮、仪征、江都、邗江、广陵各2个,市开发区、生态科技新城、瘦西湖景区各1个;

建设站台式垃圾分类投放亭1710座;

规范、改造再生资源回收网点30个,其中宝应、高邮、仪征各5个,江都6个,邗江、广陵各3个,市开发区、生态科技新城、瘦西湖景区各1个。实施600吨/日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工程。开展100吨/日市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二期工程前期工作。

5.强化畜禽养殖治理。采取综合整治措施,以优化养殖业布局、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理整顿非法养殖为主抓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年底前完成禁养区844家畜禽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其中宝应192个、高邮110个、仪征13个、江都234个、邗江126个、广陵24个、经济开发区110个、瘦西湖景区35个;

建设40个以上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完成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以及31个区域收集点建设。规范无害化处理全程监管,力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确保2017年、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分别达到60%、90%。以上五大重点工作是“263”专项行动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起步阶段首先要打的五场硬仗。这五大重点任务完成得好,会给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会给全市今后五年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任务开个好头。尽管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只能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不能偷工减料、扯皮耍赖。从强化组织推动层面讲,我再强调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架构。市里已专门成立“263”专项行动的领导协调机构,近期还将建立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工作推进机制,这两个协调机构主要职责内容是一致的,可以合并工作。各地也要抓紧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抓紧组织制定专项实施方案,积极推动落地见效。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重点是要围绕“263”专项行动方案和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方案,认真制定项目建设规划和每一年的具体实施方案,把每一阶段“减”的要求、“治”的目标、“建”的项目落到实实在在的目标责任状上。当前要聚焦重点、研究编排一批见效快、示范性强、支撑作用明显的结构调整项目、环境治理项目、生态修复项目。

三是严格督查考评。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两项工作纳入各地党政正职考核和市级机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目标,并严格执行《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失责必问、追责必严。

二、抢抓建设黄金期,全面提升公园体系建设的覆盖率、辐射度;

全市域推进绿化造林工作,点面结合、绿满扬州,创造获得感更强的生态福利今年全市公园体系建设的总任务是大力实施“111工程”,即:建成10个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体育休闲公园、100个社区公园、1000个“五个一”全民健身中心,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分布均衡、现代生活和园林艺术相融合的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体系。重点工作主要有:

1.加大推进力度,进一步完善布局体系。目前,我市公园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综合公园占比大(58%),社区公园占比小(26%);

二是主城区覆盖率高(步行10分钟的社区公园覆盖率为60%),城市外围配套不足;

三是一些公园设置在非居住集中区域,人气不足,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要着手研究制定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居民的公园体系布点方案,出台公园体系发展与保护专项规划,加快完善“三片、两廊、多点”的公园布局体系。各地各部门要抓紧定址、定责、定岗、定人,倒排序时、挂图作战,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提升品质内涵,进一步彰显鲜明特色。围绕营造“绿杨城郭新扬州”的城市意向,重点依托淮河归江水系、夹江、仪扬河等核心水绿资源,打造“三河六岸”、园博园等一批较大规模的连片生态中心,构建城市的生态基础和空间发展框架;

依托瘦西湖、古运河沿岸丰富的景点及历史人文资源,建成蜀冈中西峰、三湾、扬子津等生态公园,让滨水空间成为展示城市历史、提升文化内涵的城市活力区;

依托古城和人口密集区域,加快建设各类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并注重与周边功能的互动整合,让公园成为市民公共生活的活跃区。

3.强化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按照《公园体系规划建设准则》确定的标准,相应配置运动健身、文化娱乐、休闲游憩等设施,不求“高大上”,但要管用实用。市规划局要牵头建设、交通、交投、交警、各辖区政府,抓紧编制城市停车场体系规划,并系统优化各类公园周边公交线路、站台设置,配齐配足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地。同时,各区政府要摸清社区新老小区内停车场地资源,组织专门力量有效合理调度、管理社会车辆临停生活小区内。保障公园内交通微循环与城市绿道绿廊等慢行交通系统有效衔接。高度关注细节,特别是在厕所、垃圾箱、饮水站、路标、标识牌、无障碍设施等细微处充分体现对城市的责任和对人本的关怀。

4.突出联动互动,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要把公园体系建设与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263”专项行动等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把整治后“留白”区域充分利用起来,做到整治一批、美化一片;

要与打造生态中心和旅游度假区、发展城市旅游结合起来,在省运会场馆周边、“城中村”改造地块、公共停车场规划区域建设各类主题公园,并在公园建设中将扬州的历史、文化、艺术、时代特征、传统技艺等资源禀赋进行有效整合,全方位、集中性展示扬州生态的多样性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推动城市功能和形象同增共长;

要全面融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绿色低碳的技术工艺,引导公园走节约型、生态型建设之路,打造绿色示范工程。

5.创新建管方式,进一步固化发展成果。公园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①“钱从哪里来”,一要制定年度计划并力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要努力通过国有平台公司运作;

三要包装项目上争生态补偿资金;

