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亲的谎言有感

2024-05-05

读父亲的谎言有感(精选14篇)

篇1:读父亲的谎言有感

如果把母亲比作一枝盛开的百合,在每个角落中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那么父亲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个角落默默地吐着它那清新的芬芳!向来只有赞颂母爱的伟大,可有谁知道父爱的含蓄!

<父亲的谎言》一文记述了父亲是个鞋匠,他从不吃肉,却喜欢看我吃肉。我考上大学临走那天,母亲劝父亲试着吃点肉,父亲却大发雷霆。一次,我竟然发现父亲再吃肉。事后,我终于明白了,父亲为了“儿无成,不食肉”的誓言守候了大半辈子。

“儿无成,不食肉”,天底下这样的父亲寥寥无几!他们能隐忍,坚持原则,永不放弃,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他们向来疼爱自己的孩子,自我牺牲,甚至大爱而弃,他们样样尝试,体验过。在大人眼里,孩子就像一棵小树,深深扎在他们的心头,某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这个位置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例如我的父亲,超市,大街他时常惦记着我,好吃的,好玩的,他样样不会错过。为了我的健康,他可以戒烟戒酒,甚至可以付出更大的.代价,他也无怨无悔。

阅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孩子的母亲患病去世,父亲一人带着男孩。还好,他俩的生活还算富裕。父亲对孩子自小失母而感到愧疚,所以加倍宠惯男孩。这个蜜罐里泡大的男孩已二十多碎了,却还不知怎样照顾自己,常惹是生非。就在这年,父亲发觉自己得了“癌症晚期”,没有太多时间流连于事。于是那晚,父亲拿出5000元递给男孩,并将他赶出门。他希望男孩能自力更生。半年后,男孩终于自立起来。当他回到家,却意外得知父亲三月钱就辞世了。

许多时候,小爱而惜,而真正博大的爱却是大爱而弃!

一株茉莉也许没有让人沁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优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一朵茉莉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双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

篇2:读父亲的谎言有感

——读《父亲的谎言》有感

当我读完《父亲的谎言》这篇文章,我的内心就掀起了一阵阵巨浪,久不停息。文中的那位父亲竟为了恪守自己“儿无成,不食肉”的誓言,守了大半辈子没有吃肉了!“儿无成,不食肉”这句话更是深深地拨动了我的心弦„„ 文中的“我”从来都没有看过父亲吃肉,而父亲却总有自己不吃肉的理由。直到“我”长大了,当了老师,培养了许多有出息的人,父亲才吃了肉。原来,父亲不吃肉是个谎言,一切只是为了恪守 “儿无成,不食肉” 的誓言!读到这里,我的心被震撼了,被文中那父亲如山一样深沉的爱所震撼了。六个字,就只有六个字,那位父亲就大半辈子不吃肉,那是怎样的期望,怎样的爱啊!我无法想像那位父亲是怎样度过这么多年的!

从那位父亲身上,我看到了爸爸的影子。以前我做错了事,爸爸总会教育我,可我却不听;学习上,爸爸严格地要求我,可我却不愿;生活上,爸爸让我独立自主,可我却不高兴。今年我13岁了,我不知道这十三年中我有几年是在和爸爸顶嘴,在和爸爸赌气。以前我不知道爸爸为什么那样做,但是现在我知道了,那是爱,像大山一样的爱!他是想让我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能学会自立、自强,学有所成啊!。

我现在对爸爸怀着深深的歉意和感激。就像文中写的那样“父亲了却了他的心愿,终于吃肉了,这使我有一种带着深深愧疚的轻松感,我心中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感激,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回报这凝结着父亲一生操劳的谎言。”我只想对爸爸说“从现在起我一定把你的话牢记在心,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品德,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决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的父亲对你们的要求也很高,让你们不高兴,感受不到父亲对你们的爱。不过你们千万不要埋怨你们的父亲,因为:父爱如山!

篇3:读父亲的谎言有感

双眼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癌,这是妞妞的病。在婴儿中,其发病率为一万二千分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个父亲是伟大还是平凡,单从人性讲,周国平眼中散发的父爱的光芒,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会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学生,把他们当成了我们最得意的作品。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你是爸爸妈妈合写的一本奇妙的书。我整天坐在摇篮旁,怔怔地看你,百看不厌。你总是那样恬静,小脸蛋闪烁着洁净的光辉……”孩子应该是父母最得意的作品,因为这个作品是因爱而生的。爱的前提是什么?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什么?是倾听。倾听的前提是什么?是不打断孩子正在说的话。非但不打断,还要饶有兴趣地听,中间加一些语气词,如“真的啊”“哦”“爸爸都没有想到”“谢谢你给我们分享这个故事”……当你会倾听了,还有比倾听更重要的是眼神!试想,你和老板讲话,但是他的眼睛都没有看你,在想自己的事,你会觉得老板是很重视你吗?所以,优秀的父母,眼神一定要专注,要满含爱意!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你的孩子,仿佛眼前是世界名作家的画作,如果没有看出画作的特别,问问自己是不是浅薄了。欣赏的目光是不会评判眼前的作品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是欣赏!

“我退学了,这是德国人办的一所权威性的语言学校,拿到这所学校的文凭,差不多等于拿到了去德国的通行证。可是,此时此刻,即使请我到某个国家去当国王或议员,我也会轻松拒绝的。当我的孩子如此奇妙地存在着和生长着的时候,我别无选择。你比一切文凭、身份、头衔、幸福更加属于我的生命的本质。”周国平舍弃的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出国梦,这不单单是出国,而是一个学者再深造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但是为了女儿,轻松舍弃。在社会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很多,是父母的儿女,是儿女的父母,是下属的上司,是上司的下属。但是回到家中,我们只能扮演两种角色,那就是妻子或丈夫,父亲或母亲。只有会舍弃的父母,进房门前都会和自己说:现在,我不需要给谁发号施令,我已经不是某些人的上司了,我是父母;现在,我不需要埋头工作了,我已经不是公司的员工,我是父母。回到家中,单纯于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地做,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让自己卸掉一切沉重的担子,再做一回孩子,再年轻一次!

