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五环节是什么

2024-05-21

教学五环节是什么(通用8篇)

篇1:教学五环节是什么

1、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答:教学过程的结构,也称教学过程的阶段,或教学过程的环节,一般的说,教学过程主要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这就是准备阶段和展开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也是如此。

所谓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教学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教师的备课活动。

所谓展开阶段,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教学的展开阶段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历史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环节:

(一)激发动机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是进行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激发动机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孤立环节,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在教学过程其他环节中都有激发动机的问题。

(二)感知历史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感知这一环节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条件是:(1)教师的讲述。(2)教学内容的典型性。(3)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的直观性。(4)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历史教学过程中感知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教学策略是要在这一环节中实施的。

(三)理解历史

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理解这一环节,就是使学生的认识从历史表象进而形成为历史概念,通过历史的思维活动,认识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关系、本质以及规律,并对历史的问题作出判断、论证。

在理解这个环节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体现出教学的启发性和民主性,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做出他们自己对历史的解释。

(四)运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指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知识具体化的集中表现。

历史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历史的具体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也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运用和迁移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是把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有关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用于对历史的和社会的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并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在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正确地处理历史认识上的各种关系,如史与论的关系、古与今的关系、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等。

运用知识的环节是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是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

(五)巩固知识

早教学过程的环节中,知识的巩固可以进一步促进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更有利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对学习的知识起到充实、加深、提高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知识的记忆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由于历史知识的信息量大,又丰富多样;而且有很多具体的知识,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因而重复性很小,就这造成在学习时不易持久地保持知识。

历史知识的巩固,是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渗透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加强知识的巩固。

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六)评估反馈

历史教学过程的评估反馈,同样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正如《历史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

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同时,教学评估不仅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且也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检验和评价,以促进教师的工作。

2、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答: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学生负有引导、指导、教导的责任。教师要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向、落实历史教学的目标、安排历史教学的内容、控制历史教学的活动进程,并始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指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结合时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室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到充分保证。这二者要结合得好,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重视、熟悉、关心、理解、热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保障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所用的史实、教材、概念、观点等要正确。这就要求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应该是科学、合理的,教师在讲授时的语言是正确的准确的。

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原则,则要求教师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人文素质。

(三)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教学的系统性,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历史教学的内容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没毅力是线性和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另一方面,历史教学的内容编排可以有多种类型,而且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又是比较大的,学科的体系、结构、层次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历史教学的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多与少、难与易、详与略、深与浅的关系,做到教学方法、教学进度适当,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使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成为他们的过重负担。

(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内容具有过往性,难以直接接触,所以需要教师近可能运用直观的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所谓直观的手段,包括语言的直观性、文字的直观性、教材的直观性、教具的直观性、活动的直观性。

由于历史认识实际上是属于理论认识,历史思维是属于理论思维,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离不开概念的运用和逻辑的分析,离不开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来论述历史和解释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史与论相统一,把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讲解结合起来。

(五)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掌握知识,是指对知识的知晓、理解和运用,反映出了学习历史知识的三个层面。所谓巩固知识,是指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不仅应该把教学内容清晰地、重点突出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应该交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复习,京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和反馈。

(六)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教学的接受性是由教学内容决定了的,因为历史知识总体上讲是现成的知识,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已经发生过了的,学生不能亲自经历和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教材的叙

述、媒体的信息传播等途径获取知识。

历史教学是一种具有问题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共存的,二者应该结合起来,尤其是当前推行新课程和新的教学理念,更要在实际中体现这一教学原则。

(七)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总是有差别的,如对历史学是是不是有兴趣、学习态度是不是认真、学习方法是不是得当等。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对学生区别对待,尤其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重视,从而使集体的学习与个人的学习协调起来,是全体同学都得到发展。

3、历史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主要的类型?各种历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

么?