四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寻求资产型、经营型、策划型、管理型等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提升“造血”功能。②“地从哪里来”,一要按照公园体系布点方案,抓紧调整优化规划,及早征地拆迁;

二要充分利用城市“留白”区域,不浪费一寸土地;

三要与环境整治工作结合起来,挤出空闲之地。③“管理者从哪里来”,一要以政府购岗的形式鼓励市场化专业养护,这不仅减轻政府压力,也可以带动社会就业;

二要健全志愿者参与机制,把公园体系建设与良好风尚养成结合起来;

三要鼓励发动市民百姓共建共享。关于植树造林工作。这些年,全市上下统一思想、群策群力,绿化造林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今冬明春,还是要坚持推进力度不变、投入政策不变、管理机构不变的总要求,上下联动、扎实推进。当前要以围绕完成全年绿化造林工作任务为目标,集中力量抢抓今冬明春黄金期,确保完成成片造林2万亩,其中珍贵彩色树种造林6000亩;

植树500万株,其中新栽珍贵彩色树种160万株;

新增花卉、苗木、果树等高效林业6000亩;

湿地恢复4000亩等重点任务。

重点把握五个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十大生态中心建设。

二是聚焦江淮生态大走廊和沿江生态景观带这一纵一横两条生态廊道,将其作为主战场,落实好绿化方案、造林地块和造林主体。

三是要以创建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为抓手,有效缓解造林绿化用地矛盾。四是聚焦生态岸线的修复,确保完成今年4000亩湿地恢复任务。其中,宝应800亩、高邮1500亩、仪征300亩、江都500亩、邗江300亩、广陵300亩、生态科技新城200亩、瘦西湖景区100亩。五是以省级绿化示范村创建为抓手,确保农村庄台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同时,要下大力气对全市交通干线沿线进行全面清理、全面整理、全面植树和安全提升。到2019年,全市1001公里国省干线、271公里高速公路、282公里干线航道、82公里营运铁路、沿江沿河港口码头周边整体环境大幅提升,主要目标值达到或超过省市确定的标准,努力打造秀美扬州的交通风光带,在全省作出示范。

三、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症顽疾,咬定攻坚战、打好持久战,确保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复查,擦亮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当前,要在优化完善文明城市体系长效化、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同时,进一步聚焦聚力、打好打赢四场攻坚战:

1.整治车辆乱停乱放攻坚战。车辆乱停乱放,表面看是车主文明素质问题,但实质还是停车位资源供给问题。目前扬州机动车保有量超过93万辆,2016年新增10.7万辆,其中市区新增6.12万辆。按每辆车占地4平米计算,仅市区就需新增24.48万平米停车面积,大致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未来几年,这种趋势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而根据城市现状,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停车场地面积。当前的重点工作:

一是“增”加供给。市区确保每年新增5000-10000个停车泊位,同步提升智能停车场的比重。同时,必须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各区(街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季度都应提出整合资源的方案上报市政府。

二是“减”轻压力。开展国家“公交都市”和省“公交优先示范市”建设,新购公交车200辆,切实提升公交分担率。同时加大公共自行车布点,改善市区交通微循环和最后一公里畅通率。市政建设部门应抓紧启动已列入今年工作计划的若干断头路打通工程和交通节点工程建设工作。同时,建议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文明办研究倡导开展机关公务人员上下班“绿色出行”活动,带头缓解交通压力。

三是“挤”出空间。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施划路边停车线,增加停车位。四是“提”升素质。引导车主文明停车,共享文明空间。

2.整治马路市场攻坚战。从现实情况看,市区农贸市场布点不足,设置不均衡,收费不合理,给了马路市场生存空间。市城管部门要牵头加大管控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建成区范围内任何一条干道街巷,都不能给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发展空间。市工商部门要牵头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清洁化、超市化”提升改造,市区要新改扩建10个农贸市场,各牵头单位(区)要抓紧启动建设工作。同时,各区要强化主体责任,抓紧推动农贸市场的经营权回购工作,督促市场管理者合理定价。广陵、邗江、开发区和景区要按照“3211”要求,抓好定点市场家禽区建设改造,其他市场按照禽流感防控的要求适时关闭活禽交易区。

3.整治部分小区脏乱差问题攻坚战。车位不足、路面破损,楼道破旧、私搭乱建,仍然是一些老旧小区的常态,常住居民意见很大,突击治理的成效有限,往往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群众怨气也随之上升。一是房管部门要督促物业坚决管起来。市、区房管部门要因地制宜,在老旧小区全面建立基本物业,实现老旧小区“旧而不破、旧而不乱”的基本目标;

要共同参与对市场化物业的考核管理,确保物业公司规范服务,履职尽责。二是要抓紧建起来。市房管部门要协调各区继续深入推进“八老”改造,今年整治老小区52.2万平米、完成15个城中村改造的任务已经明确,各地要迅速启动相关工作。三是要切实治起来。尤其要注重调动发挥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引导老旧小区居民从自身做起,相互监督、自我管理,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篇7: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提法解读】

①建设生态文明。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②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命题点全搜索】 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2.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和谐社会。