“我现在才知道,男人不做一回父亲,女人不做一回母亲,实在算不上完整的人。养儿育女是人生的一桩义务——我藐视义务;传宗接代是个体死亡的一种补偿——我至今不相信任何补偿。如果一个人不曾亲自迎接过来自永恒的使者,对永恒又有多少亲切的感知呢?孩子的确是‘人与永恒’中不可缺少的一幕,并且是最奇妙的一幕。”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妈妈每天给你买菜做饭洗衣服,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吗?”孩子没有选择来到这个世界,是我们做父母的让孩子降生的,所以孩子没有任何义务要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孩子懂感恩,是父母教育的好;孩子不懂感恩,也不是他的责任。永远不要说:“你看谁谁家的孩子,那么优秀,都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如果总是这样比较,孩子也会把你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进行比较,为什么人家的爸妈那么和气,你总是对我凶巴巴的?经常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较,会让孩子对你的付出漠视。因为这样的比较透露出父母的私心,这样的爱是变质的,不是纯粹的亲子之爱。

篇4:父亲的谎言

放假回到家里,偌大的房屋里没有一个人。爷爷告诉我说爸妈都出去收茶了,要晚点才能回来。我拿着成绩单,本想给爸爸一个惊喜,顿时心凉了半截。

坐在客厅里,我竞不知不觉睡着了。迷迷糊糊中传来那熟悉的引擎声,我意识到——爸妈终于回来了。我兴冲冲地跑到楼下,看到父母,既熟悉又陌生——因为爸爸比上两星期憔悴了很多。

爸爸看到我后,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马上叫妈妈去准备晚餐。

妈妈在厨房里忙,爸爸则在客厅里专心地算起了“每天收支情况”。我轻轻走到他身边,小心地将成绩单缓缓递到他面前。父亲立刻停下手中的活,拿起成绩单,习惯性地开始搜寻我的名字,几秒钟后,他便找到了我。此时他露出一个小小的微笑,让我的心感到无比的欣慰。但不一会儿,他又变得严肃起来了,轻声说:“不错啊!这次进步很大,要好好表扬!但是别得意哦,你看你的成绩和第一名差了那么多。你的语文这次……”

就在爸爸还专心致志地分析我的成绩时,妈妈叫我们吃饭了。爸爸马上起身,推着我去吃饭,说道:“饿了吧?走,吃饭,别把身体饿坏了,你妈妈今晚为你准备了好吃的哦!”

我端着满被青菜和肉覆盖的一碗饭,习惯性地到门口吃。突然发现自家面包车的保险杠换了新的,我感到疑惑,但是也没有多想,于是就走进厨房问爸爸.爸爸低着头,将碗里的饭拼命地往嘴里送。接着,他慢慢地放下了碗,想要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于是又再次端起碗,当饭送到嘴边的时候,他突然放下碗筷。

“嗨……其实没有什么事啦!不冷啊……换了……”他又沉默了一会,才说:“那个坏掉了,当然换了……不然……不安全啦……”

“没事啦,快吃!快吃!不然都凉了!”他拿起手中的筷子,夹了一块大大的瘦肉放在我的碗里。

我感到很疑惑,爸爸刚才的行为很蹊跷,但又看不出问题在哪里,我也没有再多想什么,或许和上次一样,车子被不懂得骑车的青年撞到了吧!

晚上,爸爸静静地在客厅看电视,一语不发。他一直抽闷烟,或许那是有史以来他抽烟最多的一天。

我躺在床上,思绪不知道飞到哪里,突然又想到了爸爸晚饭的行为,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爸爸给我的印象都是直率、坦然的,怎么今天支支吾吾的?而且晚上也和以前很不一样,到底是怎么了呢?我开始有点怀疑。

于是,我从床上跃起,打开门,审视着面包车,但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劲。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像往常一样开车到其他乡去收购茶叶。我则按照惯例,到乡亲的家里去坐坐。很奇怪,他们都问我同样的问题:“知道家里近来的事吗?”我说不知道,正想要问有什么大事没有,他们都忽然变了口气,说:“哦……那其实也没有什么!”我更加怀疑了。

到伯伯家,又是被问同样的问题,但这次我说知道了,这时伯伯说:“知道了也好,你妈妈当时要通知你,可你爸阻止了,说只是小事情而已,不想影响你学习。”“当时都怪对方不好,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原来……爸爸出车祸了。我强忍着住泪水,和伯伯简单聊完后便借口有事回家了。

我直奔爸妈的房间,却只看见妈妈疲倦地躺在床上看电视。

“听说爸爸出车祸了?”我注视着妈妈。

妈妈愣住了,马上显得惊慌起来,眼睛紧紧盯着我,似乎在猜测什么。我和妈妈就这样对视着,不知过了多久,妈妈才低声说:“是的,当时……医生说至少要在医院躺半个月,可是你爸十天后就坚持要回来,说怕误了茶叶收购,我怎么劝都没有用,这几天,你爸又瘦了一圈……”妈妈说着说着就哭起来,我的泪水也瞬间像泉水一般涌了出来。

我没有捅破这个“谎言”,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第三天,即将回校,爸爸用面包车送我到车站,I临别时,爸爸塞给我100块钱,要我到学校后,晚上去吃点点心,我装作很愉快地把钱接过来,轻声对爸爸说:“爸,开车注意安全!”

我打湿车站地板的眼泪,已经蒸发干净。父亲的谎言,却烙在我心里,永远……永远……

福建省安溪恒兴中学进取文学社高二

篇5:读《从谎言开始的旅程》有感

一直以来,我对“心灵鸡汤”的书籍都有点小小抗拒,觉得满纸大道理教你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改变自己获得成功,让我难以接受。但《从谎言开始的旅程》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小说里的人生哲理像绚丽的花朵,让人感觉温暖。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家住熊本的少年秋月和也有着很强的虚荣心。暑假的一天,从没去过东京迪士尼乐园的和也对同学说,自己已经去过了。为了筹措路费,和也又对母亲撒了谎。一切准备就绪,和也便离家前往几千里外的东京。原本规划好一天的行程,却因路上的大堵车而错过了原定搭乘的班机。于是,没钱回家的和也,踏上了与先前截然不同的生命旅程。最后,原本谎话连篇的虚荣少年,经过这趟“颠沛流离”的奇特旅程而脱胎换骨,他能够为他人着想,成长的一个勇敢的少年。