(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学生的认识要得到发展,基础是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这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形态。

(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学生的学习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生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的认识;学生的历史认识不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应该是通过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抽象认识。

(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只有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而不是被动地听讲,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效的信息,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经验。

(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套乱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起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正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得以提高和加深。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应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经验及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其理论是学习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历史学习的对象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遗留下来大量的历史信息,很多是在书本之外。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考察、调查,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历史教学论 期中考察作业

社会学院

091班

杨佳兮09161133

篇2:教学五环节是什么

上课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因为:(1)上课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直接表现,对教师来说,是他的思想、教学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来说,是掌握系统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的反映,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是上课的准备,课外作业,课外辅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都是在上课的基础上进行的。

1.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 简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征。(长沙市)

(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

(3)注重过程评价;

(4)关注个体差异;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4.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合肥市)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自然环境因素。【命题立意】考查人格的影响因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传统观念相比,新的课程内涵的变化趋势有哪些?(南京市)

2.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苏州市)

1.(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习、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实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命题立意】考查课程内涵发展变化的趋势。★★★

2.(1)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①自主性;②主动性;③创造性;

篇3:教学五环节是什么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 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寓言常常借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被称为“穿着外衣的真理”。针对寓言的文体特征, 本课设计从语文的角度, 采用想象、表演、品悟、复述、创编等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进入寓言情境, 感受寓言的言意特色, 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 学习寓言的个性表达。如此依体而教, “是什么就教什么”, 寓言教学才更有个性, 更有语文味。

【教学流程】

一、唤醒记忆导入

1. 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谁讲给你听的?你知道他为什么给你讲这个故事吗?

2. 这也是作者伊索写这个故事的目的。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伊索和他的著作《伊索寓言》?

3. 这一课, 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三个故事, 分别是——《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 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狼来了》唤醒学生的记忆, 强化认识寓言是一种故事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 激发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

二、多样方式品读

1. 展开想象读故事—— 《牧童和狼》。

(1) 《狼来了》其实就是——《牧童和狼》。 (出示:“狼来了!狼来了!”) 故事里, 牧童最后悲惨的结局其实与他的叫唤有关。他前后叫了几次?每次叫唤时, 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相同吗?请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答案。

①交流:前面几次叫唤时, 他心里会怎么想?

②最后一次喊叫呢?你能想象当时的情形吗?他的表情、他的叫喊声。

③小结:想象让简短的寓言故事更丰满具体, 更生动形象!

(2) 可现在他再撕心裂肺地喊叫, 在人们听来都与前面几次是一样的。那是因为—— (出示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 也没有人会相信。生齐读)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常会有一些空白, 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本段教学, 紧扣牧童前后几处叫唤浓墨重彩, 想象当时的情形, 体会特定情境中特定人物的情感色彩、心理感受, 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寓言情境, 触“言”感“意”, “意”由“境”生。想象, 让学生感受到了寓言鲜明的形象性。学生越是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形象, 就越能深刻领会寓意。)

2. 变换角度读故事——《狐狸和葡萄》。

(1)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2) 出示: (狐狸) 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但是白费劲。

①请用刚才的“想象法”丰富这个故事的情景。

②狐狸够葡萄是不是就这几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想尽办法”去想象和感受狐狸为吃到葡萄而费尽心思)

③在讲述故事时狐狸用的这么多方法是不是都要讲出来、讲具体呢? (引导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最大特点——短小而精练)

(3)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失败了, 狐狸感到“无望”, “无望”就是——绝望, 感觉没有了希望, 所以他只好转身离开, 边走边回过头来说—— (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 不好吃。”)

①这句话狐狸是带着怎样的心情, 用怎样的语气说的?你也这样说说。

②指导朗读:加上语气词“哼”, 读起来会更有嫉妒时酸溜溜的感觉。 (学生练读, 指名读)

③言由心生, 这句话让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现在你又会对它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词“哼”走入狐狸的内心, 品味出它的酸葡萄心理)

④所以, 作者这样说—— (出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 做不成事, 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你读懂了吗?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4) 小结:换角度去读寓言故事, 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寓言, 会有不同的认识。本段教学, 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故事寓意后并没有止步, 教师继续引领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品味。如此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注重多向思维训练, 启发个性表达、独特见解, 能使学生在模仿概括新寓意中创造、积淀言语智慧, 其效果远远胜过学一则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 学生会越学越聪明。)

3. 借助表演读故事——《蝉和狐狸》。

(1) 这个故事中也有狐狸,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2) 故事里的狐狸是怎么夸蝉的?先轻声读读它的夸赞, 再想象它当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待会表演出来。

①学生表演练习。

②师生共评:狐狸当时是这样夸的吗?眼神是这样的吗?表情、声音、动作呢? (引导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满脸堆笑的表情、甜甜的甚至发腻的声音、前倾谄媚的举动来表演狐狸)

③小结:表演, 能使寓言故事“活”起来。

(3) 蝉有什么反应, 上当了吗?读读书上的描写。 (出示:蝉察觉其中有诈, 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 狐狸以为是蝉, 猛地扑了过去)

①理解“有诈”。

②当狐狸看到有东西从树上落下时, 它会怎么想?