5.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全角度命题】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什么?(1)我国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我国资源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2)我国的环境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履行大国责任的表现。

3.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④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⑥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方面: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②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④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青少年: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②落实环保行动,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④积极参与各种节能环保的公益活动,善于同各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4.描绘2020年的“美丽中国”。

经济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技术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

5.为配合十八大的宣传,请为建设“美丽中国”拟定几条宣传标语。①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②美丽中国人人共建,中国美丽人人共享。③和谐文明享太平,安定团结绘蓝图。

6•请你为学校设计几个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活动形式。并说说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活动: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活动。②开展废旧物品创意大赛活动。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改送电子贺卡。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增强节约意识。⑥学校采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

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②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③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二】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命题点全搜索】

1.了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国策。2.树立循环经济意识。

3.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角度命题】

1.请结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1)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5)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理念,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2.“美好家园,你我共建;节能减排。人人有责”。说说你能做到哪些? 少用电吹风、空调;出行方式尽可能选择步行或少乘坐私家车;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等。

3.你知道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节约能源的举措?请你再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举措:夏天写字楼、商场的温度应不低于26度;提倡使用中水灌溉公共绿地;颁布限塑令等。

(2)建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节能意识;加快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研发可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4.材料一: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关乎着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未来工作的中心。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使二者协调发展。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觉得可以为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 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培养创新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5、“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这段改编的诗句说明了什么?

北京面临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你认为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汽车尾气的排放;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除的废气和粉尘;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企业因素);建筑工地的扬尘(企业因素)。

为防治雾霾,国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对空气质量的检测。

雾霾天气要注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在家少开窗户。

6、关注我国(我省)水污染、水环境)情况。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城市污染源,我国(我省)水环境不容乐观。

如何避免水污染?

国家(政府)要制定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开发无废水或节水的生产工艺;减少“三废’的排放;合理处理和利用污水;公民(中学生)要树立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不乱倒生活污水。

7、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8、请设计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语,向公众宣传节能减排的观念。答、①全民动员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②科学节能,大有技巧,人人减排,贡献不小。③落实节能减排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答:①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②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河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0、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答: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变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11、面对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请为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答:国家: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个人: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自觉肩负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12、多种预测表明,我国人口的峰值可能在本世纪30年代到来,峰值大约在14.8亿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人口仍然要增长30年,估计净增值将近2亿人口。一般而言,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将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答:根本出路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完善社保制度,建立共享型的养老保障体制;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发展医

疗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要积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13、各国应该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各国要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也应尽最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1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继续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

篇8:又好又快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意义重大

1、共同保护全球环境。

2008年初,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据专家分析, 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灾害天气, 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导致的。这再次提醒我们, 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强对建设生态文明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真正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自觉的行动。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预防极端灾害天气, 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2、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

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 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促使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国家已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取得了明显成效。

3、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研究显示, 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 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 用更多的精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贵阳市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环境, 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海拔适中、灾害较少, 比较适宜人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 维系着一种自有的人文生态系统。因此, 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拓展和提升了既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 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 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 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规律, 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 建立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

1、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搞好城市规划修编。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 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 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发展方向, 划定空间“红线”,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安排都必须服从生态文明城市的功能分区。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 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 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 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2、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要求实现城市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 实现城市内外部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充分交换。如果交通设施不到位、要素循环不顺畅, 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配套系统之间、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割裂状态, 就难以达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因此, 要以交通为重点, 着力构建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循环网络, 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 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3、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达到较高比例, 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同时三次产业都朝生态化方向发展。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 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不可能逾越工业化这一阶段, 但继续走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做大增量,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 提升存量, 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 建设好生态工业园区。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 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 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同时,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4、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创新法律手段, 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贵阳市于2007年11月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 已审理多起涉及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 有效地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创新经济手段, 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大幅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三是创新行政手段, 整合相关资源, 实行政企分开, 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 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

5、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不但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还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特别要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要把群众生活的难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把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 使群众的“所急所盼”成为党委和政府的“所干所办”, 并多听取群众的意见。

6、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 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 要求既对自己负责, 又对他人负责, 既对当代负责, 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 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 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 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 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等方方面面。

三、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道德行为, 更是一种利益调整。因为保护生态环境,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受益方不对其进行补偿, 就会挫伤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必须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 让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主体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主体和受损主体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 以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 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 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

2、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抓紧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主体多元化。有关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项目, 主要由财政资金保障, 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其他经营性项目要依靠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筹措资金。

3、形成鼓励创业机制。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建立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初次创业基地、创业辅导基地和创业园区;开展投资“软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治理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等行为。

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超常规引进、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 努力激活现有人才, 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领导干部在人才问题上要大气, 有识才的远见、聚才的气魄、用才的胆略、选才的良策;要大度, 能容有缺点也有特长的人才, 能容敢于持相反意见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才, 能容犯过错误但勇于改过的人才;要大方, 舍得激励人才, 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5、建立严密、严格的责任体系。

上一篇:四字成语释义下一篇:七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