与和也一样,我们总要面对自己真实的生活。1970年生于东京的喜多川泰被誉为日本的“国民导师”,从2005年开始写作以来,他独特的文笔深受读者喜爱,特别是他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很多关于人生的哲理,通过一个场景、一段对话、主人公的一个表情,一点点地导入读者心灵深处。

篇6:读父亲的谎言有感

——读《美国人民的历史》有感

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唯一超级大国,代表着发达、民主和文明。当然我们也会想起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不断宣扬要维护每个人自由的权益,打着“人权高于一切”的口号而不惜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参与的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和每年发布的《世界人权报告》对世界各国人权情况进行批评。

美国仿佛是民主与平等的代名词。但是,美国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吗?读完霍华德津恩教授的《美国人民的历史》后,我对美国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加现实的认识。

“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揭示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奴隶主和奴隶之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种族和性别压迫与被压迫之间尖锐的利益冲突。”所谓“美利坚合众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代表着全体人民一致利益的共同体,而是统治阶级掌握的政府通过政治、文化手段,把人民笼络起来的一张大网。“政府的目标就是平息上层社会的争执,抑制社会底层的反叛,保持现行制度长期稳定。”[1]津恩教授的这段话说出了国家的统治阶层残酷却真实的道理,正如胡适所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许我们从历史书或是其他书本和报道上得知的,永远是当权者希望我们知道的,而真相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美国人民的历史》是一本非同寻常的历史书,它敢于讲述事实,大肆抨击美国的“伪民主”,让我看到了几百年间美国人民即原住民,黑人,奴隶和贫穷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使我感受到了另一个更加残酷也更加真实的美国。

一、人类史上的英雄?

《美国人民的历史》第一章便是《哥伦布、印第安人和人类的进步》,通读全文便知,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题目。

书中所谓“人类的进步”[2]竟然是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为了满足对黄金等资本的贪婪与渴求,开始了对另一个种族的灭绝行为。这样的血腥与残暴被描述为“进步”,而且是“人类的进步”,足见作者内心对于这段历史的厌恶与愤慨。

美国历史学家在评述哥伦布时,总是把他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一笔带过,认为那是小事,重要功绩为他发现了美洲大陆。然而,津恩教授站在印第安人受害者的立场,引用大量的例证及数据揭露了哥伦布及其远征军在马哈马群岛、希思潘尼拉岛及海地等地对印第安人的残酷暴行。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哥伦布双手沾满了印第安人的鲜血,是个地地道道的种族灭绝者。

从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起,欧洲人侵略美洲大陆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这本是一部征服史,一部奴役史,也是一部死亡史。但在历史教科书里,它却被美化成一次不流血的英雄冒险行动,并把它一代又一代地灌输给美国的学生。它还被冠以“哥伦布日”的美名加以庆祝。[3] [1][2]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序2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2 [3]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9 内容详细描述了英国人入侵北美,对原始部族进行残暴的屠杀和掠夺的过程。欧洲侵略者以内心的贪婪和残忍为动力,弱肉强食,以怨报德,用印第安人的鲜血换来了美利坚的诞生。这样说来,美国不是“生来自由”的,而奴隶和自由人、主子和奴仆、佃农和地主、穷人和富翁的分别刻画在它的奠基石中。

在哥伦布到达北美的时候,居住在墨西哥北部的印第安人有1000万之多,可是战争的结果,却使得这一数字目前已不足100万了。[4]1972年,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目前生活在康涅狄格的佩科特族印第安人仅有21人。人数如此剧烈的减少可以想象这是怎样一场残忍的行动,白人像饿狼一样强迫曾给予他们食物和住处的印第安人劳动、寻找黄金;给他们带来的只是瘟疫疾病和刀枪下的恐怖。哥伦布登陆到美洲大陆的那一天,对于如今的美国人来说可能是充满光明且值得纪念的一天,而对于过着淳朴平淡生活的印第安人,一定是噩梦的开始!

除了哥伦布,在第九章《不甘屈服的奴隶,没有自由的解放》中还写出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林肯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林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被视作美国人民的伟大英雄、维护人民自由和平等权益的使者,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十九世纪,奴隶的生存状况惨到了“不是亲身经历的人,根本无法形容它。”[5]但是奴隶制确实为美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奴隶渐渐开始发起小规模的起义和叛乱。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这样的一个联邦政府,从来不赞成奴隶用起义的方式来结束奴隶制度。在它看来,只能由白人负责结束奴隶制度,并且只能是北方的商业精英在政治和经济上需要的时候才能结束奴隶制度。”[6]当最富有者的利益和黑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林肯能够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又能将这两者和当时美国正在冉冉升起的中产阶级联系起来由此看来,林肯称得上是一位极具头脑的政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抨击奴隶制的道德基础。可是纵然如此,他也并不认为黑人与白人的平等地位,他的提案始终有一个不变的核心,那就是:给奴隶以自由,将他们送回非洲。[7] 即使林肯的初衷的一部分是为了黑奴,但是他也绝不是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反对奴隶制度的英雄,相较之下,他更像是一个有一些仁义道德的政客。1856年,林肯在竞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中为了赢得选票,他在伊利诺斯州南北两次演讲中发表了完全相反的论调,林肯狡猾老练的政客形象的一面暴露在我们面前。

最终,南北方的矛盾在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后爆发了,美国南部几个省份要求独立而引发了内战。就是在这矛盾不可调和之时,林肯依旧发表了“充满调和色调”的演说,就像一只记录压力变化的灵敏的气压计。当激进派的压力增大时,他就倒向了左边。[8] 哥伦布和林肯也许真的如本书中一样有不为人知的行为和事件,透过谎言和伪装,我们看到了美国史上所谓英雄的真实一面。

二、先进文明的传播?

作为自由平等之邦的美国,建立道路竟是充满了杀戮和流血。印第安人、非洲黑人深受西方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的迫害。让我们不禁怀疑,西方文明传播的是先进还是落后,是发展和进步,还是原始和野蛮?