③当它扑过去, 发现只是一片树叶时, 它又变成了什么样儿?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它的样子。

(4) 出示:“朋友, 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 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 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①这时蝉说话了, 它当时和狐狸是怎么说的?读读想想, 在它的话语前加上恰当的提示语, 然后再读读, 读出蝉的语气。

②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蝉?它为什么没有像《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那样上当呢?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蝉的智慧)

③所以故事最后写道—— (出示寓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④从蝉身上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 你还想说什么?请用句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说说你的感悟。 (引导学生对比被骗的乌鸦进行思考和总结)

⑤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你从它身上又获得什么启示?也用一句话精练地总结一下。

(5) 一则寓言能让我们悟出这么多独特的感受,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正如《伊索寓言》的译者所说—— (出示:《伊索寓言》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使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读者, 在阅读每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同时, 能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智慧。生齐读)

(设计意图:表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式学习方式, 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方式, 适合寓言故事的教学。用生动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再现故事, 能使学生内化文本语言, 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对寓意自然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悟。借助表演, 还可启发学生抓住文本的矛盾处、微妙处、关键处, 察言会意、涵泳品味、明意赏言, 从而收获不同的启示。)

三、复述寓言故事

1. 《伊索寓言》真有意思 , 请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寓言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 复述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2. 学生复述, 师生评议。

3. 读了这三则寓言故事, 你觉得《伊索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4.交流、总结特点: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主人公大多是动物, 但讲述的是人类的故事;结尾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揭示寓意。

5. 作业:把寓言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父母听。

篇4:教学五环节是什么

一、五个“什么”专题复习示例

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复习为例,第一解决“什么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参考答案:①西周:诸侯向周王交纳贡赋;②春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③秦朝:田赋、户赋、徭役、兵役、苛捐杂税;④两汉:编户、田租、人口税、徭役或更赋、兵役、杂税杂役;⑤北魏孝文帝后:租调制;⑥隋唐初:租庸调制;⑦唐后期:两税法;⑧北宋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⑨明朝:一条鞭法;⑩清朝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即解决”什么趋势”的问题),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教师最后作总结。参考答案: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向土地资产为主。唐的两税法是其转折点;②税物形态:由实物转向银两。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③税种和手续:由繁杂到简便。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④由必须服役到可以代役。更赋、庸、募役法、一条鞭法中纳银代役;⑤征税时间由不固定到基本守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⑥商业税比重逐渐加大。

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导致上述演变的原因(进入“什么原因”阶段),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通过思考讨论等,获取答案:①土地制度的变化;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农民的反抗斗争;④统治阶级为应对危机或增加收入及时调整。

第四,解决“什么影响”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合理调整赋役制度的作用。参考答案:①适应且促进了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②有利于农民减轻负担和对国家的人身依附;③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的成长;④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危机,巩固了统治。

第五,完成“什么启示”阶段。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现实情况,畅所欲言,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思考回答“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对今天的启示”, 鼓励发表自己见解尤其创新观点。参考答案:①经济政策的制定应从现实国情出发,适应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政策要随着国情的变化及时相应地调整;③国家税收制度的制定要依据公平原则,发挥其保护弱势群体,合理调节收入差距的社会公用,坚决打击一些官员、富人通过权力或其他手段偷税漏税的行为等。

再以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为例,第一是“什么内容”,也由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此处略。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什么趋势”,参考答案: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向大众化方向发展;②市场逐渐扩大;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等。

第三,“什么原因”,即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尤其专业化、商品化程度);②国家统一安定状态;③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④货币发行情况;⑤内外交通;⑥外贸政策等。

第四,“什么影响”,可由学生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讨论,或教师呈现典型材料引导学生。参考答案:

①带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的繁荣;②密切地区间经济联系,从而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③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职能转化;④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瓦解封建自然经济;⑤促进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早期民主思想产生和市民文艺的涌现等。