不仅是几百年前的近代,在现代美国发动战争的野蛮行径也让我们怀疑和深思。[4][5]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7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47 [6]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60 [7]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61 [8]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63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言而喻,短期内,超级强国的地位也难以撼动。但是,自认为国家制度最健全完善的美国,近年来以维护人权为名义,实则为了自身的利益入侵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掠夺而发动战争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同时,美国进行政治扩张,妄图通过扶植亲美政权把美国的制度照搬到其他国家,以巩固自己对全球的影响力。

但是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美国参与其中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似乎都事与愿违,国内外都怨声载道,内焦外困,最后给无数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美国政府不得不草草收场,“先进文明的传播”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和数以万计的亡灵。

越南战争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胜利无望的越战”,描述了越战中美国军队的惨绝人寰的行径。

这一章揭露美军在越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美国国内人民的反战情绪及运动。津恩教授用一句话总结了越战:“在1964年至1972年,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动用最大限度的军事力量,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武器,去镇压一个弱小的农业国里发生的一场民族主义革命运动,结果却失败了。”[9] 越战是一场现代技术对民众之战,结果人民赢了。但是越南人民赢得战争所付出的牺牲却是触目惊心。津恩教授怀着满腔义愤历数美军在越南的种种罪行:他引用了部分美国退伍军人的自述,把美军在越南如何奸淫妇女,割人耳朵;如何给囚犯通电折磨,剁下四肢,炸飞人体;如何往井里及储存的食品中投毒等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暴露于全世界的面前。不仅如此,越战期间,大块地区被宣布为“任意交火区”,所有的越南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被看作是美军的敌人,可以自由进行射击。被怀疑藏匿越共的村民都要遭到搜查和消灭。达到可以拿枪打仗年龄的人统统被杀掉,他们的家都要被烧毁,女人、孩子及老人都被赶往难民营。

津恩教授重点列举了最能反映美军在越南实行种族灭绝罪行的美莱大屠杀,向全世界展现了越战中最可怕和最惨无人道的一幕。1968年2月16日,一连美军开进迈莱四村。他们把全村人包括老人及怀抱婴儿的妇女赶进一个沟里,然后残忍地用枪把他们全部射杀死。据估计大约有450—500名村民在这次大屠杀中死于美军枪口之下。

军方力图掩盖事实真相。但是一个名叫罗恩·赖德诺尔的美国兵发出的一封信传播了这则消息。罗恩听说过这次屠杀。另一个名叫罗纳德·黑伯利的随军摄影师还拍下了有关这次屠杀的照片。后来供职于东南亚一家反战新闻机构文传电讯社的西摩尔·赫什也曾报道过这次屠杀。但是,当时的美国新闻界对这件事却只字未提。后来,好几名军官因“美莱屠杀案”受到审判,但只有卡利中尉被判有罪。他被判处终身监禁,但又被两次减刊。他服了3年刑后即获假释,因为尼克松签署命令说.他应当在家里而不是正式的监狱里接受监管。数千名美国人为其声辩,其中一部分人认为,从反对“共产主义者”的必要性的角度看,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爱国主义行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在许许多多的同类战争暴行中,单单把他当作替罪羊是不公正的。曾经对掩盖美莱屠杀提出指控的科·奥林·亨德逊在1971年初对记者说:“每一支部队在某个地方都有它们自己的美莱”。[10]犯下如此反人类罪行的刽子手们却只收到了这么轻的惩罚,美国政府的谎言掩盖了多少血的真相。

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越来越高,反战人士从学生到工人,覆盖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1969年10月15日,在波士顿公共广场抗议战争的集会人群已多达10万人。当天全国各地村镇举行反战集会的群众人数达到了200万人左右,这是史无前例的。[11]而军队中的反战情绪也在迅速蔓延,大量军人宁可服苦役,上军事法庭也不愿被送往越南战场。即使是这样,美国政府在1973年秋才因为感到胜利无望而撤军,但是仍然向北越房屋和医院发动了空袭,妄图迫使其投降,丝毫不在乎又有无数平民的伤亡。[9]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398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407 [11]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413 [10]美国或许是民主与平等之邦,但是从历史的事实来看,有太多的压迫和剥削自始至终地存在在美国人民的历史中。谎言中的民主与平等,从美洲的发现到三角贸易的盛行,从南北战争到越南战争,其中有太多被压榨迫害的普通人民的血和泪。

篇7:读《父亲的病》有感

呵!多可爱的一本小书啊!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先生细致描写了他父亲重病时请来的两位名医。所谓是名医,也不过是打着名医的幌子罢了。他们顶着并不真实的桂冠,心安理得地用冰冷的嘴脸和一串串莫名其妙,根本无用的药方来诈骗普通百姓一个月甚至积攒了一辈子的血汗钱。在病者家属的百般讨好下,他们却将病者推向死亡。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 ”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看,多好的借口!因为没有吃“神药”所以才治不好的。鲁迅用最平淡的语言叙述,在背后,却透着彻头彻尾的嘲讽。

多可笑的医生!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治病,只是四处骗钱罢了。

在此文中,作者另一个刻画的人物,是洐太太。在父亲临终快咽气的时候,洐太太一直催促着我喊父亲,使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又痛苦了起来。

封建思想是害人的。这件事,使鲁迅至今仍然觉得那是他对父亲的最大错处。

在全书中,鲁迅是用赞扬的口吻来描写洐太太的,但细细品之,则发现不然。太太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洐太太自己的孩子弄脏了衣服,却是要被打骂的。鲁迅在心中鄙视着这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我爱《朝花夕拾》,爱其中一个个个性分明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爱其中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爱其中寻求解放的伟大思想!

篇8:读父亲的谎言有感

顾随 (1897年~1960年) , 本名顾宝随, 字羡季, 号苦水, 又号驼庵, 自1929年起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多所大学治学授业, 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多个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他是诗词大家、文艺理论家、小说家、书法家, 还是中国最后一位杂剧作家, 他身上可谓集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感染力。他多才多艺, 但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学子孜孜不倦的教育和勉励, 是他一再重申的“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的教育观和崇高风范, 影响了众多学子一辈子的人生道路。