第五,“什么启示”,由学生结合上面所学知识,可以答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规律性的总体认识、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借鉴意义等。参考答案:①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始终占主体,古代商业只是自然经济的补充;②商业的正常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和民众生活的提高,当今政府应该采取正当措施鼓励支持商业等。

二、五个“什么” 复习环节之间的关系

以上五个“什么”,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依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论证等能力。其中“什么内容”是后面学习“什么趋势(或特点)、什么原因、什么影响、什么启示”的基础,解决的是本专题的知识再现和识记能力,以教材为依托的获取提炼综合有效信息的能力。“什么趋势(或特点)、什么原因、什么影響、什么启示”符合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其中对“什么启示”的学习解答,是前面复习的最终归宿,又凸现了《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三、五问的灵活运用

并非每一个复习专题都必须依次套用此五个“什么”,可以根据每个专题自身的特点、学生及教师自身情况等,有选择的使用其中一部分“什么”,灵活或分散地运用。如果除依据教材知识外,引用典型材料解决其中的某些“什么”环节更好。如下面我设计的“中国古代人口”专题的复习思路,用图表和文字材料分别为依据引导学生回答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影响”两个环节,回答人口增长的“原因”时,只引导学生分析春秋战国、两汉、明清三个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

“中国古代人口”专题复习提纲:

第一,“有什么”,归纳教材中有关人口增长的知识:①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增长②两汉时期人口总量③隋唐时期人口的变化④明清人口的增加,详见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教材14、32、71、118等页。

第二,“什么趋势”,阅读图(见附图),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主要趋势。参考答案:呈波状起伏,增长总趋势比较缓慢,但清朝前期增长迅速等。

第三,“什么原因”环节,根据教材内容和高考大纲,重点解答如下三问:

①春秋战国时期人口增长原因?参考答案:1.铁器、牛耕、水利工程的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2.井田制、分封制的瓦解;3.中央集权制的确立致使国家直接控制的人口数迅速增加。

②东汉人口数不如西汉原因?参考答案: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控制大量人口,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数量相对减少。

③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迅速增加的原因?1. 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客观上刺激了人口增长;2.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引进和推广;3. 疆域的扩展,国家长期统一,社会长期较安定;4. 工商业的发展转移了部分劳动力人口;5. 人口统计方式的变化(人丁为主到全家人数)等。

第四,“什么影响”,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前期人口过度增长带来哪些危害?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汪士铎《乙丙日记》

“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生计篇》

“五十年以前,……米之以升计者,钱不过六七,布之以丈计者,钱不过三四十,”现在“昔之以升计者,钱又须三四十矣,昔之以丈计者,钱又须一二百矣。”——钱泳《履园丛话》卷1《旧闻·米价》

“户口即十倍于前,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此数十倍之游手好闲者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束手以待毙也明矣,是又甚可虑者也。”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

参考答案:①土地过渡开垦,生态环境破坏;②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③物价上涨,人均生活水平下降;④封建剥削方式愈发牢固,制约科技发展等。

第五,“什么启示”,由学生讨论回答学习“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得到的启示,参考答案:①国家的之乱兴衰直接影响人口的增长,我们要坚持保持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和平时期也要注意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②人口过快的增长给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等都带来消极的影响,我们应采取适当措施限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等。

以上是我关于专题复习的一点规律性的经验总结和看法。希望广大同仁阅览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教学得到共同提高,广大学生尤其高三考生能够更多一点的受益。

作者简介:

篇5:教学五环节是什么

答: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本质上是行动研究,它强调的是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并借助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善。

校本教研一般有以下六个环节:

(1)、陈述问题。研究始于问题。开展校本教研之初,教师首先应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并结合理论学习向同伴或专业人员陈述你所发现的问题。问题陈述出来后,通过集体研讨、相互启发,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2)、制订方案。校本教研不同于专业的纯理论研究,在制订方案时重在考虑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策略步骤要心中有数,认真、仔细地规划设计。

(3)、寻求合作。相互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方案制订好以后,第一项任务就是寻求合作。合作对象既可以是同行教师,也可以是专业人员。通过合作,一来可以得到他们的配合、支持,二来如果他们也在关心同样的问题时,彼此可以共同探讨,共享成果。

(4)、采取行动。实施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研究资料,以证明你确实已经开始努力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停留于一纸方案。研究资料可以包括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学生作业、学生考卷、活动照片、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日记等等。

(5)、评价效果。行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而不是急于公布研究成果。效果不是预设的,不能刻意选择特定材料往预先期望的效果靠拢。效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成的,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应该允许不同的人对效果发表不同的意见,重视并尊重、接纳并包容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你的观点、结论才会更让人接受,研究成效也才会更让人认可。

(6)、发表成果。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最终也需要发表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接受人们的审视。校本教研通常是叙述一个故事,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通常就是故事的主角之一,因此必须善于口头陈述,善于“讲故事”,善于用广大教师所熟知、简洁明了而又合乎专业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与诠释研究的历程和结果,这有利于对话和讨论,有利于成果分享,也是提笔写作的基础。一旦提笔写作,校本教研也更多地提倡以叙事方式写作鲜活的个案研究报告,而不必一律写成规范、严格的学术论文。

校本教研不等同于以往的教研活动。以前学校一级的这种教研活动虽然存在,但往往缺少基本的制度规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的时候会出现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脱离自身实际的倾向,或流于形式走过场,收不到的效果。

校本教研首先要把教研作为一项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因为它是以单个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而营造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其次,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把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发展。

第三,提倡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专业引领是使校本教研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力量。离开了专业引领,校本教研往往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运作,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校本教研甚至会出现机械化、形式化和平庸化的危险。

篇6:五查摆五强化是什么

2.工作方法不细致,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不到位。作为县长,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听取分管领导意见多,听取班子其他成员意见少,有时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政府班子民主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县委副书记,关心县委工作不够主动,在县委常委会上,研究与政府工作关系不密切的事项,发表意见不多。平时对班子成员和下级要求比较高,下达任务前自认为对困难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对工作思路交代的比较清楚,理应没有问题,一旦工作结果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不留情面的批评,影响了干部的积极性,甚至伤害了同志间的感情。

3.党性觉悟不够,理想信念方面有所懈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受党培养教育多年,具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保持一致的基本觉悟,但是对照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还存在着差距,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理论学习不深入,党性锻炼不自觉。比如看到社会上、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背离党性的不当言论和一些政治玩笑的短信,仅限于管好自己,而没有及时制止。

4.服务群众意识不强,与干部群众交流较少。总是习惯性的从全县经济发展角度谋划工作,把重点都放在“大企业”“大项目”上,对惠及民生的工作不够重视。为了加快推进工作进度,直接找分管副县长和局长,连副局长都很少能接触到,工作“接地气”明显不够。下去调研也是到企业去的多,到乡镇社区去的少,除了春耕秋收、防火防汛和访贫问苦等时间性、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外,到村屯去的很少,即使到了乡镇社区,也多是听取干部汇报,很少直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不到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5.大局意识不强,过分注重地方利益。谋划工作没有站在全州、全省的角度和高度去考虑,有时过多强调汪清本地利益,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不强,在落实中央、省、州委决策部署时,不能从政治和全局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做好汪清工作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

6. 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思想观念保守。思想观念还比较封闭保守,没能及时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还存在着思路狭窄、观念陈旧的问题,思维打不开,视野放不远,习惯于按部就班,创新意识差,领导方式和工作模式没有实现真正转变,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彻底打破传统意识和常规作法。不善于从日常工作中去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不会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添措施。特别是面对复杂的矛盾和严峻的问题时,勇于开拓、敢于突破的闯劲不够,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现象。

7.抓落实力度不够,工作执行不到位。回顾一年的工作,在经济发展上仍有很多遗憾,遗憾的关键在于落实不到位,致使很多好的思路、好的决策、好的项目和难得的机遇付之东流。在抓落实中过多的注重提要求、落任务,缺乏对工作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导致一些工作进展缓慢,一些工作任务部署后没有紧盯不放、跟踪问效,缺乏“钉钉子”精神和一抓到底的劲头,使一些工作在落实上出现迟缓和不落实现象。

8.对党的政治纪律督查监管不多。虽然我能够严格遵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的“五个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班子团结。但对有的同志简单认为讲政治就是遵纪守法、按章办事,把本职工作做好,政治纪律上不犯错误就行的小鸡态度,没有及时的发现并制止,政治敏锐性不强。