顾随教授受到学生们的崇敬和爱戴, 但他反对的是学生局限于老师的学问光环之下, 囿于老师的门户而走不出老师的阴影。他最为推崇禅宗大师的观点:“见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著名学者、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是他的弟子, 顾随先生和他书信往来长达十多年, 在通信之初, 1942年6月2日给他的信中就明确地说:“……苦水遂不欲以一日之长自居矣。呵呵!禅宗石德曰:‘见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然哉!然哉!”就是说, 学生的学问见解倘若达到了老师的水准, 这已是减低了老师道德学问成就的一半;只有学生的学问见识超越了老师, 才是老师最乐于接受的事实。1942年9月辅仁大学秋季开学, 国文系二年级一位年龄最小的女生叶嘉莹走进顾随先生讲授“唐宋诗”的课堂, 从此开启了师从顾随的研读经历。直到1945年她从辅仁大学毕业, 在一所中学任教, 仍然赶到母校和另一所中国大学去听顾随老师的课, 直到1948年春离开北平南下为止。她深切地感受到“先生传授给学生的决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诗歌的精魂与生命, 以及结合此种精神与生命的、先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的品格和风骨”。对于这样聪慧而坚贞的弟子, 顾随却决不把她拘囿于自己的门下。1946年7月13日, 他在给叶嘉莹的信中说:“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 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 则截至今日, 凡所有法, 足下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 在于不佞法外, 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 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南岳者, 指在南岳弘扬禅学的唐代僧人怀让, 马祖即唐代高僧马道一, 在南岳跟随怀让学禅十年, 出山后到各处讲学, 弘扬禅宗教义, 四方学者云集, 对禅学的发展贡献超过了其师。而孔门弟子曾参, 虽深得孔子学说精髓, 却无法实现超越。这段堪称师生承传关系经典的论述, 尤其是“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八个字, 生动地体现出顾随先生企盼弟子超越自己的一颗拳拳之心。1943年4月11日, 他在给另一位弟子滕茂椿的信中也说:“拙词不足学, 一如拙书。学之而善, 已自不成家数, 学之而不善, 病不滋多乎?”这不是单纯的为师之谦虚, 而是他一以贯之坚持“见于师齐, 减师半德;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卓越见解和实践。1953年秋, 其弟子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一书出版, 封面题签是集老师顾随的字而成, 但事先未告诉老师, 后来才去信报告了集其字作为题签之事, 并称赞题签五字“颇似默师 (指书法大师沈尹默) 大笔”。顾随从1917在北京大学起就师从沈尹默, 深谙默师书法之神韵, 但对于弟子的这一赞语, 顾随先生未有任何沾沾自喜, 却极认真地剖析起自己来, 回信说:“述堂乍见, 亦以为尔。细审之后, 真应了禅宗大师的一句话:‘虽然似即似, 是则非是。’”他进一步指出:“最大的马脚是:出锋皆不健不实。”且在这句话的每个字下都标了加重圆点, 又强调说:“悟得此一句子, 便明得默老笔意, 亦且明得使笔之法, 不得轻易。”从这一偶然的小事中, 读者也可看到顾随先生高尚的师德和学术修养, 真可谓细微之处见精神也。

顾随先生不仅在课内, 而且在课外也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修改和评点诗词习作。叶嘉莹只是其中格外勤奋因而受益较多的一位弟子。读者在书中可以见到, 仅顾之京女士手中珍存的当年叶嘉莹作业批改复印件15页纸片中, 顾随先生用朱笔评改的就有六七百字之多, 从一字之易到一词之易、一句之易、二句之易……除字斟句酌外, 更有极精当的总体评语。这样的习作评点修改, 需要耗费他多少精力啊!然而先生持之以恒, 诲人不倦, 并以自己创作的切身体验启发弟子, 要求弟子课余多多写作, 不断提高。顾随先生一辈子热爱教学, 热爱学生, 无论如何也舍不得离开课堂。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他被委任为辅仁大学国文系主任, 但他并不擅长于行政管理, 教课、会议和繁重的行政事务, 一下子压垮了他多年病痛纠缠的身体, 他终于大病不起, 不得不离开讲坛。直到1952年, 他的病情才渐渐好转, 老友冯至根据他的身体状况, 打算安排他到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时任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自己的早年弟子王振华的邀请, 举家离京到天津任教。他对当时在天津师院任教的另一位早年弟子杨敏如坦露心迹说:“那里 (指文学所) 没有学生呀!我不愿离开教学、离开学生。”这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写的为人师表者的心声!顾随先生的心血之花, 结出了众多学子灿烂的学术成就之果。如叶嘉莹、周汝昌等弟子都实现了老师的期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硕果累累, 足可告慰先生灵前了。女弟子叶嘉莹更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南开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 相信此举定能激励和培养更多的学子日后超越他们的师长, 使顾随先生的“见过于师, 方可承受”和“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

篇9:父亲的谎言

没等母亲把具体情况说出来,突然有一只大手紧紧地堵住了母亲的嘴。我看见父亲突如其来的举动,也瞪大了眼睛。

“这么说,是你……这钱是你……”

“对,我是有点急事才花的,你就别问了。”

“你太过分了吧!你怎么能这样,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你究竟把3万元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

母亲再也忍不住了,怒不可遏地举起拳头捶打着父亲的胸脯。母亲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我的心也在哭泣。

在冷冰冰的气氛中,过去了一周时间。那天,我放学回家走进屋里,发现母亲在厨房里暗自流泪。

“为了供你上学,整整6年时间,妈妈咬紧牙关,没日没夜地做豆腐。虽说这段时间,你爸爸也很辛苦,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可是我们受的苦转眼间就化为了泡影。你爸爸把所有的钱都拿去吸毒了。你爸爸那么善良、那么正直,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我真的没法相信……”

当我看到日渐憔悴的母亲,心里也暗暗地怨恨起父亲来。过了一段时间,气愤不已的母亲也逐渐恢复了冷静。

“和医院商量好了,送你去医院戒毒。你明天就走吧。”

“你就别管我了,让我自己戒掉毒瘾吧。我最不愿意成为别人的笑柄。”

也许,母亲想原谅父亲。她像往常一样,又精心地照顾起父亲来。母亲细心地在黏大米里放进蜂蜜、鸡蛋,调制成保健品给父亲吃。但是母亲的一片诚心没能感化父亲。有一天,母亲打扫房间时,在父亲的床底下发现了用过的注射器。

“你真的想一条道走到黑吗?我再也不想给你联系什么医院了。从今以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不能因为你,毁了我们寿峰。我们马上离婚。”

“离婚就离婚,你以为我会怕吗?我一点都不想在这个家待下去了,这种生活我已经过够了。”

父母终于离婚了……三四天后,在上学的路上,我感觉有人跟在身后,回头一看是父亲。

“爸爸……”好像我从来也没有憎恨过父亲一样,我拼命地喊着跑近父亲。跑到父亲的跟前,我才发现,几天不见父亲的模样完全变了。毛毛糙糙的胡子,乱蓬蓬的头发,憔悴的脸庞。

“爸爸,这些天你是怎么过的?”