9.遵守组织程序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始终能够自觉在工作中讲规矩、重程序,严格执行组织纪律,但是随着职位的升高,深感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发展责任,有时为了实现发展目标,例如争取项目和资金,为了完成任务不讲方法,走钢丝绳、打擦边球,遵循组织程序的意识有所减弱。对上级的政策规定、组织纪律、财经纪律,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发发文、开开会,在执行中打折扣、搞变通。

10.仅限于管好自己,对“身边人”警示教育不够。虽然身边亲属和工作人员没有干预正常工作和利用特殊身份获取利益。但总认为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直就可以了,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标准不高,对有些亲朋好友和老领导不违背原则的请托,回绝不够坚决,对身边人廉洁教育不够,没有做到“常打预防针、架设高压线”。

11.责任意识淡薄,履责方式单一。工作繁忙的时候,有时觉得业务工作就已经自顾不暇了,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主要是纪检部门的具体业务,忽视了政府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满足于开个会、讲个话或者签个责任状,很少具体过问、研究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相关工作。对主体责任的分解、落实情况没有具体结合我县实际工作,常常还是照抄上级文件。对责任考核方式不多,还是习惯听汇报、民意测评、个别谈话。谈话走访不够细致深入,督促指导流于形式,发现真正的问题比较少。

篇7:教学五环节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

1、渗透课改新理念,精心备好课。教案必须有重难点、有课时安排、单元计划、环节要完整,要按照备课本上填写的要求逐一完成。

2、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正确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时要注重分散教学难点,减少坡度。

3、精心设计好练习。练习要有梯度,层次性,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4、关于备课形式。教导处根据每门学科特征制定好备课格式,统一要求。备课重在规范,除集体备课外要求手写教案,要求写详案,并有自己的风格。

5、规范备课管理,每教研组要根据一学期的课时总数,定出计划备课课时数,教师要按时填写实际课时及理由,教师每一节课中要有上课的时间及课的

(二)、上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精致化教学,上课是中心环节,是开展一系列教学工作的主阵地。

1、上课的内容要和备课的要一致。教师必须持教案上课,要依据备课的内容有序开展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上课要把握好各教学环节。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有效实施教学过程。

3、上课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不得过快或过慢。教研组长要统一好进度。

4、上好课后要及时反思,认真填写课后小记或生成分析,根据上课的情况及时挖掘教学的得失,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作业()作业批改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检验自己教学效果如何的最直接方式,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

1、作业要根据学生实际,严格控制好作业量。

2、作业布置要体现分层,要关注学困生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3、作业一旦布置下去,教师必须要及时批改讲评,让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和纠正。

4、每个教研组要统一好作业的格式、批改的格式、订正的格式,便于规范管理和今后考核。

5、学生作业书写规范,书面整洁,无折角、少页。

(四)、辅导()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之后的补充,有必要对个别学生进行适当的补习。个别辅导也是教学要突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具体体现。个别辅导对提高优秀率、及格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1、个别辅导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重点放在学困生,辅导要有针对性。

2、个别辅导要把握好心态。要心平气和,要有爱心,奉献之心。

3、个别辅导要有全局意识。即要照顾其他学科的辅导,也要考虑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身心健康。

4、个别辅导宜小型,个别为主,宜课余时间为主,不可占用其他课程。

5、个别辅导要详细做好记录。

(五)、测试()测试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检查,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阶段性环节。测试需要客观公正进行,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某一次测试的结束也是下一阶段教学的开始,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监控窗口,学校将高度重视。

1、每一位老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能准确命出平行性测试题。

2、加强测试环节管理。

(1)单元测试、平时练习由教研组长负责,测试后及时分析统计汇总。

(2)期中阶段性抽测和期末测试由教导处统一安排人员监考,统一测试、统一阅卷。(3)学校以年级进行测试,由教导处根据某学科某年级测试结果进行质量监控。

3、要认真做好质量分析。记录好每一位学生每一次的考试成绩,每一次测试后要及时找出学生在掌握、理解、运用知识方面的缺陷,要重视从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找原因,以便改进下阶段教学工作。

4、加强阅卷评分管理。阅卷评分的公正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将在期中期末阅卷评分环节上加强管理。

(1)阅卷前,教研组长组织本学科老师一起讨论定好评分标准,然后分工流水批阅。(2)阅卷必须认真,一丝不苟,要在教导处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并做到准确,不出差错,批阅好后及时将试卷送教导处,教导处将抽查批阅质量。