“你妈妈给付了一年的房租,就这么对付着过。昨天你姑姑给邮来了生活费……”

这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掏出零花钱,闪电般地塞进爸爸的口袋里。

“孩子,你这样今天中午不就挨饿了吗?我是太想你了……孩子,这个……”

不管父亲怎么喊我,我装作没听见,向学校的方向跑去。

此后,我瞒着母亲,偷偷地打开父亲住的房子的窗户,把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压在碗下。有一天,我的举动终于被父亲发现了。

“其实我早就知道是你干的。我不愿意成为你的负担,以后你不要来了。和你妈妈说过我的事吗?”

“没有,我……”

“那你妈妈怎么知道的,给送来辣白菜还有其他小菜呢?”

“这……妈妈真的不知道。也许跟踪我了?”

“我很熟悉你妈妈的手艺,只要看一眼,闻一下,我就能辨别出来是你妈妈做的饭菜……”

几天后,我正在教室里装书包的时候,有个同学告诉我,外面有个叔叔在找我。在学校门口,羸弱的父亲站在那里,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好像刚刚大哭过一场。

“爸爸……”我慌忙跑过去,把脸埋在父亲的怀里。

“孩子,我很快就要去养老院了。”

“为接受治疗?”

“对。医生说要是治疗的话会有希望。这不是什么病,只要我自己注意……在那里只要我的身体恢复了,我到利比亚待一段时间,边疗养边挣钱。作为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一辈子待在家里?”

父亲呵呵地笑了,一扫往日消沉憔悴的神情。

“这是退回来的房租费,我也用不着了,你就用它买学习用品吧。”

“治疗费呢?”

“和我要好的一个朋友说,要给我交纳一年的费用。不愧是好朋友啊……”

父亲在我的脸上响亮地亲了一口,头也不回匆匆地走了。

自从父亲销声匿迹后,我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心里空荡荡的。我的眼前总是闪现出在校门口望着我的父亲憔悴的脸庞。我时常有种预感,蓦然间在某个胡同里会遇见父亲,这种想法让我异常兴奋。另一方面,我母亲给附近能联系的疗养院都打了电话,打听父亲的行踪。过了四天,我放学回家,发现母亲失魂落魄地躺在灶台边,手里握着一张纸……

“妈妈,你这是怎么了?”

“我,我在造孽啊……看来今生今世我也难以赎罪了。”

拿过母亲手里的纸,看到父亲熟悉的字迹,上面有眼泪打湿的痕迹。

老婆,还有我可爱的儿子寿峰:

去年春天,我总觉得消化不良,肠胃常有火辣辣的疼痛感,就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肠癌,已经到了晚期。医生说即使治疗也不可能好转。那何必花冤枉钱呢?那3万元钱,我已把它转存到其他银行里了。存折在我们家椅子的海绵垫下面……我为了隐瞒病情,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想起了用吸毒来骗你们。这样做,可以让你们憎恨我,和我的感情也逐渐变得淡薄。等到我离开这个世界时,也不会给你和儿子留下任何恐惧感和悲哀。可是没想到,要想割断活生生的亲情谈何容易啊……对不起啊。我本来应该守在你们的身边,给你们带来幸福,可现在却要撒手离开你们……这段日子让你们伤透了心。

这里是陌生的他乡。现在,我遥望故乡双手合十,为你的幸福,为我们儿子的顺利成长祈祷着。再过几分钟,我将会变成水中的孤魂,从剧烈的痛苦中彻底地解脱出来。此后,我就可以过上太平的日子了。我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会保佑你们,祝福你们!

我本来打算把这一切都带到坟墓里去,可又担心你和儿子一直苦苦地寻找我,所以还是决定把实情告诉你们。而且也把你们对我的一切憎恨都一起带走。我自己也不明白我这个人,为什么在弥留之际,总是想给你们多留一份爱而不是恨呢……你们能原谅我吗?

儿子,我会永远陪伴着你。不要为爸爸的离开而悲伤。要加油,像男子汉一样生活……

第二天,母亲和我胸前戴着白花坐上了北上的列车。一夜之间,母亲好像又瘦了一圈。父亲,当初您只想到其一,却没有想到其二。您知道吗,如果您不选择这条路,而是用银行的存款加紧治疗……难道您的面前就只有这条路可走吗?

篇10:读《父亲的病》有感

我觉陈莲河之所以在当时被称为“名医“,是因为他能抓住人死之前的那种心理:就算治不好病,他也是名医,请他还有一丝希望。

最后,鲁迅的父亲还是去世了,而衍太太却让鲁迅大喊:“父亲!父亲!”然后,父亲说:“什么呢?。不要嚷。不。”在父亲断气之后,鲁迅后悔了,他没有让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安宁。

篇11:读《墙角的父亲》有感

后来,父亲去世了,给大将留下了三十七万元的存款,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经过了这么多,大将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但是最后当他真正醒悟过来的时候,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他的父亲是一个伟大、无私的人,为大将无私奉献了许多许多,不求回报,为了大将再苦再累也值得!他自己穿得破破烂烂的,却把他的一生,他的所有都给了自己的儿子。

父爱如山。没错,父亲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供我们上学,供我们吃穿。从小到大,父亲一点一滴地伴我们成长,他们对我们的关爱,比天上的.繁星还要多。

是谁挣钱养家,是谁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与支持?那个人就是――父亲!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忍受着压力却装作轻松;他不辞劳苦,只想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每时每刻为我们着想,一切都是为我们好。

一天晚上,我不知是怎么了,全身软弱无力,连站都站不起来,爸爸连夜把我送到了医院。他一直深爱着我,而我却常常不听话地淘气。他是黑暗中的那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块基石,呵护我成长。

篇12:读《父亲的秘密》有感

看过就忘不了。

忘不了,当他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他所做的,不是来回踱步,不是呼天号地,不是着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不是绝望宛如摔入深渊。生死关头,他沉着冷静,用智慧开辟求生之路;危难之时,他乐观幽默,帮助儿子战胜恐惧。父爱赶走了死神,父爱创造了奇迹。慢慢人生路,又了父爱相随,又何惧风刀霜剑,崎岖坎坷?因为,父爱的名字叫睿智!