(3)阅卷中 看包括教和学,从内容上看是三维目标的实现,从影响教学五环节的因素来看有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

备课是教学五环节的首要环节,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备课要求教师对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对新教材和课标有正确的理解,对整册教材和整个学段有整体的认识,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有充分的把握,甚至对学生的秉性、特长和不足有很好的了解,更高一点的要求的话老师对相关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备课也是教师对教育认识、态度、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一次检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质量的优劣将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的有效性。

上课是教学五环节的核心,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和体现的过程。如果说备课是战略,那上课就是战术的具体实施了,上课40分钟必须紧紧围绕备课设定的目标,课堂内容有序推进。上课绝不是背教案,好多环节和内容是生成性的,需要老师的智慧对生成知识和能力及时引导和培养,所以上课本生也是一门艺术。根据双向互动信息的交流,科学预留作业巩固已学的知识。

作业是教学五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既是对备课、上课有效性的检验,也是辅导和检测的依据。作业的设置是对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把握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考量,作业的有效性又是对备课和上课有效性的检测。因此作业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检测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这意义上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重视作业的领导力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老师重视作业的精选,布置适量、适合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落实减负增效。

作业绝不是学生的事情,作业是师生共同的作业。作业批改是作业的一部分,作业批改我们要做到有布置必收、有收必批、有错必纠,纠后全会。通过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可以知道上课中留下的遗憾,学生在哪些知识点或能力还比较薄弱,为后期的复习或个别辅导提供了信息。

个别辅导或全体辅导是对前几个环节的拾遗补缺,是整个教学有效性的完善。个别辅导是以人为本和分层教学的实际运用,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辅导要及时,注意时效性,辅导要分层对共性问题集中辅导,个性问题个别辅导,特殊学生特别辅导。对新进入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学生更应特别辅导。

检测是前四个环节有效性测评的一种手段,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标杆性。出卷既是考核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是考量老师是否把握了二期课改的精神,是否对新课标了然于心。对以后学生自主复习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切忌随意照搬照抄试卷,也切忌随心所欲地出卷,否定自己上课时对教材的把握,误导学生复习的方向,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

篇8:初中物理“五环节教学”研究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各环节的操作、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 提出问题 (1~2分钟) ——教师上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 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 如:复习上一节或前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

(二) 自我学习 (8~15分钟) ——教师设计导学案, 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

(1) 自我学习 (3~5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习。

(2) 自我探索和研究 (5~10分钟) ——结合教师设计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索,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 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三) 精讲 (3~5分钟) ——学生归纳, 教师精讲, 师生合作交流。

(四) 巩固练习 (10~12分钟) ——给学生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练习, 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五) 复习提高 (3~5分钟) ——给学生做本节课的相关练习, 并布置作业。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提高。

以上五个环节中, “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精讲”、“巩固练习”、“复习提高”是为了进一步深化,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些环节中,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意收集信息, 引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实践“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师应注意的事项

“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在五环节教学中, 只有学生能提出问题, 才能进行自主学习, 对不能自己看出问题的学生或学习小组,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 使他们都能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所上课的内容无关, 甚至是不着边或使人不能理解的, 但是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大胆想, 充分考虑, 教师适时以引导。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培养, 学生的提问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自主学习”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 问题提出后, 学生在教师的导学案引导下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准备, 教师要精心策划导学案, 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预判, 设计导学思路,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知识内容。

“精讲”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对学生无法回答或不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 精讲不是面面俱到。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可以不讲, 重点讲解学生按现有知识水平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或普遍不能回答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上《探究并联电路电压》时, 教师精讲的内容有为什么要换不同规格的灯泡再重新做实验?实验中如何进行电路和设计?

“练习”是 “复习提高”的基础,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同时对自主学习进行检测。教师在准备练习时, 要注意设计一些开发性的题目, 让学生通过练习培养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复习提高”是所有环节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不同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 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 理解得透, 撑握得好;有的学生学得慢,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配合自己的教学进度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 这种课后练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复习提高的过程。

初中物理知识点并不是很复杂, 难度也很低, 也很具趣味性, 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阶段, 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 要把学好基础知识, 提高基本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自主学习和精讲上多花时间。

上一篇:历史教学工作心得感悟下一篇:上海市浦东小学排名