忘不了,父亲每次回来,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这是父亲因尝遍蘑菇时遭受毒蘑菇之害的胜利反应,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食物中毒。什么叫做“父爱如山”?就是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儿女的性命,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给儿女开辟出救生的通道。什么叫做“大爱无声”?就是在给予儿女关爱的时候,还不让儿女知道。

忘不了,十几年过去了,儿子拎了以小袋野生蘑菇回来,父亲在清洗时,从那些蘑菇中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中。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儿子问父亲,您怎么知道的?父亲得意地笑着说,你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一个秘密的揭晓,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危急存亡之时,为了儿子,父亲遍尝蘑菇,这无私无畏的爱是何等崇高伟大!十多年的保守秘密,这不求回报的爱是何等的深沉执着!

天下的父亲们都用他们的方式诠释着父爱的内涵,天下的儿女们也该用自己的行动来理解父爱!

从网上看到许多同龄人写自己的父亲不理解或冷漠自己的文章,还大声呼吁能够获得父爱。也看过很多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文章,可我认为父爱更伟大。父爱如清晨的阳光温馨宜人,如二月的春雨润物无声。父爱,它最多的变现是默默地!但我也承认,父亲去世又不对的地方,可作为儿女的我们,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一味地只说父亲不理解或冷漠自己。其实,父亲也同样需要理解!

说起这些,让我突然想起了从前发生的一件事。一个阴冷的天,天空阴沉地可怕,像魔鬼狰狞的脸,天空还下着毛毛细雨。那天,我被老师郊区帮忙登记东西,正巧目睹了这“惨天忍睹”的一幕——老师打了一个电话给某家长,叫父亲立即赶往学校。那位父亲啥也没说,急忙地跑到学校。身上一身泥巴,头发因淋了雨,显得枯燥而又肮脏,头上还沾有松针儿,他没睱顾及。赶往学校,班主任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了一句:“把你儿子带回去吧!”此话以出,如惊天霹雳降落在那位父亲的头上。父亲不知所措,竟跪了下来,无声地痛哭起来。最终这无声地爱感动了这班主任,答应再给他儿子一次机会,并让他儿子保证绝不再去网吧上网!

再现实生活中,父亲并非是全错的,我们也并非是全对的,当我们与父亲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将心比心。这样,你一定会发现当父亲的一定会有很多难处,想必儿女与父亲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而那些“代沟”也一定会被填满的!

篇13:读《碰巧的杰作》有感

首先我从这本书里补习了很多艺术史以及艺术家的知识, 让我开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书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待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以及对我们的启发和所引起的思考。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首先吸引我的是夏尔丹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专注”:如作者所描述的“一个小女孩一边让妈妈帮她系好帽子, 一边瞟一眼镜中的自己”“一位保姆用手臂端着一只长柄的平底锅, 同时手里剥着熟鸡蛋的蛋壳”。翻到后页的彩色插图看夏尔丹的画, 还真有跃然纸上的专注:从《饮茶的女士》里这位女士对茶的专注中可以看出夏尔丹对这位女士的凝神观察;《肥皂泡》中曼妙的少女和身边天真无邪的儿童对吹出的大肥皂泡的专注, 仿佛画中那杯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温暖的牛奶 (看起来像是牛奶) 也在凝神注视着这美丽的肥皂泡泡。虽然这个晶莹透亮的肥皂泡早在1733年就已灰飞烟灭, 但它着实让我凝视了很久而没有忍心把书翻到下一页:这个泡泡牵动了我的心, 让我在惊叹它美丽的同时又担心它是否已经被吹到极限, 然后在超越极限的一刹那瞬间幻灭。从画面中儿童全神贯注的眼神中似乎也看出和我同样的担心。难道这便是罗兰·巴尔特在《明室》中所描述的“刺点”?本雅明在《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所说的“灵光”?

我想我看到《肥皂泡》和其他的夏尔丹的画感到非常兴奋和喜欢的原因还与他所描绘的对象有关:他们都是生活中很小却很真实的细微的事物, 这种生活没有雕饰和做作, 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却能让人感受到平和的快乐。这与我喜欢的一位日本年轻摄影师川内伦子极为相似。川内伦子也善于把握细微的生活, 并擅长用柔和的色调审慎、温和地将它们表现出来, 就如夏尔丹的《肥皂泡》, 无论看多久都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有的只是淡淡的意犹未尽, 因为在她的作品中, 就连一只小白山羊、一个狭窄的通道或是几粒西瓜子都被赋予了高贵的尊严。而我对这种“口味轻而美好”的小生活有着偏爱和天生的情有独钟, 所以我才会因为“遇到”夏尔丹而感到特别兴奋吧。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 更有价值的不是画面中美好的小情节, 而是艺术家观察事物的专注和方式。这种在生活细微中的观察是温和、谦卑的观察, 就像小女孩专注于自己心爱的小宠物, 老爷爷带着微笑凝视心爱的老伴儿的背影……不仅让人的内心找到出口变得开阔, 整个生活也一起变得开阔起来。

我是懒人, 懒到我让我的方案们都毫无行动力地止于记事本子等待流产。正当我懒到家的时候, 当代艺术家杰伊·德费奥、画家菲利普·伯尔斯坦、舞蹈家编舞家推拉·撒普、插图画家艾尔·赫什菲尔德、安迪·沃霍尔、皮耶·蒙德里安等等一大群艺术家们蜂拥地从书页中闯入我的脑袋叫我清醒, 就像一个仰面熟睡的士兵被迎面踏来的千军铁蹄惊醒——我感到我是危险的。不是因为他们伟大的艺术作品, 而是他们的工作习惯和方式使我产生了紧迫感和危机感。

在《最大限度扩充时间的艺术》一章中, 杰伊·德费奥从1958年开始创作《玫瑰》到1969年《玫瑰》得以展出, 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倾注着心血。光从时间上看, 她的坚持就已经让人佩服的不得了。她是在挑战艺术家创造力的极限, 十年如一日地面对同一件作品, 这份强大心魔所驱使的毅力让我的内心受到触动。

《富有成效地凝视裸体的艺术》中, 画家菲利普·伯尔斯坦差不多依照同样的日程安排, 日复一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进行工作, 所创作出的《米老鼠、白宫模型鸟舍、男女模特》《狐狸、鱼、模特和木雕仕女》等伟大的品都是他这种工作习惯的产物。

舞蹈家编舞家推拉·撒普也写到:“很多天生有创造力的人都有一套工作前做准备的程式。这些程式往往与他们为开始每一天所设计的环境有关。一旦进入了那样的环境, 他们创造力焕发的一天就开始了。”

插图画家艾尔·赫什菲尔德所画的漫画之所以会如此逼真完美, 是因为他七十多年不断地在实践中努力而得来的。

安迪·沃霍尔有现在这样伟大的成就, 与他通宵画画卖力地工作是分不开的。

皮耶·蒙德里安能使《百老汇爵士乐》的画面变得鲜活、线条闪动、微妙精细又充满活力, 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努力和不断地工作的。

若没有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艺术的人生岂是潇潇洒洒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这些艺术家们都有着固定的很好的工作方式, 他们的惯例让我睁开眼睛审视自己, 他们将我引向前方, 促使我效仿他们, 行动起来, 努力在艺术中努力寻找第二次生命。

读完这本书后再回想生活, 觉得有趣了许多。眼前这片被大伙儿吐槽为不毛之地的乌拉特草原也会迎来它的春天, 无论长出来的会是多么袖珍的小小小小草它都是可爱的。和来自蒙古国的黑小子聊天, 夹杂着扭捏的蒙语、半生不熟的英语、以及国际标准普通话大家一起一锅粥, 也还真是一件妙趣横生的乐事。

摘要:在珍贵的假期中《碰巧的杰作》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从对《建造一个世界的艺术》的生疏到《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的喜爱, 让我对艺术重新有一种茅塞渐开的感觉。本文就《碰巧的杰作》的阅读感想做讲解。

关键词:碰巧的杰作,读书笔记,艺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基默尔曼.碰巧的杰作[J].文苑, 2010 (4) :33-33.

篇14:给父亲编辑的美丽谎言等

为了喝酒,表哥和姨父没少不愉快。表哥上大学时,大学生喜欢用酒证实自己是个男人,全班男生里只有表哥滴酒不沾,为此被表嫂一眼相中。表哥说,就是因为从小看着姨父馋酒的样子特没出息。

表哥是那种很讲情趣的人,喜欢穿中式衣服,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生活中宁缺毋滥地不将就,每次看到姨父为多喝一口和卖酒的讨价还价,他就觉得丢人。姨父会满嘴酒气地骂他没良心:要不是为了养家,我不知道喝好酒?

劣酒伤身的说法终于在姨父身上显出来了,他被发现是肝硬化,为此表哥把所有酒堵在了门外,姨父不干,说反正来日无多还计较什么?表哥说,不是计较是讲究。他告诉姨父,每年过年准给你买一瓶好酒。

姨父开始盼过年,跟小孩子一样。第一年过年没等表哥买,姨父自作了主张,以两瓶二锅头用完了儿子规定的“指标”,表哥很生气,他本来想买一瓶当时最好的酒,让父亲的嗜好也上个档次。姨父说,戒那么久之后,什么酒都是好的,就像饥饿就是最好的美味。

表哥在那之后第五年去了新西兰,临走时给姨父买了一箱国窖1573,姨父看着儿子把酒搬进来时一惊,他始终没敢想自己这辈子可以这样奢侈地拥有名酒。

表哥给父亲留下了要求和许诺:只喝好酒。喝完了他会让人再买给父亲,至于价钱,表哥说,我能在新西兰挣。

几年之后我去新西兰才发现表哥的日子并不宽裕,那里工作不好找,他和表嫂开了个咖啡馆,晚上的时候做家教,一个工科研究生的价值粉碎在为养家糊口的奔波中。我去的时候送给他一个国内已经普及的“随身听”,小表侄高兴得跳脚。我一阵辛酸,那样的激动只在我去边远地区助学时见过……表哥如果留在国内,现在应该是学科带头人,早就名利双收。

我回来的时候使劲强调那里的天空和空气,如何的湛蓝,清新,住在那里能享受免费的保养。我编了一套美丽的谎言,告诉姨和姨父,表哥在那边幸福轻松,姨有些怀疑,她从照片上看到的儿子又瘦又老;姨父对儿子的处境坚信不移,因为每次电话里儿子都会嘱咐他少喝酒,要喝就喝好酒,国窖1573不断有儿子的朋友给送过去,送酒的人说,您儿子真出息,供得起老爹名酒。

姨父至今不知道,表嫂在那边专门等着商店里的菜最后抛售,就像国内的“撮堆儿”菜,图的是便宜。表哥对此不以为然:我们吃好菜的日子长着呢,父亲能喝酒的时间没了就不能弥补……

莫让老伴成“老拌” 文/宋世海

老伴老伴,老来作伴。”有些老年夫妻,相处越久感情越深、越形影不离。然而,有的人年纪越大性情越怪异,夫妻间的隔阂也越深,以致老伴成了一说话就拌嘴吵架的“老拌”。

笔者就认识这样一对老年夫妻:年轻时男的对妻子不够关心体贴,惯于做“甩手先生”,妻子忍气吞声,繁琐家务一肩挑着。如今,儿女们都已长大成人,都很疼爱妈妈,妻子觉得有了依靠,不肯再受丈夫的气;男的则大男子主义派头不改,处事霸道,见儿女们都向着母亲,心里更不平衡。于是,老两口动辄斗嘴,三天一大吵,天天有小吵,关系越来越糟。

直到有一天,男的病倒了,妻子将他送到医院,端茶递水,倒屎倒尿,昼夜陪护。男的深受感动,含着泪说:“千好万好,还是自己的老伴好啊!”此后,这对“老拌”才成了真正的老伴。

夫妻间有矛盾实属正常,偶尔拌嘴吵架也情有可原。可有些老年人随着心理、生理的老化,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什么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夫妻间相处不愉快,闹得分房而居甚至分道扬镳,这就不太好了。

上一篇:发电生产部员工行为规范下一篇:微信拜年红包祝福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